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

时间:2023-08-25 17:1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经济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经济行业前景

第1篇

[论文关键词]蓝色经济 职业教育改革 蓝色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每一次社会新经济的大发展,都必然带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使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变化。同时,职业教育只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点和落脚点。当前,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正在兴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蓝色经济的浪潮中职业教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服务于蓝色经济的需要?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大胆改革,为蓝色经济服务。具体地说,就是按照蓝色经济的内容和布局,调整职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职业教育的大文章。

一、正确认识蓝色经济

职业教育为蓝色经济服务,首先要正确认识蓝色经济,跟上蓝色经济发展的步伐,正确处理和把握好职业教育与蓝色经济的关系。

(一)蓝色经济发展的概述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的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蓝色经济区集陆海于一体,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信息网络对接,缩短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造就了新型的经济形态和集群经济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产业带、创新域和生态链的整合互动,将区域内各个城市或经济实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蓝色经济区及其产业布局,展现了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

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海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它通过制定陆海一体产业发展规划,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使沿海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二)世界蓝色经济与世界蓝色职业教育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较大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科技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蓝色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社会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如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区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日本利用高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要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

海洋是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海洋大国分别制定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蓝色经济时代,蓝色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即海洋石油产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总之,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蓝色经济的空前发展把世界职业教育推向了蓝色职业教育的时代。各沿海国家,特别是海洋经济大国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蓝色职业教育,蓝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蓝色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中级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由蓝色经济大国向蓝色经济强国迈进。如在澳大利亚,有60%的职业院校是专门为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培养配套技能型人才的,有80%的专业都是围绕海洋开发、海洋利用进行设置。日本的蓝色职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主体。日本的海洋农业、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有80%以上都是由其蓝色职业教育输送的,这使日本成为蓝色经济强国。此外,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蓝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蓝色职业教育。沿海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差异较大,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的差距。海洋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其海洋职业教育发展也快。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好的沿海国家,已经从海洋经济大国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国。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

总之,蓝色经济的发展在改变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应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新潮流。

二、我国的蓝色经济与职业教育

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蓝色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十位;海洋资源的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量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向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蓝色经济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我国已形成了很多经济圈,如渤海经济圈、渤海和黄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南海经济圈等。我国蓝色经济区域已初具规模。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蓝色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我国政府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蓝色经济大国甚至强国。

蓝色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职业教育也必然要进入蓝色职业教育时期。目前,我国海洋职业在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但还远落后于海洋经济大国。布局不够合理,专业设置狭窄,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制约了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蓝色经济服务

山东省是东南沿海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发展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制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则,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青岛市政府编制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该《总体规划》构筑了青岛地区“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地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为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为传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蓝色经济区内的各种职业院校更应不失时机地率先调整和改革,贴近蓝色经济人才市场,服务蓝色经济,发展蓝色职业教育。

笔者认为,使现有的传统职业教育向海洋职业教育转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地区蓝色经济先期投入企业的规模、类别运行期、人才需求等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做出近期调整计划和远期改革方案,有计划地、稳妥地逐渐向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在保留优势专业基础上,压缩或淘汰落后专业,设置海洋产业急需的专业。第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与蓝色经济需求相适应。海洋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等,要适应蓝色经济的产业、行业和工作单位等不同层面的需求。其一,专业设置要与蓝色经济区域需求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比例要与三大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其二,专业的招生规模应与相关海洋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相当,各专业的招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第三,依托海洋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场合度。提高场合度就是职业教育要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要贴近海洋经济人才市场,就要贴近市场需求的主体——海洋企业。职业院校需要深入企业,了解海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以提高其场合度。

第2篇

近来,A股大有龙摆尾、蛇抬头之势。上证指数在下探至1949点后强劲反弹,一口气大涨200多点,成交量随之上涨。其中沪市表现明显领先于深市,大盘指数好于中小盘。上证50、沪深300涨幅近10%。从行业表现来看,除了食品继续大幅杀跌,其他各板块均取得正收益,其中地产、建筑、金融、金属等大幅领涨。从基金操作来看,主力加仓十分明显。

本次的1949点却是小盘股不断创出新低,而大盘股却早于这些股见底。这是极其反常的现象,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所以,对于1949这个位置的意义还很难确定。但历史是不会重复的,类比只能推出盖然的结论,新的行情会增加新的经验和丰富趋势的多样性,而不能用来断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众多的中小公司的股票见底反转,大盘能够反转吗?这是留给市场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2013年观察A股的一个内容。

本次的热点其实是沪深300指数。尤其是银行和城市化的高端制造。银行的领头羊是民生,高端制造的领头是两车。密切关注此三个股的走势能不能带动同行业的板块。如果震荡后继续升势,那就是加强了趋势,进入索罗斯的趋势自我加强的阶段,牛市真的就来了。 看民生能不能创历史新高,并能带动银行股持续启动,这是关键。

股民在这个5年的熊市里大多已经破产了,但愿1949是新一轮牛市的大底。若此,我们的投资者就有救了,至少是能在干枯池水前得到一次甘霖的滋润。不过,管理层如果以为股市好了点就不需要改革了,那么制约股市的那些痼疾仍然会爆发,而且爆发的周期更短,那么,1949的解放底被击穿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后关键看管理层的出手,能不能根除股市的痼疾,IPO等的改革深度决定着行情的长度。

根据国家确定的年度经济政策,结合A股市场,投资者该如何在蛇年找到投资机会呢?首先,新兴产业和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2013年的三大投资主线,也将贯穿于今后一个较长的周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消费板块或将是稳增长、结构调整受益最大的板块。政府需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支撑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7.5%左右GDP平稳增长,还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

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将成为2013年政府投资主方向,城镇化建设有望推动40万亿投资,这将利好A股市场水泥等基建行业板块。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勾勒出了6大主题投资,投资者可依据此理财寻宝。

一是“美丽中国”;这无疑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一个重要转折点。2013经济工作一定会围绕“美丽中国”概念,提出许多新的设想和目标。如节能减材、资源保护和绿色经济等。“美丽中国”概念股范围广泛,包括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旅游建设、水利水电、环境保护、美丽园林、清洁能源等板块。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源泉,后市建材水泥、建工机械、房地产、中小城镇商业股、汽车等新型城镇化主题将成为年末A股一道靓丽风景。宏源证券分析人士指出,可以重点关注在中小城市拥有丰富且廉价土地的上市公司,如福星股份等;还可关注城镇化提速最快的中西部省份上市公司,如顺发恒业等。

三是新型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这给农林牧渔板块打了强心针。

四是现代海洋经济;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五是改善医疗保健;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医保问题、全民健康问题都会有实质性的政策出台,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企业是切实解决看病难、药费贵问题的必要手段,这就给A股市场的医药板块带来了投资机会。

第3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加大了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很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突出的问题,对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构成其地区经济的一大不可忽视的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同时我国已经有经济学家说过“蓝色经济”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那么对于坐落在江苏最北部的赣榆县,也早已从大农业往海洋开发方向发展了。

海洋生态经济就是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本人调查分析后的研究结果,希望对赣榆海洋经济发展有点作用。

一、赣榆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自然地理条件

赣榆县自然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区位优越,这种区位优势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它地处江苏省东北端,是江苏省的北大门,东濒黄海,西依安徽,北接山东省日照市,隶属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环抱海州湾渔场,拥有海岸线长62.5公里,滩涂面积1.5万公顷,近海渔场7000平方公里,还有省内最长的沿海沙滩,南北长30公里,平均宽度1.2公里, 海州湾渔场是中国渔场之一。

2.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主要海洋产业建设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港建设与海洋运输业、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盐生产和海水利用等。赣榆县的海洋业正由传统捕捞业向养殖业转移,由粗放养殖向精养和工厂化养殖转移,由海水养殖向海产品深加工、临海工业转移,由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的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转移。进入新世纪,沿海经济跨上了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的快车道,农、林、牧、副、渔、盐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发挥了综合效益。

二、赣榆县海洋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赣榆县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以粗放经营为主,科技含量偏低,而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多大改观。新兴产业规模较小。

2.海洋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程度较低,全县现有的海洋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科技含量低,大多是对海产品的二次加工,对海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不够,加工增值能力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较弱

