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时间:2023-08-25 17:0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口腔医学;牙体牙髓病;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 R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804-01

牙体牙髓病科是口腔医学的基础学科,临床实习是口腔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应予以高度重视,而牙体牙髓病科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着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因材施教,培养合格人才。根据多年的带教体会,针对牙体牙髓病科的教学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水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经过正规的培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把一种牙体牙髓病的症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习兴趣[1]。教师要德才兼备,做好指导学生学习的榜样。带教老师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不断开拓,吸取新知识新理论,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牙体牙髓病科人才。

2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性的潮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把握和体现这一时代脉搏。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对实习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人文讲座,开展社会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2]。首先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做事思维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人共处,把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医学发展和进步[3]。

3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习医生来讲,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把实习医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构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手段。医患沟通是诊断的需要、是治疗的需要、是有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牙体牙髓病科的临床治疗一般需要患者复诊,操作过程复杂,许多患者对治牙有恐惧感,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大有人在,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治疗费用,预后情况,患者才能配合治疗。在牙体牙髓病实习阶段,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措施,深化的服务内涵,才能让患者满意。

4临床实践方法的培养

4.1注重理论基础知识

临床实践是靠理论来指导的,只有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能指导实践。当学生进行牙体牙髓病临床实习时,首先要把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进行总结,重点突出,把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临床。例如,龋病的治疗,先让学生把龋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的知识掌握好,然后再进行治疗,这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龋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做好从学生向医生的转换。

4.2实践技能的训练

牙体牙髓病科是以临床实际操作为主的临床科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对于生产实习的学生,在为患者治疗前,应在离体牙上进行基础训练,一是训练操作技能,二是基本方法的正确培养。要在离体牙上进行操作,包括X线片的投照、各类洞形的制备、揭髓顶、根管预备、根管充填、充填术等,培养学生治疗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才能为患者服务好。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牙体牙髓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的思路、治疗方案的设计等。提高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圆满地完成临床实习任务。

4.3遵守规章制度,认真书写医疗文书

牙体牙髓病科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的实习过程重要贯穿始终,严格要求学生按上班的规章制度去做,培养他们严格自律的能力,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注意书写各项医疗文书,特别是病历的书写尤为重要,病历书写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检验,也是基本素质的体现。作为临床教师,应吧正确书写病历的格式教予学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4.4定期进行病历讨论及专题讲座

在临床实习阶段,要进行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讨论总结经验,是临床实习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通过专题讲座,把牙体牙髓病的最新动态及新技术新疗法展示给同学们,使他们开拓视野不断进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强临床工作应变能力。

4.5建立定期成绩考核制度

考核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每实习一段时间,带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理论考评与实际技能的考察,找出差距及不足,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做好传帮带,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进步提高。另外,考核与考察不能一概而论,要排除一些客观条件,要真实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些同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而另一些同学则相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因材施教,查缺补漏,使同学们的实习效果整体提高。

总之,牙体牙髓病的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运田,王德茹.浅谈提高口腔内科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6,17(3):185-186.

第2篇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本文介绍了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中美小学;教育理念;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99-02

一、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体制,从古至今教育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教育。近年来,随着中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小学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一方面,中国小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却缺乏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中国的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这些无疑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专业性的发展,禁锢了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

(二)美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上。美国制定的教育标准是:自由、独立、创造。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对教学方面的意见。

美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学习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在的才能,而且对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小学教育吸收并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非常注重精英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美国小学课堂过度开放自由,只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二、不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一)中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倡导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通过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同时小学课程增加了思想品德、体育、美术、劳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沿用应试教育,禁锢学生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小学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所展开的相应的特色教育,缺乏因材施教。因此,中国学生学习太多死记硬背,思维死板,缺乏积极主动性。比如在美国,小学生四年级课本中涉及到热气球空气上升的原理,美国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亲自做一个热气球,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亲自动手。而在中国,教师按照课本讲原理,学生把书上的重点画下来,考试时照本宣科地把答案写在试卷上就可以拿到满分。可见,应试教育不仅导致了学生视野狭窄,也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许多孩子课业压力大,负担重,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美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也有较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或开出课程。在美国,每一位老师似乎都具有“星探”的职责,比如有的学生在绘画方面有良好的天赋,但在数学等其他课程方面却成绩一般,老师就会把他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学校的画报上,这样不仅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激发绘画创作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过度实施启发教育,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过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方式去启发学生,从而发掘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美国的教育相对来说很宽松:“美国的中小学,基本上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主,不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多四处走走。整个学习环境很宽松,老师提供了很多快乐,在快乐当中灌输很多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学到东西”。这样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却得不到良好的输入,仅仅有动手能力,但却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三、对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一)对中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小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通过事实去发现和验证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学课程中,改变固有的、落后的传统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突显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解放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教学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改革考试制度,缓解升学压力。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有必要减少或取消一些选拔性考试,革新考试内容,多一些开放性考题,少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缓解学生的压力。

(二)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美国的小学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和能力训练方面不足,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着重传授核心知识部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另外,适当增加考试与评估,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自由”的度。在美国小学教学课堂上,学生们通常都是很随意的,气氛十分活跃,且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弊端:第一,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好课堂中学生“自由”的度。

第3篇

【关键词】大专;电工基础;特点;问题;实效性

《电工基础》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模拟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发电厂电气设备、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课程。它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基础性学科,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电子方面课程的好坏程度。电工基础课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其定理、原理十分抽象,公式繁杂,不易理解,记忆困难,这些都加大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这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所以,在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之中,必须对其教学实效性加以探究,以加强学生对电工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创新意识。

