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历史;认知状况;调查分析启示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十多年来,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这场浩大的课改浪潮中。教师们逐步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观、师生观、评价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1]。但是,在课改中教师们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何准确理解和实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等。此困惑成为制约课改进一步推进的瓶颈。要破解教学中的困惑,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状况。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江西省龙南县城区普通高中开展了关于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30小题,调查对象填涂机读卡,使用光标阅读机统计调查信息。我们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各发放问卷及机读卡420份,分别收回有效卡412份、416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自我评价、学习历史课程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况、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和期望,等等。此外,课题组围绕着高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和对历史教学的认识状况,拟订了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一、调查情况分析
1.学习兴趣方面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是有兴趣的,但高一、高二年级仍分别有7%、8%的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原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认为学习历史作用不大;二是觉得所学的内容枯燥无味;三是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四是要记要背的内容太多。学生凭兴趣去学习历史学科的较多,高一学生占37.9%、高二学生占29.3%。高一学生对历史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有58.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但仍有27.6%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高二年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70.4%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只有16.1%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学习历史课程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高一、高二分别有21.8%、32.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肤浅,历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学生的整体认同。2.学习态度方面高一学生上历史课“总是认真听讲”的仅占44.9%,不及一半;超过一半的学生上课会走神,有时不认真;有3.9%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二学生“总是认真听讲”的占52.2%,超过一半;有39.2%的学生不是很认真;有4.3%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一、高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52.7%、52.2%;表示“被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41.2%、40.8%;表示“不想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6.1%、7.0%。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被动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受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影响,认为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地位和作用不如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二是其他学科作业太多,抽不出时间学习历史;三是认为平时学习历史收效不大,不如考前临时突击。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独立提出问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也可体现在其在课堂是否踊跃发言。高一、高二分别有34.5%、29.6%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踊跃发言;分别有54.6%、63.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踊跃发言”;分别有10.9%、7.0%表示不会踊跃回答问题。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踊跃发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答错,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3.学习方式高一、高二分别有73.3%、75.0%的学生认为开展课堂讨论“很有必要”;分别有11.2%、18.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采取无所谓甚至排斥的态度。高一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更多地依赖老师解答,同学之间讨论较少,合作解决问题的风气还不是很浓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有36.5%的学生会通过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有24.0%的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高一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难问题普遍较少,高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的较多。高一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不重视,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部分在1~2小时,高二学生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约在3~4小时。高一、高二经常会预习的学生不到20%,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没有把预习作为日常学习的自觉行为。高一、高二分别有60.2%、70.7%学生会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课堂笔记没有持之以恒,少数学生还没有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能掌握大部分基本知识的,高二有61.5%的学生,高一仅有30.6%的学生。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的,高二有65.1%的学生,高一仅有58.7%的学生。这表明,高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高一学生要高一些。4.对教学方式的评价高一、高二分别有45.6%、53.6%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分别有13.6%、13.7%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高一、高二分别有64.6%、69.0%的学生认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互动;分别有29.8%、25.0%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太少;分别有5.6%、6.0%的学生认为师生几乎没有互动。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多样,有趣味性”;有近二成的学生反映老师的讲课趣味性不够、讲得太多、教法单一。