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关键词] 传统文化;动画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厚重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国的动画艺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中国绘画、民族工艺、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充分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并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创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大量经典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作品不但风格各异,包含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多种动画形式,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别是水墨动画更是我国所独创的。因此,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动画艺术风格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动画艺术风格深受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动画艺术家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研究过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丰富多样,民族风格鲜明。
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动画导演特伟就提出了动画必须走民族风格的道路,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并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鹬蚌相争》等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国水墨画艺术,从而创造出来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小鲤鱼跳龙门》《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锦》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装饰画等艺术元素。《猪八戒吃西瓜》《鹿铃》《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元素。《神笔》《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借鉴了我国传统木偶等民族艺术元素。这些动画片都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随着美、日动画片的大量涌进,对我国动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动画片纷纷模仿美、日动画片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对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既没有学到美日动画片的精髓,也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结果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几乎没有创作出经典的动画片,阻碍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创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断地从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在动画创作中把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动画片中不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风格,使形式风格变得更具有观赏性,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从而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的优秀动画片来,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大力发展。
二、动画题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
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
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三、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
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四、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
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的成功,是与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我国动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动画的发展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其为基础并吸取当代文化艺术新理念,构建起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坚持传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进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艺术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
[参考文献]
[1] 李本建 .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
[2] 佟婷,编著.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编著.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不断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跟进,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来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发展群众文化也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在促进文化传承、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多样性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两者的关系,以及阐述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相互作用,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引导和贡献。
【关键词】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文化传承;发展
1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1.1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每个时期都有它独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因此它具有某个时代的特征及时代烙印,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基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文化习俗产生并流传至今,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进而流传下来。这些历史文化特色传统虽然历史久远,但都保持着独有的特色和风格,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独特的文化特色,进而促进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中,中华各民族的群众文化犹如滚滚的长河,永不停息地奔涌向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想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长久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就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1.2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文化的创新与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通过与现代群众文化艺术的结合,更加体现了我国文化独有的民族性,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分析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然途径
我国的文化艺术之所以如此得绚丽多彩,文化底蕴之所以如此得深厚,这主要得益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并被人民群众所创造,也就是说,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有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群众的宝贵财富,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创造的年代不同,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产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就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看待民族文化的时候,要区分其文化的自身价值和高雅程度,我们要坚持并发扬优秀的、积极的民族文化,抵制和摒弃庸俗的文化,提高我们辨别文化的眼力和鉴别力。但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渗透,我们仅仅依靠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是不够的,在这基础上,还应该注意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加以创新,进而来顺应时展的需要,使其赋予时代性和多样性,并积极地加以宣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唯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地融入发展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来,积极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播与创新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社会新时期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要求其与时代紧密结合,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促进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性继承,推进与群众文化的完美结合。比如,我国政府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这就进一步确定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这个经济发展相当快迅速的,生活节奏相当快的社会,给人们特定的时间来领悟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来感受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养分,进而批判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渗透,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文化的辨别和甄别能力,抵制和摒弃庸俗、消极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同时,要求我们要既克服又保留地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相对独立性是民间民俗艺术文化最具代表的特点,它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亡,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来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这样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和造福。正如上文所讲,群众文化的发展要以民族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作为基础,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尊重历史,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避免与历史脱节。与此同时,也要积极与国际接轨,汲取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不断加以改造和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这样才可以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才会使我们的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才可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对发展群众文化的影响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而群众文化中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就必须批判地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让人民群众去自觉地加入创造历史的氛围中来,只有这样,才会让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具有时代性和历史主体性。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经济的发展是根本要素,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和基础来展开,因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的传承也应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不然,便会失去其发展最基本的意义。
