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上市公司风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创业板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控制
Abstract: the gem companies from listed with greater growth since although space, gained greater chance of financing, but as the company's development, there appear company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o gem companies facing greater financial risk. So, we must to gem companies financial risk control problem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gem companies, financial risk, financial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是公司风险的一种,是用来衡量公司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一种风险。通常理论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在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中间,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的因素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造成财务系统的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财务活动结果包括收益(财务活动成果)和财务状况(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因此财务风险也指收益减少和财务状况恶化的可能性。
狭义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则是指举债经营给公司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股东权益收益率(ROE)或每股收益(EPS)的变动(标准差、财务杠杆等)描述财务风险的大小。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负债比重的大小。如果公司的经营收入到期不足以偿付利息和本金,就会使公司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一般情况下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符合人们的理解,便于人们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财务风险,所以笔者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寻找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以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1、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要统一
对于具有高风险的创业板来说必须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监管制度。创业板上市公司从监管入手,转变监管理念,真正贯彻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接纳符合规定的公司进入创业板。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创业板公司制度创新功能,在创新中发挥创业板疏通资本市场渠道的功能,引导和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确保投资市场的稳健发展。
2、防范我国特有的政府管制风险
创业板市场应认真贯彻市场机制和市场原则,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行为。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一己私利,通过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支持公司上市,并将部门意见强加于公司和股市,造成公司运作机制和股市运作机制双重扭曲,从而影响了创业板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在整个上市公司的发行与上市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减少政府的干预行为,防范政府管制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1、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加强现金流管理。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创业期,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现金流管理。首先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用于量化公司的现金流量,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其次,建立有效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式,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这四方面来分析,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
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所以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仍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合理安排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 使其达到最优组合,即在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比重,进而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加强投资风险的控制。首先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加大对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的投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是加强投资风险控制的方法。通过投资组合来降低长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公司也可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处置等环节的严格控制,用于控制公司投资风险。对于公司的短期投资,则可以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加强存货的流动性以及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同时选择适当的长、短期投资数量也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法。
2、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阶段管理
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更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各个阶段的管理。
事前控制。一方面要求公司建立完善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等提前预测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公司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人员建立和管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专业能力,从各个方面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事中控制。包括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筹资活动、资金分配活动。建立健全各种风险防范制度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调整财务策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降低财务风险的影响。
事后控制。首先要在经营管理者的带领下及时认真的总结公司风险管理的经验与不足,以发生过的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指导公司未来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档案,记录和分析已发生的财务风险,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王芳云,2005)。
3、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分散化是管理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风险的分散化是指公司采取多角度经营、多方位投资、多方面筹资、资金多样化、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财务风险的方法。
例如投资资产的分散化能够减少由于一个发行者失败而导致的损失程度。客户供应商和资金的多样化能够减少企业受到管理层控制范围之外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虽然损失的风险仍然存在,但是分散化能够减少不利结果的出现机会。
参 考 文 献
1、丹阳《创业板投资》
2、房四海《风险投资与创业板》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概念
证券投资的未来收益可能偏离其预期,这种偏离将导致投资者可能面临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甚至亏损的危险,这种危险就是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可能性损失,另一种是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的可能性损失。第一种风险,在多种情况下都有可能产生。第二种风险主要来自于通货膨胀。
二、证券公司风险的类型
证券投资风险按其性质不同以及能否分散,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在数量上,总的风险等于这两部分之和。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整个市场出现问题导致的投资者缺乏信心、市场运行困难等情况而引起的损失。非系统性风险是一种仅与特定公司或行业相关的风险,它来源于企业的微观因素,一般只同某个具体的股票、债券相关联。
三、单个证券投资风险的度量
证券投资的收益是投资者预期可获得的全部收益,它有两个来源,一是经常收益,它来自发行企业的经营收益,如股利收入或利息收入;二是资本增益,来自于所持证券价格变动的资本利得或资本损失。其中:R为预期收益率,Ri是第i种可能的收益率,Pi是Ri收益率发生的概率,n是可能的数目。对单个证券风险的度量,我们常用以下方法来计算:
1.标准差和方差。预期收益率描述了以概率为权数的平均收益率。实际发生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平均绝对偏差越大,投资于该证券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对单个证券的风险,通常可用统计学中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表示。
2.变差系数。变差系数是相对偏离程度的衡量标准—每单位预期收益所含风险的衡量标准。变差系数越大,投资的相对风险也越大。
3.风险系数β。β系数是表明某一证券相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程度的比较指标,所以有时又被称为风险度或反应度。如果一种证券的β系数值大于l,说明该证券风险大于证券市场的风险;如果β系数小于1,说明其风险小于市场风险;特别地,当β系数等于1时,则表明该证券风险与市场风险一致。根据日系数的取值,投资者就能判断该证券相对于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程度。
四、证券投资风险统计指标体系
1.非系统风险指标。目前评估上市公司基本状况最为核心的财务能力指标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本文在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中选取如下反映这些能力的七项重要指标每股收益(X1)、净资产收益率(X2)、资产负债率(X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X4)、总资产周转率(X5)、总资产增长率(X6)、主营业务增长率(X7)。本文选取了41家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其中43家金融业上市公司包括:16家银行,4家保险,17家证券期货,3家金融信托和1家其他金融业。在研究中,先对41家公司的指标值进行相关性检验。KMO测度是提供判断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的统计检验方法之一,一般而言,KMO测度值>0.5意味着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测度结果表明,KMO测度值为0.653,显着性概率为0.000
公共因子是根据原始指标信息提取的反映指标间公共信息的因素。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计算公共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根据公共因子的贡献率提取4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5.993%,即4个公共因子反映了85.993%的原指标信息。从特征值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等于3.064,大约占去方差43.588%,Factor过程提取前4个因子,4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的85.993%,说明这4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足够的信息。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旋转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极分化,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
从旋转后因子负载值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对应的每股收益(X1)的负载值较大,主要反映盈利能力,可称为盈利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对应的总资产周转率(X5)的负载值较大,主要反映偿债能力,可称为偿债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对应的总资产增长率(X6)的负载值较大,主要反映成长能力,可称为成长因子;第四个公共因子对应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7)的负载值较大,主要反映金融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可称为营运因子。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指标:(1)盈利能力指标:每股收益=(本期毛利润—优先股股利)/期末总股本;(2)偿债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3)成长能力指标: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4)营运能力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五、结语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由于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要保持我国上市公司的良好发展,就要重视其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从而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保持企业在风险中得到稳定发展。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1、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当前上市公司由于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产品结构等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其风险管理相生相伴。根据COSO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在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风险组合观念
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以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对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措施使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风险偏好的范围内。对企业内每个单位而言,其风险可能落在该单位的风险容忍度范围内。但从上市公司来看,总风险可能超过企业总体的风险偏好范围。因此,应从上市公司的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
(2)增加风险战略目标
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中的委托的制衡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中,应按照《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要求增加了一个风险酲标――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层次比经营、财务报告和合法性三个目标层次更高、周期更长、意义更深远。强调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应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战略制定阶段就予以考虑,而企业在对其下属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对风险进行加总。从组织的顶端、以一种全局的风险组合观来看待风险。此外,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目标进行重新的分类,明确战略目标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3)学习风险管理方法
上市公司应学习风险管理框架对企业风险管理提出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两个概念;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法,包括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收益I损失分布、事后检验等概率技术和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设定基准等非概率技术。风险管理框架引人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压力测试、情景模拟等概念后,为风险评估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技术保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从而帮助治理层与管层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目标。
(4)整合风险控制要素
上市公司要依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增加的三个风险管理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对其分析更加深人,范围有所扩大。企业风险管理需要管理者建立一种企业总体层面上的风险组合观,整合风险控制要素。风险反应方面,在个别和分缓考虑风险的各反应方案后。企业管理者应从总体的角度考虑企业选择的所有风险反应方案组合露对企业的总体影响。在风险评估方面体现为。对各业务单位、职能部门、生产过程或相应的其他活动负责的各层管理者对其负责的部门或单位的风险应进行复合式评估,而企业高层管理者也应从企业总体层面上考虑相互关联的风险和企业的总风险。
2、基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
由于上市公司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其面临的风险也是复杂多样的。在集团公司构建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后,需要一个有效的机构来组织实施风险管理,来落实风险识别体系,来评估度量风险的大小程度,进而有效的防范、规避、转化、面对风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直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中心,并在不同的委托层次建立分中心,以保证从最高的决策层到最低的操作层,都落在风险管理中心的视野中。二是明确风险管理中心的职责。以完成各项风险管理任务为目标,监督控制范围与集团总部、分子公司、工厂车间和各横向的职能部门紧密相连。具体可以细分为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监控。三是明确风险管理实施的流程。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是能够实现将风险管理与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有机的衔接起来。并能最大限度的将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规避、化解、分散或降低,最终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措施,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机制
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篱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上市公司内四种控制主体,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各自的控制目标;推行职务不相容机制,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审计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出专门董事负责这些委员会的工作,使其在内部审计、预算编制和控制等一系列对内部会计控制至关重要的活动中发挥监控。从而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同时要引入竞争,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行政指定管理层,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政策,形成任入唯贤的人员选拔及任用政策程式,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促进重塑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司文化,增强集团公司凝聚力;以人为本,制订员工培训计划,进行经常性的后续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创造主动学习新观念氛围,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全员控制意识,使员工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2、实施重大风险预警制度
