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阶段,其标志是资本从“引进来”的单向流动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流动模式转变。本文主要分析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及外部支持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对外投资 外部支持 体系
一直以来,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不断地在进行体制改革,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这些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分析
(一)寻求市场优势
所谓市场优势是指东道国市场存在着吸引企业前往投资的因素。90年代以来,我国家电业、纺织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国内市场已趋饱和。因此,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发掘国外消费市场潜力,一些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进行当地生产。而那些拥有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超导材料等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民营企业于是通过在消费和需求层次比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以获得产品市场。
(二)寻求资源优势
由于国内矿产、森林、渔业、耕地等自然资源的紧缺,不少民营企业纷纷投资海外,有的通过开采取得自然资源,直接控制资源来源;有的直接利用当地特有资源,投入部分资金,生产国际市场畅销产品。随着国际竞争的白热化,对高质量研究开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民营企业纷纷着手建立全球性的开发网络,利用其投资所在地区的人才优势、智力资源,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三)寻求环境优势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政策优惠,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为国际资本的进人提供了税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产业群集带来的区域创新优势,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再者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遭遇反倾销案最多的国家,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各种地区集团化的贸易壁垒,减轻民营企业在原有的
出口市场受到威胁,增加发展机会。
(四)发挥自身优势
为发挥自身优势而走出国门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自身优势。
1.技术优势。我国的航天、超导、生物工程及某些具有关键技术的行业,其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拥有这类技术的企业可以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同时与非洲、拉美、前苏联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家电、纺织、食品加工等成熟技术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因而我国这类产业的企业选择到这些发展中国家去投资。
2.传统产品的优势。我国的中药、园林、烹调技术等传统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为特定消费者所钟爱。
3.低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物美价廉是我国民营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秘密武器。由于中方派出人员和输出设备、零部件的费用价格较低,加之广告费、管理费所占比重不高,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较低价格进入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展到第三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二、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外部支持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构建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外部支持体系对促进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至关重要。根据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我们认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支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由禁止到开放应当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跃,尤其是新近修订的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近一时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与问题也相伴而来。由于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无法可依、法律空白的尴尬局面,尽快制订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并配套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外投资从根本上看应是企业行为,企业对外投资主要凭借的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优势,但是在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自从2001年底我国加人WTO以来,财政部、外汇管理局、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保险公司等机构在境外投资的财政支持、外汇支持、信贷支持、投资保险支持等方面,相继改进了各自领域的促进措施,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便利。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正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和提高时期,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
从信息咨询和辅助系统来看,我国政府有关服务部门的设立和运作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海外经济信息、商业咨询等服务。为了有效地帮助我国民营企业获得对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减少企业信息收集的盲目性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政府应利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处、经参处等汇编一些国际商业、投资情报,利用外资委等机构进行投资、资信等的调查,与同业公会等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和健全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包括从项目推荐、市场调研、咨询到提供资金支持等全方位、周到具体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云.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国际经济合作.2004(6).
关键词:开放经济体制;民营经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3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理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在开放型政策现层显的现状,对于分析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奠定基础。
(一)开放型经济政策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辟新路径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政策①的实施,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辟新的道路。开放型经济体制是双向的,对内开放打破地区贸易壁垒,降低地区贸易成本如“沪港互通”、“长江经济带”政策;对外开放打破各国贸易壁垒,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与“引进来”,在“一带一路”、“东盟10+3自由贸易区”、周边互联互通、非洲“三网一化”等开放型政策体制的实施,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其中并蕴含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对外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为背景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度不断加强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加速实施,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海外投资简政放权的措施,大大激发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截至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存量已达到660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②约占30%;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流量为1028.9亿美元,民营企业约占40%,以及在国外共注册了3万家企业中,非公企业占89%,覆盖186个国家与地区,涉及的投资领域广泛,包括资源、科技、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金融、文化旅游等行业。可见,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而且,民营企业正从商品“走出去”向资本和技术“走出去”转变。部分民营企业成功地整合全球资源,逐渐占据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增加
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从内部因素看,一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历程较短,国际化经验不足、风险防范能力不高、跨国经营管理中人才缺乏,运用东道国和地区法律及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二是对外投资的社会服务业欠发达,易引发社会责任风险。从外部因素看,一是随着美欧经济开始复苏,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经济放缓,国际资本开始更多向发达国家回流,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开展投资并购的机会较少,成本有所增加。二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新兴经济体也潜藏着较大经济风险。三是境外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多个热点同时升温,部分国家和地区安全局势恶化,社会治安较差,对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造成威胁。
此外,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但多数以大型型企为主如:Yeaple,Stephen R.(2006)[1]、Buckley(2007)[2]、Blen Solomon(2012)[3]、聂名华(2008)[4]、张琦 (2010)[5]、徐充等(2014)[6]、或以国有企业方面为主如赵先进(2011)[7]王健朴(2012)[8]、姜华欣(2013)[9]等。近年来有学者: 阮兢青(2009)[10]、李继宏(2013)[11]、胡志军(2014)[12]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但单独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分析较少,且基于开放型经济体制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又出现新的特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型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及主要风险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新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升级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和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互联网、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和融合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5年广大民营企业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不断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扩大海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围绕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模式,也加速了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2.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向新兴市场发展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上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劳动力相对低廉或者与中国的关系良好。但是近几年,在实施的一些列开放型经济政策下,尤其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我国民营企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发展,比如浙江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Galabar自由贸易区建立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无锡宁朗投资有限公司在泰国建立分公司宁朗(泰国)股份有限公司,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欧美国家征收的125%的反倾销税。根据《2015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入选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有110家企业在“一带”沿线国家有投资项目或承包工程,有87家企业在“一路”沿线国家有投资项目或承包工程,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外投资模式向“集群式”综合模式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根据所处的价值链的环节,可分为四种模式:海外研发机构模式、海外营销组织模式、海外生产基地模式、“集群式”综合模式。海外研发机构模式是民营企业为了获取先进的技术,利用当地的高科技人才,在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某种形式设立研发机构的模式。海外营销组织模式主要是在海外设立海外办事处、贸易公司、连锁店、海外商城等营销组织机构。海外生产基地模式是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进行产品加工生产的模式。而“集群式”综合模式是前面三种模式的结合,集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海外营销组织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民营企业通过“集群式”综合发展模式,在海外建立经贸合作区,减少恶性竞争,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来吸引国内企业集体海外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减少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注释:
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②全国工商联对民营经济的定义:“广义的民营经济的统称是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内资民营经济(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港澳台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是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本文采用狭义的民营企业界定:即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企业的统称。
参考文献:
[1]Yeaple,Stephen 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the Structure of U.S. Trade,” [J].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4):602C611.
[2]Buckley.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 499-518.
[3]Blen Solomon .Isabel Ruiz. Political Risk,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the Patter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2012(3): 181-198.
[4]聂名华.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J].国际贸易,2008(10):4-8.
[5]张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10(04):53-56.
[6] 徐充,韩师光.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4(03):82-85.
[7]赵先进.中国跨国企业如何防范东道国政治风险[J].上海企业,2011(5):82-85.
[8]王健朴.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定性风险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05):54-58.
[9]姜华欣.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0]阮兢青,陈文标.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与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27):63-65.