5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继承和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不断与国际接轨,抓住时机,顺应时展的潮流,才会使我国的文化屹立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之林,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刘淑娜 单位:河南省工人文化宫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院校;文化传承
一、艺术院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艺术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领教师通过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保护传承、研究阐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其树立开放包容、相互合作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艺术院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师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以艺术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勤俭感恩、助人为乐、宽容自省、自律自强等道德理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文明风尚体现出来。同时,可以使师生创作出优秀作品,不断繁荣文艺事业。
(三)有利于勇担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
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艺术作品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中华美德等,教育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深扎艰苦奋斗之根,满怀为民服务之情,不断创作出与国家、社会现实相契合,与人民群众情感相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艺术院校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能力不足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艺术院校长期以来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所以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理解其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切实发挥课程文化育人作用,而部分艺术院校的教师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
(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教师侧重于技能教授或拘泥于传统文化某一方面的阐释,而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以时代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如何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基本走向,如何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学生在丰富学识、修身立德、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的意识还不强。
(三)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较为单一
新媒体的发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遇。艺术院校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激活以及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的活力。长期以来,艺术院校多以实习实践、汇报展演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以艺术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精神供给,借助新媒体以及艺术创作研究、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较为单一。
三、艺术院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在专业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中,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方向,如可在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中增设陶艺、印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浓郁的专业,在表演专业中增设京剧表演专业等。此外,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赋予艺术类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在课程体系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和课时,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中华经典诵读、中国哲学史、古典诗词鉴赏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改进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感知体验、艺术实践以及创作展演中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在科研项目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积极地构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内涵和艺术表达形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院校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作出更多的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展现审美风范的文学作品,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四)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的教师必须坚守教育初心,不断修炼与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静心教书,潜心创作研究,在涵养优良品格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以及完善,努力践行宽厚仁爱、认真负责、谦虚好学、温和耐心的教化精神,担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
(五)在网络育人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110.2%。因此,新时代,运用新媒体是艺术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运用校内新媒体平台,开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开设专题,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生的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在校园内打造和开展德润人心、品位高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艺术展演、经典诗词诵读、美术作品展示、礼仪服饰作品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在教室、校园景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形成能够体现艺术院校特色的视觉标识与表现形式,从而营造出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
(七)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中发挥引领作用,与各级各类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开展教学、展演、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合作,如可面向中小学创作“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的系列绘本、舞蹈、歌曲、动画、墙绘等艺术作品,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八)在服务社会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是传统艺术的推动力;创新,就会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创新,才会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只有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艺术家们才有民族的根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天赋,去弘扬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更精彩。
第一部分、继承与借鉴
继承、传承是民间艺术代代相袭并发扬光大的重要锁链,民间艺朮从表面上看似乎某些地方发生了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民族文化历史阶段,民间艺术并没有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殆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结晶,它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我们之所以追寻民间艺术的历史,实际是继承、吸收的体现,是再现到表现的升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是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贵州“南蛮”民族性格质朴、豪放,在其漫长的文明发展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记忆,它那简洁、粗犷、神秘、厚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正是今天我们需要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去辨识、继承和发展。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创新,借鉴要有发挥才是艺术家创新的重要手段,民间艺术的延续离不开传承,而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我们要善于把前人积累的知识“拿来”,烂熟于心,把它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谈得上创新,凭空创造,无异于“沙上建塔”,根本没有基础,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那么,如何在贵州民间风情中寻找底蕴,在这些遗留的民间工艺中寻找借鉴,我认为,只要本着认真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细微的观察方法,便可以透过其丰富多彩的表层探觅出它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在充分掌握前人对这些工艺的一整套理论和技巧后,加上触类旁通的巧妙借鉴与突发灵感,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有別于他人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过:“变者生,不变者淘汰,此乃历史变迁之理,非以优劣衡之也”。如果我们的民间艺术领域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而是死抱住旧的东西不放,陈陈相因,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便是艺术的“民族形式”,也不能固定不变,它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提出来的新要求而不断创新。
