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的理论

风险管理的理论

时间:2023-08-28 16:5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的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的理论

第1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价值

引言

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1]。对造成这些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手术室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手术室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2]。风险管理理论,是首先在经济学界进行应用的一种管理理论,并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3]。应用在医院手术室管理当中,主要是通过对可能造成手术室医护人员、患者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提前预防,来降低手术室操作风险[4]。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8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将实施风险管理前的34例患者作为对比组,将实施风险管理后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为10-50岁,平均(35.30±6.20)岁。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12-50岁,平均(35.50±6.3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对比组:对比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并将手术器械和仪器进行核对和摆放。协助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工作,观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清点手术器械,并将患者送入病房。(2)研究组:研究组采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指导。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尤其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学习。并对以往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手术风险预防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5]。②采用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减轻医护人员负担,防止由于疲劳造成的护理风险和差错[6]。③根据患者手术类型,为其选择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并对患者情况进行提前熟悉,与医生和患者做好术前沟通,防止风险事件发生。④手术室过程管理。术前,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核对,询问药物过敏史、既往手术史等,保证手术安全。做好术前三查七对和手术室12项查对工作。术中,对使用的药物和输血等物品进行反复确认,在术前、关闭体腔前和关闭后,对手术器械、敷料、药品等进行仔细的核对,减少手术意外事故的发生。责任护士最好做完整场手术的辅助工作,如果必须要进行交接班,要将全部注意事项交接清楚。术后,再次清点手术涉及用品,并将患者病理标本进行妥善保存,送去病理科进行检查。送检时,交接要简单、详细。患者出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接。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统计和对比。②对两组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和对比。③对两组护理过程中的纠纷和投诉事件进行统计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百分率作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卡方。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差错比较

两组护理差错比较,研究组出现1例护理差错,差错率为2.94%,对比组有7例护理差错,差错率为20.59%,组间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有0例护理风险事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0.00%,对比组有4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76%,组间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纠纷和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纠纷发生情况为0例(0.00%),对比组为3例(8.82%),研究组低于对比组(χ2=4.615,P=0.032)。研究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为1例(2.94%),对比组为5例,研究组低于对比组(χ2=4.301,P=0.038)。

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理性计算 反思与批评 风险治理

一、风险管理的发端及其基本意涵

风险,从广义的角度讲,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凡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和灾难性后果的地方就存在风险。风险管理与人们天然地渴望降低不确定性的本性相联系。但风险的观念以及风险管理的观念并非始终为人们所理解,Judith Green(1997)从对“事故(accident)”系谱学地分析出发,认为风险观念是人们摆脱了决定主义的命定论并接受了理性的因果分析时才得以产生。Gray等(2001)认为,风险管理扎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但只有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风险管理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也有人认为现代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统计方法在大规模生产中的运用,在二战中随着数学概念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得到发展,直至五十年代,决策科学作为一门确切的学科出现后,风险管理的一般观念才得以出现。不同的人或组织对风险管理可能形成不同的界定,但在任何定义中,风险管理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管理的对象、风险管理的方式和原则。故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勾勒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和发展。

二、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出现建立在概率论在管理科学中的系统运用,起初的风险管理建立在理性计算的基础之上。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大致包括两个视角,即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和经济学视角。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就是力图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在风险暴露和风险后果之间建立联系,形成风险分析的技术模型,其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数据收集、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采取。经济学视角的风险管理与技术视角的风险管理最为接近,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成本—收益原则和预期效用理论。

早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对风险采用了一种客观实体主义的定义,即将风险视为可能发生的对人类造成负面伤害的事件。这种定义在保险业和化学工业中最广泛地被采用,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而得到估算的,比如在保险业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应对风险的方法大致包括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

在这一阶段,即风险管理主要以理性的计算为基础阶段,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即作为管理者的个人、企业或者政府(或者说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专家);管理的对象,亦即被定义为风险的事物,也是明晰的,对何谓风险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太大的争议;而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命令式的。

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模型的简单性和明晰性,尽管这种简单性与明晰性可能获得一种方法论上的活力,能够分析数据、风险描述和价值判断,但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在于由于其简单性和明晰性而无可避免的狭隘性。

三、对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这种以单纯的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大量质疑和批评,不同的视角和理论被引入了风险研究之中。下文主要介绍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即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及其对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风险研究强调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即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评估,风险认知是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认定和策划风险排减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风险感知的引入,风险管理开始从纯粹客观的分析,转向开始关注人们主观对风险的判断,风险管理也开始转向一种来自于底层的视角,对风险的认定也并非仅限于专家的视角。

