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09:0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
在小学三年级这个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传承与革新并重,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师应特别关注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新课程教学理论和要求,对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从学习兴趣入手
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的发展而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不会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在小学一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的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和认知能力。这种错误的学习模式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不适宜推广和广泛实施,也不利于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结合生活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时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教师教学的难度应把握在让学生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学到知识,还建立了继续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我在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趣味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
一是给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的机会。在授课过程中,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出学生全体能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让每一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學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学生,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数学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的教学实践。
三是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和真诚的鼓励。小学生争强好胜,荣誉感极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真诚地给予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热度。
四是尽量将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穿插数学教学,配合多媒体等教育工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题海战术并不是最好的巩固知识的方法。作业应追求以质量取胜,适量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保持持久的正面重视。
二、从方法上寻突破
三年级学生自制力弱,易受环境影响,注意力易分散。而学习的专注程度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并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专注于学习。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对此,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于教学。
由于学生专注力持续时间有限,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而将后面的时间用于巩固,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间可以形成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一张一弛,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效地学习数学。
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能力的教学内容占了全年教学的近一半时间。有效地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强不强,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年级时各种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将一、二年级学过的内容作为训练题目,有计划地安排到课程中,使旧知识对学习起到迁移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开展教学。不仅从正的方面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有意识地从反的方向培养学生对正误的判断能力。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理论,又从反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15-01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面对数学应用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对题目分析不透彻,欠缺分析能力,解题思路混乱。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年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入概念-举例讲解-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在讲台上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地讲解数学知识,学生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法方式,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质疑的时间,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至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比,一到数学课堂时间,就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1.2 学生依赖性强,怠于独立思考。在当前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很多学生把教师当做权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十分信任,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不变的。学生按照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去思考问题,逐渐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怠于独立思考,遇到新问题,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解题思路混乱,欠缺分析能力。认真分析题目是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前提条件。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数学应用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答问题,对题目中的条件要求分析不透彻,常受无关条件的干扰,或者不能有效运用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欠缺分析能力,缺乏解题逻辑,解题思路混乱。
2.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2.1 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循序渐进地提高数学题目的难度,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入手,可以举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比如教师可以举例:我们班有男生22人,女生21人,10月13日已有18人去体检身体,没有体检的有多少人?这个题目中的日期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干扰,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取题目中的有用条件,明确题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已有18人体检过身体,求没有体检的人,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来呢?学生可能会说:需要总人数。这时,教师继续引导:那么我们怎么得到总人数呢?此时,学生会知道,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2.2 提示解题思路,启发学生解题思维。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目的。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相关问题,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解决思路。在学生努力思考过后还是没有头绪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提示解题思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举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例子:一根绳子长27米,先剪下14米,剩下的每两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学生可能会对"两米"有疑惑,因为"两米"没有以数字形式写出,学生不确定它是不是有用的条件,教师要启发学生,寻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答时会遇到不能整除的情况,教师可以继续提示:一根跳绳要用2米绳子,如果绳子长度不够2米,是不是就不能做成一根跳绳了呢?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豁然开朗,完成题目分析和解答。
2.3 加强实践应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俗话说:学以致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将数学延伸到生活中去,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笛В鼓励学生利用已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过年、月、日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询问家人的生日,然后计算出生日相差的天数,教师要提示学生在计算中可能会遇到闰年的情况,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日常生活的数学应用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综上可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示解题思路,启发学生的解题逻辑思维。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通过多种举措,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水河. 刍议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2013,32:81.
