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23:3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与智慧,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知识素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应用“知识与智慧”的综合智能化教育平台,构建学生评价的有效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促进教学相长。
1 “知识与智慧”职能教育平台的含义
智能化教育模式的运用 智能教育平台是当前在学生思维教学、知识引导、智慧开启等多方面形成的一种多功能的教学平台,主要适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课件制作、课堂演示等,以及在综合实验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侧重于满足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智能教育平台,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借助多媒体,有效实现教学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综合应用 在应用智能教育平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实践操作、智慧形成等多方面的影响,并围绕学生在知识、兴趣、爱好、道德培养、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进行综合化教学引导。结合分析小学生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学习能力、行为修养、兴趣培养等,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及方法,譬如对学生学习形成不同时期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并录入计算机的管理系统,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形成数字化的评价,全面反映小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体情况。
智能教育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和学校因素,从学生的自我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兴趣养成等情况入手,构建综合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认识、朗读能力、心理需求、思维障碍突破、学习积极性等进行量化,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
2 分析智能教育平台在教学实践中的整体作用
情境交融的兴趣引导 通过智能化教学平台的搭建,能有效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情境交融模式的运用中,对于学生感受知识、应用图解的方法和信息化、测量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形成科学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动态化的兴趣引导模式,将智能平台的综合效能与情境模式相融合,通过演示表演、动态设计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连贯性设计,使学生能对每个重要节点都形成深刻的印象。
数形结合的思维启智 通过智能教育平台的引导,让学生在各种数字、图形的学习中,构建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注重学生在个性思维方面的引导,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动手实践 通过构建智能教育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解题释疑,譬如,在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时,学生在测量三角和为180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并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展示出不同的作品,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3 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生活化趣味化 在智能教育平台的作用中,可以融入生活化的趣味情境教学,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个性学习的效果。譬如,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多元文化的发展情况,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教学模式,找出学生个性学习与本土文化特色的结合点,开展社会调查、文学沙龙、校园征文、本土文化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学校组织文学社团、演讲协会等,开展辩论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中学中在生活化场景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运用能力等,强化语文知识的全面运用。
合作学习 教师要将智能化综合评价与探究相结合,形成交互式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学习情况的不同,构筑多种学习活动,使不同小组的成员都能收获成长。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式、操作活动式、互助组式、切块拼接式、角色表演式等进行合作学习。譬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熟悉剧情,编排动作,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英语句型的运用以及有些外国风俗等,激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智能化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操作、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智能化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智能化教育平台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不仅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而且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2]张景中,江春莲,彭翕成.《动态几何》课程的开设在数学教与学中的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智能开发新视角
现代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而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智力、审美、体能体魄、操作技能等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它离不开融合着感性与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与超功利的艺术教育形式。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发挥;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使学校艺术教育处在一个从属的地位,艺术教育被看作是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直未能摆脱技术工匠式教育的旧有模式,艺术教育自身的主体地位与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则远未得到认识与挖掘。再加上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自身的局限,而从事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发展的认识未达到宏观的教育理论高度。因此,虽然艺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全面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述缺乏说服力,在实际操作时也就容易被纳入德育、智育的轨道,或者是成为极少数特长生的教育。
我们常说艺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它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艺术教学中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和情感品质?艺术教育到底要发展学生何种艺术能力等等,我们无法做具体的阐释。可以说缺乏一套完整的、令人信服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支持,这恐怕就是艺术教育的软肋。然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到来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最好的诠释。艺术教育促进人多种潜能的开发,这些潜能具体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创建的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给了我们答案。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言文字能力之外,其他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得更多的是单一类型的人才,即语言或数学逻辑方面较有优势的人。而那些在视觉空间、音乐、肢体动作等其他智能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能是在上学前后、闲暇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在学校他们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人,其特长也被埋没。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及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呼唤新的智能理念。
针对这种状况,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的新理论。他指出,我们社会一直以来只重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大家都以为那就是智能的全部,然而,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其实是多元的,“人的心理和智能由多层面、多要素组成,无法以任何正统的方式,仅仅用单一的纸笔工具合理地测量出来。”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能的定义:“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①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加德纳的研究证实人类至少存在九种智能,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之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②这些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能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冲击,为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三、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教授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九种以上智力的潜能,每种智能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就是说,语言智能用于日常交谈时,需要讲究语言艺术,用于写诗歌和小说时离不开美学原则。同样,空间智能可以被航海水手和雕塑艺术家应用,身体运动智能能够被舞蹈家、演员、画家等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更是艺术学习的重要素质之一,数学智能也能体现美的原则,如一种证明比另一种证明更优雅从容等,而这些智能都与艺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直觉能力,增强发散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开发智能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音乐/节奏智能在九大智能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使我们艺术教育者备受鼓舞,让我们对音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已论证音乐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智能,也就是说,音乐并非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阳春白雪,人人都可以学习音乐。那么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不言自明,音乐课程重点开发和培养的自然就是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并且,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尤其是在3—5岁时,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音乐对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就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是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音乐熏陶,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还可以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得到精彩的生活风景创造条件。
音乐/节奏智能或许不像语言或逻辑数理智能那样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语言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语言的发展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作为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必备工具,语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③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善于充分表达人内心的情感,就音乐来说,不同的节奏语言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旋律展现不同的个性,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而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就偏于欢快、热烈。艺术甚至能表达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艺术语言一般比说话要来得更深刻,比文字要来得更动人。日常语言是具体的,内容是有条件、有限度的,而艺术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是能表现无限且难以捉摸的深情感动。一般来说,大凡艺术素养较高的人,其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强。
