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

时间:2023-08-27 15:1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资企业会计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改革;内容

1978年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笔者在这里浅显地谈一谈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大量涌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而当时国内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尚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对部分应当加以规范的会计实务未能予以规范。1992年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间性差异;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等。这一改革过程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1993年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影响也更深刻。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该制度还大胆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97年我国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2月我国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资产减值的概念。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会计准则,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这套新准则的出台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编辑/穆杨)

第2篇

关键词:社会经济 建设概要 会计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近几十年来,中小企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国情,探讨若干与中小企业会计标准,能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标准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中小企业会计标准概要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特定称谓,从管理角度中小企业由政府相关部门完成,可以从定量方面的规定,定性方面的规定。会计上的中小企业与管理角度的中小企业标准有所区别,针对中小企业会计标准,在界定会计上的中小企业时,存在不同的思路,究竟是应以规模为依据,我们来看以下的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IASB认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主体:为了在公开市场上发行任何类型的证券,以信托方式持有众多外部主体的资产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关于会计上的中小企业,有必要搞清楚.公共受托责任的本质是什么? 依赖通用财务报表获取所需信息;在会计上,企业规模究竟意味着什么? 结合公共受托责任概念和规模标准;通用财务报表在会计上中小企业界定问题?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公共受托责任与中小规模是小企业理论的本质特征。中小企业区别于大企业的关键在规模,公共受托责任的出现是历史而具体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出现是历史而具体的,债券市场是企业的另一种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的兴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新技术会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并发展。不同产业适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分散型部门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适合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自身优势,当然能够赢得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往往利用通用的生产设备,其组织结构更加灵活,人员变动较为灵活,内部激励机制更为有效,比大企业更具战略灵

活性。区分自身和环境因素考察中小企业特殊性,其中在自身因素中,家族治理模式在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其重要标准,中小企业因财力或人力所限,中小企业因财力或人力所限,通常不建立完整、科学的内部控制。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是中小企业的一大特点,资源短缺是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生存,但资源情况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扩张方式;环境因素。中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大企业的竞争压力和同等规模企业的竞争,并且自有资金有限、自身积累速度慢和市场风险高,并不得不接受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资金不足作为中小企业的先天缺陷,其经营过程中本应享受的优惠很少,部分中小企业发票管理混乱,账目不清,加之在生产过程中要应付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中小企业的税收风险通常偏高,因此各国一般都对中小企业采取鼓励、扶持的政策。

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必要性。理论上的必要性表现为它能够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角度,会计机构设置简单,其直接受益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执行适当的中小企业会计标准,则中小企业的编报成本可能会明显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角度。足以满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角度,有益于中小企业决策,而且还可能形成正确的指导;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角度,使会计信息的比较在特定的范围更有意义;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角度,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有效,符合会计的可比性原则。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实践中的必要性体现在我国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极为薄弱,我国一直实行无差别的会计核算标准,制定真正适合中小企业的会计标准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有利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应付对自己来说十分复杂的统一制度,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2 中小企业会计标准比较

中小企业会计标准制定模式的选择关乎其全局,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采用“标杆法”制定,在标杆法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并未采用新起点模式,以工ASB编报框架中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并依据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和成本效益原则对工FRS进行修订。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只针对特定行业。其他西方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豁免条款制定相关规则。香港会计师公会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最重要的就是《企业会计制度》。

对于单独制定一套会计标准而言,最佳标准形式是依环境而定的。中小企业之间也会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要么直接适用中小企业会计标准,要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之并制定专门的会计标准。中小企业应仅仅依据自身条件进行判断,针对微型企业的会计规范框架,选择执行中小企业会计标准,有必要提供相应的会计

指南。企业会计标准通过控制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过程来实现一定的目的,确定一个企业的可分配利润,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提供主体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信息,获取财务报表以外的更多资料,中小企业也须提供现金流量信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中小企业也具有向债权人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力。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究竟应包括通用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不应包括企业管理者、不宜将税务部门完全纳入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中小企业无公共受托责任。

3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改进

《小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现行中小企业会计标准评价。其主要特点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充分体现小企业自身特点,简化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等等。《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在于适用范围设置不尽合理,未明确指出该制度不适用于小型股份有限公司,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规范非日常经济业务方式不尽合理,对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合并报表的规范不合理,对简化程度的把握值得商榷,缺失了要求对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的规定。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建议,政府部门应做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建立完善、有效、相互制约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外部审计制度,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小企业内外部会计环境,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孙光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1).

第3篇

处理原则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应坚持统一性与独立性两项原则。

1.统一性原则。如前所述,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制定税法时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将会无端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没有必要的。例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为购置、建造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发生当期扣除。”税法对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确定在“有关资产交付使用时”,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确定停止资本化的时间在“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如果“预定可使用状态”与“交付使用”还有一个时间段,那么会计资本化金额与税法资本化金额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本人认为这类操作口径上的差异应当协调一致,制定税法时应当尽量参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毕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

2.独立性原则。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准确性。《税收征管法》第二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有企业都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完成纳税义务时,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及时申报缴纳。

处理方法

1.纳税调整。流转税:流转税需要纳税调整的项目,例如销售货物、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时向客户收取的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集资款、手续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等。又如房地产企业取得的预收账款需并入当期营业额计征营业税。流转税按月计征,月末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提取并申报缴纳。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实行按月或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收方式。企业在报送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需要针对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项目进行纳税调整,调整过程通过申报表的明细项目反映。

2.所得税会计。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资产、负债、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不同,从而导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与会计利润之和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