由于赣榆县几个大的渔港都是近几年动工扩建的,有的还在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服务功能弱。就目前来看,港口规模仍然偏小,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严重滞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4.政府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经济方面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涉及海洋开发的部门和行业众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又无独立的强有力管理机关进行综合组织协调,致使各部门和行业争海现象非常普遍,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5.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不协调、不统一

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意识薄弱,污染日趋严重,赣榆县海洋科研的先导作用不突出,开发难以深入,还有就是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

三、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

(1)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经济科技含量。

(2)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3)应该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统一,提高支柱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4)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划和管理体系,重点开发海洋生物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源。

2.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建议

(1)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融入连云港市临港大产业区。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积极发展以青口港为中心、以柘汪港等为延伸的赣榆县临港产业区,同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开发;充分发挥242省道纵贯赣榆县沿海的有利条件,全力打造百里沿海经济带。加快沿海交通网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借助外力不断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实力。

(2)重点抓好海洋工业,用海洋工业促进海洋经济大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速发展养殖、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营新模式,即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强调综合开发与综合管理。实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就是把海洋资源这种特殊资产,从其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时必须兼顾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海洋灾害多种目的。

四、发展潜力与前景

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沿海经济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要昂起海洋经济这个龙头,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带动全县人民走富裕之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海洋由于其连通性、流动性,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有相当一大批海洋、生态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建设是非常热心和愿意支持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国际社会的积极性,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把海洋资源优势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海洋生态经济优势,实现赣榆经济的飞跃。海洋生态经济的开发要多关注国际信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日建设成“海上生态赣榆”。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盖美.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经济地理,2000(5).

[2] 王,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2003(5).

[3] 于英卓,戴桂林.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海洋经营新模式――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海洋科学,2002(10).

第4篇

关键词:游艇产业 福建 海洋经济 朝阳产业

一、游艇业的历史回顾、现状和前景

自1660年为英国查尔斯二世继位而制造名叫YACHT诞生后,才开始有了游乐用帆船,“YACHT”,成为今日游艇的语源。在18世纪,英国及欧洲王公富豪竞相以帆船来夸耀显示自我并成为一种风气,游艇俱乐部亦兴起于此时的英国,早期是为达官显贵中的船舶爱好者提供船只停泊、修缮、补给的小船坞。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小船坞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地演变成一个社会上层人士的聚集地。小船坞原有的简单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娱乐、社交、商务等多方面需要,于是,一个集餐饮、娱乐、住宿、商务、船只停泊、维修保养、补给、驾驶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游艇俱乐部雏形应运而生。游艇俱乐部于二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且逐渐趋于大众化和商业化,进而形成了今天的游艇业。

目前世界游艇的产地主要有:意大利——设计体现浪漫风格、豪华、典雅,代表着现代游艇的潮流;美国——体现个人品味,注意自我个性化设计; 英国——具有浓郁的古典贵族气息;台湾——比较随意,较适合大多数华人使用,目前香港70%游艇都是台湾生产的,而台湾的品牌在美国销售状况良好;其它还有法国等。目前国内、香港也有一些厂家生产游艇,但由于出口数量都比较少,知名度不高,此外国内的游艇厂家,大多是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而且目前都没有上一定规模,也还没有形成品牌。从游艇的价格看: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不等,大型豪华游艇价格一般都上千万元,中型游艇在二百万以上,小型游艇从几十万到二百万之间,随着游艇的尺寸、装璜配置豪华程度的增加,价格也随之增长。不同游艇产地的价格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台湾产游艇是美国产游艇价格的2/3,是意大利的一半,英国的游艇价格更高。从总产值看:目前世界游艇年产值已超过500亿美元,美国在国际游艇市场占有率约为55%。

游艇产业的前景:在列为时尚消费娱乐的三个项目——游艇、F1赛车和高尔夫球当中,游艇最为昂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交通概念和消费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游艇已被认为是继汽车消费之后又一令人向往的时尚消费品。作为水上休闲娱乐器材,游艇正成为风行世界各地家庭和个人的高级耐用消费品,周末驾驶自己的游艇举家出游,或邀请客人到自己的游艇上度假,正逐渐成为当下最时髦、最体面的商务与社交活动。游艇还可用作水上管理的交通艇、监督艇、公务快艇,安全保卫抢险救险的巡逻艇、缉私艇、冲锋舟、救生艇、消防艇,水产渔业的渔船、冷蒇运输船、养殖船、投饵船。我国东部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领海尚未得到完全有效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游艇业犹如在陆地上建设高速公路缩短时空距离一样,为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由此可以预见游艇业发展将为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迎来新的篇章。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游艇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朝阳产业,更是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新增长点。游艇业是一个内涵很大的概念,最突出的是它的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复杂、集中密集度高。面对游艇业这样一个有持续增长能力目前还没有被大多数人发现的朝阳产业,随着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必将在福建沿海形成繁荣的滨海经济带和宏大的海洋产业群,游艇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发展游艇业将为福建海洋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

二、福建省发展游艇业的有利条件

从发展条件看,福建发展游艇业,占有区位、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突出优势。

1.区位和资源优势。游艇业对海洋岸线、避风港湾、水文、气候、观光资源、运动资源都有较高要求。福建东濒台湾海峡,海域面积约有13.6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蜿蜒,长达三千多千米,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居全国首位,曲折的海岸线形成大小港湾125个,较大的港湾大多内有山峦环卫,外有岛屿屏障,港阔,水深,建港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港口吞吐量可开发潜力大;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1500多个,占全国1/6,大多紧靠大陆;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不冷夏不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小,温和湿润;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景色秀丽的岛屿,林木葱郁,沙滩连绵,构成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是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海域广阔,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港湾、沙滩、岛礁、海钓、波浪、海洋生态等要素相当齐备,为游艇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

2.技术优势。游艇产业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同时它还是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的产业。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不仅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人才,而且本省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造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素质高。还有不少与游艇业相关的高等院校为游艇业发展培养开发、研制、管理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现有的造船业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还有一批像厦门快艇制造厂这样的先行者,经过了20多年“摸爬滚打”已为福建游艇业发展赚下第一桶金,积累了一定技术和经验。

3.市场优势。按照国际惯例,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法国百富勤公司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62万元人民币。这1亿中产阶层家庭意味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最近社科院报告指出中国现阶段中产阶层占就业人口15%并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在今后5年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游艇健身娱乐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选择,我国游艇业将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福建位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水平较高,又位处台湾海峡西岸,两岸三通呼之欲出,由此可见福建将拥有中国较成熟、较稳定和最具潜力的游艇业客源市场。游艇业将成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成为海洋旅游、个性消费和追求品味等时尚消费的新亮点。海上既有货船、豪华游轮,又有游览船、私人游艇、摩托艇等,本身也是一种水体人文景观。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管理与研究、海洋救助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随着21世纪海洋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游艇将成为海上最便捷快速舒适的交通工具。福建省加快游艇业的发展可以说,无论就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技术条件,还是市场潜力,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发展游艇业是加快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福建省是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市之一,正面临着从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大省的转变。要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挖掘潜力,必须考虑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加快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游艇制造、维修、综合补给、游艇消费是一个大产业,福建船艇工业历史悠久且现有基础雄厚,发展游艇制造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游艇产业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游艇消费人群消费能力一般都比较强。一方面游艇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拉动高档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甚至房地产等行业;另一方面游艇消费可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游客的消费支出将明显增加,有望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端旅游消费群体。同时,游艇除了本身价值不菲外,它的生产将带动新型材料、涂料、电子仪器、仪表、动力、推进系统等几十个配套工业的发展;而它的消费,也将带动游艇码头、游艇维修、燃料加注、水上娱乐等一大批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游艇产业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复杂、集中度高、产业聚集力和带动力强,在某些地方集中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可带动海洋经济其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还能增强海洋经济对内陆山区的辐射带动,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构建海洋经济圈需要游艇业的支撑。游艇业将成为继家电经济、房地产、汽车经济之后新的经济亮点。

四、福建省发展游艇业的几点思路

学习游艇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消化吸收后,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和我省资源、技术、区位特点,逐渐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游艇经济,打造有亚热带海洋风情的福建游艇业品牌。

1.应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游艇码头。发挥福建海域丰富海上旅游资源、悠久的海洋文化以及对台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游艇码头。吸引国内外游艇到此停泊、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如厦门市计划建造能同时容纳900艘游艇的香山码头,将建成集旅游、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游艇码头。据了解,该码头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游艇码头。各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富有个性和水景文化的游艇码头,带动水景旅游,使之成为各具特色的个性、休闲、海洋、健身、都市旅游新的风景线。

第5篇

在中日关于东海油气田争论及《中国海洋报告2010》(以下简称为“《海洋报告》”)的,将国民头脑中平时处于零散状态的海洋新闻归入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框架。

报告提醒我们,海洋是一个金矿,而中国人挖掘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持续占到GDP一成的中国海洋经济,会否乘胜追击,凭借海洋性新兴战略产业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成为未来的国家经济支柱?