一、《电工基础》的特点

1.电工基础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基础知识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都是其理论性强的特点的最好体现。在电磁场一部分内容中,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磁力线,磁路与安培准则等等,这些基本概念都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同时它的基础知识点包括磁场的性质及相关内容。并且这一部分内容和数学紧密联系,公式大多比较复杂,逻辑性十分强。此外电工基础可证中的内容设置具有十分强的整体性。

2.电工基础具有与实际事物紧密相连的特点

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有大量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都与实际紧密相连,它不单单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素质培养。特别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更加注重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够让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基本的连接方法与测试方法以及各种电子电器仪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对理论中的事物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验证了自己在理论中的学习,获得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

二、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为了提高大专职业院校中变学生对于电子基础这门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实际状况,提出有效的改善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1.以巩固基础知识为目的,实行精讲多练的教育教学策略

在大专职业院校中,电工基础课程的主要教授方法就是讲解与联系的双重结合模式,而精讲多练的模式更是受到所有学生和老师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于,电工基础是一门技能性与理论性都较强的课程,并且其一技能性为主,在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要多辅以电工技能训练,其中精讲就是对教师最高的要求。主要应注意的问题有:(1)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对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精讲就是要达到语言的简练精准,同时内容全面。

在以精讲为基础的学习中,多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及时巩固。多练是大专职业院校中电工基础课程的重点,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实习机会。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手脑相结合的能力具有十分大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学生一定要在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在进行练习,同时要确定自己的练习的目的,重点掌握联系中所要使用的方法,保证联系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质量。

2.快速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压实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反映。课堂导入以引导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课堂的学习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为目的。这种形式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教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化的现象,让学生更加直接明了的观察。由于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因此这种抽象化的转化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起到了启发车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现代教学中十分普遍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明显。老师在教授课程时可以更加明了的将一些平面中所不能展现出来的实验以及电路更好的进行演示。

多媒体教学是突破电工基础教学难关的出口。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抽象性的电工原理。而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且辅以语言讲解,可以将抽像化的事物、原理更加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电工基础中的电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磁感线的变化,将其转化为形象事物,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4.使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研究性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来讲、听、记的模式。老师在课程中应该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内的分析总结,来获取知识。然后在下组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提高分析总结问题能力的同时,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探究意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难点,强化操作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一些演示实验所起不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而电工基础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其理论知识抽象复杂,所以找到合适的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实效性的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陆永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电工基础教学的实效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7).

第4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适应性;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技工学校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在计算机无穷无尽的知识领域内,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计算机、用好计算机的关键所在。将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概念。比如说,在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中,操控鼠标就能够操控Windows的各种对象,也就是说操控Windows就是操控电脑。那么要让学生灵活运用鼠标操控电脑就必须让学生掌握鼠标操作的基本知识。另外,计算机教育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有些问题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们可以利用技能操作来巩固基础知识。譬如在讲五笔输入法这课时,我们只需要在理论课上讲清五笔规律和拆字规则,再通过上机操作进行强化训练,将所讲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两者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而联系起来,这样,基础知识扎实了,输入速度也逐渐提高了。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技工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为了更好地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劳动者更多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自学能力。计算机发展十分迅猛,更新速度加快,硬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软件版本不断升级,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计算机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具有稳定性,有许许多多新的软件,教师还没来得及讲解,就已经被淘汰了。像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大学学的是DOS、Windows97、98系统等,现在教的是WindowsXP、2003系统,新系统的掌握靠的就是自学。当你在教学生Windows2003的时候,WindowVista系统又普及了。因此,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得不加强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在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充分、深刻领会其含义,加以升华,有计划地进行自学,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无师自通”。

2.实践能力。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的操作就是一种实践过程,它既是一种现代高科技机器操作的训练,也是一种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操作,可以提高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理论上老是无法讲清,或者说讲完也是模棱两可的,很抽象,但只要一上机,鼠标一点,既直观又生动,学生易于掌握。因而教学应采用在多媒体教室,微机边演示学生边操作,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重点,同时对模棱两可的问题还可上机实践。

3.创新能力。所有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也希望以后的学生再超过自己教过的学生,这符合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也可以成为阻碍学生创造的精神束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的去猜想、判断,要有意识地加强创造性的计算机活动,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勤思考的习惯,碰到问题要问“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总结活动经验。在学习中学会产生疑问,培养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去积极克服思维定式,要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培养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计算机教学就是要认准方向,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符合职业教育对学生培训的要求,也是人才市场对劳动者条件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这才是其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是一种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内在潜质、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兴趣、特长选择专业,使大众化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潜在社会发展要求。基于全面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有特长”的素质教育,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运用能力,成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内部分高校改革招生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实施了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将相关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打破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强化专业基础教育。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大专业”学习,解决专业知识面过窄的问题。

培养学生树立“大专业”学习观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于迅速发展并与国际先进教育方式接轨的关键时期,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要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大专业”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立在学科平台基础上的专业知识体框架,创建以教师、课程体系、学生为组成要素的“大专业”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步树立“大专业”学习观。教师作为“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者,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依据专业大类设置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观。通过“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建一种系统的优质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构建“大专业”教学模式

1,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

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人才,必须改进原来适应于单独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确定课程改革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

课程设置调整主要实现构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组成。设置与“大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基础课,要整合原来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确定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覆盖面要广,适用性、通用性要强,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为出发点,兼顾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数及内容要进行调整,在增加专业方向相关联内容章节的基础上相应增加教学时数,其内容包括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

适应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编写教学用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选用教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材属于单一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不能满足新的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与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要编写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运用价值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教材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理论、专业运用三个环节。在教材章节安排上,重点介绍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而将专业运用方面的知识重点放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详细介绍。

