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管护方案

高标准农田管护方案

时间:2023-08-25 17:0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管护方案

第1篇

引发原因 难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 A 1.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中,存在设计与现实相冲突的问题。规划设计与当地群众意愿的关系在农田整治实践中往往产生矛盾。项目区受益群众的意愿是将现有的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进行维修加固,不赞成新修沟渠道路,也反对废除现有的沟渠道路,最终的结局是施工中只能在现有的沟渠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而新修的工程很少,打破原来的布局,重新开创建设的则更少。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更需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便于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需对现有田块的灌排道路设施重新进行组织,这就可能带来基于综合效益最优的规划方案和农户习惯的田间管理方式的矛盾。另外,项目建设后形成的良田因为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便利会成为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如果不注意推动现代农业的方式方法,可能会产生盲目推动现代农业 经营和农户沿袭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基于政府推动的 耕作制度和基于农户个体偏好的耕种意愿的潜在冲突,不利于保 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要避免这些潜在的冲突,在规划设计方案制 定环节,不能单方面地追求所谓的 “先进合理”,一定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愿,能够让群众接受。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时,更要做好充 分的解释、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先示范后推广。如果是群众心存疑虑、不理解、不接受的,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允许其沿袭 目前的田间管理、耕作经营方式。

2.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2 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们已经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中,各级和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由于国家对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虽然当地政府比较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3.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3.1 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今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3.2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第2篇

2017年,在坚持“五个集中”的基础上,项目建设思路要突出强调与农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发挥项目建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做到 “五个结合、五个优先”。即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优先支持水稻、旱作稻、大豆、花生、马铃薯、三辣、鲜食玉米等作物生产;与各类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农业标准园、棚膜园区、休闲观光采摘园、苗木基地等园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项目实施区建设;与产业扶贫相结合,优先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五个结合、五个优先”的要求,近一个时期吉林省农委指导调度各部门、各县(市)重新安排2017年建设任务,除水田外旱田项目区尽力减少普通玉米覆盖面、尽力增加其他作物生产区。总体考虑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调整完善建设思路

重点是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战略部署,按照“五个集中、五个结合、五个优先”原则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握率先,合理安排,以长春市及其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以水田和旱田经济作物为重点进行布局;坚持整体推进,集中连片,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部门统筹,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各类新型生产营主体、广大农民项目建设积极性。

二、注重节奏抢先抓早

2017年省农委继续与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水利厅共同制定下发《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方案》,谋定思路,明确任务,安排步骤,细化责任。工作推进上立足抢先抓早,早动手早安排,抢前期、抢工期,确保全年任务按时完成。第一阶段:2月前完成项目前期,确定项目指标,启动项目前期,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设计、项目预算、项目审批等。第二阶段:3月中旬前完成项目招标,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图件和方案,招投确定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阶段:3月16日到6月底组织春季施工。第四阶段:7月到8月底组织夏季施工及半年总结。第五阶段:9月到12月底组织秋季施工,年度总结验收及安排落实2018年项目。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把握引领性、示范性、标志性,按照“点中点”、“园中园”的思路,在重点区位、重点产业打造亮点工程。省级层面突出将前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长吉新型现代农业展示区、吉林石油集团华侨农场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作为建设重点区位,将大豆、花生、马铃薯、三辣、鲜食玉米、苗木、大田蔬菜等作为重点产业,县(市)层面也根据自身确定重点区位和产业,支持引导地方通过项目迭加、社会资金投入、金融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广大农民参股等形式,参照山东齐河、江苏泰州姜堰的做法,提高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直正将高标准田建成看得出、用得上、标准高、功能强的示范项目。

四、注重政策模式创新

高标田投入大,任务重,建设难度高,加之我省各级财力状况不佳,造成只能依靠中央投资,不能实现短期建设效果。按照现有建设进度,很完成《率先规划》的部署要求,唯有不断创新机制和办法,集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一方面要引入PPP建设模式,落实《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产权股权债权融资、资源特许开发等方式,建立健全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将各方面资金吸引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国开行、农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作用,利用长期、低息金融产品,构建合理的还款和风险补偿机制,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吉林模式。此外,要积极开展以奖代补试点,扶持实施整村流转、托管经营、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篇

一、建设范围

高速公路、铁路红线范围以外每侧30米、国道、省道红线范围以外每侧20米、县乡路每侧10米范围内空缺地段全部绿化。

二、建设标准

连徐高速每侧30米、国省道每侧20米、县乡道路每侧10米范围内土地全部流转出来,开挖隔离沟,实现所有道路两侧绿化全覆盖。

1、查遗补缺,见缝插绿。实现所有重点干道绿化全覆盖。重点实施323省道牛山街道和曲阳乡空缺段绿色通道建设。

2、认真排查前期绿化地块。检查苗木存活状况,比对周边绿化整体形象,进行绿化提档升级,开展补植改造工作。去年成活率过低绿色通道地块,重新规划、重新栽植,争取一次性建成高标准绿色通道。

3、建设绿色通道亮点工程。选择重要节点,建设一批绿色通道亮点工程,进行系统绿化设计,高标准整地造景,选择适应性强、代表地方特色的树种,合理搭配乔灌树种、常绿与落叶树种,打造绿色通道门户形象。

4、保护现有绿色通道成果,规范各采伐迹地管理。严格控制绿色通道两侧及重要生态区域林木采伐工作,签订限期更新责任书,确保绿化不断档。

5、提升现有绿色通道整体形象。所有绿色通道沿路林木进行统一涂白,白线要成行对齐;杨树要统一进行修枝,修枝高度不高于树高1/3高,枝叉处要平齐。

三、造林绿化模式

各乡镇、街道、场应结合各地绿色通道的土壤、水源等立地条件,适地适树,探索出适于本地区的造林绿化模式(下列造林绿化模式仅供参照)。

1、通道河堤造林:栽植用材林、护岸林,树种杨树为主,株行距3*4m或4*6m,选用2年大苗(地径2.5cm以上,高3.5m以上)。

2、国省干道:由路向外延伸。内侧选择常绿、观花果乔灌木(1-2排),树种选用广玉兰、雪松、碧桃、大叶女贞、栾树、乌桕、红叶李等;中间选择法桐、白蜡、楝树、榉树、朴树、榆树等落叶乔木(2-4排);外侧栽植杨树(1排),作为绿色通道防护林带;林间套种小灌木,树种可选择金银花、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小叶黄杨、侧柏等杂灌。通道外须开挖隔离沟与农田彻底分离。

3、高速公路、铁路(东部):容易产生内涝,须开沟起垄。由路向外延伸。内侧树种选用广玉兰、大叶女贞、栾树、雪松、乌桕、紫薇等常绿、观花、观果乔木(1-2排);中间选择水杉、落羽杉、中山杉、柳杉、池杉等耐水湿乔木;外侧栽植杨树(1-2排),作为绿色通道防护林带;林间套种小花草、杂灌或者农作物,形成一定景观,品种可选择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杂灌,也可选择油菜花、太阳花等草本。通道外须开挖隔离沟与农田彻底分离。

4、高速公路、铁路(西部):由路向外延伸。内侧树种选用广玉兰、大叶女贞、栾树、雪松、乌桕、紫叶李、紫薇等常绿、开花、观果乔木(1-2排);中间选择栾树、朴树、楝树、槐、榆等乡土树种乔木;外侧栽植杨树(1-2排),作为绿色通道防护林带。通道外须开挖隔离沟与农田彻底分离。

