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用风险控制管理

信用风险控制管理

时间:2023-08-27 15:1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用风险控制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用风险控制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

一、前言

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大、最复杂的风险种类之一就是信用风险。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导致银行业危机的最常见的就是信用风险。实践也表明,在近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中,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在风险管理出现了严重问题。根据《新巴塞尔协议》,信用风险就是因交易对手违约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是银行业固有的风险。信用风险,从狭义上来讲,它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二、文献研究综述

国外方面,当前用于定量测度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合理论模型,比如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KMV模型等;另一类是违约模型,如瑞士第一信贷银行的Credit Risk模型、麦肯锡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等。两类模型最大的区别是,违约模型是基于理论分析估计组合未来的违约分布,而组合理论模型则从历史数据中估计组合的未来违约分布,这些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出现适应了信贷市场的新变化。在美国和欧洲,出现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而且传统贷款的证券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些模型为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概念性框架,有利于证券实时定价,使银行能够积极管理信用风险,消除组合中的信用风险点,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调整组合,有效地采取识别、减小信用风险的策略。

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国内学者对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研究课题集中在银行内部评级方面,围绕信用评级为基础展开的风险内控机制创新建设和比较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彭书杰、詹原瑞(2002)对Credit risk+模型与我国贷款风险度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风险度量方法提出了合理化见解。韩立岩、谢朵(2003)根据KMV模型的思想,改进信用风险模型,对资金信托违约风险进行了度量。朱小宗、张宗益(2004)从多方面分析评价了比较著名的风险管理模型,并提出了管理建议。马蔚华(2005)指出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沈沛龙(2005)构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程功等(2006)根据Credit Metrics技术提出了信用风险的动态测量方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步骤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贷款率自2009年开始已大幅下降,各商业银行不断改善贷款质量,效果明显。从图一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都在不断的下降。根据银监会公布数据,截止2010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为3646.1亿元人民币,占全部贷款比例的1.15%。大型商业银行即中国四大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081亿元人民币,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4.5%,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的1.31。然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还处在比较高的水平。2007年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约12009.9亿元人民币,其中约11149.5亿(约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2.84%)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0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15%o所以不管是不良贷款余额还是不良贷款率,国有商业银行都要比同期的股份制银行高。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独立审批人制度

从信贷业务流程看,信贷审批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环节,并成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重要部分。就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主要经过了经营机构层级审批转变为专职贷款审批人独立审批的阶段。审批人的职责是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总行、省分行确定的信贷经营战略,从商业银行的利益出发审查每一笔上报审批的信贷业务的技术、经济和商业可行性。贷款审批人遵循商业银行利益至上原则、独立审批决策原则,不得受包括借款人在内的任何其他人的不正当影响。每笔信贷业务必须确定一名审批牵头人,该审批牵头人即为该笔信贷业务的审批主责任人。审批牵头人可由行领导、信贷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二)客户评价

“先评级,后授信,再使用”是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三步骤,客户评价则是客户准入的第一步。信用评级是对客户因偿债能力变化而可能导致的违约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系统逐年修善,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技术标准,国内商业银行客户评价系统一般启用定量模型,从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信用记录和基本面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信贷审批

信贷审批环节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信用风险限额是商业银行按照有关客户信用评级办法的规定,测算出未来一段时期内本行能够承受的客户最大信用风险总量。原则上授信额度不能超过信用风险限额。授信额度不仅受限于风险限额,还需要依赖贷款审批人通过判断客户外部环境和客户分析评价,作出授信审查和决策。客户外部环境的认知判断依靠贷款审批人对宏观、区域、行业的分析能力,这是贷款审批人宏观分析的内功;客户分析评价能力依赖于贷款审批人对企业基本面、财务状况的分析能力;在面对单一授信项目时,运用宏观分析、客户分析能力及其他技巧和能力,最终得出审批决策的过程。

(四)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包括风险的日常检测和对超出容忍范围之外风险状态的控制。这是商业银行及时掌握日常风险状况,并防止承担过度风险的主要管理工具。在信用风险监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逐步改变过去单纯对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的考核,转变为对风险动态变化及授信质量迁徙情况的动态监控,引入Baseln预期损失(EL)作为债项评级的核心变量。债项风险评级,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变量,违约损失率的计量对象是每一笔信贷合同,通过债项风险计算器完成。通过内部评级系统的逐步深化计算得到客户风险,再结合每笔信贷合同的其他关键风险因素,测算出债项的风险程度,最终实现评级、预警、组合分析的统一。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信用风险分析与计量软件方面运用方面还不是特别的成熟,且这些计量模型也存在着缺陷,如VaR模型是潜在的顺周期性工具,而且有些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经济压力时期。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风险控制的实践活动,对有效防范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意见。

(一)健全市场管理体制,打造社会信用环境

健全的市场管理体制,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市场制度缺陷是社会信用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只有制订强有力的市场游戏规则,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二要加大行政执法打假力度。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甚至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监管不力,打假手软。为了遏制疯狂的造假甚至护假行为,打假理应成为工作重心。三要进一步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要借助媒体力量,让造假护假行为彻底暴光。总之,通过上述措施,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锻造诚信文明的现代社会。

(二)加强信用风险的度量工作

风险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度量方法比较简单,而国际上许多大银行在信用度量与管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现有的市场风险度量模型大多是静态模型,是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的被动反应,不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管理活动对风险状况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加强信用风险度量的度量工作,创建更为精确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三)重视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包括风险条线各层级的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在风险管理战略中应提出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人才的素质和数量要求,每年各层级均在按照矩阵式素质框架补充和培训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样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举措。

(四)强化信用风险控制部门的管理职责

由于我国政策、金融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各商业银行的评级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各商业银行实施给予VaR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之前,各商业银行需要对专职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银行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或选择、实施和业绩表现。这个部门必须独立于负责管理发放贷款的部门和人员。信用风险控制部门负责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美]亨利.范格罗.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J].2005.

[2]闰晓莉,徐建中.中德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2007.

[3]刘郁菲.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2009.

[4]高云.关注信用风险加强信用衍生品监管[J].经济论坛,2009.

[5]秦志林.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启示[J].重庆经济,2009.

