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5 17:1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

第1篇

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基础

腐败的实质是利用公款、公权谋取私利从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腐败的滋生与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有着内在的联系。预算管理制度助长腐败隐患主要在于预算编制粗放,缺乏完整性,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不健全、支出可行性研究不够、项目交叉重复,预算分配和使用透明度不高、预算执行随意、预算与决算存在较大差异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具有天然的源头防腐功能,在预算编制环节加强预算评审,细化预算编制,按要求编制到具体执行单位和具体项目,落实全口径预算要求统筹使用各类资金,可以在决策上压缩腐败空间,有效防范自由裁量权过大的弊端;在预算执行上强化预算约束,明确追加预算项目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利于防止预算单位自行随意支配资金的可能性,从而在运行上防控腐败机会;在预算监督上增强财政透明度、加强实时动态监控和财政监督,有利于约束资金的运用,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有效防止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由此,通过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位一体的预算制衡约束机制,实现源头防腐。

二、漳州市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和成效

近年来,漳州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有关要求,在省财政厅的直接指导下,结合漳州实际,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管理的防腐基础,不断提升源头防腐能力建设。

(一)推进预算编审改革,抓好源头预防

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漳州市市本级部门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规范了部门预算管理,将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内容、分类等制度化,明确了部门支出预算管理与执行的工作职责,严格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专项工作经费、部门发展性专项和社会事业发展专项的内涵界限与资金使用边界,净化腐败滋生的土壤。

2.完善基本支出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定标测算,逐步理顺资金渠道,市本级连续三年提高综合定额公用标准,增强预算单位运行经费保障能力,有效地缓解了预算单位的经费紧张状况,减少了预算单位从项目支出随意挤占经费催生腐败的现象。

3.严格项目支出立项依据。项目支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规定,严格依据市委、市政府文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精神,市委书记、市长批示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省财政厅文件规定设立。不具备以上条件不予安排,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减少了决策程序的随意性。

4.强化项目预算绩效目标事前评审。将绩效目标评审实质性嵌入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绩效目标评审结果必须达到优良等次方可按程序编制部门预算,加强预算编制的审核把关,从源头上控制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增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二)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强化管理防控

1.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完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行政经费,“三公”经费做到只减不增,切断腐败滋生的资金源;优化支出结构,将节约、压缩的资金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和重点支出。

2.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调整。预算执行中,明确对各部门、各单位业务费一律不增补;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调剂;严格控制预算执行中新增支出项目,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必须作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追加的,在预算调整方案中安排。

3.建立预算准确率、预算执行率通报和考评机制。定期通报预算单位支出预算编制准确率和执行率,对各预算单位年度支出预算编制准确率和执行率分别低于70%和80%的,纳入绩效扣分项目,同时相应调减新年度预算;强化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一体化责任,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真正衔接起来,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和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4.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彻底盘活存量资金。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各项要求,全面盘活结转结余资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各类存量资金;建立年末存量资金自动清理、存量资金与预算编制结合、结余结转率通报等三项机制,有效控制结转结余资金规模。

(三)加强预算监督制约,确保防腐落到实处

1.提升预决算公开水平,增强财政透明度。出台了《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漳州市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和《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从公开时限、公开内容、公开形式等方面对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做出明确、严格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预决算公开全覆盖。在做好上级关于预决算公开的“规定动作”外,积极探索“自选动作”:一是将社会事业发展专项明细情况及预算单位实施项目的绩效目标表纳入预算公开内容向社会公开;二是加强监督,对未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相关内容的,在年度绩效考评中作扣分等处理。切实做到将公开工作与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紧密结合,提高了预算管理和资金运行的透明度,促进依法理财和科学决策。

2.加大财政资金运行动态监控。通过动态监控系统采用蓝色、黄色和红色三级提前预警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预算单位擅自调整预算、改变资金用途、扩大授权支付方式范围等违规问题,消除预算单位随意调整、串换和挪用财政资金的可能性。

3.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拓展财政监督形式,综合运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部门预算执行检查、专项资金检查以及“三公”经费检查等方式,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财政收支违规行为的制约。

三、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加强源头防腐基础建设的建议预算管理制度

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但是在提升预算编审质量、支出定额标准化建设、完善项目库建设、实质性整合专项资金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新预算法和《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为我市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为确保源头反腐的有效推进,在今后的预算管理改革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合理界定各预算单位维持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基本支出的范围,确保基本支出定额涵盖范围合理、规范;加强细化预算单位的分类分档,充分考虑各预算单位的工作性质和支出特点以及资产配置情况,使不同类档预算单位的定额标准更加切合实际,避免苦乐不均;二是进一步加快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分类,加强标准建设所需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财力状况、技术水平和项目特征等设置通用和专用定额标准,建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定期清理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支出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完善项目库建设。不断深化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在完善立项方面强化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和立项等基础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明确专项资金入库程序、标准,项目排序规则,建立科学分类、及时入库、定时清结和滚动管理制度,提高项目编制质量;二是在规范分配方面完善分配办法,严格申报管理,优化分配机制,减少分配批次,注重资金分配的公平性、效率、激励作用和效益,减少资金分配随意性;三是打破部门界限,破解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着力于解决财政专项资金设立过多、分配零散、资金效益不高和整合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切实归并目标相近、方向雷同的专项,大力推动专项资金跨部门的实质性整合。

第2篇

关键词:行政机关;预算外收入; 预算外资金;财务管理

行政机关的预算外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一、预算外收入的内涵

所谓预算外收入,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履行或者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范畴;是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预算外收入是行政机关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财政资金,这就决定了它既要放在预算之外,又要纳入财政管理,接受监督。管理原则是:“分别核算、分类管理、专户储存、计划管理,财政审批,银行监督”。

