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分析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项目风险管理计划规定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和过程,它所规定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直接影响项目风险分析的效果。
2、项目的状态。项目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项目所处的阶段,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开放性的项目风险最高,随着项目的逐步实施,项目的不确定性逐渐降低,所以,在项目风险分析时必须对项目的状态有准确的把握。
3、项目类型。项目的实现和管理过程所涉及的环节越复杂,项目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就越高,项目的风险也就越高。大型复杂的高新技术项目的风险一般更多而且更大,随着项目的利益主体要求的不断升高,风险也不断增大。所以项目的类型分析也是风险分析的依据。
4、数据的准确性。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的过程中,过去相似项目的经验数据对项目的风险分析是不能缺少的,历史经验的准确度决定着项目风险分析的准确度,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时应多参考历史数据,分析中人的素质和能力经验也直接影响项目风险分析结果。
二、项目风险应对
1、需求方面。需求是项目的基础,它定义了项目的范围,决定了项目的目标,并影响项目的成本和进度。由此,要在项目之初有效规避项目风险,一定要清楚界定用户需求。在需求方面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在做需求分析过程中请客户充分参与,规范需求定义;
(2)建立有效的需求变化管理、分析过程;完成需求调研后,我们要对需求进行分析,并向客户提交《用户需求说明书》,明确需求的范围,清楚描述系统的功能,最好提供原型图片,让客户签字确认。如果以后对需求进行变更,需要客户提交《需求变更说明》,若影响项目开发工作量累计超过5%的,同时提供《需求变更评估报告》,核算成本及工期,并让客户签字确认。
2、技术方面。对于一个软件项目,技术架构好坏、软件提供方的技术能力以及项目实施方的实施经验等因素形成了信息化项目的技术风险。为了规避项目的技术风险,企业的项目经理,一方面要选择开发能力较强的软件提供方和经验丰富、服务优良的项目实施方;另一方面还要把握项目的技术架构与企业其他信息化项目技术架构之间的一致性;此外,引入第三方的专业咨询、监理和项目评估也是企业规避技术风险的有效手段。技术选型应遵循以下标准:
(1)技术的成熟性:在进行软件选型的时候第一个要考虑的技术架构层面的问题就是这个技术架构是否成熟。即时信息化管理软件是在原来的技术架构上升级而来的,而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最妥善的做法就是新版本软件出来之后不要马上采用。而是等一段时间,等到其出来补丁之后再使用。
(2)技术架构的兼容性:考虑信息化管理软件跟操作系统平台的兼容性及与现有的其他管理软件的兼容性问题。
三、项目风险监控
论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分析 比较行政法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舌尖上的安全”系列报道,对食品安全乱象进行跟踪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又引起广泛关注。据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17日报道,实施四年的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即将启动修改,治乱用重典,加大食品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成为此次修法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 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国日本长期拥有“食品安全的神话”,鉴于中日文化的相似性和法制的传承性,日本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提供借鉴。
纵观各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都是在规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的组成和职责、进行风险分析的情形、风险分析的具体程序等等,这些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因此,本文在行政法的视野下,比较研究中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定性或定量描述风险特征,并在参考了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定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作为风险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食品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它以科学为基础,每一环节都是依据科学研究结论,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臆断,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由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为了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很多国家都实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提高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风险管理则由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从而使风险分析制度具有了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第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诞生的,很多国家也是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这就要求它不仅要从客观上保障食品的安全,还要从心理上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非常强调分析过程的公开和透明,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与社会公众加强风险交流。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原则,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现状
在风险评估方面,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风险评估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2011年10月13日,筹备三年之久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机构。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体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承担综合协调职责;国家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对其重视不够,相关法律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如《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根据现行法律,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举办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机构性质和职责相似,人员结构基本一致,但却属于不同的部门。造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影响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进行。
2.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构合一受到质疑。我国现在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大多由风险管理部门组织,使得其提交的风险数据或决策建议有受到行政管理者意向影响的嫌疑,加之风险交流工作滞后,使公众对风险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质疑,从而缺少了公信力。
3.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模式,由卫生部、农业部、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共同承担。但是现实中各部门沟通协调性较差,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尴尬局面。
4.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落后。尽管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都要求加强风险交流,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依然落后,此前关于乳品安全标准的争论更证明了这一点。卫生部2010年3月颁布的乳品安全标准要求每百克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2.80克,生鲜乳菌落总数允许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1986年标准分别是不低于2.95克和不超过50万个。难怪媒体惊呼“一夜倒退了25年”,更有人认为乳品新标准是以保护奶农为借口,被个别大企业绑架的标准。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卫生部只解释道: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引发人们强烈不满,更突显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落后。
三、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考察
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保障食品安全,日本政府引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修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也进行了改革。
(一)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发展需求,在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明确了制定与实施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方针是采用风险分析手段:第一,风险评估。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当对食品本身含有或加入到食品中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上的因素,进行影响人体健康的评估。第二,风险管理。为了防止、抑制摄取食品对人身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考虑国民饮食习惯等因素,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第三,风险沟通。为了将国民的意见反映到制定的政策中,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向国民提供相关政策信息,为其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并促进相关单位、人员相互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
为了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制定于1947年的《食品卫生法》也于2006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法典,对几乎所有食品都有详细的规定,包括制定食品、添加剂、器具和食品包装的标准和规格等。此外,日本政府还对《农林水产省设置法》进行部分修改,把风险管理部门从产业振兴部门分离出来,并予以强化,成立产业·消费局。
(二)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管理机构
为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日本于2003年在内阁府增设食品安全委员会,与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隶属于内阁府,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职能是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劝告和监督。厚生劳动省作为真正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主要对进出口及国内市场的食品卫生实施监管。另外,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厚生劳动省的职能已由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并举转变为单纯的风险管理。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对生鲜农产品的监管,它与厚生劳动省的区别在于侧重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阶段进行风险管理。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现状的分析,对比邻国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经验,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
(一)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过于分散,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门负责监督、审核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二)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分离
在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当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改革,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的分离。由新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工作,把风险评估机构从风险管理部门分离出来,直属于国务院,以提高其地位和独立性。
(三)强化各风险管理部门的协作
由于我国实行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因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免出现监管漏洞或交叉重复。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监管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其次,在各部门设立专门沟通窗口,建立相互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互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1风险分析的柜架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系统化、规范化方法,旨在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参考。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风险分析定义为“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过程”。“危害”和“风险”是风险分析的2个基础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对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因素,风险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产生对健康不良作用和严重后果的概率函数。风险分析的内容具体为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进行鉴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风险的特征,在参考有关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与利益攸关者进行交流。风险分析框架(见图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更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风险评估
作为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对食品中各种危害的风险高低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规、标准和监督)的科学基础,也是风险交流的重要信息来源与依据。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与其他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贸易公平的相关因素,通过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会商,权衡各种备选政策措施的过程;其目标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指南和建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险交流
根据CAC的定义,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就危害、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在风险相关各方中(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业界、学术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相互交换或交流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进行风险交流的要素包括:风险的性质、利益的性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选择。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意见的传递及表现形式,也是风险管理的延伸。综上所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3部分相互依赖,并各有侧重,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且高度统一的连续、动态整体。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强调所引入的数据、模型、假设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是政府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的实用性;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关者之间交换意见的过程,强调在风险分析中的信息互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的步骤
CAC对风险评估的定义是“对特定时期内因对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对生命和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基本步骤(见图2)。具体为利用现有的资料,对食品中某种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鉴定、确认和定量。继危害识别之后,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并不固定;通常情况下,随着数据和假设的进一步完善,整个过程要不断重复,其中有些步骤也要重复进行。
2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风险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过程。识别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等。流行病研究资料是危害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最直接、确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贵且数据较难获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动物试验)往往是危害识别的主要依据。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评价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一般来讲,在此步骤应建立消费环节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与各种不良健康影响可能性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的资料类型包括动物毒性试验、临床人体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调查得到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数据来进行主要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模拟。合理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取决于可得的实验室数据(如剂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应测量终点等)和所采用的数学及统计学方法。通过剂量-反应模型分析,可获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荐量值,如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暂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PTDI)、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急性参考剂量(ARfD)等;与暴露评估结合还可以对危害因素的暴露边界值(MOE)急性估计,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风险/健康效应。
4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可能摄入和通过其他有关途径接触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暴露评估所需的基本数据为食品中微生物、化学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费量。根据所关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不同,膳食暴露评估可分为急性暴露评估和慢性暴露评估,对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评估通常是考虑慢性暴露(评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日暴露状况),对于某些污染物、农残和兽残等则还要考虑急性暴露(主要针对24h内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比较膳食暴露结果和相应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导值,可确定该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评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费当时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费量,通常针对一种受污染食品的单一暴露。在消费过程中各类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甚至是存放时间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会增加评估的复杂性。
5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这3个步骤的结果,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对于有阈值的化学物,人群危险性取决于暴露量与ADI、PTDI、PTWI等测量值的比;对于没有阈值的化学物则需要计算人群危险性,即评价根据摄入量估计出所增加的癌症病例数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构成危险)或不可接受的(构成危险)。微生物的风险估计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种致病菌的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也可以表述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风险的累计频数分布、目标人群每年发生的风险、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对风险等。风险特征描述还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实验(如人体试验)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确定国际食品安全监管优先领域、评估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并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信息。例如,对各种危害因素的评估得出的健康指导值是作为制定食品标准安全指标限值的依据,CAC明确规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标准时必须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WHO的SPS协议也规定,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另外,把风险评估和经济学评估结合起来可确立用于决策的单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将评估结果、健康影响、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单位(如美元、伤残调整寿命年或质量调整寿命年),以便于对风险管理者决策产生的后果进行更真实的描述。
国内外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1国际及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正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营养素补充剂等均已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国际专家组织。虽然尚未有专门开展营养素评估的机构,但在2005年上CAC通过了《建立营养素和相关物质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模型》,标志着以科学为基础,制定营养素及相关物质安全摄入量上限工作的开始。各个组织所开展过的评估工作及其工作报告可在其官方网站进行浏览。即使国际组织已经对多种危害因素进行了评估,但鉴于国民健康状况、生产加工工艺及食品消费模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需要开展本国的风险评估工作,才能制定适合国情、保障国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管理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先进国家与地区都已设置了专门的评估机构(见表2)。美国是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国家之一,可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几个部门。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关键词】 关键链 缓冲区 进度风险 约束理论
Risk Analysis of Project Development Progress Based on Critical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 WANG Wen-xuan(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i’an,271000)
Abstract I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project, the progress of risk analysis is not only to determine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 project one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but also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ep.Due to the deterministic and uncertain nature of the progress plan during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process, the schedule shows a certain degree of randomness. Based on the key chain technology,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aint theory as a tool, summarizes the step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 risk and analyzes the three necessary directions based on the key cha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key chain, buffer size setting and the buffer management.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key chain is so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resource conflict heuristic,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project scheduled risk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is analyzed.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key chain is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resource conflict heuristic,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project schedule risk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is analyzed. Provide a solution to the risk of progress and facilitate the further maturity of key chain technologies.
