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高中语文充满了无穷的人文魅力,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作品,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而高中语文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等特点也使得其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借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索。
一、用好课本,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1.挖掘教材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也是教师训练学生的凭借。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构思、优美的语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写作素材等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有意识地选择应用其中的有效资源,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才能完成语文课程所承担的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任务。
2.填补教材
老子在“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中告诉我们无形的东西才具有最大的作用,正因为“无”的存在,“有”的作用才得以发挥。语文教材也常常在这样的“留白”之处,蕴含着丰富的“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想象、反思等方式,把作者于有意无意间忽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3.拓展教材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将教材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生活和情感意识等建立联系,去丰富和拓展语文课程的外延。如学习《篱笆那边》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篱笆”所代表的现实意义,或“篱笆”在你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课程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即时出现的问题或情景为契机,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只有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进行智慧的捕捉、提炼、整合,使教师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高度融合,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如,有位老师精心准备好《生命,生命》一课,当她心情愉悦地走进教室时,老远就听见教室大吵大闹,她很生气,准备进教室大发雷霆。跨进教室门的那一瞬间,她灵感突现,微笑着看着这群闹翻了天的学生。待他们安静后,她轻轻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过程,然后说,我很高兴发现四十多颗鲜活跳动的心,这正是生命的体现。这节课,就在老师轻轻的点拔下由此展开,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生命的力量。
三、通过实践活动整合教育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有多绚烂。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可供研究、实践的资源,语文的教育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听、说、读、写,来自于生活的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慧火花,语文教师可以对这些加以整合利用,创设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如,观赏、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情风俗、说(写)见闻和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展示、观摩自己的手工和图画作品,介绍作品和制作心得,开展读书沙龙、电影电视欣赏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活动,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成立班级文学社、办手抄报、演课本剧、把学生的作文张贴在班级文化墙进行展评,精选内容,修改编辑,设计封面,加入前言、尾声、后记,将习作整理成册等,都能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发挥师生自身的资源优势
“无限资源在师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生命品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内生性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它们,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发生在生活近区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所具有的向师性,使得他们天然地对在他们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和态度,教师字正腔圆的诵读、标准流畅的表达、巧妙艺术的板书、三言两语地解读复杂问题、授课时强烈的感彩和逻辑力量,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使其专注于学习。教师所具有的生命品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更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学生以不同方式从广阔的生活中获取的社会生活信息是丰富多样的,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和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和智能倾向千差万别,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对语文学习的探索成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如果能将这些因素加以巧妙利用,使教师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相融合,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灵动而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香港新高中 中国语文 课程改革
一、前言
根据现阶段教育发展情况,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5年5月发表“334报告书”,提出香港三年高中学制将于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即高中一年级)实施,同时采用改革的新高中课程。200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定《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作为2009年新高中语文的课程指导文件。同时,课程发展议会修订了《中学中国语文学习重点(试用)》,供三年制高中语文课程使用。
新高中学制对香港来说是一次新的教育尝试,而课程评估及指引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开始。本文主要分析香港新高中的语文课程指引文件,将新旧课程作对比研究。
二、课程结构
新课程结构概括为:引言,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课程架构,第三章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第五章评估,第六章学与教资源。其中,前三章属课程内容,第四章讲教学,第五章讲评估,第六章讨论教材。同时,还有一本《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作参考。
结构安排上,新课程基本结构是齐全的,包括了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程所要包含的内容。与2001年课程指引相比,2007年的较全面、具体。虽然两者都包括有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方面,但2007年的增加了课程架构、课程规划两章,用较大篇幅叙述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原则、课程统筹等。相比2001年将初中及高中语文一起说明,2007年用独立篇章来单独说明新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显得更全面,为教师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2007年课程内容说明虽全面,但过于强调整体规划。比如课程评估及指引规定:出于整体规划的考虑,教师需要应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及方式不同来分别规划课程。按不同层次来安排不同课程,将给语文老师带来额外工作压力。结果可能各种版本课程规划效果一般,学生兴趣没得到满足。如能在语文必修课、选修课来调节,必修课学习基础知识,但在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能力选择。这样使得单个语文老师工作任务减少,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举两得。
三、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它决定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体现本科之所以能独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语文科的课程性质至关重要,决定语文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课程及评估指引在课程理念、课程宗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目标都提到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强调审美情趣、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正面价值观、国际视野等。
这些观点很多是过去语文纲要没有提到的。相比较2001年课程指引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并没太多提及人文性,新课程强调语文的“文道合一”,这是一较大改变。过去往往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工具性,不能全面反映语文科性质。现在两者都要兼顾,强调能力与文化并重,是一个新的发展。因此,在学科性质上,新高中语文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全面。
四、教材