(1)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次。基于COSO《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要求董事会与管理层特别重视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的最主要内容。由此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使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当前,上市公管理层要发挥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要按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为起点,我出可能导致工作目标不能如期实现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对其风险程度的评估。积极引导企业将风险管理方式从被动的风险应对转变为积极的风险防范,不断提升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2)建立相应的防范经营风险预警机制。要实施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要建立资产风险、经营活动风险、内外环境风险等一系列经营风险的防范,对突出矛盾和倾向性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考虑转嫁风险的可能,如购买保险等。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更多是基于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并对内部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保证企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各个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组织内部的政策、制度的正常轨道上运行。内部审计对于查错防弊,对内部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审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上市公司借鉴了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在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提高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提供支持。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公司的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这是直接导致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建设机制不完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的原因,使得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第二,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效力。第三,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缺乏审计、法律、风险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对识别风险、内部审计程序设计熟悉不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转型的原因
(一)完善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主体缺位等问题,在这种环境下,要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就必须发挥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监督的职能。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每一个部门的设立都应该为公司价值的增值服务,公司的目标就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向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审计,在保障企业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从原来的被动式检查到主动式咨询。
(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第一,审计的发展,扩展了审计原来的监督作用,使得审计兼具了管理的作用,审计方法的改进,也使得审计不仅可以监督经营活动,也可以利用审计程序获得的信息,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第二,上市公司受托责任不仅要求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而且要更好地履行这一责任,社会责任观又要求管理层的行为能够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些因素使得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求。第三,受托责任内容和层次的丰富要求内部审计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及环境,以企业增值为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重点控制的受托责任内容。所以合规性内部审计便被主动式及预期式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所取代。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也要自觉转变自身的增长方式,要有效地发挥各个资源整合的优势,靠内部的经营完善提高公司价值,这就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助于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从而支持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资本市场的要求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公司治理决定着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规范性。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需要许多强大的上市公司,公司产权不明晰、公司内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都制约着公司治理的完善,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发展资本市场是不现实的,而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完善、风险管理的执行、公司价值的提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以价值型内部审计将为发展资本市场提供内在的动力。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
(一)价值增值为内部审计目标传统内部审计采取的审计方法是被动参与、事后检查,这使得内部审计对公司所做的贡献只能是检查和评价,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滞后性与不完全性,不能实现有效的价值增值。现在直接将价值增值作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将与公司的目标:公司价值最大化相一致。内部审计参与价值增值的途径主要两种:一是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二是减少公司损失。在提供增值服务上,主要是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使每一部门和每一项目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收益的目的。在减少组织损失上,主要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以确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对防止价值损失风险的有效性。
(二)评价及咨询纳入内部审计职能增值型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开拓不同新的职能与工作领域,将咨询、风险管理以及治理程序等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从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确认及咨询,审计核心功能开始从评价过程转变为预测环节,更多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与决策工作。内部审计需要判断企业内部各种流程和职能是否属于价值链上的环节,调整不必要的环节和人员,使得内部审计真正实现增值的目标邀就需要完善审计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将信息技术、风险模型、公司机构与战略等纳入到内部审计方法中。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升公司价值。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必然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将控制策略及风险评估连接起来,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制定应当采取的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应该在发现、降低与规避风险方面为管理者提供可行性建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关注事前和事中工作,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以更为灵活、系统的风险分析方法代替传统内部审计。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一种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基于现代审计理论,基于审计风险模型有针对性的审计策略,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基于内部审计的目标应该以公司增值为主要目标,所以这两者是方法与目标的关系。
战略的规划和决策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公司组织兴衰,只有实现有效地审查和控制,才能化解决策风险,保证公司重大项目的投资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合理性和效益性,最终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增值型内部审计就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做出应对,重点关注公司经营中的重大风险,并对这种风险提出应对措施。风险导向是子目标,以应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有针对性,公司价值增值是最终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也在为这一目标服务。
三、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转型的条件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上述职能的实现必须基于内部审计地位的提高以及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内部审计发挥主动的评价、咨询等功能,在执行审计程序过程中不被外来的力量所胁迫。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并未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对什么组织负责,使得内部审计出现了不同的模式,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要对审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负责。如果对管理层负责,则内部审计的效力将会大大降低。内部审计地位的提高,可以使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议得以直接向关键的决策部门报告,使增值建议更容易得到落实,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执行力。
摘要良好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识别、报告风险暴露情况,使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从而迅速做出应对措施。本文重点分析了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提出建设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和信息化建设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30年前在国外出现,是一个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动态操作平台和集成的信息系统。它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在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并支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组成部分的运行,其功能涵盖了风险管理全部流程,从初始风险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更新维护,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到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风险监控、信息反馈和改进。
(二)国内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是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建立;仅高风险行业的风险管理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比较健全,但并不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未全面兼容;在定性风险方面未用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仅对部分定量风险进行分析和管控;企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全面确立
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管理者存在着重业务、轻风险管理的思想。当企业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有关要求相悖时,往往以各种借口或理由进行变通或回避,致使企业内控机制有效性无法发挥。
2.风险管理制度有效性不足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企业虽然学习、引进了部分先进风险管理制度、方法,但却缺乏发挥这些风险管理制度有效作用的配套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员工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大多数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要我做”的阶段,并未真正理解风险管理对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重大意义;认为风险管理仅是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跟普通员工关系不大。
(二)信息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水平不高
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缺漏或歪曲,导致最终到达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多数企业风险反馈机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滞后的现象,公司高层难以及时了解企业即时的风险信息情况,从而大大影响了决策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2.系统自身的设计与控制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信息系统也正在普及,部分企业还专门购买或设计了用于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但这些软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本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3.数据处理系统不能有效地与经营活动相结合
从经营活动中获取相关数据并对风险事项进行有效地识别、分析,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目前还无法较好地做到风险数据的实时采集、加工、整理和报告。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内部审计与信息沟通
1.加强内部信息沟通
企业应当通过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具体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方法和各部门、各级员工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企业还应加强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使每个员工都能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各自职责,尤其应当树立企业整体风险防范意识。
2.加强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审计,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防止个别管理人员或有关部门隐瞒重要或关键风险信息的行为。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保证风险报告是充分、完整和及时有效的,也就是要及时报告对组织的关键风险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要确定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报告采取了恰当的行动,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整改,从而使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
3.规范风险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
会计系统是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一方面,应当对企业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使之在关注过去有关信息的同时也对未来信息进行关注;另一方面,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强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信息的披露,包括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及风险管理策略、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拟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等,以提供更充分的风险信息。
4.加强信息系统自身的建设与控制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商在开发企业管理软件时,应当注重数据采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乃至模拟、辅助决策等风险管理相关模块的设计。而企业则应当重点关注风险管理系统软件系统对自身的适应性,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是否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并根据企业实际要求软件开发商进行符合企业实际的个性化设计或对通用软件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
(二)建立适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
建立适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首先要梳理现有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必要时,建立相关的流程。要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一个运营更加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财务部门内部应加强稽核工作,同时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形成风险管理良性机制
要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就要完善公司风险管理结构,在董事会中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与之相关的其他目标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层层落实。
2.设立专职部门负责风险评估
提高稽核或内审部门在企业的地位,赋予这些部门专职进行风险评估的职能,同时加大对风险管理监督控制的力度。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内部控制系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内部控制依赖于有效地、规范地对公司所处风险的性质与范围的评价。
3.营造科学认识风险的内部环境
企业的风险管理牵扯到企业各个层面的员工,每个层面的员工都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良好的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将更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风险管控工作。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开展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培训将有助于营造企业良好的风险内部环境。
四、总结
企业风险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仅靠纸面文件形式进行风险的管理是不够的。从风险影响因素的搜集到识别,再到风险的评估及程度计量,直到风险控制方法的决策,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在完善企业内控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内部审计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渠道。有了健全的信息系统,就能够按照严格的程序对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管控控制,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加强企业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有效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06.20.[2]刘庆锋,陈思,宋晓梅.上市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美中经济评论.2007.7(2):53-57.