社会学的视角将风险的定义由实体论层面拓展到了社会定义和社会建构层面,“真实的”风险后果总是包含着社会诠释并与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相联系。Zinn 和Taylor-Gooby(2006)概括了社会科学中五种风险研究的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反思性现代性路径、后现代视角、系统理论视角、批判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将后果的不确定性与管理决策联系起来,强调不同的个人偏好与组织文化价值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理解。反思性现代性理论假设现代性的元理性基础已经失去了其合法化力量,经典的现代性转向了反思性的现代性,包括生活方式的个体化、知识和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个人生活计划不确定性的增长等。系统理论视角将风险视为一种与社会定次级群体紧密相连的基础性社会建构,社会系统不断内在化外在威胁,将外在威胁转化为风险,风险的接受者和承担者之间存在非连续性。批判理论强调发达的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悖论和自反性后果,强调政治权力运用造成不平等的风险分配。后现论家发展了一种最为激进的建构主义观点,何谓风险、何谓收益及其何种程度都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塑造作用,重视社会框架和文化偏见的作用。

风险的文化视角将风险视为由社会中结构性力量所决定的社会建构,诸如健康威胁、不平等、公平性、控制等问题都不是有科学分析可以决定的,而只能是社会中不同行动者信念和理性的再建构。这些建构反映了不同风险领域中各个群体或组织的利益与价值以及这些群体之间共享的意义、文化产品和自然现象。风险政策是所有行动参与者持续斗争的结果,是将各自对风险的理解纳入公共日程之中,并强加给他者。自我利益之间需要做出妥协以实现群体自己的现实,不同群体之间为了建构有意义的现实有必要进行沟通,决定可能的现实建构的范围和界限。

各种研究视角的引入,丰富了人们对风险管理本身的理解,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参与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风险管理的狭隘界限。风险管理的主体的单一性和明晰性受到质疑,风险的界定也成为一个建构、商讨甚至斗争的过程,风险管理的方式也开始变得更为复杂。

四、风险治理:风险管理理念的综合演进

对传统的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受到了多重挑战:风险感知挑战了理性风险分析的理想模型,技术性的风险分析也面临挑战,科学专家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合法性也开始受到质疑。1992年英国皇家协会了一份关于公共风险感知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报告,首肯了风险的可接受性之于科学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图将风险分析的技术科学观念与风险感知的社会和心理分析整合起来。90年代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要求一种更为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的观念开始出现。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有关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科学、政策研究、环境与技术社会学以及风险研究的文献中大量出现,涉及风险治理的组织和机构也大量出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治理阐述了涉及到政府与非政府行动者的集体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现代社会中的治理被视为政府机构、经济力量和市民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层面,治理意味着一种横向组织结构,包含了政府和非政府行动者,这些行动者在没有更高权威组织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非政府组织扮演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风险治理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为维度,横向上看,风险治理包含了政府及其机构、行业(或企业)、科学和学术团体、市民社会(或非政府组织)等行动者,从纵向看,风险治理包括了地方性风险治理、区域性风险治理、全国性的风险治理、跨国的风险治理以及全球性的风险治理。风险治理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行动者的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要求考虑各种情境性因素,诸如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包含不同风险感知的政治文化。

2001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良好的风险治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开放性、参与性、责任性、有效性、一致性、均衡性与辅。2005年,基于传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路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国际风险管理委员以风险治理的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整合了的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整合的框架力图提供一种综合的方式以整合风险认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弥补之前风险治理中的不足。这个框架包含了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可忍受性与可接受性判断、风险管理以及伴随以上每一个阶段的风险沟通。

五、小结

从摆脱决定主义的命定论观念到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出现,再到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对象的不确定以及原则和方法上的协商和参与的风险治理框架的出现,风险管理理念经历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也恰好体现了这种现代性自身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现代性的困境,走向何种理念和原则的风险管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Green, Judith, Risk and Misfortune(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cidents, London: UCL Press

[2]Gray, P. C. R. and Wiedemann, P. M.(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tual lessons from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 3, 201—218

[3]Aven,Terje and Renn, Ortwin(2010).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4]Zinn, J. O., & Taylor-Gooby, P. (2006). Risk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 In P. Taylor-Gooby & J. Zinn (Eds.), Risk in social science (pp. 20–5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3篇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中央企业 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指导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历史传承、文化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药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语言,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管理,2007,(3):45~48

第4篇

论文关键词:ERM,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发展前景

一 引言

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关联性越来越强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备受热捧。ERM同时兼顾了不同风险的综合效应,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符合,与企业所有者利益相一致,是一种承担增加公司价值使命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和手段(李社环,2003,张琴、陈柳钦,2009)。它正迅速成为企业的最低标准,成为主导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Stroh, 2005)。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规律,成为企业决胜未来的一堂必修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理解ERM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ERM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②]: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前景,相互糅合在一起,并最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ERM。

二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的一次保险会议上最早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自此而始。按照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一)早期风险管理阶段