教材关系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对教材的选取分别用“学习材料”、“学与教资源”章节来说明,名虽不同,但都讲述教材选取。两个课程指引都不设指定学习材料,给教师提供教材选取的意见,显得比较灵活。而对教材的定义,新旧课程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2001年从宏观角度界定教材定义和内涵,并从文字与音像材料提出选取的原则和具体要求;新高中语文课程则从教材作用来界定教材,但这里的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作业等资料,自然环境和人力等资源也被列为学与教资源,突破了传统教材观点。在资源类别里,特别提到要利用互联网与科技资源,借助互联网上语文资源;同时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两项资源都是过去语文纲要所没有提到的,对于教材选取是一创新点,能拓展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空间。另外,新课程指引还说明了学与教资源的运用、发展和管理,并提供发展策略,强调教材发展的重要性。不足的是,规范未免太多,操作起来不易,若可精简则比较好。
五、评估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指引均有评估这项。旧课程指引包括:评估目的;各学习范畴的评估;实施步骤;评估原则。新评估则分为:评估的角色;进展性和总结性评估;评估目标;校内评估;公开评核。
新旧课程指引文件都从评估的功能性来考虑,但两者着重点不同:前者着重对学习和教学的回馈,后者着重收集学生学习表现,以此达到诊断、回馈、促进学习、甄别和选拔等功用。另外,两者评估目也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将评估回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希望以此来提高学习、教学效能;后者则针对语文科“文道合一”性质,目的是为衡量学生能力、文化素养、品德情意、对国家等的责任意识。
因此,虽然两者都强调借助评估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能,但相比起来,旧评估并没针对语文课性质,而是“一般性的评估知识”,新评估较清晰且针对性强,有利于发挥评估的作用。同时,新评估将校内评估和公开评核相结合,方式更多元化,相比旧的评估方式更灵活和全面。但是,没有做到“教与学的双向评估”,如果可以借鉴其他地方则更全面,比如上海对语文评估的经验,拓宽评估范围,做到对学生、教师教学、教材质量都实行评估。
六、小结
从课程结构、学科性质、教材及评估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语文课程的变化。总的来说,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定位还比较准确,顺应实际需要做出变化,需不断改进。新课程的课程结构齐全;语文定性上,新课程学科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更为全面,强调语文课的“文道合一”;教材组织上,新课程扩大了教与学资源选择空间,同时强调教材的发展,可谓新创新;评估方面,新高中课程方式更多元化,对评估角色定位也较清晰,但缺乏双向性,需拓宽评估范围,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教育统筹局.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香港:政府印务局,2005.
[2]何文胜.港沪初中中国语文科课程的比较研究.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7,(10):91-101.
[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政府印务局,2001.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对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刚刚进入发展阶段,但发展和推广的态势迅猛,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促进农村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努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堂效果越好。这就让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变成搞花架子,让语文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因此,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深度整合应该让广大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
学生方面,农村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寄宿生,受经济条件制约学生宿舍基本没有电脑。虽然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是课堂之外,学生真正接触电脑的时间并不多。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
二、面对现状,促进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
(一)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进入到现实课堂中。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展示内容。比如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能力普遍较差,在学生高一学习必修一文言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弄一个古文阅读微课,可以介绍一些划分古文朗读节奏的方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古汉语虚词的和实词的用法、古文的内容与情感、古文的翻译方法等,先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古文的学习方向。微课在高考复习中应用更多,高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制作高考复习内容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内展示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比如古诗鉴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微课,比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等。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就能掌握古诗阅读、欣赏的方法,提高高考古诗鉴赏的分数。
(二)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古老教学模式上裹足不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网络,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满足学生的无限信息需求。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就可以较好的处理语文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校园网环境下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地点。校园网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优质的学习资源在校园网中得到了共享,教材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打破了语文教师对知识的霸权地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同步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提供的课外内容,丰富知识,拓展能力。
但是对于农村高中学校而言,建设校园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技术上的不足和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深度合作,以及语文学科老师间的相互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服务器,由信息技术老师设计校园网程序,各个集备组语文老师负责上传不同年级教案和学习资料,供老师和学生交流学习。
三、通过创建QQ群等手段进行网上及时辅导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肯定,自主、合作的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QQ群创建用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不是难题,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增进师生感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老师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微课、校园网、班级QQ群都很好的促进了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环境灵活变动,将来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绪常 龚明斌《计算机辅助教学常见问题解答》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一、树立了新的教材观。
原来受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影响比较深,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本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旨”,一切教学内容都按课本来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以上完课本的内容为依据。诚然,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与实施课程标准、贯彻新的理念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以及时代的发展,教材的作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通过新课程培训学习,我现在改变了对教材的“顶礼膜拜”。语文新教材虽说是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而来的,但在结构上有所突破,体现了时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内容较多,它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新教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富有探索性,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本人现在明白了教师是选择和使用教材的主人,在使用教材时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扩展。
二、树立了全新的教学观。
这种转变是显著的,虽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但对人的影响最大。过去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不讲什么,学生就不学什么,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极为被动,能力低下,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分述如下:
(一)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有助于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或使用语文所必需的共同语言能力基础,培养学生作为 21 世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语文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 用语文进行跨学科学习做准备,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 。
(二)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语文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语文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五)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不断进取。
三、实现了新的教学原则的飞跃。
新的语文教学原则更具有高度,对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等等方面提出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要求,且看看新的语文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是为每一个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的课程。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语文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语文。由于学生在语言知识基础、语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目标。
(二)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
设置选修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开设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开设选修课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规划人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必修和选修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因此,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内容应该相辅相成。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语文、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从少年、青年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 , 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语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五)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语文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七)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摘 要:在高中教育中,建构微课堂以最小的教学资源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教学收益,因此,促进学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框架的建立,更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微课堂的作用尽最大限度进行发挥,从而实现教育以微课堂为教学基础,最终,在微课堂上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确保高中语文教学在微课堂的影响下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从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进行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多媒体资源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高中教育中,建构微课堂以最小的教学资源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教学收益,因此,促进学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框架的建立,更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微课堂的作用尽最大限度进行发挥,从而实现教育以微课堂为教学基础,最终,在微课堂上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确保高中语文教学在微课堂的影响下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从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建构高效课堂的前提需要系统地运用微课
在科目种类多、学习任务又相对比较繁重的高中学习中,教师想要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看到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就只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建立微课课堂,从而达到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从教学角度上看,高校课堂的建构就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力。相反,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中语文建构高效课堂是指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语文课堂素养的训练。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上看,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流程作为教学主导路线,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感,并且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也变成了一种虚无的空洞,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一度陷入低谷,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地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没有成果的劳动就是浪费时间,而在教学中,这种浪费是高中师生所要面临的极大难度的挑战。相反的,微课堂的出现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花费的精力大幅度地减少,并且又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劳动又能为师生之间带来双向收益。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这种渗透性好,又不乏实践性的微课堂也能对学生和教师未来的学习互动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利用微课堂的特点为高中语文课程创造另类教学
创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既有趣味又可以巩固知识的优质学习环境,如果高中语文的教学完全被趣味化所取代,那样的课堂将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甚至没有存在的意义。在高效课堂的创建中,教师要将教学策略重视起来,打破常规重新组建起个性化课堂教学。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将流程以及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安排妥善,再将语文课程中所要教授的知识灌输到精巧的课程安排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状态中,要想有效地创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首先,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将语文教学的方法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找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并且将其完善。在使用微课堂《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当代高科技手段对课程教学进行录制,教师在《兰亭集序》中让学生了解到作品当时的文化背景,在录制的过程中,边操作边录制,在做后续工作时,将课程进行准确的配音,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由此,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素养。在文中作者深沉的感叹,却将文中隐藏的积极情绪所表现,这种正面情绪的表现,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大有帮助。在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流程进行拍摄后,可以将录制好的视频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获得完整的微课课程内容。微课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微课的特点解决语文课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微课堂在教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清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通过微课堂所建立的高效课堂中,感受到真实、自然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的思维上进行开发,从而使学生增加课程知识的接受量,达到最终课程要求的教学标准。
高中语文微课堂以多元化、多视角等形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能够更深入地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挖掘,从而使高效课堂在整体教学中凸显其作用。在实行微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且在教学上也能够突出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
