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阅读方法

小学阅读方法

时间:2023-08-25 17:0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阅读方法

第1篇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1.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

据本人的调查研究,小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标准依次为:a.由名作家写的。b.书名有趣的:c.借阅频率高的:d.看过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的。“教师介绍过的”和“语文课本选读过的”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前面一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在内容上小学生喜欢情节紧张曲折的,或有趣好笑、通俗易懂的;在体裁上受欢迎的是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学幻想小说和惊险小说;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小学生喜欢看叙述、描写的,不愿看议论的,喜欢看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不愿看静止的景物描写:在篇幅上他们喜欢像语文课本那样厚,一两天可以看完的;还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使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活动”激发读

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在充分发挥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名作选读、文学鉴赏、小品演出、朗读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要闻介绍、信息交流等语文活动,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和校班黑板报、学校校报,组织学生撰稿组稿,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网上阅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盛不衰。

3.巧借“书本”引导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有效形式:一是扩大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采用扩大式,就是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如学习完《江姐》,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二是对照式。对照式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会令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心。此时,教师伺机拿此文与《小兵张嘎》作对比,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比较中受益。三是荐读式。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书籍,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二、检查评价促进读:“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到目前为止,我们共研究出了以下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形式。

1、读物介绍课。说明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教师可简要地介绍书中的内容,有时可朗读书中精彩的片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说明阅读这本书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的书籍应是教师希望全班学生都阅读的,并且是准备好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介绍后马上可以发给学生阅读。

2、共同阅读课。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读物,教师就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启发性讲述或谈话后,全体学生就开始阅读。阅读时可以采取学生轮流朗读,其余学生默读的方式,遇到问题可以质疑、讨论或由教师略加解释。读完后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及对他们的评价、作品的中心思想、自己的感受等。材料既可以在一节课中读完,也可以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外去读。这种方式适合于低、中年级。

3、读后讲述课。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叙述读物内容。叙述可跟朗读结合起来。形式可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也可让学生扮演书中人物进行表演。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典诗文阅读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14

古典诗文是古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古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通^古典诗文的阅读与体会,学生能够不断的润色其积累的文化知识,提高其自身的文化涵养,继而在小学阶段就能够优化其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如何开展好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文化知识积累的优化以及整体素养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意义。而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古典诗文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背诵与诗句填充阶段,其实际的有效教学效果并没能给完全的发挥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继续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化古典诗文的教学工作,继而以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一、现阶段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在本节首先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现阶段,小学语文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以实际情况为参考,对其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进行探究,继而为小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只重视内容记忆,忽略阅读方法教学

小学阶段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保障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外,还要应对小学升初中的升学压力,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机械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被动记忆,进而应对基本的考试竞争。在这种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快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介绍,并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把握”,牢记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主要的含义并提出可能的考试习题,让学生进行机械化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虽然能够对某一古诗文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仍然没能有效的掌握,而且也无法深入的了解文章的真正的内涵,因此对于后期的古诗文学习没有帮助,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未能体现出来。

(二)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强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很多单词、表现的手法以及特定环境下表达的情感都无法直接的理解,这是古诗文阅读的一个难点内容,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大障碍。而教师很少在教学之前提前为学生指明预习的重点,学生课程学习准备不充分,在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问题,课堂中师生互动不强,教师机械化的讲授,学生被动式的记忆。整个课程的教学效率大大下降,而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也很难获得更大的收获。

(三)知识积累死板,教学效果未能最大化

古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有很多独到之处,不少名言佳句,不少的词汇在现代仍然是文章润色的重要推手。小学语文教学同样讲究知识的活学活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及机械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很难真正的体会古诗文的精髓,继而也无法对古诗文中出现的名词佳句进行活学活用,整个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而知识的应用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没有最大化。

二、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方法优化对策

结合前期的分析,现阶段,在小学古典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全面、师生互动性不强,知识应用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也阻碍了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与先期分析,对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方法优化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积极采用习题引导法,优化学生的预习工作

