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学习现状 衔接 语法教学
带着家人的嘱托,带着青春的希冀,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走进了高中校园,开始生命中又一段重要的学习旅程。但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不久,新鲜劲还没有完全消退,便陷入了学习的迷茫、困惑中。课听不大懂了,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作业做起来吃力了……凡此种种,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势必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是汉语语法教学的衔接。
一、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现状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即便是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说:“高中语文没边没沿,浩如烟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我实在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初中的课文我读得很透彻,但到高中有很多文章读不懂,只能一知半解”“文言文在初中比重少,而高中内容太多太难了”“初中语文老师的课挺简单,有意思,但高中语文课容量大,我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还是学不好”。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觉得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难教:“一些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懂”“初中就应掌握的知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现象,结果一到考试,许多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二、原因分析
其实,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出现困难,既不是初中老师没有完成任务,也不是高中老师没有全力工作,在我看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初高中语文教学系统不完全一致。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有脱节之处。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人民意志,规定了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上互不衔接的一个主要原因。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体现着系统化和一致性。因此由于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区别。而初高中教学要求的脱节在语法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初高中的课程标准: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处的位置:散见于《汉语词类表》、《句子成分简表》等附录部分。
4.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多数老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然都会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与评价现状: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古诗文不考查词法、句法”的要求,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教学上尺度亦不统一。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键词】语法;高中语文教学;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汉语有别于英语等其他语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标准汉语语法中,没有严格意义形态的变化。在名词上,主要体现为名词没有所有格的变化,也没有词性和数的区别。在动词上,则体现为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变化。这种特点,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汉语语法的存在终于被世人认可,语法教学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汉语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文就汉语语法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学的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作用等各个方面,综合论述汉语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二地位。
一、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依然重视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严格意义上系统的语法教学,是应该在初中语文中就完成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这无疑有相当的难度的。初中学生理解认知能力有限,而语法知识又是语文课程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环节。再者,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目的多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语法知识的考察在中学阶段基本是空白,这就造成了,在教学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会忽略对语法知识的教授,认为没有意义。但是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语法教学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就像学英语要学习语法知识一样,学汉语的语法知识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语法水平提不上来,相应的其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乃至整体文学素养,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造成语文课程大家旗鼓相当,没有“建设性”语文人才的出现。这仅仅是忽视语法教学的一个弊端。
另一方面,长期的忽视语法教学,很难让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至于在必要的时机,教师教授一点语法知识,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师漫长的教授生涯,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应当把语法教学定义为和其它版块教学有同等地位的教学,并将其体制化,全方位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二、语法教学在高中阶段的作用
(一)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瓶颈
古代汉语当之无愧是语言文字学学习的“四大名捕”之首,其他三项分别是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史。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誉称号”,和它本身难度较大、晦涩难懂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文言文产生于几千年前,数千年的发展使其很多词语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的大致原因、发展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而词汇何其多也,紧迫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是无法花时间把所有的词汇词源发展过程都一一分析到位的,这个时候,语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历经千年,但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古代汉语有相通之处的。结合高中古文献学习要求“理解并能运用常用文言诗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看似一句话,实则不然,词汇数量庞大,古汉语词汇变化多端,不联系语法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联系现代与汉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汉语言中词性的分类,短语的类型,句子的成分,并带入文言文的学习中,只有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清楚,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和用法,才能辨析特殊的文言句式,进而结合语境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语感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信任,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初中教师也慨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做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我自己,就忍痛牺牲了人教版中的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中的体系,从汉字讲起,到词、短语、句子、语病,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重视起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言教学都面临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感到高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时由规定的5节增加到每周6节,但效果仍不理想,不少同学中考语文成绩不错,但到高一考试,分数总是在60分左右徘徊。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二、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我们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调整,在高一年级试开阅读课,周课时5节,4节课完成必修本、选修本的教学任务。1节课用于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为此订阅各类杂志130余种,坚持了一年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阅读视野开阔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大家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作读书札记,写读书心得。为此,我们编辑了“晴窗——青春读书课专辑”,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效果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词句优美、意境深远的作文是每一位学生的追求,然而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优秀作文的鉴赏能力,初中作文也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检验,当然,也为高中语文写作学习做好铺垫,但是,现阶段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兴趣较低的学习内容,但是,作文又是初中学生学习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分数差距较小的学科,因此,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语文学习较为简单,学与不学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这也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基于此,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便出现了许多问题。