[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银行家.2004(2).
[4]赵会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9):72-73.
[5]刘宇.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探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5):55-57.
[6]刘笑霞,李明辉.论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经济问题探索.2008(12):136-141.
【关键词】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企业 风险管理 方式
一、融资租赁基础概念的廓清
(一)融资租赁内涵的恰当理解
随着我国金融业态的丰富与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细分,融资租赁在银行信贷之外的非正规金融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租赁已然成为企业获得生产设备、工具的重要途径。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形态,企业以租赁的形式达到融资的目的,既规避了银行信贷的严格监管,使得企业融资更为便利,又具备节税优势,优化了企业财务报表。融资租赁的制度优势所在,使得其已然成为企业获得信用支持的又一大渠道。[1]
目前国内关于融资租赁相关法律制度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且从多个角度对融资租赁的租赁物登记、监管问题、税收等问题进行系统论证,然而,大多忽略了对融资租赁基础理论的研究。从融资租赁的界定来看,融资租赁的内涵有进一步丰富的趋势,笔者结合学界对融资租赁定义及特征的研究,结合融资租赁行业的新发展,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进行分析界定。在学界来看,关于融资租赁的定义不一而足。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融资租赁是指在出租人与承租人达成租赁意向的基础上,由承租人按自己的意愿对租赁物及其供应商进行选择,由出租人提供资金向承租人选定的供应商购买承租人所选定的租赁物,再将该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支付租金并承担租赁物风险的一种以融物方式融通资金的交易模式。[2]也有的学者认为融资租赁的内涵还包含租期届满后,租赁物件所有权归属问题的处理,具体由哪一方以何种方式取得等问题,而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与管理甚至超越了融资租赁业务本身,还隐含着企业自身的管理及其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等。[3]笔者认为,融资租赁内涵不仅涉及企业融资的问题,还涉及企业管理、法律构造、交易安全等相关问题,应从融资租赁的基本架构中辐射到管理、法律、风险、税收等具体的内容上,从而全面、动态地把握融资租赁的内涵。
(二)融资租赁风险的界定
融资租赁是负责的融资活动,同时具备融资和融物的双重功能,因此为大量初创企业运用,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金融类公司等也纷纷布局融资租赁业。但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融资租赁金融业态的同时,也相应的产生各种不同的风险。融资租赁风险,是指,交易各方在实践融资租赁活动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交易活动其他方面带来的负面因素,并因此对各方造成效益的潜在损害。风险,意味着利益处于不确定状态,是指时间及其可能性的组合,而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在营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负面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合同履行风险等使得企业面临或然损失的因素。
二、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金融租赁风险的研究并不多,在外文文献中,也仅在有关手册或教材中见到对金融租赁风险的介绍,如国际上最著名的租赁教育和咨询机构Amembal & Associates(2000)出版的《国际租赁完全手册》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国际租赁中的基础风险―政治风险、商业风险、货币风险、税收风险和翻译或语言风险,并对风险的转移和分享问题作了讨论。[4]此外,还有一些文献则是针对比较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如在PeterK.Nevitt与Frank J.Fabozzi(2000)合著的《设备租赁》一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对承租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出了通过事前评估、租赁期间密切关注以及租赁设备到期处理全链条控制承租人的信用风险。[5]约翰・B・考艾特、安东尼・桑德斯等人提供了信用风险的计量模型,主要有结构法和缩减法。[6]其他的一些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市场风险。如罗伯特・A・克兰、安东尼・G・科因和杰斯・莱德曼(1999)研究出一种用来对评价和管理利率风险的分析框架;而汇率风险方面,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对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类等风险特征方面转换到风险计量来计算和控制汇率风险。[7]
在风险管理控制方面,Ansley和Cleverley(1983)认为风险控制也要是系统工程,应结合租赁物本身特性及金融业的特性考量,防范于未然。[8]Ambrose和Yildirim(2008)指出结构性信贷风险模型经常遭受一个常见的批评,那就是公司的资产价值的评估过程是不可观测的。而开发一个简化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避免出现资产评估过程中不可观察的情况,数据分析表明,承租人信用风险对租赁期限结构具有实质影响。[9]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界定、特征的概括、管理手段的研究都相对比较多,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类型及控制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在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特性方面,庞跃华(2014)认为,融资租赁用途复杂性决定出租方风险管理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引起出租方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离性、复杂性、长期性、低流动性。[10]在风险类型方面,李宗勇(2015)将我国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风险概括为信用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等。[11]而范长河(2014)则将融资租赁的主要风险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前者包括违约风险、技术风险;后者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12]此外,也有实务界人士认为,我国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落后的风险等。[13]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我国学者分别从宏观管控、风险类型、区分项目、当事人视角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研究。王筝(2015)认为,应根据融资租赁的风险特征,建立“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模式,总结、抽象出衡量实物资产好坏的关键因素和指标,建立起一整套租赁资产的风险评级体系。[14]高雅洁(2015)则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细化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同意行业监管、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管理建议。[15]李家洛(2015)以出租人角度提出,首先在对出租人所有权风险的保护上应当建立公示制度防范所有权风险,应变更添附原则来控制风险;在针对出租人债权风险的保护上,则应增大惩处力度、扩大解除合同权适用范围并健全取回权制度。[16]
融资租赁企业作为出租人,串联租赁资产原所有权人与承租人,由此承担着最大的风险。若无相应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措施,出租人的正常运营将面临困境。
三、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分析及其管理
(一)关于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分析
融资租赁业务的核心在于“融资+融物”,而相对于承租人而言,租赁物的使用权取得是核心目的,这也是融资租赁融资方式区别于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本质区别。基于此,融资租赁业务不仅须面对一般金融风险,也须面对租赁业务的具体风险。笔者认为,对于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分析,应当根据不同维度对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进行分类识别,以便管理风险对症下药。从总体上来看,融资租赁企业面对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法律风险、税收风险等。
首先,以主体的差异来分析,融资租赁的主体主要包含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商。针对于出租人而言,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租金违约风险、租赁物损耗或灭失风险、承租人无权处分风险、合同法律风险、取回权行使障碍等或可主观避免,或只能降低损失的风险;针对承租人而言,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租赁物故障风险、出租人未按约定支付价款风险、租赁物不符合约定的风险、出租人的违约、不可抗力风险、其他违约风险;针对供货商而言,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瑕疵担保责任、经营环境风险、信用风险等。[17]
其次,从具体的项目类别上分析,不同的类别隐含的风险也不尽相同,应当采取的管控措施也因此相异。例如,以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租赁的视角进行风险分析,主要隐含的项目风险有: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公路收费标准调整的风险、政策风险、经营性风险(公路运营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政府违约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以船舶租赁项目的视角进行风险分析,主要隐含的项目风险有:
融资租赁的发展存在两大隐忧:一方面,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简称“风控”)薄弱,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其中信用风险是各种融资租赁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另一方面,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其发展的短板,这也导致员工控制在融资租赁信用风险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融资租赁风险管理的方式
融资租赁风险管理应当从多维度进行考察,例如,从风险自身特征、企业内部管理、宏观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
1.内部管理维度的风险管理。出租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系统工程,而融资租赁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其防范风险的重要路径。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融资租赁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体系架构,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提出建立项目风险跟踪控制、强化资产监控机制、设计多样化资产处置方式等。融资租赁企业的内部管理必须渗透到融资租赁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第一,在交易发起阶段,项目负责人应当尽职尽责,应对所负责的项目实施终身负责;第二,在交易实施阶段,项目负责人应当保持与承租人的持续沟通交流,密切关注承租人的现金流流向,预防信用风险发生;第三,在交易终止阶段,应当完善结算程序,若因非正常原因终止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应及时通报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商定补救措施。第四,完善内部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时候处理机制;对承租人的欺诈行为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18]出租人应当在事前控制债权风险,积极采用保险等方式转嫁租赁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此外,在项目相关合同中约定租赁物质量瑕疵责任的索赔权,并通知供货商,以降低出租人承担租赁物质量瑕疵责任的风险。
2.针对项目特征的风险管理。在各类专项融资租赁项目风险管理上,应当有针对性的完善风险管控方式。例如,船舶融资租赁项目中,应重视船舶损耗或灭失的风险,有针对的增加保险险种及保险额度;在汽车融资租赁中,应当结合汽车销售、贷款、保险等系统的特征,由银行、经销商、中介、保险公司及汽车制造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在高校融资租赁项目中,应当准确计算高校现金流量,精确预测租赁物的未来状况及市场价格的变化等;在大型机械设备的融资项目中,应当完善质押抵押的制度规范,完善取回权的设置等内容,以此完善项目风险管理。
3.宏观风险管理。当前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势下,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强宏观经济方面的风险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业务选择方面,应着重选择若经济周期行业;第二,探索各种新型融资渠道,提高资金流动性;第三,进行实质风险分析,以小额分散为原则,规避信用风险;第四,完善业务流程的内控制度体系,明确权责,防范操作风险;第五,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
四、结语
融资租赁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融资租赁行业同样面临着风险高及融资困难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年底,新增融资租赁企业比例为75%,而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增幅仅为50%,由此来看,融资租赁业务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伴随发展的同时,新生企业应当加强融资渠道的拓新,并加强融资风险的管控,由此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自身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参见高圣平,王思源.《论融资租赁交易的法律构造》[J].法律科学.2013.
