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论教育测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复杂性科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综合了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理论而构成的理论体系,“将事物整体看做是一个由众多非线性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开放系统,因此,整体论、系统开放性、非线性以及自组织等观点便成为复杂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思维而言的,旨在把分离的东西联系起来,揭示“认识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各部分之间、各部分彼此之间”的作用,强调社会环境、多元主体、现实问题、政策改进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改变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的认识局限及其实践路径。复杂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目前不仅涉及教育研究范式、教育规律、教育决策、教育政策执行、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技术学等,而且在教育评估中尝试应用,揭示评估中隐藏的矛盾、真实性,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分析工具,更为深入的诊断、检测影响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复杂关系。
2.复杂性理论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方法论意义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重要维度,包含多个方面的结构变量和观测变量并构成测评模型,关注学生及其家长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成效的感知。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人们可以感知世界、洞悉事实,这些事实被认为是与现实一一对应的。而复杂性理论是与实证主义相对的一种新范式,反对简单的还原,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从需求来看,人民群众对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同时又存在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群体受观念认识、自身经历、获取资源可能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大城市,人口结构的多元化更使得多样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供给来看,政府尽管承担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但政府不一定直接承担而可以购买服务,这使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形式表现出多样性,不仅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中又包含政府购买服务的学校,比如上海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需求而出现的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学校就是一个典型形式。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正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复杂性表征,并对满意度测评提出全面系统又细分群体、抓住主要矛盾并突出重点的要求。
(2)反思社会转型背景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接受者的两种文化。学生和家长均属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接受者。但两者分别代表化和儿童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而且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两种文化存在着反差。受社会功利化、家长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未必每一个学生的家长都具有学生健康第一、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并予以实践,“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误区仍在影响着家长对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判断。学生喜欢、满意的学校学习生活,未必能够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来自于家长的安排、要求已成为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兴趣班、竞赛班的重要原因。而无视教育规律、简单迎合家长需求的教育实践行为在一些学校也存在。两种文化的差异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功利化现实问题的同时,在满意度测评中不能夸大家长的理性判断能力,而必须坚持正确的评估取向,寻求证据之间的互证。
(3)合理推断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教育评估中的核心论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也不例外。“相关关系则是指自然条件下事件或对象之间的共变现象”。由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复杂性,相关关系的合理推断更具有意义。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容易建立相关关系,但也正因此需要避免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能仅仅基于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来进行,而需要认识到满意度测评中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存在,基于稳定连续的数据,通过探索假设、多次验证,找到相关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关系机制。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模型、数据质量、专门统计分析工具运用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证据意识、基于证据及其科学分析的方法论。
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赋予新的内涵,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教育公共服务改革的深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发展。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满意度测评实践颇有进展,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开展了大规模样本的调查研究,并探索分析影响因素,为政府教育决策提出建议。而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审视当前的满意度测评实践,存在诸多背离复杂性要求的地方,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1.测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测评内容上,目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借鉴了企业顾客满意度模型,围绕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特点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按照服务提供主体涉及对政府的满意度、对学校的满意度、对教师的满意度,但缺乏针对校际之间的差异进行的分类测评,从而很难回答哪些学校的改革以及改革中的哪些方面对提升公众满意度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按照服务提供内容涉及教育政策、教育设施和环境、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以及教育信息公开等,但这些方面的检测点主要是模糊性、结果性的信息,而缺乏对具体细节、过程性信息的关注,但这些信息反而能深入揭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的内涵及其公众的满意状况。在测评对象上,主要是测评学生家长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并对学生家长按照家庭经济地位(SES)和户籍身份进行细分,而忽视对学生这一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接受者的测评,更提不上把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仅仅测评学生家长,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吗?如果增加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测评,又会给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带来什么新的信息或者印证的证据?这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在相关关系推断上,有关家庭经济社会地位(SES)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的分析比较多,并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结论认为家长SES越高,则期望值越高,满意度反而比较低;而另一种观点在修正完善了测评方法后得出家长SES越高,满意度也越高。这种测评方法、结论上的探讨,有利于合理地推断满意度中的因果关系。但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多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结果的影响机制还缺乏深入、有信服力的研究。
2.问题成因的分析
首先,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尚缺乏明晰的测评价值。满意度测评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仅仅把满意度测评作为静态收集公众意见乃至抱怨的途径,是一种狭隘化的认识,并导致满意度测评拘泥于指标体系,而很难超越指标体系和数据,上升到更高的制度层面,形成改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机制。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价值研究的缺乏,是测评实践中种种问题表现背后的重要成因。同时,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技术还比较滞后。尽管商业领域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技术不断发展,已从第1展到第10代,但针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测评技术的研究显得滞后,尽管有学者和机构探索建立测评模型,但实际应用中主要测评显性、易量化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内容,在注重使用量化统计分析软件的同时忽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分析,忽视定性的评估,以至于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中因果关系的探讨尚不深入。
三、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方法改进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的改进是一个体系,包括测评机构及其专门人才的建设、测评工具及其分析的科学化、连续测评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社会舆论氛围的改善等,其中方法的改进是关键,而方法改进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复杂性科学,实践基础是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革。1.基本价值取向
确立适恰的价值取向是科学评估的前提。那么,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和绩效提升中,满意度测评具有怎样的价值?作为衡量改革成绩、政策达成目标的证明,还是作为开展行风建设、了解社情民意、倾听学生和家长期望感受的途径,抑或建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接受者和提供者之间的合作协商机制,构建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共同治理的制度环境?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满意度测评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矛盾以及违背教育复杂性、教育规律的行为大量存在。在此背景下,协商基础上的共同治理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策略选择。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此,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不能仅仅作为单向的从家长或学生那里获取信息的评估活动,就数据论数据,单纯提高数据质量,而必须超越数据,对满意度测评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深入研究,构建关注问题、推进创新、改进服务质量的制度环境。
2.核心指标选取
在指标体系的构造上,基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复杂性,把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坚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回应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教育公平作为重点关注的类指标。教育公平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指标,包含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服务过程和教育服务结果等四个不同的层面,共同反映和解释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水平。以往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形成了比较具体的测评内容,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等,而对于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测评内容有待进一步具体化,比如针对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课程开发、学校师生关系、学生发展指导、学生素质评价以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等。这些不仅是家长所关心的,也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方面。
3.数据收集及挖掘分析
按照前述的价值取向和核心指标选择,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数据收集并非单单通过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可以完成,还需要针对学生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感知的特点,对学生问卷的编制进行研究,并基于学生和父母两类接受者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同时,根据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学校的多样性,满意度测评数据收集和分析不仅有必要对学校按照办学类别或地理位置进行细分,开展比较分析,而且有必要选取具有先进改革经验的学校或参与某类改革项目的学校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并结合改革背景和其它数据对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2012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对上海市正在推进的新优质学校家长的满意度进行数据收集和挖掘分析,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进行的测评改进。另外,为了实现对区域、学校的激励,反映满意度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进步程度,在收集满意度水平信息的同时,要加强对满意度改进信息的收集分析,为此建立连续性的满意度测评也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在收集分析量化数据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定性资料如半开放式访谈信息、与满意度相关的热点新闻事件资料的收集分析,丰富证据类型,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4.测评结果的科学使用
