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近期的经济形势

近期的经济形势

时间:2023-08-25 17:1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期的经济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期的经济形势

第1篇

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可谓波谲云诡。自5月15日希腊总统府宣布组阁失败,希腊将于6月初重新举行议会选举之后,关于希腊将退出欧元区并债务违约的猜测就不绝于耳,进而引发全球市场震动,不但欧元汇率创下近期新低,股市、金价、油价等也纷纷大跌。

5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再度把主题落在分析经济形势上,强调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被各方视为我国经济策略调整放出的重要信号,引起了强烈关注。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近期会在财政、货币、税收、产业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广大玩具厂商置身其中,一定要了解其关联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节奏,顺势而为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资、消费、外贸出口这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随着欧债危机发酵,全球经济形势趋恶化,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内通胀压力未解,GDP回落,消费拉动颇为乏力。因此,国家很大可能重新倚重投资,刺激经济。近期一系列的重大项目重启上马就是一个迹象。

――倚重投资,即意味着需要加大货币的流动性,银根会有所放松。换而言之,企业货款、融资、回款等的难度会有所降低,生存发展空间得以改善。目前有多家玩具企业在谋求上市融资,或许会迎来转机,有所作为。

――放水养活鱼,国家会更积极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过,估计像2008年那样,国家大手笔拿出4万亿解救金融危机的情况不会再现,而多是通过财税杠杆实现。比如加快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节能环保产品等进行财政补贴;加大对新兴产业资金支持等都是在情理之中。属于传统行业的玩具企业,宜加快结构调整及优化,积极注入这些新概念,争取政策性支持。

――从2004年以来,关于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据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国务院强力推进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的决心很大,在5月23日常务会议之后,具体任务已分解到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委,方案有望于今年底出台。这对拉动内销有着很积极的意义。

据悉,4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创近6年来的新低。消费低迷,令许多玩具厂商感同身受,颇为困惑。针对此,《中外玩具制造》杂志从本期开始,陆续推出关注玩具销售渠道、“制胜终端”系列报道,力求从宏观着眼、微观着力,与广大厂商共同探讨破困之举,为下半年的玩具销售再添一把火!

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形势变化;就业危机对策

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世界金融危机,个别国家甚至处于破产的边缘,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也深受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就业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职毕业生来说,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为此,中职生必须进行自我调整,才能很好应对就业危机,渡过就业艰难期。

1近期就业形势的三个变化

首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论文百事通前9个月,新增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速是9%。进入10月份,增速为8%。据专家估计,这是最近几年来新增就业人数连续增长后的首次下降。

其次,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也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用工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近期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会导致今年底到明年用工减少。

第三,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三季度对企业的监测表明: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失业率肯定要比现在的4.09%有一个增长。

鉴于上述近期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2中职生应对就业危机的对策

2.1认清形势,准确定位

教师要明确告诉中职生,目前的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全国“就业遭遇寒冬”很明确。为此,就业择业要分析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对自己准确定位:即给就业市场一个定位,给竞争对手一个定位,给自己能力一个定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就业既不盲目乐观,又不消极悲观,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

2.2主动出击,参与竞争

竞争使人们增强了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也增加了责任感。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陆续蔓延,就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尤其对中职毕业生更具有残酷性。要求中职生改变过去那种“四平八稳”、“等客上门”的懒散作风,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树立靠自己的能力去拼搏、去奋斗,靠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职业的信念。

2.3继续充电,储备技能

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经验表明,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在学校继续学习,苦练技能往往是明智的选择。在目前就业形势急剧变化,甚至出现就业危机的情况下,中职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为此,在这个时候不能一拥而上冲向就业队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情况好,年龄小,成绩好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可以选择在学校学习,准备考高职学院,继续充电,储备技能,巧妙绕过目前的就业艰难期,为今后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第一,全球三大造船指标二个同比下降。

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数据,1-9月全球造船三大指标中,仅造船完工量高于2011年同期水平,而新船接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大幅下降,显示造船业以前承接的订单在迅速消耗,造船业危机与日俱增。其中1-9月全球造船完工量为124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6%;承接新船订单量为3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1.84%;手持船舶订单量为27520亿载重吨,同比下降31.96%,比2011年底下降22.72%。从中、韩、日接单情况看,三国船厂承接了全球93.86%的新船订单,其中中国船厂新船接订单量1263万载重吨,为全球第一,占比40.60%;韩国船厂1066万载重吨,占比34.27%;日本船厂591万载重吨,占比18.99%。从承接船型看,韩国船厂主要承接的是高附加值LNG船、成品油船及海工船舶,中国及日本船厂主要承接的是散货船及油船订单。

第二,新船价格持续下滑。在全球新船订单量下滑的形势下,许多船厂以降低船价和降低预付款比例吸引船东,导致新船价格持续下降。2012年9月,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下滑至127点,比上年底下跌了12点,创造了2004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与2008年8月高峰时期相比暴跌33%,多数船型的新船价格较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价格下降40%~50%,散货船、集装箱船等部分船型船价降至今年新低。

第三,新造船市场需求船型呈现结构性变化。全球传统船舶新造船市场严重下滑,尤其是大型散货船舶订单的下滑趋势最为明显。据克拉克松统计,今年截止9月,全球好望角型散货船新造订单量为14艘、270万DWT,而去年为69艘、1310万DWT;巴拿马型(8万-10万吨级)散货船订单29艘、240万DWT,而去年为100艘、840万DWT;中小船型订单也呈下降趋势,6万-8万吨级散货船订单有52艘、360万DWT,而去年为97艘、690万DWT;大灵便型(40K-60K)与小灵便型(10K-40K)散货船订单分别为43艘、220万DWT及61艘、210万DWT,都比去年减少。

部分油船成交开始小幅回升。超大型油船(VLCC)订单8艘、250万DWT,而去年为3艘、100万DWT;阿芙拉型油船(80-120 K)订单7艘、80万DWT,相比去年的9艘、100万DWT,保持了差不多的水平;MR级(30 -60K)成品油船订单55艘、260万DWT,直逼去年的57艘、280万DWT水平。但同期的苏伊士油船(120-200 K)订单仅有5艘、70万DWT,大大低于去年的28艘、420万DWT水平。

集装箱船特别是超大型集装箱船市场疲软。8000TEU及以上大型集装箱船订单20艘,而去年年度订单113艘;3000- 8000TEU级中型集装箱船订单20艘,而去年74艘;3000TEU级以下小型集装箱船订单16艘,而去年57艘。

海洋工程船和LNG船综合表现较为活跃,延续了上年火爆行情,海洋工程船上半年成交近 150艘,与去年同期持平,LNG船成交20艘。

汽车运输船出现较好发展势头。近期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运输船市场供需形势大幅改善,汽车运输船在三季度共成交12艘,7.7万车位,而去年同期汽车运输船则没有新船成交,该数字也创下了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

第四,国内船舶行业形势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2年1-9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1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5%;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5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6.9%;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090万载重吨,比2011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9.4%。1-9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63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845亿元,1-8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44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和1.2%,实现盈利188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35.5%。

二、2013年新造船形势简析

造船市场的复苏主要取决于大的经贸环境的改善和航运市场供需关系的改观。虽然近期航运市场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有企稳复苏的迹象,但从近期的全球经济走势及航运市场形势来看,造船行业整体复苏尚需一定的时日。

