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流程

高标准农田流程

时间:2023-08-27 15:10:10

高标准农田流程

第1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A

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逊克县现有灌溉井550眼,自流灌区2处,有效灌溉面积8.3万亩,已治理易涝耕地和水土流失面积25.17万亩和19万亩,分别占易涝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的40.5%和8.9%,现有的除涝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普遍存在治理标准低、工程零散和不配套的问题。农村饮水解困工程50处,受益人口3.05万人,初步解决饮水困难状况,其中有1.17万人达到基本饮水安全。小Ⅰ型水库1座,设计库容130万m3,塘坝6座,设计蓄水量21万m3。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小、标准低

第一是工程的规模小。黑龙江流经逊克县140公里,现有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防洪标准低、达到十年一遇标准。按规划还有三段总长度38.4公里堤防没有建设;逊别拉河、沾河两岸目前没有成型的防洪工程;逊克县境内易涝面积62万亩,已治理25.1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14万亩,已治理19万亩,大片的易涝、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在已治理面积中,由于都是零星治理工程,其标准低、效益差;据统计全县的中低产田49万亩,基本上没有得到治理;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3万亩,按本县最大受旱灾面积38,2万亩,仅占22%;逊克县境内河流众多,每年河水涨落无常,河道变迁,给沿岸耕地造成洪涝灾害,并严重冲毁农田,威胁村庄,中小河流的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是工程的标准低。从已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有相当一部份工程存在标准低的问题。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其中按设计达标的12.7公里,大部份堤段现有防洪标准仅达到10年一遇;一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由于标准低,运行不安全,已经有少数工程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村饮水工程由于标准低,供水能力逐年下降,有的甚至弃而不用,需要重新建设。

2.2 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及年久失修

工程不配套。逊克县的小型水库、小塘坝历史上曾建过多处,当时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由于工程不配套,成为昙花一现的工程,现存的几处小型水库、小塘坝和小自流灌区也存在严重的工程不配套的问题;逊克县的克林涝区现已基本报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县治涝工程大部分,组织农民投劳、投工建设的,标准低,经几年的运行排水沟淤积严重。我县车陆乡的宏秀沟,南地营子小水库等,有的只了溢道和闸门,土坝标准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工程年久失修。黑龙江堤防由于年久失修,堤身和穿堤闸涵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前进小水库的溢洪道、放水洞多年得不到维修,已经失去使用价值;众多的环山截流沟、排水沟经多年淤积得不到清理,排水能力大打折扣;早年修建的护坡工程由于得不到及时维修而损坏严重;小水电站发电设备、防洪堤闸门启闭设备需要及时更新。

2.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对促进逊克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政策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出台了一些政策。

“一事一议”制度在抑制农民负担增加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项制度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我县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积多,农民不愿自己拿农田搞水利建设。

灌溉用电、燃油的价格高,使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成本高,抑制农田水利发展。

2.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制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减少,单靠农民自筹资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农民望而兴叹,需要国家投入,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农民自筹为辅的原则,搞农田水利建设。

二是在农村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改革以后农村新特点的、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高效得力的基层管理体制。

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把社会的力量吸引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还需要提供政策的保障和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

2.5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

国家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从总量上(包括农村小水电)看不少,但仍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国家应加大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土方工程,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的土方工程的投资少甚至不投资,主要靠农民自己投资。由于土方工程量大,维护费用也大,眼下靠农民自身的财力难以承担。有许多土方工程其效益有很大社会性和公益性成分,主要由农民出资建设和维护有失公平。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土地整治改革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2]。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农田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产出高质量的粮食[3]。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体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的措施使农田达到集中连片、高量高质、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新型基本农田,是保证粮食与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高产量和优质量的前提,同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可预计的损害起到较强的抵御作用,为农田的安全形成一个“保护网”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学手段。广东省因地势、天气原因每年出现洪涝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广东省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多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水、村、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改进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农田建设,能有效抵抗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创建新型农业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行农田责任制,将农田承包给个体。这种经营方式是土地利用结构较为零散,阻碍了农田规模的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应该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建设集中连片的农田模式。

2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2.1 广东省建设区划定形式

2.1.1 划定原则

广东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分原则是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颁发的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为方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划定原则划分为:集中连片、将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重点整治土地潜力较大、取得效益较为明显的区域;将国家及各地区基本农田示范区作为参考标准与之相衔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为前提进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2 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专家咨询交流会。其主要内容是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基本农田的连片性、土地开发价值4个因素作为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虑范围,并合理划分了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体比重。农田连片性占重点建设区划分指标体系的40%,财力支持占25%,粮食生产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潜力占20%(潜力因子分为潜力一级、潜力二级、潜力三级跟别对应的量化标准是100、80、60)。

2.1.2.1 连片性

连片性农田进行集中管理,是我国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方面。该研究以广东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参考,结合县域行政界线与相邻基本农田融合起来[8]。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进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将带有公共边的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再将空间距离100m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过程的前后都要仔细核对面积、图斑个数等相关数据,保持数据正常化。

2.1.2.2 粮食生产能力

高产量、优质量的粮食出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而,将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划定重点建设区重点范畴内。广东省于2009年将其中的40个县(市、区)评为粮食大县。

2.1.2.3 财政支持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资源,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资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广东省近几年对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潜力

确定耕地整治潜力级别可以直接引用广东省颁布的整治规划文件中的结果数据。

2.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调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结果对其进行评估、核实;要对基本农田保护片边界进行综合确定并将其编号、记录,提取农田保护片的地类图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据农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农田质量相对应的等级信息,并按照规定录入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落实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通过对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举措的具体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点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广东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带与北方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这些条件的观察和分析,是为农田施工建设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的途径。在施工前,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规划。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勘察结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总之,在高基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该充分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3.2 农田建设要积极对接其他的基础设施

农田建设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农田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拥有的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不良的扰动和影响。在高基准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

3.3 注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应该做好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与项目以及立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调动全体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同步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程变更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程变更一定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行工程变更。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各种细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备报案等整理工作,将工程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的总体达标。

参考文献

[1] 沈明,苏少青,陈飞香.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2]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

[3] 邓建中,周惠红.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的编绘及标志牌的制作――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地矿测绘,2012,28(3).