指向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呈现与使用至关重要。根据国内外社会发展类的监测评价经验,完善教育政策、接受社会监督和实施问题预警和是测评结果科学使用的重点。提供舆情信息参考。目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逐渐受到学术研究者的关注,围绕相关因素展开讨论,但如何作为反映舆情的证据、反映区域和学校改革因素的证据,作用于教育决策过程,尚有待加强使用。近年来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尽管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显著成效,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同时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区域之间、学校类型之间也存在差异,因而基于满意度测评结果来完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发挥满意度测评结果对改进程度高的区域和学校类型的激励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向社会并接受舆论监督。面向家长和学生的满意度测评,不是单向的数据收集,而应有反馈机制。利用新闻媒介,选择合适的形式,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向社会,主动通报政策执行的成效和有待改进的领域,宣传满意度进步程度或努力程度高的区域及其学校经验,有助于让社会了解、参与和支持,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变成全社会的事,并通过社会舆论监督促进相关责任部门、各类型学校深化改革和积极创新。实施问题预警。教育是社会民生问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非常低的内容、方面,有必要实施预警。预警的目的在于发现基础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严重的民生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致使教育改革进程受阻或公众满意度持续下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事关学生基本权利、教育公平的问题,诸如就近入学、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这些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影响公众对教育满意度的敏感指标一旦低于临界值或持续偏低,不仅对总体满意度产生影响,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教育转型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结语
关键词:国防教育;成功素质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和观念的教育;关于军事科学、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轻武器射击、战术三防、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以《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成功素质,是指实现成功目标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与成功目标无关或关联不大的素质,哪怕是优秀素质都不是成功素质。
通过对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研究,成功素质的外延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体系,主要包括人格、道德、诚信、毅力、性格、风度、气质、修养、心态等;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能力体系,主要包括领导、组织、管理、观察、分析、表达、协调、沟通、应变、公关、体能等;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体系。由此可见,不是知识决定命运,而是素质决定命运。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充要论据。
成功素质教育的涵义:“成功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模式。成功素质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新类别,从根本上讲,成功素质教育仍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成功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的一切活动、一切工作,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成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认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学生个性的差异。考进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一般院校的学生不一定不能成功,学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准确地说,在于教育者和培养模式。
从以上两种教育方式的内容可知,高校国防教育与成功素质教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关联,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国防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条例的规范下,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将成功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予以展开,特别是在观念素质、品格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
1.国防教育是强化大学生观念、道德品格教育的必要载体
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能通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以民族国家的利益至上而献身一切的思想境界。国防教育还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和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通过军事训练的管理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强化纪律意识、克服散漫行为,培养友好协作观念,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道德品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国防教育是强化大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途径
军事技能训练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功能。集中军训期间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育。能对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稳定性、灵活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特殊手段
由于国防教育的组织性、纪律性极强,受教育者必须承受来自组织者、团队、同学乃至自身的理性约束。因而,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成功素质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
1.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复杂性要求了军事思想必须要有创造性。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角度出发,结合信息化战争特点,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加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最终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从传统的《孙子兵法》到当今的“西典军校”,当大量的谋略学与《孙子兵法》相结合,并吸取当今西方以及现代社会的先进思想与实践,形成中国独有的谋略学。学习中国独有的谋略学,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认知渠道,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触类旁通的综合分析能力。
3. 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观念和能力的结合
高校国防教育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传授,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科目,能使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发展智能,提高军事技能。军事训练强调观念和能力要结合,其中要求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过程中以军事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军事动作,形成军事技能。这种把理论内化为实践的成功素质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其它素质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三、成功素质教育是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可靠的理论基础
经过多年的成功素质教育活动,从理论上研究到实践上的探索,成功素质教育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这就为国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平台。国防教育要以成功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把成功素质教育贯穿国防教育始终,在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等方面体现出成功素质教育的色彩。
1.成功素质教育有利于克服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一些偏差
在成功素质教育这个标准的比对下,高校国防教育在某些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军训过程中因课时较少而盲目追求近期效果,满足于走过场;教育目标上较为狭隘,只是看重是一次军事训练、国防意识的培养;教育层次上内容较浅,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课程教学代替国防教育,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的应试教育方式等倾向。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观入手,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延展到“日常成功素质教育”和“终身机制”层面,强化国防教育成果,拓宽教育内涵,提升高校国防教育层次,建立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
2.成功素质教育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高校国防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国防教育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军事训练外,还应该着重强化品格素质教育。因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要设置一定的难度和障碍,并且加强劳动教育和训练,以此磨练意志,进而塑造其精神品格。最终成为善于面对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
3.成功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国防教育的活力源泉。成功素质教育给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基础和全新的视角: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为人们提供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在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能够使人在错综复杂的的科学问题面前,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多重思维方法;品格体系,主要包括人格、道德、诚信、毅力、性格、风度、气质、修养、心态等是人们确立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基础,为可持续创新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供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四、军事理论课程的考核测评应贯彻成功素质教育理念
军事理论课如何适应成功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不仅是军训发展和军事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的制约因素,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因此,按照成功素质教育规律深化军事理论课的考核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军训按成功素质教育要求进行系统改革的进程,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军事后备人才选拨与培养。
1.考核必须强调对学生成功素质的发展性测评
成功素质教育比较看重人的素质的可塑性。军事理论课考核也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育和质量测评,建立与教学内容一体化和成功素质相配套的,评价与反馈相结合的学生基本素质考核测评体系。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学生的素质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测评标准也在变化;二是只有学生个性的差异而显出不平衡,发展评价也本着效力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努力保持测评标准的动态性平衡。
2.考核必须从成功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评
成功素质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就要求考核必须着眼于对学生素质全面的测评、综合考评,是军事理论课对学生素质的层次、类别、形态等方面的全方位测评。