Keywords Key chain, Buffer, Progress risk, Constraint theory
一、引言
_发项目的规模有大有小,有的项目及其复杂,不仅在实施构架组成方面涉及到多方面领域,而且项目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对整个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减少了来自人为方面的误差。然而,由于项目本身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这就给项目的开发带来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项目成果的提交。进度管理是信息系统九大管理之一,它管理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最终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由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在进度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风险分析的准确性,这就使得进度计划风险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尽量避免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带来的风险,方便人员对项目进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到更为精准的进度计划,我们需要找到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进度计划风险分析的方法。
本文将会通过介绍关键链技术来具体分析它是如何建立并分析它是如何处理进度风险分析的,关键链技术有三个研究方向:关键链的确定、缓冲区的设置和缓冲区管理。该方法是一种既能够考虑各个开发项目的执行顺序又能兼顾开发的资源约束的工作序列,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方法是PERT方法的改进版,它充分考虑了缓冲和资源约束的关键路径,提高对项目进度风险分析的准确性。
二、基于关键链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进度风险分析
2.1关键链法的基本原理
Eli.Goldratt博士在1997年《关键链》[1]一书中提出了一种项目管理的方法,即关键链法。关键链是考虑了资源约束与任务间逻辑依赖关系的最长任务链[2],并将提高资源约束的重要性,使之与工序间逻辑依赖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原理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白TOC约束理论,即在关键路径中的薄弱环节会直接决定工程的进展速度,而那些不在关键路径上的项目的处理能力提升与否将不会影响整体的进度。该方法将资源和活动持续时间以及紧前活动历时作为影响项目总工期的约束条件,该技术强调制约项目周期的是关键链而不是关键路径。该技术用关键链代替CPM/ PERT中的关键路径,并强调制约项目周期的是关键链而不是关键路径。确定关键链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寻优的过程[3]。理论上,在资源限量确定的条件下,关键链是唯一的。而对关键链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对进度计划进行编排却是核心问题,它常常使用基于RCPSP的调度理论和方法。
2.2基于关键链的进度风险分析步骤
关键链以约束理论(TOC)所提出的步骤为基础,为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提供计划、调度和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以下是基于关键链的四个核心步骤:
(1)对项目的构成有大致的了解,创建初步的WBS,并预估本项目将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建立AON。
(2)结合各种资源的约束条件,确定关键链。
(3)根据“风险量=风险概率*风险时间”这一公式,并对每个工作过程进行定量风险分析,由此确定缓冲区大小。
(4)最后,结合项目管理方面知识,对进度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项目经理可以根据结果进行适当的工程调整和资源分配。
目前基于关键链技术的信息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体现在:一是如何确定关键链;二是缓冲区大小的确定。下面我将对关键链技术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进度分析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应用。
三、基于关键链分析过程的研究方向
3.1关键链的确定
1)将最可能的工期作为任务工期:
Herroelen W,Leus R[4]等认为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在基准调度计划中插入缓冲后,可能重新产生资源冲突,使项目调度计划不合理,都可能引起新的资源冲突和关键链发生变化,作业的最可能工期通常为保守工期的50%,剩余时间则称为安全时间。为了尽量减少安全时间给项目带来的影响,则设最可能的活动持续时间是保守估计持续时间的50%,则得到项目相关的甘特图,如图1所示。
i表示任务,R表示资源,D表示最可能的工期;PB表示项目缓冲区,FB表示输入缓冲区
图1 某信息系统项目甘特图
2)基于资源冲突启发式策略,对关键链进行优化模型
由于在进行关键链分析时的过程中,极易产生资源发生冲突的情况,在图1中,任务4和任务8产生了资源冲突,得到的关键链为1->4->8->7,并根据其该关键链长度可计算出其最可能工期之和。对于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来说,鲁棒性是决定项目开发过程具有健壮性的重要标志。根据CCM中包含的两个阶段和基于关键链鲁棒性度量指标,并借鉴RCPSP模型[5],构建出基于鲁棒性目标的关键链优化模型(Key Chain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Robustness Targets)如下。
其中,mi表示项目开发活动i在基准计划中的开始r间,m’i表示活动i第二次调度的开始时间。该模型充分发挥鲁棒性,通过该性质的存在,使得进度管理的时间能够充分考虑到项目中的各项活动,进一步的减小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进度风险的存在。
3)非关键链上的任务尽可能晚的开始(as late as possible,ALAP)
刘士新[6]提出将极小化项目在制水平作为目标函数,如下
其中,SFTj为工作j的计划完成时间,SSTi为工作i的计划开始时间。为尽可能减少进度风险应使各工作尽可能晚的开始,这样可以获得项目信息以提高执行效率[7]。
3.2风险缓冲区大小的设置
通过设置缓冲区的大小,有利于我们分析项目进度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及其影响,并进行相应的风险应对和监控。风险缓冲区如今被用来消除不确定因素对项目调度计划的影响,保证关键链上的工作不被前序的非关键链上工作的延迟所影响,这就保证了项目进度适当,且避免了因时间延误而造成的SPI过低,大大降低了风险指数。在该文章中,我将考虑以各项工作的风险量之和作为缓冲区的大小并使用“风险量=风险概率*风险时间”对项目进度进行风险分析,则(8)
其中,f表示关键链上的所有活动,li表示关键链上的风险时间,pi表示关键链的风险概率;nf表示非关键链上的所有活动,pj表示非关键链上的风险概率,slj表示非关键链上的风险时间。以下是风险缓冲区的大小确定过程:
1、经过仔细的定性定量风险分析,确定各个活动的风险量表。
2、根据(8)(9)式中得到的FB、PB,自定义FB和PB的大小,画出信息系统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进度风险分析图进行项目进度情况分析。
3.3风险缓冲区的管理
缓冲区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进度管理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三色”法对项目进度进行风险分析。“三色”法是一种进行风险分析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对风险指标、程度等因素进行定义,是进行风险评判的重要依据。在项目进度风险分析中,它是依据缓冲区的占用情况来进行分析的。
在该方法中,我们需要将缓冲区分成三等分,每个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如使用B,R,Y;
三色表示。在B处是表明项目处于安全状态;R处时表明处于警告状态,该状态一般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需要制定风险应对计划;Y处时,表明项目出现严重的进度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加以解决。另外,还需要设置安全底线,即缓冲区大小的最小值。在信息系统项目分析中,实时观测缓冲区的大小,若缓冲区的大小位于安全底线之上,则表明工作情况正常,反之,则不正常,这是需要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图2中,蓝色的线表示安全底线,若在该线之下的位置,则表示系统需要进一步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来应对进度风险,反之,则无需做任何操作,但仍需要对项目实施过程做好监控工作。缓冲区为 管理者提供了必要的指标,通过时刻关注剩余缓冲区的大小来检测项目开发的风险。
以上是我对进度风险分析中缓冲区的设置问题进行的分析,当然,其中还有不足之处,可以针对多目标优化和关键链技术的计算机实现问题进行改进[8]。
四、总结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中,项目开发的进度管理决定着开发成果是否成功。因此,人们对进度风险的重视也就越来越高。以上内容是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进度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是 通过确定关键路径之后,利用约束理论,逐步平衡资源冲突。通过网络计划图的绘制和缓冲区的设置、缓冲^的管理来确定最终的关键链。基于以上理论,在建立合理的缓冲区设置模型之后,使用“三色”法对缓冲区进行管理,实时监测剩余缓冲区的使用情况,并对进度风险管理做进一步探讨。当然,以上的研究分析方法也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比如我们需要针对多目标优化和关键链技术的计算机实现问题进行改进,这就促使相关管理者要全方位考虑影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各项要素。
参 考 文 献
[1]Eli.Goldratt.关键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137-185.
