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0-0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小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互不联系,彼此独立进行。鉴于此,我对现将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梳理如下:
一、培养兴趣,让孩子乐于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乐意干,才能干好它。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汇编属于自己的作文选,开展辩论赛等),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得法,激活课外,使学生爱上阅读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衔接:
1、课前收集资料
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只重视课文的学习,这影响了学生积累语言和开阔视野。而在新课程标准里就明确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可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此便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如我在教学《藏戏》一文时,因为本身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搜集有关藏戏的知识,还可以把内容拓展到搜集藏族有哪些民风民俗等。学生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有的在网上做摘记,有的查阅工具书。课上,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学生们对本该无话可说的陌生事物,却从它的由来,发展等方面介绍的是头头是道。而且还从衣食住行等全面的介绍了藏族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内激活课外
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必须重视语文的外延,课内即是课外。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选择与教材同题材的阅读内容,找准对比点,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如学习六下的朱自清的《匆匆》时,我用了钱鹤滩的《明日歌》来导入。让学生朗读体会,作者通过《明日歌》是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让学生投入新课文的初读。在这样的类比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朱自清诗一般的语言和时光的匆匆。再如五下《金钱的魔力》学习中,学生找出描写托德的笑,经过朗读体会,学生看到了一种极其丑陋的见钱眼开的嘴脸。我接着又出示了《红楼梦》里各种人物的一组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笑。这个环节重点抓住托德的“笑”来品鬼相,悟鬼品。通过各式各样的笑的对比,一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托德的笑究竟是怎样的难看,从而从这恶心的笑走进托德丑陋的灵魂与内心。二则让让学生深入明白作品的言说形式,形象理解马克吐温笔下的托德的“笑”的文学魅力。
3、课外拓展延伸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我在课上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你们对梗概中的那部分内容比较感性?”有极大一部分同学都说对鲁滨孙是怎样驯化野人的非常感兴趣,还有部分读了原著的同学说,那部分最精彩了。我接着就明确指引同学们可以在原著中寻找到答案。
我们还可以编主题手抄报、搞手工制作等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上完了《藏戏》一课后,就与美术老师进行了沟通,让同学们能在美术老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藏戏的面具,同学们的兴趣都特别的高涨。
三、完善制度,保证学生阅读质量
课堂阅读不用多说,有教师引导,但课内阅读的材料毕竟有限,如果语文知识只从课内阅读中获得,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在考试的内容,书本知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就看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就成为现在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不要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提高,课内阅读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前提和基础。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我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在四年级到初二下学期。这一阶段为最佳阅读期,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可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初二下学期,学校会为中考而改变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的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如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若阅读的缺乏会带来明显的后劲不足,表现为,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下降,尤其表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语文成绩,而且影响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兴趣和习惯相结合
课内教材与课外读本相结合,学生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相结合。简单地说,课外阅读的内容应与课外教材保持一致性或相近性,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册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利用好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根据每单元每课的内容,并结合课外读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若放任学生去找任何书籍去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如:把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圈一圈,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领悟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在句子旁边批注。长期坚持,学生课外阅读也养成了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给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活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读过一本读物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摘抄下来,让学生有感而发,写读后的感想、写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仿写、续写片段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掌握好课外阅读的三个原则
1.课外读本与课内教材相匹配。若匹配课外阅读就能延续课堂教学,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就让学生学习课外读本的《项羽本纪》选文,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英雄不同的风范。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增无减,因为在课本之外会发现有更多的东西和书上的内容一样精彩,内容匹配之外还要注意量的匹配,不要贪多。
2.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有适当的指导。“适当指导”是指在那些会有阅读难点和文字障碍的文章上才要教师指导一下,比如遇到较难的文言文,若不作适当的指点,学生读不懂内容,往往读不下去。又如议论文、说明文等比较讲究技巧的阅读,不妨事先就准备好一些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从内容、方法、观点等让学生有成就感。
3.教师对所布置的课外阅读,必须进行有效的检查。若布置完就不闻不问,大部分学生自觉性不是很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偷懒,老师不查,学生就不读,若不检查,即使读了也是走马观花,因此,检查还是有必要的,但强度不宜过大,在检查时,要尽量能让学生每次阅读抓住两三个重点或难点。
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造,丰富的阅读是创造的源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大量的语文资源,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地结合,既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总之,通过指导、推荐、各种活动的开展,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将伴随学生一生成长。
一、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追求价值
通过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我们试图实现三方面的育人目标:一是读物推荐结构化呈现。开启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之门,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畏惧阅读、喜欢阅读。二是阅读活动结构化架构,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主动识字、乐于阅读的积极性。三是主题交流日常化。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变得更加活泼自信,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教学内容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对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内容特别感兴趣。这些内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
