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1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必考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 高考 接轨
一、引言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目标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给人的信号是: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要与过程性评价要挂钩,以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这也与当代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如何接轨,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素质,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素质是经得起高考考验的。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2)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3)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5)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三、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1.突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至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课程中的的梳理与探究,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教师没有充分运用;每篇课文的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完成;学校许多的综合能力培养活动(演讲,研究性学习,比赛等)只是少数同学参与。如果把综合性学习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将来的高考还是“镣铐”吗?
2.新课改要求与高考的要求一致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不断地拓展其观察事物的视野。而对于高考语文的要求也如此,也是在拓展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对于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而言,已经不适应新高考的根本要求和考试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注重与高考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应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必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教学课堂以及语文复习的怪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代文艺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生,尤其是重要的社会主流媒体报道或者探讨相关问题,努力做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以及导学与自学之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三、注重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人曾经说过,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是看“一课”有没有“一得”,即是该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预习课最后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结巴,不错,不漏,明白文章大致意思;教读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写作课就是要学生会使用一种文体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等等。现在,新课改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但是我们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课堂以及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课改后,我们仍然要改变对灌输知识这一词的看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现实中,直接灌输不仅少不得,而且还要加强,不然,鉴于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自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新课程的重心是回归课堂。所以说,我们既然强调“回归”,就必须要考虑“课堂”定位:只有将教读课、自习课、写作课、语文活动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才能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比如,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将文章提供的材料抄在开头,中间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将文章材料稍作改造,使之形成“照应”,就算完整;也有老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体不工整的一律“不及格”。而我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是平常或总复习的某节课怎么上,如先确定写什么文体,具体安排训练某种文体结构以及掌握某种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可能会提高。
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
对于新课改而言,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与高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程度日益增强,排除了以往高考语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与语文教育目的不相符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体现高考语文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冉启红.小议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0,(7).
[2]袁菊.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1).
[3]曹茂才.高考语文走向何方——感伤高考语文所考与实际语用的背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高考语文复习课该怎么上,讲什么内容,重点讲哪些知识点,知识点有怎样的规律。这些都是值得去探讨的东西,高考语文复习课必须向科学、合理、明确、高效要成绩。针对即将来临的2013年高考,高三语文教师主要做法如下:
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里的“法”,指的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省区)》和《2013年考试说明》。新课标统领考纲,考纲明确考题,而考题的设置指导着教学方向。在高考的复习中,无论复习哪一块的专题知识,都要按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去做。考纲中必考内容必须复习到,绝不能有遗漏。即“有法必依”,一定要落到实处。
二、做真题,总规律,明难易,知目的
