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的界定

民营企业的界定

时间:2023-08-25 17:0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的界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企业的界定

第1篇

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对其范畴有一个界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企业员工数与企业产业方面进行界定如表1所示。根据这一界定,德国94.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如果把中小型企业从业人数界定提高到500人,德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OECD,2001)。与OECD国家标准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营业额度的规定上与OECD界定接近,但人口数界定不同。我国工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资本密集度较大。有关民营企业界定,据《公司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表1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二、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困境一直是制约企业结构调整和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日益发展壮大,90年代后,我国民营企业加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成为创造就业、出口创汇和产值贡献主力军。全国经济普查(2010)统计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数量在2009年底达到381.2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6.9%,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了非民营经济部门。但是,民营企业遭受制度上和政策上的限制多,企业监管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多。例如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政府干预与市场的不完备导致企业在市场中进行不公平竞争。另外企业自身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落后、组织管理结构松散、信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造成大量的破产和倒闭。这不光对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这也对中小民营企业造成不良的形象影响,致使其信用不高、贷款困难。另一方面,银行里有大量的居民存款,如何能把存款安全的贷出去成为银行的一大难题。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与银行存款积压难题并存。

三、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正式渠道融资和非正式渠道融资。正式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股权融资、股份制入股、职工集资、政府给予贷款、贴息等资金扶持这几种。非正式融资渠道大体包括民间借贷、拖欠货款、私募股本、互为担保、私人借贷等形式。但总体来讲,中小民营企业一直处在资金稀缺的困境,从正式渠道获得的资金不足,而非正式借贷成本高,这更加重了企业成本。陷入融资困境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本文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分析。

1.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不清晰、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为保障民营企业运行发展的经济法律政策缺乏,造成民营企业宏观发展管理混乱,不明确,无明确的法律政策所遵循。因此,在国家执法和审计时常常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国企呆账坏账不予追究,而对民营企业进行歧视。银行贷款人员对风险较大的民营企业惜贷。另外,国家对中小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Faccio,M.,2006;余明桂、潘红波,2008)。

2.正规渠道融资门槛高

首先,银行贷款的担保条件苛刻,中小民企难满足。找银行贷款,就必须要担保和抵押,但中小民营企业财产有限,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只有房地产和设备是其主要的担保物。另外,中小民企大量依靠自营、合资等方式建起来的,存在着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的产权、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不明晰等问题,难以以之做抵押。其次,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手续繁杂严重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信心。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贷款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少。而银行怕审查不够严格造成不良资产增加,办理贷款的手续相当复杂(江诗松等, 2011)。此外,银行贷款存在歧视行为。由于小企业一般都是小额贷款,与大企业的大额贷款相比,收益低。对银行来讲,资金的零售比批发成本又要高出许多,对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又较大企业高出一倍, 审查成本高等因素,国有银行放贷的市场定位主要还是大型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的则是歧视性政策。例如,一些银行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上上下下已达成默契, 贷款目标市场是500万以上客户。商业银行追求规模效应,大的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急需资金的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大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因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鞋业、建材等产业,与高附加值的电子、通信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相比,中小民营企业产品显得档次较低、能源消耗较高、科技含量水平低,导致企业利润率低而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更重要的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破产率比国有企业的高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情况,造成企业信用低,向其发放贷款的银行业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

4.贷款成本高

大部分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财务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认定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这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必须大规模搜集中小民营企业信息,致使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民营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因此,贷款给信用等级低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成本很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股权融资这两种渠道获得资金,而企业自身的低等级企业信用又直接导致其他融资渠道的枯竭,从而引发[ :请记住我站域名/]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普遍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贡献的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改善政策环境。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行为,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促进企业积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会计管理,提供企业信用等级和透明度。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扶持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对阻碍企业获得融资便利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等问题及时解决,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抵押能力(Estrin 等,2009)。

改革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条件限制。国家采取激励措施,促使银放宽贷款抵押条件,放宽抵押品的范围,使其范围扩大到仓单和提单质押、房产和商铺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出口退税的税单质押、或者小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押、质押以及保证担保等。除了上述之外,还要使抵押物拍卖市场和中介机构更加完善,把办理抵押手续的步骤和成本降到最低。

第2篇

二十世纪 50 年代,着名学者安索夫(Ansoff,1957)[1]对多元化首次进行了定义。随后,多元化被公认为是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企业纷纷进行多元化尝试。西方国家最早采用多元化战略,基本遵从“专业化到多元化再到归核化”这样一条战略演化路径。西方主流思想认为多元化有损于企业绩效,因大多数企业在归核化之后财务绩效有所好转,但这一结论并未得到普遍认可。而中国企业基本经历了两次多元化变革,第一次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这次尝试基本以失败告终,在经历过强化主业,业务重组之后,很多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多元化尝试。20世纪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环境出现新一轮繁荣景象,国内许多民营上市企业开始“试水”多元化,以求进一步的发展和业绩的提升。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Xin、Pearce,1996)[2],更可能选择多元化战略,以降低风险。与此同时,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导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市场地位,民营企业受到的竞争更为激烈(李善民、朱滔,2005[3]),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倾向,民营企业很难实现在某一地域的大规模扩张。因此,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涉足多个行业领域(李善同,2004[4];黄赜琳、王敬云,2006[5];陈信元、黄俊,2007[6])①。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民营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结果大相径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实现了业绩的提升,甚至一些企业因为多元化而走向失败。如:德隆集团,经营领域遍及食品、工业、旅游、汽配及种业等,最终却因资金链的断裂而导致破产。可以说,多元化的失败并非表现在方向领域的选择失误,或者是选择时期和经营方式的错误,而是由于债务比例不合理、投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等财务原因导致②。因此,企业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一定存在着密切地联系。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借鉴《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的动因和绩效研究》(林晓辉,2008)[7]、《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绩效和动因研究》(侯博亚,2012)[8]等文,以及覃志刚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理论与实证》[9]一书,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从财务能力视角切入,研究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动因及实施绩效。研究思路,本文力求脉络清晰:第一步,阐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步,针对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选择的影响以及多元化的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的影响;第三步,对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回顾案例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历程,分析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的关系。第四步,总结财务能力与民营上市企业多元化的关系,并提出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最后指出文章存在的些许不足与改进的方向。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理论进行总结,并构建出综合评价指标以反映财务能力。第二,通过对浙江省上市民营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选择的影响,验证多元化选择的契机是否和财务能力水平有关,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财务能力会促使企业进行多元化选择。第三,通过 T 检验,分析多元化战略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的影响,剖析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是对是错。第四,通过对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的双案例对比分析,深入探究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揭开财务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神秘面纱,为二者千丝万缕的关系理出一些头绪,以期能够推动学术界及企业家对于多元化战略的深入思考。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文献回顾

2.1 民营上市企业界定

民营企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尚未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公认、明确的界定。学者李亚(2003)[11]综合了已有的观点,将民营企业划分为四类,分别是宽派、次宽派、中派和窄派。本文基本采用的是中派的界定,即范围仅包括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对于民营上市企业的界定,学者基本采用的是以第一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性质来进行判定。本文的界定原则为:在 A 股上市,且由自然人或国内民营企业控股的企业,消除了 B 股及境外上市的影响。鉴于控制权划分的复杂性,以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来判定是否属于民营上市企业,具体筛选流程见图2.1 所示:

........