[2]徐哲,王黎黎.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3):54-58.
[3]Francilco A R Duran A Critical clouds and critical sets in resource_constrained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4 22(6):489-497.
[4]Herroelen W S,Leus R.On the merits and pitfalls of critical chain scheduling[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19(5):559-577.
[5]张静文,刘耕涛,基于鲁棒性目标的关键链项目调度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2015(2):135-144.
[6]刘士新.项目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23 -02
绪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月20日的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公告,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平稳增长,汽车产销量双超1840万辆。在整车市场取得突破的同时,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快速发展,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依据我国汽车工业“十二五”规划草案,2015年,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向汽车强国,预计2015年产销量达到2500万辆。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空间依然巨大。但是目前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缺乏创新能力、开发手段相对落后、整体水平较差,在高新技术零部件方面,对于跨国公司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如何在我国当前良好的汽车销售前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下,全面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和项目开发能力,缩小和消除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是摆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每位项目开发从业人眼前的重要课题,其中项目风险的分析和防控又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
一、 研究意义
首先, 从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形势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确面临很好的增长机会。但如果不解决内部存在的瓶颈,仍然难以抵御来自全球的竞争。目前除跨国企业外,我国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项目开发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都是粗放式的,相比较国外系统化,工具化,量化的管理方法来说,还有不少差距。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身的状况,结合跨国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对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的方法进行探讨,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项目开发风险的分析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其次,随着我国近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产业链的日趋成熟,我国这个世界工厂已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地区,这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企业的飞速崛起以及众多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来华投资建厂,汽车零部件在我国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汽车主机厂对零部件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质量技术,优惠的价格,及时的交付能力外,更注重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以依托其具备可持续的增长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开发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成为零部件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风险分析的思想形成于1916年法国经营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但并未形成完整体系。直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风险分析的研究在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风险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应用到不同种类的企业中。这些风险分析模型将风险识别和评价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当中,体现了动态分析的特点,从而使风险分析的观念有了大的飞跃。
而我国风险分析的研究起步较晚,段开龄教授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推动风险分析的应用,发表了《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教育》专题报告。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出版《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标志着我国风险分析的研究从翻译引进向自主研究的转变。1997年后风险技术的研究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文献大量涌现,研究和应用领域也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并推出了系统缝隙方法。
三、项目风险相关概念
(一)有关风险的概念我们可以从风险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
风险有别于危险,风险包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是一种不良的预兆。所以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并不一定非要承担这样的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一般情况下,风险可以这样定义: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产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 (2)事件的发生含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 , C )公式中,R—风险,p —概率,C —后果:(如下图)
(二)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
项目风险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并且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规避风险和最小化风险后果影响的过程。
四、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理风险。一般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5个阶段。
(一)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管理形成文件的过程,依靠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源和风险范围;拟定风险应对反应计划;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进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有: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前期工作: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直接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系统结构不稳定性,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评估。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1)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量化。(2)对风险的识别不能仅仅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风险的测量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从而找出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 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分析法等。
(三)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影响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系统稳定的主要风险源或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严重度排序、风险的可探测度和可接受的风险底线。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探测度,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种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度等级。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的同时还应考虑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量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单独影响和各种风险因素间的交互影响,既要考量直接损失、隐形损失,也要考量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损失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至关重要。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当量法等。
(四)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对应的处置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既定的系统规格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严重度和风险结果发生的探测度几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五)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即是人们通过对风险识别、评估、处理各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状态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要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当前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直接应用,原因在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针对风险的根本问题,制定量化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系统,做好应急预案,才能实现高效的风险监控。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哪些年正常之处,哪个风险正在成为直接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整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正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五、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效率的迅猛提高,项目的规模化以及技术和组织处理的复杂化日益突出,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项目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组织项目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六、结束语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越是艰巨的项目我们越是要从细节出发做好防范和监控,使导致项目发生异常的风险最小化,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最终达到我们对项目结果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全球市场格局促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做大做强 —— 生意社,2010-01.
.
[2] 王凯.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控制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12.
[3]汽车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J/OL].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11-07.
[4] 郑彦翔.关于浅议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文献综述[J/OL].2012-04.
.
关键词: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调度风险;调度判断规则;风险识别;洪水资源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1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15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079
1 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定义
出于调度方式的可行性与安全考虑,有必要透彻地理解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的概念。一般而言,风险率主要是由调洪时候达到的最高水位或者是由下游泄水量所决定,因此可以得出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率指的是在进行实时防洪预报调度的时候,下游的泄洪量在有预报误差存在且没有办法进行校正时会远远超过安全泄量的概率,与此同时,校核洪水位也低于水库调洪的最高水位。一般情况下,水文预报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预报调度的风险率,虽然说这一风险率会受到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人为行动也会左右着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率,该风险率的正确与否关乎洪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理解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的定义具有必要性。