二、行政机关预算外收入存在的弊端

(一)预算外收入征管缺失,统筹比例偏高

预算外收入基本上是行政机关报多少,财政就批复多少。一些地方行政机关及财政部门扩大预算外收入的管理范围,把部分并非预算外的收入也纳入预算外收入进行管理。行政机关预算外收入由单位依法收取,然后上缴财政专户,上缴多少只能靠行政机关的自觉性,财政对预算外收入的监管办法缺失。如果以财政文件的形式,不区分情况,对预算外收入进行一定比例的统筹,对所有单位都“一刀切”,统筹比例偏高,许多单位难以承受,影响征收的积极性,财政部门很难准确核定行政机关单位预算外收入。

(二)预算外收入的预决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年度总计划。有的行政机关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制定预算外资金预决算管理制度;预决算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资金管理粗放,难以落实综合预算制,财务管理混乱,预算内财力不足,导致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下降;把预算外和预算内的资金统筹使用,出现严重的预算内吃预算外的现象,导致预决算资金得不到保障。

(三)预算外收入使用缺乏监管

有的行政机关单位用预算外收入发放的奖金、津贴、补贴以及用于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不否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标准和范围。形成预算外收入掌管的分散性和自收自支的特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出租获得的收入应纳入预算收入管理,应该缴纳税金。将办公房出租、转让,获得的收入搞账外账,漏缴税金。“收支两条线”规定落实不到位,征收的费款不及时足额上缴,坐收坐支。现行的管理法规对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范围、用途、违纪的界限和处罚没有明确的规定,刚性不强,财政管理难以到位,扰乱了社会资金的正常流向,造成“生产建设常常资金缺乏,非正常的投资、消费却财力充足”的现象,影响了社会资金。

三、加强行政机关预算外收入的管理措施

(一)建立预算外收入的立项审批制度

财政部门是预算外收入管理的职能部门,严格预算外支出管理主要是看预算外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部门和单位用预算外资金发放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及用于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按财政部门规定的项目、标准和范围执行。监督检查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查处违反预算外资金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财政专户管理、预决算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收入解缴制度、支出拨付审批制度、会计报表制度和检查监督制度等配套办法和措施。

(二)实施预算外收入的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财政理财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实行部门预算,是执行和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也是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部门预算能够解决财政预算资金分配的决策程序问题,增强预算资金分配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财力保障、完善项目库论证建设、科学制定支出标准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实施,提高部门预算批复到位率和预算透明度,减少预算追加调整事项,增强预算约束,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规范预算外收入分配

行政机关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外收入财务会计制度,保障综合财政预算制度实施到位。收费单位应当按照物价、财政等部门明确的收费范围和项目收费,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收据。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为中心的预算外收入管理改革。

总之,规范和加强行政机关单位预算外收入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撤销多头开设的银行账户,防止“小金库”的发生,规范部门、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预算外收入的管理也将规范化和法制化,直至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欧阳日辉.政府预算外收入膨胀及其对财政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8(30).

第3篇

1.财务管理的思想与时代的发展不衔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施全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医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必然趋势。医院成本核算主要依照医院统制与计划的需要,将医疗服务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成本支出予以分类、记载、归集、分派和研究陈述,给予专项经管工作。成本会计的核算和反映的各种成本的全过程,但它不是结束,分别分配到门诊和临床相关部门,成本应反映各部门成本,项目成本总成本和疾病成本。过去部门的成本会计是以分配奖金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核算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由于财务管理的思想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医院只侧重日常业务的算账、报账,未能发挥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分类核算及进行监督的作用。

2.预决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预决算制度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的日常运营中,需要对预决算制度的范围、职责、内容、定额等做出相应的规定,以完善的预决算体制来深化财务管理体系的分析监督职能,并使之成为规范。在医院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预决算必须保持其强制约束力。第一是预决算的范围,将可操作性与监管力贯穿其中;第二是在预决算的执行过程中,其涵盖的各个部门都应受到其制约,保障其强制约束力。可是,在医院的现实管理过程中,预决算的管理大多只是表面形式,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对经营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预决算分析还只是财务部门的一个部门制度,还没有上升到医院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其涵盖的范围,编制情况及其执行情况不完善,具有较大随意性,导致预决算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3.医院的人力资源建设力度不足

第一,有些医疗机构的医护团队稳定性较差,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大背景下,面对其他单位、部门开出高额薪金,会造成工作上的不安心,增大人动的概率;第二,医疗机构对科技型人才的培养还没有达到新的高度,使得在工作过程中,许多有潜力的医护、医技人员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相关科室的发展情况受到制约;第三,医院绩效工资的分配情况还不能完全带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甚至会造成科室间的不良竞争,加剧了医护团队建设的难度。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原先“以药养医”的模式被彻底打破,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公平的绩效奖金分配机制,加强绩效工资对职工的激励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效益,从而提升医院整体的竞争实力。

二、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相关问题的对策

1.努力提升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意识

笔者认为,在国务院一系列医疗制度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医疗机构需要提升整体的财务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在医院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合理的、相对较高的经济收益,使医院的竞争能力获得极大提升。要深化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其首要任务就是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使之与时代的发展相衔接,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财务部门,故其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质量的效果,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需要更新原有的财务管理理念,不仅要具有先进的专业素质能力,还要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制定更符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医院管理层对财务部门的领导也会影响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如果不能得到管理层的批准,相关的工作方案就无法实施,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的效果。因此,财务人员应向医院管理人员灌输财务管理的新思想、新理念,使管理层能在思想上接受,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另外,还要在职工例会上对全体职工进行财务管理的培训,提升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意识与能力。