截至2008年底,宁波在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92家境外企业和机构,其中,境外资源开发投资发展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投资额从最初的10万美元到2008年的7190万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见图1)。民营企业是境外投资的主体,占80%,以独资或合资新建资源加工厂为主,收购并购为辅,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大洋洲和北欧。在开发投资的众多资源中,矿产资源占80%,林业资源占6.7%,海洋资源占13.3%。矿产资源中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平分秋色,铜、铁、钴是开发投资重点。
但是,境外资源开发投资额与企业数在宁波市境外投资总量中占比较小。至2008年底,宁波仅有19家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投资总额11896.5万美元,占宁波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1.93%,相对于其他投资类别,排名最后。从运营状态上看,61%的企业能正常运营,其中13%的企业能持续盈利,48%的企业基本维持现状。另外39%的企业或面临倒闭,或出现利润明显下滑,或因其他原因尚未正常运营。
二、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资金制约
从宁波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状况看,之所以出现起步慢,无法投资大项目,或后续经营不佳的现象,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投资额核准条件名亡实存,在源头上制约着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2006年以前,审批部门在核准投资额时执行“企业投资额不能超过净资产一半”的规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取消了对外投资额的比例限制,但各部门操作不一,外汇管理部门审核企业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时仍按老办法,如宁波兴隆车业有限公司原打算投资2000万美元,但因净资产不够,只能投资800万美元,最终错失良机。
其二,融资渠道过窄,使企业投资后难以持续经营。目前,企业的官方贷款机构只有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两家,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加蓬勘探到矿产后进入冶炼阶段,东道国落后的经济条件逼迫企业自行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而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的贷款始终未获批准。只能将大部分股权(开采权)忍痛卖给投资商,大大影响公司发展。
其三,财政支持覆盖面小,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目前,国家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支持包括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资金、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主要形式为前期补助或贷款贴息,但“僧多粥少”现象十分严重。如2007年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能得到,其中中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又挤占了民营企业的得款空间,宁波已连续数年未获资金。当然,地方政府对这几类支持基金也会同比配套,如宁波市级和区级财政就根据投资额的大小给予3—15万元人民币的补助,而这对企业而言是杯水车薪。
其四,外汇和税收制度阻碍资金的有效运作。目前,外汇管理部门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宽了资本项下的用汇条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等,但仍需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查,自有外汇投资的仍需在外汇账户上存足对应金额外汇,对后续外汇投资和资金汇出仍需逐笔登记与核准等,依然阻碍着民营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动作。
对企业境外收入主要采用税收抵免等直接鼓励措施,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间接鼓励措施涉及较少。这些政策虽然透明度高,但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资源类项目刺激效果有限,资产运营效率较低。
(二)行政制约
表现一,审批程序复杂。商务部在今年已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并将于5月1日实施,原第16号令《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同时废止,该办法大量下放核准权限,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的第21号令《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仍在实行,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做出的具体规定与商务部标准不一,造成同一个境外投资项目两头申报,效率低下。行政部门间的权力制约使投资项目越大越难成功。2008年,宁波合盛集团已被宁波外经贸局批准赴俄罗斯投资建厂,但因注册资金过大(7000万美元)至今仍压在国家发改委,未获批准。
表现二,审批材料多且随意性大。行政部门随意或变相增加核准所需材料的现象频现,如对境外收购项目,需先备案(即先书面上报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核准。
(三)人才制约
一是缺乏国际型的企业家。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动因之一是创办人具备国际眼光或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但在后期管理、决策与运营中这种企业家精神的效应减弱,小富即安、国际化管理水平弱等民营企业家的软肋开始显现。
二是缺乏复合型的国际化操作人才。对外投资的复杂性和国际性需要大批通晓金融、外语、科技、管理、法律、信息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稳定员工,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财力和环境都无法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人才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境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支持服务体系薄弱
一是信息服务体系缺位。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获取东道国的信息渠道单一,主要以进出口贸易、商务考察和国外亲友介绍为主,缺少专业的信息与评估中介,企业由于获取信息不畅导致投资失误或延后的案例不少。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承保对象主要惠及国有企业,承保范围仅涉及政治风险,即征收、汇兑限制、战争以及政府违约风险,未涉及海外市场风险。
当然,民营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如内部治理不完善,缺乏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三、加快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政策建议
当前,“走出去”的主客观条件已成熟,政府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从战略高度规划、管理、指导和支持境外资源开发投资。
(一)提高认识,形成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战略机制
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的战略行为。应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如开辟“走出去”专栏,定期宣传“走出去”政策导向、成功典范和各国投资信息等建立对外投资的共识。应制定资源开发投资的远期规划,建立多元化资源合作与供应渠道,发挥外交为经济服务的作用,构建长效的支持服务体系。
(二)深入改革审批管理体制。加快核准进程
一是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归口一个部门核准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除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对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淘汰审批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
二是提高核准效率。放宽核准条件,彻底消除投资额与企业净资产间的关联;简化手续,减少申报材料,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坚决不要,不随意增加材料;确立具体可量化的审批标准,对材料的必要性和繁简度在部门间实现统一评价;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加快核准进程。
三是根据中国外汇储备现状,相应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如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或先规定取消的时间限额,放宽境外企业利润汇回等限制,简化对外担保的审批和履约核准手续,消除境外放款资格条件和资金来源的审查要求,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便利。
(三)加大金融、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1充分运用金融创新,构建双层三位的金融保险支持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提供政策性金融和保险至关重要。中国应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尝试构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双层三位支持体系。
第一层,国家应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增加贷款额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扩展贷款贴息和保险的规模与范围。不但在“走出去”的初期,更要在后期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对民营企业不但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真正显现支持效果。
第二层,作为地方政府应结合国情市情,通过金融创新构建政企银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首先,政府整合服务资源筛选优质企业推荐给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并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借银行之力振兴企业;银行通过财团贷款或企业联保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借政府之力降低风险。其次,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出让”部分贷款上浮利率的利润和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补贴组合,为银行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弥补资源获取型ODI周期长、见效慢等项目劣势。第三,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项目贷款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第四,降低保费,增加保险品种,拓展高风险国家(地区)的保险业务。
2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定独立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税收鼓励政策,尤其加大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优惠力度,增加设立亏损准备金、加速折旧等间接鼓励措施。建立健全与资源丰富国家的税收协调网络,避免重复征税。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提高税务机关的纳税管理水平。
(四)以境外投资促进机构为服务主体。形成服务体系
学习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的做法,成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设立“境外投资业务咨询专窗”,将外经贸、海关、商检、银行等境外投资所涉及和全部行政部门归口咨询,实行首问责任制,使企业在遇到困难时的第一时间得到服务,减少“关系”成本。
中心主要职能是:提供人才培训与引进,成立人才服务中介;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项目的信息咨询;提供经常性投资业务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投资活动,推动企业与外方的联系;提供行业协会的办公场所,以第三方力量整合“走出去”优势。
(五)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一整套法律体系。包括最基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及配套的单行法,如《对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审核法》《对外投资外汇管理法》等,加快制定《对外收购法》,填补法律空白。
四、企业对策
一是采用多种措施,全程控制投资风险。投资前要注意了解投资国当地情况,尤其是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劳工政策等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尽最大可能地做好调研与评估工作。要正确选择投资路径,积极进入周边亚太地区、中亚和俄罗斯市场,适当参与非洲市场,密切关注中东地区。可灵活开展商业运作模式,采用独资、合资、兼并或收购等投资形式。投资后,通过增加当地员工的持股比例、采购当地原料配料、关心当地公益事业等本土化策略弱化投资风险。
二是国内外业务联动,优化资源配置。调研显示,国内外企业间业务联动是经营成功的经验之一。境外企业供应给国内稳定的资源、信息和生产管理经验等,而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和设备、后勤保障、国内销售渠道、资金和国内需求信息等,两者相得益彰,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当然,企业还应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多渠道融资、加强资本运营等方面增强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更应考虑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优势。
从民营企业内部投资的特点和现状中研究发现,我国民营公司在对外投资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高、国际专业人才缺少、研发投入力度不够等等。因此,本文针对这些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微观策略;对外投资;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推动和促进的主要力量来源,体现于其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冲击。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体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由片面向整体过渡的投资状态,这个时期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1 民企对外投资状况具体分析
我国企业投资近年以来在“走出去”方针实施下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突飞猛进,国有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对外投资的范围和市场,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也具有了对外投资及跨国经营的经济基础。如今,东方集团、华为、万向集团、科龙、新希望、四通集团等大型的民营公司已经逐渐走向全球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就我国企业的具体形式而言,我国民企依旧采用“边贸活动”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而企业的经济合作和跨国投资仍旧处于初级时段。从地区安排来看,大部分民企将投资建设在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良好的地区和国家,特别是非洲和亚洲一些落后的国家;从运行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投资一般以合资为主,投资领域包含资源型和贸易型,而生产型主要以家用电器、纺织、轻工等服装类和机械类为主;从企业本身规模上来看,民企的投资规模小。例如,浙江省的民企境外投资大约58.78 万美元,然而发达国家国外公司投资为600 万美元,这样的差距是很大的。
2 民企对外投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我国民企由于自身原因以及体制上的缺陷,在对外经营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其主要体现在:
2.1研发投资低下,缺乏勇于创新能力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我国民企在整体上的水平偏低。我国民企自主专利远远处在发达国家后面,80%左右的民企没有属于自身企业产品的专利,这在另一程度上说明了企业之间不具有差异性,也就造成企业产品毫无竞争能力,只能通过降低成本来掌控市场,这往往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小型企业总收入的2%到3%左右比例只要用于R&D 方面,微软的投入研发则高至20%,但我国民企只有0.31%。
2.2我国民企应对市场信息转变反应缓慢,同时对国际市场了解不全面
企业掌控国际市场及了解市场信息是使企业走向国际轨道的主要前提。实际上,由于我国民企多年封闭式管理经营,使得其对国际信息的了解存在片面性,反馈和处理能力环节也是相对薄弱的,从而使国内服务业务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大部分民企缺乏危机意识,未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及拟定长远发展计划,使得企业自身走向国际化受到阻碍,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2.3企业自身经营人才的缺乏
企业竞争在其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民企在走向国际舞台,进行跨国投资时,需要通晓及全面了解大量的商业法律及惯例,这就需要大量管理人才的倾情加盟。然而,我国民企在对外贸易方面一直以来长期处于起始时段,人才流失是相当的严重的,企业自身能力的强弱也是决定人才流向的主要因素。人才流失就会导致公司管理混乱,过严或过松,都会使得企业效益低下。
2.4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强,投资范围小
我国民企大部分无法满足对外投资的资金实力,使得其在跨国发展中进一步受到其规模限制,从而双重制约了其外部融资。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在规模相异及所有制企业方面依旧采用有色的眼光来看待,其所存在的差别尚未真正消除;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本身条件上的局限性。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费用基于其政策机构。比如,日本“金融公库”、美国“出口救援中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银行未能全力支持我国民企发展,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得以限制。
2.5企业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
创业初期,我国民企主要以地缘、血缘为主,建立相关的兄弟店和夫妻店,在人员的分配中,管理者常常“任人唯亲”。这样的经营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想扩大规模及对外贸易,这样的方法就已经不再适用了。原先以人管理的经营理念早已落后,管理者不能很好的进行资源上的合理分配,势必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从而无法存活于激烈且复杂的经济竞争中。
3 民企对外投资策略的微观选择
以上已经着重分析了我国民企对外投资的现况以及在投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我就影响对外投资相关因素而言,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施战略。
3.1企业应加快投入研发、加大专业技术化
我国民企由于自身资金积累不足以及相关管理政策不完善,使得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存有难度和高度,即便华为公司做到了这一点,但我国民企依旧在创新意识上缺乏一定的锻炼。我国民企想要突破自身枷锁,就应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是指国内外大学与企业、收购或兼并获取技术、“学、产、研”新型联合的构建以及跨国企业开发与研究联盟等等。联想、波导手机、方正、万向集团等民企采用合作创新的方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已经转变为同行业发展的领先者。模仿创新主要是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企业自身发展上来,通过二次创新和消化吸收的方式,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模仿创新为我国民企未来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广泛的空间,也是我国民企由自身优势来超越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从长远来看,模仿创新的实施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选择,特别是韩国、日本等国家自从开展此模式以来,国内企业发展突飞猛进。
3.2企业应增强自身信息技术化创建,构建对外投资相关业务服务体系
我国民企之间的竞争随着现代技术的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营企业进行市场信息收集及搜索的成本虽已大大降低,但一些网上硬件平台信息的需求却限制了企业应用现代化网络的范围。政府的态度及决议作为企业是否能更快更好发展的前提,其对外投资方面的培训、咨询多方位服务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批准及批示。我国政府应该采用多种途径,特别是贸易促进方式、其他民间组织活动和自身驻外机构的途径,是企业发挥潜力的重要方式,也为企业提供了多样的业务信息服务。同时,企业也应合理运用其机构、专家和民间组织,大幅度地为企业拓展市场营销、项目分析、市场调研等服务和咨询。
3.3企业应培育和建立跨国经营型专业人才
就我国民企现状来看,大部分具有“家长式”的弊端和管理模式,为了提升企业效绩,企业应加强经营型人才培养或是在企业经营中聘请职业经理,从而使民企走向科学经营、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方向,引导企业突破“家长式”思维模式。企业人才团队建设和培养不单单除了员工物质享受以外,企业管理者更要注重员工人格及尊严、员工职业技术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对企业自身高管人员来讲,他们应该加大对法律、营销、管理、技术知识理念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员工资本素质来讲,管理者不仅要以人为本,更要加大对员工技能和文化知识层面的培训,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工程”。综上所述,民企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也要加强对员工培训及激励,只有合理运用企业自身文化力量,搭建人才施展才华舞台,才能进一步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础及人才储备。
3.4企业应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创建现代化产权机制
我国民企大部分为家族企业,“家长式”的管理理念早已是限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因而,民企希望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来进行企业产品产权上的大幅度创新,从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一直以来,家族企业体系创建的核心是基于产品产权体制上的。企业开展产权构建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明晰产权的含义,划清企业本身产权边界,即规范化企业的拥有权及拥有比重。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拥有者才能关注于企业资金积累,而不是关注于瓜分子资产,也有利于相关人员利、责、权界限模糊化行为的减少。于此同时,“家族式”企业明确产权条件下,要根据企业法人制度管理的模式,进行职业经理机制的开展,得以完善监事会、总经理、董事会、股东会机构。企业内部经营者、投资者应根据经营权与所有权准则,进行行为及利责权关系的规范化和明确化,从而划清企业运行机制、职责界限及制衡关系。
3.5企业应注重与东道国相关的文化氛围
我国企业由于自身文化背景与大部分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走出去”政策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要注重经营和投资东道国自身所存在的文化信仰。实现“走出去”策略,企业首先要评估东道国相关的文化氛围,全面明确其社会风俗、、历史传统及中国产品的欢迎度和认可度;接下来就是企业应该着重协调中外员工在同一工作环境下的文化差异。当地员工不仅要加深对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也要加深对他们本国文化的了解及锻炼自身的思维模式,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文化冲突;最后就是我国企业应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由于价格差异及意识差异,使得我国人员与当地人员易引起矛盾,则我国产品在引入国外市场时应尽最大可能降低价格竞争。
4 总结
我国民企已经在对外投资市场上成功地跨越出一步,我们在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中不但要调整好其内部因素,也要加强其外在因素,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企业的领头者,积极奋发图强。
【参考文献】
[1]衣长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创新[J].经济纵横,2008,(1):121-123.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实现跨越发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6.9%。2008年之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保持高速发展,此后呈现震荡型恢复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明显下滑至1.1%。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一些主要的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造成的。2010年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恢复增长,2012年增速明显提升,上半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354.2亿美元,同比增长48.2%。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但并不严重。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全球重要的海外投资者。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贸易促进领域。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如人民币升值)以及企业能力的增强,更多国内企业正在转变观念,到海外寻找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市场、提供服务、寻找能给予他们竞争优势的技术技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估计,按照以往典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发展模式来看,到2020年中国向海外输出的直接投资总规模将达到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
(二)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显著上升
1、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速明显,比重上升
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66.4亿美元,占全部投资存量的11%,较2010年提高了2%,较2009年提高4%,呈现上升趋势。
从国别看,近年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增速普遍在两位数以上。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7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8%,2010年为59.63亿美元,增长101%;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5%,2010年为13.08亿美元,增长44%;2011年我国对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达3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6%。
2、制造业在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近年来比重明显上升。以美国为例,从投资存量看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2010年投资存量占比重达27%,超过四分之一。从2011年的情况看,我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流量达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比重由2010年的25.4%上升到43.1%。
中国在美国制造业投资的大型投资(超过20亿美元)都是在国内已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发展历史较长的工业产品。2012年我国进一步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投资。
3、我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以并购方式为主
根据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2010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额为117亿美元,其中并购投资为90亿美元,绿地投资为27亿美元,并购方式占直接投资总量的77%。并购投资中,我国企业一般采用控股收购。2003年以来我国在美国的的121项并购投资中,有100项控股在50%以上。
近年来我国在美国绿地投资的比例有所提高,多数绿地投资是独资拥有,少数绿地投资是与美国国内伙伴合资共有。目前已完成了一些在复杂产业进行的绿地投资,包括通讯器材、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航天和制药业等。总体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对高技术领域、研发及销售网络等投资以并购为主。
4、发达国家的态度逐步转向欢迎,但依然有诸多障碍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于就业以及经济增长方面的关注,对外资的需求有所增加,使得其对外国直接投资持相对欢迎的态度。但障碍依然存在,这一点在美国最为突出。
我国部分直接投资项目因美方的“国家安全”理由而受阻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矛盾态度。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关于外国投资的争论在2007—2009年之间有所缓和。但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也引发了不安情绪。在美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中,部分商业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为了避免来自中国公司的竞争,而挑动政客阻止其对美的投资。国会议员们虽然不直接介入外资委的审批程序,也没有权力来启动外资委的审议,但是他们有监督权,有权召开听证和传唤证人证据,能通过决议和修正案,在极端情况下有能力修改相关法律(如《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因此政府执行部门对国会要求外资委采取行动的呼吁不会无动于衷。
5、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逐步更多地向发达国家转移。在中国企业对于美国投资领域相关的法律规则进一步熟悉的基础上,制造业的绿地投资将以成熟的、有较长发展历史的普通工业产品为主,且主要投资于价值链下游的环节。由于基本不受安全审查制度的影响,绿地投资将以比较稳定的速度增长,且私人投资将逐步占主导位置。我国在美国的并购投资的重点仍在高技术领域,以及技术研发和销售网络等环节。在并购方式下,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总体上讲,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严重的影响,未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将出现较大空间。
(三)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是主体
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均保持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八成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向。
1、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速明显
2011年,我国直接流向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流量为612.3亿美元,占82%。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为3781.4亿美元,占89%。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以亚洲、非洲和拉美为主要目的地。近年来以上三个地区的投资都出现快速增长。
