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时间:2023-08-25 17:0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第1篇

一、语文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主要是仅仅围绕某个主题,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同时,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知识构建的一种阅读模式[1]。通常在堂课的有效时间内,学生能够阅读5篇 15:05 文章。促使学生的阅读效率明显提升,并使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丰富其知识面,其自身也得到满足,使其对阅读兴趣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因为语文群文阅读能够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几篇文章,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较强,早期其速度可不能达到要求,但通过几次的练习后,学生通常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速度。基于此,学生由被动阅读的状态转变为自主阅读,使其利用自身思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文阅读能够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弊病,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具备的基本课型

(一)单元重组

现阶段,语文教材都是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主题,单元中通常有4~5篇的文章,为群文阅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均选自相关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儒林外史》,其都和智慧相关:通过智慧获得财宝、招起祸端、使人们的心性迷失。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有效的指导学生对极具特色的课文《智取生辰纲》中“智取”内容精读,对智慧的有效利用充分感悟,随后在对《杨修之死》中,有关对智慧招惹祸端与智慧迷失人心性内容的描写进行反复的阅读,对相关语句表达的智慧的巧、愚以及呆的内容予以比较与体会。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将单一的课文教学获取的零散知识更系统化,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

(二)外延略读课文

《教师教学用书》[2]对略读课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内容的理解方面,明显比精读课文的要求低,通常是知晓大概内容”、“更多的是学生利用精读课文中获取的知识以及方法,将课文自行读懂”。通常可以实施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略读课文教学,以一带多,具有较好的阅读效果,促使教学目标更好实现,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三)比较“综合性材料”

现阶段,语文教材中都会安排某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章节,为不同文章提供有效的“阅读材料”。此种“阅读材料”和课文存在一定的不同,不可以单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对比不同的诗歌阅读中,对不同作者的表达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充分体会,切身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为学生搜集与整理诗歌等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三、语文群文阅读的“结构”整合

(一)使文章组合“线索”较丰富

目前,教材的主题教学课文的线索较重视人文,如对大自然的保护与关爱等。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章组合的线索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3]。如将友情类的文章结合教学,以人文主题作为线索等,发现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章线索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其对教师的视野、智慧以及对文章的掌握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使文章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在较多读本中,一般会出现以“母爱”为线索的阅读内容,其中的各篇文章均讲的是母爱。但部分课文并未充分的“结构化”,由于文章的联系性较弱,内部逻辑性不显著。因此,可以多次尝试编选一组“母爱”的文章,最后确定《慈母情深》与《母亲的存折》。为什么选择这两篇文章,主要是因为两篇文章都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能够使学生对母爱的伟大有进一步的了解,促使学生对感恩父母,具有德育教育的目标。此种逻辑能够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母爱的伟大”,进而尽可能的地丰富学生对“母爱”的掌握,即是“结构化”。结构化的群文阅读,能够给学生传送一种有效的信息:不可以单纯的背诵零散的知识,而需要掌握事物之间具有的联系。只有充分掌握整合,才可以使看似散乱无章的信息,转变为系统化的知识。

(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语文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具有探究性高水平阅读,对发现乐趣充分体会。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课文中出现的显著异同点,能够诱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在对《愚公移山》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愚公移山》与美国的《明罗移山》相结合,前者主要表达了人们做事必须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后者讲述一对老夫妻通过搬家的方式,将挡在面前的高山移走。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产生了较强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担负着教育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等能力的重要任务。其中,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意识都受到了抑制,思考能力与习惯长期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一、巩固基础知识,减少阅读障碍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是识字与认词,学生只有在熟悉字和词后才能流利地阅读课文,并且也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探究阅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课文中生僻的字词,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确保学生认识课文中的词语,才能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课文中生僻的词语时,还要注意结合课文的语境进行讲解。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和谐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亲切、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沐浴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学生毫无压力地投入到学习中。语文是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需求,只有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精力充沛等特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比较关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发展,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制造一些悬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便提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呢?”学生便纷纷回答道:“因为没有钱。”“因为是孤儿。”等等,至此,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但是还要制造出悬念:“那么小女孩卖火柴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仔细熟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由此一来,学生立即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中。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四结合;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1-01