1952年3月马科维茨发表《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均值——方差理论。他首次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资产组合问题的研究,提出用资产收益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用资产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将风险定量化,为金融风险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同时,他首次引入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给出了在一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使投资风险达到最小化的最优投资组台计算方法,改变了过去常识或经验等定性的衡量风险的方法。与此同时,美国保险统计从业人员开发出了正式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ALM),用于估计和管理寿险公司中长期产品涉及的利率风险。ALM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寿险公司、养老金、银行和衍生产品所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1963年Myer和Hedges的《企业风险管理》最早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1964年Williams和Hans著成《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在均值一方差模型的理论框架下,William Sharpe (1964)、Limner (1965)、Mossin(1966) 分别推导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根据CAPM模型,单种资产的总风险中只有其中的系统风险对资产的预期收益有贡献,投资者不会因资产具有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得到任何附加的预期收益。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企业财务人员,金融界以及经济学界一直将CAPM作为处理风险同题的重要工具,将其大量运用于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杂志铺。1975年Murton提出了多因素C A P M模型对传统C A P M模型予以修正,在市场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其他市场之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期风险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期权定价理论,它为衍生产品设计理论引入风险管理之中以及对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理论与决策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时期风险管理的重要特点是专注于防范不利风险,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险是风险转移的基本方法。风险管理实务主要涉及设立信贷控制、投资与清算政策、审计程序以及保险范围。这些防卫性风险管理实务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二)现代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损失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Value at Risk,VaR)引领了风险管理的潮流。摩根大通将VaR定义为在既定头寸被冲销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VaR的一个更通俗的定义是[③]: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的最坏的预期损失。VaR成功将风险标准化和数量化,因此在金融领域应用广泛发展前景,非金融机构也因此受益量多,VaR正逐渐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规范。而且,VaR目前仍在不断地被改进完善。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风险状况对多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强调风险研究范围的扩展。风险管理的目标由最初的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转变为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 Skipper, 1999)。之后在VaR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风险管理(Total Risk Management,TRM)综合考虑了影响风险管理的三个因素:价格、偏好、概率,谋求在三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计量和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使投资者承担其所愿意承担的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报酬。TRM为完整的企业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时期,另类风险转移(ART)不断涌现,传统的衍生产品和保险不再是公司风险转移需要的完全解决方案。此时,风险管理专注于管理业务和财务成果的波动性,管理方向从纯粹风险向投机风险转变,由保险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基德·皮博迪、巴林银行、埃克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明星企业的危机事件使得企业对营运风险管理的重视骤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Zail et al.(1996),James(1996),Matten(2000)相继提出了经济资本框架(即风险资本框架)的主要内容,掀起了经济资本技术的发展热潮。经济资本技术将风险控制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同时,在其理念下的EVA指标和RAROC指标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以实现风险调整收益最大化。经济资本技术凭借以往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被迅速推广应用于银行、保险、大型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密度。经济资本有效参与业务战略规划。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权衡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平衡,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促使企业深刻反思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业巨子在金融动荡中难逃浩劫的缘故。血的教训使得他们进一步深入考虑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他们逐渐发现金融风险往往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金融风险之间往往具有相互联动性。风险管理不应该是对单个业务的单个风险进行管理,而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理论应运而生。2001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ERM)。在该报告中发展前景,CAS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7个紧密联系的步骤。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新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同时关注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④],明确了主动控制风险的原则,鼓励全面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并把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为两大监管目标之一[⑤]。2004年9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报告强调从整个组织的层面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应该把风险管理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突出了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Harrington和 Niehaus(2004)认为,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ABA则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误认为的风险最小化 ,而是风险与收益的优化” [⑥]。在这一阶段,企业风险管理以主动处理所有类型的风险为特征,以创造价值为管理导向(张维功,何建敏,丁德臣,2008),成为企业管理的进攻性武器。许多公司将ERM看作是一种衡量重大投资的工具,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包括成本可容度、提高收益等指标在内的股东价值战略(Adams,Campbell,2005)。

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关于内部控制的较早研究来自于审计领域杂志铺。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开创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⑦]:

(一)以内部牵制为基础

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审查》的文告,首次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1939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公布了《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文件,在修改的标准化审计报告中首次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的内容。在内部牵制阶段,账目间的相互核对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

(二)以内部会计和内部管理为基础

单一的内部牵制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管理需求。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的内涵得以扩展到管理层面。在这段时期内发展前景,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控制和管理活动。

(三)以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为基础

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日臻完善的会计制度被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系统、完整的政策程序成为规范的会计制度的有益补充。经济全球化日益开放的格局使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商业环境。巨大的内外压力下,控制环境理所当然的进入内部控制主体的视野。1987年,美国Treadway报告关注避免虚假财务报表和引导公司治理问题的学术讨论,它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这一时期,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四)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为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政府干预逐渐减弱,审计人员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弱势地位,企业的内部控制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转变。两个重要的因素促成了这种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变。大型的关联数据库不断涌现,数据库存取和操作软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意味着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改良,信息的及时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传统的过程控制过时了,控制活动异常活跃起来。科学技术和审计的变化促使控制向组织层面转移,而且,最初政策和程序式的服从被风险语言所代替,在风险系统中,组织高层关注重要的风险。