第4篇

一、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会计核算简化,减少职业判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考虑到小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会计基础薄弱、会计信息需求单一等实际,新准则简化了核算和报告体系,如会计计量属性方面,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损失采用直接转销法;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均采用未来适用法等。通过简化核算,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降低了核算的难度,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与税法高度协调一致。新准则以税法为导向,通过简化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尽可能减少了与税法的差异。与税法的趋同表现如下:第一,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方面。新准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且在资产减值损失方面遵循实际发生原则。而且明确规定小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应考虑税法的规定,有利于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第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新准则对小企业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做了适当调整,与税法的要求更为贴近。收入的确认以发出商品或办妥收款手续为基准,收入确认的新标准减少了会计人员在收入确认时的职业判断。而且新准则对混合销售行为的详细规定有利于明确不同税收的征收对象和计税基础,使各项税收管理工作更加精确严谨。第三,财务报表列报方面。新准则规定小企业不需要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对现金流量表进行简化,无需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信息。新准则基本消除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纳税调整的交易或事项大大减少,同时在附注中披露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列示项目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为税务部门有效掌握企业纳税调整情况,实施税收征管提供了便利。

二、新准则执行中的难点

新旧制度的转换衔接工作不到位。新准则的实施要求小企业及时修订会计核算办法、做好科目转化并进行账务处理等工作,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但是小企业在转换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会计人才不足、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等,导致转化工作不充分。另外制度转换中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长期股权投资用成本法核算,原来权益法核算的要转销其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这实质上是追溯调整,与新准则会计政策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的规定相违背。

管理者认识不足,制度转型滞后,影响新准则实施效果。小企业大多是独资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重合,企业管理主要决定于经营者的能力和水平。企业的管理制度往往与其业务流程是相对应的,改变过程必然发生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且新准则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账务处理没有旧制度灵活,这也是管理者抵触的原因。

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基础工作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大部分小企业重视管理、利润,轻视核算、监督,规范性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非常薄弱,从原始凭证的取得、会计凭证的录入、会计报表的生成及档案的保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另外,小企业原有的会计软件升级不到位,针对新准则的会计软件普及不够,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小企业的会计水平,影响其实施新准则的积极性,执行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促进新准则顺利执行的对策

政府各部门联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促进新准则实施。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协调,建立联合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国、地税、工商、发改、银监等部门强制性的使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企业执行新准则,确保贯彻实施的服务和监督到位,具体措施如下:工商部门,在审验营业执照时,要在执照上注明企业类型、是否属于小企业;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针对小企业,严格监督贯彻新准则,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辅导其执行该准则;财政部门结合实施经验,对于小企业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以解释公告的方式对准则不断加以调整、完善。

第5篇

1,会计的6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2,会计的3大报表是什么?

答案: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

3,权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差异是什么?

答案: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指企业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也叫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区别: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

4,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

其中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5,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负值?

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出现负值,现在的准则不允许负资产的存在,包括负商誉。

理论上固定资产超龄服役继续计提折旧,或超价值计提减值准备等都可能造成固定资产出现负值,但这样做会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减少,而实际上其他资产价值并没有减少,会误导信息使用者。所以所有资产出现负值时,最多在备查簿上予以记录。

6,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对企业的影响有哪些?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7,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是什么?

企业所得税税率改革前,企业所得税率是33%,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规定一般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率的降低对国内企业来说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得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和有利。

8,企业应该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一、加大力度,催收货款。

二、减人增效,降低成本,保本经营。

三、稳定市场,站稳脚跟。。

四、降低库存,盘活资产。

9,面对金融风暴,作为一名管理人员,集体减薪和裁员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个问题主管因素比较多。我的回答是:我会选择集体减薪,原因是我认为企业是一个集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企业发展的好,自然多得,既然企业现在处于危机之中,大家更应该团结在一起,待企业度过难关后,一起分享集体加薪的欣悦也不愧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10,市场前景,加薪和升职,你更重视哪一个? (58同城)

我选择职业前景,我始终坚信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后,加薪和升职的机会只会多不会少。

【问题1】

我单位是国有独资企业,上级主管单位也是国企,最近上级单位要投资一个基建项目(生产企业)建设周期2-3年,我们单位代为建设,从而我单位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该项目筹建处,并刻了筹建处财务专用章。这个项目建成试生产后要移交给上级单位经营管理。请高手赐教:该项目筹建处是否使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还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解答】

1.根据你的介绍,筹建处应当使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

根据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该制度适用范围为: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包括当年虽未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但有维护费拨款、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和在建工程的停、缓建单位。

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会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

2.独立核算是否取得独立法人资格,还是仅作为分支机构?如果是独立法人机构的,这笔款项在成立公司后应当转入实收资本,如果是分支机构的,应当作为其他应收款核算。

【问题2】

遇到这个几个面试问题,我该如何回答面考官,请老师焖帮我分析解答一下,谢谢老师们!

1.客户扣款(已开具发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需要附哪些原始单据?

2.一般纳税人可抵扣票证有哪些?纳税申报的流程如何?

3.年终奖是如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4.财政年报和汇算清交报表口径有什么差异?

5.公司开办费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所得税清交时如何进行调整?

【解答】

1.要看什么原因的扣款,可以让对方到税务机关开个证明,然后开具红字发票作为原始凭证。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应收账款

2.一般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符合规定的运输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单、农产品的发票。纳税申报流程:每月先抄税、然后再报税。

3.将年终奖除以12,然后根据结果查找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当月工资高于2000的,年终奖应纳税额=年终奖×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6篇

资产评估是指专业评估人员根据特定目的,专业评估程序和技术要求,依据可靠数据资料,模拟市场对资产在一定时点的价值进行估计判断并提出专业意见的报告。通过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称为评估价值。

我国会计核算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一旦入账,一般情况下不调整资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就是指会计人员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在会计账面上的价值。通常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金额即为账面价值。账面价值的特点主要有:(1)账面价值是依据会计核算的实际成本原则为基础形成的,即取得资产是按照所付出的代价入账,期末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或市价、或收回金额)孰低确认其期末账面价值;负债按到期应付金额确认期末账面价值;所有者权益按照资产减负确认期末账面价值。(2)账面价值是依据会计制度、会计政策等核算的结果。按照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确认的账面价值,虽然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等优越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通货膨胀、资产价值贬值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历史成本有时不能反映真实的资产价值。因此当企业发生产权变动,或国务院统一规定清产核资,或发生抵押、担保等非产权变动,需要确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时,必须对资产进行评估。