习题引导法讲求教师通过针对性的习题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继而提升学生预习的针对性以及效率,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例如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词汇,并体会文章的意思,可以为学生布置借助古汉语词典查询“善”、“志在高山”、“谓”等词汇的含义的习题作业,并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知音”典故得由来,继而通过这些先期的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网络工作,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在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也在不断的提升。

(二)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互动为方法提升学生在古典诗文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

通过先期的准备,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尝试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互动为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古诗文阅读过程主动性,继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相关方法,拓展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小小感悟”,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在班级课堂上进行发言交流,必要时候还可以结合文章主题,开展小小辩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古典诗文内容有所了解,并能够对总结文章主旨的方法有所掌握。

(三)将作文课与古典诗文阅读相对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课与古典诗文阅读相对接,不仅可以为作文的写作提供名言佳句的素材与模仿对象,更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直接的情感切入。如景色赞美、爱国爱家等,在名言佳句的烘托下,在学生感悟与思维的拓展下,学生情感的表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而情感的丰富性、生动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3篇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美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感受数学的奥妙,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

2.为探路而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3.为释疑而读

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情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4.为悟法而读

是指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课上学生在阅读前,老师要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2.以“动”带读,以“议”促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带着提纲阅读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边读边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阅读中巩固提升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及时巩固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教授完新课,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再次进行阅读课本。通过阅读比较,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有效地防止了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4.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第4篇

文献标识码 A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地采用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符合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它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最后,这还可以增加不同学科的沟通和学习,让学习方法有了更常见的指导意义。

一、常用的阅读方法

现在比较普遍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是提纲挈领法。 即将一份学习资料划分为多个小单元,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编码,再梳理和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基本原理、规则等,让整个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清晰可见,既可以透彻地理解又有利于快速记忆。教师在引导时,应该以简缩概括、句段分析、整体阅读等步骤为出发点,重点指引学生准确有序地得到文字所转述的含义,并将所得的意义用恰当合理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来,即搞清楚“讲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讲的?”

例如:在学习“十进制计数法”时,教材通过对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记数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数位和位值原则,数位顺序及数的分级等知识的具体阐述,明确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内容,交待了“十进制计数法”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这些文字通读一遍,使他们能够初步的了解一下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层表述的,指引学生根据数的分级的顺序、数位和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和进率等来分层理解教材。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每一层的具体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理解 “十进制计数法”。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步骤。适当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自主探寻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听课时带着在预习中碰到的不能理解问题,就肯定增强学生听课的效率。课前预习同样和阅读有关系,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预先给学生提出预习的内容和有关要求。甚至还可以设计几个有趣却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边预习边理解,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讲课前,还应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起到监督作用。

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就可以提出相应要求:仔细阅读数学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初步认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设计思考题:①被除数、除数如何变化时,能使商不变?②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换算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讲课时,以上述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只需点拨,学生就已经能彻底搞清预习的内容,并且积极主动。

2.课后温习阅读

该学习步骤也是相当重要的。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记忆,使知识不断地系统化,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反思学习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使学习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正确的课后温习策略,应有机结合了解题、阅读思考与回忆等步骤。仅仅解题,而在课后不去温习阅读会减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所以教师要清楚地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相关要求,且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例如:弄懂了哪些知识?采用的是哪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要点之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新旧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目的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不仅应该有足够的准备,而且还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合理地安排一个或几个阅读环节,往往可以引发学生的好问、好奇的探索心理,导致学生内部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进而对知识有一种渴望。

例如:学习“平均数”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通读教材,自己解决准备题:有三个笔筒里装着数量不同的铅笔,如何转移才可以让每个笔筒里有相同数量的铅笔?很快就有大多数的同学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手段。这使很多学生在阅读准备题时,也阅读了教材中例题的解答方法。因此,就有了认知矛盾:当笔筒的个数在3 个时,采用“移多补少”还能快捷解决问题吗? 例题中的演示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移多补少”有怎样的联系?这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因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是他们自身的所需。