海洋经济将几分天下?

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带规划的获批,全国已有多个沿海规划获批并将进入落实投资的阶段,这让下一个十年的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增长更令人期待。

海洋经济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表现”已经给人以足够信心。“进入21世纪的十年,海洋生产总值增幅几乎每年都明显高于GDP增幅,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海洋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立民说。

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海洋产业的“四”变“十二”――由传统的四大产业(交通运输、养殖业、旅游、盐化工)发展为如今的十二个海洋产业。

据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的消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组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到规划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可能会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全新角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400亿元。

这一数字尽管还不足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值得期待。2001年至2008年,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

但与此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的成本等传统问题,仍然是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中的变数。

“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以海水淡化等产业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商业化前景并不乐观,降低成本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韩立民说。

以海水淡化为例,中国北部地区都是缺水区,但并未大面积使用海水淡化水。“原因就在于海水淡化成本高,可能会到5块钱一吨,而自来水一般只有3块钱,所以难以通过市场利益驱动机制使企业去热衷于这些项目。”韩立民说。

现阶段,海洋性产业领域期待的是国家更为明显的政策倾斜。天津市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公司主要生产纯净工业用水,这个淡化标准要高于饮用水,现在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

“政府并没有对我们企业有什么特殊的扶持政策,好像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该人士说。

山东“蓝色经济区”信号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正在对山东蓝色经济区进行调研,“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正在争取进入“国家战略”。一个老牌的海洋经济区,将进入其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但长期以来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科技转化率偏低,产业派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使这些问题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需要一块“试验田”。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蓝色经济区的加快建设,有利于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一说规划,就把它理解成陆上规划;一说规划,各个地方可能会把自己既有的一些产业统统拉进来。这个思维定势要改变。”

山东具有承担蓝色经济区“试验田”的基本条件。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7.2%;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海域与其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此外海洋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沿海港口发展迅速,是中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的省份。

同时,山东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共有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6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广东“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在首届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笔者了解到,“十二五”末期,广东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

去年12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时就表示,因海而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屈家树透露,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批准实施。

未来五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

在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基础上,广东省将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务院确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双试点”地区,广东省有望在壮大并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探索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上种好“试验田”。

除了在布局方面寻求创新之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高端发展、创新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也将在科技兴海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二五”将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率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使广东成为海洋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区域海洋经济格局初成

《海洋报告》中显示,现在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三大传统区域的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王宏表示,目前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伴随这一格局的,是3个比例数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环渤海海洋生产总值1201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6%;长三角海洋生产总值9466亿元,占全国29.6%;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661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7%。三地海洋经济占比全国达到了约九成。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主管部门介绍,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比较优势明显,且两者关联性极强,互相拉动,形成中国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的产业集聚中心;而该经济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海洋产业之间差异较小,比较优势相近;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其海洋生产总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35.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依靠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区强大的科技优势,已经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集群;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在三个区域已经有了基本定位之后,韩立民认为,还应该在几个区域间进行横向的统筹,“国家现在仍有必要以青岛、厦门、上海等为中心,形成多中心竞争格局。同时可以建立起科研协作、科技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的平台,打破行业配比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 编后

发展海洋经济莫让“蓝色”变“黑色”

目前,沿海地区正在兴起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热潮,围海造地、兴建港口码头、沿海部署重工业……一片热火朝天。但伴随着“蓝色”机遇而来的,也有不注重规划、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黑色”隐忧。

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国家鼓励各地适度围填海造地,以拓展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适度利用海岸线,不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围填海速度过快,导致海岸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近13年间,渤海填海造地面积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以上,相当于整个渤海沿海地区减少2%至10%的污染消减能力。

稀缺的港口资源也存在无序开发、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青岛新建的董家口港和发展已具规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个环渤海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就超过10个。

钢铁、石化、造纸等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也在加速布局沿海地区,大有向沿海全线扩散之势,与近海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但如果因其资源丰富就一味索取,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海洋的报复。已有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才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权威部门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

第6篇

【关键词】海洋利用;海水淡化;环境保护;前景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淡水占2.5%,而海水占97.5%。海水利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淡水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显然,海水利用也是解决我国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向大海要水,要资源,是解决沿海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1.2研究意义

海水是淡水资源的重要宝库,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分析我国海水利用技术的现状,提出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促进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出路。

2、海水利用现状

2.1 国际海水利用现状

海水作为水资源的利用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海水直接利用,即不改变海水的化学成份而利用其恒温性、流体性等物理性质,直接代替淡水的使用过程,如海水直接用作冷却水、稀释水、洗涤水或大生活用水等等。其二是海水淡化,即将海水中的盐份脱掉一部分或绝大部分。海水直接利用的水量约占海水取用总量的90%以上,淡化水量不到10%,但它对满足工业用水和人类饮用水的需求则是非常重要的。

2.2 我国海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2.2.1对海水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引导,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不完善。

2.2.2海水利用发展慢、规模小

我国海水淡化水日产量仅占世界的1%左右,海水作冷却水用量仅占世界的6%左右。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附加值,品种和规模等方面与国外都有较大的差距。海水淡化成本仍相对较高。海水淡化吨水成本虽已降低,但相对于大部分沿海城市偏低的自来水价格而言,仍然偏高,这是制约海水淡化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2.3关键设备、核心部件还主要依靠进口

尽管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发展较快,但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受制于人。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耐蚀材料等主要依靠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海水淡化出的淡水成本高,大型海水利用装备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2.2.4成套化、规模化技术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针对万吨级、1O万t级海水利用工程的公益、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尚缺乏系统化开展,大型海水利用集成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大型海水利用成套化、规模化技术尚需工程化验证。

2.2.5海水利用与各种能源耦合技术需要继续探索

海水淡化与核能、海洋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耦合的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耦合关键技术尚需不断完善。

2.3 针对我国海水利用存在问题的建议

2.3.1技术的自主创新

要进一步强化海水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重点开展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大型化、集成化、成套化海水利用技术的应用,并形成海水利用装备制造产业。其中,海水淡化的重点是大型化低温多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型反渗透工程技术和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新能源与海水淡化技术耦合等。海水直接利用的重点是超大型海水循环冷却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大规模海水冲厕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海水烟气脱硫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研发与应用。海水化学资源提取的重点是开展海水提钾、溴、镁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示范,解决浓海水综合利用问题,探索浓海水提铀、锂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2.3.2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推进海水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对引进的成套海水利用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引进部分关键部件,进行研发并形成自主创新的集成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现海水利用自主创新领域的新拓展。

2.3.3强化海水利用政产学研用

加强政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加快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海水利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作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通过政策环境优化、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及合作研发等方式,实现海水利用自主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机对接和融合,加快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

3、前景

海水利用业作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1 需求角度

海水利用业作为淡水资源的主要补充途径,其重要地位不可动摇。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陆域开发活动的不断升级,海水作为淡水的重要补充来源,将会在众多领域发挥作用。

3.2 技术角度

目前海水利用的各项主流技术已经成熟,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水脱硫技术等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已经进入典型示范阶段,为海水利用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3 产业政策支持角度

海水利用业是沿海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产业,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海水利用业。国家政策的导向,为海水利用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保证了海水利用业的长期发展。

结 语

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缺水地区发展海水利用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海水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水源之一,海水利用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必须共同努力,加快海水利用技术与设备制造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步伐,认真开展海水利用示范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水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研究相关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鼓励社会参与、拓宽融资渠道沿海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展海水利用产业,优化用水结构各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海水利用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推动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屈强,刘淑静.海水利用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M].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7):22.

[2] 杨尚宝.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规划[J].水工业市场,2007(8):11.

