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技术;课堂容量
一、初中生物教材及教学面临的现状
1.初中生物教材分析
文字教材与辅助教材是初中生物教材的两大组成部分。文字教材作为生物教学大纲具体化的存在,是教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必须要用的,同时亦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重要载体。中学生物文字教材现在是以国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编写的统一生物教材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允许各地区依据自身地域的特点,编写与本地域相适应的文字教材、乡土教材等。
而与初中生物文字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的教学模式还未有所改进,依然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初中生物电教教材一般是以投影教材与录像教材为主要材料,也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为教学工具。但即便如此,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2.生物教材面临的现状
教师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并且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中,没有将生物学科纳入中考中,这对提升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处于受挤压的阶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致使教学方式难以有效地将学科特点表现出来。而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师还是注重单方面的课堂教学。即便教师运用了教学模型,但过于老旧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仍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正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在环境的影响下很难形成生物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教学方式难以同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学科的实践性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讲述法与演示法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对生物产生兴趣,而也是因为如此,直接致使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内容不够了解,难以学到真正的生物知识,从而难以有效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去。此外,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时也有一些弊端,多媒体教材自身也有问题。而这些对教师教学情绪都有一定影响。
二、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1.初中生物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多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例如教师向学生演示,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演习,在实验室或课堂上模拟实验、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测验与评价,详细解答生物问题。但是,即使有这么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还是有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未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
2.初中生物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存在多媒体教学软件数量过少、多媒体教学软件不成体系、多媒体教学软件难以解决重难点、多媒体教学软件没有配套的使用手册、多媒体软件趣味性小等主要问题。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量使用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多媒体辅助工具,能够有效地增加课程容量,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人教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大自然的风光、生物圈的范围等等,让学生从生动、富有趣味的视频中对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有所了解,并乐意去学。
以上就是笔者对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多媒体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希望通过这些探究,能够有效推进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能智.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49).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整合 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阐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范畴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个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与生物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它是一项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等教育。
(二)针对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供生动的、典型的、有意义的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三)适度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知识不宜过多,多了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而且知识点的渗透程度也要深浅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互融合,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思想共鸣,愉悦地认同接受。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德育要素的个性化特点,找准德育目标的切入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及社区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途径,因材施教。
三、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一)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德育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生物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才能使言传与身教合一,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找准有效的结合点
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教训是很沉重的,“制毒专家”樊可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教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甚至适得其反。只有建立在生物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科学的、稳固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
例如:在结合“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鱼鳃的结构和功能”等教学内容,多次渗透“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后,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目标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准则等。
(三)抓住有利的整合契机
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如:“H7N9型禽流感”、“镉大米”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能有效落实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节”、“艾滋病日”等纪念节日,举办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如相声、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让学生在看、听、读、写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抓住上述有利契机,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树立科学的生物学价值观,实现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巧用各种的课程资源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图书馆、生物园等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官、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深化生物学科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之,初中生物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驱动力,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要利用合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游戏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跳脱的好动时期,初中生物学科知识又比较生涩难懂,这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初中生物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初中生思维跳脱活跃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物学科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游戏中体验生物知识,理解生物知识,这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在课堂上有着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又能够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动物保护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事先做好颜色各异的蝴蝶,贴在课堂的各个地方,然后组织学生玩找蝴蝶的游戏,看看哪个学生找的蝴蝶多,而最后许多学生都没有找到贴在黑板上的黑蝴蝶,老师这时候就可以讲解动物有自己的保护色,会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形成与环境相近的保护色,就像黑板上的黑蝴蝶一样,这个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保护色的真正含义,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生物科学重要性