我国相关法规规定:

国有资产在发生下列经济行为时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整体或部分改建为有限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合并、分离、清算;除上市公司以外的原股东股权变动;除上市公司以外的整体或部分产权(股权)转让;资产拍卖、转让、置换;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确定涉讼资产价值;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评估的事项。

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经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批准,对整体企业或者部分资产实施无偿划转;国有独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独资企业之间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相关非国有资产进行评估:收购非国有资产;接受非国有资产置换资产;接受非国有单位以实物资产偿还债务。

根据以上规定,资产评估结果的法定效力大体包括两大类:一是作为出资的重要依据,在以出资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中,包括以单项资产作为出资以及涉及产权变动的企业改制中,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新老产权利益主体确定出资额的“公允价格”。二是作为资产交易的参考依据,在资产转让(或股权转让)、抵押以及其他资产产权变动过程中,资产评估结果一般作为资产交易双方参考依据。

资产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发生产权变动或经营主体变动企业的资产存量,即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也包括企业整体价值。资产评估的资产与会计的资产存在着如下差别:第一,资产评估的资产是企业现实意义上的资产,而会计资产强调的是有实际资产投入的资产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第二,资产评估的资产可以是单项资产,也可以是企业的整体资产,而会计资产强调的是单项资产及单项资产构成的资产总额。第三,资产评估的资产注重按其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反映,为此可以采用收效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等方法,而会计资产强调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反映的是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可能发生的减值。由于资产原始价值或可收回金额与其公允价值的差异,导致资产评估价值与原资产的账面价值往往不一致,可能评估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也可能评估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不论评估价值是大于账面价值,还是小于账面价值,会计核算应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处理,即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包括在账面上进行调整的会计处理,也包括不在账面上调整,只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的处理。

虽然评估资产与会计资产有差别,但资产评估与会计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核算资料是资产评估的基础,它对于准确、地进行评估,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结果都有意义。可以说资产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会计核算资料进行评估;资产评估以后,会计上根据评估目的及其评估结果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依据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依据资产评估目的,对资产评估结果进行的会计核算和报表揭示。

二、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方法

凡是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单位,应对被评估的资产进行清查,做到账账、账表、账实相符,以备评估。有评估资格的机构对被评估单位的资产进行评估后,应根据评估结果向资产所有权管理部门提交资产评估报告。

一是产权的真实变动,即以评估价值作为企业改制时资产占有方出资或折股的重要依据时,按资产评估结果作为新设立公司进行建账的重要依据。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的情形,由于公司的股权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公司的持续经营也未发生变化,故此种情形的评估结果仅为有关利益各方参考,不得作为调整会计账目的依据。由于资产评估结果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实现评估的效期内,对于产权真实变动的进行建账时,应注意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在评估有效期内,并应注意评估基准日蛭评估目的实现之间对资产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二是产权的虚拟变动,即当发生资产抵押、企业破产清算等情形时,评估结果仅作为资产交易或资产变现的依据,而进行会计处理时则需按照资产交易时的实际交易价格为依据。其会计处理按照正常交易进行。

由此形成资产评估结果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账项调整法和附注说明法。通常情况下,产权发生真实变动时采用账项调整法,产权发生虚拟变动时采用附注说明法。

(一)账项调整

账项调整是指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调整相应的账簿记录和报表信息的方法。当企业时行资产评估的目的是根据资产评估结果确定所有者的时,要求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账项调整。以便根据调整后的会计信息作为界定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作为利润分配的前提条件。

资产估价值大于原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从本质上分析属于未实现的收益,不应确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已实现的损益,应作为资本公积;而且资产评估的增值也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损益,因此一般情况下资产评估增值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资产评估价值小于原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虽然也属于未实现的损失,依据谨慎原则,应将评估减值作为损益处理。

评估价值与原帐面价值的差额,无论是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还是作为损益处理,一般是将当期确认的总差额一并进行调整。此后该项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折旧摊销时,涉及到按评估价值提折旧或摊销,还是按原帐面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按评估前的原帐面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应解决评估前资产帐面价值与评估后资产帐面价值之间差额应如何处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将其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如果企业按照评估后的帐面价值计提折旧,或按照评估增值后的帐面价值摊销费用,应解决增加费用而养活纳税所得后缴纳的所得税问题。对此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两种方法调整;一是据实逐年调整。企业改制股份公司时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每一纳税年度通过折旧、摊销等方式实际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数额,在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进行调整,相应调整增加纳税所得额。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二是综合调整。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整增加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由于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会计核算采用谨慎性原则,当某项资产发生贬值时,应当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附注时,一般披露某项资产的帐面价值。

(二)附注说明

附注说明是指将资产评估结果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的方法。当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目的只是为了确定企业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以便根据资产价值确定拍卖基数,确定承包基数,确定抵押借款金额时,资产评估价值只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因此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或其他有关资料中进行说明,不需要调整评估资产的账簿记录。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说明评估资产的项目、评估目的、评估价值、评估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等内容。

企业进行评估的目的仅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有用信息,而且该项资产没有完成实质性的交易,其在性质上既不属于资本公积,也不属于当期实现的损益,不需要调整账簿记录,只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附注说明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根据评估目的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财会函字[1999]2号。

