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典阅读;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5-001
课外阅读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
可是,学生不喜欢阅读、不会阅读、没有时间阅读,教师指导对策的偏差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当前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情况让人担忧。
一、当前小学经典阅读指导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有趣”
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阅读一般从激趣开始。然而,过分地强调兴趣,这势必会牵引着学生走入另一个弊端:一味强调有趣,为了趣而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能保持。其实,阅读兴趣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学生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到那些深藏于作品中的“奥秘”,自然会兴致盎然。
所以,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既应适当地激发兴趣,更应该考虑到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的规律。
2.教师“帮扶”过多
如何让学生“走进经典”,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不过分依靠他人的指导,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地读完一本书。但是,不少经典读物本身固有的难度、学生阅读时间的无法保证、学生的阅读意志力等因素,往往导致了他们难以坚持完整、有效地读完课外经典读物。
此时,如果学生未动,教师帮扶在前,则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相比各类杂志、漫画来说,课外经典阅读是一种更有挑战的阅读。学生难免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但这些困难,也正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阶梯,教师充当“扶手”即可。
3.过分强调“读书做笔记”
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读书做笔记”,以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读书笔记是因书而异,因人而异的。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初读者来说,应尽可能让他们放下其他事情,集中精力投入到故事之中,一气呵成地读完整部书,而不是不断地用琐细的要求打断学生的阅读。比如,在初读《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巨著时,如果摘摘抄抄、圈圈画画地读,对细节进行过多的关注,不但会使阅读变成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变得让学生痛苦。结果做了笔记读不成书,使读者兴趣全无,半途而废。
二、有效指导课外经典阅读的对策
1.重新认识课外经典阅读
课外经典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品,诵读这些中华经典更能使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振奋人心……所以,重新认识课外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教师调整阅读指导的目标:
1.1乐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了解内容只是读书的目的之一,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爱上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要让学生爱上经典阅读,首先就得引领他们走进“经典”,在“经典”的世界里修身养性,不断发展,茁壮成长。
俄罗斯作家波罗果夫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所以,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在经典阅读中愉悦身心,享受快乐。这是教师进行课外经典阅读指导时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1.2善读书――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但就小学生而言,对于经典阅读的博大精深,他们未必能够“无师自通”。此时翻阅下工具书,或老师简单的适当指引就能开窍。经常这样做,就能在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而课内阅读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即善读课外读物。
所以,学生在课外经典阅读中培养了阅读的好习惯,有了阅读好习惯,学生就更乐于投身于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良性循环。在这里,课外经典阅读成了学生快乐阅读的“加油站”。
2.教师阅读引领学生阅读
信息时代,各种数字媒体架起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桥梁,一些影视作品成了学生认识、了解名著的媒介。部分同学甚至情愿看电视也不愿看书。是什么原因让影视作品的魅力超越了原著本身?且不说影视与原著本身的差别。教师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要使课外经典阅读的指导更加有效,教师自身应该“读万卷书”,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作出表率,形成榜样,用阅读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语言文字构建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其中的乐趣是影视作品中享受不到的。
3.激发兴趣引发主动阅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经典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变被动为主动,把阅读视为内心的一种需要,这样的阅读成果才是卓有成效的。
3.1尝试“无为”而读。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如指定阅读书目,规定什么时候该看书,什么期限内看完,更不要强行规定写读书笔记、心得,给学生带来读书的负担,可以适当让学生尝试一下“无为”而读。但是,如果学生长久如此,而不全身心投入阅读几本书,阅读也不会有成效。所以,教师指导时应把握尺度,做到两者兼顾。
3.2用朗读激发阅读。朗读是激发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形式。教师要利用班会课、队活动课、晨会等,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读物的精彩片段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影响
一、引言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事实表明,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培养其语文素养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说明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其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较之前有明显提升,而且教学工具越来越丰富,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追求形式化、教学方法固定呆板、教师个人文学素养不高等实际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分析,找出了部分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现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师阅读素养不高
由于基层教师工作强度较大,教师抱怨工作量过多,负担过重,导致没有时间读书。其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定位低,认为凭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足以应付小学生水平,根本没有必要再去钻研,读书价值观扭曲,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当今的中小学老师业余生活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丰富化,尤其是电视、网络的普及,很多教师无心思钻研书本,而是投身于网络娱乐世界,去尽情的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或者是去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很少有教师下班之后还可以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品茶阅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娱乐大餐。加之现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很多人缺乏积极进取之心,整天无所事事,教师队伍也不例外,繁琐的工作让老师感到身心疲惫,课余闲暇之际,根本不想再去钻研书本,而是进行一些娱乐性的放松活动,阅读的书籍无非是一些娱乐性知识。最后,大部分教师阅读的书仅限于教学参考书,很少阅读教材以外的书籍。另外,很多人不喜欢阅读人文书籍,我们知道人文阅读是提升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础,人文素养的欠缺制约着教师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就要非常熟悉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与学生一起读书,只有教师参与学生的读,才能做到有效的指导,带动学生阅读,以身作则,从阅读实践中与学生产生阅读共鸣,用自身的阅读情怀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怀。
2.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尤其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其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今后学习语文非常重要[1]。然而当今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硬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性的东西,却不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使学生与文章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丝毫兴趣可言。同时,部分教师由于对文章理解不透彻,对文章中某些重点词句不加以引导和理解,学生在阅读时也就不能表达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毫无感情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完全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阅读,但这样的缺乏教师指导的阅读却是事倍功半,花了大功夫但却没得到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读也不想去读,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使得课后阅读变成了空谈。久而久之,低段的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3.教师指导阅读功利化,阅读目的产生偏差
