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

时间:2023-08-25 17:0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

第1篇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取向。为了解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情况,最近我们在辖区内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调查的45家民营企业到2002年末资产总额达3860万元,其中个人积累2470万元,占比64%;民间借人1235万元,占比32%;金融机构贷款155万元,占比4%。在45家企业中,仅有19家在金融部门有贷款,贷款仅占负债总额的8.9%。许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县域民营企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科技含量低、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企业甚至缺乏信用。因此,基层金融机构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支持这些小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借鉴农村信用工程模式,建立健全“授信制度”,实行信用等级评定,按信用等级提供贷款支持。可由政府牵头,组成以金融、工商、税务、工商联合会等部门参加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审小组”,聘请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共同对参评企业进行综合评审。一方面,激励民营业主争当守信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对不同级别的民营企业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有效地解决守信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二、组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一些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担保、抵押的实体或实物而无法得到贷款,这已成为长期困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一个难题。可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民营企业担保中心,注册资金由财政和民营企业共同负担,由担保中心为企业提供担保。企业发展后,反过来扩充担保中心,形成良性循环。

三、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可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或人民银行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银企座谈会,加深银企之间的沟通。金融部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资产质量好、管理规范、产品有市场的企业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尽量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四、支持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企业,建立联合体,吸引资金投入。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一批特色资源加工企业,但由于投资分散,产品形不成规模。有必要引导这些小民营企业组建同类加工企业的企业联合体,集中财力和人才优势。这样,企业规模大了,内部管理严了,产品上档次有市场,不仅能够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也能吸引外资的投入,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第2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融资难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08-02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及其特点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在经济学界中,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看法各异。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上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给我国企业划分提供了详细依据。具体的划分标准要按照企业的员工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的特性来制定。

因此,笔者认为,中小民营企业是指满足《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民营企业。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

1.管理体系不规范。国营体系管理经过改良的简化版与中国传统家长管理制的结合,就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实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改革每每与正规化管理发生矛盾冲突时,总是会不了了之。虽然我们期待着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坚持改革,努力创新,从而在强有力的领导下有望成功突破这个怪圈。但迄今为止,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始终都在小打小闹,无法逾越管理混乱的局面,只能在原地转圈,无法突破自己继续前行。

2.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把只能把精力放在业务上,而对于人力管理管理投入不够,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至于对如何从市场招聘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如何管理人才、如何留住人才,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人员流动大,人才提升空间狭小,未能良好地调动员工的热情,同时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3.中小民营企业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是在就业压力和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双重作用下崛起的,顺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主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4.中小民营企业业务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总数众多,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又正在发展中,这就造成人口与就业岗位的不对称,劳动力过剩,从而导致我国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因此,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就业率,缓解市场就业压力,政府鼓励中小企业的创办。同时,由于这些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便决定了它们的生产、服务无法打破限制面向国外,哪怕部分外向型中小企业能够突出重围,但也会因为种种因素,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无法长久发展,最终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生产和服务只能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都有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来源不稳定、抵押担保物不足、发展前景不确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很难得到金融机构有效的信贷支持。特别是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民营企业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经营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则不愿意提供太多信息给银行, 唯恐泄露商业机密。很多民营企业信息管理混乱,财务信息缺乏规范性与真实性,发展方向和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严重缺失,甚至自相矛盾,无法提供给银行值得信赖的信息资料,导致银行也是爱莫能助。加之民营企业融资需求“频、急、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成本,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而银行又不愿与民营企业深度合作,因此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地撤并和收缩机构,在县域以下几乎没有网点,他们扶持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经营效益好、规模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中小民营企业大部分处在县域以下,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虽然积极介入,主动为中小民营企业破解资金困惑,竭尽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因自身的资金实力不足和受监管指标的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虽然大力提倡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政府在管理民营企业的过程中,监督职能并未充分发挥,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作为的行事态度,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更缺乏有效机制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他们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三、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一)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自身不足

1.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企业管理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合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由“家族式”管理模式向专业化方向转变,从人治管理转向科学制度管理,健全企业治理结构,适度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理性、制度化。

2.提高自身信誉水平。目前,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在社会政府和银行的眼中其信誉度相对较低,所以要想赢得政府的扶持和银行的帮助,就需要提高自身信誉水平。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在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质量保证的同时,也要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努力提高企业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建立安全可靠的信贷融资。

3.加大合资力度。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联营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取得外源融资,或者兼并资金周转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收益。另外,引进外商也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让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成功使其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同时,打破所有制歧视,在银行取得相对良好的贷款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水平。

(二)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1.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由于中小民营企业预期偿债能力弱,可用的信用资源非常有限,而解决信用资源匮乏的问题,一般只能借助第三方信用,这就导致个体信用的范围由于社会信用的共享而被扩大。所以为了缓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帮助其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融资压力,许多地区都将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手段之一。

2.完善创业板、中小板运行机制。政府为了鼓励人们创业投资和加快科技的发展,鼓励“两高”、“六新”(即高科技、高成长性、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等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性创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同时,也鼓励即将或已进入成熟期、盈利能力强、但规模较主板小的中小企业到中小板上市,这无疑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所以,政府应努力完善这些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监督,让其真正发挥效用。

3.引导并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资金,政府应当利用其职能正确的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让其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使其能够得到更多的贷款帮助和其他金融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明确放贷的基本准则,创立公正平等的融资制度,尽可能打破和消除所有制歧视,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

综合来看,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应逐步健全自身的信息披露机制,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把握市场环境,调整资产结构,注重信用建设,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同时,政府的服务职能需要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谭永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2011(18)

[2] 杨轶.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

第3篇

【摘要】我国的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营经济必然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问题是为了能更好地提出对策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9,(2).

