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证券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检验 不可公示定律
一、证势论的检验
面对一种事物,如果我们能够证明我们对其无知,那么我们可以努力探究而使自己变得有知,或一定程度的有知,最坏的结果是经过努力依然无知,停留原地而无法前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进行严格的检验,常常会导致我们“在错误的道理上奔跑”,直至掉入深渊。
(一)证势论检验的特殊性
对于许多“硬”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其理论或认识的结论,我们常用实验或实践加以检验。甚至某些开放的非线性体系如化学钟,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反复演示。然而证券市场是一个由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参与的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其具有明确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还原性,换而言之就是证势论是无法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检验的。面对如此状况,现实中常见的检验方法有以下四类:逻辑检验俗称讲道理、实际操作检验名曰讲实效、概率统计检验俗称讲胜算,数据拟合检验名曰摆事实。
(二)逻辑检验能否视为证据
单纯逻辑检验的后果最终都将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在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上陷入这样的境地,足以说明关于该事物的认识我们从未拿出过有力的理论与证据。当五位投资者各自论述自己的理由后;两人看涨两人看跌一人看平时,就对市场的认识而言,看涨看跌的人数以及后期市场运行的结果如何已不再重要,这种现象的存在足以说明问题。而这种现象日复一日的重演,只能说明所有相关人士整体上对证势论的认识程度,并且从未拿出过有力的证据。
(三)实际操作检验能否视为证据
在实际操作中证势论主要是指基本面分析理论、技术分析理论或两者的组合分析理论。基本面分析包括GDP、CPI、M1、M2、利率、公司市盈率等等的分析。技术分析包括涨跌率、均线、指标、量价配合、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等等。在以上所有相关内容中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一个或N个组成买入条件A、止损条件B、卖出条件C。如此一个ABC分析与操作系统就形成了。我们发现无论是ABC系统还是其各子项都只是一种认识或方法。在这样的证势论指导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只能是经验技巧。而经验技巧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对事物认识上的检验的问题,只能事后进行实效比较。为便于理解,在此以几百年前造桥为例:材料的选用、基本结构的组合、搭建方法等等,都可视为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从这种经验技巧中是无法提升到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等这样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的。这样的桥我们不可能准确知道它的承重、抗震、抗冲击的能力。所以我们也不可能对其有准确的信任度。相应的,在ABC系统中必须设有止损项。又比如甲桥轻便、抗震性好、承重差,乙桥具有相反的特性,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可以说甲桥好,如果发生洪水我们可以说乙桥好,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甲乙间不存在对错之分,好坏之别。经验技巧的总结很难提升至本质的认识,也不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理论检验的证据。非常有趣的是力学不是开端于建筑、桥梁等等的建造,而是从“苹果落地”开始的。有些经验技巧甚至可以与事物的本质认识无关。比如天会下雨,我们可以通过打伞、穿雨衣、雨鞋等方式获得实效,但是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些方式得到天为什么会下雨的认识。
(四)阶段性概率统计能否视为证据
概率统计主要用以研究随机事件,满足随机试验必须有三个特征:(1) 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地进行;(2) 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但事先知道每次试验所有可能的结果;(3) 每次试验前不能确定哪一个结果会出现。经典例子如彩票摇号。
首先在市场中根本找不出所谓的相同条件,重复试验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在后两种特征中有一个重要的词——结果。显然市场走势可能的阶段性结果有无数种,当然我们也可以定量划分,市场在某时间段运行的涨跌率在正负百分之a之间定义为“平”,否则视为涨或者跌。这样就有了三种结果。但是随机试验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过程是一致的,且每一种结果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互为因果关系。通过《证券市场基础模型初探》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分析的基础就是强调预期与市场走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彩票摇号结果的第二个数字是7,绝不会是因为第一个数字是2。所以说关于证券市场的概率统计无论是研究还是验证都是不成立的。另外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买入、持有、卖出是一个阶段性完整的投资过程,并产生相应的结果。而关于市场走势,从本质上讲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独立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随机性事件”只是“不确定性事件”中的一种特类。市场中上涨或下跌的原因有许多,但一定不会是因为概率使然。
(五)曲线拟合能否视为证据
曲线拟合是证券市场走势相关的研究论文中常见的验证方法。其过程是历史数据(实践),数学模型(理论),统计拟合(实践检验)。而我们通常认识的过程并非如此,而是搜集数据统计拟合(实践)、理论、实验(实践检验)。显然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将搜集拟合的数据视为表象,并加以研究产生理论认识,并且用实验加以检验。前者将统计拟合的数据视为本质,经过数学模型拟合处理产生一条曲线,至于这条曲线存在的意义往往没有解释说明,当然也就无法通过该曲线提高对市场的认识,只有如何获取该曲线的数学处理方法的认识。为了符合正确的认识过程,也可以这样处理,统计A--a---B的数据,拟合曲线,说明该曲线是由A---a数据得出,并用a---B数据进行检验。笔者并不是在此说明有人欺骗,而是想说明也许研究者无意间采样的就是A--a之间的数据,并且其后的未来数据a---B对其做了完美的印证。这样的过程或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不可能只单凭形状一样,就认为两个水果是一个品种。
(六)证券市场相关理论检验的标准之:限定条件下一致性原则
回顾关于“硬”学科的检验,当新的理论或认识提出时,往往同时说明其实验检验的过程,无论何人、何时、何地在相同的实验限定条件下,得到相同的结果,我们即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反之就会存疑。因此在限定条件下一致性原则是可以作为检验的基本原则的。那么对于证势论而言,其检验方法也只能是在限定条件下,历史走势完全符合该理论并且无例外。求索这样的理论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可以坦言这样的理论我们不知道,但是不必急于下结论说它不存在。因为说它不存在同样需要严格的证明,而坦言不知道起码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可以预期这样的理论会一定程度的解释价格运行的本质,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会极大的提升我们对“市场”的认识。
二、证势论的不可公示定律
(一)不可公示定律
在证券市场中如果某关于市场价格走势的理论或方法满足在限定条件下的一致性原则,那么这个理论是不可公示的。(何为公示,借用一句佛语“六耳不同谋”)
(二)定律成立的原因
该定律成立的原因:零合游戏的基本法则决定其不可公然成立。如果这样的证势论公然存在,那么必然导致下列状况,在该条件下对手盘消失,市场无交易。或者市场包容性与自组织性转化,由原证券市场体系转化为已知该理论条件下的市场体系,该理论效用消失。
(三)明确该定律的意义
1.不要期望通过通常意义上的学习、交流来获得该理论,不存在所谓战无不胜的炒股秘籍在市场中流传。2.不要期望通过购买方式获得(这是由该理论的价值决定的),花钱买收益是不可能成立的。3.对于经不起一致性检验的理论不必用大量的时间作过多的研讨,经验技巧有其有限的实用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三、结论
本文从证势论检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一些常见的错误认识与检验方法。而这些内容背后的误区也曾经浪费了笔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走了许多弯路。不可公示定律的内容也会时常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在投资者的交流中。但是在“有病乱投医”的状态下往往又无意识的“明知故犯”。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些内容有必要相对完整的进行梳理并加以明确。虽然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错误的道路远比正确的道路多得多。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市场体系,严谨求实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在此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凡事力求尽可能简洁,但不能简略。
参考文献
[1] 赵凯荣.复杂性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是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投资者掌握证券市场投资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范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
(l)风险教育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监管的重要内容。保护投资者利益,一方面要靠规范运作,防止市场过度投机,避免市场大起大落,减少投资者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加强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自身防范风险和抗风险的能力。这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市场发育与市场监管都还不成熟,影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从而加剧了市场风险。如果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就会被市场波动和各种真假信息、传言搞得晕头转向,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这一方面可能使一些投资者错过难得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起心理失衡,由此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风险教育势在必行。
(2)风险教育是帮助投资者了解和认识市场的需要。据统计,在我国现有3000多万个个人投资者中,有70%左右是1996年以后入市的。这些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了解甚少,认识就更有限。许多投资者不懂得投资技巧与方法,也不会作宏观分析、企业分析、市场分析。轻信市场传言,盲目跟风,追涨杀跌,这就大大增加了入市的风险性。风险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投资者了解市场,认识市场,让投资者懂得证券市场投资的基本规则,学会分析、判断与操作的方法,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做一个理性的、成熟的、高素质的投资者。