由于小学语文一直作为重要考试科目,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能在阅读部分取得高分,从而把阅读作为日常阅读训练的根本出发点,并针对阅读内容,提前设置大量刁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快速的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与阅读课文之间的交流时间减少,学生自我控制阅读进程、自我领悟课文内容的时间也少[2]。大量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消耗了学生阅读课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时刻准备回答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领悟交流。这种被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做题机器,学生其实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文阅读中去,也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华和内涵,久而久之,形成了考试阅读问题能回答对,但阅读后收获很小且对文章理解不充分的怪现象。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建议
阅读教学的教学规律不单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活泼的修养身心的过程。现笔者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内心浮躁,但是经典的书籍却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就更应该淡泊名利,潜心读书。教师首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阅读人生,设计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一步步实践自己设定的阅读计划。同时,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浮躁之心平静下来,将所需做的事情分门别类进行归纳,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给自己腾出一片心灵空间来熏陶文化、提升个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书籍。
2.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出发,热爱阅读。学生喜欢阅读与否跟其老师是否热爱阅读关系很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涉猎群书能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饱读诗书,用丰富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
3.科学选择,广读经典。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类型的书呢?直面经典。经典书籍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去其应有的光环,一部经典的作品往往能激发和满足几代人的阅读诉求。经典书籍应该包括中外经典,古今经典。阅读经典书籍是提升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必要途径。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心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阅读;“四俗”小说;解决措施
近年来,网络小说异军突起,席卷了整个网络文坛,冲击着传统经典的作品。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学生中,占据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我们的阅读教学本来就处在低效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网络阅读使得中学生本来就薄弱不堪的课外经典阅读更是雪上加霜,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似乎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课内知识,面临着升学(中考或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在繁重的课内学习中,还要挤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比如《海底两万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名人传》……而真正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很少,甚至越来越少。
与此相反的是,在课上或课下,或自习课上,或假期里,我们看到有很多学生都把大量时间用于阅读网络小说。他们把经典名著束之高阁,却对那些五花八门的网络小说青睐有加。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偏好网络小说而排斥经典名著呢?我们来粗略地了解一下网络小说的大致情况及其危害吧。
二、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情况及其危害
1.网络小说的写作者(或称为“”)出生于“科班”的很少,这些人自身的文学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当中不乏优秀的写作者,但为数实在太少。其作品有文学价值的,就算是那些值得一看的作品,根本无法跟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作品相比。可能是学生因为跟这些网络小说的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里,在时间上没有“代沟”,他们的小说世俗性强,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某些看法还迎合了中学生的需求,所以很受追捧。
2.网络小说的类型很多。分类标准不一,比较混乱。其内容庞杂,可以说是取材广泛,风格相近。作品的内容基本上是写爱恨情仇,尤其以穿越架空类小说为人津津乐道,或是异幻、玄幻类作品满足了很多人“非凡”的英雄梦,甚至还有很多粗陋低俗的性描写也迎合了某些人的低级趣味。
3.网络小说的很多或是他们本人的汉字基础知识太差,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汉字的正确写法、运用,小说中错别字随处可见,比如:猪脚(主角)、踹踹(惴惴)、有木(没)有、从(重)新、别(置)之不理、戈(戛)然而止、……这样的错别字数不胜数。这些不规范的用字,误导了很多汉字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把这些错别字如此混用,直接给语文教学又加大了难度。
4.不过,总的来说,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其年龄阅历和知识所限,在如今信息如此海量的大环境下,能有几个在接触网络小说时具备健全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呢?对中学生来说,那些“四俗”小说或许可以打发时间,从中寻找激情,找寻的,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它更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对社会产生疏离逆反等等。
这些网络小说带给学生消极影响和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语文老师面对如此现状和危害该怎样做呢?
三、对于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而言,课外阅读的良性指导任重而道远
中学生现在的课外阅读现状,令语文老师倍感忧虑,我们能改变社会大环境吗?我们能要求网络不要写那些“四俗”小说吗?不能!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对当前“全球一体化”语境中中文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与高度的警惕。中国语文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家园和精神家园,“西化”倾向及网络语言对中文的规范化与纯洁性的反叛,应引起语文老师,汉语专家和主流媒体的充分重视,至少在学生的语文作业及公开的文字出版物和电子传媒中,有必要发起一场捍卫中文的规范与纯洁的“啄木鸟”行动。
2.语文老师也要检讨一下我们自己的教学原则,把经典作品讲析的“深、细、透”是否就能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要求,是否能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品味。语文老师也应与时俱进,了解经典阅读与时尚文化的反差,也要浏览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引导他们学会辨别、鉴赏小说的品位,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语文老师在经典名著片段的教学中要适时抛砖引玉,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把经典名著与网络“四俗”小说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比较,宣扬经典跨越时空的魅力。增强学生抗“四俗”的能力,培养学生文雅、高雅的审美情趣,最终培养学生自己优化网络环境的能力。
4.对于学生痴迷于网络“四俗”小说,语文老师应持宽容加引导的态度。语文老师不能对学生抱以鄙视,或不屑一顾,或阻止嘲讽的态度。而应该以春雨润物无声的人性化做法,以文质兼美的作品去替代他们喜欢的“四俗”小说,不动声色地引导他们远离“四俗”小说,鼓励他们转移阅读的重点,帮助他们提升阅读品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健康的阅读观。
总之,对待学生痴迷于网络小说,老师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围追堵截,必欲除之而后快,也不能对学生阅读网络“四俗”小说而不加引导,就任自流,漠然无视。我们应该出借鉴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让学生在阅读网络小说时“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注意适时、适度,不能影响学业。课外阅读,语文老师重视引导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课外阅读方面
我把目前学生课外阅读概括为“三多三少”。阅读快餐文学的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的学生少;让孩子做试卷的家长多,让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少;学校有像样的阅览室及图书馆的少;社会上不规范的小报刊亭小书屋及网吧多。也许这就是影响学生正常、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的因素。希望家庭、学校、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多与好书为伴。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记得一次语文测试,有一道课外阅读方面的仿写题,以四大名著之一为由头仿写,大部分仿写较生硬,有的根本仿写不出来。仿写如此,更谈不上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靠语文教师就能做到、就能做好的,还要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大环境。
要想教育呈现良性循环,照我看,最为简便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让学生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
教师面临的是很多操作方面的困难,有时教师处于欲行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客观上的问题主要来自教学环境条件、设备等方面,而主观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是我们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等准备不足。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一次参观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活动。
