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规章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英国《每日电讯》2009年8月24日对中国商业词汇中的“民营企业”解释如下:“中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业务的90%,占专利的80%,提供75%的就业,占出口的60%,占GDP的50%”。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内部管理等多种原因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往往以违规的账务处理和与当地税务部门融通关系为两大主要手段,在国家税收上动脑筋,进行偷税、有意识的骗税和不正当避税,“两套账”“、阴阳账”“、税务公关”现象在民营企业非常普遍。企业管理者所持有的错误观念和所采取的片面纳税措施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也给企业自身发展造成了潜在或现实的风险,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
2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360多万家,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GDP收入的半壁江山,吸纳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目前,我国大约有60%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82%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更应看到民营企业因为税务管理不到位而引发危机的例子也很多,这些涉税违法企业轻则照罚单补税,重则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极大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提高民营企业利用税收政策加快发展的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3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较为突出的是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用人机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民营企业的创立之初基本上是由家庭个人出资,最多也是几个人合伙开办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厂长(经理)、会计一人挑,公章随身带,没有建立正规的核算机构、没有正规的会计账目,没有配备相应岗位的管理人员。
3.2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税务管理的前提。据有关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税务上的内部控制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根本就没有设置。一旦税务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想到这是财务账上出现的问题,是财务、税务核算员的责任,根本没考虑到税务管理应渗透到企业各个管理层面,是各部门相互作用的结果。
3.3税务管理手段薄弱,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企业的主要部门或关键岗位都是所谓的亲信,其身份一般都名不符实。这些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更谈不上合理的税务筹划。
3.4依法纳税观念淡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因此,假票据、假凭证、假账簿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社会信任度低。
3.5对税收筹划和税务在认识上有偏差。不少民营企业为了减少税务风险开始主动寻求税务机构的专业支持,但对税务的真正作用在认识上还有许多偏差。有些税务咨询机构为迎合企业的要求,不负责地鼓吹“税收筹划”的神奇效果,导致企业误认为税收筹划的全部内容就是一套可以立即降低企业税负的方案,而忽视了加强以税法遵从为核心的税收基础工作。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当前民营税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税务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纳税主体不明确,因而要在民营企业实施税务管理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2转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
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机构设置相对简单,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对民营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企业应转变用人机制,在财务、税务人员的聘任中,一定舍弃任人唯亲的思想,用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
4.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员工各负其责,行为规范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制订就显得非常必要。合理的规章制度能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民营企业也应根据《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基本环节。
4.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宣传《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强化纳税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使税收教育渗透到各个阶层和领域,形成“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违法”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做到税法宣传制度化、经常化,不能只在“税法宣传月”造成势、搞活动;二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采取集中辅导、定期税法信息、送法上门等方式向纳税人宣传税法;三是要做到主次分明,区别对待。对从业人员要重点介绍将纳什么税,纳多少税,怎样纳税,违规后应如何处理等内容;对企业管理者主要宣传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税收的作用等。通过宣传,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绿色”纳税氛围。
这三个层次的内容都要通过企业员工的作用,最终表现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见,入是企业的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从核心的精神层角度分析,塑造服务社会和公众并被全体员:[所认同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运,这已成为企业文化倡导者的共识。美国企业文化的倡导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美国企业中,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几乎始终是持续成功的推动力。”而“价值观是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基石,价值观作为一家公司成功哲学的精髓,为所有的职工提供了一种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识,也给他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指导方针”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通过自我管理来使员工驾御自己,发展自己,从而达到自在的发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朱勤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越来越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机器的性能,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其才干。那些卓越的企业之所以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其要诀之一就是依靠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民营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体现出物质利益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企业由利润导向趋于社会价值导向,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使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协作价值高于单个价值。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秉承“以人为本,协凋发展”的理念,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追求简单的经济利益,而且注重员工的成长空间、个人智慧和创造力实现的程度。特别是强调每个员工的职位与低地位相分离,无论身份一律平等,上级对下级负责、下级对自己负责,最终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从制度层面上分析,民营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适时改革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家族管理、决策随意是其管理的主要特征。既然要参与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要与标准的管理规则接轨。那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管理,是硬性规章制度的必要补充,但软硬管理不是独立的,硬性规章体现着软的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软性管理却也内含铁的纪律和约束力量。
首先是投资体制上实行股份制,改个人资本金为股金入股,必要时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其次是管理体制上实行人治式管理向法治式管理转变,家族管理者向职业经理过渡;三是用人机制上坚持“认人唯贤”,大胆削弱亲情观念,按照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的要求,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同时重视职工的选拔与培训,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健全的制度体系还有助于规范民营企业的诚信行为。
三、从物质层面上讲,积极塑造以名牌产品为载体的民营企业形象
代社会中,构成企业竞争实力的,既有厂房、设备、技术、资金等物质经济的因素,也有商誉、信用体系,企业形象等非物质经济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经济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有时甚至超过经济因素而决定竞争的成败。著名的可口可乐商标价值近400亿美元,以致使得它的所有其他资产变得无足轻重。
民营企业的品牌中所蕴含的高文化附加值,从广泛来讲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晶牌背后所反映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二是品牌所蕴含的科学技术;三是品牌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风俗习惯和:四是品牌所体现的审美和审美情趣。
笔者认为,实施名脾发展战略提升民营企业形象包括:树立名牌意识,发展规模经济,坚守名牌阵地,保留品牌特色。而民营企业卓越的晶牌优势所具有的特质有:意识的垄断性和行业的领先性;强有力的阳光形象,大众富裕的情感回报;社会亲和的形象品质,鲜明个性的优雅气质:海纳百川的胸怀,优势互补的竞合观念。
提升民营企业的晶牌形象主要应从四方面着手:
第一:管理形象。追求文明高雅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员工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共同秉承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及统一协调的管理。
第二:员工形象。企业员工出了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文化素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装束仪表、言谈举止都折射出该企业独特的晶牌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控制环境
民营企业实质上就是非国有企业,它与国有企业相对应。民营企业主要包括新型的集体企业、部分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侨胞投资企业等。改革开放近20多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个,国有企业约20万个,其余的为民营企业约占98%,非国有企业即民营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到60%。虽然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总产值较高,但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一个成长危机,缺少持久成长的能力。许多民营企业仍然依赖传统的家族管理思想;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上仅凭经验感性判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财务会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体制不协调,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一、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但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缺乏高素质财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造成财务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范围狭小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对与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就是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主体,即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是指与会计有关的经济管理活动所要控制的对象。由于会计控制是指对和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因而,从广义上说会计控制的主体是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控制的对象也是企业所有的成员,控制的主体也可以说就是控制的对象,即控制全员和全员控制。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向来把控制作为约束下层人员的工具,是为自己服务的,自己不应该受会计控制,自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企业员工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因此,民营企业中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高层管理人员不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内部会计控制难免会失败。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狭隘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应当包含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公允;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法律、规章的遵守;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会计控制的目标应当和企业经营的目标相一致。但民营企业对会计控制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没有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看成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把会计控制和经营管理真正结合起来。然而,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民营企业要提高其管理水平。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职能弱化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对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不过是记账、算账,会计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对会计的偏见,没有认清会计的控制职能,实际上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职能。会计不仅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错误、舞弊等进行记录的过程控制,而且可以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来控制控制企业的未来经济活动。会计的控制职能使得会计能发挥其管理专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价值。但由于在民营企业中会计人员没有被赋予和他职责相匹配的权力,会计控制在管理方面就难以有所作为。会计控制职能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的控制职能没有发挥作用。近年来,由于民营企业管理职能的落后,使得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尤其在资金和采购环节是内部会计控制最薄弱的环节,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大量使用现金交易致使大量资金循环在财务报表之外。