从全球经济形势看,经济疲软态势依旧没有改变,全球贸易增速继续放缓,前不久世界贸易组织对今年全球贸易增速的预测由此前的3.7%进一步下调至2.5%,在此情况下,船舶行业的困局依旧没有改变。

从世界航运形势看,由于运价低迷和运力的过剩,未来航运市场形势依然严峻。自从BDI指数于2008年5月20见顶11793点之后,航运业经历了长达4年的持续低迷期,尽管指数一度回到4600多点,但此后依然无法摆脱长期熊市。而自去年12月以来,BDI指数更是大幅回落,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下跌,BDI指数于今年2月2日跌破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并以647点创下1986年9月以来的新低。截止11月8日,BDI报收于900多点,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仍偏谈,巴拿马型船运价指数继续下跌,大小灵便型船运价指数持续下行,目前航运业似乎还看不到明显回升的迹象。在市场萧条期,由于航运业的好坏和发展趋势,直接影响船东的造船热情和需求方向,进而影响到船厂的订单数量和业务方向,对造船市场的形势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4篇

灼热的阳光没能扫除市场的阴霾,近期债券市场一路下跌。债券市场资金面逐步紧张,因而再度走弱。短期内,资金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下去,防御成为近期配置债券的主导思想。

债券市场再度走弱

实际上,中国债券市场的下行并不是近期才发生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中债总净价指数的走势即能看出(如图1):中债总净价指数从2006年底至今基本处于下跌过程中,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经历了一个反弹,然后继续向下。如果说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债券市场的下跌与央行频繁加息密切相关,那么2008年债券市场的表现则主要决定于资金面的变化。股市走弱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从股市转战债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债券市场的上涨,但是2008年初以来,国家实施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使得债券市场资金面逐步紧张,进而市场再度走弱。从近期的情况看,央行难以采用升息或者降息的政策,债券市场的走势仍然决定于资金面的松紧程度。

那么未来债券市场的资金面又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其中来自商业银行的资金占70%左右,为配置债券的主要资金来源。2008年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商业银行新增资金不足是造成债券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

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当今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是分不开的,这个背景就是全球通胀甚至是滞胀。本轮国际经济衰退基本上是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标志,期间伴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巨幅上扬,同时美国、日本、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迭创新高。今年以来美国已有8家银行陆续破产,房贷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也濒临破产边缘,为此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拳出击整治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政策虽然能够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政策本身给出的信号则是美国经济已经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通胀率、失业率、消费者信心指数、商业景气指数等都昭示着经济的严重下滑;而拉美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更是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揭示着经济的困难,其中越南和委内瑞拉分别以27%和15.1%的通货膨胀率成为各自地区的标杆。

在全球通货膨胀的环境中,中国显然难以置身事外。中国CPI自2008年2月创新高后回落,但是PPI则迭创新高。因为政府严格的价格管制措施,CPI在一定程度上是失真的,所以PPI更能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6月份政府虽然宣布提高了成品油和销售电价,但是中国补贴全世界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成品油价格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加上其他因素,PPI未来还将走高。

PPI难以回落,通货膨胀的形势依然严峻。治理通货膨胀,不外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2008年初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都是紧缩,近期局部有所调整。调整的原因是6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的热度有所减轻,主要包括GDP增速下降、贸易顺差增长率下降、CPI回落等等,但更主要的还是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在下降。从这一点上看,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短期内债市资金仍然偏紧

与债券市场联系最直接的是货币供应量和存贷款余额。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6月M2余额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月末低3.74个百分点;M0余额同比增长12.28%,增幅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6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85%,比上月末低0.84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2%,比上月末低0.74个百分点。

我们习惯以信贷增速的背离来衡量债券市场的资金量,这里选取的指标包括“‘存款-贷款-准备金’变化率(同比)-贷款增速(同比)”和“‘M2-M0-准备金’变化率(同比)-贷款增速(同比)”。从(图2)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标的走势基本是完全一致的。指标上看,这两个指标均处于0以下,但是近期有所抬升,也就是说近期资金面仍然偏紧,同时偏紧的程度有所缓解。

在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财政政策方面的主要动向是将部分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至13%,将部分竹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1%,这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最新的声明中舍弃了所有与“从紧”相关的字眼,同时央行将商业银行2008年新增信贷额度上调5%。从央行和财政部的姿态可以看出,至少宏观调控进一步偏紧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经济体系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全面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看,至少短期内资金偏紧的局面还将维持下去。

我们从以上宏观政策面分析债券市场资金面的变化趋势,但还有一块宏观政策面无法顾及到的资金,也需要我们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热钱”。“热钱”进入中国的原因无非是人民币升值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要说明的是,“热钱”的存在与我国国内政策并不孤立,并且对后者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于“热钱”的衡量并没有很好的方法,市场一般采用“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FDI”,这一指标与“热钱”高度相关。从(图3)可以看出,自2006年底以来,“热钱”累积量大幅攀升,这也是财政部和央行为什么要采取紧缩政策尤其是紧缩货币政策的原因。近期随着新增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单月新增“热钱”有所下降,但是累积量仍处于高位。而从国际经济普遍衰退、中国经济增长虽放缓但仍快速增长这一点来看,人民币仍存在升值的压力,中国对“热钱”的吸引力未曾降低。从这一点上来说,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没有大幅放松的理由。

防御为投资主旋律

就债券市场来看,紧张的资金面使得流动性成为机构配置债券的最重要的参考因素,防御成为近期配置债券的主导思想。目前活跃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券种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主体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央行票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等,交易方式包括现券买卖和回购交易。从流动性上来看,除资产支持证券外都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期限短的债券和信用品质高的债券流动性更好。

第5篇

摘 要 当今社会的通货膨胀问题越发严重,在经过两年的投资膨胀之后,今明两年中国将面对更大的麻烦。如何正确的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把握经济走向、选择投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泡沫 次贷危机 热钱 中小企业前途

一、黄金和鸡蛋

近年来,黄金的价格总体上一直呈上涨的趋势。十年前黄金的价格是80元/克左右,现在是310-320元/克,翻了4倍。

而2000年的时候,鸡蛋的价格是2.5元/斤左右,现在是4.1-4.2元/斤,上涨不到一倍。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

1.黄金是不可再生资源,世界上未开采的黄金资源越来越少;

2.科学技术的提升,为鸡的大量养殖提供了技术基础;

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高端消费已经进入大多数家庭。

在如今的这种经济形势下,如果黄金的价格继续持续上涨,而基础物资不能同步上涨,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世界贫富的分化,社会矛盾将越来越激烈,这将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二、中国经济现状

1.经济泡沫

凯恩斯定理:繁荣必然意味着高就业率。高失业率就意味着经济萧条,意味着经济呈现巨大泡沫。

中国经济体系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物价与国际不接轨,多种经济要素不能自由流通。使中国经济迄今维持不破。但是,正是在这种半封闭的经济状态下,所有内涵经济风险都将通过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物价的不断攀高而最终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

2.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企业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它决定了大部分企业生存的根本。政府部门实行了适度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由于中国的金融政策处于可控状态,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会对中国的金融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国内很多与美国相关的外资企业,可能会因此而资金链断裂,导致国内一些依附于或附属于这些公司的企业陷入困境。

3.热钱

热钱:只为最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要抑制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必须要有预期的心理存在,让升值的货币大幅度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