2.为悟法而读

在学习完新知识后,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进而让知识自身存在着更加宽广的迁移性而展开阅读。教师在引导这类阅读时,自己要具备自觉渗透的意识,还应该善于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之中,挖掘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例如:在学习推导周长公式时,就应该反思到:教材上运用了哪些办法将圆的周长换算为线段来进行测量的?教材中是运用哪种方法发现圆周率的?学生又是测量几次才发现的?进一步的让学生感悟到“化曲为直”的数学基本思想,以及从特殊至一般的归纳方法。

第5篇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他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了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第6篇

一、明确的任务驱动

自主阅读强调的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交流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课堂自主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出发,对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这种独特的体验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替代学生的解读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活动的课堂应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减少教师的解读教学。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小学生的课堂自主阅读活动就可以离开语文教师的指导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学生自主阅读活动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让学生去阅读、去体悟、去交流自然是没错。但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不等于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学习,而是要进行精心的组织。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组织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让学生明确自主阅读的任务,让阅读任务成为学习的驱动力。要让学生明确自主阅读的任务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他们进行自主阅读之前巧妙地设置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去阅读。比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我们就可以设置以下三个疑问:“1.课文中的这位父亲的精神正常吗?认为精神正常的请找到支持的依据,认为精神不正常的也请找到支持的依据。2.和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标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3.读完这篇课文以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话要说?”。相信通过这三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引发他们的思考。而等到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之后,相信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已经完成了。

二、充分的交流展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更倾向于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原有的经验、观点与新事物的碰触、接纳并最终成为自己人格一部分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这个“内化”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的目的来说,单纯的“内化”还是不够的,教师更需要的还是“外显”。相比于“内化”的隐晦,“外显”显得要明白无误,可供监测。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内化”到“外显”的过程不单单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能够起到思维的相互碰撞、相互印证的作用。所以,在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完相应的自主阅读之后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展示,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从“内化”到“外显”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完成交流展示有这样的好处,一是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协同,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更能保证交流展示的全面性;二是通过小组内部问题的相互探讨,可以先行解决一部分疑难,不至于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

三、必要的当堂检测

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堂的交流展示往往要伴随着教师的评点释疑。通过交流展示过程思维的相互碰撞、相互印证以及教师的评点释疑,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集中到一个正确的路子上来。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文本的感知,与作者进行了情感上的交流,也对文章所使用到的各种表现手法有了深入的体会。但是,这两个环节所达成的东西毕竟还只是知识层面的,与形成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为了促成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提升,在自主阅读的末了阶段,还是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当堂检测的。出于课堂教学连贯性的考虑,自主阅读末了阶段的当堂检测应该与之前两个环节的所思所学相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由知识转变到能力的程度,才能做到对学习所得的准确监测,更好地发现学生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教无定法,只要得法”,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更好的方法步骤还有很多。本文仅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所施教班级的具体学情,从任务驱动、交流所得和当堂检测三个步骤尝试论述自主阅读教学的实操办法。而想要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还需要对教学的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教学的各个细节进行精心的打造。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才能臻于完美的境界。

作者:卢玉霞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阅读策略; 探究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综合,它是识字能力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又是写作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我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几点见解和体会。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使孩子们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最明晰、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只要是好的阅读态度、好的阅读经验、好的阅读方法,都可以使之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们只有熟练地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那么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够得到广泛有效地应用,才能够让孩子们终生受用。

我们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就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求小学生天天必读;第二要求他们口手有机结合;第三要求他们随身携带工具书;第四一定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只要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水到渠成,就会变得很简单了。可以这样说,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