依据考纲要全面“撒网”,同时也要重点“摸鱼”。一般来说,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是把握高考脉络的法宝,作为老师一定要亲自去做高考真题。还要认真地研究真题,要明晓考纲在试卷中是如何体现的。平时复习的考点哪一个知识考到了,在哪些题中考到了,对这些老师心中必定要有数。要把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各个内容和每个版块,进行针对性的对比分析,比较性地罗列考点。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摸清技巧性的试题。以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第8、9题为例,这两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共计11分。2010年第8题考的是景物形象,第9题考的是诗歌内容和情感;2011年第8题考的是情感,第9题考的是表达技巧,如何处理情景关系;2012年第8题考的是情感及重点句对该情感的作用,第9题考的是诗歌的形式,诗中词语的含义。这些都属于考纲中“分析鉴赏”能力层级D级,难度适中、偏难。在复习时,要把总结出来的规律信息,交待给学生,并让他们消化吸收。
三“多读、多写、多练、多思”
这里讲的“四多”,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自习上“躬行实践,勤学善思”,一定要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领导认为,语文不像数学,不像综合,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而不少学生也不重视语文的强度复习,把他当做边缘学科。实际上,语文首先需要“多读”,读古典诗作,读现代美文,读教材经典篇目(新课改64篇),读时事素材,读文言实虚词含义,读熟语成语,这是语文的基本功;其次是要“多写”,多写背诵的名句,多写64篇的文句,多写作文构思,避免“三天不生”;再次,语文和数学都是一样的,同样需要反复地练习,经常地练习,只有练习,做到学到就练到,练到就掌握,才能切实提高复习效率;最后还要“多思”,“思”包括“思考”与“反思”,要思考做法,思考解题步骤,思考最佳答案等,善于反思的人,成绩也更容易提高,效果才更好。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高中;语文教学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一、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此类文本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它注重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此外,它还有客观的研究对象、独到的观点以及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特征。2013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
新课改以来,高考语文客观题分值成减小趋势,主观化成合理趋势。自2008年始,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鉴赏方面按照“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大类进行命题,论述类作为选考项目出现并进行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难度增加,选材上,实行价值与时代特色兼具;题型上,灵活多样,主客观兼有;考查内容上,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其分值也逐渐增大,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的必考内容。
二、论述类文本教学
论述类文本有助于高中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因此,要在教学中加强重视,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忽视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与研究;偏重于局部语言信息的提取与把握(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轻视行文逻辑;很多老师采取做习题的方式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质疑。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
1.课标与大纲
教学是依照课标和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不同的阶段和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论述类文本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也对阅读论述类文本提出了要求,包括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部分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标和大纲要求进行。
2.文本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体式包含文体的一般特征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两个方面。论述类文本一般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即对某一人物、事件发表观点、议论,或分析事实、说明道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客观分析材料,把握主线和主要观点,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思辨。例如:在“谈中国诗”一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及其阐述什么问题,品味经典语句,究文中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中外诗归纳出中国诗什么特点的,等等,立足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同时基于钱钟书写作风格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把握文本。
3.教学内容
论述类文本主要以议论文、杂文、评论等形式出现,因此,针对高考,教师可在教学中多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家的杂文及其评价。据相关学者分析,杂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能敏锐地体察现实,迅速地反映现实,深刻地评论现实”,符合高考社会化的要求,因而经典杂文很可能是江苏省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材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高中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针对性地对一些经典杂文进行讲解,如:刘洪波主编的《百年百篇经典杂文》,杂文“三家村”(、、)作家,“当代杂文家”(刘征、牧惠、何满子、邵燕祥、舒展、蒋子龙、章明、虞丹),还有陈鲁民、王大海、严秀等著名杂文家。此外,针对考点重复考查的现象,在教学时,还要对其文章和风格进行具体分析,以防止高考多角度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考越来越关注其实用性和社会化,在内容考查方面也更为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论述类文本而言,它是考查学生准确获得并准确分析评价信息能力的一种形
式,这也是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因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和中学语文教学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提高学生论述类文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家海.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特色与思考:以江苏省自主命题八年实践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6).
[2]毛秀敏.以批判重组的视角解读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学现状和对策[J].语文月刊,2012(9).