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将原有的实验课内容进行扩充,整合原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大专业”基础课相对应,建设“大专业”实验项目。“大专业”基础课包含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大专业”实验项目内容也由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组成。因此,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依据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开发“大专业”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并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步骤,具体实验过程由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认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充分提高,运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大众化通识教育又要注重专业化精英教育,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发展。在实现最基本专业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培育学生自主探知能力,客观引导每个学生发展自己感兴趣、易发展的专业方向,使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避免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主张教师、学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认知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学,学生在“学”中求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在课程教学中主张教师提出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复合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这不仅提高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教师的专业传授技能,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程信息量,也是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首先,在传统板书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制作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该课件能够直接面向学生展示全面、生动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其次,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地引入验证、演示性实验内容。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课堂领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实验项目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以往的考核多以一张考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及专业技能水平。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主要由教学过程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组成。为了保障学习质量和提高专业技能,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即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教学过程控制体系主要用于考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检验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程度。实验考核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与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在一起,能够综合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使高校专业调整、布局更加规范、科学,有利于高校实现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配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改进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实行自主、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增强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育学生系统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再学习能力。

第6篇

摘要:怎样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最大作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本文立足于当前教育特征,就如何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教育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涉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它对于向社会培养和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紧急任务,迫切需要真正解决这一实质性问题,以促进其发挥本身应有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稳步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到来,社会中的企业单位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成为企业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了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渴求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加需要面向社会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他们拥有很强的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但是,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育下,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高标准、高要求的人才需求,造成就业不如人意,出现“供求倒挂”的现象。为了真正能够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不足

基于当前教育模式,结合人才需求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一,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仍旧习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教学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这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只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被激发和挖掘。其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仍然是偏重于专业课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教学实习等多个关键环节并没有有效落实,并未真正形成有效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其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队伍来言,其理论水平固然很高,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还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指导参加学习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关的实践学习也产生了较大难度和一定限制。

三、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重点

1.立足教育特征,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展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主动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让听课者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意识。同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强,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兼具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管理课程中,也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课程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要过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注意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展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训基地开展课程,以期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学以致用,学会、会用,使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作用。

3.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落脚到实用上,其管理的对象形形,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要更多借助于实训基地,让学习者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到一线去学习和成长。

四、立足教育特征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管理性质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其课程开展和课程实效有着较高要求。在该课程中,合理正确地引入案例讲解,会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就是指在开展课程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将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提炼,让他们置身于一个管理实践的场景中,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决策,以期通过这种方法,让学习者能够更深入、更贴合实际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并努力应用至实践中去,不断提升其分析思考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完整到位的案例讲解涉及到六个层面:第一,用心考虑和选择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其所选择的案例要充分结合学习者的自身实际和特点进行斟酌,精心组织安排教学过程,确保所选择的案例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学习效果,真正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第二,读懂案例,全面分析。在提供合适案例之后,学习者要做到能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读懂案例并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对案例进行分析也就是学习者认识案例,明白掌握案例所蕴含内容的一个过程,是学习者对之前所学的一系列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老师们能够做到适当帮助引导学习者正确掌握案例情节,熟知其背景信息,甚至是主动搜集额外的补充资料和相关信息,对人力资源案例有更为完整、更为全面的认识把握。第三,分组交流讨论,统一认识。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老师们要主动对学习者进行适当分组,组织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安排、有序合作和交流讨论。在小组成员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进行认真全面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然,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因为大家各自的人生价值观、喜好或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等相关问题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中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彼此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在增强各自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同时,经过一番热烈的研究探讨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份全面的案例分析报告。第四,全体开展交流,分享形成成果。各小组针对各自分组讨论形成的案例分析报告推举一名代表向全体人进行交流陈述,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该小组的陈述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该小组代表进行回答。这一轮也将会促使学习者迸发思考的火花,将案例课程开展推至高点,不断巩固形成成果。第五,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前面交流分享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对管理课程的开展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到位把握分寸层次,全面阐述原因分析,认真评论点评小组成员的每一种观点或者形成的结论,以鼓励为主,当然也要适当指出其表现出的不足和问题。最后,实施方案,提升技能。在实施了总结归纳之后,再进一步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提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方位综合实际应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四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可以得知,立足教育特征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是当前非常有必要开展也要尽快开展的一项工作。在充分意识到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认真研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供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大量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保有.知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2(3)

第7篇

关键词:药理学;优缺点;教学改革

我教研室对药理学教学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以及“指导性预习”,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单一的教学改革虽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通过将PBL教学与“指导性预习”有机地结合,能起到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PBL教学的优缺点

近十年,国内外医学类院校都纷纷开展PBL教学,应用的范围也包括了护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解剖学等多门学科。PBL教学法与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相比具有较多优势,如: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学生从考前突击自学转为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自学,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等。这与我国“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教育思路相一致,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顺应时展需求。

但在中国实行药理学PBL教学存在若干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分工合作,但往往只熟悉自己分到的几个问题,对其他问题了解较少,导致知识掌握不全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问题比较发散,对临床思维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药理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难点理解不透彻;PBL教学师资、课时需求非常大,大多数医学院校难以满足其需要。因此,在PBL教学之前必须借助其他手段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分解一部分PBL教学课时压力。

二、“指导性预习”的优缺点

“指导性预习”是对“读书指导法”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在初级教育施行得比较广泛,通过预习能够熟悉上课内容,发现自身不足,保证课堂的流畅性,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而在高等院校,只有部分学生保持着课前预习的习惯,并且很少有教师对学生预习提出一个系统性的指导意见,以致学生自己预习时把握不好重点和难点,对于药理学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的课程,学生自己自行预习觉得乏味不能坚持。“指导性预习”通过问卷形式发放给学生,包括身边实例、基础知识、教学大纲、总结归纳、综合应用、意见或建议等内容,逐层递进引导学生预习,具有其重要的作用:①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②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全面掌握所学知识;③针对所学内容,从相关基础开始预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④通过学生反馈的意见或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指导性预习”也有其弊端:思维模式既定,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师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创新性不强;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团队意识不强;占用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学习兴趣不高且难以坚持;对于临床知识缺乏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因此,单一的“指导性预习”必须结合PBL教学,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发散的思维,增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促进各方面素质提升。