5、县乡道路:由路向外延伸。内侧选择常绿乔灌木(1排),树种选用广玉兰、大叶女贞、栾树、雪松等(1排);中间选择栾树、朴树、楝树、槐、榆等乡土树种乔木(1-2排);外侧栽植杨树(1排),作为绿色通道防护林带。通道外须开挖隔离沟与农田彻底分离。

6、通道丘陵岗地:重点发展经济林果,连片栽植木本油料核桃、晚秋黄梨、桃、大樱桃、葡萄等经济林果。

7、通道山体绿化:栽植朴树、楝树、栾树、银杏、黑松、刺槐、侧柏等乔木,林间种植金银花等小灌保持水土,实行块状混交,合理密植,尽快形成绿化效果。

四、绿化营管机制

1、政府主导:土地流转后由各乡镇(街道、场)自主进行绿化、自主管护。

2、企业或个人承包:土地流转后将通道绿化地块及相邻地块承包给企业主,建设高标准苗木林,由企业自行管护。

3、工程外包:政府出资聘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建设完后移交绿化给各乡镇(街道、场)绿化队进行管护。

五、考核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1、组织领导(5分)

(1)健全机构。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指挥机构;(3分)

(2)宣传发动。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2分)

2、科学规划(10分)

(1)任务分解。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将造林任务逐一分解到各街村;(2分)

(2)落实地块。逐一落实植树地点;(3分)

(3)签订协议。与租地农户签订相关流转协议;(3分)

(4)苗木落实。按实际种植数量落实苗木。(2分)

3、施工质量(10分)

(1)苗木质量。达到设计规格、使用良种壮苗;(5分)

(2)栽植质量。及时栽植、纵横成行,深度达标,踩实垂直。(5分)

4、抚育管护(10分)

(1)及时浇水。栽植后浇第一次透水,以后根据生长、天气酌情浇水;(2.5分)

(2)培土扶正。浇水后及时进行扶正培土;(2.5分)

(3)树干涂白。栽植后对树木树干进行涂白;(2.5分)

(4)管护措施。有健全的管护责任制,无火烧、折干等人畜危害现象。(2.5分)

5、任务完成(65分)

(1)植树宽度。按设计要求的宽度进行栽植;(5分)

(2)栽植密度。按设计密度进行栽植;(5分)

(3)植树面积。应绿尽绿,实现绿色通道绿化全覆盖;(40分)

(4)树木成活率。成活率达到9O%以上。(15分)

六、考核方式和考核时间

考核方式:组成考核评定小组,到各乡镇(街道、场)实地考核完成情况。考评采取听汇报、实地查看现场的方式,听取各乡镇(街道、场)绿色通道建设情况汇报,根据各乡镇上报的绿色通道建设小班地块一览表核实小班栽植质量、面积,最后由考核评定小组进行总分综合评定打分。

考核时间:第一阶段(3-4月):主要对组织领导、部署动员、科学规划及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等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第二阶段(4-5月):主要对绿色通道造林质量、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三阶段(6月底前):主要对新栽苗木的管护及成活率进行考核。

第四阶段(9月底前):主要对树木保存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五阶段(11月底前):根据绿色通道建设成果,进行总结表彰。

七、奖惩方案

(一)奖补的内容和范围:按照绿色通道建设方案,现场核实各地完成情况,兑现奖补。

奖补标准:高速公路沿线两侧30米、国省干道沿线两侧20米范围内凡新流转出来的土地,用于建设绿色通道的给予奖补;凡建设完成绿色通道重点亮点工程的给予奖补。资金直接补贴给各相关乡镇(街道、场)财政,面积以乡镇(街道、场)汇总上报并经县绿化造林核查组检查验收通过面积为准。

奖补范围:仅限连徐高速、汾灌高速、310国道、236、新236、245、323省道等重点绿色通道沿线建设范围内。

成活率过低造成较坏影响的,不予兑现补助。

(二)奖惩的内容和范围: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的实现所在辖区范围内绿色通道全覆盖的要求,考核各乡镇(街道、场)绿色通道建设完成情况,考评采取百分制,根据得分高低,评出一、二、三等奖,并评出若干先进个人。

第4篇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持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18年开工的3.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600亩土地治理项目;开工建设5.2万亩高标准农田,比去年新增1.64万亩;推进2000亩绿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预计明年三月份完工。

2.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今年全县粮食播面59.09万亩,粮食总产29.02万吨,比2018年增长400吨。其中:水稻面积56.64万亩,总产27.71万吨(早稻面积18.84万亩,总产8.21万吨;中稻面积17.46万亩,总产9.29万吨;晚稻面积20.34万亩,总产10.21万吨)。

3.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良好。①绿色有机产业。“蜂蜜”成功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1个,达到126个;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②富硒产业。出台了《全县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三年规划)》,目前全县共发展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5.22万亩,“姚勉状元粮富硒大米”在第四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富硒好米”称号。③中药材产业。全县目前有中药材面积约1.7万亩,其中今年新增1.01万亩,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5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

4.产业扶贫精准发力。出台了《县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县自主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产业奖补。规范提升特色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125家,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果蔬、油茶、中蜂、清水养鱼、花卉等产业,辐射带动1615户贫困户增收受益。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个,为3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第一桶金”。

5.农业招商引资取得质的突破。成功引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蔬菜产业基地,总投资2.8亿元,项目一期投资1亿元,建设蔬菜产业基地423亩,工程进展顺利;引进正宜农业发展蔬菜、中药材产业,已落实50亩蔬菜育苗基地和1500亩种植基地;引进客商发展中药材种植、红糖加工项目,已初步落实基地面积2000亩。

(二)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大美生态建设。

6.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行政村规划和自然村村庄调查和村庄分类;以“三清二改一管护”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在春节、清明、国庆、中秋等节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习惯;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新开工建设12个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和2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厕所改造任务的90%以上,改厕数18561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出台《县加快建立“五定包干”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着眼“有人看护、有钱维护、有制度管护”,探索建立全域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落实长效管护资金。

7.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2019年,实际开工建设376个新农村建设点,较上年新增179个。全县新农村已拆“三房”12.31万平方米;改路114.4公里(主干道、内主干道、入户便道);改水9892户;改厕9205户;改沟42.17公里。全县新农村建设点规划第一批设计已完成100%,第二批正在规划中;启动2020年新农村建设点的申报、建设。

8.秀美乡村建设再添荣誉。先后打造了10个秀美乡村示范点,累计创建了省4A级乡村旅游点1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3个。、成功入围第二届“十大秀美乡村之锦绣村”。启动新一轮秀美乡村建设,安排秀美乡村建设点8个,总资金2525万元。

9.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控良好。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等多项节肥技术和统防统治综合应用,全县农药、化肥施用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目标。严禁秸秆焚烧,强化秸秆综合利用。

(三)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10.推进土地流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落实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颁证面积40.7万亩,加大了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宣传力度,放活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9.02万亩,流转率达46%。

11.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已经结束,并通过了市级验收,共有1974个单位开展清产核资,核实农村集体资产6.87亿元。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数据全部录入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出台《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2.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机动地、荒地、水面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结余土地及其它可利用的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集体经济形式,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空壳村”全部“破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有175个,占全县比例81.39%。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小而全,缺乏龙头带动。稻、竹、油茶、中药材、富硒、果蔬、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都有一些,“三品一标”产品也累计认证了117个,绿色(有机)原料林基地面积达26万亩,富硒土壤面积有85万亩,一些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在行业内也比较认可,且有一定的美誉度,但缺乏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产业和市场。