当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未有效发挥。单纯靠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利于大多数学生学习。老师提出问题,也不见得全班同学都思考,有的既不举手,也不动脑筋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研究语文课堂中的“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

一、“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要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解放思想,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大胆设想,实事求是地摸索,方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结合苏教版《三亚落日》教学要求,根据学校电脑设备的实际情况,探索“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所谓“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生字,有不认识的查字典,并根据课后问答题进行思考,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安排时间十分钟左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因为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阅读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第一步给阅读的人以充分的时间去认识、感知客体是完全必要的,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步,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字,回答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观察,从屏幕中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这一步最重要,是“四结合”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手、眼、脑的结合。时间大约二十分钟。第三步,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计算机上答题的情况以及重难点加以指导,在解决重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理解。时间大约七分钟。第四步,学生了解正确答案之后,对自己的回答进行修改,提高认识。时间三分钟左右。

二、“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优点

(1)计算机和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认知活动能否完成,要以学生的认识成效为依据。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学的环境和条件,学是教的根据和目的。教要落实到学,就必须实行自主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学习的自,并主动地进行学习。运用计算机打字回答问题,既要动脑思考问题,又要动手把思考的结果打在屏幕上,眼、脑、手多种感官交替使用。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主动探究学习,比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能动性。过去总说要给学生读书时间,要给学生思考时间,但总未做到。老师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现在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就不得不把时间让给学生,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突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来完成,旁人代替不了。计算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保证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时间。

(2)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和一定的情绪联系着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开拓眼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语文注重表情达意,其教学过程应该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但是,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把计算机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在教学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但增加了直观性,而且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被这些动画吸引,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用电脑打字回答问题,比书写速度要快,易修改,又是很新鲜的事物,学生的兴趣就特别浓。

(3)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便于老师指导和学生的修改。学生用计算机把要回答的问题打出来,呈现在屏幕上,教师便于巡视观察,并及时调到主机上,让大家鉴别正确和错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答案,这与过去教师看书面作业完全不一样。过去教师看书面作业,如果要选材料评讲还得制作幻灯片,学生要修改自己的答案也改得很不整洁。另外,过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口头回答,一般一个学生答对了,就不让其他学生回答。现在每个学生都把答案储存在计算机里,教师可抽看各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结束语

计算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结合,能较好地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柳.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活力[J].教书育人,2016(22).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阅读 开放式阅读 教学模式

作为一项个性化程度较高的活动,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小学生好奇好动的问题。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于很多不懂的问题都会提出疑问,并根据对课本的理解与生活经验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针对某一问题寻求其独特的见解。然而,传统教学方式却大多是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丧失了“问”的权利。这一现象完全违背了当前新课改下“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基本原则,无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开放式阅读教学改善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模式,并对开放式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在阅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在对课文的解析以及意义的挖掘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自行地挖掘其中的意义,并将之有效地组合构建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沟通,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学习、思考并提出疑问。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

二.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学习

我们所说的自由学习指的是:让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架,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开放,更为活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规定的基本教材,须知,文学领域浩如烟海,优秀的思想与作品更是如满天繁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广泛地涉猎,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阅读并理解文章,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用更多的精力为学生寻找更适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广泛的涉猎课外读物。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要创建开放性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思维活跃、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通过对教材内涵的挖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提出疑问,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并通过大胆设想,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想象力。

四.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止要注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更应重视学生在本堂课中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否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法,通过开放式的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通过各种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想象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我们知道,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无法单独完成其教学目标,尤其是工具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更需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通过与美术、音乐等副科联系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联系历史、地理等知识更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从而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开放性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内教学,同样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越、更为真实的课外阅读环境,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通过图书角、故事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

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模式

1.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2.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与精神素质,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但这还是一种短期的、易受影响的阅读动机。教师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3.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是正确的。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向小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3.1 目标阅读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3.2 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3 以意逆志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3.4 十目一行法。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3.5 写写画画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4.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1 阅读感知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小学生尤其须对低级层次的阅读能力多加训练,以找好厚实的基础。阅读感知能力多加训练,以打好厚实的基础。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感性的材料的文字符号来了解内容,即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学生必须正确认字,掌握一定的识字量。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看报,感知文章内容。在这基础上训练学生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同时要训练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所以,感知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中感悟

所谓“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理解的主动权真正交还于学生主体手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相关文本阅读与感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去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深化阅读,从而为整体良好阅读效果的切实获得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笔者仅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试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略读文本,形成大致感知

略读文本是文本阅读过程的首要环节,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对所阅读文本的主旨情感、思想感情基调等具有大致的了解与整体感知。略读文本为学生后续阅读活动中明确自身的思维思考方向起到了极好的奠基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会为学生布置一些与阅读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以问题为线索,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快速浏览与阅读。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我对学生的略读活动提出了如下要求: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生字、词;

2.快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文章中是如何具体描述居里夫人“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的?把其中的句子画出来;

3.阅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没有理解的?