三、“指导性预习”在药理学PBL教学中的应用

“指导性预习”和PBL教学都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指导性预习”可以解决PBL教学过程中知识掌握不全面、归纳总结不系统的缺点,PBL教学又可以弥补“指导性预习”思维模式固定、学生创新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的缺陷。

我教研室在2009级本科药学班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了“指导性预习”和PBL教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实施“指导性预习”,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完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复习与新知识点相关的生理、病生等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已知推导未知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指导性预习”问卷的“综合应用”内容中加入一些病例分析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图表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补充,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前半学期的“指导性预习”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推理、发散、归纳等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然后在心血管系统同时实施“指导性预习”和PBL教学,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过渡,PBL教学课中、课后所占时间明显减少,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交流表达等能力均较其他未进行“指导性预习”的PBL教学班有明显提高。后续章节学生已经知道如何自学,不用进行“指导性预习”。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普遍能接受这种教学改革,学习气氛浓厚,班级有多组同学获得大学生创新性课题资助。2013年毕业时,该班学生较2008级本科药学班应届研究生录取率提高了9.5%。因此,“指导性预习”和PBL教学相结合能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

四、展望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药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从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我校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综合在一起组成机能实验学,但目前机能实验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学生也只是照着书本中的步骤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独立科研能力。机能实验学中亦可开展“指导性预习”,首先通过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步骤及相关理论基础,让学生提出实验改进意见或设想,收集学生意见,选取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如果实验改进所需材料变化不大即可让六组学生中的四组(我校机能实验一个班30名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既定实验,另外两组开展实验改革,既能保证教学计划正常开展又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实验改进比较大,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造力。借此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基本科研素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除此之外,“指导性预习”更有必要在临床科目PBL教学中开展,通过系统回顾基础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医疗实践。

参考文献:

[1]鲍美华,李艳辉,冷一平,等.大班化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中外妇儿健康,2011(19).

[2]冷一平,鲍美华.“指导性预习”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中国美容医学,2012(21).

[3]王俊林,冯修猛,张春芳,等.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西北医学教育,2010(18).

[4]龙燕,王叶芳.药理学教学改革浅谈.药学教育,2013(29).

第8篇

Abstract: The paper, 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feel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to pass in course fulfillment in the reform education, illustrates in detail the diversity of choice, form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elf-study ability, and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practice. The aim is to inquire into the path concerning engineering course reform in education and method.

关键词: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Key words: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teaching reform;practical links;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87-02

0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1]作为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课程涉及到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理论性较强但又源于工程技术。其特点是概念抽象、数学含量大、计算繁杂,既难教,也难学。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一些弊端:其一,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习理论时,不知道重点与非重点,只是盲目进行接收,所学内容和目的不够清楚,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是本门课程对数学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若没一定的数学功底,虽然教师在讲台费尽心血地向学生讲述,但是学生在底下往往却听得一塌糊涂模棱两可。其三,是学生做作业时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其四,是采用教师只是授课,学生只是听课,没能达到“互动式”教学方法,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上述原因,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克服了上述缺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实效。

1精心组织授课内容,使学生有最大的收益

1.1 精选教材,以期事半功倍之效果教学各环节中,教材的选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依据。一本好的教材要求内容深浅适度,讲述条理清晰,结构编排合理,理论分析透彻。特别是对于“自控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内容体系十分庞大,既有时域分析,又有频域分析;既有连续时间信号分析,又有离散时间信号分析;还要兼顾到基础知识的应用,这就涉及到了信号与系统、通信、自动控制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要能够兼容并蓄,给学生以最全面的知识,最精辟的理论,最清晰的条理,必须是一本好教材才能做到。我校选择的是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胡寿松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这本书我们认为其编排非常合理,符合人类思维的习惯;讲述透彻,难度适当。本书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阐述上,把物理问题与其数学表述和论证密切的结合起来,注意引入现代数学概念,使这些理论和方法有较为坚实的数学基础,这对于深入准确的理解本书内容是有益的。另外,大多数学校的考研专业课基本上都采用该教材,所以它为学生早日圆自己的考研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教材以并行的方式建立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安排上,仍分章先讨论连续的再讨论离散的;先讨论线性系统再讨论非线性系统;然后是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这样,把系统看作一个整体,从分析方法的角度,按时域分析、变化域分析和状态变量分析的次序划分章节,强调了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的共性,也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这将有利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证明,这一途径在教学上是非常可取的,它可以利用连续和离散时间方法之间的共同点来分享各自所获得的理性和感性知识,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又可用来加深理解各自不同的独特性质,据学生反应,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学。这是一本好教材所应达到的境界,让读者有“温故而知新”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1.2 多种形式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大学阶段着重培养的一种能力。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这种能力将会大有用武之地。教师应该给学生以锻炼机会。在该课程讲授中对于不同内容,采取了重点讲授、指导学生自学、组织有目的地讨论等多种形式,注意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如“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一章,是该课程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刚刚接触到这一概念,关于系统的各种性质、基本概念都要花大力气去讲,以期打好坚实的基础。当在后续章节中频繁的用到这些知识时,学生就不会感到前面的知识有欠帐。而在讲完了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再开始离散系统的分析时,尽可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因为两章中讲述的方法完全并行展开,且在概念上也相差无几,只要前面章节中关于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的性质较清楚,学生感到完全可以自学,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讲。教师此时所起的作用只是将重点提出,略作陈述。必要时,再整理出一些问题,供同学们讨论以加深印象。此外,对于离散系统和状态变量分析这两章,应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顾、复习一下时域和频域分析、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等的知识,适当的时候在课堂上串讲一下,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一下以前的知识,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课时,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施教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另外,教师要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式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和学生进入最佳状态。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具有启发式的提问和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点有意识的设计几个,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酝酿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深入研究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捷径。