1992年,Treadway报告的机构(COSO)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专门强调了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的关键作用。该报告包括了内部控制特点分析和其构建与评估的框架,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⑧]:

一个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体影响,用于为以下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效力和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1992年Cadbury 报告指出,董事会应该就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效力做出声明,并且审计人员应该就此作出相应报告[⑨]。1994年Rutteman 报告借鉴了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但着重强调了与内部财务控制有关的部分。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为了提供以下合理保证:(1)防止资产未经许可下使用和处置;(2)保留相应的会计记录,维持商业和公共使用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信息的沟通和监控被纳入了内部控制体系。同一年发展前景,COSO对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增补,形成内部控制报告。1995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COCO(Criteria of Control Framework)框架,它提出了控制的定义和一系列评价效力的分类标准。该框架从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五)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

1998年Hampel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的注意力从财务报告问题上移开,开拓了内部控制新领域。1999年Turnbull报告走的更远。它是第一个强调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关系的文件[⑩]。它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11]。ICAEW在如何实施Turnbull报告要求方面走的更远,它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全结合起来。1999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应该包含风险的识别和应对”。Krogstad et al.诠释新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时提到:内部控制是帮助组织管理风险,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后,在内部控制领域具有权威影响的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杂志铺。报告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运用上的重大突破。内部控制也由最初的“一点论”发展为当前的“八点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这样内部控制框架经历了点——线——平面——三维——立体的发展过程,发展至今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代表着国际上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至此,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已不再是孤立的或是包含的关系,而是完全等价的(陈关亭,2009)。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成为ERM的两大理论来源。

四 ERM理论发展前景展望

ERM是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实务上的一次重大转型(韦军亮,陈漓高,王炜,2008),“是要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卓志,2006)。ERM的特性从实践上契合了企业在风险交互影响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更高层次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发展前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FRS)、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等法规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促进了ERM理论的发展和推广。正如James Lam(2006)预测的那样,ERM将不断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行业标准。

尽管ERM是一种很受企业热捧的战略经营工具,但对很多公司来说,ERM能够得以成功实施的路依然很长[1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有来自企业操作层面的[13],还有来自理论体系层面的因素。这主要表现为ERM理论框架中有诸多尚待完善的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ERM的界定问题至今国内外学术界仍然争论激烈[14],尚未达成共识。在ERM实施过程中,企业上下连什么是ERM都搞不清楚,这显然不利于ERM在企业的全面顺利实施。再加上ERM牵涉面极广,影响极大,ERM的推广和实施困难重重。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将引导ERM的后续发展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ERM体系中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令人欣慰的是,理论研究一直在继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协议指导并鼓励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于一体的各种新模型的创立,实现对全面风险的量化管理。

参考文献

【1】Laura F.Spira and MichaelPage. Risk management:The reinvention of inernal control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internalaudit[J]. 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Vol.16 No.4,2003.

第5篇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1930年,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中,以美国风险管理研究最为活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研究。如:1931年,美国成立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的部门;1932年,美国成立纽约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正式兴起;1950年,以Mowbray为首的多名学者率先在Insurance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做出详细阐述;1960年,美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正式开始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1961年,印第安纳大学成立ASIM的“风险及保险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表明:美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1963年,美国学者Mehr和Hedges共同编制了《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险管理文献,对日后其他各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75年,美国将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标志着美国风险管理由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逐渐向用风险管理方式处置风险转变;1983年,美国确定将“101风险管理准则”作为风险管理准则,并对明确其内容:风险管理一般准则、分析控制准则、风险财务处理准则、风险识别与衡量准则、退休年金准则、索赔管理准则、行政事务处理准则、国际风险管理准则以及管理哲学准则等。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 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 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吴竹青(2009)合理的选择20个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然后把握支持向量机的运行原理,运用以向支持量机开展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所构建模型为依据,运用LibSVM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和风险估算活动,之后得出估算结果,以此,进一步验证SVM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6篇

[关键词] 外汇风险 交易风险 风险管理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给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交易风险产生原因

交易风险是一种外汇风险,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业务取得外币债权债务后,由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国公司在结算这些外币债权债务时可能出现的损益。

在固定汇率制或单方面钉住汇率制(中国进行汇率改革前的汇率制度)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中国和美国,并不会产生交易风险。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结算货币和本国货币的汇兑关系产生波动,而汇率波动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为本国货币的在华跨国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将面对交易风险,即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公司直接受损,而在进口业务上则会直接受益。

交易风险的出现源于汇率的变化和业务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因此汇率是影响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围绕汇率展开的交易风险管理属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期间产生了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经典理论和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创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认为风险资产的定价要和其所承受的风险成正相关关系,并通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作为定价模型。Rose的“套利定价模型”(APT),把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风险模型在套利技术下的定价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决定期权价格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期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风险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的发展。Hunter 与Timme(1992)指出, 企业管理人发现公司常常暴露在外汇风险中, 不管是进口企业或出口商, 常常面临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 故经理人必须设计外汇的避险策略。面对多种避险策略,管理人必须评估策略的优劣。

