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

时间:2023-08-27 15:1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

第1篇

近年来,庆云县妇联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强化民营企业妇女组织建设。按照“抓组织、抓活动、抓队伍、抓协调”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妇女组织,力争实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目标,为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庆云县民营企业妇女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做好宣传争取支持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妇女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有的企业无暇顾及妇女工作,有些单位由于女性较少,没有成立妇女组织,加上企业负责人忽视对妇女工作的领导,使妇女工作出现“盲区”。为加强民营企业妇女工作,使妇联在党与妇女群众之间的“桥梁”更畅通,“纽带”更牢固,庆云县妇联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决定把创建新型民营企妇女组织当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营企业妇女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切实深入企业,加强专题调研。通过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倾听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一些重点企业召开座谈会、协调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发动妇女群众建言献策,经过两周的调查摸底,先后走访了10多个企业百名干部和女职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认真研究后,提出“凡是女职工30名以上的骨干企业建立妇委会;女职工人数不足30名的,暂时成立妇女小组”,同时提出把企业妇委会主任的选拔同企业培养使用干部结合起来进行。

建立民营企业妇委会,涉及到众多企业。只有取得企业主和全体女职工的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方面庆云县妇联注重抓好舆论宣传,在县广播电视台设立妇女话题栏目,专门报道各级妇女组织开展活动的事迹和建立妇女组织机构的意义等,努力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同各企业主沟通,争取重视和支持。针对个别企业法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某些误区,县妇联主动找上门宣传建立健全企业妇女组织的重要性,并以某企业妇女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事实,劝说企业主正确认识妇女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妇女工作的支持和领导。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沟通,广大企业干部群众加深了对建立民营企业妇女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转变了观念,自觉配合我们做好筹备,主动推荐合适人选,目前,全县女职工30人以上的大型民营骨干企业全部建立了妇委会。

二、搞好服务推动组建

为广大妇女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妇联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在民营企业创建妇女组织的前提和保障,庆云县妇联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为民营企业妇女组织建立和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逐渐形成适应企业发展,有利于妇女作用发挥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

庆云县妇联针对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分布较广,人员复杂的实际情况,与个体私营企业妇委会一起积极探索创新,促进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工作的健康开展。首先,对全区个体私营企业的女工人数、经营项目、管理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妇女组织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工作思路,采取“建、联、挂、靠”等管理模式,增强组织设置的灵活性。依据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区别企业规模大小,区别女职工数量和构成差别等情况,划分不同类别,确定组建重点,努力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对暂时没有成立条件的企业,挂靠到其他企业,妇联组织选派联络员及时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如:中澳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拥用员工5000多人,女职工就有3000多人,过去,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妇女组织,致使许多妇女工作无法开展,甚至一些女职工正当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年3月份,县妇联负责人专门与企业董事长进行了接洽,提出了健全妇委会组织的建议,企业老总非常支持,专门成立了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6名委员、200多名成员组成的妇委会组织。妇委会组建以来,组织女职工开展培训,提高她们的素质,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女工们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开展活动巩固发展

庆云县妇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企业妇女组织的积极参与,使妇女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真正形成妇女组织思想上有感召力,组织上有凝聚力,活动上有影响力,服务上有渗透力。

今年以来,庆云县妇联紧紧围绕“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三维交点来定位全县妇女工作,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和“和谐家庭”创建等三大主题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各级妇女组织的活力。庆云县妇联把“双学双比”活动和县委开展的“学先进、树标兵、比赶超”活动相结合,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全县民营企业妇女组织积极参与,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庆云县创建和谐示范县的工作重点,庆云县妇联在全县开展了“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并制定了《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五年规划》,在县电视台开办了《幸福人生讲座》专题节目,每晚定时播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道德。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庆云县妇联号召全县妇联组织积极为灾区捐款;今年7月份,为推进“春蕾计划”深入开展,庆云县妇联举行了“*华汇春蕾爱心基金会”启动仪式,当天向全社会募集资金6万余元,其中,85%的资金由企业妇委会募集,庆云县人民再一次用无私大爱诠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为促进“巾帼建功”活动有效开展,庆云县妇联在全县妇女中开展了“巾帼建功新农村”活动和“提素质、树形象,我为争创旅游强县作贡献”活动,并以此为主题举办了演讲比赛,号召全县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材,为庆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全县各民营企业妇委会再次掀起了岗位建功的。

组建民营企业妇委会,使庆云县妇联进一步认识到,民营企业妇女工作是整个妇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民营企业妇女组织是开展城市妇女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紧密依靠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则是做好新时期民营企业妇委会工作的根本保证。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将继续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妇女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不断推动庆云县妇女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2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所有权、血缘、工作这三种要素构成工程类私营企业的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项目施工企业中私营企业已经占到了56%以上。在一项对全国21个省的250多个县、区、市的937家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从投资主体看,52.6%的企业为业主独资企业。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业主本人投资占到了投资总额的81.6%,而在其他所有投资者中,又有18.4%是业主的亲戚,这种产权构成了工程类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状况。

一、工程类私营企业经营管理特色

当前,从我国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模式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我国工程类私营企业对两权界定向来都比较模糊,工程类私营企业高管成员掌控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工程类私营企业高管成员将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集于一身,他们拥有企业绝大部分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2.融资方式多样化。工程类私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内部融资,通常情况下采取外部融资的举措较少。企业一般通过内部成员自筹业务资本,在后续的增资过程中,逐渐引入一定的银行借贷资本,但是在融资方式以及使用量的选择上不均衡,内部融资仍占主导地位。总的来说,内部融资比例超过了其他的融资形式,资本投放在一个项目中,投资风险较大。

3.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施工的设备使用年限长,技术含量低,企业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工程类私营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缺乏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和高水平的工程产品研发能力、研发部门。工程产品多停留在以往水平,没有实质性的,对市场消费群体的吸引力较弱。另一方面,工程类私营企业由于较低的发展起点,员工整体素质水平也较一般。

二、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工程施工行业存在着较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过程中存在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等,常常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私营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平与公正;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工程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由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特色所决定,在施工业务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高层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为了留住一些有能力的高管和技术人才,往往采取股份赠与的形式。虽然他们拥有了一部分股权,但决策权很少,激励目标未取得很大成效。尤其在企业利润的分配上,仍然依据的是出资者出资比例大小的分配原则,当人力资本创造了企业主要利润的时候,人才的价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肯定,严重挫伤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因素,甚至引起企业内部矛盾,影响企业积极健康发展。

2.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工程类私营企业的决策者作为最高领导者或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决策往往依据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提出,决策下达过程中所通过的具体管理者,又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工程类私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企业内部缺乏民主监督机制。目前,大多数工程类私营企业主独揽管理权和重大决策权,并强调下属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在日常管理中喜欢事必躬亲,放权机制不健全。在员工管理上,依据亲缘关系的亲疏性区别对待对不同员工,民主监督机制缺失,非亲属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有损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的对策

项目施工管理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应用于施工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施工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工程施工实践当中,对于企业主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定位管理。项目施工定位管理的原则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定位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目前,随着“高、新、大”(即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机具的使用,工具使用成本在劳动成果中的比重增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效的协调生产力三要素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所遵循的原则。我国工程类私营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定地发展目标,就必须实现向科学化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工程类私营企业管理水平:

1.加强项目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由于项目管理在我国开展的历史不长,不少民营企业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学习应用。为此,民营企业进行项目管理人才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民营企业要多层次地选拔、培养项目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通过培训获得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能够更多地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机构,全国闻名的有现代卓越、国家外国专家局、中科院研究所等。

2.改革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现在许多企业都实行职能式管理,结果部门之间为各自利益而互相争夺资源,造成企业对外界反应缓慢。而项目管理强调项目化操作,它是利用项目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化管理,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奋斗,有良好的团队凝聚力。

3.实施特殊的薪酬和激励政策,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项目管理与常规管理要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员工的激励不能沿用传统的方法,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规则。

4.以法治为主辅以行业规章综合治理。提升企业自身的道德情感管理水平的同时推行以法治为主辅以行业规章综合治理,要与企业文化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树立业主个人的权威形象和人格魅力,强化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加职工的归属感,加强企业内部交流。将职工的道德自律与行业规章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再辅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情感治理。

5.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导入企业CIS形象识别系统,增强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6.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企业。工程类私营企业是以技术立足于工程项目市场之中,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已从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本的竞争转向知识资产技术的竞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能更好挖掘技术潜力,利用个人潜能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夺标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把知识管理融入到企业具体业务实践中,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进行知识和技术革新,大力引进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激发员工对知识、技术、经验的求知欲,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不断向学习型组织靠拢,从做大到做强,发展成一个知识学习型企业。

结束语

总之,引入激励约束机制,以法治为主辅以行业规章综合治理,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终极目的是打造企业核心文化。任何企业的文化都植根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企业价值理念和管理风格要印在员工脑子里,形成具有现实意义与独特风格的文化观念。所以,创建企业核心文化应该成为员工自觉的行动,选择吸收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全面落实工程类私营企业文化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潘俊奇.家族企业管理问题研究[J].魅力中国,2009(16).