(3)风险教育是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证券市场是以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为驱动力的,极易诱发冒险之风。证券市场风险的积聚和爆发,会极大地损害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1929年10月前的美国纽约股市,个人投资者蜂拥人市,机构投资者兴风作浪,掀起了一场疯狂的投机浪潮,投资者用自己的冒险投机行为推动了股市暴涨,累积了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结果导致了股灾的发生,不仅投资者损失极为惨重,而且美国股市也几乎崩溃。因此,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培养理性投资,减少投资风险,有利于减少和化解市场风险,从而有利于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告诫投资者,进人证券市场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
(1)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无论是成熟股市,还是新兴股市,价格波动风险都是存在的。因为波动是股市的本质特征,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新兴股市,价格波动大,风险也大。在大的价格波动中,盲目的股票买卖往往给投资者特别是短线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在高位跟进的个人投资者可能长期得不到解套减亏的机会。
(2)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证券市场交易的股票本身没有使用价值,仅仅具有交换价值,其交换价值大小由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然而,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是有风险的,经营业绩有很大不确定性。在我国,亏损的上市公司不乏其例,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同期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的更不是少数。这将直接影响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有的上市公司公布业绩后,股票价格连续几个跌停板,就是上市公司经营风险造成的。
(3)政策风险。政策风险在新兴股市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作为新兴市场,从试点到规范运作,有一个政策、法规出台和调整过程。每一项政策、法规出台或调整,对证券市场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市场较大波动。其次,经济政策调整,如银行利率的提高或下调,产业或区域政策的调整,税率的变化等,这些经济政策调整的本意不是针对股市的,但对股市却有较大的影响,股票价格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或下跌,政策风险也就显示出来了。
[关键词] A股市场;月度规律;时空动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一、经典证券市场分析理论
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为了发现和掌握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研究者们陆陆续续建立了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证券市场分析理论,以指导人们的投资行为。其中,有些分析理论比较经典,被人们沿用至今。
1.基本面分析理论
通过对国家经济与公司的基本情况分析,来预测证券市场的变化。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投资者心理分析、公司所在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等。宏观分析是指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环境;投资者心理分析是指要善于把握投资者的心理,在证券市场上往往是少数人盈利,多数人亏损;行业分析主要是指要研究上市企业所在行业的景气度、发展状况等;公司财务报表及其数据是研究证券市场行为的重要依据。
2.技术分析理论
通过对市场行为本身的分析来预测市场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价格变动、交易量等资料,按照时间顺序绘制成图形或图表,或形成一定的指标系统,然后根据这些图形、图表或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技术分析理论的运用包含三大假设,即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历史会重演,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技术分析理论包括许多流派,经典的有K线形态分析、量价理论、指标分析、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等。
二、时空动态发展理论
在研究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的时候,理论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但所用的分析理论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这种理论对投资者本人来讲,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很难起到有效作用。我们在长期研究经济与产业的过程中,逐渐归纳、创立出了时空动态发展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对股票市场的研究。
所谓时空动态发展理论是从经济发展场概念延伸而来的。在研究大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建立了“场”理论。物理学家认为,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种特殊物质,它是无形的,但它确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电磁场等等。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场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例如电磁场的性质可以用场源、场力、场强和场势等场量来描述,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它们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是可以相互叠加的。
1.经济发展场
我们借助自然科学的“场”理论,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经济发展场”的思想和理论。我们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现象,仍然可以用电磁场、引力场等经典物理场的“场理论”来解释,它们都具有“场源”、“场力”、“场强”、“场势”等相互作用要素,都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是可以相互叠加的;它们都具有相互作用、连续性等主要的特性,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作用网络,形成“场”的一体化,且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构成动态场或时变场,我们称之为“经济发展场”。
2.经济发展场的空间性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场的空间特性具体体现在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上,也就是所说的区域经济学或经济地理学。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在城市上,称为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地理空间上一般表现为某个经济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不断发展,在其周围吸引、集聚了一批城市,形成城市群落,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空间区域范围,称为经济圈或城市群,不同的经济圈或城市群通过陆、海、空等各种交通带连接在一起,这些交通带,又称为经济带或产业带不仅具有空间长度,还具有空间宽度,它通过自己的传动作用,把不同的圈(群)联接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区域,这样,经济增长极、经济圈、经济发展带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区域、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产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
3.经济发展场的时间性
经济发展场是时空变化的函数,时间是经济发展场的自变量之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发展场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我们认为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果的体现,它应该服从人类生命周期规律和人类活动周期规律的制约。
人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出生、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衰亡等8个阶段;人的活动周期一般也对应划分为几个基本阶段,人的幼年、少年、青年阶段主要是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人的青年、壮年阶段主要是安生立命,繁衍生息;人的中年阶段一般是思维理性,事业有成;人的老年阶段一般是遵纪守法,安享晚年。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往往受人的生命周期和活动周期规律的影响制约,经济发展场是由人的活动形成的,同样受到人的生命与活动的时间的约束。
综上所述,我们借助自然科学的“场”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场的概念与思想,并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场就是经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经济发展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并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把这个理论概括起来,称之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时空动态发展理论。
三、我国A股市场的月度变化规律
我们把时空动态发展理论运用到股票市场,凭此来分析、研究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就形成了股票市场的时空动态分析理论。笔者认为,在众多投资者的参与下,股票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时间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间角度看,股票变化的时间点有分时线、小时线、日线、周线、月线、季线、年线等,从空间角度看,股票的空间包括国家宏观、微观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企业发展状况等所导致的股票价格上下涨跌的空间。
我们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料,从月线的角度出发,运用时空动态分析理论,对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月度运行规律进行了研究。我们从我国股市成立的1992年起,一直到2012年,把这20年的每年1月到12月的每个月涨或跌的幅度统计出来,得出下表,然后对该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下图。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注:负号代表跌)
上证A股月度规律统计图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由于我国股市不太成熟,做空机制不太健全,个人投资者一般只能通过做多来获得盈利,因而,我们从做多的角度来分析。从上图来看,1月到5月,股市上涨的概率达到了50%以上,特别是2月、3月、4月上涨概率超过了60%,适合进行投资;6月到12月,下跌的概率达到了50%以上,特别是7月与10月超过了60%,不适合进行投资。11月有点特别,上涨的概率超过了60%,可能是前几个月跌得过多,超跌反弹导致了上升。投资股市的人常说的“五穷六绝七翻身”似乎不太准确应改为“五穷六绝七翻不了身”。
从每月的均涨幅或均跌幅来看,涨跌的幅度都比较可观,波动的幅度在5%-10%之间,投资正确,盈利多,投资不正确,损失也大。概言之,1、2、3、4、5月份,即上半年,是投资的黄金时间,值得投资,6、7、8、9、10、11、12月份,即下半年,是投资的暗淡期,投资要谨慎。随着月度的变化,股票市场也变化着,我们的投资行为要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再把1月、5月、12月的数据与每年的年度涨跌数据对比分析一下,发现1月份如果月线收阳线或收阴线,年线也同一地收阳或收阴的概率为90%,5月份如果月线收阳或收阴,年线也同一地收阳或收阴的概率为70%,12月份如果月线收阳或收阴,年线也同一地收阳或收阴的概率为85%,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月线的表现,来预测股市年度的变化。
