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必修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选修课 教学策略
1.引言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虽然选修课的作用可见一斑,但是一些高中教师在选修课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策略。
2.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2003年开始设置,虽然距今十多年了,但是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足。比如说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欠当、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对选修课的态度不够认真,认为选修课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课下自己看,课上没有必要拿出太多时间,而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必修课上面。有的高中对于选修课的考察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根本达不到选修课要求达到的目标。第二,不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水平,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由于一些高中教师没有一套科学的、明确的教学方法,照搬大学教学模式。大学选修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开设的,而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师所讲内容,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大学选修课一般是教师讲一些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课下看课外书,主要是以自学为主。若高中选修课也这样开设,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有些大。第三,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无视选修课设置上的独立性。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大联系,但是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有的教师喜欢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练习题。比如说在学完文言文后,教师将选修课上的文章作为练习材料,让学生解释字词句。
3.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3.1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改革结构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为了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的知识,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的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修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潜能发展为现实,最终成为学生的特长。首先,选修课应该以必修课为基础,在掌握了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将学得更好。必修课的开设应该为选修课的开设创造条件。其次,选修课应该在借鉴必修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两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和评价的标准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师不应该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照搬到选修课上来,要形成一整套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2选修课应该突出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教师要尊重学生所选择的模块或者文章,尊重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学生的选择,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小说专题时,许多学生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有关电子书,有的学生喜欢看纸质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的语言、结构,有的喜欢对作家作品背景进行研究……无论学生研究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
4.结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无疑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高中语文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开发学生潜能、形成专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语文选修课教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选修课程的发展。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的不同与联系;突出选修课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陈亚.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现阶段的高中选修课所赋予教师与学生的选课权利只是形式上的所谓选修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教师只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各个学校可以依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种,但是,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普遍认为,现行选修教材“不够完善,只注意了时代性,而没有很好的科学性”。所以,大部分的学校只会选择与高考关系比较接近的、以文学为主体的选修教材。而这种选择则直接忽略了对非文学的社会应用语文的选择。因此,这种在表面上提供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质上依然具有严重后果的单一化倾向,而且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现阶段的选修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高中生本来就面对强度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导致选修教材的学习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这就使得通过选修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奢谈。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会立足于高考的命题重点对选修课上的《古代诗歌鉴赏》大讲特讲,但是对于《新闻阅读与实践》等与高考关系部密切的知识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看。最后,大多数高中学校在选修课课程的开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对于选修课教学学校没有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于学生的选修制度,没有向学生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对学生选课的具体指导较少,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展选课指导活动。
二、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1. 优化选修课程设置,精简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科目设置繁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占用课时过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言教育的传统与特点。语文选修课应该减少学习模块,缩减课时,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设置、课程选量、课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审视。选修教材里的文本只是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的材料,可以从头至尾全部使用,也可以根据对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现实水平的分析,对文本加以筛选,使用最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材料实施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分类目标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选修课宜与必修课并行开课(并非指从高一开始设置选修课),但这要防止选修课被敷衍、挪用,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以免被虚化。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