第7篇

[摘 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带给区域内上市公司许多机遇与挑战,公司应依据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布署、地理优势及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选择投资项目,谋求自身的快速发展,为此可通过树立地区性投资战略意识、利用经济区构建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引导与激励机制,不断改善公司的投资决策。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区域性上市公司; 地区性投资;

广西北部湾风声水起,独特的地域优势、优厚的政策扶持、快速的成长趋势充满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得天独厚,应充分利用经济区的环境与条件,切实结合自身实力与特点,制定并实施契合经济区发展战略布署的公司投资战略,谋求公司的发展壮大,实现与经济区共进共荣,和谐发展。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投资状况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目前有32家,主要经营领域涉及化工、生物制药、交通工程与设备制造、糖业及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海洋、港口、林业及加工等。虽处于高速发展区域,由于投资方向及重点与经济区发展战略布署存在不少差异,直接制约了其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西南、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是我国与东盟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发展区域。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济区要建成“以面向东盟合作和服务带动“三南”为支点,以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为核心内容的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据此确定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

经济区上市公司的投资在政府着力推进经济区开发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投资缺乏地区战略意识。上市公司具有集聚资金的功能,其功能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更取决于公司的发展前景;经济区依赖资金推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为上市公司在经济区的投资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为上市公司发展呈现出良好成长的前景预期;但上市公司缺乏对两者相辅相成关系的清楚认识,投资上未能关注于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公司投资战略缺乏地区性,丧失经济区快速发展对上市公司的推动。

2.投资与经济区重点发展产业的布署关联程度不高。经济区内只有60%左右的上市公司涉及重点发展产业的投资;而30%~40%的重点发展产业没有上市公司涉足。丧失了经济区对重点发展产业提供的大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3.投资没有充分依托经济区自然、社会资源,失去了区域自然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政策的优势。经济区上市公司发展之本源于区域特色资源,许多公司一味地追求全社会性的技术、市场的投资,忽视依托区域特色资源之本,使上市公司的发展成为无本可依.无源可溯,丧失特色的发展优势。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投资路径的选择

1.依据经济区发展战略布署选择上市公司投资的方向与重点,确定公司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促进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区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在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积极参与相关产业的基础建设投资、信息沟通平台建设投资及能辐射经济区周边区域的项目投资。

2.依据经济区地域优势选择上市公司投资的区域和行业,实现物流等经营成本的节约,谋求公司区域经营的优势。经济区拥有便利的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网络,以及颇具特色的传统行业如糖业、矿业等,上市公司应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投资,充分利用区域位置与交通的优势,发挥区位优势。

3.依据经济区自然资源优势选择上市公司投资的领域,谋求资源优势。经济区具有丰富的海岸线、土地、以及海洋、农林、旅游等自然资源,上市公司可根据自身对相应资源的消化能力选择合适的领域及项目,充分利用经济区自然资源,形成公司经营的资源优势。

4.依据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短缺选择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形成公司经营广阔而可靠的市场。经济区建设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机会,产生大量的基础项目、产业项目及各种公共平台项目需投资,形成区域内快速增长的需求市场,也形成经济区辐射所及的周边区域伴随增长的需求市场。上市公司投资应遵循满足经济区发展需要的原则,重点投资服务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产业、重要商品供给及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促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随之实现公司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三、改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投资的对策

1.根据上市公司自身的经济、技术、人力等条件合理地确定投资战略,选择富含地区性特征的投资项目,使公司投资充分契合经济区发展战略安排,以获得地区政府的支持和经济区的优惠政策。经济区上市公司作为区域性企业应以地区经济发展为本,树立地区性投资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发展建设项目的投资,在地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顺势而进,实现公司与地区共同的快速发展。

第8篇

 

“十二五”时期是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期,全球地理信息产业也同时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近几年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产值以年均 25%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达26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万亿元规模。而随着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军转民用,导航系统、遥感应用、电子地图等地理信息服务全产业链将充满投资机遇。

 

在各地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技术和产品以及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利用地理信息及其技术进行科学规划和决策,解决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已成为共识。在产业和应用方面,地理信息在车载导航、物流配送、移动目标监控、定位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欢迎,正在形成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

 

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到“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将促进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关联服务业的发展,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支撑重大项目科学决策,带动创业就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浙江:特色产业聚集

 

作为新型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制定的《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的地理信息产业,如何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指导性建议。

 

浙江省是我国率先开展三网融合综合业务探索的省份之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宽带普及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基础优势。据统计,截至2010年,浙江省实现3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用户达3970万户,普及率居全国第3位。

 

在此基础上,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地理信息应用及安全保密技术、卫星导航定位与应用技术、三维虚拟现实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等一大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已得到突破。据介绍,浙江省航天航空遥感发展迅速,已建立的2座地面卫星接收站,可实时接收、处理相关卫星影像数据,航天航空影像数据自动化处理难题已经破解;建立了应急测绘保障机制,成立了与国家联动的省、市应急测绘保障队伍;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航测内外业一体化立体采编工具软件,大幅度提高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效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浙江地理信息企业的从业范围已从传统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领域,发展到数据采集和开发应用、系统研发、信息服务、硬件制造、软件、教学、培训等领域,省内部分地理信息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地理信息公司,地理信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社会经济统计、人口计生、公安指挥、资源管理、交通管理、地籍管理,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经济较发达省份,民间资本充裕而活跃。地理信息产业近年的快速发展势头已引起浙江民营企业的广泛关注,民营资本投资地理信息产业,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正在共同建设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根据产业发展已有基础和发展要求,浙江省将以地理信息产业园为核心,以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市为副中心,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地理信息关联产业发展的若干各具特色的相对集聚区,作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区的补充,形成覆盖全省、产业链接、配套能力强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格局。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将初步建成一个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将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重要省份和华东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

 

今年,产业园区通过特聘招商、中介招商,已有北京国遥新天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兴科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在我国遥感影像数据和应用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注册落户该园。也有包括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前来考察洽谈。

 

根据浙江省测绘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总产出2.4亿元,同比增长28%;税收1357万元,增长20%,仍在建设中的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就已实现开门红。目前,该园已签约项目167个,总投资约98.81亿元。预计到2015年,该园年产值将超30亿元,真正成为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地理信息产业龙头。

 

在特色研发方面,“浙江省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高精度、陆海关联的现代测绘基准框架建设、海岛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测绘、海岛礁精确定位、浅海区域水下地形图和潮间带地形图测绘。在此基础上,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大力促进海洋地理信息资源

 

的开发利用,服务江浙省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结合海洋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现代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业发展等,开展船舶监控定位、港口物流导航、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滩涂利用、海洋资源勘探、海岛观光等海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不断提高海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今年6月,中国总参谋部测绘导航局在浙江签署“深化北斗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斗(浙江)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共同推进重点行业北斗应用,率先在我省智慧海洋、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灾、车载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优先采用北斗系统成熟技术与产品;支持设立浙江北斗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用以创新卫星导航应用核心技术;在北斗卫星领域深化军地融合,共建国家北斗导航应用(浙江)产业基地,将进一步加快北斗卫星导航在浙江的民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总投资约15亿元国家首个北斗海洋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也在舟山启动,北斗海洋应用研究院、北斗海洋应用服务运营中心和北斗海洋应用示范中心将投入建设。届时,通过工程示范、体系构建、平台打造,有望深化和拓展北斗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加快舟山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效能,有力助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也将进一步创新海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新途径,为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作出示范,发挥引领作用。

 

浙江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建设“大企业、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的总体要求下,结合近年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天地图·浙江”、物联网、“三网融合”、海洋经济发展、山区科学发展及地理国情监测等发展重点形成若干个大项目,引导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山西:智慧城市带动

 

智慧城市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前几年,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被炒的铺天盖地。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两批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更是将这股热浪推向了新。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会涉及国土、房产、公安、环保、卫生等几十个领域的2000多个应用系统,为智慧城市的创建提供支撑平台。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据,影像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应用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生产制造等领域的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带动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达300多亿。这一方面,使地理信息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带来了智慧城市与地理信息产业 “1+1>2”的市场效应。

 

地理时空信息的大数据特点,只有与云计算结合,才能进一步满足智慧城市应用需求,从而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数字山西”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基于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工作基础上,通过推进山西省各市、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内容。 经过多年的积累,山西省已形成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后能够使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发挥效益。

 

2013年初,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及试点工作,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测绘和数据支撑城市建设的山西省首府太原,首当其冲成为试点之一。

 

