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

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

时间:2023-08-27 15:10:10

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

第1篇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第2篇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价值

高标准基本农田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土地整治创建后,形成的稳产高产、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且和当前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相匹配的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基本农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田、村、林、水、路等实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稳产高产、抗灾能力、设施配套、生态良好作为基本目标,是科学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对水、肥料等农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配置与科学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

因地制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将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活动,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现的零星耕地,再将其建设成连片集中土地。为了从根本上推动该优势,并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商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这一平台来实现。

2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策略

2.1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

2.1.1科学布局,做好规划的原则 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做好布局、规划工作。也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解决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将基本农田形成大板块,确保基本农田向集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应确立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2.1.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从各个区域特点出发,不用地区治理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建设,根据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别,来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1.3 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基本农田在耕地中是精华,必须保障其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粮食能实现增产、稳产,从根本上提升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既包含生产能力,还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态健康情况,包含了土壤基本情况,又包含水、作物、大气等形成的质量情况。

2.2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对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在实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起到组织作用、先导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由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牵头组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组。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形成社会合力,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

2.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参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建立适合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还应该从区域特点出发,制定与实际相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标准,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有序进行。

2.3 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资金,将相关资金实现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证农田质量 当地政府需要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中提升资金比例,将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用费。还需要积极探求市场化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土地实现连片式发展,易推动土地实现流转,可以充分从这一优点出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并且在投资人注入资金前,和当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成后再进行流转,并且在流转费方面进行必要的优惠。

2.3.2 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体制。制定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基本办法,确定监管机构和管理基本职责,对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规划、立项、工程实施等进行专门监管。其次,创建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出发,创建监督管理队伍,对基本农田进行监督,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进行监测,创建信息公开和情况通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 结语

总之,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为此,在充分明确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价值基础上,确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平,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庄六孝.基本农田建设是首要任务——江苏省金坛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J].中国土地,2008(09).

[2] 郭培才.整合资源 规模推进 推动基本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J].陕西水利,2009(02).

第3篇

一、取得的成绩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12.03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6.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万亩,经过治理改造过的农田,基本达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建设标准。

2、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先后推广了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栽培技术,引进了目前全国最优苎麻品种——“中苎一号”,推广了机械打麻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台全自动打麻机,使每个劳动力每天打麻量从10余斤提高到120余斤,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扶持了国内首条微生物脱胶精干麻生产线的研发,并得到了全国麻纺协会专家高度评价,培训农民16500余人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先后扶持了恩达、金土地、天欣源、科农种猪、姗娜果业等2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家专业合作社,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42个。通过连续多年的扶持,恩达、科农种猪已经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恩达家纺”成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优质水稻、苎麻、蜜桔、种猪繁育等产业有序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十万农民增收致富。

4、促进了农民收入和粮食增产。项目区农业人均年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300元以上,使农民从开发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被项目区群众形象的比喻为“增加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0万公斤,油料10万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衔接工作,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共扶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89个,扶持资金22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我们在土地治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项目选址立项、科学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监管”这一主线,始终做到:

1、坚持两个条件,即“三个好、一个高”条件,竞争立项,择优选项。一是地形条件要好。选择地理位置重要、地貌平坦、集中连片的地方搞开发,不仅便于项目实施,而且能够塑造农业开发工作整体形象,起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经济条件要好。土地治理项目不是扶贫项目,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搞开发,能够保证自筹资金的足额到位。三是村级班子要好。村班子的强与弱是搞好项目的关键。选择那些村班子团结、敢打硬仗、愿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地方搞开发,将使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四是群众积极性要高。这是农业开发工程能否顺利完成、不留后遗症的关键所在。组织召开村支委会、村小组干部会和群众大会,征求群众意见,经2/3的农民同意后,并逐户签字,承诺自筹资金按期到位。

2、坚持两项原则,科学搞好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一是坚持求真务实原则,搞好测量工作。在实地测量前,带领设计和测量人员到实地熟悉地形地貌,衔接地形测量有关事宜,制订具体测量工作安排方案;在测量完成后,设计人员根据现状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适地选择整地方法。对地势平坦的田块,按同水平线进行平整;对有一定坡度的项目区,以等高线平田的方法进行平整。

3、建立三项制度,创新项目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项目村组、乡镇水利站等多方参与的规划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时,将规划设计成果拿到项目区去,多次征求当地乡镇、村干部农民的意见,并采纳合理、可行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推行专家评审机制。在年度项目规划论证工程中,接受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专家,逐个核对工程位置、规格型号、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推行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在招投标过程中,根据《招投标法》的规定,确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标原则。报名参加投标的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资质和国家颁发的施工许可证件。招投标统一管理,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领导小组,由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开发办等为成员单位,进行有关招投标工作。

4、多措并举,确保工程进度。工程遇到阴雨天气,给施工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工程工期与质量。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采取多措并举强抓工期、确保质量,取得较好效果。一是精心组织。领导在一线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深入到各个标段施工现场督导,及时处理有关问题。二是统一标准。要求各个标段的工程质量统一标准,并不定时组织各标段施工管理人员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们依托本市资源条件和产业比较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3321”工程和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重点工程的总体部署,择优选项、集中连续扶持我市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水稻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百乐、金土地和天欣源大米加工等龙头企业,扶持的重点从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向粮深加工转变,重点扶持好金土地米乳饮料和百乐精制米粉的生产,达到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苎麻生产、加工产业。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以恩达公司为龙头的10万亩苎麻种植基地,重点放在扩建恩达公司生物脱胶生产线和优质高产苎麻种植基地项目上。