2. 扭转教师观念和“修正”高考的策略。
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淡化选修课以至整个语文课程与高考的密切联系。因为语文选修课程千差万别,如何能够通过一张试卷予以全部关照?更重要的是,这种“迁就”态度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应试意识,促使选修课程“必修化”。因此,要让选修课以其真正价值生存下去,淡化教师应试意识才是上策。一方面语文高考不应公布过于明细的考试大纲,消除教师琢磨考纲的心态,让语文教育回到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来;第二方面是语文高考题要超越教材版本与文体限制,超越必修、选修限制,考出语文的“真精神”;第三方面是语文高考题型和选材最好常变常新,以此消除教师“技术化套构”和“厚此薄彼”心态,踏踏实实研究教材,老老实实教语文。做到上述三点,语文选修课才可能有立足之地。另外,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不懈地给应试化教育者“洗脑”,以理论和事例证明培养学生扎实语文功底的考试效果胜过题海战术与教学技术化,从而还选修课教学一片空间。
3. 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1专题探究式阅读
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上,大部分教师教古典诗歌时均要求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理解诗意、感受古人情怀。然而,如果在语文选修课环节也定位于这个教学目标,就会造成对必修课的简单重复,模糊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界线。所以,教师可以运用专题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开展选修课教学,打破选修教学的篇章限制,以单元为单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专题的学习。
如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教师可以选择唐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和诗歌代表作品构建专题阅读课堂,让学生广泛阅读这些唐代诗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根据粤教版教材内容,教师可设置两个系列专题,即“名家系列”和“主题系列”。在“名家系列”中,选取六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创设六个不同的专题,具体包括:李白――一代诗仙、王维――诗中有画、杜甫――千秋诗圣、杜牧――风流才子、白居易――新题乐府、李商隐――朦胧华美;在“主题系列”中,以诗歌主题内容为依据划分五个专题,具体包括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边塞战争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教师让学生根据专题自主阅读诗歌,领悟诗歌的深层寓意。在完成专题阅读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和选择专题,开展个性化阅读。专题探究式阅读不仅体现了选修课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和拓展性,还能够实现必修到选修的深层次递进,促使学生开阔语文视野,增加阅读量。
2情感探究式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学生阅读视野。为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要关注通过选修课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式阅读中获取充分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情感体验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赋予自我人生的启迪。
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选取了鲁迅、老舍、梁衡、王充闾的作品,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究、揣摩别人的记忆,并思考自己已丢失的记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又如,在“融入自然,品读生命”单元中的《囚绿记》、《捕蝶者》、《寒风吹彻》三篇文章,均渗透着作者对生命的领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文章中所传达的生命主题。《囚绿记》中传达生命是饱满的,《捕蝶者》中传达生命是美丽而脆弱的,《寒风吹彻》中传达生命是苦涩且荒凉的。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探究文章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进而思考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二、比较式阅读教学
1选修课与必修课内容的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认知对象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认知对象的理解、记忆、把握、运用。在语文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加强选修课教材内容与必修课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通过对比已学知识掌握新知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内容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可抓住这一关联性搭建起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桥梁,使学生在对比学习内容的同时融会贯通新旧知识。
如在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教师可将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与必修课中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是王维归隐时期的诗作,对自然环境的静美进行了描写,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诗歌境界;《送沈子福归江东》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王维对友人的深厚友情;《观猎》是王维早期作品,展现了王维豪壮的一面。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王维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和诗歌特点,比较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从而加深学生对王维诗歌艺术意境的理解。
2单元内不同文章的比较教学
教师可按照作家、题材、风格等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进行分类,通过横纵联系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中收入了《小石城山记》、《黄州快哉亭记》、《道山亭记》、《百丈山记》四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写作风格上又有着明显区别。教师可运用比较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四篇文章,引导学生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一般特点,并且体会不同散文家的语言特色。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利用专题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由来已久。2003年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语文教科书采用人文主题的编排方式,为专题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专题教学广泛用于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的教学中,但由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专题教学在两种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也应有所区别。
一、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依据
(一)专题教学的内涵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专题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能力点,也不是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是从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研究或讨论价值,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从这一概念我们可知:
1.专题不是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它是具有讨论或研究价值,可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
2.专题的来源或在教材之中,也可在教材之外它必须是根据教师和学生教学的需要共同制定的,是师生合作的结果。
(二)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选修课的要求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所以选修课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选修课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要求