作者简介:

第2篇

一、建立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管理水平

首先,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风险管理任务当中,风险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开创贷款的信息咨询平台、业务的办理平台,并实现贷款信息收集和共享,以及实现贷款业务处理和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的功能,保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信用社实际需求。其次,参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客户全面更新,建立内部评价体系,并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开发和设计客户违约的概率模型,以全面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水平。最后,为了使得贷款定价水平的提高,需要强化信贷资产的分类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

二、贷款业务理流程的优化

首先是贷款业务办理的过程中,结合信贷业务办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包括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和财务会计业务等。依照业务的管理制度,优化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市场、信用、操作和道德风险,使得所有业务的类型和流程都囊括于内部控制管理的体系当中,这对于信用业务有效开展与信用风险有效管理的同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是根据风险管理部门的属性,对管理流程进行级别设计,结合业务流程的特征,按照基层社和联社两个层面进行设计。

三、信用贷款预警机制的建立防止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悄然冒进

首先需要结合贷款的资格审查、贷款之前的客户信用调查、贷款过程中的层层把关、贷款的审批,以及贷款发放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定贷款风险的监督控制机制,对最有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实行稽核监督和内部控制约束,必要时认定责任,以此分析每一个贷款用户的贷款申请,并对每一笔贷款进行测算和定期分析,而这些工作,都必须在监督控制机制中体现出来,以便为风险的预警及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其次是按照多个等级的方式,结合风险程度,划分预警风险,从而形成分级预警风险控制的模式,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管理规定和处置方案。第三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开发风险分析的软件,以提高贷款风险分析的预警能力,目前银行亟需开发的风险管理软件是监控软件和预警软件,以便对客户的情况、贷款的使用、贷款业务的开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在监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良贷款,做出警报提示,使得业务风险防范工作更好开展。

四、严格管理信用贷款

银行信用贷款的严格管理,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强化工作,在对贷款客户情况动态跟踪的基础上,提前做好不良贷款的预防工作。首先是在贷款之前,对贷款可能发生风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与银行运用业务相关的国家宏观产业调控政策、产业市场的发展行情、产业中所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贷款对象的未来发展潜力等。其次是对每一笔贷款进行严格审查,控制风险的出现。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需要核实和评定调查人员所提供的贷款人基本资料,对贷款风险进行第二次预测,另一方面是确定是否让贷款人办理贷款业务,以及审查贷款人提出的贷款资金用途,确定是否符合贷款规定。最后是对贷款之后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除了要对借款人的各种相关信息收集的渠道进行拓展,还要对借款人、担保人的基本情况,譬如企业经营水平和资金使用方向等进行定期了解,以便严格管理和检查抵押物是否有效,同时贷款之后的记录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性工作,尤其是针对额度较大的贷款,除了要做好以上工作,还必须定期制定调查分析报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银行的贷款,由于风险管理不善,以致出现不良贷款的风险,譬如骗贷,借款人信用和道德的缺失,以及借款人由于经营管理问题而造成的风险损失,共同构成银行产生不良贷款风险的原因。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征信系统的完善,推动行业信用、地方信用、市场信用的建设,同时提高风险全员管理的意识,动员全体参与风险防范,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风险管理任务当中,并建立风险预防机制,主要针对市场、信用、操作和道德的风险,使得所有业务的类型和流程都囊括于内部控制管理的体系当中,以及实行稽核监督和内部控制约束,在对贷款客户情况动态跟踪的基础上,提前做好不良贷款的预防工作。

作者:李涛单位: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第3篇

1、整体考虑供应链各企业实力

实施限额管理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企业进行限额管理,应根据集团客户风险限额管理的方法。供应链融资一般都是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的需要。供应链融资需要多方进行参与,如应收账款融资,银行应考虑债权企业与债务企业之间的情况,把所有参与融资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掌握参与方的信息,来对企业的一个融资额度进行综合决策。限额管理的目的就是让银行确保所发生的风险总能被事先设定的风险资本全额覆盖,如无法全额覆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

2、基于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融资

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可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将供应链融资这一新型业务纳入到信贷系统中,针对供应链融资的特点对信贷管理系统进行升级,这个系统具有双重作用,既是信贷风险管理监控系统,又是一个信息公布系统。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对供应链融资进行监控,对供应链上的客户及时进行信息,使银行和银行之间,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能够有效共享,又能相互进行监督,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优化供应链从而达到降低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目的。对核心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各项信息,这样使得银行可以根据的信息对整个供应链融资进行及时的调整。

3、加强信贷人员管理,严格授信流程控制

授信业务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授信权限、限额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级、贷款审批、贷款定价及贷后管理、信用风险的预警报告、不良资产的处理、信用组合管理及经济资本配置等。银行信贷人员应严格执行授信业务的各个流程程序,银行也应建立起对信贷人员的激励机制及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操作流程、防范信贷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治的宏观层面

1、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政府监管层面,政府应成立独立的金融管理监管机构,但其不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进行直接参与,而只是结合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一系列保障金融体系良性运转的监管措施,形成有效的政府监管系统。政府监管机构根据监管系统对商业银行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及时和有效地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运营情况和反馈信息,以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减少不良贷款,最大限度降低信贷风险。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贷保险制度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信用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制订出一套完善的信贷保险系统;加大对信贷保险业务模式的创新,提高各信贷主体之间的透明度,保障信贷资金体系的正常运转,并最终实现各信贷主体的共赢。政府可以通过成立新型的专门从事信贷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也可以对目前现有的保险公司增开信贷保险业务。但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严密性的政策来健全信贷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建设和完善我国的信贷保险制度。