我国对主要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存量均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10年来增长倍数多数达到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从投资流量看,近年来增长显著的国家主要有缅甸、巴基斯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伊朗、越南、南非、刚果(金)、古巴、尼日尔、巴西、秘鲁、古巴、墨西哥等国家。另外部分国家的流量变化呈现跳跃性特点,在某一年突然大幅上升,如哈萨克斯坦、苏丹、毛里求斯、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这主要受到当年某项能矿、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显著影响。
2、能源矿产资源与基础设施仍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最主要领域,同时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正在逐步增长
从我国对东盟投资情况看,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采矿业为主要领域。2011年我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流量是59.1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2400多家,雇佣当地雇员11.8万人。
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情况看,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已达到162.4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1.1倍。逾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兴业。能矿、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成为非洲国家希望优先投资的领域,许多国家都把新建或改善公路、铁路、机场、码头、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作为振兴经济的优先领域。
从我国对拉美直接投资情况看,双方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合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拉美地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以及制造业的投资成为最活跃的投资领域,为了能源供应而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也在迅速增加。
3、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在未来中长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将以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为主要领域,这两类投资的项目金额大,从项目金额统计看占较大比重。基础设施投资在一段时期内将有明显增长,因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我国在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而基础设施配合能源矿产投资也成为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项特色。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中的民营企业比重将逐步增加,投资领域主要是与当地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我国技术成熟的工业制成品包括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在此类制造业中我国有技术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有技术需求与市场需求,可以形成良好的投资合作。此外,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其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业将有良好的增长前景。
(四)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快速崛起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一是有明显比较优势并成功转化为竞争优势行业的民营企业。二是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需求旺盛的行业。三是具有一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四是从事贸易、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分销和售后服务、资讯和咨询等服务型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实现跨境服务的“商业存在”。
(五)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社会责任将进一步提升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过的一关。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经验不足,人才缺乏,语言不适应等众多障碍,也使得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跨国经营时快速融入当地环境的“捷径”。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中国企业仍有许多不足。首先,企业观念问题。一些中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也有的企业认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没有必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耗费人力和物力。其次,一些企业对所在国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影响了其履行社会责任。个别中国企业将国内的工作模式(如劳动时间、待遇与工作条件等)复制到所在国,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三,整体来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做得比较出色,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有差距,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完善的理念和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第四,中资企业在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宣传上还比较落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宣传计划。
未来中长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将成为影响投资成败的战略性问题,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层面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及劳动保护等意识正在日益增强,环境标准正在跟国际主流靠拢,中国投资者的行为将受到东道国的严厉约束和监管。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展望
(一)进一步引导和提升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实体。从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看,具有优良历史和产品技术优势的私营企业始终是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仍需要相关政策更多地引导与支持。未来应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规则和标准制度要求。重点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把产品价值链、供应链、资本链延伸扩展到境外,在海外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同时构建企业的境外分销、售后服务和全球维修体系,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研发、设计及创新中心,境外能源和资源储备和供应保障体系等。
加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具政策支持性的国家风险评估提示和相关信息。此外在教育和培训安排、项目前期投入的资金支持等方面,辅以相对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措施。
在金融支持方面,拓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来源和渠道;鼓励政策性金融“走出去”,通过货币互换、人民币优惠贷款、出口信贷、对外人民币援助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服务,试点以人民币贷款扩大中国技术设备、日用消费品和劳务的出口。
(二)进一步引导企业更好地承担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将其作为企业积极融入东道国的有效渠道。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于2010年底编制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未来有必要将“社会责任指引”拓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应当制定相关的指引与规范,促使企业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在东道国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甚至对当地的员工权益或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的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
(三)积极推进海外产业园区发展,发挥其桥头堡作用
目前我国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园区的形式、内涵和功能均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未来可适度扩大海外科技园的规模和地域分布。除在发达国家布点外,也可逐步推进在东欧、泰国、越南、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布点。深入调查总结现有海外园区经验,完善运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在提供物业服务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服务内容逐步向经营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纵深领域拓展,多方位促进中小企业海外成长。
(四)加强与重点东道国的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谈判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了130多个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看,我国已经与欧盟的德、法、英等主要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
论文内容摘要: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指导其跨国经营的理论只能是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而非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民营企业要成功实施跨国经营,需要政府、民营企业两个主体在宏观政策、跨国经营理念、跨国经营战略、跨国经营策略、跨国经营人才、跨国经营方式等方面构建一个支持其跨国经营的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
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共性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一是受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影响,各国央行纷纷降低利率,减少了企业的并购成本。二是许多境外企业对现金流的迫切需求,也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阻力。另外,欧美政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免企业税收负担,吸引和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经济。
同时,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一是商务部将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大部分下放到省级。二是外汇局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简化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手续。三是财政部等部门与机构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以及对国家利益有重大影响的海外投资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境外投资专项贷款。银监会要求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对资质优良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施产业重组、升级和整合等操作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此外,商务部还编写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为中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服务。
(三)企业微观基础
一是上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企业制度日益完善。三是企业科研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海外投资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据麦肯锡研究表明,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政治、财务、法律、管理、人才和文化整合等方面的并购风险。
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差异性
(一)企业实力
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数量不断减少,但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并且成为我国海外投资并购的主力军。但另一方面,因为国有企业体制僵化,内部管理、运行效率并不灵活,其走出去的优势并不比资金充裕的民营企业更甚。因此,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并购具有资金规模大、难度大、谈判过程曲折、时间长等特点。
而民营企业凭借着成本低、产权清晰、经营自主灵活、市场反应快、决策快、适应性强、敢为天下先等优势,在近年来的海外投资并购大潮中崭露头角。民营企业更容易突破政治壁垒的束缚,取得企业出售方和海外当地政府审批部门的信赖。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缺乏国际化运作的经验和人才缺陷等问题,很难进入矿产资源等上游行业发展,且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得遭遇风险的概率加大。
(二)政策支持力度
时至今日,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行业、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垄断格局还没有根本打破。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更容易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突出地表现在金融服务方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促进海外投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现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并购的资金支持规模有限,且投向基本集中在“中”或“国”字头的大型央企。商业银行虽有利可图,但对“走出去”的贷款门槛设定较高,民营企业通常都是望尘莫及。跨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存在收益低、信用缺失、风险大等问题,故不愿意给予融资支持。此外,在对外投资的申报、审批、财税、外汇、信息咨询、外交推动等方面,民营企业也都或多或少的处于非公平待遇的位置。
(三)内在驱动力
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为了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会充分发挥其生命力顽强、经营灵活和勇于创新的特点,走出国门,谋求更高的收益。而国有企业生来就承担着国家责任,面临中国资源稀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境况,在政府的经营和推动下,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能源企业迈出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因此,国企的投资并购就是中国政府的投资并购,国企的风险最终也将是政府的风险。
(四)投资领域