2、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设置合理的会计工作岗位,没有建立规范的账务体系,如不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运用不合理,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账证、账账、账实严重不符;记账结转不及时,现金和银行存款不日清月结,记账错误更改不规范,凭证、账簿、报表随意更改;白条借款较多且长时间不处理,造成白条顶库的现象相当严重;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处理不当,造成企业资产与负债不实。
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鉴于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民营企业管理当局从民营企业的控制环境入手,来改善其内部会计控制。
(一)加强董事会的领导和控制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虽然,从理论上说,对经营者的控制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二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但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外部控制机制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机制的功能。因为,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搏弈的规则。对内部会计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是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有的民营企业公司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加强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董事的任职资格应当经过严格的筛选,董事必须具备优良的品格和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比例要适当。同时董事会下面还应设立有不同的董事组成的委员会,比如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董事会应当敦促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并根据内部审计对会计控制的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民营企业管理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塑造健康的、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管理者的素质、操守和管理哲学等对于塑造企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的原始部位,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以致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企业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企业。它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民营企业在培养自身的文化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内部和短期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其与民营企业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可宝贵的资源,一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是有人来执行并作用于人,因此,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有很大的帮助。民营企业应当形成一种重视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任人唯贤,关心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洪.浅谈民营企业会计控制问题[J].科技资讯,2005(31).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朝华,唐予华.内部会计控制若干理念剖析[J].上海会计,2002(9).
4、张俊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J].会计研究,2001(5).
5、许家林.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及其运行的基础[J].会计论坛,2001(1).
关键词:民营企业 文化建设 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民营经济迅速崛起的30年,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具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根据全国工商联主编的2006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5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05年私营企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8.8%。民营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社会的80%以上,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民营经济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而融资金额仅占社会资源的10%。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以上,而在2000年仅为42.8%。加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十五”期末两者相加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5%。占到了GDP的大半江山。显然,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步入经济危机冬季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如何。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能力,尤其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战略这两个问题,是近年来企业界说得比较多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民营企业能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有力保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迫切需要:对提高民营企业凝聚力、创新力及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问题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第一是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人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第二是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三是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有的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却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第四是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永久不变的信条。
(二)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品牌的元年。2008北京奥运会在全球打造了一个真正的品牌:“中国”。成功完成了中国最大的一次国际公关,“中国”成为了世界品牌,开始改变着“中国制造”。但“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奶业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中国品牌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因此,民营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应避免进人以下四个误区:
第一是商标注册不注册不要紧。个别民营企业认为自己只要有“牌子”就行,对注册与否并不在意,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如赣南一家酿酒企业运用“X烧”牌商标长达20多年,却一直未申请商标注册,直到被外地一家企业其商标侵权时才知道自己运用的商标已被他人抢注。无奈之下,该民营企业只好花巨资买下自己已用多年的商标。因此。企业应注意加强商标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学习,配备专门的商标管理机构和人员。及时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
第二是注册了商标就万事大吉。有的民营企业以为商标注册后就没事了。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不搞宣传、不做广告,不能正确运用商标广告战略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品牌开拓意识不强。结果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总是打不开局面。成功民营企业的实践证明,一个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善于运用广告战略开拓市场,才能打造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是商品名称、企业字号比商标更重要。不少民营企业在设计、制作产品包装、装潢时突出商品的通用名称,却把具有显著性和新颖性的注册商标忽略了:有的民营企业则未能把企业字号与注册商标统一起来,导致消费者在认牌购物时产生误认,既不利于商品的销售。也不利于商标品牌的树立。一个具有发展眼光的民营企业应当把企业字号与注册商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商品的包装、装潢中突出已注册的受到法律保护的商标。并把品牌战略的实施放在生产、销售和管理之前。
第四是旧商标不如新商标。一些民营企业不是用冷静的思路、科学化的管理去理顺和盘活自己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是盲目地模仿、改用或者运用他人的商标,以为新商标比旧商标更好,把自己曾经辉煌的商标闲置一边,造成无形资产的浪费。
二、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的措施和途径
(一)企业领导者必须用企业的文化来构架、传播企业的品牌
一个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在创业之初就奉行“和谐文化”、“文化管理企业”的理念,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炼出品牌的精髓,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品牌具备恒久的生命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牢固企业的品牌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的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21232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用鲜活的企业文化建设,助推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创新来助推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关键词]流程再造;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061-04
一、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公司决策的单一性和企业管理的复杂性。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和职业经理人的日趋成熟,民营企业规范化管理正在得到改善和提高。不可否认,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老板亲自谈业务,公司高管普遍只注重对外经营而忽视对内管理
1 效率高但老板累。民营企业里,老板和高管常常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大包大揽,好似一线业务员,大凡员工的招聘、晋升、加薪、辞退等,基本是由老板说了算,公司的管理制度再多再好再健全,在老板面前基本没有约束力。为了博得老板的信任、重用,公司员工基本只看老板脸色做事,凡事除了向主管领导汇报,还要向老板咨询、邀功,好象老板不知道自己做事就等于白做了一样。老板也喜欢一杆子插到底,布置员工具体工作事项,以图个放心。这样做事虽然工作效率很高,但老板凡事亲力亲为,雇用那么多管理人员,反而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老板有做不完的事,接不完的电话,见不完的客人。由于老板事必躬亲,根本无暇顾及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导致组织运行无序混乱。
2 中层干部没有威信。由于老板凡事都亲自指挥,导致各级员工只围着老板转,对中层干部根本不尊重,也不服从他们管理。聘用的中层管理人员形同虚设,不利于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长此以往,中层干部责任心的缺失必将对公司业务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拖累公司的发展。
3 员工没有方向感。老板事事亲为,却没有时间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设计,也不会指导员工日常工作方向和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这造成员工对工作职责不明、责任心不强,工作方向更是模糊不清,将降低工作效率,消磨员工的意志。
4 股东和家族成员对企业多头管理,各方发出不同的声音,令企业员工无所适从。
(二)员工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或者培训针对性不强
民营企业大多不注重业务培训或者日常学习和交流,什么时候员工岗位缺人就什么时候招工,人员到岗后稍微由老员工介绍一下工作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思路,就立即上岗工作,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客户关系、工作流程和上下属关系等都还没有认真培训,只能是边工作边熟悉,或者只是由人事部门简单介绍一下基本的工作岗位情况。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培训,造成新进员工工作与招聘目标相去甚远。
1 凡事只请示老板,没有流程意识。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就上岗,新进入公司的员工急于让老板认可自己,员工在工作中也总是按照自己原来的经验来做,全然不顾公司的流程和特点,出了问题或者碰到难解决的问题就请示老板,而不是按流程先在本部门解决,使得公司管理没有章法,而有不少老板也乐于担当救火员。
2 做事没有标准,全凭个人喜好和习惯。没有培训、没有流程,员工工作的标准就是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不管对与错,做了再说。
3 没有形成企业文化知识管理体系。中国企业过多地把盈利杠杆建立在资本、品牌和人际关系之上,严重忽视人才和知识在盈利驱动中的重要性,民营企业尤其如此。提高教育实力,大力发展人才资产,重视知识管理,是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转型和国家创新的源泉和希望所在,企业发展也是如此。