三、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识别和预测;二是对风险控制进行决策;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预测

交易风险管理是“必修课”,而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汇率变动的预测。

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远期可以参考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尽管实证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为短期汇率风险的交易风险来说,利率平价这个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实证价值。

2.风险管理决策

这个环节将会决定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本节约型;另一类是利润创造型。前者指通过风险管理,使交易风险的损失尽可能小,以节约总成本,选择这种目标的公司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多为保守型,且管理相对静态和被动;利润创造型则是保留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公司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管理更积极,但是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以利润创造型为目标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而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极大的风险。

交易风险管理和会计风险管理,一般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不可兼得。跨国公司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明确公司更关注哪类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交易风险管理

正确选择对外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外汇储备、提前和延迟收付款、参加外汇保险等方法可以在成本节约型风险管理中使用。成本节约型企业更多倾向于远期外汇交易,利润创造型公司则偏好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四、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1.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币目前正面临单方面升值预期,中国采取的是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式,在华跨国公司可以清楚预期人民币汇率目前会小幅度持续升值。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务滞后。因此,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只好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节约型的风险管理目标,较为被动。

在华跨国公司,目前普遍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是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外汇交易合同, 事先约定未来的交割币种、数量和汇率,到期按预定条件进行实际交割。一般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合约,客户通过这种交易,能保证在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汇率获得所需货币, 从而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2.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一般模型,以及实证中的情况,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可以考虑利率平价模型。但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的,所以用利率平价模型来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量化预测是肯定不准确的。而且,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有两个指标极其需要关注,一个是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对人民币远期汇率的报价,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掉期业务报价。

理论上,根据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们考察了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市场利率的情况,提出了著名的“境内优先说”。用在人民币汇率上就应该是国内远期汇率引导NDF。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外汇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优势的功能,NDF一直充当了汇率波动引导者的角色。NDF比境内远期要更准确地从事“价格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机资本的驱动指标上,NDF对热钱的风向标作用明显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汇率市场要越来越看重ND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位置和冲击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做到了6亿美元左右,大约在亚洲外汇市场排名第三,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进步神速。新加坡作为目前最大的人民币NDF离岸市场,其报价已经显著制约了国内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的报价。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另外,中国央行与十家商业银行于2005年11月25日进行了一笔金额达6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当时将一年期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定为7.85。2006年11月24日,外汇即期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报价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业务的汇率波动预测极具指导意义。

(2)跨国公司在考虑选择成本节约型或利润创造型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目标。一般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常采用的是利润创造型风险管理目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是创造风险的金融票据,且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与资产的增值紧密相关,因此将风险杠杆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并创造利润是首选。相反地,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讲,由于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仍是商业交易,所以采取传统、简捷、实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即对冲风险更为合理。

(3)目前,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提前、延迟收付款和外汇远期协议是在华跨国公司最常用的风险管理方式,目前开来也是最实用的理方式。这种保值方式比较灵活, 手续简便,且避险效果好, 成本低, 因此在国际上也被广泛采用。此方法简单实用,目前来看,不足之处就是价格略高,企业难以完全享受到风险管理保值之好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人民币衍生品的成熟,利润创造型的风险管理势必成为在华跨国公司未来风险管理的趋势。因此,跨国公司应该对相关金融衍生产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拥有一批专业人才;在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的时候,也要注意衍生品本身的风险。

第7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是我国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载体,工程项目的稳定对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工程的规模较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建设和投入运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可预见因素存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项目进行主动探究,使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实现风险最小化,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规避风险,而是直面风险,从中做出更可靠的决策来保证甚至超越项目目标,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由于受到工艺、资金、环境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在项目工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因素就导致工程项目的延期甚至是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风险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风险一般定义为,在某个不确定因素或条件出现的情况下,对项目目标产生的影响。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时,要加强风险管理,以保证目标物的顺利实现,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对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让风险能够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就是风险管理。因此,提高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对于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特点,且持续的周期比较长,受到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有特点的对象,而且一般是一次性完成的,在种种条件下,工程项目的风险就比较大,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各个项目都是具有风险的,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随机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项目风险管理变得十分重要,且逐渐发展成项目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风险管理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风险管理发展为行业化和学科化还有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对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国外,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把项目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因此美国也成为公认的风险管理的发源地。