高一、高二分别有52.4%、63.2%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经常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37.4%、29.8%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很少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10.2%、7.0%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几乎不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高一、高二分别有46.6%、47.8%的学生认为老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效果“常常很好”;分别有39.8%、35.3%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解答疑难问题时,常常直接把结论告诉他们,缺少方法指导。5.对教师及教学的期盼从“道德品行”“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三方面评价老师时,高一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57.3%,更看重“知识水平”的18.9%,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3.8%;高二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38.7%,更看重“知识水平”的占38.7%,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2.6%。这表明,大部分高中学生期盼老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老师的教学风格”的问卷调查中,喜欢“上课有激情、风趣幽默、生动有趣”的,高一学生占77.9%,高二学生占67.6%;喜欢“上课严肃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高一学生占9.2%,高二学生占20.7%;喜欢“上课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高一学生占12.9%,高二学生占11.7%。这表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比较倾向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生动性,希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课堂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中,喜欢“老师多讲多抄,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的,高一学生占26.2%,高二学生占19.5%;喜欢“老师少讲解,学生自由看书和练习”的,高一学生占34.5%,高二学生占34.1%;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高一学生占39.3%,高二学生占46.4%。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一学生还是高二学生都不喜欢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希望老师能精讲,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高一、高二分别有72.1%、68.5%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用多媒体上课。
二、认识和启示
1.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针对部分学生功利思想较严重、对历史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相联系,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历史故事、经典古诗词,发挥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的功能,能使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2]。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要注意塑造个人职业形象和教学风格,有意识地锤炼教学语言,力求声情并茂、引人入胜。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都反映,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时间少的现象。为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应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为学生的天赋潜能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精心优化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此外,一些传统的有益的学习方法还要继承和发扬,如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学会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及时巩固知识。4.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高中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新的史学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3]。因此,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5.分析学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情分析,把握学生共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状来组织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设计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难易有梯度,使不同水平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6.积极探索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科学而多元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今后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教师应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做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学情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关键[4]。然而,在平时教学中,青年教师往往不重视对学情的分析,不愿意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认为其无关紧要,备课一味地参照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别人制作的课件,没有很好地把握问题设计的难易度和知识讲解的容量,从而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给教师们开展学情调查分析做了个良好的示范,使他们认识到了学情调查分析的重要性,掌握了学情分析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逐步养成了学情分析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开展微型的学情分析调查,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翟霄宇.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宁一.高中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资料,体用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学情分析:
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深刻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仅仅围绕高中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二、现状分析
1、高一年级共有班级10个,共分三个层次,创新实验班2个,实验班4个,省招班4个。学生层次丰富,但总体素质比较高。
2、教师方面,高一年级共有两位历史老师,两位老师同时还担任高二部分历史会考班的教学工作,课时任务重。
3、随着近年来历史会考难度的增加,并适应新一轮高考需求,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迫在眉睫,而高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三、工作思路和目标
1、“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2、夯实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组内的听评课交流,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重点工作
1、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措施:针对高一年级三个班级层次之现状,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创新实验班及实验班在教学中除了进行常规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科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省招班则更注重常规教学,再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科能力。