三、中小企业的前途

我国中小企业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将何去何从。

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外需锐减、订单减少有所不同,今年很多中小企业订单不少,但面临缺资金、缺电、缺工等要素制约,成本上升致使利润下降。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出口企业)都面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原本就很微薄的利润再次被压缩,处于“不生产等死、生产找死”的尴尬处境之中。如果目前的汇率升值延续,原材料与劳动力价格上升无法缓解,很多中小企业将举步维艰,持续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最近又是电荒提前到来,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电价上涨,对小企业来说,那就是雪上加霜。

有人说:“2011、2012将是中小企业的倒闭年”。

事实证明,今年以来,确实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已经倒闭或面临倒闭。尤其是从事服装加工的那些企业。

从事服装加工的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依附于大的企业而存活的。一旦大企业的生产链出现了问题,它也就无暇顾及到中小企业的存亡。日本地震,不仅仅对日本是一个灾难,对中国的服装领域也是一个大灾难。在以前,很多中小企业所维持生产的客户单都是来自于日本,而这次日本地震,直接影响了中国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命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很多的企业正处于半停产状态。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前途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入手:

(1)合作:多个企业合并或者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所生产产品流通量不是很大时,可以多个企业分配生产一批产品。

(2)挖掘新的生路:经营这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框里,不能专注于某一个地方,这种时候就必须去找新的生路。

(3)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出台各种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放宽贷款,鼓励生产,促进国内消费,增加国内各种产品需求量。

(4)国家加大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以科技带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5)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符合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它拥有投资成本底、生产效率高、利润空间大等优点。

第6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复苏停滞;欧债危机;不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日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复苏陷入停滞,但出现全球性二次衰退的可能性较小。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十分“脆弱”:发达国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失业率显著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新兴市场国家实施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呈现普遍回落态势。全球金融状况恶化,增长前景黯淡,下行风险加剧。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将增长3.25%,与2011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相比,下调了0.75个百分点。但只要美国经济不受到较大冲击,就不太可能出现全球性二次衰退。

(二)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反复。近来,美国失业率回落至9%以下、初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持续下降以及纽约和费城制造业指数大幅回升等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活力有所恢复,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在逐渐减小。然而,这没有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实质:虽然短期因素能使就业状况短暂改善,却不能使美国经济摆脱无就业复苏的窘境。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技术创新处于低谷,且难以在短期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将在2012年以至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低速增长。

(三)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并开始蔓延,欧元区经济二次衰退已成定局。2011年欧洲债务问题持续发酵,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增大。2012年欧债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随着欧债危机向核心国家蔓延,2012年的欧洲金融币场不稳定情况将加剧,信贷条件也将变得更加严苛,整个欧元区信用评级都将面临被下调的风险,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所有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均将受到严重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二次衰退已不可避免。

(四)日本经济增长将有所反弹,但低于预期。2012年日本经济将在灾后重建的拉动效应下结束衰退,实现反弹,但力度低于预期。一方面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和日元持续升值将导致日本外需疲软;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预算缺乏财源以及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超宽松货币政策失灵,也将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五)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一些国家经济快速下滑风险加大。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但也面临一系列风险:一是国际上货币流动性极其宽松,大量热钱流入部分抵消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对控制物价的作用,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普遍趋于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将呈放缓态势。在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外需下降以及前期宏观经济政策连续紧缩的双重影响下,2012年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呈现普遍回落的态势,一些国家经济快速下滑风险加大。

(六)全球通胀水平可能再次回升。2011年初,由于全球需求疲软,商品价格普遍下降。但石油价格依然保持坚挺,这主要是由供给情况所致。2011年下半年,随需求减弱,商品价格趋稳或下降,全球消费者价格膨胀得到缓解。在先进经济体,由于经济十分疲软,通胀预期得到良好控制。进入2012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各国央行政策目标将更多向保增长方向倾斜,在财政政策施展空间已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全球通胀水平可能再次回升。这些措施无疑将使全球流动性存在进一步泛滥的可能,且一旦美国经济在2012年出现反复,美联储将启动QE3,全球大宗商品无疑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本已出现缓解迹象的全球通胀水平将再次上升。

(七)国际金融市场错综复杂。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风云急速变化中出现大起大落,市场心态也随之变化,反复无常,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造成了比预期更加悲观的恐慌状态。然而,无论市场如何变动,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制度至今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市场稳定的核心因素也没有发生变化。2012年的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2011年错综复杂的形势将继续影响2012年金融市场的运行;另一方面2012年世界将会面临新挑战、新危机。综合考虑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的存量将会演变和激化,甚至可能转变为新型的金融危机。

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7篇

形势复杂影响国内宏观政策

――受欧债危机和宏观政策影响,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什么是欧债危机?欧债危机就是国家资产不能持续,国家财政出了严重问题。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家庭负债出了问题,房贷还不起。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危机为什么会出现在债务比较轻的欧洲,而不是出现在债务重的美国和日本呢?问题的症结就在西方社会,家庭负债重。美元是国际货币,它可以开着印刷机印票子,美国通过货币政策解决难题。日本的情况却是家庭负债低、政府负债高,因而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冲击。欧洲的情况则是家庭负债高,由于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财政一体化没有跟上来,导致了欧盟资产负债,由此导致了全球经济出现了衰退。欧元区人口严重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僵化与高福利负担、低增长动力并存,政府债务累积由来已久,难以短期内解决;而欧元区各政府之间及其与欧洲央行之间政策协调非常困难,部分大国还面临大选问题,随着危机国再融资压力的可能出现,欧债问题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仍可能持续扰动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

欧美都不同程度陷入流动性陷阱,尽管货币当局持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房地产和劳动力市场复苏相对滞后,货币乘数持续下行而信贷扩张仍然缓慢,成为制约经济回升的重要因素。

美欧经济分化日益明显,2011年4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长2.8%,达到2010年下半年以来最高,未来或延续缓慢复苏,但欧洲经济年内可能进一步下滑;受欧债危机和国内宏观政策影响,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

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增长,如果美欧GDP增长降至2%以下,那么中国出口至少在个别月份将现个位数增长;初步估计今年全年出口增速将从去年20.3%降至10%左右,其中出口数量增速从去年11%降至今年约6%。

受国内需求和商品价格回落影响,进口增速将从去年的24.9%降至今年12%左右,贸易顺差从1551亿美元下降到1400亿美元左右。

世界经济结构变动影响中国出口

――房地产相关风险急剧累积,房地产很难再担经济增长“支柱”大任

当下中国正在受到艰难的考验,中国高增长的时代很可能终结,农村社会劳动力剩余不再充裕,传统的出口导向无法持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欧洲2012年上半年面临再融资考验,主要国家在2013年大选之前难以有效重整财政,欧洲形势将持续扰动全球市场;欧洲央行将大幅减息,加大债券购买,而美联储或推出针对住房抵押市场的小规模量化宽松操作,美欧宽松货币环境将持续存在。中国此轮经济调整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产能过剩的背后正是发达国家不得不进行的总需求紧缩;欧债危机带来了财政实质性紧缩,也加剧了金融体系收缩和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不断下调。

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出口导向性经济,今年的1月、2月都是负增长。欧美市场占中国出口市场的36%,如果在这里出了问题,那么对中国的影响就是极大的。

怎么理解这一困难?我们现在正处于深刻变动的状态,从本世纪开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中国在2003年后出口飞速发展,达到了3万亿。全球的生产与布局不再拘泥于一个地区。

而中国经济经历八年扩张后,结构再平衡日益紧迫。消费占GDP 比重从2000年62.3%降至2010年47.4%,投资占比从35.3%上升到48.6%;2009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6%,政府在现有体制下将投资刺激经济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但也透支了未来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空间,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全方位产能过剩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

