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医药行业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O2O模式;问题;未来展望
一、引言
医药电子商务就是用以Internet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医药行业进行的客观上需要、技术上可能、时机上成熟、政策上鼓励和经济上合理的改造。[1]医药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它占整个医药电子商务交易额的85%。二是网上药店对消费者的交易,只占整个医药电子商务的15%左右。[2]由于电商模式省去了中间商等环节,所以医药企业都可以从中获得发展机会并且获利。数据显示:全球有20家大型制药企业已开展电子商务模式,其中欧洲药店90%以上都开展了网上药品预订服务;美国已经有1000多家网上药店,市场规模将近1700亿美元。所以医药行业推行电子商务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3]研究中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存在着重要意义。
二、国内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现状
在中国,网上药品交易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2006年北京第一家网上药店的资格发放,截至2007年年底,可提供网上药品交易服务的网站全国一共有1257家,而针对消费者的网上药店只有7家。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医药业采购市场总额为280亿美元,到2010年将会达到600亿美元。[3]这其中蕴藏了巨大的商机,如果将电子商务和医药行业有机结合,医药采购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高。以下是目前国内最著名的三家医药电子商务公司。
(1)中国医药(上海)经贸信息网。中国医药(上海)经贸信息网于1999年10正式运营,主要以上海医药为卖方,首期的买方有全国36个网点、36家医院、60家药房。1999年走单量为1200万元。2000年网上走单量突破2亿。
(2)中国金药电子商务网。中国金药电子商务网络系统计划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前后开发了“全国医药技术市场网”“全国医药统计网”“全国中药材信息网”等子网系统。现在已有1000多个单位成为“金药网”的用户。
(3)海虹医药电子商务。上海医药电子商务网是由上海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的服务于上海市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机构和社会大众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由于工作处于启动阶段,该公司2000年亏损32.25万元。2000年底至2001年初,公司先后各投资80万元成立了山东、天津、青海、云南、贵州分公司,以进一步在全国推广医药电子商务。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8 019 亿元,同比增长56%,而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医药 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规模仅为4亿元,只有5家网上药店销售额超过 5000万元。[4]总的说来,国内目前医药电子商务只是扮演着“集中招标”的角色,但是基于国内消费发展现状,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广阔。
三、国外医药电子商务的现状
(1)美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是最早在医药商业领域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医药电子商务形成了B2B、B2C、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公共交易平台)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5]
(2)欧洲电子商务的开展。除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出于消费观念差异的原因对医药电子商务持消极态度,在荷兰、丹麦,处方药与OTC的电子交易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消费者普遍认为,电子商务不仅有好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斯德哥尔摩被作为欧洲的互联网之都,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看法也非常乐观,许多人对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6]
通过借鉴他国经验,可以正确认识我国在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中的不足之处,明确政府推动力量的重要性,使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O2O 模式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
(1)O2O 模式在医药领域的应用。O2O电子商务是Online线上网店Offline线下消费,O2O电子商务模式在医药行业的应用具体方式可以是消费者在网上药店浏览药品信息后发出购药需求,并下订单。网上药店确认订单后将向在顾客附近的会员药店提供顾客需求信息,由会员药店的营业员或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物流服务,将药品安全快捷地送达消费者。
(2)医药企业发展O2O模式的合理性。基于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流通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鼓励规范经营的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网上药店。很显然,O2O模式使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线上、线下做到有机融合,很好地响应了政府对于药品流通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要求,具备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7]
(3)O2O医药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内部看,医药企业现有运作方式传统;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基础差;配置网络覆盖面狭窄。由于O2O是将整个购药过程分开由不同部门完成,所以如何使不同区域的信息系统有机整合,系统地服务全国消费者进而最快完成交易,以及合理分配利润是医药连锁零售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是商家必须考虑的:如何实现安全支付,如何完成低成本专业配送,如何实时更新网上信息等。
(4)对策与建议。1)加大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力度,实现信息化建设。2)完善销售分成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3)加强人才培训选拔,建立专业性客服体系。4)结成战略联盟,线上线下有机整合。5)在销售终端注重顾客服务。
(5)医药电子商务的未来展望。医药电子商务其本身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我国拥有13亿人口,这是医药行业最大的市场后盾。虽然目前我国拥有6000多家医药企业,但是规范程度较低。而医药电子商务可改变医药行业“多、小、散、乱”的现状,扭转成本高、效益差的局面。
相信在政府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在建立安全、高效的安全认证机制和规范的应用环境下,电子商务可以从各方面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征平.医药电子商务简介[N].医药导报,2001-03-20:3.
[2] 陈朝晖,林万莲.浅述医药电子商务[J].医学信息,2002(10).
[3] 王彦丽,翁苏湘,周姗姗.中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08-30:4.
[4]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年度中国B2C电子商务市场调查报告[EB/OL].2012-05-18,2013-01-25.
[5] 孟令全,刘志刚,施伯琰,等.美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06,17(7):551-553.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自1958年Medigliani和Miller提出著名的MM理论后,无数学者就资本结构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其中主要以相关理论的研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研究为主流方向。众多研究表明资 本结构与绩效确实相关,且不同行业偏好的资本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负债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依然探讨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不同学者对于公司绩效的含义看法不一,在实证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主要有财务指标分析法,托宾Q值和EVA。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和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众多而没有统一定论,因地区、行业及各种宏观微观影响因素,企业所处环境也有很大不同,本文选择特定某一行业探究其近几年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假设两者呈负相关。
本文以中国证券交易网划分的所有生物医药企业为研究总体,选取各公司2006-2010每年末的数据,以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样本空间的筛选上,原始数据的筛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剔除ST *ST类的公司以及主营业务收益率小于零的公司。(2)剔除一些数据遗漏不全或不予披露的公司。(3)选择的是连续五年的财务指标,因此剔除2006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的研究样本包括100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资本结构,即认为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有同样功效;又因为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以实证中通常采用的资产负债率为度量指标。
公司绩效概念宽泛,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方式,具体采用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股股数)、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分别记为X1,X2,X3,X4。
本文采用统计学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ξ,其中β0,β1,β2,β3,β4为模型的参数,ξ为误差项。在研究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之前,先对各个变量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了解它们的变化趋势。根据生物医药行业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按年度计算分析各财务指标,详见表1。
表1描述了资产负债率连续五年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医药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离散程度呈上升趋势且离散程度较大。100家上市公司的总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9.2497%,相较与其他行业偏低。
为进一步探究将资产负债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将资产负债率划分为几个区间,分别统计每个区间上市公司的个数和各财务比率的总平均数据,详见表2:
表2中描述了资产负债率处于不同区间的样本数、均值以及各变量的均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处在40%-50%的上市公司最多,有26家,其余区间分布较平均;资产负债率处在0-20%的上市公司各个经营指标是最好的。随着资产负债率的递增,平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都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根据样本数据,利用Excel对100家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在本次回归中,Significance F= 6.9281E-130.05,说明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水平α=0.05的F检验,R= 0.6936,R2 = 0.4812 ,说明资本结构与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其中能被回归方程解释的变量有48.03%。在四个回归系数中,β2、β3和β4都通过了检验,只有β1未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X1、X2、X3的回归系数为负;X4,即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为正,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学中的向后剔除法逐个剔除变量,以获得拟合较好的变量,具体方法如下:
(1)剔除X1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SSE。(2)分别剔除余下三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并记录SSEi ,i =1,2,3。(3)分别计算SSEi和SSE的差值,剔除差值最小的变量。重复这个步骤,剔除X4。
(2)通过剔除其他变量,得到拟合较好的X3,即总资产收益率,这样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具体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顺利通过α=0.05的F检验,R2 =0.2885,说明能被回归方程解释的变量有28.9%,结果较为满意。回归方程为=50.17897-1.27897 X3,说明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资本结构的提高对公司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实证分析结果与原假设相一致,即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在多元回归模型中,资产负债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关性显著,与每股收益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次结果显示资本结构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拟合更好,与众多学者倾向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所不同。
结论
负债作为双刃剑既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又会增大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经营绩效。本文提出资本结构与绩效呈负相关的假设,并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物医药行业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结构确与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没有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
实证结果与权衡理论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区间相悖,可能是因为我国的债务市场还不够成熟,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债务的控制效应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公司的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管理层难以发挥负债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减少行政干预,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萍.不同成长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乐菲菲,徐伟等.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之相关性浅探[J].现代财经,2011,31(03):80-82
[3]张星文,钟金萍等.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分析[J].会计之友,2011(09):83-85.