[4] 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

[5] 吴曼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制作的技术质量实现[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刚.GIS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第3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辽宁东港;椅圈镇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土地总面积24.47万hm2,耕地9.07 万hm2。拥有水田总面积5.33万hm2。2008年粮食总产量47.37万t,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东港市作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粮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项目区属老水田区,地方投资有限,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农田灌排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项目区实施内容

东港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针对中低产水田进行改造,采取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配套田间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椅圈镇1个乡镇,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计划兴建田间配套桥、涵、闸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门26座,渡槽2座,分水农门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衬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现浇砼衬砌25.165 km,农渠预制砼U型槽衬砌55.7 km),疏浚渠沟65 km。通过综合改造后,达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效应[3-4]。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项目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解除制约该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利于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项目区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水源充沛,宜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业,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前景较好;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发展稻田养蟹、虾、鱼等,农民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效应,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项目区节水措施

项目区节水措施主要是对现有斗、农渠进行硬化防渗;在农渠进口增设分水斗农门,在斗渠分水口处设置量水设施。渠道衬砌方案的确定:项目区水稻生产供水损失较大的环节是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渠道的渗漏损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减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输水能力。初步选择2个方案,即浆砌石防渗方案和混凝土防渗方案,现将各方案优缺点比较如下。

3.1浆砌石防渗

结构形式:500 mm厚浆砌石护坡、护底。优点:抗冲流速较大,浆砌石抗冲流速可达3.0~6.0 m/s;抗冻和防冻害能力较强。由于浆砌石衬砌厚度大,大于冻深,采用浆砌石衬砌等于基础采取了部分置换,且加大了抗力,从而减轻了冻害;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浆砌石属刚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不易采用机械化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劳动强度大,造价比较高。工程造价约为86元/m2。

3.2混凝土防渗

结构形式:面层为80 mm厚混凝土,下设400 mm厚砂石垫层。优点:混凝土衬砌强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能防止动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衬砌渠道可运用50年以上;过流能力强,允许流速大,一般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后,除解决渠道坍塌、冲刷外,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减少淤积,便于管理,节省管理费用。缺点:适应变形能力差,易发生冻胀破坏,结构复杂,造价最高。工程造价约为95元/m2。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经方案比较,并考虑项目自身特点、该地区实际情况、工程造价及东港地区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成功经验,该次施工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方案。

4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积1 333.33 hm2,可增产3 t/hm2,每年可增产粮食2 000 t,水稻及副产品的现行价格按2.0元/kg计算,则年可新增产值400万元;项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节水量为3 420 m3/hm2,全区共节水456万m3,可用于椅圈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项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成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每年可产河蟹400 t,按12元/kg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80万元。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2 400 t,农民收入总额增加,纯收入增加4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56元。

4.2社会效益

项目区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输水状况,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适时、适量的计划供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开发后,营造防护林可增加林网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既减轻了对沟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显减轻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减轻了风蚀和风沙的危害。同时可使农田防护林网内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更加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东港市水稻主产区为老水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过改造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是因资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设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建议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多家单位紧跟开发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开发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治理,以创造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东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新农业,2010(11):60.

[2] 胡振德.东港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J].辽宁科技参考,2001(6):30-32.

第4篇

[关键词]GIS;RIA;AE;Flex;Silverlight;高标准基本农田

中图分类号:TF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简称“高标农田建设”)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重点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监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实时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分级审批和监管,也不利于存档、汇总和报备。针对目前高标农田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如何实现建设任务、项目进展、资金去向的实时动态掌握?如何解决省级人员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对全省高标农田建设的全程实时监管?如何解决市县项目范围重叠、实施项目进度监控与上报?基于以上问题,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引入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制订规范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一次填报、分级管理、多级共享的对下监管和对上报备,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信息。

2 系统设计与功能特点

2.1 系统设计

系统体系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依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思路,系统在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安全体系下,结合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构建统一的土地开发电子政务与空间基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建立系统的设施层、数据层、地图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表现层,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1)设施层

网络体系、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设施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系统建设按照最大限度节省投资的原则,尽量考虑运用各类现有的设施与设备,只对部分确实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少部分设施进行升级。

(2)数据层

根据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将数据分成关系型数据源、非关系型数据源。关系型数据源包括系统元数据库、字典表、系统表、各类业务专题数据库表等。非关系型数据源包括各类文档、图片等。业务表包括年度计划、项目、规划编制、中介、用户等专题数据库表。

地图服务层

在数据层上进行地图服务的,供系统业务逻辑和应用层功能调用。的地图服务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项目范围等。

业务逻辑层

处在数据之上、应用表现之下的系统业务层,主要用来实现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与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目录服务、工作流引擎、安全验证、权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应用表现层

处在最上层的应用表现层是业务功能的最终交互终端,包括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规划编制进度管理、月报管理、中介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接口开发与集成、系统后台管理等。

2.2 系统功能特点

本系统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术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具有执行效率高、易用性等优点。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

系统利用GIS成熟的数据共享及互操作技术,实现项目区在“一张图”上的各种空间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

通过信息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系统自动实现归档检索、统计分析,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4、图形化管理,解决数据规范与统一问题。

通过统计报表与图表的联动、项目范围自动生成与重叠检查,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数据的规范与统一问题。