2、高一历史剧(12月)
措施:提前制定计划,安排相关人员和具体任务。11月布置到各个班级,进行剧本编排和演练。
3、历史讲座(12月待定)
措施:提前联系确定讲座专家。此项为待定。
历史课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针对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尤其应侧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内容的规律性把握以及高考解题的引导。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历史事件本身都有其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在自己善于把握规律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规律分析历史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将讲授的侧重点从以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以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为中心。很多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每到高考复习时把线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在下面不知所云。其实历史教科书上占篇幅最大的是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件。这些就高中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言,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解决。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发生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高考解题方法的引导,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非同小可。历史题型分选择、材料和问答三种,各大题型内部又分为若干题型。有关历史题型的解法比比皆是。但考试下来,很多学生仍答得不得要领,其主要原因在于答法与题目脱节。运用“讲练结合”讲授法,可轻松解决这一难题。“讲”要精神,“练”要活练。在讲授历史事件的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涉及相关知识点的历年高考试题糅合其中,以讲带练,以练带讲,趁热打铁,当堂巩固。至于表达能力,首先要学生理清思路;其次要文字通顺,表达简洁;再次要史论结合,以理服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针对高考能力要求,高三学生独立学习时应具备以下良好习惯:①读与释疑习惯:阅读课文并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寻找问题答案。②记习惯:包括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③写提纲习惯:即理清线索和课本知识结构。④理习惯:将每次试卷、每本笔记、每张卡片、每份表格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尤其是建立错题库。
上列习惯中较难培养的是阅读释疑和编写提纲。阅读释疑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形成精读、分析、钻研的习惯。教材不光蕴含着丰富史实,而且也是史与论结合的最好的范例。根据课本史实,探究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并对之进行研究,这是对高三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编写提纲是整理教材结构,将课本由厚变薄的过程。历史知识包罗古今中外、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各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编写一般分纵横向两个方面。将线索一开始复习时便教给学生,让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自己纵横归纳,做到胸有丘壑。
学生难以把握的往往是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将教材化难为易。逻辑推理分为:对应推理、因果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迁移推理、线索推理、规律推理、分解推理、顺向推理、逆向推理等十种方法。教师可将各类知识进行归类之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
三、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应当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影响到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情况,这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从大道理上讲,“读史使人明智”,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爱国心,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高中必修课程,同时是每个文科学生的必选课程。即便是理科生,也必须顺利通过高二的小高考。从学科本身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它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习“新航路开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好历史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
二、学生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的不同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史实本身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的多,很少研究历史规律和史学理论。例如一个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往往注重介绍事件的内容,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做什么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比初中更加具体而系统。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的编排方式。必修有三本教材,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史。这种编排方式更加注重宏观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联系,这和如今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这个问题,初中课本侧重于表述的口号和内容,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史实;而高中课本则把分别放在了经济史和思想史两本书中。在经济史中,着重研究所创办的企业,以及它对中国的诱导作用;在思想史中,着重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中课本的理论性远远超过初中课本。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科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介绍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高一开学前的暑假,教师就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和学生联系,让学生把初中课本按自己喜欢的专题归纳梳理好,以此巩固初中的基础。此外,也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影视节目和其他资料,建议学生找来观看。例如央视前几年很火的《大国崛起》、《百家讲坛》,以及北京台的《档案》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科类学习,就更需强调平时的积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课前都坚持布置预习作业,即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填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笔记,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二次批改,对个别学生还进行面批。事实证明,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告诉学生要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平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的时间按节点记忆,分别是1934、1935、1936。如果学生记住了“1934年出发,一年又一年,两次大会师”,就不容易遗忘上述知识点。