我们研究的上证A股的月度变化规律是以概率为基础的研究。既然是概率就有例外的情况出现,管理学中也有个例外原则,因此,月度变化规律不能生硬地使用,要防范意外情况的出现。按照我们的时空动态分析理论,股市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而时空是随时变化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面对以概率为基础的规律,我们要具备随时应变的思想,对于我们的预判,要随时进行调整。可能,证券市场里,最大的规律就是“变化”。
[参 考 文 献]
[1]谢百三.证券投资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证券 投资 研究对象
1 概述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 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4 证券投资学研究的对象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科学。
第三,证券投资是一门以特殊方式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证券投资属于金融投资范畴,进行金融投资必须以各种有价证券的存在和流通为条件,因而证券投资学所研究的运动规律是建立在金融活动基础之上的。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运动就是一种虚拟资本的运动,其运动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社会上金融资产量的大小取决于证券发行量的大小和证券行市,而社会实际资产数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和价格。由于金融资产的运动是以现实资产运动为根据的,由此也就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生产关系也必然反映在证券投资活动当中。即使从证券投资小范围来看,证券发行所产生的债权关系、债务关系、所有权关系、利益分配关系,证券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委托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等等也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证券投资学研究证券投资的运行离不开研究现实社会形态中的种种社会关系。
5 证券投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它包括:1.1 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证券投资过程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如证券(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收益等。明确这些概念和范畴,是研究证券投资的前提。1.2 证券投资的要素。证券投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或行为要素,证券投资者、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中介等是证券投资的实施要素。它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这些要素,对于准确、全面、深入地说明和理解证券投资运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1.3 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空间。证券投资活动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而证券市场本身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体系,它由许多分支组成,证券市场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分别满足不同的证券投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组成框架、基本结构和运行机理,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并有效地从事证券投资活动。1.4 证券投资的规则和程序。证券投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法规进行的。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它有特定的程序和步聚,制度规定是相当严密的。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是从事证券投资的重要前提。1.5 证券投资的原则和内在要求。证券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行为。因此安全、高效地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客观内在要求。按证券投资的客观要求行事,有助于避免证券投资中的盲目性,理性地入市操作,从而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1.6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这是证券投资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大类,而这两类分析方法又分别包含了大量内容,只有努力掌握这些分析方法,投资者才有可能为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把握市场趋势。1.7 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是指实际买卖证券时,在进行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自身情况、投资目的等选择的具体操作模式、策略与手法。它与证券投资分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是在投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对投资分析结果具体操作的反映。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目的、条件乃至修养与气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操作方法。1.8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总是伴随着整个证券投资过程。实际上,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正是证券投资者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自然成为证券投资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和收益?它们的构成情况如何?怎样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度量?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如何优化基于规避风险目的的投资组合等等,证券投资学均需做出相应的回答。2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方法
证券投资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要实现其研究目的并使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下方法和要求:2.1 规范与实证分析并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券投资学要解决繁杂的理论命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要大量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各种理论抽象和规范分析,还必须高度地关注证券投资的实践,进行广泛的实证分析。证券投资中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分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能的制约因素,还必须尽可能弄清这些因素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程度,而这些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量化状态又可能决定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的差别。因此,证券投资学的各种结论的得出,都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运用的基础之上。2.2 强调结论、观点的特定性及适用背景,而不刻意追求其普遍适用性或惟一性。证券投资实践中的情况十分复杂,变数很多,市场走势往往还要受到投机及其他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中所给出的结论与观点也只能针对大多数情况或某些情况,有一定的适用范围。2.3 强调动态的全方位分析。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指导证券投资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完善其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根据现象的现状和动态,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6 结论
不管是证券投资或者投机,都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其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券市场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证券市场运行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而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等等,对证券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勇主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蒲涛.刘险锋主编.《证券投资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杨大楷着.《证券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证券市场 利益集团 信息不对称
一、利益集团的涵义和特征
利益集团的存在作为现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中外政治学者的广泛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益集团是指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具有相似观点和利益要求的人们组成的,并企图通过参与政治过程影响公共政策实现或维护其利益的社会团体。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任何一群为了争取和维护某种共同利益或目标而一起行动的人,就是一个利益集团。
作为一种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团体,利益集团有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利益集团的利益基础相对单一,目标直接而具体。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在人们拥有共同目的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要人们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就会有很强的动力支持他们共同为这个目的建立起利益集团,所以,与国家、政党、政治联盟等政治组织相比,利益集团的利益基础显得相对单一;加入这一团体的成员目标也相对直接和具体,只要能实现他们的利益就比较容易使他们得到满足。
其次,利益集团一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利益集团并不以夺取和执掌政权为目的,而只是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从而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正因为如此,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和行动来最大程度的影响政府的决策,以利于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利益集团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利益集团不是政府组织,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严格的组织结构,利益代表的范围也仅仅是本集团的成员,尽最大努力为本集团成员争取利益,因此最能吸引所有与集团成员有共同目标的人。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利益集团直接代表着某一方面群众的利益,存在和活动于群众之中,因此,更能直接感受到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能与群众有更为紧密的联系。