1.3 充分利用习题课,加强与学生沟通对这类集数学基础与工程应用[4]于一身的课程,只了解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补充一定量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我们所选的教材后面有大量的习题,不仅有关基础内容,还有可以扩展和深入探讨的内容,甚至是在各领域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经整理归类后,都出现在习题中,可以说是正文部分的扩充。我们从中挑选难度适当的习题考验学生,从中也发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每章讲述完毕后上的习题课,集中将问题较多的部分拿出来讲解透彻,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习题课上及答疑的时间多了解学生的心声,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需求,可以对上课内容的选择和讲述的方式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以期“教学相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对课程教学是一个有力的帮助和促进。

2加强实践环节

作为一名工科[2]学生,大多数都面向工厂、企业、公司的技术工作岗位上,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动手和创造、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所以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必不可少。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学得再好,它终究是理论,如果没有实践的过程,它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只有把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这才真正体现了该门课程的实用价值。从工程教育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上讲,不管是重点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教学型大学,都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方向及规格侧重于向工程技术教育方向倾斜,突出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本质特性。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它由基本技能层、专业工作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组成。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4]同步,边理论边实践,使其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不能等理论讲完再集中做实验,这样以前所学的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收效甚微。采用“二阶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采用基础实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主要针对授课内容进行编写实验讲义;第二阶段,采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这主要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宽,合理的设计一些软、硬件试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推行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加强基础知识的扩展,寻找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开拓学生视野

基础理论[5]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我本人主要担任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这两门课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门课程的知识在许多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开启一扇扇进入知识殿堂的大门,让他们看到里面光彩夺目的宝藏。而真正要得到这些宝藏,还需要他们再付出艰辛的努力。在讲述了离散系统分析时,讲解零阶保持器以后,曾就信号在滤波、调制等通信理论方面的应用做了入门性的介绍,并指出在语音信号处理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现在非常热门的数字音响为什么比模拟音响会有更高的保真度,各种传播媒介(广播、电视、卫星)的传播机理,使学生了解到多彩的世界都是以先进的科学知识作后盾的。总之,限于课时有限,对这些课外知识,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讲述,只能点到为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表明,学生们已经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了。

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正是我们现在所教的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会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知识、高文化素质和强实践能力的新一代科学与工程人才。以上总结正是在这种责任心的强大驱动下,对本门课程教学改革所作的一些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伟.《自动控制理论》的教与学.江苏技术学院学报[J].2004,10(2):91-93.

[2]罗建书.对工科数学教改的认识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4(1):49-53.

[3]刘国荣.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4(12):39-41.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育;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1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在高校教育中,每年的博士硕士生人数都是居世界前列,但是和诺贝尔奖有关的几乎没有,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国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只是注重了学生的数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中职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中职化学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心理学来看,中职学生时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好时期,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都很成熟,具有比较丰富的情感,意志逐渐加强,中职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水平更加完善,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对问题可以主动发现,并主动提出,自己也可以动手去尝试解决问题。其次,化学课的特点就是专业性比较强,课程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来创造出世界上新的物质,对事物的验证和创造是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在国外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了,创造力在西方国家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在美国,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这也是美国教育最大的特点。美国政府对创新文化是鼓励的,在对教育思路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创新教育的伟大的实践者是钱学森,许多的创新理论都是钱学森提出来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贯通、知识的融合、全面的素质培养。在我国近几年,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和文献很多,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越来越有新意,目前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办法研究。

2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理论基础

2.1创新能力定义及要素

创性能力没有具体的定义,我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论理解是从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三方面进行定义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个人和社会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创新能力过程把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并且可以应用,在原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创新能力结构研究的是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构成创新知识的结构。三个方面侧重不同,共同点是创新能力需要实践,需要创新的方法,通过学习的知识参与到科研研究中,把创新的方法应用进来,从而得出新的思路,这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综合的表现,由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和知识基础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创新意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产生创造新鲜事物的动机,并在创造过程把自己的创造意向表现出来,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是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手段。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思维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要想从新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矛盾,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开放的,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想象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符号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易于掌握,直觉思维是人的一种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对事物进行辨别。创新技能是人们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正确处理关系的能力。创新学习和创新技巧都属于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对知识更新的能力,对信息检索的能力。创新知识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创新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是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根源。创新基础知识和创新理论知识都属于创新知识,创新知识体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系统就是创新理论知识,创新理论知识在人们的创新研究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创新知识体系中作为工具的知识系统是创新基础知识,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知识基础有计算机和外语等通用知识,化学专业的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2.2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复杂,按照学科对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分类,分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种理论。哲学理论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哲学理论认为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认知矛盾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大,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比较有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学生的发展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到提高,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化学创造能力,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和科研中来。心理学理论指出,任何人的创造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励和培养,才能形成好的创造意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外界肯定,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被批评,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教育学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不是没有目的地,教师要规划好教学目标,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把学生创新能力加入进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好的作用,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设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人为本、实践性、教研结合等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去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个性自由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开发出来。实践原则中的实践是认知的根本,实践是创新的根源,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实践。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多自己动手去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要自己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去实践,才能对知识认识深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教学结合原则是把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研究,发明和创造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科学研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院校在科研实践活动上要让学生们多多参与。