(二)工作任务重,统筹协调事项多。统筹协调的“国字号”工作任务有两项,即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省字号”工作任务有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工作。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6类123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任务7类24项,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重点工作任务8类10项。三项共计重点工作任务21类157项,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70多个。

第5篇

唐山市农田水利工程可控制有效灌溉面积7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7%,其中万亩以上灌区20处,可控制有效灌溉面积122万亩:农用灌溉机井13.68万眼.扬水站383座.塘坝99个,水池水窖l1.78万个.引水上山工程428处.可控制有效灌溉面积633万亩。农田水利工程年均向农业灌溉供水18.89亿m3.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629万亩.为全市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了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维护了农村稳定的大局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已有农田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和损毁问题严重。二是农业水利用效率比较低.节水改造任务艰巨。三是投入不足制约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责任难落实。

3.明确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重点

3.1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

以扩大和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把全市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田.打造高标准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推进高标准综合节水灌溉.到2015年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O%:到2020年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85%。

3.2推进除涝减灾工程建设

以改善农田除涝、农村排水设施为重点.完善农村排水体系。加快各级农田排涝沟渠的清淤、整修,更新改造桥、闸、涵等交叉建筑物,使农田除涝系统完善配套。

3.3推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建设以机井、水窖、坑塘、沟渠、平原水库等为主的抗旱水源工程.增加抗旱水源:将城市中关闭的自备井统一登记管理.做为抗旱后备水源:建立优先使用地表水、保护涵养地下水的制度.储备极端干旱年抗旱水源在市防汛抗旱储备站和14个主要县(市)区分别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库.储备常用抗旱应急物资。

3.4推进农田灌溉监测系统建设

一是加强井灌区开展农业灌溉监测系统建设二是加强地上水灌区完善调水自动测控系统建设三是继续完善滦下灌区自动化监控系统.启动陡河灌区自动化建设.实现自动传输数据、遥控启闭闸门、室内视频监控、智能磁卡收费。四是建设引滦调水监控系统,实现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邱庄、陡河五大水库水情信息共享。

3.5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适应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趋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对受益农户较多的水利工程或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公益性设施.建立非营利机构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

4.几点建议

4.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有关部门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发展改革部门结合有关部门做好农建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财政部门努力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及时下达、拨付资金,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农业部门组织好备耕各项准备工作.指导农村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强化农艺技术推广服务。电力部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搞好农田电力配套。新闻单位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宣传.营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4.2建立农田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的投入落实节水、抗旱设备的财政补贴政策。

金融机构要按政策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小额贷款业务.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规模。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各级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严格执行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

4.3健全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方案。

建立以水利站、抗旱服务站、灌溉试验站、灌区管理站为主体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强化其抗旱服务职能,完善乐亭县灌溉试验站建设。

第6篇

【关键词】禹城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

禹城市2010-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范围涉及禹城市的莒镇乡、伦镇镇、李屯乡等3个乡镇, 70个自然村,控制面积106183亩,其中末级渠系改造自流灌区7处,控制面积2.54万亩,高效节水管道灌溉8.08万亩;新建扬水站7座,新打维修机井689眼;支、斗、农渠衬砌117.42 km,新建维修各种建筑物665座,共建设测水量水设施271座。铺设低压输水管道582.44km,安装配套射频卡系统管理机40套,控制器689套,射频卡1062张。项目三年共完成投资9831.1万元,中央补助资金190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050万元,德州市补助资金119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905万元,折资786.1万元。

1禹城市小农水建设主要做法

1.1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心编制规划设计

禹城市水务局在工程人员对规划区进行详细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委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管并举”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规划,并编制 “2010-2012年山东省禹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此方案在山东省小农水重点县方案竞争中获得全省第一名;委托山东省海河流域管理局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单项设计方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强化组织领导,建设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禹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审查,技术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区成立技术小组,负责本项目区的工程设计、施工等现场技术指导。聘请省内有关专业设计队伍,对大型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技术指导,保证工程科学规划设计。

项目建设按照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队伍,科学规划设计、精心施工,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断提升工程质量。

1.3大力坚持系统化、规模化建设。

禹城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符合系统化规划的要求,建设的任务和内容与“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一致。建设方案遵循“布局合理,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还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等部门用于本次建设项目和资金,统一规划,做到集中连片治理,形成了规模效益。

1.4、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工程标准质量

工程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符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和《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册》的有关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亩均投资标准,努力打造“三十年不过时,五十年还能用”的精品工程。同时,在项目区采用了“土壤墒情、灌溉水量、预收水费等水情信息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 等新技术,井灌区采用IC卡技术。

1.5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实现工程良性运行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协会参与,物价、水利两部门共同编制《农业供水终端水价测算方案》,供水价格按补偿生产成本费用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及税金,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科学测算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完善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水价秩序,降低农民用水成本。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水费收取、管理和使用,水费征收一票到户,专项用于灌区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做到水价、水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定期公示、规范使用、民主理财,促进了用水户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结束了水利工程有人用没人管的时代。通过这些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进而实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减轻农民负担、工程良性运行的目标。

1.6、不断完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1.6.1规范档案管理

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及管护运行、水价改革方案及水费收缴情况等资料,做到了收集及时、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分类科学、查阅方便。

1.6.2健全管理机制

创新“灌溉服务中心+协会+农户”管理模式,成立了由水务局和乡镇水利站为成员的农村灌溉服务中心,对农民用水协会进行业务指导、监管、协调和人员培训。每个协会设会长1名,领导协会日常工作,设管委会成员6人,分别负责工程、灌溉、财务等工作。协会全部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1.6.3 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按照协会章程建立了独立的供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运行管理制度。竣工后,及时将工程设施、设备等产权移交给用水户协会,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双方签字,产权属协会所有。协会负责水利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各项工作分工到人,相互监督。

1.6.4 强化工程运行

工程完工后,由建管处组织监理、施工、协会人员代表对工程进行试运行。产权移交后,由协会人员到协会信息中心查询数据,为用水户提供统一供水、统一灌溉、统一收费、统一管理“四统一”服务

1.6.5 引导、发动受益群众全程参与

项目申报前,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宣传,宣传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项目建设的好处,提高群众参与和支持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引导受益农民从项目筹建、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到运行管护全程参与。

2 综合效益

项目投入运行后,工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特别是节水效益明显,基层群众非常认可,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工程效益:年新增供水能力637.8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3万亩、新增恢复和改善排涝面积4.3万亩、新增节水能力870万立方米。工程面貌大为改观,灌溉网络健全完善,末级渠系更加通畅,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济效益: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7万吨、新增经济作物产值503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05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农田林网、道路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保证了农田灌溉,美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机作业化水平,使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转化,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3 结 语

第7篇

为切实做好2014年全镇林业绿化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绿化水平,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突出生态建设主体地位,坚持保护优先、完善提升为主的方针,加快绿色通道、绿色河道建设步伐,加大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力度,狠抓林木抚育管理,着力推进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快林业发展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古溪,打造绿色家园”,全面提升古溪林业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以“绿色通道、绿色河道、村庄绿化、特色园艺、资源管理”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镇建成和完善提高绿色通道18公里,建成1公里标准示范段;周庄村、野芹村建成森林生态示范村;完成古宣线、分雅线等森林抚育1500亩;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00亩;栽植四旁树53000株;巩固完善农田林网2000亩,每村建立一个400亩的林网、路网、河网示范方;完成东姜黄河、增产港湿地保护任务。