2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识别
2.1 实施预报调度后的风险变化
实施预报调度后的风险变化涉及到的环节比较的繁琐复杂,在各个阶段都必须要做好防汛准备,无论是从情报收集工作、对策略的提出、信息汇报工作还是命令的执行等,做到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调度后的风险变化,避免造成非常不利且被动的局面,履行好水库防洪调度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在进行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设计的预报调度原则,在仔细考虑好可能遭遇的各种利弊损失的基础之上,对调度的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协调好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2 风险源识别
一般而言,风险源的识别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水库实时防洪预报调度风险源的识别;(2)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设计的风险源识别。就前者而言,实时防洪预报调度主要凭借的就是洪水预报、降雨预报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来进一步评判诊断洪水发生的量级,所以防洪预报调度的主要风险就是洪水预报的误差与降雨预报的差异。就后者而言,明确各种信息,比如进行调度的基本规则、调度的方式、防洪的具体水位等,这同时也是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设计的主要任务,经过对设计洪水过程的有效分类以降低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设计风险。在进行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时,要充分考虑到防洪与兴利的效益、兼顾到上下游的要求等,不仅仅是做出科学合理的调度决策,还要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与水库的保坝标准,最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 风险识别
在开展防洪预报调度工作的过程之中,由于预报信息很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而这些偏差容易导致水库在进行防洪时候出现风险。如果预报出现漏报的时候,极易使得进行洪水调控的时候出现泄流较小或者说调洪的水位偏高等情况,严重影响到水库的防洪安全性,更有甚者会对水库大坝的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所谓的水库下游防洪风险是说在存在预报误差的时候,容易致使调洪工作前出现泄流较大,使得下游的防护点出现的流量严重超过安全的范围,影响下游的防洪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供水短缺主要是由于空报误差引起蓄水量下降而导致的,由于这一风险往往比较的繁琐复杂,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对于水库防洪预报调度中的风险识别,进而保证水库周围区域的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3 洪水预报的不确定分析
3.1 起调水位随机特征值的确定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水位起调值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报调度存在较大的风险。洪水调度的初始水位的随机性特征,不单单体现于防汛水位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洪水在发生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影响而出现一切差别。在建立洪水调度演算的数学模型的时候,通常会把已经确定的初始的时间当作一个起点。当预报峰现时间较实测推迟t时间段,则意味着水库发生误蓄,t时段的入库洪量可能抬高起调水位。图1给出了预报根据时间至实测洪峰出现时间之间时距为24h条件下,甲等、乙等精度等级的峰现时间预报如图所示。考虑水库汛限水位附近的水库库容关系和泄洪能力以及调洪初始时段的入库洪水过程,即可求得不同的误蓄、误泄时间对汛限水位的影响。图2给出了某水库实际起调时间误差对初始水位的影响图。
3.2 水文预报误差与精度评定
导致水文预报误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水文检验数据存在误差、水文预报的方法导致误差以及抽取样本存在误差等,所以一般很难有效地避免水文预报误差的出现。通过相应的调查数据报告得出,水文预报误差一般而言都是呈现出两端有限的偏态分布的规律。再加之水文预报的正确率相对而言较为疏松,所以用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两种方式并没有过大的差别,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可以用正态分布作为水文预报误差分析的基础。防洪预报调度是以预报的洪水过程而不是实测过程为依据的。因此,在实际实施预报调度时,仅仅通过大量预报实践的检验,应用统计方法来说明预报误差的随机特性。
4 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分析
4.1 水库下游风险控制
水库下游风险控制指的就是在预报调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凭借洪水的起涨变化来进一步透彻地分析探究洪水量级的概率且最大化地减少错误的频发,这有利于明确水库下游所允许的极限空报误差,主要涵盖应用洪水预报信息时水库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的计算与分析和洪水预报信息应用于水库调度时的风险分析。在进行预报调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逐级调节滞时泄流法,在我们断定指标与相关的标准相符之后,应该停留一定的时间段来进行具体泄洪量的改变,将许可的极限误差计算方法设计出来,其在近年的水库防洪预报调度之中存在着较高普及与应用,还应该密切地结合极限控制指标的选定,它是严格依据大坝枢纽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与此同时,也要分别选择防洪高水位与设计洪水位来当作极限控制的指标。
4.2 水库风险分析
在进行实时预报调度的时候,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人为洪水,就是因为空报误差可能会提前加大泄量,所以在进行防洪预报调度的时候务必要仔细地考虑防洪预报累计的时序误差。水库风险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将进入水库的实际流量或者说大坝前的具体水位当作对洪水量级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设计洪水使用频率分析法来进行推求,并且在汛期的时候,水位要控制在某一特定的区间之内,依次进行推求其他极限控制指标下的极限误差。总之,实施水库风险分析有助于最大化地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符合提前均匀泄流的效果。
5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判断规则的选取
本文对于水库的防洪预报调度风险进行探讨主要使用的是6小时预报径流深水量为标准规范而进行防洪预报调度,之所以选取这个数值是因为通过对洪量与洪峰在水库所起作用的分析,通常6~12小时洪量起控制性作用。利用预报信息作为水库泄量的判断指标不仅有利于大大减少所需防洪库容的效果,还能够准确计算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超越风险。另外,一般情况之下,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的判断指标往往是参考峰前蓄水量、入库流量、水库下泄洪水流等确定的,但是论证选择也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不同水库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风险的良好规避,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6 调洪过程随机水库水位的确定
为了进行防洪调度的风险分析,必须确定调洪过程中水库水位的随机分布特征,水库调洪演算的随机微分方程,提供了求解水库水位随机过程的有效数学工具。在整个调洪过程中,水库蓄洪量总是随机变化着的,它影响着水库水位的随机消长,又受到洪水输入、输出等随机过程作用的影响,所以对水库蓄洪量的随机模拟最为重要,它是一个状态连续的平稳独立增量过程。因为影响洪水过程中水库蓄水量的随机因素很多,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围绕其均值过程线作随机游走,其概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7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究分析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水库的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分析向来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洪水预报理论、气象预报、手段与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短期洪水的预见能力已经大大的提高,预报调度风险率的确定关乎洪水资源的安全利用与汛限水位的合理选择。希望相关的专业人员注重对水库的调洪风险与预报调度分析多进行深入的探究与钻研,促进二者之间的良好结合,妥善处理好预报调度风险率的定量评估,实现水资源的利用与经济态势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利升,王义民.洪水预报信息用于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
[2] 钟平安,姜树海.基于预报调度下的汛限水位随机分析与风险评估[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7).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地下工程如地铁等正在施工或即将动工。而地铁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施工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地理位置的特殊、生产的流动性、安全质量要求高、工期较长,如果没有科学的管控,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可能引发的事故种类繁多,而且一旦发生事故,死伤量比较大。由此可见,地铁工程施工建设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据最新的分析报告统计,未来几十年我国将进入地下工程建设的期,因为,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乃至国家的要求。
一、地铁工程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需了解事故原因分类,一般可分为六大类,二十二小类;对于事故后果,一般影响分级的因素包括:工作人员及救援人员伤亡人数、第三方经济损失及伤亡、业主经济损失、工期延误时长、环境影响等重大因素。据2001年到2006年亚太地区的地铁事故分析,一共发生43起地铁事故,总计14人丧命。从中得取的主要经验便是:不可轻视地下水的影响;增加地层强度,加固地层厚度;另外,从实践经验来分析,实际施工时不应全信电脑数据,在未能充分分析掌握计算机的分析结果正确性之前,应对分析结果采取保留态度,同时结合现场勘查,锻炼出对计算机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我国地铁施工风险管理
(一)地铁工程风险的定义
简单地说,就是在某项以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为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可能导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情形,那这项可能存在风险的活动所引起的后果就成为风险事故。
(二)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
针对上一点的定义,可以分析出地铁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为:风险意识、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四个部分。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工程处于比较复杂的地层地质体中,他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不能使风险分析的一些办法不能准确运用和确切表达。
(三)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意义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可以使地下隧道建设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安全化,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伤害,降低工期成本和损失,为轨道交通安全建设提供安全施工保障。
(四)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a.问题复杂。地铁工程处于比较复杂的地质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项目风险分析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精确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控制成本,要防止得不偿失。b.对潜在风险要有警惕意识。在风险管理中,要尽可能多的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潜在的危险采用有效而直接的手段进行检测,出现征兆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局势扩大或危害扩大。
(五)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方法的多样性
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在初级研究阶段,适合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而在数据详细的运营阶段,可以采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六)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方法的动态变化性
由于地铁施工的进展和客观环境往往处于变化中,从管理角度看,风险管理也是处于不断地动态分析中,在施工中的各个稳定阶段,用相对已经比较稳定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将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七)地铁风险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有很高的素质
地铁工程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素质,只有掌握科学、先进、系统的工程风险分析方法,才能使施工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工程制度和质量。