第3篇

【关键词】政治联系 民营企业

国外的政治联系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公司背后的政治联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各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拥有政府背景的懂事或者管理层能够让公司更容易地获得债务融资、享受更低的税率等好处.国内对于政治联系研究不是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政治联系能否给企业带来优势(胡旭阳,2006;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罗党论、刘晓龙,2009;吴文峰、吴冲锋和芮萌,2009;余明桂,回雅甫和潘红波,2009)以及政治联系对公司经营业绩和公司价值的影响(邓建平、曾勇,2009;杜兴强、郭剑花和雷宇,2009;杜兴强和周泽将,2009;)较少有研究政治联系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盈余质量的影响,而且在不多的研究文献中,其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差异比较大,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会放松对有政治关系的企业的监管(Agrawal和Knoeber,2001),从而这些企业盈余质量较低。Chaney,Faccio和Parsley(2008)研究发现与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相比,有政治联系的企业提高信息质量的动力较弱,从而其盈余质量显著地低于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但是另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比如燕紫(2010)从盈余反应系数和盈余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沪深两市A股民营企业2006-2008连续三年的盈余质量,认为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比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进行了更多的盈余管理。

一、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有必要对文中提出的“民营企业”和“盈余质量”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首先是关于“民营企业”概念。狭义的民营企业概念仅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不包括外商独资和控股企业。本文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在操作上使用沪深A股中沿着产权控制链向上追溯到最终控制人为中国大陆自然人、家族、集体、社会团体以及职工持股的企业被界定为“民营企业”,将实际控制人为国有的企业定义为国有企业予以剔除。对于难以明确判断的公司,也予以剔除。

其次,关于“政治联系”的概念界定。国内外的关于政治联系的文献,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以及研究者研究视角目的的区别,往往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力求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同时又保持同过去文献的相对一致性做出如下的界定:从高管的政府背景出发,将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曾经在政府任职的公司界定为具有政治联系的公司。另外人大和政协在中国政治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构,政协作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机构,同样是政治联系的一个维度,因此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现在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企业同样界定为具有政治联系的企业。

二、计量模型与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了计量观下的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方式,利用在沪深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2012年的财务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研究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

为了研究影响会计盈余的因素,我们对下述方程进行回归:

其中指的是操作性应计的绝对值;zl变量指的是政治联系变量,有政治联系其值取1,没有政治联系,其值取0;one指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gm变量指的是公司规模,其值为公司总资产取自然对数;gg变量指的是财务杠杆,其值为平均资产负债率,指平均总负债与平均总资产的比例;zq变量指的是经营周期,采用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之和取自然对数。

对2012年数据的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的F值是显著的,而从回归结果看在10%的置信度下,是否具有政治联系变量也是显著的。可以认为是否具有政治联系确实对企业的盈余质量管理产生了影响,同时该项的系数为负,说明具有政治联系的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小,盈余质量较高。同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一次项为负,二次项为正,也验证了前面所说的股东持股比例和盈余质量管理的倒U型关系。

本文通过对2012年上市民营企业样本的定量分析,初步研究了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从回归的结果看,我国的民营企业存在显著的盈余质量管理现象,并且这种显著性主要体现在向上调整盈余上,同时拥有政治联系的企业反而较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进行了较少的盈余管理,对于这个结果一种可能的原因是12年总体企业的经营绩效不佳,尤其是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由于较少地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盈利空间更小,为了规避退市等风险,向上调高了盈余,而拥有政治联系的企业较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其经营绩效略好,所以只是进行了较少的向上调节盈余的管理。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有无政治联系两种民营企业的的盈余质量管理的比较,我们除了应当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健全公司治理等方面以外,还应当受到如下启发: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困境激励

【Abstract】Today,ourcountryhasvigorouseconomy,thecontributiontogrowthofthenationaleconomicofprelocalpeopleextricateoneselffromapredicamentfromcommonstaffandprofessionalmanagertwolevelsrespectively.

【Keywords】Humanresourcesmanagement;Enterpriserunbythelocalpeople;Predicament;Encouragement

【文献综述】

一、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民营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本意是用它区别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经济,以保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现在,凡是由非国有资本投资举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可以统称为民营经济。因此,民营经济应该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业等。由于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因此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就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对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范,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

(1)“内部人”控制。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是企业主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而“自己人”的素质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造成企业的低效率。

(2)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协调的艺术。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一般还在独自为政,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内功修炼不够。

2.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现实困境的对策,力争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一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使我国的民营企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3、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弗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们的全部资本,但是你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也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是选择适当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特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对策:

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张学文教授在《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全面质理管理以及参与全球竞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民营企业应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创设一种高效而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浙江工业大学的陈春根认为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职业经理业已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群体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国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经理人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经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沿海地区,大批经营上规模,具有行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加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在民营企业中引进职业经理人体制,是民营企业摆脱目前人力资源出现的困境,逐步从家族型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王晓明在《民营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中认为,民营企业在实行经理人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普通员工的管理。他指出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他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要尊重员工,并且要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第二,民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三,民营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4.戴园晨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在克服困境过程中做大做强需要使用外部人才,要使用外部人才就要果断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他在该文中还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最大障碍,并且建议要增加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度。

5.谭伟生和刘芳在《民营企业的个性化趋势》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要走出人员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就要实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雇佣合同制;二是完善招聘制;三是引导员工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四是设计完善的工作职务。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该文从普通员工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两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

(1)对于民营企业员工容易流失的困境,文章提出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为员工提供施展舞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机制。

(2)对于民营企业“自己人”缺乏管理现代企业能力的困境,文章提到了引入经理人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分析。该文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人才短缺对民营企业的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民营企业应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2.在研究这个课题时,主要用到了以下方法

(1)归纳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总结事物的特征。文章中许多观点早已有学者提出,但是他们都只说了某一方面,或是说的不完整。在这篇文章中对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2)对比的分析方法。对比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即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对比的研究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使用在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比较分析中。

(3)抽象的分析方法。抽象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主要使用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分析中,即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3.这篇文章有两个创新。第一是论述角度新。本文从普通员工和职业经理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在这之前还没有发现类似角度的文章。第二是本文对许多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形成了新的观点。

五、研究趋势

1.职业经理人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民营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承袭了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在这种情形下,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所采用,职业经理人也将在全社会内的企业中自由进出。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集中于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加员工的活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加强组织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益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民营企业将要面对的是新世纪激烈、反常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译本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戴园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1期

[3]王晓明.私营企业管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N].北京科技报.2000年11月5日

[4]陈春根.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二期

[5]谭伟生,刘芳.民营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趋势[J].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2期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安鸿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

[8]贺爱忠.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0(2):37-39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家族制;企业家;治理结构;制度创新

Abstract:Privately-ownedsmallandmedium-sizedbusinessesarethemainbodyinprivate-ownedbusinessesinChinaandane-merginggroupwithspecialcharacteristics,anditsstateofdevelopmenthasadirectimpactontheoverallcompetitivenessoftheChineseeconomyinthefuture.Bycalculatingfirst-orderandsecond-orderderivativesofproductionfunctiontoinstitutionfunctionandanalyzingtheresults,itisindicatedthatinstitutionalfactorhasadeepimpactontheoperationanddevelopmentofprivately-ownedsmallandmedium-sizedbusinesses,andthatimprovementininstitutionalenvironmentwillgreatlyimprovetheirproductionandoperation.Forthisreason,thestrategicpatharrangementforinstitutionalinno-vationinprivately-ownedsmallandmedium-sizedbusinessesinChinais:cultivatingentrepreneurship,carryingoutpropertyrightinnovation,perfectingoperatingmechanismofenterprises,andimprovingtheexternalinstitutionalenvi-ronmentforenterpriseoperation.