当中国A股市场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从6124点一路跌到1665点时,资本市场对医疗行业的态度也就格外明了。2009年一季度共有53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总金额为3.20亿美元,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减少了79家,投资金额下降61%。风险投资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了教育、消费品等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医疗健康行业则被定义为“冷门”行业。
然而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刺激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如今投资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似乎迎来“最好的时代”。自2009年二季度起,医疗健康行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20%。vivo ventures以250万美元认购李氏大药厂6.79%股份、软银赛富投资南通联科药业2500万美元、鼎桥投资注资归真堂7650万元、达晨创投增资晨光生物4900万元、火箭资本5300万港元入股龙发制药……而在桂林三金药业、保龄宝、奇正藏药陆续IP0之后,国药控股更是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因发行5.457亿股而成为2009年医药板块的“大事件”。
这一系列投资、上市,无疑昭示了资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再度认可”。
但资本市场的逐利并不意味着医疗健康行业整体“解冻”。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大都来自医药与医疗器械两个细分领域。这两个细分领域如同两把锐利之剑将寒冰破开,展露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春天”。
“寒冬”之后,尽管料峭依然,但寒冰之下的资本已经开始暗涌。融资、并购、IPO、PIPE,资本正在通过每一条路径进入医疗健康产业。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有着较为稳定的抗风险能力。只是由于对投资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商业运作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医疗健康投资在中国发展得一直很缓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资本的避风港和全球经济亮点。医疗健康产业更是因其抗周期性而成为亮点中的亮点。”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陈立实如是说。
未来十年高速发展
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与一个国家的GDP成正比,即GDP越高,医疗健康产业的投入就越多,医药、器械等细分领域的投入也会增加。”美国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因此可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增加值也占到国家GDP的10%以上。然而在中国,该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也决定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在未来至少10年之内仍然会高速发展。”施毅表示。
当新一轮医改方案面世后,资本就没有停止过对医疗健康市场的关注。“从目前中国医改的内容可以看出,医改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医保。”陈立实表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医改并没有直接有利于新药研发等的政策,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与新药研发相关的领域中,这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而美国风险投资基金Vivo Ventures医学博士赵晋也有相同的看法:“尽管医改对于投资人、企业的具体支持仍然比较少,但是却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指导方向,整个行业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医疗健康产业在受到医改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整体市场出现了细分化,风险投资人对于这种情况也十分乐见。“市场的细分化才能成就巨大的公司。”施毅表示,“每一个细分领域中的机会都是我们要发掘的,不过从市场规模上来讲,仍然是医药大于器械,器械大于诊断。”
虽然前景被认可,但位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分散的小公司缺乏有生命力的产品,质量也不过关,它们的存活都是通过商业手段维持,这样的企业妨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好的医药企业也不能够正常进入市场。”施毅表示。
第二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不仅限制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导致了国内医药企业只能够通过大量的仿制药寻找生存空间。第i则是跨国医药企业产品对国内产品形成竞争威胁。由于药品进口关税降低、价值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加大,都迫使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医药的壁垒与风险
医药与医疗器械处于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中之首,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
刚刚募集了一支总额30亿元、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建银医疗基金,就非常看好医药行业。建银国际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胡章宏博士表示,医药行业的竞争壁垒非常高,一般的竞争者很难进入。“首先是政策性的壁垒。中国对医药行业的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法规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需要获得许可证方能运作。”胡章宏博士表示。
其次是资金壁垒。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其新产品开发具有资金投入高、项目研发及审批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药品生产使用的厂房设施需要专门设计,药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重要仪器设备需要依赖进口,费用昂贵;而且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因此,该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胡章宏博士表示,“再加上医药研发的技术壁垒。”
“不过,建银国际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竞争优势,也是我们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主要原因。”胡章宏博士说道。
医药研发能够拥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来阻断竞争者,还源自国内一些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机构在做着不懈努力;随着一些海外学者、技术人员回到中国推动新药研发、政府投入很多研发资金大力支持,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目前中国医药领域还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因此仍然具有投资风险。“这个行业的风险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也是不可控的风险。”陈立实表示,新药研发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这一点在中国及外国都是一样。想要降低这个风险,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团队。“富达亚洲通常会寻找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进行研究,这些人在国外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经验,也在失败中学会了很多教训,他们将这些经验教训利用到研发中,是能够降低技术风险的。”陈立实认为。
对于投资了药明康德、诺凡麦等企业的富达亚洲来说,陈立实认为要关注两种医药企业
的风险:第一种是以研发为主的医药公司,它们的风险在于技术风险和产品注册的风险,如何避免技术风险,以及如何度过漫长的产品注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种是以药品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尽管它们有一些药品具有注册风险,但是这种企业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市场,由于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能否建立有效的销售团队、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就是风险所在。
若要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团队永远都排在首位。“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团队是否有过研发的经验,其次是他们所从事的研发技术平台。我们不是看其某一种新药,而是要看通过其技术平台能不能衍生出多种新药产品,毕竟单种产品非常不容易规模化。”胡章宏博士认为。而富达亚洲在投资时,除了考虑团队及产品外,还会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资金支持。由于新药研发的周期很漫长,所以在投资这样的企业时,富达亚洲希望能够做一个多种资金与资源组成的投资组合,比如政府资金的支持、投资者的专业资源等,有了这样一种综合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新药研发公司才能够走得更远。
器械的潜力与隐忧
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加速扩张的趋势,已经引起资本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较于2001年,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仅为药品产值的20%,到2008年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33%左右。
“在中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发展的领域。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格局中,美国占40%以上,欧洲大约占30%,而中国仅占全球市场的2%。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陈立实认为医疗器械的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是资本关注医疗器械的首要原因。”陈立实表示,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看好医疗器械领域还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还都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中国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海归们创办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向着产品的研发方面发展,通过产品的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众多企业中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后,短期时间内很难出现同质化或者过多的竞争者。”其次,陈立实表示,“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医疗器械是在生产制造中占比例比较大的行业,因此中国很多企业有潜力走进国际市场,比如迈瑞、威高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占领市场份额。”
尽管聚焦在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本逐渐增多,但是这个行业的风险仍然存在。美国Vivo风险投资基金医学赵晋表示,行业的风险主要有三点:“第一,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周期太长,从最初模型的建立到调试成功再到批准,最后上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科学家投人很多精力,包括很多的资本投入。”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如果从零开始投资,可能投资周期需要五六年甚至十年。
数据来源:WIND,华林证券研究所
通过分析一下贷款利率与上证综指的走势亦有类似的结果,尤其是在2006年至2007年牛市阶段,贷款利率与上证综指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而目前又是加息周期,为何指数没有出现大幅上涨呢?原因又何在?
数据来源:WIND,华林证券研究所
上面两张图足以说明“通胀无牛市”是个伪命题。相反,我们认为,无论通胀与否,既可能出现牛市,也可能出现熊市。牛市的例子已经在2006-2007年可以找到,而熊市的例子可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找到。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是变化的,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利率及通胀因素对股市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完全肯定利率与通胀因素对股市的正面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从历史的经验看,影响股市的因素终究是资金的供求关系。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没有完成之前,利率杠杆的效果不会完全传导到A股市场。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出现了完全背离的走势。在通胀水平可控的状况下,股市往往呈现牛市行情,只有当出现恶性通胀,比如CPI出现同比涨幅10%的时候(比如在1993年年初至1995年的3年时间,CPI涨幅一度超过10%,中国出现了恶性通胀),股市在三年当中整体处于熊市状态。但通胀形势出现好转之后,A股在1996年立刻步入了牛市行情,相对应的通胀水平逐步回落到10%之下。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通胀无牛市”是指在恶性通胀的前提下,而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按照历史经验是指CPI处于10%的情况下,股市是牛市的可能性更大。
换句话说,“通胀无牛市”在目前状况下,它是不成立的。当然,如果通胀形势可控,则往往意味着市场见底回升的机会更大,比如在1996年开启的大牛市就是如此,当时随着通胀水平的回落,利率开始下行,而股市开始掉头向上。
在恶性通胀情况下,股市可能下跌;而在温和通胀情况下,比如在2007年前后的A股市场,股市与通胀之间保持了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加息与牛市之间保持了正相关关系。如此说来,我们将最终否定 “通胀无牛市”这一说法,因为它过于片面和武断。
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通胀与股市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仍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但经验表明,如果通胀的出现是源于资产泡沫衍生出来的货币现象,那么,加息的过程看似在抑制通胀,事实上也是在抑制股市上涨。因此,孰因孰果,或互为因果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但资产泡沫的确在刺激投资者的消费热情,从这个角度而言,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既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亦会伴随着需求推动型通胀的产生。
防通胀策略是流行偏见
既然当前中国通胀水平仍处于10%以下,属于温和水平,那么,我们就无需按照“通胀无牛市”的惯性思维来指导投资。因此,当前市场流行的防通胀策略可能存在误区。比如市场流行以投资消费品来抗通胀的策略,这也可能是一种流行的偏见。
其实在温和通胀的情形下,各种行业都有机会,未必一定是消费品。这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可以得到证实。一般的理论认为,通胀的结果是居民消费品涨价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加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最终企业利润减少。事实上,所谓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的结论在当前也未必成立。
从2007年与2006年业绩披露的情况看,以wind一类行业分类来看,仅有公用事业、能源、材料和日常消费4个行业的毛利率出现同比小幅下降,其他6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是保持快速增长的。即使考虑到上轮通胀末期的08年中报业绩,与2007年中报相比较的结果显示,多数行业毛利率依然是上升的,仅有公用事业、能源、材料三个行业出现毛利率下降的局面,而公用事业的毛利率降幅尤其明显,这说明成本转移较差的行业出现毛利率下降的局面较为显著,但日常消费品出现了毛利率的上升,说明已经将上升的成本开始向下游转移。