(三)规章制度虽然健全,但缺乏具体规范和标准,没有考核制度或者量化考核不科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就是量化考核指标。民营企业大多没有绩效考核制度,或者只有单纯的销售业绩考核指标,对计划目标、工作态度、工作质量、业务能力、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考核没有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量化考核指标。
1 做多做少一个样,有能力的人吃亏。有能力的人,总有做不完的事。这应验了一个定律,越忙的人,就越忙不完;越闲的人,就越没有事可做。这往往会挫伤有能力的人的工作积极性。
2 做好做坏一个样,工作认真的吃亏。有的员工得过且过,做事不认真,马虎了事,完全为了应付,工作质量无从谈起。
3 做与不做一个样,诚实的员工吃亏。一些与老板关系密切的人,或者有关系不好得罪的人,上班是为了消磨时光,没有工作任务派遣,没有考核检查跟踪,做与不做没有人进行监督,使得工作认真、吃苦耐劳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资做多做少一个样。
二、我国民营企业流程再造的含义和内容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管是战略管理、基础管理还是科学管理,最终都要靠流程管理来实施所有的企业行为。科学、合理、高效的流程管理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混乱的流程管理只会对企业机体造成损害,最终使企业贻误商机。为此,在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董事会决策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实施流程再造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的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也叫业务流程重组,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哈默教授和CSC公司首席执行官钱皮在1990年首先提出。其定义为: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性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性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通俗来说,民营企业的流程再造就是首先确定民营企业在流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是内部问题还是外部问题?然后对流程进行分析和重新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或者再造来整合管理体系,从而化繁为简,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熟知工作规范,从而达到业务操作规范、业务流程合理、简单实用可行和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大幅拉开与同行业的能力差距,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民营企业的流程再造主要内容有哪些
就一个企业来说,流程再造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行政人事事项流程。行政事项包括工作纪律、采购管理、公车管理、印章管理、办公用品和办公设备管理、文件资料和档案管理、会议管理,等等;人事事项包括人员招聘、录用、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奖惩、辞退,薪资与福利,等等。
2 核心业务事项流程。核心业务事项主要是企业主营业务的事项,以林业公司为例,主营业务又可以按行业分类(林业、化肥、金融、劳务等)、按产品分类(木片、种植、有机肥、小额信贷等)和按地域分类(广西区内、福建、江西等地)。制订流程再造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和分析核心业务流程如何划分才更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收。
财务会计事项流程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货币收支流程和记账流程。货币收支流程含收入、工资福利、出差补助、日常开支和投资等方面。记账流程含下列六个方面:一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二是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三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四是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五是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六是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流程再造对我国民营企业确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1 流程再造有利于企业高管集中精力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思考企业重大发展目标。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经营总体战略,不明确自己究竟该在哪一领域长期发展,经营项目转换过于频繁。因为缺少战略,导致民营企业在组织构成及人、财、物等运营资源的筹集上没有目的性,投放方向分散甚至出现错误,难以获得良好的长期收益,不但企业难以迅速扩大,甚至逐渐萎缩直至破产倒闭。战略问题首先是一个企业的使命问题,企业没有使命,发展目标不明确,就难以保证人、财、物的分配和部门设置等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而且会导致组织的设置、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的运用出现错误,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
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达到三个最终目标:一是高层战略规划清晰;二是中层管理能力提升;三是基层执行力得到加强。
2 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绩效考核办法。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各个企业自身情况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但一些共性的规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考勤制度、日常行为规范、会议制度、接待制度、财务规章、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办法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企业,制度完善都应该包括人、财、物的管理,具体细化则是各有不同。有了制度,更应该加强对制度的执行监督管理。而落实制度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绩效考核,这才是将制度落到实处的有效之举。
3 流程再造有利于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保证企业基业长青。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流程再造使企业员工看到企业规范化管理,看到公司发展潜力,感受到公司发展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享受企业通过业绩考核、引进竞争和系统培训、自身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的自豪感。
4 流程再造有利于推行现代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企业成长初期,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是高度集中的,创业者是真正负责企业经营的企业家,能独立完成对企业的控制和运作。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加剧,经营负责度递增,企业所需处理事物必将超出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范围的限制,家族式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确立企业使命、制订企业发展目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行业的特点、企业的规模建立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聘任合适的战略管理者,选拔合适的技术管理人员,形成组织资源使用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5 流程再造有利于与政府建立通畅合理的沟通渠道。有人认为,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营销是企业的阳谋,搞政府公关是阴谋。阳谋为主,阴谋为辅,在中国好走。不可否认,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如果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资助,就会事半功倍。比如,林业企业每年都会享受国家给予的林业贷款贴息、林地基本建设经费、护林经费、育林基金等等,这相当于国家为企业免费提供部分土地协助企业发展造林产业,也相当于国家投资部分林业种植,企业管理收益。而一个管理规范、业务出众、办事严谨的公司,是政府部门乐于接触并给予支持的对象。
四、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实施流程再造
流程关系到企业的机体是否健康,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流程再造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因,一个好的流程至少可以使企业领先竞争对手五年时间。随着企业不断更新和改良流程,领先优势将继续保持,这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不衰的源泉所在。为了使流程再造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民营企业在实施流程再造过程中,应该遵循如下九个步骤:
1 组建具有广泛代表参加的变革精英团队。变革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成熟的分析能力,如果他们要领导其他员工实施变革,人际沟通技巧也至关重要。一个潜在的变革精英应具有一些重要素质,包括换位思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面对挑战或不确定性时的坚定果敢,以及建设性地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团队成员要涵盖老中青三代人,老员工、新员工或者次新员工阶层,使各种观点、各种思路、各种办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提到桌面上来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变革方案。
2 对企业原有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大凡企业都或多或少制订一些规章制度,对企业的日常运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变革团队要深入细致地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整理,了解执行情况,掌握日常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在制订新的规章或者流程时,就可以做到去粗取精,有的放矢,真正把解决问题作为流程再造的出发点。
3 确定流程再造的业务范围。民营企业的流程再造并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从最简单的流程人手,再到最复杂、最具争议的流程。简单的流程做好了,可以让人们看到希望,有利于增强信心和扩大支持面。所以,民营企业的流程再造要制订计划表,对需要再造的业务范围进行轻重缓急的排队,先后次序地进行再造工作。
4 发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流程再造。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公司改革,需要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观念创新是前提,组织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证,业务创新是关键,缺一不可,并行不悖。流程再造不光是管理者的责任,而且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对于旧的业务流程再思考,对于新的业务流程再设计,必须在员工参与中达成共识,否则流程再造难以推行。
5 起草流程再造相关文件。这是变革团队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流程再造的成果阶段。变革团队必须依据相关程序和业务范围,在广泛听取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员工意见后,分工起草涉及行政人事、核心业务和财务会计流程再造的相关文件并提交决策层研讨审批。
6 公司决策层研讨审批。民营企业里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实施,都必须取得公司决策层的同意,流程再造也一样。
7 全员培训流程再造相关业务。流程再造文件制定并经过公司高层审批通过后,必须通过公司内部培训来实现全员共识。公司内训既是宣传贯切新业务流程的重要方式,也是全体员工对新业务流程达成共识的重要场合。公司主要管理者应担任内训讲师,也可聘请公司外的专家讲课。流程再造培训必须有效结合公司的实际,对于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困难应及时评估,积极解决。如大多数员工文化、思想素质偏低,则不宜盲动躁进,而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推进过程中,可以选择条件成熟的行政人事项目先行试点。依个人经验,一个公司达成成熟的流程再造一般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流程再造需与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引进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招聘潜质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将有利于流程再造取得成效。
8 流程再造导人公司运营体系。再好的流程,也要导入公司的运营体系进行检验运行,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也才能称作基本完成了任务。
9 运行并检讨问题,改进完善相关制度。新流程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变革团队要密切观察,积极跟踪,细心分析,认真体会,做好记录,在试运行结束后,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调整相关条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流程再造宣告一个段落后,对流程的微调仍然是一件日常管理任务,必须定期进行。唯有不断创新改革,民营企业才能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不断取得新成就。
流程决定效率,流程影响效益。好的管理流程能够使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良性开展,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转,差的工作流程则会问题频出,出现部门间、人员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现象,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因此,设计、建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并保持这些流程得到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而且也使中国民营企业的传统产权和管理模式受到了影响。本文在简单阐述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契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后,提出了两者的最佳契合点—构建和谐民营企业。
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而且也对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挑战。新经济的兴起,为人类在新的实践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它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尤其是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中国民营企业,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在新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如何实现传统的企业思想工作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新经济、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民营企业文化的含义及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影响