第二部分、继承与创新
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民间工艺的传承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中,一定要有它的影响力和魅力。作为地方文化更要受到本土人的热爱和保护。目前,青少年一代受到现代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对宝贵的民间文艺了解越来越少,所以也无法谈上热爱和发扬。因此,惠山泥人的救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应该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舆论导向对娃娃抓起。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不仅仅是学习民间工艺美术中所反映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只有在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崇敬,建立对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从而生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才是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
2、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
3、弘扬中华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体,目前是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今天比任何一个中介都具有威力巨大的作用。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离开媒体就无法完成,大众的传承意识提高,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二、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1、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
2、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在原基础泥料中加入有机植物或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低温烧结新工艺,克服传统惠山泥人的“肌肤”和“外衣”存在保存难、颜料容易剥落和褪色的弱点。提高产品的牢固度,改进彩绘颜料的材质,保证外衣常亮。方便游客携带,便于保存与收藏,提高惠山泥人的艺术档次。
3、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缺少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拯救濒危的民间工艺。
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文化来平衡精神生活,民族民间文化以一种特殊的关切,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对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动,发挥出独特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流
(二)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
民族民间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维护文化的战略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借以传播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坚持文化民族性,维护文化的重要措施。
(五)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年轻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这一部分青少年,接受外来事物居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他们往往注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技术。而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老土”不愿去学和继承。据了解永川朱沱镇的民间舞《肉莲花》、《钱枪》等反映田间院坝丰收时劳动、休闲、欢乐的场面,展示边歌、边跳、边拍打这一劳动人民的民间舞蹈,面临失传,因为会唱会跳民间舞的人已老去,年轻人又不会,也不愿学。这就形成后继无人的情况。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彻实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的东西,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四、着实抓好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人们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一度时期追流行、追时尚之风盛行,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比起名星来说,“下里巴人”的民间艺人,几乎没有多少知名度,甚至成了“土包子”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这种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到了亟须“抢救”的地步。这些文化艺术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如果没有人坚持继承、保护,就不可避免地对民间文艺逐渐淡漠,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礼仪、节庆文化遗产就不断的消亡,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老艺人掌握的传统节目、剧目和表演技巧,得不到复排和传承。使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逐渐瓦解、消亡或灭绝。当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抓经济忽视了社会的民间艺术,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就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灰飞烟灭。到那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无法显现,如果人类精神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来滋养。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选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我们应当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只有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保护下来,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精髓,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将优秀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保证。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途径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采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科学的扬弃,来创造和熔铸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是历史的要求。针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面临的严峻势,如何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就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浅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尚无一席之地,没有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只是通过立法的程序规范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与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法律保护,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制度《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和保护法规,这才有利于民族民间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确立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
(二)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是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职责,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领导下,文化部门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给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三)经费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保证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给予复排民族民间文化需要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保障。要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必须保证经费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经费的保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列入专款。同时加强专款支出管理,确保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搞好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环节。
让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旅游、大量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版等形式,让民族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要将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使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民间艺术。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传承与保护必需的要求。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传承;再开发
在当前时代,人类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在较长时间里采取的拿来主义的思路,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也摸不清路线,面对玻璃幕墙、钢架丢失了方向。在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环境、建筑的面貌越来越相似,整体上缺乏个性。所以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传承以及再开发具有较大的意义。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状况