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推荐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阅读与背诵。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地拼读儿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吟诵儿歌童谣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真、善、美;学生愿意写一写儿歌童谣,用特有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一年级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有序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喜欢反复阅读同一个绘本故事,有主动讲述故事的愿望和能力。
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飞跃,我们推荐《小巴掌童话》《冰波童话故事选》《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等书。这些读物分别由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既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图少字多的文本阅读,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纯文本读本的能力和习惯。
三、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过程结构
以变式课型“主题交流课型”为例,简述这一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交流。以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始状态,学生自由式交流近期阅读情况。这个环节便于教师及早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捕捉阅读拓展的方向,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这个环节,营造宽松、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愿意交流,敢于交流。
(二)聚集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集聚提升,抛出共性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发展了阅读思维。
(三)自主展示,语海寻珍。引导学生结合读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自主展示阅读成果。
(四)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当堂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结合自主交流阶段生成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推荐新书目。
四、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教学的注意事项
1.不能仅局限于课内推荐读物的阅读。引导学生能将课内指导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阅读视野。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课内学习 促进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是绝对不可以被忽视的,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拓宽视野,活跃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要想生存,我们就不能只依赖课本,而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文学、历史、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拓宽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本书这么讲对不对?书中主人公做得正确吗?久而久之,我们就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明白了书中所讲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学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内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仅仅把目光投在课内的学习上,而应注重课外阅读。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成绩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无限的,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学习无法替代的。试想:如果我们仅仅依赖于每学期的二三十篇课文,语文成绩又怎能提高?一个人必须阅读至少150万字,才能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而语文课本所选文章的字数与这“底限”存在极大差距。因此,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学习是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
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多阅读课外书籍,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课外阅读中。如,在学习了《宝玉挨打》之后,我们可以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更好地体悟这本书的描法。这样,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有助于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
(三)陶冶性情,塑造健全人格。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书中那些有着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的主人公可能会成为他们崇拜或学习模仿的对象。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向他们学习靠拢,无形中增强自身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四)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会教给我们一些阅读的好方法,比如说做批注。我们在课堂上当然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但是下课之后,由于有的学生根本不读课外书,这些方法就被搁置了。如果我们坚持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那么,“习惯”必定成“自然”,阅读能力和效率都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促进课外阅读的方法
现以南京市某老师的课外阅读课《今天我是升旗手》为例展开讨论。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比较喜欢神秘、冒险、刺激的故事。所以,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等作品,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如《哈利·波特》等。这些文学作品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某老师在教学中选取了《今天我是升旗手》作为课外阅读课的介绍对象。这本书由一个个充满趣味、情节跌宕起伏的小故事构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能轻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小学生,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可能就是真实存在于学生身边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好地领会书中的内容与情感。
(二)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促进课外阅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注重以下几点:一要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一本书的内容很多,我们要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细细品味,对于其他无关紧要的内容一带而过即可。二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告诉学生:对于从书中所讲的东西不能尽信,要有批判精神,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观点,这样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运用“批注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勤做批注、多写心得,这样才能读有所得。
一般的“好书推荐课”注重“内在”,即着意向学生介绍书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虽然能帮助学生较快地了解这本书,却使得“外在”,也就是最基本的一点:“学生究竟知不知道如何读书?”被忽略了。没有掌握基本的方法,学生即使知道了书本内容与写作方法,也未必能读懂一本书,更不要提将之用于课内的学习了。