一、指导思想
随着专升本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考试模式、新命题角度对升本语文备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升本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我校文综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20xx年我校专升本再创佳绩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普及阶段(7月1日-8月31日)
学习任务:
1、掌握专升本语文教材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学习古文字、词、句解释,对文章整体把握。
2、初步了解专升本语文考查方式,大体把握语文选择题和翻译题。
3、初步学习作文写作。
阶段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
2、读透古文,把握古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注意关键字词的解释。3.开始锻炼写作能力。
2、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9月1号---11月31号)
本阶段教学计划:
1主要学习语文教材的重点及考试中的难点,解决大部分同学经常面临的问题。
2.强化古文实虚词解释。
3.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基本做到语文教材全面掌握,对大部分知识点做到长时记忆,解决语文选择题
2、重点学习古文,了解古代文言知识和方法,了解古文翻译题。
3、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本阶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教学深入:字音,字形,病句,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技巧,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写作技巧。
(一) 字音、字形、病句
这一部分是2012年专升本考试语文试题新加的考试题型,使得专升本考试更加接近于高考出题模式,也给广大考生的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应考,作为精英学校的语文助教,在此提出这样的一个教学计划,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勉。
1、 注重平时积累,说普通话
2、 养成不会就查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放过一个可疑字,模糊音
3、 多做练习,增强语感,
(二) 文言虚词、词类活用
这部分是每年考试必考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把握程度,针对这类型的题目,我计划从以下方面做出学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能够知道题目出自何处
2、 重点识记课文后所列的文言虚词和词类活用知识
3、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确定字义
(三)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有五道题目,基本涵盖了文言知识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词的活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翻译基本是直译,即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的翻译,也有的句子会要求意译,即在不偏离主要意思的基础上,使句子语法通顺,便于理解。对于这块考点的复习,我建议根据具体的试题进行讲解,结合实例,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翻译技巧。
(四) 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发现在这一部分中考的频率比较大的一个方面既是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例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等,此外,修辞手法也是常考题目类型,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及区别各类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
(五)写作技巧
基本是材料作文,分析材料时一定不能偏离材料主旨,学会从材料中挖掘题目,拟提要新颖,简洁,作文主题要围绕所给材料来定,切不可偏题,跑题,这部分的教学会结合具体的范文来进行讲解,
三、具体教学策略
1、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2、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3、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4、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5、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专升本作文命题趋势,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训练题(即小作文)由语文助教老师自定;统一作文训练由大课老师制定。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四、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
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五、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六、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
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2、立意3、选材4、构思5、行文6、拟题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1)材料丰富
(2)善于描写
(3)形象丰满
(4)意境深远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名著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作品,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 阅读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考设置名著试题,是对学生是否真正通读了名著的考查,是“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理念的体现,更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题中的应有之义。
一、高考试题综述
近五年,有福建、江苏、江西三个省份的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名著试题。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名著试题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时间。对名著的考查,福建、江苏两省已有5年,江西也有2年。可以说,对名著的考查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
2.体裁。每年高考考查的名著都有古今中外名著名篇,涵盖范围较广,且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几部名著是每年必考的。三省试卷同时考到的有《三国演义》、《红楼梦》、《家》等名著,福建卷都是长篇小说,江苏长、短篇小说都有,同时增加了诗歌和戏剧作品,考查范围更广。
3.题型。都设置了一道选择判断题,福建和江苏卷是五道题中选择两道错误的选项,江西卷则是四道题中选择一道错误的选项。此外,福建和江苏卷都设置了简答题,二者不同的是,福建卷是两道题中选做一道,江苏卷是两道题全做。
4.考点。高考名著试题着重考查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江苏卷还有分析鉴赏类试题,要求更高。