2.运用全成本管理的思想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全成本核算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主要涵盖整个过程的所有元素,主要方面,人员等。第一,全过程成本核算。医院应对其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核算,具体包括医疗器械及药物的采购,临床服务,物品仓储,行政管理等方面,关注药物、器材的采购成本,重点关注其成本的组成内容,合理程度,及财务折扣的处理。第二,全要素成本核算。医院的各个职能机构都应当依照成本要素来计算本部门的成本,临床服务成本要将分摊归集的检查费用、手术费用等辅助成本归入成本项目。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下,利息支出、汇兑损益和银行手续费等都归入管理费用,为了使成本要素得到真实完整的披露,可以考虑将其计入财务费用。第三,全员成本核算。全成本核算要依靠每个工作人员来参与,将全成本核算的具体标准科学的归集到医院整体的每一分支机构,使医院成本核算的目的目标成为每个职工的信念。医院可以借鉴完全成本核算法、分次逐步结转法,成本项目的设置需要依从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制定的会计核算规定来确定,使得成本核算的数据与会计核算的数据有可比性,从而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

3.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机制

第4篇

【关键词】村级;三资管理;村级财务管理;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加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提高三资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必须制定与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好的制度是三资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确定了各项制度,才能明确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工作职责和流程,也才能让三资管理工作真正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为此,要需要建立以下制度:

一是资金收入支出管理制度。资金收入支出管理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最重要内容,资金收入支出管理是三资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要点,只有资金收入支出管理做到科学规范,其它管理工作才能有序开展。资金收入支出管理具体包括,(一)是现金管理制度,各村必须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制定本村现金管理制度,明确现金收支管理流程,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现金的收支范围、用途,业务处理程序、签字签章手续,现金预借手续、现金保存保管责任、现金盘盈盘亏损的处理、备用金限额等;(二)是银行存款管理制度,须明确银行存款的收支范围、用途、收付处理程序,支票印章印鉴管理措施、与银行定期对账、出账与会计定期对账等规定。

二是票据管理制度。票据管理也是三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只有确实做好票据管理工作,才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一)是收据管理制度。村级必须使用财政部门核发的专用收据,为此,村级须制定一套完备的收据管理制度,包括收据领用登记、收入逐笔核对、收据核销制度,确保收据管理无漏洞。(二)是支出票据的管理。支出票据必须做到要素齐全、计算准确、填写规范、不能遗漏和涂改。村级支出须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和服务需取得正规发票,支付给农民个人的须要有规范的自制凭证入账,自制单据的使用类型和使用范围、填写要求等规定。

三是支出的审批和审核制度。要建立开支票据逐级审批制度,要明确村级各成员的审批权限,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完善审批手续,并经专人审核把关后方可报账。一般支出由村级责任人审批即可,大额及重大支出须经村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共同讨论后审批。

四是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须按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明确专项资金专人管理、专项管理、专项使用、专项业务流程的要求,明确建立管理人员职责和业务流程、权限、责任追究的条件的制度规定。确保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并由专人负责的要求、防止资金被挤占、拥用、甚至侵占。

五是民主理财制度。财务收支、资产资源发包、租赁等财务活动必须坚持民主理财,必须建立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制度须明确民主理财的权限范围、民主理财的流程、业务处理程序,结果公布等。村级一般要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由村委班子成员或村民代表共同讨论研究决定村级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等重要财务活动,杜绝一言堂,少数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六是财务公开制度。村级必须将民主财务管理活动的结果按财务活动发生的时间及时对财务活动结果进行公开公示,解答群众质疑。为此财务公开制度要明确公开的时间、公开的范围、公开的形式、重大活动专项公开、公开的反馈意见收集及处理方式,才能发挥财务公开促进财务管理的作用。

七是重大财务活动一事一议制度。要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对村级重大投资建设、资产处置等要建立议事制度,议事制度要明确重大财务活动的参加人员、议事程序、对议事过程进行记录及业务处理流程,对议事结果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等内容。

八是财务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村级要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对村级财务收支活动、资产资源的登记、处置等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制度应确保村级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明确监督人员职责权限,保证监督人员监督不受约束,对财务活动实行全过程参与监督,并对财务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不按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要求进行财务活动,要按职责和权限,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九是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应对村级发生的财务管理活动档案,要明确专人管理,建立档案业务处理流程、专人负责的岗位责任制,确保财务管理档案不丢失,不遗漏。

十是财务预决算制度。村级要建设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必须明确年初年度财务预算工作目标和任务、工作内容和编制方式、业务处理流程。年末要进行制度财务决算工作,财务决算工作结果进行公示、调整和处理。

十是资产清查和盘存制度。制度要明确资产清查的人员、资产清查范围、资产清查的时间、资产清查业务流程,资产清查结果登记及公示,资产清查的结果处理意见等,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综上所述、建立制度是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三资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制度制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为此,各村只有依据法律法规,在结合本村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规范并切实可行的明细制度,才能为今后的三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铺好路,也才能保证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从而全面促进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沈应仙],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冯云忠]农村三资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8).