二、传授高效的阅读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1、积极指导课前预习,教方法

因为课前良好的预习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首选方法,是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所以,我非常重视教给孩子们课前预习方法,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我认为课前预习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读熟课文法,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以达到良好预习效果;第二边读边思考,阅读课文后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出预设的问题,以达到良好预习效果;第三要有效借助工具书,准确识字,理解词义,以达到良好预习效果。例如我在讲解《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按以上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当孩子们熟读课文后,说出课文主要讲了那些内容,并借助工具书认字,准确理解词义,把不懂的句子做上标记以后,再让孩子们回忆刚才的预习过程,让他们自己总结出预习的方法。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指导五、六篇课文,孩子们就基本上掌握以上预习方法。

孩子们课前做了充足的预习,不仅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为课堂阅读营造充足的条件,而且孩子们通过有效预习,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使我们课堂阅读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上好每一节精读课,教给学法

小学五、六年级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编排形式编写的。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以讲解带自读,以课内带课外,做到举一反三,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训练孩子们,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用主要精力上好每一节精读课,教给孩子们正确读书的方法,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小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孩子们准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有两层意义,一是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二是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

准确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内容,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课文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孩子们从中受到的方方面面的教育。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接收到了文本所描绘的事物,还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扩展他们的视野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但是无论怎么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仅仅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方面,学习语言还有着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学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在经历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之后,还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对文本作进一步鉴赏阅读。

四、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它帮助小学生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笔者观察到的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有:(1)没有合适的书籍。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判别力有限,教师、家长没有适当引导,学生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籍。(2)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小学生一般认为做完作业就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不会合理地分配读书的时间。(3)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些学生读书只是泛泛而读,不做阅读笔记、不进行思考,虽然读了一定的书,但收效甚微。

2阅读方法的探索

2.1选择合适的书籍

学生今天读什么样的书决定他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读物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而现实背景下,市场上关于小学生阅读的文艺读物偏多,实用读物偏少,通俗读物偏多,经典读物偏少,人文读物多,科学读物偏少。家长、教师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要正确认识到阅读是培养涵养的过程,引导孩子进行多种文类的阅读,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科学、哲学等书籍都应该在选择之列。教师对学生阅读图书推荐也应由面到点的进行,要把精当的书目推荐给学生阅读,像小学生喜爱《经典诵读》《日有所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格调清新,深受学生的喜爱;配上精美的插图和唯美文字的绘本,以简易的风格深受孩子的喜爱;与课本相关的经典名著《昆虫记》《爱的教育》《红楼梦》等,跟踪学生的课本,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为孩子选对书也就完成了正确引领学生读书的一半。

2.2陪伴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主要是学校与家庭,师长的陪伴更能激起学生浓浓的读书兴趣。小学课堂上,教师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阅读,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感染学生更加关注阅读。借孩子的书读,教师不妨一试,也是对孩子阅读熏染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也可分享自己喜欢的文段与读书体会,有了共同的情感体会和共同感受阅读兴趣,师生的共同语言也会逐渐增多。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即使没有及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沾上浓浓的读书气息。孩子另一个重要的读书空间便是在家,家长的良好阅读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书香门第”的孩子相对来说更喜欢读书,不是孩子一生下来就喜欢读书,而是目睹大人的阅读过程,慢慢地把阅读变成自身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安静地读书。阅读,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

2.3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读书形式

孩子的成长阶段不一样,读书形式也不一样。对低年级的学生,师长的助读很有必要。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对文字没有对应的想象能力,教师、家长最好帮助孩子边读边想象,让孩子在文字与想象的结合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孩子逐渐长大一些,要求学生每天书包里都要揣一本课外书。学生之间好书的流淌,也为孩子的阅读创造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一个人读得无趣的时候,读书俱乐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聊聊读到的最精彩的环节,聊聊自己阅读的收获,发表读书演讲,组织知识竞猜,利用课余时间编排课本剧,举办一场“融荐书、读书、表演、创作等各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读书会”等等。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读书成就感,由学生的“要我读”到“我要读”。