3.考核必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测评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不能仅用知识来衡量,知识只是成功素质的一个方面。对学生的测评,不仅要测专业素质,还应测评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从单纯注重测试知识向测试素质转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测评。成功素质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成功素质教育认为,传统的评价体系,包括学分制在内从本质上说是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的产物,它侧重于专业素质的测评,而忽视非专业素质测评。这就是有些学生在校专业成绩好,在社会上却无所作为;有些学生专业成绩差,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的原因。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与其相应的测评体系。成功素质教育首创"素质学分制",它包括专业素质学分与非专业素质学分两部分,这就建立起了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基本吻合的测评体系。军事理论课的知识学习不是目的,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才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考核方式上,应形成考知识与考应用、考理论与考实践、考能力与考创新的模式,并注重这种模式转化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我们要以二者的共性为出发点,用成功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全面深入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并要以二者的个性为重点,用国防教育的手段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成功素质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冲破思维定势的窠臼,强化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观,开阔视野,与时俱进,使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本次课题研究分预测、测评、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等三阶段。
首先是预测阶段。
2012年4月,课题立项后,课题组立即界定研究问题、确立研究目标、选择理论支持和方法技术、设计测评模型与测评方案、开发预测评试题、对预测院校人员开展培训;6月,在3所院校的4个专业实施预测评;6月,完成改卷、数据处理和预测评分析总结,形成预测评报告;7月,课题在广州大厦开题,在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课题论证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课题组修定了研究设计,为正式的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测评阶段。
测评模型与内容设计方面——2012年7~9月,依据开题意见修正本研究问题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研究目标是检测一体化课改试点工作的效果,理论支持是一体化课程理论(包括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一体化课程理论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和职业能力测评COMET理论(德国不来梅大学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领导的一个起源于德国的国际职业能力大规模测评研究项目)。
测评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形式展开,以符合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体现中级工的特征(测评样本的学习阶段)、体现学习者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为原则;三维测评模型设计为由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内容维度、完整工作过程伴随职业素养的职业行动维度和职业能力的三级水平维度,从职业人的职业效度而非从课程效度的视角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以及特定工作领域的能力特征、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对学习者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和职业规范的要求进行大规模测试。
图 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与测评方案
将测评内容设计为分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评和学习情况调查。能力测评采用真实任务,要求被试者以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态度和方式方法在纸笔测评中独立编写测评任务的解决方案,全面细致地阐述采取方案的理由,记录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且说明理由,并用实操测评的方式实施、检验与评价这个方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行动过程。
测评样本确定方面——由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工教育管理处依据2009年试点院校专业开设是否有对比班和测评期间学生实习地点情况,确定了试点专业被测院校的15个教学班级。
测评过程监控方面——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下发文件,课题组制定工作指引,组织了被测院校管理者的培训。被测院校严格执行了企业和其他院校考评员聘请的要求,由当地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负责考场监控,并进行全程录像,确保了考评过程的客观性。
课题组进行了5个专业6份样题和10套学生职业能力测评试题及1份调查问卷的开发,提交人社部审核。2012年10月19日起,5所院校4个专业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共计495名学生,采用A、B卷交叉发放实施测评和问卷调查(机加工专业没有合适的测评样本,故未施测)。
第三是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阶段。
2012年10月后,组织阅卷与数据统计分析,启动报告撰写与内审,2013年3月22日课题结题。
数据统计依据4个专业测评试题的评分标准,对试题中每一个评分点的得分情况从四方面逐项开展统计。共统计371个评价点,生成67225个数据、195个图和132个表,形成约30万字的测评总报告、调查问卷报告与4个分专业报告及5所测评院校15个教学班的成绩报告、495名学生成绩报告。数据准确,图表详实,行文严谨,内容客观,结论可信。
攻克三大难点 创新研究过程
难点一: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建立。
建立一个跨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测评模型是面临的首要挑战。本研究以“COMET三维职业能力模型”为基础,但该模型用纸笔测试方式只测评学生的认知潜能,而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是测评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纸笔和实操两部分测评,这就需要对COMET测评模型这一国际前沿理论创新应用。为此,课题组构建了由职业内容维度、职业行动维度和职业能力维度组成的测评模型。在职业内容维度上,依据中级工测评对象水平,以程序性任务为主;在职业行动维度上,职业素养伴随从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确定方案、实施/检查控制到评价反馈的职业工作过程;在职业能力维度上,以功能性能力为主,适当考虑过程性与设计能力。
难点二:职业能力测评试题的开发。
开发一套跨专业的符合测评模型的一组测评试题是又一挑战。COMET职业能力测评是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是设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解决方案的纸笔测试形式。而本研究测评试题为保证测评的科学性、客观性,对5个专业均设计了A卷、B卷两份试题,测评时交叉发放给学生,采用真实任务,要求被试者在纸笔测评中独立编写测评任务的解决方案,全面细致地阐述采取方案的理由,记录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且说明理由,并用实操测评的方式实施、检验与评价这个方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行动过程。如何让测评模型与测评原则充分反映在不同专业的试题中?如何保证同一专业两份试题的等值性?如何涵盖职业行动与职业素养要求来设计纸笔与实操测评试题?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难点三:测评数据分析维度的设计。
设计一套跨专业的符合测评模型的分析处理方法是第三个挑战。如何对8份正式测评试题的371个评分点的数据进行分类分析?课题组紧紧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职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是否匹配”的研究目标,创新性地设计了数据分析的四个维度:测评总分、纸笔测试与实操测试试点班与非试点班的对比情况分析;职业行动维度的对比情况分析;纸笔测试综合职业能力的对比情况分析;纸笔测试的设计与实操测试的实施和评价等若干项目的相关性统计。数据处理方法是数据的科学性、严谨性的重要保障。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分析,设计检验指标有:平均分、平均得分率、标准差、t值、F值、显著性和均值的标准误等。
两大因素给力 开创研究新范式
第一,成功归于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科研团队。
本课题组由领导小组、科研顾问组、企业专家组、课题研究组、五个专业组和数据统计组等组成,本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是研究团队的结构合理、运作高效。课题研究组的核心成员有着丰富的一体化课改课题研究经验和大规模测评经验,能充分保持良好的沟通,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来完成命题式课题研究,顺利推进研究进展;能充分发挥科研顾问组、企业专家组的指导作用;能科学高效管理着来自7所院校的19位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5个专业小组;能充分沟通以确保数据统计小组工作的科学严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中碰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新经验。在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的统筹和精心组织下,课题组敬业爱业、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课题研究成果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成功来自对被测评院校的高效沟通与科学管理。本次预测评3所院校4个专业、正式测评5所院校4个专业,涉及19个教学班,区域跨度大,专业差异大,学校间软硬件条件、测评组织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一体化课改实施的水平不一,给测评的组织管理带来了挑战,科学的过程控制设计非常重要。在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工院校管理处、广州市人社局的领导下,课题组培训考务人员,考场工作准备要求等指引文件,实施过程监管等方式,确保了测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成功归于理论实践、探索检验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CTAA;程序设计;自动阅卷;软件测试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37-01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目前,各个领域中都运用到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育也不例外。作为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计算机考试目前已经摒弃使用传统的测评方法,也就是纯人工的阅卷方法,使用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是一个新领域,目前的应用也比较广。使用该测评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而且工作效率高,在公正性方面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1 计算机辅助测评概述
1.1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一个新领域就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而英国则是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关于计算机辅助测评的研究就已经兴起,比如:有关机构连续召开了五届计算机辅助测评会议。但是,国内的研究比较落后一些,成果也不是很丰富。
计算机辅助测评指的是在教育评价和教育测试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对学习者技能和知识的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评价属于重复性的工作;2)针对评价可以提供比较确切的定义;3)以较快的速度提供反馈。因此,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测评可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无论是在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还是在评价形式上。
1.2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分类
关于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分类不是很明确,因此显得比较混乱,这和分类标准没有得到明确具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分析后,得出以下分类体系:1)传递测评内容的手段:基于WEB的在线测评、基于试卷的(Paper-Based)测评以及基于计算机的(Computer-Based)测评;2)测评内容:对技能水平的测评、对知识水平的测评;3)理论依据: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测评、基于经典测试理论的测评;4)测评题型:使用非客观题的测评、使用客观题的测评。
2 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
目前,CAA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CTAA)。CTAA的本质在对学习者谢绝评价时,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其中,这样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
2.1 理论基础
项目反应理论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此外也使用到了非线性概率模型。
项目反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被测试者在测试的过程中会受到心理物质的支配,因此该物质和测评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用“项目反应特性曲线”来表示。目前,关于项目特征曲线的数学函数比较多,但是使用比较广,获得广泛认可的是单线逻辑斯蒂型,其是由伯恩鲍姆提出的。单线逻辑斯蒂型的表述方式是:,其中:a,b,c属于标识项目的质量参数,而字母Q则表示被试的能力特质。该理论可以对经典测试理论的缺点进行克服,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高质量试题的依赖度比较强。
2.2 一般原则
能力和技术的测评一般离不开一定的情境。一般情况下,如果让被测试者处于实际情境下去完成指定的任务,那么考核的可信度就比较好。但是,实际情况下只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操作和进行,这与以下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评判难度、实现代价以及安全性等。
得到足够的信息是对考生进行准确评价的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操作结果信息和操作进程信息。假如结果可以百分之百的反映操作是不是正确,那么只要获取结果信息。否则,获取过程信息就需要依靠监测操作过程体积自动跟踪。和真实的情境对比,如果处于模拟情境中时,获得信息就会比较容易简单和容易,但是,要求行为、外观和过程和真实环境接近是比较困难的。
在获取到有关的信息后名,需要进行以下操作:分析、归类以及预处理,之后,需要和标准答案进行匹配和比较,这样就可以做出综合评价。匹配不全是精确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和最大近似匹配的办法。
2.3 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一般模型
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无论是技能在实践中涉及到的各个实体还是相互作用都要进行考察。
系统建模包括两个步骤:1)理论建模。对技能自动测评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测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交互过程信息的形式化表示、评价部件、相关知识库的建造、交互过程信息的获取;2)行为建模。行为建模主要是构建虚拟仿真环境,该环境的交互性比较强。