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与定制应用

为实现对高标农田项目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本系统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术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任务。实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规范业务流程、跟踪业务处理过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设计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人员通过流程设计器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从而产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运行的业务流程模型。本系统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种很轻便的客户端技术,只要客户端安装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术,而目前世界上95%的机器上都安装了Flash播放器。Flex项目最终编译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节码形式运行的,其执行效率远远高于浏览器解析执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对比其他技术实现的流程设计器,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优势,如下图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右侧的操作导航来进行流程各个组件的创建,如拖动缩放工具条,可以缩放整个流程查看界面,点击“选择”按钮则可以选中节点或连线,点击“节点”按钮则可以在左边的画布中增加一个活动节点,点击“连线”则可以增加一条迁移线,如果用户需要删除流程的节点时,则点击选中需要删除的组件,然后利用键盘上面的Delete键就可以删除组件,如果用户无意做了错误操作,则点击“撤销”按钮撤销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钮返回上一操作,整个流程设计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进行流程保存。整个过程基于可视化操作,简单明了,用户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流程进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将会生成相应的xml文件,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将流程配置保存到数据库,从而实现整个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张图”监管是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与GIS空间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术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地块信息、空间分析服务等云服务资源,开发对地块坐标等空间信息全过程管理的应用接口,与可视化工作流、定制应用等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它不仅实现项目地块在地图上的浏览、查询、定位等操作,同时具备地块空间信息的属性信息检查、逻辑检查、空间拓扑检查,实现空间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接口和与其他模块交互操作的应用接口,强化空间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从而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一张图”监管在实现中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统一坐标系统的确定

坐标系统是GIS图形显示、数据组织分析的基础,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标投影系统对于GIS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空间数据由各县级单位生产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坐标系统,且广东省包含37、38、39共3个投影带号,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来存储和显示数据。系统开发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实现了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与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的坐标正算与反算。

2、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中,并以“天地图”的服务为支撑开展项目管理的地图服务与应用,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编程接口通过继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类,重写该类的Initialize()与GetTileUrl()等方法实现了对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嵌入式调用。

3、空间数据的检查与提交入库

用户在客户端导入项目空间数据之后,客户端负责对数据进行逻辑检查并提交至服务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务端将数据检查后分类存放入空间数据库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提交,可以使该工作在服务器后台运行,减少客户端压力与节约用户时间,并且实现较为全面的空间数据检查。

4、图形应用接口与交互

地图管理模块设计应用接口供项目管理模块调用,从而实现项目管理模块对于图形的多种操作。在地图管理模块中对其他模块开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传入参数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图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其他必须与可选参数,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实现对参数的解析与操作的实现。

4 系统实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从总体功能结构上分为基础框架、五大业务功能、后台管理、接口开发、项目范围检查工具等模块。

1、基础框架平台是支撑整个系统平台的基础,根据统一数据库、地图服务、工作流引擎、权限控制、接口集成、标准机制、网站服务等7个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系统平台各个子系统模块的数据及资源共享。

2、五大业务功能。年度计划管理、高标农田项目进度管理、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度管理、高标农田项目月报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组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业务功能。

3、后台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区划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系统基础数据管理,以及业务账号管理、用户管理等业务数据管理。

4、接口开发。系统接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部报备系统对接接口,实现与国土资源部新版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系统)的无缝对接。二是项目报备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将本系统涉及的报备数据按条件、批量导入、导出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间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或撰写整理文字报告。

5、项目范围检查工具。对各类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是否重叠进行检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标导入:读取、导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标文件,自动生成图形。当坐标系统不一致时,自动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范围审核:对导入的项目空间范围进行叠加检查,包括与已有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基本农田范围、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叠加,检查是否有重叠。截图打印:当有重叠发生时,对当前项目范围进行截图、打印。

5 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务及管理支持。该系统解决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工作量大、任务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实现任务进展、资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监管的问题,为高标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为职能部门大幅节省了劳动力投入和项目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育鹏, 郧文聚, 李武艳. 用标准样地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6(04).

[2] 胡存智. 中国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兼论《农用地分等规程》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案设计[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3).

[3] 张凤荣, 郧文聚, 胡存志.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J]. 资源科学,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艳华, 宋明义,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 2012(02).

[5] 陈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农用地等级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6] 兰小机, 刘德儿. ArcObjects GIS 应用开发-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铜. 基于ArcEngine的GIS软件框架建设[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门经典[J].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马建辉, 吴克宁, 赵华甫, 等.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1).

[10] 颜国强, 杨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J]. 国土资源情报, 2005(03).

[11] 彭强勇, 周卫, 张彦彦, 等. 基于ArcEngine的地图整饰功能的实现[J]. 现代测绘, 2007(04).

第5篇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届五中全会、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议都对土地整治工作、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农用地等级调查成果,我国1.2亿hm2耕地,高产稳产农田约0.4亿hm2,仅占耕地总量的1/3[1],其余为中低产田,由此看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潜力巨大。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3.2加大涉农资金在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力度建议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分成比例,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也可提取适度比例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安排。以此提高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的区域倾斜,破解涉农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的难题。

    3.3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体系任何部门单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局限性都较大。一方面,受投资规模限制,投资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受职责限制,任何部门都不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工作的职能。因此建议构建部门联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图1)。1)省级人民政府主导。为有效引导相关部门集中投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议省级人民政府开展如下工作:a.依据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田土地整治、水利等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b.聚合有关部门专项资金,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c.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总结经验。2)国土部门搭台。首先,《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整治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同时要求各地以新增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其次,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需要在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地质和农用地等级等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这些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土部门。最后,国土部门每年用于农村土地整治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资金稳定在1000亿元左右,资金投入比例较大。3)部门联动。在资金方面,要求各部门集中投入,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在建设内容方面,要求各部门统筹协调,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工作主要分3步:a.开展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包括农田整治、灌溉排水设施、田间道路、林网配套、居民点整理等,这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核心基础工作,由国土、农发办、水利等部门协同开展,并做到投资聚道不变、资金不乱、各记其效。b.提升农业技术措施,力争高标准农田建设早见成效。完成田间配套建设工作后,由于采取了土方平整、修路、建水利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土地肥力会降低,需要加大农业技术措施,力争3~5年呈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测土配方、农业机械推广、防病虫害、培育优良品种等,由农业部门承担。c.后期管护工作。将修建的路、桥、井、坝等各类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等基层组织,由村民负责维护保养,政府给予补助。