3、不断推进信用体系的完善

第4篇

关键词:信用卡 诈骗风险 操作风险

一、引言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数量和规模都有大规模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信用卡发展的产业水平仍较低。从发卡数量来看,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6行(工、农、中、建、招、广发)同业发卡量合计超出1.23亿张,占全国信用卡发卡量的80%以上,而人口规模不及我国的美国在2005年国内信用卡市场上流通的信用卡已经超过14亿张,且平均每个美国人拥有约4.8张信用卡,且我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和交易额在地区间的差别较大,根据VISA国际组织2003年12月的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信用卡客户就占到全国的60%;从我国在网络覆盖和pos机设备的数量上来看,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2年底的统计,我国与信用卡联网的pos机仅约28.6万台,按照每百万人pos机数量的指标,我国仅为220,美国约为我国的200倍,其他发达国家少者也约是我国的几十倍;从整体产业布局上看,2001年底,国家刚刚首次把银行卡(信用卡)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统一了银行卡技术标准,统一跨行交易利益分配标准,塑造了中国银行卡的统一品牌――“银联”,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是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银行卡(信用卡)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政府相关部门也缺乏对银行卡(信用卡)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监管的经验。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正确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理念,在具有信用卡发行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表现更为凸显,往往片面地追求发卡数量的增长,甚至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具体表现为有效发卡率较低,一人多卡,客户群体高度重叠,在经营管理中更多关注市场占有率而忽视资产质量的要求;从反方面来说,银行要强调风险管理时往往持有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错误的观点,从而放松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这种不能平衡风险管理和控制与业务发展的现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十分普遍。从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上来看,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事后风险损失的处理工作,如透支催收、风险发生后的纠纷处理、执行透支核销政策等等,在管理方法上仍是被动管理模式,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业务发展的辅助部门,并没有成为商业银行制定信用卡发展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初期,曾出现信用卡业务附属于传统银行业务,存在于银行各分支机构中的情况,就中国工商银行而言,发卡的分支机构最多达到了296个。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各发卡行纷纷组建了信用卡中心,也都基本采取了设置信用卡中心组织结构,但是该种组织结构的经营管理权更加的集中,与银行母体间的委托机制也不健全,信用卡中心仍旧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经营决策权,多数还不能集中、独立运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卡渠道及市场营销网络,因而也就不具备统一的风险控制机制,实质上的工作就是为下属分支机构分派发卡量,导致发卡行为完成任务盲目扩张发卡规模,管理者重发卡规模而轻视风险管理的观点也使得信用卡风险控制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分散与内部控制制度不足并存的弊端。银行内部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规章制度数目多,但分散于各类文件,缺少整合性,有些规定风险控制重点环节的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尚未建立,难以以统一的口径指导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员工的业绩考核往往与风险责任相脱钩,从而使得职员在推销信用卡及开卡时为完成任务量而忽视客户质量及违约风险;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机制,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不系统、不连续,执行效力较差,以致事故和案件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四)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才

国内发卡行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资金投入的使用方向主要集中在完善业务系统功能的方面,还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开发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上,事前的风险预警和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技术手段相对薄弱,且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容易造成风险信息反馈慢、止付名单传递不及时,风险处理效率低等制约了信用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的问题。此外,我国的发卡行较少采用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而是依靠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认定一个客户的质量,同时作为信用卡业务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从学历上看,基本属于专科学历,甚至银行为扩大宣传力度,还兼职聘用缺少专业综合素质的低学历人员参与市场营销,这些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贫乏,风险意识薄弱,都增大了信用卡的操作风险和诈骗风险的概率。

(五)识别信用卡风险的比例较低

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风险的识别比例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考虑信用卡操作风险时没有考虑到特约商户的层面,主要指特约商户在受理信用卡时,由于操作不当给有关当事人带来的风险,如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支付名单、身份证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已止付的信用卡或不经授权即让持卡人超限额消费,此外也存在特约商户内部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与不法分子勾结,通过受理黑卡或假签购单进行诈骗,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二是恶性欺诈风险,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办卡环节的疏漏,持假的身证件或盗用他人身份证件办卡,拿到卡后疯狂透支,银行无从催收,从而形成风险损失,据统计,2005年中国共查处用卡诈骗案1835起,涉案金额6697万元。2005年3月出现并延续至今的手机短信系列诈骗案件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省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千万手机用户收到过假银行及中国银联名义发送的含欺诈信息的短信,数以千计的持卡人受骗,损失金额超过千万元。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信用卡的风险类别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笔者建议国内银行通过两个方面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一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进而完善信用卡业务流程中间环节的控制来规避信用卡在征信环节出现的诈骗风险,开卡、透支授信催收及客户资料管理等环节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二是加强国内信用卡的安全技术开发。

(一)根据信用卡业务的PDCA流程加强相关风险控制

1.征信环节

各家银行首先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积极提供申请人收入和信用记录的真实资料,创立完备的国家平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从中受益。同时,国内银行还应共同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开发案件协查协防系统,对信用卡交易的恶意透支及欺诈行为实施监督,从而有效防止欺诈交易,在具体操作上应加强信用卡申办时的受理资料审查,对信用卡申请客户进行严格的筛选,充分利用银行间的各种共享系统、公安户籍查询系统、不良客户信息库等途径,多角度的比对、核实客户资料,前移风险关口;此后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授予合适的信用额度,按照确定的审批权限严格执行授信规定,防止高额信用风险的发生;最后在内部控制制度上落实责任制度,市场营销人员、客户经理、推荐人需对客户资料真实性负责并于绩效考核与奖金的发放挂钩。

2.授信、透支催收环节

在授信时,国内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客户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财产状况、个人素质、社会关系、发展潜力、历次透支额度、还款情况等,并以此为参数建立完善的客户资信评价模型和信用评估模型,结合个人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出台客户资信评估模型或系统,此后银行就要根据申请人个人资信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计分,以得分多少对应初次的授信额度,并通过对持卡人用卡行为的动态追踪和评估后调整授信额度,防范信用风险。在透支催收时,银行必须坚持透支管理与资信审查协调管理,对已透支的持卡人实行信用登记制度和循环信用制度,对限额内透支、并在透支期限内主动偿还的持卡人和经过催收偿还的透支持卡人分别进行登记,从而对客户进行优良筛选,并逐步形成稳定的良性透支群体。

3.客户管理环节

发卡后,银行需要根据客户持卡消费及欠款还款的状况,不断获得关于客户守信程度、消费偏好、付款能力等各方面的新信息,并灵活调整策略以控制风险。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经过对客户行为和表现的跟踪调查,调高或者降低对其的授信额度,同时对信用状况良好、风险较小的优质客户可允许其有一定限度的超额透支,客户获得了方便了,银行则获得更多的消费回佣和利息及可观的超额透支罚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资信状况及风险等级可能会改变,或者客户用卡行为会揭示出新的风险特征,原来设定的利率可能不再合适,因此应重新定价,制定合适的利息率,以弥补违约前的损失或者巩固优质客户的忠诚度;在信用卡续发阶段,要根据客户的有效用卡状况及每期还款状况重新审视是否为其续发新卡,终止对少数信用不良、风险较高客户的服务。

(二)加强国内信用卡的安全技术开发

三大国际信用卡组织(Europay、Master、Visa)于1996年联合开发的基于芯片卡全球支付规范(简称EMV),是一套确保芯片卡和支付终端之间在全球的互连、互通的操作规定。芯片信用卡是对付伪卡犯罪的利器,复制和伪造已经基本没有可能,但是中国芯片卡的发卡推进很慢,除了工商银行率先试验性的发出第一张EMV标准信用卡之外,因为芯片卡成本非常高、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磁条加密码的消费交易模式本身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银联也没有与国际信用卡组织合作等原因,其它银行基本上没有启动该项工作。我国国内实行磁条加密码的信用卡形式在国际上并不被受理,这也就意味着国内银行发行的磁条卡可能在国外被盗刷,随着中国与海外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内的银行及银联应将控制磁条卡在国外的技术风险和实现EMV中国转移提上日程,并加大对信用卡防伪技术的研发。