(八)我国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地铁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一些一线城市特别是地铁建设开展较早的城市已经开始开展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的实践工作。比如上海地铁建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铁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利用数据反馈一些预警提示,但是功能实现还比较简单,缺乏数据库的支持。相对上海,北京的地铁工程施工风险管控相对较完善,目前已有《实施规划》、《设计指南》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并且对正在实施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扩充和完善,明确了各阶段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内容以及方法。国内已经有了风险定级体系,但还不是特别完善,所以要尽快修订更加综合全面的风险定级标准规定。另外对于地铁施工相关的资料要进行妥善保存,形成资料库,以便进行更好的风险分析,为地铁管理走向信息化做好准备。由于地铁建设动态性比较大,所以监测数据和风险信息要及时分享,及时反馈,资源共享,确保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平台。
三、地铁施工管理研究展望
关键词:HAZOP 钻井工艺 风险分析
一、前言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近些年,随着海洋石油产业的飞速发展,海洋石油钻井工程应允而进入快速前进的轨道,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由于其独特的作业条件及其巨大的作业危险程度,导致人员伤害和钻井事故频发。笔者经过两年的工作经历,加之对钻井安全的深入思考,认为现期的运行中,缺少钻井作业前期对整个钻井过程细致的安全分析和评价控制指导,尚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控模型。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其首要意义是把“预防”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平台的安全管理,“预防”主要体现在平台对安全的长远态势分析,能够对即将出现安全隐患、风险点做出充分的评估,确定其风险程度,据此产生不同的严重度,以给出合理的建议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到超前而全面的预防,进而达到对整个工艺过程的系统的安全控制,使之成为钻井作业风险控制的安全指导书。
2.海洋钻井平台钻井工程简介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一个集成化的海上移动钻井装置,主要以海洋石油的钻探为主,其过程主要有拖航、钻前准备、钻井作业、取芯、下套管、固井、拆装井口、试压、钻水泥塞、测试、弃井等作业,通过钻探获取详细的地质资料,评价油气含量,或进行生产开采,以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和良好经济效益的油气资源。
海洋石油钻探在高投入、高回报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钻井平台的每项作业过程都存在很大的风险,稍有闪失就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事故,因此,采取先行的安全预防控制措施是必要的。
二、HAZOP方法可行性分析
1.本文的研究途径
危险和可操作研究(HAZOP)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危险性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引导词的分析,引导词应用于过程中的每个变量上得到变量的偏差。其分析过程是进行逐变量、逐引导词的头脑风暴式的会议讨论,分析每个变量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得出一系列偏差/原因/后果的集合,将得到的结果集合汇总、分类和整理即可形成报告。分析一般由一组对被分析对象有深入了解的专家进行。
HAZOP分析方法在化工领域有着广泛而使用的应用,但是在石油钻井工艺行业仍为空白,笔者一直从事海洋石油的钻探工作,较了解海洋石油钻探的风险所在,因此,希望通过使用HAZOP分析方法对钻井工艺进行分析,提前评估分析风险,得到预知的风险点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使钻井工艺系统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2.HAZOP与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是根据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事先对分析对象进行详尽分析和充分讨论,列出检查单元和部位、检查项目、检查要求,制定出相应赋分值和评定系统安全等级的分值标准;对系统进行分析、验收时,对照安全检查表逐项检查、赋分,从而评价出系统的安全等级,安全检查表是钻井事业部控制生产作业现场维修、环境、管理等方面查找缺陷或隐患的控制程序。安全检查表法虽然是作业中应用最广泛、最适用、最简单的安全评价方法,且主要侧重于标准化的、条件性的符合检查。但是,缺乏系统系性的分析及全面系统的风险控制,无法满足对钻井工艺的全面风险控制。
3.HAZOP与作业风险分析(JSA)
作业风险分析就是将潜在危害因素的工作或任务首先划分为若干基本工作步骤,鉴别其工作步骤是否正确,对每步工作步骤进行安全评估和分析,找出在执行这步工作步骤时可能带来哪些伤害/危险因素,然后针对这些伤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应急措施。这种分析方法只是侧重于某项作业前的安全风险提示,是一种特殊的、单一的评价方法缺少系统性。
4.HAZOP与事故树分析
事故树分析主要以事故或假想事故为模型,确定一个事故顶上事件,根据事故调查分析人员的经验或相关知识,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进而得出导致事故的原因。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事故的处理和分析中,侧重于结果产生的原因分析,而不是预防性的建议指导。
5.HAZOP与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用于早期发现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针对人、机、物、环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的定性分析。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宏观性的评价,应用于设计施工的早期,然而这种方法不能把各个系统以一个整体的方式联系起来,过于宏观和独立性。
在现今的石油勘探开发中,钻井作业中具有高风险、特种高空、立体交叉、地质复杂不可预测的特点,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加之,各种作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致使衍生某些不可预测的风险,那么识别分析系统风险以及系统之间联系的风险,是我们安全工作中盲点。而HAZOP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识别这些风险,通过分析评估,提出合理建议,到达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海洋石油钻井工艺HAZOP技术介绍
1.HAZOP分析方法的技术应用方式
本文主要针对海洋钻井工程中的钻井工艺进行范例式的分析研究,以提供一个预期的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方法,减少因设计阶段考虑不周而引起的事故。海洋钻井的HAZOP分析应以钻井介质(钻井液)为流程主线,针对工艺和操作的特殊点(特殊点称为“分析节点”、或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对具有潜在危险的偏差进行识别,然后对每个有意义的偏差进行分析,分析其原因、后果,同时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2.识别方法
识别钻井工艺流程中潜在的风险和危害的因素,是有效控制和减少钻井过程中给人身健康、安全、环境带来的危害与影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安全监督管理标准化、减少隐患事故、保护员工生命健康和公司财产安全的首要工作。
2.1钻井设备在操作中的危险识别,主要集中在以下范围:针对人员反而风险,直接的环境影响,与钻井相关的操作。
2.2钻井平台可分为如下的识别区域:井架区,钻台区,BOP区,井下区,其它区域。
2.3钻井平台的HAZOP分析可以采用如下引导词:井喷、泄漏、故障、损坏、常规危险、其它危险。
四、钻井工艺危险源介绍
1.危险源的分类
钻井平台上危险能量的性质主要有:潜在的、旋转的、运动的、热的。巨大能量释放主要来自于:
1.1带压的爆炸性危险物质的非控制释放;
1.2非人力控制的自然事件;
1.3结构性故障;
1.4火灾;
1.5爆炸;
1.6间接事件(人为因素,软件问题,潜水等)。
2.严重事故定义
钻井平台的严重事故可定义如下:
2.1火灾、爆炸或危险性物质的释放造成的死亡或严重伤害;
2.2任何对结构、平台或结构稳定性造成较大损害的事件;
2.3任何其它由工作行为造成的2人以上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这个2人以上指的是直接事故现场以外的人员)。
3.造成平台事故的初始事件讨论
3.1井喷
井喷井口流体的非控制的释放被定义为井喷,当井口流体是油或气时是最危险的,但有时也会喷出钻井泥浆、完井液或者水。当井喷可能释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油气)是非常危险,而且是很难控制的。
井喷不但会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失(甚至是整个钻机),也会使宝贵的油气遭受损失。如果不能迅速而有效地控制井涌(井涌就是地层流体进入井眼内),井喷就会发生。当井眼中出现异常压力时,地层压力大于钻井液液柱压力,就会发生井涌。
3.2工艺泄漏
工艺泄漏是指除下列区域事故外的生产系统的碳氢化合物的释放:
3.2.1井喷或井口控制的事故;
3.2.2管线泄漏事故;
4.基于危险介质造成的事故后果的简要描述
4.1泥浆压力过高,管线泥浆泄漏。泄漏物可能是气体或液体,高压液体往往呈雾状喷出,高强度的释放压力可能伤及人员。
4.2井下气体逸出。底层下的气体随着泥浆循环到达地方,从泥浆体系中逸出,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中毒伤害;逸出的可燃气体,在平台的某处聚集,在火源的作用下导致火灾或爆炸。
五、海洋石油钻井工艺HAZOP分析举例
1.钻井工艺的HAZOP分析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HAZOP分析的优点,增加了安全等级的划分,半定量化严重度、可能性的级别,并根据所划分的严重度和可能性构建风险分析矩阵表。风险矩阵表见钻井事业部QHSE程序文件之《危险源便是及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2.HAZOP分析记录表
根据风险矩阵数值排列,风险等级在8~12的有5项,其余均
1)制定、完善或执行维保管理方案;
2)制定、完善或执行应急预案;
3)制定、完善或执行作业指导书或JSA;
4)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技能操作培训或安全交底;
5)更加有效的现场监督检查。
六、结束语
HAZOP分析的研究具有激发创造性、开拓思路、系统检查全面、获得有意的知识、易于决策等优点。HAZOP工作的进行,对提高钻井设施及操作的安全可靠性、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笔者深信HAZOP分析的逐渐深入研究,会更加系统全面且有效地对钻井工艺的风险进行管控,带来更加持久的安全效益。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钻井工艺HAZOP分析研究,探索一个海洋石油钻井行业可行的风险分析方法,并加以深入分析和全面研究,实现钻井工艺的系统安全。
参考文献
[1] 戴伟锋,鄢捷年.钻井分析中知识、工具和系统的作用[J].国外钻井技术,2005,20(2):28—35.
【关键词】风险管控地铁运营运营安全
1.引言
我国地铁运营自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运营伊始,经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08年,全国将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六大城市,共22条线路。未来十年,除现有地铁城市的新线开辟外,另有沈阳、哈尔滨、杭州、苏州、成都、西安等六座城市已经获批准正在开工建设,还有一些城市正在规划发展地铁项目。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由于建设规模比较大、建设速度比较快,当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存在建设和运营技术力量不足、高端人才和富有经验的技术骨干缺乏的现象;一些地铁项目上马后急于交付使用,建设周期太短,很多线路存在边设计、边勘测、边施工、边运营的现象,抢工期、抢进度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工程质量、人员意识、设备技术和整体环境情况等问题,难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给运营安全管理无形中增添了难度,已有不少地方的地铁在运营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促进我国地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地铁运营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2.风险管控简介
2.1风险管控的定义
风险一词在字典的解释为“生命与财产损失或损伤的可能性”。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总是与生产事故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由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认识角度的不同,对于风险的定义也不同,这里我们解释为纬线、危害时间发生的可能性与纬线、危害时间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运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概率与事故后果,或运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即地铁运营系统的事故风险,可以用下式R=f(F,C)表示。
式中R——运营系统事故风险;
F——运营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运营系统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
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利用风险分析与评估等方法辨识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称为危险、有害因素等,对发现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义、分类和说明,并采用危险预先分析、事故树等方法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或结果进行分析,定义出危险有害因素的等级,制定预防或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不断跟踪监控其措施实施效果并进行效果评价,从而进一步循环,逐步实现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与消除。
2.2风险管控过程模型
1V·G·C(VentureManageAndControl)风险管理与控制(或称风险管控)。
图一:风险管控过程模型
2.3风险管控内容
风险管控的内容包括:危险有害因素分析、风险评价、危机预警与风险干预、应急救援和安全监督与管理等。实施风险管理尽量使风险处于受控状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安全监督管理对策和培训教育等手段,降低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各类损失,保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图二:风险管控内容
3.地铁运营安全事故简述
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地铁运营安全事故指的是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与地铁运营安全相关的事件;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地铁运营安全事故指的是地铁运营所造成的安全事故。这里是从广义地铁运营安全事故的角度加以讨论的。
3.1地铁运营安全事故分类