经历了严峻通胀压力后,2012年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步入长期高增长后的以“产能过剩”为主要标志的下滑阶段;未来1-2年全球经济增长缓慢而国内房地产可能延续弱势,中国经济仍将处于2000年以来这一轮旧周期的下滑阶段。

中国的房地产直接关系到近60个部门,上游与钢材等相关,下游与家电等相关,占城镇投资很大的比重,开发了银行贷款。但中国没有出现过完整的地产周期,一直处于上行状态,从国际形势来看,房价下跌是无法控制的。过去2-3年过度货币扩张之后,房地产相关风险急剧累积,房地产部门也很难再担经济增长“支柱”的大任。

2012年中国宏观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但结构调整压力和房地产相关风险将严重制约政策放松空间,而中国经济在现有制度框架和发展模式下的增长动力近乎衰竭,简单总需求政策短期内很难将经济带上新一轮可持续增长周期。

我国出口高增长时代很可能终结

――2012 年中国整体出口增速预计将从2011年20%降至2012年的10%左右

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主要是出口下降,中国高增长时代很可能终结。2011年3季度以来,美欧债务危机和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中国出口增速从2010年的31.3%和2011年上半年的24%降至2011年11月的15%以下,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速从2011年上半年16.9%降至11月5%左右,对美国出口增速稳定在16%左右。

中国对欧美出口占总出口36%,与东盟、韩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地区贸易部分是产业内贸易,对香港、新加坡出口超过50%用于转口,而中国出口中纺织、服装等轻工消费品占比30%,机电、交通设备占比60%,欧美消费、投资形势是决定中国出口的关键因素。

2012年欧美经济将缓慢增长,房地产和就业市场短期难以大幅回升,而国内要素成本、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将存在,2012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延续回落。

按照历史经验,当欧盟、美国GDP增长降至1%-2%时,欧美从中国进口增速一般回落至5%-15%;而2012年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相比2011年将明显减速。预计中国整体出口增速将从2011年的19.5%降至2012年的10%-15%。

中国加工贸易占比超过40%,外需放缓将抑制原材料、中间商品进口;而2012年国内经济回落、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可能缩小,进口增长将有所放缓,但考虑到需求“内强外弱”、初级商品价格涨幅大于工业品价格的格局,2012年进口同比增速仍会超过出口。

基于对主要地区2012年经济增长判断,2012年中国整体出口增速预计将从2011年20%降至2012年的10%左右,其中出口数量增速从2011年10%-11%降至2012年约6%。

政府加大公共投资拉动投资增长

――2012 年政府很可能加大农业、水利、社会保障等部分公共投资,政府支持类投资增长或明显回升

中国近年来内需扩张高度依赖房地产,尤其是地方政府推动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土地收益及其支撑的银行信贷。国内房地产市场经历持续调控,已结束前期对峙胶着期,持续政策紧缩和销量下滑已带动价格开始明显回落。

尽管保障房建设和商品房开发加快有力支撑了去年地产投资,但土地购置和新开工的大幅回落意味着未来两年地产投资下滑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而近年来累计的地产泡沫和经济失衡压力决定了此轮政策调控周期或明显超过往年。受地产调控和融资平台清理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回落,2011年公用事业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类以及水利、环保和公用设施管理类投资增速分别降至3.8%、1.8%和14.2%,创下2004年以来的新低。

出口回落和房地产调整将严重制约制造业产能扩张,制造业投资将明显下滑。为保证投资合理增长,2012年政府很可能加大农业、水利、社会保障等部分公共投资,政府支持类投资增长或明显回升。在基准情境下,我们估计2012年整体非农户投资增长16%-17%。

消费增长难以抵抗经济下滑周期

――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步入长期高速增长后的经济增长下滑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中国剩余劳动力不是很充裕,中国低成本劳动力在减弱,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靠吸引低成本劳动而获得了;能源消耗性的产品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服务业需跟上。

随着近两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和区域产业转移、中小城镇化加快,加上制度环境推动,中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日益明显,劳动工资进入明显上涨通道,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和生活消费分别实际增长11.4%和12.6%,创下2007年以来的新高,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分别实际增长8.4%和6.8%,高于2010年水平但仍低于2009年增长水平。而农产品和资源类价格经历多轮上涨周期,将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2年中央将继续加大“三农”投入,着力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以扩大就业,主要省份仍可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而通胀回落和政策调整可能支撑部分居民消费信心,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将保持相对平稳增长。

但消费成为推动经济的主动力仍任重道远,2012年消费增长尚难以抵抗外需放缓和国内地产调控所带来的经济下滑周期,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步入长期高速增长后的经济增长下滑阶段,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预测GDP和CPI同比分别降至8.2%和4%左右。

由于需求量和价格下降双重效应,而上半年房地产相关上游行业可能面临去库存压力,传统行业企业收入和盈利增长可能大幅下降,企业面恶化程度可能超过宏观数字下滑幅度,部分行业投资产生明显负面效应。

未来经济形势处于下行依旧乐观

――2012年经济增长不低于7.5个百分点,经济形势虽处于下行当中,但未来依旧乐观

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态势是稳定的,体制改革很重要,其短板就是金融,最重要的就是农民工市民化。对未来的方向和路径的预测是:2012年经济增长不低于7.5个百分点,经济形势虽处于下行当中,政策会有些微调,但未来依旧乐观。

预期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相应调整,但过去四万亿刺激和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房地产泡沫化和经济结构失衡风险,将严重制约2012年政策放松的力度和空间;而中国经济在现有制度和发展模式下增长动力近乎衰竭,简单总需求政策很难将经济带上新一轮可持续增长周期。

随着外部形势恶化和国内经济下行,央行在2011年10月末放松了信贷控制,并随着外汇流入逆转在11月底下调存准率0.5%,货币政策已然从中性偏紧向中性偏松转向。

随着国内经济下滑和欧债问题带来的相关风险增加,近期境内的国际资本流出明显,资本流入和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减少,过去十年来外汇占款推动货币扩张趋势或步入拐点,外汇占款和存款增长乏力将成为未来信贷和货币增长的重要制约。

中国近期重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民间融资、影子银行监管将有所加强,对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产生一定约束。

2012年中国可能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仍然相对较低;而短期人民币仍将保持升值态势,但升值速度将大大放缓。

决策层将加快城镇化、扩大消费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作为未来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未来信贷、财税和产业政策将着力于此。

第8篇

*普遍审慎乐观,信心指数略有回落

*经济热度略有回升,通胀压力犹存

*宏观调控仍有必要,但应以经济性手段为主

*结构性问题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待深化

2005年一季度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涨势平稳,但同时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仍较明显,房地产价格仍呈快速上涨势头;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而且,从今年公布的1、2两个月的数据中,尚难以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清晰的解读。

在此背景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3月底进行了200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这也是《财经》杂志与景气中心合作的第二次季度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了国内有代表性的、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56位经济学家。调查采用问卷方式,意在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建议。

参与调查的56位经济学家是:陈东琪、陈淮、陈浪南、陈平、丁宁宁、冯兴元、洪银兴、黄卫平、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超、李晓西、李子奈、林兆木、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舒元、谈世中、汤敏、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君、王小鲁、王小广、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许宪春、叶灼新、易宪容、袁钢明、袁志刚、张承耀、张军、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郑京平、钟伟、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黎安、朱民、曾五一。