二、证券市场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
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形成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现实状态有如下原因:
一是初始制度原因。中国证券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发展起来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为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提供了一种市场化的平台,股权分裂、同股不同权、政企不分使权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矛盾重重、监管上漏洞百出,这都为证券市场埋下了深深的制度隐患,在这种投资环境下,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发现功能、经济晴雨表功能及投资增值功能相当紊乱,但它的融资功能却更加强化。在这种制度缺陷背景下生存的利益主体利益意识觉醒,维权意识加强,集团意识形成,引发了围绕着管理层、上市公司、券商、中小股民等各方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重组,使各方利益集团由隐性向显性、由非组织化到泛组织化,成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二是利益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对于联合型的利益集团利益一致性是他们联合的基础,信息不对称是他们联合的前提条件。利益集团的形成是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之所以有利益分化,证明某些利益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要求将分散的利益凝聚为同样的利益表达(不论是合法的、建设性的还是非法的、损害性的),从而使其能够更接近决策的层面。
市场中的信息永远是大家争相追逐的对象,但由于种种因素信息是不可能公平的完全的取得,只有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使利益最大化;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事实,一方利益主体才会要从另一方利益主体那里获得自己没有而又迫切需要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两者有着相通的利益可以通过联合来实现,因此联合的利益集团就有了很强的用武之地。
三、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现状
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益集团,如今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从总体上说,大多没有完备的组织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构架,只是松散的、自发的、临时的、若隐若现的“结伙”,以舆论呼吁等方式在报纸上、广电或网络上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因为他们仅仅因为各自的利益相同走在一起,所以只要能影响政府的决策向着有益于成员利益的方向发展,与传统意义的利益集团相比,他们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反映某些群众的共同利益,因此不具有代表性。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形成的利益集团是非常特殊的团体,有着特殊的形成背景,特殊的行为方式和特殊的影响效果。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股权割裂的制度设计中产生的,是由国家资源分配及占有的起点不平等为渊源的。起初利益集团的状态并未在市场中显现,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步步尝试,引发了围绕着管理层、上市公司、券商、股民等各方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重组,使利益集团由无到有、由隐性向显性、由非组织化到泛组织化同盟的产生和壮大具有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弱势利益集团利益意识的觉醒和维权意识的加强,特别是“集团意识”的形成,又为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壮大提供了心理基础。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市成了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角逐最明显的地方。
四、证券市场利益集团信用缺失的表现
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信用状况并不是很好,市场中的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上市公司这一利益集团的信用状况是应被关注的焦点,信用缺失状况基本都围绕上市公司展开,诸如虚假包装上市、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随意圈钱、擅改募集资金投向、虚报利润、信息披露不及时、关联交易等,为了实现上市增值增利的目标,上述行为似乎成了默认式,无非程度大小的问题,类似状况都或隐或显的存在着。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集团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统一起来,占用资金、随意圈钱的行为在逐渐淡化,但其他的问题仍旧存在。由于市场运作的需要,上市公司和证券投资机构及中介机构联合违规各取所需;一些民营上市公司没有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实力,与当地政府或相关权力人的联合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更可怕的是国有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及政府本身就同属一家,管理人员也是直接被委任或由政府官员兼职,无论政策制定和利益要求,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信用缺失问题在所难免。
这样的信用状况为证券市场和各个利益主体都积累起了严重的风险,长期及严重的信用缺失会使市场越来越不规范,投资者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越来越差,风险自然会一点点沉积下来。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证券市场的交易形成了大量错综复杂的信用链条,因此证券市场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和危害性,会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国家经济,而且这类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不确定性,非证券市场所能控制,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制度缺陷一时难以弥补等,这样,风险的可控性就更弱了。
参考文献:
1 袁剑 .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
2 张维迎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71-02
1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 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 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 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 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 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 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 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 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 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 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 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
一、证券投资课程实训体系目标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从1998年的851家发展至2015年的2827家,总市值达53.13万亿元。社会对证券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传统的证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各个高职院校纷纷进行证券教学改革,证券投资实训课程随之应运而生。但是,现有的各高职院校在证券投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培养证券人才的效果。
证券投资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高度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采取模拟股市投资的模式,学生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股市,模拟开户和买卖,感受股市涨跌,培养投资理念,学习投资技巧。该课程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证券投资课程的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证券经纪、营销、咨询、分析等业务环节的专业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职业技能角度看,要求学生掌握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咨询等业务的基本操作和技巧,能够正确解读市场盘面语言并对价格走势进行较为合理准确的预测,并且能够根据投资分析预侧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投资操作。因此,按照证券公司真实工作流程设计实训任务和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岗位需要的证券投资操作能力与素养是本课程内容设计的最高目标。
二、证券投资课程实训体系的构建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投资理财专业证券投资课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课程实训和专门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模拟交易和实盘操作、校内讲座和校外实习在内的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实训环节环环相扣,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个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锻炼,实训内容层层推进。
(一)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旨在培养学生证券投资分析的能力。按照从单个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的渐进原则,校内实训又分为课程实训、专业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模拟炒股和实盘炒股几个部分。
1.课程实训
《证券投资》课程是学习证券投资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证券投资工具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交易操作;熟悉证券市场的基本运作。我们将课程的总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章节和每一次课,并采取市场分析+案例分析讨论+操作实训的实训模式:
(1)每一堂课开头,我们都要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当前市场的走势、重要的财经信息,以及市场的热点,以提高学生对市场的认识。