三、结论

我国信用卡产业存在信用卡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相应的法律体系及产业政策并不健全,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特点,也由于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历程不长,其中存在风险管理理念落后、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及识别信用卡风险的比例较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国内信用卡安全技术开发和加强信用卡业务PDCA循环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进而加强全过程风险控制的建议,文章浅陋,愿以此文引起相关学者和专家的兴趣,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欣,浅谈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学理论,2009年第5期

[2]张玫、罗猛,从信用卡诈骗案件看信用卡风险防范,中国信用卡,2009年第1期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都采用了应收账款作为重要的信用销售手段,这虽然有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特别是如果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处理不当,出现应收账款回收困难,不仅会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资金周转困难,而且也非常容易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以及营运风险。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控制管理,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关键,这对于确保房地产企业经营安全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企业应收账款有关内容概述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企业在自身产品或者是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而以债权的形式完成收入的确认。作为房地产企业而言,由于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因此应收账款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资金提现,更主要的还是房地产企业的账外管理,也就是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更加侧重于现金流。按照应收账款形式的不同,应收账款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应收银行按揭款、应收客户按揭款以及应收分期付款欠款等几种类型。

二、当前房地产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按照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当前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比例一般可以达到房款的70%以上,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和资金结构出现问题。全面分析房地产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重视不足。现阶段很多房地产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利润收益目标,在销售管理过程中销售政策的制定过于宽松,有的降低首付比例幅度过大,有的分期付款时间延长过度,这些都直接增加了房地产企的应收账款,增加了出现呆账和坏账的比例。

2.对房地产企业客户的信用评估不足。信用销售的前提是全面准确的掌握房地产企业客户的信用状况,但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备,对于购房者的偿债能力评估不足,造成了一些坏账问题时有发生。

3.缺乏有效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当前的房地产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有的房地产企业合同管理不完善,合同中的付款条件以及时间节点要求等不明确。有的没有完备的信用政策评价体系 ,审批权限约束不力,有的在应收账款回笼方面缺少制度管理,导致应收账款不断增加。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1.转变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理念。首先,房地产企业的账款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对客户按揭政策的要求、风险偏好、贷款额度以及贷款期限等,合理的选择按揭银行开展合作。其次,在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销售政策以及付款方式、合同管理要求方面,应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科学权衡以后作出决策。第三,应该注重落实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将应收账款的销售、账款回笼、按揭管理、统计核算等落实到房地产企业内部的具体部门以及具体岗位。

2.加强房地产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管理。在房地产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客户合同金额、首付款、贷款金额、还款期限等的规定和管理。其次,应该建立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分析处理制度,合理的分析应收账款的发展趋势以及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确保应收账款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坏账准备金管理,对有可能出现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进行预估,提前应对。

3.加强房地产企业的信用评估以及账款回收责任管理。在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应该重点做好房地产企业客户前期的信用调查,特别是对购房者的信用情况、资金流水、收入能力证明、偿债能力等作出科学的评估,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其次,应该完善房地产应收账款回收责任管理,落实房地产企业经办人、部门经理的应收账款追帐责任,按照优化的业务流程及时进行账款回收。同时,在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环节中,还应该注重加强内部有效的信息沟通,对各种付款条件、付款金额以及收款情况等及时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做好账款的管理。

4.及时转移应收账款风险问题。为了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对房地产企业造成的损失,在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及时的转移降低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房地产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探索实现应收账款证券化、进行整体抵借、进行债务重组或者是出售应收账款等多种方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风险造成房地产企业的过大损失。

四、结语

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作为房地产企业,应该将应收账款控制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特别是应该逐步转变应收账款管理理念,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回款管理,以确保房地产企业账款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胡志华.试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2).

[2]余强生.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完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第7篇

关键词:民营制药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内部控制流程

始建于1957年的青岛黄海制药公司前身是国有企业,2006年转制为民营企业,公司注册资本为2.2亿元,是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制药企业之一。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其暴露出的经营风险控制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将针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出优化其内控流程的建议。

一、黄海制药经营风险的识别与分解

(一)经营风险识别

2012年黄海制药的销售总额高达19895万元,其中发生的固定成本为5900万元,平均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985元,变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是55.65%,总变动成本额是11071万元。黄海制药2012年的经营杠杆系数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计算:其一,经营杠杆系数=112401×(1770-985)/112401×(1770-985)-59000000=3.02(倍)。其二,经营杠杆系数=198950000-110710000/198950000-110710000=3.02(倍)。同理,可以计算出2013年黄海制药的经营杠杆系数是2.36,表明:黄海制药如果实现了销售翻倍,那么其息税前利润会实现2.36倍的增长;相应的,黄海制药如果销售减半,那么其息税前利润会下降2.36倍。第一种情形是黄海制药通过经营杠杆实现了收益;第二种情形则是黄海制药通过经营杠杆蒙受了损失。不难看出,如果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越高,那么其可能获得的收益与蒙受的损失就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高;否则反之。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销售总额与息税前利润之间的变动上。通过上述计算可知,黄海制药2012年与2013年的经营杠杆系数都超过了2倍,表明该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很高。因此,黄海制药必须优化内控流程,从而提升对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保证公司运营活动的安全性。

(二)经营风险分解

(1)销售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在销售原料药或者成药制品时产生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负面效应,很有可能对销售产生严重的影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可以细分为:首先,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要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就会出现大量的仿制品,这些药品涌入市场导致市场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造成药品积压的风险;其次,制药企业并不具备明显的技术开发实力,很多产品都是以国外技术为基础进行改造而来,可大部分引用的国外技术基本上都已经日渐式微,我国制药企业只能获得微利,而将技术销售出来的国外企业则可以利用销售所得开发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科研专利,从而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这样自然导致我国制药企业的销售风险提升;最后,我国还未设置严格的制药企业准入制度,导致制药企业的质素参差不齐,整个医药市场存在严重的不当竞争情况。(2)应收账款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通过赊销将产品销售出去之后,无法成功收回账款的风险。基于医药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打开产品销路,黄海制药不得已采取赊销的销售方式,虽然短期内这种销售方式确实提升了公司的销售业绩,但是也为公司销售所得的成功回收埋下了隐患。另外,由于医药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因此消费者有很多购买选择,黄海制药由于产品没有显著的特点,几乎不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依靠医药代表进行临床销售,但是临床销售不但涉及很高的销售费用,还会导致公司货款回收的滞后,令黄海制药面临很高的应收账款风险。(3)营业费用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黄海制药采取的销售方式会产生很高的销售费用,导致公司利率的降低,也将公司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而使公司面临很高的营业费用风险。当前黄海制药将大量资金都投放在了媒体广告、销售人员提成、销售返利等方面,这种高投入的方式并未给公司带来相应的经济利润,为公司后续经营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风险。