纵观我国的有优秀环境艺术设计师,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坚持。对于他们来说,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分量,并且认识到只有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机融入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才能突出设计亮点,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但是观察我国的城市建筑,只能失望的看到众多缺乏个性的高层建筑。高楼大厦虽然数量较多,但是造型方面比较单一化,大多数休闲广场也都采用了简单化的欧式建筑风格。从这些广场和建筑中,难以发掘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并没有得到发扬和突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最近几年不断提升,对于发展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艺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加强了对于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艺术的融入,重新开始对于相关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1]。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传承和再开发分析
(一)传承和创新民族艺术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经过了漫长的人文历史积累以及发展,逐渐发展出了具有多种特色的民间艺术内容。如今,我国加强了对于各个民族建筑艺术的探究,并且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民族环境艺术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传承和再开发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民族艺术内容。民族环境艺术的发展和相关民族的生活习俗、、经济水平、历史发展机遇以及地域条件有着较大的关系,相关因素的发展,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反映出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并且体现出民族生存环境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社会观念。例如大理的白族村,村中有一个特殊的广场。广场的四周种有风水树,并且建造了戏台,广场建筑的形式符合“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观念,符合白族村的民族信仰。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并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这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2]。
(二)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祖祖辈辈的中华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能够存活到今天,正是因为其中具有珍贵的文化内容,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间艺术来说,不存在进步或者落后,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充足的养分,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的审美原则和造物思想,可以和当前的高科技手段建立有效的互补关系,提升设计成果的价值。比如,当前需要广告设计师都在作品中应用了我国民间艺术中较为常见的绳结和喜鹊等形象,并且结合了刺绣、剪纸、漆画和陶艺等手段,利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来进行艺术表达。因为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中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和人文性,所以包含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其中的意蕴是容易被国人所接受的。因此,在借鉴国外环境设计理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融会贯通[3]。第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简单的应用象征符号来表达传统文化内容,而是需要应用多种形式和途径,避免肤浅的应用。第二,我们需要明确兼收并蓄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所以在开发和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借鉴西方文化成果。比如靳棣强和韩美林等大师,他们在重视中国根、强调民族精髓的同时,也应用到了西方优秀成果。第三,民间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和现代设计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对于象征性的应用、对于抽象形象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然事物的简练概括等。所以说,民间艺术是当前环境设计创作的丰富灵感来源,需要给予必要的重视。
三、结论
综上,韩美林先生提出过,艺术是需要根基的,这个根基正是我国民族之根。如果艺术没有了根基,那么就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和雕琢。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先进文化艺术以及中国特色的融合,在深入了解民族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把文化的精髓内容,有机的融入现代设计的作品中。
参考文献
[1]毛文实.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7):65-66.
[2]杜宏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再开发[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1):84-85.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文化馆在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中的作用
国内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和进步,各项文化事业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文化建设工作也在与时俱进,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各个地方政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文化发展模式,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公益建设文化活动,对国内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明显影响,使得其发展模式逐渐多元化。文化馆管理者要针对当地文化特色,让人民群众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主体地位展示出来。文化馆也需要将政治任务与传统的文化知识相结合,让人们在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科学理论,让人民群众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不同人群所具备的素养存在明显差异,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文化馆内应开展不同的活动,保证参与者能够全面地掌握文化。文化馆工作人员也需要定期深入基层,对当地文化展开宣传工作,帮助人民群众积极接受新的文化知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的快速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设文化馆属于一项基层的民生工程,它的出现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对于群众文化艺术的开展和实施所起到的作用较为明显[1]。现阶段,文化馆中的各项设施已较为完善,也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人民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起到明显的助力。大家较为熟知的文化娱乐工作室和阅读室的建立,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各种文化知识和娱乐内容,在文化馆中能阅读到各种想要获取知识的书籍,能有效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让人民群众获得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丰富他们的活动区域。在开展群众艺术活动时,大家相互之间可以开展交流活动,以实现文化艺术的快速传播,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文化馆的存在对于群众文化体系建设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党的政策传播、文化艺术传递、法律法规宣传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文化艺术平台,在这个平台内各种信息被不断传递给人民群众。随着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其中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娱乐表达方式的问题较为突出。文化馆能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文化馆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人们所喜欢的艺术形式和娱乐需求,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艺术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当地的特色文化需求。文化馆中的形式能够满足大众对艺术的实际需求,较为熟知的形式如在文化馆中组织开展歌唱比赛,歌唱的类型要符合当地的特色,同时要鼓励参与群众艺术活动的大众,主动开展艺术创作,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艺术作品,从而使先进的文化艺术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影响。人民群众在接受文化艺术知识的过程中,能有效增加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将文化馆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文化馆改善群众艺术工作的相关策略
加强群众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群众文化艺术想要健康良性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文化馆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需要充分关注群众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只有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才能将群众艺术工作落到实处,保证群众艺术工作的质量以及艺术效率的提高。艺术馆应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场馆建设时需要保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的艺术知识,对现有的艺术骨干也要建立起适合其发展的人才培养策略。文化馆不断深入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入发掘艺术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人员,并对其进行培养,以全面提升群众艺术人才个人素质以及业务水平[2]。其次,需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保证文化馆中的工作人员能够定期参与到网络培训中来。在培训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艺术水平以及综合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具备专业艺术水平的工作人员而言,能保证他们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可以更加规范,更加具备时展的气息,达到新时代的艺术文化发展需求。在对工作人员开展具体培训的过程中,文化馆将艺术中所包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使命传递给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更加丰富,并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交流所带来的益处,从而将优秀的艺术工作方式切实推行下去。