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

时间:2023-08-25 17:0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

第1篇

(讯)2016年3月,AlphaGo计算机程序轻取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立刻引发全世界的讨论。这一里程碑事件向世界证明,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乐观人士相信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将极大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也激发了对人智能或将取代人类工作的焦虑情绪,甚至有人担心人类最终会创造出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智能机器。在纷繁的观点背后,有一点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有着改变全球社会的巨大潜力。

随着人口红利的快速消失,中国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可以提升生产力,帮助中国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将涵盖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现有技术水平及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并论述相关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

第三部分对中国在产业、经济、教育、社会及国际政策方面就人工智能发展提出五大战略建议。(来源:麦肯锡管理咨询 编选:)

第2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性教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其知识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课程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和挑战性[1],其开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求解手段。同时,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前瞻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学术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基本原理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启发了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中南大学人工智能课程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3年,蔡自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普度大学研修人工智能,并与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傅京孙(K. S. Fu)教授及清华大学徐光v教授合作研究人工智能。在傅京孙院士教授的指导下,蔡自兴和徐光v教授执笔编著《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一书,并于1987年5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问世,成为国内率先出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教材。本教材不仅为我校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一部好教材,而且促进了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此后,又陆续编著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二版、第三版“本科生用书”和“研究生用书”、第四版等,修读该课程的学生也与日俱增。该书第二版还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近20年建设,该我校人工智能课程于2003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在2008年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是至今国内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人工智能课程。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特色,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网络课程,供兄弟院校人工智能教学参考使用,受到普遍欢迎[2]。

作为国内第一门人工智能精品课程,我们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人工智能》课程,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即为我校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的初步总结。

1教学内容优化

1.1课堂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程的首要任务。如何选好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难事。教学内容除了包含基础理论外,还应该反映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本课程最初设定的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知识的表示以及推理,而扩展应用部分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机器规划、机器视觉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的方法和算法,研究热点问题也从符号计算发展到智能计算和Agent等。

学内容,既能使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难事。教学内容除了包含基础理论外,还应该反映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本人工智能课程最初设定的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知识的表示以及推理,而扩展应用部分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机器规划、机器视觉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的方法和算法,研究热点问题也从符号计算发展到智能计算和Agent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计算方法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精确的解。为了在求解时间和求解精度上取得平衡,很多具有启发式特征的智能计算算法应运而生。这些算法通过模拟大自然和人类的智慧来实现对问题的优化求解。计算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它主要涉及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在如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动控制、通信网络等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另一个近10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是Agent和多Agent系统,其理论最早来自分布式人工智能,并随着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热点。

以上两个内容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因此,我们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第3版[3]和第四第4版教材[4]中已经顺应形势加入了这方面的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加入了计算智能、分布式人工智能与Agent。由于不确定性推理和基于概率的推理方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们也将此类非经典推理方法单独作为一章来进行教学。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本体论和非经典推理、粒群优化和蚁群计算、决策树学习和增强学习、词法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路径规划和基于Web的专家系统等。图1给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

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且内容较多,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并让学生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有所取舍。中南大度。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有所取舍。中南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三3个专业中均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根据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对象,对学时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为必修课,共48个学时含实验8个学时。表1表示为相关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情况。对于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为选修课,共32个学时含实验8个学时。许多兄弟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把人工智能定为必修课,课程学时也在50学时左右。因此,我们一再强烈建议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把人工智能列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学时。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有专家系统和智能计算选修课程,因此在人工智能教学内容中只将这两部分做简要阐述,而将重点放在知识表示和推理以及扩展应用上。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除基本的知识表示和推理外,计算智能和Agent技术也是他们在软件开发和通讯技术理论学习中需掌握的重要概念。同时,计算智能、专家系统对自动控制和电气工程也十分重要,对自动化专业则应掌握该方面的内容。

1.2实验实践教学创新

国内人工智能课程在开设之初大多没有安排实验内容,仅为理论基础和概念讲授。由于理论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们对于其应用实现也十分困惑。此后,各高校也逐步在该课程中分配了实验学时,大多数采用prolog语言和专家系统作为实验语言和对象[5]。为了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我们也从没有实验到将实验学时从零调整为设置4个学时的实验课时,然后到现在的8个学时的实验课时。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内容也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人工智能课程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发挥主动性,研究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和系统的运行和实现过程,提出思路并验证自己探索的思路,从而更好的地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实验项目应具备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实验,但实验过程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适当的调整。再者,充分采用虚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分析和探讨智能算法的很好平台。同时,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分析既有格式要求,又给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留有空间,并在评分时加以充分考虑。这些做法能够鼓励学生,特别是鼓励优秀学生进行独立性研究,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

1) 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环节不足和课时分配问题。

中南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环节经历了从精品课程建设前没有到开设,一直到其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改进过程。但目前实验还主要处于演示性和编程的实验阶段,而非设计和训练阶段。此外,由于人工智能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而课程所设置的学时有限。,如何分配好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时也是一个需要在今后课程建设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对于某些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可以考虑单独开设人工智能实验课程或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实验课程。

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情况下如何保持该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问题。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高度融合的交叉科学,其发展速度迅速,不断有新理论、新问题涌现出来。我们的

人工智能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更新,这对我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语

本文介绍了中南大学的精品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已在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环节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实施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可供兄弟院校同行参考。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地位必将更加突显,我们也需要继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的建设。

注:本文受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人工智能(2003)、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2007)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薛莹. 创新教育新途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张丽华院长访谈录[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 20-22.

[2]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3]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韩洁琼,闫大顺. 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1):135-138.

[6] 刘丽珏,陈白帆,王勇,等.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J]. 计算机教育,2009,(17):69-71.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abrat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in Elaborate Cour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EN Bai-fan, CAI Zi-xing, LIU Li-ju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n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第3篇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第4篇

 

经过比较详细研究Alphago的算法发现,它在布局阶段的前20步采用人类经验,之后开始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学习的权重,变得更加的理性以及所谓的大局观。由于围棋的复杂性,Alphago也不能在每步都能精确地知道当前棋盘中所有下法的胜率。所以,他采用的是在可以期待的近期(20步以内)综合价值和胜率会超过50%的走法。从这几点来看,这次的机器战胜远超过国际象棋中人类被战胜的意义。Alphago的算法是一种新的适应机器的思维,发挥了机器的强项,弥补了机器的短处。这非常让人感到害怕、悲观和失望。因为,人生就是一盘棋局。如果50年后,有一个智能科技机器助手,它不能告诉你最终的未来,但是可以告诉你在几年内的未来,你该如何是好?那这是不是一种宿命论?事实上,笔者在教授数据分析课程的这几年中,一直在宿命论和未来不确定性两种相对的观点中摇摆。数据统计已经有足够的算法和可靠的实践在某些方面做出人类无法预计或预见的准确预测,只不过那些领域还很小,比如,库存的预测、销量的预测,等等。数据已经在显示其巨大的价值,而一旦数据预测技术能够输入足够多的变量,采用类似Alphago或更加高级的算法,进而对你个人、你所在组织、公司、国家的短期未来甚至是长期未来做出80%、甚至是90%的准确预测,你会怎样去接受这样的未来?!当然,不确定性仍会存在,这是一个好消息。在此,我对Alphago事件尝试做一些思考分析。