在W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中语文教师把微课堂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作用,打造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概念、目标及特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国内外的专家就此问题有许多的看法和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统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宗旨是做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1.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有机整合”这种提法产生于近些年,对于其概念的确定,目前仍有争议。国外一些教育论坛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即通过数字技术与课程结合的方式,将数字化内容有效地与课程进行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进行富有创意和生动的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就其根本来说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效的信息资源,用信息技术、信息方法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使师生更为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新型教育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得最大目标,说到底是为了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突破。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当中,其作用之一是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捷学生获取第一学习资源的途径,更为良好地贯彻学习目标,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期效果,甚至取得预想之外的收获。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各学科课程,使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承载于信息技术之上。其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各门课程的有机部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渐渐渗透信息技术观念及方法。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网络技术的广泛性、便捷性,多媒体技术的丰富性、灵活性。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特征及必要性
1.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把语文学科知识承载于其上,教师借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加强语文教学的果效。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目标,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面对不断加快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有必要配合完成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教育模块中的渗透整合。
2.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及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并且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多角度实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不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将更好地开展网络远程教学、网络式互动教学、多媒体微型教学、局域媒体探讨教学等全新而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节约教学资源、教学时间,还可以扩大教学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在具体教学模块中如何做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凭借语言文字传情达意,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去感受作品中的立场观点,从而形成自我的经验、体会,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所以一个真正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当中,不管采用何种课型、何种媒体,都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体,以揭示文本的内容为宗旨,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熏陶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开发 开发对策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学校开设课程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课程设计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开发是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是值得推广的语文教学活动。
一、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意义
1.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需要。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选择所不可缺少的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地域人文素养的传承发展。地域的人文素养需要不断地予以传承发展,而这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予以实现。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则担当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家乡之美,培养他们的爱家爱国的情感。
二、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运用对策
1.依据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编撰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文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学校应集思广益,编撰探寻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文本。不妨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拓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
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分级课程设计,一方面能对必修课程资源作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要求。
2.优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语文高考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也是评判学校教学业绩的最主要参考依据。于是,各个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加大对必修课程的教学投入,正如许多教师所言,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境况势必对校本课程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校本课程只能是“束之高阁”。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语文课程资源,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出发,深入地研究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就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例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设立“家乡巨变”、“家乡特景”、“消费与文化”等课题让学生走入社会等。
3.合理评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没有一定的现成经验,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此,我们不妨借用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对此,笔者认为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有助于推动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对高中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思考
1.注意体现地域课程的特色。新课程语文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我们应从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出发,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2.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对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功效,帮助学生适应校本课程的学习。
3.注意校本课程教学的创新。校本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更是学生学习发展的载体。对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有所创新。
4.建议与结语。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中,学校硬件条件不够,造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面临着诸多的难点与困境。但是语文是最具活力的学科,作为母语课程,它的课程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容入社会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高中 语文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70-0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尤其是长期处于劣势的农村教育,在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方面与城市教育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日趋尖锐的教育竞争中举足维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其研究意义尤为深远。