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制度逐渐建全,金融机构的管理更加严格,经营风险防范意识显著提升。加之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不断恶化,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明显下降,贷款风险逐步加大。为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各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时门槛不断提高,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导致企业贷款难度日益增加,尤其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资源有限,往往达不到贷款要求的条件,贷款通过率相对较低,企业规模越小越容易被银行拒绝,民营企业贷款在整个信贷投放规模中占比在不断下降。长期以来,民营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十分匾乏,特别是通过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

去年以来,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和复杂,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看,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同时,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资金链紧张和融资成本快速上涨等问题让众多民营企业陷入困境。这些企业家四处奔走,然而处处碰壁,呼救无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准入和门槛的不断提高,又有多少企业家遭遇了“玻璃门”、“弹簧门”。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1.丰富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研究探索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民营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来解决单一的融资渠道。日前,国开行陕西省分行与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合作额度130亿元。

根据这个协议,国开行陕西省分行在未来5年内,将通过“投资、贷款、证券”等金融手段向陕西省的民营企业投放贷款130亿元,同时将积极推动包括区域绩优票据、债券发行等在内的民营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据了解,近年来国开行陕西省分行不断加强民营企业融资机制建设,推动建设民营企业融资的“四台一会”,即融资平台、担保平台、组织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促进会,实现了以批量融资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困境。

2.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

2013年,全省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还将持续低迷,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困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政策咨询宣讲、投融资对接、管理升级竞赛、民营企业信息化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可持续性。积极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有效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能。

3.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银行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调控作用,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适当的放宽对其利率的浮动范围,并调动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鼓励银行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充分把握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风险状况,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企业的贷款机制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积极开展股权质押、票据质押等不同形式的贷款。对阻碍民营企业金融发展的相关规定等进行修改或者废除,赋予合法的位置,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体系中。

4.完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体系

首先,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担保,成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从市场准入、税收、资信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另外,要建立再担保机构,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担保是一项高风险事业,如果仅靠担保机构自身的资金实力,是很难实现持续经营的。因此,可以组建全国范围和省内范围的两级再担保机构,与直接面向民营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一起形成的担保体系,来共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民营企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5.提高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

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切实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如规范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融资租赁等市场行为,需增强企业的自主发展和生存能力。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积极采用高效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技术,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正确引导和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出谋划策。

现代的民营企业要生存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民营企业应因地制宜,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人力资源,走科技发展和创新之路。

四、结论

由此可见,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原因很多方面,只有不断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及融资政策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融资 政府 银行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方式

(一)内源融资

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即以内源融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它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资金,包括企业初始创立时期由所有者投入形成的资本、通过留存收益以及员工的投入等方式获得的资金来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面对外界压力的自身储备和外部资金难以获得。

(二)外源融资

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但是,受“所有制”限制,资本市场还不能成为民营企业的有效融资渠道;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然而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到的有限资金不足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形成强烈反差。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还有民间融资,即非正式融资,主要是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由于这种融资方式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加之操作方便,它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民间融资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国家经过金融整顿对非法接待形式予以取缔,加大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程度。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一)家族经营制弊端多

大部分民营企业以家族经营的方式起步,在规模不大的初期这种家族经营的方式是有优势的。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家族经营制已经不能紧随时代的要求。家族经营制的的弊端主要是:家族经营制下的企业决策其实就是由一人决定。个人决策可能会严重偏离实际,造成投资决策或经营方针上的严重失误;家族经营制下,由家庭成员来担当重要职位,企业不能多方面引进有能力的人才,导致企业丧失活力;家族经营制下,产权单一问题突出。企业主不愿外部人员参股,董事会不能发挥真正作用,企业发展风险大,外部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

(二)政府政策倒向和法律制度保障缺失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型而来,政府政策明显倾向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要位置。民营企业基本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如国有企业在资源分配上总是享有优先权,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风险时,更愿意贷款给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制度也是以这些企业的权力及义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对比来看,民营企业的应享受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三)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

对我国融资体系而言,主要是倾向于向国有企业提供服务,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十分匮乏。我国的债券市场主要发行国债,国债由国有企业垄断;我国的股票市场主要向国有企业提供服务,民营企业进入限制条件比较多。虽然国家为满足其他企业的融资需求积极发掘新方式,例如票据贴现、融资租赁、风险投资、应收账款融资、基金融资、短期融资权、信托等,但是发展却极为缓慢。由此可见,专门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是非常狭窄的。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

民营企业应该从自身开始入手进行改革。招纳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牵挂的有才能的人为企业增添新活力,致力于建立一个规范运作、能够真正发挥效力的董事会,避免个人独断决策;民营企业应该吸收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个管理方式,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状况,规范企业的运作,实行财务透明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民营企业应该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让诚信沉入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提升企业的信誉和整体形象。

(二)政府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消除歧视,设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基金,提升担保机构的信用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小企业管理署为其国家的企业贷款时提供担保的经验,让我国政府机构扮演担保人的角色;民间融资具有自身优势,政府应该正确加以引导,为民间融资行为提供一个以合理合法为前提,可以任其发展的平台,这样就可以避免它采取不法手段提供融资,降低其破坏道德和法律的风险,加强对其的监管,建立专门的有效的监督体系,让民间融资能够发乎作用。

(三)拓宽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渠道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国有银行作为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途径,应该消除歧视,加快深化改革的脚步,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扶持民营企业信贷的力度;在一些政策性银行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部门,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有自身灵活性高等各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让其在融资市场上发挥效力;扩宽眼界,积极发展各种融资方式,挖掘身边的资源,如使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使民营企业能够多方面、多途径的获得资金,让其发展为国家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帆.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6.

[2] 李根奇.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6.

[3] 李潇.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

第6篇

截止2013年底,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高达1870万户,已经是全国企业总数的84%。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命脉,每年缴纳的税收是全国总税收的70%,民营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贷款。调查显示,30%的民营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调查了100家民营企业,其中25家企业在中国银行有贷款,30家分别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有贷款,45家在三家或更多家有贷款,数据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在银行都有贷款,银行贷款仍然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民间融资。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表现较为活跃,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均有过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融资的经历,融资利率在上44%左右,是典型的高利贷。有项数据表明大部分民营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15%的民营企业表示从银行贷款还算顺利,35%的民营企业表示较难,50%的民营企业表示十分艰难。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3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原因

3.1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原因

3.1.1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常常不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有的民营企业准备一套账本,专门应付税务部门检查。实则,账目不清,有的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也存在缺陷,管理者只考虑是不是自己家人而不考虑业务水平,财务人员身兼会计、出纳、稽核等多个岗位,无法有效地实现财务的管理监督作用,财务制度落实不到实处,资金管理混乱,经营决策不靠财务分析而是经营者自身的经验,没有科学化的依据。

3.1.2资金链存在风险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难度较大,民间借贷数额较小,自有资金周转频率有限,压资本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扶持惠及民营企业的机会较少。民营企业的资金链随时存在崩溃的可能

3.1.3抵押、担保困难缺乏可以抵押担保的优秀资源,民营企业由于规模有局限性,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少,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设备老化、厂房建筑物少之又少、无形资产更是罕见,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也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民营企业贷款常常因为找不到担保人、抵押物而不能实现。自然而然形成融资能力低下的情况。

3.2金融机构的存在原因商业银行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民营企业信贷支持机构的缺位和多元化债务融资工具的缺乏,使民营企业不能像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那样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