很多初中学生对生物没有兴趣是因为其不参加中考,所以觉得并不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多多介绍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今生物领域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现在的中学生每一个男孩子都可能有一个警察梦,老师就可以向学生们介绍通过DNA比对来查找罪犯的这一警方常用的破案手段,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在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加深对生物学科的印象和重视程度,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意义。
三、实验教学
将实验贯穿到整个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符合生物学的本质特征,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眼睛和耳朵直观的感受到生物的魅力,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一些比较好动的学生静下心来去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堂数的实验课,例如:在讲解骨骼成分的时候,可以进行鱼骨实验,让学生亲手拿鱼骨在火焰上烧,再放到稀盐酸中浸泡,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无机物、有机物的知识,通过对鱼骨的观察称重来分析鱼骨中的成分,这个实验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学习了知识。
四、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初中学生往往不会评论哪个老师教的好,而是说喜欢哪个老师上课,这就是教学语言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而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语言的专业性:这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练、易懂、有逻辑性,能让学生听起来不困难,且很好理解;②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而又能准确的把知识传达到位;③要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讲课的时候要有激情,以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学生。只有遵循了以上三点的教学语言,才能够很好的调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去,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丰富的声音、图像、视频将生涩、枯燥的初中生物知识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使学生直观的获得生动、形象、新奇、有趣的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把整个过程做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光合作用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够很好的呈现在动画中,或者需要讲解的植物都可以利用多媒体使之人性化,像长着耳朵、带着墨镜的向日葵等,这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充满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兴趣。
六、多鼓励、多赞扬
初中学生正是自尊心极强的时期,在心理上可能非常脆弱,稍微批评一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多多鼓励,多使用赞扬性的语言,即使学生犯错,也不要严厉批评,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学生的学习热情。诸如:“某某同学回答的真好,很好的解释了某某的过程,看来对某某知识掌握的很深刻。”或者“某某同学的思维非常开阔,他从另外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又或者“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解释的非常清晰,把自己所学到的结合到了现实生活中去,我们都应该学习他这种方法。”类似这些鼓励性、赞扬性的语言,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勤加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方法,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完善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符合国家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李玉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7,3(6).
[2]杜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3-235.
关键字: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学习兴趣
一 引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生物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帮助初中生形成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生物学科的理性认识。
二 做好生物教学的启蒙环节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生物知识被纳入到自然课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开展。进入初中,很多学生多生物学科还没有建立起起码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工作人员做好生物课教学实践的启蒙环节。
引言部分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引入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落脚点和切入点。优秀的教学人员能够很好地利用好引言课这一重要环节,建立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进行后续环节的学习。
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在生物课本素材的安排上也尽量兼顾全国各个地区,这也导致学生不能再生活中观察到课本中所有的实例。所以,在进行引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学人员切忌照搬课本,走马观花。直接照搬课本上的内容很难建立起学生对生物学的感性认识,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桎梏,从而形成厌学的因素,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相应的,教学工作人员要基于生物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智育和美育的思想,适当介绍生物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以及生产环节中的应用,讲述当前最新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以及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现象。教学人员要做好素材的准备工作,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教学环节中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幽默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打好师生交流的基础。
二 倡导气氛活跃的课堂授课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心理方面因素,课堂形式要丰富一些。教学人员要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认识到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的各类形式的生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枯燥的、教条化的理论术语,要多使用生动的教学实例,结合图片形式、模型形式、标本形式以及实物形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们以视觉、嗅觉以及听觉方面的刺激,集中他们的听课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
随着当前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校方要为生物学教学提供智能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生物教学的多样化、形象化、多媒体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照本宣科相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做好实验课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自然少不了实验课环节,实验课教学能够让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够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生物实验课上进行的各项实验最直观地将生物现象展现到学生的面前。比如在进行膝跳反射实验课的时候,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一下,以加深对该自然现象的理解。
四 设置好课堂授课情景
课堂授课情景的设置十分重要:枯燥乏味的课堂情景只能催人入睡,课堂授课效果大打折扣;科学、合理的课堂授课情景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主动学习。一般来说,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情景设置方法多样,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