1.新经济、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民营企业文化的含义。对于新经济这个概念,很多人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新经济就是与旧经济相对立的;也有的人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只不过美国人讲的是新经济,而欧洲人讲的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两种说法是等同的其实,仅从新经济的表现形式来说,新经济确实是相对于旧经济而言的。但是,从其表现的内容来讲,新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知识要素来驱动、以网络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经济。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开展的、对职工进行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四有”职工,提高民营企业综合效益,增强民营企业凝聚力,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员工情绪,振奋企业精神,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动员和发动职工为企业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是以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结构、内容、功能、作用及其运行理论为研究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所以,民营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及制度安排等,它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2.新经济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当世界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的时代,中国的民营企业才在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生存,势必要把握住新的经济时代的脉搏,迅速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传统经济下的民营企业比较注重用规章制度来管理和建设企业,这种管理方法在以往企业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前新经济时代,在人们重视知识管理的时代,仅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企业已表现出力不从心。所以,民营企业在重视规章制度的同时,应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建设的重要位置。新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和销售、管理的模式等一些硬件方面的因素,还影响到企业的软件方面的因素,例如对人的因素中知识的重视以及对企业文化的重新思考并加以改革等等。
在新经济时代,要求现有民营企业要与这一时代潮流相适应,首先要培育一批中国的民营知识型企业以抢占新经济的制高点;其次是民营企业要实行全面的知识管理,以适应这一时代的需求。而企业的知识管理将会覆盖企业管理的全方位,使以往的、旧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在企业知识管理这一过程的实现中,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将淘汰旧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二、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契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在新经济时代,随着更多的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它已成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保障,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企业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传统优势,是经济工作和企业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民营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物质产品的目的,从而在本质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现代的民营企业文化理论与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契合起来,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已成为我们现在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契合是进入新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人类己进入新经济时代,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在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传统的权利和资本己经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重视人的价值,激发员工的能动意识,使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获得满足,使员工自愿的把自己的智力资源提供给企业,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也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企业进入市场,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进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国际接轨,而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国际化语言”,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拓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土作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能量。
3.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两者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差异性,谁也不能代替谁,这为两者的契合提供可能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两者存在互动关系等等都为二者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三、构建和谐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社会提到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来谋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来部署。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细胞,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和谐企业建设。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微观基础又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物质保障。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契合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命运相结合才会使两者真的具有生命力,只有占据生产经营的制高点,着力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员工各方面待遇的提高,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为本”统一起来,才会受到民营企业主与职工的信赖和欢迎,从而有效地开展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有效,是否得力,同样要靠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检验,当然这种检验并不是直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产出的是“精神产品”,是人的认识态度、思想觉悟和素质能力,但“精神产品”可以作用于物质产品,它可以通过人的思想转化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企业生产效率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制度保障。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决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
第一,从产权制度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民营企业都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管理方法即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又容易使家族外的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任。在创业阶段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产权集中于个人及家庭,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初期基本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贯彻创业者的经营思路,及时决策,充分发挥创业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的经验和合力。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随着员工队伍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专业技术分工趋势明显,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产权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建立一套成熟的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从管理制度来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势必流于形式,这是许多企业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民营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管理粗放,源于集权式结构,不是以制度管人、管事,而是信奉人治。由于权力、利益和责任的高度统一,企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强烈。个人化的权力动机很可能给组织过程带来小团体主义、官僚化和非人格化,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扼杀个人和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协调,是非、争执、排斥、拉帮结派就会随之而来,企业的不稳定不和谐成为常态。
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企业的现代化,着眼于和谐企业创建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在大力推进制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超级秘书网
关键词:民营企业 税务管理 探讨
1、我国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民营企业取得了长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英国《每日电讯》2009年8月24日对中国商业词汇中的“民营企业”解释如下:“中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业务的90%,占专利的80%,提供75%的就业,占出口的60%,占GDP的50%”。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内部管理等多种原因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企业管理者所持有的错误观念和所采取的片面纳税措施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也给企业自身发展造成了潜在或现实的风险,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
2、税务风险管理概念
要讨论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首先要讨论风险、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及税务风险管理的背景。有关风险的问题,在经济学上说,笔者认为风险就是未来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的收益或损失是确定的,那就构不成风险,而是确定的收益或损失。税务风险,是风险的细分,指的是企业涉税事项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未来没有收益,处理不当只会造成损失。因为税收成本是企业一项纯支出的事项,不可能带来收益,这和税收的特性有关。税收具无偿性的特性。税务风险损失包括涉税事项被国家相关部门处罚经济的、行政的、刑事的损失以及名誉的损失。笔者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应当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细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或事项,均会从相应的会计科目上体现出来,而会计核算的资料又是企业税务核算和税收征管的基础。因此,税务风险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税务方面的管理。
3、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360多万家,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GDP收入的半壁江山,吸纳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目前,我国大约有60%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82%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更应看到民营企业因为税务管理不到位而引发危机的例子也很多,这些涉税违法企业轻则照罚单补税,重则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极大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提高民营企业利用税收政策加快发展的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4、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涉税事项是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企业经营活动,也就没有了涉税事项。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可以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的框架。
4.1、税务风险管理环境。税务风险管理环境规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企业能否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这包括治理层、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是否遵守诚信经营、诚信纳税的经营哲学。
4.2、配备税务管理岗位。所有的工作到最后都要人去完成,要做好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应配备相应的税务管理岗位并配备合适的工作人员。
4.3、及时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税收征的一个重环节,企业应及办理相关税务登记手续。依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30天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涉及变更的,也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4.4、及时组织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我国现时税法规定,由纳税人依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自主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主管税务机关组织纳税辅导和纳税检查。
4.5、正确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准确计算税款。会计核算资料是税收征管依赖的基础,税务风险管理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核算资料。因此,企业必须准确提供税务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准确计算税款。