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喜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评论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向周围的人传递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贝内特·雷默就曾指出,每种艺术都有其主要的语言,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位艺术家都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画家的心中,绘画已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语言,一种他跟别人交流的第二语言。通过他的画,向别人述说着自己的情感;通过他的画,我们也读懂了他的内心。
相信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它们正是以各自独特的语言形式,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并为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出口,让学生想说,有话要说,而且语言表达更丰富、更富感染力。
3.视觉/空间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倾向。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素材,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能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这样的艺术课教学起点就比较高了。脑科学揭示,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理解事物,并不是感知在前理解在后,思维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依据。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并更好地运用观察者智能,更好地开发视觉空间智能。一个人空间智能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塑家或建筑艺术家,这也是他们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对自然的观察,对物体的辨认和分类及洞察自然或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是加德纳所说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会比一般人强。很显然,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会引领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研究事物的生长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空间智能,让他们学会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同时,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再现事物,在生活中会形成持久而又稳定的观察注意,学会尽可能地调动全部感官,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和特点的把握和认知。事实上,学生在艺术的课堂上,不仅锻炼了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让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比一般人更细致、更深刻、更动人。
4.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数学/逻辑智能并不是只在数学教学中才涉及,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在艺术教学中也有使学生这一智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一位数学家曾深有感触地谈到:“艺术和数学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古诗跟数学很相像,它们都很简洁、干脆。数学的美感在于它的简单、和谐、丝丝入扣,就像古代描写美女,增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数学就是这样的美人,真理是朴素的,平凡就是美丽。”④艺术和数学都是种简约的美,不同只在于,数学是理性的,充满逻辑的美,而艺术则是感性的,寄托深情的美。具有数学天赋的人通常对艺术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
实际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若科学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等艺术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美感、节奏、和谐感等,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课堂上,在分析交响乐曲时,其内部就蕴含着严密的数的结构,每个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特殊的逻辑规律,让整个乐曲显得结构严谨。在对某段和声布局进行深入分析时,离不开精确的和声计算,离不开作曲家的巧思天工。可以说音乐思维离不开数学思维。音乐的一切基本要素,或者说构成音乐的所有元素,例如音的高低、长短、音阶、调式、音程、和弦等的构成,直到曲式、结构、……无不包含着微妙的严谨的数学构成。无怪乎有人说:音乐是形象化的数学,数学是抽象化的音乐。
在美术教学中,几何中的点、线、面更是审美观组成不可缺少的元素,特别是建筑设计、商标设计等现代造型艺术,更体现了美术与几何的综合运用。在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几何美,从而也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
5.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不要以为拥有运动智能的人只是四肢发达,也不要以为这种智能只属于运动员,因为运动智能是通过身、心来使身体表现完美的能力。我国自古就很强调身心和谐、修身养性,认为训练心智能恰当地使用身体,而训练身体能发挥心智的表现力量。其实,身体运动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中国古代文人爱好琴棋书画,体现了较高的文化生活水准。而琴棋书画中,至少有三项与身体/运动智能有关。演员、舞蹈家、发明家、外科医生等都表现出相当的运动智能。解决一道数学题、做一个化学实验、创作一幅油画等都离不开身体运动智能的参与。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对于运动智能的开发是再合适不过了。它是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台美术、色彩、灯光和情节于一体,主要依靠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舞蹈是一种有组织架构、有主题,并有强弱快慢的肢体摆动。通过丰富的形体动作刻画生动的艺术形象。当音乐响起,优美的乐曲轻轻流淌,有种向人直扑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随着音乐舞动身体就成了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这比通过语言传达后所产生的动作更细腻、贴切,更让人感动。而舞蹈形体训练恰恰在这方面有它独特的魅力。它通过一些形体动作训练使肢体语言更协调,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同时让学生具有聪慧的头脑、强健的肌肉、充沛的精力、优雅的气质、潇洒的举止等。
6.人际关系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如果说传统的智力概念更适应于校园生活的话,那么,加德纳提出的人际交往智能不仅适应于校园生活,它更多地指向未来生活。随着社会联系与人际合作的增加,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艺术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出什么作用呢?有人心里可能会画问号,这项智能与艺术相关吗?是的,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是人际交流功能。“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独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⑤
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性。尤其是作为审美典型形态的世界语言的音乐,更是跨越时空,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心灵相通。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域、阶层的人,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有人说音乐超越国界,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通过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手段。
艺术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一世界通用的语言,加强沟通和理解,和谐相处。在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体舞、每一次戏剧演出中,都会使参加者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每一次画展,每一次音乐会,都会使参与者获得一次情感的共鸣,每个人的情感都向四周荡漾开去,彼此之间进行着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
7.自我认识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较高的人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
艺术及其教育有助于人类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表面上看来自我认识智能好像与艺术关系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人的感情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艺术三大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情感性。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察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对艺术形象的直观感受和初级的感官体验,走向对其内在意义的体验和把握,最后感悟审美对象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生境界。
“从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这体现为对故乡、亲人和自然的爱与怀恋,对改变人类命运的强烈渴望,对战争、罪恶、暴虐和专制的控诉,对死亡的抗争和超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善良而懦弱者的同情。”⑥可以说,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创造者的自我表现,艺术家的创作与表演都是一种与欣赏者的对话,其中蕴含着他们对人生、对事物的感悟,而在艺术教学中,将这些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中学会观照自身,认识自身,并帮助学生勇敢面对人生,引发共鸣,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
8.存在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存在智能是人类对人生终极问题、意义及其奥秘的理解和追寻的渴望,“是在直达广阔无垠的宇宙尽头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与存在有关的能力,及为自己的存在定位的能力。”⑦加德纳在他的存在主义智能的定义中还指出,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是一种对最终生活观念的体验与表现的方式。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学会艺术的思维方式,掌握艺术的人生智慧。在艺术课堂上,我们会让学生从中国园林建筑“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看到曲径通幽之妙境;在书法的“宛如游龙、飘若惊鸿”的曲线之美中,神思飞扬;在绘画的“雾里看花、迷离恍惚”的虚实之境中,意犹未尽。而通过这些艺术的对话方式,学生与各种艺术经典进行积极交流,从中悟出作者对自由、永恒、淡泊、孤寂、旷达等一系列生命至高境界的思考。艺术乃灵魂律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对种种至臻至善艺术范式的积极探寻,这正是对生命存在的完美形态与人生理想方式的不懈求索。⑧
面对那些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面对那些鸢飞鱼跃、水流云在的自由心灵,我们如何努力做到真正的感悟、理解、承传并将之发扬光大,使它们成为支撑我们民族文化演进的一种伟大的传统。而这一切离不开存在智能的效用,去探索艺术的价值,去思考未来艺术的发展。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智能都与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艺术教育能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开发和培养人类的九种智能。可以说在艺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中,蕴含着培养这些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这些智能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开发学生所有的潜能,但我们可以给学生好的艺术氛围,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感受成功、感受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乐趣。同时我们教学生学艺术,不是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他们在获得很好艺术能力的同时,其他领域的潜能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开发多种智能,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样我们的学生会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会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社会活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还乡曲》中有这样一段话:心完全和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雨,并且在它的深处,蕴藏着许多明珠。说明人的心智像海洋一样辽阔,只要耐心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宝藏产生。而艺术教育就像一把金钥匙,帮助教师开启学生潜力之门,为更好地挖掘学生智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注释:
①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②同①第5页.