二、黄海制药内部控制流程优化建议

(一)信用控制流程方面

结合黄海制药当前的运营状况与销售特点,笔者认为其应该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对销售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评估与分类,对不同客户设置不同的授信政策,从而将公司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通过图1可知,将客户分成四大类,对于A类和B类客户进行信用管理,信用控制系统会对客户的授信余额以及授信期限进行自动匹配,如果其满足当前交易所需的条件,那么系统就会自动开放流程的下一环节;如果不满易所需条件,就需要通过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重审,审核通过之后才可以开放流程的下一环节;假设风险管理部未通过客户的资信审核,那么客户必须以现款现货的方式采购产品,并接受黄海制药重新进行的资信评估。C类客户则完全没有进行赊销的可能,必须按照现款现货的方式采购产品,信用控制系统会检验这类客户的账户余额,符合交易所需条件会开放流程的下一环节。D类客户则必须预付还款,等黄海制药完成相应的审核之后,方可开放流程的下一环节。流程的核心控制点如下:(1)组织机构的设置。海制药需要设置科学的信用控制组织机构,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全面负责总体的信用风险控制工作,并明确信用风险控制的重点。(2)实施分级式信用管理。黄海制药应实施分级式的信用管理机制:每名销售人员都对自己负责的销售账款负责;营销经理对自己分管区域内的所有销售业务负责;风险管理部对公司总体的信用风险控制进行全程控制,并及时做好问题的应对处理。(3)明确各主体的管理职责。黄海制药需要明确各主体的管理职责,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应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以及员工身上。假设人员出现流动,在工作交接时必须明确应收账款责任的划分,避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4)限定特殊交易原则。黄海制药必须严格限制销售人员兼职,并限定特殊交易原则,也就是销售人员不可以与和自己有直接利益关联的对象发生业务关系,一旦违反规定公司应将其辞退,并要求其赔偿交易过程中公司蒙受的损失。(5)实施全过程信用管理监控。是指对信用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也就是从客户要求与公司进行交易时开始,黄海制药需要进行相应的信用管理,不但要要求客户提供全套生产或者经营资质,还要对其资信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调查;业务经理确认客户具有交易资格之后,才可以与其磋商交易事宜;至于赊销的授信额度与授信政策,则要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灵活设置。具体如下:一是客户档案。黄海制药的质管部需要按照新版GSP的要求,建立完备的客户档案。除了客户的证照之外,还应要求其提供开票资料和样章汇总表;应根据客户的类型将其归为不同档案文件中,并及时更新客户的资料,以便及时调整对其的授信政策。二是客户资信。赊销过程中,黄海制药需要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设置授信额度与授信政策。黄海制药的风险管理部应对公司的合作企业进行资信调查,并汇总为详实的资信调查报告提交给公司的销售人员,最终共同制定新的授信政策。三是合同管理。购销合同不但是新版GSP要求的内容之一,也是公司与客户进行交易的重要凭证,因此黄海制药需要做好合同管理,真实填写交易的详细内容;另外,黄海制药需要统一合同格式,以保证有关职能部门可以方便地进行不同合同之间的对比。四是回执管理。黄海制药将货品发送给客户之后,客户会在收货凭证上签字或者盖章,而收货凭证也是日后黄海制药追回应收账款的重要凭证。因此,黄海制药需要做好收货回执管理,客户需要出具收货委托书,指定专门的收货人,收货人必须按照要求签署收货回执。五是超信预警。需要借助信用控制管理系统,如果客户的发货请求已经超出授信额度,系统会自动给出预警提示。六是账龄与坏账。黄海制药应定期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到期账款进行预警;如果账款期限长于120天,则需要在公司的布告栏中张贴公告,并要求相关销售人员做好账款催收工作;如果客户逾期未偿还账款,则应给销售人员一定的催账期限,要求其在限定期限内将账款全数追回;如果未能成功追回账款形成坏账的,则销售人员需要承担部分责任,相关营销主管也要承担连带责任。七是坏账处理。如果出现坏账,黄海制药在尝试一切可能的催收方式均未收回账款之后,就需要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法律事宜则可以交由风险管理部全权跟进。

(二)销售业务控制流程方面

笔者了解了黄海制药当前的销售业务控制流程,认为其可以进行如图2所示的优化。流程的核心控制点包括:所有赊销业务都需要确认客户的授信情况,只有满足赊销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开放流程的下一环节;定期复核公司的库存货品批号以及效期,避免出现货品过期失效的情况;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向客户发货,当然对于那些长期合作、关系稳定的客户,可以酌情根据客户的要求灵活调整发货方式;及时签订销售合同,保证合同约定的事项真实、准确;及时做好出库与发货记录,并按照公司要求打印出库单;根据出库单开具增值发票;严格执行逐级审批制度,规范销售流程的统一性。

(三)营业费用控制流程方面

黄海制药可以借助预算来实现对营业费用的控制,具体的控制流程见图3。流程的核心控制点包括:黄海制药的营业费用种类较多,因此可以按区域、分种类进行分别记录;营业费用中占了较大部分的是直接营业费用,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产品运动的过程,通过营业费用结转能够实现与公司销售收入的有效配比。这类费用都有对应单据,因此统计与结算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相关数据;营业费用中还有一部分属于间接营业费用,这部分费用主要是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因此,黄海制药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从而真实了解各销售主体实现的销售利润情况。

(四)应收账款控制流程方面

黄海制药应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好账龄间隔区间,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系统会自动对账龄进行分析(见图4)。赊销业务发生之后,黄海制药就需要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收准备工作,以保证账款催收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从而确保公司资金能够安全回收,避免发生坏账(见图5)。流程的核心控制点包括:科学设置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龄控制原则;做好账龄分析工作,并确保应收账款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中;定期与客户核对账款余额,如果发现偏差则及时找出偏差存在的原因;设计标准的催账信格式,提醒客户及时还款。

参考文献:

[1]贾卫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商贸》2012年第6期。

[2]王敏:《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金融经济》2013年第20期。

第8篇

关键词:承兑汇票;贴现;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99-02

一、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存在的风险

承兑汇票是由存款人签发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确定金额的票据形式。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融资工具。然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办理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是信贷业务主要以企业的信用为保证,难免不会出现企业隐瞒真实交易背景套取银行资金的可能。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全面剖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从源头把关健全相关的风险防控机制,这对保障银行资金的运行安全而言意义重大。

(一)欺诈风险

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存在的欺诈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其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犯罪分子利用伪造、变造的汇票骗取银行资金。由于承兑汇票的防伪功能不强,易于伪造,不法分子往往会制造伪造、变造的汇票,甚至勾结银行工作人员盗用真实的承兑汇票进行诈骗活动。最为常见的诈骗形式是利用“克隆票”诈骗,即不法分子利用真实的承兑汇票,伪造若干张相同的假汇票进行诈骗。二是利用传统的“掉包”法骗取银行资金。三是企业弄虚作假欺骗开户行按期承兑银行汇票,到期却不予支付,给承兑行或贴现行造成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承兑申请人和承兑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不能按时付款,给贴现行带来信誉上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企业不讲信用,企业不能按照事先的约定如期将资金给付承兑行,承兑行以此为理由拒绝向收款人支付;二是承兑行不讲信用,承兑行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或者拒付相应的资金给收款人。

(三)融资风险

通常而言,融资风险是指企业为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通过签订虚假的交易合同而产生的风险。基于企业融资的需要,融资性票据应运而生,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资金周转难解了燃眉之急,但汇票到期不能按时贴现的风险也相当大,后果也非常严重。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金融政策,银行禁止对融资性票据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原因

1.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薄弱

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票据业务的相关制度缺乏了解,特别是对票据的风险性认识不足,由此产生票据行为不规范,票据管理和操作不当的现象相当多;同时又缺乏对结算制度、政策的研究,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票据风险防范措施和内控制约机制,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实施票据诈骗等犯罪活动。

2.经营思想的误区

票据业务具有“创造存款”的功能,即承兑汇票通过贴现后可倍数增加存款,并且还会存入一定的保证金。在我国银行业目前仍以存款量为主要业绩的考核标准下,这种快速增加存款的方式对银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有些银行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业务指标的压力下放松了对票据业务风险的防控。

3.银企信息不对称

部分企业由于法制观念薄弱往往通过伪造合同或发票骗取银行资金。我国目前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无法通过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查询合同的真实性;同时银行与税务部门未实现联网,无法查询发票的真实性;此外,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缺乏票据承兑贴现的信息;重重困难给银行审查真实交易背景带来了难度。

(二)其他原因

1.道德风险

现实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关联企业、关联交易方缺乏道德底线相互串通套取银行资金。承兑汇票中的出票人与收款人往往为关联企业或关联交易方,出票人以一定比例保证金申请承兑,不足的部分由收款人提供担保,致使资金最后由收款人账户流向出票人账户,形成资金的逆向回流,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

2.业务风险

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票据类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变造的票据骗取银行资金。高科技手段不断被应用到票据诈骗领域,诈骗手段花样翻新,给银行业的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完善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几个重要措施

单从一起业务纠纷看,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的确虽具有极大的或然性,但从总体承兑贴现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看,此类风险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何将承兑贴现业务中所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和鉴证机构

为防范票据欺诈,堵截伪造、变造的假票、“克隆票”,应当建立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和鉴证机构。以票据查询为例,银行目前在开展票据业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票据查询形式多样、查询内容不规范,票据真假辨别难度大。建立统一的票据查询、鉴证机构,使票据查询、辨认规范化,能够大大降低来自持票人的风险。同时,配套完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和鉴证等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规定,并且要完善上述不同机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职权与责任。

2.建立科学、严密、规范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

科学、严密、规范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包括信贷内部控制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和以信贷管理标准严格要求的对承兑流程实现营业、信贷、监督三部门三位一体立体式监控的内容。银行的各个监督和业务管理部门应做到权责明确,严格按操作流程办理各项业务,从制度上保证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风险控制,防患于未然。尤其要强化兑前、兑中、兑后等各个环节,加强会计部门独立的防范风险、检查监督作用。

第9篇

(一)业务分布集中度高

国际著名投行的业务范围都比较宽泛,除传统业务外,还大力拓展证券私募、资产证券化、并购咨询等创新业务,以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相比之下,中国的证券公司,由于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限制和过度的行政管制,业务范围比较狭窄。二是业务收入集中。从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2011年的业务结构来看,主营业务的盈利主要集中在证券经纪和证券承销两方面。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均占了最大的比重。相比国外投行,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收入来源过于集中,主要是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实际上,中国投行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彼此关联的。一方面,国外投行的收入多源于业务结构的多元化,而国内投行的业务种类较少,进而导致了收入集中。另一方面,国外投行在业务创新方面十分积极,业务结构较为广泛,业务创新不足也是国内投行的业务结构狭窄所反映出的问题。对交易手续费的依存度比较高,使中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水平极大地受制于二级市场的繁荣,波动较大。单一的业务范围、过于集中的收入来源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二)创新业务初探,暴露风控滞后

随着近期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业务的开展,中国投行创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管理问题开始暴露。例如,融资融券业务将使证券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增大,同时对资本市场有助涨助跌的作用,进而使市场波动加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增大。需注意的是,金融创新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不能使风险消除。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中国投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以及外部金融监管显得相对滞后,对这些暗藏着巨大风险的复杂的创新产品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约束的手段。

(三)外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监管层开展新业务更加谨慎。但目前,中国投行监管体制建设仍然滞后,风险监管体系未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如今,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然而中国相关涉外监管却配合不到位。一方面,对于国外投行由外向内发展,中国目前是完全放开的。另一方面,对于国内投行由内向外走出国门,中国缺乏相关扶持政策。相比国外投行,中国投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实力与经验欠缺,开拓业务起步难。国外投行进入带来对本土市场的冲击加上国内投行的国际业务难以开展,可能导致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这样的涉外监管制度缺陷无疑会降低中国投行的风控能力。

(四)内部人控制下的薪酬激励制度偏差

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委托问题在中国证券公司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广泛存在且十分突出。在公司决策中,有力的强调和保证了经理层的利益。由于容易导致在设立薪酬激励制度时侧重考虑收益性,忽视了风险性,进而刺激短期行为的发生,“内部人控制”时常阻碍公司的经营发展。在过度强化的激励制度下,很多经理人往往只考虑短期利益,甚至不惜冒高风险进行投机易,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正常运营的风险。