三、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大工程:

1、绿色通道示范工程。狠抓绿色通道的新建、巩固、完善和提升,着力提高绿色通道建设成效。一是突出建设重点。今冬明春,将古滨线作为绿色通道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标准为10米以上,栽植3行以上,以常绿树种为主,做到乔灌木结合,高、中、低搭配。二是加快推进古高线、官横线绿色通道巩固、完善和提升工作。主要做好补缺、整枝、断档补栽、清理隔水沟和排水沟等工作,做好镇与镇、村与村、村庄与农田之间绿化衔接工作。新建5个以上高标准节点绿化工程。古高线尹垛段建成绿色通道标准示范段。三是强化长效管护。加强绿色通道管护,所有绿色通道与农田之间都要建好隔水沟,确保沟沟相通、排灌顺畅。落实绿色通道管护主体,明确管护报酬、管护职责及奖惩措施,确保林木栽得下、长得好。全面推广林下复合经营,在绿色通道下套栽小灌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绿色河道建设工程。结合河道疏浚和整治,重点抓好古马干河的绿化、美化工作,利用河坡和青坎打造10-15米宽的高标准绿色河道示范样板工程。重点抓好境内干河、中沟及村庄河道的整治绿化工作,因河而异,坚持树种的多样性,在保留现有乡土树种的基础上,流经村庄、集镇的河道绿化要以景观树种为主。对部分已绿化的河道要查漏补缺,全部完善到位。

3、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工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对照“村庄周围森林化、道路风景化、庭院花果化、绿地园林化、河渠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要求,进一步加强村庄绿化规划,集中整合资金、项目等要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森林生态示范村。今年周庄村、野芹村新建成森林生态示范村,其他各村(居)要按照标准,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申报。一是道路绿化。通村主干道每侧栽植2行以上常绿乔木树种;其他路道每侧栽植1行以上常绿乔木树木,建成多树种、全覆盖、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长廊。二是河道绿化。将河塘整治和河道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河坡整治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科学合理地进行树种配置,在河坡两侧栽植2行以上乔木树种,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河道环境。三是农田林网。继续加快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主干道、生产沟、排水沟两侧栽植水杉、意杨、落羽杉等树木,优化农田林网结构,积极营造一级林网,完善提高二级林网。四是庭院绿化。保护乡土树种,禁止随意乱砍杂树。动员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植枇杷、梨、桂花等经济林果和绿化树种,见缝插绿,发展立体种植,有条件的可在庭院中布设盆景,栽植高档绿化树种。森林生态示范村要在入村道路主道口或公共休闲场所建设3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发展经济林等特色产业。

4、特色林果花卉园艺建设工程。积极整合水利、农业资源开发、科技等各类项目要素,向现代园艺工程发展倾斜,激发全镇林果园艺发展活力,建成一批以葡萄、花卉苗木为主的特色村,如横垛居委会、尹垛村、谢荡村等。将高效林业与休闲观光农业紧密结合,依托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设施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或示范点,如刁网村、野芹村等。要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更新推广,发展工程化育苗中心、温湿控制中心等现代化的栽培设施,加快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

5、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程。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一手抓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是抓好森林抚育工作。对已建成的绿色通道要降低密度和优化树种结构,重点抓好密度控制、整形修枝和病虫害防治。各村(居)要做好档案管理、落实抚育资金、明确抚育措施,将森林抚育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发展林下经济等紧密结合,扎实做好除草松土、施肥、灌溉、间套作、修枝等工作,确保森林抚育任务全面完成。今年重点是完成古宣线、分雅线等森林抚育1500亩。二是抓好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根据美国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防控要求,成立班子,设立监测点,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苗木调运、检疫工作,防止其入侵和蔓延。三是抓好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工作。在抓好依法办证、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已于2012年纳入省“八项工程”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监测统计指标之一。各村(居)要根据湿地保护条例要求,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河坡、青坎进行种草、栽树,进一步净化水源、修复生态,切实抓好境内干河、中沟河流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2014年重点完成东姜黄河、增产港湿地保护任务。

四、实施步骤

时间:2014年2月19日至2014年3月25日。

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现场准备阶段(2月19日至2014年2月25日),主要任务:

1、进一步核实各村(居)实栽区域内尚缺株数。

2、进一步核实各村(居)补栽及应栽未栽区域内实际栽植总株数。

3、科学制定栽植规划,拿好2014年林业绿化栽植方案。

第二阶段:清理整治及栽植前期准备阶段(2月26日至3月5日),主要任务:

1、全面动员,组织民力清理干河、中沟等离汛期水面1米以上未清理芦苇、芦竹、杂树等影响树木生长的障碍物。

2、全面清理生产沟、排水沟及绿化范围内的芦苇、芦竹等杂物,确保树木栽植及正常生长。

3、全面整治河坡、青坎及公共闲置土地,填塞低洼地、缺塘等,确保成行、连片栽植。

4、寻找能人,完善落实各村及其单位林业绿化机制,实现林业绿化投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和管护责任机制的根本转换。

5、搞好绿色通道及相关绿化地段的土地流转。

6、组织落实所需苗木。

第三阶段:栽植实施阶段(3月5日至3月20日),主要任务:

1、对照镇交目标任务,及其栽植规划,村(居)及各单位,统一放样,组织民力按标准开塘,确保塘塘达标,并作为栽植数量考核的依据。

2、组织民力按标准栽植、培土、浇水、夯实、刷白等,确保“三网”工程建设、意杨成片林、主干道及庭院绿化等目标任务的完成。

3、进一步落实管护工作,做到人员、任务、报酬、责任明确,并完善好实际栽植示意图及其一切软件资料。

第四阶段:考核验收阶段(3月21日至3月25日)

按镇政府制定的《2014年度林业绿化考核奖励意见》,组织专业人员,逐村(居)组织考核验收打分。主要验收绿色通道、干河、中沟、生产沟、排水沟、沟塘及应栽区域清理是否到位,整治是否达标,镇交绿化栽植任务是否完成,质量是否合格,管护责任是否到位,软件资料是否规范等。

五、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林业绿化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各分工村联系人

同时成立林业绿化工作班子:

成员:全体分工镇干和农服中心、水利站全体分片人员及农路办、经服中心、财政所、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负责同志。

各村(居)也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各村(居)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居)主任具体抓,全镇上下形成条块结合,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确保林木栽植及管护规范、有序。

2、加大投入力度。各企事业单位绿化按镇统一规划,自行负责绿化经费。各村(居)必须采取机制创新、资源置换,多途径上争等办法,筹足绿化经费,切实解决林业绿化资金瓶颈问题。要进一步活化机制,按照“谁收益、谁投资”的办法,实行行政推动和市场动作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社会林业健康发展。

3、注重科学造林。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认真做好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时把造林任务、造林方式、实施主体、管护措施等落实到具体地块。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充分发挥林业科技队伍的作用,注重林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严把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和管护关,千方百计提高造林质量。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一线,掌握实情,加强指导,优化服务,确保造林成效。

第8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为重点,以“三万”活动为契机,针对我区今年特大干旱和旱涝急转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着力做好水毁工程修复,全面整修农村塘堰,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二、主要任务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与灾后重建、国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本年度计划开工完建各类水利工程1532处,累计完成土石方270万立方米,力争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3.3万亩,防涝面积4万亩,改造渍害中低产田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