如此就推动了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的进程,既大大发展了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同时,还在尊重其阅读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其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为他们实现对于文本的初步感知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精读文本,形成具体领悟

精读建立在学生略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该过程中仔细、认真地阅读相关文本,不仅要对文本的大致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更要对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即从细节处做到对阅读文本的详细认知,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在精读环节,我会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虽是细节但却对文本的主旨情感起到良好铺垫作用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阅读文本的更深刻认识与了解。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精读环节中,我就在学生略读活动结束之后,特意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文本中所运用到的比喻、引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归纳出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是如何侧面烘托出居里夫人的“美”的。如此,就以精读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支撑,实现了对文本主题的深化认知与良好掌握。

三、鉴赏文本,升华内在感情

教材文本的设置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字词、修辞手法等基础的语文知识,更在于帮助学生借助这些精选的文本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还应当帮助学生学会鉴赏文本、品味文本,从而帮助其在完成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更好地升华自身内在的思想感情。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教学中,我就特意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环节:认真阅读“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这一部分,试着闭上眼睛想象,居里夫人提炼镭时是处于怎样的一种艰难处境?

这样,学生就能静下心来认真体会字面背后蕴含的深厚感

情:居里夫人提炼镭时,工具简单、条件艰苦,而且工作强度非常大,若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很难完成此项艰难的工作。接着,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假设我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挑战,是应该向居里夫人一样不畏艰险努力向上、直面困难呢,还是选择轻易放弃呢?”如此,就将文本阅读内涵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与层次,有利于学生在经过文本熏陶及感染的基础上进一步端正自身的人生态度,形成不畏困难、勇敢直上的抗挫折观念。而这很显然正是这一文本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教育目标。

“读中感悟”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同时还有利于其在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发展,完善自身的自主阅读水平与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将其运用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

第7篇

关键词:发展性阅读 教学模式 学生发展

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阅读成就完美之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曾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古今中外的先圣今贤的谆谆教诲无不说明: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价值。然而,在当下的中国,由于电视、网络等形象化传媒的大众化,人们对于有重要价值的真正意义的阅读反而不感兴趣了。广大学生也在这样的大的文化背景下被形象化的大众传媒所干扰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人生的发展。要改变这一令人担忧的状况只有进行大胆的改革才有望扭转。因此,我们积极参与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子课题中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根据当下学生阅读的实际研究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科学的阅读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数量,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建立和完善“一主两翼”的发展性阅读教学模式

“一主两翼”的框架来构建起整个研究体系,“一主”就是“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两翼”就是课堂辅助课(自主推荐课、层极目标课)的开设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一)一主

建立了“带疑初读、置疑探读、释疑导读、发展扩读、能力测读”的“五环节阅读法”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节的操作范式是:

1.带疑初读

①教师出示本课重点学习目标,简要介绍课文相关信息;②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解决知识认知问题;③完成对课文初步的整体感知,写出课文内容概要和对主旨的理解;④运用读书笔记法对关键字词句段圈点批注,找出自己欣赏的句段和有疑问的句段;⑤就课文整体阅读后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好需要提出的主要问题;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

2.置疑探读

①由小组发言人提出组内准备好的问题,每组提出的问题不超过两个,后面的组不提出重复的问题;②各小组交叉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讨论探讨问题。问题的讨论应逐一进行,允许没有讨论结果,但老师应记好每个问题的讨论情况。

3.释疑导读(15分钟)

①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问题进行释疑导读,对有问题的观点给于矫正,对模糊的问题加以阐明,对有争议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②学生对教师的导读发表意见,提出尚不明确或有质疑的问题;③教师再次对学生的问题给于点拨指导。