四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类,这也是笔者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例如将同类型的知识列成表格,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是选择、判断、材料和问答。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答题规范。
日月如梭,踏入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在这将近一年的工作中,我既体会到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种新鲜感;又感觉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劳累。在这一年中,我担任高一(9)班的副班主任工作,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
在第一学期,最主要工作是做好学生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工作,尽早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第二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为进入高二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暑假军训时,我详细的看了每个同学的自我介绍,并通过与他们的谈心与交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同学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与翁老师一起就中学的《行为规范二十五条》,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说明,使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标准,新的要求,在第一个月就获得了校级文明示范班的称号。
二、针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协助翁老师,与班委,团委,通过讨论,制定了《班级规范条例》,并适时进行补充,制定了学习,劳动,值日,行为规范等常规工作,建立《班级日志》,并制定了适当的奖惩制度。
三、开展多种活动,促进班集体形成。开学的第一个节日是教师节,与翁老师一起,与临时班委商量,让同学们给初中教师写一封信或亲自回母校探望,培养其尊师重道的习惯意识。在国庆节时候,开展“党和祖国在我心中”主题帮会,对节目进行另外了指导,并参加了游戏和演出。这次主题班会在全班开展了党和祖国的教育,使班级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能够热烈而有序地开展,既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校运动会中,我班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努力拼搏,在广播操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校运动会项目比赛中,获高一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E字形英语板报评比中,我班也多次获得了好成绩。此外,在这学期,我还带领高一(9)班同学参加了“东方明珠志愿者服务队”,培养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四、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心理辅导。初高中的跨度,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为此,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多次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就我任教的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学习历史要求;并请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我们班还有部分同学有考试焦虑症,我发现后,特别是期末考试以后,针对有些学生考试失败而产生的自卑、担忧、失望等心理进行心理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五、激发学生当家作主的意识。与班主任一起,依靠班委,团支委干部,加强常规管理和教育。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班级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班委和团支委干部,增加了几位认真负责的同学。对班委员和团支委的同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实行班委会与班干部轮值制度,培养每位同学对班级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参与管理意识,形成了一支团结,肯干,工作负责的班干部队伍,带动班集体共同进步。此外,配合学校实施的《诚信档案》,对学生进行“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教育。
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从自身做起。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必然性。在班级建设中,我首先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首先为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首先杜绝。由于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所以学生比较热于与我谈心,所以利用这一优势,我能尽快地了解学生的要求和思想变化,并及时与班主任沟通,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这一年的副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琐碎与繁重,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需要班主任去了解和关心,班级中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班主任去处理和实施。不过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也能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学生可爱的一面,我深深地希望他们每个人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都能到达理想的高峰。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在各个老师的帮助下,尽快地成长起来,与翁老师一起把高一(9)班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
一、做“运筹帷幄巧预设”的将军
如果课堂是千军万马的部队,那么教师就是一名指挥作战的将军,他不仅要纵观全局,还要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只有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首先,灌输思想意识,明确早读的重要性。“一日之际在于晨。”高一文化课有9门,历史课一般一周只有3课时,这就需要早读课来弥补课时的不足;高二文科班选修历史,成绩要纳入高考,而理科班即将进行小高考,且理科学生又不擅长背书;而高三就需要早读课来备战高考。因此,每周一次的早读课必须要合理利用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其次,改变“早读无味”的现状,增强早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搞好早读,争取历史学习的“第一时间”,内容和形式要求“新”、求“好”,最好有“层次感”。只要有兴趣,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声音,脑细胞就活起来了。书本知识也就能理解,知识也就容易记住了,良性循环也就形成。
最后,加强早读指导,明确课堂任务。早晨的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然而有些教师就像过去的私塾先生一样,很威严地说:“读书!”学生戒于教师的威严,虽然在读,至于读什么、怎么读,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应在每次早读课前一天就安排好早读课的任务,如复习某一旧课内容,朗诵某一目录提纲,背诵某一新课知识等。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目标可寻,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二、做“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
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将军”是不够的,他更应该“任其竹影飘摇,悄然隐身,淡化自己,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充分让学生享受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乐趣,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一是“背诵默写”式。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要确立每节晨读课的目标,且不能好高骛远。常规做法是背诵上完的新课知识点,即早读课前20分钟学生自由背,后10分钟由教师监督默写,默写10道题,每题10分,默写必须满70分,不到70分的同学要到教师那里去重新再背。鉴于学生一般都比较害怕去教师那里背书,所以早读课时他们基本都能有效地背诵。