③转引自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④雷道炎文.数学家的人文情怀,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⑤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⑥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⑦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⑧朱良志.曲院风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沈致隆.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专家系统;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667-02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HU Ji-li,YIN Yun-xia
(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8,China)
Abstract:As a result of the interpenetration of older branches into each other,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expanded into nearly all the areas of human activ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especially deals with Intelligence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CAI;expert system;knowledge base
1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尖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标是构造能表现出一定智能行为的。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人工智能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领域进行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机器人学、博弈、智能决定支持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它总的来说是面向应用的,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 人们开始把计算机用于教学领域。同时, 自七十年代以来, 有教学能力的专家系统得到研制。人工智能技术与专家系统的成就, 促使人们把问题求解、知识表示这些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这便是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近几十年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 它的一些研究成果被陆续应用到教学领域, 推进了教育发展改革和教学现代化进程。人工智能在教学系统的重要性也已形成共识。
2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在教育技术中涉及到AI的主要有以下领域:
2.1 知识的表示与访问
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是以知识为对象,以计算机的软硬件和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技术为工具,以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为方法和指导,将知识表达成计算机可以直接处理的“知识库”,使用“计算机的智能”来模拟人类专家或“人类智能”,对知识进行快速、精确、自动、科学的处理。它不属于通常的“数据管理或信息管理”的“数据”层次,而是属于“知识处理”或“知识”的智能化层次。其主要内容是对于知识进行形式化的表示、自动化的推理,智能化的教学或创造。计算机辅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2 符号计算
符号计算包括数值计算、符号计算和函数作图。其代表软件是Mathematica,当该软件在1988年第一次,对科技及很多其他领域的计算机使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Mathematica 1.0时,商业周报将其列入当年最重要的十大新产品名单。这标志着现代科技计算的开始。Mathematica也被大量地用于教育:有成百上千的课程,从高中课程到研究生课程用它作基础。随着各种学生版的,Mathematica也已成为全世界各种不同专业学生的重要工具。
2.3 对学生错误的自动诊断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教学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诊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能发现学生的错误,而且能指出学生错误的根源,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学习建议。而且根据学生的特点自动选择教学内容,自动调整教学进度,自动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2.4 实现智能性超媒体教学系统
超媒体系统有理想的教学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但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而且由于不了解所要教的对象,所以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因材施教。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正好与此相反。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可实现性能互补,从而研究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的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
3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新方向:ICAI
3.1 传统CAI的不足
传统的CAI由于其集成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使用过程中,CAI的一些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有:
(1)缺乏人机交互能力
现有CAI 大多以光盘作为信息的载体, 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教学信息是按预置的教学流程机械式地提供给学生的, 学生接受起来很被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 一般也只能通过教师按预定的课件流程进行操作, 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很好地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因此人机交互没有很好地实现。
(2)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现有的CAI 课件在学生自学、进行操作使用时,如何学习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也不能向教师求助,师生之间是互相封闭的,软件所起的积极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网络支持,现有的绝大多数CAI 课件是在单机环境下运行的,它们无法利用网络的优势使知识内容快速更新,也更无法提供便捷的学习讨论空间、随时随地的师生交流方式以及远程教学实现的条件。
(3)缺乏智能性
要想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 并能由系统自动地提供助学信息而有选择地学习,要想使教师的教学能积极地参与进去并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型为其准备最适合的学习内容, 给予不同方式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没有智能性的CAI 课件系统, 是很难实现以上目的并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由此可见,现有的CAI 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 已经不能尽如人意。因此以智能CAI 为代表的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是教师在教育技术上需要不断探求、努力实现的发展方向索。
3.2 ICAI-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为了克服传统CAI的缺点,需要在知识表示、推理方法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应用人工智能原理。因此很多专家提出了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igence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ICAI)以认知学为理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CAI,是智能化的CAI。在ICAI系统中,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较自由的对话,学生的应答不限于数字或简单的短语。系统能够判定学生应答的正确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说“对”或“错”。ICAI的宗旨在于利用现有计算机技术实现较好的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交互方式、思维习惯及情绪流动,修饰和掩盖计算机的缺陷。
3.3 ICAI的优点
(1)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型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2)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向学生提出更改建议、以及进一步学习内容的建议。
(3)通过对全体学生出现的错误分布统计,智能诊断机制将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题型的建议。
(4)为教师提供友好的教学内容、测试内容维护界面,无需改变软件的结构即可调整教学策略。
(5)通过对学生认知模型、教学内容、测试结果的智能分析,向教学督导人员提供对任课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参考意见。可以说,一个理想、完美的ICAI系统就是一个自主、优秀的“教师”。
3.4 ICAI的标准
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言,短时期内显然无法实现具备上述全部功能的ICAI系统。一般认为,只要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的CAI系统就可以称之为ICAI系统。
(1)能自动生成各种问题与练习。
(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选择与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
(3)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动解决问题,生成解答。
(4)具有自然语言生成与理解能力,以便实现比较自由的教学问答系统,提高人机交互的主动性。
(5)对教学内容有解释咨询能力。
(6)能诊断学生错误,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7)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8)能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难看出,ICAI与传统的CAI相比,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切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5 ICAI的结构
ICAI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专家系统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1)知识库
知识库是实现知识推理与专家系统的基础,而建造知识库的前提则是要解决知识的形式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表示以及知识的访问与调用问题。因此,知识的表示与访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将AI引入教育领域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难题。
ICAI中的资源库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多媒体素材库:包括所要呈现的知识的一些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数字影象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用于多媒体数据库管理,便于分类、增删、修改及查询等操作。
②教学内容库:教学内容库用于存放教学内容,包括领域知识库(含辅助知识库、提示帮助库、练习题库,和测试题库)。这些教学内容,包括习题和试题分章、节、课及知识点等有序存贮。供专家决策系统调用。
(2)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学生登陆模块、学生水平评价模块和学生监督模块。
①学生登陆模块:利用该模块主要用于学生使用ICAI时登录,第一次登录时学生输人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等相关信息,然后对学生进行询问,选择合适的测验题对学生进行初测推荐学习计划。当再次登录时,系统根据保存的信息安排合适的学习内容。
②学生水平评价模块:学生水平测试模块用于评价某一教学单元学习完后测试成绩。通过测试等因素分析,可以比较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③学习监测模块:学习检侧模块用于监测记录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记录学生学习某教学单元时的参数值,并记录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目前学习单元号;学习方式;正常学习、练习、提前浏览、学后复习;学习时间;学生提示问题的类型和次数;学生本次练习出错次数。
(3)专家决策模块