3、种猪繁育产业。建立以科农、渝州公司为龙头的良种猪生产繁育基地,重点是扩大良种猪繁育的整体规模。

4、蜜桔产业。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珊娜、蒙山公司为龙头建立优质高产生态蜜桔园,重点扶持蜜桔苗木繁育、品质改良和提高采后储藏保鲜及处理加工能力。

5、部分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持政策,有选择地扶持葡萄、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重点放在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上,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6、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将百乐、恩达、谷韵米乳等品牌培育成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责任田调整难。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格田化后,原有农田出现增减,原有田块面积、形状发生了变化,必然要重新进行农田调整。但由于项目区很多村、组,自分田到户后,田块一直未动过,而人口发生很大变化,使人地矛盾相当激烈,使得农田调整很容易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处理不好甚至出现群众上访事件。

2、农民自筹资金难。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需要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如2009年罗坊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平塘村委各村小组要求每家每户每人筹钱搞土地平整;沙堤村则用承包鱼塘的资金搞土地平整,这样做加重了村委、村小组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严重时群众情绪激动,导致工期拖延。

3、亩投资标准较低。目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类项目的除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办外,还有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据我们了解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类似于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位面积投资标准是3000元,其中:1500元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500元用于项目区村庄整治,1000元(地方配套资金,一般不能足额到位)用于乡镇、村委建设费用,且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面积是指国土面积,而我们是指耕地面积。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投资标准也高于我们的投资标准,且不需要农民自筹资金。

4、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5、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在我市现有龙头企业中仅有11家农产品加工业,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业,而在畜禽肉类、水产品、花生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方面至今还是空白。多数现有的加工企业设备陈旧落后,加工技术条件差,在农产品加工生产上,一般只能搞粗加工。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的扩张和发育,制约了我市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6、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我市农业中介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尤其企业农产品订单年收购量只占总量的30%左右,且订单履约率也不到50%,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7、企业融资难。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募资额度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不多,获银行贷款困难。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费用高、办理时间长等问题,使企业难以得到适时的金融支持。

四、几点建议

1、处理好责任田调

整。要依靠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在项目立项时要统一思想,明确是按人口重新分地或者还是按保持原有农田数量,项目实施后根据农田增减情况按比例相应调整;其次是项目实施时要对项目区原有农田重新丈量,如实登记造册;最后是项目实施后,按原定的分田方案将田块分成好、中、差三等重新分配。

2、提高亩投资建设标准。应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尽量减少农民自筹资金。由目前的财政投资12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以上。达到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投资标准,同时取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的农民自筹资金,与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政策一致。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关键环节来抓。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促成全市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4、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来我市落户,形成新一轮农业项目招商引资高潮。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花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市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一是加强产业的规划引导。要围绕优质稻、生猪、禽类、苗木花卉、蔬菜、果品等六大主导产业,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搞好优势主导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二是要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对现有农产品基地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做大规模,特别是要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市场、农民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要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围绕推进我市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建立合作社。二是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建立合作社。三是围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合作社。对农民自发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切实搭好平台,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示范推广。

第4篇

“政府的农田水利政策就是好,修建的水井好用得很,水电配套,几亩的麦子,我一个人一上午就浇完了。”指着前面的麦田,宋老汉高兴地说,你看,前面都是我们村的地,没隔多远就有一口水井。

宋老汉所指的水井,就是2012年原阳县实施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一晃两年过去了,这些水井完好如初,它们为村里几千亩庄稼丰产增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清澈的水源。

“由于201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规划科学,建设标准高,国务院副总理、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副省长王铁、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等领导多次到原阳县调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说起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就,原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陈创一脸兴奋。

农田水利下的农业潜力

平坦笔直的马路通往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渠里河水流淌,一望无垠的黄色麦浪随风波动。2013年5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来原阳县师寨镇考察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情景,陈创记忆犹新,高兴地指出:“今年夏粮有望继续实现增产,但是也要预计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如今,师寨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已经完工,部分项目正按照需求进行一些必要的升级改造。”陈创告诉记者,除了师寨镇,位于福宁集乡的农田综合开发项目也竣工了。

福宁集乡位于原阳县北部,与引黄灌溉的师寨镇相比,这里灌溉主要依靠井水。为了一睹福宁集乡农田水利建设的面貌,记者驱车前往。从原阳县城北行不远,宽阔的马路两旁便出现了连片成方的麦田。继续前行大约两公里,就到了“原阳县20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师寨镇“原阳县2012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相比,这里的田间道路一样宽阔笔直,不同的是,一个个点缀在田间的水井,取代了纵横的水渠。

一位正在田间干活的村民对这里的农田水利建设赞不绝口:“政府的这个项目真是太好了,以后,我们这里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了。”他一边说一边走到水井旁为记者演示了起来:“你看,这个小铁门里就是电源,只要打开这里的电源开关,水就从井里出来了,然后顺着地下管道流到田间,方便得很。”

目前,原阳县针对农业发展潜力和制约瓶颈,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分时段、分梯次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探索出了符合原阳特色的土地治理和项目开发新模式。“我们在巩固提升2012年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13年3万亩土地治理及上级奖励资金的1万亩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好2014年土地治理项目,谋划好今后滩区30万亩的土地治理项目,把原阳打造成真正的粮食核心区。”陈创说。

完善农田水利,助推粮食增收

原阳县是1988年全国首批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县份之一,2008年又进入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行列。20多年来,原阳县累计投入资金1.85亿元,在全县1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对54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

“在农业综合开发初期,原阳农田水利设施状况极差,桥涵闸多数裂缝塌陷,灌渠渠首淤,排渠渠尾堵,年年不是‘脑梗塞’就是‘肠梗阻’;农业综合开发后,原阳的节水灌溉和除涝工程措施实现了全覆盖,现在的状况是灌渠硬化排渠通,田间道路宽又平,新修的桥涵闸结实耐用,对口抽变成机电井。”对原阳农田水利的变化,陈创兴奋地介绍说。