Keywords:privately-ownedsmallandmedium-sizedbusiness;familysystem;entrepreneur;governingstructure;institutionalinnovation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基本制度使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它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民营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个具有特殊表征的新兴群体。一个已经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特征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表1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

│企业形态企业控制权管理岗位│

├──────────────────────────────────────┤

│业主制或合伙制业主或合伙人业主或合伙人│

│家庭式企业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垄断全部岗位│

│纯家族式企业家族成员家族成员垄断全部岗位│

│准家族式企业家族成员、干亲、姻亲部分非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混合家族式企业家族成员、亲戚、朋友少部分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临界点外来中层经理部分关键岗位对外开放│

│公众公司职业经理人全部岗位对外开放│

──────────────────────────────────────

特征二:企业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②。此观点可由以下模型表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在图1中,只有处于Ⅱ中的企业家,即既有较强经营能力,又有较多个人财富的企业家,才是卡森和张维迎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特征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特征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特征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表2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

项目理想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公共民营企业

市场竞争压力高高较高

产权人行为规范、商业化商业化规范、商业化

资本市场压力高无高

企业目标多元目标利润利润、企业价值

人才优势高低高

资金供应低成本、高额高成本、有限中等成本

激励机制完善完善不完善

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企业家、家族董事会

决策效率高高一般

项目公共国有企业行政式国有企业

市场竞争压力高或无几乎无

产权人行为非完全商业化非商业化

资本市场压力一般无

企业目标利润多元目标

人才优势一般低

资金供应低成本、高额极低成本、有限

激励机制差差

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政府行政部门

决策效率较差差

二、制度因素影响:基于生产函数和制度函数的分析

制度主义是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潮流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其中的新制度经济学重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研究的重点则强调对现实约束条件进行实际调查。在这里,我们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由生产函数入手研究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科学技术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f(L,K,E,M,T)

其中,L表示劳动的投入,K为资本的投入,E为生产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业家才能,而T则代表技术的投入。假设Q不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使Q增加;而且任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2.当且仅当L=0,K=0,E=0,M=0或T=0时,Q=0

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设各种制度因素的函数可综合表示为F=f(Z),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可由■(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表示,将■(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展开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当制度环境改善时,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处于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同理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求Q对F的二阶导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样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用图2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函数与制度因素的关系:Q-Z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而且是下凹的(■(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厚文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甘德安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彭海颖.论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发展[J].经济问题,2003,(3).

[4]徐善长.体制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J].上海改革,2003,(1).

[5]石军伟.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一个基于企业家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2,(10).

[6]王克忠,刘晓华.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J].上海改革,2003,(8).

第6篇

关键词:家族;泛家族企业;新创企业;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家族创业的广泛性和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挤身于社会经济发展大潮流中,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民营企业超过9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1%;而在这些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是一种最主要的创立形式。因为在企业创立初期通常面临着资金短缺、信任缺失、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创业者往往会选择以资本和利益为纽带,与有血缘、亲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或与同道朋友的泛家族成员共同携手投资创建新企业。

二、两种创业模式的共同特点

创业者无论选择全家奋斗还是朋友合伙的模式,都有助于创业初期获得一定的融资便利和较低的成本支持。在融资方面,靠向亲朋好友借钱起家往往是我国家族企业融资来源的最初渠道。据调查,我国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依次是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其他亲属、金融机构和同事,来自于本人劳动经营积累和亲友借款资金开办的私营企业达到了72.6%。在新企业刚组建经营风险偏大的时候,家族资金的介入实际上承担了风险投资的作用,凭借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类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及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能够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聚集创业资本金。如“吉利”的起家,就是由身处创业者云集地浙江的李书福拢聚兄弟、族人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逐步创办起来的。

在新创企业运作成本方面,亲戚朋友共同奋斗的家族式运作无疑带来了更低的运营成本。在我国特定经济环境来看,经济体制环境剧烈变革、信用环境有待建立,依靠家族资金和家族成员的劳动力与关系网而创立的家族企业,家族关系成为最现成的非正式组织资源,成员以低于市场薪金水平为企业服务,不仅有利于前期降低生产、协调和信任成本,也帮助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我国许多成功的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曾或多或少地借助过这一形式,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例如天通股份公司成立的初期,潘建清能全心拓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因为有父亲潘广通在背后默默制定公司制度的支持。另一案例是由吴斌朋友七人组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创业之初因资金不足,采取搭伙共同奋斗的模式,办公、会议、吃饭、睡觉所有的活动都在同租的小屋里进行,终于靠团队协作的低成本启动,实现了锐尔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办和发展。

三、两种创业模式的差异比较

在我国家族企业初创时期,选择全家奋斗或朋友合伙的不同创业方式,在信任、对模糊产权的容忍度、和选择的灵活性方面却有所区别。

在信任方面,基于血缘、亲缘纽带的亲戚的信任关系相对更加稳固,创业初期血缘关系的存在,能够稳定合作关系。如马克思・韦伯所说:“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我国的信任度较低,信任的形成与合作扩展的基本条件便是彼此之间的关系特征。有家族观念的约束,信任度一开始就能达到一定水平,而朋友合伙创业中如果单靠双方有限的信任关系作为合作基础就不够牢靠。例如“超级解霸”的发明人梁肇新最初创办豪杰公司的时候,带有“反家族情结”的梁并没有想让妻子加入,而是叫上了几个平日里志趣相投的同事、朋友参股,可后来在合作中发现,他们不能真正和他一心一意创立事业,直到后来任用妻子王周宇,才使企业开始走上正轨。梁肇新认为,在目前国内创业环境还不理想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的家人才可能不计得失共度难关。朋友创业中的二元结构是相对脆弱的,二元结构需要双方具有相当的信任和包容性,这比起父子、兄弟、夫妻等有亲戚关系的创业者稍有劣势。

在模糊产权的容忍度方面,全家奋斗和朋友合伙的创业者也有所不同。家族企业创立初期普遍存在着产权模糊的问题,对于产权模糊的容忍程度亲人之间是大大高于朋友的。最典型是案例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四兄弟在最初创业时,兄弟们不计较位置和利益,只在良种场领一些微薄的生活费,把资金不断滚动投入,才特别有助于企业在创立初期成长壮大。如果他们过早地明确利益规则,反而容易患得患失,难以形成共同目标。在产权第一次明确划分时,兄弟四人也并未按创业初期各自作用的大小和出资来衡量,手足亲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划分资产没有惹出争执。新兴家族企业大多在产权上模糊不清,一般以共同利益淹没个人利益,而亲情纽带往往高于资产纽带,所以家人创业比起朋友合伙对产权模糊的容忍度更高。

在选择的灵活性方面,朋友合伙创业是更灵活的。朋友组建的合伙团队既不像亲戚合作那样会受到创业者能力、素质等问题的局限,在责权利的划分及管理上,又比父子、兄弟等亲戚创业更多几分理性和约束。在较好地实现合伙人团队的权利配置和利益分配问题后,朋友合伙的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配合角色、实现资源互补。例如,富力地产的两位董事长实现了“联席董事长”、“双老板制”的配合,有着政府工作经历的张力负责前期拿地、工程开发及管理,香港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李思廉则负责财务和销售,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华帝燃气的七位创业者也突破了家族式创业与合作模式所必须满足的约束性条件,在文化认同、资源互补、目标一致和合作资格相匹配的条件下,灵活实现了朋友合伙创业的无缝组合。

四、家族与泛家族创业特点总结

我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的传统亲缘关系为家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以血缘或哥儿们义气为纽带的家族或泛家族企业在成立初期,有着销售任务导向、产权和控制权的高度统一、责权利体系还不够明确等特点。全家奋斗或朋友合伙的家族企业,有助于解决创业之初的资金问题和推动企业低成本快速发展,并在信任、对模糊产权的容忍度、和选择方面有着不同的灵活性。在新创企业创业初期,家族企业特有的凝聚力掩盖了其它方面的弊端,家族逻辑超越了利益至上的商业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研究课题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M].中信出版社,2011.