普遍审慎乐观,信心指数略有回落

如上一次调查,通过对56位经济学家回答的调查问卷进行编码和统计处理后,计算得出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下称信心指数)。信心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分至9分。

调查统计得出信心指数大于5分,表明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倾向于积极、乐观;得分越高,表明对经济形势预期越乐观。相反,如果信心指数降至5分以下,则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式的判断倾向于消极、悲观。

经调查计算得出,2005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71,比上个季度略有回落,但仍明显高于2004年二、三季度的水平,取值位于对经济发展表示乐观的区间。

这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影响,但对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本项调查中,信心指数由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两者的算术平均计算而来。其中,前者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式的判断得分,后者为他们对未来六个月内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期和判断得分。

关于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价,受调查经济学家中,有86%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表示“满意”,比2004年一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14%认为形势“好”,比2004年四季度减少14个百分点。

关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在“好”、“满意”、“差”三个选项中,本次调查经济学家选择中间项“满意”的比重是历次调查中最高的。整体而言,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式的整体评价计算得出的即期经济景气指数,比2004年四季度略有下降。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普遍持审慎的乐观态度。

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72%)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评价,基本令人满意;但相对而言,经济学家对当前出口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内需的满意程度。与2004年四季度相比,经济学家对投资、出口的需求判断变化不大,但看好消费需求的比重有所下滑。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98%)都倾向于认为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已经有所好转或者持平。这表明,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一年来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评价基本是积极、正面的。

关于对未来六个月内宏观经济的趋势判断,25%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形势会“好转”,71%认为将保持“不变”,4%认为会“恶化”。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与2004年四季度几乎完全相同,表明经济学家对未来的经济走势继续保持乐观的预期。

与此相对应,多数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内,中国国内投资情况和消费情况仍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其中比较显著的是,认为与2004年四季度比,中国投资形势将会恶化的人数比重明显减少12.5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经济学家普遍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升势可能趋缓。关于未来六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形势,认为会“上升”的经济学家比认为将会“下降”的多18个百分点,比2004年四季度的相应数字少23个百分点。综合分析,经济学家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前景继续保持乐观的预期,但受宏观调控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这种上升的势头可能趋缓。

但是,关于对未来我国外贸平衡的预期,经济学家存在较大分歧。本次受调查经济学家中,有四分之一认为进出口顺差会“增加”,一半认为会“持平”,四分之一认为会“减少”。

经济热度略有回升,通胀压力犹存

2004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势头。经过一系列有保有压、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措施,基本做到了在控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同时,没有出现所谓“硬着陆”冲击,2004年GDP仍然完成了9.5%的快速增长。

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没有人认为“过热”,但有39%认为“偏热”,比2004年四季度认为“过热”和“偏热”比重之和多11个百分点;53%认为“正常”,比2004年第四季度减少近20个百分点;8%认为“尚难判断”,比2004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经济学家们预期,未来六个月物价水平将继续上扬,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与2004年第四季度调查结果相比,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将会“上升”的经济学家比重增加了25个百分点;认为会“持平”和“下降”的则分别减少12和13个百分点。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经济学家预期通胀会上升,但73%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问题“不太严重”,只有23%认为“严重”,4%认为“非常严重”。由此可见,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物价水平将呈现上升态势,但通货膨胀问题并不严重。

但是,经济学家对近期股票市场走势的判断分歧较大,股市未来走向尚不明朗。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会“上升”、“稳定”、“下跌”的经济学家比重几乎各占三分之一。

以上调查结果清晰地表明,经济学家普遍倾向于认为,经济运行的“热度”经过宏观调控后的持续下降,目前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处于正常范围。

在2004年四季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升息被多数经济学家评价为上一轮宏观调控中最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在今年一季度的调查中,仍有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主张,未来六个月内仍将继续提高存贷款利率。这一评价与2004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在央行于2004年10月29日实施的利率调整的基础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应继续加息。

尽管央行近期采取了提升房贷利率和首付比率的措施,仍有超过一半(52%)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房地产价格会上升。与200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结果相比,虽然认为“上升”的比重基本未变,但认为“持平”的比重有所下降,认为“下降”的比重略有提高。

由此可见,经济学家认为,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尚未取得明显效果,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保持攀升的态势。这也是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继续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年末以来至今,美元一路贬值,尚无回升迹象。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也倾向于认为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压力。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关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认为“存在低估”的经济学家比重与2004年四季度调查时的情况基本相同,认为“合适”的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认为“高估”的则减少了11%;认为人民币兑换欧元的汇率存在“低估”的比重,比2004年四季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高估”的,分别比2004年四季度减少5个和4个百分点。此外,认为英镑和日元被高估的比重分别为47%和43%。

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仍然认为,人民币对国外主要货币的汇率存在低估倾向,人民币升值压力依旧,此亦构成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之一。

结构性问题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待深化

本次调查提出了需求不足、失业、通货膨胀、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壁垒、缺乏熟练劳动力、公共赤字、外债、资金短缺、投资过热、三农问题、潜在金融风险、服务业发展滞后、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压力、能源供应紧张等17个问题,由经济学家对每个问题作出“非常严重”或“严重”或“不太严重”的判断。对选择“非常严重”的赋值9分,选择“严重”的赋值5分,选择“不太严重”的赋值1分;然后根据经济学家的判断,为每个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平均计算分值,得分越高说明问题越严重。该项目可能分值在1-9分之间,5分为中间值。

与2004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17个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中,经济学家判断,7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明显加剧。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是能源供应紧张,此项得分比上季度调查增加了0.66;其次是通货膨胀,分值增长了0.61;外债分值增加0.56;缺乏熟练劳动力得分也增加了0.49。

与之相反,经济学家对失业、三农、投资过热、收入差距扩大等10个问题的严重性的判断,较上季度相比有比较明显的缓解。

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相比,“能源供应紧张”取代“三农”问题成为诸问题之首,表明经济学家对能源短缺的高度关注;而“三农”问题的缓解,主要来自近一年来中央对农业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2004年较有利的气候条件但在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三农”仍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且不是光靠对农业的扶持就能解决的。

失业压力的减轻主要来自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过热现象的缓解得益于有效的宏观调控,这种动态平衡的延续寄望于更完善的宏观调控艺术。

以上调查表明,从经济学家判断的严重程度看,目前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等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等因素造成。

调查问卷的最后部分,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征求经济学家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与意见。综合问卷内容可以发现,经济学家对一年来宏观调控的总体效果持肯定态度,基本认可今年以来国家实行的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宏观调控要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应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自;要继续做到“有保有压”,一方面抑制过热的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粗放型投资,控制房地产过热的需求尤其是投机需求,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率,另一方面刺激消费需求,大力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卫生方面的投资力度;采取综合性有效措施促进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积极缓解能源压力。

第9篇

国际金价在2013年以来的10多个交易日中继续维持震荡走势,一月初价格一度下探至1624美元/盎司低位,但随后大量多头资金介入推动其价格持续走高,经历了连续两周的上涨后现货黄金价格再度回升至1680美元/盎司上方,目前来看极有可能终结此前月线三连阴的尴尬走势。而对于另外一种贵金属白银来说,近期反弹的势头则是更加迅猛,截止目前已经是连续第四周出现上涨,价格也突破了32美元/盎司的前期阻力关口。从贵金属市场的形势来看,接近春节,中国需求的增加以及近期市场风险偏好情绪的好转对其价格整体利好。