1 疑问式情景
疑问式情景能够引发学生对题设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主动的探索,十分有利于生物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创设情景时,课堂教学人员要充分了解学科知识,掌握好学科知识点的安排,理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教学人员要结合平时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考试成绩来系统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按照由简到难、由表及里的思想,合理设置好疑问的题设。题设的难度要符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题设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解答出所问问题,不利于新知识点的引入,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容易导致他们骄傲自大,不知道埋下头来认真学习;题设难度过高,学生不能解答出所问问题,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心理阴影,形成惧学、厌学情绪,也十分不利于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
2 巧用生活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一切自然学科的知识点都来自于生活,生物学也不例外,在课堂教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教学工作人员要善于使用生活中的各类生物现象来讲解知识点。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适当引出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印证课本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另外一方面,所学知识能够印证生活现象,生活中出现的生物现象也会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课本知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比如讲述食物链的知识时,可以引入生活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现象,帮助学生形成对生物链之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五 理论结合实践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生物学的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用生活中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习惯。在理解呼吸现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在体育课的时候,进行长跑和短跑运动,让学生们在跑步环节中自我调整跑动的速度以及呼吸的方式方法:在进行长跑时,呼吸速度明显加快,身体消耗氧气的量很大;在进行短(跑尤其是五十米冲刺跑)时,身体氧气消耗量同样很大,但是运动时间十分短暂,可以进行无氧运动,在运动结束后再进行呼吸,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呼吸频率和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六 适当鼓励学生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特别是难点知识的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理解这些难点,建立起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生物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1 前言
1.1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生物学科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直到2011年生物才被正式列入“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占试卷分值的40%。尽管如此,学生还是提不起学习生物的兴趣。我们学校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我一人,远远满足不了七、八年级八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我们有专门的生物实验室,但是由于实验仪器的缺乏、实验老师的缺乏,没有条件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现在我们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很低。
1.2初中生物学习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进入人生的青春期。在这个时候开设生物课程,并且在第一章就学习《探索生命的奥秘》,对于学生来说是意义重大的。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自己是从哪来的,体会了父母的艰辛。学习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对于与异性相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增强对生活常识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对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学习,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2.1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位老师感兴趣,对所教的学科自然也会产生兴趣,正所谓爱屋及乌。教师要关心时事,经常阅读,这样在上课过程中就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给学生举很多事例,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有了。在课后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作为山区学校的老师,更要学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多到外面走走,和同行交流经验,更新教学观念,增长见识,对于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是很有帮助的。
2.2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如果每节课都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就觉得坐不住了。每节课上30分钟,剩下的15分钟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或者谈谈和本堂课相关的见闻,有时候各个小组比赛反馈本堂课知识。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也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很多。
学生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往往都不能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感情表露过于奔放,教师的一个提问、一个“有趣”的例子就足以让他们兴奋,以至于手舞足蹈,却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在他们平静下来以后及时就涉及的知识点单独对他们提问。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过于拘谨,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不仅影响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最终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采取特殊关照的方法,如让他们直接朗读教材的一段比较重要的定义或概念;课堂提问后用目光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拘谨。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3利用多种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中,能合理地使用实物、模型、录像及课件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更是使学生跳出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彻底改变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科的现状,就应该尽量挖掘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实际,围绕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贴近现实生活,持之以恒地捕抓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使之成为生物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能有效讲活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觉得生活中无处没有生物,生物知识其实离我们很近。这样既把生物中的知识与有关现象联系起来,又把生物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同学们觉得生物真是无处不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含义,学生自然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生物学科的意义
在人类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极大的重视。然而在我国,仍然被绝大多数学校视为“小学科”,不受重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大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的潜能,并能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状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还会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更道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要想让初中生学习好生物这门学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使生物学科不致于变成一门“鸡肋学科”。我相信,只要重视以上方面就一定能够体现出生物学科的独特魅力,体现出作为生物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吴岳珊,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汕头市丹阳中学.
[2]马梅英,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县单楼初级中学.