技能测评的类型不同,那么在获取交互过程信息的技术方面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技能测评环境的建立基础是仿真系统,因此当我们需要获取交互信息时就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真实系统下的技能测评,需要做的工作是:开发获取交互过程信息的部件,并将这些部件放到目前的系统之中,因此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而仿真系统是开发者从测评的需要出发而研制的,那么系统中的所有操作都可以被系统监测和记录,因此在对交互过程信息进行获取时就没有难度。
3 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我们从课程考核的要求出发,发现C语言程序的考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指针、结构、基本语句、数据类型和运算、数组的定义和使用、函数、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文件操作等。在测试的题型上,我们可以选择判断、选择以及填空等。对于考生答案和标准答案,需要使用特定的字段将其保存到试题库和系统的标准答案库之中。
3.2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系统模块结构见图1。
关于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程序测评中的软件测试技术程序测评中的软件测试技术有:静态测试、动态测试、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
4 结束语
笔者从计算机辅助测评概述、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分析与设计三个方面出发,对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1 系统模块结构
【关键词】MBTI;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预计毕业生达714.8万人,这意味着2014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个体也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学习与实践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借助MBTI性格类型理论、Holland职业倾向理论等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工具,来帮助大学生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
虽然目前有很多职业测评手段和工具,但是MBTI是当今全球最权威、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它主要通过识别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特质,以确定适合被试者的岗位特质和工作特质,从而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目前,MBTI已被翻译成近30多种文字,研究它的论文报告超过4000多篇。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接受MBTI测评,有80%世界500强企业已采用MBTI方法用于员工的发展及组织效率提升。
1、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其测试信效度良好,因此中国很多高校开始应用MBTI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尤其是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专家指出,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采用MBTI理论而不是职业兴趣的理论,因为它不仅可以提供适合的岗位、适合的岗位特质、工作环境,而且可以提出其所拥有的优缺点及给出适合的发展建议[2]。而且MBTI理论在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职业指导中应用相当广泛。
喻良涛等利用MBTI理论分析归纳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潜在大学生创业者的性格类型和行为两方面的异同,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3]。陈国胜等结合MBTI理论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职业倾向研究,提出了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应对策建议[4]。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也采用包括MBTI理论在内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利用MBTI理论等测试软件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5]。邓永超运用MBTI理论加强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6]。潘国刚阐述了MBTI理论等人才测评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及大学生在高校引入人才测评技术后的认识和应用[7]。朱晓蓉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中将MBTI理论作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性格探索的主要工具,给学生提出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议[8]。笔者所在的云南工商学院从学生入学始就结合MBTI理论对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学生性格特征档案,并且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四年跟踪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服务质量。
2、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MBTI施测师的专业性。MBTI测评有一整套严格的施测流程和使用规范,其有效性取决于施测中规范、有序地执行每一个环节,而这有赖于每一位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恪守施测流程和测试中的行为规范。MBTI施测师将指导被试者正确实施每一个步骤,以确保被试者展现自我的本来面目,并向被试者详细解读MBTI测评结果并提供关于测试结果的意见反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很少有老师具备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或是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等专业资质,因此常常出现MBTI测评结果与自评结果不符的现象,这样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咨询流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MBTI量表的权威性。MBTI量表从问世到现在经过多年不断修订、完善,至今已升级了10多个版本,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商业性职业测评机构改编的MBTI量表。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评结果,应该采用权威的、专业的测评量表。目前各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没有一个统一的量表版本,有的用这个版本有的用那个版本,或者直接引进某些商业测评机构的测评软件,而没有认真考察提供测评量表的机构是否有比较权威、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作技术顾问,是否依托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而使MBTI测评结果失去其参考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指导意义,甚至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三)MBTI分析报告的准确性。MBTI通过分析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维度上的不同偏好,最终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每一种人格类型均有其适合的工作环境、岗位特质等。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指导老师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人格类型就提供一份包含性格特征、适合的工作岗位、适宜的职业领域和方向的分析报告,而且同一种人格类型的分析报告几乎完全一致。他们没有根据学生MBTI问卷的具体得分进行再详细分析,甚至在做完测试后,没有与被试者再进一步沟通,对测评结果进行确认或修正。这样的分析报告是不准确的,如果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性格类型就给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很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误导。
(四)MBTI测评的连续性。MBTI探究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而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逐渐成熟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针对面临求职择业的应届毕业生,MBTI测评也主要应用于应届毕业生,且每个应届毕业生基本上只进行一次MBTI测评。这样可能会因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而导致测评结果出现误差,使测评失去其参考价值,从而无法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MBTI理论正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加强探讨和研究MBTI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有效地应用是当前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之一。针对目前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MBTI施测师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只有经过系统培训和严格认证的施测师全程参与MBTI测评,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调查表明,没有专业认证施测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测评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施测师的误导下,结果更加糟糕。 因此高校要加大对MBTI施测人员的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建设一支专业认证MBTI施测师队伍,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二)正确合理地使用MBTI测评。目前MBTI量表有10多个版本,市场上还有专业版、体验版、精简版、改编版等不同量表。为了让MBTI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MBTI量表时一定要选择权威的、信效度高的测评量表。有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中引进了有关机构自主或联合开发的职业测评软件,如果其中涉及到MBTI量表时一定要跟供应商确定该量表的权威性、专业性。在得到MBTI结果后一定要面对面详细地跟被试者沟通解释,帮助其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提供MBTI结果报告时一定要专业、详细、严谨、全面,而且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MBTI的测试结果,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三)将MBTI测评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自我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随着个人经历、思考学习而渐渐成熟。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因此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需要将MBTI测评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全过程中。同时不仅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而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定期连续地对学生进行MBTI测评,逐渐形成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以便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成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因素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9(6):80-82.
[2]郑之新.职业生涯设计的若干问题――职业指导师的重要素质和技能略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70-72.
[3]喻良涛,赵慧娟.基于心理素质测评的KAB创业指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40.
[4]陈国胜,骆秋琴,黄武刚等.高职学生职业倾向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93-95.
[5]徐昶斌.职业测评在就业指导实践中应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73-75.
[6]邓永超.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教育探索,2010(12):145-146.
关键词:职业能力;大规模能力测评;汽车维修
作者简介:赵志群(1966-),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学论,国际职业教育;庄榕霞(1972-),女,福建福州人,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课题项目: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支持课题“职业能力发展与职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编号:9852001xsjg011),主持人:赵志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3-0004-04
一、背景
职业能力研究是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和革新实践中的一个重点,然而我国的相关讨论多建立在朴素的主观感知和经验总结基础上,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解释力有限。我国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如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采用了类似英国的NVQs和美国DACUM课程开发方法中的行为主义定义,但同时又有很多职业教育机构引进了德国建立在情境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基础上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设计导向职业教育的概念。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认识,演绎出了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教学和评价方案,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了不同的工作策略与措施。鉴于对能力理解的过于多样化,大家意识到,只有在实证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职业能力研究才能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更直接的指导。在此,开展职业能力测评具有重要的意义。
迄今为止,我国的职业能力测评主要是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采用的能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强的学校或区域性特征,无法藉此进行校际之间和区域间的比较。由于相关理论研究不足,能力模型和测评方案无法反映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没有建立起对测评结果与能力发展阶段对应关系的解释模型[1]。