太原试点的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时空信息云平台,致力突破城市智能决策共性关键技术,构建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系统,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决策应用示范,为城市运行、管理和规划提供面向多层次、细粒度用户的综合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先后被列入科技部智慧城市领域国家863计划。

 

据山西省太原市基础地理数据中心主任卫启云介绍,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由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发展而来,该平台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主题,以强化基础、促进应用为主线,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着力提高智慧应用水平,从过去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提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逐步发展为向各部门提供各自所需的个性化服务平台,使其服务更科学、更精准、更智能、更高效。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了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不过由于地理信息产业覆盖范围广,产业链巨大,既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卫星定位与导航产业、航空航天遥感产业,也包括测绘业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还包括LBS(基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和各类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市场需求的增长与本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明显,存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够丰富、开发利用不足,教育科研薄弱、专业人才紧缺,产业总量偏低、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集聚能力亟待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对地理信息产品及其技术服务的消费应用仍需引导和培育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山西来说,国家863计划项目是提升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在地理信息产业落地实施过程中,山西省聚合多方资源积累创新经验,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更好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将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引入产业基地,发挥地理信息企业孵化器作用和产业集群效应,支持企业申请建立地理信息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项目实施,就走了一条由太原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武汉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和厦门硅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7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合作路径。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和造就一批业内高端技术人才;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将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智慧太原试点建设相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根据《山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山西省将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导向以及推广宣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地理信息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与地理信息产业融合,推进传统产业和社会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通过提供政策、资源、技术、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联合,发展地理信息龙头企业。

 

在财政方面,设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激励政策。一方面为地理信息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服务,推动地理信息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及投资项目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对于经认定的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开发、服务有关业务的地理信息企业,按有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为促进山西省信息消费快速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山西省政府办公厅进而印发《山西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拓宽地理信息服务市场;发展北斗应用及服务,推动北斗导航与移动通信、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推进北斗导航在交通、减灾、电信、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随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民用化步伐加速,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地区正在根据政策方向和产业特色孕育一系列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标准化空间地理信息产品,促进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带动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9篇

一、江苏经济新增长点发育的特征

党的十以来,江苏力争全面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主动把握、积极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现动力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五化”态势,经济新增长点不断孕育和壮大,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次产业结构日益高度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协同。2014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8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8.8%、9.3%,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江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6∶47.7∶46.7,与2010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分别降低0.5个、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5.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2014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7%,2010年以来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

工业行业结构逐步集约化。出台“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提升“百千万”工程,加快全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步伐。2014年,江苏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幅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由2013年45.3%提升至52.7%;高耗能行业实现产值4.7万亿元,同比增长6.3%,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由2013年31.6%回落至26.6%。装备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幅比2013年提升较快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0.5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1.2个百分点)。2014年,高耗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0.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3.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5%,纺织业为5.1%,体现出工业行业结构逐步集约化。

服务业结构初显高端。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十个重点产业领域,实施百个重大项目,每年完成千亿元投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高0.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6.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9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营业利润1091.5亿元,增长8.4%。2014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比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相对集中的营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服务外包发展迅速,2014年江苏服务外包执行总额311.3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从合同类别看,信息技术外包执行额增长32.1%,业务流程外包执行额增长18.4%,知识流程外包执行额增长30.6%。

新兴产业渐趋规模化。制定并适时出台“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大产业推进方案,加快了全省新兴产业发展步伐。2014年江苏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52亿元,增长13.2%,高于规上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销售收入101.2亿元,同比增长32%;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销售收入10666亿元,增长15.2%;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6817亿元,增长17.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4019亿元,增长21.7%;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销售收入350亿元,增长39.5%;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9916亿元,增长10.6%;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3466亿元,增长1.3%。

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优势。紧紧抓住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3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2.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9.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0~201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3.0%、35.3%、37.5%、38.5%、39.5%,累计提高6.5个百分点。科技部的2014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选结果中,江苏有130家企业获得认定,占全国认定总数的五分之一,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4年底,江苏累计有634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居全国第一,体现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化特征。

同时,江苏经济新增长点发育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一是新增长点支撑经济增长能力仍然较弱。2014年江苏造船新接订单量下降31.7%;光伏组件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0%以上,整个光伏行业的不景气将影响到江苏光伏企业的发展。二是经济新增长点有宽泛的迹象。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个数从2009年的“六大”增加到2012年的“十大”,一定程度上难以形成集聚优势。三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够聚焦。由于产业选择方向存在宽泛迹象,产业相关扶持政策也很难有效聚焦,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江苏经济新增长点的选择方向

江苏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正在孕育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和行业,存在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潜力。通过对比相关产业增长速度(比重)、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方法,对产业重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进行遴选,能够更好地找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产业选择方向,从而为保持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动力、新引擎。

增长速度或比重比较情况。从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增长速度看,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第一、第二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先行军”。2014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增速分别高于第一、第二产业6.4个、0.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2014年,江苏第三产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升0.3个和0.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相对集中的营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1.9%、8.5%和3.7%,分别下降0.6个、0.4个和0.1个百分点。

从新兴产业行业增长速度看,海洋工程、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成为“领跑者”。2014年江苏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果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好于内部其他行业。同年,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增速产业内部保持第一,同比增长39.5%;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32%,位居第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1.7%,位居第三;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7.2%,位居第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增长15.2%,位居第五;新材料产业增长10.6%,位居第六;新能源产业增长1.3%,是唯一保持个位数增长的行业。

从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增长速度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成为“领头雁”。201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增长相对较快,产值分别增长11.8%、11.7%,快于内部其他行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10.9%、10.4%,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保持个位数增长的行业有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分别增长9.1%、0.5%、6.7%、4.9%。

贡献率比较情况。从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看,服务业贡献率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成为“新引擎”。从三次产业看,2014年江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2014年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2.4%、7.1%、7.3%、7.2%,贡献率也相对较高。

从主要行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看,电气机械、通用设备、计算机、汽车、医药业成为“排头兵”。2014年,在江苏40个大类的工业行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3.2%、8.9%、7.0%、6.5%、5.7%、3.5%、2.7%,高于工业内部其他行业。

从各行业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贡献率看,智能装备、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主力军”。201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中智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2%、24.4%和18.4%,明显高于内部其他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对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6%、2.5%、7.05%、1.5%和2.4%,贡献率相对较低。

通过对近年来江苏经济新增长点发育的显著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产业的增长速度、各产业的贡献率变化情况,未来几年产业结构重塑过程中经济新增长点主要有:

经济新增长点之一:服务业尤其是以互联网经济、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逐步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以服务业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即使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增长势头仍然良好,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2014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7%,预计2020年达50%左右,提升空间在5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江苏生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30%、18%、10%,比2014年将分别提高2个、3.5个和3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发现20个左右的“淘宝村”,江苏占据3个,数量低于浙江、山东,江苏互联网经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经济新增长点之二: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且保持稳定增长的新兴产业是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方向。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市场需求较为疲软的背景下,江苏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仍然保持良好增长势头。2014年,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增速产业内部保持第一,同比增长39.5%,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3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1.7%,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7.2%,呈现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未来一轮的发展中可予以重点关注。

经济新增长点之三:部分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行业发展速度快、体量大,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优势行业,能够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江苏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万亿,累计产值4.6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0.7%。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新材料制造业产值1.5万亿元,增长11.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1.4万亿元,增长10.9%,增速均快于内部其他行业。

经济新增长点之四: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将逐步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拉动有效投资、激发绿色消费,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绿色环保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2014年,江苏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16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817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未来,可以集中力量在优势领域率先实现突破,进一步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在该领域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经济新增长点成长的政策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新江苏、迈上新台阶”的关键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培育和壮大新经济增长点,实现“四力齐驱”,对于实现“五个迈上新台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驱动力。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比重,关键在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总量。要坚持以规模扩张带动结构提升,突出发展金融、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养老、住房、医疗等公益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带动性强的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百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促进服务业总量倍增、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内容服务和平台经济等新型业态,大力培育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

促进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增强产业支撑力。围绕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注重以龙头企业或主导产品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坚持高端引领,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协同创新,注重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和引进一流人才,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构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注重发展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聚焦高新技术优势产业,提高产业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大产业产值均过万亿元,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主力军。随着经济发展与转型,全省高级技术产品生产由主要依靠传统支柱产业逐步转向更多高新技术产业。要着重发展有前景、有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门类、新业态,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促产业提速增效。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使之更加优化合理,为全省经济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第10篇