4.6、严格发票管理。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政策及本单位的发票管理制度,对各种发票的领购、开具、保管等工作都不得违反税法。另外,增值税进项发票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
4.7、积极依法配合税务检查。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税务征管的重要手段,企业应依法配合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
4.8、依法保管纳税资料、档案。税法有明确规定纳税资料、档案的期限,企业不得违反。
5、民营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5.1、企业主及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不重视。这属于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层次,是观念、文化层面,是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基础性问题。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发展时间不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靠企业主个人的敢拼爱拼发展起来的。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的规模不大,不存在讲究细节化管理,企业主及其管理层也没有什么风险意识,所以,也不注重风险管理,当然就不会讲究税务风险管理了。这是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问题。
5.2、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依法诚信纳税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可以说个人失去诚信,就是失去立身之本;企业失去诚信,就是失去生存发展之道;社会失去诚信,就是失去和谐之根基。改革开放发展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连串很不和谐的诚信危机问题。近年来,商业诚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诚信问题、司法公正问题、政府诚信问题等时有耳闻。企业依法纳税、政府依法治税还不完善,纳税人不诚信,主管税务机关为完成税务任务而收过头税在实务中也可能存在。另外,我国对失信的惩罚力度不够,失信成本过低也是我国诚信问题之一。
5.3、民营企业会计核算水平低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前面所述,会计信息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税款计算的依据。应该说,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受到成本的制约,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税务等政策法规把撑不到位,会计核算水平低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5.4、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环节薄弱。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民营企业更是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等制约。新的发展时期,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现出来。由于历史等原因,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环节薄弱,制约着企业发展。
5.5、用人机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民营企业的创立之初基本上是由家庭个人出资,最多也是几个人合伙开办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厂长(经理)、会计一人挑,公章随身带,没有建立正规的核算机构、没有正规的会计账目,没有配备相应岗位的管理人员。
5.6、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税务管理的前提。据有关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税务上的内部控制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根本就没有设置。一旦税务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想到这是财务账上出现的问题,是财务、税务核算员的责任,根本没考虑到税务管理应渗透到企业各个管理层面,是各部门相互作用的结果。
5.7、税务管理手段薄弱,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企业的主要部门或关键岗位都是所谓的亲信,其身份一般都名不符实。这些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更谈不上合理的税务筹划。
5.8、依法纳税观念淡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
6、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的建议
6.1、企业主及管理层应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税务风险管理。企业主及管理层应与时俱进,从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层次、观念、文化层面,来解决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基础性问题。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发展起来,有其历史机遇问题。但进入新时期,原先的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的条件不复存在,所以民营企业主应及时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单靠企业主个人的敢拼爱拼去发展。应讲究细节化管理,放弃粗放式发展。企业主及其管理层应树立风险意识,注重风险管理,讲究税务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6.2、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既然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那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积极宣导诚信文化,让每个人遵守诚信,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让企业遵守诚信,以诚信求生存发展之道;让社会遵守诚信,以诚信维护和谐之根基。治理商业诚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诚信问题,推行司法公正、诚信政府。企业依法纳税、政府依法治税。另外,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加大失信成本。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改善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
6.3、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税款计算的依据。所以说,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民营企业必须健全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会计人员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作,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大对会计、税务等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
6.4、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民营企业应从经营风险层面入手,对业务风险全面的分析。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对待风险控制态度应良好,培育积极向上的风险管理态度。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6.5、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税务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纳税主体不明确,因而要在民营企业实施税务管理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6.6、转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
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机构设置相对简单,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对民营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企业应转变用人机制,在财务、税务人员的聘任中,一定舍弃任人唯亲的思想,用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
6.7、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员工各负其责,行为规范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制订就显得非常必要。合理的规章制度能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民营企业也应根据《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基本环节。
6.8、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宣传《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强化纳税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使税收教育渗透到各个阶层和领域,形成“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违法”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做到税法宣传制度化、经常化,不能只在“税法宣传月”造成势、搞活动;二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采取集中辅导、定期税法信息、送法上门等方式向纳税人宣传税法;三是要做到主次分明,区别对待。对从业人员要重点介绍将纳什么税,纳多少税,怎样纳税,违规后应如何处理等内容;对企业管理者主要宣传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税收的作用等。通过宣传,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绿色”纳税氛围。
参考文献:
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相关调查发现,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创新发展战略不够明确
在对市场、机制等进行有效构建的情况下,很多民营科技企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创业者们没有对管理创新给予高度重视,从而没有比较明确的管理创新发展战略,给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民营企业成立的初期,较多经营者都对短期内见效比较快的项目比较重视,但没有高度认识到产品科技含量、创新等重要性的基础上,将过多投入放在了近期的一些项目上。与此同时,较多民营企业在资金使用和利润分配方面,比较看重生产性消费,但没有注重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并且,非常看重广告的一时效应,却没有对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给予高度重视,给民营企业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对上述多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较多民营企业会存在这些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创新发展战略不够明确,最终影响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没有制定合适的长效激励机制
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人都是一些知识水平不够高、管理经验不够丰富的人,因此,民营企业没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各种资源的分配都比较分散,从而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降低民营企业开发人员的创作激情,给民营企业员工能力充分发挥带来了极大影响。例如:没有将企业的劳务分配和管理人员的利益、企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股票期权和股份的占比都比较小,给长效激励机制的合理制定了带来严重阻碍。
(三)管理者综合素质不够高
一般情况下,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业主,他们通常都是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等,并且,他们掌握的管理科学理论知识也比较少,比较喜欢一个人承担风险、做决策等,从而没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因此,民营科技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都不够高,管理也不够规范,大大提高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难度。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给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注重民营企业管理者管理观念的创新,才能更好的迎接的各种挑战。
(四)员工素质水平急需提升
如果一个员工在某一知识领域的水平比较高,但综合素质水平急需提升,则会给企业、员工个人的发展带来一定束缚,最终影响企业和员工的长远发展。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一般是买卖关系、雇佣关系等,给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等带来极大制约,最终影响员工价值体现。一般情况下,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需要研发人员不断创新,注重先进经验和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才能在有效避免市场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五)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够完善
较多民营科技企业都存在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矛盾的情况,因此,民营科技企业的相关机制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目前,有较多民营科技企业的规范性不够强、灵活度不够大,知识经营管理出现随意性较大、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和实际效用不大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新形势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有效保障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的先进性。因此,根据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注重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才能真正改善民营科技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最终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应采取的有效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管理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人员要迅速转变观念和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意识,提高对管理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才能确保管理创新相关工作可以得到真正落实,从而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根据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管理创新相关工作考核标准的时候,增强高层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将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与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可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最终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日常工作中,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还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全面监督,让他们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企业的规范标准执行,才能确保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实践性,从而达到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真正目的。