第7篇

关键词:西部;私营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17-02

随着中国多元化经济的逐步形成,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却也处于“高出生与高死亡率”状态。影响西部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因此,加强西部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西部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总体来说,西部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对于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缺少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将财务管理狭隘地理解为融资,认为有了资金则无所不能,管理思想落后,管理目标短期化,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族式”特征明显

一些私营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家族”色彩:由自家人掌管财政大权,如丈夫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妻子是会计或出纳,或者由亲戚或朋友做会计。这主要归结于私营企业主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只是一味地认为,企业是自己开的,责任是自己承担的,挣钱多少是自己的,与其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如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和销售上,无形中混淆了法人与自然人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管理人员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二)会计信息失真

在一些西部私营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对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他们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提高企业效益要靠做业务来实现。这种观念不仅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导致了对财务人员的不重视。许多老板往往不愿高薪聘请财务专业人才,低薪聘来的大多是未经正规专业培训的,或者是缺乏理财能力和经验的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假账、错账屡屡发生,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逃税等目的,企业经营者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改变会计处理方法瞒报收入、乱摊成本费用,随意调整利润,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无法为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难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财务管理与核算粗放

内部牵制制度不严格。岗位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没有形成互相制约的手段。许多企业账目设置不全,会计科目混乱,出现只有一本总账和一本明细账,甚至制造业中没有“制造成本”这一账户。对财产物资与库存现金不经常盘点,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核对,即使库存出现了跑、冒、滴、漏的现象也没有察觉。造成资产损失严重,使用效率较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了资产经营获利能力。

(四)投融资存在难度

虽然西部地区建立了较为独立的、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但是,由于私营企业的贷款特点与银行的贷款原则相悖,致使西部私营企业往往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担保难成为一大制约因素。尽管有些私营企业有很好的项目,但由于缺乏资金,又无正常渠道贷款,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研制和开发,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另外,有些西部私营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他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由此削弱了自身市场竞争力。

(五)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

一些私营企业缺乏完善科学的财务控制系统,企业的监督和控制主要依据人盯人的土办法,不是依据制度进行考核和评价,而是依靠裙带关系、亲属亲信老板监控,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现金管理不科学,或者现金闲置,没有进入到企业生产周转,导致机会成本加大。或者现金短缺,无法应对经营所需;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造成大量的资金占用;存货周转周期长,造成资金呆滞,这些都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另外,必要的财务分析有利于指导私营企业主或经营者决策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未来发展计划。但是,私营企业尤其是小型私营企业,基本上没有开展财务分析工作,一般是凭业主的个人经验和感觉判断来进行决策。一方面是他们注重经验与实务,而轻视理论与数据分析,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多数私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也没有对会计报告进行必要财务分析的专业水平。

二、完善西部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首先,政府应在信用担保、筹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领域对私营企业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其次,努力消除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和限制,引导其步入公正有序、平等竞争的发展轨迹,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银企搭建合作的平台,解决融资难问题;最后,完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强化监督手段,严格落实企业法人会计资料合法性、真实性应负的法律责任。

(二)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业主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使用。因此,要用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武装业主的头脑,使其转变观念,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提高西部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建设和造就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一方面,业主和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从而为依法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对财会人员进行财会与法制知识培训。财会人员应当精通会计业务,持证上岗,严格执行会计等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

(四)设立财务会计制度

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通过设立财务会计制度,力求做到有章可循。私营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从财务管理体制、资金筹措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项目投资管理、产权交易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分析、财务报告等方面,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财务管理中有些问题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为”和“不为”,“做”与“不做”,比如有些公司出台的制度很多,但真正按制度执行的很少,因此,执行制度应做到必严。

(五)建立财务指标体系

西部私营企业应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企业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评判,及时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时掌握各项财务计划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从而有利于业主做出正确地决策;另外,成本分析是财务指标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对影响成本的因素作出正确的分析,才能降低消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措施的建立健全,可以为西部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全面提高西部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西部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西部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杰.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高效科学财务管理机制[J].安徽水利财会,2009,(3):16-17.

[2] 刘金生.现代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J].现代财会,2006,(4):13-15.

[3] 寇建国.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J].公共事业财会,2009,(2):24-26.

[4] 陈定才.现代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26-28.

[5] 李自刚.村财务管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稚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1-13.

[6] 郭淑丽.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3):23-25.

[7] 李成楠.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刍议[J].财会通讯,2009,(4):11-12.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

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民营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忽视财务管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民营型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轻理财与内部管理。特别是在经济景气时期,民营企业面对大量可选择的市场机会,更容易忽视财务管理。一旦经济景气状况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激烈,民营企业忽视财务管理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充分暴露。因为,经济不景气时期民营企业一方面会受存货积压和应收账款膨胀的困扰,另一方面却有会面临筹措短期资金的困难。

多数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便是滋生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比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在多数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2.会计核算工作能力薄弱,机构不健全

受到组织成本、生产规模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非常简单,专业性很不强,内部控制较弱。民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力量薄弱,会计制度通常不能健全。由于对优秀财务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欠佳,导致最高决策者难于进行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作用,忽略生产、管理与效益的关系。

为数不少的小企业根本不设会计机构,也没有委托记账机构记账。有的虽设会计机构却形同虚设。较为典型的是老板娘任出纳掌握财政大权,只聘一个记账员记账,或者任人唯亲。会计机构不健全,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除一些较大型或由国有企业改制转型的民营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内部财务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或残缺不全或徒有其名。

3.缺乏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

与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和与此相关的资金周转率较低,民营型企业往往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与库存管理和交易结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大。加之民营型企业由于规模有限,结构单一,不具备大型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的能力。另外,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经营历史不长,财务资料不够充分;财务报表未经审计,会计核算易受不健康因素的干扰。

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上是因为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财务人员技术不过关,财会工作内外监督不到位;主观上则在于民营企业领导为达到其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收的目的,不惜违法造假。

二、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融资困难,流动资金不足

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相对滞后。据《产经新闻》2004年9月4日报道,1997年~2002年,我国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由33.1%上升为42.7%,贷款资金由38.9%下降为22.6%。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ifc)曾在中国做过问卷调查,30%的大型私营企业认为,金融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40%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信贷标准。二是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银企联系不强,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困难。三是金融企业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审查、发放信贷时也更为谨慎,一旦民营企业陷入经营困难,银行就很难收回贷款。

2.财务控制薄弱,缺乏科学性,使财务管理举步艰难

有些民营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致使大量现金未参加周转,有的是资金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而使企业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摧收措施,应收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很多民营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不少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分析以上原因,最重要的是因为企业上层领导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在思想上没有真正理解财务管理对做大做强一个企业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举步艰难。

3.管理模式疆化,管理观念陈旧

民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民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核不严,会计人员独舟难行,想规范管理很难。大部分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有些企业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多数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由于管理模式疆化,管理观念陈旧,使财务管理黯然失色,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1.树立“过冬”的意识