某老师在这节课里,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如何读书。首先,她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课外书,着重强调要讲清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这其实就告诉了学生读一本书要注意些什么。然后,某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她要推荐的书《今天我是升旗手》,并针对书的封面、内容提要和目录提了一些问题。在这一环节里,老师是想告诉学生要读一本好书究竟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再配合前面学生的自我介绍,更容易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在阅读配套课内读本的时候,多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及时迅速地掌握书本的大致内容。最后,某老师用一句“如果要深入了解书中内容,我们必须认真仔细地品读”轻松地将话题转移到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介绍具体的品读方法。
某老师的授课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她明确地告诉学生要按照“读文字—想画面—提问题—悟感受”的方法品读。第一节课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今天我是升旗手》的最后一段:她先让同学们读一读投影仪上显示的文字,再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接下来提出了“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最后让学生细心品味感悟,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虽然这段话稍微有些难懂,但是老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段话让学生对“读、想、提、悟”四步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第二节课上,某老师选择了书中“名片风波”这一段作为授课重点。在讲解这一段时,老师首先给每个同学发了文字材料,方便学生们进入“读文字”这一环节;其次,老师要求同学们想一想主人公“做名片”的画面;再次,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名片是做什么用的?”“书中的孩子们都为自己做了怎样的名片?”“主人公给自己做了什么名片?”“你从中能看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等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品味;最后,老师明确要求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在分析讲解这段材料的过程中,某老师始终没有忘记她的“四步法”,时时予以强化。虽然一节课可能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若是在每堂课上老师都不忘向学生强调这种阅读方法,时间久了,学生在阅读、分析课文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运用,分析、理解和感受能力就会提高。
(三)注重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结合。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好课外阅读,必须把它和语文课内学习结合起来。究竟应该怎么做呢?简单地说,每位语文教师都要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若是课外阅读课太偏重于“活动”,就会把这种课上成单纯的“好书推荐会”,对语文课内学习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与之相对,如果仅仅把推荐的好书当做材料运用,按照平时的方法分析讲解,又会把这种新颖的课堂变成常态课,失去趣味性和独特性。
某老师在这节课上找到了一个课内外的绝佳结合点——写作。某老师带的是三年级的班,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等文章,这些课文都是通过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特点的佳作。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老师自然会讲到“写人”的要求——抓住人物的形象、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绘,课后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文种描写方法”的“练笔”作业。某老师在介绍《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时,也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把握主人公的特点。如,在分析“名片风波”这一部分时,老师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主人公制作名片那一部分的内容,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看看这些细节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查找细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主人公是个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孩子”,“作者的描写非常精妙传神”这样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课外阅读就与课文的学习、写作联系起来了,老师就不会把这种全新的课堂变成“推荐会”或是“常态课”。
(四)尊重个性阅读,允许奇思妙想。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发散性思维就要求教师不轻易给出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一些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往往因为赶进度或是其他原因,不愿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着力于“牵着学生走”,引导学生得出“标准答案”。在这节课里,某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在这节课一开始,某老师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怎样读好一本书?”“看看封面,猜猜看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目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把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整节课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分析“名片风波”一节,某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看看材料,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很多同学都说主人公“认真、仔细、坚持不懈”,但有一个学生蹦起来说:“他是个调皮的孩子。”老师显然是有些惊讶,但是她立刻饶有兴致地问:“为什么呢?”这位同学清晰大方地说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认为他说得有些道理,就表扬了他,还反问一句:“你平时调皮吗?”立刻惹得班上的同学笑了起来,课堂气氛更活跃,同学们更敢说了。如果老师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也能允许学生争论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那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语文学习成效也有一定的帮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应轻易设置“标准答案”,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真正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应刻意追求阅读的质或量,只要能坚持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可。这样长时间积累,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必定会大大提升。
三、课外阅读指导的注意事项
(一)阅读目的必须明确,带着“问题”读书。
对一本好书来说,值得学生阅读体味的东西很多。如,主人公的形象、性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感、文章结构、修辞等,如果学生不专注于某一点,那么必定是贪多嚼不烂,读到最后收获可能不大,对课内学习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某老师在下课之前对同学们说:“二十天后我们再来探讨这本书。”但是究竟要探讨些什么,某老师却没有明确地告诉大家。难道还是像普通的“好书推荐会”那样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吗?那样与课内学习岂不是没有什么关联?又怎能说得上是“以课外阅读来促进课内学习”呢?所以,我觉得某老师可以提出几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如:这本书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能否找出具体的例子?书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伙伴们又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又把《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了。“找出刻画人物运用的方法”与学生正在学习的“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相联系,巩固了写作学知识,真正做到了“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
(二)注意课外阅读的“长期效应”。
一本好书,学生读完了自然会受到某些方面的触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这本书的印象会逐渐减淡,如果不能用课内学习及时加以强化,那么课外阅读的作用会大大减弱。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必须注重“长期效应”。
在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性地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学校只是一味地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而对于课外阅读方面则不作要求。因此,我们应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充分了解课外阅读的作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丰富生活;既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汇编、概括、辨别等方面的能力以及鉴赏水平的提升,又能为学生开放自主、追求多元的文化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为使上述目标得以达成,特从以下几方面就如何提升小学生课文阅读能力作一探讨:
1. 以课内阅读为中心,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字面上的理解重在“课外”,其范围很难把握,在质与量方面也不好把持。所以,有的学校所谓的课外阅读可能还是有要求、限制的,个别的甚至“挂羊头卖狗肉”,这使得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中知识点的延伸作用很难显现出来。一般而言,课外阅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拓展,而对于阅读而言兴趣很重要。因此,我们可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可充分利用课本上精彩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有助于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低年级同学而言,一般喜欢篇幅较短的寓言故事、奇幻童话等,篇幅较长的作品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结合实际情况推荐学生们看一些《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适龄书本。利用课本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其爱上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由此既满足了阅读的教学需要,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
2.以课上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激情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特性决定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课内为导向,指引课外阅读的进行和方向。课内教学带动课外延伸,促使课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又有利于课内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要实现学生语文成绩的不断提升,既要加强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指引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养料。但若失去课内阅读这一根本,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失去其意义。若想发挥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并传授学生一些阅读经验,使得学生自主性阅读更好地保持下去,从而实现其自身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很多。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方式、写作思维以及表达形式各有特色。若教师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引用,结合课文传授相关的阅读方法,充分发挥课堂师生互动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继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朗读、精读、诵读、默读、略读、探究性读等不同的阅读模式中学会如何阅读。充分发挥阅读实践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学生将具有代表性阅读方法的课文和有助于自主性阅读能力提升的过程充分联系起来。除此之外,在阅读的种类和阅读方式的选择上,应将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自主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充分联系。
3.确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模式,给长期课外阅读以保障
如何落实课外阅读,使之名副其实,这需要有适用的阅读评价模式来维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自主评价与客观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尤其要观察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不一样的收获。考虑到学生的性格与习惯的迥异,在实施过程中,经使得重视并参与了阅读的学生深感阅读的积极作用,也可对个别优秀的学生进行公开表彰或给予一定的物质性奖励。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时的创新灵感和能力发展情况的关注程度,同时还要按期对学生阅读时所表现出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进行考核,并通过对其阅读情况的多方面综合考虑作出阅读效果评估。
(1)制订有效的阅读计划。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按时按量完成。其中包括阅读的起止时间、篇目、字数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感触和收获,从而便于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阅读成果的展示。通过出黑板报、笔记展示、制作电子报、手抄报等方式来展示阅读成果。如开设“书海畅游”栏目,可作为一个供大家谈读书感受的交流与沟通和发表个人观点的平台。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增强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能起到督促的功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看书情况,在学生总成绩的统计当中,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意义重大,俗话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长期的积累能够为学生的知识扩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 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中学)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做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会事倍功半。而学生的这个兴趣还需要教师来激发。把教学中的陈旧观念“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能领略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我们要注意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其一,可以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听着我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时,我在讲到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不再讲下去,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来了解剩下的故事情节。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后,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诱惑,从而激发了阅读兴趣。其二,也可以通过故事竞赛,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然后评出优秀的“故事王”,让讲的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两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我的指导下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我还鼓励了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了起来,化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三、依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选择各自适合的课外读物。
书海浩然无垠,有清澈也有浊浪,良莠不齐。课外阅读到底让学生们读什么?师长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严格把关。我们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相应地推荐课外读物。在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合作的关系,保持学校、家长的联系。我们可以依据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向家长推荐读物的书目,帮助家长正确选择购买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凭着几年的经验,可以向家长们推荐以下几方面的课外读物以供参考。
(1)故事类:《365天生活故事》、《神话故事》等。(2)寓言类:《中国古代寓言》。(3)童话类:《101个经典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4)地理类:《祖国的美丽河山》等。(5)科学知识类:《动物探索》、《世界之道》等。(6)诗歌类:《唐诗三百首》、《儿童诗选》。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在读了某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孩子们推荐同类课外读物,这样可以指导学生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哪吒闹海》后,可以向学生推荐《神话故事》;学习了《枫桥夜泊》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儿童诗选》,等等。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不妨来个:“欲知后事如何,请读《水浒》第27回。”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汇。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不断增加词汇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增强词汇的有效方法是大量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妙段摘抄下来,以便学以致用。渐渐的,学生们的脑海中有较丰富的词汇,在答问、交谈、写作过程中运用到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