国有企业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石油、天然气、金属及采矿业等自然资源领域。2009年由国有企业发起完成的38起海外并购中,目标企业为矿产资源类和传统能源类的案例多达31个,交易金额占其全部交易金额的92.8%。民营企业则集中在对拥有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的并购上。2009年民营企业对IT和半导体企业的并购占全部33起的33.3%,对互联网、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企业的并购也达到24.3%。即民营企业一半以上的并购发生在高科技领域。
三、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
由于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更容易遭受来自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和舆论的政治风险,而民营企业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又面临资金瓶颈,因此,在资源类海外并购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合作完成。首先民营企业利用其机动灵活、政治色彩弱的特点,负责交易谈判,获取资源开采和勘探权;然后跟国内的国有企业合作,借用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开发项目。
(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倾斜
不论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是否属于市场行为都容易产生国家战略的印象。因此,在未来的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赋予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地位,放宽限制,鼓励他们走出去。其次,拓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融资渠道,扩大外汇使用权,解除其资金约束。最后,摒除所有制歧视的旧观念,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免除其后顾之忧。
(三)拓宽投资领域
近几年我国海外能源投资计划备受关注并屡屡受挫。与其一窝蜂的迎风而上,不如积极拓展其他投资领域。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我们还可以面向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开展海外科技智力合作,促进我国企业的升级转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新能源建设成为世界的热门话题。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的新能源设备与技术,有助于缓解国内经济发展耗能的问题。再比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等优势,到非洲、拉美洲国家开展合作开发,也可以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创新,进入欧洲的农业市场,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与环境约束带来的风险,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 国际化 动因分析
浙江省是典型的民营经济大省,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今浙江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如今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形成,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然而,对浙江的民营企业而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总体上,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质”的提升,尚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战略选择。本文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方式选择的研究出发,分析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不同方式选择的动因,对进一步拓展有关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的方式
Fletcher(2001)认为,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国际化是怎样的发展过程;二是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及其结果。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过程就是企业将其所拥有的资源如资金、设备、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等,通过不同的投资方式转移到目标国家,以服务于企业的跨国经营(鲁桐,2003)。在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的研究中,通常有三大类方式: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一般而言,贸易式是企业国际化的基本选择,主要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契约式是企业国际化的中间选择,主要包括许可证协议、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合同。其中,管理合同的一种新形式是“外源化”(outsourcing,亦称“外包”),比较常见的外包有两种OEM(0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和ODM(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投资式是企业国际化的最终选择,主要是直接对外投资(FDI),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跨国并购、参股国际化等。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式外,还有一种是国际战略联盟进入模式,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常常借助这种模式作为其国际化起点(赵伟、赵婷,2006);它偏重于“战略”,是与企业长期计划相一致的活动。
二、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切入方式
1、承揽外包业务方式
外包是浙江民营企业外向国际化的首选路径。由承揽外源化业务起步,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而后经过两三个跨越,实现自主国际化。这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势头而言,亦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一个趋向(赵伟,200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民营企业以OEM起步,开始切入国际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民营企业开始以ODM出口代替OEM出口。据统计,目前浙江出口产品中90%以上都是以贴牌形式实现的,贴牌生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商品类型,贴牌出口已经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出口市场的主要途径。
2、产业集群――从家庭作坊到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度集中在一起。浙江省以产业群为依托,使一些不起眼的小产品,做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如温州的低压电器、纽扣、鞋以及打火机等。另外,浙江民营企业还自1998年起开始建立境外专业市场,至今已经建立了如荷兰中国城、中国驻莫斯科贸易小组、喀麦隆中国商城、乌兰巴托正品市场等若干个海外专业市场,为民营企业在海外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营销网点提供了平台。
3、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是企业国际化中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张迅速,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建立独资企业。为解决国际化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效和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往往选择控制程度较高的独资模式。浙江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的主要是制造业,它们在海外主要建立了制造工厂、分公司以及办事机构等。如华立集团在泰国建立的仪表厂,海天集团在墨西哥、巴西等地建立装配工厂,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俄罗斯等国建立了木材加工厂等。
(2)建立营销网络。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可以便于民营企业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减少中间环节,并有助于民营企业品牌“走出去”。据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统计,2006年1―11月,在浙江省所有351个对外投资项目中,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项目就占到298个;2007年1―10月,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占据了所有301个项目中的220个。可见,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模式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设立海外机构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3)跨国并购。收购与兼并已成为跨国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的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目前全球每年的FDI流量中,有一半以上是以跨国并购或收购的形式完成的。跨国并购也成为浙江民营企业FDI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浙江跨国并购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机电、仪表、皮革和服装等制造业,在跨国并购中大都选择处于困境的海外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并购发生地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盟等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比如万向集团2001年收购控制了美国第二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舍勒公司55%的股权,此后又成功收购美国“百年老店”洛克福特公司、GBC公司,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31家公司。
(4)海外上市。很多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海外上市便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一个重要环节。浙江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基本上都是市场化运作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境外注册上市和海外借壳上市。截至2004年3月底,浙江省已有17家企业在海外上市。
三、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方式选择的动因分析
1、遵循渐进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Johanson和Vahl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指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最常见的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鲁桐和李朝明(2003)对温州112家有海外经营业务的生产型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是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依然遵循渐进的发展模式。这正符合企业国际化渐进式路径学说。
2、企业自身优势和机会的驱动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各种商品都要生产,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从企业自身优势来看,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要产业,以低技术熟练工人为主要劳动力,这些禀赋使得民营企业生产成本低廉,刚好满足了跨国公司制造外包业务的要求。另外,以“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小资本大集群”为特征的区域特色经济还具有:基于“区位品牌”的区域营销优势、基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效率优势以及基于“相似的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优势。从企业机会来说,一方面,以OEM为主要代表的外包业务带来了产品外销的机会,民营企业得以借此获得直接出口利润,并规避了建立海外营销网络、自创品牌的高额成本和风险,也得到了学习跨国公司相关方面经验的机会,对于企业的资本积累以及技术与管理的学习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另一方面,政府对推进民营企业国际化允许、鼓励和支持,随后又进行引导、调节和规范。如义乌国际商贸城由区际开放走向国际开放,以市场为第一推动力促进经济国际化,当地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量资金用于国际商贸的三期工程。政策上限制的放宽,给当地企业一个大的空间来发展外贸。
3、新优势和资源的寻求
英国经济学家Dunning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动机归纳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全球战略寻求型。联合国的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有4个:占领和扩大市场、向第三国出口、获得资源、获取技术。对于浙江民营企业而言,企业试图通过FDI获取某种或多种优势与资源,这里所谓的优势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效率优势、市场资源与优势以及技术资源与优势等促进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要素条件。获得战略性资源成为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特别是推动了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
【参考文献】
[1] 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 赵伟、赵婷: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J].浙江经济,2006(22).
[3] 赵伟:民营企业国际化:几个基础而现实的论题[J].学习与实践,2007(3).
[4] 国务院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李菁、米薇: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
[6] 尤宏兵: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 Fletcher,R.:A Holist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1).
从企业自身能力这个层面来看,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还是要靠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但对于来自外国政府部门审批环节的阻力,中国政府则应该尽力做一些工作,创造一些条件,助力企业国际化。
减少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要经过商务部、发改委、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的审批,虽然很少有企业不被批准,但这些繁杂的审批程序造成了对外投资企业的效率损失。目前,有些部门已经将审批变为登记,但登记周期仍然和审批时一样长,所以这方面还要继续改进。从长远看,形成多部门联合的登记制度是最佳选择。
目前,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形成较为明显的“倒挂”。从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国家的经验来看,一般对企业对外投资进行鼓励,而对外商投资则从安全、反垄断等各个方面进行审查,以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从保障国内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利益的角度来看,目前这种政策“倒挂”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
开拓多渠道的融资途径。