(二)注重管理制度的有效完善
现代化建设中,新形势下的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民营科技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共同配合,才能制定出管理创新需要的发展战略,以在严格按照管理创新目标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首先,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管理创新的整治力度,并对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监控,才能避免随意分配企业资源、私自投资等情况出现,最终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各种管理问题的处理程序制度,加强对管理创新工作人员的考核,才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快速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管理效果。
(三)严格执行管理创新的相关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需要高度重视管理创新问题,严格执行管理创新的相关制度,才能真正发挥管理机制的效用,以在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管理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确保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相关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加大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的,注重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才能真正构建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例如:在合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情况下,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对生产成本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和审核等,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终在确保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相关管理标准,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四)创新管理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在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不断推进,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重点培养,注重专业管理人才的大量吸收,才能有效提高民营期刊界企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提供重要支持。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强化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才能让他们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这项工作;其次,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基础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培训和提升,才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想要逐步实现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就必须注重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才能在增强民营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另外,根据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全体工作人员还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感等,并注重自我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才能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真正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达到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
(五)提升员工素质和信息化水平
在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员工的素质修养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注重信息化水平提升,才能真正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形象,最终为民营科技企业长远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在民营科技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首先,加大管理创新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员工对管理创新的认识,并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才能真正满足现代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注重信息网络硬件平台、企业管理网络系统等的构建,严格审核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不断提高不同岗位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最后,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全体员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信息化处理能力、服务质量等,才能在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学习先进应用软件的情况下,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1、部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职责规定得非常清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加压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低。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虚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则具体表现为不按《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帐簿;不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编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存在帐证、帐帐、帐实不符现象;不按规定办理会计人员工作交接;不按规定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不按规定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销毁等等。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失灵,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有的民营企业从社会上聘请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还同时受聘于两家或多家企业,会计核算流于粗放,无法有效地开展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质量。
4、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5、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
6、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国有改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督检查不到位,导致两套帐、多套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空白或混乱。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措施
1、从财政部门来说,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二要以造就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基础工作扎实、作风严细、高素质、高效率的财会队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工作,加大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公平的高级会计人才考评和培养机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广大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管理型、廉洁型”的会计人才,为民营企业落实国家法规政策、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从民营企业本身来说,民营企业规模越膨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就越重要。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受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引起的;从企业外部来看,也没有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执行不力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因而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应加强对《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所有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和基本的一环。二是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三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应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处理好一切会计业务,并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潜增效,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为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优化配置会计资源,充分发挥记帐的优势。根据《会计法》、税法和记帐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应该建帐建制而达不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民营企业,一律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记帐。同时,记帐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大力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筹资、投资等决策面临的风险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评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作用,进而提高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科学制定各项定额,全面加强预算管理,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向企业管理要效益。
5、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力度,以解决会计电算化水平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政部门应注重发挥好民营企业与财务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会计核算特别是财务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水平。
新晨
6、加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培训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目前,国税、地税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纳税监督和约束是强有力的,但对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却指导不够,相比而言,财政部门应负责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由于种种原因,财政部门的督导也不到位。外部监督的弱化和缺位给民营企业造假帐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建议财政部门成立专门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管机构,或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国税、地税、审计、工商、统计、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立体化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检查配套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促使民营企业讲诚信,有效地解决两套帐、多套表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创建和维护和谐有序的绿色会计环境。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共同建立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辅导和考评奖惩机制,积极研究和制定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量化和细化考核,并将考核和奖惩结果公告,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民营企业,经过短时间的超常规发展,单一小规模作坊式生产型迅速向股份化、集团化、国际化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本文重点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
关键词:
财务管理;融资;成本管理;对策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综合竞争力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因其管理方式和管理策略较为落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或者直接被市场淘汰。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民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论述,能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方法的借鉴和应用,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管理的方法和内容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当引起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而言,因其自身规模、资本结构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使得民营企业在投资和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和盲目投资的现象以及成本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而使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家族管理的模式使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财务管理问题有效的解决,应当成为民营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并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重要举措。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法人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这样就造成了企业管理的集权模式,所有的经营决策大权都落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而多数企业所有者都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一方面,使得财务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在制定过程中不具备科学性,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能严格的得到遵守,另一方面,致使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同时导致财务管理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