没办法在校内进行,干脆我就改成:学会利用新华书店,开展一次参观新华书店,购买图书的活动。或参观一位藏书爱好者的书房,借阅图书资料的活动。或参观自己家的书房,制作读书卡。只能是口头上布置,若深层次落实,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如果离开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基础,这一项活动是开展不出成效的。
第三单元“调查社会用字情况”。我们学校曾经安排学生上街调查清扫不文明不规范用字情况。可学生查到了,有的却难以落实到位。虽然活动开展并不太如意,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全社会关注。类似的综合活动还有很多,但愿老师们都能共同想点子,因地制宜,因时而定,量力而行,灵活变通吧,但愿学生能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得,但愿各级领导能急老师们所急,想老师们所想。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大环境和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前景更辉煌。
(三)大班额师生互动的难题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这给师生们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初中段的大班额问题却给教学实施出了难题。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多,程度不一,师生交流很难顾及全体。不管教师如何鼓励学生“善思质疑,挑战教师”,如何组织生生互动,大班额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很难动起来,他们或重理轻文,或性格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弱,在课堂学习中老是甘做旁听者。比如分组讨论,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成绩差的学生“袖手旁观”。即使语文教师有爱心有耐心,想法设法训练,要想保障大班额教学环境中全员互动,共同发展的目标的实现,确实为新课程教学中一道难题。
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有待全社会关注,有待全体教师共同摸索。
二、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深感有许多不足之处,值得深思,需要改进。
(一)备课时过分关注教材,阅读教学有时欠深入。备课时,对学生未能全方位的考虑,考虑多的是这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而考虑少的是这堂课学生需要什么,想老师教什么?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有些地方有走过场之嫌,处理匆忙。有些环节是蜻蜓点水,老师追问欠到位。如请学生读课文后,若能多问问读得到不到位?还有哪些地方要引起注意?……这样学生自然会更进一步熟悉文本,体味文本。有时考虑时间问题,对于学生的活动只给予简单评价或不评价。今后,备课时应多想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吗?教学方法有效吗?所花的时间与结果是不是成正比?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没有更高效的路子可走呢?……因为任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无非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什么会做什么和做好什么,而“学会”“会做”“做好”的主语都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这既体现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更体现在动态的课堂上。在有限的45分钟里,只有敏锐的捕捉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才可能有的放矢。
阅读教学欠深入,是因为未走进文本深处,未能做到阅读与课文内容的深层次融合。如何走进文本深处,这中间还需要艰苦探索。张志公先生当年说,教师是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的。也就是说先神入诗文之境,感受诗文之情,进而品味诗文之味。在切身体验中去悟,注意体验个中滋味,悟无字书之真谛。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动情入心,走进人物的关系中,走入作者的心灵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对策
初中在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加大阅读教学力度,对阅读教学的价值有充分认知,然后采取完善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阅读知识。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阅读教学还存在不足之处,所以为了保证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为了改善学生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相对较窄的局面,通过加大语文阅读教学力度,学生能够拓宽其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下,有利于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水平,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语文阅读,能够有助于其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对语文阅读教学认知不足
当前,一些初中学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对语文阅读教学认知不足,因而造成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意识,所以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只是局限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课外阅读教学力度不足,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
(二)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由于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落后,因而导致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更多的注重去说教,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对阅读问题的分析,学生被动的听讲,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阅读教学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阅读积累量不足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语文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通过在课上和课下展开阅读,从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然后,很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积累量不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文学素养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有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正确的认知
某初中在解决语文阅读教学困境时,为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正确的认知,对语文阅读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通过强化学生阅读,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2]。阅读是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而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二)采取分层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通过采取分层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针对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学生接受统一的阅读教学,但实际学习效果并不良好。由于每位学生的在某种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性,无论其学习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的区别,所以为了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分层阅读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科学的将学生予以分类,将学生分成中等生、优等生等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问题,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例如,在“不速之客”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需要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不速之客”?对于优等生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乔恩为什么决定不去追究小男孩的偷窃行为?小男孩的优点有哪些?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对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3]。
(三)完善语文阅读教学手段
为了有效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困境,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完善语文阅读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提升其思维和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予以优化,阅读的内容不仅包含课内,而且涵盖课外文章,比如中外经典名著、电视和网络媒体等都可以作为阅读的素材,从而达到丰富阅读内容的目的。此外,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并通过开展各项阅读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的兴趣。总之,在健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阅读期间,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4]。
结束语
语文作为一门十分主要的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作用,阅读是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从而实现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郝俊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296-297.
[2]屈雅洁.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z1):63-63.
[3]刘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16-16.