特别是2008年原阳县进入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以后,按“一年一块、三年一片、五年一线”的原则坚持连片规模开发,项目区从沿黄河大堤背河洼地一线,逐步向东延伸拓展。据统计,近6年来,原阳县共连片改造治理中低产田11.2万亩,其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4万亩,总投资1亿多元。

“在2011年和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们将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综合运用,使得诸多生产要素在组合方式上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陈创说。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4年来,原阳共增产粮食9663万公斤。实践证明,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0公斤;每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可增加粮食产能210公斤。现在,原阳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玉米、水稻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

独特的文化符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原阳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深入人心,诸如“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按项目管理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等目标口号,已经成为了原阳农业综合开发独特的文化符号。

最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原阳县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成功管理办法。

坚持公开透明、阳光作业是保证农业综合开发质量与成功的关键,所以,从申报立项、实地考察到专家论证、集中评审,直至终端查询,原阳县都力求公开透明。此外,原阳县还特别制定了竞争立项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工程物资招投标制度、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度等,确保项目建设在严格监督之下进行。

第5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正在于此。按照官方此前的计划,到2020年全国应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将为中国新增800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

一直以来,我国中低产田的比重过大,粮食增产压力很大。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藏粮于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

由低产田变高产田,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每年要完成的任务高于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足3000万亩的水平,意味着今后建设高标准农田将有更大投入。

根据规划,新增的4亿亩任务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规划》实施后,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据了解,为了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3年以来,国家农发办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统筹考虑土地、气候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把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并且要求各省将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362.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13.68亿元。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795.4万亩。2014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预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6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计投入资金230亿元。预计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2700万亩左右。

转方式创机制

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据了解,各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时,允许将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予以提质建设,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800元。

另外,记者了解到今年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意见》,鼓励和支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2亿元,在14个省支持169个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3.38万亩。

2013年国家农发办设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三类试点项目,要求以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为主线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民或农民专合社持股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川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争取到了5个试点项目共计中央财政资金4500万元,并在破解“将部分财政资金作为农民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参股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一难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成为在全国会议经验交流发言的两个省份之一。

第6篇

一、充分认识今冬明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的土地整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连续七年的共同努力,到今年6月,全市已累计完成土地整理197万余亩,建成标准农田151.2万亩,提前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第二轮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通过土地整理,累计取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21.12万亩。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本保障;是推动农村康庄工程、村庄环境整治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盘活土地存量、取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也应当看到,今冬明春和今后我市土地整理工作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前几年我市大规模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大部分在经济比较发达和实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的,投入少,见效快。但余下来需要整理的土地不仅面积数量少,而且多数处在经济欠发达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实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对工程量大,整理成本高,工作难度大。然而,在这些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无论是对于改善那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小康建设,还是对于全市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十分迫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今冬明春以及今后我市土地整理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把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按照新形势下赋予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更新内容与更高要求,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务必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实、抓好。

二、认真分析土地整理的潜力,大力开展造田造地行动

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要用地就必须先要造地。因此,各地要充分挖掘土地整理的潜力,联系实际,加强规划,进一步拓展土地整理的范围和内容,大力开展造田造地行动。首先,要实现土地整理重点的转移。我市水田的土地整理空间虽已不大,但是,鱼塘、优质园地、宅居地的整理潜力仍然较大。各地在实施土地整理上要从以前的以水田为主,逐步转向把田、地、塘、宅居地的整理结合起来,努力扩大整理范围,特别是要加大对25度以下坡地、成片竹林等整理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整理资源。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鱼塘、优质园地、宅居地的整理。市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尽早制定今冬明春18万亩土地整理的具体规划,为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这项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其次,要加强调研,制定规划,大力开展造田造地行动。开展造田造地是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缓解建设用地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造田造地规划和今冬明春的具体实施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县区。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联系实际,拓宽思路,充分挖潜,制定具体的造田造地规划和实施方案,尽早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在造田造地工作中,要坚持加强合作,统盘考虑,市县(区)联动,采取西部山区资源与东部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等办法,加大造田造地力度,努力完成市里提出的目标任务。

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管理

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各地在实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工程的规范化管理上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由于该项工作面广量大,部分地方管理机制不很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在少数地方出现了个别工程质量标准偏低、资金使用管理不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对全市整个土地整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管理。其一,要坚持整理标准。按照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要求,认真抓好各个施工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通过质量创优,促进土地整理、建设标准农田和造田造地出成果、出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二,要严格工程预、结算制。要按项目规划认真编制工程预算,严格按预算组织实施;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审查,工程竣工后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审计结算,确保项目的规范建设和资金的安全使用。其三,要加强工程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行为,对每一项工程都必须严格实行工程的招投标制、监理制和业主负责制,全方位地完善管理制度,以减少漏洞,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其四,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严格管理。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管理主体是乡镇、村,是第一责任人,乡镇、村必须要承担起对建设资金的管理责任。要认真总结资金管理使用上的经验教训,深刻查找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从制度上、机制上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切实研究防范机制。市国土、财政、审计、监察以及县区、乡镇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资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探索和推行项目资金财务监督员制度,严格监督管理,做到资金管理严而又严,资金帐目清清楚楚。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今冬明春土地整理的圆满完成

首先,各地要根据今冬明春的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造田造地任务,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对实施难度大的项目要落实得力干部蹲点指导,确保进度和质量。其次,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助,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发挥牵头作用,水利、农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组织指导力度,同时要注重搞好资金、材料等各项保障。三是要认真研究土地整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实施难度大、原材料涨价等因素要予以充分考虑,区别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工程量特大、新增耕地面积较少的项目可以探索按工程预算包干使用经费的办法,对建设用地复垦、优质园地和鱼塘整理等,要制定新的鼓励政策,以保证整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7篇