二、完善中国投行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一)国外投行的风险管理经验

欧美国家一向重视投行风险控制,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以美国投行为例,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对应的风险管理也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集中统一、多层次交叉的风险管理体系。通常,美国金融工具风险主要涉及市场风险、①信用风险、②营运风险③三方面。

美国投行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建立集中统一、多层次交叉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若干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市场风险管理部、审计风险管理部等,这些部门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参与衍生金融工具的设计和风险控制,其他部门如财务部、信息技术部等也受风险管理委员会交叉领导。

2.针对不同的金融创新工具风险实施不同的风险管理对策和技术方法。由市场风险管理部全面负责整个业务全过程的市场风险管控,由信贷风险管理部指定风险管理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采取综合措施监察交易的操作和技术风险来防控营运风险。

3.通过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有效的奖惩机制使员工切实负起责任。综上,美国投行对其金融创新风险的有效控制体现在:全面系统且灵活高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集中统一、多层次交叉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引进采用科学的风险测度技术,对高级管理人才及风险监管的高度重视。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投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参考借鉴。

(二)中国投行完善风险控制的改进方向

1.政府视角:加强投行业务风控监管

(1)加强涉外投行业务监管。在投行业务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应加强对跨区域投行业务的监管。一方面,尽快研究建立对外国投行业务的监管;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国内投行参与国际投行业务的限制,同时发挥政府在投资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扶持作用。

(2)强化金融创新监管。金融产品创新过度加上有效政府监管缺失,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这启示我们要加快监管创新,同时应结合中国实际,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金融创新应分类监管。对于积极的金融创新,④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给其自由空间,激励其增长,但同时也要警惕可能的风险。对于消极的金融创新,⑤则应强化政府干预,采取积极抑制或规范对策。

2.投行视角: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框架并严格内控

(1)基于业务结构建立风控体系,利用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应当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建立确切的、可操作的业务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及措施。风险控制侧重点因业务的不同而各有区别。对于经纪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合理安排营业网点,避免网点的盲目扩张,规范交易过程,防止违规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承销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是操作流程的规范化运作;对于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是规范对资金的管理和做好证券投资决策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等。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业务,开拓新领域,顺应国际上投行业务多元化趋势。通过业务多元化改变盈利模式单一、收入集中的现状,进而分散风险;利用业务创新,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国内一些中小券商,如第一创业证券、中山证券等,在发展创新业务,业务多元化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并且初露锋芒。作为中小券商的典型代表,中山证券在这方面独树一帜。近几年来股市低迷,券商们依靠传统的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创造的利润难免下滑,于是中山证券对投入在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两方面的成本进行了缩减和严格控制,维持营业部数量不变,裁减掉了部分开销较大的投研部门人员,始终保持着人员精简的结构和轻资产模式;自营业务方面也及时止损,严格控制亏损,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符合相关净资本指标要求;其业务发展重点转向了固定收益类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一方面在严格风险评估基础上择优发行和承销企业债券,赚取承销费用,另一方面与银行等金融同业机构合作开展委托贷款等资产管理业务,将证券公司的资金委托银行贷给信誉较好的企业,获得稳定且较高的利息收益。目前,该公司固定收益部和资产管理部不仅成为其最主要的获利部门,而且为中山证券这样的中小券商在“股灾”中生存并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中小券商根据市场形势和自身的经营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重点择优发展战略,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既控制了风险,又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领域,值得其他券商参考与借鉴。

第10篇

【关键词】财务公司 经营风险 控制

财务公司在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方面,有着以往资金管理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财务公司超出范围经营、缺乏计划地为集团公司进行大量的融资和担保、对原有的投资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转让、帐外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财务公司在经营中面临着如下风险。

一、公司在经营中主要会面临的风险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运用工具从事信用活动时,信用工具的本金与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程度。信用风险是财务公司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成员单位主观上存在逃债思想,在经济效益不尽如意时偿还债务的主观意愿不强。成员单位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转嫁给财务公司。这些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营风险等。也就是说,成员单位经营活动本身及所处环境有很大的风险性,从而决定了财务公司信用活动也带有很大的风险性。

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是指由于资本规模过小,不足以弥补一定时期经营亏损,从而影响正常营运的可能性。财务公司的法定资本金,一般由企业集团拨付、或成员单位入股,是财务公司扩张经营、、弥补亏损、抵御经营风险的基本保障。一些企业集团并不注重财务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财务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和应有的尊重,仅把财务公司当成对外融资的窗口。不管成本多高,只要能融入资金就行,致使有的财务公司处于无利或微利的境地,更谈不上用税后利润传增资本金。在本身已有的资本金被抽减、抽空,有无增补资本金的来源的情况下,出现资本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及时支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而造成的,尤其是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支付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具体来说,首先,财务公司的存款往往是成员单位需要贷款时,才临时存入的,一旦取得贷款,存款则立即被转走,是财务公司存款余额极低,可周转资金数量有限。其次企业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把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大出纳和融入资金的中心,似乎财务公司能够拆入资金发放贷款支持成员单位就行,客观上助长了财务公司不断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拆入资金和用拆入资金发放贷款,而无视其暗藏的巨大风险。再有,财务公司吸收的存款、拆入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集团成员单位的贷款,且多数贷款又不能及时收回,一旦出现资金紧张时,极易出现支付危机。财务公司除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外,可用于周转的资金及可变现的资产数量都太少,直接影响了财务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二、解决财务公司运营风险的建议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财务公司要完善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明确、具体、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这要求每个部门开展的各项业务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操作规程、程序和各项具体要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岗位和人员都必须严格照章操作业务,不允许违反程序或简化程序操作。稽核部门要监督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同时,要做好自身稽核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使财务公司建立起自控防线、互控防线和监督防线。

决策管理机制。财务公司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组织,健全财务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组织,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要建立信贷审查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决策机构,并建立有效的议事规则,确保业务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准确性,保证意见和建议的权威性。财务公司最高决策组织对整个系统内部控制负完全责任,应当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充完善,将内部控制状况作为评价管理层工作程效的重要目标。

授权和审批制约机制。一是业务授权。业务授权可以分为综合授权和具体授权。综合授权是对各分支机构经营范围的限定;具体业务授权则是对各项业务的在规模上的限制。业务授权根据机构的级别、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风险程度决定。二是财务授权。财务授权是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规定在财务收支方面的权限,包括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的权限等。财务授权一般通过制定财务制定和下达财务计划来进行。

职责分离机制。职责分离的基本要求是业务活动的核准、记录、经办应当尽可能做到相互独立,如果不能做到完全分离,也必须通过其他适当的控制程序来弥补。财务公司内部应当严格分离的岗位主要有:现金、有价证劵、重要空白凭证、印鉴、贷款、会计、财务、资金交易、损失确认等。