关键词:鼓励;温故知新;审题;测试
一、要给孩子信心,鼓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育中,很多老师采取批评式的思想教导学生,然
而这种教学思想给学生内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排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予孩子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数学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或考试中表现良好或有进步时,不要吝啬对他们言语的赞美,当他们内心受到肯定时,思想上就会逐渐亲近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善于运用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整体来说是相对抽象化的,而且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较低,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是单纯地针对课本学习,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就会显得很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生活情境教导学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数学的学习就会变得简单、有趣了,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有激情和活力。例如,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会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一只蚂蚁从图形一边的一点沿着边走一周再回到原点所走的路程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由此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提问
意识
大多数人认为教学是单向的,只是老师向学生传道解惑的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掌控者。其实不然,教学应该是双向的,学生与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老师教导学生,学生反馈老师,这是师生的一种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创造一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放心交流,大胆提问,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主动学习的,他们是被信任和尊重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提问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发表欲和表现欲,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四、温故知新,课上前5分钟提问上节课和本节课内容
我们在论语中学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通过课前5分钟的提问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温习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铺垫,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五、定期小测,发现学生知识漏点
测试是老师对学生在一个时间段中学习成果的检验。学完一个章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吸收情况,只靠提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张试卷,学生反映在试卷上的成绩就是他们的掌握情况。定期地进行小测,我们才能利用试卷分析他们知识上的漏洞,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知识进行讲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每个孩子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循序渐进的积累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六、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W生上课听懂了,可是一做题就错,除了对知识的掌握不太牢固外,审题不清也是一个原因,而造成审题不清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急于求成、想快点答题、下笔太快,或者题太长、没有耐心、没有认识到这个题考查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审题都不清,自然正确率就会低了,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读题时,可以让学生在纸上先写出问题是什么,求什么,考查知识点是什么,再写出已知条件,根据知识点写出已知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从而写出正确的答题方案,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扎实的数学基础是以后考高分的关键。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面对数学中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这个时候,老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主动去学习数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这么重要的时期,老师应该怎么去做呢?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值爱玩的年纪,老师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小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期,老师不能遏制学生的天性,而应该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生硬地教授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课堂会让学生更加讨厌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让学生发现蕴含在数学中的美。比如,在学测量这个单元的时候,学生刚接触这些度量单位,弄不清楚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区别,这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拿尺子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文具盒、铅笔、桌子和身高等等,让他们告诉老师这些物体的长度。学生喜欢玩,自己可以选择量的物体,活跃了课堂,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数学。老师要注重数学基础的培养,学生只有扎实基础,才能为以后学好数学打好地基。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想让孩子学好数学,各种数学补习班接踵而至,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欲速则不达,我们不能为追求成绩的提高,而让学生死学习。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素质体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都是互通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才刚刚开始成长,只有全面发展,才能让他们的接触面更宽,这样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以致用,才会发现数学并没有那么难。读书也有利于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会读书的孩子会比那些不会读书的孩子更能学好数学。可是有些家长并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注重数学的突击补习,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但是结果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孩子的成绩一直提不上来。而那些注重各方面发展的孩子,平常有意识地去玩一些开发智力的游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反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得心应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要注重阅读所带来的累积效应,而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让学生死学数学。所以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三、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小学三年级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教数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在生活中融入数学,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在发展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生活中的事情,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些虚拟的小游戏,让学生自己做店长,让别的学生买东西,试着计算物品的总价值,自己找零,在虚拟的游戏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
四、注重数学思维的锻炼
数学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有利于锻炼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老师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教学阶段,一定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思维的基础,在以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才会容易很多。在以后学习数学的时候,可能会需要很多的综合能力,比如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不健全,我们一定要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地基,这样才能建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大厦。在数学这个科目中,存在“梯次掉队”的现象,数学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强,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高难度的数学做好铺垫,学习好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老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老师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阶段 数学教学 创意法教育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意法教育、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1.兴趣激发,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二位数的乘法知识,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们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从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三、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一、 本学期教材分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在“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二课“货比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切忌把成人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也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在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二)平移、旋转和对称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第18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一、规范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说学习目标:本环节的重点是学习目标的设计思想,解读学习目标。
3、说本节课的重难点。
4、说导学案的设计思路和导学案的各部分设计意图。
5、说课堂环节的操作思路,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二、总结了提高中、低年级学生课堂评价的方法:
中、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认知水平、能力等各方面有限,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对其他学习小组的展示评价往往起不到促进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他们的评价很多时候针对了展示者行为方式进行评价,弱化了对知识的评价和质疑。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我们片区教师的集智讨论,提出我们的建议:
1、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大胆发言应当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3)(26-14)÷6(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
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学习例3.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
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
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2)反馈练习.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师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42乘以5,加上36,积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以16的积,差是多少?
(3)525加上5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57与43的和,乘以87,积是多少?
(5)930除以48与42的差,商是多少?
2.先在里填上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3.正确答案.(使用手势表示)
(1)75加上2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
①75+25×3②(75+25)×3③75+(25×3)
(2)75加上25的和,再乘以3的,积是多少?
①75+25×3②(75+25)×3
(3)400除以25减去21的差,商是多少?
①400÷25-21②400÷(25-21)
(4)400加上25减去21的差,和是多少?
①400+25-21②400+(25-21)
说明:第1题中③中的括号是多余的,按照运算顺序先乘后加,没必要加小括号.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解答时应注意:从问题入手,弄清最后求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应写在前面,哪部分应写在后面,注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并检验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
六、布置作业.
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15的积,差是多少?