过去一年来,我们实现了――

规划落地。制订2016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督导14个县制定本地《规划》和5年任务清单,打造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发展5至8个标志性典型。

督导落实。组织14个重点县与省政府签订2016年率先工作责任状,制定下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督查指导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14个县(市、区)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实。

建设高标准农田。将33亿元涉农资金集中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项目开工建设面积64.57万亩,已下达项目资金约20.58亿元。

一言以蔽之,总体上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主体工程大部分完工。

“从全国看,吉林处于实F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一年前,在我省考察时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提出的“建设三大体系”指示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命是光荣的,同时,压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白山松水间这片“疲惫”的黑土地,更是难堪重任――

农田灌排基础设施薄弱。全省8个大型灌区有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损。125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有近80%的建设任务无法完成。6处大型泵站无法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建设任务。全省54片重点涝区,通过验收达到10年一遇治涝标准的只有1片。中西部旱区仅有23.1万眼机电井和部分喷滴灌设备。我省仅有1161万亩旱田耕地具备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占旱田耕地面积的15.9%,旱区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黑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黑土层变薄。据监测资料表明,我省黑土区每年流失表层土壤平均为0.3~0.7厘米。二是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下降。三是土壤生物学特征退化。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减少,原有土壤的微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土壤持续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发生频率提高。四是黑土生产功能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变坏,土壤对养分的转化和调控能力下降;土壤结构和土体构型的恶化,对水分的贮藏和调节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五是西部风沙、盐碱、渍涝等中低产田仍有3500万亩,数量大,单产低,严重制约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田间道路不配套,机耕道“窄、差、无”、农机“下地难”问题突出。部分现有机耕道建设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养护跟不上、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农机作业的需要。全省1/3以上农田机耕道需修缮或重建。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仍不完善,存在树种单一、林网残缺、结构简单等问题,整体防护效能不高。

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建设由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规划和规范的建设标准,造成项目安排衔接困难,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同时,由于建设资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多数农田建设项目难以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节水技术等措施,工程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工程管护长效机制未建立。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资金不落实等问题突出。有的项目竣工移交后设备和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有的项目建成后没有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对已建成农田的用途和效益统计监测工作不到位。

面对诸多问题,怎么办?

出路:在“五个原则”引领下,以“五个集中”的模式,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走进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青沟子乡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虽然工程尚未完工,但路、渠、桥、涵、井配套齐全,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此外,还新建了晒场、库房及物联网信息中心。用项目负责人的话说,就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着力加强道路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高产稳产农田,着力巩固生态环境建设,同时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工程配套。而这正是他们认真实施省里确定的“五个原则”取得的结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之后,如何提高黑土地的承载能力,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副省长隋忠诚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精心调研、反复探讨,针对我省农田建设的现状,总结多年来农田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确定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五个原则”。

――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以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个集中”原则,即向长春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转连片地块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区域集中、“十三五”规划资金向前两年集中。

――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项目建设积极性,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参与;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市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虽然秋实的美景已随风远去,但永吉万昌现代农业先导区那1万亩规模化高标准水田仍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据介绍,这里的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L情况、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如果不是统筹整合了方方面面的农业资金,建设这样先进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简直不敢想象。

过去多头投入造成资金分散、配套困难、管理缺失,结果事倍功半。在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必须出新招,那就是引导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和规模投入,做到“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落实中,主要体现在“五个集中”上――

向长春市各县(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2016年,省发改委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6.22亿元,占总投资的62%;省国土厅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30亿元,占总投资的46.5%;省农发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22亿元,占总投资的76.7%;省水利厅投入农业水利建设资金10.15亿元,投入14个县资金4.87亿元(不含灌区改造),占总投资的48%。

向水田(旱改水)集中。经过项目整合协调,2016年14个县市集中建设水田96.55万亩,集中打造6大片区,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55%。一是榆树市东北部、南部以及黑林镇、保寿镇、新立镇、环城乡的3个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共30万亩。二是永吉县万昌先导区高标准水田示范区12万亩。三是前郭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旗农场、红光农场高标准水田片区8万亩。四是德惠市岔路口镇、朝阳乡高标准水田片区10万亩。五是梅河口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梅镇、中和镇高标准水田区7.48万亩。六是九台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集中在其塔木镇和上河湾镇水田大方,建设面积6.6万亩。

向集中连片耕地集中。这次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整合落实到集中连片地块,最小的片区不低于1万亩(667公顷),大的片区在10万亩以上,低于万亩的项目不作安排。

部门资金向同一片区集中。各个县(市、区)按照统一片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集中实施的要求,将各部门资金项目落实到同一片区、同一地块,各部门共同实施、共同推进。

第8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冬季施工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227-1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周期长、任务重、地质环境差等特点,致使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数量逐渐增多,由于冬季温度较低,给施工造成困扰,因此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保证施工质量成为一道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此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旨在给相关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提供一定的意见。

1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准备工作

1.1做好冬季施工技术编制工作

在进行冬季施工前,要根据冬季施工相关标准和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技术编制工作,为冬季施工提供技术保证。首先,保证冬季施工设计图纸的质量。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把施工进度、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等细节问题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同时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核,保证设计图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次,做好冬季施工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施工进度、施工标准、施工技术、风险分析等。最后,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各组织通力合作,保证施工质量。

1.2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质量关

一方面,做好材料选购工作。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如混凝土、添加剂等进行严格的挑选,主要查看生产日期、出厂合格证、成分等,货比三家,购买物美价廉的材料。另一方面,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和检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同时做好材料保存工作。