[3]郭晓晨,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河北省涞水县求成中学074100.
[4]姚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南大学网络教学学院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景创设、盲生、有效培养
我国的盲生教学研究起步晚,许多教师未能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低视力盲生进行有效学习。针对特殊教育的学生,应该以“以学定教”的方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针对盲生的教学策略。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视觉上有障碍的盲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能力比一般学生要差一点。初中生物教学要满足低视力的盲生特殊的需求,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地“听知识”,这样的教学是枯燥的,会对盲生产生消极的情感影响。初中生物重生活,所以我们可以把一个个的话题化成真实可感知的情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由他人引导和利用学习资料,经销意义建构获得的。”所以,我从合理创设生物情景的方法来促进盲生进入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为盲生创建生物情景的可行性
1、低视力盲生的身心特征
低视力的盲生虽然有一定的视觉功能,但是与正常学生相比,认识能力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受视力影响,盲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低。并且,对听力的依赖性比较高。因此让盲生按平常的课堂的教学方法以看教材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助是不科学的。盲生在课堂上往往羞于回答问题、心理自卑,害怕批评。如果引入情景教学作为补偿性措施,可以让盲生从视觉、听觉结合,形象地感知新鲜的概念内容,以此促进盲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生物情景的创设,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盲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摆脱以往过分依赖老师的问题。
2、初中生物学科特点
初中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性极强。许多生物知识都能从生活情景中应用,学过的知识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而且,生物教材编写图文并茂,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新《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生物教材中不但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探究,还尽量给学生列出各种身边易得的材料供学生选用,贴近生活实际。如湿土、塑料袋、纸盒、纸板、棉花纤维、小刀、药品盒等。这些简单的实验材料学生都唾手可得,便于自主开展实验。实质上,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可以看出,生物注重探究。因此利用情景可以为老师演示生物各种动态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需要创设情境,例如:通过图文资料、生物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出特定的生活情景。从以上生物学科特点可以看出,生物学科是适合并且十分需要情景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共同参与学科探究。
二、生物情景的具体创设方法
1、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实质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文声像,形成直观、吸引性强的生物情景。虽然,大部分的盲校教师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真正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师不多。实际上,多媒体电脑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感世界。生物学科不单要有理性的认识,更要有形象的感知。针对盲生低视力的特点,可以将图像放大,并利用声音设备来注解。务求让盲生有一个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并且,多媒体技术容易点燃盲生的学习热情,摆脱过往对老师的严重依赖情感。自主对计算机反应的信息感知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喜悦。
例如,学到“免疫”这一课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抗原、抗体等概念模型。对于学生来说是平常不会接触到的,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抗原侵入到细胞过程、抗体产生过程免疫细胞怎样起作用的过程和抗体清除抗原的过程都是需要情景演示的。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这个动态的情景过程。让学生先去想象这个过程,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形象地感知这个过程,并利用多媒体声音设备完整复述这个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带来形声上的情景感知,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通过有趣的生物情景演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变以往盲生课堂在课堂上专注度不足的现象,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效率。对于盲生来说,仅靠听来进行思考是不够的。初中生物学习是形象的、直观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直观的生物情景,启发盲生的思维,促使盲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唤醒生活化经验联想情境
唤醒生活化经验联想情境是指利用平时生活中的生物情景现象,来加深生物概念的认识。初中生物特别注重生活化。生物是研究我们所处万千世界的种种生命现象。因此,不单是课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时刻刻在学习生物这门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把难懂的知识讲解给盲生。教师除了利用教材里面的素材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中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生物情景。低视力盲生虽然有视力上的问题,但出于13、14岁这年龄阶段还是对周边的事物有一定的形象感知。尤其是学习生物,教师要刻意引导盲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学时巧妙地将问题设计到生活情景去。
比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板块内容。生活中充满了实例。面包放久了会发霉、食物慢慢地会腐朽。教师要通过一个个这样的生活情景,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形象感知。真菌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制作面包、腐乳和酸菜等等。实质上,学习其他版块的知识都一样,生物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内容的从表及里的探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太多太多生活化的情景都是与生物知识有关,教师要把生物教学与生活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对于盲生,如果孤立地利用教材讲授知识,就无法使盲生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而且,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可以激活盲生的思维,引发盲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生活化的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生物情景,从而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地让盲生理解知识。
3、以活动形式模拟生物情境
以活动形式来模拟生物情景实际上是,教师组织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情景,形成动态的课堂。初中阶段的学生活跃度高,对于单纯的知识讲授难以集中精神去听。盲生也是这样,容易对长期的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产生厌倦。那么,我创设活动形式模拟情景,可以帮助课堂“动起来”,增加盲生课堂投入度。这样可以增强生物课堂吸引力,并使盲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情景记忆。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生物课堂变得趣味、丰富和动态。