3.2.1融资费用高,地区差异明显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贷款申请环节,都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抵押登记、信用评估、财务审计费用的支出,民营企业一般融资金额较少,筹集资金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据中国人民银行(行情专区)调查统计,2013年度终了,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别是8.98万亿元、2.76万亿元、2.36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额的52%、18%、16%,区域不平衡状况明显。

3.2.2从金融机构的设置上分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缺乏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随着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以及中国民生银行等他们的数量和资金实力还远远不够,不足以提供融资支持。

3.2.3限制条款多,数额有限股权筹资与债务筹资相比存在资本成本高、股利一般会在税后支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行公司债券、股票的费用。降低净利润。并且都有比较严密的制度限制,造成与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融资来源狭窄。

3.2.4银行体系制约民营企业融资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业,银行事先会对融资单位进行调查其偿还能力和资信状况、抵押担保能力、贷款管理成本等才签订合同。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无论从其哪一方面都存在缺陷和漏洞。银行就会区别对待大企业与民营企业。典型的结果就是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规模大、管理健全、信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融资需求。

4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路径研究

4.1从银行方面解决融资困境

4.1.1深化金融业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①增加融资服务窗口,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融资门槛,改善审批环节复杂、繁琐的弊病,提高服务质量,开发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品种。②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营造上市环境,使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尝试债券与股权融资,同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采取兼并、联合等手段积极吸收资本,扩充民营企业自身实力。

4.1.2建立和发展直接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合作银行或合作金融组织。①针对民营企业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②发挥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面向民营企业,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并且多发放小额贷款。③发挥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机构金融租赁、典当行的作用。④建立民间信贷融资平台。利用民间资金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引导民间融资成为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纽带。⑤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体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并放宽政策,提供优惠,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自由、平等、广阔的融资平台

。4.1.3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融资担保,即借贷活动的信用保证,是融资活动中担保机构以一定的财产为基础约定的保证债务的履行和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各项法律措施和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担保机构为债务人融资所做的保证。为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扶持力度,缓解民营企业融难的关键性问题,许多地方财政局决定对担保机构提供贷款担保费补贴,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1.4改变银行信贷的规模经济,从投资浮动、投资结构、基本建设贷款等方面入手优化投资机构,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有效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4.1.5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资信评级制度。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极具生命力和成长性的因素,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交易链条,信用出现问题双方的交易成本自然偏高,建立民营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改变以往评估机构技术落后、管理单一、可操作性差、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不足的缺陷。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加强评估人才培养。

4.2民营企业从自身解决融资难困境

4.2.1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积极热情,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能够改善民营企业财务基础薄弱,账目不清,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完善的财务体系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4.2.2发展行业协会各民营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协会当中,经常与会员交流、探讨,许多会员熟悉行业内部事务,协会一般与政府还保持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维护各方利益的同时,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地解决。

4.2.3有效利用P2P贷款模式P2P—可以简单解释为“人人贷”有资金、有理财想法的个人,通过中介机构,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有借款需要的单位或个人。无需抵押,通过了解身份信息、银行信用记录来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双方签订借款协议。P2P模式能够直观、透明地感受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风险分散、门槛低、渠道成本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P2P信用的受益人和传播者,使闲散资金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利用,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服务。

4.3政府层面解决融资难困境为了贯彻十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改善融资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4.3.1为民营企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政府制定中央财政预算时可以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资金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专项资金,研究和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核心技术,发挥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导作用。

4.3.2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化建立办法,实施服务品质奖励等机制,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努力,鼓励民营企业参股担保公司,制定合理的担保金比例,理清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信用担保机构发挥最大作用。

4.3.3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服务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实现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行,争取能够建立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专业、便捷的服务体系。例如:组织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针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财务管理、数据共享、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技术升级和改造、创业指导、法律顾问、风险评估、质量标准等,进行一对一的公共服务。

4.3.4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挥中央财政在民营企业国际合作的统筹和协调作用,鼓励加快引进先进技术,避免盲目引进和恶意竞争,鼓励民营企业从国外合作单位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技术研发水平,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7篇

[关键词]金融综合改革;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B

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的金融体制出现了明显的失衡,银行体系有钱,而中小民营企业却贷不到钱。表明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地适应中国当今经济的发展,没有从分发挥其作用。如今的金融形式迫使中国不得不进行金融改革。国务院决定以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意义重大而深远。选择温州,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温州本身民间资金充裕、民间融资发达,但却缺乏监管,融资利率高引发高风险。二是因为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受融资难等众多问题的影响,经济开始下滑,出现一系列经济问题,前景令人堪忧。

由温州一场民间借贷引发的“高利贷崩盘”连锁式剧烈反应,表明温州民营企业和民间借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也促成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是寻求金融市场改革的新的突破点对于全国的金融市场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其示范性作用不容忽视。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中,特别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地方金融管理、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是消除温州民营企业发展中突显的障碍,规范民间融资发展,让金融能更好的为温州的实体经济服务。那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至今,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到底几何?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及与民营企业融资之关系分析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融资问题解决初现成效

由于温州市的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企业发展规模较大,民间资本充足,民间的融资活动非常频繁。最近几年,温州的中小规模企业陆续出现财务危机,主要成因是资金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甚至还有公司所有者外出逃避债务的现象。众所周知,温州老板跑路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这项改革不仅仅对温州经济的恢复发展意义重大,更是我国对新的金融体系的布局的一次崭新的尝试。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启动已经4周年,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探路者,温州市按照国务院确定的12项改革任务,以破解“两多两难”为目标导向,以构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资本市场、地方金融监管“四大体系”为基本框架,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对接三升三降”,实现了15个先行先试的“全国率先”,形成9个“全国或全省复制”,改善了金融业“三个不协调一个缺陷”的状况,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处置方面,全市金融运行进入筑底回升、增长蓄势阶段,不良贷款爆发势头减弱,企业新出险数逐步降低,向好态势基本明晰。

据报道,至2016年3月13日止,温州市全部的4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累计共借出219.8亿元,成交总额75.94亿元,借贷总体成功率稳定在30%以上,平均月利率约13%。

在金融改革中,为了消除温州民营企业的筹资障碍,温州市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通力合作,制定了金融服务创新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1+4”方案,即1个总体方案、4个实施细则子方案。其中明确了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余额的占比“底线”。企业直接融资量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量占全社会融资增量的11%。