[2]庞跃华.《企业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
[3]参见姜仲勤.《融资租赁在中国――问题与解答》(第四版)[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4]See Sudhir P.Amembal.International leasing:the complete Guide. Amembal & Associates.2000.
[5]See PeterK.Nevitt & Frank J.Fabozzi.Equipment Leasing,Wiley;2000.
[6]参见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一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参见安东尼・G・科因,罗伯特・A・克兰,杰斯・莱德曼.《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中译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See Ambrose,Brent W.,and Yildiray Yildirim.Credit Risk a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Lease Rates: A Reduced Form Approach [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8.
[9]See Ansley.C.E..and W O Cleverley.Lease financing and risk in the hospital industry[J].Topics in health care financing.1983.
[10]庞跃华.《企业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
[11]何佳.《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水平优化探讨》[J].财会通讯.2014.
[12]李宗勇.《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2015.
[13]范长河.《论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
[14]王筝.《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
[15]高雅洁.《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统计.2015.
[16]李家洛.《融资租赁关系中出租人的风险和利益保护》[J].商场现代化.2015.
[17]黄曦.《融资租赁中的风险控制》[J].法学.2012.
摘要: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大型综合类投资集团公司,被市政府定位为市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和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作为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为政府融资做了很多政府公共财政应该投资的项目,为此融资平台也背负巨额贷款,这种由于定位带来的公司风险如何化解,是集团公司应该在战略上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融资平台;战略风险
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的前身是市投资公司和市热电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成立于1988年8月和1992年10月。2003年4月,市投资公司与市热电办合并重组组建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10月,集团公司退出事业编制,整体转为企业。截至2011年末集团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0亿元、总资产372.55亿元、净资产116.28亿元。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平台,集供热、发电、化工、电子行业于一体,既有投融资功能,又有产业实体的国有大型综合类投资集团公司。
2006年-2008年分四次发行信托资金21.3亿元。主要用于铁路、堤防、集中供热、等级公路建设和回购国有商业企业股权,配合国家商务部支持流通企业改革。
应该说投资集团作为市政府的融资平台,已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集团自身来说,也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尤其是其中大部分是应该政府公共财政负担的投资,尽管政府信用贷款是由政府财政承担最终风险,但真正形成大量不良贷款需要财政承担时,政府的首要选择将是处置投资集团的资产,这将是投资集团面临的战略风险。
在认识到这一战略风险的同时,要未雨绸缪、趋利避害,积极采取若干措施加以风险防范和发展壮大自己。
1.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严把政府信用贷款项目的入口关。集团公司根据《哈尔滨市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起草了《哈尔滨市政府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实施细则》、《贷款评估办法》、《贷款评审办法》、《贷后管理办法》等13项规章制度,编制了《政府信用贷款管理工作手册》,形成了一整套全过程的管理办法。具体工作流程主要是:市发改委对全市拟利用开行贷款的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后,推荐给投资集团,投资集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评审方案,指导项目单位编制评审材料,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在征求市财政局的意见后,由平台“贷审会”对项目是否进行上报进行决策,报市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经市领导小组通过后上报省领导小组,由省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后推荐给开发银行进行核准。对通过核准的项目我们在落实还款来源和担保措施的基础上与项目单位签订用款协议,监督贷款发放、资金管理和风险预警。在这个关口,重点是专家评审和落实还款来源及保证措施,明确项目单位为还款第一责任主体,在贷款之前就把还款来源予以明确,其中包括政府专项资金作为项目的补助还款来源等。在几年来我们评审的近60项目中,有近20个项目没有通过评审,其中包括很多是政府确实想上的项目,这些项目多是存在建设主体不规范、还款来源不明确、建设资金不闭合等风险。
2.加强贷后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制度。要以保证项目资金安全为核心,做好项目的贷后管理,规避风险,实现资金的良性、可持续、高效率运转。严格按照开发银行的资金管理规定执行,确保资金不挪用、不串用,且协助项目单位科学安排资金使用,努力降低财务成本;建立项目经理制、项目月报制、重大问题上报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市信用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作用。近期我们就已经贷款的56个项目进行了风险分析,经测算,已签订借款合同的56个项目在贷款期限内累计偿还贷款本息194亿元(其中:本金132亿元,利息62亿元)。到2013年偿债高峰期时需偿还24亿元。其中:14个公益类项目有各级财政补贴承诺兜底,近期没用偿债风险;5个经营类项目经营状况较好,且在省市担保承诺的前提下有股权转让或实物抵押等保证合同,偿债没有风险;3个市本级准公益类项目因种种原因还贷资金不足,可能会出现阶段偿债风险。为此市政府还专门建立了偿债风险金,用于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
3.加大自营项目比例,提高对风险的可控制能力。努力开发项目,争取更多的自营项目使用政府信用贷款。一方面利用集团作为贷款平台的优势多上一些市场前景好的、符合集团发展方向的大项目,目前正在实施哈热电厂扩建、太平集中供热等项目;另一方面争取政府支持将利用开行贷款额度较大的城市公共设施项目作为集团投资项目,如供热、供水等有稳定收益的项目。这样既可提高对项目风险的可控性,又壮大了集团。
4.做大做强自己,提高抗风险能力。利用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哈投股份的有利条件,争取在资本市场上有更多地的作为。通过对现有资产的整合和管理,及对民生银行、方正证劵的股权运作,扩大集中供热面积,稳定哈投股份的盈利水平,通过扩大股本规模等组合运作,提高股票市值,通过定向增发收购政府优质资产等运作融通资金,提高盈利能力,经过几年多来的运作,哈投股份年利润额不断递增,股本已扩大一倍。利用国有独资投资公司的优势,投资整合和控股了江海证券公司。利用开行贷款平台的有利条件,拓展投资领域,收购华尔土地并对该土地进行了收储,实现效益5亿元。目前,按市政府要求正在进行公滨路延伸路土地征拆、棚户回迁房建设和土地二级开发工作。
哈尔滨投资集团作为市政府最大的投融资平台,一方面要做好平台建设,为政府重大项目融好资,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好务,更重要的是要抓住作为平台的优势,加快发展自己,只有把自己做强了,做大了,才能真正化解由于公司定位带来的战略风险,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务比率;企业风险;比亚迪
由于当今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以及中国要求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我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已不断攻占消费者市场。比亚迪公司的核心业务为包含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等。由于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拥有充沛的核心技术及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其迅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拓展开发的领跑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蓬勃发展的时期,恰当识别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有助于推动企业的自身发展,更可以有效减轻企业即将承担的损失。
一、反映企业风险的财务比率
在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中,通常只涉及基于几个直观的财务比率的企业风险分析。由于企业面对的市场和竞争环境逐渐复杂,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可以计算出来的风险或许并不是企业遭遇的真正风险,能够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通常来自公司治理、战略失败、惯性依赖等方面。所以,融入非财务因素的企业风险分析将成为财务报表领域越来越重要的内容。通常来说,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判断的企业风险,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
(一)反映经营风险的比率
1、核心利润率。核心利润率是企业核心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影响核心利润率的主要因素为毛利率以及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等各项费用率。2、核心利润获现率。核心利润获现率通常可以体现出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盈利的含金量,较高的核心利润率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如果核心利润率持续恶化,一般情况下也是企业面临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反映投资风险的比率
事实上,由于控制性投资的风险就是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因此,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比率就是反映控制性投资风险的比率,只不过要采用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而对于非控制性投资报酬率与投资收益获现率等指标,计算公式为:非控制性投资报酬率=非控制性投资收益平均非控制性投资×100%投资收益获现率=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投资收益×100%
(三)反映财务风险的比率
一般认为,除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之外,资产负债率与利息保障倍数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但实际上,资产负债率因忽视了债务的结构而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出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则更多衡量的是企业相对于债务利息的盈利能力,与是否能够偿还得起利息是两回事,因为利息一般要用现金去偿付。由于企业的债务中可能存在大量在目前信用条件下不需要偿付利息、并不真正存在偿付压力的商业性负债,因此更能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应该是资产金融负债率而不是资产负债率,企业的金融性负债一般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因此,资产金融负债率计算公式为:资产金融负债率=金融性负债资产总额×100%
二、比亚迪公司风险分析
(一)经营风险