CAI中的专家决策系统可以看作专家系统中的推理机。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专家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求解领域内的各种问题,其水平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入类专家的水平。计算机中存有人类专家的知识并具有推理能力,从而可解决诊断、规划、调度、预报、决策等要靠人类专家才能完成的任务。
成功的例子如:① DENDRL系统的性能已超过一般专家的水平,可供数百人在化学结构分析方面的使用;②MYCIN系统可以对血液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案提供咨询意见经正式鉴定结果,对患有细菌血液病、脑膜炎方而的诊断和提供治疗方案已超过了这方面的专家。
ICAI根据学生模块提供的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得出智能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以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常犯错误,动态地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不同的学生匹配,智能地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而有针对地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学习建议以及改进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对教师教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与教学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会对ICAI 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尝试着使学生脱离“辅导学习”的过程来接受新知识,而采用“通过活动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建立人类推理模型学习工具等诸多的运用, 展示出越来越好的实用性。随着Internet 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 ICAI 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1 世纪的教育教学手段将是以智能化CAI 为主线,多学科、多方位发展的新技术的体现。这种手段产生了人机交互、人机共生等全新概念,使人类扩展了自己的能力,促进了教育领域方方面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万森.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目前,基于WWW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国内外已有不少,但是它们都分别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现有的系统多以呈现材料为主,缺乏有效的交互手段。系统呈现文字材料、图片、视音频素材,配合一定的测试,学生基本上还是以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以通过系统最后的测试为知识掌握的标志;
2、系统缺乏一定的智能性。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3、由于采用超文本的方法组织教学材料,且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航现象且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学生容易偏离学习目标;
4、缺乏先进的学习理论的指导。多数系统仍然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为指导,系统的设计遵循“呈现学习材料一学生反应一信息反馈”的方式,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5、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协同性和及时有效的支持,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依据一定的情景进行的,必须提供同他人协同处理问题的机制和及时的支持。
二、Agent定义及其特性
Agent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对Agent的各种研究工作,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人员都在自己的系统中赋予Agent不同的结构、内容和能力,以方便自己特定方向的深入研究。广义上讲,Agent是指具有智能的任何实体,包括人类,智能硬件和智能软件。Agent能够在没有人类或其他Agent直接干涉下独立运行,并能够根据内部状态和感知到的外部信息,控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Agent拥有其它实体(Agent、人、对象以及它们构成的环境)的信息和知识,并能够通过一些通信语言与这些实体进行交互和协作。Agent能够通过物理世界、图形用户界而、其他Agent集合、网络或者上述方法的几种综合来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实时产生复杂和适当的反应。Agent并不是简单地根据环境做出反应动作,而是有目的地根据承诺采取主动行为,表现出目标驱动的特性。
三、智能Agent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和MAS的特性决定了其适合改善传统远程教育的不足。在MAS中Agent之间平等协作,以协同操作来共同完成给定的任务,其特点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吻合。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多年,而且有很多已经完成的模型或系统。但是在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模型,但离最终实现还有一段距离。在国内,对于智能的研究也比较早,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等单位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W.LewisJohnson等人的研究中提到:为了使远距离学习系统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并支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可以应用教学监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并提供指导和建议。在他们主持的高级远距离工程(ADE)项目中,提出了一个叫做Adele的教学,当学生通过网上课件学习时,Adele的备份在每一个学生计算机上运行,与每个学生交互作用。Adele负责监控学生、记录学生行为、根据需要调整课件呈现内容等。
2、蒙特利尔大学ClaudeFrasson等人的“行动者”模型中提出了一种所谓“行动者”(Actor)的教学模型,并赋予“行动者”以反应、指导、适应和认知能力。系统由多个“行动者”组成,利用“行动者”来实现教学策略以及测定哪种策略更适合于某个特定的学习者。“行动者”包括两个层次:知识层,它包括各种教学知识类型的表现;认知层,支持“行动者”的学习能力,即自我增进能力。另外内部视域和外部视域分别用于感知“行动者”的自身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知识层包括三个模块:理解、行动和控制。理解模块识别“行动者”能介入的典型情况。它的作用是探测介入的机会。行动模型包括在特定情况下被激发的反应活动。控制模块包括回答问题的知识:我是否决定介入?如何介入?介入什么?…它的作用是根据情况分析作出决定。控制和行为的结合与反应指导计划相一致。这一层要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由一组“典型情况”和“任务”来表示。典型情况描述“行动者”介入教学的机会,它包含于理解模块中。当环境符合典型情况的条件时,“行动者”就会执行特定的任务。认知层主要由支持“行动者”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任务构成。它结合机器学习技术,从对学习者不同情况下行为的分析获得更多的经验。
【摘要】目的 为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效果,寻求有效的早教方法,以促进儿童智能发展。方法 本市区3岁以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来我院儿保门诊参加“育儿工程”项目的儿童列为早教组,仅作一般健康检查者为常规育儿组(对照组)。早教组实施综合干预方法,对照组无干预因素。两组儿童均在生后9个月—3岁内,应用国内标化的“儿-心量表”进行智力测评。结果 早期教育组102人,常规育儿组73人,两组儿童性别人数和父母文化程度的比较(P>0.05);两组儿童平均发育商(DQ)分别为100.2和91.8,即早教组儿童的平均DQ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和干预,确能促进其智能发育、提高智力水平,此为培养高智商、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期教育 婴幼儿 发育商 智力测验 多元智能筛查
为探寻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效果和切实可行的早教方法,我们于2007年9月—2011年6月间对市区内3岁以下散居儿童分组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组以来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服务的城区3岁前散居儿童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将自愿参加在全省推广的“育儿工程”项目的儿童列为早期教育组(要求生后3个月左右加入);只做一般健康体检者为常规育儿组(对照组)。早教组小儿家长接受连续6次(每周1次)的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传授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早教方法等相关内容,提供《婴幼儿成长指南》育儿教材1套。要求家长在小儿3岁内进行健康检查的同时,每3个月到门诊做1次多元智能筛查,以便保健医生进行早教指导;常规育儿组不加任何早教干预因素。两组儿童年龄均在9个月—3岁内随时来儿保门诊,并由专业人员采用首都儿研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智力测评,测试项目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等5各方面;本量表DQ等级评定标准分为:≥130为优秀,115-129为聪明,85-114为中等,70-84为偏低,<70为低下。测试后,对两组儿童发育商进行比较。
1.3 本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基本情况比较。早教组102人(男53,女49),对照组73人(男37,女36),两组性别人数之差(P>0.05);早教组小儿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和初中文化者分别为91人、11人,对照组二者分别为66人、7人,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 早教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平均发育商比较(表1)。
表1 早教组与对照组平均发育商(DQ)比较
表1显示,早教组小儿的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非常显著。
2.3早期教育组和对照组儿童的DQ等级人数分布情况(表2) 转贴于
表2 早教组与对照组DQ等级人数分布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早教组和对照组儿童在“聪明”等级以上的人数分布分别占5.9%、2.7%,前者为后者的2倍多;在DQ“偏低”等级的人数分布中,常规育儿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且高出早教组10倍以上;又通过两组儿童DQ居“中等以上”和“偏低”等级人数分布情况比较,其差别非常显著(χ2=17.9,P<0.001)。
3 讨论
3.1早期教育的效果。本组通过对3岁内小儿分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教育组儿童的平均发育商(DQ)明显优于常规育儿组,且在DQ等级人数分布比例上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若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力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其智力水平,此与国内同类研究报道相一致。
早期教育,是指从零岁起到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充分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因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只要适时地给予智力因素刺激,是会促进智能发展并取得最佳效果的[1]。即良好的环境(主要是教育)给婴幼儿各种感知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远期的效果影响会更为明显。
3.2早期教育的理念。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正处在成熟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定位性和智力的多元性,决定智力是全脑功能的状态体现,因此,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而是提供和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进儿童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为儿童以后发展打好基础[2]。
3.3早期教育的实施。早期教育与脑潜能开发重点对象应为0-3岁儿童,此期小儿多为家庭养育,即家庭的早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智能发育是脑功能不断成熟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家庭、相关机构和社会等多方配合。早期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儿童发育训练本身,更注重家长对早教的足够重视和掌握最基本的早教方法。强调早教应持之以恒,提倡寓教于家庭生活,同时应重视儿童兴趣的引导,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等,使其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3]。
参 考 文 献
[1]高振敏.中国儿童智力开发百科全书.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263.