风险管理引用到我国的工程项目中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是这个时期中进行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对于项目管理主要引用的就是理论和方法,认为在项目管理中做好项目是最重要的,普遍对风险管理不是很重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不高,虽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主要看的是项目结果,忽视了项目进程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较差,没有认识到运用风险管理的优势,没有将风险管理用来转移或防御风险。在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作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作用,不愿意增加对风险管理的费用,风险管理的环境因此难以形成。再加上当时的人民保险公司才刚刚开始组建,很多方面都没有进行完善,缺乏工程险种,同时项目上也缺乏风险管理的人才,这些都导致了风险管理发展寸步难行。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经济在不断发展,各种有关风险管理的书籍被介绍到中国以后逐渐被运用到项目管理之中,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如土木工程等,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成功引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得到很大提高。虽然风险管理逐渐被采用,并且拥有广阔的前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首先,政府和企业家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这是项目工程风险管理发展的主要障碍,风险管理在思想上受不到重视,就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那么如果在工程中风险一旦发生,就很可能导致项目的直接失败;其次,风险的转移也是不公平的,一般是以合理报酬作为前提来转移给利益方或是通过免责条款来转移给承包商,这种方式虽然可能会给业主带来短期利益,但是一旦产生利益的尖锐对立,承包商为了承担风险只好进行风险转移,对工程进行偷工减料,这样业主也很可能产生损失,最终导致工程质量的衰退。

从外部因素来看,项目管理风险管理面临着很多的阻碍,从内部而言,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同样面临着很多困难:首先,风险管理的识别困难。在国外,项目管理有专门的保险公司和项目咨询公司,一些项目咨询公司还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这都给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国内还没有这类研究报告,这就给风险的识别带来了困难。为了识别风险,工程项目的成本必然会有所增加,有的工程虽然聘请了国外风险专家来完成风险识别,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国外不同,即使是专家也很可能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对风险产生漏列误列,这会对以后的分析评价产生影响;其次,由于风险评价的误差比较大,基础工作不扎实,且风险处理手段比较落后,一般的处理手段有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但是在国内,大多数工程都是采用的风险转移,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

三、全面提高风险管理

(一)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政府和企业家需要对项目工程风险管理提高认识,认识其重要性,可以将风险目标看作项目变量构造的函数,根据这个函数中的变量,即成本、数量等外部因素对其进行调整,那么项目风险就是目标函数值偏离预计值的可能性。企业家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认识到风险管理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复杂工程,因此需要对项目进行整合评估,认识到项目的复杂性,了解项目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五个过程,并且能够根据战略目标来及时采取行动来调整项目战略。

(二)加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对项目工程的风险评估是项目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因此,项目管理者需要通过一切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多地找出潜在影响项目的风险因素,及时展开调查和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事物本身的规律和个人经验对风险进行分解,调查方法主要是以专家调查法为主,专家是索取信息的主要对象,专家需要利用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来对潜在风险和后果及时做出分析和评价。专家调查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专家需要利用种种手段来提高风险管理,保证项目能够得以顺利实施。风险评估就是根据项目风险综合衡量在项目实施中风险对整个工程的影响程度,并且要考虑到整体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价,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认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准确地采取措施来面对风险、规避风险。

(三)提高项目工程的风险监控

对风险进行监控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预定情况进行监控措施,在工程项目中除了要对工程进行风险分析外,风险监控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风险监控是一个连续的、实时的过程,风险监控需要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在风险事件有征兆发生前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并且要对措施进行及时记录,融入到风险应对计划中。在风险监控中,采取纠正措施和变更几乎也是十分重要的,纠正措施能够帮助已实施的风险计划进行及时的纠正应对,包括应急计划和附加应对计划。变更计划是为了实行及时应变措施,避免产生过多的费用而根据风险反映所采取的项目计划变更。因而,在项目工程中,对风险进行监控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帮助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完善、应急,促进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总结我国过去和近年来对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状况,可以对未来的风险管理趋势做出简单的研究。为了降低主管因素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可以引入模糊评价法,加强风险的个体特征和评估关系研究,引入心理学理论,加强对风险的感知、倾向和投标,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来考虑风险的可管理性和可预测性。在未来的风险管理中,单纯的风险转移已经失去了意义,这种方式不能有效解除风险的,风险共担比风险转移更具有意义,能够影响各方参与,实现风险管理合作和风险管理一体化。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风险理论体系加以构建和完善,对理论进行归纳和验证,重视风险管理的结合和创新,使其能够通过构建相互关系逻辑,归纳出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的特色理论。

五、结语

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国民经济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工程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系统、动态的风险管理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面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需要对工程项目提高认识,加强风险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从复杂性的角度来看待项目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推进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勇强,顾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

第8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 风险管理 现状

2008年9月,源自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市场的急剧震荡波及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一些用电客户尤其是高耗能客户,生产经营形势恶化,资金链断裂,为了转嫁危机,拖欠电费的情况频发,供电企业电费风险进一步扩大[1]。从供电企业内部看,近年来,供电企业对加强电费回收、防范电费风险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把百分之百回收电费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但电费风险管理的概念提出也是近几年的事,风险管理的思想还不深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团队的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转化为科学常态的风险管理实践。