5.分值。选择题:福建和江苏卷的分值是5分,选对一个2分,全对5分;江西卷是3分。简答题:福建卷是5分,江苏卷是10分。应该说,名著试题的赋分还是较高的,尤其是福建和江苏两省,特别重视对名著的考查。
二、设题角度分析
这里分别从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类型题目错误选项的设题角度来分析。
(一)选择题
1.张冠李戴——弄错对象。
【典型例题】
(1)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2010年福建卷)
(2)楚国狂人接舆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自顾自地边走边唱歌,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2012年江西卷)
【试题解析】
(1)宝玉探望的是“宝钗”而非“黛玉”;“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的应是“莺儿”而非“晴雯”。
(2)楚狂接舆遇见孔子是实,但批评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是荷蓧丈人,误在人物关系上的张冠李戴。
2.时间错位——内容混乱。
【典型例题】
(1)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和真诚欢迎。(《围城》)(2008年福建卷)
(2)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2008年福建卷)
【试题解析】
(1)方鸿渐与孙柔嘉同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是“订婚前”而非“订婚后”发生的事。
(2)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并没有向她求婚,他是第二次探监时表示要“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的。
3.误析性格——曲解形象。
【典型例题】
(1)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2009年江苏卷)
(2)聂赫留朵夫认识了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是鄙视他们。他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复活》)(2012年福建卷)
【试题解析】
(1)赵七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但九斤老太和他不一样,她只是盲目留恋过去的一切,不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只能说是保守思想的代表。
(2)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也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对革命者(政治犯)充满敬意,因而说“鄙视”他们是不对的。
4.混淆情节——不明细节。
【典型例题】
(1)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2009年江苏卷)
(2)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甫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2011年福建卷)
【试题解析】
(1)“终于保住了马林鱼”与原文不相符。主人公圣地亚哥并未保住马林鱼,而是回到岸边后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鱼骨架。
(2)吴荪甫并未赶走屠维岳,而是从屠维岳的“理直气壮”、“不卑不亢”中看到了他的可为我用性,所以出乎意料地留下了他。
5.判断失误——无中生有。
【典型例题】
(1)《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2010年江苏卷)
(2)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2011年江西卷)
【试题解析】
(1)哈姆莱特复仇的行为主要是为父亲报仇,“为了争得骑士荣誉”是无中生有。
(2)小说中,贾宝玉最后出家的结局的确与那“一系列人生变故”有关,但说他“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却是子虚乌有。事实是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高中了。
(二)简答题
1.情节概括型——简要概述典型的故事情节。
【典型例题】
(1)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2009年江苏卷)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2011年福建卷)
【参考答案】
(1)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2)答题要点:①小爱斯美拉达非常可爱。②隐修女找埃及女人为女儿算命。③第二天,埃及女人趁她外出偷走了小爱斯美拉达。④隐修女回来发现女儿不见了,床上只剩下一只小鞋。⑤她四处寻找未果。⑥回来后发现小怪物(伽西莫多)。⑦失去女儿后,隐修女悲痛欲绝,头发都白了。
2.分析形象型——简要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典型例题】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2009年江苏卷)
(2)《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010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
(1)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2)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
3.理解语句型——对重要语句进行深刻分析。
【典型例题】
(1)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的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巴金《家》)(2008年福建卷)
(2)《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10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
(1)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风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鸣凤的丫环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
(2)在恶劣环境和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人会失败,肉体会被消灭,但抗争到底、决不屈服的精神和意志是无法摧毁的;作为一个硬汉形象,体现了永不屈服、保持尊严的人格力量。
4.分析鉴赏型——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合理的分析。
【典型例题】
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2012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
同:都认为革命有罪。异:看客们嘲笑愤怒,夏四奶奶痛苦伤心。
5.识记辨别型——对作品、人物等基本知识记忆的考查。
【典型例题】
(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2008年江苏卷)
(2)《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2011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
(1)夏瑜——《药》;九斤老太——《风波》;闰土——《故乡》;单四嫂子——《明天》;陈士成——《白光》。
(2)袭人(花袭人);蒋玉菡,宝玉(贾宝玉)。
三、复习备考策略
(一)认真阅读原著,强调时效性和有效性
1.合理安排时间。复习备考的任务重,时间紧,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安排时间来阅读。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集中阅读,见缝插针,抓紧课外活动时间和其他零碎时间进行分散阅读。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加强方法指导。“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要用‘心’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思考作品的意义。”所以,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文本。