有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干好每件事,课外阅读也如此。为了更好地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可由班委组织全班同学商议,然后归纳,订出计划。比如,规定一周内搞一次读书交流会,所阅读的内容可根据各自的爱好来定,也可统一,还可以规定第一周读诗歌,第二周读童话故事,等等。然后把阅读过程中摘抄到的好词、佳句、妙段拿出来让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以促进全班共同提高。
六、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能都有所收获,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51―01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课文只是几个例子,要提高语文素养,仅仅读几个例子是不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小学阶段是145万字的阅读量,而语文教材里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走“开放型”大阅读的教育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提出了“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教学工作。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
“课”,即课堂, 课外是相对于课内而言的,是指课堂之外、课本之外,即教材之外。《教育大辞典》: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辞典》: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指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各种读书活动,其本质是非语文教材性的阅读。这种阅读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己有的阅读基础、阅读经验,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的阅读过程。“课外阅读课内教”可以理解为教师利用课内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时刻牢记一个目标,即课标
尽管涉及课外阅读的内容庞杂,在自主选择时可能会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心里没有目标,相反,教师更应该把目标放在心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课标,把各学段的目标装在心里,烂熟于心,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和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努力做到两个为主,即以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
“课外阅读课内教”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教会几篇文章,而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有自觉阅读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中有了目标,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在小学学段,学生年龄跨度大,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必须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及兴趣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选择好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应该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笔记(好词佳句)、阅读要求(安静深入、态度积极、走进文本)、交流评价等。
四、力争达到三个融合,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深度融合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适宜的阅读方法,使阅读有效向课外延伸。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引导是否得法直接决定着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引读。就是师生在课堂上重新阅读原来学过的文章,以此得到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并在后面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提高阅读效率;二是会读。就是参照已经学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阅读时,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一起解决,个别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求助”老师;三是读会。就是依据已有的经验方法,大量阅读相关篇目,获得最大限度的经典知识;四是展读。既是对阅读内容的拓展,又是对阅读范围的拓展。在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同一文本的共同体验,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同时,也达到师生与文本的深度融合,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9-2
一、研究背景(略)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课外阅读指导,虽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强调教师立足课内的指导,做好示范作用,提倡学校创设书香校园氛围,利用集体的影响,来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过去常用的“语文能力”换成“语文素养”,通过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来促进把语文素养的发展,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认为要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根本,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我读书,我快乐”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关注孩子人格的完善,关注孩子精神的陶冶,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可以用讲故事、师生共读、榜样示范等,来引导学生走向阅读。
2.推荐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4.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有写摘抄的,有写提纲的,有写感想的,有写想象的……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5.建立激励学生阅读的机制。阅读激励机制的建立既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开展一些展示交流、读书交流、竞赛、专题创作等活动,如:“新闻会”、“即兴演讲”、“编手抄报”、“故事会”等等,对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可采用当堂朗读、帮助投稿、编印班级作文集等,这样既延续了学生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6.创建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举办校园阅读节等时机,带动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发挥集体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学工作抓实抓好。
四、研究成果
1.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全方位地加以引导,学生必然引起重视,经过耳濡目染,学生在课内指导,课外自主阅读之下,阅读的兴趣也逐渐深厚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其中,语文老师的引导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用名人名言来鼓励学生,用历史人物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用科学家爱读书的事迹感化学生。同时,利用语文活动,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诵古诗,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进行讲故事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形成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指导路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师对课外阅读也应该立足于课堂进行指导,如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低年级教学了童话故事后,学生十分喜欢这类故事,教师就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童话》等等,并专门开设阅读课,加以指导。高年级每学期都有课外阅读指导,如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读《爱的教育》、读《鲁滨逊漂流记》等。有了教师的阅读指导,那么学生读起来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有效延伸。