第7篇

一、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防止盲目投资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而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境外投资,也应当以拓展市场、追求投资收益回报为基本出发点,那种仅仅为了规模的扩张、而不考虑投资经济效益的盲目投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是不可取的。当前,席卷全球的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和破产清算浪潮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尤其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供应商安然公司的倒闭,为那些不追求效益仅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的企业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在进行境外投资决策时,一定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进行科学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投资效益的分析。只有对那些有投资效益的项目,才能进行投资。财务部门在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应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估算,在进行效益估算时,对使用的数据一定要通过多方调查论证,尽量使用准确的数据。在项目可行与否的结论上,要重点把握投资回收期、内含报酬率、净现金流量等关键评价指标。只有在项目可行性分析环节起到财务闸口作用,才能将境外投资的决策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二、充分利用全球金融资源,进行多渠道融资

要防范与规避海外投资的融资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要量,防止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其实际资金需要量高于预测资金需要量,即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二是项目正常运转后,应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严控制款项的收支、按定单采购原材料、按定单组织生产以减少库存积压,从而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三是准确进行资金缺口预算,提前准备融资方案。一般来说,公司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就应当制定年度现金流量预算,测算全年资金缺口,并提出可供选择的融资方案,供经营决策者参考;四是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择优选择融资方式,进行多渠道多方式融资,如当地融资和国内融资相结合,进行当地抵押贷款融资、票据贴现融资、从关联公司拆借融资、通过国内跨国银行的全球授信额度进行融资等。

三、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规避政策风险

要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的政策风险,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信息资源,采用“借力”手段来实现。一是通过当地或国际上知名的会计师楼、财务咨询公司的咨询服务来实现境外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日常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报告的提报、纳税的申报和各种投资优惠政策的享有等;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财务管理人才进行境外公司的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本土化。财务管理本土化,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规避政策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建立科学的财务监控体系,掌握财务控制权或监控权

对境外投资进行有效的财务监控是防止境外企业资产流失,实现境外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保证。失去了对境外投资的财务监控权,就失去了对境外资产的支配权。一个科学有效的境外投资财务监控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财务监控权与股权相匹配的原则。对境外独资公司,投资方应当具备百分之百的财务控制权,财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等一切财务事项均应由投资者进行决策。对中方占大股的境外合资企业,中方投资者应当享有财务人员的聘任、考核和报酬决定权;对中方占小股的境外合资企,中方投资者应当享有定期或不定期查阅、审计企业账务的权利。

二是定期提交财务报告的原则。每月、每年定期向投资者或股东提交月度、年度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实现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我国一些境外投资企业中,却出现了拖期提报或不能提报财务报告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对境外投资监控不到位引起的。这种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境外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因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或决策者是相分离的,财务报告是经营者提供给所有者或决策者的境外投资企业运行状况的总结,所有者或决策者通过财务报告反馈的信息进行新的经营决策,以保证境外投资企业更好地发展与壮大。

第8篇

一、前言

当今社会是对信息、网络、效率、创新进行激烈竞争的时代,比尔•盖茨曾指出:你怎样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你是赢还是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日趋复杂化,财务在企业决策中所起作用的逐步加强,财务分析的功能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一般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相应财务指标,对相应经济关系和财务活动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企业发展现状,并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而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加剧,通货膨胀加剧,外部需求下降,内需亟待拉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投资风险加大,企业资金运用受大环境影响,日趋复杂……新经济环境下,对财务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实现财务分析的新功能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二、企业财务分析模式现状及局限

财务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适应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变化,随着资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企业向外筹措资金的渠道不断拓展,财务分析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财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颁布《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之后,又颁布《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财务制度》,对企业财务分析实务产生了深刻影响,企业开始注重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尤其是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本期及以前各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和结余情况,评价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从而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依据。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其目的在于科学解析和真实反映国有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资产运营效果和财务效益状况,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价行为。而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则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主。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也开始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但是从财务分析始终围绕“四要素”来进行,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随着经济格局,市场环境的变化,尽管财务分析功能不断的深化和完善,但仍然存在着诸多局限:财务报表时效性造成的局限性:财务报表以历史数据为原始数据,其时效性不足;通货膨胀、物价变动等因素带来资产贬值或者其他效应;财报的“账期”不能体现账期中的资产变化情况。财务分析方法的带来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种,宏观环境的变化无法量化成具体指标,融入至财务分析之中,导致财务分析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可比性”。

三、企业财务分析模式的改革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日趋复杂化,这一趋势对财务分析功能也提出了巨大挑战,具体体现在:对全球市场信息的快速反馈;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间寻求平衡;提高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更丰富的战略性财务信息;更强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分析的改革要求体现在:更智能的财务分析系统:未来的财务分析功能对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势必将使财务分析模型越来越复杂,包括财务分析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体系越来越庞大,这就要求企业引入财务分析系统,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财务分析的智能化。财务分析更贴近于企业实际:确定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战略及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将财务分析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改进财务分析报表,使财务分析更加贴合企业实际需求,从而实现对企业决策的支持。财务分析要素立体化: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内外部经济联系也日趋复杂,这就要去财务分析内容不断扩展,以适应企业经营分析的需求,财务分析不仅要依据于微观实际,更要考虑宏观影响,既要展现企业经营现状,又要预测未来发展,要变单一展现为多样化展现。企业财务分析要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扩展分析维度:

1、增加企业资源的效能分析,提高成本效能;

2、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分析,特别是重视企业科技创新的企业,评估创新能力的效能。

3、增加市场营销分析,对企业产品销售工作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和优化,旨在为企业的销售部门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销售状况分析,并使销售部门深入了解企业财务战略,控制运营风险。

4、增加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分析,新经济形势下及市场竞争格局中,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市场响应速度,迅速推出新产品。因此,要加强新产品研发效果分析,使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处于强势。财务分析方法多样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使二者相互补充;多种方法综合使用,贯穿于财务分析各环节。增强财务分析时效性: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从分析时限确定、分析人员配备、信息系统使用几个方面做好规划,形成高效灵活的组合形式,使之机能满足定期规划的需要,又能满足及时分析的需要,实现新经济环境下的高效的企业财务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增值税;差异;新会计准则:财税分流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127-02