从单本教材编写体例来看,选修教材多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题组织单元。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进行有机组合,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体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整体化的思想。而且选修课本身不要求篇篇精读,也不用通过选修课来完成大量的知识点的教和学。通过专题教学,确定合适的专题,抓住每个专题的重要内容,最终达到选修课教学的要求。
3.选修课开设的现状
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和高中学习时间紧张的制约,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外的有限时间内,大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程通常由学校选定几个高考中较多使用的模块,例如苏教版中《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入选最多。这样培养学生兴趣的选修课程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采用专题教学可缩短每个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有时间选修更多自己喜欢的课程。
二、有别于必修课的高中选修专题教学
(一)目标
如前所说,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也不如必修课那么高,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表述定位时更多地注重拓展、探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对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和减少,在表述能力目标时更多地使用“了解”、“提高”、“积累”而非“掌握”。
(二)内容
必修课中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多地受到教材编排和整体教学计划的约束,但选修课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重新划分,组合。选修课中要将专题放在整本教材中去思考,用专题这个主线贯穿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择“苏·辛豪放词赏析”为教学专题,这个专题聚合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几首词。此外专题教学还需要将课外教学资源充分融合进课堂,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内容。
(三)实施
选修课的学习强调探究和研讨,所以在实施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一般来说,专题教学通常由“确定专题名称——整合专题内容——进行课堂专题学习——汇报学习成果”几个步骤组成。在实施专题教学时,专题的确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小组合作搜集学习内容,广泛采用讨论等学习方式,最后学习成果也是通过读书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汇报。在选修课中;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小组合作、分组探究的方法,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被充分尊重,充分发挥。
三、选修课运用专题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防止专题式教学中的学术化倾向
现在所编的选修教材由于编写等诸方面的原因表现出学术化和专业化的倾向,但是我们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学术课和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作为选修课,它所担负的职责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把高中的选修教学上成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重视其基础性和通识性。
(二)注意与必修课程的联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所以我们的选修课是在掌握了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拔高。我们在利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来讲授选修课的同时,可以和必修课有机地进行联系。例:《史记选读》中,在学习《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时候就可以和必修中的《鸿门宴》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既不会觉得选修课本艰深、晦涩,也能够对原有文章起加深和巩固的作用。
(三)重视教师在专题式教学中的指导
在确定专题时,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建构适合他们的专题。在实施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围绕某专题,重点讲解选定篇目,然后根据主线将其余篇目串起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能够对教材有整体性的理解,而非支离破碎的篇目拼凑。在专题结束之时,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或是展示专题学习结果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补充,评价。
只要坚持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专题教学完全可以在选修课中焕发出不同的光彩,同时,我们的选修课也可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宇新,亓东军.高中语文选修式教学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2]史晖.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0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了中学语文课程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并要求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明确规定了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
“新课标”希望高中开设选修课既能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又能够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对教材内容也起到了积极辅助补充作用,将促使高中语文的课程设置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舞台。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选修课的开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在实际的中学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数量较多,选修不完
苏教版选修教材分为这样五个系列:选修系列一,这一系列将带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选修系列二,这个系列将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色。选修系列三,这一系列将带领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同时会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传记,回忆录等作品,使其能够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记主人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选修系列四,这一系列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适时举行演讲与辩论,锻炼学生的口才和主持集会的能力。选修系列五,这一系列将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选修内容安排全面,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可能得到提高。但就江苏教学实际情况看,结果这些选修教材根本修不完。高中必修教材5本,会安排在高一高二的3个学期学完,从高二第一学期期中之后,才开始学习选修教材,到了高三第一学期开始,最迟到10月份,各个学校就进入到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去,再加上高二第一学期有一次全省的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不少学校会缩减语数外学习时间,来加强必修学科复习。因此,实际使用选修教材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学期的时间,多数学校会选择与高考有关的系列来学习,如系列一中《史记》《唐宋家选读》以及《唐诗宋词选读》等少数几本书。大部分的选修教材只能束之高阁,甚至并不征订。
二.结构偏颇,选修无趣
普通高中不仅承担向大学提供生源的任务,还有给社会输送身心发展完备的劳动者的任务。但从现在所设置的语文选修课程与所编制的教材来看,显然过于偏向升学者,趣味性选修课太少,选修教材实际成为必修教材的延续,同样进行学科考核。所以,今后应加强趣味类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编写,尤其要加强实用性的听说读写类选修课程与教材开发。特别建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应用,在现行五个选修系列中,可圈定几门与必修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必须从中选修若干门,以保证进一步打好语文基础。任意性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和某方面特殊的语文能力而设,应充分体现自主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