第5篇

财务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将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中,要求我们在筹资、投资、日常资金营用和分配等财务活动中,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将相应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填写记录,其目的是为质量管理活动留下证据,便于分析,使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相对稳定性,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学校价值最大化,使财务活动为学校全体教职工所理解并行之有效,协调财务管理目标一体化。那么,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高校财务预决算分析中的作用

预决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建立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但目前,高校在预决算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仅停留在对国家拨付的教育事业经费进行预算,年终决算也仅仅是对决算报表的编制,预决算差距较大。在财务预决算工作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后,以上问题就得到较大改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财务工作者理解其贡献的重要性和在组织中的作用,使员工承认对问题负责并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将预决算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根据以上思路,财务部门按上年财务收支决算和本年度事业计划制订本年度财务预算。经学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每年终了编制学校收支决算。平时运用对比分析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预决算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找出原因,口头或书面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校长决策提供依据。

2在教育经费筹措和经费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在经费管理中只注重财经经费拨款和学生学费收缴,对经费管理短期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依据国家对教育发展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来尝试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准确把握拨款政策性和导向性文件,把握好同上级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经费的核拨本着公平、透明、公开的程序到位,努力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另外,全面质量管理中,企业管理模式使高校财务部门考虑利用银行贷款来筹措和调节经费,在财政收入不能增加,学费收入不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向银行贷款,获取用于基本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来加快高等院校发展的步伐。因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用为高校摆脱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3在教育收费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收费工作具有层次多,复杂多样的特点,并且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会计核算形式,在教育收费中,学费收入的全过程不能完整的反映在学校财务核算体系中,在学校的会计帐簿中反映的只是已交学费的具体金额。至于应交学费和欠交学费数不能在会计帐簿中反映出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了一系列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和清欠激励措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责任制度,增强各部门协作共管,同时配套做好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确保助学贷款落到实处,规范、有序的组织学生收费工作,使学生欠交额度达到最低限度,保证年度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入帐,实现高校应有的办学效益。

4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最大区别是高校固定资产无论是经营性还是非经营性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从而导致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造成财务帐面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使用年限。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求固定资产从购置到验收、入库、使用要有完整的书面申报手续,对购置资产的合理性,必要性要有专题校务会议记录在案,对资产管理按“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落实管理部门,避免重复购置、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现象的发生。其次,全面质量管理还要求加强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将高校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并在学校财务报表和资料中加以体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5在学校二级经费使用中的作用

就当前看,我国许多学校已建立以院(系)为管理实体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但学校二级院(系)收入及经费使用未形成一种科学合理、规范、完整的管理模式,漏洞较大。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完整的内部控制的制度。所有收入全部上交到学校结算中心帐上,严格按照“收支二条线”原则使用经费,对二级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二级财务核算管理岗位,除日常公用经费核算外,对二级分院的创收经费、学生的活动经费、奖学金、教师的课外补贴和科研工作量等进行统一核算管理。这样,就能把全校各分院、系、部创收经费和其他经济事项的收入、上缴、使用情况有效地置于校财务的管理和监督之中,在此基础上,规范二级分院经费审批程序,在内部分配上,坚持量入为出,合理规定分配比例及学校、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并使“分级管理”财务工作落到实处。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科目;编码体系;改革;建议

一、引言

预算单位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各单位预算编制与执行、预决算公开、年度决算编报和日常会计核算的重要工具。财政部印发《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充分考虑了政府预算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的不同特点和管理需要,兼顾下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形成了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经济分类,为接下来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加强人大审计监督,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以直属海事系统为例,提出在实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的预算单位,有必要对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编码体系规则进行改革,以适应方案的要求,达到便利行政单位预决算编制、加强财政监督、减轻财务人员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强度等目的。

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设置特点及缺陷分析

(一)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科目编码规则的特点与缺陷分析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第三十八条对会计科目编号作了统一规定,共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五大类,采用四位数编码,即用“1001~1901”代表资产类科目、用“2001~2901”代表负债类科目,用“3001~3502”代表净资产类科目,用“4001~4011”代表收入类科目,用“5001~5101”代表支出类科目;共有34个一级科目,其中资产类17个、负债类8个、净资产类5个、收入类2个、支出类2个。采用四位数编码,第一位数代表会计要素分类,后三位数表示一级科目分类,每一类会计要素可以下挂999个一级科目,优点是将来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可任意增加的一级科目变多。我们从财政部网站会计司子网站上找到了《关于征求〈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财库〔2016〕30号)的文件,在包含了新增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类科目后,总科目数达到102个,其中资产类34个、负债类17个、净资产类6个、收入类11个、支出类6个、预算收入类12个、预算支出类7个、预算结余类9个。如采用3位数编码,同样用第一位数代表会计要素类别,后两位数代表一级科目,每一类会计要素可以下挂99个一级科目,即使用三位数编码表示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的新资产类34个(最多一级科目的会计要素类)一级科目,也还有65个数码富余。因此,现行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采用四位数编码,存在大量空码的现象。

(二)支出类科目与方案中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编码规则的区别

方案实施后,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调整为9类、88款,类级科目采用3位数编码,其中“301”代表工资福利支出、“302”代表商品和服务支出、“303”代表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306”代表对企业补助、“307”代表债务付息支出、“308”代表债务还本支出、“309”代表基本建设支出、“310”代表其他资本性支出、“399”代表其他支出。而现行行政单位一级科目采用4位数编码,且最高位数码为“5”,显然与方案规定的经济分类科目编码规则不对应。

三、行政单位会计电算化科目编码体系规则的改革思路

(一)建议用“1、3、2”的编码结构体系替换“4、2、2”的编码结构体系

1.建议将一级编码改为1位数

在最高位数使用“1~5”等5个自然数分别表示资产、负责、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类,从而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编码的要求建立对应关系,即用“1、2、3、4、5”分别对应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净资产类科目、收入类科目、支出类科目。在将来政府会计制度正式实施后,可用“6、7、8”分别对应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预算结余类等三类科目,以便适应会计制度深化改革的需要。