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任何市场都会有冬天,任何行业都会有冬天。冬天不是意外,而是常态。没有金融危机,也会有其它危机。企业都是在冬天中接受洗礼并逐渐长大。经济冬天已经是企业不可躲避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以及解决呢?首先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信心是关键,有信心才能聚集人气。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在摸爬滚打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民营企业,应当依然坚持自身特点: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靠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靠信心度过难关。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在目前企业遭遇“寒冬”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树立“过冬”的意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如果企业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控制住资金、成本、利润,也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

2.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1)成本的节约,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反比例关系。一个企业在危机中收入在保持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由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可以抵顶经济效益下滑的风险,或者说可以减少下滑的速度,使效益的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的下降速度,给企业的战略策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

(2)成本有效控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成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低成本策略反映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在危机环境下更能显示出低成本策略的威力。实践证明,低成本策略增强了企业谈判中的议价空间,在同一市场中,与同行业相比价格决策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3)成本管理的精细程度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在危机环境下,对于较差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调控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而成本的有效控制在此意义重大。

3.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若不尽快解决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就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必须强化信用观念,主动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4.要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相对大企业而言,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虽在内容上与大企业无太大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上则应有所区别。民营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材料采购量和产品销售量也相应较小,因此,原材料应尽可能就近采购,减少库存,切忌储存过多“暂时无用”的材料。产成品也应尽可能就近销售,缩短库存周期,减少积压。民营企业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加快资金的周转,实现生产经营在内涵上的扩大,是一条广为适用的基本发展途径。

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5.资源整合,转危为机

民营企业过去依靠的是用不断地扩张来掩盖经营的无效性,从而达到获利的相对增长。如果盈利一直都不高,那这种高增长只能说明企业管理的无效性和低竞争力。民营企业习惯了高速增长,但是高速增长往往可以掩盖许多错误。企业在经营中的低效率低竞争力往往被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营利润绝对值的增加所掩盖,低毛利往往被解释成低成本战略的结果。其实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战略无关,而是由于管理的无效所导致的浪费。民营企业在思考如何度过寒冬,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之前,先做好瘦身工作,整合资源,把没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一些业务甩掉。冬天里市场不好,企业正好有时间来看一看自己的竞争力,制订一个行动方案,让自己在春天来临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发力。一个冬天过去,许多企业会倒下,这就为存活下来的企业创造许多提升的机会。然而,只有准备好的企业才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认真做好各项资源的整合,抓住机会,使民营企业能顺利度过寒冬,转危为机。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民营企业能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规范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民营企业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潘秀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广西会计.

[2]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困难 原因 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概述

1.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中小企业的标准确认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基本上都是以资产总额,销售额和职工人数作为界定标准的,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暂行规定 对中小企业提出了以下划分标准:

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主要有合伙入股、直接投资等形式。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初始资金都来源于主要的业主。民营企业无论是在初创时期还是在发展时期,都高度依赖内部资金融资。内部融资的手续费低,程序简洁,融资速度快。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时,企业的资金链随时面临脱节的危险。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无法成为沪深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需要在深圳中小板市场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目前的中小板规模层次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现行的中小企业上市门槛还相对较高。目前中小企业的绝大部分融资都是来自银行。但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它们在货币紧缩环境中,为保持最佳盈利水平,银行必然转变信贷偏好。中小企业由于项目较小、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等原因,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银行信贷“保大放小”的做法成为必然,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地位,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还有环境的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局限性

1.1资本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经营管理水平低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经过是国有、集体、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完成的,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企业主要职务由家族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替代经济行为规范的制度。它不适于企业规模扩大发展后的经营管理的需要,限制了企业向较大的规模发展。企业的经营信息透明度差。

1.2中小企业投资风险高

2008年整个金融业不良贷款比率是2.4%,中小企业不良率达到了11.6%。所以对银行来说,做中小企业业务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业务。中小企业规模小,在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和企业家的管理模式上都和大型企业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些都加剧了中小企业的风险。在风险方面银行多数会抛弃中小企业的融资,选择大企业。

2.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差

2.1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上收贷款权限,大规模撤消基层网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能力有限,国家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空间布局不相适应。

2.2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渠道受阻

中小企业难以进入主板市场,国家设立主板市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因此主板市场大部分上市指标被国有企业占用,通过公开上市进行股权融资的中小企业寥寥可数。以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例,中小企业的股票融资大约只占国内融资总量的1%左右,民营企业直接上市的数量不足上市公司总数的6%,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数量只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左右。

三、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1.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加大力度支持创业板融资,创业板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以NASDAQ市场为代表,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在上市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2.发展中小企业债券市场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债券市场仍以国债和上市公司发行债券为主。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有机会可以通过债券融资,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3.提供风险投资

美国小型成长型企业还可通过引入以风险投资方式获得融资。具体做法为,由经过联邦小企业管理局认证的创业投资经理人募集至少500至100万美元私人资本作为风险投资初期资本,通过小企业管理局担保杠杆放大3倍后投资于合格的中小企业。该项融资通常持续7到10年,中小企业成功后,上述创业投资经理人需向小企业管理局返还援助资金并支付适当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品牌 品牌竞争力

0 引言

崛起中的民营企业,以其旺盛的成长活力和创新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一,我国GDP总量中民营经济已占到66%。其二,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率为71%。其三,全社会就业人口中民营经济占90%。其四,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积极投身于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大潮,使得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

1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发展面临问题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外商的大量进入确实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机遇,然而同时也造成了冲击。其中最大的冲击并不是大量商品的涌入,而是品牌,特别是强势品牌的涌入,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门庭冷落。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迫在眉睫。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对于企业“品牌”概念的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对品牌的认识,甚至还停留在“注册商标”或“名牌”的阶段,认为注册了一个商标就等于拥有了品牌。目前国内存在很多所谓的名牌评选让很多企业错误的认为品牌是可以评出来的。实际上,品牌既不等于商标,也不等于哪个机构评定的“名牌”。品牌是一个企业培育、经市场缔造出来的商品优秀品质的具体存在的符号。这个符号不仅仅表示谁生产或谁所有,更表示高质量、可靠、可以信赖及某种个性、地位等。最后,品牌发展成为企业经营系统的一种形式,成为整个企业经营的重心。

1.2 认为品牌是靠广告和明星的叠加。据统计,中国每年的广告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可是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很多企业认为品牌是靠钱砸出来的,盲目的花大笔的钱做广告或请明星代言。在这方面有许多的反面教材可供借鉴。如山东秦池酒厂曾经斥资3.2亿元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并连续两届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标王”。与此同时,企业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质量问题而声名扫地,同时巨额的广告投入也使企业的财务运转受到制约,结果企业很快倒闭。由此可见,品牌并不是广告和明星堆出来的,而是需要企业真正的实力做支撑。否则,树立品牌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

1.3 品牌的发展需要软环境的改善,需要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品牌竞争力发展的软环境,既包括企业员工的品牌意识,也包括企业外部品牌发展政策和理念环境。品牌的成长是与人密切相关的。毕竟品牌是人做起来的,从品牌上折射出来的东西都是人要具备的东西,比如理念、承诺、表现、定位、形象等诸多方面。凡是一心只想赚钱,或希望通过品牌在短时间内暴富的企业,都是无法将品牌进行到底的。对于企业外部发展政策,从198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到2002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无不显示出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所以企业更应抓住这一时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4 过于高估自己,盲目跟从,没有“金刚钻”不能做品牌。在2000年到2004年,温州就刮起了一股创品牌的“风暴”,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加入到到这场战争之中,不管是否具备创建品牌的能力,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品牌之路。中国有一句老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做品牌也一样,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质量上都还没保障,或者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规划,做品牌就像是纸上谈兵。不仅实现不了原来美好的愿望,往往可能适得其反,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使企业得不偿失。

1.5 忽视品牌保护。据统计,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中,46%没有在美国注册,76%没有在欧盟注册,这使中国一些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努力树立起来的名牌商标和传统商标被外商抢先注册或者假冒,已有2000多个中国商标遭外商抢注,包括北京“同仁堂”、“全聚德”、广州“王老吉”、绍兴“女儿红”及“杏花村”等老字号。在过去的三年间,由于商标抢注减少商品出口造成的损失达25亿—30亿美元,造成的直接损失近2亿美元。一场场的官司都以败诉告终,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缺乏对本企业著名品牌的保护意识。