比如,在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部分内容时。课前,老师先找及格同学。排练缩手反射、膝跳反射。还有对感受器、效应器等做出介绍,并动作演示反射的传递过程。这样子的教学活动,既形象地演绎了神经系统的的反射调节,又创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互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动模拟情景教学,适应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又搭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说,善于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吸引盲生的学习情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低视力的盲生初中生物教学要引入生物情景教学,形成一个互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而使盲生从自卑的心理中摆脱出来,专心投入于生物学科学习中。并以丰富的生物情景,拓展盲生的思维,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盲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初中生物课堂成为爱学、会学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杨世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 2010-11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于初中课程体系而言,生物学是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有机的组成,其对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已经成为广大生物教师所面临的艰巨挑战。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初中生物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遵守启发性、因材施教的原则,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新的教学方式反对填鸭式、满堂灌、单项灌输式教学方式,其强调在课堂中启发教学,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新课程中提到:学习就是培养和感悟,而培养和感悟是相辅相成的[1]。但是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需要在教学中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其次是遵守直观性、理论与实践性原则,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需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要以更好的体现生物学的教学特点,促使学生勇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可以通过使学生对实物模型和挂图标本的观察来增加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感性认识,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性;第三是遵守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学相长是当前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要求师生要共同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开展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根本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
2.初中生物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物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感觉,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思考,独立探索,提升自学能力。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感觉才是学习的入门。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其要求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利用导学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引导是一个有效的干预方法。在设置导学案的问题是,其问题难度需要分层次设计,不仅涉及到本节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进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导学案中应该涉及到学习的难点问题和问题的拓展,这可以使学生深思,并且产生探究的欲望。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有所准备,有所发挥。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力》这一课的时候,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1根据品尝橘子的口感来判断橘子细胞中含有哪些物质?2观察黄豆种子的燃烧过程,推测其细胞中的物质分类?3细胞膜如何对物质的近处进行控制?这样来分析,前两个题目学生能够自行解决,但是后一个题目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进而也就激发了其自主探究的热情。
3.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合作探究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而合作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而合作学习法所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需要和生物学科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播放教学动画,课堂展示模型和挂图实物,老师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等各种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靠的教学辅助。这能够是学生不断的对生物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行体验,不断的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样以上面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进出为例,可以为学生提供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态视频进行演示,也可以采用模拟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马上明白细胞膜的作用是对有用物质进行引入,并排除废物,将无用物质挡在外面。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的最好表现,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则主要表现在学习小组的构建之中。
4.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能力塑造
为了更好的塑造学生的能力,还需要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做好相关知识点的点播,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需要加大课堂练习,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为了更好的塑造学生的生物学能力,需要深入对教材进行分析,但是分析并非是通篇的讲解,教师需要重视对难点和重点知识点的突破和再理解,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感。同时学生自身要加大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自身的知识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学习技巧,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功的生物课程除了产生较好的学习质量以外,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构建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话: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对于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构建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教学的构建,构建是教学的开始,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初中生物知识τ谘生而言不仅仅是新鲜,同时也充满了未知和乐趣,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构建的时候花一些心思,巧妙的设置预学学案和导学,在每一个环节的设置当中都要花空心思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一定会收获较好的效果。例如,学习“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丙酮既然有毒,能否用无毒的有机溶剂代替它?”讲到色素颜色时,有学生提出“树叶颜色为什么会变?”“引起色素发生改变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等等,有了问题,就有了强烈的想解决问题的愿望。同时感到了一种轻松的氛围,激励起了浓浓的学习兴趣,所以说良好的教学构建十分重要。