一、增值税财税处理的差异

(一)增值税应税销售额与会计销售额之间的差异

增值税销售额和会计收入差异的表现形式为:增值税销售额和会计的差异是税务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千变万化。根据会计属性和持续经营假设,这些差异可归纳为“可回转性差异”和“不可回转性差异”两大类。

可回转性差异即时间性差异,是指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在确认收入的内容和金额上一致,但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会计规定确认收入的时间不一致而产生差异。如企业销售商品开出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收讫货款,但不能同时满足会计准则规定的确认收入的五个条件。税法规定要在发生期作销售,会计上却应在五个条件同时满足后才作收入处理。不可回转性差异即永久性差异,是指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在确认收入的内容和项目上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一是会计准则规定不作收入,税法规定应作销售处理。如税法对企业销售货物时向购买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和视同销售业务的计税规定等:二是会计规定应冲减收入,税法要求满足一定条件方可减少销售,否则不予冲减。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销售折让或销售退回,税法规定必须在同一张发票上反映,或取得购货方税务机关开具的《企业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明单》方可单独开具红字发票冲减销售。会计准则没有这一规定。

(二)税收征管与会计核算管理不同步

新税制的实施,难以适应新会计准则体系规定的核算内容。尤其是目前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并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角色的互换,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复杂化。新税制实施之初,增值税作为价外税的会计处理首次施行。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对期初存货处理、含税收入还原、视同销售行为的计税等会计处理方法不熟悉,企业税收会计核算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负增值”及低申报问题的大量

(三)耐用消费品贷款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向高档次、多样化发展。由于农民务工和农副业收入有明显季节性,因此十分需要短期消费信贷,以解燃眉之急。

(四)医疗消费贷款

目前,医院的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农村一般家庭积蓄有限,一旦患上重病,往往难以应付高额医疗费用,因而很期盼获得消费信贷的帮助。

可见消费信贷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作为农村信用社利润增长点,信用社更应该采取措施为农村消费信贷开辟道路。

四、促进河南省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

(一)改变农民消费观念

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引导机制,培育和引导消费者树立经济、科学的消费观念。要从思想上引导广大农民正确理解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认识到扩大并实现消费需求对个人、对国家都有益处,勤俭节约的思想不能丢,但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思想也不能少,要倡导人们敢于消费,积极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积极参与消费信贷。

(二)发新品种,刺激信贷

随着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业、农村、农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信贷不仅要在制度、机制上进行创新,更要根据不同商品和不同消费阶层的特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需求。各县市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好“窗口指导”作用,通过开展信贷服务创新业务的培训,挖掘信贷服务新品种,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农业资金的有效投入,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大促进信息通信、旅游休闲、教育培训、社区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的发展。

(三)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现在各商业银行审批权限不一,有些行盲目放大审批权限,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出现,而有些行过左地上收审批权限,严重束缚了基层行的自,挫伤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对比较成熟的个人消费贷款项目,应将授权权限下放给予县级支行。在办理消费贷款时,在注重法律文书有效性的情况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做到随时随贷,方便消费者。

(四)注重抓好营销宣传

农村相对城市来说,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金融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接受慢,要打开农村市场,宣传工作至关重要,要建立一支得力的营销宣传队伍,按照三层两线一体化的要求,定时间、定单位、定客户、定人数的开展产品宣传,到城乡结合部、重点乡镇、特色产业乡镇,做好宣传演示,开展“一体化”营销。大力宣传其产品和服务。要利用电视、报刊和发放资料、贴标语、写广告等多种载体。向农村宣传金融产品,让金融产品真正“上山下乡”,不断引导、激发农村的金融需求,积极培育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在营销宣传中,语言尽量口语化,少用专业名词和术语,要通俗易懂地向客户详细宣传讲解金融产品品质、性能、作用等,使客户对金融产品接受、认可、喜爱,并自觉向其他客户宣传推荐金融产品。

(五)制定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

农村消费信贷利率应当执行较低的利率,并且根据消费项目不同,而执行不同档次的利率。如:子女上学,因只投入没有产出,而且要连续几年的投入,贷款利率可执行基准利率;婚丧嫁娶。虽然支出较大,但毕竟是暂时的,可上浮20‰建房,虽然投入较多,但日后还能增值,可上浮30%;购车(运输车)、购农机具,因能产生效益,可上浮40%。出现,税收政策又作了相应的改变,国税机关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更加慎重,适当缩小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范围,迫使企业不断改变税收会计核算方式。一部分企业税收会计核算呈现无序状态。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原来税法规定的内容难以满足新的经济情况。

二、差异成因分析

(一)收入的确认条件不同

1、增值税收入的确认有五个条件: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④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其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确定为:①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②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③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④采取预收贷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⑤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在收到代销清单前已收到全部或部分货款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全部或部分贷款的当天;对于发出代销商品超过180天仍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视同销售实现,一律征收增值税,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出代销商品满180天的当天。

(二)处理依据的原则不同

新的增值税税制付诸实施后,会计对增值税进行的账务处理,与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有些相悖。根据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中,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从明细科目的设置中可以看出,增值税会计处理,是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的。即增值税的交纳,是在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计算出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并扣除已购入原材料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后,再来核算本期应交纳的实际税额。由于当期购入的原材料并不一定全部被消耗在当期已销的产品成本中去,因此,企业每期所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增值部分。尽管从长期来看,通过递延,企业所交纳的增值税的总额,与其增值总额是一致的,但是,从具体的每个会计期间来看,两者并不一致。这正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差别。例如,由于企业每期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当期的真正增值部分。因此,人们就不能象过去那样,从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或毛利盼会计信息的逻辑关系上,判断出企业是否合理计算了应纳流转税。特别应警惕一些外商独资企业,在掌握了会计信息很难逻辑反映增值税与企业实际增值的情况后,利用会计账务处理的这一缺陷,偷逃增值税。由于出口产品没有“增值额”,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不仅不交税,还可退税。税务部门仅仅从增值税的会计信息上,是很难区分出是由于人为压低售价造成的,还是由于当期购入原材料过多,而投入产出较少造成的。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当期增值税的少交。这完全是我们所谓的增值税实际上并不按照企业增值部分计算所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使得会计失去了应有的反映功能,也使会计信息失去了有用性。