2.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一般由会计和亲属担任,因为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部门是资金的流转部门,会计人员对资金的流转比较清楚,因此处于节约成本和认识局限的限制,管理者只会聘请一些只懂得基本做帐的会计人员负责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人财务管理的能力所限,不能够有效实现财务管理的具体职能,比如成本预测、现金流量控制、投融资管理以及风险分析与控制等。更有甚者企业所有者因出于安全性需要只会聘请亲属担任财务管理人员,这进一步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3.融资能力不足。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进行分析。
3.1企业外部原因。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存在歧视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不断地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对其歧视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国有商业银行对齐全的融资政策制定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即对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和对民营企业的硬约束,主观上将其信贷配给向国有企业倾斜。其次,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其受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够满足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我国当前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程度不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作为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和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数量和规模,虽然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普遍短缺的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在不断的下降,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对民营企业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最后,直接融资体系的缺失,其主要表现在股票市场的制度障碍,在债券市场中,债券品种单一、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资本市场的层次较为单一等多种因素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3.2企业内部原因。由于多数民营企业在初始发展阶段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在较为长期的时间内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言竞争能力较低、风险防御和控制能力低下。在面对信贷状况不好的民营企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融资政策方面向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倾斜,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另外,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成果信息不透明以及财务和会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对其信用状况评估比较困难且对其融资需求设置较高的门槛和持有谨慎的态度。
三、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会计记账,而且涉及到企业成本管理和融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要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设计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对其制定的各项制度严格遵守,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这对于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促进企业的壮大发展起着基础作用。
2.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由具体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进行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作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者和体现者,他们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更好的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要求,首先在聘用财务人员的时候,要求必须要有相关的行业从业资格证,这是保证财务人员行业素质的一个前提;其次,对于现有的财务人员,也应该进行统一的培训,组织学习新的会计制度,让其了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便于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再次,要求财务经理和主管会计人员具备中级会计师资格,同时,鼓励不具备条件的财务人员努力考取相关职称;最后,要大力吸取优秀的管理人员,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
3.加强民营企业的融资管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营企业如何合理和科学的进行融资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企业内部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科学的制定融资政策。民营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融资规划,要以满足投资需求为主导思想,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以及投资领域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使得融资政策和投资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3.2加强融资风险的控制。融资风险主要通过财务杠杆系数进行衡量和调控,通过资产负债率的有效控制,以此来分析融资风险的程度,做出相应的调控政策。
3.3提高企业自身实力。民营企业多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此来增强企业对风险的应对能力。针对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企业应根据其行业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增加企业的自身实力,为企业进行融资时创造出有利的融资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式单一、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缺乏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民营企业经营者应积极寻求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制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诗妍.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5).
[2]王喜.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关键词:劳动保障制度;问题;对策
劳动保障制度是我国保障公民生活的基础制度,体现了社会进步,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状况和国家文明进步步调一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可见国家劳动保障制度存在的重要性,但是虽然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发展状况良好,但是收到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很多发展的阻碍因素,下文将做具体分析。
1 我国劳动保障制度的问题
1.1 劳动保障制度不统一
我国劳动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劳动保障制度的配套管理体制不统一,部分劳动保障制度针对的社会群体差距较大,很多成员享受制度优惠,但是还有部分成员享受不到制度优惠,原因在于行政管理政策多门,社会保障项目的协调难度很大,另一部分问题是历史性问题,体现了不同地区、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性。
1.2 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我国的国家体制相对单一,改革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涌入,出现多元化的保障基因,由于受到改革之前国家单一保障改革落后的影响,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相对落后。
1.3 劳动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不全
传统的劳动保障制度项目主要针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其推行也只是以上部门,覆盖面积很难涉及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自由职业者,就我国的整体环境来看,劳动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全面,需要提升国家劳动保障制度覆盖面积,提升劳动保障的比率。
1.4 劳动保障制度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
由于我国私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承担或参与的劳动保障制度统筹层次很低,很多地县级的企业根本无法推行劳动保障制度,省级部分城市还存在很多企业不缴劳动保障款项的情况,原因在于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很强,当人才流失之后,劳动保障制度的归属成为问题,部分去也利用多种理由不接受或者拖欠劳动保障款项的缴纳。
1.5 劳动保障制度资金的筹措及管理尚不到位
就我国当前来看,劳动保障资金的筹资很难,劳动保障制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劳动者、政府三方面,当前多数企业在劳动保障制度中的统筹占据主导,因此部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出现经营效益问题,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的状况,由此导致劳动保障制度在企业的推行受阻。
1.6 劳动保障亟待加强立法
劳动保障立法是针对劳动保障制度专门设立的法律,需要对其进行完善来强化劳动保障制度的规范,拓展劳动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积。当前我国劳动保障制度需要依靠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来推行。但近年来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紧张状况不容乐观,呈现出地区差异性的情况,整体进展效果一般,需要通过立法来缩小地区差异性。
2 完善我国劳动保障制度的对策
2.1 完善劳动保障管理与服务体系
第一,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劳动保障部门进行重组和划分,提升劳动保障管理部门在规划、政策和管理层面的一致,形成劳动保障资金运行保持良好的循环。第二,建立劳动保障制度的监察机构,强化对问题和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第三,实施统一性强的服务体系,根据全国范围或者 全省范围实施统一性强的服务管理体系,保证劳动者在特定的区域合理的流动。
2.2 扩大劳动保障制度项目的覆盖面
我国政府需要拓展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地营企业等不同 企业类型加入到劳动保障制度中来,虽然将其落实的难度很大,但是该项措施是拓展劳动保障制度覆盖面积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实施过程的必要环节,可以将该过程分批进行或者采取不同区域区别对待的方式,建立起多功能且多渠道的机制和措施,并采取政策或者税收层面的优惠,保证劳动保障制度在全面范围内得到拓展,提升覆盖面积。
2.3 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劳动保障制度职责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明确自身在劳动保障制度推行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职权范围,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政府在我国实施劳动保障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国家推行劳动保障制度过程中,政府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劳动保障制度的屠光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很多项工作和任务,不能过分的强调政府作用,实施劳动保障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挥好 政府和市场的双向作用,实施双管齐下的措施,保证政府和市场的协调作用,对劳动保障制度进行完善。
2.4 政府牵头,多方位筹集劳动保障基金
由于经济基础是实现上层建筑的主要支撑,因此为了推广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劳动保障制度全民化和全员化的目标,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财力作为具体的后背力量,发挥政府在劳动保障制度中的监督和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对劳动保障制度实施项目资金筹资的过程中,政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财政方式、行政方式或经济支撑、税收政策优惠的措施来实现资金的筹集,由此保障劳动保障基本资金的来源和数量,保障劳动保障制度资金筹集的有效性。
2.5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来提升劳动保障水平
只有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才能提升劳动保障的实施水平,因此需要企业、政府、或者社区部门的合作,利用不同形式的培训或者实践工作的方式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利用不断加强劳动保障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劳动保障的工作机制,由此来提升劳动者的专项技能,深入提升劳动保障制度的水平。
2.6 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
当前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主要通过国务院或者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或者地方行政法规来推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推行,只通过行政规章制度是根本不足的,我国政府需要将老公保障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劳动保障制度相关法律体系,保障劳动保障制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黄玉君,吕博,邓大松.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5,06:45-51.