笔者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就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及学生的群体特性,结合自己教学经历进行反思。目前,在农村高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带有随意性、模糊性,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教育内涵,严重地制约语文人文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高考这一大环境中,这些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问题更为突出。
1 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际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在高考的大环境下,为提高教学成绩,往往只重视做题训练,把内涵丰富,韵味隽永的语文文本肢解为孤立的单纯的知识点、考点,突略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破坏了语文的美感。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学生的身份更倾向为考生,只重视做题,而偏离了语文教育的原点。
1.2教学过程角色倒置,重视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主要核心,其最终结果是追求现成的、明确的知识答案。因此,不少的农村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文本教材进行解析,推敲文本所提供的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学生(考生)被动地接受,对于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缺乏赏析,感觉不到文学作品的美之所在,从而导致教学教程的主客体颠倒,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3课余阅读量过少,重视做题训练,轻视整体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语文素养,短期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大量的做题训练短期内提高学生做题速度,其效果较明显,尤其做题中有相似题目,分数提升更为明显。因此重视做题训练,轻视语文能力成大势所趋。另外,由于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耗时长,短期不见明显效果,学生不愿在语文学习上花费过多时间,也导致其课余阅读量的过少。
1.4经济制约导致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设施欠完备,我校图书阅览室仅能同时容纳两个班的同学进行阅读,全校40多个班级,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极少组织学生上阅读课,尤其是理科班的同学,课余阅读少之又少,甚至高中三年没有读过一部文学名著。由于经济制约,师资力量不够,高中语文教师因工作任务繁重,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尤显力不从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这些现状严重制约语文教学的发展。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应在注重语文应用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少数民族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学与民族文化,更多地体现几千年来民族本身的特性和内蕴,体现中国人民良善的本性与耐苦的韧性,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应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整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教育目标。
2 如何深入挖掘并有效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应树立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现有的课程资源(包括大纲教材、乡土教材、课余阅读内容)的作用,使这与大语文课程融为一体,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因此,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的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和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2.1课堂教学资源即大纲教材要充分挖掘利用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以达到“立人”之功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精选文兼美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劝学》一文,通过丰富而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强调做学问的意义;《谏太宗十思疏》明为一代贤臣魏徵劝谏太宗,实则处处可见为人处世的哲思;《陈情表》更是一份孝情,感人至深。这些语文教学教材人文内涵的充分发掘,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从感性直观的层次,触及内心,进入理性情感之境界,最终提升并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深刻思想,即语文素养。
2.2课外学习资源即乡土文学要充分挖掘本地耳熟能详的文化资源以培养民族自豪感
如笔者所执教的少数民族(毛南族)有着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其中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教材资源,如:地域文化之民居建筑、“北宋村古牌坊”、“凤腾山古墓群”;民歌“比”“罗海”歌、“欢”,民间编织和雕刻之“顶卡花”①(花竹帽),木质假面具;重要节日“分龙节”等。乡土教材,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本地乡土文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语文素养。通过乡土文学教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2.3课余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途径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高中三年应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一要求实际上指出了阅读名著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课外阅读以“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为导向,从兴趣入手,逐渐过渡到有正确目的(丰富学识)的课外阅读。尤其重视经典名著,强调阅读整部文学名著,从中汲取丰厚的精神文化力量,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以短期的功效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应提倡课外大量的阅读。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理科学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总之,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一些现象的探析反思,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应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语文教学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效,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注释:
①顶卡花:“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特有的一种花纹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花竹帽分内外两层,以当地特产金竹和墨竹篾织成,精巧美观、被毛南族妇女视为珍贵的装饰品。
参考文献:
在一些语文教育发达的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较为合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却存在诸多问题,现状堪忧,迫切地需要我们寻求对策来改善这种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机构关于课程安排的方案, 包括开设哪些课程, 在哪一学习阶段开设以及开设的时间等, 以便学校或有关机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它反映了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有时,课程设置也单指学校开设课程的科目。”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照搬照套经济发达地区的语文选修课,脱离了本地的实际,没有充分挖掘出本地、本民族所具有的许多语文课程资源,从而降低了语文选修课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养促进程度。这其中有三个问题:一是没有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二是没有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文课程资源;三是没有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选修课。这与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背道而驰的。
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选修课设置现状的对策
1.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开发选修课课程。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不拘一格,设置贴近生活的、有地域色彩的语文选修课,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增强选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开发本民族的语言及文学资源。很多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学资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本民族的语言开设选修课。这样接近学生的民族心理,贴近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非常大。例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就可以开设《土家族、苗族语言》的选修课。学生学习这类选修课,会很有兴趣,很能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把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少数民族的很多作家或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或用汉语言文字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必将会有很大的兴趣,有钻研的欲望,也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