文化馆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也需要给予传统的民间艺术以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在社会价值、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人民群众精神层面进行建设时,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文化艺术的传播形式以及开展工作的方式也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出传统民间艺术“传帮带”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老人和新人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出新人的优势,实现文化的互补,各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型人才也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展开系统交流,有效完善群众艺术工作,实现工作的顺利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群众艺术活动群众艺术工作建立的前提条件是传统民间艺术,因此,文化馆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传统民间艺术系统进行开发,使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馆人员在开展艺术文化工作时,需要对传统文化给予足够多的关注;群众文化艺术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需要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以有效保证传统文化艺术的一致性。文化馆系统地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展开收集工作,领会文化中所包含的艺术魅力,要充分吸收优秀文化艺术中的经验,系统传承优秀的文化艺术,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艺术能力[3]。文化馆在对群众文化艺术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对艺术的表达形式给予足够的关注,保证艺术传播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形式要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例如,文化馆要对场馆内的人力资源充分整合,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保证各种资源能为群众文化艺术发展作出贡献,根据文化的发展情况,定期组织人民群众参与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如:灯谜会,广场舞比赛等。在表演的过程中,让群众产生参与感,使群众对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对自我的文化需求充分了解,建立适合人民群众的舞台。现阶段,广场活动属于新出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在广场中可以开展社交活动,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广场活动所具备的特点主要是公共性,因此,文化馆需要严格把控群众艺术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进行系088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馆藏建设CollectionConstruction统分析,创新现有的群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使广场文化能够对人们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以全面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加大经济投入,结合群众艺术工作与商业开发文化馆建设以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需要经费的支持,因此,当文化馆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经济上的支持是保证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以及快速发展的条件。地方政府需要将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融入地区文化经济发展中,以保证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艺术的进步。文化馆在运营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表现形式,较为熟知的是群众所参与的比赛、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演出形式,对表现优异的人员也需要按照标准对其奖励,物质上奖励的形式能让人民群众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另外,地方政府也需要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予正确把握,系统把握现有的艺术发展节奏以及表现形式,结合时代的需求运用商业化的模式对艺术开展运作,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拥有合适的发展契机[4]。文化馆在对群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过程中,需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形式,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模式。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要定期与当地的文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分析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优秀文化艺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在建设当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设施,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在群众艺术工作与商业模式系统相结合的进程中,需要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着重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辅导作用,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现阶段,群众文化艺术包含的种类较多,文化馆中的工作人员虽不能全面了解所有的艺术形式,但至少需要掌握一项艺术形式,并在掌握专业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涉猎相关的艺术知识[5]。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要对人民群众持续开展辅导工作,使文化馆艺术表达得更加完美。其次,在文化馆开展工作时需要面向人民群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基层,定期组织人员到人民群众中了解民风民情,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再次,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持之以恒,这要求组织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与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促进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文化馆相关人员也要对党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进行系统地学习,在艺术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保证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在促进文化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文化馆应当秉承百花齐放的方针,对各项文化给予支持,实现文化艺术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艺术,均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选择合适的方式对这些传统艺术进行推陈出新,以逐渐形成适合文化馆发展的新模式。文化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将自身所具备的职能充分展示出来,积极开展对基层群众的渗透工作,形成主题鲜明的文化形式,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对人们的思想以及心灵的净化作用,这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是一项深远持久的工作,在推进这项工作时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这需要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转变原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系统地总结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与时展对文化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切实掌握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此外,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都要具备专业的管理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保证群众艺术工作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佟小丽.浅谈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中的作用[J].参花(上),2020(09):132-133.
[2]倪真礼.浅谈县级文化馆如何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辅导工作[J].青年时代,2020(09):87-88.
[3]彭玮.试谈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中发挥的作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24):241-242.
[4]彭连云.浅谈文化馆如何做好文艺辅导工作[J].文化产业,2020(15):114-115.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文化艺术;室内装潢;设计创新
1?前言
伴随着新时期各种新兴理念的不断推动以及各类新型装潢材料的不断涌现,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理念迎来了新一轮的革新。面临着新时代创新理念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迫切需要寻求高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衔接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我国室内装潢设计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伴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与回归,不断交互融合众多古典与时代文化元素,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理念中,古为今用以凝造出新古典交错的艺术效果。推动着我国室内装潢设计领域审美体系和工艺体系的进步。
2?中式新古典主义在室内装潢设计兴起的原因探析
中式新古典主义在室内装潢设计兴起起源于中式新古典主义文化价值发现和利用。中式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文化的交互融合。其核心在于基于传承又优于创新。中式新古典主义传承了明清时期设计风格,古典主义溯源于上古时期,上古时代人们就善于利用大自然纯天然的元素,将家居用具的设计不断拓展。
我国新古典主义总体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始于19世纪末延至20世纪初,首批新古典主义伴随着诸多殖民主义元素。这个阶段的新古典主义在我国沿海城市的装潢设计理念上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时,西方古典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交互达到了鼎盛时期。第二阶段中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直至今。从经济适用的简约组合、风格单一发展至对现代美学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个性诉求,从质朴的装潢理念发展至高尚典雅、精致美幻的个性理念。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化家居装潢的高速发展。
20世纪中期,人们对家具的个性追求越来越高涨,迎来了家具创造风格的创新,发展至21世纪,中式新古典主义借助古典家具的设计元素,以天然谐美的图案为背景,充分联动新古典元素的典雅和现代化创新的魅力。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在装潢设计过程中的质朴高雅的人文气息。
3?中式新古典主义发展现状及前景探究
3.1?中式新古典主义推动着室内装潢设计理念的创新
中式新古典主义推动着室内装潢设计理念的创新,其创新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人们对归属感和人文价值的需求,中式新古典主义在室内装潢过程中的应用讲究整体造型的属性营造,基于人们对归属感的诉求又充分融合人文价值于各类装饰元素之中。充分体现装饰材料典雅的艺术效果。二是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实现多样化的形式体现。中式新古典产品追求利用个性化的产品形象来营造特色的产品风格。利用灵动的条纹曲线,秀美的花式图案,给人以一种对装饰文化的神往。三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法打造古典的人文气息,人文气息是中式新古典主义室内装潢理念中的重点之一,亦是其赢得广大人们青睐的基点。它基于诗画,又超越诗画,利用人文灵感来指导家居布置,以实现人文的延伸之妙,从而引领和谐舒畅的装潢效果潮流。