数据来源:WIND,华林证券研究所
这说明,即使在通胀环境下,多数企业仍然具有成本转移的能力。因为当前消费者的购买力仍然比较强,而消费欲亦比较高,所以多数企业都没有承担通胀成本上升的压力,即使考虑利率上升带来财务费用上升的可能性,数据表明,诸多行业的业绩仍保持平稳增长。从逻辑上而言,尽管毛利率可能下降,但多数行业的收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只要收入增速快过毛利率的降速,则利润总额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而研究数据亦证实了上述判断,在2007年的通胀过程中,多数行业不仅毛利率、ROE在上升,且多数行业的财务费用并没有出现大幅上升,因此,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多数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降的现象。
从细分行业来看,研究机构一般在通胀过程中看好食品饮料与医药行业等消费品行业,因为上述行业毛利率较高,定价不受政府控制,不可否认,这种逻辑在理论上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从成本转嫁能力的角度来看,医药行业和快速消费品的定价能力无疑是最强的。在通胀周期过程中,两者的毛利率均在上升。但研究数据表明,除了医药和消费品行业以外,从一级或二级细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百货超市、房地产、信息技术等行业均具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
而发电行业作为能源行业的典型代表,因价格管制而无法有效转移成本,所以导致较大幅度的亏损。尤其是在资源价格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中国发电行业大幅亏损的局面若要改观,就必须走市场化定价的路线,因此,对于发电行业受煤价大幅上涨,而上网电价不能自我调整,出现大幅亏损是必然。
但是目前市场对这些成本转嫁能力较强的行业仍然抱有成见,比如当前市场对交通运输行业(包括高速铁路、航运、机场、港口等)的看法。无论是绝对价格,还是相对估值,这些行业的估值水平都处于08年的底部水平,但市场却故意忽略他们的盈利增长和毛利率居高不下的事实。
从濒临破产的北京生化制药厂新生的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正在成为医药行业内人们目光的聚焦点,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由成立之初的不足一千万元,快速飙升到目前的七千多万元,从全国200多家生化制药企业中的困难户,一跃而成为前十位。但是总经理马 一直告戒自己:“这几年有点冒头,要冷静。”他说:企业发展速度太快,我得拉紧缰绳往前走。并决定从现在开始对赛生药业进行一年期的调整,使赛生药业在高速发展下不至于发生偏差,保持产、供、销的均衡发展。
赛生药业几乎不在市场营销上花力气,营销人员在去年以前只有3人,这么多年来都是自然销售,靠的都是产品技术含量高。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总经理马 给企业的定位却是做特色中小企业。仔细分析,马 认为赛生药业不具备资本优势,所以不想搞资本扩张。有一定技术特色,但不面面俱到,生物技术和天然产物交叉是赛生药业的特色,所以,今后将围绕用生物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生化产业这条主线发展,虽然生化制药领域市场有限,马 并不想多元化扩张,无限制扩大。“做成特色中小企业”,这是马 目 目前的目标。这样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有特色,马 相信在未来几年中,即使医药行业发展了,集中化程度提高了,赛生药业也不会被吃掉。
赛生药业选择的发展方向,突出了企业的现有优势。在化学药方面,原始、核心的化合物都有专利保护,做一些修饰性的仿制在今后路会越来越窄;在中药方面,中药复方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成分,但是天然药物的应用实践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借助生物技术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单一有效成分,这是中药现代化和生物技术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生物技术的人不涉及这一领域,搞西药、中药研发的人也不了解这一领域,这样我们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赛生药业是目前利用其独特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全球唯――家能从蛇毒中获得四种单一成分产品的企业,其中去年年底上市的溶栓药纤溶酶在全球也是独家产品。
生化制药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主要从动物内脏中提取药品。相当部分生化制药厂脱胎于肉联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限,赛生药业可谓一个异数。
天然药物有不计其数的成分,其中有对疾病有效的成分,也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何提高天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纯度,提高收率、降低成本,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在生化制药领域,这个问题同样突出,马 坚定地认为赛生药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所掌握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这项技术,能从天然药物中一对一地选择提取有效成分,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纯度,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与赛生药业的纤溶酶同类的老产品消栓灵注射液,同样是从蛇毒中提取的药品,但有二三十种杂质成分,副作用大,这是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最担心的。基于这个特点,马 “最看好纤溶酶”,决定将这个产品打造为今后企业的主导产品,并以此带动企业“高技术”的品牌形象。
事实上纤溶酶的推广面临很大的阻力,马 没有隐瞒他的失望:“去年的销售不如人意,只有几百万”。“药太新,大多数医院的专家都不知道。很多大夫甚至怀疑:中国怎么能做出这么好的药?”为此,赛生药业正与301医院、北京医院等合用,开展药品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目的是让更多大夫了解这个全新的产品,使用该产品,为更多的患者服务,从临床使用反馈的信息增加了马 的的自信:“估计将来市场能做到一个亿”。
将一种上市不久的全新产品打造为企业今后的品牌产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这对中小医药企业来说,风险相当大。因为要让市场了解、要说服医生使用一种他们从来没有使用过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产品,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一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产品被仿造、技术被剽窃等一系列问题。马 准备用3-5年时间来培育这个品牌。“我们在制定这一战略时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这个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其它企业要仿制需要三年至五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相信赛生药业纤溶酶的品牌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
由于赛生药业脱胎于国营企业,营销一直是短板。下一步马 准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市场培育。同时,通过溶纤酶的推广,逐步建立一套适合赛生药业的销售模式。在营销战略上马 有自己的看法,“赛生药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今年还在北京大兴工业开发区建立了赛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但是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不适合建立庞大的营销队伍。随着企业的发展,马 将不断尝试去做,在高度差异化中,逐步形成赛生药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严峻局面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8年开始,国家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列入“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对“九五”、“十五”期间的中药现代化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方案;在“十五”计划里,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工程又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中的生物技术产业的22个重大专项之一,对中医药的产业化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由于加入WTO后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中药自身的特殊性,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将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中药由传统向现代的对接、如何实现中药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与扩散,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以知识产权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及有效工具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根据中医理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进,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药制造体系,在植物的药学属性与药用植物选择、中药材栽培、种植、炮制、成药的加工等所有方面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规范。这些都构成中华民族造福于全人类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因此,中医药同样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中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诸多方面;内容包含中药材、饮片、处方、制药工程、文献及信息资源等。例如,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要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像中药材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组方(处方与配方)、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等,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因此,中药知识产权应该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但是,对于中药现代化,人们强调得更多的是如何采用各种规范以及何种新技术应用于中药产业,而对于知识产权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却认识不够。实际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物力、财力和人才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经营资源,被人们称为“第四经营资源”。中药现代化将产生众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而现代化的这些成果只有固化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各种知识产权,才能真正保护中药企业的合法利益、规范中药市场秩序。
中医药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并不矛盾。专利制度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适用于所有行业,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实际上,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有效工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以专利保护制度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促进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机制,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因为,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给予发明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利而鼓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发明内容,后人可以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明与创造,既避免了社会的低水平重复,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二、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传统是中药现代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工具,并不表明可以无须坚持中医药的基本特征了。目前,对中药未来的发展,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认为中药应该按照西药的人体解剖学以及生化生理理论来加以改造,强调中药西药化,要求中药“与国际接轨”。其实,这样一种观念不但不会使中药得到发展,还可能导致中药与中医相分离,最终使中药走入死胡同。这是因为,中药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西药的特征,它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脱离了中药的基本原则,药物也就不成其为中药了。实际上,在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标准规范,只能由中国自己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机制、依据几千年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来制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之获得国际认可并成为国际植物药的规范与标准。
三、建立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本身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又都包含众多的内容。因此,中药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个保护的问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待。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
中药知识产权具有长链性(中药主要以动植物资源作为自己的原料来源。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必须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中药知识产权的长链性)。由于历史传统,我国在这个长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未能建立起现代规范科学的知识产权体系。与此同时,许多有关中药的知识与技术大都还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存在着,面临着如何以现代技术进行表述与改造的问题。因此,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方面将大有可为。
1.理清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明确各环节的具体情况、技术创新内容以及知识产权的表述方式(专利、商标、著作权)。根据特点,可以将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连结成中药材资源及其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加工制造、处方与配方管理、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质量控制与保障技术、中药产品的包装、中药基础研究、中药临床用途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结合不同特点,选用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方式,对中药知识产权链条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使我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药的国际贸易加以控制。