三.引导乏力,选修无果
从教师本身来看,语文教师是否有能力担任起语文的选修课教学?由于教师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选修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由于许多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选修课必然会占用他们大量精力,这就必然会弱化对班级的管理,也会进一步加重教师的负荷。上好选修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汉语言文学知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选修课教材被走马观花地掠过,学生食而不知其味,这与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上述就是我对影响语文选修课发展的一些看法,对此我认为语文选修课要在落实好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选修课对必修课内容的拓展深化作用。以生动的、开放的、丰富的、创造的、实践的、发展的、科学的选修课内容,帮助学生确立面向“学习社会”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强调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当然还要注意精选的数量。这样就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使得选修课的目的得到体现。
李凌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责任编校:王 玲
关键词:农村高中;选修课;地域特色;专题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公布之后,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然而其中的选修课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编排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然而,目前占我国高中总数一大部分的农村高中,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照大纲的要求开选修课,或者干脆不开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规定对于这些农村高中就如同虚设。农村高中如何正确理解高中阶段设置选修课程的目的,恰当地把握高中阶段选修课的特点,结合本土资源,开设有特色的选修课,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出路:地域特色
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而且可能没有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不同地域特色,虽然允许地方自主选择教材,但无论怎么选,在某一个省市、某一个地区总是统一的。而选修课的设置就不一样了,每个学校可以有自,开还是不开,开什么,怎么开,都是学校自己说了算,上级单位无权干涉。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现在各地区选修课的开设混乱的局面,造成了教师心中的困惑。
农村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较偏僻,离繁华的闹市比较远,经济比较落后,这是农村高中不能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实,农村高中完全可以根据地方特色,不拘一格,开设贴近生活的、有地域特色的选修课程。经济落后,工业就很少,自然景观的破坏相对较少,风景的秀丽往往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不管旅游业的开发如何,它都是学校开设选修课所必不可少的一大资源,要加以充分利用。学生可以凭借这个课程,了解自己的地方,不会再为落后而自卑。同时,学生在了解之后,走出山区,都会情不自禁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增进外界对家乡的了解,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观,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校的扩大发展做了无形的广告。
有些农村高中,可能还有更重要的文化资源。比如,古代某个文学家曾经在此逗留,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这里有美丽的神话传说,这里的风俗习惯别具一格,这里的民族文化与众不同,这里有很多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这里是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古村落,等等,任选其一,都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的重要参考内容。
也有一些高中,处在某一个语言的中心区,比如吴语,或者其他方言,或者少数民族的方言。学校也可以据此在语文学科开设语言方面的选修课,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乐意,也会很有兴趣,因为研究自己身边没有注意的东西,往往更能激发研究者的兴趣和动力,会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因此,农村高中的语文老师不必发愁选修课该开什么,怎么开,学生会不会感兴趣,会不会耗费很多资金等问题。语文老师所做的,就是发动学生去挖掘,去寻找身边值得研究的、与语文有关的信息,然后集中学生的智慧,把这些搜集到的情报综合,形成大家都有兴趣的课题,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与学生一起完成研究,最后展示成果,学生开心,有成就感,教师也开心,因为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可以申报的课题,特别是这个课题的成果都由学生来帮你代劳了,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专题模块
农村高中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来自本学校的周边地区,家庭条件不好暂且不考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语文基础薄弱,语文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在设计选修课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考虑这些方面,一则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则学生也感兴趣。然后对症下药,设计针对性较强的专题模块,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有这样几个模块的思路可以供农村高中语文老师开设选修课的时候参考:
1.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开设思路
受新课标的启示,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
诗歌:古典诗歌名篇选读、外国诗歌选读、中外哲理诗赏析等。
散文:文言散文选读、中国当代散文概说、杂文大家名篇选读等。
小说:港台小说欣赏、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鲁迅小说选讲等。
戏剧:《―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精读、中外戏剧选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宽广的世界,基于课标要求和文学体裁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突出了作品的分类,而往往容易忽视学习者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单一地从这一角度开设选修课,很难实现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
2.基于基本能力的开设思路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者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涵盖了这些方面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方面可能比较欠缺,平时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作为选修课,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系列,可以开设如下的选修课:
听:现代散文名篇朗诵欣赏、评书选播、古典诗歌朗诵欣赏等。
说:演讲与口才、朗诵的基本知识、说话的基本技巧等。
读:中外名著提要、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科幻小说选读等。
写:古典诗词创作、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怎样写新闻等。
基于基本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思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这些还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借助其他思路来补充、完善。
3.基于农村特殊情况的开设思路
这个方面开设的内容比较丰富,也是农村高中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本土民族文化
任何地方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独特的文化优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犹如教师自身的爱好特长一样,被大量地闲置。而一旦这些特色文化项目被巧妙地转化为课程资源,选修课的地方特色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经常被广大师生所忽略的方言,这也是我们的一大资源。