3.625加上6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语言 游戏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于是,数学老师发出如此感慨:为什么语文老师的课上得绘声绘色、娓娓道来,而数学老师的课却讲得平淡无奇、毫无生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些天真烂漫、童心未泯的小学生,数学课没有生机与活力怎么能行?因此,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小学数学课生动起来是一项需要研究的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在上课开始时比较集中,这种状态一般持续15~25分钟,时间稍长,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则更短。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则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时,我常常运用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班的张伟同学又坐不住了,不停地东张张、西望望。看到他不耐烦的样子,我走到他跟前说:“张伟,你在寻找什么呢?是不是目测我们教室的长度呢?你真有先见之明,老师也正想和大家一块计算教室的面积呢。给你一把尺子,你量好了教室的长和宽,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一阵欢笑。张伟同学很快按照要求量好了教室的长和宽,整堂课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二、精心创设“开场白”
一节课的开场白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前奏的旋律优美,会给听者带来无限享受。在数学教学中,一段巧妙的开场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可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老师仍然沿用那些老调的开场白,甚至不用“开场白”,直奔主题。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有新意,他们就是想学也激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时,我常常用游戏、故事、谜语等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这样设计开场白:今天给大家猜个谜语,兄弟二人齐上阵,有快有慢不停歇,弟弟跑了十二圈,弟弟一圈刚跑完。孩子们觉得很好玩,他们纷纷猜测着,整堂课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这样的课堂能不生动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不高吗?
三、运用游戏教学法
要想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没有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应变能力、说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较差,而且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还喜欢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果我们教师硬是要求他们在课堂上一动不动,这样就压抑了他们的天性,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可是,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则会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让课堂生动起来。因此,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书学教材时,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口算乘法》时,我事先准备好一个箱子,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咱们分成两个大组,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老师这里有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不少卡片,如果你在箱子里抽出一张卡片,并能准确地说出该卡片上的题目答案,你就能得到这张卡片,然后就换下一个同学抽取卡片,如果你的问题是错的,你就不能得到这张卡片,得到最多卡片的小组就是优胜组,15分钟的时间,看看哪个小组是胜利者。”这样,学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动、积极,课堂也就生动了起来。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很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实物生动、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虽说我们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直观图,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就会让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变得形象直观起来,因此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风靡欧洲的体育运动――定向运用”视频,学生通过视频明白了本节课的内容,他们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一线教师有责任让自己的课生动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我相信,在漫长的教学之路上,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生机,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浅谈新课改下怎样让小学数学课生动起来.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5).
一、巧设问题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几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可以以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引入问题,如:“我们在平时逛商场、超市时都会看到商品的价格,其中有些商品的价格并不是整数,那么它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如一包方便面价格写的是1.5,这是一个什么数?它代表的实际价格是多少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回想自己购物的情景,他们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从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激发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所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就能得以保证。
二、注重多样练习,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练习是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尤其是对于数学这一类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学生只有通过练习―反思,才能真正将知识点弄懂学会,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可以充分借助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采用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精讲精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分析能力,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千克、克、吨”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先请三位学生做一做“背一背”的游戏,其中的一位学生分别尝试背另两名学生,从而使其初步地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不同的物体,如一个苹果、一本书、一盒粉笔,分别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的方式,让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考虑到三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如果学生猜不出物品的具体重量,教师可以让他们说出这些物品的重量关系。多种教学形式并用的方式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增加练习的新颖性,如进行等量换算(3千克= 克)、比较大小(2克2千克)等,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真正地掌握这些质量单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鼓励操作实践,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学生仅仅通过自己的想象是很难理解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想象变成形象直观的图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既让他们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真正地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比较一元和一角的纸币和硬币的大小,由于纸币和硬币的图形不一样,学生通过对纸?藕陀脖业谋冉希?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可以出示大小相差不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片,并让学生猜一猜这几个卡片哪个面积最大。教师可以将课前制作好的卡片分别分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充分地动脑,思考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卡片重叠、剪切、数方格等方式,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操作与合作探究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形成都在这一阶段建立雏形.然而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在面对具有抽象思维性、严谨逻辑性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容易产生枯燥无味、抵制排斥的情绪反应.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小学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
有关微课的定义,不同专家学者秉持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但微课的核心都大体一致.正如胡铁生的观点:“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学习资源,可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助力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微课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过渡搭建一座桥梁,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建立提供一些条件,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一、微课――小学生数学知识深入理解的桥梁
小学生处于低年龄段的特性,决定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获取信息和知识.可以说,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就是主要帮助小学生实现思维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概念性知识比较多,有些知识的学习比较难,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为本职的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一些较难懂的概念具体形象地解释和说明,对重点的知识分点分块强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是将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录制的教学视频融入课堂教与学的一种新资源.它设计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真实性,能比较深入的突出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客观的呈现知识的关键点和技能点,是教师阐述概念知识,展现知识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以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学习为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让小学生理解什么是四边形,掌握特殊四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鉴于上面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具体性和视频的简短性,在课堂教学中用视频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图形,以动画凸显的方式强调图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辨别,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成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其形成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中,由于初次接触立体图形,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立体图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借助微课,呈现生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特征.最重要的是借助微课展示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加深表面积、体积公式的理解.通过微课具体展示立体图形的动画形成过程,正好弥补小学生空间思维的欠缺,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立体感,促成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二、微课――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产生的源泉