第6篇

永修县完成了2010-2012年度一般小农水重点建设任务后,自2013年开始被纳入第五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建设周期为2013年至2015年共3个年度。永修县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批复总投资3213.1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90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农民自筹313.16万元。项目区涉及三角乡和马口镇的9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工程实施范围为三角中型灌区、青湖和长溪小型灌区马口灌溉片,设计灌溉面积4340hm2,改造总灌溉面积1020hm2,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560hm2。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现状

2.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是以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止干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即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利于机械化作业、高效、节水、生态友好的”农田水利工程。2.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尽管国家很早就重视,但是目前的建设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建设水平不高、工程不配套、建设难度大等,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不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规划不科学、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明确,这种现状不仅阻碍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整体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都有严重的影响。

3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具体的问题

3.1施工监督不到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现场的建设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建设单位了提高完工,不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度进行施工。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单位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设开支,私自使用劣质建筑材料,减少监管次数,不严格按照设计体制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等,这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3.2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员素质不高。在农业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的人员技术水平薄弱,没有过硬的施工科技手段。在整个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从管理人员的到施工现场人员都是缺乏科技知识,对创新意识薄弱。大都施工人员是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与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不符,施工质量和要求有差距[1]。3.3资金投入不合理,工程配套设施陈旧。在国家政府和基层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投放的资金,不能完全流放到基层单位,在施工使用的设备老化,科学技术设备跟不上。比如,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配置,完全是采用目测或者经验,没有形成固定的配比,在搅拌时候使用铁锹等手工工具,和建筑物建设相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的配套设施落后。3.4建设规划和施工方案不科学,缺乏理论指导。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和规划,对后期的使用有很大影响。在目前的建设手工中,没有统一设计规划,甚至出现了一个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多种多样,对于后期的统一管理和维护不便,在施工中对于农田灌溉方式设计不合理,排涝渠道不科学。在没有科学理论技术设计规划和合理的施工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不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

4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策

4.1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加强施工监管管理机制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各环节的施工,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从施工的一开始到最后竣工,明确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计划,规范监管的内容和施工质量标准,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设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在施工前期就着手监管,准备材料到施工现场到最后完工,全过程都进行实时监管,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完工的验收进行复核,保证施工质量[2]。另外,加强对于工程质量的评定,通过每一阶段的质量评定,来加强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监督,这需要制定有完善的工程质量评定范围以及标准。4.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保证,建设单位应该加强施工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建设,从管理者到施工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要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施工过程中的业务技能和科技技术。提高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建设单位进行人才引进,通过吸纳高素质、高技能、高人才的建设工人,提高建设人员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施工人员,都要掌握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进行岗位技能证书认证,通过证书的认证,加强建设施工人员的综合技能,这也是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4.3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工程配套设施。这需要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有指导,建设单位引进科技设备上有资金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水利工程建设设备优惠政策,像“以旧换新”类似的补贴活动,刺激水利建设工程设备市场的活力,鼓励建设单位引进科技建筑设备,另一方面,建设单位不能只顾利益,要以工程质量和今后的效益为主,改革思想,解放劳动力,通过先进技术引进、机械化作业设备更新等。4.4重视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建设单位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和当地农业局进行农田资料收集,收集的内容包括建设覆盖的农田面积、交通条件、农田地质条件以及附近可利用水源点等资料,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其次是施工的人力资源安排,有多少施工人员进行怎样的施工项目负责。依据地势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施工,比如,水利工程中的排水渠道,要遵循从高到底的流水原则,进行渠道设计;灌溉设备上,利用以点划圆方式,合理安排两点之间的间距,尽量采用节水的设备;进行科学的底线管道、线路设计,使其合理科学,在后期检修时候快捷方便[3]。

5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需要的几点

5.1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在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提到建设过程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竣工后也要进行专业的管理队伍建设,比如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的管理人员进行疏导,宣传科学意识,保护农田水利设施。这就需要组织一个农田水利专业知识深厚,有科学力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务队伍,这样的管理队伍可以是聘请的,也可以是当地农业种植者。5.2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建设的过程管理已经提高,对施工中的每一项工程进行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同样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也要进行责任承担制度。比如“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原则,让高标准水利工程在农村的使用中,找到专门的责任人,这样不仅理由高标准水利工程的长期使用效果,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很大好的影响作用。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需要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比如一些水利设施损坏,使用者无法进行在自我维修时候,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修。

6结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严要求、高标准的建设过程,需要建设单位和施工人员一起努力,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日后的使用和维护中,也要加强管理工作,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真正的达到高质量、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水利工程惠民的作用,推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群昌,白美健,江培福,等.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11(01):22-25.

[2]刘英豪.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研究[J].水能经济,2016(02):87.

第7篇

关键词:高标准 农田 水利工程 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04-01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1 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各省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该研究者从各种报道中梳理分析了当前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在继续组织开展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决定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年投入超过50亿元。全国各地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研发现,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典型的值得相互借鉴的成功经验。

1.1 存在的问题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 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首先,工程投资标准需要提高。现行的工程定额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阶段工程建设,需要修订完善各类工程的概算定额,提高工程概算的准确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其次,要实行全局规划、科学布局田间系统。要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其内涵所蕴含的各项功能,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将集中连片的大片农田进行全局规划设计,剔除原有的杂乱无章的路、渠,合理布局新的、耕作效率高的路、渠、田埂,这样就会把原承包者的农田重新分割、划块,故需要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出台有关高标准示范农田工程项目占用耕地及索赔政策,或采取别的一些有助于工程规划布局顺利执行的可行措施。

3 结语

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 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坤英.辽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6-37.