2.中医药知识产权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选择那些共性的关键技术(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这些共性技术主要包括指纹图谱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以及膜提取分离技术等)为突破口,以克服中药知识产权的难表达性,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战略性的知识产权优势。我国已有民方和验方十万个之多,我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民方和验方进行单方分解,对每种药材的有效部位、有效组分甚至是化合物结构及其各类药物特性进行分析,完成“现代李时珍”的创举。与此同时,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以现代科学范式对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等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原则进行重新表述,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操作规范以及可供国际交流的平台。
3.中医药信息资源将是创造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也将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创新和保护提供有效工具。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分布比较散乱,因此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成立医药分类以及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的权威组织,建立包括中药材资源分布和中成药等在内的各类中医药信息标准数据库,完善数据库加工与检索系统,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与保护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
我国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中药企业习惯于以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数量少、质量不够,专利、商标等意识也强烈;二是非职务发明比例远远高于职务发明,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利用;三是行政保护为企业提供了过度的保护,企业对现行的行政保护过于依赖;四是中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相互脱节。因此,要提高中药知识产权的利用效率,必须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与提高。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加快中医药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查新以及知识产权申请工作步伐。此外,进一步完善各类已完成与政府机构脱钩的中介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中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三)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由知识产权申请、、中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司法等几个方面。我国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本来就非常缺乏,由于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这方面的人才就更是稀少。为此,除了加快高等院校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快相关的人才培训步伐。
四、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关键在于根据中医药知识产权特征,协调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保护法规之间的关系。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从最近对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的修改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与WTO的TRIPS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这套制度如何与中医药行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就专利制度而言,在中药专利的申请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将中医药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到专利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之中,制定适合中药专利审批的具体规则(为此,国家专利局可以考虑将隶属于“化学发明审查一部”的“中药处”单列出来,成为专司中药专利审查工作的“中药发明审查部”,从组织上保证中药专利审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中医理论与中药本身都可借助专利机制而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医药理论的专利化问题,可以参考世界上某些国家的软件专利化的做法)。只有与现代专利制度对接,古老的中医药才能真正地获得新生。
强化商标保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尤其要解决中药企业的“老字号”问题。长期以来,“老字号”已经成为困扰中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例如,“同仁堂”是个已有300多年的中药老字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除了北京同仁堂外,还有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等。这些“同仁堂”们都以中药为主业,但是相互之间却没有任何利益连带关系。因此,一旦哪个“同仁堂”出了什么质量问题,就很可能会产生连带影响,重演“冠生园陈馅月饼”的悲剧(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使用“陈馅月饼”被媒体曝光,上海冠生园集团也受到“株连”,10天内月饼销售量急剧下跌50%。于是,上海冠生园首先站出来声明自己“与南京冠生园毫无关系”,后来四川新都冠生园又联合全国20多家冠以“冠生园”名称的食品企业,准备向南京冠生园“讨个说法”。
冠生园品牌系由1918年到上海经商的广东人冼冠生先生所创,最早经营粤式茶食、蜜饯、糖果。1925年前后,上海冠生园在天津、汉口、杭州、南京、重庆、昆明、贵阳、成都开设分店,在武汉、重庆投资设厂。其南京分店即是现“南京冠生园”的前身。1956年,冠生园进行公私合营。冼氏控股的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解体,上海总部“一分为三”,各地分店成为隶属地方的独立法人,与上海冠生园再无关系。时至今日,全国已有数以百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共占着这个知名商标的使用权)。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根据新商标法有关驰名商标、集体商标以及“权利在先原则”的规定,结合行政与市场手段,实现“老字号”的整合与一体化。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中药的行政保护主要包括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制度。尽管行政保护的初衷是为了规范中药产品的市场秩序,但是由于行政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保护,因而对中药知识产权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现在的问题是,10多年前的行政保护制度到如今已经成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就中药而言,取消新药保护制度。新药保护政策主要是为了便于我国西药企业仿制国外专利药,但是,加入WTO之后,这种作用显然已不再存在了。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药品管理法》对此也没作要求。实际上,如果对品种保护政策进行修改,新药保护制度的某些功能完全可以合并到品种保护政策当中来。
2.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新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第三十六条)。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93年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显然已经不适合WTO框架下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修改。重要的是,中药品种保护的宗旨要从提高中药品种质量、维护中药企业利益转移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上来。为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可做下列修改:
(1)调整保护范围。第一、被保护的必须是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的中药品种,已经西药化的药品不能作为接受保护的中药品种。第二、取消第二条 “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除了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品种外,还应当将获得发明专利的中药品种纳入其中,并且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上。第三、由于行政效力只在一国国内有效,因而品种保护仍然是在我国国内生产的中药品种。但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化经济环境下,这里的“国内生产”不仅包括内资企业,也会包括外资企业,从而体现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这就表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开放政策,借助跨国制药企业的科技实力,让其与国内企业一道,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另外,如果今后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的话,中药专利的国际保护也将得到保障。同时,中药行业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也将得到根本的解决。第四、中药保护品种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鼓励开发野生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中药品种保护必须用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的有关措施,利用绿色技术管理体系保护我国中药产业。
(2)改善保护机制。第一、专利保护机制与分类保护相结合。利用专利保护机制的科学性,使中药创新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同时,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所确定的中药品种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差异,对不同的专利中药品种实行分类保护。因为,专利制度实行的是无差异的等同保护,即对所有获得发明专利的产品一律实行20年的保护期限。不同的发明专利,其“三性”差异可能会比较大,在许多行业里,甚至还存在着垃圾专利的情况。以专利机制对中药品种进行分类保护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行政手段对真正的创新药品进行差异化保护,真正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步伐。第二、分类保护。行政保护自然要实行分类保护,可以考虑结合现有的新药保护和品种保护的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4类或5类。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套机制就相当于让专利保护与中药品种保护成为中药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保护方案。虽然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效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在保护效率与力度方面尚嫌不足,而行政保护则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因而能够适应企业对中药行政保护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如果行政保护程度高于专利保护的话,中药企业将优先选择中药品种保护。此外,由于中药行政保护结合了专利制度,因而避免了与WTO有关法律与原则的冲突。
(3)合并保护期限。合并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之后,行政保护的期限应该减少,但是必须长于专利保护的20年,以真正体现差异化保护的目的。在WTO的机制下,这种较长期限的保护将促进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医药行业,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也许会因此获得新生。
(4)改革管理机构。目前的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工作由“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具体负责。中编办明文规定,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为事业编制,经费自理。但是,品种保护整合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与药政管理职能,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显然属于政府职能。因此,将“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定为“事业编制”且“经费自理”,会给具体的评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关键词:医药企业;成本控制;现状;成本控制意识;对策;探讨
当下,许多医药企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有的同时拥有好几家企业共同经营,形成一个产业链或价值链经营体系。用低成本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是一个重要的和可行的方式。企业成本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及其市场竞争力。财务成本管控是最简洁高效的方法,也是医药企业致胜的关键。
在医药行业中,由于国家医改政策不断出台,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和药品招标集中采购措施的推出导致药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对于医药企业利润影响较大。企业因经营业务范围与企业规模的不同,使得成本控制手段也各有特点。在过去的若干年,人们对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单一的成本管理上,最终导致管理失败。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把各种已发生的成本和可能发生的成本、相关和无关的成本进行权衡,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目的。在我国,医药企业的成本控制现状很令人担忧,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成本控制意识淡薄、体系不完善、手段滞后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医药企业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并获得最佳的利润空间。因此,成本控制管理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医药企业的利润普遍保持高位水平,但是国家为加强对医药市场的调节而不断调整出台的政策法规也给各医药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危机,最主要的管理在于成本控制。
二、医药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一)控制不全面、前瞻性不足
成本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目前企业成本控制侧重于正常成本控制的需要,而对企业非正常发生的成本管理不够。许多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忽视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科学性,而成本控制的手段还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传统的成本控制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前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二)制度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些企业却将成本考核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却执行不下去。即使执行了,也不能有效地在企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让员工真正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没有将考核指标切实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成不到调动人员积极性的目的,只停留在简单的形式上,真正将制度成为了条条框框,而不能成为企业的新鲜血液。
(三)缺乏有用性
成本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是一个企业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在我国许多企业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产品的需求如何,导致成本控制在管理决策上出误区。