[2]陈轩禹.劳动者权利保护――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34:279-280.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使用对策
作者简介:石志忠(1970-),男,河北邯郸人,邢台学院贸易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30-03
民营企业是当代中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民营企业发展历史时间短、经验少,优秀长寿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而短命的民营企业比比皆是,这其中尤为重要和突出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使用存在问题。员工的不稳定性对民企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思考如何吸引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民营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狭隘,管理理念落后。古今中外,任何成功企业的核心问题都离不开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美国的微软、日本的索尼、松下以及德国的奔驰、大众等世界知名企业亦是如此。民企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资源空前紧张,而当今许多民企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出现断层。一些民营企业家只相信自己的管理经验,人才观念落后,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作用缺乏清醒认识,对引进的人才总是心存戒备,不敢放手让他们去干,怕他们翅膀硬了,跳槽走人。用人是老板自己个人说了算,缺少一套完整的引才、用才和人才管理机制,极易导致用人失误。
第二,企业对制度化管理认识不足,“家长式”管理作风普遍存在。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或有某种情感关系联系起来的团体所投资兴办的,企业主多集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于一身。这种以情感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式管理形式在企业的创业阶段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较低的监督成本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企业日常事务的增多,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就会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和权力的滥用。很多民营企业主还存在着事必躬亲的思想,因缺乏对员工的充分信任或是对员工能力的怀疑,从而干扰一些正常的、专业化的企业运作行为,使得企业经营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源泉。
第三,企业分配机制不透明,员工利益无保障。很多民营企业在员工利益分配方面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即使有些企业为吸引人才,制定了一系列的薪资福利制度,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及与之配套的措施,或是薪资福利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并不能确保人才在其付出智慧和劳动后得到适当的经济利益报偿,从而使这一制度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科学管理使用人力资源的作用。甚至有的民营企业为了防止员工流失,而故意拖欠员工工资,致使员工利益受到损失。
第四,企业育人环境差,员工职业发展道路不明确。很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对人才的培养都没有信心。很多企业辛辛苦苦培养出的人才最终“跳槽”到其他企业,甚至成为竞争对手。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不再愿意培养人才,放弃了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对于人才也只是随取随用。甚至一些企业还存在不仅不积极培养人才,而且限制培养人才的行为,认为就是因为人才成长了才会“跳槽”的。这是由于企业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指导和保障,员工的职业发展道路不明确,加之劳资双方契约关系不规范,缺少相应的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这就给员工的随意流动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企业只是为满足自身单方面利益招聘员工,而不能给予员工适当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和保障;员工也仅仅是将企业作为实习的基地和积累经验、资历的平台,是奔向下一个目标的跳板,很难沉下心来将“工作”当成“事业”来做。双方都是各取所需,而不去谋求长远,很难达成相互信任、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五,企业文化不浓,导致凝聚力不强。有些民企老板一提到“企业文化”时,就振振有词地说,他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如何重视并注重投入,认为只要有了职工活动中心,配备一些器材就足够了,就算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企业应该在经营的理念、目标、方针、观念等方面对人才进行引导。要孕育企业轴心文化,力求得到人才的认同。只有目标一致时,人才之间才会有共同语言,才能进行更好的交流。
二、转变观念,构建民营企业人才使用新机制
(一)确立“人力资本”观念,建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人力资本是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生产起着促进作用,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本。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主要是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即使拥有再多的货币资本,如果没有“人力资本”,也不可能增值。因此,企业要摒弃“人力成本”观念,不要只从“省”上下功夫,“既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应该建立人力资源战略,确立“人力资本”的导向,把精力放在如何对“人”进一步扩大投资,通过培训提高其技能,从人性角度进行激励,以高成本购入人力资本,充分发挥资本的潜在价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浙江杰克控股集团的发展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家庭小作坊,10余年后发展成为中国缝纫机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并于2006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杰克”选择了“人力资本”观念。新杰克控股董事长阮积祥说:“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谁不重视人的工作,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培养人,谁就不会搞企业”。杰克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很大,成本导向的企业可能为每年几百万元的人力投入感到心疼,但杰克不会。他们认为人才不应是蜡烛,等待烛尽火灭,而应是蓄电池,用人是放电,育人是充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事实证明,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杰克员工在创造着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二)改变“家长制”管理,创建吸引人才的环境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民营企业必须合理地进行组织架构设计,科学地分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突破血缘、地缘关系的约束,建立责、权、利明确的现代契约关系,明确劳资各方的权利义务。确保组织中的任何人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使企业彻底摆脱“人治”,实现“法治”,这样,才能保障和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在一个平等和谐的企业环境中更好的为达成企业各方目标而努力工作。家族企业不等于家族管理,民营企业要引进现代管理模式,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去约束人,而不是以家族权力去控制人。
(三)确立“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人才储备、培养、开发与使用机制
改变旧的“人事管理”观念。人事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对组织中涉及到的人和事的关系进行专门化的管理,是对人管理的工具,只是起着辅和参谋型的职能。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将员工看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第一资源”,然后围绕组织目标,将员工的储备、培养、开发与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员工潜能,更好地实现组织发展,建立起以员工任职、绩效管理、薪酬分配等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
第一,搞好员工职业规划,创造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只有员工的卓越发展,才有企业的目标实现。员工迈向卓越,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企业。因此,民营企业要搞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份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从而赢得员工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员工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为人才设置施展才能的舞台。杰克控股集团的人才选用理念是:不唯学历资历,多大能力多大舞台。杰克员工都知道,只要继续努力,机会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在这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上,杰克人形成了既相互竞争、又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员工的职业生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驶入良性轨道的。
第二,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的绩效以及企业的绩效,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它也是对员工业绩的评定与认可,具有激励功能,使员工体验到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增加其工作满意度;考核的结果将决定员工的晋升、奖惩和各种利益的分配。绩效管理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要以人为本,把员工视为最重要的资源而不只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工具。在管理实践中,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帮助其发展技能,给予其应得的报酬。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在考核中不断提高,员工才会从内心接(下转37页)(上接31页)受绩效考核。
第三,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确立现代的薪酬管理理念,实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员工薪酬水平较高,企业原有高素质员工的流失率将降低,节约员工培训费用,企业将吸纳更多的高素质员工,员工更有实力加大自我开发力度,这些均有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可以形成员工素质提升与其薪酬水平提高的“互推”之势。此态势对企业与员工均是有益的,企业最终获得的收益(人力资本收益)将高于在员工方面的各项支出(人力资本投资)。
(四)重视企业文化创造,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也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企业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员工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十分重要。一个拥有良好文化氛围的企业,能够让员工更有归属感,也会让企业自身更具发展活力。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作用有时比物质激励更有效。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名员工对企业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之,民营企业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人才管理,从长远发展着眼,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良性机制,保证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使企业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 陈霜晶、王园.人本杰克: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