三、建设重点

本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塘堰整治工程建设。塘堰建设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对切实解决基本农田灌溉不足和灌溉死角问题,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意义重大。要以开展“三万”活动为契机,采取“五大措施”:即通过“三万”活动推动、各级财政驱动、整合资金联动、社会力量互动、农民群众主动等五项措施,全面实施塘堰治理工程。按照每个村建设一口标准塘、每个村民小组(自然垸)治理一口门前塘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840口塘堰年度建设任务。

(二)突出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本年度,一是要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优先安排部署,确保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当年见效,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二是全面开展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对现有的小塘堰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增加蓄水能力。对老化失修的泵站和灌溉设施进行修复改造,恢复抗旱能力。因地制宜新建一批小型蓄、引、提水工程,不断提高抗旱能力。三是加强水源工程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调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我区水资源最大效益。充分调动村组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完建小泵站改造30处,疏浚河道80公里,整治渠系120公里。

(三)突出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点湖区、圩垸和涝区治理,尽快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继续抓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特别要加强小水库、小河流、小泵站等水利防洪工程薄弱环节建设。本年度,重点抓好烽火山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278万元。加大中小河流整治力度,推进朱道士河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980万元。两项工程要于明年4月底前竣工。

(四)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不折不扣完成今年中央和省下达的750万元的投资计划。同时,着力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所建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要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防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采取隔离防护、河污整治等措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五)突出抓好农田排灌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我区3个重点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加强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投资8000万元加快东河大型抗旱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及小农水专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

(六)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坡耕地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治理工程为抓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确保治理效益,促进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平方公里。加大农村河道疏浚、引排水工程建设力度,美化农村村容村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程建设领导责任制。实施防汛抗旱和工程建设连锁责任制,将建设任务分项目、分区域、分工程包干负责,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层层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把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任务和工程效益,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和行政效能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街道要因地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近几年,省里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都在20亿元左右。今年是农田水利建设大干之年,投入要有新突破。一是加大投入抓建设。除保障各类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外,省级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塘堰建设“以奖代补”。区财政将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奖代补”。二是组织“三万活动”促建设。今冬明春,区委、区政府即将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清万塘、惠万民的三万活动,组织帮扶单位结对帮扶村组,以治理当家塘堰为重点,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三是正确引导群众投入搞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福农民群众,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要与农民协商,征得农民同意,体现农民利益。严格“一事一议”程序,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和透明。严格区分农民自愿筹资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界限,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现有的投工、投劳政策,讲求方法、用好用足。各乡镇街道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投工投劳,可以在政策范围内以资代劳,并结合当前农村实际,适当调整投劳折资标准。四是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建设。通过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规范建设程序,完善建设管理。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规范建设程序,既要加快建设,也要强化管理,既要确保进度,也要确保质量和效益,做到建管并重,数量和质量统一。对重点水利工程,严格“五制”,加强建管。跨村、跨乡流域性工程,区乡要强化“统”的功能,实行大会战,统一谋划、统一实施。对小灌区、小流域治理等受益范围为村、组,但受益村自身又难以当年完成的工程,实行“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并建立灾害风险机制,做到以丰补欠。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滚动发展。加快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强化检查督办,营造宣传氛围。要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工程、重点区域、重要项目和行动滞后的地方,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巡回督导、跟踪督导、驻点督导、舆论督导。要把检查督办贯穿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到工程,落实到田间、落实到农户。区委、区政府将组织2-3次大规模的督办检查活动,并将督办情况及时整理,发出通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要积极营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宣传氛围,大力宣传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政策和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干部群众,切实起到宣传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营造大兴水利浓郁氛围,推动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蓬勃开展。

区当家塘堰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三万”活动的深入开展,着力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抓好我区当家塘堰建设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意义

塘堰建设是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省委、市委在部署开展2012年“三万”活动时明确要求要以“兴水利、促发展,修塘堰,惠民生”作为活动主题,全面做好农村当家塘堰建设,进一步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基本现状

据统计,全区现有塘堰4207口,其中5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2853口,总蓄水量21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5万亩,这些塘堰在建成初期,在农田补充灌溉、抗旱应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由于缺乏投入、疏于管理,绝大多数塘堰年久失修,以致塘体淤塞,塘埂毁损,溢洪设施不全和尾水渠系不畅,全区塘堰现能蓄水量不足原有60%,大部分塘堰已经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有的甚至成了垃圾塘、沼泽地,失去了原有功能。今春连旱,进一步暴露了我区塘堰功能不全、蓄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当家塘堰建设迫在眉睫。

三、工作目标

1、治理范围。

全区容积在500立方以上的塘堰都纳入整治范围,今冬明春重点整治10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区乡两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500立方以上的塘堰要全部整治。每一个行政村建设治理一口标准塘,每一个村民小组(自然塆)整治一口门前塘。

2、治理任务。

全区要全面完成840口当家塘建设工作,实现新增容积224万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3、治理时间。

自年11月23日至2012年2月29日结束。

4、治理效果。

各地当家塘要按照清淤扩容、防渗加固、配套完善的要求建设,切实加强建设管护管理,做到灌溉能力增强,工程效益明显,环境美化美观,农民群众满意。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乡镇街道和村是塘堰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积极做好宣传、组织、发动。形成大员上阵,靠前指挥,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领导责任制。各乡镇街道要将建设任务分解到村组,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塘堰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纳入这次建设的塘堰逐一登记造册、公示,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塘堰整治销号制度,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要将当家塘堰建设作为“三万”活动的重要任务,紧密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施工质量监督、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制定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塘堰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各乡镇街道、村要依托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行一村一策、一塘一策,分类确定建设方案,科学实施建设,在建设中不能就塘治塘,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塘堰的最大效益。在具体规划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塘堰建设与渠道整治结合起来,注重在整治上做文章。在大搞塘堰建设改造的同时,要与渠道清淤整治和水利骨干工程相配套,做到塘大渠畅。二是把塘堰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注重在配套上下功夫,使蓄水能力与灌溉需求相适应。三是把塘堰建设与多种经营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在效益上花力气。扩挖的土方可用于荒地造田、填基做路,扩大种植面积,改善交通条件。四是把塘堰建设与田间管理结合起来,注重在规范质量上成气候。做到围沟、腰沟、厢沟配套,明排暗滤,雨住沟干。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发挥村组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投入,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塘堰建设,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多措并举,广泛筹措塘堰整治资金。

1、区级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2、区财政、水利部门各筹措资金50万元;

3、乡镇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4、从“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200万元;

5、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安排资金100万元;

6、村组自筹和发动社会资助资金240万元;

7、“三万”活动每个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2万元;

8、群众筹资投劳资金60万元。

由区财政局牵头,制订全区农村塘堰整治财政"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拓宽资金渠道,规范资金使用

(四)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塘堰改造单项工程虽小,但关系到一个村、一个组抗灾保丰收的大问题,有的地方还关系到防洪安全。因此,一定要与其他水利工程统筹协调,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切实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水利部门要制订全区塘堰整治技术指南,各地要按照指南要求落实塘堰建设标准。新建塘埂必须作多层碾压夯实等防渗处理,塘堰清淤要见底,标准塘的平均深度不少于2.5米,门前塘平均深度不少于2米,沿湾塘埂护砌至常年水位0.3米以上,塘埂顶面宽不少于2米,塘埂坡度1:1。塘堰溢洪口等配套设施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还要注意塘堰建设的外观形象,做到路相通、树成行、草盖坡、渠成网,力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景点。