(2)本土风俗习惯
每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一年之中的几个重大节日,全国各地庆祝的方式都不一样。还有,常见的婚丧嫁娶更是五花八门,穿插的节目层出不穷。语文教师就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明辨其中的规律,带着学生一起来挖掘蕴涵其中的精神底层
和该地区居民潜意识里的精神活动。
(3)本土文学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到处都有古人、名人留下的足迹,还有他们留下的诗歌和散文。挖掘、学习、保护这些古代的珍贵的文学资源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浙江的温州,是古代的永嘉,这里名人辈出,众多的文学和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古有谢灵运、永嘉四灵、永嘉学派、戴家一门四进士,近有朱自清、汪曾祺,名人留下的字迹和诗歌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语文教师应抓住本土这种富有优势的文学资源,请学生去查找搜集,然后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学生定会油然而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三、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
相对城市高中,农村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面临的困难也多一些。实施新的语文选修课程,必然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上好选修课的必要条件。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师从何而来?毋庸置疑,主要还是由各校语文必修课程教师担任。但是由于选修课程系列多,模块设计复杂,再加上必修课程的模块,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会显得繁重,而且选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新内容多,这样对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就目前各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能够胜任选修课程教学的相对来说就比较少。而且,立足本土,立足乡土情结,势必要语文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搜集资料,这远比从其他地方搞一本定性的教材来使用要费力得多。城市高中的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大型图书馆、大型书店等途径来查找相关资料,而农村高中的语文老师,搜集资料的渠道可能比城市高中的语文老师少一些。这样一来,语文老师的课余时间就会大大减少,会挤掉部分投入必修课备课的时间,会减少照顾家庭的时间,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变革;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50-01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和渗透,高中语文也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仅简单的停留在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提高层面上,而是要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重视,提高对学生的情感、文学素养的重视,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具体教授便为这种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产生了诸如改善教学理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高中语文选修课也存在着一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标准出现偏差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语文新课中的人文教育理念,能否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教学目的进行深刻的反思。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新变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具体教材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和计划,都是建立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选修课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某些新的气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在扩充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选修课的内容选取是与必修课的教材内容相为互补的,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会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而教师在这种课程教学形态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会相应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逐渐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必修课的固定教学内容之上的,教师应该从全面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即在知识学习之余还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人教版的选修课本为例,这一教材涵盖了古今中外的诸多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文体,这就意味着这一套教材涵盖了众多的兴趣取向。因此,学生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或者文体入手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文学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还能够激发教师自身对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语文选修课的教材中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中文系本科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补充自己的文学知识含量,从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中国文学到西方文学,这就能够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在带给语文教学一些新的教学气象的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其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渐地被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高中语文的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不合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就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必修课知识以外的文学常识等进行扩充和拓展。因此,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就应该以学生的兴趣选择为基准进行课程安排,但是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设置,尤其是受制于教师普遍保守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安排存在忽视学生意见的问题,有待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并对其加以解决。
第二,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很难实现由应试教育到人文教育的转变,具体来讲,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往往是根据高考大纲中规定的有关语文选修课考查的内容标准进行选自选内容的教授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安排会忽视很多其他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这种割裂式的教学方式,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知识接受中的碎片化问题。
第三,有关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讲,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标准是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相呼应产生的,因此,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效果高低的评价,学校设置的标准中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这就造成了人文性教育理念的偏差。