美联储内部出现分歧 黄金受青睐程度降低

自2013年一月初以来,欧美金融市场持续回稳,市场风险偏好情绪持续转好,目前美国股市已经创下了自2007年10月以来的新高。此前一周的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利率决议均宣称维持基准利率以及宽松规模不变,表明欧洲目前的情况正在好转,债务危机在中短期内至少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两大央行也没有必要在目前推出更加多的刺激政策。而在近期美联储公布的最新一期褐皮书显示,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1月初,美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以温和或者是适度的程度扩张。从去年下半年我们跟踪黄金价格与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呈现正相关性的概率较大,因此这也解释了近期经济形势好转的同时也带动了贵金属价格的走高。

而在实物需求方面,随着黄金需求大国中国和印度进入消费旺季,市场对黄金原料的需求量也是日趋增加。中国春节假期即将到来,而由于加工周期以及工厂放假等缘故,饰品加工厂商需要至少提前15天备足节假日旺季消费的库存,此举直接导致国内黄金需求在短期内急剧上涨,从近期国内外金价的价差情况来看,二者一度出现了3元/克的年内最高价差。从某种程度来看,中国实物需求的高峰到来也推动了市场价格的走升,但不知随着厂商备货季的结束,现货黄金价格届时能否继续维持高位。

对冲基金少量增持

从我们对近期CFTC公布的持仓数据的统计来看,截至1月15日的当周对冲基金在贵金属期货多头上有少量增持,当周的投机净多头寸比之前一周增加约5%,目前9.1万手的非商业净多头寸虽然已经回落到8月底的水平,但属于近五周以来首次增持。而对于白银来说,对冲基金的净多头寸上周增加约1500手,也是逆转了最近七周以来的净减少的趋势。表明贵金属价格在经历了一月初那轮急跌后,主力资金目前有重新介入的迹象。但从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 GOLD SHARE近期的持仓情况来看,最近一月却呈现持续减仓的迹象。

重心不断上移 短期建议逢低吸货

综合来看,接下来2013年全球宏观形势继续趋稳的可能性较大,鉴于欧美央行均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我们预计在失业率降低至6.5%之前,美联储不会加息),贵金属价格有望继续维持稳步上涨的势头,然波动幅度可能进一步缩窄。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行情演绎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金价当日涨跌幅超过10美元/盎司的情况都已经比较少见。如果着眼于中短期的走势,我们认为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1730美元/盎司附近将遇到强劲阻力,本轮反弹可能还有3%-5%的空间,但不太可能一举突破1730美元/盎司。而随着近期行情的走好,黄金底部区间不断上移,目前下方支撑已经回升至1650美元/盎司一线,投资者短期策略仍是逢低吸货。

第10篇

一、美国经济近期形势

(一)增长逐步提速,就业状况改善,通胀低位运行

2010年美国经济前低后高,增长逐步提速。一、二季度,受企业存货投资下降和欧债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明显减速,按年率计算增长率从2009年四季度的5.0%下降至3.7%和1.7%。此后,受消费、企业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长影响,经济逐步提速,三、四季度增长率分别达2.6%和3.1%,全年增长率为2.9%。

美国私人部门就业自2010年3月起逐月增长,全年新增就业110万人,是2006年以来私人部门就业年增长的最高点。今年1、2月,私人部门非农就业人数环比分别增加6.8万和22.2万,长期失业(27周以上)人数环比分别下降23.1万和21.7万,失业率从2010年12月的9.4%下降至9.0%和8.9%。

美国通货膨胀保持低位运行。2010年7月至今年1月,美国城市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月度增速一直保持在0.5%以下,去年全年仅上升1.6%。

(二)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一定变化

2010年消费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上升。其中,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最快,对经济拉动作用最明显。一至四季度,耐用消费品消费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8.8%、6.8%、7.6%和21.1%,远高于私人消费支出1.9%、2.2%、2.4%和4.0%的增速。这反映居民对经济前景较为乐观,也反映消费信贷状况改善。2010年一至三季度,美国消费信贷环比降幅逐季收窄,四季度实现2.1%的正增长。

2010年投资拉动美国经济增长1.87个百分点,作用超过消费。1970年以来,这种情况为第三次出现。前三季度,住宅类投资和非住宅类建筑物投资持续下降,四季度实现温和增长。这反映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对企业投资信心影响严重。设备和软件投资一直保持正增长,2010年一至四季度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20.4%、24.8%、15.4%和7.7%,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受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影响,2010年美国出口增长11.7%,为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其中,货物出口增长14.7%,服务出口增长5.8%。不过,受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带动,美国进口增长更快。2010年进口增长12.6%,其中货物进口增长14.8%。2010年美国贸易逆差为4218亿美元,较2009年3630亿美元的逆差有所扩大,但仍处于2000年以来的历史低点。净出口导致经济下降0.49个百分点。

2010年美国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受财政状况恶化影响,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减少雇员、压缩支出,2010年支出下降1.4%。财政风险将是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复苏基础仍较脆弱,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美国就业状况虽有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美国新增就业人数虽为2006年来历史最高,但仅够吸纳新增劳动力,远不足以弥补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875万非农就业岗位的损失。改善就业仍是美国经济的第一要务,也是支持美国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最重要依据。

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疲软。2010年下半年,美国权威房价指标CoreLogic指数持续走低,从6月的146.86下降至12月的137.27,创下自2006年4月最高值以来除2009年5月外的历史新低。房价不振主要原因是住房按揭贷款违约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住房资产激增,加大了住房市场供给。

美国财政状况堪忧。2010年美国联邦赤字率为8.9%,虽较2009年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危机前水平。美国联邦债务负担率已达94.3%,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美国州和地方政府情况更为严重,许多州已面临财政危机。

二、美联储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今年1月25―26日的会议纪要中明确宣布,将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调控目标继续维持在0―0.25%之间,继续执行2010年11月公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QE2),到2011年6月底购买6000亿美元的财政部长期国债,使美联储持有的国内债券规模达到2.6万亿美元。而且,美联储将继续把出售美国各政府部门债券和抵押支持证券所得的本金用于对财政部长期国债的再投资。

在2010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的情况下,美联储的保守态度受到不少批评和质疑,然而,从目前美国经济形势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可看出,美联储之所以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至2010年底,美国经济虽已连续六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但高企的失业率说明经济复苏并不稳固。

第二,较低的通胀水平和较稳定的通胀预期为美联储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大空间。通胀预期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美国资源闲置严重,2011年1月整体产能利用率为76.1%,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3.7%,明显低于1972―2010年80.5%和79.1%的平均水平。资源闲置为美国在不触发明显通货膨胀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虽给美国通胀造成上行压力,但因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生产成本的主体,约占60%左右,原材料成本在生产投入中占比较低,因此大宗商品价格到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导率较低。三是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加上失业率高企,压低了单位劳动成本。2009和2010年,美国单位劳动成本分别下降1.6和1.5个百分点。

第三,美联储有能力在合适的时候实现货币政策的及时转向。美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影响力早已为市场公认;美联储有能力灵活调节银行法定准备金存量,从而影响货币投放量;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中明确声明,委员会将继续定期评估购买财政部长期国债的速度和债券持有规模,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因此,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并不会形成惯性依赖,美联储有能力在合适的时候及时转向。

美联储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美国经济加快复苏步伐。二是有助于缓解美国财政政策困境。三是可能助推国际短期资本向新兴市场流动。