1.作文教学模式固定化
尽管国家大力倡导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作文教学看似容易,在实际教学中却困难重重。作文,归根到底都是依靠学生写的,教师并不能代替学生写作,教师在整个作文教学中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对作文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引导和指导,因此,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选出优秀的作文在课堂上朗读和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作文。例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先给学生一段材料或者一个题目,让学生就此范围进行写作,在写完了之后,教师选出优秀的作文,让写作者到讲台上朗读,之后,让学生就此篇作文评价和分享,最后总结整个作文的写作技巧,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偏向于理论的,学生自行实践的效果较差。
2.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性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自己的创新,教师时常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找到多处相似的情节,例如,上学迟到的理由往往是因为身体不适,做好市民往往是扶老人过马路等,这样的情节太过普遍和单一。而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将写作当做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过分地强调作文的框架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整篇作文缺乏灵性和创新。
3.作文写作中理论和现实脱节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一位优秀的作家,应当深入群众深处,去最广大的艺术源泉中观察、研究和体验,分析一切事物,从原始材料中提取文学艺术的素材,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写作,则是严重缺乏生活实践的,学生没有生活的经验,没有实际的生活情感,这样很难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这就使写作对于学生而言,显得太过困难。
二、初中语文作文困境的应对措施
1.关注生活,重视积累
正所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是作者从自身角度对生活的审美出发的,然后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加工,用语言进行串联,从而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形象。人的生活经历正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库,例如,莫言生活在山东省高密县,他见证了这一片土地的变化,感受着母亲的伟大,正是这一系列的生活经历,使他的文字更加吸引读者。
生活对于写作是极为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学生应当学会运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人物。
2.扩大知识储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书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书,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专家调查表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会真正地形成语文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学会积累,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同时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真正地将阅读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仅仅是讲解写作技巧,而是应当从学生写作的认知心理需求出发,运用更加有特色的语言深入地讲解写作,找出文章的闪光点,并深入研究闪光点,同时,教师应当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充分引入情景教学法,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兴趣角度入手改善学生写作的困境。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对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评价,或采用学生之间的相互批改,同时,在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相关修改的方法,让学生在作文修改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和沟通工具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很吃力、对语文的兴趣并不高,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支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好的切入点,切实提升高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高中语文新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三条全新的基本理念:第一,新课标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定位在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对其的教导作用上;第二,新课标加强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均衡发展;第三,新课标注重以共同提高和多样选择相结合为原则,力争构建一个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创新,它强调了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生活中对语文的应用能力,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思维品质和文化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等成为了目前高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和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脚步了,因此,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学习质量。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2.1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一贯认识的首要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尽量运用生动、有启发意义的语言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探索式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高高在上,扮演的大都是"严师"的角色,在课堂内外要求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老师,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的沟通、交流。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老师也不易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因此,这也就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等问题。同时,由于高中生学习负担的加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这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会发生学生和老师相对抗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因此,老师应该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主导、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工作中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效率。
2.3 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一般而言,由于高中学习时间的紧迫性,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结构的合理安排,巧妙融合各知识点,既要有知识的传达,又要有讨论和启发。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尽力设计一个合理流畅的教学结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安排,统筹布局和安排教学工作,使学生充分享受和喜欢语文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4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坚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应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增加学生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和指导之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练习,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解决的问题、获得的知识往往比老师生硬的传授所达到的效果强很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语文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 改革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 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
一、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二、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72-01
从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滞后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往往教师付出了很多辛苦,学生也尽了努力,却依旧收效不佳,加之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在作文创作上也往往兴趣不大,作文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学生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坚持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够得到好的成绩,本文针对如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学生观察力的提升