一、针对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体系
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整体的指导体系。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底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课外阅读仅仅是按规定读完要求字数或篇目,依靠语文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抑或期待闲暇时间学生自主地读一些经典读物,文学素养的积淀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建立循序渐进的课外阅读指导体系,树立系统观念。这里所说的“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成分或因素,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或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课外阅读指导系统简单说就是为了实现课外阅读总体目标所组成的一个阅读活动的运行系统,这个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素材等几个方面。前四者起着指导、引导作用,学生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和核心要素,阅读素材是个变量,取决于学生这个主体要素,同时受前几种要素的制约。这个系统可以贯穿小学六年甚至九年义务教育整个阶段,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构建各个学龄阶段课外阅读书目指导体系、课外阅读监督体系、课外阅读检测体系等,形成一套整体、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避免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
二、 摒除课外阅读素材及书目选择的缺陷,还孩子适宜的阅读体验空间
家长和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素材及书目的选择和推荐上往往会犯几种错误:一是重视“自我”感受,忽视“他我”体验,指教师或家长从自我体验出发,自己觉得这本书或那本书不错,就要求孩子去读,小学生课外阅读遵从家长或教师的意愿,忽视自我体验的过程。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向三年级的学生推荐阅读沈石溪的新作《红豺》,其实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狼王梦》《斑羚飞渡》等作品比《红豺》更胜一筹。二是跟风推崇流行书籍,忽略经典阅读。很多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素材时追随流行风,但注重流行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经典。无论是国内外经典童话、寓言、神话及小说还是其他形式的读物千百年来魅力依旧,这些经典的读物应该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三是追崇单一读物,局限形式框架。少儿阅读应该形式多样,不能局限于文字出版物,例如中国原创图画书杂志第一品牌——《熊亮原创精品系列(超级宝宝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熏陶,对喜好画画的学生而言其时而古色古香、时而清新淡雅、时而绚烂多姿的着墨足以引发其浮想联翩的思绪。很多学生喜欢漫画类读物,其实我们也不能一味否定,像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不朽杰作连环漫画《父与子》、庸的《绝对小孩》甚至猫小乐的《阿衰》这类漫画,充溢着孩童稚气,生活味、现实味浓郁,对小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和推荐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他们自主阅读,阅读书目的形式、题材、体裁等不必局限,尽可能包罗万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为主,教师给学生选择适宜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广阔天地。
三、 直面课外阅读指导者文学素养的欠缺,提升自身文化底蕴和内涵
与课外阅读指导关联最为直接的是语文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者,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的整体文学素养需要提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或家长没有身体力行,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书,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去读呢?况且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不亲身实践是不行的。目前学生的阅读环境令人担忧,亲子阅读的时间被快节奏、信息化的社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不断地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同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和孩子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另一方面要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步调一致,坚持超前阅读或同步阅读。超前阅读在这里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读物,家长或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前阅读,这样对书籍的大致内容、价值、艺术性等有个前期了解和预测,对学生阅读指导大有裨益。同步阅读指家长或教师和学生同一时间段一起阅读,作为教师,同步阅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的时效性,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家长,同步阅读作为亲子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让家长随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家长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 避免追捧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和形式,还阅读以本来面目
指导阅读刻意强调读书方法是时下经常遇见的问题。语文教师为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什么精读、跳读、泛读、选读、比划读等等,殊不知,这样反而使读书变得支离破碎。其实读书本无法,用心去读才有收获。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这与阅读的本质背道而驰。古代的识记背诵其实是阅读的最佳方法。课外阅读指导要将识记背诵放在重要支点上,要从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积累语言,积淀语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同时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刻意强调阅读方法,让小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用心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另外要重视传统读物的价值,时下点读机、电子书、视频读物、网页读物、3D 读物等一系列的多媒体读物充斥着学生的课外生活,其实,真正的读书乐趣在于传统书籍的阅读。闲时拿一本书在手,品味书香,体验书趣,感悟书情,还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充分领略在书籍海洋里畅游的乐趣。
五、 淡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层面检测,重视内在潜质的获取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学校、教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比如写读书笔记、朗诵比赛、读书汇报会、书香园地、读书评比活动、讲故事比赛等等,这些层面上的形式对小学生阅读确实有一定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但不能过于频繁或追求形式,读书是陶冶心灵、培养品格的,不是用来展示或比较的。课外阅读检测的标准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衡量。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读书是否熏陶了品质、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心智、健全了人格等。课外阅读要树立检测的终极目的——是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这种质的评价很难用某些指标来衡量,它伴随着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才能不断吸取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映射出来的人性美、心灵美、道德美,对学生心智的成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不无裨益。而这一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需要改变当前阅读观念,通过学生长期的阅读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一生。
六、 摈除课外阅读局限于语文学科的观念,实施全科统筹
一直以来,由于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最为贴近,语文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指导任务。其实,我们应该摈除“课外阅读仅仅是语文学科承担的任务”这一观念,课外阅读的多样性特点使其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它们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内容,因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欣赏过程,需要与其他学科衔接。比如联系音乐、美术学科的名作、名品、名家赏析,串联科学课堂上的科幻想象、思维,走进品社课堂的品质塑造、社会阅历等,这是各学科共同承担的使命,需要所有学科统筹兼顾,个别学科重点把握,社会、家庭和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筹谋,以期带动课外阅读产生长远效应。
课外阅读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愈加凸显,课外阅读和语文素养的关系不言而喻,但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取,还包括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的培养,这种养成教育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其中课外阅读起着不可替代的显著功效,因此让课外阅读的指导趋于适宜、合理、规范、科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畅游在愉悦的阅读天地是课外阅读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 庄小满. 基于儿童语文素养养成的分享阅读活动.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82-85.
[2] 潘蔚贤. 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策略初探. 教育导刊,2010(3):87-89.
一、当前对话式阅读教学存在的让人担忧倾向