4.发展扩读

①教师确定好发展扩读的统一材料,提出扩读的性质、要求和书面的扩读任务;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发展扩读;③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要求完成书面的扩读任务;④教师检验扩读效果,对存在的问题给于矫正、点拨和指导。

5.能力测读

①根据本课文学习目标和能力要点及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统一的能力测读材料,布置测读任务;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读任务;③教师抽查和学生汇报测读情况;④教师对抽查的测读情况进行矫正、点评和指导;⑤学生提出不清楚或有质疑的问题;⑥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再次给于点评和指导。

(二)两翼

1.课堂辅助课

(1)层级目标课的创设与教学。层级目标课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阅读教学中知识体系缺失、阅读能力层级目标模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的问题。

层级目标课采用“目标导入――解读示范――段例练习――测试评价”的模式进行。

目标导入:①展示教学目标;②对教学目标进行相关说明,明确目标要求及含义;③说明目标在阅读能力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解读示范:①针对目标选取解读示范测试性文段,让学生先读文段,独立完成测试内容;②教师对文段作示范解读,通过分析展示完成测试内容的过程,推出测试结论;③学生对教师的文段解读及所推出的测试结论提出问题或质疑;④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或质疑。

段例练习:①针对目标选取解读示范测试性文段,让学生先读文段,独立完成测试内容;②教师抽查学生推出的测试结论;③抽学生汇报推出的测试结论及理由。

测试评价:①教师根据抽查和学生汇报的情况作整体评价;②教师对学生测试的文段作示范性解读推出测试结论;③教师根据抽查和学生汇报的情况指出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矫正方法;④学生对教师的文段解读及所推出的测试结论提出问题或质疑;⑤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或质疑。

层级目标课的四环节教学原则上在一节课内完成,如因学生在某步骤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可根据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2)自主推荐课的创设与教学。自主推荐课的创设旨在调节教材选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时空差”问题。长期以来,教材选文存在一定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教材中有的文本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观点态度有着较大的理解障碍,即使反映当代社会精神的文本,也因为地域和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模式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没有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结合,存在诸多问题。从理论层面对语文阅读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有利于实际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读写结合问题的成因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感知能力上比较薄弱,在感情上不够投入,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限,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此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放任式的阅读以及跑体式的阅读问题表现突出。教学没有结合实际的阅读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造成了阅读的整体效率低下。另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将读写结合应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缺少动笔的机会,再加上,教师对阅读比较重视,对写比较轻视。教师需要重视这些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问题的成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加强语文积累,没有深入拓展及应用,还停在表面的阅读上;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对资源的挖掘,放弃了阅读课堂中的对话环节,没有重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没有重视读写结合。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

1.应用小学语文阅读读写结合模式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模式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让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结合的,只有将两者充分重视,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方法

为将读写结合的模式在语文阅读中加以科学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应用方法进行了探究,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实际的阅读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应用读写结合的模式,注重阅读的吸收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学生对文章字词句等语言的学习。学生吸收文章中的一些长处,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文章的表现手法以及结构安排等,帮助学生丰富语感。

3.应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注重基本途径

读写在语言文字、内容以及思想情感上有共通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共同之处加以重视,在共通层面上加强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读写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着力点,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下认识事物,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要注重读后感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阅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实施过程中,阅读和写作要同步进行,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双向培养。教师在完成教材讲述后,让学生结合实际内容写读后感,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原文进行改写,一边进行阅读一边加强写作。

5.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注重生活化

教师要注重将具体方法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写作水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写作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阅读教学,加强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科学化。应用读写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性,注重教学的重点,能够相互促进,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从理论上对读写教学法的应用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结合实际阅读教学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桂兰.小学语文以读促写之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6(12).

[2]诸瑞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小学), 2016(2).