3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研究

课程体系要改善,教学内容要优化。教学基础是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系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课程和一个实验就能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是按照二级学科标准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内容,打破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界限。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简,在中职院校化学课上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在不对整体知识框架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基础的化学课作为选修课,这样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就减少了,学生的自己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讨论方式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化学课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性,要把科学前沿的新的知识加入教材,要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课堂上要介绍世界最的化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校的必修课中要加入创新理论课程。化学方面的创新案例讲座要不定期地向学生召开。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4总结

在21世纪创新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中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主要是以实践为基本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锻炼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化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中职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以后的中职化学教育中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广学.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模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33-01

一、物理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1.物理是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学校应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课程,不是为了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是为了后续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物理就属于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的基础和必需。因此,物理课的教学是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相辅相成的,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的。

2.物理课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在中职学生的心目中,物理知识与专业无关,学了没有太大的用处,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作为一名中职物理课教师我认为物理教学在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物理课除了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还能与学校开展的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的目标。物理学知识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在课堂授课中培养学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对中职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将来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关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素质参差不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在中考中失利或其他的一些原因,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比如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确,信心缺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学习。还有的班级学生差距过大,有的同学理解力强、基础知识牢固,而另一些几乎零基础,这就会给课堂教学提出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兼顾全体同学,既不放弃基础差的同学,也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学习的更深入,是我们要积极去解决的。

2.课堂授课以讲授为主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注重知识的结论,把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先教后学,课后作业”。忽视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不厌其烦的讲授知识点,学生做作业和练习尽力去掌握。事实上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形式,我们既要注重物理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以及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以及应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知识,积极主动的思维不够。讲授式的课堂是封闭的,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主动思考的能力发展。

三、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教材建设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前沿性。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同意订购的教材与专业联系不大、远离生活实践,并且与中职学生基础不匹配。开发的教材应加强科普知识和实践性教育,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材一般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开发校本教材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基础为指导,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变成学习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现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适合课堂“教”与“学”的。

2.丰富教学手段

(1)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好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提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保护学生的独立思想。在授课过程推导演示的同时多提问题,增加互动。无论学生是否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过程,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比起掌握某一个特定的物理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其实更加重要。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可将电视节目中的百科解说类的实验引入课堂,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知识点的讲解,作为支撑知识点、讲授知识点的鲜活案例,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走近教材,走进课堂。兴趣是天然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手段。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教师授课也更有针对性,更加富有成效。

(2)授课尽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知欲

授课中增加一些适应时展要求的物理新成果,从基础物理的角度探究物理现象和最新成果,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同度,有了认同,才能真正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授课过程穿插、渗透和拓展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物理思想,和物理相关的新的发现和发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讲到光学部分的时候,可以引入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增透、增反、光纤记起应用等。讲到电磁感应现象时可以探讨一下磁悬浮列车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感觉到高科技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其基本理论就在物理课堂中。

(3)改善实验环境,增加实验环节

将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将新课和讲授的旧知识的复习巩固、运用结合起来,是物理知识、技能传授和能力培养相互渗透。例如改“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实验环节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可以同时满足授课的三个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够在实验过程中顺理成章的掌握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②能力目标:除了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帮助解决,同时纠正学生知识和操作的误区,学生可效仿教师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同组同学在实验过程,要通过讨论、协作完成整个实验,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课程体系整合,发挥物理的基础作用

丰富教师教研的形式和手段,整合整个课程体系,物理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应多参与各个专业课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对于制定教物理学进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有指导意义。学生物理基础打得好,对于日后教师的专业课的授课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授课过程也要讲所授知识点“整合”,授课过程有倾向性,密切联系专业课知识,打好基础,渗透职业探索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对于日后的职业倾向有了浅显的意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了意识的萌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条件的话可以与学生课外活动做衔接,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科普类的知识展、动手制作小模型、组织物理知识竞赛等,既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研究,我体会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我认识到转变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之更具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已成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是给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加强交流,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11篇

作者简介:李博,重庆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15-03

犯罪活动日趋呈现的国际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特点,对公安刑侦、刑技手段和诉讼证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要求日益严格。应对新形势,全国公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服务公安中心工作为宗旨,以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源动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斐然。然而,就刑事技术的教学而言,无论课程架构还是教学模式仍然滞后于公安队伍职业化、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难以满足培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的实战需求。因此,深入推进公安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是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刑事图像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一、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总体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尤其在推进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以来,为高效推进《刑事图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平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内容更加充实完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更是百花齐放,教学效果积极显著。同时,也暴露和衍生出一些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了知识教育功能,忽视了社会服务功能;只注重了当前知识本身的传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积淀的网络体系构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性;部分授课只注重课堂的理论讲授功能,忽视了课堂的实战培训功能;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角色。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多模态化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究多角色、多感官、多手段、多渠道有机协同的多模态化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适应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下的课程教学需要。

二、刑事图像技术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

刑事图像技术是建立在刑事科学技术、光学、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技术,不仅具有实践性,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中,应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贯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公安教育训练指导思想,注重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构建,推进技能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该培养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从而具备进一步学习各种高新技术和利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础和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交叉性

刑事图像贯穿于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侦查、移送和起诉整个过程,并且与刑事技术中的其他分支密切关联,刑事影像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刑事摄影摄像客观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也决定了照片能否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还决定了能否进一步进行检验鉴定。这便对刑事图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摄影技术的教学,而应将刑事摄影与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法医和现场勘查等学科课程联系起来,加强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知识间的承辅作用。同时梳理课程内部知识的连贯性、挖掘逻辑联系、区别重点差异,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学生对整个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理解,构建学生丰富、扎实、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在毕业后即可胜任基层公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以实战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实践性科目教学,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刑事图像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联系公安实践,删除落后老化的技术方法,及时补充实用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训教学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中设计的实训项目,应坚持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目标,实训项目可分为基本操作训练、基础知识应用、综合性实训等类型;根据技能培养的目标层次,实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由刑事图像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刑事照相专业技能训练和模拟案件现场照相综合训练,三个阶段组成的三级递进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科体系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又注重了与公安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