1.阅读课堂上低层次的问题较多,缺乏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少教师对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存在误解,变着法儿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抛出一个问题,便发出号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讨论吧”,顿时,班上热闹得很,过一会,老师一声令下,讨论戛然而止。问题数量多,随意性大。有的老师上课会提出许多问题:荷塘的景色美么?荆轲勇敢不勇敢?但其实是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听《故都的秋》,学生讨论概括写了故都的哪几幅画面,小组长站起来总结发言,得出来的完全是“标准的答案”,“练习册不就写着的!”学生课下如是说。有个针对阅读课堂提问的调查显示:10节语文课平均提问次数高达26次,教师平均1.7分钟就提问一次,涉及识记和理解的问题分别占51.%与26.9%,而涉及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问题总共只占21.2%。教师忙着提问,学生忙着回答,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阅读课堂对话求新求异的倾向
阅读课堂对话的另一个趋势是片面追求创造性解读与个性化阅读。在阅读课堂上教师是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精华甚至进行创造性解读,还是让学生自己领悟出文本的某些特点呢,这个问题许多人没搞清楚。这几年关于语文教学目标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轰轰烈烈的争论让人莫衷一是,于是以提升学生素养为主的大语文学习观与老老实实夯实基础进行训练似乎产生了矛盾。一些专家学者特别强调老师要读懂读透文本,要有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学养”,要当“学者型的老师”,认为大部分的中学语文老师学养严重欠缺,是不称职的。在这样的风向标下,一些老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总喜欢求深求新,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对话的主要内容搞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也是被忽视的。中学阶段,如果把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在学生的创新解读上,估计是要踩空的,“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兴致挺高的,但进行阅读检测就难免原形毕露,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都没有掌握。
3.片面孤立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对话关系怎样理顺,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标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一些激进的课改参与者,竟然提出教师不要备课,不要参照专家的评价,教学不要预设,要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生成,传统讲授式教学行为被清算。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对话教学中教师不敢讲授、少有分析的现象,教师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看法”“你的理解”“你的理由”。
教学《再别康桥》,老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观察徐志摩的相片,学生七嘴八舌评价“帅呆了”“酷毖了”“真难看”。学生用词不规范,审美存在偏差以及对先贤的态度的轻慢老师只字不语。学生的发言也很热烈,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但其实是夸大了学生的主体,陷入了盲目的自发的主体,学生主体图式中的当代生活经验和价值的封闭性压倒了开放性,造成了对经典文本的肆意歪曲。放任学生谈苏轼的“射天狼”破坏环境,讨论愚公移山的经济问题,这种解读法其实是抹杀了文本自身的意义,教师的引导作用被弱化。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特征
新课标强调,对话式阅读教学不是为对话而对话,要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而且这个“碰撞”与“交流”还应当是在学语文用语文而非泛泛而谈中进行的,对话旨在提高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力,把握言语作品特别是汉语言语作品的特点。
1.在文本背景下的真诚交流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核心
真正的对话是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起点,在文本的语义背景下进行的坦诚交流,因此学生有机会阅读文本应该是课堂对话的基础。教学人教版第一模块的《囚绿记》,学生花大半节课都在讨论生命的意义,讨论名人自杀的原因,天马行空,完全脱离了文本。现在,许多名作名篇被拍成电影电视,下载也很方便。一些教师喜欢以影视欣赏来代替文本的解读。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用多媒体放映“王熙凤出场”与“宝黛见面”片段,引导学生对话谈感受。学生谈来谈去,都是导演根据影视特点改编过的影片中的人物,而这时一位学生小声地说“还是读小说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而这位老师没有注意到,匆匆转到人物形象分析上。脱离了文本,进行画面欣赏、德育对话、历史观对话,阅读能力的建构便是空中楼阁。
2.平等中求发展是对话的根本目的
我觉得师生的直接对话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如果教师课前没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没有预设教学目标,没有考虑课堂动态变量,而一味依靠课堂的随机生成,随对话而对话,学生对文本品读任务如何完成?学生阅读能力如何建构起来?其实,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角色更复杂了。没有当好“首席”,没有创设良好的对话的情境,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学对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真实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1.预习要尊重学生的前理解
阅读教学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才能为教学对话搭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平台呢?有些老师可能觉得学生预习越详细越好,但其实这是个误解。高中学生根本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现在学生的练习册基本上都包含了参考书的功能,许多同学匆匆忙忙地借鉴参考书的要点预习,甚至把它当作笔记写到书上,这样,上课老师问什么基本上学生都能给什么。这样的预习很容易就把自己的观点给屏蔽了,毫无意义。人教版新教材去掉了课前的专家点评,这给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也提供了一个不受影响的环境。我主张预习学生还是以读文本为主,不必搞什么要点概括。
2.挖掘作品的教学价值,沟通学生的前理解
教师首先要倾听教材编者与文本那是肯定的,“术业有专攻”,但过分强调倾听文本的真意而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是行不通的。大部分的中学语文老师不是学者,学养欠缺可能是事实。即使是专门做研究工作的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某些教授的学识都让人生疑,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对很多文学样式、不同作品都能够深入解读似乎更是不切实际。
从十来年的对话教学实践中笔者渐渐感受到,发现作品的真意、解读作品的精华不是我们语文课的主要任务,而挖掘作品的教学价值才是关键。这个教学价值怎么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前提还是要倾听你的学生的前理解。请学生自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学生抱怨这首诗太长,有些同学很好奇她还是个童养媳,议论纷纷。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解决。我提醒学生虽然他们来到城里读书,但绝大多数同学的老家都在农村,那么他们知道他们的奶奶是怎样过生活的吗?了解被所谓正史忽略的旧社会许多农村妇女是怎样生活的吗?如果倒退几十年,他们也可能要过这样的生活。他们的好奇心就上来了,感情也投进去了,一些同学朗读时声音哽咽。虽然作品的文学价值没有充分挖掘(比如色彩的对比及其象征意义没有时间讨论),但学生的收获还是不错的。让学生走进作品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增长的,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确定教学要点,有时只得“不求甚解”。换言之,真实的对话就是在沟通学生的经验基础上找寻文本的教学价值。
3.拒绝贪多求全,应扎实地进行阅读训练
一、仿写
仿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仿写是通往自由创新的必经之路,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人无模仿,无以立也;教无模仿,无以立教。仿写,不是创新的天敌,也不是抹杀个性的毒手,更不是束缚自由的缰绳。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降低写作的难度,在自己近几年的写作教学中,我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的写作从仿写开始。实践证明,在学生的写作中仿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的材料一方面从课本入手,另一方面从课外的阅读材料入手。课本中所选的篇章都是精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好的写作示范。在文本教学中选择一些精练的词句或者是表达方式富有创意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通过仿写不但体会到作者的用心,更能体会到语言的妙处,从而也学到一些写作的好方法。
课文中要求掌握的词语,也是学生练笔的好材料。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较多地使用口语,因为口语贴近生活,但是其中经常会夹杂一些方言,有时使表达不清楚或者是词不达意、过于罗嗦等情况。而文中词语的使用,一方面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及时进行应用,另一方面对于新词有了更好的理解,有理解才会运用。俗话说,“作文如做人”,的确,学生在写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喜恶是他内心世界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阅读课外经典名著,收获的是精神世界的拓展,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改写
把文章体裁改换一种方式,将文体改变、将人称改变、将语体改变等。例如,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原作的思想内容基本上不作改动,大都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例如改变文体,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改变语体,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顺序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要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这样改写起来才胸有成竹。
确定怎样取舍材料和组织材料,不妨先拟出提纲,以便心中有数。人称和语言的运用,也要恰当处理。《花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双壁”之一,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传奇的故事情节让后人长颂不衰。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木兰,更加深入体会木兰的情感,更加深入地思考木兰的做法,在同学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那就是改写《木兰诗》。