①注重精读,记住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姓名、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此外,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品评价类的文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
②比较阅读,适当给学生播放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了解文本与影视之间的不同,学会鉴赏评价。
③读写结合。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标记、摘录、批注点评等,学会做读书笔记,并坚持不懈。
3.熟悉命题方向。老师引导学生对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历年高考真题进行研读,让学生逐渐领悟命题意图,熟悉考点,从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来指导阅读。
(二)掌握解题方法,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
1.做选择题方法。
①注意标志性词语,如人物名称是否调换、时间顺序是否颠倒等。高考很多题目的设误上就是把学生容易混淆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置换,从而达到“迷惑”学生的目的。
②仔细琢磨情节内容。题中的表述应与原著一致,任何曲解情节的内容都是错误的,需要仔细看清每个细节。如2009年江苏卷中说,主人公“终于保住了马林鱼”,是错误的,原著中是说“只剩下一副鱼骨架” 。
③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试题中容易出现与小说人物性格并不相符的表述,似是而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2.做简答题方法。
①明确题目类型和题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是纯粹叙述故事情节,还是要求有适当的人物评价,都要首先予以明确。
②调动知识储备,回忆相关情节,在草稿纸上拟写答案要点,理清答题思路。
关键词:古代诗歌;激趣融情;悟境品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代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是高考必考板块,现行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所选的古代诗歌有二十余首(另选修有十五首),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可见,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鉴赏和渗透人文教育应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
但现状调查显示,很多高中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不浓,古代诗歌文化底蕴积累不够,很多时候读不懂诗歌,解题时即使硬着头皮堆砌一系列术语和词藻,还是不得要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反思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轻精神、重技巧轻人文等问题,如果忽略对诗歌人文精神内核的涵泳和传递,一味追求解题技巧、诀窍和捷径,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也将错过了青少年人文发展的关键时期,更与“读懂”的初衷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在古代诗歌教学实践中,立足教材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内容,在激趣融情、悟境品意教学过程中层层渗透人文精神,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将诗歌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鉴赏古诗的水平。
二、含英咀华――汲取古代诗歌人文养料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诗品序》)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雅母语的精华,蕴藏丰富的人文养料。古代诗歌教学应重视其内涵的发掘,让学生人文的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这也是古代诗歌教学最根本的价值。语文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师、迁移者,应先立足教材,充分把握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人文内容,发掘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来濡染学生的灵魂。
1.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操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诗人们崇尚自然、珍爱自然,总是善于从大自然中撷取各种物象,辅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来完美地体现对真理的追求。无论得意失意,诗人欲以抒怀,总免不了借景抒情,将一事一物或赋予自我色彩之情感(即意象),或寓意某种美德(如梅象征高洁,松柏象征坚贞,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句句关乎天地品类,字字皆是物我合一。
诗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他们在顺应自然中真正领悟和感受到美的意境,对自然、人生、社会作出了个性化的观照思索。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叹:“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他们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清音,追求淡泊明志之清境;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洒脱,抒发旷达乐观的哲思……
这样阔大的视野和境界,有利于学生陶冶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学会于天地大美中体悟审美的趣味和人生的况味。因此,在课堂讨论环节,可让学生联系所学内容探讨自然事物与诗歌的情感关联,如“屈原的香草情结”“古诗中最美的田园一景”“月亮为何是诗人最爱”“为什么豪放词中多‘江山’”……
2.热爱家国、追求理想的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最普遍的情感共识,理想信念是君子顶天立地最坚强的精神支柱。语文教材选编的诗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上下求索的苦闷、拍案而起的激愤、潸然泪下的悲怆……充分展示了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抱负。
《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诗句洋溢着屈原为国为民的忠贞;《杜甫诗三首》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登台”弥漫着诗人忧国伤时的沉痛;《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道尽了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家国哀思……这些血泪和成的诗词,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而那些抒发个人理想追求的滚烫的诗篇,亦发人深思。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慷慨忧思,《归园田居》中返璞归真的渴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壮志难酬的愤懑……