总之,对于初中生物而言,课堂教学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更好的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近几年来,由于初中生物学科成为考查学科,生物学科的毕业考试成绩不纳入中考总成绩,所以,师生对生物课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初中生物教学又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能否利用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否实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下面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有效备课,巧设教学情境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备课阶段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转基因技术、克隆人、病毒、艾滋病、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生物入侵、温室效应、沙尘暴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二、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要科学把握课堂这有限的四十分钟,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生物素养。让学生动起来就必须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四、教学目标明确并要落实到位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似乎都被晾在一边,课堂上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诚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预设,更多的是生成,“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所谓生成,指的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作,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预设的僵化程序的完成,生成性的课堂是真正的有效性的课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是教师应该思索的。
五、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活动类型 途径 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能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素养
生物学科的野外考察、环境调查和社会访问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大量的生物学科内的科学知识和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善于合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并利于充分释放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树立自信心。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生物学科内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必然会将从学习获得的生物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这就为学生将生物知识化为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一种常规学习方式。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不同于学科竞赛,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它主要是在开展研究、解决问题时,与他人交流,主要学生根据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求,自主探究与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演绎归纳,创造和想象,并且直接动手进行各项操作实践。
二、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活动组织的计划性。生物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到学科教学整体范畴,有定期、定点、定人、定内容、定形式的活动要求。
(2)活动内容的专题性和广泛性。主题性活动内容范围由涉及生物学科知识的各种课题(专题)构成。课题范围十分广泛,学生可以在与有关的生物、社会、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等相关范围内拟定研究主题,也可以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3)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学生是研究型主题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与执行者。学生自行选择课题,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4)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问题一般都来自生活实践中,教学中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围绕相关的生物问题和生物知识开展活动。
三、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活动类型
从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从活动方式上来看,又分为以下的几种常见类型:
(1)调查访问型。主要是在开展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一般可运用于注重社会性问题的研究课题。
(2)实验观测型。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或科学观测来获得数据并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可运用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
(3)文献研究型。这一类型又称“历史方法”,文献研究类型就是将一定的生物成果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成败得失的研究,以认识其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它主要是对课题有关的现有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可运用于相对比较注重学术性的研究课题。
(4)专题讲座型。专题讲座是向学生提供生物学前沿新信息、新技术和简单地介绍生物史实等方面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当年发现的思路,体会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供思维模式。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一)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
(二)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设计疑问,激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而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应用
初中生物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因此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吃力或者对此门学科不感兴趣的问题。合作学习教学法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此种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1.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必要性
1.1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加强对生物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实施合作学习方法,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合作学习教学法符合初中生物教学体制的改革的发展进程,并能达到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只有将合作学习教学法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教学体制的改革。
1.2学生学习的需求。
现阶段的初中生具备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其对于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要求。学生希望通过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全面了解生物世界内生物的产生与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同时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将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层次了解生物世界,提高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初中生物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法应用
2.1采取分组教学,明确合作学习的责任。
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法,需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在分组教学时需依据生物学科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操作水平,分别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取向采取差异化分组,满足每个小组内生物学习能力强与生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在生物学合作学习中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责任进行明确分配,让每位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1]。
例如,在生物教学课程中关于显微镜的使用方面,教师可先对学生的显微镜使用水平进行简单检测,再对学生实施分组,每组人数为4―6人最佳。在每个小组内需分配一名熟知显微镜的学生,让其帮助其他学生了解显微镜。同时小组中需选出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及1名报告员等,并明确分配各自责任,从而有助于开展合作学习。