2.2 多元化战略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多元化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其中,美国学者高特(-Gont,1962)[12]的定义“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清晰明确,很适合操作层面,尤其是实证分析研究。因此,本文遵循这一观点。

2.2.1 多元化程度的衡量

财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多元化是以灵活调度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便把握那些能够带来财务收益的经营机会。它通过企业内外部投资改善财务资源的分配来实现。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仅涉及单一行业的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与政策风险更大,不确定性更强。为了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另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保证收益的稳定性,用盈利能力较好的项目来抵消亏损项目带来的损失,现金流的波动性亦变小。多元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源分配(Myers,1977[13];Myers & Majluf,1984[14])。Stulz(1990)[15]也支持这一观点,多元化会构造出一个内部资本市场,实现内部资源分配与资金调度,可以有效解决投资不足这一问题。同时,Stein(1997)[16]也赞成这一观点,即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理划分内部资源,即将资金更多地供给经营绩效好的部门,而关闭经营绩效差的机构,来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总结起来,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减少收益波动性、利用内外部市场,会选择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选择相关多元化是为了寻求业务单元之间的范围经济,通过建立或延伸现存的资源、经营管理能力和竞争优势,追求企业综合竞争力。对于多元化企业而言,范围经济主要来自一个业务中的优势和竞争力转移到另一个新的业务中而节约的成本,

主要通过行为共享与竞争优势转移两个途径来实现。 .......

3 浙江省民营上市企业现状分析....... 20

3.1 浙江省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 20

3.2 浙江民营企业特点......... 20

3.3 浙江民营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 21

3.4 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情况........ 22

3.5 小结.......... 22

4 事先财务能力对多元化战略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2 3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基础..... 23

4.2 研究设计 ......... 24

4.3 实证分析 ......... 27

4.4 结果讨论 ......... 34

4.5 小结.......... 35

5 多元化战略实施对事后财务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36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6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7

5.3 实证分析 ......... 38

5.4 结果讨论 ......... 40

5.5 小结.......... 41

6 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关系的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是在对案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定性的数据,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的方法(Yin,1994)[97]。它有利于理解表面现象背后复杂的动态作用机制,尤其适合观察企业内部微观的纵向演化机理,所以本文采用双案例对比研究的方式探究财务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多案例研究能够通过重复案例来支撑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使研究的效度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多案例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识别案例企业的多个方面,进而总结出更准确完备的理论结论。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企业,获得一定的初步感性认识,捕捉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动因及实施的绩效,通过对不同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寻找出共同的规律,加之理论分析与探讨,得出多元化战略与财务能力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前几章实证结果的正确性

6.1 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分析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衡量,否则将很难对研究问题有准确地认识(毛基业、李晓燕,2010)[98]。基于本人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了解,选定宁波两家进行多元化发展的上市公司:雅戈尔集团和杉杉股份。两家公司最初均是由纺织服装起家,后来选择了不同的多元化战略,发展轨迹也因此出现了差异。选择这两家企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两家企业上市年份较早,上市时间不少于十年,财务数据较完整,前期资料及研究较为丰富,有利于案例企业的深入分析。第二,两家企业均进行过成功的多元化战略实践,并且长期致力于多元化发展,年限不少于 5 年。第三,案例企业多元化之前处于同一行业。跨行业研究会显得比较粗糙,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财务能力可能相差巨大,而处于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样本企业时限定了最基本“行业”这一因素,多元化的绩效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多元化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聚焦行业能够有效排除行业因素的影响。

.......

结论

多元化战略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多元化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很少有研究从财务能力视角观察民营上市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与实施绩效。本文对浙江省民营上市企业多元化与财务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第3篇

1.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在讨论薪酬设计的问题时,企业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或利害相等原则,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经营战略不同,薪酬策略也应不同,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实行的薪酬策略,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如对于处在成熟阶段的企业,其经营战略与成长阶段不同,因而薪酬制定也应有相应变动,但管理者并没有将员工薪资予以适当调整。

2.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多。一般地说,民企经营者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诸层次———各生产要素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程序公平的关注。在一些民企经营者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相当,或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操作是黑箱操作还是白箱操作并不重要。因此,在成长初始阶段,相当一部分民企选择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同样,薪酬支付缺乏公开性、透明性。一些民企常采取秘密付酬方式,进而衍生成目前已有一定普遍性的“模糊薪酬制”。秘密薪酬支付只会引起员工的好奇心而四处打探,导致员工之间的互相猜测和怀疑。因为他们常常高估他人的薪酬而认为自己的薪酬过低,从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消极怠工。

3.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部分。前者是人们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后者则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的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民企经营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他们仍然抱着保守、短视的观念给员工支付薪酬,以为只要支付给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薪酬就足够吸引、留住人才了。他们往往对员工人格尊重不够,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内在薪酬”的存在,导致员工内在薪酬为负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很多民企经营者在员工不满、业绩下落时,第一个想起的激励方法就是鼓吹以金钱作推动力的计划。但其实员工想要的往往是被他们认为重要的人所重视和认同。不少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薪资待遇,而是因工作专长无法发挥,或工作环境不适合等内在报酬得不到满足所致。

4.薪酬设计有不科学。首先,薪酬调查范围狭窄,调查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薪酬调查上只能粗线条地观察市场总体行情,收集的资料缺乏真实可靠性,使得薪资水平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其次,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企业通过职位评价确定职位和工资等级,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民企经营者,凭借其是资产所有者或使用权的拥有者而建立的行政权威和自身管理经验,主观设定职级职位,一个人制定本企业的薪酬制度。

二、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优化策略

1.企业薪酬制度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民企发展要有自己的经营战略,薪酬策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一个良好的并具有导向性的薪酬制度应当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并且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因为薪酬制度能有力地传达这样的信息,在组织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薪酬制度越是支持公司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员工们就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公司的战略。薪酬制度与战略之间的统一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薪酬制度将和企业战略、核心技术、重组资源一样,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2.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上层建筑”。良好的薪酬制度必须具有公平性,即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是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奖酬应当基本相同,因为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相似,他们的各自贡献便应相似。内部公平性则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奖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为了保证企业奖酬制度的公平性,企业经理人应注意:奖酬制度要有明确一致的原则作指导,并有统一的、可以说明的规范和依据。但是很多民企经营者只注重结果的公平,而忽视对薪酬界定程序公平的关注。同时也要有民主性和透明性。只有员工能够了解和监督奖酬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和管理,猜疑和误解便会消除,不公平感显着下降。企业也要为员工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条件,并引导员工把注意力从结果均等转到机会均等上来。

3.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是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操作有: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及时认识到培训对于员工的重要性。积极防止人力资本贬值,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文化。使民营企业真正变大变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情感关注,老板与员工之间有一个共同道德观、价值观。