COMET项目是一个起源于德国, 由瑞士和南非等国参与的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项目,其内涵相当于职业教育的PISA。COMET采用大规模能力诊断(large-scale diagnostic)方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感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院校、地区间的教学质量比较,并为教学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COMET能力模型和测评模型[2]的理论基础是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3]、行动导向教学[4]、发展性任务[5]、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6]和工作过程知识[7]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由于这些理论在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COMET能力模型和测评方案也很容易得到认可。大家认为它建立了科学的对职业能力解释框架,不仅可以用来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价,而且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直接的支持,并有较好的跨职业领域和跨文化特点。
2008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教科院在多个职业教育创新项目中引入了COMET能力测评方案,分别在北京、四川、广东和交通部等所属职业学校的电气技术和汽车维修专业进行了4次规模不等的能力测评。测评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本文仅对2012年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能力测评做一个简要介绍。
二、COMET职业能力模型
COMET职业能力测评的基础是一个三维能力模型,三个维度包括能力的级别维度、能力的内容结构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见图1)。
(一)职业能力级别
1.名义能力。职业能力水平的第一层次,要求学生具备概括性和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但这些基础知识还不足以用以引导出专业化的行动。
2.功能性能力。进行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基本知识和技能。这里还不要求学生理解复杂的关系,与情境关联性不大。
3.过程性能力。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情境联系密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考虑经济性、顾客导向和工作过程等多方面要求。学生需具备质量意识和工作过程知识。
4.整体化的设计能力。学生将工作任务放到整个工作系统中认识,不但满足任务的复杂性要求,而且要考虑复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以及对于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不同要求。
参照PISA在科学教育中“名义能力”的定义(即“风险学生”所在的能力水平),处于名义能力水平的学生属于风险群体,他们没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即无法按照职业标准独立完成岗位任务[8]。
(二)学习范围
按照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理论,职业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9]。劳耐尔(F.Rauner)等发现并确认了与各发展阶段相对性的知识形态。据此,职业学习的内容分为四个范围:
范围一:职业入门教育。即学习本职业(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职业轮廓,完成从职业选择向职业工作世界过渡并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
范围二:职业关联性教育。学生对工作系统、综合性任务和复杂设备建立整体性的认识,掌握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劳动组织间的关系,获取初步工作经验并开始建立职业责任感。
范围三:职业功能性教育。学生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常规性任务(如故障诊断)并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成长为初步的专业人员并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
范围四:知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学生完成结果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并发展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10]。
(三)完整的行动过程
按照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完整的行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11]。
(四)职业能力的水平级别与评价指标
为了开发测试题目并对被试者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解释和评价,COMET测试建立了8个能力指标,用以对被测试者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解释和评价,这8个指标是:直观性/展示;功能性;使用价值导向;经济性;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导向;社会接受度;环保性;创造性[8]。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述。
三、能力测评过程
(一)测评对象
参加2012年汽车维修专业职业能力测评的有724名学生和76名教师,包括交通部系统6所和四川省3所高等职业学院,以及广州市7所技师学院。高职学院的被试均为二年级学生;技师学院学制较为复杂,被试学生有中技班、高技班和预备技师班等不同类型的的班级,但是其专业学习时间具有可比性。
(二)测评工具
能力测评采用四道开放式“综合测试题目”以及“背景问卷”、“学生测试动机问卷”和“考场情况问卷”,它们均由德国不来梅大学开发并经过多次使用。综合测试题目根据我国实际做了技术和语言表达上的修改;背景问卷除语言表述修改外,还删减了部分在我国无法回答或答案没有明确意义的题目。
在能力测评中,评分者对能力模型和评分指标的高接受度,会带来较高的评分者间信度。除了能力模型和评分标准外,本次测评采用了一系列工具来确保评分者间信度,如进行评分者的训练;为每位评分者提供针对该测评任务的“问题解决空间”,描述开放性测试题目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等。
(三)测评与评分过程
测评在2012年6月进行,当时被测学生多数在企业实习。他们在统一时间由实习企业回到所在学校参加测试。测评过程与COMET项目在德国等国的测评过程完全一致。测评完成后,由25名教师进行评分,每一份解决方案均有两名教师分别评分。为了保证评分者间信度,我们对25位评分教师进行了训练,训练中6道练习题目的评分者间信度Finnjust分别为0.79、0.84、0.78、0.84和0.83(0.5以上为及格,0.7以上为良好)。
四、测评结果
(一)总体情况
全部被测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总体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9.9%被测学生处于名义性能力水平,44.6%达到功能性能力水平,38.8%达到过程性能力水平,有6.6%达到了设计能力水平。
测评结果表明,不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如交通系统院校有一半学生处于功能性能力,32%达到过程性能力,1.2%达到了设计能力水平,但有15.8%处于名义能力水平。在广州市技师学院学生中,53.3%的学生达到了过程性能力水平,13.5%的学生达到了设计能力水平(见图3)。
图3 各类学校学生能力水平总体分布
总的来看,广州技师学院的平均分(33)高于总体平均分(29),高分段比例也优于其他两类学校; 综合类高职院校的平均分为28分, 与平均分基本持平。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能力测评得分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各类学校学生能力百分比分布图
(二)能力轮廓
三类院校参加能力测评学生的能力轮廓图如下所示。
图5 行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轮廓(GPW=26; V=0.397)
图6 综合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轮廓(GPW=28; V=0.327)
图7 技师学院学生的能力轮廓(GPW=33, V=0,303)
可以看出,被试学生们在K1(直观性和展示性)和K2(功能性)方面表现较好,这反映了我国当前职业教育重视岗位技能培训的结果;K5(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导向)、K3(使用价值导向)和K4(经济性)次之;而在K8(创造性)、K6(社会接受性)和K7(环保性)方面较弱,这与我国传统教育忽视创造能力、生态环境能力的培养有关,也对全面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此外,综合类院校和技师学院学生能力的一致性较高(V分别为0.327和0.303),而行业类院校的一致性相对较差(V=0.397)。这里的原因可能是某些较弱院校较弱的设备设施和教师质量造成的。
本次测评有76位教师参加,他们随机抽取四套题目中的一道参加测试。结果表明,有1/3的被测教师达到了设计能力水平,超过40%的老师达到了过程性能力水平,有23%的老师处于功能性能力水平阶段。教师的能力轮廓如图8所示。
教师在K1(直观性和展示)、K2(功能性)、K3(使用价值导向)和K5(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导向)方面得分较高,而在K6(社会接受度)和K7(环保性)上的得分较弱,这与学生的能力轮廓基本类似,反映了教师的能力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技师学院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满意度、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满意度”以及“比入学时更感兴趣”的认同,都高于其他院校学生。高达79.5%的学生愿意今后在所学的专业工作(见图9)。这反映了这些学校近年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事实上,由于近年来取得的突出进步,这些学校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的领导者,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体化课程和教学试点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学生职业能力较高,与这些学校相对较好的企业实习环境有关。例如针对“实习期间任务和工作的多样性方面”的问题中,高达81.7%的同学认为他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员工的任务和工作范围,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
相反,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较弱的学校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学校的设备和师资条件与发达地区的相比有较大差距,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力度也较弱,这从交通类学校被试学生能力发展离散度较大的状况可以得到证实。因为在这一组学校里,既有公认的“好”学校,也有处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且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学校。
从三类院校学生能力轮廓图可以看出,尽管被测学生在能力级别上有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在“功能性能力”上表现的并不显著。也就是说,课程改革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高方面,这与当前职业教育进行的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改革追求也是一致的。
测评还发现了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关于对本职业的认同感方面,超过2/3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技师学院的学生这一比例达到了79.5%)。但是所有类型学校中仍有近一半学生表示:如果有其他机会,想学习另一个专业。这说明学生总体上对本职业的认同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汽车维修技工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青年普遍存在的浮躁的社会心态,这值得重视和反思。
测评还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意识到,但可能由于文化传统引发的问题。如“不同类型院校学生父母对其子女专业学习的帮助”有较大差异,广州市学生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帮助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院校,这有可能是岭南文化中务实特点的一种反映。
限于篇幅,测评结果中发现的其他具体问题不再赘述。实践证明,COMET职业能力测评在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监控方面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五、问题与展望
几次测评结果均在职教界获得了积极的评价,业界对扩大测评规模和增加测评职业数量的呼声很大。然而迄今为止,我国采用的测试题目都是德国开发的。一些学校曾尝试独立开发测试题目,但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既具备扎实的职业教学论知识,又对专业工作要求和职业实践有深入了解,并且掌握心理测评技术的教师。测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需要解决。例如,个别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测试成绩而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培训,这有可能降低整个测试的信度。
很多学校和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也希望对专业教师开展COMET能力测评。这里的原因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职业院校组织了大量教师培训项目,如何科学地评价这些培训项目的效果,并对职教师资培训模式和政策改进提供实证基础,管理者希望获得一个可行的工具。我们已经计划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评,并由此探寻教师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相关性强,那么将进一步探讨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如果相关性弱,那么将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即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榕霞, 赵志群.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Rauner, F. u.a.. Messen beruflicher Kompetenzen. Münster: LIT, 2009.
[3]Rauner, F. Gestaltung von Arbeit und Technik. In: Arnold, R.; Lipsmeier, A. (Hrsg.). Handbuch der Berufsbildung. Opladen: Leske + Budrich, 1995: 52-72.
[4]Bader, R.. 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 In: Die berufsbildende Schule 1989(41): 73-77.
[5]Havighurst R.J.. Developmental task and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s & Green, 1972.
[6]Dreyfus H.L.; Dreyfus S.E.. Mind over machine: the power of human intuition and expertise in the era of the computer. Oxford: Blackwell, 1986.