2.建议将二级编码改为3位数

即我们可以重复使用“001~099”分别代表一级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净资产类科目、收入类科目,而用“301~399”代表一级支出类科目。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的设置中,所有支出类科目都落在“301~399”这一范围内,因此,改革后的会计电算化支出类科目体系将与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一一对应。也即,我们用“5”对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支出类科目,用“301~399”对应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将来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后,我们可用“7”对应预算支出类科目,并仍然使用“301~399”对应明细支出事项,从而满足“平行记账”的需要。

3.建议支出类科目三级编码使用方案公布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从事行政会计实务的财务人员都知道,在进行日常财务会计核算时,支出类业务处理约占8成左右,因此,支出类科目编码的设置是电算化科目编码设置的重点。建议在支出类三级科目编码中使用“01~99”分别表示部门预算经济分类款级科目,且完全采用方案公布的分类办法对应各项经济业务事项。改革前后会计电算化科目编码体系如下表。

四、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编码规则改变后的作用与意义

(一)适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分类的要求

改革后,会计核算科目的最高位变为1位数的5个自然数,能满足《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分类的要求,且能一一对应五大类会计要素。财务人员在日常会计核算中,以前需要输入三位数码,现在输入一位数码即可,减轻了劳动强度。此外,改革后的电算化会计科目体系突出了容易理解、简单易记、便利使用的目的。

(二)适应方案对预决算编制的要求

1.适应方案对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

方案提出“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算并报财政部门”。改革后,因使用“5301-5399”分别对应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未来,我们将可直接以日常会计支出核算数据为基础,结合年度工作计划、人员、政策、资产占用及使用情况等变化,分析编报本部门各项经济分类的支出预算。

2.适应方案对部门决算编制的要求

方案提出“决算环节,部门决算编制使用部门预算经济分类,以部门(单位)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生成”。改革前,因会计核算科目与方案中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没有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年终决算时,财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填列各类决算报表数据;改革后,因会计核算科目与方案中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一一对应,财务人员将无需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拆,就可直接通过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部门决算报表,准确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高。

(三)便利人大加强对财政的审计监督

克强总理在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方案实行后,所设置的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符合预算法中关于经济分类的各项要求,能够确保预算法有关规定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各个预算单位采用改革后的电算化科目设置办法,使日常的会计核算、年度预决算、财务中期规划等工作中应用的科目编码体系与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科目体系建立了严密的逻辑对应关系,有利于人大加强对各级财政部门和各个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

五、结束语

方案实施后,如不修订行政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将再次形成“两张皮”现象(即日常核算与预决算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故建议相关部门在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进程中,及时修订电算化会计科目编码体系规则,使日常会计核算与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及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紧密衔接,从而实现简化日常会计核算、减轻预决算编制及审核汇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等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财预〔2016〕135号)[S].

第7篇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农业部门都在重视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村级财务管理的控制比较薄弱

在村级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的一级预决算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的按照流程工作,经常简化财务会计的手续,私设小金库的现象经常出现,财务的开支比较混乱,财务账目不清晰,经常出现投资不经调研,担保随意,资产和资金收回困难的情况。这说明没有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兼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损失,损害农村村民的利益。

2.村级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不高

在我国的村级财务管理中财务会计人员的年龄较大,有些会计从业没有没有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不能进行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分析和核算,业务素质不高带来的是财务管理混乱,财务软件操作不熟练。村级财务人员的会计专用术语不熟悉,经常出现没有会计上岗证进行财务操作的现象,这些现象完全不能满足目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3.村级财务管理的账目设置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村级财务管理中没有根据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会计账目和科目,也没有完善的日记账的登记,甚至有些农村没有账薄,农村大多数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流水账上面。农村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工作经常出现会计账和实物不相符的情况,这就使得农村的资产不清晰,账目记录混乱、经常出现资产流失的情况出现。这说明村级财务管理的账目设置不规范使得对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很难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

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

1.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纪律工作,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必须严格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台账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村干部任期届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土地补偿费监督管理制度等。同时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预决算制度等,做到账簿齐全、记账及时、独立核算、民主理财、规范管理。要在制度中明确村委会备干部成员的职责,明确财务处理的流程。

2.建全村级财务管理的审计制度,发挥监督作用

政府要出台加强农村审计方面的文件,尽快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对农村的审计组织,明确农村审计机构及其审计范围、任务、程序等,提高农村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促进农村审计落到实处。审计与财政部门要把村级财务监督纳入本部门业务管理工作范围内,实行村干部离任审计、年度工作审计、专项财务审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不定期抽样审计和专项审计。对农村离任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财会员、出纳员等干部在任职期间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每年对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至少审计一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专项财务应逐项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向群众公开。并对在审计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的,要责令如数退赔,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给予相应处罚。

3.加强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处罚力度,完善财务管理责任的追究

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兼管机制的完善工作,一旦发现违反财务管理制度工作的情况要严肃处理,加强财务处罚的力度。首先,要明确乡镇领导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追究,加强乡镇领导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乡镇责任制,如果在村级出现违法财务管理制度的情况,要严肃处理乡镇的财务管理人员,情节严重的要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其次,加强对农村干部财务管理工作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如果发现村级干部有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如挪用公款、谎报账目的情况,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农村干部。

三、小结

目前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的改革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很好的进行农村财务管理的改革能很好的促进我国农村规模性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

本文分析了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村级财务管理的控制比较薄弱、村级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不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账目设置不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包括: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纪律工作,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全村级财务管理的审计制度,发挥监督作用以及加强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处罚力度,完善责任的追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很好的规范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孟笑扬.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6).