(五)建立机制,长效管护。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和建立塘堰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管护到位并长期发挥效益。要设立警示牌,禁止在塘堰管理范围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行为;为保证塘堰水质,经整治后的塘堰,一律不准投饵养鱼;按照有利于管理和运行、群众满意、长期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标准;遵循自愿原则,鼓励受益农户依法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塘堰;要与塘堰运行管理单位签订合同,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明确权力和义务。

第9篇

水利发展项目储备日益丰富。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战略,坚持规划统领,突出顶层设计,认真做好各类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做到实施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总体规划:先后完成了市农田水利规划、市农村水利规划、市千亩以上圩区圩堤达标建设规划、长荡湖退圩还湖规划、市丘陵山区重点塘坝工程建设方案、中小河流连片治理重点县等规划,正在编制市水利现代化规划、市域水系规划,其中长荡湖退圩还湖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正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复;中小河流连片治理重点县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上报水利部审核。专项规划:完成了大溪河、竹箦河、戴埠河、朱淤河治理初步设计、小农水重点县第三批项目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项工程—上兴镇河塘清淤整治工程实施方案、九连塘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曹山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城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和城区沿街店铺污水接管方案、城中河污水管道拆除配套工程方案,正加快编制梅渚河治理初步设计,中央财政2012年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末节渠道建设实施方案。

水利发展资金保障渠道拓宽。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的基础上,创新思路,积极推进水利融资工作,充分利用市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市污水管网有限公司两个融资平台,在市政府支持下,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金融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导、以金融资本投入为保障”的水利水务建设投入体系日趋完善。

防汛防旱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全市防汛防旱能力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强化推进,全市水利土方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圩堤土方建设:加固了以溧城南丰圩、埭头溪口、中河埭头余家坝、上黄华荡河等为主的圩堤26公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了楼塘、双百岕等最后一批10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6月1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不仅工程进度、质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也标志着全市64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工程:窑头枢纽完成清基工作、桩基工程、底板浇筑和流道浇筑,正在进行设备层、厂房施工,预计春节前土建工程可全面完成,进行设备安装。新村枢纽完成导航河及基坑开挖,基础处理已基本完成,泵站已完成底板和流道浇筑,节制闸完成底板浇筑,正在进行翼墙施工。茶亭河改道拓浚中列中小河流治理部分已完成河道拓浚疏浚、堤身填筑、4.5米平台以下堤岸防护、11座进排水涵洞工程,水下部分于9月23日通过市级验收,现正进行4.5米平台及以上草皮铺设和河道两端口岸处理施工。列城市防洪工程部分共3桥5站2涵1闸,已完成2桥5站2(桥)涵建设,沈家坝桥正在进行桥面和防撞栏施工,茶亭河节制闸尚未开工。

农村水利条件、环境显著改善。继续实施以小农水重点县、塘坝达标、村庄河塘清淤等为主的冬春水利建设,强势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着力改善农业水利条件和农村水环境。小农水重点县第二批项目:溧城、别桥、戴埠、河口部队四个项目区共11座排涝站、44座进水涵、44座灌排结合站、3300亩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正组织工程审计。冬春水利建设:完成了市补助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60座塘坝达标工程以及本市补助的6座排涝站、2座灌排站、7座进水涵的建设和751座村庄河塘的清淤,治理上兴镇曹山小流域15平方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天目湖、上兴、社渚、南渡四镇已完成。戴埠镇南山竹海3000顿/日自来水厂厂区、深井已完成,铺设配套供水管网34公里、源水管道5公里,源水取水构筑物由于水库水位较高,暂不具备施工条件,待水位下降后立即进场施工,全镇进度约97%。五镇共完成建设投入约9003万元,解决和改善农村9.5万人饮水安全。

城乡污水治理工作深入推进。积极实施城市污水治理、水生态修复工程,城乡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雨污水管网建设:全市完成雨污水管道建设43公里,并完成了经济开发区92家企业和2村1小区10多个店铺共79个排放口的污水纳管建设。老小区雨污分流:9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已全面完成,并及时与住建委物业管理处办理了交接手续交予其进行修复,近期将组织验收。天目湖区域治污工程:天目湖至城区污水管网已开工建设的3个标段进展良好,一标完成95%,三标完成15%,五标完成75%,二标、三标(过宁杭高铁段260米已完成)、四标因土地至今未征用,无法施工。城区河道排污口巡查:加强城区河道排污口整治力度,深入排查排污口截流井运转情况,进一步消减污染源,规范排水行为,进一步巩固燕山河、湾溪河综合治理成效。

防汛防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全市各级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作措施并重,精心做好险工处置、责任落实、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预案修订、水雨情监测系统和大坝监管系统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防汛防旱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重点战胜了11号台风“海葵”的侵袭,台风“海葵”8月8日下午4时10级风圈抵达我市,至夜11时离开我市,其间狂风暴雨,全市面雨量130毫米,24小时最大点雨量171.3毫米(大溪水库),全市24座小水库溢洪,沙河、大溪、塘马水库提前溢洪,水利工程受损较小,农业、供电业受损较重。面对风灾,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市防指严密组织、迅速行动,将抗御“海葵”作为全市的首要工作,根据台风发展动态,及时启动抗台Ⅲ级、Ⅱ级应急响应,组织了防台宣传、危地群众转移安置、建筑工地设施加固、水利工程防守、抢险救援、灾后生产恢复等工作。台风期间,市防指命令29家教育培训机构停课、8个旅游景点和公园关闭、194个建设工地停工、789艘船只回港避风,转移安置群众(旅客)11678人,实施救援近300次,重大救援1次(救援长荡湖渔民)。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尽管台风对我市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损失,但未出现重大灾情,无人员伤亡,圆满夺取了抗御台风的胜利。

水利水务行业管理继续深化。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工作,以管理促规范,以管理提绩效。水利普查:全面形成了清查和普查数据资料,11月23日通过了市组织的档案专项验收,并积极谋划成果应用。水行政管理:加强取用水、给排水事务审批和涉水经济建设监督,水行政执法12起,办理取水许可6件、河道占用许可9件。水库增蓄:充分发挥水库除险加固后的工程能力优势,积极谋划水库抬高水位运行,沙河、大溪水库联合调度优化方案获省防指批准,共增加2600多万方的蓄水能力,吕庄水库抬高1米水位运行工作加快推进。河道长效管护:管护河道181条809公里,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开展绩效考核,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实现河道管护扩面增效双同步。水库长效管护:以创建省级规范化管理单位为抓手,深入推进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实行小型水库管护督查通报和绩效考核,今年已有12座水库成功创建省级规范化管理单位。城市排水系统管护: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和监督机制,购置了管道清通设备,完成了330公里城市排水管道的二轮清通,保持排水畅通,在抗御11号台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节水型载体建设:成功创建2家节水型企业(华丰集团、弘博新材料)、6所节水型学校(平桥小学、燕山中学、溧城中心小学、上黄小学、戴埠小学、上兴小学)、2个工业节水示范项目(申特钢铁、弘博新材料)。

第10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的宿迁市为例,总结了近年农村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制约因素,提出了新背景下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途径,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农村水利现代化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水利现代化;途径;宿迁