(2)对于一此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老师都列举出证券市场的实例加以分析,并由学生进行探讨。例如对于“股票的风险性”概念,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一定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为此我们采取由简到繁的原则逐步进行风险教育:我们先向学生讲解历史上有名的股灾,再举出牛市中成功但在接下来的熊市中大幅亏损的案例,和学生一起讨论其中的原因,在学生对投资风险有了一定认识后,让学生开展模拟炒股和实盘炒股,在实战中切身体会投资风险,并进而学习如何控制风险。
(3)每章结束后都安排专门时间,将该章的能力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操作实训中培养相应能力,例如股票部分安排的实训是收集一只A股股票的基本信息和模拟买卖股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上市公司,能够收集投资对象的基本信息,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完成股票交易。
2.专门实训
通过《证券投资》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证券投资所需的各种基本能力,但这此能力在学生意识当中还只是孤立存在,尚不能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综合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将进行证券投资所需的各种能力转化成一个总的工作任务,下面又分成若干具体工作任务,学生首先需要收集分析所需的各种信息,然后依次完成宏观、行业、公司、技术分析,接下来根据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短线模拟交易,最后阐述自己的分析成果和操作成果,该项实训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通过短时间的集中综合训练,学生能够提高信息的综合收集整理能力;提高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选股能力;提高交易技巧;提高表达能力。
3.模拟炒股和实盘炒股
学习证券投资,除了要掌握一此基础工具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在长期的实战中积累经验,锻炼心理素质,提高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配置了专门的证券实训室,安装了与实时行情数据同步的模拟交易软件,学生可以在最接近实际的环境下进行模拟炒股,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选股,并在实战中提高证券投资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与社会上提供的模拟炒股不同,在证券实训室中,学生可以实时查询自己的班级和全部排名,老师可以对交易账户进行控制和更改交易条件,例如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开盘时不一定有时间参与交易,我们就可以设置24小时交易制度,方便学生参与交易。
尽管模拟交易能最大限度实现仿真交易,但是由于没有自己拿出资金,学生对盈亏不是很在乎,也就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对提高操作水平的作用有限。而实盘炒股则不同:第一、学生拿出钱开展实盘炒股,心理上会非常重视,因而会认真研究,也就能够更快地掌握各项能力和对市场更熟悉。第二、学生能在长期的实战操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为将来真正的证券投资积累经验。在学生模拟炒股一段时间后,我们都会鼓励学生进行实盘炒股。
(一)校外实训
关键词:证券市场;技术分析;波浪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31-02
波浪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正经历一场大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从证券市场崩盘开始的。正因为美国证券市场的崩盘,才引起许多人证券界人士和学者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他们试图找到一个能解释当时证券市场现象的理论,并能预测以后的状况。波浪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由会计师出身的艾略特提出的。当时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为波浪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那样的条件下,才更容易观察到证券市场的本质规律。所以说,波浪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又一个成果。
一、崩盘前的美国社会
20世纪20年代末期,泡沫逐渐积累膨胀,需求缩小,生产过剩,投机猖狂。经济面临转折。《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记录如下:
1、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次大战后开始的国内固定资产的大量更新面临尾声,各工厂企业基本完成了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开始减少。
2、房屋住宅建设在1926年以后基本上饱和,此后建筑业逐年下降,1925年的房屋开工量有100万栋,1929年只有50万栋。建筑业对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的需求在减少。
3、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经供大于求,分期赊账的方法早已普及并且越来越不灵验,市场上对家用电器、小汽车的需求急剧缩减。
4、美国对欧洲的出口达到了一定的饱和,而且由于欧洲经济的战后复苏对美国形成巨大竞争。
5、贫富差距减少了市场购买力。在20世纪20年代,传统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使一部分工人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购买力不强,致使国内需求减少。
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证券市场的疯狂投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达到经济危机的前夜,表现在证券市场上,则是投机猖獗。《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样记载:
首先是贫富差距的扩大,8年来,人均收入只增长了9%,但是富人的收入却增长了75%,财富的增长绝大部分落入少数上层人物手中。而这些大富翁往往将生产经营委托给厂长经理,自己则动用巨资进行证券投机。
其次是趋势的带动,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发现证券投机比辛勤劳动带来的收益更快更大,以至于实现了全民炒股。政界人士为了迎合百姓的心理也大肆鼓动,柯立芝总统曾郑重其事的说:“美国的事业就是做生意”。
证券投机的结果,使得工业股票的市盈率从正常的10倍左右上升到了疯狂的50倍。20年代初的股票成交额每年3亿股,到1929年达到了11亿股;股票价格飙升,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股价从85美元上涨到了420美元。
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消费能力的有限增长的矛盾积累,催生了证券市场泡沫经济的繁荣,这一切疯狂行为的总算账,终于在1929年的10月以股票市场的崩盘拉开了序幕,1933年达到最低点,随后多年一直徘徊不前。
二、从数据看大萧条
工业生产,从1929年10月至1932年7月,最高下降51%;按月度材料计算下降55.6%,倒退26年。工业品批发指数,以1929年9月为100,到1933年2月降到68.5。汽车最高下降74.4%,1929年8月销量44万辆,12月降至9.25万辆。建筑业下降74.4%(1928年至1933年),采煤下降65.6%,生铁下降86.7%,炼钢下降84.7%,机床制造下降96.3%。1932年,加工工业开工率只有42%,最严重时,钢铁业开工15%,汽车业开工11%。在危机的5年中,美国有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倒闭。就业指数下降到60.1,工人失业人数1930年4月为300万,1931年10月为700万,1932年10月为1100万,1933年初1400万。工资收入,人均由681美元下降到495美元,下降40%,红利下降57%,制造业工资下降10%。农业总产值从1929年的111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50亿美元。美元货币信用危机爆发,1933年3月,储户挤兑银行,用美元换取黄金,仅1933年3月这一个月,就有5700家银行倒闭。(以上数据摘自《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了波浪理论。
三、波浪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波动原理》――波浪理论诞生的标志
波浪理论的创始人是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RalphNelsonElliott)。艾略特退休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在老家养病。正是在这段漫长的休养期间,他开始研究股市的价格运行规律,他通过朋友获取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历史数据,揣摸出了股价的运行规律。1934年,艾略特与正在投资顾问公司任股市通讯编辑的查尔斯・J・柯林斯(CharlesJ・Collins)建立了联系,告诉了他自己的发现。他认为波浪理论是对道氏理论的必要补充。到了1938年,柯林斯终于被他说服,于是同意为他出版《波动原理》(TheWarePrinciple)。这本专著的出版,标志着波浪理论的诞生。1939年,艾略特在这份杂志上发表12篇文章宣传自己的理论。1946年,也就是艾略特去世前两年,他完成了关于波浪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Nature`sLaw――TheSecretOfTheUniverse)。
(二)《艾略特波浪副刊》―――推动了波浪理论的发展
在艾略特之后,还有很多研究人员为波浪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总结艾略特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了波浪理论。汉密尔顿?博尔顿(A.HamiltonBolton)就是其中之一。
客观公正地说,如果没有博尔顿,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早就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人知晓了。因为艾略特只是仅仅提出了一套理论,而这套理论本身就艰涩难懂,更重要的是这套理论在市场中从来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过。谁也不知道波浪理论能否为自己的证券投资带来收益,更不用说运用在更加广泛的宇宙界了。但博尔顿却默默坚持向投资者介绍波浪理论的基本知识。
从1953年开始,博尔顿在《银行信用分析师》(BankCreditAnalyst)杂志举办《艾略特波浪副刊》,直到他去世时,共举办了14期《艾略特波浪副刊》,每年一次,从未间断过。在传播波浪理沦的过程当中,博尔顿一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讨着这个理论。1960年,他发表了关于波浪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艾略特波浪理论――一份中肯的评价》(TheElliottWavePvinnciple-ACriticalApprailal),这是第一部关于波浪理论由其创始人艾略特之外的第一位探讨该理论的人所作,这部著作的历史作用是保持了波浪理论的延续性。
(三)《艾略特波浪理论》――波浪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弗罗斯特(AlfredJahnFrast)是博尔顿的合伙人,在博尔顿去世之后,他继承了博尔顿的工作,继续主办《波浪理论副刊》,为其撰写文章,是当时少有的懂得并研究波浪理论的专家之一。普莱切特早年以全额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并于1971年获得心理学学位。毕业后,他在美林证券市场分析部担任市场技术分析专员,在从业期间,他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发掘并整理了艾略特的所有著作,是艾略特理论的祟拜者。1977年,在美国市场技术分析师协会举办的一次演讲中,普莱切特与弗罗斯特邂逅,通过交谈,他们发现双方对波浪理论都有独到的见解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次年,两人合作出版了《艾略特波浪理论》。这本书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波浪理论的权威之作。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波浪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40年发展做了全面的总结,并引用了大量的实证,从而使该书把波浪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书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其对波浪理论的详尽阐述,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利用波浪理论作为自己的投资思想,在股票市场的期权交易中连续4个月获得444.4%回报率的骇人成绩。在实践中验证了波浪理论的神奇作用。