据悉,作为我国第一部民间融资管理法规的《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初稿已经完成,在有关“地方金融管理职责权限、民间融资备案登记、放款人管理等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将取得突破。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内在联系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这是由企业具有的财务特点与作用决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对资金运动所做的一种管理,资金的有效运行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整体实现。财务管理的实施应保证筹措资金的流畅性、恰当运用资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所预期的经营目标。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融资活动,是决定企业资金来源、债务风险的重要过程,自然成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温州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温州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弊端彻底突显出来,融资问题暴露无疑,由此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融资难作为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原有的一大问题,在金融改革中已初见成效。金融改革12项内容中“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重新发展各类债券产品”等措施确实减轻了企业融资的巨大压力,明显拓宽了企业筹资渠道;通过建设规范的地方金融体系,成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达到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目的;另外,在监管体系中,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民间资本的监控。一系列的措施明显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流通渠道,对于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表现出了突出的作用。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方案中还着重谈及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切实有效的民间借贷备案管理制度和民间借贷管理办法,完善民间借贷监测系统。二是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发起设立或入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方式进入地方性的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将使民间金融透明化、合法化、规范化,注重与解决温州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使其更好地为温州实体经济服务。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与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企业融资方面,温州金融改革建立民间资本管理机构,规范民间资本的投向.另外建立地方金融监督机构,防范融资风险。在金融综合改革中,融资难问题明显地得到了改善。投资方面,在企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放心大胆的对多项实体经济项目进行投资,不必时时当心资金链的断裂突然断裂。

企业融资问题得到改善,即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得到缓解,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正是温州民营企业所需求的金融环境,可以说是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温州经济的发展。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综合改革前民营企业融资情况

一直以来,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然而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爆发,使温州人民对温州民营企业失去了原有的信心。自2011年4月初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跑路起,温州的民间借贷的高风险日益开始浮现。民间融资问题一时间成了掣肘温州经济发展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并非仅仅如此,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温州多家民营企业开始连续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企业主“跑路”、温州经济受到震荡,社会稳定受到影响,问题变得异常严重。

温州企业家“跑路事件”将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的真实困境显露无遗,并发的一系列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更是将温州民间融资的丑陋面目展现在国民面前。

企业家外出逃避债务的现象不断发生,同时企业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维持在高水平,温州民营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度一降再降。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③,“温州市不良贷款率为3.8%,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以上,远高于全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对于银行来说,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前者,这样一来,对于原来就缺钱的温州民营企业贷款更是举步维艰。银行有钱不愿意给企业,企业只能在民间进行高利率融资,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使企业陷入危机,面临破产。

然而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损害远不止于经济层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温州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关系。企业与融资机构之间的信用度越来越低,银行不相信企业,不愿意贷款给企业,企业拿不到钱来发展实体经济,开始转为投机,恶性循环,使得温州经济岌岌可危。不仅银行与企业互不信任,就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基础,也在不断地削弱。温州的金融体制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岌岌可危。

(二)金融综合改革后民营企业融资情况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后几项内容改的是金融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目的在于培育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改革一年来,新增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6家,累计开业运营32家。2012年新增融资额为110多亿元,占全社会融资量的13%,另外还推动4家民营企业上市。另外,完成382家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新增信用贷款146亿。此外,18家融资中介机构被已营业的4家民间借贷服务登记中心引入,借贷成功率超过30%,月均利率为13%左右。

在温州金改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温州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的成立。这项改革改善了民间融资自身的合法性,也使民间资金借贷更加公开化。这项改革措施不但使企业的民间融资渠道得以拓展,还使得企业或个人的投资渠道得以畅通。

另外,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后,使民间融资管理机构与企业之间消除了不必要的怀疑,使温州信用体系得到重建。

随着金融综合改革的进行,温州民营企业同时也在建立与现在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的内部相互制衡及相互监督,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职责分明,监控严明,信息透明,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监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融资作为财务管理中一大重点,在企业中必须得到重视,金融改革只能在外部影响企业的融资问题,企业内部的融资规范还需要企业内部完善,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金融改革的推进相互配合,共同改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促进温州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中温州民营企业在融资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关于企业财务融资难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温州金改还在初步试验阶段,并未取得重大突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发展村镇银行与贷款公司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实的难点是,如何将小额贷款公司转换到村镇银行。

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正规金融相比,小贷公司在吸储与利率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因此转换成村镇银行的意愿性不强;第二,按照系统制度设计,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转为农镇银行,就需要满足银行的资本监管政策,从而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自由和灵活性降低;第三,民营企业作为控股人并不具备的优势,因为银行贷款前审查平台和信用风险跟踪平台民间都需要与银行合作才能实施。

同时,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数额少、财务制度不健全,加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往往存在财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这些方面的缺陷往往很难符合银行放贷的要求,从而无法获得贷款,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银行方面融资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温州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解决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使民间资本规范化和组织化,更好地为温州民营企业服务,从而促进温州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温州市金融办的数据,“在2015年9月21日至12月31日这三个月间,温州利率水平一直处于20.86%-22.24%之间的高位”。

作为金融改革主要内容之一的利率市场化,是金融综合改革时的必然之举。为了让民间组织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就必须实行自由、公开的金融交易准入审核标准,在这样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让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和国有银行展开公平竞争,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阳光化、规范化的民间借贷无论如何能够为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合法有效的资金渠道,而这与原来的民间高利贷相比,也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8篇

民营企业普遍陷入“金融瓶颈”和“融资陷阱”

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和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有1100多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数据引自“黄孟复同志在全国工商联十届七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6月27日)。

但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融资难。目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和所谓的“地下钱庄”。这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批民营企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结算等金融服务,而不要让民营企业在被逼无奈下只好认“地下钱庄”为“义父”。

大型银行只是民营企业的“继父”。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在中国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具有设立时间较短,资本实力较弱等先天不足的特点。这种“先天不足”的特点,普遍难以获得大银行的青睐。就民营企业而言,大型商业银行对它们可能只是不得不靠,却又不能全力依靠的“继父”。民营企业只能被迫认“地下钱庄”为“义父”。

设立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

2010年的“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对加强民营企业支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都有明确说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比如民营企业考核信贷体系、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担保体系以及建立和落实担保记录、免征营业税等政策都有突破。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建立全国性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是深化民营企业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一步。