(四)关注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随着刑事图像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教育与毕业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忽视的鸿沟。如何使课堂教育紧跟知识技术发展的节奏?如何使受教育者当前的知识获取能够满足和应对今后专业工作发展变化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在校学习的各种独特优势以充分武装学生知识储备?是影响刑事图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紧跟理论和技术发展步伐,结合工作实际需求,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注入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视频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内容,包括新摄影摄像设备的介绍使用、新公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和发展趋势等,不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对新事物的求知兴趣,更为学生毕业后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铺垫和能力基础。

(五)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知识体系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公安工作的需求变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传统以讲授法、实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和重构。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点,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构建视、听、思、说、练等多维一体的多感官教学法,以期推进“教、学、练、战”的公安教学培训目标得以有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多样化教学方法:

1.交叉互动式的角色学习法

积极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师与学生交叉互动式的形式组织教学,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尝试。转变传统教师为讲者、学生为听众的单一角色,在教师主导下,激励学生从“听众”到“主体”的角色转变,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课题有序地展开练习和讨论,如人身辨认照相的教学环节,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交替扮演技术人员和嫌疑人,进行辨认照相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传输的环节中来,各自发表见解、讨论争议、分享感悟。教师需吃透内容、精心构建交流平台、融入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加以引导。当学生真正培养起主角的识后,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良性循环。

2.研究性和设计性的主动实践教学法

实践技能训练是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加入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等探索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知识的不同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技能训练科目,如模拟犯罪现场照相,使学生面对模拟的案例自行设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步骤,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主动的技能训练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基本的警务技能,更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探知需求。

3.参与性和实践性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筛选恰当内容,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归纳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提炼总结。比如在犯罪现场照相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模拟真实案件现场,学生以刑事摄影技术人员的身份与其他刑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照法定程序记录、显现和检验与犯罪相关的客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参与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

4.多元化的多感官教学机制

仅仅依靠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刑事图像技术这种技能型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刑事图像技能锻炼的兴趣。公安图像处理、犯罪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等核心教学内容,都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通过在多媒体技术中穿插真实的案例图像、视频资料,借助教学模具、教学设备演示操作,参与模拟或真实的案件现场实地教学,能够以多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不同教学内容,构建视、听、触、思、练等多渠道、多感官的教学机制,将重点、难点变成亮点、趣味点,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力和掌控力。

5.多角色整合的新颖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主要采用班建制的教育模式,在刑事图像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今后工作岗位的发展需要,在班建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教官制的教育模式,导师和教官,既可由刑事图像教师担任,也可请实战部门的刑事技术人员担任。这种模式具有师生关系密切的特点,师生之间是一种“导与学”的关系,不仅充分发挥了导师各自擅长的专业技术优势,导师亦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指导,同时对学有余力和具有专业探索兴趣的学生,导师可指导其参与一些研究性工作,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

(六)完善多维、多级、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机制

刑事图像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单纯的期末闭卷考试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为此,有必要探索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多维度、多层级、多形式有机整合的考核机制,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直观反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

多维度的考核机制用以弥补传统试卷考核只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层面水平、忽略技能掌握水平的不足,建立以试卷考查、实训实验测试、实际案例综合考评等不同角度相结合的多维一体考核机制,全面真实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多层级的考核机制立足于不同内容的不同难易程度和培养目标而构建,可设计为基础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知识技能的三级递进式考核机制。具体地,可将数码相机的使用、数字图像基础等内容划归为基础知识技能,考核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对公安图像处理、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和痕迹物证照相等内容划归为专业知识技能,应紧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实训操作项目、实时地检验学生的专项能力。在完成整体课程的讲授之后,有必要结合办案实践,模拟盗窃、杀人、制毒等犯罪现场,分组对学生的了解案情、巡视现场、制定计划、实地拍摄、编排制卷等操作进行综合知识技能考核。

多阶段的考核机制是在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后,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只有在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比如只有顺利通过对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以及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考核后,才能进行公安图像处理的教学;只有通过数码相机的使用和基本拍照任务的考核后,才能进行现场照相、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的教学。该模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及时的效果反馈,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弥补,防止问题的累积。

多形式的考核方法主要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制定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习作、调研分析报告、实验实训操作、笔试答题等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比如对数字图像处理的考查,应该结合该内容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较强操作性的特点,对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设计课堂知识问答,对公安图像处理技术可设计上机实践操作的考查方法。而对人身辨认照相的考查可单独设计小组实训的模式,两名学生交替扮演技术民警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实际拍摄和照片导出、编号、存档等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细节进行考评和指导。

第12篇

关键词:保证;压力焊工培训;质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的主要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厂、压力管道安装单位在焊接生产能力、焊接技术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压力管道安装,正向着高温、高压、高参数方向发展;相应的焊接技术含量相应增高、焊接工作量也相应增多;在实际生产中很多焊缝是处于操作位置困难、高空作业的情况下焊接的,焊后必须经射线或超声波检验,要求焊缝质量优良(不返工或少返工),水压试验一次成功。焊接操作是一项手工技艺,在焊接过程中发生的冶金反应及一系列变化是无法量化而且抽象的,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感觉;正确掌握和运用焊接操作技能的过程很复杂,培养一名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焊工,难度更大。焊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备的质量、寿命和安全运行等,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如今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厂、压力管道焊接的焊缝质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因此,电焊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就成为提高焊接质量的有效措施,科学规范的压力焊工培训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焊工必须经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焊接。而提高电焊工这方面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必须按照按国家现行的《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TSG Z6002-2010》统一标准,进行严格、较全面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从事焊接工作。但是,焊工考试机构如何保证压力电焊工培训的质量,提高考核合格率?下面结合我考试机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焊工培训工作,对培训压力电焊工提高培训质量的几个重要环节做简要的阐述。