很多少数民族有着美丽的传说,有着本民族的歌谣。这些都是开设语文选修课的优质资源。例如酉阳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哭嫁歌”等。把这些“山歌”纳入语文选修课,必将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开发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资源。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是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这些风俗习惯都是语文选修课的重要资源。以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该区域有着浓厚的土家族、苗族风俗习惯。如跳摆手舞等就是良好的选修课资源。
3.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参与到选修课的课程开发中去。
在新课改中,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还是选修课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如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丰富而优质的资源。
4.学生也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选修课的课程开发。
在新课改中,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体验、智慧、困惑、问题和交流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选教师必须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丰富而优质的资源。
三、结语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的语文选修课设置的现状,分析问题,积极寻找对策。这样才能够使语文选修课设置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更合理,从而让学生在选修课中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勇军《高中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
[2]庄瑞杰《高中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开发必要的农村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就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和开辟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种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同时,还有要做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心人,沟通课内外,寻得语文教学资源中的花蜜度与学生,让他们品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获得终身语文能力。
一、小园香径多徘徊――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对教学资源有限的农村中学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从选文来看,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除二十几篇当代名家之作,其它全是古代经典选文,充分体现其选文的经典性,选修教材更堪称篇篇经典。而这些经时间和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是思想和文学的精华,无论是孔孟的智慧明达,贾谊王勃的才思悠远,东坡的旷达明澈,亦或是屈原的爱国热忱,苏武的民族气节,稼轩的幽愤激烈,都让人得到文学的浸染和性灵的熏陶,使人不禁读其文想见其为人。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在教材这片小园的幽香处多徘徊、多探幽,多方面深尺度挖掘教材。上课时可以教材为触发点,激发学生的语文敏感度,比如:可按教材特点把教材分成美文、美思和美哲等主题进行课堂教学。
美文,即紧扣文章的语言美进行课堂品赏。教材中,诗词语言凝练蕴藉、韵律华美,而写景散文无论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是诗词的另一种诠释。教学这些体裁的教材时,要多引领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美,做到美文美读、美品,并能由此而生抒写美文的情思。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在品味了诸多诗词之后就组织了一次作文教学,课题是《妙用诗词,巧铸佳文》。让学生通过掌握古诗文的化用的技巧,将诗词意境诉诸文字。其中一个学生随堂写作片段是这样的“月似霰,残星几点,愁莲落红后,是谁,在孤影横飞过,抬眼看缺月疏桐?看惯大江淘尽千古英雄,看淡世事冷暖,苏子,伴着自己的清风朗月,在小人当道的世界里寻觅着可以保鲜自己灵魂的寂寞沙洲……”语段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中“月照华林皆似霰”句和《长安秋望》中“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句以及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诗词的化用,营造了优美清寒的意境,形象细腻地写出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内心世界,可谓是绝佳的写作片段。至于教材中写景状物的美文,教学时可利用农村学生对优美自然景观独有的亲近感引起学生对教材的心音共鸣,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融情自然,引发对其山川风物的审美和思考。
美思和美哲,即那些充满着哲理和呈现出高尚情操的文学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材里智者的高屋建瓴,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不屈者的幽愤自强,民族英雄的慷慨悲歌,无不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在教学文本时,应把德育渗透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书香的熏陶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如《兰亭集序》中作者高旷的宇宙情怀,《游褒禅山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以及《小狗包弟》中巴金老人严于自剖的勇气和度量等等,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谈自己的领悟和深思,并诉诸成文字。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的技能。”而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资源对学生思想情操陶冶和写作能力提升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从而形成学生终身的语文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充分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教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勤搜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勤”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幽径。我在对学生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1.教师要倡导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或举办辩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审视辩证能力,通过课前课后上阅读、网页浏览搜集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认知度,另外,可通过排话剧、诗歌朗诵、出黑板报和手抄报、班级征文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探究养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由此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兴趣和参与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2.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判断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光要看教师的讲解如何精彩,分析如何精辟,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学形式,要投下思考之石,去荡开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有效地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时,就设问:“此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下荷塘的景色,你觉得他写得精妙吗?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抛下,课堂顿生涟漪。许多学生都回答说很美,理由大多都说因为月下荷塘这一意境很美,另外还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很有想象力。我又抛下几个石头:“是不是只要用了比喻句,文章就会很美呢?这段中的比喻句设喻效果怎样?如果让你另写几个比喻句,你会怎样写?”几石落下,课堂开始涟漪迭起了:有学生说,荷本是很高洁的意象,把荷叶荷花比“的裙”和“刚出浴的美人”似乎“那个了点”(全班哄堂大笑),也有学生说,那一连串的比喻光,肯定他们对语言的品析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另写一段“荷塘月色”。当然很多学生依然觉得此段意境优美,教学时不可厚此薄彼,只有肯定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热情。