 

一、Alphago战胜人类的几种可能的基础

 

1.Deepmind公司用十年的时间磨练,修改算法,虽然在算法上没有创新,但是如何融合已有算、如何调整权重等多个方面,仍然是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2.Google拥有超级大量的计算资源供Alphago的使用,也就是说目前机器学习的过程非常的耗费时间以及计算资源。按照以往的经验,20年内,我们使用的桌面型机器就应该能够支撑起Alphago目前所需的计算资源。从现在开始,再过30-40年,可能Alphago这个“古老”的程序只需要几天就能完成现在几个月所需的机器学习时间。

 

3.在硬件上CPU和GPU的协同调度,以及分布式的运算的运用,大大加快的计算的速度。这也是近几年软硬件基础发展奠定的基础。

 

4.Alphago 在击败欧洲冠军时进行了严格的保密,说明当时Alphago团队当时也并不是很自信能够战胜。事实上,我认为,在这次比赛开始前,他们仍然没有这个把握,仍然应该认为是一半对一半的胜率。但是,哪怕输了,也没有关系,反正继续让Alphago学习后再提升。

 

5.Alphago对战时采用方式近似的模拟了人脑的信息的处理方式,只不过速度更快。所以,Alphago也不能百分之百的胜率,但是随着学习的时间不断增加,最终会远远超过人类。

 

二、Alphago围棋人机大战事件将会产生的影响:

 

1.个人,组织,公司,国家间的竞争将会更加重视人工智能的策略参考。人类的思考开始依赖于机器的理性,人的决策变得更加的理性,情感的因素会不断下降,也意味着更加没有人情味。这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进化进程。

 

2.人与机器的关系需要重新的思考,人应该如何同机器共存。

 

3. IT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将大规模增长,而有些行业将大规模失业。

 

4.基因技术、可控核聚变、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这些技术都将对人类产生重大意义的影响,但是如何控制好这些技术将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否则任何一个技术都可能毁灭人类。为了控制好这些技术,需要从现在开始立即进行大量的辩论及监督审查。

 

5.Alphago在最终在决定某个落子的评分中,其权重为人类经验参数同左右互搏这种机器学习得来的概率参数各占50%。Alpago团队曾经调整过不同的权重,但是经过实验发现各占50%时的最终胜率最高。这一数据是否在暗示,如果要战胜人类就必须首先理解人类的思考,否则就无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在理解人类思考的同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继承人类的弱点,这也是Alphago最终会有失败的一局。另外,在具体的步骤中,也不是每步都是完美的。可能这也许是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但是可能无法毁灭人类的重要一点。因为,如果人工智能自己最终学会思考,相信人工智能最终会参透,或许最符合人工智能自身的利益生存方式是同人类共存,而不是消灭人类。

 

三、Alphago围棋事件可能对教育领域的产生的影响

 

1.Alphago算法有较强的通用性,但也有很多的限制。首先为了更加精确,需要大样本量的学习,Alphago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在学习现有人类棋盘的基础上,开始自己与自己互博,加快学习的速度。这点在通用领域中实现有一定的难度。在教育领域中,目前比较适合Alphago算法快速进入的领域的是在线课程的学习。

 

2.在线课程的学习目前来说仅仅完成了内容的提供,如何编排现有的课程已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这点目前还没有引入人工智能方法。如果引入,将会对教学的方法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线下课程顺序的设计安排。

 

3.多媒体材料的类型的挖掘,不同类型的媒体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有助于通过大数据分析统计出在认知不同阶段采用何种类型的教学媒体效果最好。

 

4.个性化的学习,引入Alphago算法后的人工智能,会为个性化学习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摄像头对学习者情绪的监控,结合学习过程中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可以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5.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会对分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学习的进度快慢会非常容易的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分类,教育会不知不觉走向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

 

6.目前,已经有在线课程网站同招聘网站结合的构想,利用在线学习的记录,为雇主提供是否雇佣的参考。未来可能会更加大规模地出现该类现象,未来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也可能会更加依赖机器或网站记录的学习过程,同时造成新的学习能力歧视。但是,这样针对个体的不公平,却可以带来整个组织以及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将来如何面对这样的不公平,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7.Alphago通过在线教学领域的挖掘最终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传统的教学。如在教师多媒体的选择标准、课程顺序及进度的选择。但是,在远远没有量化的教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一旦传统的教学领域被量化,如学生的表情、情绪、反应等,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将同今天的围棋一样,不得不慎重的思考接受一个类似上帝的理性的人工智能的建议。另外,最快掌握这一技术的组织和国家,将获得先发的优势。

 

四、Alphago围棋事件可能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产生的影响

 

1.大量的主要是重复性的工作,尽管需要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的工作,将会在30~50年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些职业中的低层次职员将被大量地解雇。这一点提醒职业教育的层次需要不断地上移,为符合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及保证国家的竞争力,职业教育中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将逐步加大。

 

2.工厂的工人将被大量的机械手臂代替,全自动化的工厂将越来越多。尽管处于迈向老龄化的社会,却并不能保证年轻人足够的就业岗位。IT产业的人力需求将越来越大,各个产业的从业者都将储存一定的人工智能的知识,以便同智能机器助手更好地共存。

 

3.职业教育的过程将更多地信息化,如教学资源库使用将更加类似于在线教学。通过物联网技术,教学的过程被更加地量化,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实现较高精度的量化,实践教学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但是,工业领域的职业中的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下降,由于机械臂的大规模采用,实践教学将被机械臂的操作实践教学大规模替代。对于人工智能分析、操作以及针对不同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能力将成为大部分职业必修的课程。

 

4.有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机器思维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思维的方式,理解这种更加冷静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不是万能,也会犯错,需要保持警惕,不可过分依赖人工智能。

 

5.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中需要充分的讨论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智能机器,应该拟物化的看待智能机器抑或是拟人化的看待?如果拟人化的看待,那么,拟人化到何种程度?如果面临险境,是否会因为情感因素去拯救智能机器而牺牲自己?等一系列的问题。

第5篇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按照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意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近代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它,既为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规律所要求,更对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的重心已经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顺应时代需求、符合人们意志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存在专业教育过窄,人文修养过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不适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通识也远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选择,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通才,而是在于通“识”,在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身后修养和造诣。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也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融合,实现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2逻辑学现状

中国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终于认识到这种差距,并经历了约20年从引进学习到全面追赶的发展,到20世纪末,我们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与西方的同步发展,在一些领域还取得了具有领先性的研究成果。