【关键词】多元智能;幼儿教育;整体观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涵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 1983 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加德纳教授及同事们考察、研究和汇总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能定义,即“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的这一智能定义特别强调了智能是个体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能并不是像传统的智能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 同时,强调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智能发展的决定作用。《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一书中指出: “解决问题的每一种技能都与生物本能有关。 但实际解决某种特定形式的问题时, 生物的本能还必须与这一领域的文化教育相结合。 ”根据新的智能定义,加德纳针对智能一元论提出了智能的新理论—— — — — 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每个正常人至少拥有相对独立存在的七种智能,这七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认识智能和人际智能。这七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各具特点。
二、幼儿教育整体观的多元智能视角
虞永平教授在《幼儿教育整体观》一文中说: “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 幼儿教育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都是一个整体。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的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 坚持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坚持幼儿教育的系统观和效益观,使幼儿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效。 强调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要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而多元智能理论对树立和实践幼儿教育整体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树立幼儿教育目标整合观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幼儿的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特的智能组合,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和风格,都有可以被挖掘和发展的潜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树立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全体幼儿发展的目标,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相信每位幼儿都有优势领域,都有被挖掘的潜能,都是聪明的。 只要我们给幼儿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他们都是可造之才。 教师在思考和设计教育活动时要从全体幼儿出发,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能获得体验和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使每位幼儿优势智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发展,最终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幼儿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每一种智能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智能也是多方面的。 而当今幼儿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世界,面对的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更需要有多种能力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树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在重视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幼儿发展的全面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尽量提供具有丰富、开放式材料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在促进幼儿优势智能最大化发展的同时,帮助幼儿将优势智能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品质迁移到其他弱势智能领域,以改善幼儿的弱势智能,实现扬长补短。 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地发展。
(二)要树立幼儿教育内容、形式的整合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幼儿的智能是多元的,同时幼儿个体的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幼儿都有一种或数种适合自身心理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可以在自己适当的智能优势领域内发展一种或数种独特的才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中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启蒙性”和各方面的“相互渗透”,反映了幼儿教育整体观念的导向。 因此,要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发展幼儿的优势智能,就有必要加强教学内容、形式的整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育环境,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内容有机地进行整合、互相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综合地实施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主题活动形式和领域课程模式,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整合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将各领域知识综合地、统整地呈现在幼儿的生活与各种活动中。幼儿通过反复的、多方面的、丰富的感知、刺激和体验,从而获得对各种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掌握各种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引导我们树立从目标、内容、形式、资源、评价到实施时空上的全方位的幼儿教育整合观,是符合幼儿的智能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也是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和趋势的。 我们要全方位地、整体地把握幼儿教育的实施,整合各种教育因素,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的影响,促使幼儿教育形成一个良性系统,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运用;特殊教育;个体差异;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是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它的提出,为我们看待人类自身发展和教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有生理或者心理缺陷的学生。我们面对这些具有各种差异性的学生,应该如何实施这种教育?这是一个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给予回答的问题。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特殊教育,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自比内首创智力测验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一直受其影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来测量的,显然特殊儿童在这样的测验中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于是,他们就被贴上各种特殊标签,实际上就使这些儿童身上许多重要的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个体除了拥有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还同时拥有其它多种重要的智能。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这些智能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只能说每一种智能在个体身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6]每一位特殊儿童除了自身的弱势智能领域以外,还有其它几种智能,甚至还会有优势智能领域。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位儿童都是各具潜能、通过教育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儿童。
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位障碍儿童的个性都应当得到尊重。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这些特殊儿童在言语和数理逻辑方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儿童,并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展。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的弱势智能领域,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并促进儿童优势智能领域的发展,并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以便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2 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对于障碍儿童,就是要了解不同学生的障碍状况和障碍程度以及他们的心理差异。同时,要考虑他们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的途经。[7]也就是说在明确学生所具有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前提下,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要调动哪些原有知识,运用某种技能。
2.1 以人为本,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要从每个学生智能结构的个性特点出发,多元化地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合乎他们需要的学习空间和条件。我们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在课堂上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保证各种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从备课起就应关注每个特殊儿童的个性特征,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肢体-动觉智能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它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弱智学生则更需要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通过多重感官经历学习过程,才能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表象。而各种各样的肢体-动觉活动可以强化不同年龄弱智学生的学习经验。在语文课堂中,触摸、游戏、表演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肢体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动作中能较迅速地感受到词汇的意思,有效地提高语言能力。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很适合弱智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特点的肢体--动觉学习,它让师生依据课文来自由地创作课本剧,学生在亲身试演文中人物、事物之后对课文理解、演绎的效果是教师主观讲解达不到的。[8]
2.2 关注智能之间的联系, 重视某一学科中多种智能的相互作用
我们强调多元智能,强调新的教学形式,并不否定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作用。[9]传统的课程设计其实也从某种角度体现着多元智能,所以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时,一定要注意某一学科对某种智能发展的作用,以及各种智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这一点在盲校的教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如音乐智能等)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或者以语言智能为基础来发展他们的其他智能,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同时还能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空间智能较好的低视生,可以利用图画展现其想象力-以空间智能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对全盲生可让他们用肢体方式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枯燥地按词典的解释去死记某个词语的意思,不如采用肢体动作进行表述更合适。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能很好地体现多元化教学方式并用,让不同智能的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知识信息。[10]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象、声音、动画、数字等于一身,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智能积极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应用。
一、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能的概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传统的智能理论,智能就是指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在反驳了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对智能进行了重新定义: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是多元的,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等。
根据传统的智能观,智能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理论而改进提出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就仅以语文和数学作为标准来判断儿童聪明与否,而忽略了儿童其他学科的能力培养,从而导致许多儿童被认为智能低下。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同等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音、体、美、社科知识等,同样能够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特性
1.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的,是多维的、相对独立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能同等重要,教师应给予同等的关注。
2.差异性。人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但以不同方式在每个人身上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组合,形成各自特点,即智力的差异性。差异性是由环境的不同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的受教育个体产生影响所造成的。