4.薪酬设计科学化。首先明确薪调查对象,用科学方法收集并统计数据资料,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解决对外竞争力问题。其次,建立科学的职位评价系统,解决对内公平性问题。科学的职位评价需要考虑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确定工资级别,而不是简单地与职务挂钩。同时,民营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职业攀升道路。除传统管理通道外,另设几条技术通道。

5.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人本管理理论的要求下,薪酬体系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要设法满足员工的要求;积极主动的提高改善员工利益;在创造中激发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必须牢牢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总原则,以物质激励为核心,注意精神激励,实行有效激励。

6.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创业阶段的主导,由于企业所有权高度集中于私人业主,业主可以凭自己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权威,抓住一切可能的新机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一致对外的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取得创业成功。在创业成功之后,只要家族式企业能够及时弱化家族式的封闭经营模式,实现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和管理专业化,在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管理创新方面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合理调整,那么家族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绪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分化,社会分工协作体系同益发达,使得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日趋凸显。

二、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概述

在现代社会经济形势下,现代薪酬制度中非货币薪酬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因此,企业的薪酬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货币薪酬的作用,对于非货币薪酬也必须加以重视。

(一)民营企业界定

民营企业的概念产生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是相对于国家具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国营企业来说的,因此民营企业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二)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现状评析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设计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薪酬管理缺乏系统性。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薪酬体系,是通过许多的或大或小的薪酬改革逐步形成的,缺乏系统性。

2.薪酬管理缺乏战略性。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虽然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却很少将企业的薪酬体系进行战略规划,对整个薪酬体系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

3.员工薪酬的公平度不高。员工薪酬的公平度包括薪酬结果的公平度和薪酬评定程序的公平度,但是企业领导层往往只注重了薪酬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薪酬评定程序的公平性。

4.模糊薪酬缺乏透明度。在大部分民营企业中,都是采用的保密薪酬制度。保密薪酬制度固然可以消除某种程度的不公平感和对立,但也可能造成企业员工对老板的猜忌,使员工有模糊心理和身处局外的感觉。同时,由于企业的薪酬制度缺乏透明度,企业的管理者们就可能会凭主观好恶分配报酬,设定障碍压榨劳动者利益的暗箱操作的行为,降低员工劳动积极性和企业效率,危害企业利益。

5.忽视了内在薪酬的作用。民营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内在薪酬的存在,从而也很少考虑到员工的个人感受,人格尊严等问题,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

6.员工薪酬晋升渠道不畅。企业员工相对价值的定位上,目前人们一般以职位的高低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因此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员工的薪酬增加是通过岗位的升迁获得的。

三、民营企业薪酬体系优化策略

(一)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原则

一个健全的薪酬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而全面的原则基础上。在设计薪酬体系优化战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2.合法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竞争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6.激励性原则。

(二)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方法

1.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成长中的民营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逐步摒弃家族式的封闭经营模式,树立企业经营理念,弱化家族式管理,实现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中小民营企业要走出薪酬管理的误区,首先必须从观念上突破。

2.将薪酬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高度。民营企业要树立现代的薪酬管理理念,就需尽快从传统工资管理向现代薪酬管理转变,从收入分配制度向人力资源投资理念转变,建立民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机制。

3.将薪酬体系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薪酬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理性、前瞻性的支撑。薪酬战略与公司转型和公司战略是密切相关的,具有不同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实施不同的薪酬战略。

4.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企业的薪酬设计一定要有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其中对人力资本绩效的考核机制又是很重要的一环。在强调将企业人力资本的薪酬水平同人力资本工作绩效和企业业绩挂钩的同时,必须建立真正能够测量人力资本绩效的考核体系,以保证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本薪酬发放的公平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5.加强薪酬体系的公平性。薪酬制度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薪酬制度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也就进而决定企业的绩效。薪酬程序公平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薪酬制度内容、员工公平感受、激励行为和企业绩效能否形成一个良性传递过程。

6.注重“内在薪酬”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内在薪酬”的作用,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具体操作上主要包括:努力建构学习型组织,防止人力资本贬值;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文化;民营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应该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老板对员工的情感关注还是相当重要的。

7.增加企业多种晋升通道。为了满足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成长的需求,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等级薪酬结构,构建技术与管理并重多种发展通道的薪酬体系。员工只要注意提升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薪酬体系优化战略的整体思路是: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为目标,努力提高职工内在薪酬,激励员工充分发挥潜能;以多通道生涯发展为导向,采用多样薪酬计量方法,优化中小民营企业现金计划薪酬;积极探索员工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方式,实现企业家和经理的人力资本股权化,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战略性激励机制,使员工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第5篇

(一)研究背景

我国对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相对滞后。在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资金来源由国家财政划拨转向银行借贷,资本结构高负债凸显出来。为拓宽资金渠道,中国于1990、1991年相继成立了沪深证券交易所,在开始试点发行股票筹资,支持国企改制上市;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其资本结构得到改善,资本来源渠道拓宽,负债率普遍下降,但仍存在筹资结构失衡、债务融资弹性不足、股权结构不合理、分配派现不足等诸多不足。

(二)主要研究内容

张维迎(1995)较详尽地介绍了MM模型、信息传递模型、控制模型等。翁君奕(1995)、陈峥嵘(1996)、沈艺峰(1999)等前后回顾了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演进。

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研究主要落足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分析方法主要是定性和定量两种,其中对国有企业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即主要从制度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主要采用定量方法。但由于各学者研究所采用的参考体系、样本、统计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一致,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

关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标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①坚持资本负债率(即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为1∶1,资产负债率为50%;②加权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③投资收益最大化。第一种观点简单界定比率的方法明显不科学,还需综合考虑资本收益率与资本结构的弹性,不可能固定在某一比例上,资本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②、③观点较为普遍,但仍有学者们提出不同看法。

(三)总体评价

一是研究对象界定不细。没有严格区分国有上市公司与国有非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差异,以及国有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差异。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其资本结构特点往往被忽视。

二是目标、原则和标准界定不清。对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标准的后两种主要观点,“加权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投资收益最大化”应是资本结构优化的原则,而不是标准,存在个性差异。

二、融资制度

融资制度是规范经济主体融资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指企业从何种途径和方式获得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这里面包括了各种金融工具和各类金融市场。

(一)制度供给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银行贷款是企业对外融资的唯一选择,谈不上直接融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引进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大量制度,以充分发挥后起国家的优势,加速经济的发展,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供给主体,强制性的主导供给型变迁也是其主要的变迁形式,简称为“干预型融资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资源配置不是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将稀缺的资本分配到边际效益高的部门中去,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明显向国有经济倾斜问题,在这制度供给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始终较难得到制度上的支持。

(二)间接融资

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间接融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资本来源特别是创业阶段,主要依靠内源融资,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积累能力有限,可利用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依靠外部融资。而中国的金融制度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融资却遇到了金融抑制问题,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和融资额却严重不足,如下表1所示。

三、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融资行为是否能获得有效保障,法律体系也是影响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宏观因素。

(一)法律制度环境

法律环境,如贷款人通常使用负债契约来约束借款人,外部股东依靠显性信托责任来约束企业内部人。对内部人行为的监督要起作用,必须存在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来制止违法和加强违法补偿。如通过合同法、公司法、破产法和证券法等,在法律体系中详细描述公司内部人和外部贷款人、投资人的一些约束和权利。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和制度仍起着主导作用;无论是对小股东的权利还是对债权人的权利的保护都不够充分。不论是法律的完备性,还是法律的执行方面,均存在较多缺陷。