3.构建了卓有成效的阅读机制。学校每年都要举行阅读节活动,开展“书香校园”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学生们的阅读成果让大家欣喜,这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吸引那些没有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小朋友们表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进行阅读知识竞赛,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五六年级进行现场作文比赛,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把阅读中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表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另外,我校还在阅读节活动中,要求各班出好一期以阅读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各班还组织各自的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等,把全校阅读活动推向新的,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并且,还就阅读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摘记本评比,还评选“阅读之星”、“书香之班”、“书香家庭”等。这些阅读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学生们的阅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阅读有老师的指导,课外阅读也应该从老师的指导出发,养成良好习惯。为此,我们专门组织课外阅读课研讨活动,研究阅读指导的模式。一是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二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各年级的情况,要求学生读书做圈划、做笔记。三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要求班级、年级协同组织活动。为此,我们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阅读指导课,从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5.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内指导策略:每周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指导课,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课外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结论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抓好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起课外阅读的保障措施,才能更有成效。
研究表明:
1.课题研究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这一课题,带动了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开展的“象棋娃快乐阅读节”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2.课外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从低年级起,就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结合各年级实际,进行各类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读寓言、童话,中高年级学生读名著、历史书,阅读活动蔚然成风。
3.广泛的阅读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的同时,好词佳句自然积累多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必然“水涨船高”,语文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4.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书读多了,学生会变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校园文明之风更盛。学生受书本的浸润,品德修养也会潜移默化得到培养。
一、抓好课内教学,渗透阅读方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我平时教学注重抓好课内这个基础。
1.课前注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预习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增加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前,学生搜集长城和运河的相关资料,了解了长城和运河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人间奇迹”的理解,课外拓展阅读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对诗歌的解读也有很好的帮助。
2.课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指导。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诵读、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同时能学习这种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3.课后适当延伸,巩固阅读方法。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我设计这样理念: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让技能习得与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我从第一自然段入手,领学生充分接触并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文脉。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最后感悟文本首尾呼应的写法洋溢出的浓重的情感。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
学校和班级应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1.开好“班级读书会”。班级每周或两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
2.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给每学期定个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
3.发挥有效的宣传平台。有效利用学校广播站等平台,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有了学校、教师的重视与引导,有了表现自我的舞台,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读写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
1.摘抄型。摘抄好词佳句,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拥有一本摘抄本,随时摘抄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甚至佳作。这种积累为打好学生的文字基础提供了帮助。
2.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3.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然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弱化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很少有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兴趣,不少学生甚至从不读书看报。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承载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阅读。以提高指导的效度。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面狭窄,解读文本的能力差,如何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去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成果,如何回答学生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又何谈以丰富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带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热爱读书,会对学生的读书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共读,有利于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所以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关注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读的书自己一定要先看。教师经常跟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如教完《我与地坛》后,在学生被课文思想内容深深感动和震撼的时候,教师可相机诱导:史铁生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如若想进一步了解他,可以读他的《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病隙碎笔》。这样学生就自然产生了继续关注史铁生作品的兴趣,课外就会主动地阅读他的作品。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抓手。