[7]Boreham, N. C.; Samurcay, R.; Fischer, M. (Hrsg.). Work Process Knowledge.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2
[8]劳耐尔, 赵志群,吉利. 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Benner, P.. Stufen zur Pflegekompetenz From Novice to Expert. 2 Nachdruck. Huber, Bern u. a. O.,1997.
关键词:心理素质;实证研究;大学生;素质测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
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
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2001-2005年刚好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的关注极具上升,对心理素质的探讨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对照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见解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3-4],这势必影响了在心理素质含义及理论基础之上的后续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发展特征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2]80。但是,从2006-2013年10月前文献研究的内容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则数量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践应用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二)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质”是在“素质”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国内研究者对素质提出以下观点:一是从生物特征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素质。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5]二是本性论,从人的本质、本性看待素质,认为素质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养论,认为素质和素养是同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一种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结构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受身心特性长期影响等特点[7]。四是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是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8]143。研究者对素质提出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心理素质涵义的不同见解。
随着研究深入,对素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质具有稳定的和内在的特性;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的影响,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共识既是学者们研究心理素质的起点,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第四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格和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12]第五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立体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13]第六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14]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对心理素质提法差异较大,却也异中有同,都认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性,心理素质是多因素综合,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质是内在潜质、外在适宜刺激条件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和固定;心理素质具有差异性,心理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对心理素质内涵达成的共识,为心理素质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等理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内涵结构体系的构建
研究者们在心理素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结构、元素和体系提出不同解释观点。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构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0]3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15]。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表现,包含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16]。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17]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8]144沈德立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素质、自我的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性格、认知风格、情绪调控能力和应对风格”[18]等元素。
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9];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素质六种素质构成[20];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21];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22];第五,大学生心理素质由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七个因素构成[23];第六,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四个维度[24]。尽管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内涵结构提出不同观点,但在两个方面见解一致,即基本赞成心理素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大多数学者是基本认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和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问卷或量表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有四种观点:
第一,测评工具是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分为性格特质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别编制出6个分量表组成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研究表明,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独立性仍需进一步讨论[23]。
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评研究,在根据开放式资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问卷项目基础上,草拟编制出45个项目的量表进行预测,对45个项目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4个实证维度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但是问卷的后期验证和修订没有继续进行[24]。
第三,测评研究是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在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理论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题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区性或全国常模[25]。
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是梁宝勇提出的,可将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7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测评题量大、容量多,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四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4]。
在上述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中, 王滔、张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围绕所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和测评体系,相继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趋向
从获取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从理论的研究向实证和应用发展。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测评更科学,如在概念上,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区分开;在测评工具上,对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数据检验、将测评心理素质的问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区分开,采用多样有效的心理素质研究方法。这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心理素质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证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心理素质的研究扩展到了操作层面,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具有应用意义。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26]。采用互动式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可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27]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专门设计的心理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际关系[28-29]。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选取课程形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论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质概念是宽泛的,没有依据某一心理素质理论取向,甚至将心理素质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这些研究通过跆拳道课程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0]、全面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31]、团体辅导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2]、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33]、健美操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情绪控制力上有显著增强[34]。这些课程都是对心理素质的实践,从应用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作补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断修正心理素质维度和结构
对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也已成型,国外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如西南大学张大均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的“跨世纪人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调查问卷”、郑希符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等;第三种是对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界定,自行编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但同时表现出在理论依据基础上编制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后,通过的实证研究较少,在对提出的测量问卷在测量维度、测量时间缺乏不断修正。
以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为例可以看到大学心理素质差异。在区域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有:对北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于全国大学生[35],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观和职业观上表现较为合理,在行为表现也呈现积极态势[36];河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一部分比例学生心理素质欠佳[37];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依赖性、抗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亟需关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39]。在上述文献中,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而且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都不尽相同。这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尽快形成一套被认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完整体系。
(三)在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质,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我国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逐渐增长,但迄今为之,没有形成共识[40]。查阅一些文献,看到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质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标来测查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指标测查心理健康。这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41]。系统分析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澄清二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的测量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42]
四、研究启示
(一)在实证研究中加大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实证研究中,不断验证心理素质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验证理论结构的合理性。有研究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中认知特性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43]。笔者也对此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同样证实了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对心理素质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将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层次来讲,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是心理素质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构建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心理素质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将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3×3+1的网状培养模式,以推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44],但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理论研究滞后,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转述、验证或照搬,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的研究较少[45]。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发展现状、国民心态,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加强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主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心理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测评研究时,要兼顾民族、区域、群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昆明理工大学镜像分站的文献检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特点,分别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广东少数民族、大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做研究[46-48],并且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是区域化中的少数民族总称,不是特指某一少数民族,对某一少数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如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的个性品质[49]。这就是跨文化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研究者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加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探讨
对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研究,传统是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上进行探讨,但随着内涵、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观点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以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理论为例,他将心理素质划分为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理论、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样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其实可作为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内涵和构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质理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5-117.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1(2):143-146.
[9]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3-37.
[11]肖汉仕.心理素质机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8.
[12]刘晓陵,金瑜,林云祖.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4]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5]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6]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3-44.
[22]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3-45.
[23]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22-25.
[24]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23-26.
[2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滨. 互动式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6(1):61-65.
[28]孙利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关静红.拓展训练队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3):311-312.
[30]边文红,张建春.跆拳道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54-55.
[31]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33]胡义秋,詹林,朱翠英.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赵湘.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3-107.
[37]赵国祥,申淑丽.河南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6-277.