(四)员工成本意识缺失
很多企业员工认为成本控制管理是财务部门和少数管理人员的事, 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任务,与自身无关。因此,职工缺乏成本意识,缺乏降低成本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哪些成本可以减少、怎样控制成本增加等问题毫不关心,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意识,企业公共资源和原材料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我国许多企业成本控制只控制生产成本,而对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控制重视不够,所以在成本与技术之间无法进行合理的权衡。成本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综合性指标,不只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层,同时也涉及到各阶层的人员。长期以来,人造成员工意识淡化,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医药企业成本控制对策
(一)扩大成本控制的范围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把成本控制放在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而对成本控制中的供应和销售环节考虑不够,忽视了其环节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成本的控制,还包括流通领导成本的控制,还要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要完善成本控制的内容,就要重视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的成本控制。
(二)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不断减少,而间接费用的比例则随之扩大。企业的成本控制应与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挂钩,应以科学的成本效益观念看待,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企业的所有成本控制活动应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方分析并判断投入的必要性,减少投入,充分认识到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限的,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不只是节省或减少成本费用支出,而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从新产品的设计到老产品的改进及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现代企业不能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控制成本,不能将成本控制和降低成本同等对待。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生产的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
(三)建立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成本控制方法措施的合理有效和保证成本控制措施的顺利实施,要建立各种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成本控制保障措施。为了建立成本控制保障措施,除了建立一系列的业务处理与报告应该遵守的程序制度和相关规范外,还应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来保证企业内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的方式进行。这此措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形成过程本身,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控制成本控制的需要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具有基础性和防范性的作用。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了及时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还应以外部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详细的观察,对可能出现的影响企业的重大变化、可能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做出及时的反映,使企业有充裕的时间做出决策。
企业必须重视制定竞争战略,从企业的全局出发,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以及互换性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综合性的全同分析,从而对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全面深入的了解。把成本控制应用到价值链的和各个环节,寻求降低企业成本的各个环节,消除一些既消耗成本又对提高企业价值和竞争力没有帮助的环节,尽量降低成本。
(四)增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
在企业运行的各项活动中,所有政策制定和执行者都是人来决定的。因此,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参加,只有全体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时,成本控制才能在企业中成功实施。提高现代成本控制意识,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提高对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重视,改变成本控制就是降低产品成本的传统看法,改变成本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降低的错误观念。
企业内部管理层者在改善成本控制措施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积极调动员工参与政策落实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薪酬绩效制度机制、管理层行为自我约束、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建立企业的成本控制文化,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员工的薪酬待遇。
每一家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要面对成本控制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及对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将企业利益最大化,才能以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现在的投资者问题已经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了,相应地我们的上市公司治理也会随之而越来越规范,这对于CFO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利好。”刚刚结束了健康元和丽珠集团两家上市公司共同召开的网上公司治理投资者交流会的丽珠集团常务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安宁兴奋地表示。
巧合的是,健康元和丽珠集团这两家联动性越来越强的华南医药产业巨头2007年度中期的盈利均大幅预增,作为先后担任过其CFO的安宁来说,心情的愉悦和自豪溢于言表。
一个高成长企业的 “正本”运动
2001年6月,健康元的前身――太太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举募集17亿元资金,令同行惊羡,也让太太药业公司当家人朱保国成为资本市场新贵――太太药业上市当日以41.79元的收盘价加之朱保国47.54%的间接持股份额,其身价达到了54亿元,迅速刷新了当时王文京刚刚创造的50亿元身价纪录。
然而,随之而来的福布斯2002年中国大陆100强富豪排名第36位的光环并没有让朱保国头脑发热。在上市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置身于上市公司,如同生活在玻璃柜里的透明化运营压力,使朱保国清醒地意识到太太药业八年来高速成长下财务基础的相对薄弱,于是通过专业猎头公司为其寻找一个优秀的CFO。
“当猎头找到我的时候,我刚好处在离开工作七年多的会计事务所的职业空白期,当时也在考虑转型的问题,所以很快我就和朱总见了面。”令安宁没有想到的是,朱保国在一次几个小时的面谈之后,便力邀安宁加盟,“朱总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特别容易感染别人的人,虽然我当时对医药行业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我当时就很认同朱总的很多思想。”
安宁来到太太药业之后,首先快速了解了太太药业的财务管理体系,然后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研究公司的业务流程现状。然后,已经有了定见的安宁找到朱保国,把自己改造太太药业财务体系的整体想法和盘托出。
“当时结合我了解到的各环节信息,我的看法是如果简单地对财务体系的小修小补,可能短时间内见效很快,但很多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和优化。所以我希望能从业务流程的重整和规范入手,这样虽然见效慢,但效果不会反弹,企业的运营质量能得到实质上的优化。”听起来安宁已经颇有老中医“治标不如治本”的感觉,“而我的解决方案说来并不复杂,就是上一套适合我们的ERP信息系统。”
当安宁把解决方案提出来时,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让朱保国认同,“毕竟是一笔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入,而我也刚来三个多月,ERP更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令安宁感动的是,朱保国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方案。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安宁四处奔波进行系统选型,实地考察了20多个不同厂商的样板用户。
“最终我们还是不出意外地选择了SAP,因为它的药业行业解决方案融入了全球最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理念,这对于定位于2010年进入全国医药五强的太太药业来说非常契合。”迅速把握了朱保国战略意图的安宁以快速选型、快速决策和快速实施的连贯动作完成其改造太太药业运营体系的第一步。
事实上,严格来说安宁在太太药业的ERP实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信息化案例。
“从我的经验来看,单纯的财务问题解决起来是并不困难的。当时太太药业财务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长年高速成长带来的整个公司业务流程的不清晰,财务归集的大量经营数据其实在源头上就存在问题,这样一来,产生的问题单单靠财务环节本身是无法解决的。”思路清晰的安宁把信息化当作太太药业的业务流程“正本”的契机,“当时很多业务部门也是很难推动的,我的主要精力都是用来和各业务部门的人沟通,让大家明白业务流程重整对业务部门自身的好处在哪里。”
“正本清源”后的太太药业很快在朱保国掀起的一连串并购风暴中迎来了第二轮高增长。2002年4月,太太药业变更募资投向,以1.4亿元收购了健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且购买了享誉中国30年的“鹰牌”花旗参注册商标所有权,迅速拓宽了保健品的经营领域。几乎与此同时,朱保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对丽珠集团的购并行动,通过受让丽珠医药集团法人股及流通股等不同方式,控股丽珠集团23.31%的股份,成为丽珠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并从2002年7月1日起,将其纳入太太药业报表合并范围。此后朱保国不断增加手中的丽珠筹码,最终牢牢地掌控住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2003年底,朱保国力排众议将品牌价值已达18.3亿元的太太药业更名为健康元,手里握着一个流程优化、运营稳健的高成长公司的他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用5~10年的时间进入全国医药行业前五强的路线图。
一个成熟企业的非财务再造
安宁在太太药业一年多时间的“快刀斩乱麻”,让一贯用人不疑的朱保国对这个当时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年轻CFO另眼相看,并决定将这位爱将派往一个更艰巨的战场――整合刚刚收购的、已经有20多年发展历史的丽珠集团。
“出任丽珠集团的财务负责人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时健康元的业务流程已经基本厘清,财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也完全调动起来了,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也趋于成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相对比较平稳的阶段。再换一个环境,很可能需要重头再来,而且我的家在深圳,新工作需要长驻珠海。”性格爽朗的安宁毫不掩饰当初接受这一任务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创建于1985年的丽珠集团是国内著名的药业巨头,其旗下的丽珠得乐更是伴随着长年投放的央视广告走入千家万户。早在1993年,丽珠集团就成为全国医药行业首家A、B股股票上市交易的公司;1995年起跻身全国医药工业50强;自1999年起连年入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丽珠”注册商标于1999年1月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丽珠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早在10年前它就达到了10亿元以上的销售规模,不仅旗下直接投资的工厂和分支机构发展了很多,而且参股企业非常庞杂。对丽珠的业务梳理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由于历史较长,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往往盘根错节,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安宁很清楚对丽珠的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经过几个月的摸底,安宁大致形成了一套思路,“虽然从表象上看,丽珠和当初的太太药业很多地方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不能吃同一服药。用一套信息系统可以很快使得高速成长的太太药业实现流程再造,但丽珠的问题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太太药业,所以我的入手点不应该在信息化,而是业务运营主框架的清晰化。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除了知识管理系统和SAS商业智能系统这样偏重于局部深度应用的信息化工作,我们并没有全面克隆太太药业的信息化模式。”
此时,以500万元贷款起家的丽珠集团创始人、原丽珠集团总裁徐孝先已经退位,身为董事长的朱保国从中美史克挖来台湾籍的职业经理人萧思阳出任丽珠集团总裁。针对长期以来丽珠集团产品线庞杂、销售过度分散、利润率不高等症结,萧思阳和安宁决定迅速对二级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很快将下属的54家企业精简到22家。仅仅一年后,丽珠集团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了30%,在2003年医院用药排行榜上位居第三,仅次于西安杨森和辉瑞。
“业务运营的主框架不清晰是丽珠利润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些国内同行的利润率可以达到25%,是我们当时利润率的三倍多。比如说,销售环节是国内制药领域最大的成本中心,但丽珠的销售体系偏于陈旧,销售策略和市场推广方式缺乏自己的特色,而且公司层面对于销售机制的研究和创新,在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透过树立与同行表层的数据差距,安宁读出了隐含的业务问题关键所在。
就上周盘面而言,包括地产银行在内的大盘权重股纷纷放量走高,这表明市场已经基本消化了IPO即将开闸的不利因素。具体来看,上周市场超过五成个股上涨,其中沪市主要大权重股几乎全线走强,银行、地产,铁路基建、券商成为领涨龙头。
从6月15日起,银行类板块继续演绎上攻走势,当日金融指数涨幅超过5%,其中建设银行一周内大涨14.10%,在其带动下大盘以5%的涨幅报收于2880.49点。银行类股扮演了大盘上升的中坚。值得注意的是,权重股行情自4月底就已启动,开始还有如煤炭石油等板块相为应和,但随着行情的演变,尤其是进入6月以来,已经逐渐变成银行类股的独舞,“二八”现象已经展露无遗,银行股行情持续使上证指数似乎愈来愈接近3000点时代。
纵观多家投行对银行类股的点评后我们不难发现,对银行股走强原因的解释集中在两点:一是估值洼地效应,二是经济复苏预期。但是,市场分析人士同时提醒,随着股价的逐步走高,A股市场唯一的估值洼地将被填高,而经济复苏的预期如不能演变为经济复苏的现实,银行股当前的跃动或许会是A股的末路狂欢。
对于基建、券商板块的后半程崛起,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这两个板块前期调整较为充分,整体涨幅不大,再加上在IPO重启的催化下,券商和参股券商板块走势较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尾盘,生物医药大幅跳水,如海王生物、达安基因等。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明芳表示,由于最近医药板块短线涨幅较大,在“二八”现象愈演愈烈的市场氛围下,投资者要注意回避其短线风险。
在对后市的看法,市场分歧依然较大。根据今日投资好友指数显示,仅有四成机构表示大盘会继续上攻,但普遍认为对于个股操作的意义不大。对此,我们认为后市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首先,“大象狂舞”能否继续?