目前,大型的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在融资上的阻力较小,但普通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常难获得融资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家开发银行的经验,通过开发性金融和地区合作基金(如中非合作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此外,也可以考虑利用中国外汇资产规模较大的优势,在北京或上海建立欧洲美元债市场,使之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渠道。这一来可以减少货币当局的冲销压力,二来可以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成本。在这方面,也是有前例可以参照的,中石油就曾经在国内发行过美元中期票据,其实就是欧洲美元债交易。
建立完善的服务和救济体系。
在商务部和发改委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商务部各驻外机构已经逐渐搭建起了服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平台,但在投资救济上仍然非常缺乏。要逐步完善商务部各驻外机构的投资救济功能,并建立专门的投资救济机构,及时、 准确掌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协调、解决。
以日本为例。日本贸易振兴会定期对日本企业在全球投资的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各国的投资环境变化和日本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并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和支持。而国际协力银行、中小企业厅则对日本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进行支持。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中小企业厅等相关机构就出台了救助措施,对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陷入资金紧张的日本企业进行支持。
加强政府官员的作用。
这是近十年来在国际商务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各国政府官员对本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市场、待遇和利益越来越关注,在各种外交场合对本国公司予以关照,努力使本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能受到公平待遇,并对关键交易进行过问。
关键词:对外投资;多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5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企业的迅速壮大,企业纷纷走出去寻求新的市场。我国“十二五”计划建议和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走出去,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积极挺进国际市场,出现了大型企业主动“走出去”、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局面,“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投资决策不利而导致失败的案例不断涌现,研究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新趋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减少因投资失误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与趋势
1.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益广泛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和实施,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0,784,371万美元,存量达6604.8亿美元,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从“走出去”变成“跑出去”的新状态。
同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利用重要途径。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2013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10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七大领域为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70亿美元,占总量的25%,采矿业248亿美元,占总量的23%,金融业151亿美元,占总量的14%,批发和零售业146亿美元,占总量的13.5%。其中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迅猛,同比增长了近50%。如表1,显示的是我国企业2009年―2013年在各领域的对外投资净额。
1.2 投资地区日趋多元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广泛,对外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存量高度集中,我国香港、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其中2013年对外投资的净额的58%流向了我国香港。同时,我国对拉丁美洲投资增长迅速,从2012年的616974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43539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32%;2013年对非洲的投资步伐也加快明显,共计33706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33.9%。
1.3 投资主体逐渐优化
我国企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对外投资的企业主体主要有大型贸易集团、大型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大型服务公司以及中小型企业这四类。在这些企业中,虽然国有企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但民营企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逐步成为海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在投资项目数量上甚至赶超了国企。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民企在海外投资的占比已经达到40%,能在跨国投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遇到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足
虽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对外投资方面,我们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比国际大型企业,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竞争力整体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不足、管理落后、长远发展目标模糊是共性问题。而对于作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增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受限于自主创新的难度大、技术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等因素,企业对于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效益不高。
此外,由于投资企业规模小,受限于投资额度不高和关联性弱的特点,企业缺乏进行有效研发的资金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也限,很容易陷入“纳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即投资不足导致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弱,市场份额小,进而使投资更小,生产规模更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力,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企业相抗衡。
2.2 融资困难
我国“走出去”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在解决资金问题时,50%的企业主要依靠国内银行贷款,另外50%企业依靠自身筹集、购买外汇、从外国银行贷款等手段解决。对于境外加工项目,60%的企业则首选中国在东道国的银行分支机构,只有少数“走出去”企业选择当地银行。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海外融资支持作用不够,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且对国际融资环境不熟悉,导致这些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不足,容易因缺乏充分的融资保障而导致项目投资搁浅。
2.3 人才瓶颈
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非常需要通晓国际经济知识、跨国文化、世界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并且善于管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特别是那些对生产经营、生产工艺、技术设施、质量控制等非常熟悉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具有国际投资经验和海外经营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短缺,行家偏少,外行偏多,大多数中小企业任人唯亲、因人设职,不利于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入,企业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受人们就业观念的影响和准入行业限制,还有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对人才的争夺,阻碍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
2.4 政府宏观管理和支持不够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明显不够,依然存在着对外投资政策推进机制滞后、效率不高、协调机制不畅的问题。其次,缺乏相关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我国尚未建立起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的机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灵,对外投资望而却步,或者因为信息缺乏而失败。再次,对外投资审批程序复杂。我国对企业的境外投资的一般项目管理已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虽然程序简化,但也有很多前置程序仍然存在,难以满足企业对外投资在时效上的需求,以致一些项目贻误了最佳投资时间而亏损,不利于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及时把握瞬息万变的商机。
3 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对策
3.1 企业自身方面
3.1.1 制定合理的投资战略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走出去”战略,包括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科学的市场战略和本土化战略。首先,要结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与之相应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使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都服从于整体战略。其次,制定科学的市场战略,包括区位选择、产品定位等等,企业要明确经营方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海外市场。最后,本土化战略是企业成功实施跨国经营的关键,企业应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充分发挥本土员工的积极性,积极融入当地经济。
3.1.2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条件,而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水平。其次,应注重培育企业的软实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活力与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同时,优秀文化内涵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质量安全等方面更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此外,企业品牌形象也拥有广泛影响力,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1.3 完善经营管理模式
我国企业应大力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做到经营发展、管理有序。企业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创新经营理念,不断创新思维观念和工作方法,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还应建立规范的制度规章,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培养素质精良的管理团队,重视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长期培训和提高,积极推动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使整个企业的执行和运行更合理规范有序,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3.1.4 加强企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战略,迫切需要具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战略,以不同方式和渠道,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人才,大力培养适合对外投资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确保海外投资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自己的人才团队,培养出本土人才和业务精英;同时应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学习,多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人才的国际化管理能力;此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
3.2 政府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3.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外投资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对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项目,政府应该在财政上给予补贴,可以直接进行补助或是在贷款利息上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开发银行或政策性银行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税收政策方面,政府提供税收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税收制度,通过财税政策调整,增强企业资金实力。
3.2.2 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
提升对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尤其是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对外投资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外投资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大部分仍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渠道。因此,要有效提升对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应鼓励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的拓展,在充分利用传统的金融工具和融资的基础上,不断鼓励金融工具和产品的研发。此外,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也是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方法,政府应有步骤地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充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3.2.3 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政府应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服务系统,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让投资企业充分了解东道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正确选择投资区域和投资项目,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有关境外投资企业立项建议书与可靠性研究报告对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帮助。