1.3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让其掌握施工技术要点,减少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具体来说,主要有施工技术、施工工序、原材料的配置和使用、保温措施等等。

2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技术要点

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

由于冬季施工成本相对较高,工期比较短,最好不进行土方工程,减少施工成本。但若是需要进行土方工程施工,则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冬季土方开挖工作。农田水利工程冬季土方开挖一般有人工开挖、机械开挖和爆破法,要根据施工要求和具体施工现场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其中,机械开挖方法要根据冻土厚度、工程大小具体而定,若冻土层厚度不大于0.25米,可采取推土机、挖掘机等设备直接进行开挖;若冻土层厚度在0.6至1.0米之间,则要利用打桩机采取楔形劈块的方式对冻土进行开挖(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若冻土层厚度在1.0至2.0米之间,则要利用起重机(其尖底锤重量为3至4吨之间)在5 至6米的高空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将冻土层砸破,方便施工。当冻土层厚度不小于2米时就要先用爆破法然后用机械进行开挖。

(2)做好冬季土方回填工作。在完成相关预埋工作后,要进行土方回填工作。由于冬季温度低,在回填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沉降等现象,因此在进行土方回填工作时,要做好相关工作:①在回填前要对现场的冰雪、积水、淤泥等进行清除;②在进行表面土方回填时,要把冻土快的含量控制在全部回填量的15%内,且冻土块的粒径要大于15 cm,同时填方工作最好连续进行,在施工过程中,要用薄膜等材料做好保温工作;③把虚铺厚度较常温施工时减少20%至25%,同时填土方的上层要使用透水性比较好的土层。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前,要对混凝土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做好混凝土配置工作。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水泥、砂石、添加剂等进行成分检测、生产日期、出厂合格证等检查,保证材料的质量,然后按照冬季施工标准进行混凝土的配置和保存工作,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材料的温度问题,做好相关保温措施,保证温度符合施工要求。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混凝土配置(先是骨料、接着是砂、然后是石子,需要的话适当放入添加剂),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搅拌、浇筑(温度在2摄氏度以上时方可进行浇筑))工作,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此外,要做好混凝土的储存工作。在进行冬季混凝土施工时,要特别重视混凝土的保温工作,可使用薄膜、稻草等进行覆盖,同时实时进行混凝土内部温度测量,避免混凝土在初凝期出现受冻现象。

2.3做好保温工作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时,最重点的工作就是保温,保证混凝土或砌体能够凝固,让施工顺利开展。目前比较常用的冬季保温措施有三点:一是蓄热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冬季温度变化不大的施工现场,根据“中午温度最高、晚上温度最低”的规律合理安全施工时间,中午时间多施工,上午砌东墙,下午砌西墙,早晚砌内墙,同时做好保温工作。二是温水热拌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一天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夜间温度在零下3度以上的地区,严格按照砂浆配置标准进行施工,保证砂浆的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同时使用薄膜、草席和沙石等材料进行保温。三是暖棚法。在施工前,在合适的位置搭建暖棚,并在棚内放置火炉、热风机等取暖设备,保证棚内温度符合施工标准,其中砂石、砖等温度要高于5摄氏度。这种方法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要慎重使用。

2.4冬季抹灰施工技术要点

冬季抹灰施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冷作法。根据冬季施工现场情况确定抗冻剂中食盐添加量,同时可以在抹灰砂浆中添加浓度都为4%的食盐和硫酸钠,或者把浓度分别为2%、3%和2%的亚硝酸钠、硫酸钠和食盐进行混合配料,然后进行施工,在这之前,要用盐水把基层表面的霜雪等清除掉。二是热作法。在温度大于5摄氏度的室内用热砂、热水等进行砂浆搅拌工作,同时做好砂浆运输工作,保证运输温度在高于8摄氏度。

此外,要制定冬季施工相关规章制度,如责任制度、安全施工标准、施工质量标准等等,并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保证施工质量。

3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利国利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冬季施工工程越来越多,要不断开发和完善冬季施工技术,提高冬季施工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冬季施工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质量,保证冬季施工质量,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健康稳定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宏.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措施探讨[J].华宁夏农林科技,2011(8).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为指导,以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按照“五个集中”原则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现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综合产出能力“四力”提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以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个集中”原则,即向长春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转连片地块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区域集中、“十三五”规划资金向前两年集中。

(二)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三)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四)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项目建设积极性,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参与。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市)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三、总体任务

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4个县(市、区)建设任务见表1。

四、建设标准

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

-2014)执行。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

(一)田。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增加,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实现田块相对集中,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5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35厘米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形成一批5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土。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高标准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30克/公斤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pH值保持在6.0~7.5,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定。

(三)水。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和机械下田坡道等附属设施。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机耕路的路面宽度4~6米,生产路的路面宽度控制在3米以内,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林。实施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新建、修复防护林带,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农田防护控制率不低于85%。

(六)电。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七)技。加快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至少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八)管。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

五、工作步骤

分五个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项目前期。时间2015年12月1日~2016年2月15日。确定项目指标,启动项目前期,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设计、项目预算、项目审批等。14个县(市、区)发改、国土、农发办、水利、农业部门要主动与省直相关部门汇报衔接,省直有关部门应尽快审批有关项目。省政府将与14个县(市、区)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责任书。

第二阶段:项目招标。2016年2月16日~3月15日,各县(市、区)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图件和方案,征求有关方面意见,进行项目工程招投标,确定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第三阶段:春季施工。3月16日~6月底。组织项目春季施工,完成年度建设工程量的40%,其中土地平整等工程项目完成项目工程量50%。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拍照施工过程图片,收集完整内业资料,严格按照施工规程做好实施工作。县(市、区)农业、发改、农发办、国土、水利、林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要组成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督查工作组,对项目建设、施工进度及质量、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管。由省直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督导组,进行进度、质量、任务量等抽查督导。