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生活,文学创作也是如此,脱离生活的文学,是空洞的文学,无法引发人们的共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从生活实际出发的视角,懂得“以小见大,以平凡见伟大”的道理,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要热爱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有灵感,有思路,才能够从那些日常的积累中找到要写的内容与素材,简而言之,语文写作本身就是对世界认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科学地指导,提升其观察能力的提升,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比如:作为《我最熟悉的陌生人》,这题目的关键词为熟悉和陌生,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写作重点,在生活中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包括环卫公认、父母、朋友等等,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让我刚到既熟悉又陌生呢?很多学生的父母有可能在平日里长长忙着赚钱,很少和自己沟通,久而久之,这些原本在“我”生活中最熟悉的人,渐渐的变得陌生起来;还有一些朋友,我们曾经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度过漫长的童年,那些伙伴,我们被时光巨大的洪流,轰轰烈烈的带走了很远很远,不知道因为什么渐渐远离,渐渐失去,渐渐的不知道如何联系,短信或者对话框里,只有,呵呵,是吗,那就好,这些,想要引起话题,又无从引起的尴尬的短句。然后,“我”突然在一个阳光无比明亮的午后,发现“我”和那些人,那些在我生命中曾经占据大半个比重的人们,成了人们口中常说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自顾自的生活着,同一片蓝天下,却再不能,滔滔不绝的讨论同一个话题,用同样的姿势来阅读彼此了。我们分开了,然后,我们失去了。
这些所描写实际上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是源于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受,正是因为这些实际的生活感受,才使得作文更加富有感染力与真实性。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叶圣陶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思”、“情”至关重要。为此,高中老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思维方式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具体来说,老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文书籍,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知识,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同时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评价,且一般是正面评价,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引导学生写出优质文章。
比如:《圆》这个题目,乍一看来,很多学生摸不着思路,甚至很多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还会直接描写身边那些常见的圆形事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圆与缘同音,有的学生以“缘――秒不可言”的主题进行写作,教师应该针对这样的新颖立意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进行创新思考,从而使文章更加具有新意,更加具有文学性。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展学生创新思路
想象力是学生作文的灵魂,教师应该将从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文学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同时它也高于生活,只有适当联想,才能够将文学与现实生活有所区别,有所提升,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想象的能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想象是不行的,此外,可通过讨论、辩论赛、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打开学生的创新之门。同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为高考语文备战。
高中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写作意识,写作习惯以及方式等方面进行培养,没有灵魂的作文是苍白的,没有内容的作文是空洞的,没有创新的作文是枯燥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要将作文回归于生活,回归于自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在素质教育大力普及的背景,学生不仅仅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样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应对各种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格桑朗杰.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科技.2011(01)
【摘 要】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改革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
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30-01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紧密贴合社会的发展,这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完全区别开来。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 以多样的形式,使得中职的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除此之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还应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不断的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积极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让中职语文教学得以适应学生个体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语文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至始至终就贯彻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从当前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职业环境相似或相关的模拟情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各方面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具备将来直接走向社会所必需和够用的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3、兼顾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所谓共同基础是指精选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作为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所谓多样选择是指在共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以及未来职业的联系,根据不同职业类别,选择适合学生的个体发语文的需求并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构建开放灵活又有活力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的差异
一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一直在沿袭普通高中的习惯和做法。例如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同小异。确实,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和普通高中相比有不少共同之处,不过,一味的沿袭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失去其自有的魅力和特色。学生一边学习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又学习类似高中又不是高中的语文,这给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既影响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也影响整体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不得不说的是,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中,既要强调“语文”的概念,又要强调“职业”的概念。这“职业”一词让职业学校的语文存在了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文的区别和差异:
1、教学目标的差异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单位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学奠定基础,所以现在的普通高中有一句口号叫“一切为了成绩”。而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就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追求的是一方面加强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能力,写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断增加和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传授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熏陶。另一方面,又要结合职业学校自身的特征,职业学校的语文还要不断贴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培养其专业的口语技能,不断积累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探讨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塑造学生的完整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升学,他直接面向的不是社会。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则不同,他直接面对社会生产,学生面对就业岗位,他的教学目标一定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
2、教学评价的差异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一般在普通高中里,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题海战术和不断的周考月考的大小测试,来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依此来评价语文的教学效果。对于整个学校而言,办学成绩的好坏就靠这个,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奖惩依据也主要来源于此。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普通高中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单单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不再一切只为成绩,而是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以往的应试教育正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化。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评价与普通高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语文基础的相对薄弱,以及对专业课的从属地位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少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把实际目标定位“学会够用”上。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低一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降低教学难度,以尽量符合大纲的要求。所以说能不能学会这是个度的问题,似乎没有像普通高中那样诸多的量化标准。至于知识是否够用,要等学生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能真正知道。应该说“学会够用”的这样的一个标准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相对于大纲要求已经算是比较轻松的目标,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要求下,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也必然与普通高中有很大的差别。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成绩比以前进步了,自学能力变强了,开始与同学合作了,这些都是进步,都在为职业发展做铺垫。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灵活一些才行,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 冬.中职语文特殊性及教学对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困惑 对策 尝试 探索 创新