[38]李晴,边贵.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红宇.安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3-124.
[4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42]张海钟,糟艳丽,陈小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46.
[43]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强, 张大均.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7):59-63.
[47]新疆财经学院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3):73-76.
关键词:题库测评智能化网络化
一、现代测评理论基础
评测的理论基础源于个体差异性。进行题库评测有两个著名测量理论:CTT(经典测评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IRT)。为克服经典测验的各种不足,研究者纷纷展开各种研究,各种现代测验理论逐渐出现。针对经典测验理论中项目参数和能力参数循环依赖的问题,提出了项目参数不依赖于考生样本的能力分布、考生能力参数也不依赖于项目的参数特性的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项目反应理论又称潜在特质理论,它假设被试对测验的反应受某种心理特质(因其无法直接测量,称为潜在特质)支配。项目反应理论可以估计出被试的这种特质的分数,并根据其高低来解释、预测被试对项目或测验的反应。因此,项目反应理论主要在于建立各种与数据拟合的模型以确定被试的潜在特质值与其对项目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二、题库中的智能测评功能
智能网络题库的建设理论近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分析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主要包括在线测试、答案回收和监考管理,以及学生样本的智能选取、试卷的自动化批改、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质量测评功能等。
测评模块界面灵活、操作简易,后台由题库支撑,并能实现智能化生成。智能测评系统创造性地实现对测试过程的自动记录、智能分析,并提供对测试分析结果的网络自动回收、统计、查询功能。具体功能如下:
通过对阶段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得到考生学习水平的量化值。
通过个别试题多次使用结果的分析,得到试题的信度、效度等。
根据考试出题教师的要求,制作个性化的统计工具,提供定制的统计信息。
三、智能测评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
传统概念的专家系统是指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总结,汇集有关领域专家的思想、技术、经验所建立的计算机系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专家系统的涵义、功能得以进一步拓宽。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提供一种专家推理与决策工具。这种专家系统利用了涉及系统各方面的综合知识。
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它能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它是一个便于教师和学生调用分析-决策模型以及对数据库进行存取的会话系统,始终支持决策过程中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代替人去决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更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是一个应变能力强的、交互式的人-机系统。它根据专家对行为的分析经验来形成一套推理规则,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构成相应的专家系统,它以逻辑推理为手段,以知识为中心解决问题。专家系统能为学习者按系统设置的特点或其特殊爱好提供各方面信息(如生物、地理、历史、文学、新闻、相关案例等信息),同时利用可动态定义的数学模型做出预测,为题库智能组卷提供依据。
因此,在下一步的系统开发与完善过程中题库的智能测评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将成为一个需要重要解决的问题。使系统能够适应测评组织者的要求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为测评组织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满足其要求。测评系统将实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机界面接口,使人―机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测评方法和测评内容,使测评结果更加有效。
四、未来智能化题库测评系统模型构想
目前,国内基于网络的教学处于迅速崛起的发展阶段,非常需要能够很好地支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于因特网的教育平台的智能题库系统。在进一步研究工作中将把各个功能模块拆分与网络资源紧密整合,无缝的集成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从而实现智能化生成测试试题和试卷,使其功能达到在管理上具有动态性,在使用上居于易操作性,在发展上具有连续性和先进性,在保密控制上具有安全可靠性, 技术上具有智能性等领先水平。
未来智能化题库测评系统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问题;对策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Ya-zhou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Anhui Bengbu 233000 )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ur society, the employer and social standards of talent have been re-positio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s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to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help the employers favor the selection of personnel, but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of students how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随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科技竞争的加剧,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迫使现在的高等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人才培养、大学生素质开发与提高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顺利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1]。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都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社会怀疑”的尴尬境地[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在某些方面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3],导致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积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下面就我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4]
1.量化考核内容不全面。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些要素很难量化,如对学生的政治表现和审美观念的考核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去评价,所以大学生综合测评数据所覆盖的范围一直不是很全面,考核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例如,学生干部平时的具体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评价等。这就导致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相对不够准确。
2.量化考核设计有缺陷。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是以各个分项得分加权后得到的总分数来体现的。于是,有些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通过盲目地追求个别高分项达到提高自己的总体评分的目的。量化考核设计的缺陷导致的这种现象,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整体提高和自我发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会误导学生,使大学生的成长背离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3.综合测评的发展滞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综合测评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大学生量身定制;还应该建立在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实是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一旦确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考核评判模式的僵化严重滞后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发展。
4.综合测评的操作不透明。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后得分,许多学生并不完全清楚“加分”“减分”到底来自何处。综合测评操作的不透明以及各项得分的不明确性,导致许多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加分的“来由”,从而引发了许多“关系分”“人情分”。这从根本上扭曲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遵循的原则[1]
1.导向性原则。综合测评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导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引导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达到的合格标准;二是各级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上。
2.全面性原则。综合测评指标内容的设计必须能够客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完整反映学生素质的全貌,既体现德、智、体素质,又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性并不是把所有影响素质养成的因素全部包括,而是对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科学筛选,突出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测评结果,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又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反映。
3.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加以量化,便于考核评定,各项指标不是并列的,它们对测评分数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了不使测评失真,应根据各项指标在测评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合理确定量标与权值。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这就要求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标准之间的要有比较,而且评价体系力求简化,对评价信息的统计方法要简易,便于操作。
三、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的内容 [5]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各种奖惩情况等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学生专业素质,要注意以下两个转变:一是由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二是要注意学生由掌握知识水平向能力水平的转变。评价内容主义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绩、专业技能、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3.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要了解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研、科技竞赛、发表科技论文情况,以及获得科技类获奖证书状况等。
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指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必要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5.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达标状况,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参加院系运动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竞赛情况,心理适应能力、耐挫能力、协调能力等。
6.其他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类竞赛、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工作等。并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分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偏向文科类的专业,学习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要少一些,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文体比赛、担任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多一些;偏向理工科的专业,学习成绩比例提高,德育和文体方面要以钻研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为主。其次,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学生的评价内容要以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引导方向,大二、大三要以学习专业课、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引导方向,大四要以社会实践、职业目标确立为引导方向。不同年级的评价内容不同,才能使综合测评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针对特殊的专业要设置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文艺类的专业、体育类的专业、外语类等专业,各有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根据其学习特点和未来的就业需求,设置不同于大众专业的特殊评价体系。
四、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操作原则[6]
综合测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基本评价,所以广大学生非常重视。这就要求综合测评的操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为此,在测评操作过程中要着重抓住“透”“准”两字,严格程序,严格审查。
1.“透”即透明度。一是测评办法公平,测评文件人手一册,测评标准和要求人人掌握;二是各项考核材料公开,人人皆知;三是班级学生全部参加,既是测评者又是被测评者;四是负责统计的班级测评小组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五是测评结果公开,各院系在审核后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生测评后的总积分为序,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2.“准”即准确度。各院系、班级以及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都要将平时的活动情况、检查情况、考勤情况准确记录在册,作为测评和审核的依据。各班级的测评过程必须接受监督,测评结果要层层审核,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7]。
【参考文献】
[1]张琼.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79-83.
[2]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67-69.
[4]陈健.浅议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中国林业教育,2011(4):43-45.
[5]韦丹宁,姜珊珊,宫龙江,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3(8):129-130.
【关键字】数字化教学资源;通用职业素质;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
所谓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包括泛在网上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等三大类型。[1]
本文所讨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指的就是教学软件在实际教学当中的应用。
二通用职业素质概述
2.1对技工院校来说,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类教育,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本质上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直接为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复合型岗位不断增加,要求劳动者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从而呼唤新型人才应具备通用职业素质。所以,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这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是技工院校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2]
2.2所谓通用职业素质是指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的存在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以中国可转移的和普遍的适应性,它包括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理念。[2]
三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是一套集职业素质评估、职业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软件。可以全面评估技工院校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水平,建立完整的报告档案,制作合理的能力训练方案,为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课程的训练效果。本软件分为评估模块和训练模块。
3.1对学生进行通用职业素质评估,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通用职业素质评估模块从自我管理、与人交流、环境适应、职业理念、创新能力、信息处理等几个维度进行测评,共由17个测验组成,用于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为学生开设本课程之前,利用软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估,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素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软件反馈的结果,有针对性的针对各班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训练计划。
3.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课程的训练效果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当中的“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可以从16个维度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性格特征,有些性格特征往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通过人格测试,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在课上改进或加强某方面的能力,从而对课程训练效果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该测试对项目的各项指标都进行了详细解释,不需要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报告一目了然,并且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便于学生自主的进行改进和提高。
3.3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自主训练内容
该软件的训练模块,针对空间运动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时间知觉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分配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反应速度等职业能力,设计了专门的训练内容,并且这些训练内容以教学游戏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娱乐中达到训练的目的。
3.4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当中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以及他所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测评工具。霍兰德在其一系列关于人格与职业关系的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1.实际型,2.研究型,3.艺术型,4.社会型,5.企业型,6.传统型。本测验为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求职择业提供很好的参考。
除了对班级测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外,该项测试还可以为每一个参加测试的同学提供一份详细的职业指导报告书,详细列出了测试学生适合的职业或者工种,为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提供了详细参考。