从国家生产安全事故分类的大角度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01号令《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各地方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分类,地铁运营安全事故可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等五大类。
从地铁行业特点和运营特性的角度看:根据地铁运营组织过程、运营特性和地铁运营客运服务危险有害因素,结合国内外地铁运营多发事故案例实际情况,地铁运营安全事故可分为:设备设施类事故、行车类事故、客运类事故、自然灾害类事故和其他人为性事故等五大类。
3.2地铁运营安全现状
我们可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和事故类型分析两个方面说明地铁运营安全现状。
4.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中的应用
4.1应用目的
任何事物、物质和生物一样都有疲劳期、都有寿命,风险管控则就像医生一样通过风险分析研究病症——风险评估研究生命力——风险控制实施救治——风险管理作以预防与护理等过程从而实现保证生命力、延续寿命,使事物、物质更好的运作。
地铁运营是包括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统一体,在内容、作用及空间结构上有其特殊性,它既是人员、社会财富的聚集场所,也是社会风险的聚集地,它既是现代灾害及事故风险的交汇处,也是人类追求安全、快速、准时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在现代及未来城市地铁运营过程中要体现良好的安全舒适运输能力,减少事故及危险发生,是地铁运营的首要问题,所以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中则更显得尤为重要。
4.2地铁运营安全中风险管控的应用
4.2.1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中应用理论
地铁运营包括约40个专业,各专业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关系,所以地铁运营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和发展均有复杂的背景和内在的联系。
风险管控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同时间的内在联系、规律、机理和衍生特性及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各事物的可靠性、可维修/维护性、可用性和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研究制定预防措施并时时进行预警监控,再充分利用人类减小和控制风险的各种设施、设备和经验等,根据风险分析结论,对被管理的地铁风险系统,研究并确定实施在期望值意义下更好地管理与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爆发和能量外溢等,从而减少或杜绝风险因素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4.2.2地铁运营中安全事件类别简析
地铁运营分为运营状态(即日常地铁运营过程)和非运营状态(即日常地铁停运时段),地铁运营状态又有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三种运营模式,通过分析运营模式我们可分析其发生安全事件的类别有自然灾害类(水灾、地震、爆雪、台风侵袭等)、运营灾害类(列车故障、脱轨、相撞、断电等)、其他灾害类(自杀、纵火等),依据本文3.2所述和多年来地铁运营安全现状分析得下图:
4.3地铁运营安全中风险分析
地铁运营安全的真谛就是要尽可能地保证乘客在候车——乘车——出站整个过程中生命财产不受损害,并在一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因此我们应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出发进行风险分析。
4.3.1人员因素
通过4.2.2中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事故的发生主要因为运营灾害所致,在设备硬件不能保障的紧急情况下,更凸显出人员的重要性,所以降低人员失误对降低损害尤为重要。地铁运营系统中的人员主要有乘客和工作人员两大部分。
(1)乘客因素
从近年来地铁运营安全事故致因可见,不遵守乘车守则(主要表现在携带危险品、乱动设备设施、自杀等)、人为故意破坏(主要表现有恐怖袭击、蓄意破坏、偷盗等)、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主要表现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自救、不能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沉着冷静、紧张有序的疏散等)方面。
(2)工作人员因素
现阶段地铁全国热门,而地铁行业院校或专业相对较少,因此地铁工作人员上岗前很难达到岗位需求,如果再缺乏安全意识的培养、缺乏对“三品”的识别能力和自身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势必导致事态的扩大。
4.3.2机械(或物质)因素
地铁运营的过程实现,除主体设备车辆外,工务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环控通风系统及其他辅助设备系统等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1)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主要危险是电气火灾和触电。电气火灾的原因主要包括:当电路发生短路时,电流可能超过正常时的数十倍,致使电线、电气温度急剧上升,远远超过允许值,而且常伴有短路电弧发生,易造成火灾;线路、变压器超载运行均将导致其绝缘材料过热起火;导线接头连接不牢或焊接不良均会使接触电阻过高,导致接头过热起火。接触不良的电线接头、开关接点、滑触线等还会迸发火化,引燃周围易燃、易爆物质(此类现象在运营新线及老线尤为明显);变压器一般都配备有散热设备,如风叶、散热器等,如果风叶断裂、变压器油面下降均会导致散热不良,使电器热量累积起来。电缆沟、电缆井内电缆过密,散热不良易会引起火灾。引起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除了设备缺陷、设计不周等技术因素外,大部分都是违章作业、违章操作。
(2)车辆系统
地铁车辆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列车失控、轨道损伤或断裂、列车脱轨、列车相撞等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地铁车梦的安全标志不醒目,可能造成机械伤人事故,并且在事故发生后,不利于应急救援以及人员疏散;地铁列车内空调供暖等易引起火灾,且列车关通道材料选择不当燃烧后会产生有毒烟气,加重事故后果;列车内的高压电器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当,可能引起人员伤亡事故。
(3)通信、信号系统
地铁专用通信系统是直接为地铁运营、管理服务的,是保证列车及乘客安全,列车快速、高效运作的必不可缺的信息传输系统。当发生紧急情况时,通信系统应能迅速转为应急通道,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提供方便。同时若通信系统的电源发生故障或通信设备本身发生故障等问题时,各种行车、票务及控制信息出现间断性不可靠传输,易会引发事故或使事态扩大。
信号系统是整个地铁运营的大脑,它保证列车和乘客的安全,实现快速、高密度、有序运行的功能。信号系统的不完善或信号系统设备故障,相当于大脑瘫痪,则运营整体处于瘫痪状态,或者不能保证运营安全。
(4)环控通风系统
地铁环境密闭,空间狭窄,连通地面的疏散口相对较少,逃生路径长。发生火灾,不仅或是蔓延快,而且积聚的高暖浓烟很难自然排除,并迅速在地铁隧道、车站内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抢险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严重威胁乘客、地铁职工和抢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据分析表明,火灾后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烟雾窒息所致)。环控通风系统故障、管理不到位(将通风通道或风亭改作自行车停放处、商铺或其他管理用房),妨碍了通风系统的正常运作,则势必扩大事故后果和影响。
(5)给排水系统
在运营期间,给排水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有:污水乱排以及污水、垃圾排入隧道等影响地铁内环境卫生,造成污染和职业伤害;给排水管道的防腐、绝缘效果不到位,发生渗漏现象等;隧道内排水系统不完善,隧道防水设计等级不够,导致涝灾或地表水侵入,地面塌陷;车站出入口的低平高度低于防洪设防要求,遇水倒灌;杂散电流腐蚀给排水管道等。
(6)其他辅助设施
站台、站厅设施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有:车站地面材料不防滑或防滑效果不明显存在安全隐患,人员较多时,可能导致踩踏事件;地下车站站厅乘客疏散去、站台及疏散通道内及与地铁中地下商业等公共场所存在发生火灾的危险,且会发生连锁火灾事故,不利于事故救援,是火灾事故范围扩大;地下车站站厅乘客疏散区、站厅疏散通道内有妨碍疏散的设施或堆放物品,不利于事故救援,造成人员拥挤,使事故后果加重;车站的内建筑的装修材料选用不当,会发生火灾,且产生有毒烟气,加重事故后果;地下车站安全出口的设置不当,会造成人员拥挤,引发意外事故,且事故发生后,不利于事故救援和人员疏散,使事故范围扩大。
地铁车站站台边设置的屏蔽门/安全门,可以保证乘客安全,降低空调系统运营能耗,对提高车站内环境舒适度都有明显作用。屏蔽门/安全门的设置应适应各种运营模式的要求,正常运营时为乘客上下车通道,火灾事故时配合地铁运营模式要求为乘客提供疏散通道。屏蔽门正常运营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有:由于地铁车门的安全标志不醒目,造成的机械伤亡事故,并且在事故发生后,不利于事故救援和人员疏散。如果地铁采用接触轨受流方式,站台仍存在电位层,站台边2米宽度范围内需做绝缘层。屏蔽门/安全门与轨道连接,使屏蔽门/安全门与轨道等电位。因此,在地铁屏蔽门/安全门处由于绝缘和接地的问题,存在人员触电事故。
4.2.3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地铁在运营期间可能遭遇台风、洪涝水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台风对地铁上面的建筑物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其破坏性极强;水灾则一方面可以造成积水回灌危害,一方面受到岩土介质中地下水渗透浸泡危害,导致附属设备设施材质霉变,元器件受损坏失灵等造成事故;同时应该对雷电防护设备设施进行检查,这方面造成运营设备损坏事件也时有发生;地质条件、地震灾害等所带来的损坏不言而喻。
(2)社会环境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外因和内因同时作用下产生的,今年来恐怖袭击、社会性自杀事件等已成为地铁安全的一个主题,所以其危害也不言而喻。
4.2.4管理因素
管理上的薄弱是我国现阶段在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上的一个难题,所以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必定会导致灾害性事件的发生。
(1)遵法守规,建立规章
作为地铁运营单位,必须为乘客和社会负责,对于建设中存在的隐患或不足要敢于暴露,敢于修正,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各项工程严格验收,同时运营过程中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事件,才能确保减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事故损失。
规范、完备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体系是地铁运营安全的基础,要制定各项维修规程和操作流程,并切实执行,才能保证地铁运营安全。
(2)机构建设及职责确立
要保证地铁系统长周期地正常运作,就必须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重要的是机构的定位要明确,管理人员要公平正直并持证上岗。
(3)安全投入
地铁运营单位应该按照国家对高危险行业规定的要求进行安全资金投入,保证隐患的整改落实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同时要配备必须的劳动防护品,及时进行各种类型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参加工伤保险、社会保险、企业保险等,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损失。
4.3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实施
通过上述地铁运营安全风险分析,了解到地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事故类型、致因及存在方式,同时通过风险分析建立管理体系,从而保证地铁运营安全。风险分析过程(共分五步):
第一步:识别系统所有可能的危险/风险;
第二步:定义危险事件/风险发生频率的分类及说明;
第三步:采用后果分析来预测危险事件/风险可能的影响,定义危险/风险的严重度等级和每种严重度对人员或环境产生的后果;
第四步:定义风险的定性类别以及针对每个类别所采取的措施;
第五步:采用“频率—后果”矩阵,将危险事件/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它的严重度结合起来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类别。
4.3.1地铁运营风险分类(见表三)
表三:风险定分类表
风险分类对每类风险采取的措施
Ⅰ特高风险不容许发生的必须清除
Ⅱ高风险不希望发生的只有当风险无法减少并且得到有关管理部门同意后才可接受
Ⅲ中等风险可容许发生的经适当控制并得到有关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接受
Ⅳ低风险可忽略发生的经/不经有关管理部门同意都可接受
4.3.2地铁运营安全事故风险矩阵(见表四)
表四:地铁运营安全事故风险矩阵表
4.3.3某地铁事故风险类别定性分析过程举例(见表五)
表五:某地铁事故风险类别定性分析过程举例
风险分析报告表
工作名称:电客车检查工作位置:停留库No.001
分析人员:张XX工作组别:1日期:2006-3-10审核人员:郭XX
工作步骤工序说明已辨识的危险危险成因危险造成的后果现有控制措施可能性
(频率)严重性评定风险改善建议
1转向架检查碰头高度不够脑震荡或划伤佩带合格的安全帽每年5次轻微Ⅰ1.在入口处增加“佩带安全帽”的标识
触电受流器带电死亡或伤残穿合格绝缘鞋远离受流器无很严重Ⅱ2.安装远离受流器标识
2电器箱检查触电光线不足车辆受损;人员电击感觉、伤亡带手电,穿合格绝缘鞋每年1-2次轻微Ⅳ增设照明灯
3空压机和齿轮箱的检查烫伤温度过高落疤带棉纱手套每年20次轻微Ⅳ增设“油温过高”、“佩带手套”的标识
备注:本次检查中只是针对电客车检查中部分工序进行风险分析,受流方式为接触轨上部受流。
5.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事故中应用的利弊
5.1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事故中应用的优势
风险管控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对社会经济组织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构成因素的作用进行评估量化,再经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一个量化结果,这个结果既能反映地铁运营安全现状又能预测其一旦发生事故的后果。依据法律法规,将该结果与地铁运营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挂钩,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市场机制中的利益关系、价格水平、供求关系、竞争能力和风险程度,利用市场规律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
5.2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事故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铁运营行业在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确定统一、规范的安全评估标准方面还须进一步推广和深人。另外,实现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1风险与可靠度概念的混淆;2实现风险管控的内容和流程不完善、不规范;3对风险决策分析存在误区;4保险并不是风险处理的唯一方式;5风险管控需要全过程跟踪与管理。