(二)对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缺陷,将影响民营企业融资决策、银行贷款授信等微观行为出现明显的倾向性,具体表现在法律对大股东监督权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投资者诉讼的规定并未明确化、对大股东掠夺公司、小股东的利益方面,没有较详细的规定和商业银行法不能通过持股和控股对企业形成约束等。这也是民营企业,包括民营上市公司和民营中小企业长期负债占企业总负债的比例明显偏低、负债结构以短期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为主的重要原因。

四、宏观经济因素

通货膨胀和利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融资成本等宏观经济因素,从而影响到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

(一)国外研究

下表2是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总结汇总。

通货膨胀通常会造成所得及财富的重分配、扭曲资源配置,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使经济增长受阻以及冲击经济稳定等等,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历史现状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治理通货膨胀和利率非市场化对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①因间接调控工具受市场机制发育程度的制约,政府以信贷资金指标管理为基础直接宏观调控工具;②在非市场化情况下,利率不能反映负债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表明负债的风险度,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对待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状态。对民营企业而言,高风险民营企业会尽量利用可以比市场化利率更低水平的负债融资,而低风险民营企业则会尽量避免负债融资。

五、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选择不同的资本结构以及优化的外部条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衡。一方面,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而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呈现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主导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弱小局面,影响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一)股票市场发展状况

中国股市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境内股票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如下表3所示(每隔2年)。

到2007年12月31日,沪深已有1574家上市公司,累计成交金额达460556.2亿元,股票市值327100亿元,总体发展速度较快。

截止2007年底中小企业板已上市的近200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70%,反映了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有绝大比例;但通过IPO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还相对较小。

(二)债券市场发展状况

债券融资在中国始于1981年,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库券,随着国债市场的发展和壮大,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市场也应运而生,1984年企业债券开始出现,债券市场的相关监管和法制建设也逐步完善。

从表4可见,股票市场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企业债券市场,两者的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股票市场融资额及增长明显快于企业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不仅规模仍较小,而且债券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债券市场三个类别:国债、金融债(包括央行票据)和企业债(包括可转换债),见表5。

六、所得税体系与税率

由于利息和股利支付的税收处理,税收体系是影响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一国的税法能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产生影响。根据静态权衡理论,如果企业所得税税率越高,由于利息的税收扣除,企业应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

就我国而言,民营企业,包括民营上市公司和民营中小企业,实际所得税率与法定所得税率往往不一致。①由于合并产生差异,编制合并报表时企业没有合并纳税,从而利润部分有所抵消,而所得税费用是纳入合并范围的公司的合并数,另外,母子公司可能适合不同的法定税率。②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两者的目的不同,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和范围也不同,从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③税法还规定了各种税收优惠,许多民营企业,包括民营上市公司可申请更低的优惠税率,政府通过补贴或其他形式退还所得税。

民营企业的平均实际所得税通常小于名义所得税税率,其在资本结构选择时,负债节税利益并不显著,实际民营企业所得税率对负债融资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民营上市公司负债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小结

第6篇

二、企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

目前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界定,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Prahalad和Hamel是较早提出核心能力含义和内涵的学者,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不同技能与技术的整合,但是并没有对各种能力进行分解,比较笼统。

(2)Sanchez等学者在前面学者的基础上将核心能力的内涵界定为各种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并对资产和技能进行了细分,大致分为卓越资产、认知能力、程序与常规、组织结构、行为与文化等。

(3)Meyer等学者认为核心能力的构建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各种能力的组合,他通过将核心能力分解为用户洞察力、产品技术能力、制造工艺能力、组织能力等将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产品这个平台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

虽然各位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但不难看出,各位学者都认为核心能力的构建不是来源于企业某一部分技术和能力,而是来自多方面能力的动态组合和协调。国内、陈劲、许庆瑞等学者在对核心能力主要理论归纳和总结后,提出了核心能力的能力层次系统概念。把核心能力分为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产品核心子系统等六个层次。经营环境层次能力可以简称环境能力,就是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积极利用政府、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商、大学、研究所,与它们进行有效合作,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的能力。企业层次的能力包括战略管理能力、管理意识、核心人才管理能力、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资金投入能力等。学科层次的能力就是在各相关学科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学科的能力。技术层次的能力就是在各相关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技术流与相关技能的能力。产品层次的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子系统和产品整体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产品子系统层次的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元件和产品子系统整体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元件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

核心能力层次系统模型较为全面的反映了企业核心能力组成部分。企业核心能力的六个层次系统,每一个层次系统的具体实施都需要知识的载体—人才发挥巨大作用。没有人才,没有对人才制订出具体的战略规划,整个核心能力的构建就无从谈起。所以,依托核心能力理论构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民营企业多是一人创办起来的,到最后往往演变成整个家族的企业,从高层到低层各个层次上的管理者和非管理者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这种人力资源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在企业成立初期承担共患难的角色,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人力资源组成和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不断凸现出来。目前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家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这源于民营企业家小富即安的心理现象。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当创业者专注于眼前的利润时,认为重视投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也就没有长远发展的梦想和动力。

(2)人力资源制度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组成呈现出这样一种特点,越往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血缘关系越近,越往低层,这种血缘关系越淡。从而造成企业的规范制度对企业高层没有约束作用,而对基层员工才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只流于表面。许多民营企业家也明白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补充新鲜血液,需要具备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也开始重视学历和能力等因素。但是一旦这些人才被招聘到企业当中,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重视,反而处处受到企业家族管理人员的压制,从而造成企业人才的不断流失。据资料显示,民营企业中高层次管理和科研技术人才的工龄平均为2~3年,最短的只有2个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民营企业如果真的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及早储备和培养人才,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四、构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层次系统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离不开高校这个人才平台,基于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论,笔者把人力资源组成划分为公关人才、营销人才、工商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财务管理人才(见图1)。各类型人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部分和权重均有所不同。公关人才对企业的经营环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清晰地描述出企业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所处有利和不利环境。这是企业经营环境能力层次的要求。能够在政府政策、顾客、竞争者、供应商策略变化中分辨出对企业整体运行有利的因素,并能对不利因素进行合理规避。公关人才对人才整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营销人才能在一系列营销计划中不断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塑造产品的品牌,并为企业产品和营销方式的创新不懈努力。这既是核心能力层次系统中企业层次的要求,也是把知识不断内化为产品价值的要求。工商管理人才是所有人才中最重要的人才,也是现代企业中所需的高级人才。他具备最广泛的知识基础。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品品牌的塑造、文化的提升以及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都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他具有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知识的欲望,并且能够不断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企业价值。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所需知识载体的集中体现。技术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是分管产品技术和企业财务状况两大区域的人才,他们是核心能力层次系统中技术层次能力的体现。上述几类人才其素质优势都各有侧重,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新的知识和技术,也就是企业内部和从外界吸收的各种知识需要不断流动,这也就需要企业各类人才进行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的不断更新整合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系统不断完备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制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规划,具体步骤如下:

(1)民营企业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并对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和整理,依托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根据,总结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欠缺的企业人才。

(2)与民营企业所在地或者所在地附近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和培养状况进行双向交流。与此同时,与高校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建立民营企业的品牌,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第7篇

关键词:控制权;公司业绩;乾照光电

引言

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民营企业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混沌发展到今天的理性发展阶段。但客观的说,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资金来源呈多元化,企业控制权的问题就会集中显现。毫无疑问,在民企的发展过程中,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控制权的划分的问题。

我国的民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引入外部资本,而外部资本的引入使得企业股权结构发生变化,股权结构变化导致控制权变动问题的报道也不在少数。控制权争夺本质是对企业利益的争夺,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可以在企业的有关决策时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决策。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控制权的争夺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争夺热点。但这种不良的争夺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有对控制权进行合理处理,降低各利益相关方间的矛盾,对现实具有重大意义,也希望对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与发展给出相关建议,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治理质量和公司业绩,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比较现实的实际意义。

一、企业控制权的界定

公司控制权属于公司权力的范畴。从各国公司立法来看,很少有对公司控制权的明确界定,但是综合经济学家对控制权的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1.基于选举和影响董事的控制权界定。伯勒和米恩斯(1932)在其名著《现代企业与私有财产》中,指出,从实际出发,选举董事会或多数董事的权利即可认为是企业控制权,而控制权就掌握在那些拥有挑选董事会成员(或大部分董事)实际的个人或集团手中。

2.基于不完全合约的控制权界定。该理论以格罗斯曼和哈特为代表,从企业的合约性和合约的不完全性出发来理解控制权,侧重于从控制权的产生的根源去定义控制权。该理论认为剩余权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就是“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的合同、惯例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用法的权力”。

3.依据企业重要决策权对控制权进行界定。以法马和詹森为代表,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我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做出相关的界定。

一般来说,股份公司的剩余收益是根据公司股权平均分配的。但现实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的,具有公司控制权的人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私利找借口。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人也有可能获得排他性的收益。

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表明,在企业中,具有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有可能利用融资决策权,在制动融资方案时为自己谋求私利。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创始人一般具有相对的控股地位,企业股权结构较集中,正因此,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民营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行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委托理论

Ansoff从管理角度考虑,认为企业通过综合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资源的索取会抵制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冲突。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影响,强调设立董事会,通过董事会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有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企业风险,而企业的目标即为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同时也说明股东虽然是企业的重要相关者,但却不是企业资源的唯一的所有者。同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降低了股东的地位。

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使得委托理论逐渐产生,主要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励人完成委托人的工作目标。

委托关系存在于上市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公司的管理人员与机构投资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出现利益冲突。为有效合理的解决委托问题,需建立一个契约,通过实现人的最大化利益,进而实现委托人的利益。然而,制定契约也会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总避免不了委托问题的产生。

三、案例分析

1.乾照光电发展历程

2006年2月,邓电明、王向武、叶孙义和王维勇四人合伙注册成立了乾照光电有限公司。在创业初期,邓电明负责整体统筹,王向武专攻技术,王维勇则四处筹资,三人对乾照光电初期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三人的核心地位也明显体现在了公司最初的股权结构安排上。邓电明起初持股50%,王维勇持股30%,而王向武并未持股。但在2007年5月,邓电明将其手中20%股权无偿转让给王向武,其持股比例降至与王维勇同等的30%。

2008年3月,红杉资本以折合人民币约7200万元的美元投资,取得乾照光电20.56%股权。2009年7月,邓电明、王维勇和王向武三人签立了《一致行动协议》。随后在2010年8月,乾照光电以高达45元/股的上市发行价,成功登入创业版。

但是上市后,乾照光电却逐渐走入困境:首先,王维勇和王向武矛盾日深,最终王维勇在最近辞去了公司职务,并且减持公司股份;其次,公司的财务投资人红杉资本在上市后连续减持股份;另外两位创始人股东叶孙义、郑顺炎也在2011年到2012年部分股份解禁期间,借股价高位大幅减持股份;创始股东之一的叶孙义2012年更是在套现数亿元后辞去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职务,据称已转战PE界;最后,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三人解除了曾经签署的《股东一致行动协》,由于单人持有股份的比例均未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0%,同时公司任何股东均无法单独通过实际支配公司股份表决权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以及公司重大事项,导致乾照光电无实际控制人。在2013年11月了《关于公司部分股东不再续签一致行动协议公告》,进一步加剧了公司股权的动荡风险。2014年外资股东减持全部股份,公司变更为内资股份有限公司。

2.公司业绩指标变化分析

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LED产业的发展,我国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LED产业的发展,该产业的不少环节均进入量产阶段。

(1)盈利能力指标

由表可以看出,乾照光电的盈利能力各项指标从2011年起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总资产报酬率略有回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至2011年的五分之一左右,营业净利率下降至11年的十分之一左右、营业毛利率下降至11年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近五年以来企业正常经营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下降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指标下降,说明乾照光电对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导致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效果较差。

(2)发展能力指标

净利润增长率是指净利润增长额与上年净利润的比值,代表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净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净资产增加额与上期净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衡量企业的总量规模变动和成长状况。在2011年到2012年部分股份解禁期间,红杉资本以及相关创始人股东借股价高位大幅减持股份,而2013年乾照光电因创始股东三人解除了曾今签署的《股东一致行动协》,导致乾照光电无实际控制人,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一系列的影响。

(3)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体现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及时足额补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常用变现能力来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乾照光电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2011年至2015年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的变现能力下降。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百分比,用于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2011年至2015年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说明总资产中通过借债筹集的资产上升。

(4)运营能力指标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企业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高。存货周转率则体现了企业存货的管理效率,存货周转率越高,企业的存货变现能力越强。2011年至2015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应收专款管理的效率下降,而存货周转率逐渐上升,表明乾照光电对存货的管理能力逐渐加强。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乾照光电2011年至2016年的总资产周转率基本持平,表明销售能力较均衡。

3.乾照光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2014年9月,乾照光电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自获得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后连续三年内将继续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即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乾照光电成为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之后,具备独特并购价值,对提升企业估值具有一定影响,或带来交易性机会。

劣势fweakness):无实际控制人会造成乾照光电公司董事会对股东大会的影响力大幅降低,这意味着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董事会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与股东沟通,会增加公司董事会与股东大会达成一致意见的沟通成本,减缓公司针对重大事项的决策速度。

机会(opportunity):国家为了提高LED行业的信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乾照光电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

风险(threats):乾照光电作为一家市值50亿左右,第一大股东仅持股15.92%的无实际控制人企业,这将使得公司遭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将随时面临被外来者“举牌”、“收购”的风险。

四、动因

1.内部治理不规范

乾照光电在创业起步期时,三大核心创始股东(邓电明、王向武、王维勇)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肝胆相照。随着发展,股东间的关系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在采购与销售上,王维勇与王向武就表现出了不同,二人之间的隔阂开始不断滋长。王维勇主管采购工作期间,事无巨细都要一管到底,这让主管技术研发工作的王向武很难堪。随着两人隔阂越来越深,最后甚至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发展。