3.实践性。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跨越性的突破。智能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面所具有的解决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尤其是难题的能力,重点指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4.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教育,或者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儿童全面地开发其潜在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确保采用精确的方法来描述受教育者的智能演变历程。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多种智能,并发现其特点,最终实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幼儿英语在整个英语系列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儿是学习英语的黄金阶段
据有关资料显示,3-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孩子早期接触并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还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原因在于,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课程,在学生的一生中,尤其是中考、高考、考研、出国中,都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将来学习、使用英语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英语缺陷具体表现为: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等等,就是因为幼儿阶段没有接受正规、标准的英文发音而导致的,他们往往很难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或者说出一口别人无法听懂的瞥脚英语。在幼儿时期若能够进行准确、正规的英语发音学习,能够为日后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启蒙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感知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幼儿英语教学应以口语练习为主,关注听说能力,同时,科学选取和组织语言材料,帮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语言材料必须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可能短语化、生活化、口语化。
(一)重视听的训练
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英语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说后表演,所以,训练幼儿的听力是首当其冲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听力常常是被冷落的对象。教师应重视幼儿听的训练,生动性、形象性的听力训练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多元智能恰恰能给听提供多种途径:
1.模仿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
模仿是幼儿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通过模仿,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语言智能,而且开发了其逻辑智能。如教师可以放一些简单的录像片,让幼儿注意看好、听好。录像片内容是幼儿做自我介绍的游戏。放2-3分钟后停下,教师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下自我介绍,也可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延伸开来,这样就可以促进两方面智能的发展。
2.运用简单的英语儿歌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
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英文儿歌的欣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
3.数字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
运用数字听力,可以使幼儿掌握一些数字英语单词,如one,two,three等。教师也可以随意说一个英语单词,比如six,便于幼儿更好地加深记忆。
4.运用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单词来开发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
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名称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老师说,幼儿做,然后,说、做对象互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记住人体部位,开发视觉空间智能。
5.听听、做做,开发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
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动中玩,开发身体运动智能。教师可以一边放儿歌,一边让幼儿做游戏,也可让幼儿边唱边做。
6.分组合作开发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分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加强凝聚力。通过比赛结果来进行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来判定输赢,在合作比赛中培养了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
7.运用教学内容开发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智能。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教文化,而且要以人为本,融入道德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虽然故事内容非常简单,但通过活动能使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二)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作为主体,应为幼儿园的孩子准备丰富多样的口语句型,帮助他们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幼儿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途径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
1.语言。幼儿来园时,热情地与同伴、老师、身边的人打招呼: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吃点心、午餐活动时,幼儿会用英语介绍学过的菜名等。在进餐习惯上,幼儿会提醒同伴。提问作答,教师说汉语,幼儿回答英语等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训练幼儿的口语。
2.视觉空间。讲授monkey这一生词时,教师就拿出一个玩具monkey,展示给孩子们看,他们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就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掌握更多的单词和句子,从而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3.身体运动。幼儿边说、边做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 bird飞飞。学习elephant(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学儿歌elephant, elephant走走。这样,才能使这些英语单词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孩子们会很乐意参与进来,轻松学会。
4.音乐。轻松、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很容易吸引和感染幼儿,尤其是简单好学的经典儿歌。如学apple这个单词时,就可配以短小易学的儿歌apple黄,apple红,apple圆。一方面,幼儿熟悉了apple的发音,另一方面,把apple的特点也感知了一次,孩子们很轻松地就把apple这个单词学会、记牢了。
5.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尤其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增强幼儿的表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上课时可将教学场地装扮成一个果园,让幼儿扮演己经讲授过的水果:苹果、橘子、梨子、香蕉、桃子等。在游戏中,第一步让学生自己介绍,第二步打招呼,第三步找自己喜欢的水果/朋友。
6.自然观察。儿歌This is My Tree表达了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完后,可让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启发幼儿除了爱护树木外,还要爱护花鸟等,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加德纳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学生观,他认为人都具有个体差异,不存在聪明或愚蠢,只是聪明的方面和程度不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训,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智能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设各种展现各种智能的场景,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帮助孩子们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二)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多元智能教学观倡导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幼儿可能在某方面展示出特别发达的智能,并倾向于不同的智能。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加德纳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习应以多元智能来教与学的观点,这就是对症下药两个方面的含义。根据多元智能教学观,幼儿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和兴趣差异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和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观
一、网站的构建
1.网站框架设计
我国高中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全国已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中学不超过十所。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学科,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对于该课程的开设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考虑到人工智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网站的主要对象,我们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材《人工智能初步》为基础,按教学内容设置和划分栏目,同时又围绕“学人工智能、教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专题”四大专题进行内容重组。当然,网站的基本架构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检验与修正,最终实现网站的完美架构。依据上述思路建构的网站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网站的栏目设计
新闻栏目以图文的形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情况,这是激发并维持广大师生关注人工智能的基础,也是师生获取最新信息的窗口。子栏目“中国动态”“欧美动态”等分别介绍了各地区最新的人工智能信息,尤其是机器人产品的新闻。子栏目“会议论坛”,“比赛通知”为师生、参与比赛提供服务。
论文栏目是作为资源型网站的基础。子栏目“教学研究”主要面向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案例、推荐教材和参考书,为更好的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子栏目“学习乐园”主要面向学生,展示活动实录、阐述学习感受,聆听专家意见,为更好的学习人工智能提供事实参考,教师也通过“学习乐园”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想。子栏目“赛事规则”介绍了各个地区和各级机器人比赛的一些规则,有利于师生更好的进行人工智能的教与学。
资源、视频、图库、酷站:这四个栏目是资源型网站的核心。尤其是资源模块中的子栏目“电子书刊”“教学课件”“人工智能软件”分别以不同的文件格式向师生提供教与学的资源,使其能快速准确地获取符合需求的资源,免去了在因特网上盲目搜索出现大量冗余信息的麻烦。网站整合了文本、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资源,增强了网站的吸引力和信息的可阅读性。
爱问栏目是作为学习型网站的基础,也是本网站的一大特色。“爱问”是采用了模仿“百度知道系统”的程序设计,更注重知识的答疑解惑。我们将此栏目划分为“学人工智能”“教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机器人问题”四个子栏目,师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提问、回答问题、搜索问题等操作。同时,设立了积分制,激发师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用户中心栏目是学习型网站的核心。作为一个专题网站,必然要十分强调学习的功能。子栏目“网络书签”的功能可以使学习者记录自己所浏览过的或所感兴趣的网页,便于在下次登陆后继续学习。在子栏目“信息”功能中,学习者可以新闻、论文、资源、爱问等信息,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网站中显示出来。另外,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此模块要求学生提交作业,便于教师随时随地的批改作业。
二、网站的访问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从开设至今将近8个月的时间,已经有超过1万的独立访客访问了本站,我们选取了最近访问的2000位独立访客进行研究。通过对地域、被检索方式、受访页面及回头率的分析,可为网站下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为其他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的建设,在网站的用户类型,网站的内容选择与更新,网站的推介宣传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1.地域分析
在统计到的访问该网站的地域中,国外共有12个国家访问了本网站。国内除西藏、澳门之外,其他省份、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有访问过本网站,这为我们今后在高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是,通过图2的数据我们也可看到,各个地区间的访问量差距较大,并且访问量靠前的几个省份基本上是沿海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访问量比较少,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加强网站本身的建设和宣传,更要把人工智能教育的理念推广到中部和西部地区,使那里的中小学师生也接触人工智能的知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美好前景的向往。
2.被检索方式分析
搜索引擎是网络上最常用的获取资源的方式。掌握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情况,有助于了解网站的被检索方式。统计搜索关键字的次数,有助于了解网站被检索访问的原因。在专题网站建设完成后,向“百度”、“Google”等大型搜索引擎系统提交收录网页申请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访问量。而在网站中增加“人工智能”,“prolog 源程序”等文字内容,将会有利于用户在盲目搜索时能访问到该专题网站。
3.受访页面分析
受访页面是指用户访问该专题网站时所停留的页面。通过对受访页面的统计,使我们能够掌握用户相对较为关注网站的哪些内容。表1数据中“学人工智能”占23.82%,“资源下载”占了16.32%,表明用户对人工智能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停留在“学”的层面,远未达到“教”的程度。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在建设中,如果能提供大量的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可下载资源,将会显著提高网站的受欢迎度以及用户的认可度。
4.回头率分析