三、美国经济近期走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美国刺激性政策将持续发挥作用,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驱动力强化

1、今年美国私人投资预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首先,企业家对近期经济形势比较乐观。权威机构Conference Board关于美国CEO信心的调查显示,2010年四季度美国CEO信心指数由三季度的50上升至62,56%的人认为美国经济形势较6个月前明显改善,未来6个月将继续改善。

其次,2010年美国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企业现金充裕,有能力进行扩张性投资。2010年美国企业税后利润达1.37万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9.4%,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利润丰厚使企业现金流充裕。2010年末,美国非农业非金融类企业拥有的现金和支票存款为3543亿美元,分别是2007、2008和2009年的2.5、10.83和1.92倍。

第三,银行对工商业投资贷款意愿上升。美联储今年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无论对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银行进行工商业贷款的意愿都有所上升,贷款标准降低。

第四,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改善了企业的投资环境,扩大了税前抵扣力度,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刺激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不过,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明显复苏的可能性不大,银行对房地产类的贷款意愿也没有明显改善。美国投资预计继续集中在设备和软件领域,住宅类投资和非住宅类建筑物投资可能继续疲软。

2、消费预计将保持增长

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居民收入稳定和增长。目前,美国政府支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左右。2010年底奥巴马总统签署法案,在扩大减税规模的同时,将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政策展期,这将有助于居民收入的稳定和增长。

其次,银行对消费者贷款意愿上升,有助于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当期消费。2010年下半年,美国居民储蓄率持续走低,从2010年6月的6.3%下降至12月的5.4%。

第三,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乐观。Conference Board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以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上升,1月为64.8,2月为70.4,对未来6个月持乐观预期的消费者明显增多。

今年推动美国出口增长的内外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从内部看,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持续发挥作用,美国改革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体系、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这将推动美国两大优势产品――农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从世界环境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整体仍将保持正增长,而我国作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实施扩大内需和进口战略,将为美国出口创造强劲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国出口促进内阁正在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谈判,要求加大进口、保护知识产权力度。

中东北非局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上。如果沙特阿拉伯、伊朗等核心产油国能够保持稳定,石油供给不出现大幅波动,那么中东北非局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预计比较有限。日本大地震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明朗,不过就目前看,由于日本并非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美国经济整体走势的影响预计不会太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升至2.8%,通货膨胀率为1.1%;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1%,通货膨胀率为1.4%;美联储预测比较乐观,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3.9%,通货膨胀率为1.3―1.7%;费城储备银行对经济学家观点的调查报告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2%,通货膨胀率为1.3%。

(二)美国就业状况将缓慢改善,财政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

美国就业增长将滞后于经济增长。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调查显示,虽然企业对经济复苏普遍乐观,但相当多企业近期投资的目的是提升生产率而非扩大就业。预计今年美国失业率较2010年的9.6%会略有下降,但仍将在高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2011年美国失业率为9.3%,美联储预测为8.8―9.0%,费城联储调查报告预测为9.1%,高盛公司预测为9.0%。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美国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2010年,美国赤字率预计进一步上升,从2010年的8.9%上升至10.9%,达到二战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三)美国近期经济走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为我国稳定外需创造有利条件。美国是我国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的20%左右。模型测算表明,美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会带动我国出口增长1.71个百分点。

其次,我国扩大进口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加大。2010年的经济表现将坚定美国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信心。今年美国很可能继续要求我国扩大市场开放,增加从美国的农产品进口,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人民币升值。

第11篇

近期债券市场的火爆实在是引人瞩目,特别是交易所无担保公司债更是抢眼。债市的上涨无非是投资者对央行货币政策放宽甚至是降息的预期,而央行9月15日的降息和降准备金的公告则把这种预期变成现实,虽然下降的幅度和范围都不大,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降息的通道打开了,也就是说债券牛市的基础已经确立。那么,债券市场接下来该会如何表现?短期上涨的空间还有多大?本文将从近期债券市场的表现及其原因出发,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投资好时机

9月中旬,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充分显示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欧洲等地政府向经济体系大力注资以避免更大的衰退。中国CPI大幅回落、PPI也已经明显见顶,这种情况下央行迅速出台降息和降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案,虽然力度不大,但是主管部门的意图更加明朗,就是以宽松的政策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9月16日债券市场再次单日大涨。图1可以更加直观地让我们观测经济形势与债券市场的关系。

不同的经济阶段决定选择不同的投资品种。按照4阶段的分法,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复苏、繁荣(过热)、衰退和萧条,这4个过程中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根据测算,如果中国GDP增长率低于10%就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低于9%就可以确认为“硬着陆”,整个经济体系将面临极大的困难。2008年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至10.4%,与2007年二、三季度的12.2%相比回落了接近2个百分点,而随着产业升级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人民币升值使得相当一部分出口导向的中小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三季度GDP增速可能将在10%以下。结合CPI的大幅回落和PPI的下滑可期,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是从繁荣越过衰退走向萧条阶段,政府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就是希望国民经济能够快速越过衰退和萧条阶段走向复苏和繁荣。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讲,这一阶段正是投资债券的大好时机。

涨幅被透支

对债券市场的表现,我们可以从指数和收益率期限结构两个角度进行观察。指数方面我们选择的是中债总净价指数。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从2006年底至2007年底中债总净价指数逐渐下跌,2007年11月达到最低点,这一段时间正好处于一个加息通道中。2007年上半年债券市场略有回升,主要原因在于资金从股市大举撤出转战债市,2008年5~6月份的下跌主要是因为央行货币政策从紧力度加大,同时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达到历史高位。而从2008年7月底至今,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通胀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放松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经济调控的必然取向,而货币政策的放松成为债券市场上涨的直接原因,因此8月底以来中债总净价指数大幅攀升。

从到期收益率期限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出债券市场形势。

从收益率看,上一个加息周期里,交易所国债到期收益率大幅上升;而从8月中旬以来降息的预期出现,债市迅速走强,交易所国债长短收益率迅速下降,7~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下降接近70BP(Basic Point,基点,1BP代表0.01%),相当于在上一个加息周期里收益率上升值的一半。事实上,从2007年年初至当年年底,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上调162BP,与交易所国债到期收益率上升值差不多,而从目前看,本期交易所国债到期收益率下降伴随的只是一年贷款利率下降27BP。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接下来几个月央行不出台力度更大的降息措施,那么债券市场的涨幅肯定是已经被透支了。

短期降息可能性较小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目前最值得投资的品种是债券,但是也应该看到,债券市场前期的上涨已经透支了央行最新的货币政策。因此,债券市场还能涨多久、涨多少,都取决于央行能否进一步出台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一点又决定于宏观经济的走势。我们重点关注GDP增长率和CPI、PPl的增长率。

在GDP的3大要素里面,消费和投资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速,唯一有变化的是对外贸易顺差。虽然以美元计价的对外贸易顺差是在增长,但经过人民币汇率调整之后,实际上是在下降。

从2006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实际贸易顺差增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7年四季度以来呈负增长,因此2008年三季度GDP增速不容乐观,极有可能在10%以下。

货币政策方面,虽然央行公告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公开市场上央行连续6周回笼货币,说明央行货币政策依然谨慎。8月份CPI同比增长率虽然下滑至4.9%,但仍高于银行4.14%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PPI虽然肯定会下降,但是从10.1%下降至4.14%必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短期难以到位。因此我们判断短期降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GDP增速明显下滑,比如到9%以下,否则我们认为国家可能更多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减税等来刺激经济增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预测,2008年四季度中国GDP可能在9%以下。即使预言成真,加息可能也是2008年底或者2009年初的事情。