4 结束语
我国企业“走出去”是长期的坚定的战略目标,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然而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面前,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仍旧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稳中求进。同时政府部门积极履行职能,以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支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相信“走出去”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必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明.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3,(18).
[2]罗飞凤.中国对外投资新趋势[J].中国经贸,2011,(17):12-13.
[3]黄人杰.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体系研究[J].国际贸易,2014,(07).
[4]王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14):12-13.
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主动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升,经济运行逐季回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201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85033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7%;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
本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79.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与国有和外资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具体可归纳为“五个领先”和“三个低于”。“五个领先”:即产业结构优化、民营投资增速、新兴业态发展、对外投资、进出口增幅领先全市;“三个低于”:即工业生产、税收增速低于全市水平,就业增量低于上年。报告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四个不够”,即发展速度不够快、投资领域不够广、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外向度不够高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四条建议”,即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走出去”。
一、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
2012年,上海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平稳有序。据初步核算,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379.37亿元,在本市生产总值中,国有、民营、外资经济的占比分别为47%、27%和26%,形成了“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883.73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全年工商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企业共11888户,占本市全部新设企业的93%。新设民营企业户数较上年增长8.1%,增幅大于全部新设企业2.7个百分点。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159.32亿元,占全部新设企业注册资本的52%。
(一)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五个领先”
1、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上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继续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从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看,2012年,一、二、三产在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35.6%和62.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
2、民营投资增速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完成民营投资1552.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5%。其中,房地产投资986.92亿元,工业投资370.77亿元,分别占民营投资的63.6%和23.9%。
2012年民营投资较上年增长9.0%,增速快于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民营投资主要投向市场开放度大、竞争充分的产业,这些产业增速较快,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增长16.6%。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民营工业投资同比微降0.9%,表明民间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的意愿有待加强。
3、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领先全市
2012年,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为本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本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电子支付行业、互联网融资、网络视听等信息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本市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约占七成。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资金流转效率,扩大了资金清结算规模,提升了本市人民币清算中心地位,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汇付天下2012年支付结算量达6178亿元人民币,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在航旅、理财等支付领域排名第一。互联网融资发展迅猛,本市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P2P互联网信贷融资机构大部分为民营经济。2012年上海P2P互联网信贷融资交易总量突破10亿元。如拍拍贷2012年网络信贷总交易额达4亿元,是前两年总量的4倍。网络视听渐成规模,2012年上海网络视听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五成,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视听产业节目链。如PPS网络电视2012年底PPS客户端总装机量达到6.65亿台,日均浏览量超过2.5亿次。
4、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领先全市
本市民营企业对境外投资的领域广泛、方式多样、发展迅速。2012年,在市商务委登记的本市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有157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63%;投资金额9.7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金额的33%。
民营对外投资主体中既有以复星集团、奥盛集团、鹏欣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行业中领先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品牌合作、产业链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设立境外服务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海外技术投资等。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投资项目数量多但金额较小,地区分布多元化,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在各行业中排位居前。
5、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幅领先全市
尽管受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外需疲软因素困扰,本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受到一定抑制,但仍保持了同比增长。2012年,本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75.88亿美元,占全市的15.5%。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接近95%,为639.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增幅较全市高出11.3个百分点,较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出18.1和11.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0.2%,进口增长12.1%。
2012年,一般贸易仍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贸易方式,但占比较上年略有下降;美国、日本为本市民营企业最大的贸易伙伴;机电产品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进出口大类商品。
(二)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低于”
1、民营工业企业生产运行较为困难,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发展速度低于全市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1.46亿元,较上年下降2.1%,降幅大于全市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3.08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大于全市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26.24亿元,同比下降13.7%,降幅大于全市10.9个百分点。
尽管工业总产值、效益指标同比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本市民营工业企业全年上缴税金总额仍达到131.11亿元,较上年增加1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大于全市4.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100强企业在内需支撑下保持了9.6%的同比增长,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不均衡,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2、民营经济税收增速较缓,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933.20亿元,占全市各类所有制经济税收收入的26.2%。其中,私营企业税收1096.41亿元,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739.91亿元,分别占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56.7%和38.3%,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合计占5%。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较上年增长6.1%,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税收同比增长2.6%,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增长16.4%,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同比分别减少1.7%和22.9%。
2012年,本市纳税前50强私营企业的纳税总额达到87.49亿元,占私营企业税收总额的8.0%。从所属行业看,纳税50强私营企业中有25家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位列前三甲的大华(集团)、宝宸置业、锦绣华城均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此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相关企业有6家,批发、零售、管理类等社会服务业企业11家、制造业4家和建筑业4家。
3、民营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增加,但增量明显低于上年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登记备案89.22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招工登记备案人数的69%;累计退工登记备案78.54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退工登记备案人数的71%;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10.68万人,占全市实际增加就业人数的60%。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人数同比下降3.3%,降幅较全市所有企业低0.9个百分点;累计退工人数同比上升9.7%,增幅较全市所有企业高2.2个百分点;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上年下降48.4%,降幅大于全市5.3个百分点。
二、本市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面临体制、市场性壁垒、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从2012年来看,本市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
与我国其他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市民营经济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12年本市民营投资增速为9.0%,远低于广东省22.5%的增速。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7%,广东省这一比重为51%,而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这一比重已分别达到53%和61%。同时,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据市人保局统计,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2011年的20.70万人减少了10万人。
2、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领域不够广
尽管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六成,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企业相对偏弱。2012年本市私营企业纳税50强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了一半,且排名前三的均为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仅4家。2012年本市民间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了63.6%,同比增长16.6%,同期工业投资仅占23.9%,同比下降0.9%。这一方面显示了民营资本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投资领域狭窄、投向单一。
3、部分民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够强
本市民营企业多为传统型企业,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100强中,纺织服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电气、电缆、食品制造等传统行业企业居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比重不高。这些传统行业企业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能力普遍不足。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0%,低于全市工业6.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11年民营工业企业5.6%的利润率。