2.2提供合作素材,强化合作引导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资料,能够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便于教师课程的讲解,也可优化学习效果。教师可通过相关教育网站、论坛、微博等渠道,为学生下载与生物合作学习相关的资料,学校还可建立一个公众的网络平台,在线分享和交流合作学习的经验。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2]。
例如,在植物细胞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网站下载部分与植物细胞相关的图片,也可在相关的专业论坛内获取植物细胞分解图,在讲课之前让学生通过图片基本了解植物细胞的构成。教师再分小组让学生分析已有的植物细胞素材和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植物细胞,教师还需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出与植物细胞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3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分享,提高合作效率。
初中生物的合作学习需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组员之间既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又要相互竞争,从而实现共同努力和共同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小组学生对所处环境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并采集标本,撰写有关的调查报告等。
例如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小组成员分配相关任务,让学生对身边的植物进行分类,并明确小组成员的其职责,共同完成调查任务,最后把调查的结论和心得分享给全班学生。教师还可以采取奖惩措施,对于表现较优秀的小组予以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小组予以辅导讲解,促使每位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到生物的合作学习中,学好生物。
3.初中生物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3.1突出教师的指导性。
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是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极为重要。只有教师正确指导和辅助,学生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3]。
3.2注重培养小组长能力。
生物合作学习中,小组分配合作学习十分必要,因此小组长的选举显得很重要。教师应安排学习能力和责任心强,具备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也可通过民主投票选举小组长。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小组长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让小组长协助教师开展学习活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完全符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也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素质化教育、创新化教育的最佳手段,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对教学内容反复研究,确保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彪.电子白板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2(5):65-67.
初中理科分科教学和综合教学在江、浙两省已施行多年。在生物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知识本身的维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知识的建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课程综合发展的趋势,建议初中生物学科降低中考难度,改编教材,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力度,拓展教学资源来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
(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作者:朱卫娉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视频资源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的原则
1.视频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
视频内容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视频中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生物学的各种生物现象,并且视频中所传递的各种生物知识都应是科学无误的。同时,教师在教授初中生物知识时应注重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视频内容应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
2.视频展示的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初中教学中的视频播放要控制时间及数量,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程序,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为视频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并且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占据课堂教学的整个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视频内容时,不能盲目加入视频教学。视频展示的时间和数量应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来设定,一些初中生物教师为了节省备课时间和讲学时间,在课程教学中几乎全程利用视频资源教学,与学生之间几乎是零交流、零互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共同发展。初中生物教学对视频资源的应用也不例外,视频播放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初中生的情感思想与其他年龄段的人会有所差别,因此,在设计视频内容时,应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变化,合理安排视频播放的时间和内容。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视频资源应用
1.利用视频资源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生物作为一门理科类学科,具有极为抽象的特点,理解和记忆时十分困难。而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理解这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及规律就会更加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会对生物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但视频资源能够将单调、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真实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视频资源,将生物学知识利用视频资源播放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认知,也会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处于性格培养和形成的阶段,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会比较严重。一些调皮学生甚至故意在课堂上嬉笑,打闹,扰乱课堂秩序,打扰老师的正常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插入视频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视频教学中,这些学生就不会想到去扰乱老师的教学,甚至会专心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在播放视频时,可以结合所讲的知识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并围绕知识重点展开问答,形成双方互动局面。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渐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利用视频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初中生物的大多内容都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能够通过亲身接触体验这些生物的生活规律和生长习性,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的生物知识就会十分容易。但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有限,学校开展实地教学的难度很大,因此,学校可以利用视频资源代替实地参观考察,这样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生物知识产生直观认识。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的“食物链”一节中,教师可以将各种生物组成的生物链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不用实践体验就能掌握食物链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