二是“朗诵目录”式。目录是对一本书或某一专题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简洁扼要,符合现在考试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就目录边读边背、边背边想,想此目录在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目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一读到此就想到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看到第三课目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立刻就能想到汉到元每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由于目录较固定,同学之间提问起来也较为方便,能得心应手地提问对方,学生也比较能产生成就感,所以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情趣。
三是“齐声朗读”式。此种方法通常为预习课文时和学完课文后整体感知性的两种朗读。学前预习朗读,即选定书中某一特殊重要的段落。如像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这种段落一般很重要,但较难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的这种朗读,可以了解将要上课的大概内容,还可以培养一个班集体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后感知朗读,此种朗读主要是尝试读学案(学案是每一课的知识剪辑,大家同步),一张一张地读、一课一课地读,直到读出理解、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方式有多种,贵在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三、做“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智者
教师仅仅定位于“仁者”和“将军”还是不够的。任何学习和探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障碍时,教师就需要适时出现,在学生迷茫不知去向时给予指正、点拨,适时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恍然大悟,这有利于高效地推进教学活动。如在朗诵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目录时,学生总会将汉到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混淆,此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点拨,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就是要削弱相权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教师毕竟比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阅读范围要广,再说术业有专攻,总归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某一知识点,也就能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学生学的层面: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以利对症下药
1、用自己的爱心让学生树立信心
艺体生在专业考试后容易出现两种不良的心态:一是不自信。那些拿到专业合格证的学生在面临复习时间短、复习任务重而且历史知识本来就繁多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心思复习。二是易松懈和“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躁情绪。此时的教师要像朋友般与他们相处,和他们进行思想沟通。提醒学生要相信自己,多想想自己的优势,要用长处激励自己。教会学生分析他们的得失,解他们心头之忧,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冲刺复习中去。
2、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艺体生由于长期轻视文化课学习导致普遍存在基础差、不会学的情况,学习只靠死记硬背;解题缺乏思路,错误率高;今天学,明天忘。所以对老师来说,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很关键。在历史教学中多指导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比如积累法、联想法、口诀法、数字法、谐音法等;总结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理解、分析掌握的“模式和套路”;平时多采用高考的典型试题(非、主客观题)进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和答题的方法。
3、立足课本,以本为本
教师在复习历史知识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甚至就是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多花时间,把基础知识掌握好。由于每年高考卷(题)的难度值介于0.7-0.58之间,艺体生高考的文化分要求也大概是纯文化考生的70%左右,考前文化复习如果按文化生的学习方法求深、求难、求全、巨细繁杂,不仅没有必要、也不符合艺体生的实际,以至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二、教师教的层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握大纲、研究知识
1、教学要降低难度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在复习时,教师要紧扣基础知识,让学生领会到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重要的结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把课讲得太深奥,要浅一点、慢一点,理论少些,语言通俗些,要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比喻、生动的画面吸引艺体生的注意力。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教师复习时要从基础着手,不搞三轮复习。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线,争取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结合教材主干知识和历年高考考试中的常考点把教材内容作一个梳理,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整体认识体系。二轮复习为小专题的复习,专题复习的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和常考点来设计,注意归类、总结、揭示规律,知识性的专题的分析和方法性专题综合要相互补充,教学生学会善于归类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出相对稳定的解题的规律和规范的答题格式。我们可采用学案导学法。学案的编制本着既便于教师的教,又便于学生的学的原则。内容包括:高考常考点、历史基础知识梳理、高考回放、与本节联系的社会热点、跟踪练习等,这样一来就省去了学生翻阅大量资料的时间,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3、切实做到“督促落实”
艺体生一般是“课堂了然、课后茫然”,老师要在每一节复习后,指定记忆或理解消化的内容,下一次利用上课的前十分钟抽背、默写或复述上节课复习指定的内容。老师或以单元或以专题为线,带领大家一起回顾相关概念、知识、结论、认识,理清知识联系,全面、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
4、复习始终贯穿训练,强化课堂反馈
第一,选好练习题,重点训练基础知识。基础是一切考题的根本,所以选择题训练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在题目的取舍上,确保低档、力求中档、舍弃高档,不搞“大而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差生;表现;形成原因;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9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主要表现
1. 基础知识不牢固。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2. 知识结构不合理。他们的知识面较狭窄,社会阅历较肤浅,没有形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学习中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做作业时,他们不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交卷,要么做不出来、迟迟不交。