1、国外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研究研究状况分析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上个世纪初的美国。1901年美国威雷特博士出版了他的《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开始对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研究,1919年美国雷特出版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一书,提出了风险预警的概念,开始对风险预警进行研究。1921年美国奈特出版了《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对风险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拓展[2]。50年代以后,风险及其预警研究得到广泛重视,一批论文和著作出版,这些著作对风险的形成、类型和预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他们主要侧重于金融方面,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而言其风险管理主要是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未对企业的营销风险进行研究,对风险的预警系统也没有形成实践体系。尽管一些著作提到了营销风险,但都是一笔带过[3-4]。只是美国学者James卫Forkan的新作《营销风险》一书,开始了对营销风险的系统研究。在书中,James对营销风险的成因、类型、表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销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逐渐增加,很多企业在面临营销风险时束手无策,给企业运营带来很大威胁,甚至面临倒闭,所以企业营销管理问题,在国内外又逐渐得到关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及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新理论被提出并纳入实践。国外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中电费风险管理,都纳入了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并且由于电力营销的特殊性和各国电力营销体制的差别、文化的差异,国外电力企业的经验可资借鉴的也不多。

2、国内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研究研究状况分析

我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总的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我国预警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经济预警渗透到企业预警、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点预警到状态预警转变的过程。宏观经济预警和金融预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理论体系和方法也比较系统和规范。而在微观经济领域,国内的预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开展则相对较为缓慢。代表性的研究是佘廉教授等专家群体所完成的一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相继出版了《企业管理滑坡探源》、《企业逆境管理》、《企业逆境管理探析》、《企业预警管理丛书》等专著,创立了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体系和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体系。同时的研究还有一些:王林、唐晓东研究了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并论述了构造企业经济预警体系的三个方面即政策预警、外部经济预警和内部经济预警;卢锡慧提出了建立企业经营管理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原则,他认为企业数据预警分析包括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活力和企业素质三个方面;胡华夏、罗险峰从企业生存风险的角度研究了企业预警系统,认为应从财务角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预测企业的生存风险,可以采用“A记分法”评定企业的生存风险。企业营销风险的预警防控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从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还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关于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5]。

国内供电企业对电费风险管理的研究应用,已经起步,基本上是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切入,开展对电力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为电费风险预警提供依据。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其2003年印发《关于加强电力营销工作的若干规定》(国家电网生(2003)490号),明确提出加强电费风险管理与研究,建立信用风险分析制度;2004年印发《关于电费回收预警处理办法》(国家电网生〔2004)165号),明确要求各地电力公司及所属供电公司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电费回收预警分析报告制度、电费回收动态跟踪及快速反应制度[6]。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底开始实施的“十一五”企业级信息化规划项目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已列为重要的应用子系统。

2006年6月2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正式对外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国有企业管理实践的内在需求以及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角度出发,对中央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流程以及工具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明确的执行要求。这是国资委第一部以企业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代表着国内企业风险管理实践发展的新方向,《指引》的出台开创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改革创新里程中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李强.现代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

[3]Jianmin.s.Jaames,D.J.Butler.Measures of pereeived risk.Managemen science1999,45(4):519-532

[4]P.Theodossiou.Finaneial data and the skewed generalized

distribution.anagement Seienee, 1998(44):261-270

第9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框架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我国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不同行业对风险控制管理的理论见解也有所不同。本文认为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可能遇见的风险环境里,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借以基础上选择一套最恰当的风险管理办法,对风险控制后所致的后果降至最小化的管理过程。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关于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学术界有两种争论――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或者内部控制包括风险。本文则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只是不同行业之间对两个概念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1.行业特征。金融行业,所的广告语都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可见,它所强调的一般都是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该行业是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更为方便管理。而对于制造业来说,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加强管理,所以企业以内部控制为主导更为适合。

2.企业运行周期。在企业刚起来阶段,内部结构还不够完善,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而在企业成长期间,企业规模扩大,业务范围广,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其管理模式是风险管理控制主导内部控制体系。随着企业逐渐走向成熟,盈利达到最高,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会力求在内控上做到更加完善来巩固自身的防御能力。在衰退期,由于企业的规章制度多,所以内部控制成了企业领导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有一定的标准解释,然而在经历了美国安然、施乐等企业发生的欺诈事件后,COSO所提出了内部控制框架受到了相当大的质疑,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对风险的控制,认为内部控制框架应当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缺乏普遍认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的定义。2004年9月,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强烈要求下,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该框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依据,受到各国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1.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COSO认为风险管理目标有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战略目标是指企业的使命。经营目标一般是指业绩指标、盈利指标等。报告目标是指企业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的可靠性。合规目标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目标的分类有助于企业在面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时,能侧重点的管理,可以根据企业当时的需要进行分派某个具体部门进行直接负责。

2.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企业风险管理有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控制。这八个要素都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当中。

3.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与要素之间的联系。企业风险管理要素是为了实现其风险管理目标的,因此,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拓展和完善,新的COSO报告又新增加了一些观点、目标和要素,主要体现在:

1.风险组合观。COSO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风险组合观,要求企业从总体控制各个部门的风险,借以统筹考虑对风险的施行措施,避免各部门分散考虑应对风险。