要大力发展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一般讲的民营企业银行,是指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一般而论,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它自身的规模比较小,从资产及其他方面来说,都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竞争;二是它们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银行虽然也可以承办某些政策性业务,但它们本身不属于政策性银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设有大量的民营企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相关银行服务。例如美国全国即设有约7000多家中小银行,政府还对它们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给予扶持。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设有一批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银行。民营企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间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它们之间进行的“资金”联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要参照国际经验,设立中国的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据专业信息咨询机构北京银联信息咨询中心监测,仅仅是珠三角一个地区的民营企业就有约3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商业性的民营企业银行指望不上,民间融资满足不了,根本的出路在哪里?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还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服务,主要还是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目前,中国没有一家如日本民营企业金融公库、韩国民营企业银行、加拿大发展银行、德国复兴银行和平衡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而这,才是当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生命周期短是一个全球民营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美国,据劳工部下属的劳工统计局数字显示,只有不到50%的小型企业能够成功跨过4年生存期,只有13%的民营企业能存活10年以上。目前中国新生的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则更短,平均是3至4年。仅此一点,已经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融资,主力军非专门的政策性银行莫属。

韩国民营企业银行(IndustrialBank of Korea),是韩国三大国有银行之一,是韩国政府设立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银行。1961年8月由政府出资设立,主要目的是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是韩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总资产达1110亿美元,世界银行排名第133位,韩国国内银行排名第4位。韩国民营企业银行已发展成为拥有约160,000家韩国民营企业客户的大型银行,在民营企业金融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建立国家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的条件已趋成熟

在通过发展现有小额贷款公司与村镇银行等推动建立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的同时,要及时进行金融政策创新,由国家直接设立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

国家民营企业银行,即国家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同时,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城市银行、城市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进行改制重组,设立和大力发展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民营企业银行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真正使其服务对象更有针对性,也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更加专业化。

笔者认为,目前试点建立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的条件已趋成熟。首先,对于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认识已高度一致。经过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无论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还是金融机构,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设立国家政策性民营企业银行需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操作,需要社会设立相应的贷款担保机构,以保证这类银行的正常经营秩序。因此,要继续大力发展商业性民营企业银行。

实现民营企业金融解放,是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民营企业在中国同国有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难度有多大?事实上,国有企业会获得更加多的金融资源的分配,更加容易从银行拿到贷款,而中国的民营企业获得资本与贷款要困难得多。

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确实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上。很多重要的资源民营企业难以得到,比如能源、石油、金融、电信服务等领域。造成这种资源配置和行业准入差异的原因是现存的制度与体制。因此,要改变它,就需要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改革。

银行贷款问题,在制度上并无明确的条文规定要倾向于国有企业。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商业化,因此这些银行也需要考虑自己的效益与资本的回报。大型的民营企业在获得贷款上难度并不大,获得银行贷款方面比较困难的是那些规模不大、效益不好和没有足够抵押物的民营企业。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银行优质的金融资源分配,是因为很多国企借用的是中央政府的信用。贷款给它们相当于贷款给国家,因此实际上是没有风险的。

中国融资渠道单一,民营企业贷款困难,不仅是银行体系的问题,也有中国资本体系的问题。在中国的开放性行业中,民营企业的效率已经战胜了国有企业。因此,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国家金融政策的公平性,在政策上要充分体现对民营企业的公平性。

第9篇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一般分析

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因素中,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众所周知,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

在股票上市方面,国有企业得天独厚,是股票发行的主力军。而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难满足上市资格的要求。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信用程度不高,经营风险大,缺乏不动产抵押,贷款额度较小,甚至有些民营企业欠息严重,不良资产比例偏大,金融风险较高。因此,一般金融机构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很困难的。

2、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国家宏观政策和制度原因分析

(1) 国家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

(2) 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障碍重重。

(3)国有商业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效益的经营宗旨造成对民营企业的“惜贷”。

3、民营企业融资难自身的原因

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不高,信息不透明。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据调查,有80%的民营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由于民营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在现行的体制下,外部难以得到企业的信息,并且很多民营企业确实存在信息不透明,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得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的借鉴

根据各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结构情况,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以业主(或合伙人、股东)自有资金为主,注重直接融资的作用,强调企业的自主意识的自由主义类型,如美国和英国等。另一种是以家族融资为重要渠道、注重间接融资的作用,强调社会和政府作用的集体主义类型,如意大利和法国等。第三种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类型,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等。西方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是各有侧重的:如美国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国家,因此比较重视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日本在支持中小企业吸收引进技术方面也是具有特色的。意大利比较注重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问题,这与其着力解决南部相对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该地区经济活力和“造血”功能有直接的关系。法国比较重视就业问题,因此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就业潜力比较大的服务业型中小企业上。瑞士和西班牙(包括法国)则在解决社区型中小企业(包括街道手工工业)上具有特色。

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从企业创办一直到企业因种种原因而退出,都有对融资的不同的要求。创办阶段。需要产权(自有)资金,或称股金,一般来自个人投资者和风险资金也需要商业银行以举债方式筹借少量资金。投入经营阶段。主要从商业银行及其它渠道获得流动资金贷款;优势仍要从个人投资者、风险资金和小企业投资公司等方面增加产权资金。增长发展阶段。外部融资是关键,主要从商业银行及各种小企业投资公司、社区开发公司获得债务资金;也会从前述渠道筹借产权资金。开始成熟阶段。主要以大公司参股、雇员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以及从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筹集发展改造所需产权资金。除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外,西方国家对中小企业在退出阶段的金融服务,也很具特色。以美国为例,政府和民间设有专门的破产清算基金,目的是尽量减少企业破产给当事人、债权人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合理地安排好有关方面的合法利益,实现企业的顺利退出。从比较的角度看,在西方各国小企业的创建都相对比较容易,但在企业的成长的道路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由于美国社会比较重视企业的成长和做大,因此中小企业容易成长为较大的公司;而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则主要重视的是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因此,对企业的成长并不太关心,企业一般难以做大;其它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则介于两者之间。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

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笔者认为主要通过公司的内部改革来加强治管理。

1、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图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

2、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赢得商业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3、遵循诚信原则,切实履行借贷合同规定的义务,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为融资和企业的壮大创造条件。

4、民营企业的出资人和经营管理人员都应当增强法律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提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民待遇”,逐步淡化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行保护的角色,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

2、拓宽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难以节制,就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权利。

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

(三)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

2、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3、发展融资租赁业。

(四)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提示

1、进一步加快现代规范的企业制度建设,还公司制民营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自然的直接融资权。

2、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一要大力发展互担保制度。二要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第10篇

(一)融资渠道少,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直接融资渠道尚不健全,设置的门槛高,中小民营企业受自身实力的限制 ,很难具备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缺乏直接融资渠道,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资金的机会很少。因此,间接融资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覆盖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较大面积,加重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而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银企关系不平等,资源限制