[2]王红霞,李伟.关于完善我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3]黄若男.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放权、财政让利”这一创新体制(吕炜2002,p.102)的推行实施,各级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自主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渐进式改革中所积累和新生的各类矛盾与风险,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益显化,并呈加速态势。在诸多矛盾和风险中,地方政府因推进经济发展、防范与解决金融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形成的现实债务压力和潜在财政风险,及其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地方债务压力首先源于日益固化的财政缺口。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一直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国企亏损的责任,加之庞大的具有刚性特征的办公和人头经费支出,地方财政支出负担沉重。而财政增收相对滞后,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同时,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推进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或直接或间接地借入内外债务,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债务责任和还本付息压力,财政压力因此逐渐加大。

    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加剧了地方债务压力。1996年来,各地在化解日益积聚和暴露的地方金融风险,如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与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以及解决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巨额债务兑付困难时,基本上采取了财政化的风险转移模式。这一模式与波兰等经济转型国家在化解金融风险中的成功举措 (海尔,1999)不谋而合,有利于有效转移金融风险,维持地方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但其“转嫁”性质,却使地方政府在短期内面临集中的债务承接压力。

    此外,近年来各地逐渐进入外债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而外债偿还基金等准备又严重不足,各地外债偿还压力较大。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更加大地方债务压力。所有这些因素形成的债务压力,如不能有效缓解,将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

    减缓地方债务压力的措施,除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扩大税基、开辟税源并厉行节支外,在中期内还需寻找替代性的稳定缓和机制。依托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债务债券化,建立地方财政债务资金的流转机制,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和推行的举措之一。

    二、现状的剖析:地方政府债务债券化的可行性

    地方政府债券,又称地方债、市政债券,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债务管理方式,它具有双重创新特性:既是财政管理与债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完善债务管理方法和债务流转机制,形成宽口径的地方财政债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运作地方政府债务,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内在的结构缺陷是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而货币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发展迅猛,而债券市场相对滞后。在发达国家作为重要金融工具的地方债,在国内尚属空白。因此,地方债务的债券化,是地方政府完善对地方经济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目前在中国进行地方债的发行与流通试点,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首先,地方政府发债动机强烈,债券的内在品质较高,这是地方债发行的有利条件。地方政府供给地方债的动因主要有二,一是缓解迫在眉睫的债务压力。通过发行地方债实现行债务“掉期”,不失为一种现实明智的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地方债偿还的长期性(最长可达20—40年)和灵活的提前赎回能力(Frank J.Fabozzi等1998,p.351),能充分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有利于地方财政灵活安排与调度财力分配。二是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较之其他债务压力缓解方式,地方债务债券化的显性与隐性成本较低。以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即向中央银行借款)为例,中央银行再贷款年利率为3.24%(2002年2月21日调整后),而同期进出口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仅为2.11%,中长期国债利率也不到3%。地方债因风险高于国债,其发行利率可能略高于国债,但仍低于再贷款利率。因此,地方债发行成本低于中央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地方债较高的内在品质,主要源于趋于成熟的税收担保条件。

    其次,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条件正逐渐具备。日趋市场化的多样化的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发行制度,以及日渐规范完善的债券交易流通市场,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基础。经过20余年的培育和初步发展,中国债券发行渠道不断拓宽,品种日益增多,除柜台和交易所发行外,银行间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债券发行的主战场;债券现货、回购等交易日益活跃,流动性增强。同时,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债券发行中介机构也迅速崛起。现有债券发行和流通市场的规范拓展,为地方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成功“先例”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三,地方债的市场需求巨大。这种市场需求主要来自金融机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资金充沛,证券投资需求稳步上升。据统计,到2001年底,各商业银行的存差高达两万余亿;证券类资产(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已由1997年的不到4%,上升至2001年的18%。保险公司在投资渠道偏窄和存款利率降低的不利格局下,也急于为高达2000亿元的保险基金寻找证券投资途径。由于法规限制,也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谋求稳定的高收益证券投资组合中,对债券与基金情有独钟。但现有的债券、基金品种和发行规模,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其他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也迫切需要新的债券品种,以解决债券投资面狭窄的现状。

    三、方案的设计:尝试性的分析

    国内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设计,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两大类型。前者以税收权与税收收入为担保,而后者则主要依靠债务资金项目的收益来支付债务本息,以市政公司债券(也称“岁入债券”)为典型代表(Frank J.Fabozzi等1998,pp.348—349)。本文的探究,以一般责任债券为主。

    (一)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

    1.发债主体、方式与中介。结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国内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应该限定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政府。省级财政部门制定地方债的发行计划和预算方案,管理债券资金的周转和分配,掌握还本付息的总体状况;省级以下的各级政府不作为发债主体,其债务资金纳入省级财政预算进行统一管理。地方债应采取公募发行方式,以体现透明度原则,接受纳税人群体的公开监督。为方便于批量交易和托管,地方债应以记账式债券为主,以培育机构投资主体,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行面向个人的凭证式债券。

    地方债的发行中介,可由人行各地大区分行组织承销团,承销团成员可以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但以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主比较合适,并由发债主体确定最终承销商。对发行规模较小的地方债,则可在经人民银行和证管机关许可后,由地方政府选择区域性金融中介如地方证券公司、城市商业银行等承购包销。

    2.发债审批与评级。国内地方债的发行审批工作应由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部门共同管理:证监会制定全国统一的地方债管理办法,授权各地证管办进行具体的监督管理;财政部负责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各地的指标分配,监督各地财政部门对债务资金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则负责地方债的发行组织工作。鉴于地方政府债券可采用区域化发行,人总行可授权各大区分行进行发行的操作,对于竞价发行的地方债,人民银行还需组织招投标工作,负责招标的全程管理与监督。

    同其他债券一样,地方债也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因而存在信用等级差异以及信用风险。国内地方债的评级,可以参照国际成功经验,从地方政府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和结构、地方财政管理和行政效率、地方财政负债水平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与定性界定;由证监会依照评级结果,给予审核,批准符合信用等级的地方债发行。