参考文献:
谢正光.北京地铁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市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4:17~20;
李为为,唐祯敏.地铁运营事故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6):105~108
关键词 VAR方法 风险分析工具
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不断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识别及量化风险的各种模型技术――风险分析工具,不断被开发出来,并不断地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当中。而VRE则是商业银行常用的各种风险分析工具的基础,有鉴于此,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业管理者有必要对VRE方法(风险价值分析模型)及其他一些以之为基础的风险分析工具进行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并使之系统化,才能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本企业的主客观条件选择适当的风险分析工具来管理识别和管理风险,进而才能在常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并保障经营活动的稳定和有效。
一、关于VRE方法的定义、特点
VAR方法,又称为“风险价值分析模型”,其特点是在报表各项数据分析基础上,利用方差及β系数来反映市场(或资产)的波动幅度,以此来衡量风险。VRE方法受人瞩目是源于《巴塞尔协议》,该协议由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1999年6月
3日正式对外,协议主要内容是为银行更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分析管理提供现实意义上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在修改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制定出计算银行资本的标准方法。其中,结构复杂的银行资本标准有赖于内部评级作为基础。协议肯定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M展,并着重强调了利率风险型金融机构在其会计报表中必须定期对外公布的项目中应该增加一项重要内容,即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VAR风险值。该方法已成为目前金融界分析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技术,后由J.P.Morgo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风险分析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
二、VRE在其他风险分析工具上的应用
(一)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
通过计算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指标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长期以来的做法。其不足之处是,仅考虑了企业的账面盈利而忽略了风险因素。而这一原则用来衡量作为特殊企业的银行是有明显的局限,因为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金融服务的特殊企业,经营风险可以说是其最本质的特征,风险因素的衡量对于考评银行的授信资产质量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克服了传统授信资产盈利目标未充分反映风险成本的缺点,将银行的收益及风险二者联系起来,体现了风险与业务发展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业务的发展中必须关注风险,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考虑到对业务的不利影响,始终追求二者的最佳动态平衡。使用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过去一味地追求利润而无视潜在风险的经营方式,促使银行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创造利润。在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中,目前被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是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收益-潜在损亏)/经济资本(或非潜在亏损)
资本的收益与潜在的亏损之间的差值与经济资本的二者比值决定了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的大小。银行在投资决策时,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不是收益的绝对水平,大多依据剔除风险损失值后的资金投资盈利贴现值来做判断。风险与收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预期收益越大,潜在的风险损失值就越大,没有风险,收益水平就很低了。对此,银行都很清楚,如果追求高回报、高盈利就要投资一些风险大的业务,这种投资决策一旦失误,就会对收益甚至资本金造成损失,这样银行将会面临流动性不足的窘境,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银行关门歇业。虽然银行应该时刻保持对资本收益损失风险的足够敏感度,但银行应清楚,为了获取相应收益必须承担相应风险,投资决策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有效避免风险,而在于怎样平衡收益、风险二者间的关系,去研究和发现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RAROC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决定风险资本调整收益率高低的是风险值VAR的大小:该值越大,说明潜在的资本亏损值就越大,投资报酬提现就应越多。现在RAROC也多在投资项目评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果VAR值高,那么此投资项目的风险必定就越高,即使盈利绝对值再高,项目其RAROC值也不会很高,评估时对该项目的肯定程度也就不会很高了。
(二)信贷组合模型
信贷组合模型是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通过对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及转变为坏账的概率的计算,测算出资产潜在亏损值即VAR的值。借此用以说明:当某项信贷业务及其整体组合的信用级别下降或收益及资本具有损失风险时,银行为了保持资本充足率、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出现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大部分传统的商业贷款及贸易信贷、期货合同等衍生产品都可以借助该模型工具来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量。测量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对信贷业务的组合中各项业务的风险敞口分布情况进行确定。第二,准确测量因信用级别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各项信贷业务产品的价值变动率,并对各项变动率进行加总,在此基础上可得出此项信贷业务组合的变动率值。此外,各项信贷业务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可通过权重关系反应并在加总时予以考虑。因此,在各类资产关系不相关的条件下,VAR值即每类资产信用风险组合的损失值(风险值)就与该类资产信用等级变动率与风险敞口分布的乘积相等。这是计量信用风险较好的方法及规范的模型,美国的摩根财团甚至计划把它应用在资本金的分配决策方面,从而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的监管提供有力帮助,以此来推动国际银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语
VRE方法模型及基于其之上的各种风险分析工具目前广泛用于金融行业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管理方面。通过这些风险分析方法,可以将风险掌控在有意识的日常业务风险的管理当中,以便更好地实践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性”统一的现代银行经营理念。
(作者单位为江西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聂小军,男,江西樟树人,工商管理硕士,江西工程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 彭恩泽.国际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综述[J].西安金融,2005(2):14-16.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房地产市场体制正在步入规范阶段,房地产作为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房地产投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直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本文通过对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并对此提出防范对策,从而有效地规避和降低房地产投资风险,以保证房地产投资收益。
关键词房产项目投资分析风险控制房地产业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由于其过快发展与投资过热,部分城市已经出现房地产泡沫,势必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含义
1901年在美国的A・M・Willet 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出了最初的风险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的风险特点。根据相关的风险理论研究,一般定义为:也即是人们对未来的行为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最终后果与之前所预定的目标发生的负偏离。用通俗的话来讲,风险就是人们不愿发生的不幸事件的概率,再或许就是未来损失所发生的不确定性。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既是在房地产项目投资过程中所引起的损失产生的相关不确定性。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且变化多端的,任何一个房地产投资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主要来自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性、投资项目周期长短、收益预期及房地产政策等投资环境的变异性。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细分及识别
为了保证房地产风险分析的最终质量,我们有必要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每个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科学的细分与辨识,使房地产投资决策者能有效且更好地把握风险的变化规律和本质,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或相关对策从而减少风险和损失(图-1 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系统结构图)。
(一)自然风险,即是因一些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从而对房地产商品在生产经营过程带来或直接造成的影响,或对房地产商品直接产生的破坏,对房地产经营者和开发商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些风险是人们对自然力无法控制或自然本身发生的异常变化导致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风险主要包括:洪水、火灾、地震、滑坡、风暴以及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等。虽然这些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发生几率比较小,但风险
一旦发生,往往给房地产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针对这些自然风险的防范,开发商往往通过利用投保来避免或减少相应损失。但投保之前,如果房地产开发商能对该地区的天文资料、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地质地貌等作一定的分析与了解,就可适当减少投保成本,并增加房地产投资收益。
(二)政治风险,既由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市场商品经营者与交换者带来的不同形式的经济利益损失。它通常会给房地产投资收益带来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如国家控制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以及土地的有偿使用权,可能会减少土地的供给,也将直接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再譬如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着房地产投资收益的高低。政府这些政策对房地产投资所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因此,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更改或变化而带来的相应风险最能影响房地产市场效益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政策变化的风险对房地产商品最终效益的影响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完善。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必须密切关注房地产政策局势的相关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顺应发展趋势对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因政府政策变化而引起的房地产投资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选择国家政府有收益保证的、鼓励的、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实施投资。
(三)经济风险,由于经济形势变化而引起的且对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通常这种影响可能是因经济的滑坡对整个物业市场的影响,或许是因经济的发展对某一类型的物业或者某一特定地区物业所造成的相关影响。等这一系列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它们出现,往往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常见的经济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融资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工程招投标风险、地价风险、国民现存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风险等。
(四)技术风险,这种技术风险就是指因科技进步、技术结构以及相关变量的变化带给房地产经营者和开发商的损失。如:因市场科技的进步给房地产商品的适用性构成的相关威胁,迫使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不断投资来进行房产商品的不断改造和翻修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常见的技术风险包括: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革新、材料改变和更新、设备故障或损坏、施工事故、建筑计算失误或设计变动、建筑的相关生产力因素短缺、信用等风险因素。