在新世纪,逻辑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机遇,逻辑学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逻辑学与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的交叉生长,继续推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人工智能逻辑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认知科学等现代科学新兴领域的研究中,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互相融合,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倾向,产生了很多崭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本文由收集整理看到,目前我国逻辑学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对很多新的领域我们并不了解,有些人基于陈旧的逻辑学观念,甚至将这些新的领域拒之门外。在我们的很多所大学中,还在开设陈旧的逻辑学课程。而旧的学科体制一旦固定下来,要改变它非常困难。所有这些又都是我国逻辑学面临的挑战。

3逻辑学的学科建设

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科学的和学科的。

在科学研究方面。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但中国和印度的逻辑学从中世纪以后衰落了,唯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经过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发展,特别是现、当代的发展,成为一棵挺立在现代科学园地里的枝叶繁茂的大树。因此,在逻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需要向西方学习,特别要在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逻辑等前沿领域向西方学习。在这方面,我们与西方主要是英美等国的差距仍然很大。此文前面对西方现代逻辑发展的分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遗憾的是国内一些学者似乎不愿意承认哥德尔以后西方逻辑的发展。一种观点是“逻辑学等于数理逻辑”,这种观点认为,逻辑学就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之外的都不是逻辑;另一种逻辑观似乎宽容一些,这种观点承认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是逻辑,此外的都不是逻辑。这样就把哲学逻辑、语言逻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逻辑、认知逻辑等当代逻辑最新的发展领域统统排斥在逻辑学之外。显而易见,这些逻辑观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我国逻辑学发展的。在逻辑学的研究方面,我们不仅应该学习西方,而且应该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中国学派,并争取在某些领域超越西方的学者,这是一个更高的目标。有着悠久传统和具有聪明才智的中国人,应该有决心做到这一点。与此相适应,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按照国际规范建立我国逻辑学的学科体制和教学体制。

逻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已经证明现代数学的基础是集合论,而集合论的基础是逻辑。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将逻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于各学科之首。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分类,逻辑学是列在“知识总论”下的一级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议”中,更将逻辑列于众学科之首。美、英、德、日等国家的学科划分都遵照这一标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遵循国际标准,已将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但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这样,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并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转向”的数理逻辑,以及其后发展起来的语言逻辑、哲学逻辑,在我国的学科目录中,通通是“不知所终”,用一句有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叫做“没有户口”。如果一门学科没有户口,那可是悲哀之极。例如研究生招生、重点学科评审、学科基地建设,通通把逻辑学排斥在外,因为这些重大的学科建设举措都是照二级学科来设置的。与此同时,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出版、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中,没有户口的学科也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情况,从事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要么甘受冷遇和白眼。如果说学者遭受的冷遇是不足道的,那么,科学遭受的冷遇就不能不足道,因为科学遭受损失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第6篇

钟老师,您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原理》一书已经重印到第五版。您能否给读者们讲一讲,信息科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钟义信:简要地说,信息科学就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为研究指南、以扩展人的智力能力(它是信息能力的有机整体)为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横断科学。

武健:从概念、定义来看,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信息科学是以信息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既不专指计算,也不是专指计算机。从这个角度思考,信息科技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将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了解信息科学就更加重要了。您能否给我们讲一讲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于整个社会能发挥什么作用?

钟义信:信息科学的概念(定义)也可以通过它的基本模型来表现(见下页图1)。

这个模型也可以简化为以下更直观一些的模型(见下页图2)。

考察信息科学的定义和它的基本模型(以及简化模型)可以知道:

信息科学最大的特点是研究“信息”(而不是物质和能量)。

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即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的规律”。

世间一切物质的运动都会产生信息。人类正是通过研究信息,才能认识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因此,信息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扩展人类的智力能力,也就是扩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就是信息科学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所在。

武健:我记得您曾经讲过信息分成主客体关系,那么我们理解基本模型与简化模型也是一步步地发展出来的。从简到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下页图3)

从信息定义的基本模型中,还可以看到信息科学在特别关注着策略,尤其是人的策略。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科技课程中会有着一批以前没有的教学内容。技术课中的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操作。而信息科技框架下的课程则需要以应用技术,挖掘其中的问题解决策略,了解信息科学概念与原理为主要目标了。

每个学科都会有一批本学科的科学家,像牛顿对于物理,哈勃对于天文,欧姆对于电学……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那么您认为这门学科中有代表性的信息科学家有哪些人?

钟义信:横断科学,是在概括和综合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类学科。它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而是从许多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中抽出某一特定的共同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横贯多个领域甚至一切领域。所以,信息科学家、信息技术专家会有自己的领域,但会在共同的信息方向有突出贡献。

如香农(Shannon)在1948年发表了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通信信息论”;维纳(Wiener)在1948年出版了著作《控制论》,奠定了随机控制理论,贝塔朗菲(Bertalanffy)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一般系统论》,建立了系统论。西蒙(Simon)对功能模拟的人工智能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费根鲍姆(Feigenbaum)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开拓者,闵斯基(Minsky)对人工神经网络和认知理论有突出的贡献,查德(Zadeh)创建了支持信息科学研究的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 柯尔莫戈洛夫(Kolmogorov)对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都有杰出贡献,等等。这些人都在信息科学领域有过不同方面的重要建树,都可以称之为信息科学家。

由于我国只有各种信息技术的学术机构而没有专门的信息科学的学术机构,很少纯粹信息科学方面的交流机会,因此很难确定谁是信息科学家。不过,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确实出现了不少在信息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武健: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既然是“新兴”,那么它一定在发展,甚至是快速发展。您认为信息科学主要研究的方向与进展如何?现阶段出现了什么样的困难?

钟义信:相对而言,信息科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因此,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应当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信息的基本运动规律。其中包括信息理论、知识理论、智能理论,特别是信息、知识、智能之间的转换理论(一体化理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在这些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建立了超越与拓展传统信息论的“全信息理论”,发现了“知识的生态学规律”,创建了“机制模拟的人工智能理论”,实现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理论”的统一,还创建了“基础意识―情感―理智三位一体的高等人工智能”,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发现了意义重大的“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

在取得这些进展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科学(代表性科学是物理科学)的科学观(还原论)和方法论(分而治之)不适用于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研究,总结并提出了适用于信息科学研究的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由于信息科学和智能理论的研究对象多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现有的数学工具不敷应用,特别是其中的逻辑理论还相当单薄,不足以支持这些复杂问题的创新研究。这是当前信息科学发展中的“瓶颈”。

武健:信息科学关系到的方法论可以分成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论。根据这样的观点,在信息科技课程中,需要以完整的信息综合活动展开教学,而不适合片面地学习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某一个片段。因为信息科学方法论更强调从整体到局部,不建议从信息运动中的某一细节去理解典型的信息过程。

信息科技的方法论分成理论研究层级和技术应用层级。您认为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哪些?

钟义信:与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是不再采用“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这种流行了数百年之久而且一直行之有效的传统科学研究方法论,而是改为运用全新的“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方法论。

原因是:“分而治之”方法论在把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的时候,必定会丢失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复杂信息系统的生命线。就像研究人脑思维奥秘的时候,如果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把人脑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即使把每个部分都研究好了,也无法揭示人脑思维的奥秘,因为分解之后的这些人脑部分根本无法复原为活的人脑。

“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方法认为,信息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由信息生成知识进而生成智能(策略),从而按照策略解决问题。它强调信息、知识、智能(策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信息、知识、智能(策略)之间的生态联系,根据外部世界客体的信息和认识主体的目的,可以通过学习创生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

至于具体的研究工具,基本也是硬件试验和软件仿真(包括虚拟现实)。

武健:在信息科学体系中,您认为这个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什么?