第8篇

关键词 工农业用水;水质质量;现状;问题;对策;黑龙江肇源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27-01

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嫩江的左岸。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肇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3.4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59.24 mm。区内地势较为平坦,西北部略高、东南部略低,因而形成了由西北向东南流的水系,区域内大气降水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大气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其中降雨径流占年径流的80%以上。根据地貌的不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将县内地貌划分为冲积河漫滩、冰水冲积低平原和冰水洪积台地3个单元。

1 工农业用水现状

1.1 农业用水

水田灌溉用水:根据肇源县中心灌区试验结果,肇源县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7,水田地表水灌溉毛定额15 645 m3/hm2,灌溉净定额值为6 645 m3/hm2。符合《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23/T727-2010)》标准中渠灌节水灌溉净定额6 750~7 950 m3/hm2的要求,处于全省的中等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偏低,而发达国家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7~0.8,在目前分析区农业供水结构下还具有一定节水潜力[1]。

旱田灌溉用水:肇源县现有旱田主要作物为玉米,旱田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喷灌毛定额1 425 m3/hm2,喷灌净定额为1 065 m3/hm2;滴灌毛定额675 m3/hm2,净定额为506.25 m3/hm2,符合《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23/T 727-2010)》标准中主要旱田作物玉米干旱年喷灌灌溉净定额940.5~1 249.5 m3/hm2,在目前分析区农业供水结构下还具有一定节水潜力。

1.2 工业用水

肇源县现状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36 m3/万元(不包括油田产值),低于黑龙江省现状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肇源县工业主要是食品、粮食加工、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没有大的耗水企业,因此工业用水定额偏小。

2 水质分析

2.1 地表水

肇源县区内及过境河流主要有嫩江、松花江、安肇新河、八家河、牛毛沟等,其中嫩江、松花江为省际界河,安肇新河为人工防洪排污渠道。根据《黑龙江省地表水水功能区标准》,将各河段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即嫩江黑吉缓冲区松花江黑吉缓冲区,现状水质为Ⅲ类,达到目标水质要求[2]。

2.2 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成果,枯水期该区地下水矿化度566~1 480 mg/L,pH值6.7~7.4,总硬度86.3~373 mg/L;丰水期该区地下水矿化度546~1 300 mg/L,pH值7.0~7.6,总硬度104~375 mg/L。地下水一般化学指标中,除氟化物、个别地带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略有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体,毒理学指标中,氰化物、酚、六价铬、汞均未检出。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源工程基础薄弱,数量少、质量差,大多数水量均因缺少水源工程而未能加以利用,导致因水资源不足而制约工、农业大幅度发展的被动局面[3]。全县易旱面积为7.99万hm2,灌溉能力十分薄弱,造成抗旱任务十分繁重。由于旱田节水灌溉设施相对较少,致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徘徊不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被动局面一直得不到改观。同时县、乡、村和群众的资金自筹能力差,对节水灌溉项目投入程度不高。肇源县中心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7,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区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高产、节水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节水配套改造,采取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灌区渠道老化,工程不配套,淤积和渗漏严重,输水能力低、渠系土方不达标,田间渠系硬化不达标,并且渠系上缺少控制性工程;田间建筑物配套工程少或年久失修,严重影响正常灌溉,致使水利灌溉能力薄弱。分析区内现有机电井46 739眼,但利用率普遍不高,未达到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

4 对策

针对农业用水量占较大比例的情况,建议建立旱田试验区,进一步研究旱田灌溉制度,优化旱田高效节水方式。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生态规划,合理使用化肥,通过广泛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等措施,控制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4];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提高农田林网化率,营造农田优良的小气候,减轻风害影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5 参考文献

[1] 方乐润.水资源工程系统分析[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153-168.

[2] 赵旭,赵丽,刘震.嫩江流域水资源污染与保护对策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5(4):181-185.

第9篇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提出背景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确定这个目标既符合科学规律又符合现实国情。2011年7月20日,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总理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11年8月23日,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同年10月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同时提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至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决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11年10月,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了此项工作。

2012年3月29日,国土资源部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可提高1等,相当于每亩提高100公斤的生产能力。4月6日,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

随着整治规划和建设标准的相继出台、制度支撑和资金保障程度的不断加强,大力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备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三、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已经新增耕地 4580多万亩,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达到5%~ 8%,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30多亿斤。各地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做法。“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年建、两年修、三年原地再重建的情况不可回避,真正实现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护、高标准利用仍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为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对规划布局、资金项目科学管理、创新机制保障等关键环节认真思考,开展创新研究。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必须强调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引领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投入、共同建设”的要求科学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项目规划编制由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协调,县级政府组织,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水利和交通等规划相衔接,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科学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和任务,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体现现代农业区域特点和农产品品牌价值,不仅要有生产功能,还要有生态景观功能、传承农耕文化功能。可根据不同区域类型,优先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大、配套能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区,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发挥辐射带动功能。选对区域,严格标准,以点带面,有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尊重民意,维护权益

农民对于世代耕种的土地处置情况理应具有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在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中央有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认真做好地籍调查和权属管理工作,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使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产权能够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治理。对土地调整互换使用、农田整理方案等涉及农民财产权益的问题,提供多种选择并进行公告、公示、听证和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不搞强拆强建。发挥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工程实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管护主体。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诸多领域。要进一步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健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全面全程的监管制度,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良好局面。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着力解决标准执行不力、工程进度较慢、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确保资金投入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监督管理到位,真正做到优化配置资源,捆绑使用资金,灵活运用政策,催生综合效益。

(四)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面对“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目前的亩均投资标准偏低,将会一定程度地制约项目建设实效性的发挥,因此应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要求,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模式和途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第10篇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子,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实行品种改良,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优质稻面积达40万亩,占水稻总播面的63%,纽荷尔、山下红等市场畅销柑桔种植面积达2.6万亩,“湘蕾”金银花发展到5.2万亩,优质鸡蛋枣达3万亩,二元杂交母猪发展到2.86万头,年出栏三杂猪40余万头,水稻、柑桔、枣子、金银花、生猪五大产业的优质率达85%以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银花之乡”龙庄湾乡已发展金银花1.5万亩,年产值达3500万元,人平获利4200元,占该乡人平纯收入的70%。水田庄的黄瓤西瓜、双井的脆蜜桃、桐木坨的枣子、洑水湾的柑桔、岗东芭蕉的苗木花卉、观音阁坪里的草莓等等,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花)。

    2、狠抓项目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实施了土地治理、标准良田、国土整理、农村通畅工程、通达工程、溆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农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设路渠配套的标准农田2.5万亩。特别是溆水灌区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现已投资1600万元完成渠道防渗2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万多亩。完成农村通畅工程676公里,通达工程566公里,乡村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善。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新增农机具1.14万台套,全县农机具达4.9万台套,总动力达32.85万千瓦,实现机耕30万亩、机收15万亩。