4. 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在课堂上,他们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探究不到知识的隐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他们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他们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是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弃而不用。
5.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也缺乏顽强的意志和上进心。他们既不愿与同学交往和探讨,也不愿与教师交往和探讨,往往自卑、自暴、自弃。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 教师在教学要求上实行“平均主义”、“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的是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致使一部分同学“吃个饱”,另一部分同学则“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差生的出现。
2. 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有些教师认为,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能考上的只是少数学生,况且历史新高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3. 教学进度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高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有的教师甚至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期中就匆忙地结束新课。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着学生超前分化。
4. 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只能静心“听历史”,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教师发现。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理论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点而逐渐地分化成了差生。
5. 考试次数过多,试题难度过大。有些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考是法宝”。因而,在高中阶段,考试安排越来越多,试题编制越来越难。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学习便产生畏难、苦恼和厌倦的心理,因而也就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心,并逐渐沦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双差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转变差生的对策
1. 在教学要求上,变“平均主义”、“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争取在课堂内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的基本要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向高考的要求靠拢。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外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在课外辅导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对差生,则应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点其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做,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使差生“吃得了”,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2. 在教学内容上,变“攀高求难”为“夯实基储滚动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大纲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这里,“夯实基幢是转化差生的立足点,“滚动提高”是转化差生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二者应当兼顾。
3. 在教学进度上,变追求过快为合理安排。一般说来,应当根据大纲要求,保证新课讲授时间。在差生面较大的(下转第42页)(上接第39页)班级,则应适当增加新课讲授时间,减少复习时间和复习的轮次。学生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打好了基础,注重了思维力的开拓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复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4. 在教学方法上,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中等生为依托,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注意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优势,调动他们排难解疑的积极性,带动全班。对差生,则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检查,多辅导,多当面批改作业。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只有师生双边都真正活动了起来,历史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历史差生才能逐渐转化。
5. 在考试安排上,变频繁的高难度考试为有计划、有目的的单元、阶段性课堂检测。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偏差,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促使一些掉队的学生能及时赶上队伍。
对于测试范围较大的考试,则应控制次数,适当降低难度。同时,要特别重视考试后的讲评工作,尤其在审题、解题方法指导和失误分析上要多下功夫,使考试真正成为全面检查、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学生暑假调研报告一 调查人:17级国贸三班
调查地点:长沙市车站北路一家食府
调查时间:
调查感言:
基本情况:它是位于长沙市比较中心的一家食府,地处车站北路黄金地段。由审计署辖的一家前国有宾馆所主管。餐厅处于中等规模,大厅有15张大圆桌,靠窗有7张卡座。另有7个大包厢,最大可容纳20人就餐。整个餐厅可容纳270人就餐。
月营业额在30万左右,服务部23人,制作部34人。财务2名。
据湖南省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省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96家,占全部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7.4%,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96家,占7.4%,私营企业894家,占69.2%,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31家,占2.4%,其余类型企业175家,占13.5%。从产业活动单位看,2004年,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产业活动单位共133家,占全部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8.1%,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产业活动单位111家,占6.7%,私营企业产业活动单位940家,占57%,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活动单位61家,占3.7%,其余类型产业活动单位214家,占13.0%。餐饮业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所占比重均在五成以上,分别比全部二、三产业中私营企业所占比重高42.6、37.9个百分点,再加上10.4万户个体户,私营个体经济单位数已占绝对优势,成为二、三产业中私营个体经济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之一。
该餐饮企业是湖南长沙市一家三星级企业
其成功之处来源与其独特的三大优势
天时:湖南娱乐业的发展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这个大环境下,湖南的餐饮的兴旺发达是有目共赌的。借湖南卫视的东风,带动了湖南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旅游。
地利:长沙交通枢纽中心长沙火车站北,北临一家四星级大酒店,档案馆。南有边防局,邮局,学校。背靠一家三星级宾馆。
人和:周边有三个社区。火车站附近人流相对教大。且有长沙市芙蓉路的一家总店提供技术,经验。
其不足只处有:
卫生方面:餐饮业的卫生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把卫生做好,提高卫生质量,抓住顾客的胃口的关键。根据调查知道,该餐饮是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餐具用完后都是人工用洗洁精清洗。完工后用桌布擦洗便了事,根本没有 采取任何的消毒措施。
据 湖南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湖南的餐饮业51% 存在着卫生问题,作为服务行业,这方面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前段时间的福寿螺就是因为酒店没有经过严格的高温消毒措施才导致
管理方面:
1内部任人唯亲,85%是其亲属关系,导致管理不严格;
2员工内部流动性大,员工79%是工作未满6个月便离职的,缺少员工忠臣度
技术方面:
根据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菜肴在没有任何创新的情况下,吃过多次后,获得满足的程度是会递减的。据调查可知。该企业自2000年开张至今,未有大的创新,大部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名不该貌,实际上还是同一个菜。湘菜还是传统的秘制乌龟,风味竹香鸭,铁板水晶粉丝。粤菜还是深井烧鹅,卤水拼盘,一品鸡。因此出现顾客关于菜质量不稳定的反映。
经过2个月的调查。感触颇多
在卫生方面,一定要严格细心,多下苦工夫,采取一系列措施。上顾客吃得满意和放心。并取得相关卫生部门的许可认证
在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应招聘贤才,不能任人唯亲。
在技术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学习其它企业的技术,努力改进其不足之处,借鉴他人的优秀之处,不断推出新的菜肴招徕顾客
还可以举办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如推出特价菜特价宴席等一系列优惠活动,让渡顾客价值,提高顾客回头率。
经过2个月的调查实习,我也学到了很多 :
1对顾客一定要热情,要面带微笑,作为服务行业的工作者是不可以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的,工作的饿时候一定要认真
2要处理上级和同事的关系,对待上级不能阿谀奉承,也不能不闻不问,故做清高。一定要把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作好。
3做人要勤奋,不可以偷懒。
俗语:天道酬勤。只要你付出了,认真的去做了,你的上司是会知道的。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做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学习中。都要刻苦努力。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工作中,就要养成微笑和勤奋的习惯,在学习中,养成认真和努力的习惯。当这一切都成为了一中习惯,那么你的成功也不远了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舞台,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当然我要学的还有很多,我会继续努力的。
学生暑假调研报告二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这个团队进行为期10天的支教和调研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农村家庭情况。
实践目的:熟悉农村,体验生活,通过教学及助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对大学里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以充实暑期生活。
实践内容:暑假里,在天水市清水县郭川乡川儿村川儿小学支教,在其周边贫困的乡村展开助学活动。在那里我度过了忙碌又充实、辛苦而愉快的暑假。之所以辛苦是因为我不断地从内心去学习、理解、完善工作中的新事物;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战胜困难是我不变的目标,成功的喜悦是我永恒的追求。
通过总结,我将自己从暑期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收获分为以下四项:
一.教学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心灵很纯净就像一块碧玉,就像一潭清泉,就像一片绿荫。考虑到他们心智发展程度,我采取了玩与教相结合的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我将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学时:利用多个历史典故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学,毕竟历史对于国人来说很重要。
第二学时:讲述若个故事让孩子从中总结道理,并让孩子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第三、四学时:教授歌曲《感恩的心》,引领孩子感恩社会、集体、父母、朋友、兄弟姐妹。
第五、六学时:教授歌曲《少年强》,激励孩子寻求梦想,做一个有关理想的游戏美丽岛,帮助孩子确定梦想,给他们鼓励。
第七、八学时:讲述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怎样高效率的学习2017年暑假社会调研报告文章2017年暑假社会调研报告出自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926854.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因为有孩子们很配合,教学进行的比较顺利。孩子们渴望学习、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聪明活泼可爱用来形容他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我的专业优势,把我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里,巩固了我的所学,也让我体会到我储备知识的不足,回校后要加强学习。
二.调研总结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直到现在还有人家在上个世纪的住房中度日,家里的平地很少,一般情况下,户主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里种地、养孩子。我走访的一家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现有3口人,有父亲、姐姐和妹妹,母亲因病早逝,家里背了几万元的外债,大姐已婚,二姐外出打工自己还顾不住自己,父亲先天右手有残疾,现又患有肾结石,妹妹上高二,学习成绩很棒。
在调查的过程中父亲强调说无力供养小女儿上学,想让她辍学,她死活不答应,还好孩子争气,成绩总是排名前三。
这样的家庭在那很常见,尽管家庭贫困,可孩子们学习非常认真。本着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理念,我们会将调查结果反映给社会的相关单位,以便社会给予相应补助。
三.素质总结
1.扎实的专业知识。
2.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即俗话说:大家的心要齐。切不可各怀心思,南辕北辙。因为思想指导行动,只有大家的思想高度统一了,才会真正把支教和助学落实到行动中去。
3.团队作战的精神,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
4.强烈的责任感。个人要在团队中找好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能。一旦发生问题,千万不可相互推委,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如果缺乏这点,那团队将无法凝聚,也就更加谈不上发挥超强战斗力了。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协调能力,使自己不断进步。
四.心智发展
十天的实践中,我同样在心智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
1.正确对待挫折
实习中遇到很多不顺利的事情,何去何从?古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经过实习进一步明白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自己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了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2.更加重视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很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做事情也变得简单、轻松和高效。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1)注意领导的指示,认真领悟其中的意思.要认真仔细的领会判断,学会察言观色.同时面对多个领导时更要注意保持平衡,要不偏不倚.对领导要热情,要多关心领导。
2)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重要,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管闲事。
3)对工作认真负责,对领导热情外,对来访人员也要好,要一视同仁.对领导热情是为了自己,对其他人好是为了良心和生命的意义。
4)不要贪小便宜.尽量不要让单位的公共设备私人化。
5)要热情大方,要处理好和同事关系,那对于自己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甚至比和领导的关系更加重要。
4.自学能力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