4、民营经济外向度不够高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外贸依存度为78%,远低于全市135%的水平;同期本市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的比重为15.5%,低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27%);同期民营企业工业出货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全市工业的该项比重为25.4%),而民营工业企业100强的该项比重更低,仅为5.0%。
(二)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本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发挥其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1、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服务和管理体制。落实《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由市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的工作合力”要求,加快建立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共同解决民营经济服务“碎片化”问题。二是完善优扶机制。针对不同的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形成面向广大小微企业的普惠性照顾、针对部分重点产业成长性企业的针对性帮扶和选择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特惠性支持相结合的分层次、有差异的新型优扶机制。三是及时跟踪发展动态。根据新形势、新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诉求及其变化,聚焦民营企业转型提升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研究制定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创新适应民营企业融资、市场、科技、人才等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同时,加大政府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引入各类专业组织,协助政府开展融资担保、财务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降低政府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2、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按照党的十提出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求,加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和本市实施意见,在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卸掉“弹簧门”、打破“玻璃门”上探索创新、先试先行。二是尽快出台民间投资的行业指导目录,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并鼓励民营企业突破资本、技术障碍,进入更多开放性行业,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组织本市重大投资项目向民营经济推广、;同时,围绕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城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建设。三是在既有产业领域搭建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制重组,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外资大中型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四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3、支持技术改造,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民营企业盈利能力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增加技改支出的税前列支,对于企业税后利润用于技术改造等再投资的部分可予以财政资金扶持等,促进传统行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专项补贴等财政扶持力度,推动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同时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通过内部流程改造和外部资源整合,推广及尝试新的营运模式;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4、扩大进出口便利化,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
一是扩大进出口贸易便利化适用范围,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包括进一步调减法检目录,降低抽检率;进一步完善海关查、验货制度,杜绝中间环节造成的“查验费”以及报关服务机构的乱收费;加快中心城区的贸易便利化工作,加快研究和落实特殊监管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在中心城区的延伸试点。二是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包括建立全市性民营经济、商会组织“走出去”服务平台,建立“一门式”审批平台,简化境外设立企业和投资项目核准程序,简化企业境外上市审批程序,鼓励“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等措施。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本刊略作调整)
注解:
民营经济增加值: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户以及私营控股、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营投资情况: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关键词:对外投资主体;对外投资区位;对外投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85-02
一、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培养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各类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改革、改组和改造,形成了一批具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但整体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实力依然不是很强。并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对外投资主体跨国程度较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投资实践,必须培育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能充当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企业首先应该是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应加紧练好“内功”,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自身核心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国家也应给予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要的支持。国家支持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拓展国内企业海外发展的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东道国投资机会的信息;对对外投资企业的产品,国家需要进口的,在同质同价的条件下,企业可以申请纳入国家进口计划,优先安排进口;对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对外投资企业予以津贴支持等。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相对优势行业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从而奠定企业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基础。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培育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企业,不是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确定,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任何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特别是那些产品在国外市场已经有些影响力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到国外投资,有比较明确的市场,营销费用较低,即所谓“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而不论这些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投资的条件,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从现实国际情况出发,我国尤其应大力培养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因为某些东道国对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背景十分敏感。某些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收购会危害其国家安全,因此,会对中国国有企业很警觉。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可就是典型例子。但不能因此说国有企业就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把行业、区位结合起来选择才有意义。应该在重点国家、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上突破,而不是在全球及所有领域全面开花。
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据不同行业的项目性质选择国家或地区,而无论它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
1.以获先进技术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为主要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的行业包括汽车制造、高新技术等,可以在发达国家与当地高技术公司或风险投资公司合资创办研究与开发型公司,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了解和把握国外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以此作为开发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可以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总体投资环境良好,并且具有某些特殊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通过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研发和地区总部,可以获得包括世界一流的研发、高水平和灵活的人才队伍以及先进的教育体系等战略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
2.以获取市场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以获取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涉及机电和轻工服装业,应选择发展中国家为主,同时也可以选择部分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
发展中国家中,以我国周边国家为优先。例如,食品业、纺织机械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工业的机械设备业、纺织业、服装制造业等可以到越南、尼泊尔、土耳其、泰国、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家进行投资。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在这些国家受到鼓励,为此,需要引进加工工业的机械设备;另一方面,中国在农产品深加工及技术设备方面比较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在这些国家投资建立水果等食品加工厂,利用当地原料生产鲜果汁、罐头、糖果等系列产品。同时,投资生产各种食品加工设备如切片机、烘培机械、搅拌机、灌装机及各种食品生产线。因为这些国家目前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市场缺口较大。并且这些国家已开始实施吸引外国投资的一系列新规定。有些还是专门针对中国企业的。以越南为例,中国企业在越南口岸经济区可设厂,越南政府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扶持发展;中国的货物通过越南运往东南亚其他国家,享受和越南企业同等待遇;鼓励中国企业到越南内地投资办厂,产品出口东盟各国等。
此外,在部分发达国家也可以在机械、轻工等行业为获取市场而进行直接投资。中国有许多轻工产品销到欧洲,但这些产品都是通过中间商销往欧洲的,主要利润掌握在中间商手中。中国一些产品,如家电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利润空间已不大。但这些产品在欧洲却仍有商业机会。比如,纯平彩电,中国2 000多元人民币的同档次产品,在欧洲要卖到1 000多欧元。但欧洲对进口中国彩电有限制。因此,可以到欧洲直接投资,如到德国。因为德国近年来一些州、市的贸发局把吸引以中国投资为主的外国投资作为工作重点,出台了许多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并且由于德国经济不太景气,德国企业面临很大压力,一些中小企业有与中国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强烈愿望。通过在德国设立合资企业或并购德国公司,中国产品可以绕过欧盟的贸易限制,从而更好地占领欧洲市场。
3.以获取资源为主的对外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以获取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投资,行业涉及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包括石油和天然气、森林、木材加工、造纸、采矿等。投资的区位当然应选择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而无论这些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管道投资。到东南亚国家进行石油和天然气、森林等资源的开采投资。如缅甸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森林资源,尤其是缅甸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0%。在其林木中,柏木和红木等优质木材的数量相当可观。虽然缅甸木材质地优良,但其加工技术落后、工艺粗糙。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国内的家具及家装行业对林木的需求量非常大。中国企业可以到缅甸投资,与缅方组建木材加工合资企业。对于蕴藏着丰富资源的亚洲市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前景广阔。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
首先应该在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选择。因为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到那些资本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应采用绿地投资方式。到那些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可以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但对后者应十分谨慎。因为目前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其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这往往是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的原因。
在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方式选择以后,具体投资的方式既可以采取全部股权参与,也可以采取部分股权参与,甚至采取非股权参与。在现代国际投资中,非股权参与方式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之一,包括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合作开发、工程承包等。
一般地,在股权参与方式中,以我国企业目前的实力,可以合资方式为主。尤其是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时,可以以中方出技术和设备、对方提供厂房和原料建立合资企业,这种方式也是这些国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就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方式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为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