比亚迪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1的数据与计算显示,随着比亚迪公司2020年的营业收入上涨,企业的毛利率、研发费用率有所上涨,而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有所下降。这说明从整体上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比上年度更为激烈,以较低的销售规模和销售费用率实现这样的市场业绩,意味着企业对销售费用的管理是比较有效率的。(表1)企业研发费用率的上升,意味着企业在管理资源上的投入增长速度高于企业市场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而研发费用尽管未发生在本期,但极有可能在未来释放出其研发价值。因此,不能简单根据某些费用率、费用额的增长就直接做出风险大小的判断,而应进一步考察相关费用支出的结构及相关效应。从企业核心利润率的上升和核心利润获现率的下降可以看出,比亚迪公司核心利润产生现金的流量较差,这种情况意味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差、应收账款收回速度较慢、变现能力弱等,同时也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为企业带来足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靠筹资维持运转。核心利润获现率下降,一般情况下是企业面临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标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营风险的存在。
(二)投资风险
根据比亚迪公司的年度报告,可以计算得出:比亚迪2018年度投资收益获现率=74184000808695000×100%=9.17%比亚迪2019年度投资收益获现率=68401000422776000×100%=16.18%比亚迪2020年度投资收益获现率=245268000272810000×100%=89.90%由计算结果可知,比亚迪公司2018~2020年合并利润表的投资收益分别为808,695,000元、422,776,000元、272,810,000元,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分别为74,184,000元、68,401,000元、245,268,000元。投资收益获现率虽大幅度提升,但远远小于1,这意味着投资收益实实在在的含金量不足,不能带来现金净流入量。因此,企业利润带来的现金流量只能依赖于自己的经营活动。
(三)财务风险
由比亚迪2020年年度报告中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到相关负债比率,如表2所示。表2数据显示,比亚迪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68%左右。一般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债务结构与汽车行业接近,平均为59.5%,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70%就比较高了,而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70%,说明比亚迪过度依赖债权投资,债权比例严重失衡,在高负债经营的模式下,债权结构不合理,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现金流不足时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偿债,并进一步导致融资成本加剧。(表2)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相关负债比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得到,在高额负债的情况下,虽然比亚迪公司的资产金融负债率有所减少,但是比亚迪的有息负债在2020年仍高达515亿元,资产金融负债率达到25.59%,相比于同行业的上汽集团及长安汽车,资产金融负债率较高,公司的财务费用不断攀升,偿债能力和资金链面临考验。(表3)
三、比亚迪公司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营风险成因分析
1、资产周转不灵。从公司规模来看,2018年后,比亚迪公司扩张得比较厉害,随着市场占有率及应收账款的不断增长,比亚迪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规模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去转动它,但是较高的应收账款、借款和较低的存货周转率也暴露出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比亚迪2015~2020年的短期借款一直在增长,体量已经是长期借款的近乎三四倍,而2020年比亚迪的短期借款及长期借款总计占总资产的15.5%。借款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周转不灵和盈利较低,比亚迪公司的主要收入不是来源于经营活动,而是筹资产生的现金流,从2016年至今,比亚迪现金流一直为负数,投资活动也是如此,并且缺口越来越大。此外,周转不灵的原因在于公司应收账款占比较大,2020年比亚迪应收账款达412.1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20.5%,可见比亚迪存货周转能力较弱,其表现就是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较低。2、营业成本增加。首先,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因此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比亚迪营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包含钢材、塑料和其他金属材料(锂、钴等)在内的原材料是比亚迪公司生产所需要的核心原材料。自2020年年初开始,中国的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汽车制造业常用的冷轧钢铁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涨,由此可见,汽车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与日俱增。其次,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有所下降,比亚迪公司在短期内势必会面临一定的盈利压力。最后,比亚迪公司的研发支出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中国逐渐重视新能源产业的环保问题,此行业的竞争者愈来愈多,比亚迪为了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势必要增大新产品的研发支出。由表1可以看出,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从2019年的56.29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4.65亿元,研发费用率也从2019年的4.41%上升至4.77%。由于对新车型的开发,及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外观、性能、质量等方面,比亚迪的营业成本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降低了毛利率,导致利润减少。
(二)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1、投资规模增长过快。2016~2020年,比亚迪公司的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应用于日常经营活动的固定资产大幅增加。2016~2020年固定资产由374.83亿元增加至545.85亿元。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通过收购、新设子公司和合营、联营企业的增加。2016~2020年比亚迪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由22.45亿元增长至54.66亿元。投资规模过快增长会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同时还导致资金消耗过多,若正常经营活动无法提供后续资金,则将加剧公司面临的投资风险。2、投资效率水平降低。通过近五年比亚迪公司和上汽集团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对比来分析比亚迪的投资效率水平。(表4)通过对比可知,比亚迪投资效率明显低于上汽集团,进一步分析可知,比亚迪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呈增长趋势,但是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呈下降趋势,并明显低于上汽集团。比亚迪公司销售净利率下降以及其显著低于上汽集团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的逐步增长和公司的费用化支出较多,主要体现在公司的三大主要业务都存在高成本的问题。总资产周转率逐步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资产规模的迅猛增加和营运能力的逐步下降。通过对比亚迪公司投资规模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比亚迪公司采取了扩张型的投资战略,其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
(三)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融资规模受限。比亚迪作为民营企业,与其他国企与大型企业相比,在我国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企业除了要有良好的信誉和经营稳定性以外,对市场还要公开透明,并且有偿还融资成本的能力。所以使得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规模极其受限。公司自2011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仅进行过一次股权融资,公司的融资能力也受到其债务状况的制约有所降低。而且公司负债水平较高,短期内难以改善,使得融资规模也受到了制约。2、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都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有着非常强的依赖性。由比亚迪汽车获得政府补助金额可知,比亚迪汽车2016~2020年获得的政府补助由7.26亿元增长至20.76亿元。政府补助可以提升比亚迪的利润水平及盈利能力,并可以在利润大幅下降时避免企业发生亏损。但是,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可能导致企业本身经营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营运状态不佳的情况。
四、对策建议
(一)经营风险对策建议
1、提高资产周转率。比亚迪公司提高存货周转效率和企业存货变现能力的方式为加快产品的生产销售速度、缩减残次品或半成品、提高存货质量等。此外,比亚迪的应收账款数额较大,而应收账款会虚增企业的现有资金,导致企业需要通过借款周转资金,结果使得比亚迪负债利息过高。因此,比亚迪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收款政策,并对客户进行评级,对于信用差的客户应当谨慎赊销,将应收账款控制到最低。同时,为了便于了解目前应收账款的状态,应当建立定期检查应收账款跟进程度的制度。2、降低成本费用。要降低成本费用,比亚迪应当加强对人员安排和对材料使用的控制。首先,对于零部件材料采购,应当采取最优渠道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在材料可以正常使用的条件下维持资金流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材料占用资金;其次,在升级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以避免产生浪费。
(二)投资风险对策建议
1、避免过度投资。在成长期间,比亚迪采取的投资战略主要为增长型投资战略,通过核心业务的发展,使得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来扩大比亚迪的生产销售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投资规模迅速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占据市场份额,但是投资步伐过快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易导致企业为了发展盲目投资。因此,比亚迪需要在此阶段调整投资步伐,避免过度投资,在合理投资基础上最大化企业的各项资源利用,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内部控制能力。2、提高投资效率。比亚迪公司采取的投资战略为扩张型投资战略,由比亚迪年度报告可知,其营业收入得到了增长,但是大额的成本费用化支出造成其获利能力的下降,因此比亚迪公司在追加投资时,更应该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首先,需要考虑投资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因此应分析项目的成本及获利程度;其次,比亚迪需要投资可以提高其核心技术的项目,或者通过升级产品技术水平增加研发投入,从而在后续的发展中进一步降低成本。
(三)财务风险对策建议
1、制定合理的债务规模。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偿债能力既可以理解为用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可以表示为用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比亚迪应该从现金流和偿债能力入手进行防控。首先,公司积极发展其他业务,通过其他业务创造的利润平衡企业债务状况。企业应合理规划资产,尽可能使资产保持原有的价值,保证资产质量处在高水平的状态下是提高偿债能力的基础,只有充分保证资产的质量情况才能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借款,一方面要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随时监测控制财务风险。企业要具有危机意识,及时察觉到自身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资金的规划和风险的防控,为企业健康运行夯实基础。2、提高核心竞争力。虽然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会使企业自身经营能力下降,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其原因在于:首先,虽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通过自主研发解决了核心电池的问题,但是与其他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府补贴已经逐渐减少,补贴政策已经出现退坡的现象。因此,加大研发支出和提高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比亚迪汽车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可以为比亚迪公司进一步打开国内与国外市场做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振萍,孙红霞,田雨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研究[J].河北企业,2020(04).