总的来说,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但影响了增值税会计本身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整个会计信息的质量。究其原因,一是现行的增值税税制在征收范围、征收依据及税额确定等方面都还不是非常完善,很多规定与增值税理论并不相符,而且在很多具体项目的征收范围及税率上不稳定,并体现到增值税会计核算上,增加了增值税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二是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从实质上分析属于财税合一会计模式,表现为以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和扣税权利作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依据,会计核算过分遵循税法的规定,而放弃其自身的原则。

三、增值税会计改革思路

(一)应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规范和设立税务组织

现行增值税会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增值情况,如果我国现行税法能够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按销售收入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扣除当月已销产品所含的原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来计算当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不仅合理,而且也可使增值税的信息能够为税务部门的监督提供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样税务部门很容易从损益表的销售收入或毛利中,根据一定比例,很快推算出当期所交纳的增值税是否合理。根据这一方法来计算每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也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建议在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税种所涉及的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统一汇编成权威和规范的文本,作为会计教学与培训的必备教材或操作指导用书,并及时补充和完善。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状来看,要设立企业税务会计,还必须建立注册税务会计师协会,定期组织税务会计资格考试,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具有一定水准的执业素质:并对税务会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完善税收规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另外,还应制定约束企业税务会计行为的条例或规定,以减少企业税务会计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财税分流、价税合一的新模式

在财税分流的思路下,我们可以借鉴所得税会计核算体系,将增值税作为一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加以披露和反映。在会计上只设“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和“递延进项税额”三个科目。“增值税”科目核算本期发生的增值税费用,其借方登记本期销项税额,贷方登记本期销售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借方余额即为本期的增值税费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递延进项税额”科目借方登记本期销售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与进项税额转出,贷方登记按税法确认的本期进项税额,贷方余额表示待抵扣的进项税额。

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分别反映应交未交增值税和待抵扣进项税额的信息;在有关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披露按税法规定不得抵扣而计入固定资产或其他项目成本的进项税额、当期由于会计确认与税法确认的时间不同而暂时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由于会计收入与税法收入的口径不同而确认的销项税额等重要信息。

财税分流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反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又能通过差异调整按税法的要求计算缴纳税款,还可以还原会计要素在会计报表中的原来面目,应该成为中国增值税会计模式改革的方向。

第10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征管 现状 对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0.42;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66-02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小微企业一般是指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工业30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工业100)人,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的企业。它的主要特点是:(1)门槛低。一元就可以办厂,全国每天注册的企业达上万家;类型多。既可以是个体户、合伙企业,也可以是独资、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是有限或无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真可谓百花齐放、百轲争流。(2)资产形式多。既可以是实物、知识产权,也可以是货币资金、无形资产;抗风险能力弱。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产品少、附加值低,只生产一种产品或经营一种服务,一旦市场价格波动,借贷大多依赖民间融资,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3)管理粗放。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缺少精细化、专业化的有效管理机制。

二、小微企业的征管现状

以江西省九江县为例,目前纳入税务征管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826户,2015年减免增值税、营业税及附加1774.87万元、个人所得税874.36万元,企业所得税减免316.5万元。由于小微生产销售灵活,内部管理松散,税收管理存在着许多盲点和薄弱点,税收征管现状不甚理想。

(一)登记核实不到位

由于小微企业准入门槛低,登记方便,加之现在统一实行三证合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了开业登记后,纳税人不再到税务机关办理登记,部门之间虽有资料传递制度和办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许多新企业未录入税务征管系统,形成漏征漏管;加上其规模小、流动方便、经营灵活,有的甚至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和经营场所,或是企业办证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一致;更有甚者,只是为了争取项目、套取银行贷款而办证,根本就没有实际经营,增加了税务机关实地核查和工作难度。

(二)税法遵从度不高

小微企业因受经济性质和规模所限,其在经营理念、财务管理水平以及对税法的遵从度等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财务机构不健全,会计、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也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税务管理的要求,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财务核算不真实,掩盖了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

(三)税收违法现象普遍

由于小微企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多样,加之开停业频繁,而税管员日常工作繁多,尚无有效的渠道和平台及时获取小微企业真实信息,难免出现税收管理欠缺。特别是私营企业普遍都是手工记账,部分企业甚至不能按照规定要求设置相关会计核算账薄;或者虽设置账薄,但账目不全、混乱。税务管理上虽引进了纳税评估和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但只限于企业相关财务报表的经营数据,静态的监督形式也无从考查企业的动态运营情况,不能考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税收管理中逃、漏税现象严重。

三、小微企业征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依法纳税意识不强,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

小微企业因受经济性质和规模所限,其经营者在经营理念、财务管理水平以及对税法的遵从度等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财务机构不健全,会计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也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税务管理的要求;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财务核算不真实,反映不了企业真实的经济活动,从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税收管理的难度。

(二)优惠覆盖面较窄,力度尚显不足

当前,享受优惠政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业,如餐饮、理发、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等居民服务性行业,而对金融、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小微企业来说,“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的减税标准过低,其根本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收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按照营改增前服务业税率5%计算,带来的税收优惠月不足1500元,营改增后月不足900元;“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以下”,按照小微企业优惠税率10%缴纳企业所得税,一年的税收优惠在3万元以内,对一个企业来说,税收扶持效果不明显,导致部分企业自动放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只对法人企业有效,而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等仅因注册类型不同就无法享受同等优惠待遇,其结果会导致税负不公,也有悖于国家的政策精神。