国际顶级的高端休闲运动赛事――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在落户日本、韩国之后落地中国。

10月17日下午,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小康》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在北京新闻大厦举办。

此次峰会上,“世界钓鱼大会网站”官网也正式启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标志性事件以及此次峰会的召开,将正式宣告中国海洋休闲时代的到来。

产学研三方热议海洋休闲

在此次峰会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求是杂志原社长高明光;国资委监事会原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解思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干部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及总编辑舒富民;国际钓鱼运动协会董事、执委会主席皮特•费舍恩;国际钓鱼运动协会中国区顾问、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美中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郑学礼;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体雁;北大三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温波等产学研三方几十位代表、嘉宾,围绕着激活海洋休闲娱乐消费市场、建立海洋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沿海地区休闲产业合作等多项重大议题展开热议,重点就中国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及衍生项目布局等展开研究,共同探讨了中国海洋休闲经济发展的未来。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著名主持人刘建宏主持了整场峰会。

峰会标志海洋休闲时代到来

据《小康•财智》杂志记者了解,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是由国际钓鱼运动协会主办的,集休闲旅游、国际体育、文化产业、经济贸易、海洋经济等诸多热点要素,兼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国际赛事。国际钓鱼运动协会是唯一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在世界范围内运作的垂钓运动权威国际组织。时至今日,国际钓鱼运动协会的成员已经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

在我国,钓鱼人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休闲运动群体之一,这个人群还存在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中国的钓鱼产业前景广阔。2008年国内休闲渔业产值达到800亿,出口额度560亿;据统计,在2013年,中国休闲渔业产值将达到2500亿,市场潜力巨大,这将在我国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之下,在我国积极推动、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显得尤为重要。

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及总编辑舒富民认为,通过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承办城市将成为世界钓鱼爱好者的关注焦点和信息传播中心,并以此打造产业链(包含: 渔具企业总部基地、游艇基地、海钓赛事活动基地、休闲旅游度假、海钓产业人才交流基地等),以海钓为核心的休闲渔业将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亮点。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每年举办,参与及吸引城市人员规模将达到数百万,预计每年将增加旅游收入50亿,将直接吸引投资100多亿,增加当地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拉动地方投资将达到200亿以上。可解决2万多人的当地就业。

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将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之后的国际文化大事件,其成功举办,必然会带来多赢的局面:在开拓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的同时,提倡健康的海洋休闲活动,提供创造海洋产业价值的平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倡导海洋休闲,我觉得已经到时候了。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的召开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标志的话,它标志着中国要开启海洋休闲的时代。”舒富民说。

亚洲最大海洋休闲产业航母落地中国

“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召开之际,世界钓鱼运动大会的官网正式启动了,这也预示着这项世界高端赛事在中国正式落地。”作为这一赛事在中国落地的亲身推动者,北大三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温波在峰会上感慨万千。

他说,世界钓鱼运动大会作为北大三方公司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关怀指导下,共同开发引进的新型休闲体育赛事。目的是提倡健康的休闲钓鱼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创造海洋休闲产业价值的平台,引进国际钓鱼赛事技术,借鉴欧美海洋休闲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赛事精品,同时,探索中国休闲体育的运营模式。

“回想两年来赛事的筹备过程,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我们的团队从未动摇过,因为我们知道,这不是在做一个普通的项目,而是在开创一项伟大的蓝色事业。”夏温波说。

夏温波称,2011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的举办,就是为大家展示国家海洋经济、休闲体育产业的大好形势;剖析国际海洋休闲产业案例,汇聚顶尖智慧,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为成功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提供思路,为产业研讨与交流提供平台,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此我们已与《小康》杂志社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要把这个品牌长期做下去,举办海洋休闲高层峰会,共同开拓海洋休闲产业的未来。

夏威夷海钓大赛创始人、大赛主席,国际钓鱼运动协会董事执委会主席皮特.费舍恩也来到了峰会现场。

这位现年83岁的老人,用整整半个世纪缔造了世界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海钓赛事,并将夏威夷KONA(柯纳岛)打造成了世界著名的海钓圣地和国际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地。30年前,正是这位被誉为“美国海钓之父”的老人,一手帮助日本发展起了海钓赛事和相关产业;10年前,他帮助韩国建立了世界海钓赛事基地。皮特.费舍恩满怀深情地说:“来到中国推动中国钓鱼事业的发展,是我最后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要用余生帮助中国发展海洋钓鱼事业。”

国际钓鱼运动协会中国区顾问、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美中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郑学礼认为,从皮特先生毕生的经历来说,他把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带到中国的同时,也等于说是把高品质、高规则的赛事带到了中国。

海洋经济的抓手所在

皮特.费舍恩在峰会上称,在世界钓鱼运动大会的国度,一年52个周中,虽然只有7天用来比赛,但余下来的51个周将吸引世界各地钓鱼爱好者、旅游者来到我们举办钓鱼大赛的地点,这推动了当地钓鱼事业、旅游业的繁盛。

皮特先生的观点得到了与会领导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的认同。他认为,海洋休闲产业确实是一种绿色、低碳的产业,特别适合我们沿海地区、沿海城市来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程路指出,世界上凡是搞海洋休闲产业的,它们经济发展都很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它的海洋休闲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就非常发达。美国的钓鱼业大概有将近1000万人,消费额是800多亿美元,能够拉动120万人的就业;有些不发达国家城市海洋休闲和钓鱼产业发展也非常快,突出的例子是墨西哥的卡波圣卢卡斯市,连续搞了十年休闲和钓鱼世界的峰会,由过去简单的搞旅游变成了多面的旅游休闲、旅游会议。

像韩国依靠海洋休闲产业和钓鱼产业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可以说这个产业是韩国经济发展再次升级的重要推手。韩国的海岸线只有9.8万平方公里,而中国海岸线数倍于韩国,所以我们有非常优良的条件发展海洋休闲产业和海洋体育旅游产业。

在他看来,投资海洋休闲业,还为民间资本出路找到很好的渠道。“在这样一个黄金产业面前,把民间资本拿过来,不仅是我们办对了事情,而且有了强大的资金保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干部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认为,海洋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海洋经济重要动力。“被誉为‘海钓界奥运会’的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将是海洋经济很好的推手,以海钓为核心,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体育等行业有机结合的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将对国家整体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海洋休闲业应予以政府扶持

正在致力研究、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若干投融资政策问题的休闲产业专家、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认为,应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国家投融资政策。比如海洋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其中,海洋服务业重点行业投融资政策,重点是促进海洋旅游业、海洋低空经济发展等相关产业的投融资政策,包括海洋休闲产业、海洋游艇产业、海洋低空飞机的热气球、水上飞机等产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沈体雁建议,应建立国家海洋旅游国家标准。包括海洋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标准、滨海休闲旅游规划管理标准、生态环境检测控制标准等。他指出,像环渤海地区沿海的大开发过程中,石油勘探便给滨海旅游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他同时指出,应该抓紧建立中国的国家海洋休闲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生态安全的管理、防灾和应急体系等等。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丁元竹认为,发展海洋休闲产业,归根结底要把经济和社会有机结合,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在当前的海洋休闲也好,海洋经济也好,一定要最终落脚在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上。而这也正是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国际休闲项目落地中国的意义。

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文义认为,体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撬动,从奥运会、亚运会举办可见一斑。经济发展有三个驱动:一是扩大内需,二是加大投资,三是扩大出口。而钓鱼产业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平认为,相比中国的麻将等消遣活动,海洋钓鱼等海洋消费还可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中国休闲文化。让中国文化更具有冒险、创新、探索未知的精神,崇尚未知、遵守规则的精神。

图片说明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营销;舟山;海洋;旅游

一、城市营销的含义

城市营销,是指把经济中的营销意识营销机制和营销方式等理念和手段运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把城市中可经营的资源如土地、城市基础建设、城市生态文化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累积、自我增值的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地提高

二、舟山实施城市营销策略的SWOT分析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舟山的环境进行分析,以此来为舟山城市营销的开展找到切人点。

(一)优势(strength)

1、港口优势。舟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口和航道资源优势,是中国东南沿海建设大型深水港的理想港址。全市水深15米以上岸线200公里,港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航道纵多,水深流稳,终年不冻,主航道可通行20 30万吨级巨轮,港口年吞吐量在1.5亿吨以上,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九位。