3.5对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用软件的评估模块可以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直观评估,横向上可以对各班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纵向上可以对该班训练前和训练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使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找出不足,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修订教学内容,使本门课程更好的服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参与本门课程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受益。
四.结论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职理论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对于学校来说,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可以做到教学相长,与时俱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器”应该被更多的学科,更多的领域所重视。
对于教师来说,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载体,是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迎合信息时代的到来进行教学手段创新的一种重要媒介。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课上利用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呈现,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记忆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笔者希望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被更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合理运用,也希望能够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1]马贵斌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0月18日
[2]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题专家组.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北京:《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课题组,2009年:1-6
[3]孙仁伟.《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实践效果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4月
关键词:职业测试;生涯规划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从2008年起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公共课列入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所谓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相继开设此类课程。然而,只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详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使用合适的测评系统进行合理评估,才能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源还是比较早的,早在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就率先引入并实施“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1917年,吴廷芳、梁启超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推动生涯规划教育。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之后由于战争、社会等因素,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几乎停滞,远远落后于国外。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由指令性计划分配向指导性双向选择转变。这时,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将得以全面推广。总的来说,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时间短,基础较薄弱,地域差异大,目前还存在一些苛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统一、权威性的教材,职业理论研究滞后;高校缺乏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大学生职业测评工具专业化程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间短、手段贫乏,体系不建全。
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其计划的制定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制定流程,现在已经普遍被社会所认知,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如何实现这一过程。当前在这一领域内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各种测评系统,参差不齐,如果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很容易使初次使用者产生迷茫,不知从何选择,从而影响整个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关于专业的测评系统,下面以我校引入实施的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体系为例来探讨。目前全国有超过500所高校已经引入了这一系统。该系统是2010年北森测评研究院与教育部直属单位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共同研发,并成为2011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唯一制定使用系统,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教育部下红头文件特予推荐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的辅助工具。
这一测评系统从整天系统架构上,全面系统地落实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CIP)。该理论由国际著名的生涯发展理论家Gary Peterson 和James Sampson于1991年共同提出。该平台与教育部要求的课程大纲相搭配,实现学生自主进行职业规划探索,并能同步辅助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
吉讯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学生测试,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四大模块。其中,自我了解模块分为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价值观和学习风格五个部分;职业探索分为推荐职业、职业查询和收藏职业三个部分;决策行动分为决策过程和行动计划两部分;最后形成生涯发展蓝图——测评报告和生涯计划书。
以我校学生实施这一测评平台的效果来说,经过调查分析,在学生对生涯规划方面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促使学生发掘自我潜能,进而增强了自身综合实力
通过专业的测评平台,可得到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进而实现:①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个性、具备的各种优势资源,帮助他们重新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定位并使其保持持续良好改善;②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综合优劣势进行合理对比分析;③促使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④引导学生理性评估个人职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学生立足实际条件,搜索与发现新的或更具潜力的发展机会;⑥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与举措,以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最终得以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增强了学生长远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进而提高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运用科学的职业生涯测评平台使得学生的生涯发展更有计划和目的,不再是盲目地碰运气。使得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加符合自身综合条件,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使用工作的需要,从而得到自身更好的发展。
第三,全面提升了学生应对残酷社会竞争的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竞争极为激烈,尤其是职业活动环境中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但许多大学生没有规划意识,而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去盲目的找工作,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的第一年离职率非常高。这部分大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付诸行动,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效。
总而言之,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怎样依靠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去帮助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规划更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支经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生涯规划指导从业人员,并配备符合中国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则的科学测评手段与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期望的效果,才能对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操良利,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刘智强,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刘智英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S1)。
[4]赵北平大学生职业指导方法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职卫校 网络心育模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4.082
Build Secondary Vocational Medical School Network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
HE Likun[1], LIN Yongkang[1], WEI Yumin[2]
([1] College of Nurs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2]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Li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aid to education. For status quo of network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medical school, combined with the line of work practices, building systems, standardized network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 publicize and populariz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improve self-awareness, strengthen peer support,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line under inadequate consultation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build a new platform.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medical school; network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 thinking
1 中职卫校网络心育现状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网络心育的运用已十分普遍。盛鹏飞(2014)对某省具有ICP 备案的113 所高校网站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13 所高校中建有专门平台的高校有81 所,平台拥有率为71.7%。从学校类型来看,本科院校的平台拥有率最高,为97.0%,主要是专题网站;高职院校的平台拥有率为68.9%,主要是专题网页。①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网络心育尚处起步阶段。课题组对广西区23所中职卫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区23所中职卫校中,仅15所学校设有可查阅的学校主页,占总数的65.22%;其中设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栏目的学校仅有5所,占总数的21.74%;从可查阅的学校网页显示,所有学校均无专题网站,更无网络测评系统和在线心理咨询。据调查结果分析,我区中职卫校网络心育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 缺乏网络心育意识
许多中职卫校缺乏利用网络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原因可能是担心学生在线交流占据学生学习时间,或导致学生上网成瘾;或学校进行网页建设是并未考虑将网络心育纳入其中。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限于线下宣传和咨询。此外,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校根本没有设置专职心理教师,无心理相关学生社团,网络心育根本无法开展。
1.2 网络心育功能单一
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中职生性格内向,羞于表达,不愿或不敢在课堂上表达,也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然而,在5所设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栏目的学校网页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学生心理调适技巧、学生心理社团介绍等,其中含简介或提及学生心理社团的学校有4所,无在线测评和在线咨询栏目。我区中职卫校网络心育功能单一,利用率低,单纯依靠线下面询,不利于学生及时提问及获得帮助,也不利于部分不愿意或不敢到心理咨询中心面询的学生获得帮助。
综合上述两点可见,我区各中职卫校网络心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构建中职卫校网络心育模式的优势及理论依据
2.1 构建中职卫校网络心育模式的优势
将网络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匿名性可以降低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掩饰性,弥补线下心育的不足。因此,各中职卫校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引导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同伴互助的队伍中,使学生不仅能体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还可以在实践中提高沟通能力,广泛交友,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2.2 构建中职卫校网络心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1)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心理咨询实践,网络心育之同伴互助模块,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尊、自信、亲社会行为等,使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②(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③因此,学生学习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意义构建。网络心育则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心理课堂、论坛、投稿专栏等多个版块中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讨论,并提取适合自己的内容。
3 构建中职卫校网络心育模式
针对我区中职卫校网络心育现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题组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以校园网为平台的网络心育模式(如下图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网络宣传、测评和咨询,实现预防、筛查与预警和干预三大功能。网络宣传主要由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指导下的心理健康协会成员负责,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汇总;网络测评由各班班主任组织测评、筛查结果和反馈;网络咨询主要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卫生员进行同伴咨询,并由心理咨询师指导和监督。此外,所有网络硬件、软件均需学校支持网络中心进行购买、开发、管理和监督。
图1
3.1 网络宣传
3.1.1 目的:预防
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达到预防的目的。
3.1.2 项目
(1)资料库:从内容上,可在网络平台上传文字、图片、影视类等资料。如,文字类含心理学基础知识、哲理故事、心理调适技巧等内容。图片类含生理心理学图片、心理学趣味图片、心理漫画等;影视类含心理学微电影、歌曲、诗词赏析等。从版块分区上,可分为“心灵鸡汤”、“心理课堂”、“‘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专题”等三个版块。“心灵鸡汤”以转载资料为主;“心理课堂”版块以教师上传心理学相关课件、授课现场录制视频为主;“‘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专题”版块以上传学校历届‘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精彩剪影、学生作品等,及当届活动中各项赛事内容。(2)交流平台:该平台含论坛、投稿专栏等,旨在为学生提供交流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平台,使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其实他人也可能会遇到。最后,在投稿专栏中,学生可以写上传分享自己的心得,形式不拘,图文均可,亦可为影视类作品。
3.1.3 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健康协会
论坛、投稿专栏由辅导员进行监督和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由心理健康协会成员负责。由辅导员对心理健康协会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审核,开设后台管理权限,或移交网络中心进行上传。
3.2 网络测评
3.2.1 目的:筛查与预警
通过学生在线测评,即时筛查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并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服务。
3.2.2 项目
(1)在线测评:需购买心理健康相关在线测评量表,并设置学号为用户名,便于各班班主任了解测评的学生。(2)建立数据库:于在线测评的基础上,将学生在线测评的数据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统计,保存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
3.2.3 负责人:班主任、心理咨询师
在测评系统中设置班主任管理权限,由班主任到后台查看学生测评情况,对测评数据异常的学生进行关注,可适时进行访谈和了解,如有需要可及时转介至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辅导。此外,心理咨询师应主动与各班班主任进行沟通,及时给予帮助。
3.3 网络咨询
3.3.1 目的:干预
在预防的基础上,结合筛查结果和在线咨询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3.3.2 项目
(1)在线咨询:在线咨询含心理咨询师邮箱和同伴互助平台。(2)网络预约转面询:学生可通过网络预约面询事宜。
3.3.3 负责人:心理咨询师、心理卫生员
心理咨询师邮箱由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教师于工作日进行查阅和回复。值班教师主要负责在线预约面询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同伴互助平台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卫生员于每天下午6点至7点间在线回复,期间由心理咨询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同伴互助团队应注意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工作。
综合上述,针对中职卫校网络心育中现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调动全体师生投入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创建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积极参与在线交流和学习。
*林永康为本文通讯作者
项目基金:2014年度广西中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卫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XJG006)
注释
① 盛鹏飞.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基于对某省113 所具有ICP 备案高校网站的调查[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