2.4阅读方法的指导

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的阅读内容,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拟定阅读计划,介绍优秀的阅读体会与阅读经历,以帮助他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地进行阅读。如教师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给学生读,要求学生每天读上二十分钟,用课堂上学习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在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及时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目的不同,读书方式也多样。书海浩瀚,要想让学生读书达到博而精的效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加上泛读。指导学生朗诵经典小诗,在读与感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物象续写诗歌;读书会上,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相融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欣赏绘本的同时并提倡学生自己创作绘本;在带学生去图书馆看书后,让学生写读书心得,并把写得好的体会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这样不仅督促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去读,而且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3总结

在家校一致重视孩子阅读的理念下,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把阅读当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的语文素养、个人修养在经受阅读滋养与浸润的过程中,会逐渐向保罗・费雷勒所说的“如果学习对我们而言不是负担,如果阅读不再是义务,如果正相反,阅读成为改变我们世界所需的知识,快乐的来源,我们早就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质量更可期待”这一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2] 张年芳,张松祥.家校视野中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流弊及其匡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

第9篇

【关键词】阅读指导 激发兴趣 检查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44-01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但当前小学生阅读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阅读目的倾向于功利性,除了教辅书外,课外阅读资料匮乏,使得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且阅读效率低效。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钥匙",便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首先对本校高年级段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五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阅读没有计划,阅读目的模糊,对书目的选择十分随意等现象。现在图书市场良莠不齐,这很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甚至会给学生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此外,学生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既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好句好词,读后感就更不用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同时也没有达到阅读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引导。在调查中,我发现,我校90%以上的孩子爱看电视,仅有10%的孩子爱看课外书。由此可见,小学生对于一些直观性强的,能调动感官器官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书籍初看显得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老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更多的家长认为学生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买大量的课本练习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课堂上,教师也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教学,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我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使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让学生能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品读、领悟、积累,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要有目的的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介绍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本校本班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取得的成绩。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阅读的榜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需求。还可以利用广播摘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或开头、结尾,并把故事情节进一步渲染,把学生带入文学世界里,正当他们情感交集之际,嘎然停止,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阅读相关书籍。还可以在班上开展实践活动,如读书节、佳作欣赏会等, 并让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课外阅读水平进行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我们的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教材中有著名作家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写的优美隽永的文章,也有选自古典文学名著的《猴王出世》、《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作家的同时,还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其它作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上完了《景阳冈》对故事的结局让学生自由发问,教师设置悬念:欲知后事如何,请同学们自己到《水浒传》中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由解疑而去欣赏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2、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 教会学生精读摘录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并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需要的资料摘录在笔记本上,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灵活运用。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

(3)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内化吸收的知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去,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迁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检查落实。

定期进行课外阅读的汇报会。为了了解阅读的成效,每半个月举行一次课外阅读的汇报活动。如读书笔记的交流,演讲比赛等,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平时的成绩。在学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在班内组织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积累和构建小学生的文化。作为教育者,应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探索一条科学性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王义辰 著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水准的高低。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在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等弊症。

1.教师对教材理解不精深。有些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细致深入,粗枝大叶;有些教师过度依赖教学资料,不能独立研读教材,迷失自我,未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些教师不能从学生角度把握文本,偏离教学主线。

2.阅读过程中教师越俎代庖,冲淡学生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阅读其实是与文本对话,是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获得认知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对文本理解,冲淡了学生认知体验,弱化了学生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情趣,使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3.新的教学手段使用不当,忽视语言积累。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教学学习方式之一。但是,课堂“小组讨论”往往只流于形式,使小组合作探究成了课堂的装饰性道具。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上,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如果一堂课表面上五彩缤纷,但是有些活动脱离正常教学内容,课堂被花样繁多的活动割得七零八碎,阅读教学便失去了自我,课堂成了“闹戏”表演的舞台。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途径