(三)优惠的税种不全,无法适应小微发展要求

目前国家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局限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及附征税费,其他税种没有涉及。如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没有税收优惠政策,而对小微企业这两税的税负不低;同时,对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仅限于小型微利企业低税率优惠这一项,而对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最艰难和最关键的方面,如创业初期、技术改造、再投资等没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没能从根本上促进小微企业更好地发展。

(四)对小微企业的管理服务不到位

小微企业税源分散,依法纳税意识薄弱。而管理分局把税收征管的重点放在了重点项目和重点税源上,认为小微企业的管理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不大,税收成本高,只限于税务登记、自行申报、发票管理,而申报数据是否真实准确,没有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申报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税收检查、纳税评估等有效的税收监管和辅助措施;税收宣传手段固化,形式单一,宣传的渗透力不强,相当一部分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因不熟悉优惠政策而未办理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的备案。

四、加强小微企业税收管理的对策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占据了重要位置,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既是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使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达到预想目标,笔者认为要做好公平税收政策和强化税收管理两方面工作:

(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税收优惠空间

建立统一、完善的税收政策是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根本,应从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其减轻负担。

1.规范小微企业认定标准。统一小微企业资格认定划型标准,采取以年企业销售收入为唯一标准,未达标的就直接认定,超标就不能享受,便于对小微企业的税收管理。

2.加大减税力度,扩大优惠范围。提高增值税的起征点,建议将小微企业免税范围从当前的“月营业额3万元”提高到“月营业额10万元”,同教育费附加优惠一致,使政策优惠面更广,减轻纳税人负担。扩大税收优惠税种,全部或部分减免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3.公平税收政策,消除性质歧视。梳理、整合现有税收政策,使得小微企业,无论登记注册类型是什么,无论涉及何税,都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

4.完善税收政策,支持万众创业。对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或是投资小微企业的企业在创立时期和投资阶段应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对创立时期的开办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息等能够实行税前加计扣除,对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职工教育经费,提高税前扣除比例,对小微企业进行投资的企业,允许将企业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抵扣。

(二)强化小微企业税收管理

加强小微企业税收征管不仅能规范企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体现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政策倾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1.规范纳税人的财务管理。首先,要引导企业建立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完善内控管理、加强财务核算;其次,主动为小微企业纳税人提供财务知识和涉税知识的咨询,加快推进税务服务,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第三,提供资金支持,在小微企业经营的前3年,由政府部门免费提供税收会计服务。

2.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源摸底,在企业关、停、并、转、登记等方面加强部门间的工作协助,实行动态联查,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建立起税源户定期清查核对制度,将企业实际经营规模、用工和资产等涉税信息资料建立电子户籍档案,摸清税源底数,夯实征管基础;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措施和制度规定,加强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以及其他征管资料核实,审核分析涉税信息,准确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细化不同规模、行业小型微利企业的管理需求,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特点,加大对其涉税信息的掌控,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达到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目的;抓好动态跟踪等后续管理,对应享受未享受的企业及时沟通辅导,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确保一个不少。同时,加强实地核查,防止一些不良企业借机弄虚作假,偷逃税收,一经发现,坚决打击,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秩序。

3.建立小微企业税收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一对一”上门辅导、12366热线解答、网络辅导等方式宣传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健全账证,规范核算,为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同时主动下企业、送政策上门、通过申报系统提醒服务等方式使小微企I更加快捷享受税收优惠;进一步精简资料报送,简化办税流程,加大网上办税推广力度,降低办税成本;对小微企业经营非主观的善意错误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引导小微企业提升税法遵从度。

参考文献:

[1] 杜钰.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金融,2015(7)

[2] 肖卫平.确山县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调查与思考.北方经贸,2015(7)

[3] 北京市朝阳区地税局 毕军强.部分小微企业缘何自动放弃税收优惠.中国税务报,2014.6.4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 内部受制 完善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对内强化管理,以便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管理手段。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完善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概念,其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促使与现行法律相符合提供一种合理保证”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认为,内部控制的整体构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可分为经营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和遵循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并不仅仅体现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往往是包括财务制度、职务分工、企业文化、奖惩监督及企业非明文规定等构成的一套内部管理体制。

经济的发展带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竞争力尤为重要。随着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筑企业的运行质态和企业管理更趋规范。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建筑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然是一项薄弱环节,有必要规范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堵塞漏洞。

二、建筑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与建筑企业的资金比重大决定了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建筑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投资大、资金密集、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较慢的特点,所以建筑企业在开发项目立项上应建立集体审议联签制度,实行集体决策,并建立项目决策及实施的责任制度,实施不相容职位的分离,做好增收节支。近年来,建筑企业虽然产值逐年提高,但盈利水平却持续走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建筑业全行业的平均产值利润率为1.9%,最高的外商独资企业为4.1%,最低的国有企业为0.6%。笔者认为出现此种现象,除了要考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材料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外,还应当从建筑企业管理的粗放、管理岗位职能控制的失效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建筑企业承接的项目涉及面广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多面性

建筑工程项目链条长,涉及面广,影响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建筑企业往往是受托承建工程,如果建筑企业出了问题,则直接影响到甲方与分包方的正常工作。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大量金额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果企业管理松散、内部控制失效,则不仅工期、资源上会受到损失,达不到投资效果,而且也影响企业及投资方的社会评价,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三)内部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每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都较长,极高的机会成本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极其重要。一旦造成损失,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后果,其损失可以说难以用金钱来弥补。因此,建设工程在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投资测算和可行性分析,建筑企业必须按业务承接制度进行盈利预测、报价分析、投标分析与审批、科学决策;在事中,资金筹集、成本支出、项目管理等环节,都必须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多快好省地进行项目建设,保证工期和达到预期效益;在事后,建设项目竣工后,需要按制度规定的标准、流程、权限进行验收、运营,同时进行专项考核与工程完工总结。

三、当前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简析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建筑企业往往缺乏风险观念