3.2?中式新古典主义的引领家居装潢设计新趋势
3.2.1?个性化设计理念日益凸显
在中式新古典主义的推动下现代室内装潢设计风格中,个性化设计理念日益凸显,在差异化创新的基础上主张个性张扬,特别是在家居装潢设计形式的创新上尤为推崇个性化设计理念,只有新颖的设计才能满足现代人们家居室内装潢的需求。
3.2.2?中式新古典主义风格适用性日趋强化
评价现代室内装潢设计是否成功,装潢风格是评估的关键点之一。现代中式室内装潢的风格大多呈现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有机协调,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形式上都表现为风格特色的功能性组合。伴随着各类装潢风格的百花齐放,现代风格从简约的外在形式向多元化的中式古典风格回归,伴随着现代室内装潢消费的多元化需求,中式新古典主义风格日趋强化。现代中式家居装潢中中式新古典注意风格的适用性日趋强化,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中稳重拓展,普及全球。
3.2.3?有关中式新古典主义的理论研究力度增强
理论研究往往是指导工艺创新的起点,伴随着中式新古典主义的不断推广,其在产业界获得了高度的重视,这势必会引起学术界加强对有关中式新古典主义理论的研究,以不断完善其根基以适应高速发展的设计创新。[3]在综合统一的现代中式家具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式新古典主义理论发展和应用的著作,多渠道强化研究力度,促进了中式新古典主义的立项研究的创新。衍生了无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潢设计风格。既保留了传统的生活理念,又拓展延伸了新时期的装潢风格。与新材料的应用衔接,凸显区域化文化元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室内装潢设计理念是新古典主义的延伸,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讲究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完美结合,其综合效果决定着室内设计品质的高低。充分利用新古典主义进行现代化室内装潢设计理念的高效创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深入挖掘新古典主义的精髓,善于传承,优于创新,把握新古典主义的发展脉搏以及时代契机,不断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融入到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中去。
参考文献:
[1] 俞林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室内装潢设计探讨[J].科技广场.2010.12.
[2] 王海麦.试论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及审美[J].新西部(下半月).2009.04.
【关键词】艺术教育 本土化 云南
一、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含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新鲜事物,感受着多元化带来的愉悦。但是,在这些新鲜事物中,有进步的、先进的,也有退步的、落后的,甚至带有侵略性的。这种现象在文化方面尤为显著,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学校,当代的学生在接触文化艺术时,往往是欧美元素占主导,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轻视现象是我们当代艺术教育的一种缺失,这样下去,我们珍贵的本土文化艺术最终将无法得到传承。由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发展本土化的艺术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对传统艺术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么,何为艺术教育的本土化?
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过程。教育本土化就是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地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从某一国家或地区来看,就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时候,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为本国或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本文中的艺术教育本土化是针对云南而言的,简单来说就是以云南省自身多民族优势为基础,突出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将其与现代化的艺术教育相结合,使艺术教育中外来元素与本土元素相均衡,使现有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云南艺术教育的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针对人们的艺术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旨在增强人们对艺术的创造力、认知力和表达艺术的能力,提高人们在艺术方面的技能水平。根据艺术教育的不同组织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学校艺术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
由于民间艺术教育随意性强、组织性差,并且是一种小范围的、小众的艺术教育活动,例如拜师学艺等,所以即使这种艺术教育起源非常早但我们并不主推此类民间教育活动。
公共艺术教育也可以被称作社会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比较规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它包含了艺术品展览会、艺术品博物馆、画廊、音乐会、剧院等公共艺术机构。云南省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有云南省文物总店、云南文化艺术中心、云南省文化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话剧院等,这些机构承担着社会艺术教育的责任,有义务提升云南省人民艺术水平。
学校教育使艺术教育展开的主要途径创造了一些条件。如今,各地的艺术学校数不胜数,云南省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开办艺术学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为创办艺术教育学校作了大量的工作。云南省的一些民间艺术也被搬上课堂或进入了展厅,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传承下去。云南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在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的落户,对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教育中,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在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也积极引进民族民间文化,通过专业化和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在中小学课堂中传承云南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也做了一些尝试,云南省的15所实验中小学已为省内外艺术院校输送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艺术生源。尽管如此,但当前大部分学校还是缺乏云南民族艺术的教育,尤其是设计类专业还存在着缺乏地域性、民族性、偏重技能性培训等问题。以下的讨论主要围绕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来开展。
三、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说要以本土文化艺术文中心进行艺术教育,我们进行本土化发展是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被外来事物所侵蚀与覆盖,本土化的目的是增加艺术人才对本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实现本土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艺术教育观需要转变
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要与理论培训相平衡,不能偏重其中一,而当前我们所持的艺术教育规则比较偏重技能训练,对理论方面的培训比较单薄,所以现有的艺术教育观需要改变。要将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高修养的艺术人才。今后的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艺术技巧的教授,而是以塑造高艺术素养的艺术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受教者能够具备欣赏艺术、评价艺术的能力。并且,优良的艺术教育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理论学习对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艺术工作者,单有表现艺术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继承、创新的能力。所以说,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对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本土化艺术教育需要雄厚的师资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一支拥有民族学背景,同校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的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力量,首先能够保证本土化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并且能将艺术教育建立在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将艺术与其他多学科的理论培训相结合,达到多角度、多元化的全面的艺术教育。在具体做法上,要针对本土化艺术教育,制定明确的师资标准,举办教师培训项目,拓宽教师培养渠道。此外,还需要建立机制不同、形式各样的传承队伍,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专门人才。通过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积极组织编撰云南本土艺术教材。
第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艺术资源
民族艺术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和技艺诀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文化遗产,对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承借鉴作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要着手对区域传统文化的研究,把民族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民间采风的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云南本土文化,并在教学中开展应用。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云南本省,这些学生的家乡就蕴含着大量的民族艺术资源,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假期等学生回乡的机会,采集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艺术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是对云南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一种整合,虽然不一定全面,但却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云南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本土艺术市场的发展及文化产品的转化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是培育现代人才的摇篮,地方产业或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两者有效融合无疑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企业成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云南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应该与当地相关文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到当地文化、艺术、旅游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出、产品设计研发等,把在学校所习得的设计理论知识和市场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完成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过渡。与此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艺术人才,将教育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于云南地方经济发展。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艺术教学中,使得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