三、补写
美国教育家本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幻想是阅读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大胆创新,或拓宽,或补充,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别人发现不到的地方找到闪光的东西,使学生具有不同寻常看待事物的新思路。教材中有很多地方言未尽、意未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余地,我把它叫做空白点,抓住空白点训练写作,是读写自然结合的最佳方式,这样有利于帮助理解课文,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
补写即补白想象。《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把朝鲜战场上艰苦斗争、英雄牺牲的动人情景同祖国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连接在一起了。在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思维以独特方式,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桃花源记》里面的人物走出桃花源,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有些文章表达含蓄,言未尽、意未尽的这些空白点,结合文章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合情合理,让学生大胆描绘,大胆联想、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是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长足进步。
四、悟写
[关键词]:写作教学 阅读 作文训练 评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说到作文如“谈虎色变”,害怕写作文,逃避写作文。这正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只有当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真正做到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才有可能真正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写作、自主实践、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一、走进生活,勤于观察,善于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帮人。”这对我们的写作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让学生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发现、感受、记录、构思,写作时就不会言之无物了。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实感。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创作不是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没有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对历史的考察,哪有宏篇历史巨著《史记》的问世?没有马克思亲身参加工人革命运动,哪有《资本论》的出现?没有高尔基的流浪生活,哪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传世!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也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此外,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观察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自然是美丽的、神奇的,它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我们以深思,给我们以遐想,给我们以知识的源泉,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真实感受,也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二、扩大阅读范围,加强写作训练
1.拓展课外阅读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写作基础。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选择读物,确定阅读内容:如诵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诗文名句,阅读《语文周报》《语文报》《作文报》《读者》《小小说》等报刊,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多元文化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与作品沟通和撞击的过程中,燃起写作的热情。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学会边读边想,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2.重视写作训练,巩固并提高从阅读课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中学语文学科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阅读课,二是作文课,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作文教学应当把巩固从阅读课中获得的知识,提高从阅读中获得的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之一;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阅读为写作打下了基础,写作又可以巩固并促进阅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周记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通过周记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只要学生的心灵之窗被打开了,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赏析文章并记下心得体会,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我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要课外自由阅读优秀习作,并记下对习作的整体感受和心得体会,分析习作的写作特色,摘录美文佳句并加以赏析(字数不限)。刚开始时,学生大多只写100字左右,后来,我不断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点评和赏析,并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渐渐地,学生们都喜欢上赏析文章这一模式,并燃起了写作热情。
每两周一次的限时作文也同等重要。在规定的时间,按具体的写作要求,完成写作。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速度,也可以为学生在考试时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打下基础。
三、多方式讲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多用鼓励性的评语。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的也好,书面表达的也好,教师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写作的能力。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怎样去完成语文考卷?又怎么能升学、进入初中或高中呢?所以,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就要诱导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写作课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写作能力,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
2.重视讲评。讲评不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要有针对性,评讲具体,充分利用学生作文举例说明。在班上宣读,传阅优秀作文,使学生借鉴优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班级形成一股作文竞赛的氛围,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种有力的鞭策与促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文章,并且激励他们成功。激励学生成功,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鼓励的原则。尤其是那些作文基础教差的学生,更要找到其“闪光点”,或立意较高、或构思新颖、或谋篇较好、或仅仅是一两句精彩的话,在关键时刻给予表扬,使之转化为写作的动力。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1俗话说得好: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书是有着丰富知识的海洋。小学生都爱看书,但他们都爱看些什么样的书呢?课外书帮助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通过这几期同学们业余看书的情况的观察,最后做了一个大概的总结:
我们班上的喜欢看童话和漫画类图书的学生占大多数,而看科普知识类和历史类的人数较少。
从同学们的每次阅读时间来看,有部分同学,十分喜爱看书,平均每天都看一小时以上的书,但有些同学,对书是并不感兴趣。
从同学们的看书感受来看,同学们都认为看书能取得快乐,能从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写作业、玩耍,在这里,我建议老师可以给我们布置适量的作业,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让我们在书中找到快乐,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书是人类的朋友,我号召大家: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看书,这样,就能多学到一些知识!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2一、活动的原因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发现,现在课外书对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我们到底还要不要读课外书?我们的`读书情况如何?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在小区中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我根据小学生课外书阅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否喜欢阅读?(2)你在读课外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平时读的课外书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类的书?(4)课外书的来源?
1、小学生喜不喜欢课外书
从我调查的情况来看,有95%的同学选择了喜欢读课外书,只有5%的同学选择了不喜欢,选择不喜欢的同学都是语文成绩极差的。“为什么喜欢读课外书?读课外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比较含糊,大部分是“多读课外书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等,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其实,健康有益的课外书也能像语文、数学书一样增长我们的知识。如果把学习比做吃饭,语文、数学等学校里学习的科目是主食,课外阅读应该是副食了,我们难道能只要“主食”,不要课外阅读这一“副食”吗?