钟义信:信息科学最基本的概念包括信息、知识、智能。人们往往把信息科学技术仅仅局限在“信息”范畴,这其实是对信息科学技术严重的。经过这样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大大被削弱了。

信息科学最基本的原理则是:信息―知识―智能转换原理。正确运用这个基本原理,人们就可以在具体的环境中求出解决问题、而且保证实现“主客双赢”的智能策略,从而满意地解决问题。

武健:一般人都知道,现代科学与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信息科学,另一方面,还不能想象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之间有什么关系。您认为两者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钟义信: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是一对孪生的概念,信息科学是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理论的具体实现。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武健: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加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就是能够用计算机上网。这部分人觉得,信息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不是什么“关于信息的技术”。关于这些观点您是怎么看的?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应当包含什么内容?

钟义信:只要对照信息科学的简化模型,就可以很明确地回答: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因为这个说法很不全面,忽略了传感技术,忽略了控制技术,特别是忽略了人工智能技术。

实际上,在以往,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确实曾经流行过很多各不相同的说法。其中比较出名的包括:

1C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munication技术”,理由是:信息论就是通信论;也有一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puter技术”,理由是:计算机就是用来处理信息的技术。

2C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puter+ Communication技术”。

3C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puter+ Communication + Control技术”。

但是,对照信息科学的简化模型就可以明白,这些说法都属于“以偏概全”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认识。

从信息科学的简化模型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具体的信息技术内容,包括实现信息获取功能的“传感技术”,实现信息传递和策略传递功能的“通信技术”,实现信息预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技术和存储技术”,实现信息认知功能和智能决策功能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策略执行功能的“控制技术”,以及实现反馈学习和策略优化的“信息系统自组织技术”等。

武健:您认为未来20~30年,信息科技最有意思的发展可能是什么?

钟义信:根据“科学技术拟人律”,未来20~30年,信息科学技术最有意义的发展将是人工智能技术。

对照信息科学简化模型就知道,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传感技术、扩展传导神经系统的通信技术、扩展思维器官预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技术都是相对而言的技术,扩展思维器官认知功能和决策功能的人工智能技术才是核心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未来当然还会继续发展),这就为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打好了基础,也产生了需求。因此,未来20~30年间,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必然成为发展的主导潮流。

武健:您认为学习信息科技的知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何意义?有没有哪一部分内容需要在现阶段特别强调的?

钟义信:中小学生绝对应当学习基本的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不学习信息科学技术,就会成为落伍的一代,被淘汰的一代。这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中小学生学习信息科学技术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引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信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就是循序渐进的,如图4所示。

武健:您对中小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不等同于计算机课程)有何期望与要求?

钟义信:根据“信息科学技术”的定义,“计算机科学技术”只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不等于全体,部分不能代替全体。所以,不能用“计算机”课程代替“信息科学技术”课程。

中小学的信息科学技术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讨论中小学的信息科学技术课程,而应当把它作为“国家信息科学技术教育系统工程”来统筹考虑:小学阶段学什么?中学阶段学什么?大学阶段学什么?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什么?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什么?等等。

按照“信息科学技术教育系统工程”的思路,中小学生应当通过“学习最为基础的信息科学概念”和“掌握最为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最浅层(然而又是准确的)的信息科学技术观念和浓厚的兴趣”。其中,“观念和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概念和能力”则是支撑这种“观念和兴趣”的支柱。

武健:钟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您认为2010年后,学科基本研究才逐步成熟起来。一门学科从成熟到走进基础教育往往需要十多年的工作,而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将是长期的。希望您以后能够经常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信息科技课程发展,给我们更多指导。

附录:

第7篇

过去数年,受数据、分析、云、移动、社交媒体及物联网的同步发展所驱动,IT行业一直不断地重组。作为世界上从事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研发的先驱者之一,IBM为何笃定地在认知计算与云平台的蓝海再度起航?我们所置身的IT环境与商业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得认知这一相当烧脑的名词成为决胜未来的利器?

大数据,“烧钱”也“烧脑”的时代

认知技术的储备由来已久,将认知这一新兴市场点燃的,正是大数据。

今天的世界被数据所充斥。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及所有的数字化和联网产品、机器和基础架构,都会生成数据。然而滚滚袭来的大数据洪流中,80%的数据无法被计算机辨识。各类非结构化的数据尤其让系统困扰,他们包括人类的书面作品、对话、以及各种流媒体信息、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等等。

大数据被誉为未来的“石油”,政府、公共部门、企业投入巨资,换来了仍在海量增长的数据。未来两年,医疗数据将增长99%,其中88%的医疗数据都将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电子病历、化验结果、医学影像、视频以及病患传感器(如可穿戴医疗设备)。政府和教育数据也将增长94%,其中84%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各类传感器、建筑物、道路、车队等;公共事业部门和媒体行业的数据增长也将分别达到93%和97%,其中82%是非结构化数据。

到2020年,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分钟都将创建1.7MB的信息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媒体数据。获取与存储这些数据耗费了巨大的开支,而CEO们非常关心的是能够读懂他们的设备,或者说“大脑”在哪里?大数据背后的价值如何才能挖掘出来?

对于CIO而言,大数据让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但在企业领导者对此并不以为然,预期的数据商业价值尚未兑现。大数据带来的麻烦似乎比成果还要多,会不会沦为一笔注定沉没的开支?

答案当然是不。大数据带给人们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在数据洪流面前业务人员手足无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缺少趁手的“工具”。置身于高速前行的商业世界,只有那些率先洞察环境变化的企业,有能力更深与客户沟通,提供更精准、高品质服务的企业和组织才能脱颖而出。IBM的专家发现,认知计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充分满足“工具”需求,并引领企业进入认知商业时代。

认知计算,从数据中学习并改善服务

市场上对人工智能(A1)的讨论如火如荼,几乎所有人都免不了将AI与认知等量齐观。一种声音认为,认知计算包括之前的AI某些要素,概念更为宽泛;另一种则截然相反,认为现有的认知计算仅仅放入了AI技术所探索的人脑诸多智能的几种,诸如想象、创新这样的能力远远尚未涉足。

事实上,认知计算不是制造“为人们思考”的机器,而是与“增加人类智慧”有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做出更为全面的决定。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从历史和研究角度来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机器表现得“更像人”。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是有很多共性,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但认知计算除了要能够表现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更加自然流畅之外,还会更多强调推理和学习,以及如何把这样的能力结合具体的商业应用、解决商业的问题。

认知计算没有试图去挑战人、战胜人、替代人,相反,是把帮助人、增加人类的智慧当作了自身的使命。系统通过与人的自然语言交流及不断学习帮助人们做到更多,使专家可以更好地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更多洞察,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