第四阶段:夏季施工及半年总结。7~8月底。继续推进项目道路建设、渠闸、林网、电力配套等非田间工程建设。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农发办、省国土厅、省水利厅总结上半年高标准农田推进工作。研究谋划2017年项目安排。

第五阶段:秋季施工总结验收及安排落实2017年项目。9~12月底。组织项目秋季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年度工程量的50%。由省直部门组成联合工作验收督导组,由省政府督查室牵头,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审计厅、省监察厅等部门参加,进行督导检查和工作年度验收,年度工作情况报告省政府。同时安排落实2017年项目建设任务。

鉴于国家尚未批复我省2016年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指标任务,此项工作依据省发改委的时间安排进行,但到年底验收时间一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主管农业省长牵头,省政府组建由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农发办、省水利厅等部门负责人参加高标准农田整合建设工作协调组,负责统筹指导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解决工作推进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确定省里资金整合的方式,集中投放到14个县市,建立统一片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集中实施的工作机制。长春市及其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府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责任主体,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农业、发改、农发办、国土、水利、林业、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做好规划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有序推进。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各类规程,集中力量统筹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依据《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和本方案,编制县级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本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项目、布局和时序安排,确保各类项目建一块成一块。在建设目标、任务、布局以及重大项目安排上,要充分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避免出现规划冲突和投资浪费。

(三)严格建设监管。完善监管机制,采取“规划标准统一、相互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实施方式。认真履行建设程序,落实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考核评价,建设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制度,省直有关部门对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督促和规范、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加强资金使用、建设进展、工程质量等监测,定期开展检查。开展项目实施后评价,对高标准农田的利用、产出效益进行跟踪,全面掌握项目建设绩效。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切实做好资金的使用和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和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第10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农村生产条件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农田水利的发展得到充分的重视。可是近年来,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不够科学,导致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但没有起到方便灌溉的作用,反而导致很多的安全事故,比如说水利工程倒塌,还出现很多水灾等问题,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设计问题

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上,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样会导致整个工程的最后质量和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认为方案基本可行就认为没问题,忽略了工程的详细技术问题,也忽视了经济费用的问题。另外在招标设计阶段,没有对工程进行再进一步的优化,这样会让工程隐藏很多隐患。在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受到一些业主或者其他人的影响,设计者才认真核查设计方案,这样会直接引起在施工的时候,设计图纸还会出现修改的问题。

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施工问题

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比较大的盲目性,这样导致实际的施工建设与设计方案有一定出入。另外由于施工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认真,导致一些技术上面的问题,比如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或者在维修方面,未经过专家的现场认证和巡查,自行进行维修,可是这种维修工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相关的维修人员只是从形式上解决问题,有点亡羊补牢的做法。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一直以来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导致枯水季节的时候,农作物缺水灌溉,丰水期的时候又出现水泛成害,破坏了农村的环境,也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1.3工程的管理问题

作为工程负责人,要做好工程的管理。首先坚决避免工程管理粗放,忽视维护管理。同时要做好资金的管理,避免因为管理不足,导致经费不够。另外还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好设计组工作人员,避免设计组工作人员在方案设计的时候比较草率,最后导致方案不实用。另外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监督他们的日常工作,避免一些施工人员因为态度的问题,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问题。

2如何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

2.1渠道与渠系建筑物

一个灌区内灌溉或排水渠道,可以分为干、支、斗、农四级构成渠道系统,简称渠系。新时期,中国渠系建筑物的发展方向是:轻型化、定型化、装配化、机械化,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另外在设计渠道和渠系建筑的时候,要加强对节水和节能建筑的研究,同时要留意和引进新材料。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普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改进和更新渠系建筑物。

合理利用相关的建筑物。采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实现渠系建筑物的监测,实现施工管理自动化。在选择渠系建筑物的时候,要全面考虑整个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工程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和地质结构,还要从安全系数和经济系数上面对工程进行考核,综合考核渠系建筑物。另外要在进行开挖水道,做好输送水流,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灌溉,同时方便排水和通航,最后在发电方面也有一定的好处。

在设计渠系建筑物的时候,水闸的设计和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水闸位置的选择,一般选在河道或者渠道岸边,这样可以很好地去挡水和泄洪。同时做好闸槛的设计,高度和宽度方面要合理,不然影响排水的效果。设计好闸门的高度和宽度,这样才能方便开启和关闭,有利于调节水量,可以泄洪、冲沙等。

2.2节水灌溉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加强技术指导。促进各地搞好工程的规划布局,选择好工程形式,严格按技术标准,分步实施。既要积极,又要量力。各地应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在集雨工程中建设和管理经验,以指导雨水集蓄利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首部枢纽的设计要有利于节水灌溉,要做好首部枢纽每个部分的长度和宽度计算,保证水流量的合理通过。

至于喷灌的部分,要有利于进行土地的灌溉。一般情况下,喷灌就是是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让水通过喷嘴射至空中,最后是以雨滴的形式下降到农田的方法。在设计喷灌的时候,要首先要选择喷头,设计单位除了要思考其自身的性能,包括喷头的工作压力和流量等,还应该考虑土地的允许喷灌程度。喷灌系统中喷头的布置包括喷头的组合形式、喷头沿支管上的间距及支管间距等。喷头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灌水质量。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该注意事项

工程设计要以方便灌溉为出发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案,都要围绕着“方便灌溉”的出发点。设计单位切勿为了追求外观的好看,而忽略了水利工程的最本质的目的。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要符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特点。另外小型农田设计,还要保证安全。整个工程的设计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资金投入