银行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安全系数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普遍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中小民营企业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处在创业初期或高速发展中,经营风险较大,盈利能力不稳定,由于信息不对等,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或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在现实中,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所获得的来自金融机构贷款资源比例不超过20%。

商业银行建立绩效考核等风险约束机制,以防范和减少信贷风险,目前普遍授信权回收上级银行,严格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贷款责任人终身追责,若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银行工作人员面临严厉的绩效考核、终身催收贷款、开除等追责处罚,因此,基层信贷人员开发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积极性不高。

(三)金融机制僵化,缺乏创新

银行业、担保业等金融机构机制僵化,创新不足,缺失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符合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中小民营企业正处于创业初期或高速发展中,往往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民营企业抵押物不足,抵押担保条件不符合落金融机构要求,押品抵押率过低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以湖南某园林绿化公司为例,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既有林权,又有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在实践中银行均不能对林权、土地承包权等采纳为抵押或质押物。金融机构对成长中的优质民营企业没有合适匹配的金融产品,使民营企业在银行没有抵押和担保则贷不到款,融不到资,企业往往因此贻误了最佳的商机。

(四)民间融资仍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

民间融资主要以高利率的信用借贷为主,目前城乡居民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许多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配套的金融体系建设却未能及时跟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为了自身的发展,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融资,从社会零散个人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民间融资于企业是双刃剑,既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也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财务成本和巨大的经营风险。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2013年年末某私企老板因不堪债务跳楼身亡,娄底民间融资危机由此暴发,民间散户纷纷挤兑,资金无法落实,企业被政府打非或整顿帮扶,企业和借贷个人均遭遇灭顶之灾。

二、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政府从立法层面适时调整和完善法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积极制定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有关政策法规,尤其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借鉴海外成功经验,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及地方性证交所,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如美国的资本市场就包括了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地方证券交易所、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等八个层次;积极展各类企业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品种,为债券市场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银行运营机制,不断推进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完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突出对相关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正向激励,单列中小企业信贷计划,合理分解任务,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其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解放思想,大胆自主创新服务流程和金融产品,根据民营企业需求的特点以及风险级别的不同,积极推出与之匹配的信贷产品,从产品出发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权证、抵押、质押、担保种类和形式,比如:林权、承包经营权等,不断完善抵押登记、资产评估、抵押物流转交易等环节,密切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完善担保与抵押相结合的金融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抵押及担保贷款难落实的问题。

(三)引导民间资本与企业融资对接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城乡居民及社会机构闲置资金多,投资渠道少,为民间融资活跃提供了资金来源;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日益旺盛,并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民间资本完全有潜力成为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融资渠道,宜疏不宜堵,要给需求双方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满足资金的需求。

民间资本要着力放开市场准入,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凡是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营造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开辟民间资本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四)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格局

民营企业把资本运营策略放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打造资金流动畅通的经营格局。

银企关系的信息不对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不高,资信等级不高。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制定规范的财务制度,实行严格、科学的内控制度,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改变家族管理方式,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使企业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稳定企业经营,达到提高利润水平的目的,体现出良好的偿债能力,提升信用等级,优化企业形象。

第11篇

一、东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差异

1.具有特色的东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

(1)吸收民间资本的“温州模式”。截至2003年末,温州辖区内民间资本存量约2770亿元,温州人民银行称,近5年来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总额103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1.9%,相当于国有单位投资额的2倍、外商投资额的20倍。2003年,温州民间投资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7%,也就是说,在当年GDP增长的14.8个百分点中,有3.47个百分点是由民间投资来实现的。

温州民间资本参与的形态以自有资本扩张为主、以借贷资本为辅,形成了一套不同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表现为,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并不依赖抵押或担保,这实际上使放贷人对资金风险防范更敏感。并且,民间借贷在固定双方之间重复发生率较高,多重的社会关系和借贷活动的经常性都有利于借贷风险的信息沟通和防范。最重要的是,民间借贷资金一般用于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但借贷主体往往不是企业,而是作为业主的个人。借贷主体的个人化使债权关系清晰,从而利于风险损失的补救。

民间融资在温州大量盛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或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迫使民营企业转向民间融资和信贷的渠道,即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民间融资的存在是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2)浙江其他地方的租赁模式。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目前全球近1/3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在我国,融资租赁是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既有效又快捷的方法。这种方式被东部的部分省市成功运用。

1984年,浙江省成立了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融资性租赁业务。随后,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融资租赁管理暂行规定》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租赁模式的发展,同时改善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其特点与流程如图1所示。

融资租赁具有“融物”代替“融资”的特点,可以帮助民营企业避开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尴尬,也可避开商业银行的种种限制,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不断跟踪先进技术、加快更新改造的节奏,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进而保持竞争优势。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金融工具,为2300多家浙江企业提供了融资租赁服务,累计投放融资规模超过320亿元。

2.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

(1)资金需求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目前,西部大部分民营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地发展。西部民营企业的自有资金占到企业资金的60%以上。

(2)融资渠道偏窄。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但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县级城市,金融组织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城乡信用社的框架,没有股份制银行,更谈不上外资金融机构。实际上,民营企业能从金融机构融到资金的微乎其微。对于直接融资,无非也只有向亲朋好友借一点,向业务方赊一点,向内部职工集一点,数量都有限。民间融资从数量上与规模上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

(3)融资规模偏小且成本偏高。西部大部分民营企业融资无论是单次融资量还是融资总量,其规模都是偏小的。从金融机构申请贷一笔款,一般只有几十万元,最多不过几百万元。虽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近几年调低又调低,贷款利率降下来了,但由于办一笔贷款既要抵押,又要担保,又要公证,还要房产过户等等,加起来实际利率要超过7%。其他融资(如民间借贷等)的成本一般还要高,向他人借款和赊购等,融资量更少,绝大部分是短期、临时性融资,利率总体水平要高于同档次银行利率,部分甚至是高息融资。

(4)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资金少。由于软硬环境不佳,东部企业的资金流入西部少,相对而言,西部资金的外流现象却很严重,西部资金外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流出,西部地区银行资金以贷款和拆借方式流向东部;二是隐性流出,西部向东部低价输出初级产品与从东部高价购买加工制成品中流失大量资金。

二、东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差异的原因

1.东部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的原因分析

(1)“人”的因素。首先,东部地区的人们素有“重商”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价值观和财富观,为东部地区民营经济融资创新提供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其次,民营企业家也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东部地区涌现出了大批锐意进取的民营企业家,他们不仅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和企业家精神影响并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民营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能锐意创新,克服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因素。