全球第一位认识计算大使非IBM Watson莫属。早在2011年的“Jeopardy危险边缘电视问答挑战赛”,Watson就技惊四座:它会用自然语言进行深度问答,记住,是深度问答而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经过几年发展,Watson日益强大,回答问题只不过是其现在具备的诸多项能力之一。这些能力被封装为数字服务或API,如同一种智慧的积木,IBM将依据这些积木盒子为社会走向认知商业时代搭建起越来越坚实的智能桥梁。

认知将提供更加智能的商业服务。更深入地与人互动,更强大的专业学习能力,使得一些新型产品与服务成为可能。知识的增加大大延长了培养专业人士的时间和成本,比如在美国,医生拿到行医执照需要11~16年。律师平均需要具备7~10年的工作经验,才能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因此,缩短将专业人员培训为专家的时间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技术不仅能改变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改善产品,同时还能改变企业运营的方式,甚至是业务流程本身。通过构建认知供应链,一家零售商的需求预测错误率可减少50%,甚至可以运用预测性分析技术来同时处理内部的结构化数据、及八种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社交媒体情绪、本地事件和天气模式,由此来预测以前看似随机的行为,这大大拉近了库房与商店的距离。

认知商战已经打响

第8篇

今年年初,智能医生沃森在天津第三医院与人类医生共同问诊,沃森只需10秒钟即可为一名癌症患者疹断出病情并提供诊疗建议。在这10秒钟内,沃森阅览和分析了超过300份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200余种教科书,以及1500多万页资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诊疗方案后还将之翻译成了中文。诊断结果与具有多年经验的医生基本一致,很多人担心,医生这一职业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沃森是IBM开发的超级智能计算机,曾于2011年打败美国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的人类选手而一举成名。参加竞猜节目只是它小试身手,IBM对沃森这一项目野心勃勃,正在将它打造成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平台,医疗健康只是其中之一。沃森的其他推荐项目有:针对银行业的信用欺诈,监测漏洞并预警;在教育上对个体差异,为幼儿订制学习方案;针对交通运输,使管理变得高效灵活……沃森正在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

最近几年,从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到2016年打败天下无敌手的围棋程序阿尔法狗,还有脸书上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将某张照片上人脸标记出来,并与这个人的账户关联起来)以及沃森,人工智能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能力,科技巨头们正在掀起一波又一波汹涌的人工智能的浪潮。随着这股浪潮,专家预言人类的许多工作岗位会被机器抢走。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预测,将来50%的人类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机器取代人类工作并非新闻,许多生产线的装配机器人就取代了工人,亚马逊仓库的仓库管理员也在前不久被仓库机器人所取代。然而,以前被取代的多是重体力、高风险的工作,而近来人们所预测将被取代的工作包括会计、记者、律师、医生等这些专业领域的烧脑职业。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这一波人工智能应用了一项关键性技术――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遇上互联网

了解深度学习就必须谈到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一种逻辑或数学算法,它模仿人类不断通过经验学习和总结的思维过程,使计算机具有自行学习或训练的能力。

如果采用编程的方式创建计算机的某种功能,运行的每个细枝末节都需要人为编写指令。但有些功能人类不知道如何编程,例如地面上一个物体究竟是一片枯叶还是一块石头,无人驾驶汽车就需要具有这种识别能力来决定是否绕行。这对人类大脑而言轻而易举,但如何使电脑也具有这样的识别能力?人类很难用编程方式解决。

1956年,美国工程师亚瑟?塞缪尔也遇到了这个难题,他想让电脑跟自己下国际象棋,但怎样编程才能让电脑下赢自己呢?塞缪尔因此开创出一种算法,让电脑与自己对战几千局来学会下棋,这就是机器学习,塞缪尔因此被誉为“机器学习之父”。他的这台电脑后来打败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象棋冠军。

实际上,在机器学习诞生之初,这一技术曾一度搁浅,问题出在计算机速度和数据量有限。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速度和数据瓶颈消失,机器学习开始施展拳脚。20世纪90年代,机器学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开始它只是执行一些简单的任务,如评估贷款申请的信用风险,通过识别手写的邮政编码检索邮件。而最近几年,机器学习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最先用机器学习取得商业成功的案例是谷歌搜索引擎,通过算法可以准确地检索信息;亚马逊、网飞这些购物或影视网站也采用机器学习的算法投其所好地向用户推荐产品;脸谱网、领英网等社交网站则利用机器学习告诉用户谁可能是你的朋友;机器学习同样也是沃森强大的一个原因。

深度学习,势不可挡

机器学习中最闪耀的明星就是深度学习。它是机器学习的进阶,模仿人类神经多层级的网络结构,是机器学习中较复杂的算法,训练的效果也更精确,而且学习过程可以不需要监督。阿尔法狗、面部识别、无人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广为人知的应用成果。

深度学了自学能力无与伦比,其学习的效果更令人震撼,其能达到的专业度可以远远超过开发者自身,甚至不需要开发者有相关知识背景。试想,围棋智能软件阿尔法狗的开发者德米斯・哈萨比斯下棋能下过阿尔法狗吗?在一个叫Kaggle的数据建模平台上,有人组织了一场自动药物研发比赛,多伦多大学研发团队设计的运算打败了所有国际学术团队,而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团队中没有一人有化学、生物或生命科学的专业背景,却在两个星期内赢得了比赛。

当然,还有工作速度。Kaggle上的一次比赛项目是为当地学校设计一个算法评判高中作文,获胜的算法不仅评分与老师评分一致,而且速度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一个语文老师在40年职业生涯中可能阅评1万篇作文,但运用深度学习的计算机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可以阅评百万篇作文。

理论上讲,只要提供足够的数据和训练时间,计算机就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提供足够多的医疗数据,计算机就能看病;提供足够多的账目和审计案例,计算机就能成为专业的审计员;提供足够的合同样本,计算机就能成为出色的律师;还有翻译、绘画、撰稿、仓库管理……难怪专家们纷纷预言未来的许多工作会被机器抢走。

然而,机器并非无所不能,有一类工作即使是深度学习也无法抢走的。

开创未来还是要靠人类

机器学习很难解决新问题,即人类涉足不多、未曾反复接触过的情形或领域中的问题。机器学习的局限就在于它需要从大量已知的数据中总结经验。人类则可以突破这种局限,把看似毫不想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或者解决新问题。

美国物理学家珀西・斯宾塞曾在二战中从事雷达的研究工作,他发现磁控管将他的巧克力融化了。由此,他把对电磁辐射的认识延伸到烹饪,从而发明了微波炉。类似这种人类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牛顿看到掉落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挤奶女工从未得天花,把牛痘与天花的防治联系到一起,从而发明了天花疫苗;还有电脑、手机、互联网的诞生,政治体系的构建,金融机构的创立,一切人类文明都是通过人类这种联想思维创建的,不然,我们还处在茹毛饮血的社会。然而,机器在这一方面无能为力,至少目前是这样,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展到会真正地思考。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区域化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国际化人才