2 自主品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三十而立,立住了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主创地位。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说我们是世界工厂,实际是世界加工厂。只有绝大多数产业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了,才可能叫世界工厂,也许“世界工厂”这个称号充斥着太多的无可奈何。自主品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品牌推动企业快速奔跑,一路凯歌仍需要民营企业的不懈努力。

2.1 保证质量,加强创新。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企业产品的质量好,也许并不能很快就在消费者中传开,因为它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人们才可能心甘情愿的承认这个产品的质量确实好。然而,一旦企业产品的质量不好,很快那个企业就会被传得一无是处,最后声名狼藉,所谓艰难打造的品牌也就付之东流。想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最基本的就是要先保证产品的质量。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进步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产品技术的创新当然处于不置可否的重要地位,需要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别人没有的东西。然而,树立一个品牌不仅仅只是聚焦在产品技术的创新上,而应该扩散到品牌命名的创新,广告宣传的创新。有一个比喻很恰当,“一个好的产品是一条龙,而为它取一个好的品牌名字,就犹如画龙点睛,成为神来之笔,为产品品牌增添光彩,对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品牌的市场份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有创意的广告也往往能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因此而尝试这个产品。可以说,一个好广告是企业品牌的助飞器。

2.2 好的品牌定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品牌定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确定品牌个性的谋略和进占市场、拓展市场的前提,更在于它是品牌传播的基础,规定着品牌传播的方向。纵观我国企业的品牌宣传,很难让人了解其品牌之间的差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国产洗衣粉的品牌,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笼统的强调去污能力是多么多么好,虽然我知道很多的洗衣粉的牌子,比如立白、白猫、雕牌、奥妙等等,但是我却不知道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这让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没有了偏好。其实,企业品牌要想取得强有力的市场地位,它应该具有自己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要看起来是“独一无二”的。许多民营品牌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当宝洁打出海飞丝的去头屑、飘柔的柔顺、潘婷的营养滋润、沙宣的针对染发烫发,便一下占去了国内洗发水的半壁江山。很多时候中国民营品牌不是输在产品质量上,而是输在品牌定位上。

2.3 注重品牌保护意识。因为品牌保护意识薄弱,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上频频遭受打击。很多教训提醒我们,超前注册商标,至少在产品出现的同时提出注册申请,才能避免悲剧重复发生。一个成功的企业的品牌经营,其成功的运作不仅需要一个富有内涵的品牌,更需要有勇于探索品牌经营的胆识与智慧,需要千方百计捍卫与保护品牌的意识与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要明确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与外资合作要保留对中方品牌的使用并紧抓控股权,必要时寻求政府法律的保护。

2.4 做大不等于做强。我们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盲目的“贪大”,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把企业做大,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才能提升。企业做强的关键是做“专”,做“专”了,才有核心竞争力。否则,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往往会分散企业的精力,加大企业的风险。很多企业的生产车间只是很小的一块地方,但它的企业品牌却能享誉全球。因为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在品牌的打造和宣传上。不同的企业应该按照自己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品牌竞争战略,有些企业是可以做的“小而精”的。

参考文献

[1]余阳明,罗文军.品牌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迎秋,徐志强.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李新春,储小平,朱沆.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第11篇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刑法 现状 不足 建议

一、民营经济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要保护民营经济,然而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侵犯民营企业相关他权利的犯罪较为突出,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犯罪的客观现实,需要刑法对民营经济提供必要的保护。只有通过刑法对各种侵犯民营经济私有财产等经济犯罪的惩罚,才能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的自由、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实现对民营经济利益目标的最大化。

二、我国民营经济刑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1.我国民营经济刑法保护的现状

(1)我国刑法中确立了对民营经济财产权利保护的地位。刑法明确规定保护私有财产是其任务之一,按其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对犯罪进行分类排列,将侵犯财产罪排列在分则中的第五章,同时将私有财产所有权规定为刑法所保护的客体。

(2)我国刑法具体规定了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方式。我国刑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首先是规定了侵犯私人财产的犯罪行为,如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规定对私有财产的犯罪行为包括夺取型、交付型、侵占型、挪用型、毁损性等犯罪。这些犯罪行为基本涵盖了目前社会条件下对私有财产的侵害情形。其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优先的原则,犯罪人在承担赔偿责任或有正当债务应当偿还时,应当优先于罚金和没收财产这两种刑事责任承担方式。再次,刑法不仅保护被害人的私有财产,同时对犯罪人的私有财产也予以保护,刑法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抚养的家属应保留必须的生活费用,对其家属所有的或应有的财产不得没收。

2.我国民营经济刑法保护的不足

尽管现行刑法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行刑法“厚公薄私”的立法状况突出。反思我国现行刑法典,刑法对民营经济财产权利的保障仍存在诸多不足。

(1)私有财产权保护机制缺乏,且不平等,刑事立法缺乏对私有财产的全面保护与尊重。首先,公与私之间的身份不平等。我国刑法用了很大的篇幅和力度对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以特殊的保护,而对私有财产只给于一般性保护。这种在立法上存在的基于所有制形式而导致的刑法保护力度的不公平,不仅体现在罪名设置的总体比重上,还体现在量刑幅度与适用标准上。其次,刑事立法在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平等。

(2)民营企业主私有财产权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不明确。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私营企业主害怕受到歧视,纷纷将企业产权挂靠政府主管部门或采取集体控股的模式。这种名为“国有”、“集体所有”,实为个体的经济组织导致司法机关对该类刑事犯罪案件定性困难,争议极大。

(3)对政府侵犯民营企业私有财产所有权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私有财产所有权没有法律的明确界定,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无法划出明确界限,这可能造成政府权力无限膨胀的恶果,甚至出现“依法“侵权现象。因此,只有保护民营企业私有财产所有权,才能构建安全的投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身份刑法”向“契约刑法” 的转变。

三、完善刑法对我国民营经济保护的建议

为彻底体现刑法对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完善刑事立法,消除不平等因素

(1)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应实行同罪同罚,打破主体的差异性带来的异罪异刑。各种经济组织中,不论公有制的还是非公有制的,只要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贪污、受贿、挪用行为的,一律定性为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人员、挪用资金罪。同时,为加强保护力度,适当提高这二个罪的法定最高刑。笔者以为,在死刑存废争议较大的今天,参照国际惯例,上述二罪的最高刑定为无期徒刑较为适宜,这其实是降低了对侵害公有制经济合法利益的惩处力度,同时提高了对侵害非公有制合法利益的惩处力度。

(2)弥补非公有制经济刑法保护的立法空白,打破主体差异带来的罪与非罪区别。对刑法中规定的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造成破产、亏损罪,应把其犯罪主体扩大到所有经济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即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作人员的上述行为也构成犯罪。把“私分国有资产罪”修改为“私分公司、企业资产罪”,把私分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也纳入到该罪中,严厉打击经理阶层私分非公有制企业资产的不法行为。

2.在刑事司法领域,改善司法环境,转换司法主体的观念和思想,真正实现对民营经济的平等保护。

由于历史的影响,一直以来部分司法人员潜意识里视公有制经济为正统,视非公有制经济为“异己”。对“异己”不关心,不支持,甚至有排斥和敌视心理。这种思想导致司法主体工作起来不积极、不主动,能拖则拖、能压则压,这一正一反的两方面,都极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因此,需要转变司法主体的观念和思想,树立市场主体一律受平等保护的理念。对侵犯非公有制经济合法利益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一定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样,才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董事会结构,公司治理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界对国有企业的一个普遍观点是,国有企业的机制决定了其效率低下。在理论上,这种观点有3个依据:第一,国有企业往往有着充分就业等政治目标,干扰了企业经营(boycko,shleifer and vishny,1996);第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不是职业经理人,不具备管理企业的能力(barberis et al.,1996);第三,国有企业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shleifer,1998)。受这种理论指导,近20、30年来,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尤其是产权结构上先后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国退民进。