1.扫除文字障碍,打开阅读之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阅读过程中会有字词障碍,需要边读边想,把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利用查工具书、师生交流等方法解决所画的疑难字词。只有读懂了文章内容,才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巧设思维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和学生特点,巧设思维情境,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教材变为“学材”。联系上下文,激发学生兴趣,升华感知,使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教师的正确引领是非常重要的。

(1)恰当置问,巧妙点拨。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这一手段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感悟文本。

(2)重点突破,直击核心。抓住重点,开门见山,导入阅读核心,撞击学生心灵之钟,激起其探求欲望,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3)科学评价,激活阅读。教师应紧紧秉持课堂评价这一法宝,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激活其情绪,创造美好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提高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之中。

(4)读练结合,相得益彰。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5)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丰富阅读的内容。恰当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强学校的阅读氛围,丰富阅读生活,拓宽阅读领域。

三、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

1.点燃发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起其创造欲望,学生就会在文本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第11篇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2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3 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先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辨解,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4 创造性阅读

第12篇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与处理能力。一定的阅读强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发散思维、调节学习节奏、开拓视野,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其整体文学素养。

一、要有明确、强烈的目标意识

在“目标、对策、评价”这三个要素中,“目标”最为重要。因为惟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正确的对策和评价。

教学目标既是要落实的教学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核心。我们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考虑提问、板书、练习等,使目标成为“神”,其他方面则是“形”,以“神”统“形”,以“形”达“神”。以此求得课堂教学的“高效低耗”。

如:《草船借箭》的“借”,是全文学习理解的重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借”的前因后果之后,进行探究性学习,便把“借”与“神机妙算”紧密联系起来,经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中体会诸葛亮预先估计情况,决定正确计策的非凡才能,从而一线串珠,自然贯通,又层层深入扩展,构成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磁力场。

二、要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显示出发展的层次性

围绕着教学目标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显示出其过程动态发展的层次性,避免平面化。这里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二是一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

1、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往往体现在各课时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认知规律,沿着“初探?深究?运用”这样一条轨迹来发展的。初探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深究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运用阶段,是为某一知识的掌握、巩固并转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训练,并且通过训练,深化原来的认识。

2、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是指在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它的过程显示出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并举的发展趋势。这里仅以“读”为例,有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就常常体现出“读”的层次性。通常,全课的“读”,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认读?再现?移情?领悟?运用。

当然,这种发展着的教学结构的层次性要以学生被激发的学习探究欲为反应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一步步深入发展的层次。

三、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

这种改变,意味着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做出反映,让他们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自求得之”。要让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中去积极主动地探求,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与神韵,并能逐步掌握、运用。教师仅仅是引导他们去读、去悟。而“读”又是“悟”的根本,也是学生进行内部求索的前提。至于读的方式、途径、角度很多,读的目的也不尽相同。通常,针对不同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读的形式。比如,了解大意、理解词句、揣摩写法等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一般用“默读”;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以及体会并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等需要动情、传情的,一般用“朗读”;在朗读中,当教师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需要通过朗读示范时,宜采用“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内容与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课堂气氛或用全班的读带动后进时,可用“齐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读”等等。总之,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在求索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个“中介”环节。

四、要有足够的训练量、训练面和训练时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有效活动。因此,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投入训练,力求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并且要留出足够的训练时间。

但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不要分析讲解,而是对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往教学中一些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继承和发扬,应该认识到有效的分析讲解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问题在于要清除无效的、多余的、白费口舌的讲解分析。

我们可以加强下列训练:

1.理解语言的训练。包括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遣词造句、布局某篇的规律。如《梅雨潭》第二节“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整段文章不着一“险”字,却尽得“险”意。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细细的品味、理解。

2.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包括让学生积累学过的词语、句子和精彩片段等。有的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小本子抄下自己喜欢的佳词、佳句和精彩片段,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日积月累,天长地久,这些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必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运用这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

3.阅读方法的训练。这是在阅读教学改革中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方法指导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完全相同,只有训练学生掌握方法,才能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语言的可能。我们的课文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感悟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