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对数学学科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简单,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如果教学中知识的引入平淡无奇,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课堂的气氛死寂沉闷,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度就不会很高,对于学习就不能产生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就只能是死记硬背的机械接受,无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微课是一种媒体形式,它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将数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呈现,或许只是某个知识点的历史背景,或许只是某个实验的展示过程.相比于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的语言和黑板上静止的文字板书,微课生动地插入历史背景,真实地展示实验过程,贴切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让原本静止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优美,数学知识充满趣味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获得的是对数学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以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的学习为例,通过这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什么是四边形,什么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能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微课让学生欣赏实际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学生感受四边形的美,感受数学的美,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走进课堂,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的基础上,再以简短的动画展示具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体会学习这些图形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学生实际生活中形形的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感受图形的立体美与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微课展示如何用一张纸“变成”一个立体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进一步探究.以多变的视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微课――小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的沃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的核心将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小学阶段创新思维的培育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只是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键的是注重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即是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
微课是一种精心的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对于不同性质的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完全可以按照设计者的意图精心设计,达到设计者想要实现的最佳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微课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对某些问题进一步思考,启发对知识的独特见解,形成特有的构思过程和合理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以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为例,在学习特殊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借助微课展示其周长和面积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般四边形的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自主探究”――“不断验证”的思维过程,激发对生活中其他图形的观察与思考.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了长方体的学习后,利用微课给学生创设属于正方体的特有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有情境,结合长方体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对正方体展开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培育奠定基础.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和大量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四、结束语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总是给学生枯燥、抽象的印象,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课堂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惧怕和厌恶,这种情绪的不断滋长极大地压抑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抹杀了小学生学习兴趣,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微课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其多样性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在愉快的环境下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合理有效的整合传统数学课堂与微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逐步建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凸显数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杨伟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与操作的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104-105.
【关键词】小学生 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在学习中通过对事物概念的理解、以及推理判断等所有的思维形式和思考活动,是有条理、有顺序、有步骤的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分析方法。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黄金阶段,而小学数学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学科,老师应该充分对此进行利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迁移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能力
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刻苦、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强的逻辑思维性,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特殊性所造成的,生硬刻板却又灵活多变,是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学生学好数学的标准是其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都要以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尤其是小学生,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枯燥、痛苦、无奈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数学成绩。
二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手段
(一)注重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任何运算法则等都是通过数学家们运用其抽象性思维研究得出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抽象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用抽象性的思维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这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尽量的将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进行介绍,对于数学概念、运算公式等要向学生讲明其来源以及结论具的体含义等,并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观察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地将学生的表象认识提升至抽象思维的高度,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关联性的数学知识脉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在现实的观念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一种抽象的数学思维模式。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就代表其抽象性思维已经形成,也是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四边形”教学时,可以以生活中的四边形物体作为例子进行教学,也就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变成为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知识,便于学生学习。
(二)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的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特征都决定了其学习特征,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激发其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应用题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进行分析,即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罗列,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然后对已经罗列出来的已知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这种能力进行逻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知果寻因和知因求果的习惯和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在其中找到可利用的条件进行详细划分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之后再按照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就可以达到解题目标,同时也完成了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训练。
(三)注重判断、推理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中包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所谓的判断和推理就是指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展现出来的状态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推理,在数学中,公式、定理和法则、结论等就是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依据。老师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要首先让学生记住只有符合客观规律和事实的事物才可以给予肯定,反之都要给予否定,用这条原则来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是学生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必然条件。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因为只有基于理解而掌握的数学知识才可以被学生灵活的运用。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测量”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估计书本、课桌的长度、宽度,并找同学来回答估计的过程和依据,最后再由学生进行动手测量,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一次推理和探究的学习过程。
(四)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重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只扮演一个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切记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由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独立的阐述。学生要想进行独立的、有条理的理由阐述,就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足够优秀,并且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由此可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也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有20盆花,每一列要摆4盆,那么可以摆几列呢?待学生算出答案之后,再提出:如果是22盆花会摆几列,多几盆?23盆呢?25盆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再通过观察和老师引导得出“余数永远小于除数的规律”。
由此可见,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黄金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建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