由于工程建设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如果建筑企业在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上不完善,将存在因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经营风险的巨大隐患,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作业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信息风险、策略风险等。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风险有不断增大趋势。但是从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更缺乏对于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正确认识。对于市场风险,企业无法完全规避,但也很少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中考虑其应急方案或预警机制。

(二)内部控制过程或环节失控,材料、资金、成本、经费管理效率较低

1.企业资产管理粗放。其主要表现之一体现在原材料管理上。建筑企业用于工程施工的材料包括钢材、水泥、砂石料、炸药等主要材料,钢模板、脚手架、钢管、电缆线等周转材料,以及数量品种繁多的小型材料等。从材料的点验、入库、发放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材料验收没有详细的记录,材料验收单、出入库单多流于形式,多为事后补填制,或以手写的收条代替材料验收单;此外,除材料外,不少企业对半成品、固定资产、小件办公用品等管理不到位,缺乏领用、交接手续,出了问题也不严肃追究,造成企业资产浪费严重。

2.企业现金管理粗放。有些企业在现金充足时,往往缺乏有利的投资方向和项目储备,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或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设备、办公用房等不动产,因此企业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从而陷入财务困境。

3.对内部控制中的财务控制缺乏完整的重视。客观上表现为会计信息不完整或未得以有效利用。一是很多建设企业认为财务工作只是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纳税,而忽视了风险控制、资金运用、资产管理等诸多方面,更无法从系统的角度对整个企业进行内部财务控制。二是较多企业很大程度上财务数据不能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或者是财务数据反映滞后,或者是财务数据反映不准确。其主要原因既有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也存在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配合并不协调,使得企业中各部门的核算职能很多都处于失效、失控状态。比如:很多技术人员过多地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实体表现,却往往忽略了工程量数据、进度数据,以及与付款条件的比对,导致财务工作非常被动。

(三)内部控制监督不力,存在错误与舞弊的可能

在部分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往往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单位内部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和上级领导对下级的全方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使企业关键岗位或关键职务的从业人员存在错误与舞弊的隐患。具体表现为非法分包或转包工程、贪污企业资产、挪用公款、非法收受贿赂、搞“小金库”、坐支现金等。而建筑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特殊产品,从1998年抗洪抢险暴露出的九江堤坝“豆腐渣工程”以来,这种比豆腐硬不了多少的工程就屡有曝光,足以让人触目惊心。如1998年綦江虹桥倒塌后,重庆市对近年来所有重大工程进行了一次检查,结果发现,但凡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背后都有的线索,比例几近100%。又如郴电国际案中,安平建筑公司为获得郴电国际总造价5000多万元的工程项目,向主犯邓中华(郴电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行贿现金及礼品计300余万元。

四、加强与改进内部控制,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1.结合资金收支性质建立内部资金管理制度。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建筑企业以资金作为控制手段充分发挥会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作用。具体设置每项业务的的授权审批、复核检查程序,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资金管理制度。

2.建立原材料领用的审批、登记程序,详实记录原材料从采购到消耗进入工程实体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物资管理制度。

3.建立劳务层实物工程量的实测、核准和定期汇总程序,及时按照核算要求办理中间计量和结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计价管理制度。

4.在规范、理顺各部门基础核算控制职能基础上,建立项目成本的预算管理制度,研究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程序、执行和调整程序,以及预算的编制组织管理程序。

5.力争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监控或预警系统。当计划与现实之间发生偏差时,项目可能正面临着不可控制的风险,如,计划之中的项目进度拖延与实际完成日期的区别显示了计划的提前或延误,前者通常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对于消极因素,企业管理者就需要进行分析,找出异常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扭转。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与执行,从注重风险防范向风险事前控制发展,使风险监控从“救火式”向“消防式”发展,逐步实施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二)分析建筑行业的业务循环流程,着眼于关键控制点

1.资金收付环节。严格按授权与合同进度进行款项的收取与支付。

2.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发出和对账盘点环节。通过建立原材料采购计划、价格调查程序,建立健全各项计量手段、计量程序规范验收程序并建立好相关档案。

3.工程项目计价与造价核算环节。以劳务层内部承包协议、劳务层合格工程量的实测验收、劳务层的计量结算为重点,建立承包单价内部协商机制、承包单价谈判及审批机制为核心。

4.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及变更。对于已经审批的项目预算、进度,一般不得变动,如果确有必要变动,及对于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需要作为特殊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管理。

建筑企业生产过程是合理配置人力、机械,使用原材料构筑工程实体的过程,其业务循环是以项目工程成本为核心通过合同结算换回资金的过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在此过程中获得增值资金,为此控制成本是内部管理的核心。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与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低效率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控制要以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具体措施如:对施工单位实施技术措施,严格对待设计变更和合同变更,最好实行联合审计制,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层层把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把工程费用降至最低。对承建或分包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确保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避免预算员做结算时有意加大工程和重复计算的情况,以利于顺利完成款项结算。

此外,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企业的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四)充分发挥财务基础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如在工程开工的同时,要求业务部门完整保管和整理资料、建立台账,定期与建设单位核对款项;做好工程前期工作,为后续财务核算与制度建设打好基础。账目设置及核算体现重点突出遵循《会计法》等国家财经法规,充分体现建筑行业的原则。如会计一级科目的设置严格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二级科目主要按照《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有关分类项目,并结合该工程设计概算分类进行设置,以便全面明确反映概算项目工程支付结算情况及工程概算的动态、执行情况,产生出实用、准确、全面的财务数据。

建设单位财务人员必须编制好资金使用计划,明确投资目标和付款方式。在项目施工阶段每月对施工单位的进度根据施工工期进行验收,并要求上报工程进度报表,定期地进行实际支出值与计划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防止资金不必要的流失,保证投资方建设资金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赵璐,丁烈云. 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信息集成研究与应用[J]. 基建优化, 2005,(04) .

[2]钱金福.加强会计监督 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山西建筑.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