3.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足以引起我们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担忧和反思。在此之上,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还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为解决高中语文的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可以对学生们进行一次兴趣爱好的问卷调查,以此来掌握学生的文学兴趣倾向,并在符合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参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开放学生的选课制度,让学生自由选课。
关键词:选修课 师范生 专业培养 创新与改进 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在03年全面实施后,分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指定选修和自主选修,其教学时间差不多占了整个高中阶段的五分之三。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语文选修内容涉及“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
选修课的开设是这次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亮点,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社会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兴趣选择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不同。这样的设置目标,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也是可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
但实施了这么几年,实际的情况却不尽人意,没有设想的这么顺利。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仍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减缓整个语文新课改的进程,也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问题的表现
1.高中教育考察制度的问题。首先,中国的高中班级人数比很多国家都多,这是社会问题造成的。当教师面对选修课——本身就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而开展的课程,和那么多人数的班级,授课想要达到的个性化选择无疑是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由于高中教学受到课时的限制和单一的评价方式,所以语文的选修课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既不能像必修课一样,获得学生的关注,又不能完全放弃。最后,由于高考要求限制,教师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来选择选修课课文,只能按照高考的命题和思路来训练。选修课的“选择性”完全被应试教育掩盖。在2007年的新课改首次语文高考中,广东、山东语文卷选修课内容分别占12%和10%,而海南和宁夏卷选修课内容根本没有。在这么低的选修课占有率的高考现实中,不重视的情况就自然不可避免。
2、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除了社会的现实原因,还有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有一定责任。在新课标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新型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基础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研究者。虽然有了新的定位,但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时,仍按照传统课堂形式授课,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少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除了上述原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限制选修课发展的一大原因。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没有完全理解,只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在新课改的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情况下,只追求课堂的热闹与庞杂,教学比较虚空,不扎实,而且认为“人文性”必须篇篇都有落实,课课有体现,还得夸张重点的表现出来,于是课堂中泛化了的“人文教育”便逐步固定下来。且一心追求新课改的新因素,特别是在某些专家的大力鼓吹之下,各种华而不实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进行得如火如荼。同时现在的教师大多数自身阅读水平就不高,教学素质也不够,选修课的教参资料又普遍偏少,很多教师就无从下手,上起课来更是没有章法,自己都没有读懂课文,更别说可以按照目标来系统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语文能力了。
由于新课改的实行,选修课的开设,我们日渐认识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已经上岗的教师自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再深造,但对于那些还在专业师范大学进行培养的师范类中文的学生,这些未来的教师,我们的确可以多一些关注,让他们在学校的宝贵时光多获得一些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改进方式
一、选修课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我国教育改革也走向深水区,课程结构必须体现选择性、综合性与均衡性等。课程是一种精神、物质文明的双向结合,不应局限于静态经验与书本当中。新课程标准所引领的重建与改革体系当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可谓是最具创新与力度较大的一次改革,这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当中的核心重点与价值。
选修课强调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认知主体自身对知识体系与意义的一种主动建构,这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充分重视师生共同发展与互动以及课程本身的生成性不谋而合。这也间接说明开设选修课具有强有力的理论性支撑。
在对选修课程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其五大特点,即学分制、弹性化、模块化、层次化以及多样化。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体系之下,选修课共提出了五个教学系列,分别为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的运用、新闻与传记、小说与戏剧以及诗歌与散文。这五个模块可以进行自主设计,但与此同时,并未对设计内容与思路给出具体的建议与安排,教师可对模块结构与内容进行取舍,更具灵活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开设选修课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选修课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让语文回归经典与生活,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有效平台。具体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专业发展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下,选修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力与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选修课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资源的创造者也是开发者。因此,怎样优化课程设置、怎样有效地使用选修课教材,这是衡量教师专业是否成熟的首要标志之一。此外,教师还要充当教学内容的协助者、引导者和设计者,以及教学方法的调控与选择者。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选修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显然更加尊重学生自身的学情、切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选修课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发挥特长,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读、写、说的能力。因此,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来讲,选修课无疑更具可操作性与可行性,成为学生心智放飞的乐土。
3.特色学校构建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要想实现教育的稳定发展,整合课程资源与优化课程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而选修课的引入,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不但可以节约成本也可落实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打造特色校本课程还是服务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把握大势,坚持与时俱进,全面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实践出一条同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创新教育之路。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具体策略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对选修课来讲,由于没有硬性要求,许多教师对其重视度还有待提升。具体而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应遵循以下策略。