债市短期上涨空间不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债券市场短期的表现将取决于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由于我们认为通胀必然下降,因此主要关注GDP的同比增长率。如果三季度GDP增速高于10%,则债券市场短期的表现可能以下跌为主;如果只是略微低于10%,则债券市场短期的表现可能也到此为止,后市的表现需要关注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情况:而如果GDP增速达到9%甚至是9%以下,则债券市场将继续其疯狂的表现,因为国家必然会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是明显的利好。就目前的形势看,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情况的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债券市场的上涨空间已经不大,债市将盘整一段时间甚至会有所下调。而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救市,股市表现有望好转,这会吸引资金从债市转战股市,会对债券市场形成一定打压。

从中长期看,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中国难以置身事外,经济发展肯定会受影响。我们预期第三种情况可能会在2009年的上半年出现,因此从中长期看债券市场仍将有好的表现。短期和中长期不同的债市表现预期,使得不同的资金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投资债券市场。

第12篇

    (一)主要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债务困境、失业困境、经济增长乏力困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效力递减困境等挑战

    从债务形势看,欧债危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目前已经出现了由希腊等“外围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蔓延,从公共部门向银行业蔓延,从西欧地区向东中欧地区蔓延的趋势。由于欧元区内利益博弈激烈,部分国家经济增长疲弱,借债成本增加,欧债危机形势可能还会继续恶化。2012年一季度,欧元区部分国家陆续到期的国债总额近1万亿欧元,资金缺口在7000亿欧元左右,到时很可能出现部分国家违约的风险。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100%,奥巴马推动的减赤计划进展也不顺利。考虑到州和地方政府情况,美国债务形势更加严峻,处于危机边缘。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高达200%,中央财政支出每年用于国债利息支付的比重约为23.3%,每年中央政府收入的一半左右又要靠债务融资。尽管日本债务主要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但债务的恶性循环与日本国内政局动荡叠加,很可能使得日本债务形势恶化。2012年若出现欧债危机的“重灾国”无序违约的情况,很可能会导致主要发达国家集中进行债务重组,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冲击。从就业形势看,失业率高企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头号难题,预计主要发达国家严峻的失业形势将延续至2012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在9%以上,而且呈现出长期化的趋势,出现了四五十岁白领大量失业的问题。欧元区2011年11月份的失业率上升至10.3%,创1998年6月以来的新高。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失业率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高达22.8%、18.3%和12.9%;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失业率分别为9.8%、8.5%和8.3%,都创下了2011年以来新高;德国和荷兰失业率分别为5.5%和4.8%,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经济增长形势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均比较疲弱。美国经济复苏放缓,2011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为0.4%、1.3%和2.0%(均为环比折年率),低于2010年3%的水平。但总体上看,2012年美国经济形势有可能维持低速复苏的态势。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累加,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受欧债危机拖累,欧元区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二季度经济增长由一季度的0.8%大幅下滑至0.2%(环比),曾经表现强势的德、法两国经济几近停滞,三季度欧元区经济仅同比增长0.2%。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日本经济在地震灾后重建带动下实现了缓慢复苏。但从中长期看,日本经济仍面临债务负担沉重、劳动力缺乏、内需不足、产业空心化等很多深层次问题,导致经济发展缺少动力,在世界经济中难以发挥重大作用。从政策空间看,受制于主权债务高企,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受到严重制约。前期保持低利率政策,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也很有限。美联储在金融市场上“卖短买长”,实施“扭转操作”,但能否启动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前景仍不明朗。同时,工资和福利水平上升,加剧了美国的核心通胀压力,美联储有可能被迫提前结束低利率政策。欧洲央行连续小幅降息,将欧元区内利率降至1%,近期又启动了期限长达3年的长期再融资计划,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对解决欧债危机和促进欧元区实体经济增长可能仍然不够。加之欧元区内通胀抬头,将对欧洲央行的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形成制约。

    (二)新兴经济体整体上经济增长较快,但还难以承担起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经济增长预期下降

    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已经率先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实现了全面复苏,但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也开始显现,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金砖五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疲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新兴经济体,使其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摩根斯坦利预计拉美各经济体2011年经济增速将由4.6%下降至4.4%。巴西政府下调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至3.7%,而此前为4%。高盛下调巴西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自4.5%至3.8%。俄罗斯经济一季度增长2%,是2010年同期的一半。二季度增长3.4%,低于此前公布的3.7%,三季度提速至增长4.8%,但总体上看增长速度仍然缓慢,摩根大通将俄罗斯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3.7%。印度政府将2011—2012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8.2%,之前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为9%。近期随着经济的减速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明显贬值。2011年4月底以来,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土耳其货币对美元汇率均贬值10%以上,有的贬值幅度达到20%;在4—10月份的半年时间内,这些国家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也出现了幅度在6%以上的贬值,上述国家货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多数发生在7月份以后的3个月内。货币贬值反过来加快了资本流出的步伐,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有的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部门,工业生产减速甚至出现下降。新兴经济大国巴西、土耳其等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述情况,这些现象的同时发生,在历史上往往是新兴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征兆,值得警惕。

    二、中国的对策

    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取向,将对我国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带来挑战。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将抑制我国外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将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使我国可能再次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输入型通胀压力、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压力和“热钱”流入压力,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国际经济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一)在稳外需的同时把扩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加强,外部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但从今后一个时期看,世界经济可能处在一个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结构转型时期,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放慢。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要实施稳定外需的政策,积极寻找新的出口市场、挖掘新的外部需求。近年来,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建设自贸区或更紧密的经济战略合作安排,来赢得更大利益。我国应该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积极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适时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寻求与更广泛的经济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应该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环顾全球,大国经济一般都以内需为主,国内需求也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应该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首要选择。继续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拓展内需增长的新空间;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

    (二)继续把稳定物价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

    综合考虑导致本轮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2012年初物价涨幅有望从高位呈小幅回落之势。物价涨幅虽然下降,但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拐点之说可能过于乐观。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一旦上来,治理起来就很困难,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把通胀降下来。因此,应该把稳定物价作为需要长期应对的重大问题,调整调控的思路和理念,改变价格管理的方式,制定更长周期的政策措施。要有总需求管理的办法,不能只考虑一个环节,简单地把CPI与货币政策挂钩,为通胀一个目标而采取收缩政策,使经济增长整体形势受到影响。未来可以重点考虑通过改善生产供应机制的办法,增加短缺产品的供给。采取多种手段平抑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通过设立价格调节基金来建立农副产品价格稳定机制与供应保障机制,必要时可动用它来应急,建立价格经常大幅波动的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猪肉)储备制度。建立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解决我国负利率问题及带来的潜在风险。对大学生、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群,应尽快建立起应对物价上涨的动态补贴机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扩大海外投资,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和资源海外供应基地。

    (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政策效果来说,财政政策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保证有效供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未来既要加大财政政策在直接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其杠杆撬动作用。考虑研究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体制和机制;调整政府债务结构,保持适度的政府债务规模。在基本维持2011年债务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削减中央债务,适度扩大地方债务规模,加快建立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指标体系;坚持结构性减税。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增值税扩围为切入点,加大税制结构改革力度,降低流转税收入比重,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优惠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培训补贴,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养老、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加大农业投入、降低税率、提高农补、核定扣税等财税政策,夯实农业基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