2、渔业资源丰富。素有“东海鱼舱”和“中国渔都”的舟山水产品资源丰富海域内盛产鱼、虾、贝、藻类等海水产品500多种,全市渔业年产量在120万吨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渔场。

3、旅游景点众多。舟山四季分明、春暖夏凉、气候宜人,自然景观绚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蕴藏着众多的旅游资源。如“海天佛国”普陀山、“桃花传奇”桃花岛等都是舟山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可供游客来观光度假。

4、船舶制造业初具规模。舟山是中国和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基地,近年来船舶工业高速发展,已拥有规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lO0多家,年造船能力达列290万载重吨,拥有5000吨级以上修船坞40多座,中20万~30万吨级4座。

5、海洋文化特色鲜明。舟山海洋文化丰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二是浩气长存的海疆军旅文化;三足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四是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五是丰富多彩的海洋民间文化。

(二)劣势(weakness)

1、经营方式粗放,技术落后。作为一个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舟山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应该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来看,舟山的经济仍未有太大的起色,除了依靠渔业、船舶及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外,并没有太多的科技产业融人到整个经济结构当中,经济地发展靠“吃老本”,没有挖掘新的创新点。

2、招商引资能力欠佳。舟山本身并不缺少潜力巨大的投资市场,浙江省对各市的招商引资也实行鼓励政策,但是舟山确实没有特别成功的投资项目。除了船舶制造业有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投资外,其他行业基本是自己出资,这说明了舟山市缺少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招商引资能力。

3、物价水平偏高。舟山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居浙江省各省市前列,从2009年上半年全省反馈数据看,舟山市居民消费价格高于全省平均1.2个百分点,与嘉兴、绍兴二市并列居第一位,这项数据不但制约了舟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限制了市民的收入可支配能力。

4、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舟山岛屿众多,有许多天然港口,目前也有较好的吞吐能力。但是,港口设施老化,布局拥挤明显限制了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5、政府城市营销意识不强。与其他兄弟城市相比,舟山市政府的工作效率偏低,城市发展规划缺乏特色,“重经济、轻文化”,难以形成独特的城市“标志”。

(三)机会(opportunity)

1、舟山跨海大桥的建设。长期以来因一水相隔,舟山孤悬海外,海岛经济受到了极大地制约,连岛工程跨海大桥的建没,起自舟山本岛的国道329线鸭蛋山的环岛公路,经舟山群岛中的里钓岛、富翅岛、册子岛、金塘岛至宁波镇海区,与宁波饶城高速公路和杭州湾火桥相连接,使舟山更紧密地融人到长三角经济圈内,2009年l1月2215大桥正式开通,舟山进入了全面大桥时代。

2、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2006年,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启动以来,港口生产运营业绩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也进一步实现了两港资源的整合,做到了规划、建没、品牌、管理的“四个统一”,其整体竞争力大火地提高。这对舟山更好地利用港口优势、打造城市品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沪宁杭都市圈的辐射与扩大。沪宁杭是全国最大的都市圈之一,辐射范围较广。舟山就在这个都市圈的边缘,市场空间广,再加上与宁波的港口一体化建设,将会有更多的机遇,随着沪宁杭都市圈的不断矿大,相信舟山的发展也会纳入它的整个发展体系中去。

(四)威胁(threat)

l、杭州、宁波的发展使舟山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浙江省各市县的发展速度迅猛,特别是杭州、宁波等地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城市品牌。在这样的一种竞争环境下,舟山要想赶上甚至超越这些市县是件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只有进一步做好城市营销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城市具有吸引力,在当中脱颖而出。

2、纺织品配额限制取消。自2005年1月1日起,原先对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的发达国家按照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取消了纺织品配额,给国内纺织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纺织企业的竞争以及由此带来国际反倾销事件的增多,这给舟山纺织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威胁。

3、金融危机佘波仍存。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舟山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纺织业、水产品加工以及船舶等行业的进出El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此外,金融危机也使国外大企业投资能力减弱,外资项目建设进度放缓。到目前为止,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

4、上海港的市场基本覆盖了舟山港。上海港是中国第一大港,有巨大的吞吐能力和广阔的港口腹地,港口设施完善,集运技术先进。舟山港与上海港的直线距离大约530公里,属于上海港的辐射范围,几乎所有的大型同内外运输都出入上海港,舟山港只能接待巾小型的国内运输船只,这样大大限制了舟山港的规模扩人和发展。

三、舟山市实施城市营销战略的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金融支持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several finance bottlenecks on developing the blue economy,and proposed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successful practices and experiments from other well-developed marine economy and land finance,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investing and financing platform,innovating finance products,etc.

Key Words:shandong peninsula,blue economic zone,marine economy,finance suppor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1-0003-04

2009年4月和10月,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结合山东区域优势和发展特点,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大机遇。“蓝色经济区”寓意深远,是指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但是由于海洋产业自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禀赋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社会公益性和效益外溢性的脱节,蓝色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发展前景和潜在收益不确定性的问题,导致现行较为成熟的陆地金融制度体系和产品创新手段无法与海洋经济融合,来发挥资金支持和平台支撑作用。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地金融的对接,促进陆地金融发展理念与金融手段的创新与转变,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和必由之路。

一、国内外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手段及经验

国外发展海洋经济的时间较长,相关的金融支持手段较为丰富,总起来说,目前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执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政策,涉及项目集中于渔业发展和船只建造,旨在通过分担风险和诱导利益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选择,主要措施有发展政策性保险、创新投融资机制以及开展金融合作。

(一)发展政策性保险

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海洋产业,尤其是渔业的发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难以规避成本收益不对称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发展政策性保险,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能有效动员全社会来分散海洋产业风险,改变生产经营者在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是完善海洋产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产业发展中政策性保险的主要形式有:(1)渔船保险补贴计划:按照渔船马力的不同实行“高马力高保额、低马力低保额的动力补贴方案,由政府出资补贴保险费的30%。(2)渔业保险补贴计划:政府成立专项准备基金对从事渔业生产和渔业相关链条产品开发产业的保险费进行20%-30%的适当补贴。(3)普惠制的引导性保险计划:不设定具体行业和受益主体,只要与海洋经济建设相关并愿意投保,政府均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性保险费补贴,从而引导更多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海洋产业自身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等弱质性决定了金融机构支持有限和产业必然存在资金缺口。为了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国际上围绕金融的抵押、担保、信贷等环节已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筹资、融资服务体系,尽可能为其提供金融配套服务。(1)降低涉海产业融资门槛,增加贷款额度,例如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海洋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偿还期限长的贷款。(2)建立涉海产业发展基金,例如渔业基金、渔获量均衡基金、渔船资本化基金、渔船油价稳定基金、渔船保险基金、渔业贷款基金、地区发展基金等,为涉海经济提供贷款贴息支持。(3)成立专业银行,并以优惠利率和分期偿还的形式向购买或改造渔船、购买鱼类加工设备以及其他涉海产业活动提供贷款,如挪威的海洋银行。(4)提供类似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的渔产品抵押贷款制度,该制度下渔民可以按照贷款率水平,将产品抵押给国家,获得贷款收益。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率时,渔民可以放弃抵押产品,且不需要偿还贷款;反之可以将已经抵押的产品要回出售,并偿还贷款及相应的利息。

(三)开展金融合作

仅仅依靠有限的政策性融资力量和部分商业性融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海洋产业对资金的大额和连续性需求,因此国际上一般都采取在政府投资示范性、引导性和调控性基础上的金融合作,例如兴办合作基金会,设立信用担保基金和机构,通过股份制方式或联合担保方式发展涉海产业小额信贷等。另外,鼓励企业入股、个人捐助、国际援助等方式通过项目合作或渠道创新积极进入涉海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融资新体系,也有效扩大了海洋产业发展的资金总量。