一、国际化人才及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公务员行为标准》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要具备正直、专业、尊重多样性三大核心价值,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团队精神、计划与组织能力、尽职尽责、“客户”导向、创新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技术意识八项核心能力及六项管理能力,即“386”理论。这就要求在外语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价值、核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国际化改革的过程中,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战略调整为以“外语办学特色突出”为核心竞争力,提出“重构深度学习的学科课堂”。除了迎接“未来已来”的挑战,和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对课程进行智能、技能方面的改造之外,更要培养“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力”来改善我们学校教育的现状。具体要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四方面阐释国际视野背景下的外国语学校建设。树立“中华根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育人目标,且要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植根于学生成长的现实土壤中。

二、核心素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催生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提升,同时对英语相关课程的开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梅德明)可以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注重课程的育人价值取向,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加强德育教育;2.注重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课程设计在构建外语共同基础之上,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3.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着力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用能力;4.加强学业质量评价功能,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素养有效形成;5.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智慧学习环境,要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学习资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着重培养和促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能力、鼓励领导力培养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成功的语言沟通能力、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外语课堂要深刻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视课堂转化形式,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及渠道,体现具有核心素养的国际化人才教育课堂观,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课堂必须走出应试课堂,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我市开展中的针对性教育、教学实践措施

首先,我市积极研读新课标,并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进行有效探索。河北省2018年起开始新高考改革,而我市又成为河北省新中考改革的试点市,这都成为我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径,落实学生培养新要求的沃土。我市自2018年新初一年级和新高一年级开展市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来,都在对学生三年从学业水平、身心健康、思想品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这五方面实施过程性评价,从而完善课程体系。其次,我市积极开展基于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实践。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会学、会说、会交流的个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去展现判断、理解、合作等能力。再次,我市积极探索“全学段英语教育”的新方法。立足“学段融合”思想,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实效衔接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1.“教研+互联网”开创网络教研的全国先进。针对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教研能力弱、一次全市“面对面教研”覆盖面较小等问题,市教科所开展网络教研,但不是“互联网+教研”,而是“教研+互联网”,即搞好主题教研活动,借助互联网的手段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2.学段活动的融合。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融合发展,相互观摩优质课评比,相互参与网络教研、学段教研月等活动,积极促进英语学习不同阶段之间的交流,有效推进“全学段英语教育”教学。3.以赛带练,提升英语教师业务能力。市教科所为积极提升英语教师业务能力,以赛促练,分别组织了我市首届“经典美文永传诵”双语诵读大赛及市英语教师口语素养大赛等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4.积极开拓校外资源,促教师业务提升。市教科所积极组织在我市的外教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丰富了英语教师的视野,激发了一线教师要求进步的诉求,也受到广泛的好评。5.以“教研月”为载体,引领和促进一线教研。每年11月是市教科所规定的教研月,每年教研月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贴近一线教学的问题,引导全市教师共同探讨、观摩、思考、尝试、解决、提升。

四、下一阶段开展外语教学具体建议

(一)行政干预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建设

结合目前我市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为“应试而教育”的方式,即教师教学理念死板、教育维度少、层次浅,重复操练所谓“硬件”知识,机械单一。教育管理及业务指导部门应加强行政干预、拨正方向引领、加强监督、落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国家新课程标准即核心素养的理念及具体要求,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真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继续深化推行“一课一研”,增强教师培训,进一步要求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程内容进行实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上,从而进一步提升全市英语科目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改善教师以前从“挤时间、加大工作量”来寻求教学质量提升从而追求教育短期利益等问题,就要求我们回归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培养更具有人文精神、国际理解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同时要求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单一注重“应试教育”到关注学生学会学习、抗压、适应和生活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动探索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化形式,摸索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及渠道。

(三)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课程建设特别是小语种建设

教育国际化改造的过程中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战略调整为以“外语办学特色突出”为核心竞争力,提出“重构深度学习的学科课堂”。结合普通高中生源的具体情况,作为多方向、多方面拓展学生升学渠道的方式之一,建议普通高中在市教育局有针对性地业务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的综合情况,开展小语种建设及教学活动。而随着中学外语教育新课标的颁布,中学阶段作为高考外语扩展到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个语种,中学多语言教学的发展也在逐步从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向普通中学延伸。具体要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4方面阐释国际视野背景下的外国语学校建设。树立“中华根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育人目标,并且要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植根于学生成长的现实土壤中。此外,基于国内外英语教育潮流、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我市的教育应该回归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第10篇

[关键词]河南翻译产业;市场调查;翻译硕士;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29-03

一、引言

近年来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促进了我国翻译市场的迅猛发展。作为文化经济中的新兴力量,翻译产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调查显示,当前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较为滞后,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翻译产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结合翻译市场需求状况,对高校的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翻译硕士)教育培养体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高校MTI教育培养体制的改进方法以满足翻译产业的需求,是各大高校翻译教育和翻译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翻译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和翻译从业人员。此类企业为翻译人才的聚集地,能够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地客观真实。本次调查的范围涵盖了河南省内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重要城市: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所选取的城市要么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要么为旅游城市和文明古都,这些城市的国际交流活动频繁且丰富,因而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河南省内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电话咨询、网络聊天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交互式信息获取。通过访谈可以掌握完成翻译工作所需的通用职责要求和标准。此外,访谈调查也能够掌握不同企业所需翻译人才的数量,以及细分专业的具体类型需求。

问卷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制作纸质版或电子版的问卷,然后发送至翻译从业人员,以收回的有效问卷作为调查的结果。问卷调查方法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并且比较有利于统计。

本次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法。访谈调查过程中向翻译服务企业咨询了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获得了详细的调查结果。然后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河南省翻译市场需求调查问卷》并发放至各企业。问卷调查主要对翻译从业人员的职业现状和自身发展需求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通过电子邮件发放翻译市场需求调查问卷100份,回收65份,有效问卷58份。

三、河南省翻译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内的翻译人才存在大约76%的缺口,职业翻译从业人员的缺口达11000人以上。由于翻译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因而兼职翻译的需求几乎达到两倍于职业翻译人员的数量。

同时,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3%的受调查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翻译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更为稀缺。但在翻译人才缺乏的大背景下,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出高校M1T教育培养的翻译人才并不能完全的契合市场需求,说明高校的MTI教育模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翻译市场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一)实践能力缺乏

调查表明,大部分翻译服务企业认为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才能够培养出高层次的翻译人才。然而只有不到23,5%的受调查企业认为通过读MTI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翻译人才。相应地,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认为高校MTI培养的翻译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大多数的翻译服务企业并不赞成在职员工通过攻读MTI继续进修,说明市场对MTI培养的翻译人才的实践能力持怀疑态度。