这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方法大体一样,也要采用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等方法,但由于课外阅读的对象大都是经典名著,是整本书而非节选,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更强调略读、扫读、速读和本色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略读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略读、速读,并不意味着忽略精读。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快和慢的关系。正如《速读时代我们需要“慢阅读”》(《青年文摘》2010年23期)的作者所说:“阅读时浏览代替了精读,我们彻底进入了‘。陕读时代’。这样,具有回味、沉思、回忆、咀嚼的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变成了快阅读、浅阅读……快读的追求,是只求片面、实用、功利,根本不会触动生命感动、心灵深刻、灵魂震撼、思想升华。”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所谓“涵泳”就是沉浸于文本之中,慢慢地、反复地去体味感受文本的微言大义、优美的意境和悠长的韵味。所以读书不能心浮气躁,要善于沉潜到作品中去。
其次,对经典名著中大部头的书的阅读可从细微处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是这种阅读方法的倡导者。他举例说,对《红楼梦》的阅读,很多人只关注大的方面,“或者读四大家族的兴亡,或者读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或者读‘青楼文化’等等……问题是我们中学生这样读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积累不够,生活积累不够,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阅读经典,可以从细处读,从一个很小的地方打开突破口,这样阅读可能更有效果。第一我们能够读得明白,第二我们能够读得深入,第三我们说不定还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之处……我们读《红楼梦》,不妨注意几个小人物,如焦大、茗烟……”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应倡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第三,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第四,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目的,反对消遣性阅读。所谓消遣性阅读就是没有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把阅读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的娱乐休闲方式的阅读形式。这种阅读是一种低效和无效阅读,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倡导学生进行审美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第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做到读思结合。朱熹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再进一步深入研讨,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四、适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和时文。给学生输送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为我们语文教师解决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什么的问题。应把那些最需要、最有价值的书列为首选。一个人一生最怕读错书,应选那些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知识,阅读那些能打下一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的书籍。读那些课标推荐的中外经典名著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同时读些诸如《青年文摘》《美文》《读者》《散文选刊》等杂志上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时文也是必要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拥有五本以上的好书,然后互相交换阅读。自己也定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或由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佳作。让他们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远离庸俗和肤浅。
五、制定计划定期检查。促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图书馆、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有关名人读书格言的环境布置等,使整个校园处处洋溢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
新教材是根据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例如,学习“走近鲁迅”这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办一期纪念鲁迅的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1.坚持每学期制订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
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我校这种寄宿制学校对此计划可操作性更强,如周日、周五的接送时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周二、周四的午练可统一安排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晚修时间,低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图画类的书籍,高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短篇小说、散文类作品;至于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
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王者之战(大话三国)”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书上标注。但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
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一种对课内阅读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教师的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他们读书的收获,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尽管课内阅读一直以来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它在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占据阅读半壁江山的课外阅读却认识不够,甚至忽视其在培养能力、促进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如此一来,由于缺少丰富的生活阅历,更缺少充足的文化积淀学生手中除了与学习有关的教辅书极少有其他的课外读物,致使学生习作中出现了情感僵硬、无病、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缺乏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语文学习陷入闭塞盲目和枯燥的误区,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
2、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经常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很努力,书本上的内容记得很熟,但是一到写作的时候,思路总是打不开,例子少的可怜,每次作文都是那几个事例,要么来一段国情教育,要么来一段中国近代史,没有一点新鲜生动的例子作为支撑。而爱读“闲书”的学生则往往有较好的表现。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课外阅读是落实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新课标,语文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读会写,更要能思考、会表现、善交流。这些素质是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得靠课外阅读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
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外阅读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课内老师谆谆教导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在课外,在离开学校以后也能自主阅读,会自主的收集、选择、整理信息,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摸索去感悟,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外阅读还能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大,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等又正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更要注重他们思想、灵魂上的塑造。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读物来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针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3、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现社会、生活、人性中的让人崇敬敬仰的精神道德情操等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而且这些文学作品都讲究以情动人,以理育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可见好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几年的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和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一样的答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