(五)社会风险,通常指因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相关影响,并使得从事房地产商品经
营和生产的投资者带来了相应的损失。通常如一些社会治安、区域发展、公众干预、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都会给房地产商品带来社会性的风险。
(六)国际风险,主要是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相应变化,从而给区域性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这种风险对整个社会所有经济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对房地产商品来说,通常说的国际风险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国家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国际经营风险、国际货币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等等。
(七)内部管理和决策风险,通常指因房地产开发商的决策出现失误或经营管理的过程不完善而导致与预期收入水平不相符以及预期效益不能够实现的风险,通常所说的内部管理和决策风险有:投资地点、投资方式、投资类型的选择风险以及人、物、财组织管理的风险等等。
有上可知,引起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因素比较多,且带来的严重后果程度也非常迥异。如果在房地产投资时,忽略或完全不考虑这些主要风险因素,那风险分析必定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把每个风险因素都包罗万象的加以考虑,也势必会导致问题的复杂性,不但不现实而且也不恰当。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以合理科学的缩小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为主要目标,通过寻找影响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来合理为投资决策者提供最合理科学恰当的风险对策。
三、房地产开发风险的防范对策
房地产的开发风险防范,大体上分为两种途径:一是在经济损失发生之前,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控制手段,也即是通常说的事前控制,力求将经济损失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二是在经济损失发生之后,通过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及时补偿,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事后控制。
(一)投资风险回避。投资风险回避既房地产投资者在对房地产投资风险进行具体分析和识别以后,发现若对某项房地产活动进行投资将会带来经济利益风险的损失时,通过事前控制手段,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或事先避开风险源地,采用拒绝实施或主动放弃这些将会导致风险损失存在的相应投资活动,事前消除房产投资风险隐患。
(二)投资风险减轻。投资风险减轻是通过降低房地产风险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后果的不利影响。通过对已知的风险、不可预测风险或可预测风险的预测,项目管理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并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
(三)投资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投资者在房地产风险发生前采取的某些具体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引致风险损失的各项风险因素,实现降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同时起到减小风险损失程度的作用。风险防范的对象一般有: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在房地产投资系统风险防范策略中,应以经济风险作为控制的中心,把政治和社会风险作为预测的重点,把自然风险作为灾后缓解的主要对象。
(四)投资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房地产投资者在开发过程中,以某种合理、合法的方式将某些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的后果连同对风险应付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他人。房地产风险转移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主要有契约性转移、购买房地产保险转移和项目资金证券化转移等。
(五)投资风险分散与组合:风险分散。房地产投资分
散是通过开发结构的分散,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一般包括投资区域分散、投资时间分散和共同投资等方式。风险组合。风险组合投资是从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出来的一种投资理论。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同样适用。
(六)投资风险自留: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用自留风险的方法。风险自留是指房地产投资者以自身的财力来负担未来可能的风险损失。风险自留包括自我承担风险和自我保险风险。
四、小结
综上所述,投资者在对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时,应该同时从主观以及客观两方面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投资效益,从根本上降低投资风险。主观上,投资者必须重视投资可行性研究,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从多层不同角度对风险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客观上,投资者还必须对当前今后国内、国际上经济形势、政治、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地方政策进行全盘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对投资设计方案进行定量的数据测算分析,获得较准确的经济测算结果;此外,投资者还应充分了解该城市拟开发地区的情况,如工商业状况、人口结构与密度、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现状、建设规划、交通和污染情况等,了解和掌握该地区商业服务业、住宅、工业分布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理性的判断该类房地产市场供求情况并进行科学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准确的把握时机,选中极具升值潜力的地段,并在合适的地段开发合适的物业,使投资决策尽可能准确而高效,赢取房地产投资的高效益。
总之,房地产投资项目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并由此得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决策。
参考文献:
[1]林冬.基于关键因素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价值工程2010(05):224-225.
[2]陈妮.关于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的思考.价值工程2010(17):77.
[3]李启明.房地产投资风险与对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方建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是当前房地产开发的新趋向.中国房地信息.2004(4).
[5]钱民强.入世后房地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住宅科技.2002(2).
[6]张协奎,文卫平.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估计方法与应用.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9.
[7]柴强.房地产估价(修订第四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沈建忠主编.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9]Appraisal Foundation.Uniform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Appraisal Practice.2003.
【关键词】制药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是美国进行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20世纪风险管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质量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衍生分支,其关注点是对产品或工艺质量风险的有效控制,2005年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了《Q9 质量风险管理》,指南系统地阐述了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范围、应用步骤以及潜在应用领域等,其目的是提供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ICH Q9提供了风险管理原则和工具,并被我国明确纳入2011年3月1日生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
一、风险管理简介
1 风险管理基本原则:根据ICH Q9的要求,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1 对质量的风险评估应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并最终与保护患者相联系;
1.2 质量风险管理程序投入的水平、形式和文件应与风险水平相当。
2 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质量风险的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和回顾。有效质量风险管理的4个阶段为:质量风险评价(包括质量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风险控制(包括质量风险的减低和接受)、质量风险沟通和质量风险回顾。
2.1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对危害的识别、对危害相关的风险的分析和评价,是质量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作为风险评估中明确定义风险的辅助,以下三个问题通常会用到:
a) 什么可能出错或发生故障?
b) 出错或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概率)有多大?
c) 因出错或发生故障而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
风险评价有以下三个步骤:
d) 质量风险识别:解决“什么可能出错,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e) 质量风险分析: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定型和定量的过程。
f) 风险评估:将已识别和分析的风险与给定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
2.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包括对风险降低和/或接受的决策。一般会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a) 质量风险是否超出了预定的可接受水平?
b) 如何降低或消除质量风险?
c) 利益、质量风险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
d) 对已知风险的控制是否会引入新的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控制主要包括质量风险降低和质量风险接受两部分:
a) 质量风险降低:当质量风险超过预定的可接受水平时,质量风险降低的重点则是降低或避免风险的过程。质量风险降低包括为降低损害的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所采取的措施。
b) 质量风险接受:是指做出接受质量风险的决定。
2.1 风险沟通
质量风险沟通是指风险决策人和其他人员分享交流的过程。风险管理过程任何阶段可进行沟通,沟通的信息可设计质量风险的存在、属性、形式、可能性、严重性、可接受性、控制、处理、可探测性或风险的其他方面。
2.2 风险回顾
风险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持续性过程,应当定期进行回顾,以确认相关风险评价和控制步骤是否有效,总结新的只是和经验。风险回顾应以风险等级为基础。
二、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学及其应用
ICH Q9中不完全列举了一些风险管理工具:基本风险管理建议办法(流程图、检查表等)、故障模式的效应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法等。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危害的可操作性分析、预先危害分析、风险排序和过滤、支持性统计工具。
药品生产的各领域根据特点采用这些风险评估工具,且不同工具的结合使用可以更加灵活的增强风险分析和管控的有效性,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依赖于分析人对所分析主题和对象的详尽了解和有效沟通,各工具以科学理论分析、经验数据积累等为基础引导思路的有效进行,从而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案例实证分析
以注射用无菌产品在洁净环境下生产过程为例,运用鱼骨图和故障模式的效应分析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3.1 风险评估
a) 以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为主线,作出如下分解:
人:人员技能、人员健康
机:设计、确认、使用、维护
料:供应、放行、使用
法:工艺流程、执行切合度
环:环境控制、环境监测
以上5个提示因素为提纲(也是鱼骨图),逐级进行分解:例如人员技能还可细化为培训、人员执行力;人员健康还可细化为体检、病情上报制度等,每一项目可按照讨论主题复杂性依次拓展,从而完善风险分析的要素。
b) 根据鱼骨图,进行风险详细识别、分析和评价
风险系数定义
严重性(S):分数1、3、6、10,分别代表低、中、高和极高
可能性(P):分数1、2、4、8,分别代表低、中、高和极高
检测度 (D):分数1、2、4、6,分别代表高、中、低和极低
ORF: 总风险= S* P* D
总风险评估系数:
ORF
6≤ORF
ORF≥80,风险水平高,风险不可接受,或需要整改
3.2 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对于风险不可接受或有待改善的项目,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可能性,增加可检测性,从而降低风险,使其处于可接受水平。采取的措施可能引起变更控制程序,同时重新评估变更引起的风险,避免变更引发其他不可接受的风险。
对于风险严重性极高,例如可能引起病人死亡、厂房爆炸等极其严重后果的,应采取一切手段,避免发生。
3.3 风险沟通
风险评估应根据评估对象组建风险评估团队,团队内以及团队和风险相关人应进行风险沟通;
风险识别和评价以充分有效的风险沟通为基础,风险识别的项目和风险评分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
风险评估可借鉴风险评估团队的理论和经验,基于日常分析、偏差、变更、自查等总结;
风险沟通贯穿于整个风险评估过程,及时真实的了解实际运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