农田灌溉管理是旱涝保收高标准方案中的一个重点。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如果出现渠道淤积或者设备故障的情况,就需要对渠道和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以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能够顺利的运转。而保养与维护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进行。农田水利灌溉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投入,往往资金量非常有限。再加上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就导致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维护和保养资金不足。而导致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不到位。因此,就需要加强中央、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并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健全基础水利灌溉设施,以及加强对水利灌溉设施的维护和保养。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保证旱涝保收高标准,进而提升农业的经济增益,保证农民的利益。

结束语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中重要的是注重整个水利工程的设计,只有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做好了,才能保证农田建设方案的有效性。总的来说要符合科学发展道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从水利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另外一方面就要考虑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和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努力为农民百姓谋福利。

第1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水利规划;农田水利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境内的大江大河流域水利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各个地方也都相继编制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排涝配套措施、农田节水灌溉等相关的规划,但是由于存在多方管理、投资比较分散、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影响到了投资效益发挥。

一、新型农村条件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在新型农村的发展条件下,农业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又是农业是否能否发展的好的一个基本保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要想加快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及时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观念,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营,同时也要求我们加大力气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产品的总产和品种的丰富。

那么,在如今现代化的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并协调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对于我们非常重视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以下这样四个要求:

1、在农村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

目前,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改革逐渐深化,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性经营已经成了商品粮生产的必然要求,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基本保证。所以,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传统的经营产业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以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也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改革发展要求。

2、农田水利规划还要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安全生产

我们都知道,现在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乡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此基础上,很多的外向型的经济以及第三产业经济体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也使得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固定资产不断的增多,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对于灌溉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的水利规划建设必须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3、农田水利规划还必须要满足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根本,这是自古以来农业生产的一个大问题,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旦粮食供应量不足,就必然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人心就会不稳定。

4、农田水利规划建设还满足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逐渐转好,所以广大的农民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田的水利规划建设就必须要考虑到农民对于生活更加富裕的要求,在可能的程度上,尽量的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最终可以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特点

我们在上面介绍了一些农村的水利规划和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农田水利规划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三个面向”:即要使农田水利的规划面向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向农村的工业,使发展朝有利于农村的工业发展的方向;面向农村的社会发展,最终要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在管理上,要实现“三个综合”:即综合治理、综合利用以及提高综合效益。

水利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命脉和基础性的产业,那么,新农村形式下的农田水利规划就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田水利规划要适应当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村的水利建设应按照能防洪水、能排涝、能灌溉、能除盐渍的要求,并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较高标准。

这要求在制定规划时要按照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保证安全,另外,还要通过加强农村的骨干性水利工程的建设,来全面的改善城乡河道的水体环境,推进农田的园林化进程,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使水利工程的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起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作用。

2、农田的水利规划还要有能够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

农田的水利规划除了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外,同时也要尽量的满足乡镇企业的供排水要求,再结合当地的交通、航运情况,争取可以实现统一的规划,使得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如果农村的水利规划与村镇的企业发展规划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再加上当地有关部门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商业、交通、运输、文教设施等的统筹规划,必然会使得乡镇的发展呈现更为合理的布局,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

在如今城乡一体化推进逐渐加速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在标准、形式、工艺上也必须要有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是在堤防的标准化、沟渠的永久化,降渍的管道化、道路的规格化、泵站的高效化等等,从而可以体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保土、省地的特点。

3、农田的水利规划要建立合理的农业灌溉、排水系统

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农村的农业规模经营在不断的扩大,机械作业也基本得到了普及,而且在此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就更要从布局和标准上来逐渐的调整和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布设必要的沟渠和相应的闸站桥涵等配套设施,从而可以适应更大的生产的需要。

4、农田水利规划还要适应高效的农田工程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农田的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闸站配套以及机电排灌等工程标准。而且经过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实践,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这两种模式:

(1)农田灌水渠道的两暗一明:即采用地下暗渠灌水,暗管降水,并利用明沟进行排水。

(2)农田的三暗工程:即用地下的暗渠灌水,地下的暗管排水以及地下的暗管降水。

结束语

农田的水利的规划决定着农田水利建设的用地以及农业生态用地的构成格局。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安全是否能保证的重要一环,在建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要求,并了解其特点,才能让修建之后的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富丽.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第12篇

一、__县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低估

正确评价以前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是今后能否继续坚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前提。

__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接壤,西与彰武毗邻,南靠法库,东隔辽河与昌图相望,区域面积2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万亩。__县地处辽河流域,属平原和丘陵连接地带,东部为辽河冲击平原,西南部为医巫闾山余脉,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南缘,总的地势为南丘北沙,西高东洼。东部易涝,西部、南部易旱,北部风沙。

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县属农、林、牧、鱼场,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5万人,农村劳动力9.5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6.4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县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不逾地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主要有:

(一)灌溉工程

全县现有水浇地灌溉面积28.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47万亩,旱田灌溉面积13.7万亩,菜田灌溉面积3.06万亩,果树灌溉面积2.33万亩。

1、兴建了朝阳堡等水库引水灌区4处,修建引水干渠11条,长33.2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113座,取水流量3.7立方米/秒,水库灌溉面积1.51万亩。

2、兴建了团山子等无坝自流引水灌区2处,修干渠2条,长1.5公里,配套建筑物7座,发展水田0.19万亩。

3、兴建灌溉提水站9座,安装15台机组,装机348千瓦,灌溉面积0.45万亩。

4、打大小机电井7742眼,灌溉面积26.1万亩。

(二)防洪工程

1、河道工程:

(1)辽河提防总长40.75公里,保证流量2050立方米/秒,达到30年一遇标准,保护农田15.9万亩,人口4.3万人。

(2)西马莲河总长6.4公里,保证流量1430立方米/秒,达到20年一遇标准。

(3)县内8条中小河道堤防总长244.2公里,保护耕地30.25万亩,人口7.67万人。

2、水库工程:

全县共修水库14座,总库容2.14亿立方米,净调节水量6220万立方米,集防洪、灌溉、养鱼为一体,综合经营。防洪效益:保护农田3.64万亩,人口0.984万人;灌溉效益1.51万亩。

(三)治涝工程

治理易涝耕地49.11万亩,其中达到10年一遇标准的35.37万亩,5年一遇标准的13.37万亩。并开挖各级排水沟道9229条,长4613公里,兴修排水站56座,118台机组,装机容量6063千瓦,机排面积23.37万亩,配套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2235座。

(四)饮水工程

共打人畜饮水井111眼,防氟改水井27眼,共解决供水人口3.43万人,牲畜饮水1.89万头,解决了丘陵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五)水土保持工程

县内原有水土流失面积210.76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8万亩,其中修水平梯田7.5万亩,植水土保持林48万亩,经济林5.8万亩,牧场7.3万亩,其它治理面积54.2万亩。

上述这些工程,对改变__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县城经济发挥或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仅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看,全县粮食产量从3亿斤增加到近10亿斤,翻了一翻半多;农民人均收入由100元增加到最多年份时达到1876元,增长17陪之多;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除有政策上的因素、科技进步因素外,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低估。这一点,全县上下,从干部到群众已成不争的事实。

二、__县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不能忽视

明确今后农田基本建设任务、目标,看到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是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农田基本建设要不断提高水平和标准。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生产在发展,这些都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农业现代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最起码的要求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大地园田化,农业科技化。而__县现在农田基本建设按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需要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最基础的条件是建立各种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而__县现在土地连片差,经营规模小,按产业化高标准原料基地的要求,都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提高。

三是农民迫切要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高效农业要有高效农业的农田基本建设设施为条件,而现在高效农业的比重很小,需进一步发展。

四是__县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特点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大力发展以保护地为主的设施农业、避灾农业等。

所有这些,对__县农田基本建设无论是现在的还是今后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从__县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看,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

__县十年九旱,特别是近年来出现连年严重干旱和沙尘暴天气,给全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也是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抗御发 生灾害能力还不够,主要问题是:一是灌溉工程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损失浪费大;二是防洪排涝标准不高,河道堤防险工险段经常出现,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病险水库较多,严重影响防洪灌溉、养鱼的正常效益;三是县内主要涝区按省要求尚未完全达标,排水站已运行20多年,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效率低,急需更新改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抓好的工作。

(三)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按照《__县20__—20__年水利工程规划》,到20__年要实现如下目标:

—全县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改造灌溉面积1万亩;

—治涝工程改善涝区面积25万亩;

—水库工程除险加固水库13座;

—新打人畜饮水井200眼;

—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0万亩;

—河道工程治理河流、堤坝53.55公里;

—新增水产品产量6000吨。

工作重点是大力兴建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完善项目区建筑物及设备配套,消除河流、水库的险工险段,防止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增强保水保土能力,增加植被建设,防止风沙危害,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__县今后几年农田基本建设不论从工程量上看,还是从要求标准上看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不可忽视的。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把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三、学好文件,掌握政策,探索办法,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将使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理顺,达到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推动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改革将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农村水利工作,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怎样才能适应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求认真学好党中央、国务院税费改革文件,掌握相关政策,深入实际,通过实践,积极探索农田基本建设新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一)明确中央关于农村“两工”的政策规定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__]7号)文件规定:“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同时规定: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及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同时哈规定:“除遇到特大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无偿动用出村劳动力。”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__]5号)文件规定:“取消‘两工’后,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今后,凡属于沿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渭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湖地区,进行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修建和维修,所需资金应在国家和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安排资金。”“坚决取消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求农民出资出劳进行配套的做法。”同时规定:“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应按照‘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同时还规定:“属于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但也要明确规定动用期限和数量。”“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用工,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上限控制的原则,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除此之外,动用农村劳动力应当实行自愿有偿的原则。”

3、《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__]12号)文件规定:“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筹资投劳,应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其范围只限于收益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项目,并与农民商议,由农民签字认可,实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不准搞强迫命令。确需农民投劳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农民只出工,不得要求农民以资代劳,不得跨村筹劳;确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应采取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形式,不能平调使用农村劳动力。”

(二)准确把握文件的核心和重点

上述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文件对农民“两工”问题规定的明确、具体、严格、针对性强,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通过学习文件,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两工”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两工”政策规定的根本出发点是减轻负担,尊重民意,保护民利,即减轻农民的劳务负担,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要把握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两工”政策界限的严格规定性。如文件规定国家承担大江大河大湖地区的水利设施修建投资,对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提出了“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规定了村民“一事一议”的范围,规定了抗洪、抢险动用农村劳动力的权限,并规定不准强迫命令,不得强行以资代劳,不准平调使用农村劳动力,对确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规定了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用工形式。这些政策界限是我们今后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中必须严格掌握的。

(三)__县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形式的选择

__县属国家贫困县,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这样的实情决定了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从县情出发,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__县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应重点选择以下组织形式:

第一,安排农村一事一议多向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倾斜。

第二,对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采取换工或借工等方式。即受益村一村干不了的,需要别村帮助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可试行由乡镇政府出面搭桥,经受益村和换工(或借工)村双方协商,双方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三,对综合经营性水库除险加固修善,按照谁经营谁出钱,谁受益谁修善的原则组织修善。

第四,对有受益性的水田开发、草场开发、经济林开发和“四荒”开发等项目采取招商引资向社会招投资的方式进行。

第五,对一村或几村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可以按《辽宁省农村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组织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