1.选课标准必须取舍有度
一般来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选修课具有知识量大而广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选择切实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知识点进行拆解,大胆对课程作出取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选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作用,不断引导广大学生积极互动与踊跃发言,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采取科学的策略。例如:学生觉得较难的文章,教师可先进行引导,提供知识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分析;而对学生较为喜爱的文章,如《大铁椎传》等,则可采取互动提问模式,并让他们进行分段朗诵。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裁与文章,可充分根据文章自身的写作风格,采取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解时,对课程当中所提及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赏析时,如果出现了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可引入侧面引导之法:首先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置身诗境,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体会独特的意境。此外,针对教学单元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对重点进行详解,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积极消化并掌握,并通过指导学生写课后感等方式,间接提高学生的赏析与写作能力,巩固知识体系。
在选修课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以符合他们的身心特征,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教学前提必须基于课程目标
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自我需求。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以及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的自我需求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教学体系当中的一个有机构成体,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掌握学生语文选修学习的具体需求,从实际出发,制订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基础、阅读兴趣以及实现目标等都是必须考量的。
其次,掌握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的具体性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切实掌握选修课同必修课之间现存的实质性联系,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看成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同时,又必须了解之间的共存。选修课作为一种补充式的教学模式,它应该是必修课的延伸与补充。在选修课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引导性,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学生自我鉴赏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诗歌教学为例,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要详细掌握诗歌不同的背景,如作者的写作、生平背景以及写作方法与思想情感等,引导学生自主对这些内容加以强化与理解。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必修课常见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两者差别不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选修课也要遵循基本的规律,教师应当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不能随意舍弃。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者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必修课强调课程基础与均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内容上可选择性也更大。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学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选修课的基本特点和必修课不同,所以选修课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并且它要求的活动也更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留下更大的空间。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与必修课相比,应该要有更多、更丰富主动学习的时间,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的,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关系密切,在教学内容上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模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注重主题、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理论性,但它的完成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和计划,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往往需要一节甚至好几节课的时间。在选修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其在学习上的热情。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它和其他优秀的名家名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给教师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屈原《湘夫人》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当老师。教师在简单讲解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写教案的基本要点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书写教案、以及做课件。教师在旁边做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诗歌意境、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性的自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很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讲究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具有形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角色的了解来发挥表演,将角色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演员和观众两个部分,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应当交流各自的所想所感。演员和观众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
组织学生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学生积极报名申请,申请内容要包括如何选定演员,如何进行排演等。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舞台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选拔若干名演员。要求学生都积极报名。学生递交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中要写明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及理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将会如何来表演这个角色。这项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研讨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申请,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判,选拔出导演和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的观看和评价后,选出一名最佳演员,并且给其颁奖以资鼓励。第四,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和现代汉语进行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会朗诵古文,而且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四个问题:课程理念理想,现实操作困难;必修课基础旁落,选修课意义架空;选修课无特色,加剧异类倾向;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生内部评价。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新课标;问题