(2)“文化”的因素。东部历来都有经商的传统,善于“握微资以自营殖”,这种文化底蕴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才使得东部民营企业不断进行融资创新。

(3)“环境”的因素。一是东部地区较少受计划经济桎梏,加之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东部地区较多发展轻工业,而其主力军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缺乏要素资源的情况下不断地去摸索,才能在融资这个瓶颈上相对于西部解决得比较好。二是东部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依托。政策的不断开放,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扶持以及对民营经济发展路线和方向的正确引导,在融资上的不断的放宽,融资政策不断更新,以及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成果的肯定,都为发展民营经济消除了疑虑,坚定了信心,极大地推动了其飞速发展。三是东部地处沿海地带,与外界的交流更快更广,国外一些新的经营方式与方法被较早接受,外资也在优惠的政策下,投入较多的资金,使东部融资渠道相对宽广。

2.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1)西部民营企业自身因素。相对于东部的民营企业而言,西部的民营企业受传统社会思想束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惯性的影响较大,基础管理薄弱,缺乏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大多数企业缺乏完整、透明、连续的经营信息,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从而加剧了其融资的难度。同时,西部民营企业在融资创新的力度上也不如东部的民营企业。

(2)外部环境因素。其一,地位没保障。西部地区是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区域,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民营经济,效益低、比重大的国有经济占据了西部有限的稀缺资源,使民营经济的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较小,这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较小,束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其二,在政策的支持力度上西部地区也比东部地区弱,西部地区对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也存在差异,这些都阻碍民营企业的融资通道。

(3)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又进一步造成资金的外流,加重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东部和中部有不小的差距,在资金上造成了两个特有现象:一是资金总量小,资本利润率低于东部和中部,呈现出向东部和中部净流:二是资金需求量极大,但是又“分配”不公。即使在中央给予西部许多优惠政策的现在,西部的资金依然大量流向东部和中部。基本路径是从西部农村流动到西部大城市,再从西部大城市通过股票市场、银行储蓄、经营利润等流向东部和中部。总量本来就少,再加之向外净流出,资金成为西部最稀缺的资源。在短缺的资金中,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更是雪上加霜。

三、西部民间企业的融资拓宽与创新

1.西部民间资本的潜力与启动

从民间资本供给上分析,民间资本供给的具体形态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居民储蓄存款、居民流动性金融资产、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民营经济利润。2003年陕西省民间资本供给总量约为3414.56亿元(其具体分布数量如表1所示)。2003年底陕西省现实的民间资本供给量为1700.3亿元,潜在的民间资本供给量大约为1313.54亿元。

2004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380.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665.92亿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48.34亿元,增长17.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829.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其中,短期贷款1783.09亿元,增长4.0%;中长期贷款1597.86亿元,增长17.7%。

从资金需求量上看,陕西省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旺盛。据西安交通大学李富有教授的课题组对西安、榆林、咸阳、宝鸡四地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有8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占到了85.6%,90%以上的民营企业只得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民营经济2003年约有1582亿元的资金需求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民间资本供给充足,且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欲望非常强烈。因此,利用西部民间资本解决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是有潜力的,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吸收民间资本的成功经验,同时,政府应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其民间资本,建立民间金融管理组织和民间金融市场,创新其融资产品,实现民间资本供给与民营经济对其需求的有效对接。

2.借鉴浙江租赁模式

(1)可以直接通过东部的融资租赁公司租入设备,为西部的民营企业所用,满足西部民营企业融资与融物的需求。

(2)在西部利用银行的资金,建立西部的融资租赁公司。虽然西部的企业可以从东部的企业租入设备来发展自己,但这只是暂时解决资金困难的措施,但投入的资金又以租金的形式流入东部,如果能够很好地发展西部的融资公司,既解决了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难题,又能保证西部的资金不外流。因此,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借鉴东部在发展金融租赁公司的经验,利用银行的资金去发展租赁公司,无疑会在解决西部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加快步伐,从而推动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西部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如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辖区有金融租赁公司2家,1家设在甘肃,1家设在新疆。陕西省尚无服务本地的金融租赁公司。

3.吸引东部资金

东部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发展,有的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也在寻找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因此,西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东部的资金。

(1)东部有投资的愿望。东部地区的一些企业,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地区。据《今日浙江》报道,目前在粤创业的浙江人有50多万人,各类企业5万多家,个体工商户10万多家,2003年商品销售额在20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在600亿元以上,在广东累计投资总额2000亿元。如果西部有较好的投资项目与环境,东部的投资者也会向西部投资。

(2)西部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越是不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投资的机遇也相对较多。我国西部地区有着许多宝贵的矿产资源,有着良好的光热条件,有辽阔的土地,大部分地区还有丰富的尚未有效利用的水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东部迁到西部,就能保持和提高其竞争力;西部一些城市如西安、重庆、成都、昆明等,在工业、科技、教育等方面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工业领域,西部完全可以与东部同步发展甚至走在东部的前边。同时,国家对在西部投资还有许多政策上的优惠,所以,正是这一系列的优势吸引着东部的投资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会东部地区的创新意识,才会有融资的突破。

(3)成功的实例。在吸引东部资金上,青海省可谓成功者,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共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300多项,引进省外资金227亿元,境外国外资金近5.7亿美元,其中东部民营企业投资占到引进资金的80%,成为青海引进资金的主体。青海省还确定2005年为“投资环境治理年”,并制定投资环境治理方案,切实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兆庆、姜桂兰:“影响民营资本西进的主要因素透视”,《学习论坛》,2004年第6期。

2.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永杰:“解读‘36条’——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3期。

4.李富有、刘奕:“民间资本供求与民营企业融资:对陕西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1期。

5.孙早、刘庆岩:“地理差异、战略约束与民营企业的发展绩效——一个基于浙江与陕西经验的比较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9期。

第12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我

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0%,新增就业机会的80%,均来自民营企业。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极不相称的,是其获得金融资源太少。从资金的使用上看,目前创造了30%gdp的国有企业获得了70%的银行信贷资金,而创造了70%gdp的非国有企业却只获得了!30%的信贷资金。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一方面民营经济扩大投资、购进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国有银行资金或者贷不出去,或者贷给某些有问题的国企后难以收回的现象,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向国有企业倾斜的政策以及证券市场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待遇,导致民营企业向正规的金融机构融资难。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有着历史的、天然的联系,因而他们更多地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而且近年来为加强信贷集约化管理,基层银行信贷权限上收,进一步制约了商业银行对基层尤其是乡镇县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由于迄今为止,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实行严格的政府审批制度和额度管理方式,而且政策明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钭,因此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更为困难。