先来看看“大象狂舞”持续演绎的根基。一方面在于IPO重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沪综指在高位背离尚未形成之前着实需要通过上涨来修正这一趋势,权重股的技术也支持这一方向。我们认为,“大象狂舞”到底还能否持续疯狂,几大因素或许有重要作用:第一,权重股的作用。先说到招商银行,作为两市最重要的权重股之一,该股上周五停牌。在该股停牌的过程中,周五整个金融板块依然持续上涨,因此该股复牌后的补涨动力很可能是短期大盘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心理预期。目前的大盘走势用一般的思维很难去解释或者预测,从操盘手法上做一个简单猜测或许有所帮助。投资者不妨试想一下,如前期退出的资金想要借道新股发行的利空来建仓的话,今天的走势似乎没有给出多大的机会,那么后市的操作空间就有了。第三,货币支撑。有货币支撑的市场动力不缺乏。
其次,回调迹象已经出现?
关键词:制药行业药品品牌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
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丹.品牌药归来[J].中国药店,2007,(2).
其中,中国建材集团以344.6亿美元营收第三次上榜,列第319位、全球建材企业第2位;中国医药集团以261.9亿美元(合1650亿元人民币)营收第一次入围榜单,位列第446位、全球医药企业第10位。这也是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家跻身500强的企业。
4年前,宋志平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出任营收规模650亿元的国药集团董事长。彼时,宋志平在接受《英才》采访时给自己定下目标:十年后,全世界如果只剩下五个医药公司,其中应有一个是国药。
2013年9月,再次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他乐观地预计:“今年国药集团的销售可能要超过2000亿元。”
过去10年中,国药集团的营业收入年均增幅32%,利润总额年均增幅45%,总资产年均增幅32%。毫无疑问,从收入规模及增长速度来看,国药集团表现耀眼。
然而,在医药行业,大多数观点仍然认为只有研发才是王道。事实上,医药研发和制造业务的利润率也确实比流通业务高出许多。而在国药集团去年1650亿元的营收中,主要来自国药集团传统强项"医药流通配送",医药工业的收入仅为130亿,位居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十强榜中第8位。
作为一家以流通为主、利润率微薄的企业,国药集团如何与那些利润丰厚的跨国制药巨头竞争?
在医药流通领域,国药集团已经是国内市场上遥遥领先的老大;但在研发和制造方面,国药集团的优势并不突出,未来它将如何弥补“短板”?
疫苗、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院与大健康产业……哪一个将成为国药集团的下一个发力点?
笑言对国药最大贡献就是在国药主业"医药产业"中加了“健康”两个字的宋志平,虽然他和他的国药团队未来要走的路或许并不那么平坦,但令人期待。
重新讲故事
在今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共有10家医药类企业。除国药集团外,其余9家都是以研发见长的跨国制药公司,其中辉瑞制药的利润率达24%,利润率最低的默沙东,也有13%;相比之下,国药集团不到2%的利润率,倒是更接近零售行业老大沃尔玛(利润率3.6%)。
对于“靠卖药发家”、低利润率的质疑,宋志平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用终端拉动实业”也是一种不错的打法,国药集团以流通商而非大药厂的身份跻身500强,并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没有配套的物流和服务来支撑,制造业其实是苍白无力的。过去很多人崇拜制造业,觉得工厂冒着烟才是在‘干正事’,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做的是无烟工业,没有污染、没有排放,也能做到500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型升级。”
4年前,宋志平出任国药集团董事长的同时,国药控股(01099.HK)已敲定上市。“国控本身是以医药流通配送为主的,上市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建全覆盖全国的商业配送网络。”两年前,宋志平曾对《英才》记者这样说。
在国药控股上市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内共有1.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其中八成以上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到1亿元,前三家的总市场份额约20%。而在美国,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麦克森药物批发(MCK)、卡迪纳医药(CAH)、美源伯根(ABC),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医药商业网络急需整合。国药控股在关键时刻上了市、融了资。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分销配送及零售网络,正如宋志平说“先把网络搭好,剩下的事情都来得及。”
此后一年,商务部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跨地区、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元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占全行业年销售总额80%以上。”2011年,国药控股成为国内第一家销售额超千亿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
如今,通过大规模的整合,国药集团的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176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率达95%;拥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30个配送中心和近300家分销中心。
曾经与国药集团规模相当、被业界并称“三驾马车”的另外两家央企——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201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0亿元人民币、981亿港元(约合789亿元人民币),与国药集团差距明显。
“国药的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在国内没有人能超越他。”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认为,国药集团的整个体系基本已经搭全了,这让它相比其他同行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中国医药行业的“三驾马车”,都在全国配送网络的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在中国,医药流通有很多政策壁垒,每个省、每个区域的政策可能都不一样,而且上游的制药企业很少有特别强势的,不少制药企业必须借助有资质的流通商才能完成药品的配送和销售,这种背景造就了国药、九州通(600998.SH)这样的商业巨头;而在美国,像辉瑞这样的上游大药厂,非常强势、议价能力很强,而且其全国的流通体系基本是统一的。因此,药厂只需要找经销商代为销售,药品的价格和售后还是由药厂自己掌控。
不过,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虽然国药集团体量已经堪称“巨无霸”,但目前来看,并未对整个医药流通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是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发展趋向规范。
除了传统的医院、零售药店等渠道,在电子商务领域,国药集团也开始发力。
今年7月,国药集团旗下的产业基金国药集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向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医药商业领域,面向医院的第一终端基本已被占领完毕,市场集中度很高;而以药店、诊所为主的第二、第三终端市场,被1万多家小型医药批发企业瓜分,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想象空间较大。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客户数量多、地区分散、单位规模小,服务成本、服务难度都远远超出第一终端。
作为国内第一家B2B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珍诚医药在线已在这一市场上深耕10年之久,其创造的“药联5万家”、“云联千商”的模式,正是针对这一市场“多、小、散、乱”的特点。在此之前,其已经获得包括华睿投资、通联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
据统计,2011年,中国医药电子商务规模仅为4亿元,到2012年就超过15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00%。
“相比其他行业电商的持续烧钱、大起大落,网上药店相对更稳定,一般实现盈利也更快。”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药品比较特殊,相关部门对于网上药店的交易资质有着严格的管控,网络售药的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这就避免了“一窝蜂”式的恶性竞争。
“老大”的短板
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国药集团旗下主营医药商业的上市公司国药股份(600511.SH)、国药一致(000028.SZ),净利润率分别为4.1%、2.6%;而专注生物制药和诊断试剂的天坛生物(600161.SH),净利润率则高达24.9%。
但在国药集团1650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制药工业板块的销售规模仅130亿元,天坛生物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仅9亿元。
谈及国药集团的发展前景,张发宝认为,“要成为真正的行业支柱,不仅要控制终端,还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商业零售网络可以通过并购在短时间里迅速做大,但医药研发和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高,靠并购快速做大的路不一定能走得通。”正略咨询合伙人陈庚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这样的担忧。
宋志平也坦承,国药集团虽然在国内已是公认的“老大”,但要成为全球大佬,最大的门槛是技术,研发和制药是未来必须要补上的“短板”:“我们这几年主要把精力花在搭建商业网络上了,现在调过头来就要开始整合医药工业,这个进展也应该会很快。”
他对医药工业板块的期望是:在2015年之前做到500亿元营收,其中化学药在300亿左右,生物制药和中药各1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对《英才》记者表示:“国药集团在意识到自己的研发能力弱后,也着重在此方面施力,拉高短板,能够容纳的财富就会更多。”
国药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制造板块收入的5%—6%,拥有2名工程院院士和几千名科学家。作为集团研发方面的核心平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为中国整个化学药行业贡献了50%的技术来源。
当初刚宣布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重组时,医工院里很多人都想不通:我们搞研发的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卖药的呢?