选修课是语文课改的亮点和突破点,在理念上大力提倡平等和谐的对话理论,着眼于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开拓视野、自由阅读、多元创生,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和意义生成。现代化的构想却在实际运用中遭遇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理念理想,现实操作困难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习由义理本位、被动接受、灌输记忆向主体建构、主动探索、发现参与的学习理念转变。首次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体系,为学校结合实际参与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实际中,学校的课程实践易受原有管理体制的挑战和制约,即上级教育部门考核与评比的影响。这样独具特色的选修课就成了上级意志的“代言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一是教育传统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一直是高度集中的,国家上层建筑确立了对教育的绝对领导,地方和学校服从于国家的教育安排。直到新课改以后,国家教育部门才下方了领导权限,给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逐渐拓展了地方和学校自由发展的空间。由于三级课程体系是新生事物,至今还没有形成太多具有可操作、可借鉴的本国成熟案例,再加上地方和学校一贯的思维惰性,习惯于等待着上级的指示和安排,选修课“名存实亡”,也就不属于校本课程体系,实质上仍然属于国家课程体系。
二是选修课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承载开设选修课的重任,取决于教师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课程理念是否熟稔,教学目标是否清晰,选修内容是否恰当,学情分析是否掌控,策略方法是得当,调控能力是否充分,评价手段是否合理等等相互影响和叠加的要素。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二元对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配置参差不齐。
三是选修教材内在结构的缺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这五个系列,五家出版单位一共设计了71种选修教材。这71种教材,并没有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反而是大同小异,缺少精品,“如几乎各家出版社都编制了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唐宋家、传记选读、新闻读写、现当代各体文学选读类的选修课教材,从设计思路、文章选编到编写体例,并不给人百花争艳互竞春色的感觉”。[1]而且“所设置的语文选修科目与所编制的教材显然过于倾向于升学者”,但“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的社会,教育面临着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使命”,[2]再加上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高中学生有自主选择就业与深造的权利和自由,因此选修课不仅要满足升学者的兴趣和爱好,还应兼顾和重视未来社会合格劳动者的需求和品味。
四是“走班制”带来的弊端。走班制是高中课改推行的新型授课模式,与传统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互为补充。“走班制”在理念上有助于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扩大交际范围,增进学生友谊,提振自信心;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计划不详细,方案不明确,容易造成学生忽略兴趣爱好,无视选课初衷,抱团选课;容易放大学生绝对自由,疏于学习,放任自流;容易造成教学混乱,加重教师管控负担;容易疏离师生情谊,降低班级凝聚力和亲和力;再加上,很多学校并不具实施走班制的现实条件,走班制大多适用于优质学校和实验学校。
(二)必修课基础旁落,选修课意义架空
语文必修课5个模块,5本教材,1.25学年课时量,10个学分,占高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语文选修课5个系列,16本教材(以人教版为例),1.75学年课时量,8或14个学分,占高中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分配比例势必造成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课的基础地位被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基不牢。必修课规定了每位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要求、学习任务、课程目标,承载了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使命,是学生基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渠道,体现了新程基本理念的共同性与基础性原则。必须课的基础,必将因为课时的减少,内容的压缩而受到动摇,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降低了基本学力,弱化了必修课的基础性。
二是选修课目的和意义架空,失去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性发展需求的本原意义。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拓展和深化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和特长,激发特质和潜能,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对人才的多种需要。但实际上,学生应考科目众多,课业负担承重,闲暇时间有限,精力和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自我认知和反思不足,易受集体、同伴、老师的影响,很难给自我清晰的价值定位,自主选择的机会大打折扣
(三)选修课无特色,加剧异类倾向
“目前选修课一般有三种开法:要么通学通选,要么指定选修课或公选必修课,要么变成‘放羊课’‘自读课’而缺乏有效指导。”[3]这实际暴露出了选修课现实存在的不良倾向:
一是选修课程必修化。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开设符合课标要求且有成效的选修课过于苛刻,也不现实。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往往会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直接将必须课的教学方法、设计流程、评价标准嫁接到选修课的教学中,完全无视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和教学内容等核心要素,造成了选修课特色魅力的遗失。
二是选修课程大学专业化。如果不及时、准确地厘清和界定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大学语文必修课的联系与区别,高中语文选修课还极易开设成大学语文选修课,因为,从选修课的内容来看,现行的语文选修课教材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学习内容几乎形成了一一对应,而且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的接受能力,致使内容过于专业、深奥,也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相抵牾。
(四)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和学生内部评价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试题测验、量化分数、评定等级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成的果转化,注重外显的学生行为,而无法考察学生内部的心智活动和过程的参与意识。
一是试题编制袭用现行高中试卷的结构,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统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压抑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批判能力,使学生丧失对选修课的兴趣和动机,沦为应答机器,压缩了理解、体验和感悟的个人成长空间。
二是量化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把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课堂内外的活动简单的用分数加以量化,用科学精确的手段加以概括,缺少了相应描述性内容的陈述。学生内部的情感变化,心理活动,学习动机,只有本人知道。没有学生自我内心的真诚流露,真情表达,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是将评价方式机械化操作,琐碎执行,增添了教师的额外负担。如有的学校规定教师下课后,需立即将学生课堂表现输入电脑。而有的学校则实行学生进校门刷卡、食堂吃饭刷卡、图书馆借书刷卡等,将这些数据作为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
参考文献
[1] 温立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J].语文建设.20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