2.股权处理不当

乾照光电创始发起人邓电明表示因为深知家族式企业股权结构的弊端,希望通过向创业合伙人分配股权,避免一股独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太过理想主义。公司最初的股权结构安排中,邓电明持股50%,王维勇持股30%,而王向武并未持股。但在2007年5月,邓电明将其手中20%股权无偿转让给王向武,其持股比例降至与王维勇同等的30%。三大核心股东“合伙式”的股权结构就此奠定。邓电明以类似“江湖义气”的做法,一次性将公司20%股权无偿转赠给王向武,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自己与第二大股东持有相同股权。

3.利益相关者因素

任何公司的发展都必须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2008年3月,红杉资本以折合人民币约7200万元的美元投资,取得乾照光电20.56%股权。但是在乾照光电以高达45元/股的上市发行价上市以后,公司在2011年8月限售股解禁以后,各机构投资者纷纷借股价高位大幅度减持股份,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随着红杉资本以及公司另外两个发起人股东郑顺炎、叶孙义的抛售,一些机构投资者也在纷纷减持股份,连累公司股价一路下跌。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红杉资本已将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抛售。

4.战略目标分歧

乾照光电所引进战略合作者背景单一,仅引入红杉资本一家纯粹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的本质目标是追求资本增值而没有引进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如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者,产业投资基金等对公司产业运作更为有利的合作伙伴来长期持有公司股份,导致公司限售股的解禁后,短时间内遭到投资人大规模减持。

五、建议

1.完善内部治理

为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首先要形成自己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专业团队协助处理公司事务;其次,建立完善的良好的人员筛选和匹配制度,加强员工的归属感;最后,企业还要控制好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要做到经久不衰,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合理的组织机构必不可少。

2.创始股东保护制度

英美等法律界均有对企业创始人的权力保护的相关条款。而在中国,则对这方面的保护做的没有很到位。随企业创始人的股权减少,对企业的控制权也逐渐降低。因此,对中国企业的创始人进行保护是有必要的。乾照光电的案例说明公司制度缺失对创始股东控制权的保护,在股权社会化或上市引发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改变时,创始股东的利益则会受到侵害。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对引入相关的对出事股东保护的条例。

3.优化股权结构

第一,适当分散股权,提出权竞争机制。公司的股权太集中或者太分散均会对公司的控制权产生影响,因此股权的相对集中化有助于企业的大小股东相互牵制,促进企业发展。

第二,引进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股东的作用,这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国际趋势。

第三,推行内部职工持股制度,构造新的投资主体。

4.改善股权融资体系及资本引入

第一,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会选择让渡一部分企业的控制权来获取融资,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资本进入企业则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因此在引进社会资本时,民营企业应清楚地意识到,除却投资方获得的利益外,还会得到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分散。

第二,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投资者的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吻合等条件慎重选择投资者。

第8篇

按照统计核算界定的民营经济范围,市统计局对20**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的增加值进行了测算,主动与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沟通对接,了解了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税收、对外贸易等情况,调度搜集了全省及部分市民营经济有关指标,对近年来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逐步扩大,所占份额稳步提高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XX年的153.54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62.54亿元。20XX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 40.2%,比20XX年提高7.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1.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147.34亿元,增长10.7%,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2%,拉动全市gdp增长3.7个百分点。

(二)市场主体发展迅速,单体规模不断扩大

从工商注册登记情况来看,20XX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户数达到3.47万户,是20XX年的1.76倍,注册资金达到19.74亿元,是20XX年的 3.2倍;私营企业达到1.37万家,是20XX年的1.76倍,注册资金达到392.82亿元,是20XX年的2.3倍。20XX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5.68万元,比20XX年增长80.3%,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287.76万元,比20XX年增长33.2%。

(三)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提升

民间投资已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力量。20XX年,全市民间投资达到36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77.5%。同时,民营企业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出口队伍不断扩大。全市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由20XX年的126 家发展到20XX年的310家。20XX年,全市民营企业出口额突破 7.51亿美元,是20XX年的1.31 倍,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0%以上,为全市出口创汇,拉动外需做出了重要贡献。20XX年出口总额排在前十位的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到4.52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60%。

(四)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贡献日益增强

民营企业已成为全市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20XX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收入21.04亿元,比20XX年增长65%,年均增长10.5%,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5%,比20XX年提高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渠道,社会效益日益显现。20XX年,全市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数已达到22.26万人,比20XX年增加6.48万人。

(五)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品牌战略取得成效

近年来,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20XX年,全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2.8∶41.2,与20XX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7.2个百分点。截至20XX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已获29个省著名商标,5个中国驰名商标;已创建17个山东名牌、4个中国名牌,分别占全市的54.8%、80%;培育3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

二、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实力较弱,市场主体少、规模偏小

20XX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2%,低于全省4.6个百分点。全市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260.6户,低于全省320.8户及全国 326户的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102.4户,比济南少22.2户,比青岛少83.8户。从企业来看,也存在骨干企业少、规模普遍偏小的问题,20XX年全市949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70%。其中,工业小、微企业353家,占比达88%;建筑业小微企业97家,占比 74%;重点服务业小微企业77家,占比79%。

(二)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短缺

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规模较小,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普遍存在贷款难、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受贷款担保条件等因素限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加剧,融资成本上升,整体效益下滑,继而陷入贷款难的恶性循环。虽然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和针对性扶持政策的出台,一些优质民营企业融资难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我市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20XX年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0.82亿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31.48%。

(三)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市民营企业产业层次较低,主要从事传统产业的基础产品生产经营,从事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少;生产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创新型企业少,多数民营企业不注重技术革新,科研投入不足甚至全无。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11.3%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只有8.4%的企业有研发经费,全市研发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6%。

(四)组织形态比较落后,高级人才较为缺乏

我市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民营企业中股份公司仅占0.26%,低于全省0.46%的平均水平。同时,目前我市大多数民营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没有人才发展的长远规划,仍面临着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由于员工待遇低,稳定性较差,人员流动快也给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20XX年,全市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654元,比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18828元。

(五)宏观经济稳中趋缓,民营经济发展压力加大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周期性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态势,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同样也出现了减缓趋势。自2010年开始,民营税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由增长26.9%一路下滑至20XX年的下降0.1%。

(六)考核监测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今年,全省下发了对各市民营经济的考核方案,而我市在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和发展考核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一是标准和口径不统一。我市的民营经济主要由工商、统计、税务、商务等部门分别统计,各单位对民营经济的统计口径偏差较大,造成指标间可比性较差。二是民营税收、民营经济增加值等指标没有分区数据,不利于对各区和各镇(街道)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和对比。

三、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研究制定鼓励创业、激励先进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速度、税收贡献及科技创新情况,对优秀民营企业创业者和企业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严格执行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全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微型企业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申领使用制度,引导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向科技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生产业。