另外,教学时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教师在学生出错时简单说声“回答错了,请坐下”,可能会使学生倍觉尴尬,乍一看很美,仔细品味又觉得表现了似乎不够,缺了点什么似的。我马上抓住学生思维的闪甚至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若教师在在教学时能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快速做出判断,调整教学思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课堂的延伸,就可将错误变成新的教学起点,继续引领学生作更深的学习探究。如我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解释“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中的“而”字时,学生错答成“表转折,‘却’”。其他学生大呼“错了,是表示假设!”此学生随即便面露惭色。我当时就说“这个同学提醒了我们‘而’这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可以借他给我们的提醒回顾和总结一下我们所学过的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吗?”这样便不仅避免了学生的尴尬,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怕犯错的勇气,同时也变课堂的错误资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如一泓清澈的泉水,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既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那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最亲切最熟悉的课外资源就是农村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故乡是文学一个永恒的话题,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很多大家的作品中不断地被抒写。无论是鲁迅先生笔下先是清新美丽而后又荒凉萧瑟的“鲁镇”,亦或是沈从文故事中那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城”,还是戴望舒诗歌里那凄美幽深、朦胧静谧的“雨巷”,那些“故乡”最后都成为文学大师笔下某一个美丽而奇幻的梦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农村高中学生的视野里,乡村的简单景物:青山、碧水、远村、近树、雨中的石板桥、金光闪耀的油菜花、风里涌起的层层稻浪……不独仅仅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而更应成为他们文学审美心理中深深烙下的意境画,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
另外,农村丰富的生活画卷也在向学生打开,如大到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的民族节日,小到地方特色节日,如以李白为文化精魂的诗歌节,以园艺为特色的桃花节,以商品交易为目的的乡镇展销会等,这些素材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与学生内在的情感体悟融会起来,不独成为写作的素材,也成为他们对乡土审美意识的一部分。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农村学生也不可与世隔绝,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世界,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一旦学生懂得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指点时事,针砭时弊。他们就不独拥有了审视世界的思维和眼光,也无意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边缘,开阔了语文思维的空间。这恰恰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要求。
当然,如若语文教学资源是一片大海,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乡村语文教师,我目前所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可能只是一条清清泉流。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完善,才能有更清晰的眼光去发现和利用更多的语文资源,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美妙天地,正如那渺小但孜孜不倦的蜜蜂,辛苦觅得花蜜只为学子的甘甜……因为,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参考书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王荣生 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
一、研读课标更新观念
首先,明确选修课程的性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该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的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和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根据这些规定,对于选修课程可以这样理解:选修课既是国家课程,又是由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开发、自主实施、自主管理的地方课程。因此,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也是研发者;既要积极探讨选修课程的设计开发,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还要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师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合作者,因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课程有选择权。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不是记住课本或者老师的结论,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不仅仅要掌握字词句,而且要获取学习知识的能力,探求学问的方法。所以,选修课程的开设,打破了过去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统一、课本统一、进度统一,乃至作业统一、考试统一这样非常单一的局面,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多样化,在方式上体现个性化。由此可见,选修课的实施,集中体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那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选修课程的性质就是师生协作、共同参与、自主发挥、积极探索的新型课程。
其次,要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宄。“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别……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表明,选修课除了与必修课一起共同肩负“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基本任务,体现基础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选课的权利,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应用知识、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切实的发展。
必修课注重共性和基础,而选修课则体现个性和特长。选修课程的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再次,要准确把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尺度,特别是要避免出现“将大学课程下放”的倾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附录中列举了一些示例。这些课程的名称 看上去类似大学课程。但是,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这些规定,就为教师开发设计以及教授选修课,划定了一个标准线。也就是说,选修课既是整体课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既不隶属于必修课,也不是大学课程的简化重复。仍然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宄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积极参与注重实践
第一,开发和设计选修课。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在开发和设计选修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和情感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既定计划,又要重视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也就是说,在完成设计好教学目标,预期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为师生在授课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非预设性的问题留下空间。打破以书本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因此,选修课程的课堂上,允许出现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也允许出现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课程资源的优势。比如泉州地区就可以利用九日山摩崖石刻、洛阳桥蔡襄遗迹、弘一法师遗迹等条件,开设“书法艺术鉴赏课”。三是要结合本校的硬件设施。比如“中外戏剧选读”就要观摩影视作品,这就会涉及电教设备的问题。四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都有差异,对选修课的要求就不同。如“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对学生文言文的基础和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求都比较高,在一级达标学校的开设效果会比非达标学校的效果好。
第二,指导学生选课。一是要帮助学生结合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就业情况来选课。要让学生明白选课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去考虑未来的社会发展。如社会对某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未来走向、高校招生的情况等等。二是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个性、特长和潜能、家庭背景会对学生未来是否从事艺术类专业有较大影响。三是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学校的选修课制度以及家长期望,尽可能地协调好个人愿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消除可能出现的影响选修课的矛盾。
第三,教授选修课。一是要制定符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操作可行的教学计划,这是授课的前提。二是要注意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如“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就要同时并用课前自学、课堂讨论、分析交流等方法。三是要遵循“先学后讲”的教学顺序,学生有权选课,那么,授课过程也应该先经过学生自主地学习、探宄,老师再进行点拨。四是要注重互动交流。选修课具有比必修课更灵活的特点,授课过程就更有必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和探讨。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改的前提是存在着问题,课改的过程也会出现问题。对于语文选修课程来说也不例外。