(二)综合能力不足

当前的翻译产业中,翻译市场的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译和笔译。随着跨国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将越来越多。而企业的日常事务中包含了许多与翻译相关的工作,如排版编辑、团队协作、宣传营销、新型翻译技术运用等。因而这些与翻译相关的工作也进入了翻译服务企业的业务范围。翻译服务企业的译员要胜任这些工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需要掌握一些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新型技术和工具,比如术语管理工具、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翻译记忆工具等等。此外,翻译人才在进行团队合作时,除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翻译教育需要在提供传统的口笔译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新型技术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小语种专职翻译人才紧缺

近几年河南省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许多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河南省设置了办事机构。然而,当前河南省内高校还没有针对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开设相关翻译专业,这使得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市场缺口尤其严重,严重制约了本省涉外交流的开展。此外,部分现有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不足,也影响着企业的用人需求。可见,小语种专职翻译人才紧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的跨国经济文化交流。

四、市场需求对河南高校MTI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对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MTI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主要原因是当前MTI教学中的师资构成、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各项制度流程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严重。MTI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师资构成“重学术轻市场”;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重课堂轻练习”;考核方式“重应试轻应用”。

因此,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MT[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使MTI教育与翻译市场深度融合势在必行,这也是未来河南高校MTI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结果对河南高校MTI教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启示:

(一)增强实践能力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先生曾多次强调MTI教学内容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他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社会需求,加强案例教学,培养翻译的实干能力”。而要想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翻译人才,高校MTI教育需要同时在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授课中的实践环节,并增加学生实习机会。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安排中,应当尽可能使课堂形式活泼多样、练习目标明确真实。在教材选取上,高校应当摒弃体系不合理和缺乏实用性的教材,大胆选择启发性强和实用性强的教材,并经常性搜集更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翻译材料作为课程内容。除课程学习之外,高校还应当积极与翻译服务企业沟通联系,进而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增加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习的机会。通过这种课程学习与实习锻炼交叉进行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提高对职业前景的认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习更加贴近翻译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强翻译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国务院学位办明确规定:“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可见,国家对于翻译教师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高校应当加强翻译教师的双向交流力度:既要鼓励MT[专职教师走出高校,投身翻译市场的实践工作;又要积极引进企业翻译人士前来授课,经常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翻译人才到校办专题讲座。这种双向交流的加强将带动高校MTI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增强综合能力

在翻译产业不断变革的今天,翻译市场的人才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翻译技能,各种与翻译工作相关的能力都成为企业考察和选用人才的标准。比如翻译之后的编辑排版工作、大型任务的团队协作能力、营销工作中的多语言宣传等等。这些与翻译相关的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也影响着企业对人才的个人价值评估。因此,高校的MTI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聘请金融、文秘、计算机、法律等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学生做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够完善知识体系。通过这些增强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逐步使学生掌握与翻译工作相关的各项技能。

而且,在翻译服务向信息化不断迈进的浪潮中,高校MTI教育尤其应当大力提倡各种前沿技术和工具的教学,使先进技术和工具的运用能力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牵引力量。比如术语管理工具、人工智能翻译、翻译记忆工具等有力的工具已经成为翻译工作中效率倍增器,因而也应当成为MTI教育中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加强市场需求对各语种学习的导向性

随着河南省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翻译市场对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强烈。然而,当前河南省内各高校的相关小语种翻译教育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使得小语种翻译人才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对各小语种国家的各项交流的开展。高校MTI教育下一步应当不断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各语种翻译人才需求指引学生的语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对教学的导向性。

(四)加强针对区域特色的翻译教学

针对河南省的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省内高校MTI教育应当及时修订课程内容,使教学课程既能充分凸显本地市场需求又能体现区域院校特色,培育适应本地化发展的合格翻译人才。比如以洛阳为例:该城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因而该城市的高校MTI教学就应充分考虑这种经济文化特色,聘请领域资深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办相关的翻译讲座。此外,为紧跟河南省翻译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高校应定期调查本地翻译企业和合作实习基地,设置符合本地翻译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第11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

制造业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发达程度,决定一国兴衰和国际竞争力。世界发达国家重新重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德国提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美国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及英国提出“英国制造业2050”等,都是希望依靠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实现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选择。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1]

一、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特征

(一)工艺流程信息化、实时化通过装备运行检测、制造质量的检测等手段及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如过程计量、环保与安全控制、产品质量等等,达到生产数据可视化,通过所有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清楚掌握生产流程,使加工状态从依靠人员监控、事后检测来判断升级为加工过程中工况变化并及时调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实现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实时化。(二)工艺设计智能化、知识化采用数字化仿真手段,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获取的加工过程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评估和作出决策,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实现对加工过程的自主学习和决策控制,使工艺设计从基于经验的试凑不确定朝向基于科学严谨推理转变。加工制造中所有的流程和绩效数据都能在运行系统中呈现透明、感知状态,使得制造工艺能够智能设计、制造工艺的实时规划,实现工艺设计的智能化、知识化。(三)生产制造过程柔性化、自动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基于智能制造装备的信息实时传感、综合分析控制、指令执行驱动等三大核心技术,将所有的设备与工位、设备与操作人员、设备与设备以及设备与系统计算机统一联网管理,实现车间“生产流程网”。在离散制造生产过程中,能自动进行排产调度,工件、物料、刀具进行自动化装卸调度;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能够远程检查管理系统内的生产过程的情况,对生产任务中的急件和缓件实时动态调节;如果生产中遇到突发问题,即时解决,即时恢复自动化生产,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内涵是在建设专业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专业的资源和优势,对接岗位职业标准,突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教性、针对性、发展性,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3]在制造业朝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时代,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传统意义上的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智能制造业的人才要求脱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一)特色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面对“智能制造”发展新趋势,需要培养懂得互联网操作,熟悉产业链,集创新、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调研,或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深度不够,造成毕业学生不具备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能力,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工艺更新、技术改造以及技术换代等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求。(二)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紧随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并且要在满足岗位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节奏整体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做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准备,“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新信息化技术体系没有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几年后学生毕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的供给落后于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前瞻性。(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式有待创新智能制造业是制造产业在应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进步成果基础上转型升级的制造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职业教育知识的传授内容和传播方式。当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在教学模式上,“授课”形同“授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师资组成结构上,“双师型教师”偏少,专业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实训教师的基础理论薄弱而无法讲授专业课;在教学环境上,校内没有“理实一体化”、校外没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滞后,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三、智能制造发展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智能制造的实现重点应凸显出制造技术和制造管理的实施,智能制造过程在企业内部呈现出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化、技术复杂化和工艺综合化运行状态,在企业外部的产业链中呈现出将生产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等都作为端点互联,使生产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形态等进行重构,因而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全方位人才。(一)智能制造改变生产模式传统制造过程是以产品为核心,工厂集中制造生产,信息相对封闭,人、机、料、法、环等要素决定了产品的属性与品质。传统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离散,采用设计、工艺和制造分开的模式,人岗的匹配、机器的运转、物料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合理、环境的安全等各环节之间信息不能高效、快速地传输,系统一旦出现异常,各环节不能协调一致,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智能制造模式是以数据互联为核心,模拟完成设计、工艺、编程、加工、装配、调试等环节,整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为分散式、若干企业协同的生产,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生产过程具有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修复等能力,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稳定性更高。(二)智能制造改变岗位设置,要求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智能制造发展智能装备,建立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需要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工业机器人硬件制造企业需要加工制造、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技术人才,以及机器人的营销、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相关人才;机器人使用企业的设备维护、操作编程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用智能装备的专业岗位要求机电复合型人才,需要大量对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2017年第1期2.智能制造实现智能生产,制造岗位本身的自动化,需要智慧型人才支撑。智能制造使得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逐渐被取代,淘汰简单的操作工,实现生产机器操作的无人化;处于一线工作的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还需要对智能化系统的数字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具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成为集操作、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智能制造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迫智能制造的发展不只是要更多“聪明机器”进入制造业,而是更需要掌控“聪明机器”的人。“聪明机器”换掉的是出体力的流水线型、单纯重复性劳动的工人,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它们代表的“硬件”没有自主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协调能力,在由人所代表“软件”的主导下,按照统一的生产标准使“聪明机器”之间相互联合自动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信息处理,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生产建立车间内“物联网”底层平台。人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工作岗位承担着安装、维护保养、编程及改装工作,工作性质由操作转变为协调、评估,且由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作为其智力支撑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紧迫。