(四)波浪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以上是波浪理论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把波浪理论引向深入和完善,从80年代开始,波浪理论才开始传入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90年代进入内地。1994年7月,香港著名的波浪大师许沂光先生运用波浪理论准确地预言到了当时沪深股市的大底,精确度只差几点,使我国的股票投资者震惊。1995年初,台湾著名股评家又预言沪市上半年能上900点,果然随后两市就走出了惊心动魄的“5?18”行情。这些典型的实例都促使了投资者越来越关注波浪理论的最新发展。
参考文献:
已经有五年股龄的方海先生,刚开始炒股的时候,总是跟风炒作。经过一年的追涨杀跌,把当年热门的股票都炒了遍,最后才发现花费了不少精力,佣金也掏了不少,到头来还赔了不少钱。最气人的是年终总结才发现,自己杀跌卖出的那只股票居然涨得翻了几番,令他后悔莫及。
方海先生慢慢明白了,短线是属于高手玩的游戏,像他这样的小散户,潜伏才是生存的王道,挑选潜伏的板块和个股才是获胜的关键。而未来股市中,哪些板块值得潜伏?本刊记者专访了日兴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吴煊先生。
政策因素是行情上涨关键
仔细观察发现,本轮市场自2307点上攻至2536点,其诱发因素大多是国庆节后出台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尽管多数财政政策主要是围绕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改善企业盈利状况,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
对于未来行情走势,吴煊说:
“就未来走势而言,除了继续关注局势的变化,如欧元区债务危机等之外,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内政策动向方面,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取向。我们认为,年内跌破2307点的概率并不大,而能否演绎跨年度行情,关键在于货币政策窗口能否如期打开,毕竟国内货币政策在改善市场流动性现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流动性做支撑,则市场的反弹高度将十分有限。”
规划核心是关键
吴煊认为,未来值得潜伏的板块,都是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展开的。“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推动经济转型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证券市场的投资机遇必定会围绕这一条主线渐次展开。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十二五”规划旨在提高产业对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摆脱对于资源特别是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
而新兴产业不仅肩负着培育具备中国优势的产业集群的重担,同时对于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乃至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更能充分分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成果。在本轮行情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以创业板为首的小盘股的优异表现,更应当看到行业“十二五”规划对于相关个股的走势,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分析师 推荐报告 评级变动 投资价值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近些年来的发展完善和投资咨询规范制度的建立,证券分析师正日益成为证券市场重要的影响力量。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报告,对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影响很大,分析师的评级变动往往意味着产生了新的信息。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对投资者是否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又应怎样有效对待分析师的评级报告及其评级变动?先前的国内学者一般都是在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的证券媒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投资建议作为样本,而且大部分是针对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进行投资价值的研究,关于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得益于数据系统的完善,在新的制度背景和历史环境下,对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文献回顾
对分析师评级变动的研究始于1985年,Stickel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当价值线公司改变评级时存在显著的公告效应,这意味着价值线公司具有未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Barber等(2001)研究了如何根据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构建投资策略。他们发现,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买入那些评价最高的主流推荐股票并卖空那些评价最低的主流推荐股票,同时根据推荐变化进行投资组合头寸的日调整,将会得到大于4%的年度异常总收益。调整频率的降低或者对调整变化反应的延迟都会消除该收益,而且他们的交易策略会产生高交易成本,扣除成本后他们的投资策略收益并不能显著为正。Zoran Ivkovic和Narasimhan Jegadeesh(2004)研究了分析师的一个季度前的在相对盈余公告日盈余预测修订和推荐修订的信息含量,发现盈余公布前一周的盈余预测和推荐评级向上修订的信息含量快速增长,但对于向下修订并没有发现类似的增长。
林翔(2000)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的预测作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检验作为信息中介的证券咨询机构是否具有私有信息。朱宝宪、王怡凯(2001)认为分析师对于短线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能够超越大市,而对于中长期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则几乎都低于大市。肖峻、王宇熹(2006)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增加至买入评级调整的股票基本上在推荐后三个月内跑赢了大盘,也跑赢了同规模和同行业的股票;对从卖出评级中剔除的股票未来盈余增加的预期存在过度乐观主义,该项评级调整对投资者而言无太大意义;增加到买入和增加到卖出推荐方向上存在显著的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现象。李雪(2007)研究表明,分析师荐股评级报告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但其评级结果具有时效性,短期显著,长期效应不明显。近些年来,随着股指期货、创业板、融资融券等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本文将基于完善的数据系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描述。本研究的交易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2012年至2013年两年间证券分析师共评级报告78 033份,本文选取每周一标准化评级为买入和增持的评级报告,剔除重复值,即同一时间推荐同一股票的报告,再剔除公布当周停牌、涉及退市股票以及缺乏评级变动数据的报告,最终得到两组样本:买入评级样本组,共推荐 3 943只股票;增持评级样本组,共推荐5 283只股票。两组样本中均不含B股,最终得到的评级样本见表1。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事件研究法,事件窗口取评级报告前12周至公布后12周,共25周。由于有些股票在这期间有停牌的情况,则向前或向后顺延。
1.超额收益率AR的确定。
(1)规模调整模型(Size-Adjusted Model)。公司规模调整收益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小公司效应(Banz,Reimganum,1981)。规模调整模型认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
ARi,tsize=Ri,t-Rsize
其中,ARi,tsize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Ri,t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实际收益率;Rsize表示按公司规模将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十等分组,股票i所属组第t周的等权平均收益率。t= -12,-11,…,-1,0,1,…,12。
(2)行业调整模型(Industry-Adjusted Model)。行业调整模型的计算方法如下:先计算出每一只推荐股票和所有相同行业股票在第t周的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再用推荐股票的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减去所有相同行业股票的平均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即
ARindustryi,t= ARi,tsize-1/m ARi,tsize
其中,m等于推荐股票所处行业的所有股票数目。事件窗口和样本同上。
(3)市场调整模型(Market-Adjusted Model)。市场即指整个A股市场,包括沪深主板和创业板。
ARmarketi,t=Ri,t-Rmarketi,t
其中,ARmarketi,t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Ri,t 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实际收益率;Rmarketi,t表示A股市场所有个股第t周的等权平均收益率。事件窗口和样本同上。
2.组合超额收益率P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以每周一标准化评级和评级变动均相同的股票为一组合。组合的超额收益率等于组合内所有股票的等权平均超额收益率。即
PARj,t=1/n■ARi,t
CARj(T)=■PARj,t
其中,n是组合内的股票数目,j表示第j个组合,T=-12,-11,…,-1,0,1,…,12。
3.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和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ACAR。
AARt=1/k PARj,t
CARt=1/k CARj(T)
其中,K代表每个标准化评级―评级变动下的组合数目。
4.AAR、ACAR的显著性检验。本文假设超额收益率是从均值为0的分布中抽取的,这意味着评级报告对被推荐股票的价格没有系统性的影响。假定超额收益率是独立同分布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ACAR的显著性可用单变量T-TEST来检验。统计量为:
T1= AARt/(σPAR■/■)
T2= ACRt/(σCAR■■(T)/■)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规模调整模型计算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如表下页2所示,而行业或市场调整模型计算的结果与之类似,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各组样本在推荐当周均有显著的超额收益,买入和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上调的样本在推荐当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超额收益为3.84%、3.76%、3.93%和3.36%、3.24%、3.31%,明显高于其他评级变动的样本,首次评级的样本对应的当周超额收益率为2.04%、1.91%、2.08%和1.50%、1.41%、1.51%,评级维持的样本对应的当周超额收益率为1.33%、1.26%、1.39%和0.78%、0.77%、0.81%,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当周超额收益率为-1.48%、-1.27%、-1.46%。