1焊工考试机构

焊工考试机构-是压力焊工专业培训机构,为了保证压力焊工培训质量,焊工考试机构必须从理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两方面进行;理论基础知识培训任务是:按国家现行的《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TSG Z6002-2010》,结合我处生产实际,统一标准编制教学大纲,并请有实践经验的焊接工程师、压力容器设计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授课,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指导是电焊工培训的关键;应由擅长培训工作,且有实践经验的压力容器焊接技师或高级焊接技师担任,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每期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积累经验。

2技术文件、培训教师

必须按照按国家现行的《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TSG Z6002-2010》标准,结合生产实际和教学情况,编制必要的技术文件来指导培训工作。具体文件有:

1)指导整个培训工作的《焊工培训日程表》;

2)指导教学工作的《理论、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大纲》;

3)指导实际操作技能、理论具体培训工作的《焊接工艺评定》、《焊接作业指导书》、《基本知识考试题库》等。

4)教师的素质与学员接受知识快慢、多少、深浅紧密相关。应采用启发式教学,不照本宣科,罗列公式,寓理论于常见的工作实例中,深入浅出,使学员易于理解和接受,避免死记硬背,不解其意。

3基础知识的培训

3.1根据《理论、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大纲》,理论基本知识主要部分:

3.1.1特种设备的分类、特点和焊接要求;

3.1.2金属材料

3.1.3焊接材料

3.1.4焊接设备

3.1.5常用焊接方法的特点

3.1.6焊缝形式、接头形式、坡口形式、焊缝符号与图样识别;

3.1.7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危害、预防方法和返修;

3.1.8焊缝外观检查方法和要求,无损检测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

3.1.9焊接应力和变形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

3.1.10焊接质量控制系统、规章制度、工艺纪律基本要求;

3.1.11焊接作业指导书、焊接工艺评定;

3.1.12焊接安全和规定。

3.1.13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标准;

3.1.14法规、质量标准、安全技术规范有关焊接作业人员考核和管理规定等。使学员在理论学习中有标准、有工艺、有方法、有措施地循序渐进,稳步提高。1.根据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选用能结合我处实际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产品有关的培训教材,让学员多掌握一些焊接质量标准,焊接工艺,焊接缺陷与检验,以及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

3.2基础知识的授课,要使学员能够理解、接受、感兴趣,不求过多、过深,使学员在生产实践中,出现问题能用简单的理论来解释。

4焊接操作技能的培训

根据《理论、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大纲》,实际操作技能主要部分:焊接操作技能的要素:

4.1焊接方法;

4.2焊接方法的机动化程度;

4.3金属材料类别;

4.4填充金属类别;

4.5试件位置;

4.6衬垫;

4.7焊缝金属厚度;

4.8管材外径;

4.9焊接工艺因素等。

5培训的质量及保证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注重自主、探索、合作的教学模式,增加一些实用且易于理解的焊接技术的讲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焊工工艺课的教学要突出实用性,

5.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首先培训前要做“入学”考试,没有电焊工实际操作基础的原则上不能参加锅炉压力容器电焊培训。可让没操作基础的学员参加初级操作训练,待有一定基础方可“入学”。从学员入学之日,就要使每个学员认识到,如果忽视平时工作中的操作,而仅在培训短期内努力,是难于取得稳固的操作基础的,教育焊工学员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必须使焊工学员树立培训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时期,关键是要在平时工作中的注意不断地积累、总结和提高。

5.2在项目训练前,指导教师先说明操作步骤-实地操作。

从装配准备直至试件焊完整个工艺过程,要逐一讲解示范,然后再让学员练习,最后技能指导教师总结学员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点的地方,使学员认识到良好的操作基本功,必须在正确地工艺指导下才能焊出合格试件。按《焊工培训日程表》《理论、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大纲》、《焊接工艺评定》、《焊接作业指导书》逐步教学,先统一操作步骤,手法,统一工艺参数,运条手法,来指导学员操作,坚决杜绝教师按自己想当然的方法授课,并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坚决纠正学员的不正确的、习惯性的、错误性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姿势。

5.3做好记录,进行针对性教学。

技能指导教师教学时,要记录每日培训中,每个学员的操作及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5.4将学员按不同程度分为好、中、差进行有区别的针对性教学。

重点抓两头(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带中间(成绩一般的),多鼓励,多表扬;对成绩好的学员可以进行下一项的训练和增加训练项目,对成绩差的学员进行重点的个别辅导,并可以延长重点项目的训练时间,使该项目得到扎实的提高。

5.5操作培训应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其宗旨是: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

1)先板-板,管-管,后管板,循序渐进;

2)先平焊-横焊-立焊-仰焊-45°位置焊,逐步深入;

3)先水平转动-垂直固定-水平固定- 45°固定位置焊。

6增加质量检验关

在焊工学员练习过程中,操作技能指导老师应把学员焊接的试件采用分别对比、分析,总结的方法;并增加焊件的质量检验关。分别从 1)外观

2)机械性能、理化试验

3)无损检测

三关都过,才能决定质量好坏的观点,才能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以防学员产生自满或自我感觉良好的状况。

7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思想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培训中,每个教师及工作人员要身体力行、教人教心,让压力焊工学员爱岗敬业,爱厂如家,以尽量减少焊接人才的流失;进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压力焊工的责任心,确保焊接质量,断绝因焊接质量而引发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