2、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是:看电视比读课外书有劲;没有课外书可读;老师没有要求;家长不给钱买课外书。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小学生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是看电视,热播的电视剧如数家珍,但是有益的课外书却甚少。有37%的同学认为“看电视比看书来得有劲”;有45%的同学说自己家中没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家里基本没有书,有书的同学也反应家中大多是幼儿读物及小学生作文、奥数之类的教辅用书。从中可以看出中高年级往往看重的是学生在校的成绩,一般不重视课外阅读。
3、课外书来源渠道
从我的调查情况来看,从学校图书室借书的占40%,同学相互借的占30%,家长买的占21%,学校中订的报刊杂志占9%。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课外书阅读不够重视,没有主动给孩子买书的习惯,更不可能在孩子的阅读上进行有益的指导。大部分同学的课外书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图书馆与同学处借的。但是,学校图书馆书籍也有限。同学互相借书,往往属于口袋书,没有多大好处。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4、同学们对课外书的涉猎
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较广,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科普读物、报刊等。但结构不合理,小说类占65%,诗歌占5%,科普读物占10%,报刊杂志占20%。从阅读情况来看,小说类偏多,占总量的65%。同学们的读书随意性强,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碰上什么就读什么。我认为小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论
我们由于种种原因,阅读习惯到六年级还没有养成,甚至出现不喜欢阅读的现象。现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只靠教科书是不行的,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我们与时代同步,让我们爱书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3一、调查目的
现代媒体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文献仍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阅读也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书也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浅,而且必然把全部负担转嫁到家庭作业上去,而由于家庭负担过重,他们就势必失去了课外阅读时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现阶段,创书香校园,创书香班级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是否热爱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否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为了找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小学三年级171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谈话法。利用晨会,发放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利用课间,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三)调查内容:
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编相应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如:你喜欢读课外书吗?你喜欢读什么样的课外书?你经常读课外书吗?你每天读多少时间的课外书?你父母赞同你买课外书吗?双休日你去图书馆看书吗?你不能去图书馆看书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自创书香班级以来,同学们已基本养成了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但也不得不看到,学生还并没有真正与课外书交上朋友。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小学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经调查发现他们情愿在课余时间做游戏,看动画片。部分家长并不同意给孩子买课外书。更没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还有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一部分学生只喜欢看漫画类的书籍。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四、调查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自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以来,虽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已有所好转,但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点燃兴趣火花,激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故事激趣法。
小学生非常爱看电视,听故事。可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2、活动体验法。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吸引注意法。
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并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例如让每个同学上学时都要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课间还要把书放在课桌上。当学生看到这些书的时候,注意力会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状态。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只有导之以法,学生阅读起来才能如鱼得水,顺风行船。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读一读。
孩子的好奇心十分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借阅最感兴趣的、最想知道答案的图书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无半点重负的潜意识
中,不知不觉得爱上了课外书籍。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时,细心的老师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课外书。
2、划一划
。 在爱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划出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欣赏、诵读、学生乐而为之,效果不错。
3、查一查。
怎么知道学生所划词句是否美呢?可以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来检查,教师加以评判后,让全班同学互相交换书本,读别人已划出的妙词佳句。这样做,学生鉴别优美词句的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4、摘一摘。
字词句的积累非常重要。我们可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两个最感兴趣的词句,做到边抄边读。这样即使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又能渗透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5、评一评。
对于小孩子来说,表扬,奖励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可在学习园地中开辟好词佳句栏,每周贴换一次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搜集到的精美词句,并对他们的积累给予评价。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语言成果的舞台,其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都会逐步提高。
6、讲一讲。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口头表达能力的.增强,可专门进行讲故事比赛、演讲会等。比赛时,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先讲已读过的故事,再根据所提供的图画让他们编故事,还可以戴着头饰分角色自编自演故事等。这种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拓展阅读量,积累知识。
1.推荐书籍,引导课外阅读。
课内外结合,向学生推荐书籍。如学习了课文《陶罐和铁罐》,老师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改编的,里面还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学习了《丑小鸭》,我们便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这样课内外结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读书乐在其中。
2.建立图书角,借阅书籍。
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贡献出2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并给每本图书编号,打印好目录,放在图书架上。制定借阅制度,自己制作图书借阅证,每周评选出借阅图书最多的小读者。当然图书的内容都要教师好好把关,既要健康又要文学性强。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来读。
3.美文交流,提高认识。
每天的10分钟晨会时间,老师可选择精彩内容读给孩子们听,然后进行交流。可以评论朗读者的朗读水平,可以说自己的感想,可以交流文章的写法,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受到美的情感的陶冶的同时,提升每个孩子的思想认识。
总之,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书香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好少年。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4一、调查时间:20____年9月5日12月10日
二、调查方法:问卷、学生谈话、家长谈话。
三、调查对象:小学______个学生
四、调查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现阶段,创书香校园,创书香班级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是否热爱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否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为了找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五、调查情况分析。
1、调查中有8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对阅读感兴趣,但问及你课余最喜欢做什么时,只有34%的学生选择了看书,66%的学生依次选择了看电视、上网、参加文体活动等。
这说明小学生虽然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游戏、网络、电视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在空闲时间容易沉迷于电视影碟、电子游戏。
2、学生喜爱的书籍依次是幽默故事、惊险侦探故事、小说及童话、自然科学故事、历史故事,女生更喜欢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小说,男生更喜欢探险故事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
3、学生所阅读的书籍来自那里?据统计63%是家里的,25%是班级图书角借的,12%是从同学处借阅及学校图书馆的。
这说明家庭的藏书和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而学校图书馆这一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藏书量在400册以上的家庭占5%,但这部分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喜爱阅读的占100%,90%的孩子阅读书籍超过了50本。
认为喜爱写作的占60%,认为自己作文良好、优秀的占100%, 而藏书量在100本以下的家庭,孩子的阅读量没有一人达到30本。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地买一些教材辅导类的读物,认为孩子阅读其他读物便是浪费时间,分散学习精力。孰不知,读一本好的文艺作品,对孩子的帮助远远大于读一本《小学生作文大全》,因为这些文艺作品是孩子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所以,家长切不可将自己的偏爱强加于孩子,束缚孩子的课外阅读。
6、在请你写出你读过的书的题目一栏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阅读了以下书籍:《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徒生童话》《365夜童话》《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儿童文学》《小学生作文》《蓝猫淘气3000问》《三国演义》《一千零一夜》《中华伟人故事》《神探福尔摩斯》,《哈里波特》调查同时表明,在推荐读物方面,学校及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这些书目也说明,经典的儿童文学仍为现代儿童所喜爱。而学生对《哈里波特》的热衷,也说明了国外媒体对新作的宣传成功。其实,我国近年也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等,欣喜的是有些老师已经把它们介绍给学生读了。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发现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家长喜爱阅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老师重视,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自己从阅读中获得了乐趣。
8、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容易。
调查发现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已经算较多的,并且这些课外读物大多是老师要求做读书笔记时才去阅读,且读得囫囵吞枣。
六、针对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要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且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冲破阻力,改革教学方法,从应试教育观中挣脱出来,走向素质教育。
2.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在教师自身素质较高的情况下,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又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而课外阅读就是老师魅力产生的根源,这便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读课外书。另一方面,知识本身的吸引力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讲述作者创作故事、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名人(媒体)评价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3.注意方法指导。