一、农村水利服务“三农”能力明显增强

1.强化统筹推进,农村水利灌排体系逐步完善近年,宿迁市狠抓政策扶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挥农村水利保障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宿迁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农村水利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专题召开冬春农村水利工作推进会,印发年度水务建设意见,明确农村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定期督查督办,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成立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市建成30万亩(1亩=1/15hm2,下同)以上大型灌区7处,中型灌区16处,控制耕地面积46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72%。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7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9%;节水灌溉面积34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强化工程建设,农村水利项目效益显著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为引领,以小型农村水利灌排设施改造为重点,宿迁市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以来,宿迁市农村水利工程投入达33.5亿元,先后实施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村水利重点县、千亿级粮食项目等一系列工程,共完成土方4亿m3,新建防渗渠道1600多km,完成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2.7万余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80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213万亩。在工程建设中,宿迁市始终把质量摆在首位,规范建设管理,打造民心工程。宿城区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多个县区多次在省级小型农村水利重点县考评中获优秀等级,累计获得省级奖励资金2270万元。3.强化河道整治,乡村水环境明显改善把农村水环境改善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力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十二五”期间,编制完成了《农村河道轮浚规划》,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共计投入约6亿元,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方便群众的原则,疏浚县级河道56条、乡级河道762条,整治村庄河塘6492处。在此基础上,加大“水美乡村”创建力度,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建成“水美乡镇”7个、“水美乡村”70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4个。不仅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更提升了农村河塘水环境,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4.强化水利扶贫,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宿迁市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夯实基础。在泗洪县西南岗地区,投入约4亿元,实施了水源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着力解决该区域水源缺乏问题。在黄墩湖滞洪区投入0.8亿元,成子湖片区投入约5亿元,涟沭片区投入约1.3亿元,先后实施了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等项目,着力提升重点扶贫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5.强化改革创新,激发农村水利发展活力围绕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的重要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推动,农村水利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宿豫区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圆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市累计落实精准补贴资金835万元,节水奖励资金180万元。2017年全市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36.2万亩,近年累计完成改革面积42.7万亩,居全省前列。二是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产权归属明确了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全市5.7万个小型水利工程全部登记在册,发放产权证书1955本,工程管护效果明显提升。

二、制约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分析

1.农村水利保障能力较低宿迁于1996年设地级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城市。因建市迟,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农村水利底子薄,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农村水利保障水平较低。据2017年统计数据,宿迁市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4%,低于全省57%的比例。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9,低于全省平均的0.63。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完好率不高,导致输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频发,输水效率低,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彻底解决。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相对滞后宿迁市从2016年开始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目前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8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大。3.农村水利投入资金缺乏统筹整合目前,水利、发改、财政、国土、农开等多个部门对农村水利建设都有项目资金投入,由于投入渠道多,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标准不统一、建设不衔接、实施不同步的局面。宿迁市虽然出台了《县级农村水利规划》,但由于规划执行及刚性约束力不够,在具体实施中,工程布局上缺乏统一考虑,导致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各部门实施的农村水利项目申报程序、建设管理要求等不完全相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水利专业指导,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4.乡村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虽然宿迁市从2003年以来实施了4轮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但由于面广量大的乡村沟塘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总体水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水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镇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河道管护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负荷率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水体污染。加之农村河道面广量大,河道管护人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垃圾随意抛弃入河,沟塘随意填埋,导致水系不连通,河沟不通畅,水体缺乏流动性,成为死水、黑水、臭水。5.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护仍然是薄弱环节重建轻管一直是农村水利管理的薄弱环节。虽然宿迁市整体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主体,但是常态化开展管护工作需要稳定的管护队伍和管护经费,据初步测算,全市每年约需管护资金9000万元,县区财政压力较大。尤其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竣工后移交给村集体管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村集体无力承担工程管护费用,导致设备设施检修、维护不及时,工程无人管护,甚至出现人为破坏、毁损水利设施的现象,影响了工程的长期效益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1.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围绕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在巩固好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种植结构,向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农村水利围绕这一转变,提高农村水利灌溉和排水能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更好服务“三农”。同时,加大土地规模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以有利于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护,实现田间用水科学管理,减少用水计量设施,便于水费计收,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良好基础,提升农业用水效率。2.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继续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全市水利建设的重点,健全完善政府、农民、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农村水利项目资金。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做好农村水利项目储备,强化沟通协调,加大对上项目争取力度。二是整合社会资金。结合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水利建设。三是鼓励群众筹资。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3.以节水为重点,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把节水放在首要位置,确保完成2018年各级政府承诺的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各级涉农部门应主动担当,积极运用大中型灌区改造、千亿斤粮食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工程载体,千方百计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灌溉模式转变,对大田粮食作物推广管道灌溉。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2万亩。4.以水价为核心,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努力缓解宿迁市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级水务部门应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加快用水计量设施建设,督促各县区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水权制度、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到2018年年底,确保出台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成120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在“十三五”时期末,基本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5.以人民为中心,逐步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着力在推动河长履职尽责上下功夫,着力在推动水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着力在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完善上下功夫,回应群众诉求,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水环境,构建人水和谐新景象,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支撑和保障。到2020年,全市建设百条以上生态河道,基本消除乡村黑臭水体,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6.注重长效管护,提高农村水利设施使用寿命把工程长效管护摆在突出位置,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水利建设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一是巩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继续放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应有的效益。二是发挥河长制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乡村级河长河道管护责任,按照“一河一册”“一村一册”的标准,制定细化管护方案,确保农村河道管护到位。三是注重基层水务服务能力提升。定期开展乡镇水务站、用水合作组织人员技术培训,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作用,提高基层水务服务能力。

第11篇

土地治理项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需要水利方面,也需要农业、林业、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要求,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设计者对某一类工程不熟悉,成本计算出现偏差的机会就会增多。同时,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小而全、多而杂,分布范围广,施工区间大,地形又繁杂,施工现场管理中,业主、施工和监理三方人员安排合理与否,是少而精,还是多而繁,同样也影响着项目建设间接费用。

2控制工程成本的途径

2.1科学规划是前提

立项前,项目区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多,需要投资的工程项目也多,如何突破重点,优化工程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是编制项目计划的重要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就要求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我们实施项目。一是走访群众,搞好调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掌握好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就需要深入项目区,准确了解水源水系、作物种植布局和现有工程运行情况,从而确定可行而又实效的工程项目。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农民想办的事很多,但是就目前农发政策来讲,单位面积的补助标准还较低,不可能一一实现。在对项目区知根知底的前提下,我们要心怀全局,统筹兼顾,在安排工程项目时,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单位是镇人民政府,项目的最终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对项目区的基础情况、实际需求和规划设计最有发言权。初步设计方案出来以后,要广泛征求项目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从而避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项目计划调整,在源头上控制好工程成本。

2.2周密设计是重点

工程项目完成好不好,投资效益高不高,就靠工程设计。一要脚踏实地。中沟级以工程个个到,每个工程都要有详细的测量断面和工程地质资料,防渗渠、水泥路等工程要全线测量,准确计算出挖填方量,为图纸设计提供详细的资料。二要科学设计。工程设计不能仅凭经验,套用现有图纸,往往会造成工程变更较多,提高工程成本,降低使用效益。三要注重总结。在设计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的“扬弃”,总结出适合本地特色的工程,对于不适合的工程,坚决不予设计建设。赣榆县近几年全面推广的低压管道灌溉、水泥路会车平台、防渗渠放生通道和电灌站防盗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大砖渠、管护房、渠涵,由于耐久性、实用性和合理性不好,现在全部不纳入工程建设内容。