在实践中,国退民进的效果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大量的实证结果都表明:政府退出的速度与时机,出售国有产权的方法,这一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以及必要的法律保障,都影响着国退民进的效果(megginson and netter,2001)。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国有企业通过上市向公众出售部分产权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政府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股份,企业的决策机制只发生了部分变化,因此这种做法是学者很感兴趣的问题。

一般而言,对国退民进的实证研究往往集中于企业改制前后经营业绩的比较。这种研究方法的缺陷在于:往往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企业改制前后的业绩,因此业绩变动本身很难说一定是改制造成的(megginson and netter,2001)。例如,政府往往希望从衰落行业退出,而这些行业即使改制后业绩也很难提高,不能证明国退民进无效。反过来说,如果政府为了给国退民进做样板,也会把最好的国有资产加以改制,同时注入大量优质资产加以扶持,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优秀业绩,同样不能视为是国退民进本身的成果。

本文从一个更为直接的角度出发探讨国企改革的问题,即国企上市后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本文的出发点是董事会结构,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最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对政府负责,后者对董事会负责。那么,国企上市后的董事会究竟能否发挥作用呢?在理论上,董事会是用于解决内生于组织管理问题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hermalin and weisbach,2001)。董事会承担着向管理层提出建议(williamson,1975;fama and jensen,1983)和对管理层实施监管(hermalin and weisbach,1998;monks and minow,2000)的基本责任;同时一个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董事会又必须防止大股东侵吞公司资产,损害小股东利益。在一些国家,比如德国董事会的1/3成员由员工代表担任,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还必须保护员工的利益。董事会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取决于董事会的效率大小和独立性高低,而这又与董事会的结构密切相关。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国企通过上市途径实现国有产权的部分退出后,政府仍然拥有很大比例的股份,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是否对董事会结构有影响?同时董事会实施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监督和擎制这两项功能是否与之有关?

国外一些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董事会结构受到包括股权结构在内的公司环境和特征的影响。hermalin和weisbach(1988)较早地涉入对董事会结构决定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公司绩效或特征变化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他们发现以下一些情况会引发董事会结构变动:第一,不良的公司绩效表现会使公司引进更多的外部董事,并且迫使内部董事离开;第二,ceo的继任过程与董事会的选举过程相交错,因此ceo临近退休之际,公司内部董事增多,而且后来者往往是下一任ceo的候选人;第三,当公司放弃某一产品市场时,外部董事会进入,而内部董事会离开。denis和sarin(1999)验证了hermalin和weisbach(1988)的观点。他们发现董事会构成的剧烈变化多半发生在公司绩效变差之后或是ceo换届的前后。他们还发现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结构显然存在重大的互动关系,外部董事比例的变化与ceo持股比例的变化呈反向相关。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强调了公司特征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如lehn、patro和zhao(2004)通过研究1935-2000年间始终存在的81家公司,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但是与成长机会负相关。boone,field,karpoff和raheja(2004)追踪1019家1988-1992年上市的公司,发现上市年龄与董事会的独立性显著正相关,有着强权ceo的公司往往有更多的内部董事。

国内学者也在董事会结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已有的实证类文献主要分析了两职合一的影响因素。吴淑琨、柏杰和席酉民(1998)对188家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公司规模与两职状态之间反映出正相关性,即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取两职合一。吴淑琨(2002)采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1997-1999年的数据,又一次对上市公司的两职情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表明国有股比例与两职合一正相关。

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密切相关。国企上市后股权依然大量集中在政府手中,这一特征是西方上市公司不具备的,可能会扭曲董事会的作用。中国的上市公司多从国有企业改造而来,国有股份一股独大,股权集中,为研究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的关系这一问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我国证券监管体系薄弱和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董事会的两种功能尤为重要:对经理层的监督,防止其损害股东利益;对大股东的监督,防止其损害小股东利益。本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结构,研究董事会结构对这两种功能的影响,从中探讨国企上市后公司治理的状况。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描述所采用的数据,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第三部分提出基本观点和假设和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介绍实证研究结果;第五部分为结论。

二、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ccer中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数据库。本文以1998-2003年沪深两市126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股权结构数据不全或者明显有误的数据,最终样本公司数量为1057家。

 

本文关心董事会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长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前者可以衡量对大股东的制衡,后者可以衡量对经理层的制衡。表1对上市公司各年度末的董事会规模和结构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就各年度董事会规模的均值而言,董事会人数大体平稳,各年度的董事会人数的中值都为9,显示9人董事会为上市公司最偏爱的规模。从表1还可以看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递增,由1998年的零均值上升至2003年的33%。与样本期限大体同期,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设立要求从1997年12月的可设可不设独立董事发展到2001年8月要求必须设立独立董事。这一时期独立董事的发展趋势显然与法规的调整相一致,其平均数量在2002年后超过了2人,其在董事会中的平均比例在2003年最终达到了证监会要求的不低于1/3。

表2描述了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情况。在整个样本区间,13.9%的上市公司选择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方式。这一比例下降速度较快,从1998年的21.8%下降到2003年的10.7%。

 

表3总结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1998-2003年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虽然经历了频繁的股权转让(chen and xiong,2001)和增发配股行为,整体股权结构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平均比例从1998年的45.4%略微下降到2003年的38.7%,社会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相应略有上升。有趣的是,股权集中度变化相对较为明显。从表4中可以看出,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herfindahl指数(即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从1998年的0.302下降到2003年的0.223。但与此同时,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仅从1998年的49.8%下降到2003年的43.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控制相当稳固;其次,其他大股东在频繁地部分转让手中的股份,导致股权集中度整体下降;第三,不同性质股份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国企上市后并没有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国有产权退出。

为了比较不同公司的董事会结构,表5和表6按照股权性质和大股东控制程度将样本分类,并且比较独立董事和两职合一情况在不同公司中的不同比例。我们将股权结构中不存在国有股份的公司定义为私营企业。表5和表6说明私营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显著大于非私营企业,但私营企业中两职合一的情况也显著大于非私营企业。我们还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小于50%的公司定义为控股型公司。和非控股型公司相比,控股型公司两职合一的情况要显著少一些,同时控股型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也要小一些,但是区别并不大。

三、实证研究和结果

(一)实证假设

董事会产生后,其监管效率取决于股东自身监管能力和监管成本的大小。在股权分散的公司中,各个股东仅持有少量的股份,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参与企业的管理或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因而需要一个独立性较强的董事会来帮助其完成监管职责,这就要求此类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较大,而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处于分离状态。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大股东有动力和能力去监督经营活动并有效降低股东与管理层矛盾引发的成本(schleifer and vishny,1986;demsetz and lehn,1985),他们对董事会独立性的要求相对较低,也相应地降低了对独立董事的需求。当股权进一步集中而出现控股后,控股股东可以有效地影响和监控管理层行为,更好地防止总经理的权力过度扩张。因此,为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控股股东往往需要操纵董事会,抑制独立董事的相对规模,并防止经理人控制董事会。从表5和表6也的确可以发现控股型企业和非控股型企业的董事会结构存在着不同。综合以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股权集中度越高,独立董事的比例越低。

假设2:股权集中度越高,董事长和总经理就越不倾向于合并。

由表5和表6还可以看出,公司性质对董事会结构也有着一定影响。当股权结构中有着相当大的国有股时,公司经营容易受到干扰,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反之,民营企业则不存在这种问题。本文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民营企业独立董事的比例相对较高。

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我国民营企业历史短,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以外,还由于我国对产权的保护还不完善,采取家族控制更有利于企业家保护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由董事长直接出任总经理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大股东的利益。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民营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较多。

本文用如下面板回归(panel regression)进行对独立董事比例假设的检验:

 

其中i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herf为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herfindahl指数,当股权结构中没有国有股时p为1,其他情况为0。control为控制变量。

考虑到股权集中度可能和股权性质共同发生作用,本文还做如下回归:

 