2.国家对民间金融的过分管制造成了大量民间资金闲置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在国有金融体系为民营经济设置很高的信贷壁垒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逐步增加,内生出了民间金融制度的成长。以民间借贷、民间合会、私人钱庄、农村基金会、企业社会资金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民间金融市场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地区已经颇规模。民间金融的发展为一些求贷不能的民营中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但民营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一直都没有壮大的机会。长期以来,我国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总是对民间借贷采取封、堵、打的高压政策,如浙江省曾有三家私人钱庄领取营业执照,但因金融监管部门认为非法而被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虽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甚至被乡村政府直接控制,但没有得到当时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的认可,处于不合法地位,最后被作为非法金融组织取缔了。国家对民间金融的过分管制造成了大量民间资金闲置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

民营经济经过初创阶段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已进入追求技术进步或资本密集经营的阶段,当前国内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因此民营经济目前非常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金融业作为经济产业,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是其根本价值所在。所以当前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对策思考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要改革银行的管理体制,完善资本市场,提高民营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融资比例;另一方面就是开放和发展民间金融。本文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最现实的途径是发展民间金融,

1.依靠银行体系改革、资本市场的健全,依靠中小企业外源性的融资体系建立,在近期是无法根本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创业与发展融资问题的。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和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指导意见”,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在体制上进行了松绑;制定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如,组建民营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鼓励和支持四大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经济贷款、建立担保体系、建设风险投资体系等等。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还没有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银行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而且随着银行的进一步商业化改革,风险与成本也成为其放款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民营企业融资特点决定了银行对其融资的成本高、风险大。首先,民营企业数量众、地域分散、规模相对较小, 因此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而且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核、发放、催还及提供存取、代收、转帐等服务时,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其次,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不真实。民营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然而也正是这种信息不透明导致了银行的信贷配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最后,贷款的抵押和担保较难实现。抵押和担保是弥补民营企业信息和信誉不足、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少 、知名度低,难以找到合适担保,抵押品的价值也极为有限,且常常不符合规范。虽然很多银行都开始关注民营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但银行不可能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主渠道。此外,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是影响他们选择融资方式的关键,而正规的直接融资市场的高门槛就必将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了。世界银行在1989年 的研究表明,过去四十年里,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制定正规金融制度向民间提供廉价信贷的努力并未产生预期效果。

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的体制框架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最佳方法便是发展民间金融。这不仅是因为民营企业不可能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得全部的金融支持,最重要的是民间金融是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一种金融制度,在为民营企业融资中具有正规金融不具备的优势。

2.民间金融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民间金融内生于民营企业融资的需要,与正规金融相比较,在体制、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体制优势。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因此,民间金融机构与非国有经济在体制上相吻合。其次信息成本优势。民间金融组织的信息优势反映在贷款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甄别上,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相对比较了解,避免或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及其伴随的问题;信息优势还反映在贷款的监督成本中,由于地缘、人缘和血缘等原因,交易双方保持相对频繁的接触,收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息成本很低,这种“软信息”的把握使得贷款人能够较为及时地了解贷款风险性,并采取相应行动。这一点恰恰是正规金融所不具有的,也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这一最大融资障碍。再次,交易成本优势。民间金融的操作比较简便,

合同的内容简单而实用,可以针对企业不同的信用状况、资金用途、抵押担保情况设计个性化信贷合同,较之与正规金融机构复杂而漫长的运作程序、统一化的规则和标准化的信贷合同,民间金融更具有灵活性和交易成本优势;同时民间金融组织本身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合同执行期间,交易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就贷款的归还期限、利率、归还的方式等进行创新和变通,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具有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最后,灵活有效的担保优势。民间金融组织关于担保的灵活安排缓解了中小企业面临的抵押担保约束。民间金融的交易双方能够绕过政府法律法规以及金融机构关于最小交易数额的限制。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民间金融市场中可以作为担保,如房产、土地等。由于金融双方居住的地域相近并且接触较多,不被正规金融机构当做担保品的财物仍可作为担保品。同时,在民间金融市场上存在一种社会担保机制。借贷双方存在信用关系的同时,更是处在社会联系中,这种社会联系就是种无形的资源,会给双方带来精神或者物质收益。 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民营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具有相对于正规金融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更直接的自发激励机制其在信贷的风险识别、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上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应该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民营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具有相对于正规金融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更直接的自发激励机制其在信贷的风险识别、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上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应该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三、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服务于民营企业的融资

20世纪80年代,民间金融率先在浙江省出现,福建、广东等省随之兴起。近年来,民间金融活动十分活跃。据中央财经大学一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对各地区地下金融规模、农村地下金融规模、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进行测算,全国地下金融(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在农村,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民间金融甚至支撑起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但是,民间金融具有两面性。换句话说,由于其本身的固有特性,民间金融在对民营企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行政干预和地下经济紧密结合时,它变得尤为危险。因此,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在不断增加民间资本的增值能力的同时,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并对其加强监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1.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过去民间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金融恶性诈骗的案件,这些案件之所以造成较大的损失,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对非法借贷的定义和民间合法借贷的保护。在《民间融资法》未出台以前,目前可先制定并试行《民间融资管理暂行办法》,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其中,尤其对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应有所界定,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摆脱灰色金融的身份,将一些不属于违法范畴的灰色金融规范化,如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和正常的民间金融的界限,允许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的经济组织以吸收股本金、职工内部集资等方式融资。使集资活动由暗变明,从“地下”走到地上,这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规范化管理,也有利于有关部门加大对恶意欺诈行为和恶意高利贷行为的打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事实上,美国、日本也正是通过这种“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的,而非只是简单地采取打击和取缔的办法。

2.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发展民间金融本身要求发展对它们的监管,不监管等于不去发展。目前民间金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政府(或社会性金融组织)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有直接的关系。过去我们不断地把国有大银行纳入正规的监管系统(同时使它们享有事实上的存款担保),而对民间金融则是让其自生自灭,或者一出问题就想到关掉它、并掉它,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其结果成为金融风险较大的一块土壤。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的,而它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是它们被纳入政府(代表社会)对其进行监管的体系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金融活跃地区的监测,尽快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尤其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收集机制,定期采集相关数据,全面掌握民间金融的运行情况,并以此制定适合的政策法规;放松管制并不等于放松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应该坚持审慎监管,坚持所有者的自律监管、市场方的外部监管和官方监管相结合,维护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