课堂上教师应少讲多读,给学生留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应树立一种以读为本的思想。注意保证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4.给足读书时间,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教师布置作业要精,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
5.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其次,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教师可通过设读书角,教师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6.开展读书活动。
继续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做摘记才去读书的。要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学科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当然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可视具体情况来采用具体方法。
总之,没有课外读物就没有素质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师、家长共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遨游,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5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却是无限的。课外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至少、阅读面之窄令人着实不安。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丰富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必将落空。
教学应立足于课内,引向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阅读量,运用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于2011年6月年在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三年级作了一项关于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又召集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旨在通过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展开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这次调查我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兴趣、时量、内容、习惯、方式方法入手,共发出98份份调查问卷,其中三年级五班学生48份,三年级一班10份,三年级二班学生10份,三年级三班学生10份,三年四班学生10份,三年级六班10份。收回9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目前环境下小学生课外阅读乐观的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但是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主观认识的端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
1、阅读目的较正确
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75.5 %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23.5%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一名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或有负面影响。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74.5 %中生认为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1.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看一些书籍;还有9.2%的学生认为看课外书籍纯粹是为了消遣,15.3%的学生完全出于兴趣。
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
28.6%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60.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强烈,有11.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弱,对读课外书一点也没兴趣的学生没有。
45.9%的学生利用午休、放学后等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25.5%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读书。21.4的学生是在放长假期间进行课外阅读,7.15%的学生随时都在读书。
3、阅读内容较为广泛
从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繁多,有中外名着类、小说类、科幻小说、自然科学类、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以及学习辅导资料等。多数学生兼爱几种,这反映了小学生的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关注自然科学,了解科技发展等,对于他们的智慧、情操、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的。
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正确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支持的占77.6%;有时赞成有时反对的的占18.4%;家长不闻不问的占3.1%;反对的仅占到1.0%。家长虽然态度正确,但对课外阅读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还缺少实践。
二、目前环境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量减少
阅读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阅读时间量偏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措施后学生休闲时间增加,但用于阅读课外书刊的时间偏少,这是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学生除上学、做作业、做家务、休息时间外,平时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在1-3小时(周六、周日倍增),但经常阅读书刊的学生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6.3%;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的学生有70.4%;13.3%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阅读,有4.1%的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书。
2、阅读兴趣感性化――阅读情趣及品味下降
阅读兴趣与品味是关于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以及读物内容、属性与类型方面的评价指标,以高低为尺度。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三年级小学生喜欢阅读书刊的类型依次为:卡通、漫画;童话、寓言故事;世界名着;自然科学;学习辅导资料;科幻小说。阅读方式多为:边读边做笔记、卡片或摘抄的仅占16.9%;匆忙的、走马观花式的占11.0%;对喜欢的书或内容反复读的占62.3%;其他方式占12.5%。还有的学生认为看了影视剧就算读了书。阅读类型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众通俗文化为主,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生活和休闲。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读书过程中,缺少有效监控,粗读、泛读多,精读少。片面强调重感官享受的“快乐阅读”,导致学生很少沉下心来去想、去感悟,阅读质量不高。细读畅销书的多,精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少。像《老夫子》、《米老鼠》这类漫画畅销书,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阵阅读商潮。相反,中国古代四大名着、国外经典作品等等,如果不“强制”,学生对此的阅读就很粗浅。因为学生觉得通过影视比泛泛“看”书有意思,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名着就显得没意思,很枯燥难懂。
4、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
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根据同学推荐和媒体广告宣传选择读物的占51%;根据老师推荐和课本要求选择的占30.6%;根据家长要求选择的占18.4%。主要体现在:
追踪读流行。有些学生跟着书店的广告走,同学中流行什么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谈什么。读书缺乏个性、缺乏主见。
热衷读休闲。小学生偏向于读那些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滑腻有趣之类的休闲书。读休闲的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但热衷于读这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
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达到新的境界。
不喜欢与人交流。小学生在一起不大喜欢谈论名着,与家长交流体会课外阅读心得的有35.9%;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占到64.1%;。由此看来,能够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大,最适宜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家庭未能提供相应的环境,于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必然是逮到哪本是哪本,完全跟着感觉走。
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学习任务。有些同学读书,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在作文时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种人读书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他们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为了作文,只读习作。有些同学读课外书,主要就是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全国获奖作文集》一类的书,以为读这种书帮助最大,可以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与写作、计算是人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认知文字符号世界、发展智慧和提高素质的三大基石。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阅读为人类文化与文明成果的积累、传递与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道德、智慧等精神价值的继承、拓展、提升、弘扬建立了丰功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摆脱“学生腔”,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然而,在信息如潮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时代,阅读这种与文字文化同龄的原始认知方式是否因其费时耗力的特点而落伍于信息社会匆匆的时代的步伐便需要“离休”静养或退出历史舞台呢?
答案是否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保持与发展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现代人有舒适快捷的代步方式,但步行绝不可少,否则生命便失去许多意义与自由。阅读缺乏或阅读减少,热衷于时尚杂志、卡通漫画故事,因而疏远文学名着;热衷流行音乐、港台影视而冷漠书刊。长此以往,基础文化素质赖以发展的阅读渠道萎缩,必然造成提供“营养”的文化知识的不足,进而导致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下降。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民族的希望。小学生的阅读退化,不仅是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减少,也不仅是课外对文学名着的冷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习与认知核心和精髓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审美的失却!而这才是课外阅读问题的危机的实质所在,是民族基础文化素质退化的根源,也是青少年阅读退化现象的最大隐忧。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课外阅读氛围
在对待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采取禁止的态度是错误的,而顺其自然,或靠环境的自然熏陶,想读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很危险的。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固定专门场所,学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密切关注下进行课外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血缘和伦理道德关系,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有权威性的,因此,家长在对待子女的课外阅读问题上,要与学校保持和谐一致。
(1)召开家长会,邀请班级中在孩子教育上,尤其是善于引导孩子阅读书籍的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变家长“唯分数第一的思想”。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从而支持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布置家庭阅读空间,购买课外书籍,营造阅读氛围。
(2)设立图书角、办有关读书的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营造班级读书氛围。班委会拟定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和图书管理办法,由小小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每天开展图书借阅活动。把每天中午到校后的时间作为读书时间,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监督。
相信,学校、家庭二者应密切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积极地去关心、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它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沟通交流,树立学习榜样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
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范文精选4篇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调研报告范文5篇
关于课外阅读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
小学生阅读个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范文
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图书调查报告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