高中新课改在河北省已经进行了近五年的时间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大胆尝试和探索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尽管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体会。
一、困难和问题
1.学生方面。初中语文由于教师过于侧重背诵,导致学生只是为背课文而背课文,不去理解和体会,不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学生学得粗浅,中考要求也低,导致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与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相矛盾。语文新课改的力度大,要改变以往几十年沿用下来的教学体例,要大胆引入了专题和模块教学,使语文教材的面貌焕然一新,可问题在于专题和模块教学要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之上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情和目标的差距,这就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以专题为单元的模块体系所带来的教学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感。如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就是较难的诗歌单元,而第二单元又是学生感觉困难的文言文单元,这让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一下子茫然失措,疲于应付。
3.教材方面。优点突出,比如文章正文与课后补充相补充,资料丰富。缺点同样明显,大段的文字表述有时缺乏连贯和统一,或者表述含糊不清;学术化、成人化倾向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古诗十九首、古诗体例、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等概念,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得教师不得不留出大量的时间处理,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再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内容就会涉及初中语文教学,而初中中考又不考,所以高中教师就得先完成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问题,课时减少单任务量并没有减少。讲还是不讲?讲影响教学进度,不讲影响学生理解。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进度慢。
二、对策与措施
面对问题与困难,一味地抱怨于事无补。我们首先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大胆合理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程标准,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不讲,或少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充分,讲透彻。比如刚才提到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文言句式问题,教师要先讲句子成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和探索。
2.设计学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调动学僧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讲了也不会的问题不讲。同时,教师应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
通过改变观念和制定措施,我们逐步走出困境,课堂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流畅。
三、尝试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审视课程资源,要敢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的观念,学会“用教材教”。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我们要大胆取舍,整合教材。
比如,去年在五县赛课中,我接到任务,准备一节新授课:“一轮复习中的诗歌炼字专题讲解”。新授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的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选择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在短暂的准备时间内,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我们全体语文组教师的帮助下,我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但在试讲时,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实质上,合作学习活动知识流于形式,真正的意义并没有得以体现,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粗浅的、缺乏价值的。究其根源,课本给了大量的信息,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缺乏思维的真正激活。于是,我将前面学过的几个专题进行了整合,引申出炼字题的一般模式,然后结合本节内容,设计出几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样的设计模式是否可行,允许合理修改。在认可接受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这一模式自行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交流,这一思路获得好评,这一探索也得到其他教师的肯定。
1.学生方面。初中语文由于教师过于侧重背诵,导致学生只是为背课文而背课文,不去理解和体会,不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学生学得粗浅,中考要求也低,导致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与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相矛盾。语文新课改的力度大,要改变以往几十年沿用下来的教学体例,要大胆引入了专题和模块教学,使语文教材的面貌焕然一新,可问题在于专题和模块教学要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之上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情和目标的差距,这就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以专题为单元的模块体系所带来的教学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感。如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就是较难的诗歌单元,而第二单元又是学生感觉困难的文言文单元,这让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一下子茫然失措,疲于应付。
3.教材方面。优点突出,比如文章正文与课后补充相补充,资料丰富。缺点同样明显,大段的文字表述有时缺乏连贯和统一,或者表述含糊不清;学术化、成人化倾向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古诗十九首、古诗体例、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等概念,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得教师不得不留出大量的时间处理,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再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内容就会涉及初中语文教学,而初中中考又不考,所以高中教师就得先完成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问题,课时减少单任务量并没有减少。讲还是不讲?讲影响教学进度,不讲影响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进度慢。
二、对策与措施
面对问题与困难,一味地抱怨于事无补。我们首先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大胆合理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程标准,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不讲,或少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充分,讲透彻。比如刚才提到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文言句式问题,教师要先讲句子成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和探索。
2.设计学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调动学僧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讲了也不会的问题不讲。同时,教师应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通过改变观念和制定措施,我们逐步走出困境,课堂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流畅。
三、尝试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审视课程资源,要敢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的观念,学会“用教材教”。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我们要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比如,去年在五县赛课中,我接到任务,准备一节新授课:“一轮复习中的诗歌炼字专题讲解”。新授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的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选择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在短暂的准备时间内,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我们全体语文组教师的帮助下,我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但在试讲时,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实质上,合作学习活动知识流于形式,真正的意义并没有得以体现,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粗浅的、缺乏价值的。究其根源,课本给了大量的信息,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缺乏思维的真正激活。于是,我将前面学过的几个专题进行了整合,引申出炼字题的一般模式,然后结合本节内容,设计出几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样的设计模式是否可行,允许合理修改。在认可接受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这一模式自行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交流,这一思路获得好评,这一探索也得到其他教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