    (二)地方债的流通与市场监管

    发达、活跃的流通市场是债券发行市场的有利条件之一。要实现地方债有序的流通交易,就必须建立严格的债券登记结算管理制度。根据现在的制度规范和已有的市场条件,可以将该类债券纳入中央债券统一登记结算管理系统,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管理。同时,建立、完善地方债的二级托管制度,由信用度高,经营管理规范,债券交易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商业银行担当二级托管人,提供地方债的托管服务和债券清算业务,为债券流通提供基础条件。地方债的流通,可以借助于多种形式的交易方式。目前可以商业银行的柜台交易为主,面向个人与机构,发展柜台市场。对资质好、信用等级高的记账式地方债,应允许其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也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现券与回购交易。

    西方国家对地方债的市场监管,主要从地方债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等方面进行。未来中国地方债的潜在风险,可能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地方政府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以及地方性债券市场的管理缺陷。后者属于技术性问题,通过完善信息技术条件、规范发行秩序、增强监管经验和手段等途径,比较容易克服;而前者则会在债券发行与清偿、债务资金预决算与执行等环节削弱风险自控能力。因此,需要建立财政部对债券资金预决算的管理制度,证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对其发行和偿付行为的监督制度,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在地方政府的债券资金预决算管理上,可供考虑的思路如下:首先由地方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年度内偿债资金,然后由中央财政等部门核定各地债券存量的上限,供地方政府确定年度内债券存量余额水平,以确定年度内债券规模和债务收入的增量;在财政年度决算时,总结、调整当期债券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年度财政收支节余较多时,可将上一年度的财政节余资金,适当地进入下一年度的债务偿还预算。

    参考文献:

    1.吕炜:《经济转轨的过程与效率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9篇

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统计工作提供财力物力上的保证。

二、目标任务认真贯彻省统计局xx年财务工作要点,并将精神在全市统计系统的财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2、按省财基处和市财政局的要求,按时上报全市统计系统和行政经费财务月、季度财务报表,作到账表一致。

3、按省统计局、市财政局的要求,认真搞好xx年地方经费和统计事业费的年度预决算工作。

4、深化基层指导县区统计局中心统计事业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内审及离任审计。

5、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努力开源节流,为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财务保证。

6、管好用好全市各项普查工作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

7、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认真学习《会计法》和财务电算化知识,做到会计业务精、电算化处理帐务技术纯熟。

、加强对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按机关管理制度的规定,按月落实到科室,定期公布。

9、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起到助手和参谋的作用。

三、措施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坚持局队领导的开支由局长审批,其余开支由协助局长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大额开支由集体讨论决定,做到民主理财、财务公开。

2、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3、充实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反复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由局党组决定后,坚决执行,不能走样。

4、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在财务活动中认真执行。

5、搞好财务基础工作,做到帐目明白,帐证、帐实、帐表、帐帐相符。使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并达标晋级。

6、搞好县区电算化培训,今年举办一期培训班,争取年底能计算机处理年报。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当好家理好财。

四、考核方法

(一)、市局财务人员年度考核严格按局机关管理办法执行。

(二)、对县区的财务工作,按以下考核方法执行。每季度报送财务报表作好记录,定期公布。

第10篇

XX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正科级)和参公事业单位。现将单位职能配置等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令的顺利实施。

2.制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3.负责园区的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工作,突出抓好企业经济发展。

4.根据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建设详规,并组织实施。负责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房地产环境保护等管理工作。

5.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县政府授权,对管辖范围内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6.编制园区财政预决算,负责国有资产管理、财税监管、审计监督等工作。

7.负责园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物价、统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工作。

8.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园区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9.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在园区内设立的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工作。

10.承办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职能配置情况

工业园区人员编制33名(含下设的XX县劳动保障事务所3名编制),设党工委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其中1名兼任管委会主任);管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内设党政办公室、开发部、招商部、企管部、财政分局5个职能单位。

1.党政办公室(定编6人,其中后勤编2名):负责工委、管委的日常工作;负责区内党的建设、工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

2.开发部(定编4人);负责区内规划、土地征用、开发建设、环境保护。

3.招商部(定编5人):主要承担招商引资工作,编制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规划和年度计划,拟订相关政策;进园项目立项、审批、建设期的跟踪督导、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实行对外兼并、内部资产整合、证券、对外投资等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基建财务 问题 对策 档案管理

    企业要想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高速度、低造价并且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就必须利用基建财务对工程建设计划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资金动向进行科学的、严格的核算和监督,为制定基建计划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因此,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十分必要。

    一、基建财务定义

    所谓基建财务,主要是指负责与在建工程相关工作的财务。它具体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概算、工程预决算、从项目建设到项目竣工结束的财务决算全过程。主要工作包括:(1)管理基建工程款项的拨入,支付和结算;(2)编制基建报表制度;(3)参与基建项目预算,内控,核算,验收,合同签订,决算;(4)制定基建财务制度;(5)监督基建工程合同的执行 ;(6)其他有关基建财务事项。如:对基建业务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存货、各项财产物资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二、企业基建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制度在实施中的问题。199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基建业务核算只设置“在建工程”一个科目,该科目“编制说明”定义“本科目应按工程项目和外购工程物资设置明细账”,对其中核算内容繁杂的“待摊投资”如何设置明细科目和确定分摊方法未提及,对混合在一起的土建工程成本在明细项目中如何分配也未提及。

    2.管理制度不全。现行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实践中可操作性差。有些制度明显落后于基本建设发展要求,但是在新的制度尚未出台前、旧的制度又不适应的情况下,基建财务管理也经常出现无章可依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对违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行为的相关文件,处罚规定不具体,难以掌握处罚的尺度。