2.3公开招标是关键

为避免农发工程“暗箱”操作,抬高工程成本,对工程承包要做到“阳光”作业,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实施公开竞标。在招标过程中,业主没有全程参与,全部委托给政府采购中心、招标办和招标机构等社会中介实施,切实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实践证明,新沂通过近几年公开竞标,每年节约资金达到7%,把农发项目工程成本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2.4加强管理是保证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设计上考虑不全或其他原因,工程出现变更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建设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的现场管理十分必要。施工现场管理中,业主需要妥善安排好业主、施工和监理三方人员配备,加强组织管理,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以确定项目施工方案,避免不必要支出。

2.5做好决算是根本

工程结算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最终成本,是农发项目资金的报账依据,因此办好工程结算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根本。由于施工中难免有工程细目的变更,工程结算价不可能等于预算价。但是由于建设方和承包方所处位置不同,结算口径必然有一定分歧。为避免分歧,确保工程结算的公平合理,在结算上,应该由审计部门或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说了算,以保证工程结算的准确性。本文来自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简介详见

3工程成本控制取得的成效

第12篇

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土地整理,不断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挖掘土地潜能,扩大城市区域、乡村耕地面积,努力实现保耕地、保红线、促发展的战略。增加补充耕地和其它建设用地,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年摸索土地管理的经验,就如何保证土地整理后的质量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土地整理一般来讲,是对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实行改造。城市主要是国有企业搬迁后剩余土地和城市边缘闲散小地块的集中。对于乡村而言大多是历史遗留的荒山、荒地、滩涂、荒废弃地等。近几年城市通过改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使城区边角地块基本整理完成,土地利用水平大大提高。现在土地整理的重点工作集中在乡村。乡村的整理特点是项目大,后期管理薄弱。合理对农田、水域、道路、园林、村庄实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调整土地关系,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管理,保证土地整理后的质量应该特别引起大家注意。

(一)土地现状

就河北张家口地区为例,张家口地处三面环山,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平缓倾斜,中间一条大清河分成两个区,西半部属大清河冲击型一、二级阶地,东半部属燕山余脉渐缓堆积地形,呈缓坦渐降形状,地表坡度较大。东面连绵起伏山地,地质特点为层岩性裸棕褐色粘土、亚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河流冲击区间或杂有砾石,土层较厚,含有较丰富的水肥,适合浅山区开发和各种植物、农作物的生长。

(二)近几年土地整理状况

从河北后备资源资料显示,张家口是山区,荒山储备量大;从地理位置来看处于京、晋、蒙三区交界,有着得天独厚开发潜能。近几年,我们对所辖桥东区姚家庄镇小辛庄村、口里东窑子村的滩涂、水域、荒草地、废弃地块进行平整,从保障农田红线,扩大耕地面积,到实现耕地向大面积大户集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口里东窑子村集中新建义全聚、东泉聚小区正在使农民居住向中心城市集中,逐步实行小区统一管理。工业实现从市区向东山工业园区、西山工业园区集中,三年来,仅桥东区搬迁国有企业,腾出面积达2000多亩,逐步实现分类规划用地,集中管理的“三集中”形式。在城区拓展扩大补充耕地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表现在城区空间拓展上,开发整理荒山:张家口通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山中城”土地整理项目已经实施,将近千亩荒山平整开发成综合居住用地。特别是大胆的将市区附近的人头山村、口里东窑子村划归市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将来实行旧村改造建成居住小区,纳入城市统一管理。在区域经济方面,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正在谋划实施的张家口轻工产业集聚物流园区,为“扩区上山”战略的深化和 “东扩城区”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有效拓展城区发展空间。为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迈出了一大步。

表现在挖潜扩耕上,保障了农田红线,从2002年开始,开发荒地、滩涂,集中成片,扩大挖潜增加农用地面积。以张家口小辛庄村“三截沟”地块开发为例:三截沟地势低洼,落差7—8米,由于长期水沟冲刷而成,虽然地势起伏大,但是地区土层厚,有丰富的地下水,但长期荒废,得不到利用。国土资源局为挖掘耕地潜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农业增产,扩大农村有效面积,规划设计开发方案。确定对小辛庄三截沟废弃地进行耕地开发作为桥东区第一个试验点。请施工队平整土地,打井、修路,经实地勘察和二年多的不断努力,238亩的水浇地,已经成型。使东北面临小辛庄通村庄公路,东面和西面相邻村庄旱地,南面边坡挡土。整理后土地和东西旱地相接,扩大耕地面积。符合通管灌溉对土地平整度的要求,覆土厚度100厘米,水井保障供给,使土地平整,达到了农用耕地保浇灌,同时对周围地块的浇灌起到带动作用。

二、正确调理开发整理和土地质量的问题

从多年土壤学的学者提出最新的耕地质量观点来看,确定耕地的质量可以从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四个方面评价。为强化耕地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土地整理环境质量与开发的关系

前几年,土地闲置浪费现象非常突出,周围缺乏统一的规划,忽略环境的整体效果,在盲目开发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荒山土埂,废山沟,乱石滩,在村边、山边、随处可见,相比南方地区而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等待开发。拓宽思路,深化有序推进。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前提。全面规划,重点成片开发,打造土地开发与周围环境质量的协调一致。

(二)土地整理土壤质量和生产的关系

土地整理后的土壤质量很低,一般经过2-3年的自然熟化。改善植被条件,确保土地复垦质量。通过合理编制土地方案,以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为目标,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和农田水利建设,在项目区内集中连片实施废弃地块复垦,建设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修建塘坝,蓄水池,沟渠,埋设管线,确保旱能浇、涝能排,实现机械化耕种,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整理促进效益农业发展改善生产条件,改变生活环境,使过去的粗放经营改为用科学手段和管理模式耕作。

(三)土地整理耕地质量和管理的关系

加强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监管是确保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重点对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监管,二是靠土地、农林、水利等各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国土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管护以及建设工程的监管。三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实行等级评定、动态监察,及时掌握地块的质量变化。通过整治把废弃地变成农田,包管理、包浇灌的新局面。

三、如何保证土地整理后的质量

(一)合理规划是保证土地质量的前提

坚持统一规划,宽进严出,从规划上保证土地整理高标准、高质量。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开发利用荒山、荒地、滩涂、荒废弃地的利用,但是在资源开发中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先补后占,以补定占。调动群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对每一块开发整理的土地严格立项、严格实施、严格验收土地整理质量。

(二)管理制度为土地整理质量的保证

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后土壤的状态、肥力、耕作可持续力。1、严格贯彻落实土地整理后的管制制度,实行土地整理负责制度,推行逐级负责,分层落实,责任到人。2、制定有利于土地整理开发的倾斜扶持政策。比如 “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新增的耕地在一定时期内减免农业税和所得税。3、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大科技投入。4、允许土地承包、转让、出租、抵押。5、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纳入农村建设工程,逐步使整理后的土地“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建立起耕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整理和农村新民居建设有效的结合好处有,一是居住实行高层建筑,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和提高可利用土地数量和质量。节约用地,改善居住条件,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通过土地整理,对分散的旧村庄大规模整理后,归并零散地,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增加耕地的同时,可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它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四)监察防范机制是土地整理质量的制约

加强耕地质量监管是确保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对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监管,二是建立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三是国土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管护以及建设工程的监管,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管、资金使用的关键环节规范运行,加强监管,主动接受大家的监督。四是依靠科学技术对土地实行等级评定、实现动态监察,及时掌握地块的质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