为此,宋志复去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沟通,用协同效应去说服他们:“一旦大家联合起来,此国药就非彼国药,我们能做成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对大企业集团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协同效应。”
重组后,医工院的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11月,在上海医工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医工总院成立后,国资委拨付了5亿元资本金来支持它的发展:“这是这么多年来国家为医药集团拨付的最大一笔资本金。”
过去两年,国药医工总院向跨国公司出售了两项技术,作价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600万美元,在宋志平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过去都是我们从发达国家买技术,现在也有人家来买我们的技术了。”
在刚刚过去的10月,由国药中生成都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得到全球市场“通行证”的疫苗产品。
国药中生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疫苗生产商,在国家计划内免疫疫苗市场,占有80%的份额;在全球市场,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国药中生近3年的出口疫苗达到1500万美元左右。
陈庚认为:在医药工业方面,国药集团的实力虽然并不算最强,但它在疫苗、制剂、现代中药、器械等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选中一两个重点发力,有可能很快做到老大。
对于医药工业板块,除了自主投入外,宋志平还打算将“并购重组”这把牛刀也拿来小试一番。
近几年来,国药集团先后收购了国内医用中间体7-ACA的主要生产商山西威奇达药业、印度仿制药生产商Aurobindo Pharma Ltd的中国子公司——阿拉宾度(大同)生物制药公司等。
2012年11月,宋志平还公开表示,国药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希望能收购海外科技企业。
在研发上,中国跟海外的差距确实很大,因此,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过并购,把好技术拿过来。为了与强势的跨国制药公司合作,宋志平甚至愿意放弃他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七三原则”(见本刊2011年第3期,《宋志平:做好的逻辑》)。
大健康平台
“大健康平台”是宋志平为国药集团规划的一个发展方向。
今年6月,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国药集团以现金出资,占70%的股权,对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和新乡市中医院5家医院进行集团化管理。
“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是我们能分配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另一方面,对国药集团来讲,如果有自己投资的医院,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销售上,就又有了一块稳定的市场。”
在中国的药品市场上,医院占据了八成的市场销售,药店等零售渠道仅仅占两成左右的份额。因此,医院对于医药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至于要把医院办成什么样?王永庆创办的台湾长庚医院是宋志平心目中的一个样本,他希望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也能在即将到来的公立医院改革中起到鲶鱼效应:“世界上最好的组织是企业。对于医院来说,企业化运作能使它效益更大化。”
“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目前是不分配利润的。”按照宋志平的想法,要把利润先留在医院,用作再生产、再扩大。但从长远来讲,最终还是要用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甚至会培养它上市”。
宋志平的布局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医院进行试点,然后建立模型,再推广开。“如果有10个左右的医院在手上,一是可以总结经验,二是可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再去吸引投资,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继续做。”
其实,早在2004年前后,卫生部就曾出台过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的政策,当时,也有不少医药商业和生产企业以托管、收购的形式投资医院,但由于那时的市场开放程度有限,真正经营好的医院并不多。
现在,医院市场开放的信号渐趋明朗。10月14日,中国第一个健康服务业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因此,资本市场对于医院的盈利能力十分看好。张发宝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现在是投资医院的黄金时间。
除了医院,国药集团在2012年底先后投资控股了“1健康网”、现代阳光体检公司,杀入体检行业,宋志平希望国药还能涉足养老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美国健康服务支出约占其GDP的17%,经合组织国家一般也在10%左右;而中国当前的比例只有5%。
“我总是讲央企要深根于大行业。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确是个大行业,但不局限于医药。美国的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大概有3.5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医药这一块只有3000亿美元。因此,不是说医药不重要,但作为国药这样的大型央企,又不能仅仅做医药,还应该拓展相关的领域。当然,不能搞简单的多元化和多角化,而应该从自身出发,做那些和原来的产业有关联的事情。”
轻资产并购
成立于1998年的国药集团,一向有并购重组的传统,至今一路合并了13个“中字头”的企业。
尤其是在2009—2010年,国药集团一口气与中生集团、上海医工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3家重量级央企进行了重组。
在并购重组中,最难的是文化的整合。而宋志平自豪地告诉《英才》记者,国资委领导曾经评价过,国药集团旗下4家央企的整合是所有整合里最成功的,“文化融合的非常好,迅速达到了合心合力。”
而新国药集团的快速增长,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间断地收购、兼并重组。
也有人曾质疑,为什么老要收购人家,自己建不行吗?
关于收购的好处,宋志平在前些年中国建材的发展过程中就深有体会。过去10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并购过600多家企业。在宋志平看来,有时候自己从零开始新建,对时间和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海螺水泥用40年时间做成了全国最好的水泥企业,中国建材也想要做到最好,难道也要花40年吗?而且当时水泥产业已经处于过剩状态。那么我们就去整合现有资源,用了7年时间,做成了一个超过海螺的水泥企业。做医药也是一样。现有的药店已经在最好的位置上了,难道我们非得在它旁边再开一家吗?其实,把那些分散的药店和网络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模式和集团效应,也是一种价值创造。”
至于风险,宋志平认为并购要比自建的风险小,“比如说,并购一家水泥厂,你能够清楚地知道它有多少销售额、多少利润、市场在哪儿。要是自己建一个工厂,从设计到建厂、生产,再到把产品卖出去,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你有多大把握能预测三五年后的市场呢?”
对于中国建材和国药,宋志平认为二者的并购思路是一样的,都是以整合资源来实现快速成长,但具体操作方式则区别很大:“建材大多是‘短腿’产品,它的并购着重要考虑的是区域战略;而医药的并购几乎不需要考虑区域,其资产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并购时能否准确估值是最关键的问题。”
由于医药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其并购并不像建材行业那样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风险更大。
不过,宋志平并不惧怕风险:“高风险、高收益是通行的道理。风险和利润本来就是双刃剑。全世界做企业的,没有谁能获得高收益还能规避风险的。”
外行董事长
2009年6月的一天,宋志平正在前往首都机场的路上,突然接到国资委的通知,要他回去开会。
折回到国资委,宋志平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国资委领导决定任命他担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要把我从中国建材调出去?
宋志平在中国建材集团干了30多年,带领这家当初只有20亿元年收入的公司上市,一路过关斩将、合纵连横,做到今天年收入2170亿元的行业巨无霸。
毫无疑问,他对中国建材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于医药,他从未涉猎。
因此,在接到任命通知后,宋志平答复的第一句话是“医药我不懂”;第二句话是“要是让我当国药董事长,建材这边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个开头,以后要逐步把我调走”,国资委领导答应派人去中国建材,把这件事情讲清楚:绝不把宋志平调走,只是让他当个“双料董事长”;第三句话是“如果组织上认为这种方式好,那我就去做,我服从安排”。
15分钟的会开完,宋志平赶到机场,还赶上了原班飞机。飞到伦敦落了地,他立刻打开电脑,看看国药集团都有哪些业务,经营情况如何。
后来,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内部报告会上讲:“来国药当董事长,其实我有挺大压力。社会上有一些看法,说怎么做建材的去做药。我只知道国资委在让我过来的时候,有一条选择标准就是要找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既然来国药做董事长,就应该学些东西,至少要做到外行中的内行。”
正式走马上任后,宋志平很快去基层跑了个遍。有时候在药厂参观,他会详细询问关于各种萃取工艺等流程细节。大家觉得很好奇,董事长不是外行吗?怎么懂这个?
这时候,宋志平会笑着说:“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有机化学啊。说起来,建材是无机化学,制药是有机化学,制药才是我的本专业呢。”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有人能靠30多年前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去掌管一家企业。事实上,宋志平接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后,几乎把原先还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和思考了。
“我不吸烟,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也不打高尔夫球。很多人说那你干嘛啊?我说想问题,想累了就去看书,看书累了就去想问题。”
几年下来,国药集团上上下下慢慢地忘记了宋志平原来是个“外行”。
“因为我太融入了,甚至在开董事会商量事情的时候,他们也经常忘了我其实是个外行”,宋志平笑道,“但是我必须提醒自己,我还是个外行,我有自知之明,虽然很多事情我想了很多遍,但我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想错了。”
怕自己想错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多听各方面的意见。
国药集团的董事会一般都是从早上9点开到晚上9点,中午吃盒饭,大家边吃边讨论,晚饭就要到9点之后再吃。这样可以保证9个董事人人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中国建材,宋志平身兼董事长和CEO,从战略决策到具体事务都得管,“在建材,你不让我做我也得做,大家也得要我做,我要是想当‘甩手掌柜’,他们会跑到我家里来找我。”
相比之下,他在国药集团做的是“纯粹”的董事长,在董事会里也就是“九分之一”,只管大方向和战略,不干预、不参加执行层面的事情。宋志平觉得这样的制度也不错:“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所有的制度都要和实际相结合。”
药价虚高:错不在流通商
《英才》:有人说,当前药价虚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流通环节加价太多。国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流通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宋志平:道理很简单,如果真的是流通环节加价太多,我们不是应该挣很多钱吗?事实上,你看到流通业务的利润率是很低的。不过,因为这个行业比较混乱——美国90%以上的药品流通只有3家企业在做,而中国有1万多家——这的确造成了一部分资源的浪费。
此外,药价高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以药养医”。现在中国的医院里,药价实际包含了供养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
《英才》:国药集团的销售渠道里,零售和医院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宋志平:三四千万收入,这算很好了,普通位置的店,年收入不到1000万。
《英才》:基本药物配送占的份额大吗?
宋志平:占了一大块。做流通零售行业的,关键看规模,哪怕利润率很低,一旦规模大了,都能赚钱。所以我们一直在做基药配送。
《英才》:今年国药集团首次进入500强。不过对比来看,国药的利润率比500强中其他几家医药企业低不少。
宋志平:确实,老有人问我说,怎么国药全是靠卖药啊?工业做得这么少,怎么跟人家竞争啊?第一,我们也做工业,今后会加快速度;第二,靠销售做大不丢人。国药集团走的是终端带动上游的路。
在中国来讲,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如果你手上没有市场,你的药厂怎么做?所以你看现在国药这几年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我们在市场上占领了先机,很多药厂要通过我们的网络进行销售,这样密切的关系也为选择性并购提供了一个前提,很多药厂愿意被并入国药,因为国药除了投资,还可以帮他卖药。终端网络是一个基础,现在国药的基础已经打好了。
投资医院:做更大的事
《英才》:6月,国药集团在河南收了几家医院,今后会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吗?
宋志平:会。我认为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我们能分配到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一两个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加大力度。
《英才》:其实,除了国药,还有不少别的医药企业也在做这件事。你觉得国药有什么优势吗?