此类作品是人文精神的沃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含英咀华,还可在课堂内外通过朗诵比赛、诗词舞台剧表演等形式,引领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感悟赤子诗人们对家国理想的深挚倾吐,对时代使命的勇毅担当。
三、激趣融情――生成诗歌的审美体验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师必须优化诗歌教学环境,充分尊重和确立学生在诗歌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探索一种开放的、互动的诗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领会诗歌的内涵。
激趣融情,指在诗歌教学的某个阶段性环节(如导入新课、感受诗歌、探究内涵等),充分利用知人论世、巧设情境、沸点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诗歌,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以体认诗歌的情感。
1.知人论世,感受诗人的人格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风格和所处时代的特征,使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苏轼词二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词人旷达的个性和豪放词的特点,导入新课时,我先在一张电子地图上圈画苏轼三次被贬的地点,求诗人“心理阴影面积”(学生答:大半个中国)。随后引用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学生从作者的自嘲中,感受一代文豪逆境突围的洒脱和伟岸,从而迅速进入豪放词的情境。
2.巧设情境,步入诗人的心灵
学习古代诗歌要有好的态势,可从诗歌的内容入手,利用相关典故、角色朗诵等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如《短歌行》一课我这样开启朗读环节:“说起曹操,同学们会想起那些典故?”生:煮酒论英雄、割须断袍、望梅止渴……“还记得《赤壁赋》中曹操是怎样的形象吗?”学生齐背:“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我们正衣冠,配古乐,伴着《短歌行》朗诵的铿锵旋律,一起去拜访对酒当歌的曹操……”
3.沸点探究,触摸美学的天空
古代诗歌之美,美在语言、形象和思想情感。每首诗都有各自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可谓美学“沸点”,也往往是学习的难点、疑点。在美学的天空中,人和自然深情对话,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共筑作品的血肉和尊严。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钻研能力,教师有必要抓住“疑点”“沸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因势利导地营造探究的氛围。如学习必修二古代诗歌单元时对《氓》与《孔雀东南飞》女性形象的异同进行比较,学习《蜀道难》时开展李白“夸张艺术”探幽,还有分析《琵琶行》中的贬官文化,研讨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什么无题……
不论是穿越时空感受诗人的处境,还是设置情境进入文本,抑或抓住沸点剖析探胜,其目的都是营造乐学的氛围,吸引学生去探究诗歌所承载的人文之美。
四、悟境品意――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如果说“激趣融情”是教学的手段,那么,“悟境品意”就是教学的效果,也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悟”,即“领悟”“了悟”“顿悟”,悟境即徜徉在文本特定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充满着生命律动的画卷中,涵泳情思;“品”有“品味”“品鉴”“品评”之意,指在鉴赏过程中对诗歌的内涵和技巧进行沉淀和回甘。
1.悟境达情,物我合一觅真意
诗贵曲,其情感内涵往往含蓄地沉淀在诗歌的意境中,不易轻易捕捉。要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抓住情感关键词,全面体会意境的特点,再借助联想和想象,融入生动的画面,领悟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具体做法有:
(1)读以悟情,诵读进入情境。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不论是范读、个别读、小组读、师生齐读,还是自由背诵,诵读就是要以声传情,传达诗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出诗歌的思想和意境。若深情配以音乐,更加利于感知诗意进入情境,朗诵时要注意契合诗歌的风格和文本的感情基调,如李白诗的逸兴遄飞,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离骚》应古朴中见苦闷彷徨,《琵琶行》应真挚中见深沉婉转。
(2)景以生情,视听放飞想象。通过多媒体影像欣赏音画视频,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视听盛宴中放飞想象,直面作者所营构的山川水泽、风花雪月等情境,如《蜀道难》之奇崛险峻,《春江花月夜》之浩渺空明,《雨霖铃》之清丽凄婉,《望海潮》之曼妙旖旎……与作者携手漫步,神思合一,融入作品。
(3)画以传情,描摹再现形象。绘画艺术讲究通过各种物象交融互渗,表达画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让学生给古诗配画,旨在借鉴绘画艺术写意的手法再现诗歌的意象和情境。如请给李清照《声声慢》一词配画,你将选取词中哪些形象(意象)入画?将使用哪些色彩?为什么……
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是立体的画面,是形神情理的统一。学生能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神与物游,思接千载,才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了欣赏作品的通道。
2.品鉴迁移,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主要是欣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鉴”主要是要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即优劣真伪高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等要求。在古诗品鉴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给予鉴赏评价方面知识的指导,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加深理解,在拓展迁移活动中提高鉴赏水平。
(1)课内延伸,尊重个性化解读。教师可围绕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巧设问题,让学生感受、品味、领悟文本,互评互动,探寻自己对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体验和思考。如《雨霖铃》分析意象的作用时,将原文多个意象替换后让学生评价两者的优劣;解读《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的情感时,设计“请推荐一首与之类似的现代歌曲”活动,让学生们在比较异同中深化理解,体悟那份亘古不变的伤逝之情。
此外,课堂上的延伸阅读,也是启迪学生灵智的好方法,延伸阅读的文本可以是老师精心挑选的经典篇目,亦可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自我感觉极有内涵的句子。
只有尊重学生,也尊重作品,才能使学生在艺术比较和思维碰撞中进入鉴赏的境界,从而增强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达到人文教育应有的高度。
(2)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加强诗歌教学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还可根据校情、学情进行古诗教学的拓展迁移。如举办诗歌文化节,召开诗词大会,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古代诗歌的专题研究,组织朗诵比赛、手抄报评比等各种诗歌主题活动,还可根据节日或生活情境布置诗歌创作的任务。曾忆广州遇罕见雨雪天气,师生堂上即景作诗,笔力虽稚,亦颇有情思。撷取如下:
北塞梨花开,南国雪侵晨。
天寒奇景现,力足万事成。
(高二6班 梁宇锋《雪中有感》)
素雪初漫似流萤,倾耳在目触温情。
穿窗入户轻晕墨,染白一纸净谁心?