买入和增持评级样本组中首次评级的样本在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12.55%、11.05%、14.14%和8.13%、7.10%、8.71%,明显高于其他评级变动的样本,评级上调的样本对应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8.35%、7.84、9.61%和5.85%、5.21%、7.50%,评级维持的样本对应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3.85%、3.14%、5.43%和3.27%、2.49%、4.71%,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7.88%、-6.87%、-6.16%。
评级上调和评级维持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和推荐当周均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但评级公布后并不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首次评级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和推荐周之后都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评级下调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和推荐周之后都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买入和增持样本组中首次评级的样本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3.02%、2.44%、3.81%和2.19%、1.63%、2.38%。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4.07%、-3.34%、-3.52%。
买入和增持评级样本组规模调整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见下页图1和图2。行业和市场调整模型计算出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图类似。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评级上调或维持的报告在推荐之前和推荐当周有显著的超额收益率,其中评级上调的买入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3.8%,评级上调的增持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3.3%,评级维持的买入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1.33%,评级维持的增持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只有0.79%,大量评级维持的报告因为自身的低超额收益而降低了分析师推荐报告的整体投资价值。
第二,首次评级的买入或增持报告,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及之后均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其中首次评级的买入报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2%,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12%,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有约3%的超额收益;首次评级的增持报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1.5%,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约8%,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有约2%的超额收益。
第三,评级下调的增持报告,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及之后均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1.4%,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7%,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超额收益为-3.6%。
根据上述结论,投资者可重点关注首次评级的买入或增持报告以及评级下调的报告,首次评级和评级下调的报告均存在显著的推荐后价格漂移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因信息没有充分反映到股价导致的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投资据此及时买进或卖出,预计未来能够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或者避免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评级上调的报告具有一定的短线投资价值,但是并不存在价格漂移,推荐周之后不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同时,以上超额收益率是以一定组合计算的,投资者要注意组合内部存在分化的风险。J
参考文献:
1.Stickel, Scott E.The Effect of 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 Rank Changes on Common Stock Pr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5,(14):121-144.
2.Brad Barber,Reuven Lehavy,Maureen Mcnichols and Brett Trueman. Can investors profit from the prophet? security analyst recommendations and stock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56):531-563.
3.Zoran Ivkovic,Narasimhan Jegadeesh.The timing and value of forecast and recommendation revis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3):433-463.
4.林翔.对中国股票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0,(2):56-65.
5.朱宝宪,王怡凯.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1,(1):51-57.
6.王宇熹,陈伟忠,肖峻.国外证券分析师理论研究综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5,(7):32-37.
7.肖俊,王宇熹.我国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调整价值的经验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6): 106-109.
8.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11):72-74.
作者简介:
“券商之所以会避开IPO上市,根本原因是由于几年熊市,无法满足连续3年盈利的硬性指标。而鉴于监管层很难再批复新的券商借壳案例,管理层的特批或成券商上市的又一途径。”业内人士表示。
特许政策洞开
豁免3年盈利要求,券商的上市之路在政策的引导下洞开。近日,某券商向媒体透露,银河证券有望通过这种特批途径于明年登陆A股市场。
此前,中国证监会一位人士称,“对于经过大规模财务重组的券商,管理层的政策是:不设3年业绩要求,新设公司只要有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就可以了,但是需要特批。几家券商都在申请特批,最晚明年上半年应该能上。”
该人士所提到的几家券商,就包括银河证券,也包括虽然没有连续3年盈利的经营业绩,但已经做好A股市场IPO准备的中国建银投资证券和安信证券。据悉,为了加快上市步伐,银河证券已经向证监会申请豁免公司上市前3年盈利的限制。只要拿到国务院一纸批文,便可以在明年顺利上市。
银河证券成立于2007年1月26日,其实际控制人是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从经营时间来讲,银河证券完全不具备上市资格,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银河证券既为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所拥有,又是证监会会管公司,抓紧时机上市是几个部门共同的愿望,得到国务院特批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时由于今年前4个月,营业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其国有资产的强势概念、零不良起步,以及强劲增长的收入,使得投资者对银河证券上市翘首以待。
中投证券证券行业分析师赵明勋认为,无论券商避开IPO选择借壳上市,或是选择走特批之路,根本原因是由于几年熊市,无法满足连续3年盈利的硬性指标。
“现在是资本为王的时代,一旦错过极佳的上市时机可能会导致全盘落后。”国泰君安研究员梁静表示。
事实上,中信证券2003年上市后迅速崛起的示范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中信证券在上市后,已逐渐发展成为业内航母。东方证券副总经理桂水发认为,证监会3年综合治理结束后,券商业将来最大的风险在于自身业务竞争力不足导致的客户流失、人才流失和成本上升,而规模大的企业抗风险能力会强很多。
券商借壳上市的强大动力来自于激烈的行业竞争。以目前来说,排名前十位的券商承销费共计74.98亿元,占全部承销费的84.44%,而排在最后的券商承销费收入只有0.12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两极分化趋势已经显现。这对于未上市的券商来说是非常严峻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券商行业往往具有集中度高的特点,目前我国有约100家券商,而此数量在未来必将通过兼并收购不断减少,因此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避开被收购的噩运是券商上市尝试的出发点。
证券公司通过上市所获得的巨大资本收益令后来者垂涎不已,而随着多家券商的积极筹备,2008年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券商板块扩容。
盈利模式是根本
“证券业盈利模式的转换,风险控制的提升,并不是单纯靠上市就能解决的。”目前来说,业内分析师对券商扩容的态度,的确是后来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上市是券商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拿到钱就能做强。企业内部架构、营销能力、创新能力才是决定因素。”财经人士曹中铭为此表示担忧。
事实上,当前证券公司并未走出 “靠天吃饭”的境地,很多券商的主要盈利都来自于经纪业务。“简单的特许政策推动券商上市,对于投资者是不负责任的。” 曹中铭认为,“牛市往往掩盖矛盾,只有在熊市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两年牛市虽然使得券商赚得钵满盆满,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一定能长久。如果在牛市降低上市门槛,一旦熊市来临,一些靠天吃饭的券商就只有ST和摘牌了。”
曹中铭认为,当前为了应对对外开放而扶持内资券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简单的一纸指令并不能包治百病,真正应该推动的是券商间的收购兼并以及业务的创新。
【关键词】证券投资;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满足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职业院校在学校和专业、在课程设置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在职业教育中将满足社会性需求和职业性需求的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职业技能,力争将职业教育的效用最大化。具体到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细分方向证券投资,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将重点放在培养金融理财职业人才和证券经纪上。我们将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职业资格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积极探索证券投资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力求培养适合当前资本市场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 高职教育金融管理与实务(证券投资)专业的定位及学生定位
要适应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首先要从专业定位和学生的定位来探讨。
1.专业定位
一是培养一线生产者还是管理人才;二是策略层面的工作还是简单经验层面的工作;三是专业技能人才还是“通才”。
根据高职高专金融专业的特色,不应该比照本科院校的金融定位,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决定高职学生未来应该是个“理论够用,技术应用能力强、善于交际”的一线人才,而不是通才。并且刚入职应该是简单的经验层面的工作,慢慢地有条件发展成能够处理策略层面的工作,最终成为基层网点的管理人才。