相比较国外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和金融支持手段,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概念,至今虽已有近30年的时间,但仍处于起步、摸索、修正和补充阶段。直到近几年,随着一系列临海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国内金融业才开始利用国家赋予的改革优惠政策和有利时机,在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开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一是加大信贷渠道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金融资源倾斜程度,主要向各类海洋开发基础设施项目、涉海建设大型项目、中小企业及特色行业提供金融支持,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可以直接投入政策性资金支持具体海洋经济项目,还可以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商业银行从事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动。二是设立专业融资机构,提供专项服务。设立专业性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滨海新区成立渤海银行和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并加大国内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增加专项业务发展部门,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另外,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利用优惠贷款,发展特色服务,形成对国内金融资源的有效补充。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运作方式,扩大直接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银团贷款、保函、企业债券、海域使用权抵押、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方式,为涉海企业提供优良、特色金融服务。四是推动金融开放进程,有效控制涉外风险。逐步展开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改革,有序开放涉海企业集团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和运作,尝试发展离岸金融市场,采取更便捷的外币结算方法,鼓励金融机构在更大范围内从事混业经营业务。

二、山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结合国内外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实践,思考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的金融发展程度和投融资体系建设现状,尚存在以下几个“瓶颈”。

一是资金支持缺乏力度,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目前省内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引进外资。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底,山东海洋产业源自上述三方面形成的融资额度分别约为730亿元、82.5亿元以及20亿美元。尽管集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涉海产业贷款只占全省贷款余额的4.4%,涉海上市企业只占全省上市企业数量的5%,短期融资券融资额只占全省余额的7.5%、实际利用外资只占全省实际利用额的2.6%。此外,发展风险投资是解决海洋高技术产业融资的最有效途径,但山东省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仅有的少数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并不符合产业运行规律,且过度追求保值增值。

二是抵押物创新滞后,增加贷款融资障碍。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一方面,动产在海洋经济产业资产中占比较高,而山东省的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开展船舶等动产抵押业务,海洋经济产业获得的贷款超过90%为信用担保贷款或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抵押贷款;另一方面,海洋经济产业可用于贷款抵押的机器设备多属专用设备,其抵押率相对较低,大多仅在25%-60%。此外,海域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抵押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还不够规范和明确,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没有开展这一业务。造成的结果就是省内许多涉海企业和个人以船舶等为抵押从香港或境外银行获得贷款融资,而省内金融机构则不得不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

三是风险规避手段缺失,形成潜在无形损失。海洋经济产业多为涉外企业,相对于一般陆地经济,要面临更多的汇率风险。以造船业为例,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船舶出口业务占比超过70%,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我国造船业将损失21亿元。虽然涉海企业可以通过选择结算币种、远期交易、套期保值等手段部分锁定或转嫁汇率风险,但汇率的波动仍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利润,而目前金融市场和机构缺乏足够的手段出清汇率风险。在汇率波动尤其是单边升值的背景下,汇率风险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金特别是社会资金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投入。

四是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贷款融资保障。涉海保险尤其是渔业养殖保险等能减少信贷风险,增加还贷保障,多数商业银行和农信社都将保险作为还款来源的有效保证。尽管近年来海洋保险的险种和规模开始加快发展(据统计,2007年省内海上船舶保险保费规模为2.3亿元,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规模达1亿元左右),但也只占全省保费收入的1%,与涉海产业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严重脱钩,难以有效覆盖风险。涉海保险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性保险产品;二是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三是即使对于已有的保险项目,由于专业人才和相关定价、估损、理赔技术的缺乏,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缺乏专门化的担保机构、租赁公司以及相关领域内的法律、会计等相关中介机构,也是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约束的主要问题。

三、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拟实现的“五个突破”,可以确定“优势、持续、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观念。再结合海洋经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风险分担为主、利益诱导为辅”的金融支持战略。

(一)发展多种投融资方式,提高投融资效率

由于海洋产业的行业分类、发展阶段、与宏观政策发展导向的相符程度等不同,对资金的数量和实效性要求存在差异,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的投融资支持战略。就产业层次而言,海洋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和基础性、战略性设施需要政府积极投入,大力扶持;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成熟产业,只需在政府适度引导下进行市场化融资;高风险、成长空间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非盈利性”投入,但在适当时机可鼓励盈利性的商业运作模式介入。就产业类别而言,应优先发展新兴、环保、特色产业,继续支持传统、高附加值、民生产业,严格淘汰落后、双高、纯劳动密集型产业。

具体来说: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各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向海洋经济的倾斜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国债和预算内资金支持,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等手段,落实相关配套资金。二是加快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创新,包括引入不同类型的战略投资者,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专业性融资机构(例如组建海洋开发专业银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海洋经济企业,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还可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海洋高新技术的可转换债券、可调利率优先股票等,在发展初期扩大融资来源。三是积极利用外部资金,全面放开外商投资海洋经济领域,努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圈的融合程度,例如积极参与海洋国际性区域合作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尽量争取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或国际金融组合的优惠贷款或赠款;尝试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方式吸引外资和技术,采用对外招标的方式加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探索完善抵押担保方式,强化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

针对蓝色经济区中大量闲置的土地和海域使用权,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增强金融机构认可度,有利于降低信贷门槛,畅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尽快规范信贷管理办法和有关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的规章制度,落实相应的操作制度;加快专业性评估机构建设,健全评估标准;积极发展和培育海域使用权二级交易市场,构建海域使用权的变现平台;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财政贴息政策,降低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对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认知程度和投放力度。二是推动土地流转与交易。针对蓝色经济区中滨州、东营等地市存在大面积的盐碱地、荒草地和滩涂等未利用土地的现状,建议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因此,可以探索建立省级统筹的土地管理体系和市场交易机制,完善适合当地情况的流转土地抵押融资制度,实现该区域土地资源的资本化,从而吸引各类开发资金流入并支持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全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此外,针对部分生产分散、信用较弱的涉海经济个体,可以借鉴农村金融中的互助担保方式,大力发展信用联合体贷款,有效提高从事海洋经济发展的微观个体的信贷能力。

(三)加快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推动区域产业集群优化整合

发展环境、区位优势、人文理念等的相似性,使得半岛海洋经济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由此带来了基于规模化生产和竞争力提高要求的区域产业集群整合的必要性,而当前金融产品单一和金融服务落后限制了优化整合的进程,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方式、加强产业集群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与合作。一是建立完善并购融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金融机构与市场中介机构合作,积极利用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优化整合。二是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积极支持重点产业的设备更新,提高技术含量。三是积极探索开发集合融资平台,有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引导政府、银行、担保、信托、创投和其他社会投资者等多方参与,积极发展各种债权、股权类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集合融资服务。四是重点探索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模式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发展和推动置于价值链、供应链下的贸易贷款。五是鼓励开展各类非信贷融资模式,综合运用贸易融资、保理、票据、信用证等非信贷融资工具,做好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六是转变经营理念,规范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可考虑改变风险基金的所有者结构,适当增加对收益关注度较高的企业或民间资本的控股权,在适当时机还可吸收国外风险投资专家进入,同时发展初期政府应在有限领域积极介入并提供相关的税收优惠、投资亏损补贴、技术研发补助等保障性措施,以此激励风险投资的设立和启动。

(四)构建环保金融激励与补偿机制,推进经济区生态建设

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应是低碳与循环的结合体,对产业节能减排的要求较高。金融部门应充分发挥资金、信用、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信贷投向和环保金融工具创新,推动区内工业体系的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坚持绿色信贷原则,推行环境准入制度。金融机构应联合行业组织和协会,建立一套符合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明确各行业的技术和项目准入标准,将各产业节能减排监测结果纳入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信贷杠杆促进区内清洁生产和环保进程。二是量化环境资源,发挥环境配额制的激励约束作用。通过将环境资源转换为具有产权和可以计量的具有金融属性的交易产品,并探索分种类的环境当量与经济增长的交换关系,从而在“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下,有效推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三是成立环境交易所,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调控作用。环境交易所可以提供一个经济利益转换与补偿的平台,通过设立电子清算中心、建立环境使用调节基金、执行差别化的交易价格、提供期权期货交易平台等促进节能减排。

(五)发挥政策性金融避险作用,引导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欧亚大陆桥头堡之一,具有吸收日、韩、欧美以及港澳台地区投资,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但国际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和汇率的不稳定,提高了区内企业出口的信用风险,加大了区内产业调整和发展的难度。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力度,设立出口区域性信用风险保障专项基金,合理补偿金融资源的政策性成本。该出口信用风险保障专项基金以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依托,实现政策性保险和银行信贷的有效组合,维护外向型企业在生产流通环节资金链条的连续性,为其提供避险手段和融资保障,从而有助于推动外向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好地完善经济区内的产业布局与分工。

参考文献:

[1]杨林.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与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