宋志平:会比他们都快,一定会做在别人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人,是一个想好了就做的人,不会拖泥带水。你别看我性情很温和,说话也慢吞吞的,但我做事不是这样。我是说做就做,而且会不断督促下面的人。
《英才》:对于投资医院,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宋志平:因为最近才刚刚进入,其实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我大致的想法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试点。一方面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之后拿这个再去吸引一些投资人,比如说一些基金、私募,再投入,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做更大的事。
生物制药:先赶上再说
《英才》:在研发和制药领域,中国整个行业都相对落后,国药要在医药工业上发力,有哪些好方法?
宋志平:国外的跨国公司确实走在我们前面,不论从研发还是技术、产品,差距还是很大的。首先必须要承认这个差距,事实上,我觉得整个中国经济都是赶超型的,只有赶上了,才能谈得上超越。
至于追赶的方法,我们的想法还是要和跨国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过去我们和跨国公司合作要求自己控股,现在就放弃了,可以采取我们参股,别人控股的方式。
《英才》:合作的具体形式呢?国药负责哪些工作?
宋志平:跨国公司有好产品、有完整的工艺,我们不参与太多研发。合作建厂,国药主要负责制造和流通。
《英才》:那国药能拿到核心技术吗?
宋志平:中国一开始制造汽车不也是引进嘛、手机不也是引进嘛。如果中国当年不跟人家合作,今天自己能会做吗?这其实就是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
《英才》:你去年也提到直接去海外收购生物制药公司。
宋志平:对,这也是一条路。主要是在研发领域,希望收购一些科研中心、高技术公司,毕竟在技术上国外比我们要先进很多,通过并购,充分利用国际上的优势,也是一种集成创优。
《英才》:去国外并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宋志平:首先,挑选到一个好项目很不容易。找到项目后,怎么能够准确的估值?尤其是在生物科技领域,很多项目是正在培养发育过程中的,你怎么判断它是否能够做出来,这里面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是高风险高收益。一个项目看起来越好,隐藏的风险往往就越大。
《英才》:有没有你觉得很好的项目,但因为估值太高而放弃的?
宋志平:放弃的多了。其实国药集团的底子并不厚,要想进行大的收购,我们的实力还有欠缺,所以我们必须精挑细选、提高命中率,减少失误。
真正董事长:决策执行分开
《英才》:作为国药集团的外部董事长,有没有你提出的提案被否决的?
宋志平:当然有啊。在国药,不管是谁提的提案,都要首先经过经理层,再到董事会。在董事会上大家一人一票,董事会有九个人,我的意见只是九分之一。
《英才》:对你来说,在国药集团做董事长难吗?
宋志平:当时国资委说,我这个外部董事长不需要坐班。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是每周去两天,后来我发现我去了之后,总经理得不时地来我办公室汇报。我在国药是不管执行层面的事情,如果我讲了很多话,人家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后来我觉得还是不去为好,听国资委的,不坐班。结果一不坐班,我这个董事长就做得非常好,跟总经理关系也很好。他只要定期跟我汇报,我就管决策、战略思想,定期给大家上上课、分析分析问题。
《英才》:作为央企的第一位“双料董事长”,你觉得这种制度以后适合大范围推广吗?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绩效
1 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评述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到今天,已得到不少企业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但在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仍有较多的不同看法和误解,从而也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对这些不同的看法的评述,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积极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可行性的。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高成本损害效率论分析
首先,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并不是完全不受国家干预的,企业完全自由的经济社会,是不存在的。企业是社会的一员,就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就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履行对社会的基本义务,因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遵守国家基本的道德和法律义务,是必不可少的。况且由于企业的趋利性,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易对外部产生不经济性和“搭便车”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反过来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长远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而言,国家适度的调控是必要的,国家的调控并不一定导致社会和企业效率的低下。
其次,企业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并不等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对私利的追求可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事实是个体对自己利益追求的同时不会自觉地追求公共利益,反而有意无意地损害社会利益。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将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即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并不一定会导致高成本的付出。如对职工的激励,有物质的、精神的,在物质一定的情况下,多给员工精神上的激励和关怀,将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又如对顾客的责任,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如何购买和使用产品,依据顾客的要求设计和制作产品,将会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企业也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如对顾客的投诉及时解决,将会减少顾客的不满意,其实这都是细节问题,企业若真有为顾客服务的精神,应该还不是成本问题,更多的是观念问题。退一步说,企业社会责任产生高成本,可能会损害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难道企业不实施社会责任就能保障员工和顾客的利益么?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企业会顾及雇员和消费者利益么?相信只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不可否认有责任成本,难道没有责任收益?成本一定大于收益?这些仍值得进一步探讨。此外,企业还应考虑成本与收益、收益的延续时间问题。若收益大于成本,高成本也不是问题。
第五,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反对企业盈利,也不意味着企业放弃经济利益,由一个营利组织成为一个社会公共组织,相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取。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责任并非是矛盾不可协调的,而应是一种相互平衡协调的关系。从某种角度而言,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关系营销。
1.2 企业社会责任是针对西方企业的实际提出的理论,不适合中国的企业评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高速发展时期,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由小规模逐步向大规模发展变化并发生兼并、收购的扩张时期。由于迅速的扩张,盈利与否决定企业命运,企业非常重视利润。但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对企业营利行为的反思,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诞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促使企业意识到自身对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而承担对社会的更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与西方企业高速发展时期相似,国家强调经济发展,大力鼓励企业的发展,企业已进入成长期,发展迅速,有大型化、规模化的趋势。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是个典型的例子,一方面企业众多,发展快速,竞争渐强,有集中化趋势。如在2003年医药生产企业就有6 300多家,虽全国医药企业20强的市场集中度平均为22%,但五大医药强省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医药产业集中度已分别达到65%、49%、44%、52%、85%,并逐步具有市场规模化的优势和较强的经济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过于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和社会伦理,企业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都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的发展必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购并扩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到质的过程。能否继续发展壮大,企业理念的改变是关键。未来企业的竞争,更加体现为一种关系的竞争,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的社会信用和信誉,培养雇员和顾客及社会各方的忠诚度,将是企业竞争发展的有力手段。
1.3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比不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会在竞争上存在的成本和利益劣势评析
首先,能够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和境界的体现。表现出这是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为以后的利益的获取打下基础。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让人们了解企业的实力,将会为企业获得融资和优秀人才的机会。
其次,付出义务的同时,企业获得广告的效应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政府的表彰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顾客购买产品,看重的不完全是价格,企业的声誉、品牌也是影响购买的重要因素。同时,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并完全是依靠价格的高低。因此,若说吃亏,也是暂时的,企业应追求长远的发展。
1.4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应像国有企业那样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在指令性计划下的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误导,国有企业被视为单纯的实现社会主义福利的场所。国有企业缺乏独立的经济利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多的应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企业是被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办社会”、企业共吃“大锅饭”便是结果。从而也导致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过重,企业效率低下。本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全部转嫁给企业,这也是不合理的。我们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首先应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企业,企业应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是企业自主的选择,是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结合体,其道德义务不可强迫。第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之间应有一个合理的界限,不可无限制承担社会责任而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严重损害,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之间应有一个均衡。第四,企业不论实力大小都承担同样的社会责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企业应有能力自行承担消化才行,而不能转嫁给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实施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限。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应是过于繁重,而不正常的,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
由以上四种观点评析,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不应是一种对立而不可协调的关系,更应是一种平衡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最终应将有利于企业长期经济利益的实现,而不是损害。
2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国外的大部分研究表明,公司的社会参与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只有极少的为负相关关系,即便如此,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股票价格并不低于全国指数。而考察的一组社会意识共同证券基金,这些基金都是有责任的投资者,这些基金不投资于以下公司,如与制造防务武器有关的公司,利用核能的公司及卷入酒类、赌博、烟草、价格管制或犯罪性诈骗的公司。在1986~1990年间,这些社会意识基金的成绩,与全部证券基金的平均水平相当,其总回报率为卡尔费特社会投资(Calvert Social In?鄄vestment)74%;德赖费斯第三世纪(Drey?鄄fus Third Century)59%;珀克斯世界(Pax world)77%;先锋基金(Pioneer Fund)68%;先锋Ⅱ(PioneerⅡ)60%;先锋Ⅲ(PioneerⅢ)47%;全部证券基金69%。
由以上的数据,即使看不出社会责任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至少也是对自由经济学家们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利润”观点的一个否定。
而在我国,对于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非常明显和持久的。如中国同仁堂企业,以“德、诚、信”为主要经营思想, “德”,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信”,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同仁堂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承担,经过历代的精心经营, 已成为中国甚至世界消费者最值得信任的企业和品牌。而我国的亚宝药业集团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效益。该集团的前身是芮城国营制药厂,1990年已面临倒闭,企业新厂长走马上任后,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特别显著的位置,坚持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实施清洁生产,环保与技改同步实施,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环境的保护。而在公益事业上积极参与,如投入巨资建立体育场,满足当地人民的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芮药”起死回生,一年一个新台阶。1996年,“芮药”产值突破亿元,亚宝集团应运而生,1997年跻身全国中成药国有重点企业50强,1998年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1999年亚宝正式注册对外运营,2000年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2002年亚宝药业股票上市成功,成为山西医药行业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总资产已达60多亿元,较1990年增加60多倍。
综上所述,企业重视社会责任,良好的企业绩效是显而易见的。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更多的是效益,关键在于企业观念的转变和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将是一个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 [美]斯蒂芬,P罗宾逊.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3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