第9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阅读 应用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新课改下语文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对于教育以阅读为主的模式也逐渐的形成。语文学习技法中包括“听”、“说”、“读”、“写”,语文教育中的首要方法是“读”,对初中生语文的学习不仅开启了的大门,还能够有效的积累知识量,且意义重大。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曾经对语文阅读教育讲到,在语文教学当中,应该对阅读的教学进行加强,在初中生的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理解和融合也要进行增进。针对语文教学要求,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而生。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将翻转课堂融入到教学当中,这样更利于教育教学的全方面发展。

一、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翻转课堂的应用其目的就是希望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通过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育中,能够让翻转课堂体现它的价值,让学生能够课下渗透、课上交流,师生在课堂中进行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中阅读尤其的重要,阅读教育在翻转课堂中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的各项任务非常的重要,对于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其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教师在阅读教育方案上应该以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置。目前形势看来,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相应的教育模式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生氛围,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当中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以翻转课堂为发展基础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借助合作学习模式和微课程交流等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的能力,有效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翻转课堂应用的常见问题

1、课堂主体分不清楚

在教学当中,尤其是阅读教学当中应该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展水平。虽然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是主体,对于学习资料的归纳和整理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题,比如说传输性和枯燥性等,对于教学学习环境无法营造其和谐性,还是无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主体的问题在阅读教育模式中容易分不清楚。

2、硬件设施跟不上

翻转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将新知识、方法以及视频、音频进行有效的呈现,有效的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但是往往在现实教学当中,视频录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为硬件设备跟不上,录制设备落后,内容形式太过单一,教师不能对视频质量进行保证。一旦视频呈现到课堂中,重点的突出不明显,学生的真实要求就被忽略了。

3、翻转课堂应用的较差

翻转课堂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模式,然而就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学措施松散是目前翻转课堂发展遭遇的瓶颈。学生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定态度上各种应付、敷衍。教师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也不够细心、完善、周密。对于学生来说,良性的教学循环没有在接受能力和阅读重点上达到,这样就造成翻转课堂不能在课堂中展现其生动、丰富的优势。更达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翻转课堂增强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如何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阅读活力进行有效的提高,教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需实行有效的措施:

1、教学资源整合

学校应该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现状进行翻转课堂实施,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视频、音频录制设备等,教师在教学当中,借助学校的硬件、软件给学生建立公共网络教育平台,教师要掌握阅读指导的关键核心和教育。对于各项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规律的开展,让翻转课堂在教学当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学校还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教育阅读理念的学习研讨,让教师能够对教学成果进行了解和接受,有效推动阅读教育的发展。

2、碎片时间掌握好

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基础性较强。对于阅读来说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教育手段才是重要性,阅读教育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整合,教师的能力决定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的融合。

首先,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利用碎片化的阅读,对于教学之间的联系点和知识点进行理清,教学情境进行相应的设置。教师也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为了更好的发展阅读学科,对于阅读课文的知识点应该进行仔细的归纳。学生对语文教学题材必须读准生字、理解生词,并且对其进行整理。

另外,在阅读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趣味性,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课堂可以通过音乐、动画等方面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能只针对学生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创作、模仿等不同方法的合理运用,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将阅读内容的重点语句和重点段落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重点进行复读和反复记。对于文章教师可以先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文章重点再由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对阅读进行片段练习和单项练习等等。

4、互动方式上的丰富性

翻转课堂需要对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进行合理的融入,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是单纯教育者的思想,对于翻转教学质量不佳、发展缓慢的问题进行改变。让初中生对阅读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通过故事大会、读书班会座谈、小组阅读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实效性作用。

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健康、积极的指导,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建英,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备,2015,(11).

第10篇

构建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时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构建怎样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就《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构建的六步骤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建情境,激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录像,让学生欣赏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青海湖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青海湖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由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阅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容易,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青海湖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合作讨论,马上就能理解。但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了。”等句子的意思理解还不够到位,就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

四、归纳释疑,提出见解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以便下一课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就通过让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谈谈你看到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时的感受和体会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得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学习目的不仅只是“求懂”,更重要的是求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第11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模式构建 新课程标准

一、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现实意义

1.当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面临的窘困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的阅读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初中生三年课外阅读260万字的规定,激荡着广大一线教育者的心灵。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等因素影响,语文课外阅读基本被教师和学生抛弃,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被割断。尽管,近年来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许多教师和学生也不同程度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教者们仍然心事重重,他们不知这260万字如何打下去,如何使学生内化它,如何检测学生阅读的数量、质量?因而,在课外推广阅读这一想法始终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分析、理解、感悟的能力较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迟迟得不到提高。