[2]陆晓雅,穆林娟.政府补助对新能源车企的财务效应分析[J].商业会计,2019(18).
[3]吴丹.试析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对策———以比亚迪为例[J].知识经济,2019(24).
【关键词】P2P 理财 风险 措施
一、P2P理财概况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大数据时代”概念的普及,P2P理财正以不可取代之势颠覆传统的理财方式,足不出户,无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无高购买门槛,“理财”不再是一个需要积累的目标,简单几个手指间的动作便可完成在APP或网页中构买P2P理财产品,智能手机的发展更大大满足了P2P平台充值及提现的便捷,使P2P深入大众视线。此外,理财格局也发生了极大变化,5万不再是理财投资基本门槛,P2P理财将理财的参与度提升到了空前的规模,在增加了全民理财意识的同时,也大大地冲击了传统金融行业,理财思维的改变,使金融具有更强的透明度、更高的参与度、更简易的可操作度、更低的中间成本等新特征。
与此同时,P2P理财的便捷化伴随着风险的不可知性。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把握仅限于对理财平台发放的信息及相关档案的了解,而理财产品的实际风险评估报告的可靠性对于投资者而言比较单面。理财平台的口碑是许多投资者了解平台的方法,但在大网络环境下,所谓的口碑和评论的可靠性及来源无从得知,因此,高收益所面临的高风险可想而知。
二、P2P理财具体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资金借贷双方达成信用契约,到期交易κ治茨苈脑妓造成的风险。信用风险的高低也与事前信用调查及评级工作有关,目前多数平台利用抵押担保模式,以确保违约风险发生时,可抵押品能弥补损失,但较大的问题是,由于现阶段无法与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实现对接,征信初阶所获得的信息可能出现问题。此外,传统的信用风险分析方式与模型不一定与互联网金融相符,在建立一套完备征信体系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
如果借款人有意隐瞒信息以致于平台未能全面披露信息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或者平台信息不对称、情报相对落后,出现违法借款行为,或P2P平台未对发放的借款进行保险或其他形式的提保,一旦借款人违约,投资者多数将向平台追讨,不但使投资者陷入被动情况,也对P2P平台增加了极大的资金风险。
(二)经营风险
目前市场上的P2P平台有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国资、风险投资参股企业等。P2P平台准入门槛相对银行较低,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一,必然导致风险把控能力弱,出现经营不善。
在操作方面,如果操作人员未按照内部控制要求进行操作或出现操作错误,可能导致损失。金融机构通常会通过外包技术降低成本,这样的选择对于外包公司的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很高,但却无从把控,一旦出现内外勾结,盗取资金的欺骗行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将大大增加资金风险。金融机构的内部操作流程需要十分紧密,授权级别清晰,风险把控制度完整,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加强内部风控检查,才能确保各风险盲点被及时发现,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然而,目前各P2P平台在这方面的完整性有待提高,与银行业的风险把控能力相比较,仍有一段较大的距离。
此外,现今各大P2P平台多设有用户评价和反馈,平台通过发红包、返现、赠送加息券或抽奖活动吸引投资者眼球,以增加投资者参与评价的热情,有些平台甚至通过点赞及跟帖程度相应赠送积分,利用消费者心理增加其口碑的正面性及内容的丰富性,为平台增加人气,积累良好的声誉。有网络购物习惯的投资者也将详细读取每一条来自其他用户的反馈和评价,包括提现是否繁琐、手续费是否合理甚至免费等等问题,以决定是否在该平台参与投资。因此,平台选择以此博取眼球并吸引更多谨慎消费的投资者,初有成效。但网络评价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某平台出现回款不及时、提款出现障碍等问题,投资者同样会以负面评价反馈问题,而负面评价的传播速度往往迅速于正面评价,这将为P2P平台声誉风险把控增加难度,因此,这就要求P2P平台有危机处理能力、突发事情应变能力较强的专业团队及公关部门,而这些要求能否得到满足却取决于各家平台的运营能力和资金成本、经营规模,倘若没有相关危机处理能力,负面评价可能发酵,导致一系列问题,从而对平台继续生存产生威胁。
(三)技术风险
P2P平台缺乏对主体身体份的识别、对信用违约记录和交易标的的有效核查,对投资者的资金造成损失威胁。加上各大P2P平台较为分散,技术资源共享较难做到,也提高了身体份识别风险的把控能力,延长了技术改进所需要的时间。
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威胁。各平台对于如何保证用户身份及个人信息等数据的技术不得而之,网络发展为理财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提供了便利。与各银行卡关联的个人信息如何得以保存,并保证不被复制以作它用,投资者不得而知,大大增加了风险敞口。P2P平台作为新融资模式,其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账户信息等很可能已成为不法分子的袭击目标,一旦账户被盗或内部信息失窃,或客户端安全防护系统被攻破、网络程度漏洞被发现等问题发生,将无法预计的损失和后果。
上述提及的技术风险当中,较新的是无线热点漏洞风险。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号、开户行、真实姓名及身份证明文件信息,一旦信息安全出现漏洞导致信息被泄露,犯罪分子极有可能将资金划走导致投资者的资金损失。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功能的便利,这些支付手段已迅速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拓将无线技术普及至各大公共区域,公共免费WiFi遍及城市各大角落,第三方支付在减少现金交易需要的同时,为非法分子提供了极大牟利机会。近来非法分子利用无线漏洞切入网络盗取客户信息的例子屡见不鲜,非法分子转手出售客户信息,或进一步利用个人信息设计新型网络诈骗,通过公共网络进行的第三方支付仅靠验证码的输入并不能完全保证客户资金安全,一旦手机被盗或被植入木马程序,资金被资风险将大大增加。
三、投资者应对措施
投资者应对P2P理财风险有足够认识,了解P2P理财风险性相对其他传统理财方式较明显,在此前提下进行选择性的投资。
(一)精选平台进行投资
目前P2P理财的担保方式通过有三种类型:无担保、公司担保、风险保证金补偿。
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取舍,选择有担保的理财产品,以降低投资风险。对于采用公司担保方式的P2P平台,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提供担保的公司实力、净资产与对外担保总金额的比例。专业机构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得超过自身实收资料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对于非专业机构的保,投资者更应该谨慎选择。对于选择风险保证金补偿方式的,在风险保证金不足弥补投资者损失时,超出部分会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因此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平台公司风险保证金提取比例、该比例和公司坏账率大小关系、上期期末余额与本期代偿数额的比率,以衡量其代偿当期借款的保证程度高低。
(二)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成立时间较久、口碑较好的P2P平台。通过精选心仪平台,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分散投资方式降低资金风险,目前市场上已有公司推出各P2P平台汇总功能,精选出口碑及信用、经营水平较高的平台供投资者比较,投资前可根据自身体情况,适当从短期标的入手,以试验各平台回款时间、收费标准及平台稳定性。投资者在选择相关标的前应多方面了解该标的抵押方式,同类型产品历史收益率等信息,选择可身了解较多的产品进行分散投资。
(三)增加网络资金安全保护意识
投资者应尽量避免在公共热点无线网络下保持各理财APP登录状态,或只选择安全性有保障的公共网络进行理财操作及查询。同时,投资者可记录在各P2P理财平台进行登记注册的时间及相关信息,理清自身在各大理财平台留下的信息,记下各平台连接的资金监管渠道。通过清晰掌握自身信息去处,防止自己掉入非法分子在盗取个人信息后设计出的各种资金诈骗陷阱。
参考文献
[1]周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财经论坛,2015(5):180.