(高二6班 黄寒艳《素雪》)
寥廓天地寒冷极,路上行人裹绒衣。
花城百年未有雪,却看枝头满水晶。
(高二6班 张颖珊《记一月廿四日雪》)
南粤腊时树常青,羊城雨霰人皆惊。
凛风冽雨虽刺骨,罕雪无人不欢欣。
(高二6班 董梓华《罕雪》)
庭前花草兀自红,落梅纷纷冷香无。
冰丝夹霰似云雾,雪染衣襟犹沾露。
(高二6班 莫阳斐《奇雪》)
寒风猎猎卷帘舞,乌云重重暗日光。
忽有白絮因风起,怯问是雪还是霜?
(高二6班 胡诗琦《问雪》)
北雪南至,行人驻于斯。
飞絮飘满天,最美唯此时。
(高二6班 连佳楷《无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强调的是美的熏陶、情的渐染,它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充分发掘诗词之美,让学生做“人文深呼吸”,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灵动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和使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1).
[2]周玉珍.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一、真题整理:历年真题,面面俱到
整理安徽省语文高考卷,发现历年阅读真题中都存在观点、看法题,而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型缺乏重视,且答题模式不规范,偏偏这类题型分值最高,学生最易失分。为了让学生对这种题型有确切地把握、培养学生对此类题型灵活的处理能力。本文特以安徽省2011年至2015年历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为例,探讨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
2011年真题选取的是小说体裁《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其中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属于见解题,分值8分,是阅读大题的最高分。2012年真题选取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往事(二)之八》,第14题第(2)小题“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是“是否”题,需要学生答出观点,分值4分。2014年选取的则是美国作家西格德 F. 奥尔森的《独木舟之道》,其中第13题“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也是属于观点题,分值6分。2015年安徽卷阅读选自张玮忠的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中的《蓑衣》,最后一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是看法题,分值8分[1]。
二、深度分析:分析答案,灵巧应对
以2011年第14题的参考答案为例,答案分了四个角度。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人物因素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情节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主题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环境
分析答案可知,答题的角度应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来选择,而这种思路则是来自阅读文体的判断。此文属于小说,小说考点则是人物、情节、环境以及时间、地点等构成要素。答案构思及组织方面,确定角度,结合文章内容,突出表达出这样安排情节的作用和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情节更为曲折,使主题更加丰富,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模式,但是为了避免答题僵硬化、模式化,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学会答题技巧和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
三、策略研究:自主建构,快乐学习
安徽卷语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最后一小题一般为开放性的观点题。设问一般要求联系全文与生活实际,说明解答时应以客观文本作为依据,再加之自己的观点以及文章内容和深层含义或中心思想及生活实际,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教师在教授这个答题思路之后,由学生自己领悟并组织答案,所以,这样的阅读解题思路适合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路进行指导。正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原有经验和知识而进行的主动构建[2]。所以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提升,还需靠教师的引导,只有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动脑,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成长。
(一)营造课堂讨论氛围
正如王程峰先生提到建构主义不认为知识是绝对的,是先于我们认识客观存在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离开了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毫无意义而言[3]。所以在阅读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试题的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也可以将参考答案呈现出来供学生研究,让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思路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解题思路化“腐朽为神奇”。
1.辩论课