四、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智造”特色“智能制造”

将先进技术、自主性的劳动组织构架与人的智慧充分结合,使制造流程实现纵向集成。生产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能力。智能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者不仅是一个能够理解产品订单要求、读懂产品图纸、正确调整机器的工艺参数和修正加工过程中错误程序的操作者,还是一个对制造设备配备模式提升、实施框架结构创新、工艺流程不断优化的管理者,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智造”特色。(一)培养满足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人才生产设备和手段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控技术设备的应用,使制造业处于自动化制造阶段;自适应、自我决策智能技术设备的应用,把制造业推向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阶段。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有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以及包含专家系统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形成智能集成制造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变革,使得生产者要适应升级的基础设施设备,独立操作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进行维护维修,掌握产品生产新的工艺流程。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精湛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二)培养符合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人才智能制造通过互通互联使云计算、大数据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和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的纵向集成;实现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端到端集成;实现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横向集成;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封闭到开放以及现在到未来的基本特征。[4]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建设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生除具备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紧跟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三)创建对接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智能制造是跨学科的一种复杂生产制造模式,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涉及不同的学科,对从事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一线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业者必须具备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因此要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养成初步的综合职业素养;在职业院校阶段,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复合型技能应用、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技能型服务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在工作岗位上,国家、社会大力宣传新时代产业技工的典型和榜样,组织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活动;在社会上,创建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制造企业及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就业人员和企业员工提供岗位技术培训和在职管理培训。

总之,实施“智能制造”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导致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企业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12局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应充分考虑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制造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智能制造的新要求。

作者:彭琪波 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路甬祥.“智能制造新特点,全球合作新机遇”[R].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北京),2016.05.12.

第12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电子备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1.引言

电子备课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影视艺术、音乐美术、教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信息学等众多学科与技术的一门学科技术,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是一种先进备课手段,它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随时从学校庞大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或者从网络中撷取有用的资料,为我所用。然后加以整合,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集成在一起,它的内核是信息数字化,关键是用得适时、适处,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备课对于教学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是教师,你从走上三尺讲台之日起就与备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教师要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好,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因此,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者们都不会忘记对备课的研究,并对老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欲知天下事,点击Internet。“电子备课”这一新生事物也就应运而生,许多教师聪慧灵巧地接受和应用着这一新生事物,并尝试建立自己的电子备课,这是广大教师从“纸上谈兵”转为“运筹帷幄”的一次飞跃。

2.我校体育教师实施电子备课的现状

2.1体育教师拿着电脑里保存的以往的电子教案,每周固定上传几篇到电子备课系统,也就10来分钟。

2.2很多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和教研室的要求(因为分表格式和文字式),把内容复制粘贴,应付学校和教育局的“六认真”检查。根本没有仔细研究教材,甚至出现今天上什么内容都不知道的情况。

2.3学校组织的检查也是只注重形式,单纯看你有没有上传,有没有按教学进度进行上传。因为人手少和工作量相对较多,没有给予内容以过多关注。

3.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这些年,体育教材不断变化,资源库建设已逐步失去意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和版本的不断变化,过去的老教材教案,现在已全部失去使用价值。

3.2由于电子教案,很容易复制与粘贴,有些体育教师只是简单地复制一些所需要的教案,应付学校检查,而不是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去设计适合自己教学所需的教案。

3.3从管理层面讲,对体育教师电子备课的评价与检查难度很大。

4.几点建议

4.1每单元选择典型内容,将其确定为集体备课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其余内容,备课形式多样,可充分利用现成的优秀教案,在上面作适当修改;也可在备课本上自己设计简案;还可以在课本上勾勾画画……

4.2被确定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几个任课教师做好分工,每一个集体备课内容,主备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并打成电子文稿,以便集体交流时研讨、修改。

4.3每周拿出两个小时让不同年级的体育教师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先阐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然后其他教师充分讨论,提出修改建议,最终完成代表集体智慧的电子集体备课文稿。

4.4加强电子备课管理,做到“实效性评价”。一是加强二次备课的检查。教师在“共享预案”下载后,至少要对三分之一的教学环节进行改动或添加个人的教学设计,否则视为无教案。二是用“随机听课”督促检查。教导处要主动开展不定期“随机听课”活动,每周至少进行两节的听评课,充分利用周前会、教研活动时间等反馈指导备课使用质量。要把听课评价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三是加强电子备课使用管理。要加强教师的备教管理,防止“备教两张皮”,如果每学期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备教不统一,或出现一次不带电子教案打印稿授课,就应终止其电子备课的使用,重新进行手写备课,并作为“教学事故”在全校进行公示,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四是分级管理,区别对待。对于新分教师(2年内)或第一年承担本学科的教师,学校可以灵活要求,原则上至少有本学科半学期的手写备课。目的是使教师尽快熟悉学科备课教学模式,掌握学科标准,着眼教师的专业发展。

4.5是用活动促进电子备课的使用及管理。比如,每月末一次教师“二次备课”展览;每学期一次“二次备课”优秀案例评选;每学期一次“二次备课”有效课堂评比等。通过“活动开展”提高教师的二次备课质量。教导处可在每学期期中进行一次“优秀案例”评选,学期末进行一次课堂评比,活动结果纳入学校量化。

5.结语

5.1抓住重点,避免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然会导致肤浅”。我们抓住每单元的重点,引导教师围绕重点,去做深刻探索与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是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与剖析,由此所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深邃与高效率,更是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5.2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合作。合作,更是高效探究的基础。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个人思考的流露,又有集体智慧的交融。这样的电子集体备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完美的教案,更是对现代人的一次次锻炼与考验。

5.3为老师们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传统的备课,要占去老师们好多时间,每天至少一个多小时的书写,一学期下来,总要写满几个备课本。而推行电子集体备课,因为有了分工,老师们备课量明显减少了。他们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去上网学习,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