2.学生定位
对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如金融三大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具体到证券投资专业,如经纪人、操盘手、分析师。因此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的一个职业定位,也是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一大研究方向。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根据证券业人才的几个层次需求将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划分为以下三个:证券经纪人;操盘手;证券投资分析师。
1.证券经纪人
证券经纪人是在证券交易所中接受客户指令买卖证券,充当交易双方中介并收取佣金的证券商。
作为证券行业的入门职位,证券经济人在行业中有很基础的作用,是从事金融市场其他岗位工作的起点,目前市场需求也非常大。因此,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的高门槛而言,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证券投资业及获得证券经纪人从业资格不能不说是一个从优的选择。学校除了讲授证券投资的理论知识外,有充分的实训教学设备条件开展仿真实训教学,并辅以适当的证券从业资格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从业资格能力。
2.操盘手
操盘手泛指金融市场中,在证券、期货交易中专门为投资机构从事金融工具买卖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熟悉各种金融工具,市场趋势分析充分,盘面把握较好,操作技术娴熟,心理稳定等特质,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捕捉金融交易的时机,熟练运用买入和抛出筹码的技巧,为证券商或委托人获取利益。
3.证券投资分析师
证券投资分析师是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在证券经营机构从事与证券市场及证券投资相关的各种因素研究和分析工作,并向投资者提供分析、预测或建议的专业人员。其工作内容包括证券市场、各证券品种的价值及变动趋势的研究和预测,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向投资者上述证券研究报告、投资价值报告等。
证券投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课堂实验、仿真实训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证券市场、各证券品种的价值及变动趋势的研究、分析方法,为其日后的证券投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三 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分普通高等教育的第二标志即是课程内涵,因此,课程设置、开发及其内容选择就成为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依据。
就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与实务的证券投资课程而言,简单照搬普通高校金融本科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不可行的。无法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证券投资必须是依托证券市场,选择能够使学生掌握证券市场分析和证券投资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自主开发适合该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课程。
具体而言,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高职院校与券商合作,通过互相渗透,教育专家与专业实践人才相互融合开发课程,使证券投资课程既具有教学的特性,同时也强调了市场特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证券投资的职业需要。
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上还应强调可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课堂实验、仿真实训、社会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开发和建设在这里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与普通本科基本相似,甚至一致,只是通过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从简,实践、实训环节上增加课时量来与普通本科相区别而已。而笔者认为不光是在实践实训环节,还要从基本理论课程这一块努力,开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职业金融理论课程,如适当开发或增加具有职业特性的(如从业资格、专业道德)金融实验学、金融心理学、金融行为学、经纪人必备特性、以及维护经纪客户关系,遵守证券法律等教学内容或课程。
四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设
根据以上分析的三个角度,并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我们选择并初步建成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证券投资课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堂实验、仿真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堂实验
课堂实践的目标是为之后的仿真实训和社会实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在“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处于最基础的环节,课堂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虽然,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没有本科生那么重要,但是,扎实的理论知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阐述证券投资理论是要尽量避免数学推导,代之以比较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切入点的元素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和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实际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讲解央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时,把最近央行多次加息的动机以及它会如何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等现实题材结合起来。通过案例讲解这种形式的切入能激起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较快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在案例教学中。讲故事是为了让故事本身来解析和印证理论知识。
(2)课堂的互动。互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提问的方式,也可是小组讨论或者辩论。教师应该先让讨论得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问,然后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在主题范围之类,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2.仿真实训
仿真实训是模拟真实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以学校为主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模拟真实环境的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仿真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很快适应真实环境的工作状态和技能要求。达到企业用人的需要。
仿真实训作为整个实践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的成败决定着后续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因此,应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特别是在实训内容选择和实训模式的选择上进行特定的研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摒弃课本上陈旧的已经跟不上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内容,重新设置了适应市场的一些内容,以填补在当前金融市场中的理论和实践空白。例如在学习CCI这个技术指标应用时,我们选择市场上流行的分析工具CCI(84)来捕捉市场最强热点,弥补以往在对待强势股无法正确迅速入市的一个空白。在分析市盈率的时候,采用动态市盈率与资本回收时间和银行利率的对比来分析市盈率的真实含义。
在仿真实训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将某个班级定位为教改实验班,把全班分为十个投资小组,每个小组4~5人,分别仿照现实社会设立一个分析师和一个操盘手,模拟外界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以业绩作为评价标准,每周对10个小组进行投资排名,分别设立投资奖和研究报告奖,激发学生的仿真实训热情。
3.社会实践
基于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力求学生在系统的完成在校的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走入社会,熟练且有效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成为金融领域适用之才,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在校期间,通过与当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联系,协助其组织相关模拟炒股大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同时,邀请组织单位专业人士,在模拟炒股活动中开办讲座和给予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巧与分析能力。
其次,建立与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友好互助关系,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其思考能力。
最后,学校应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战场,把行业、企业融入学校人才培养链的全过程,并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与相关的行业及企业进行广泛地接触和洽谈,从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三年级下学期,鼓励学生走入社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 结语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交叉采用。
第一,程序式实现形式。先课堂实验,完成后再进行仿真实训,完成后再进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第二,交叉混合实现形式。先进行课堂实验,在有了一定课堂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马上开展仿真实训;在仿真实训中,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根据社会实践结果、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以及个人认为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尚有哪些欠缺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回校后加强相应的课堂实验和仿真实训的学习,将实践检验于理论,最后提高理论水平,从而达到再次指导实践的目的。
如此,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互相提高,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课堂实验的不足,在社会实训中检验课堂实验和仿真实训,在仿真实训中利用社会实践所学的市场理论及实践提高仿真实训能力,将仿真实训更能接近现实职业活动,最终能够胜任职业需要,从而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孙云志、何玉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