在网站访问统计中,通常将距离上次访问超过12小时的再次访问记录为一次回头。通过对回头率的统计(表略)看出该专题网站的粘性不是很高,尤其是3次回访以上的用户还不多。通过对部分用户访谈后了解到,网站的更新速度慢,资源较少,内容偏难是其不愿进行多次回访的主要原因。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在维护期间要注意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通俗性才能保证网站访问的可持续性。
三、网站建设的若干思考
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智能的专题网站不多,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网站更少。在可供借鉴的成熟案例较少、研究又处于刚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通过上述访问数据的分析,以及在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建设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运行阶段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类网站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关注用户信息
访问量是综合类或门户类网站的生命线,应当尽可能地拓宽访问者的类型与层次。但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专题网站的学科性特点甚至比普通的专题学习网站还要突出,因此单从访问量上来说,它是无法和门户类网站相比的。所以在建设的初期首先就要考虑的网站的对象问题,也就是要关注哪类人访问了网站。只有准确的掌握了用户的信息才能更好提供用户需要的资源。
在这里,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是通过以下三种手段来获取用户信息的。
第一,用户必须注册才能访问网站,注册的内容包括年龄、身份、学历,电子邮件等内容。
第二,在网站中设立“网站调查”栏目,可以对“你是如何知道本站的”,“你觉得本站建设的如何”等内容教学在线调查。
第三,通过“中国站长站”等专业的数据收集程序来获取用户基本信息,可收集到用户地域、受访问页面、用户回头率等信息。只有掌握了准确的用户信息,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2.与用户携手共建网上资源
人工智能的子学科门类众多,仅高中教材《人工智能初步》中就有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等多个主题。而且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相对薄弱,很多资料都是外文的。任何一个人要很熟练的掌握人工智能的各个内容是很困难也是不现实的。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也体会到,仅仅依靠课题组成员很难保证网站资源库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所以在网站最新一次改版中,我们增加了用户的信息功能,使得用户自己可以新闻、添加文章,上传资源,只要经过管理员审核即可在网站中显示。
另外,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交文本和视频资源,并将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这些举措保证了网站内容更新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用户所的就是用户所关注的,用户所关注的就是网站所要收集的。
3.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网站作用
目前,全国高中开设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课的学校极少,教师手头上可供选择的教材也只有5套。从专题网站上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网站目前的用户主要是教师,但“学人工智能”页面访问量却远多于“教人工智能”。从这些情况看,单靠几个人工智能教育类的专题网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窘境。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研修班、会议论坛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例如,我们就在2007年5月25日至27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研修班”,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70余位信息技术教师及教研员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在研修活动中,教师不仅学习了人工智能的知识,也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充分了探讨和交流。本次研修活动结束后,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网站则成了学员们交换信息、交流体会、共享资源的有效平台。
四、结束语
总之,借助专题网站的平台作用开展各种活动,不仅弥补了人工智能教育网站缺乏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缺点,也为把网站资源建设的更具针对性提供了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
[2]曹瑞敏. “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05,(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教育 启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就是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为小学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因此,有必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进行小学教育的分析,以便给小学教育带来更多的启示。
一、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小学教育
早于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就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的认智功能是具有多元性的,至少拥有数学逻辑、身体运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和音乐等八项智能。而尽管大多数人的智能光谱并不完整,但是每个人的认知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所以,教育的任务就是进行学生多种潜能的开发,以便使每个人都进行自我潜力的发挥。而在该种教育理念下,教育就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需要进行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强调。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课程具有明显的学术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情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国内小学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却没有建立起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而一味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智能,将导致学生其他认识方式的重要性遭到忽略,从而导致大量的人才资源遭到浪费。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来看,小学教育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将学生当做是一个整体来看待,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思想建立教学目标。所以,除了设立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设立心理、生活、情感和身体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每一教学目标确立后,还要设立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比如情感方面就可以设立服务与认知的情感目标和思想品质的情感目标。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考虑到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需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一定的学习态度,以便打好小学教育的素质基础。再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在小学阶段就抓紧培养,以便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学教育需要进行应用目标的建立,并且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便使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2.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氛。
在小学阶段,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氛可以为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创造较好的条件。所以,教师首先应该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以便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便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智能,教师只有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才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而出于这种考虑,教师应该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表示关注,并且善于进行学生优点的挖掘,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需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名学生,以便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敢于进行自我潜能的发挥,继而取得一定的成功。此外,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创造,继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3.安排多样化的教学课程。
在小学阶段,表面开设的学科课程虽然较多,但是通常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实际上,一些小学虽然开设了音乐、体育等课程,然而却常常出现课程临时取消或者被占用的情况。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并不利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甚至还会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的阻碍。就目前来看,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常常会出现学生成为“书呆子”的现象。而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早期没能得到开发。所以,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作用。而通过积极进行多样化课程的安排,则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种“养分”。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小学阶段需要开设科学文化、体育、心理、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等多种课程,并且充分重视课程的开展情况,以便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在这些课程中,学生才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到激发,从而取得全面的发展。
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小学教师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方式,想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而在此之前,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以便使平等教学理念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职能优势情况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继而达成综合学生智能水平差异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地演习,并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等特征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而通过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并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则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承担相应的分工,继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
5.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学习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观尚处在发展成形的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以便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智力都不相同,并且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智力强项。而通过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就可以使自身的强项发挥出来。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便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智能,继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合作却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共同的进步,并以对方的优势智能带动自身弱势智能的发展。而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合作,从而取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便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因为,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擅长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而通过正确的进行学习方式的选择,才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智能。
6.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来看,学生的优势智能并不相同,所以不应该以其中一种或是几种智能对学生展开评价。一方面,学校应该进行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编制,以便帮助所有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并从中获得学习的动力。而在编写评价内容时,应该毫无偏见的进行多种智能的评价,以便给予每一名学生足够的尊重。另一方面,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由于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所以评价标准也应该更加多样化,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倾向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鼓励,从而更好的完成后续学习内容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可以使全体学生取得共同的发展。所以,小学教师应该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对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实施,以便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佳.试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沪教版一年级课文《比尾巴》为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38-40.