3、推进产业开发,提高了种养综合效益。全县优质稻、柑桔、枣子、金银花面积分别达40万亩、12万亩、7.5万亩和7万亩,年出栏生猪达88万头,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张。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9家,11家企业跻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亿元。先后有翠玉猕猴桃、雪峰片片桔等5个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雪峰片片桔、沁园指接板、维康舒桔片、鸡蛋枣等5个产品被评为省、市名牌产品。制定了枣子、金银花、水稻、油菜、生猪、***鹅等农产品地方标准化生产规程,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73.6万亩、无公害生猪51万头,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绿色产品认证4个,生产标准化得到加强。

4、突出规模生产,激活了农业经营模式。土地流转加快。全县已有3.7万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21.85万亩。福香果品合作社,在全县9个乡镇租赁土地4260亩建立标准化柑桔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197家,成员达2万多人,其中专业合作社121家,连接各类基地11.48万亩,带动农户5.01万户。生源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从10名社员 408亩水田发展到7个分社480名社员,集约土地3100亩,与5200户农户建立订单生产,总面积达19690亩。规模大户迅猛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种植规模20亩以上的大户达164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153户,规模养殖大户1520户,其中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大户180户,1000头以上的37户。

二、发展现代农业希望与困难并存

我县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潜力大、希望大,但障碍因素也较多。

1、土地流转不畅。全县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无序状态,流转不规范,流转范围窄,流转规模不大,特别是集中成片规模流转更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意识旧。农民对土地的眷念根深蒂固,视土地为命根子,部分农户明知种田效益低,宁守着几分地耕作,也不愿流转给他人。有的外出务工者担心打工受挫,给自己留下“后路”,宁愿抛荒或由别人代耕,也不愿长期流转土地。二是机制不活。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尚未建立,流转市场未形成,造成放任自流,无人监管,流入、流出方缺乏信息沟通,流转程序不规范、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标准化生产严重滞后。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思想观念落后,只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加上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小,实力弱,导致农药、化肥滥施乱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不到落实。二是加工水平不高。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未形成群体优势,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生产能力和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弱。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前些年,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不得不以经营为主谋求生存,技术推广、服务难以到位。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服务机构,结构松散,会员联系不紧密,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服务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弱。

3、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耕地质量逐年下降,低产田面积不断增加,占全县的30%;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全县有病险水库67座,占总数的67.6%,病险山塘占总数的91.3%,废弃渠道近2000公里,占总长的20%,渠系利用系数不到0.5,渗漏相当严重。二是机械化装备水平不高。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田根本没有机耕道,加上柴油机等农机具不属补贴范围,影响了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全县中型拖拉机仅15台,联合收割机248台,水稻机械化水平不到30%,其他作物机械化刚刚起步,农副产品和畜牧养殖机械更少。

4、农民素质偏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传统农业之中,思想保守、封闭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农民文化素质低,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占70%以上,高中以上不足30%,而且,大多数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为老者。如祖市殿镇四门村共2060人,有劳力1430人,外出务工884人,仍从事农业生产560人,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中,年龄60岁以上的270人,50-60岁的230人,30-50岁的60人,文化程度高中77人,初中及以下408人,文盲75人。

5、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投入较薄弱,而且由于资金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整合力度不强,使用效率不高。金融部门为化解风险而采取严格的担保、抵押政策,农户贷款十分困难。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贷款政策,银行担心收不回贷款,真正贷给农民的资金十分少。农业发展银行每年进行一次“清零”,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多数企业不愿贷款。同时,农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农民自身投入不足,发展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围绕四个重点,解决四大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体制,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1、大力发展农业工厂化生产,解决农产品商品率提升不快的问题。一是实行基地规模扩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基地的规模扩张,形成集中连片开发的产业带。突出主导产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转变农业生产主体,依靠公司化运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路子。力争到2015年,全县优质稻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优质柑桔基地15万亩,枣子基地达10万亩,金银花基地达10万亩,年出栏生猪达150万头。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时鲜蔬菜、苗木花卉、农家乐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突出抓好柑桔、枣子等鲜销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优势农产品,引导和扶植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和强化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有一定实力的加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雪峰公司、芳香米业、金裕米业、鼎立木业、文理生物、紫牛科技等市级龙头企业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培育出2-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发展。三是打造品牌。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产后加工水平,争创名牌。加强品牌的宣传、炒作,把名牌做强、规模做大,真正打造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向市场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

2、切实加强科技推广应用,解决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一要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推进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111”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培训,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一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二传手、示范户,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政策,知晓法规,学会经营,懂得管理,掌握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二要推广良种良法。着眼国际国内市场,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县发展的优良品种,并选育一批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逐步实现品种的优质化,迎合市场需求。加快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养、生物防虫、节水灌溉、低能耗设施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保鲜等加工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三要实施标准化生产。立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县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控制,使农产品生产安全、生态、高效。加快标准推广应用,强化技术培训、指导,通过制订安全生产明白卡、警示语等有效方式,让农民明白该怎么生产,不该怎么生产。大力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示范基地,普及成套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和带动农户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的检验,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对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诱导利用,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价格。

第11篇

对于农田生产来说,最不能缺少的也是最重要莫过于水资源。这意思农田水利灌溉设计的意义以及作用。在对农田水利灌溉设计时,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地区所处的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设计,从而决定农田灌溉的取水方法。正常的情况下,分为两大方法。第一个是自取流水灌溉设计,就是要按照农田的分布情况以及农田周围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就近取水,通过管道或者渠道进行引流,对农田进行灌溉,这个方法的重点在意农田的附近必须要有水资源。第二个就是提水取水灌溉,这一个方法主要是由于农田灌溉附近缺少水资源,需要从比较远的地方引流或者提水进行灌溉。一般来说,农田水利灌溉设计就这两个设计标准了。