结合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教学,推动云南省艺术教育的发展,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保护和传承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角度,还是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角度,抑或是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本土化高校艺术教育发展道路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并且通过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的建设、教学的开展、社会服务与教学充分结合等,可以看到本土化的艺术教育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黄大广. 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本土化思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Z4):46-48.
关键词:非遗传承;湘绣;设计;创新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其名声在外,湘绣艺术作品栩栩如生。湘绣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其所发展而成的多种刺绣技艺能够传承下来,实属不易。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艺术产品的欣赏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在国力日渐强大的同时,人们更乐于接受我国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并有自信将这些艺术形式推广至全球。湘绣本身具备很强的工艺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一种值得传承应用和创新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非遗传承视角下来看,湘绣技艺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符合当下群众的审美和适用需求,在设计上加以创新。
一、非遗传承视角下的湘绣艺术概述
(一)湘绣艺术介绍
湘绣,顾名思义,是起源于湖南湘西地区的一种刺绣艺术。湘西地区是汉族和苗族杂居的地区,湘绣既受到了顾绣的影响,也受到了苗绣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一些技法优点。湘绣本身属于民间刺绣,自古以来,湖南湘西区域及长沙周边区域就形成了以刺绣为主的手工业,并成立了诸多知名的绣坊,古长沙县就曾有“绣乡”之称。从考古挖掘出土的湘绣艺术作品来看,湘绣艺术产生于2000年前,那时的湘绣艺术就已经比较成熟,出土绣品的图案就有十多种,绣线的色彩也多达18种。现如今,湘绣传承下来的技法十分丰富,有70多种,并且有上百种色彩的绣线,结合起来运用,可以绣制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从花鸟鱼虫,到动物人物,再到书画的绣图等等,广大的湘绣艺人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作品。
(二)湘绣艺术特色
湘绣艺术有着其自身的特色。首先,湘绣所使用的技法就有平绣、网绣、织绣、立体绣、双面绣等多种,采用不同的刺绣技法所绣制出来的图案样式不同,在绣制不同图案时,也会考虑到技法的选择。所以,从湘绣的发展来看,相应的刺绣技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些技法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湘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湘绣的针法千变万化,正是在这些针法的应用下,湘绣才能形成极富表现力的刺绣作品,而且,湘绣的绣图都有着相对严谨的结构,经过构图设计之后再进行刺绣,这样所绣出的图案更加栩栩如生,特别是花卉以及动物图案的绣制在湘绣中极为传神。再次,湘绣的彩色多样,十分鲜艳,湘绣的作品色彩明亮,绣制时通过对不同线的选择,还可以造成不同的明暗、反光效果,比如,丝线和绒线的效果就不一样。最后,湘绣还有较强的立体感,相比原画稿来说,进行了立体效果上的处理,湘绣是在画稿上的再创作,特别是基于双面全异绣技法绣制出的湘绣狮虎作品,则更为生动立体。
二、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创新的必要性
(一)发挥出湘绣艺术的商业价值
湘绣是一种民间刺绣,所以其所绣制的图案不仅仅是用于一些大件的摆设中,比如,屏风等,主要还应用于服饰以及生活装饰品中,这些与生活相关的湘绣产品更能发挥出湘绣艺术的商业价值。湘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但是,现如今存在湘绣艺术作品价格较高的情况,属于有价无市,湘绣艺人制作一幅湘绣艺术作品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练习和积累多年,但是久而久之,湘绣艺术作品成为了收藏品,而非生活中可用的产品。创新湘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让湘绣艺术作品走进大众生活,提高商业价值。
(二)在青年群体中实现湘绣文化的推广
在青年人的视角中,非遗文化项目往往都与传统文化有关,都属于较为古老的文化艺术项目,与新时代的文化艺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大多青年人知道湘绣文化,并且尊重和乐于承担保护非遗文化的重任,但是,在生活中青年群体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湘绣文化,无法在青年群体中形成湘绣文化的传承热潮。而在湘绣的创新设计下,湘绣文化才能更加适应青年人的审美需求,推动其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推广。
(三)与设计专业联合培养湘绣传承人
非遗传承视角下,通过促进湘绣设计的创新,还可以推动湘绣文化艺术的传承渗透到设计人才培养中,达到湘绣与高校设计专业联合培养湘绣传承人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在湖南省的高校中,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湘绣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其可以借助湘绣来开拓设计思路,湘绣也可以有更多创新设计,从而实现双赢。
三、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创新的不足
(一)湘绣设计仍以传统的图案形式为主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度不足,其在设计时,对传统的图案的应用较多,对图案形式的创新较少。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湘绣的传统图案都比较漂亮,以花卉图案为主,但是在人们审美多样化的需求下,更期待看到与众不同的湘绣设计。为了实现湘绣的商业价值,其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就要拓宽视野,在保留湘绣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图案加以创新。
(二)湘绣设计创新的领域拓展不够全面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需要其覆盖更多的商业领域,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湘绣产品领域。湘绣本身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格,有浓浓的中国风,其能够有更为广阔的设计应用领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湘绣的设计创新领域拓展不够全面,并没有深入到生活的更多方面,大多湘绣的设计还是停留在服装以及家居装饰品方面。
(三)湘绣设计与市场对接的不够精准
湘绣是一种手工刺绣工艺,在湘绣设计应用中,往往呈现出来的都是大件作品,作品的完整度高,从设计到制作都十分精美虽然这样的作品有很高的人文艺术以及收藏价值,但是与消费市场的对接不够精准,对此类湘绣设计制作作品有购买能力的人并不多,所以,湘绣艺术的社会传播程度不高、传播范围不广,不利于湘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湘绣设计与手工生产效率比较低
为了突出绣工,湘绣的设计都是精雕细琢的,目的就是通过设计和刺绣能够展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但是,正因为湘绣制作的难度较高,设计越复杂,其手工生产效率就越低,想要大规模地推广湘绣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创新的策略
(一)结合时展创新图案设计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有几个传承人,将古老的手艺保存下来即可,更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湘绣是一种刺绣艺术,在机器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手工刺绣艺术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机绣技术的应用可以生产制造很多花样的图案,随着人们对于手工传承技艺的逐渐重视,湘绣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成为高端定制的宠儿。这两种对湘绣艺术的态度都不利于湘绣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发展,因此,有必要结合时展的要求来创新湘绣的图案设计,让一些具有时代特性的图案成为湘绣设计的新图案,还可以促使湘绣走出一条多元风格的设计路线,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图案设计中,也可以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抽象派、印象派等的艺术风格融入图案设计中,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湘绣的市场发展潜力。
(二)拓展湘绣设计及制作产品的领域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及产品发展的领域应进一步扩大除了湘绣服饰之外,可以创新拓展一些其他的生活类湘绣用品,比如,丝帛制作的团扇,团扇上可以绣上简约大方的湘绣作品;又如,家具布艺装饰品中,可以设计一些湘绣制品,湘绣的图案纹样不需要很复杂,纹样面积也不需要很大,重在风格点缀,从而给家居生活带来更多的审美和传统文化体验;再如,湘绣的婚庆用品礼服、喜帕、手绢、床上四件套等,也可以采用湘绣和机绣相结合的设计制作手法,重在展现传统文化。湘绣设计和制作的领域还可以拓展到旅游产业中,不仅仅是在湖南本地进行销售,更是可以将湘绣艺术推向世界,让高端湘绣作品成为西方人所崇尚的奢侈品、艺术品。
(三)加强湘绣设计与市场的对接
从非遗传承视角来看,现如今的湘绣艺术有着传承人体系,但是仅有传承人是不够的,传承人的责任是将湘绣艺术传承下去,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为数不多的正统传承人很难有精力将湘绣艺术推广到全社会。想要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并喜爱湘绣艺术,愿意为湘绣艺术买单,能够在生活中用的起湘绣艺术产品,就需要将湘绣艺术进行设计上的创新,实现湘绣艺术与市场的对接,既保留湘绣艺术的艺术特色,又简约化湘绣艺术的制作,形成不同难度层次、不同刺绣面积的湘绣艺术设计图样,实现湘绣设计的普及应用。
(四)采用部分手工绣提高生产效率
现如今,湘绣的正统传承人并不多,但掌握湘绣的一些基本技法并不难,想进入高阶层次则需要多年的学习和练习。为了推进湘绣的传承发展,有必要采取部分手工绣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湘绣制品的成本,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湘绣,从而将湖南的湘绣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部分手工绣即在机绣的支持下,只在较为重要的设计区域进行手工绣,既让消费者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湘绣,又让消费者认识到湘绣工艺的价值,能够更好地珍藏湘绣产品,让这些珍贵的湘绣设计创新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
五、总结
综上所述,湘绣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湘绣设计没有及时推陈出新,影响了湘绣艺术的广泛推广和传承,因此,湘绣的传承发展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图案设计,拓展设计和制作产品的领域,加强与市场的对接,甚至可以与机器绣融合应用,重在将湘绣推广出去,达到非遗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文.创意文化视角下的湘绣题材设计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68-69.