一、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现代的教学体系中,一般都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小学的教育体系中,较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一味的进行讲述,学生只是负责听,对知识实施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对教学中理论知识过于重视。此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但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也就更加无法实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相关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需使学生所学充分应用于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三、多元智能理论要求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度上,加强针对性。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被应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所需,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智能优势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之间的智能水平差异得到综合,使学生能够共同发展进步。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可根据本堂教学内容,开展实地演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以及爱好不同,将其划分为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或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在实施采访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学生之间的角色划分清楚,选取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采访的记者,选取对摄影以及写作方面感兴趣的人员作为现场笔录人员、摄影以及录音工作人员,各组之间应该进行协调的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最优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能够更加富有积极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教学评价
在相关活动结束后,对教学进行评价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且在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只局限于考试的成绩,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简单且不够全面。应该此种教学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对书本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及掌握,但是却脱离了与实际的联系,无法将所学应用到所需,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发展情况,使教学效果不佳。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不一样的,其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智能优势不会相同。所以,教师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智能优势,进行综合的考虑分析。主要体现在:在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智能、音乐以及运动智能,尤其是人际交往智能,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考核。此种方式,能够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科学。学生自身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其可以有自己才能的展示舞台,使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较多的锻炼,并完善自我。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在小学的教育中,也开始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广泛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改革以及挑战。所以,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下,还需充分了解并掌握多元智能理论,使其能够充分的应用到教学中,为教学服务,并使小学的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王仲民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多元智能;幼儿;美术教育
一、幼儿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美术学科容易被忽视。其次,部分教师忽视了幼儿与生俱来的天赋与能力。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而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开发智力与潜能,是提升幼儿审美素养、健全幼儿人格的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树立多元的美术教育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教育理论,是新型的、科学的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让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每名幼儿,深层次地挖掘其潜能。美术是人在幼儿时期最容易接受和学习的学科。3~5岁是人从单一的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能够自我表达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作用于环境的社会性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美术不仅是教幼儿画画,而是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营造多样性的环境,挖掘幼儿的多种潜能,将语言训练、逻辑训练、视觉训练、自然观察训练融入课程,使幼儿的潜能得到全面激发。
2.践行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第一,注重整体性。每名幼儿的潜在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践行多元智能幼儿美术教育,能多角度、深层次地把握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全面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才能更好地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第二,强调个体差异性。重视培养幼儿的多种思维能力和个体差异性发展,在课堂中减少对作业的限定,提供相应材料与知识背景,让幼儿自主创作。教师要重视创作的过程而非结果,培养幼儿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重视多角度开发性。利用美术学科特有的优势,提升幼儿对美的认知力和表现美的能力,而不是单一、机械地教授美术技巧,让幼儿为了学习美术而学习美术,忽略美本身。培养幼儿的多种感官能力,将多种不同材质的教具搭配使用,使美术与不同种类的感官刺激材料相结合,开发幼儿的辨别与协调能力、观察能力与分类能力,全面激发幼儿的多种感官认知。教师在尽量配合课堂活动的同时,使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多引导、多陪伴、勤提问、细观察。在培养幼儿多维度、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开发幼儿的创造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审美能力,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二、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
1.教学行为的变化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是多元教育的根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对幼儿的影响,成为课堂中的观察者和保护者。如,在完成一幅作品时,幼儿需要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教师只需要创造安静的环境,观察幼儿的行为动作和思维方式,不需要过多干涉幼儿是如何把绳子系在一起的。事实上,大多数幼儿不具备把两根绳子结实系在一起的能力,但这并不妨碍幼儿锻炼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引导,以幼儿为主体、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发展与创造的空间。
2.评价标准的改变
以成人固有的标准衡量、评价幼儿作品,将对幼儿产生不利的影响。相比于结果,教师要更加注重幼儿在创作中思考方式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以及有怎样的收获。如,在完成一幅手工作品时,幼儿努力做出很多不同的形状,但最终没有完全用到,只用了零星几个形状。由于不完整的部分无法使用,作品又不符合大人的审美标准,一些教师就觉得应该给予改正。实际上,幼儿每一次尝试的过程都比结果更珍贵,这样才会帮助幼儿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幼儿正在创作时教师不要随便夸奖,这样会打乱他们创作的思路。当幼儿完成作品时,教师应避免给予过于宽泛、笼统的评价,具体的评价才能让幼儿认识到哪里获得了进步,以后就会有意识地多动脑,创作出具有不同创意的作品。
结语
践行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美术教育不能操之过切、急于求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其影响会在幼儿自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很多人的美术天赋会被逐渐磨灭。在整个美术启蒙教育过程中,保护幼儿的天性,培养其多方面发展,深入挖掘幼儿的潜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