(二)提高服务效能,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简化和取消行政审批权,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大厅部门集聚效应,优化部门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使企业少走弯路。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与企业间的交流互动,更有效更切实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维权、引进人才、法律援助等服务。从各部门选拨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到企业进行挂点帮扶。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密切关注企业运营情况,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加强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联系,健全民营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档案,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鼓励银行开发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力度,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强化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通过企业入股、社会筹集和政府支持建立互助资金,发展以市场机制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探索银企合作的新方式,借鉴助保金贷款、过桥资金等融资办法,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另外,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企业融资方面的作用,抱团融资;鼓励优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抓住国家、省加大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政策扶持的机遇,努力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

(四)强化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打造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引导民营企业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把企业发展要真正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上来。支持民营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努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更多的自主品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引导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大企业管理和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民营企业;市场监管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新常态

现阶段,“新常态“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性的代名词。“新”是崭新,与旧的、过去的相反,“常态”是指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一个状态。民营企业必须以这个新的阶段性特征为立足点,适应新常态,实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1.2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民营”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民营等同于“非国营”,是一种利用民间资本进行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国营的企业。

1.3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是指政府或具有市场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行为。

2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从监管主体上看,监督主体不明确导致职责不明、互相撕皮的问题。在监督体系方面,自上而下的监督强化,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薄弱,造成监督不力。从监管方式上看,存在监管方式单一的问题。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性较大,单一的监管方式很难适应新常态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后,企业的数量确实有大幅增长,但是有许多的企业是有名无实,这些企业对政府市场监管加大了难度。从监管过程来看,存在事前认识不足,事后监管不严的问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之后,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办理了营业执照就可以营业,行政许可没那么重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绝不是完全开放。监管不严将直接导致市场体系的混乱,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3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

1)监管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十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新的行政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职能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政府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但仍有些地区监管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出现交叉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现象。2)监管体制不健全。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的的形势,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但是政府在市场监管的某些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常态,有些原定政策已经不适用于转型升级中的民营企业。3)前期培训不足。在改革的新阶段,不论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需要对新常态下的改革充分的认识,进行前期培训。企业年鉴制度的取消,使得许多的企业对于年报并不重视,而往往出现漏报情况。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和政府人员的前期培训,增强企业和监管人员的管理意识。

4措施

4.1完善监管部门岗位设置。市场监管部门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避免出现机构臃肿、一岗多人的现象。监管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全套的监管措施,并将不同的职责分配于不同的岗位,各尽其职,各负其责。4.2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就是要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监管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严管,快速地对市场信息做出反应,并且要有及时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对于一些民营企业的规范合理的市场交易行为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舞其他企业向它们看齐。4.3加大民营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培训力度。政府应对民营企业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并且对不同地域的企业进行差异化的培训,这样既可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也能让企业更快地了解和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另外,政府部门内部也应加强政策学习,增强政府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府市场监管效率。

5结束语

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非常重要的转型期,这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市场监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方式单一、监管不严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做到事前预防、事中严管、事后处理的整套流程;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做到惩罚分明;加大企业和政府公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监管意识,才能实现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于志婷 李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小广.新常态下我国2015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76.

[2]张亚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融资环境;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Z-3198(2009)24-0163-01

1 民营企业概述

1.1 民营企业的由来与发展

“民营企业”这一概念最早产生和流行于日本。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的,与“私有经济”具有相同的内涵。一般而言,企业的民营化和私有化被看成同一过程,因此,“民营”主要是建立在所有制基础之上,针对产权归属而言的。关于民营企业范围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营企业指除去国有制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外的所有企业形式,包括个体工商户、私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企业则不包括外资企业以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针对狭义的民营企业而言的。

1.2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低下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营企业必将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提供了以廉价劳动力置换昂贵资本的可能性”,这样,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民营企业的出现,既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资本匮乏的困境。又极大的缓解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造成的就业压力,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2006年,民营经济总量为138110亿元,约占我国GDP总量的65%。

2 当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2.1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企业的融资,一般遵循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的顺序。所谓内源融资,主要包含了企业建立时的资本投入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未分配利润等,而外源融资则是来自企业外部的,不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金,主要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来实现。股权融资,即通过在证券市场发型股票来募集资金,债权融资,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的贷款。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内源融资比重大,而其他融资方式的比重很小,融资手段单一,二企业经营扩张的速度远远快于内部资金积累的速度,从而导致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2.2 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民营企业本身制度、经营方式的不合理,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其持续经营能力及还款能力悲观评价,从而将营造出门槛过高的外部融资环境。目前,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能力、内部控制等问题上。其中,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2.3 造成融资困难的外部环境原因

中国民营企业之所以出现目前融资难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自身的问题而导致的外部环境不利。而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金融机构等外部环境主体也没有为营造出一个有利的融资环境而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诸多的政策缺乏合理性、规则缺乏效率性又进一步恶化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歧视、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3 国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简介

与中国民营企业相比,国外的民营企业具有发展历史较长、生存环境较有利的特点。通过对目前世界各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的了解,可以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一些比较可行的借鉴,也有利于我国政策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

3.1 国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体系

3.1.1 专门的政策性融资机构

这些部门或机构部以营利为目的,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主要任务,包括扶持中小企业的官方机构、政策性银行、专门的基金和投资公司、二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等。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一个永久性的联邦政府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帮助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发达国家除专设主管政府部门外还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日本政府在战后相继成立了三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3.1.2 民间商业金融机构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风险基金是政府或民间创立的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率的专项投资基金,其中在欧美等国家多由民间创立。美国官方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美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达300余家,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有600余家。英国则成立了由100多家从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小型金融公司组成的专设“风险资本协会”(BVCA),为高科技“风险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

3.2 国家的政策性支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资金支持一般能占到中小企业外来资金的10%左右,具体是多少则决定于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相对重视程度以及各国企业文化的传统。各国对中小企业资金援助的方式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风险投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

4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途径

民营企业之所以面临融资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如内部控制不完善。产权不清晰等;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如政策性扶持不够,金融市场建设不健全等。因此,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变革,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

4.1 民营企业自身的完善

民营企业要解决融资困境,首先应当从自身着手。只有建立了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保证了企业形象,才有可能得到外部机构的认可。民营企业的自身改革与提升,应当主要从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并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水平、提高信用水平等方面着手。

4.2 国家加强政策性支持

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等生存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从近年来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上来看,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也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工作;和谐社会;意义

一、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民营经济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民营经济从无到有,就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二)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崛起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民营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而民营经济就业持续增长。实践表明,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民营企业可行性

(一)企业社会工作内涵与界定

1.企业社会工作的内涵

第一,企业社会工作是由于工业社会工作发展而来,或者是工业社会工作在当代的另一称呼;

第二,企业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内地介入;

第三,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是缓解劳资矛盾,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帮助员工舒缓压力,提供福利;

2.企业社会工作定义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企业及其职工问题为目标,以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组织科学管理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员工互助精神和自助能力为追求,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增进员工福利,提升企业效率,促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专业化介入手法与工作过程。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民营企业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科层管理与人性需求的双重性决定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民营企业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社会经济组织。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流程使之每天都天都产生大量的物流、人流、现金流,生产的复杂性与流动的多变性、快速性使之必须实行严格与科学的分工,架构严密的组织,推行严格的纪律以及多层化管理,以保证决策得以执行,生产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又是人的聚合体。