【关键词】当代艺术 民间剪纸 中国元素 结合创新
一、中国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是古老的艺术形式,其物质载体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乃至布料、皮革等平面材料。剪纸是镂空的艺术,阴、阳、明、暗的平面视觉形式是其最大特征。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根据使用功能和样式可分为窗花、喜花、礼花、鞋花等形式;其用纸颜色多为红、白、蓝、黑;内容多为鱼戏莲花、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纹样,寓意人生诸多美好愿望。剪纸在中国南北地区都较流行,南方的江浙一带,北方的甘、陕、晋、鲁等地区多遗存民风。
二、民间剪纸文化艺术特征和传承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民间剪纸能够经历漫长时代变迁而不失其本土特质。第一,其体现了中国本源的阴阳哲学观和对生殖的信仰。民间剪纸特有的普遍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民众哲学观念、图腾崇拜的显著体现。
第二,民间剪纸是展示民俗的艺术形式和活动,其存在依附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这就与中国乡村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有着紧密关联,也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同时,诸多的客观限制也使民间剪纸有了其特殊的艺术语言。
第三,民间剪纸能够长久且广泛流传,其避邪求吉、纳福迎瑞的民俗心理是主要原因。中国地域辽阔但灾害多生,封闭和科学文化不发达激发了民众对安定生活的渴求。民间剪纸托物寄语,将吉祥寓意融入到如节日庆贺、祖宗祭祀、婚丧寿诞各种民俗事项中,从而满足民众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
第四,民间剪纸自身蕴含着美的特性。豪放、细腻、质朴、怪诞、率真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视觉经验的留存和民间审美观念的传承,程式化图式和意象化造型显现了中国本源的哲学观和生命观,传达出重神似的意境。民间艺人视剪纸为生活元素,主观想象使剪纸形成外在造型夸张、内在承载艺人自身心境的艺术特色。这不是对自然客观的简单再现,而是进行取舍,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处理,突出特征元素,是创作者思想情感、审美心理的抒发。
第五,民间剪纸的传承性,主要是依靠大众民俗心理和生活实践传承、延续,即通过祖辈言传身教,把民俗文化观念和剪纸的程式化图式以及实践者自身的体悟传给后代。其传承的渠道和路径主要是通过农村劳动妇女来完成,因为女性是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和媒介。
三、中国民间剪纸元素与当代艺术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多元,传统文化习俗在民众中多有延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在学习研究西方文化艺术的历程中,各领域艺术家逐渐明白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信仰中,民间美术与各地风俗习惯紧密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历史心理积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民间剪纸所蕴含的朴素哲学观,其简洁、洗练、明快、醒目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的夸张、概括、装饰的艺术效果,以及表达人们希求美好事物的民俗心理,成为当代艺术家学习借鉴的元素,因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一)装置艺术对民间剪纸哲学观念和信仰的体现
民间剪纸所蕴含的阴阳哲学观念、生殖信仰以及原始图腾崇拜启发了吕胜中的装置艺术《彳亍》。陕北剪纸抓髻娃娃、招魂娃娃等纹样不仅是简单的民间审美图式,更是中华民族生命的起源和基因原形,这些简单形象的累积、重复是基因的复制也是生命的延续。吕胜中的装置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生死、阴阳、生殖、辟邪等民间信仰的崇敬和思考。
(二)油画创作对民间剪纸民俗信仰的融合
民间剪纸中的诸多纹样传递出纳福迎瑞、求吉辟邪的民俗信仰。王沂东的油画作品《闹春唢呐》表现男女婚庆题材。画面背景借鉴北方剪纸中新娘坐花轿的样式,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道和气派。作为背景的剪纸图样与画面男女的婚礼互相呼应,更加深化了吉祥寓意的主题,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红红火火,图个吉利”民俗信仰的追求。
(三)油画创作对民间剪纸空间、图式、造型、色彩的吸收
剪纸材料是平面纸张,装饰性的点、线、面构成关系,无光影立体效果是其基本语言符号。构图上采用平视方式,即将物象由三维立体变为二维平面形象,这就决定了剪纸的平面化艺术特征。通过对繁杂素材进行取舍概括、夸张变形、强化黑白关系和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如费正油画作品《元宵夜》《包饺子》借鉴民间剪纸的空间特征,人物造型适度夸张,以大面积的红色配以装饰性的黑线条分割和纯色块对比表现岁时节俗。
(四)木刻版画对民间剪纸的借鉴
民间剪纸创作者打破自然法则,观看的视角、对象不是某一固定视点静态视觉形象的再现,而是采用散点式的方法,将各自独立的素材综合安排在共同平面中,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用画面元素的主次、对称、均衡、繁简的形式法则进行统一。剪纸的阳刻法、阴刻法、阴阳混刻法所呈现的正负形装饰风格和黑白版画有异曲同工之处。邹晓萍的木版作品《有睡姿的卓玛》所呈现的造型特点、散点透视、黑白特征、繁简疏密以及木刻刀刻制方式都和剪纸息息相通,体现了中国人初始的劳动状态和情感历程。
(五)雕塑对民间剪纸的借鉴
民间剪纸所具有的平面性、装饰性、意象性、概括性、夸张性的美学意蕴与当代雕塑有一定共性。借鉴剪纸图式为探索雕塑空间的平面性提供了方法。对剪纸的意象造型进行解构、重组融合当代雕塑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从而丰富创作的内涵。吸收剪纸的色彩意蕴,为当代雕塑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空间和可能。王小慧的《美甲系列》、曾成钢的《鲁智深》等都是吸收民间剪纸元素的当代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