1.自流取水灌溉方法

如果所要灌溉的农田,它的周围有河流或者湖泊的话,就可以将它们当作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为了确保灌溉水位的高度,在对农田水利灌溉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河流上游或者或者湖泊的某一个较高水位上,从而进行引水灌溉,引水灌溉的地点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从根本上引水水流的长度以及速度,还决定了引水渠道的建设以及经济投入成本。如果农田水利灌溉的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导致建设的经济投入成本过高,增加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负担。但是如果引水的水流过长,导致出现断流、截流的机率也大大的增加。

(一)无坝取水设计

在农田水利灌溉的设计过程中,如果打算采取在无坝取水,就必须要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分为建设闸门以及不建设闸门两种设计方案。并且还要将这两种设计方案分析调查,再进行探讨,得出如果不建设闸门,当遇到洪水或者暴雨等天灾时,可能降雨量以及洪水的侵袭就可以一下子把农田所有的庄稼毁坏。所以,在进行无坝取水的设计过程中,切记要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天灾因素,尽早采取合适的方案,将有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排除掉。还要将渠道的角度也设计下,尽量避免出现较大的弯度,这样才能保证引水的水流平稳并且充足。在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减轻或者避免水资源对引水口的冲蚀,否则一旦发生引水口的坍塌现象,将造成无法估算的造成的损失。

2.提取提水灌溉方法

(一)有坝取水设计

在农田水利灌溉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采取有坝取水设计,那么农田所在地区就必须是靠近水资源的,或者农田所在的地区就有河流以及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但是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导致水资源没有办法满足自流水灌溉,就必须在河道上设计修筑堤坝或者水闸,这样才可以提高水位,进一步引导水流灌溉。虽然这种建筑经济投入成本会比较高,但是却少了引水渠道的铺设,所以说,这种方案还是有利于引水灌溉,也避免了日常维护的资金花费。

二、有关农田灌溉水利节水管理方面的标准

对于农田灌溉水利节水管理方面的标准是要以农田所在的水源以及灌溉设计、对农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地形地势进行综合的考虑。农田水利灌溉节水管理设计的越好,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就越少,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经济的投入,还可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农田灌溉水利对于节水这方面的管理做的比较好,那么接下来的农田用水就可以得到保障。在通常情况下,管理标准可以直接影响到农田灌溉的范围和规模大小。按照管理标准来说,一般都跟以下这两个方面相关:

1.水利节水设计的保证百分率。

通俗点讲就是说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在整一个工作过程中,农田的需求用水量满足的年份占总年份的百分之几。若得到百分数值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个农田灌溉水利项目在一百年内时间里有七十到八十年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保障,但是剩下这二十到三十年内,无法确保是否继续有水提供使用,很有可能会出现断流缺水等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得到的百分数在百分之八十左右,那么就道标这个歌灌溉节水工程范围对水利节水设计的保证百分率。

2.在旱季里农田生产的时间,一般来说,在旱季里,农田得不到雨水的滋润,所以只能凭借现阶段的引水进行灌溉。

例如农田所在地不远的水库,湖泊,河流等等的供应水量进行一个借鉴,在出现无雨或者降雨量极少的情况下,当地的水资源丰富区域能够满足农田生产需要灌溉的时间,作为标准。例如,如果当地的引水只能满足农田灌溉生产七十到八十天的用水需求量,那么意思就是说,在旱季的情况下,农田还可以凭借水利设备挨过旱季的七十到八十天。

三、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前对于农田节水灌溉的先进技术以及现今设备的推广力度不够。

导致现阶段的喷、滴灌等等的具有高效节水灌溉性能的技术只用在经济作物上,没有真正的用在农田的生产上,只是作为一个示范版本,这是不利于农田的节水设计以及农业的发展,有待农业对其重视以及提高和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广实行。

2.农田灌溉区域以及节水灌溉的工程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这种不明确的产权关系直接影响到了管理和生产方面,导致管理权利以及职责不明朗,对生产不重视,对农田的生产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缺乏一个优秀的监督管理制度。

3.由于受到经济利润带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农田所在地的水资源相对较多,那么当地的种植户或者农民们对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就不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经济投入资金不够,还有已经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没有充足的维护包养资金

导致节水灌溉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老化以及损坏,这样就导致农田的灌溉面积以及灌溉效率逐日降低,尤其是后续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农田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道路收到了阻碍,没有办法实现预期的发展高度。

5.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对那些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

没有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导致设计出来的规划没有因地制宜,可行性不够。这样就会使得一些节水工程没办法正常进行工作,更加别说得到什么经济效益了。

6.因为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所以农业市场上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那么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农田节水灌溉设备

而这些设备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以及管理,再加上有些商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利润,粗造制造。致使这些节水灌溉设备的质量高低不一,还有设备的配套不足、更别谈售后服务以及维修包养服务。很多节水灌溉设备都是由于质量问题或者维修问题没有得到几十的解决和处理,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幅度缩减,并且极其容易损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

四、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1.必须要站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上思考以及分析,这样才能对农业节水有一个正确而又清晰的认知。

对于目前的农业节水方式,根本就没有办法从基础上解决缺水问题,所以就需要有关部门密切联系配合,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农业节水体系。

2.要不断的加大农业节水的经济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农业节水工程,主要的投资来源还是依靠集体出资,农民筹资以及国家补助建设。所以说,有关政府部门必须要要重视农业节水的重要性以及意义,这样才能在最大城市引导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注这个节水灌溉的问题。

3.不断的提高农民节水灌溉的想法,农业是由农民组成的,也是由农民发展的。

农民是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者和得意者。所以说,有关政府部门必须从思想上就重视这个问题,不断的加强农民们对节水灌溉观念的重视,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节水灌溉的发展问题。不仅可以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五、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农田;灌溉;工程;合理;规划

【 abstract 】 developing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irrigation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guarantee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 must always will give top priority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and farmers' vital interests, especially in crop production is the most crucial. ,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easonable planning for farmland irrigation project, to ensure high yield and stable yield of crops, to solv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service.