    3.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基本都分散在计划部、组织部、财务部等几个部门,基建业务会计核算作为单项业务并入财务部门,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长期以来,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基建财务是临时的,专职基建会计人员无关紧要,或者由其他财会人员兼职基建会计。临时的基建财会人员即使对正常基建业务记账处理能够胜任,也无法处理“待摊投资”的摊销、工程成本的结转、竣工财务决算等难度较大的业务,更谈不上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资估算和财务测算方面的内容。

    4.可行性研究分析不足。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常常由于片面领会文件的精神,受到相关行业部门的限制。

    三、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1.科学建立基建财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基建财务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构架更利于项目的管理。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工程施工,而财务部门则反映单项工程的资金价值,会计科目、单项工程辅助核算应按工程概算设置。进行一一对应,相匹配。这样才能准确地核算单项工程成本,才能区别哪些是概算外工程。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依据。避免超计划、超预算。建立健全基建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依据各项制度深入到工程管理中。

    2.强化企业基建财务的管理。要结合各个区域特点,完善财务统一管理制度,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对重点项目在组建时就要积极比较分析建设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机构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财务结算和竣工决算。由此形成对企业资金安全运行的统一制约机制,从而规范资金管理,促进资金安全。

    3.做好项目的建档意识。要做好工程文件、资料的建档工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供完整的技术数据。首先应从合同签订抓起。这样工程项目的工程文件、资料收集、立卷、归档;其次,通过合同进行了分解,加强工程各参与单位完成此工作的责任感,做到各负其责,也为文件、资料的超前控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再次,加强全程跟踪控制,加强督导。从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应对档案资料进行跟踪、收集和监督,对具体文件、具体资料形成的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跟踪和督促,确保文件收集过程的完整性;最后,努力完善、健全早期建筑的文件资料和收集归档。

    4.完善基建财务管理机制。具体表现在:(1)在基本建设资金的拨付和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上,创新基本建设拨款程序和统一基建会计核算方法。(2)在基本建设资金监督检查机制上创新,加强建设资金的源头管理,明确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资金必须设立专门专户进行管理,杜绝滥支挪用。(3)在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决算和审查上创新,对涉及财政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要进行审计工作。(4)要建立严格的报表制度。重点是拨款资金申请表、工程进度表、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表等。(5)实施有效基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基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具体控制手段的依据,同样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

    总之,企业应重视抓好基建财会队伍的基本建设,保证企业基建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增强全局意识,服务集团发展全局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加强融资管理,保障资金需求,加强工程成本的控制,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概算内,保证项目投产后具有竞争能力,要认真做好生产运营准备工作,保障基建财务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 财务管理 村级集体经济

一 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农村目前尚未实行完善、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在管理人员的选拔上,没有系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导致“任人唯亲”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出现没有相应证书就上岗的现象,更甚者会计和出纳是亲属关系或者会计、出纳为同一人担任,无法保证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在财务预决算方面,乡村道路、农业、水利等建设性支出无工程预决算,随意扩大投资数额,一些工程支出使用白条,没有村民委员会的集体决议,也没有施工合同,最终导致账目不清。

(二)会计基础制度不健全

在会计核算上,会计账簿、科目的设置不规范,一些村会计随意设置会计科目,导致账证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财务会计账簿、重新建立的新账资料杂乱无序、残缺不齐。有些农村的会计凭证,不按规定装订成册。对于一些重要单据,会计人员也没有及时整理立卷,做好归档工作,而是随便存放,随意保管或销毁。

二 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管理理念陈旧

现阶段,我国对于农村采取的制度是村级自治,一些人在这种认识上有误差,导致很多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认为不宜多管。对于农民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混乱无序、不够规范等现象的出现,也给某些不廉洁干部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对民主自治的认识不清;第二,在财务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规章制度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又不听取财会人员的专业意见和建议,造成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问题不断。

(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农村财会人员的选拔还不规范,一些地方还是以“任人唯亲”为唯一选拔准则,在挑选村级财会人员时,只选那些和村干部有关系的人,而不考虑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我国很多农村的财会人员没有执业证书就能上岗,这就导致财会人员没有相应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对于财政法规,财务操作不熟悉,造成农村财务管理的不当,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的财务管理规范和发展。

(三)民主监督乏力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低,管理缺乏民主,群众监督乏力,内部监督乏力,村民对集体的经济事不关心,给村干部、财务人员可乘之机;监督的缺乏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干部、财会人员不提高业务能力、不思进取,,造成农村财务管理的落后和财务状况混乱。

三 完善我国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1.村级财务管理会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在我国农村实行统一账目设置、完善票据和凭证管理制度等会计核算制度,实行统一核算和分散核算相结合的良机核算体制,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的收支、结算、分配等会计事项都必须按照这个体制规定进行核算。村集体按照规定的会计核算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2)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应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制度,对于会计原始凭证及票据要一月一订,单独成册,做好封面记录,会计年度终了后,将装订成册的会计档案进行整理立卷,由财务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农村财务部门按规定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2.村级财务管理监督制度

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是,保证整个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农村矛盾和建立农村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1)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规定审计程序,增强农村财务审计及审计结果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财务审计制度的要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2)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机制,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于农村重大资金项目必须由民主理财小组决策通过才能进行投资建设。在各重大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一切资金流向都由民主理财小组参与监督。

(3)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农村会计和出纳严格分工,明确规定各职位职责权限,相互监督和制约,凡是涉及资金和财务收付、结算和登记的,必须由不同的财会人员办理,杜绝交叉任职或办公。

(二)建立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网络化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