开放性的题,答案不唯一,但有规律可循。凡是问到“是否”、“同意与否”、“赞成与否”等类似要求学生亮明观点的题都需要学生点明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往往在做题初期被学生漏答。此时,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肯定存在“同意”与“不同意”之争。那教师就可以安排一场辩论课,让学生在自由发言的同时,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有多种理解的题或是只能回答“同意”或是“不同意” 的题在辩论课上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只需要教师从中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加以辩论,本来不懂的学生也会在辩论中理解答题的思路与方法。
例如,在一堂试卷讲评课上,选文《一小时的故事》的最后一题就是“小说结尾写到,‘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你是否同意医生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这一题有的学生答同意,有的则答不同意。在讲评时,学生提出异议。于是在课堂上就请“同意战队”与“不同意战队”进行“PK”。通过激烈的讨论,“同意战队”终于站在主人公马勒太太的角度上体会出是因为马勒太太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得知丈夫死而复生的绝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婚姻观的批判对女性的同情等方面的原因让我们理智的选择“不同意医生的观点”。最后,通过本次讨论总结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解题思路: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章内容和中心;五要联系实际,表明观点;六要提及结构和表达形式;七要条理清晰。
2.学生互讲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4]。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教书的目的,那么学生自己主动探讨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习得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5]。
学生互讲这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代表在讲台代替教师讲解,以学生做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讲解,更贴近学生生活,也能从学生的这一相同年龄知识层面即类似的心理机制出发进行讲解,更容易被同学接受也容易理解。通过以上两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构建,更是改变沉闷无聊的单纯的试卷讲评,用激烈的辩论课和生生互讲形式代替,氛围活跃,学生愿学,更有助于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快乐学习。
(二)培养学生知识生成能力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6],而且“知识的生成可以等价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与建构”[7]。所以培养学生知识自我生成能力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
1.积累整合,交流共享
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教师要强调让学生形成记笔记的习惯,以填补其记忆盲区,并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不停地强调所学知识,安排学生及时复习,从而将知识化为无形,形成学生自己建构并生成的独到的答题技巧。
无论是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探索出的解题方法都要乐于与同学分享。高考冲刺阶段,自己往往会钻牛角尖,明明简单的问题非要复杂化,问一下同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冥思苦想好几天也不得解。这样的情况在冲刺阶段特别是压抑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遇到。现阶段,学生问题也是如雨后春笋,于是学生会不停地“探访”老师办公室,往往,这时候学生问的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教师解决后就要在课堂上单独讲一遍,以免遇到类似问题的同学错过解答的机会。
有新成果新发现就要交流共享,小小问题的碰撞总会擦除知识的火花,总会豁然开朗。作为教师,也要和同事交流心得,共同处理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模糊点,对此类题型观点拿捏不准的就更要交流讨论。
2.实战演练,活学活用
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最好的办法。
探索解题思路只是打开了学生解题的第一步,前者提到针对阅读开放性问题的解题,首先要从题型的特点出发。然后,我们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探究。再者,就要触类旁通。正如前文中提到《一小时的故事》解题思路,我们可以用来解答更多类似的题目: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章内容和中心,五要联系实际、表明观点,六要提及结构和表达形式,七要条理清晰。这就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开始。同样,这样的模式也适用于诗歌阅读、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文学体裁的各类问题。
总结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性题型由于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学生往往不给予重视,偏偏又是安徽卷每年必考题型,也是分值最高的题型,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期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探索,自主建构,学习解题步骤和思路,将自己与知识融合,灵活运用,快乐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