第11篇

关键词:第三方电子支付;沉淀资金;信用;监管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256-01

1 引言

第三方电子支付实质上是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中介,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能够以其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替代电子商务活动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机构作为信用中介,从而消除由于买卖双方不对称信息而产生的信用风险。第三方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动态博弈无法取得有效均衡而借助于外力的产物。它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如资金的沉淀、资金的非法转移和套现、监管系统不健全等,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解决沉淀资金产生的问题,降低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的风险是亟需我们进行研究和改革的。

2 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的沉淀资金风险分析

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运行来看,买方向卖方支付的货款根据结算规定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停留一定时间。资金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移,买方仍然是资金的所有权人。但这笔资金要等到买方收到货物通知平台付款时,第三方支付平台才将其划付给卖方。这中间就存在买方资金滞留在支付宝账户上的一个档期,交易额越大,滞留资金也就越大。只要每天都有大量交易产生,第三方必然会积累起大量的、稳定的沉淀资金。暂且不考虑用户资金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产生的利息归谁所有,仅就这笔资金的安全性而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哪里有高收益哪里就有大量的资本,但同时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的沉淀资金风险主要包括:

(1)技术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系统运作必须依赖网络与科技的支撑,网络的开放性和应用系统设计可能存在的缺陷势必会造成网络硬件安全、网络运行安全、数据传递存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方平台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资金链断裂,资金被法院冻结,导致支付风险。

(2)道德风险:电子商务中的道德风险模型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同样会降低市场效率。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挪用公司自己的投资或者是经营资金,洗钱、套现、赌博、欺诈以及逃税漏税等非法活动导致因公司经营投资失误而产生风险。

(3)信用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着大量客户资料信息,一旦故意泄漏,会严重挫伤公众对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信任,从而引发电子商务交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

(4)法律风险:作为支付中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处于网络运营与金融业务交接的“灰色地带”,其服务实质上类似于金融服务中的清算结算业务。大量沉淀资金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资金储蓄的性质。目前国内暂无专门法律对这笔巨额的暂留货款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规定,立法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3 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沉淀资金风险对策

对资金沉淀这个具体问题而言,我国的研究状况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从现存的一些著作和文献看,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风险控制,着力解决管理和技术风险。

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系统,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建立安全认证体系;支付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控制管理和技术风险,保证沉淀资金的安全可靠。

(2)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明确监管主体,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目前第三方电子支付的行业标准偏低,这就给商品交易带来了隐患,使这些机构承担着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增加行业的注册资金数额,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该行业的监管主体还是不够明确的。应尽快明确法律地位及监管主体,促进支付清算监管体系的规范、健康发展。

(3)以保证金方式确保沉淀资金的有序使用。

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支付机构存在着沉淀资金被滥用和流失的问题。学术界提出的向监管部门缴纳必要保证金的办法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基于上文的论述,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监管主体不明确使这项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不会遇到重复吸收和重复缴纳的问题。

(4)破解利益分配和归属难题。

由于第三方电子支付使消费者和销售者不能面对面地交易,这样在交易过程中就会存在一个沉淀资金的问题,而大量的沉淀资金又会产生一个利息的分配问题。针对在现实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的解决,就势必会造成交易秩序的混乱甚至是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

4 结语

综上所述,支付环节一直都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第三方支付平台尽管在法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资金沉淀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因此,现阶段,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力行关于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8):94-95

[2]陈新林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7,(4):293-294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风险防范

建行、中行、工行陆续股改上市标志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风险拨备基本覆盖风险资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等。但是,股改上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将是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上市后不容回避的问题,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又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极其重要的方面,非常有必要研究它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种类、影响和防范手段,以达到减少损失、控制有效、维护信誉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目的。

一、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基本状况

(一)操作风险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和特征

1.操作风险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则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包括来自操作业务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来自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出发,强调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与人、流程、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和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2.操作风险的特点。操作风险作为有别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银行风险种类得到普遍认同。国际银行业认识到,操作风险分布于银行业的各个经营管理层次,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通过有效管理而获利的可能不同,操作风险无法创造利润。一些银行已将操作风险置于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样重要的地位,开始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并完善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操作风险的原则、政策和方法。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界定的数量关系。(2)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3)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4)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5)操作风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范畴,操作风险管理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因此,操作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事情。

3.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特征。(1)损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可以归因于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占到损失事件比例最大的是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内部欺诈。(2)单笔损失金额的均值相差很大,在度量操作风险时,应该分别考虑每个业务部门和每个风险事件组合下的损失分布情况。(3)损失事件的多少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正相关,但损失金额多少与总资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从损失事件数目和损失金额的地区分布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但是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地区。

(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1.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操作风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笔者认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银行营业网点受理客户业务交易后,由于外部欺诈、内部欺诈原因对银行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损失所形成的风险。研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有两点必要性:一是通过在操作风险中细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有利于区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在全行各项操作风险中的权重,分清矛盾的主次,便于集中精力加以研究,以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解决问题。二是研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有利于直接有效地分析导致柜面业务发生经济案件或风险点的原因,以解决柜面业务发生较多经济案件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近几年发生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案件情况看,涉及柜面业务的经济案件占比高达 70%以上,由此可见,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防范的重点,说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已成为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

2.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种类和风险点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1)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全。表现在无法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组织会计核算,无法对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管理,必然造成管理混乱,对重要岗位人员不经严格考察或不经有权部门批准即上岗,进而发生差错、事故,甚至经济案件。

(2)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不能分离。表现在前台柜员与事后监督人员不能分离,票据交换业务记账、复核、交换不分离,票据交换员兼办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同业往来、系统内往来等账户的记账与对账工作,上门服务人员与账务处理柜员相互兼职,内外账务的处理与核对岗位不分离,各级安全控制管理员、密押主管及密押员相互兼任替岗,网上银行业务手工处理电子付款指令的记账员、审核员和打印柜员相互兼职,基金业务主办柜员与经办柜员岗位不分设等。

(3)柜员权限卡做不到按事权划分。表现在不按照制度设定柜员权限,柜员一人多卡或权限卡交他人使用,极易造成出现差错、事故和案件时无法分清责任。

(4)不按规定实行业务交接。表现在不按规定程序交接重要物品、现金、空白重要凭证,各类登记簿交接或无交接登记手续、交接登记不全或错误,造成无法分清保管使用责任。

(5)内外账务核对不及时或不换人核对。表现在不能使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折、账表和与外部客户、同业、系统内上下级行账务及时核对,造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