【 key words 】 farmland; Irrigation; Engineering; Reasonabl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搞好农业发展,也就是保证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基础,为其他的国民经济部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的灌溉,而我国大部分耕地,都需要水利工程的配合,尤其是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降水带和降水量的变化,都对于农业的灌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而,必须做好农田灌溉工程的合理规划,进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证[1]。

农田水利灌溉与规划,是农作物产量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要大力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出高效、合理、科学的水利灌溉工程。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以总体规划设计原则为准, 把握工程的总建设方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形,选择较为合适的取水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一、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设计标准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设计标准,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种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河流的径流量而定的。而河流的径流量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不同的年份,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面积也是不同的,因而,农田灌溉的设计,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达到最大的工程效益。

农田灌溉工程的建设,要以一定的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以保证所得出的设计方案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通常情况下,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发展要求、现行的水利工程应用状况、灌溉区的水源情况等综合的情况而定。

灌溉设计标准是依据灌溉水源能够保证灌溉用水的程度,若灌溉区的农业用水量较高,则灌溉的设计标准也相应提高,因而,灌溉标准的选定,直接决定了灌溉工程的规模的大小。灌溉标准的设计,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抗旱天数,灌溉设计保证率。

1、抗旱天数

抗旱天数就是在连续无雨的期间内,灌溉工程所能够提供的用于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量的天数。这里的连续无雨,并不是绝对的滴水不降,而是在抗旱期内,日蒸发量连续大于日降雨量的情况。例如,若灌溉工程能够满足作物连续70天的生长用水需求,则该灌溉工程的灌溉设计标准为抗旱70天。抗旱天数的确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

2、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某一灌溉工程所能够提供的灌溉用水,在长期的使用期间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通常用符号P来表示,若P=75℅,则表示该工程在长期的灌溉工程利用期间,其所能够提供全灌溉区的灌溉用水中,有75℅的时间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则P=75℅就代表了该灌溉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

在实际的灌溉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综合考量灌溉施工工程所在地的情况,想要达到的灌溉规模,当地的灌溉引水源状况及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种植种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丘陵、平原、旱地和水地的作物需水量不尽相同,因而,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设计出较为切合实际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例如,在水源丰富的地方,灌溉设计保证率可以设定在70℅—95℅之间,而在旱地,则灌溉设计保证率可以设定在50℅—80℅之间。

二、农田灌溉工程的灌溉渠系布置设计原则

1、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在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交通道路规划、森林自然资源的保护、湖泊的综合利用、国土的整治等,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质量。在进行灌溉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兼顾到人畜的引水需要、航运、发电等部门对于水源的需求性,从而全面安排、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3]。

在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2、综合利用的原则

山丘地区的灌工程,应该应用地势间的落差优势,并结合水力、水电加工,开展一水多用,达到充分应用水土资源的目的,还要结合水库、水渠、水塘等多种优势资源,实现灌溉工程的利益最大化。平原地区要采用井水灌溉、地下水、地表水相结合的灌溉模式,加强该地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以安全为主的设计原则

在灌溉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工程的安全性,在渠道设计及路线选定时,要避开你难竣工、高填方、深挖方的地段,以减少施工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山区地带的灌溉工程设计,要避免溪流、河流位置的选定,以防工程受到山洪的威胁。干渠路线的选择,要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尽量避免节理发育的破碎地带、风化岩层地带、透水性强的土质地带,沿渠应该设计有泄洪、排洪设施,如泄洪闸、溢洪堰的设计等,从而增加工程的防洪、排洪量,提高其使用标准。

4、充分利用地形的原则

灌溉工程的设计,其渠道应该布局在高处,而排水沟则要布局在低处,以实现排水、自流灌溉,形成各自独立的灌排系统。在不影响全局灌溉工程的前提下,可以对局部的洼地或者高地,采取小片提灌的方式,以照顾到局部的利益。在渠道线路的布置方面,要考量到工程的成本,渠道的布置尽可能的实现整齐、顺畅、直通的效果,避开交叉建筑、民房,少占良田,实现工程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取水方式的设计

取水方式的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的灌溉水源,决定其取水方式,它是农田灌溉工程的重要设计环节。通常情况下,农田灌溉水源可以分为提水取水灌溉和自流水灌溉两种。本文主要讨论自留取水灌溉方案。

在灌溉工程设计时,要保证自流水位的高程,必须将开渠建闸饮水点定在河流上游水位高点。由于饮水口的不同,决定了工程沿线的水量损失、土石方工程量、需要修建的水渠长度不同,直接决定了工程成本,因而,必须对于取水口进行慎重的选择,以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1、无坝取水

在设计无坝取水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建闸和不建闸两种。但是,在洪水期,有建闸 的引水口能够有效的控制洪水流量,河道不易被洪水冲垮,保证基本农田不被淹没,因而,成为设计时的首选方案。将进水闸的中心线设计成与河道水流方向呈的锐角,能够有效的减轻洪水对于引水口下层的冲击力度,提高引水量,保证入渠的水流平稳。

2、有坝取水

有坝取水的工程设计,适用于灌溉工程所在地的水源丰富,但受限于地势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自流灌溉引水难以成行。因而,在设计时,要在河干道上修建堑水建筑物,以提高水位,保证实施自流引水灌溉。这种取水方式由于引水口距离灌溉区较近,可以大大减少交叉建筑物的数量和土石方工程量,缩短引水干渠[4]。

在农田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工程的设计标准、灌溉渠系布置设计原则及取水方式的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文地理条件,在满足基本的抗旱天数和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基础上,遵循设计原则,确定综合效益最大的取水方式。

结语

总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仍然占有重要比重,农业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是我国的立国根本,农业发展的好坏,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是粮食丰收的重要基础性要素。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下,必须大力发展农田灌溉技术,以保证农作物的收成的稳定性,相关的农业部门要加大对于农田灌溉工程的管理、研发,使得我国的农业建设更加的科学、合理,促进我国农业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司效英. 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思索[J]. 内蒙古水利. 2006(04).

[2] 常国祝,陈海燕. 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与质量监督[J]. 吉林水利.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