其中当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50%时c为1,其他情况为0。这样β1和β2。分别表示股权集中度对控股型公司和非控股型公司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β3和β4分别表示股权集中度对民营企业和非民营企业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

本文同时用如下面板概率回归(panel probit regression)进行对两职合一假设的检验:

 

其中当出现两职合一情况时prob为1,其他情况为0。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东的代表主要是政府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财政局、行业主管部门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集团公司3大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但剩余索取权却归国家所有。国有股股东代表得不到激励和监督的收益,从而也就缺乏激励和监督的动机,所以国有股比例过高,必然导致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导致管理人员的行为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同时,国有股的特殊性质限制了外部监管机制的作用。由于国有股在总体上比重大,且不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流通,即使可以通过协议转让,转让也必须通过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省级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而且转让标准往往包括政治性考虑,因此很难通过权竞争、接管等外部治理机制对内部人控制形成有效约束。这样,在国有股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难以顺畅运行。据此,可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国有股比例越大,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小。

假设6:国有股比例越大,两职合一的可能性越大。

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往往比金融理论所描述的更为复杂。国有股比例很高的公司往往是国家重点企业。这样的公司的独立董事多少并不影响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同时这些企业很有可能直接受政府指令,总经理和董事长直接由政府官员出任,因此更有可能出现两职合一。本文因此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国有股比例和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呈u型关系。

假设8:国有股比例和上市公司董事会中两职合一状况呈u型关系。

与国有股股东相比,社会法人股股东具有更多的“经济人”属性。由于所持股份不能流通,他们的利益与公司的绩效表现息息相关,这使其具备了足够的动力对总经理实施监督。但是,当社会法人股比例较小时,社会法人股股东很难和国有股股东抗衡,同时公司业绩只能对他们产生部分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法人股很难对公司治理产生正面影响。而当社会法人股比例较大时,公司业绩和法人股股东利益更为密切,社会法人股东更有积极性和可能性促使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从而监督经理层,改善公司治理。但是,作为大股东,他们并无兴趣引入独立董事。为此,有以下假设。

假设9:社会法人股比例越大,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小。

假设10:社会法人股比例和两职合一的可能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本文用如下面板回归(panel regression)来验证有关独立董事比例的假设:

  

其中state是国有股比例,social是社会法人股比例。

本文用如下面板概率回归(panel probit regression)来验证有关两职合一的假设:

  

(二)控制变量

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具有的可能性影响,以过去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而选取的以下两个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一般从事着多元化程度和复杂程度更高的经营活动,因此,它们往往拥有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和独立董事,以此来满足其经营活动扩张过程中对于多种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denis and sarin, 1999);同时,大公司更倾向采取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安排(boyd,1995),因为这种设置能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规避大董事会下决策拖沓的情形出现,从而有利于抵消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管理的负面影响。

2.资本结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负债率提高意味着公司受到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监督,这会促使尽可能地合理化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公司经营的监管力度,因而会更多地设置有监管职能的独立董事,也更倾向于采取两职分离状态。

(三)实证研究结果

 

表7是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的面板回归。leverage是公司负债率;lnat是公司资产取对数;aerf是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时c为1,其他情况为0;当股权结构中没有国有股时户为1,其他情况为0;srate是国有股比例;social是社会法人股比例。***,**,*分别代表在1%,5%,10%水平下显著。

表8是上市公司两职合一情况的面板概率回归。leverage是公司负债率;laat是公司资产取对数;aerf是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时c为1,其他情况为0;当股权结构中没有国有股时p为1,其他情况为0;stare是国有股比例;socialperson是社会法人股比例。***,**,*分别代表在1%,5%,10%水平下显著。

股权集中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具有负面作用,假设1得到验证(见表7)。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hirfindahl指数上升时,独立董事比例快速下降,边际值为-0.997(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与假设2一致,股权集中度对两职合一状况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见表8)。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hirfindahl指数对两职合一的边际作用为-0.16(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股权集中度对独立董事比例的抑制作用在非控股型公司中更为明显,其系数达到-1.539,而在控股型公司中则为-1.069。这说明大股东在取得公司的绝对控股后,独立董事的多少已经很难影响董事会决策,因此在控股型公司中股权集中度对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相对少一些。而股权集中度对两职合一的抑制更多地表现在控股型公司上,其相关系数为-0.147,在非控股型公司上系数为-0.092。然而在统计上这两个系数均不显著,说明股权集中度对两职合一的抑制比较弱。

和假设3、假设4相符,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复杂,这一点反映在其董事会结构上。民营企业虚拟变量在独立董事比例回归中的系数是0.063(在5%水平上显著),在两职合一回归中的系数是0.39(在1%水平上显著)。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股权集中度对两职合一的抑制主要体现在非民营企业上,在民营企业上股权集中度对两职合一影响为正。这说明影响两职合一的因素不仅仅是股权集中程度,还包括股权的性质。而股权集中度对独立董事比例的负面影响在民营和非民营企业之间并无明显差别,系数分别为-1.146和-0.978,这说明民营企业和非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同样不愿意受独立董事监督。

国有股比例对独立董事比例有负面作用,其系数为-1.280(在1%水平上显著),对两职合一状况作用不明显。这与假设5是一致的,但不符合假设6。然而,当我们引入国有股比例的平方项后,发现它在独立董事回归中并不显著,这说明当国有股比例很大的情况下,国有股对独立董事比例的负面作用不明显,假设7得到验证。这和前面所发现的股权集中度对独立董事比例的抑制作用在控股型公司中相对较小是一致的:国有股比例很大的公司往往也是控股型公司,在这类公司中独立董事的多少并不影响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因此大股东相对不排斥独立董事的存在。而在引入国有股的平方项后,我们发现国有股比例对两职合一有负面作用,其系数为-2.518(在5%下显著),国有股的平方项有正面作用,其系数为2.582(在5%下显著),假设8得到验证。这说明国有股对两职合一的推动作用在国有股很大时尤为突出。这和前面所发现的股权集中度对两职合一的推动集中表现在控股型公司上是一致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控股型公司往往也是国有股比例大的公司,在这类公司中总经理和董事长直接由政府官员出任,两职合一是政治上的需要。

在表7中可以看到,社会法人股比例对独立董事比例负面作用,其系数为-0.952(在1%水平上显著),这和假设9是一致的。加入社会法人股比例的平方项后,并没有发现二者的非线性关系,也即社会法人股比例对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总是负面的。这也很符合我国的现状:从表3中可以看出社会法人股平均只占20%,很难做到绝对控股。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会减弱社会法人对公司的控制,因此社会法人股股东总是排斥独立董事。从表8中我们发现,社会法人股在两职合一回归中系数为正,而其平方项系数为负,两者在统计上都不明显。这至少说明假设10提出的倒u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当社会法人股比例很大时,社会法人股对两职合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由于当社会法人股比例不大时,法人股股东只分享很小一部分公司利益,对经理层的监督的动机也就不强。当社会法人股比例很大时,法人股股东分享很大一部分公司利益,对经理层的监督相应的也更有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社会法人股比例远小于国有股,其对董事会结构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统计上也就不显著。

(四)其他结果

本文的回归结果部分验证了国外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和负债率的提高而增大。表7显示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和负债率在独立董事回归中总是显著为正。但表8显示公司规模对两职合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和国外文献是不一样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受到许多行政因素的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受到许多干扰,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结论

本文结合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本文从独立董事比例和两职合一状况出发,着重于董事会对大股东的擎制和对经理层的监督这两项基本功能。文中结果显示:

首先,股权集中程度降低独立董事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抑制总经理、董事长两职合一。股权集中度对独立董事的负面作用在大股东未取得绝对控股时更明显,其对两职合一的抑制则在大股东取得绝对控股时更明显。

其次,民营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较高,两职合一情况则较多。民营企业与否并不影响股权集中度对独立董事的负面作用,但股权集中度对两职合一的抑制只在非民营企业中有一定表现。

以上结果说明了一个有趣的但又被人忽略的现象:股权集中与否和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有助于提高独立董事比例的因素往往同时推动着两职合一,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