第一,教学评价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学分制与高考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教学评价方式上采用学分制。学分制必须以选修课制度为基础和前提,在内容、层次、进度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体现了人文性、多样性、差异性、过程性原则。高考虽然受到不少批评、指责甚至诅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在短时间内,高考为高校选拨人才和对高中教学评价乃至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地位难以动摇;没有人能够提出代替高考的有效办法。高考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公平性的优点,但更明显地体现了结论性、功利性原则。因此,二者的矛盾不言而喻。在课程改革走在高考改革前面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使学分制与高考步调一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现在的“教学大纲”被“考试说明”架空这样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呼吁高考改革要尽快实施的同时,要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加强研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具体的评价方法,落实学分制评价制度。
我个人认为,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是选修课能否落实,而选修课能否落实的关键是学分制能否施行。
第二,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管理能力。选修课使学生有了选课的权利,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由原来考虑如何上好课,变成目前如何吸引学生来听课,这样势必出现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的局面。这既是挑战一一教师过去“统一”要求下的“顺从”也是机遇--必须在选择中学会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成长。同时,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选修课打乱了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管理秩序,将出现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局面;这也促使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提高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第三,社会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特别是选修课,将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不仅要解决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要迎接忽视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目的观和价值观的强烈挑战;特别重要的也是特别困难的是,这涉及政策、财力和招生等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通俗地说,选修课要求全社会“洗脑”。那么,能否获得社会的支持,就是选修课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转变观念,积极地、主动地、努力地抛弃重课堂教学而轻社会实践的思想,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课改的步伐。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培养策略
一、探析高中生目前语文素养的现状
(一)理解语文素养的概念
在最新的课标中,已对语文素养教学策略做出了必要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美好的情感。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认识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目标概念。语文课程要体现出时展的需求和价值观,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塑造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深入理解语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除了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在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和阅读写作上形成良好的素养。
(二)领会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学科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多,要深刻领会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的内涵表现在举止言谈的优雅、文化修养的深厚、语言能力的娴熟、语言积累的丰厚和语文知识的足够等多方面。在高中教育中对于字词的理解与应用、语法与修辞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的语言理解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这样会使高中生具有全面的情商和阅读理解能力。高中生要学会科学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习惯,培养出众的语感和交际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的内涵既是具体的,又是丰富的,深刻领会语文素养的内涵,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教学,以及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都具有积极的指导的作用。
(三)分析高中生语文教学培养的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发点以语文知识为语文教学,虽可以使高中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但是对于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延伸和情感培养却存在不足之处。科学审视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的现状,可以发现在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上是不容乐观的。应试教育的固有观念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课改实施,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帮助高中生提升语文成绩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工作者应权衡好这种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由于语文老师、学校和家长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学生的语文卷面成绩的提升,却忽视了高中生语文素养和意识的提升,这种现状的长期存在是值得深刻反思的,而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各方面努力,持续减持,实践探索,拉近学科语文和生活语文的距离,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二、浅析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培养高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成绩并不能代表语文素养,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成绩的同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基础做起,从小的方面抓起,做好高中生聆听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工作。聆听是心与心之间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会聆听比学会诉说要难得多,应该着重培养高中生的聆听能力。高中语文阅读包含的方面很多,从读的形式来看看有海量阅读、精读、泛读等。高中语文的教学离不开阅读,在反复的阅读之中,提升高中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和感知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高中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二)重视高中生语文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学习
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语文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学习。全面理解包括对生活语文和学科语文的全面理解。高中生在课堂内的积累要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在课堂之外,要注重对生活语文的积累,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活实践,拓宽视野,加强知识积累和个人文化修养。高中生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有选择的积累,选择自己的积累方法和积累的内容。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是语文学科和教育的重要特点,必须引起语文教学老师的重视,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课程资源的结合。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语文的锻炼,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会学生科学地、合理地把自己理解和积累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最终形成和发展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三、结束语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高中生语文素养教育培养的策略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当前教育制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培养语文素养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不容乐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要有为此努力的认识。教育工作者要围绕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进行科学有效的工作,理清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为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丽.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