[2]曹薛源.《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探讨》.金融商务,2015:098.
关键词:信用管理 信用风险 “5C”原则
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概述
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合理的利用应收账款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扩大经营规模是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达到8 .2 万亿元, 较2011年同比增长17 .6% ,应收账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的效率、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二、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的框架
(一)选择适用的信用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进行企业风险成因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先进适用的信用管理模式。
(二)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优化
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优化,首先需要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一方面使其在职能方面,能够弥补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现有缺陷,填补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漏洞。这样,信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各司其职、互补遗缺,满足了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达到风险可控的目的;另一方面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整合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资源,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经济高效地完成信用风险分析、应收账款管理等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既不会像财务部门谨小慎微、缺乏客观信息造成客户流失,也不会像销售部门轻率冒进导致信用亏空。
此外,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 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 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
当然,现代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对信用分析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素质要求。一个合格的信用分析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统计、信息检索、商法、民法、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及网络、客服经验、公共关系经验等职业技能。
现阶段下,大型企业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一名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
(三)构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工作流程
信用管理制度是指导信用工作开展的纲领,在建立信用管理有关制度之前,首先要了解企业对风险的取向,确定信用管理工作的基本行政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制度。
事前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信用评估模型、信用审核流程、合同审核流程等。信用评估模型是信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信用评估的结果进入信用审核程序。信用审核完毕后,企业就可以进行合同会签,确定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信用条款),为未来的经济业务确定合同双方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事中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发货审批流程、风险转移制度、定期信用审核制度、信用条件(额度、期限等)、调整审批流程等。发货审批是信用控制的关键环节,只有具有信用审批权限的人员审批同意后,仓库部门才能据以发货,否则,企业信用管理的一系列工作会形同虚设。此外,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同时,应根据风险转移制度的有关规定确定是否需要执行担保、保理、保险、抵押等风险规避措施。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后,企业要定期根据客户的交易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信用审核,根据审核后的结果调整信用条件是信用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事后管理制度一般包括:收款流程、争议解决流程、有关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等。制定合理有效、循序渐进的催款流程既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对客户的重视和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同时又可以向客户传递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使企业的款项催收工作成为一门艺术而不再僵硬、没有人情味。
(四)加强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工作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没有奖罚并进、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的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最终落实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非常关键,目前许多企业以DSO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DSO=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本期内的销售额X销售天数),信用管理部门只要降低DSO就从整体上既符合了财务部的利益(公式中分子降低),也符合了业务部门的利益(公式中分母提高),充分调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三、基于5C原则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
(一)5C原则
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各个企业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我国企业尚没有完整的、规范的信用管理模式可供借鉴。依据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的“5C”原则,用以建立我国企业自身初步的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现实和理智的选择。
所谓的“5C”原则,即:(1)品质(Character):指客户的信誉特征,包括:历史背景、股东情况、管理水平、经营能力、经营特点、市场竞争力、信用状况等;(2)能力(Capacity):指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3)资本(Capital):指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如负债比率、投资额、借贷资本的效益等;(4)抵押(Collateral):指顾客或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做抵押的资产,主要考虑客户用以获得信用额度的抵押资产的可靠性以及保值性;(5)条件(Condition):指可能影响顾客或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状况。
(二)“5C”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步骤
依据我们对“5C”原则的理解,可以构思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控制环境,管理层对信用管理工作的全力支持,在全公司范围内加强风险意识并推广信用管理工作。
其次,需要客户信用评估制度体系的建立。
再次,作为交易的风险规避措施,必要的债权保障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就是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收账。
这个步骤下,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即:客户信用评估)。客户的信用档案需要随时更新,由专门的信用分析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客户信用分析档案的内容至少要包括:(1)客户的商业背景;(2)客户的其他供应商或银行提供的参考信息;(3)财务报表;(4)交易记录;(5)其他信息,包括庭审记录、客户实地拜访记录、网络报道等;(6)客户信用申请表;(7)客户信用评估表。
(三)建立客户信用评估表需注意的问题
客户信用档案的核心资料是建立《客户信用评估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主要风险评估因素。包括:商业风险、公司管理、财务风险等方面;主要风险评估因素应具备的属性:1、可比性;2、对未来公司现金流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企业应针对所处不同行业确定主要的风险评估因素,以汽车行业、包装行业、电信行业为例,分别说明。
汽车行业 包装行业 电信行业
市场地位 多元化经营状况 经营环境
成本状况 品牌经营状况 公司策略和执行力度
现金流 分销渠道及价格的灵活程度 技术
流动性分析 成本效益及利润率 资本实力
融资需求量 财务政策和财务杠杆 发达或是发展中国家市场
公司风险
利润率
技术及特殊风险因素
银行/政府支持
此外,还要普遍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公司政策的严格性,国家、地区风险,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流动性分析,集团结构等。
确定主要风险评估因素后,还需对其进行细化,以包装行业为例,上述5个因素可细化为:
包装行业
多元化经营状况 总销售额
地域的多元化
产品的多元化
品牌经营状况 市场份额
销售额的增长
量化的品牌效应
分销渠道及价格的灵活程度 分销商的数量和控制权
成本效益及利润率 量化成本分析
税前利润
平均资产利润率
财务政策和财务杠杆 财务策略
财务杠杆
投资后现金流/负债
投资前现金流/负债
第二步,评估及量化风险评估因素。包括:质化的分析、量化的分析、行业分析、竞争者分析、历史数据分析、预测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测试等。在这里需要企业采取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搜索、第三方提供、政府注册信息、法庭记录、新闻、媒体、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接触客户有关人员等方法获取尽可能充分、适当的相关信息,以利于利用相关信息进一步集成、分析后,管理层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第三步,对评估结果进行打分、得出风险等级。这里还要分为历史评级、预测评级。所谓历史评级,就是根据客户以往资料对其信用等级作出的客观评价;所谓预测评级,就是对客户未来将要与企业进行的交易等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通过建立《客户信用评估表》得到客户所处的风险等级,结合销售部门、信用部门的《客户信用申请表》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到的客户其他方面信息资料、企业以往与客户的交易资料等共同构成了客户的信用档案。通过持续丰富客户的信用档案,就可以为信用管理工作提供客观、详实的资料和信息。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应作为企业的主要风险管控领域之一,信用管理工作无疑是现代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不可或缺的主要措施。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全面实施信用管理,为企业稳健经营提供合理保障乃信用管理工作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鄢菊兰.浅谈企业信用管理中的应收账款管理[J].科技资讯,2006;35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3-0057-04
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1999年, 金融集团联合论坛(由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支持设立)了《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该“原则”指出:“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
相关研究认为,综合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 金融控股公司必须是以控股公司形式存在的企业集团。这一要素排除了:(1)在单一法人机构内跨业经营的金融机构;(2)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没有达到国际组织、本国或本地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最低标准。
2 金融业务在集团业务中占主导地位,即控股公司合并报表中全部或主要资产是金融资产。该要素的作用是区分金融集团与非金融集团。
3 必须是明显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两种以上金融业务领域的金融混业集团。《联合论坛》规定:金融集团必须控股至少两家在不同金融领域经营的受金融监管当局直接监管的金融机构。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在避免冲击分业监管体系的同时,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经营业务涉及多个金融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混业经营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创造规模效益的优势,因此金融控股模式被认为是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之间平稳过渡的适当选择。
近年,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关研究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
如因执行1993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由原有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国中信集团控股或参股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保险、中信信托、华夏基金,中国光大集团控股或参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光大保德信基金,中国平安集团控股或参股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证券、平安银行。这种金融控股模式是由中央政府推动形成的,具备了协同运作的基础,母公司和各金融子公司都受到监管当局的监管,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从而也代表了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一种趋向。