2.民营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公领域与私领域的交织

3.民营企业是员工与企业主生存发展的共同体,共存共赢是双方的最佳选择

4.转型期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

目前,民营企业不仅仅作为经济主体而存在,而且其社会主体的性质也逐渐加强。面对眼前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组织自身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强有力的解决途径。作为社会主体,其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领域中。这为一部分从事企业社会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民营企业的意义

在现代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民营企业的稳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我们要创造和谐的社会,民营企业的和谐一定是其重要的组成因素。但是由于所有制多元化、部分地方政府偏向资方、工会职能缺失、员工处于弱势群体等原因导致了企业劳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一)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需要

从企业角度看,通过员工和企业的沟通和互动,把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促进企业进一步重视员工的权益,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行。现代民营企业也很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达到动态的平衡和谐。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协助企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例如开展文艺表演、举办晚会等,有利于企业内部和谐文化的形成。

(二)有助于实现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

目前企业的基本状况是资强劳弱,劳动者处于弱势群体,两者有矛盾但也会有利益的平衡点。而在劳资关系的协调和实现双方利益平衡方面,社会工作具有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如果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了,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工作在劳资协调上与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相比具有优势,社会工作者再介入企业中将会以专业的伦理道德、专业价值观、理念和方法、技巧来进行工作。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注重对服务对象的无条件接纳、理解和尊重,为服务对象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与服务对象沟通,会有效地拉近双方距离,以此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深入调查观察,能够及时了解问题的关键,帮助劳资双方进行合理、理性的沟通,以此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社会工作者以坦诚的态度与职工沟通,聆听职工的心声,了解职工的想法和心态,准确判断职工的需求,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不合理的规定可能引起的纠纷和怨气,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促进民营企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

(三)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适应问题的需要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部分民营企业只是重视利益最大化,以最少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大部分企业领导者根本无视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长期以来大部分员工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是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人情冷漠,无法适应企业的环境。关注职工心理健康,及时疏导、排解职工心理压力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社会工作者能较早地发现职工的心理问题,承诺为服务对象保密,用真诚的话语营造温馨、安全、接纳的氛围,让他们倾诉心中的郁结。社会工作者用“人在情境中”的视角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把遭遇问题的人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真正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介入,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有同样问题的员工进行团体辅导,让员工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倾诉不良情绪,社会工作者加以积极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在个案工作中与员工进行个别交谈、了解实际情况和案主的需求,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社会工作者运用心理分析法、危机调适法、沟通分析法、理性情绪治疗法等专业方法提供服务,帮助疏导不良情结,释放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适应现实工作和生活。

(四)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进程。1991年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63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研究 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企业社会工作的不多,而且研究的深度广度也不够。因此,只有不断反思借鉴、积累经验教训,增加在民营企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总结概括出企业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理念和方法,充实社会工作教育教学资料。所以说在民营企业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社会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单位体制解体使旧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松动和解体;第二,信息化和全球化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第三,户籍管理的松动使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流动,社会管理面临新的困难;第四,市场经济运行使利益格局变化,社会矛盾激化;第五,国外敌对势力渗透,与国内少数人里应外合企图颠覆政权;第六,传统社会管理理念与方法不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转变,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都可以为社会管理提供借鉴意义。企业社会工作能引导员工摆脱生活困境,协调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实现企业关系的良性互动。目前,部分企业建立的“员工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开展的“员工协助计划”帮助员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困难上、减轻压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员工社会支持网络包括非正式支持网络和正式支持网络组成。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指的是来自家人、亲属、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的支持。正式支持网络主要指的是来自政府、社区、企业、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员工协助计划是企业为了照顾员工及提升生产力,而提供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计划,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与影响生产劳动有关的个人问题,他们都是以企业为平台,运用员工的家庭和社会资源进行介入的工作模式,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解决员工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中国梦。企业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当人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像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找家长、找领导、找单位。而是开始转向求助于社会、求助于体制外的机构正在悄然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原则,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企业社会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沛,高钟.企业社会工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林.通钢事件是我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望新闻周刊,2009.32

[3王金元.企业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机制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10.7

第1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21世纪的竞争本质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己经成为共识。因此许多民营企业把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其中路径的选择对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实施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并展开研究。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非常复杂,涉及到企业成功所有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竞争力的隐含性、专门性和复杂性,要明确界定企业竞争力比较困难。企业竞争力包含的类型很多,有技术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政治竞争力、机制竞争力、制造竞争力等。

二、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产业的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首先,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创新的基础差;其次,技术创新资金不足,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不是依靠资金市场或风险投资,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大量投入的需要;再次是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才,大部分企业仅有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又参差不齐,难以专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最后,大多数企业主要面向地区性市场,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对市场的走向、创新的态势没有较好的把握,这些因素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不少困难。

(二)盲目搞多元化,盲目扩张

很多企业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应该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所以民营企业的摊子很大,从电子产品到房地产,从生物保健到纳米技术,他们都有,但就是没有自己的主业。这样的多元化本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涉足自己不占优势、不熟悉的领域,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稍有闪失,就会一败涂地。搞多元化发展的民营企业成的少、败的多,其最主要原因就是:第一、能力不足;第二、资源不足;所以民营企业的现状却是根本无力去“四面开花”,于是各个项目都被拖住。

(三)人才引进困难,高素质员工缺乏

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人才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认为只要有高薪,而且许多企业不把对员工的培训看作是一项投资,而是把它看作一项生产成本,尽量通过压缩这个成本来增加利润,再加上有的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结果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方面投入很少甚至没有什么投入。这样造成高素质员工缺乏,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三、我国民营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亟需解决的问题

1.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需要全面打造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民营企业长期习惯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为低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产品品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赖以持续生存、发展的战略资产。

2.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我国民营企业多数实行家族式治理模式,随着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影响,民营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要求民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与市场不断改进、创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为民营企业培育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3.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需要在体制、政策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由于存在同国有企业不平等的待遇,加之银行在信贷关系上的所有制情结倾向仍比较严重,致使民营企业资本扩张仍然面临诸多政策上的限制,同时产业准入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直接限制了民营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将民营经济视为“边缘性经济”的传统观念,也不同程度抑制了民营企业积累倾向。

四、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民营企业计划决策、领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和管理激励的综合能力,是企业的各种资源与战略、制度、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整合等具体环节而表现出来,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客户价值,是民营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必备要素。

(二)资本运营能力

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最高指导原则,选择对核心竞争力有促进和提升作用的合作、加盟等融资方式,注重融资形式的多样化和融资来源的多元化,面对市场机遇,民营企业进军资本密集型行业是大势所趋,这样既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运作效率,又确保了企业发展与资本增值。

(三)市场营销能力

在开放型经济的今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政策,巧妙地收放价格体系,组合推进市场,加大对渠道整合与创新,增强一线市场的战斗力,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得到增强,也是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在这样一个竞争世界中,民营企业欲获得竟争优势,就必须从企业与环境特点出发,培育自己的核心竟争力。其实,由于经济自由化、贸易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等的日益形成,企业面临的是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企业只需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其加以充分利用,即可获得超额利润。总体上看,这种基于竞争力和竞争,倘若可以达到均衡的话,必然是社会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