2.语文教师、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偏差

在当前的部分语文教师心中,课外阅读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已,做不做,抓不抓都一样,有的甚至把学生看课外读物,当成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广大学生心目中,课外阅读是软任务,可做可不做。而且,由于没有得到教师恰当指导,学生随便捡书而读,加之教师无科学的评价标准与恰当的检测手段,使学生漠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毕业后,都没有原原本本地读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阅读书目。在较多家长心中,应试教育现状使他们也很难放开手脚“纵容”自己的孩子去接触经典名著,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捧读小说视为“毒瘤”。

3.国内外对语文课外阅读研究的不足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

4.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同时,我国的教育正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考试题中把考查阅读能力作为重点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二、构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1.把握课外阅读的特征

(1)趣味专题性

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所谓“专题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个性的最优发展。学生对某一阅读材料产生兴趣后,就会萌生“一路追问下去”的念头,进行所谓的“专趣味题研究”。

(2)灵活开放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灵活开放性表现在:阅读时间上,不受课内阅读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限制;阅读环境上,打破了课堂或教室的限制,阅读地点可根据阅读的需要灵活选择,如阅览室、路边等;阅读内容上,它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展,可扩展到各门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自主合作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表现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选择拥有自主选择权,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合作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课外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明确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以教改实验为基础,倡导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构建课外阅读基本教学模式

(1)分析课外阅读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意义,讲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既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2)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环境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安静整洁、光线较好的阅览室等,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通过自身榜样、同伴榜样的树立,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争相阅读的浓厚氛围。

(3)构建课外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组合前要考虑到阅读学习的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4)推荐课外阅读读物

我们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读物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读物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如中国四大名著、外国名著及贴近学生生活的青春类书籍等就可以推荐。此外,也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己来推荐,教师把关。同时教育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5)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提出四种读书法:①信马由缰法,②蜻蜓点水法,③囫囵吞枣法,④改弦易辙法。阅读时,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精略结合法、读写结合法等。

(6)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组织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强化阅读习惯的形成,如竞赛类活动、讲座类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

第12篇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快速、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就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而言,这项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显得尤其重要。除此之外,学生在良性阅读的过程中,他的身心会得到有效发展、情感会受到良好熏陶,进而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做出了详尽的阐述,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做出了严肃的规定。所有的这一切,都对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堂上,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完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关系到阅读的效率;而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与教师、与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到他们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所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切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小学语文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于课标的阅读教学探究实践就必须深入进行。从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角度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需要注意到的。

一、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都是些历经时间考验,兼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精短美文。引导学生多多诵读这些文章,可以使得他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决避免用自己过多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而是应该多留给学生自行阅读的时间,提倡多角度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的环节来拓展自己的阅读深度,提高阅读质量。除此之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教导学生从课内的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延伸开来,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的时候,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先是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扫清文字上的障碍,顺带学习课文中的十多个生字,同时对课文的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去读通课文,尽可能地做到自读自悟。在这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父的三次落泪和伯父因为送墨梅图发脾气、伯父送我墨梅图和梅花图案的手绢等构成课文主体的事件,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最后,我再引导学生运用精读的阅读方法对文中那些语句含蓄、感情深沉的语句进行反复诵读,要求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尽可能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东西。正是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才能很好地学好这篇课文。

二、注重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说的就是阅读本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正是因为语文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会有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有了不同的理解,学到了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善了自己的批判学习的体系,体会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促进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又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交流,那么对他们思维的相互启发、补充、完善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我的班上,我都会定期给班上的同学开列一个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优秀课外篇目。要求学生限期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这其中会有一些必读篇目,也会有一些选读篇目。对于必读篇目,我总是会不吝惜时间地利用课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而对于那些选读的篇目,我会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号召者和组织者进行小组的读书交流。不管是必读篇目还是选读篇目的读书交流会,我总是尽可能地抽时间参加。在参加学生读书交流会的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不发言,注意不给学生某些框框的限制,使得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参加完这些读书交流会后,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原来小学生的阅读潜力是如此的不可限量。

三、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引导。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背景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着阅读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自然会越来越丰富,对于阅读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扩大不同方面的阅读面,增加相应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千万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的阅读,仅凭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书目,使阅读陷入窄胡同。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着力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把自己的阅读与广阔的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建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相应的自主阅读,先是由教师开列书目,其次是学生在报批教师之后的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