(二)第二阶段,民营实业资本和国有性质的产业资本等各产业集团,通过入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形成金融近代股集团架构
2002年前后,中国金融业民营业一度达到了,最具典型的如泛海系、爱建系、东方系、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金信系、农凯系等金融家族通过家族直接控制的公司控股或者由家族的关联公司联合控股的方式来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据统计,截至2003年年初,中国的民营资本控制着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4.6%,占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不低于7.4%,对证券公司的控制程度超过13%,还控制着中国一半的金融租赁公司。
国有性质的产业资本也通过入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控股集团架构。这一阶段进入金融业的产业集团,除少数企业外,没有特别明确的战略意图,绝大部分是为了获取资产规模扩张、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获得融资便利。
(三)第三阶段,由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我国现有的法律要求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但监管部门一直以来都在采取变通的方式进行综合经营的试点。
1.受政策的限制,一直以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上基本采取的是绕道香港的模式。
中国银行于1998年7月1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中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2002年2月,中银国际发起并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内地首家获得人民币普通股票(A股)综合类证券商牌照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中国银行已经搭建起金融控股公司架构。近年,各股份制银行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还控股或参股了信托公司。2008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还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租赁公司,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的金融租赁公司则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程度进一步加深。
2.2005年8月8日,中国银河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亦被视作“中国第一家名正言顺的金融控股公司”,旗下控制三家公司,即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银河投资有限公司、银河基金公司。
3.地方政府对所属地方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重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上海“十一五”规划草案也提到,未来五年上海将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有效方式,而上海有关方面也正考虑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牵头协调,筹建一家未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控股公司,职能主要以投资为主,用以整合和壮大上海的金融资源。
4.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重组、债转股的过程中,其业务已涉及上市推荐、股权承销、财务与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以及人民银行与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并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资产管理公司因为债转股控股了许多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又参股许多金融机构。在中国现有分业经营格局内,资产管理公司巧妙地在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搭起了桥梁。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
(一)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对其法律地位不明确,难以进行依法监管
学者Howel E.Jackson认为金融集团的出现使监管者面临两个关键性的挑战,一是难以协调统一不同属性业务间的风险监管;监管者不仅要考虑每一种业务风险(The Risks with Each Business),而且要考虑各种业务风险给金融集团带来的整体上的包括安全性与稳定性方面的潜在冲击。二是难以协调统一跨国界业务的风险监管。所以学者们在研究后强调,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特殊的监管是必要的。
目前,我国的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三大监管部门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主监管制度,即对金融控股公司内相关机构、业务的监管,按照业务性质实施分业监管,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可依据其主要业务性质,归属相应的监管机构负责。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在设立银行风险处、证券风险处之后,设置了“金融控股与市场交叉风险处”。这一处室在设置之初并没有具体的任务,只是参与处置一系列金融风波,包括“德隆危机”等。
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监管机构的职能分工以及信息共享等框架,但相关学者研究认为,取得的进展仅仅处在原则性框架层面,具体的监管制度并没有完全确立。例如,三会与央行处于什么关系、各自的职责是什么、监管信息如何沟通等等,仍然空白。并且目前涉及金融控股公司业务领域的各种规章,是各部门从部门情况出发制定的,对金融交叉领域考虑较少,整个金融立法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因此容易形成监管上的盲点。
由于各监管机构沟通不畅,易于引发各种风险,如资本不充足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样一笔资金通过操作被同时用于两个或更多的法人实体投资,资本不断被重复计算,而我国三个监管部门之间在机构市场准入时的股权资金监管上缺乏协调,有些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之间互相持股,股权结构混乱,因此在金融机构资本充足问题上隐藏着很大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风险
1 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尚未有正式的法律地位,进而也未列入监管当局的视野,其负责人又往往是下属被控股金融子公司的实际掌门人,掌握了资金的调度权和日常经营决策权,但监管部门对其缺乏任职资格的监管。这些“掌门人”或许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或许由于故意违规操作、恶意经营,往往会产生重大的经营风险。而且可怕的是,这些风险不到危机爆发之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但一旦暴露已难以收拾。
2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风险。内部关联交易,指的是集团成员之间发生的资产和负债。这些资产和负债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或有的。相关学者认为,这是金融控股公司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最大问题。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合作来实现集团的混业经营,但关联交易也会使集团内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当其中一个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或倒闭时,可能影响其他公司的流动性和收益状况,进而引发连锁反应。1996年,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生支付危机,导致整个光大集团负债累累、出现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 信息披露失真的风险。由于集团内部法人主体间的交易可能会夸大集团成员的报告利润和资本水平,从而导致公开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鸦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在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从事不同的业务,各行业的会计准则和各国的会计制度、会计年度存在很大差别,不利于集团管理层和监管者及时、准确地掌握集团的会计财务信息,加大了控制和监管的难度。
(三)协同效应异化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之需要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协同效应,通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但相关学者研究认为协同效应发挥不好,也有可能带有如下风险。
一个是风险的传播性。这种传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由客户资源所反映。金融控股公司利用良好的信誉达到协同效应,但同样不良的信誉或行为也会引起该顾客离开本集团的其他机构。如因为集团内的保险公司拒绝了某客户的保险请求,或因其他原因引起与客户的冲突,该顾客可能撤出在该集团的所有投资。第二,是有形的风险传播。当集团内部的风险暴露直接或间接成为集团内其他持股公司的债权时,则该风险暴露就会影响到集团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这种风险暴露通常表现为:信贷得不到展期或关联企业之间的信用链的中断,交叉持股和集团内部的证券交易,关联企业之间提供风险业务管理失败,集团内部的担保和承诺的失信。第三,是无形的心理风险。例如,集团内一家保险公司的财务困难会被市场理解为集团内银行经营状况的恐慌,从而市场会把集团内的一个成员存在的问题迅速传播给集团内的其他成员。
另一个是风险的集中与转换。风险的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集团内各企业共用信息系统、投资部门、销售部门,系统内技术风险、投资风险及销售风险(市场风险)往往也在这些部门集中,这些部门运作的效率对整个系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另一个是金融控股公司一般通过内部交易、拥有不同的金融机构,对非系统风险进行控制或分散,但由于系统性风险无法分散或在集团这一层次进行控制,这些风险就会加以积累,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集中爆发,形成风险爆发的集中性这一特征。风险的转化,主要表现在操作风险向技术风险转化、业务风险向管理风险转化等。
与金融控股公司相伴随着的还有文化冲突和利益冲突(包括委托风险)风险。文化冲突主要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文化冲突、兼并前后公司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利益冲突在金融控股公司中既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表现为金融控股公司与下级公司之间,每个机构内部的委托关系与利益冲突。
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
顺应世界金融变革潮流,向混业经营、一元化金融监管体制过渡,并考虑到我国金融业成熟度不够,直接从现有分业监管模式向一元化监管过渡不现实,需要有一个过渡过程,为了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可分阶段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对当前主监管体制模式为主进行改革,改联席会议制为伞状监管架构下的综合监管和分业监管相结合的体制,设立专门监管机构作为综合监管者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构建伞状监管体制;第二阶段,在调整后的金融体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混业经营条件的成熟和混业经营机制的确立,合并各分业监管机构,相应变革为一元化监管体制。
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立法规范时,业内权威专家分析认为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应对高管人员的准入资格做出规定;二是必须有并表监管和统一的风险监控规定;三是应对关联交易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并要求制定风险预案,以防止控股公司内部风险传染。
(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1 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是合理设置组织结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机构由决策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部分构成。三个机构形成高效的决策系统、有效的制约监督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系统。二是理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确立母子公司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防止母公司超越权限干预子公司的业务等,保证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活动符合监管要求和法律。
2 应加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防火墙”的设计,防止金融控股公司与附属机构利用关联交易转嫁证券交易风险。美国《1999年现代金融服务化法》对银行控股公司内部的“防火墙"作的制度安排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的“防火墙"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押一是机构分离。要求集团必须通过下属的独立法人机构来从事多元化金融服务,以使一个机构经营不善导致的资本损失不会由其他机构来承担。二是业务限制。对内部交易施加一定的限制,应要求内部交易必须在市场条件下进行、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限制等,以防止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三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制定限制措施。如限制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自行向证券公司贷款等。
3 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可能会存在关联交易,因此,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不可或缺。金融控股公司应定期、充分披露有关集团运作、各子公司尤其是银行、保险、证券子公司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还须向监管当局报告有关控股公司对风险集中进行确认、监控和管理的制度和政策。这些不仅可以使市场能够对金融控股公司做出准确的评价,强化其内部约束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监管机关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维护投资者、存款人利益及证券市场正常秩序。
(三)采取措施促进协同效应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