2.战略目标。内部控制框架的企业目标分为三个: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合法目标。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新增加了一个新的目标――战略目标。从管理学来分析,战略目标是用来支持企业实现最终使命的,是最高层次的目标。

3.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风险管理的框架定义:风险容量是一个主体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所愿意承受的广泛意义的风险的数量,它反映了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而影响了主体的文化和经营风格。风险容限是风险容量的基础,是企业实现目标所能接受的偏离限度。

4.三要素――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应对。目标设定是风险管理体系的首个要素。事项识别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应对是说针对不同风险来选择不同的对策,做到风险最小化管理来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四、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一)中航油的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在新上市,当时是陈久霖任董事兼总裁兼总经理职务,在任期间,陈久霖对企业的业务范围进行大力扩展,2003年,企业已经从事油品套期保值和衍生品期权交易,起初的200万桶交易获得非常大的收益,但是由于2003年到2006年之间,石油价格一路攀升,而中航油对石油价格回跌一直寄予希望,不断的增仓,致使账面价格亏损严重,最后不得不申请企业破产。

中航油的事件,引起业界一片哗然。其原因有多方面:第一,企业领导更新意识淡薄。第二,风险偏好极端。第三,缺乏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虽然中航油内部指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并运用了风险管理软件。但是风险管理手册上的条例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并且对企业高层没有起到约束的作用,这也是中航油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美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国内企业开始重视对风险的管理。比如加强了对风险的预测、将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风险管理中。企业在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进步并累积了很多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必须给风险管理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可以将内部控制分为四个演变过程: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框架。据调查,我国企业中只有30%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其他大部分企业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企业家往往过多的关注于怎样进行经营管理来实现盈利,只有在企业遇到风险时,才能对已经到来的风险进行忙于应对,这样往往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甚至有破产的可能。

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却只是表面上的功夫,流于形式,面对风险的到来,无人问津或有章不循,慌乱地采取一些临时的解决措施。风险管理如同虚设,使企业的随意性过大,扭曲了风险管理的本质和初衷。

3.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运用较差。对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细节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否则风险管理无法施行。国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技术相对发达,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以及优秀的风险管理技术专家来支撑对风险的管理。而我国的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相对落后,也没有成熟的人员队伍,所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的运行程度低。

五、现代企业构建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企业进行责任划分,促进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能较好的梳理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组织架构,在该架构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者指定某个职能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该机构或部门负责处理风险管理的日常事项,包括风险管理的策划、部署、检查以及预测风险未来的导向,并向领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力宣传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以来的共同理想、价值观、作风、道德规范、生活习惯的总称,体现出本企业的特色,对企业职工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是企业长期文化形成的反应。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其中的一项因素,对风险管理理念和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塑造风险文化的氛围,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其次,要对风险切入点的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培训工作,强调对风险的意识。最后,定期在企业内部宣传风险文化刊物,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员工的风险管理素质。将风险管理文化灌输于每名员工,形成一种精神状态,这样才能避免风险的发展与延伸。

(三)设立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

随着市场环境的多样性变化,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估量,是企业领导对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在事项识别后,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大量收集,运用科学的办法,估测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损失的程度。风险评估一般是通过对风险的实时观察和借助以往的经验来进行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遍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它是通过批准、授权、验证等多项活动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监督,促进企业目标的快速达成。

(四)信息路径的畅通

企业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环境,能帮助企业对运营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建立一套风险管理的信息路径必须有一套风险管理术语,以便于员工之间的沟通,保证信息能被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

六、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几点建议,力求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由于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水平有限,在构建风险管理框架方面提出的建议仍需进一步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宏泽.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郑子云,司徒永富.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实验室;质量控制

1风险管理理论特点

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事件的不确定性。对于实验室质量控制来说,风险存在于实验分析全过程中,一些不能预先确定的内在的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产生并造成影响实验结果的危害作用,致使实验室质量控制效率降低的可能性。实验室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干扰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识别、评估、预测、管理、监控和审查的全过程,使实验质量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COSO组织曾对风险管理这样定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在于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完成对管理质量的合理控制。

2风险管理理论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运用

按照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可以把实验室质量控制过程的风险管理分为四个部分,即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与制定、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2.1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首先应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中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功能,把利用科学的、经典的实验资料、实验信息,对需要开展的实验,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预测。预先进行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将决定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方案制定、实施以及最终执行效果。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2.1.1实验因素的风险识别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实验因素的风险识别,就是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中的环境控制、以及实验所使用的分析仪器、标准溶液、化学试剂和参与实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影响因子的风险程度的识别,对这些可能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判断,科学计算。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做定量分析,哪些风险应该用定性分析,哪些风险可以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以便对不同的风险因子选择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

2.1.2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价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价,是确认实验影响因素、确定风险概况、对危害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优先性进行排序,为进行风险评估确立风险评估政策、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评估结果的综合汇总。把各种可能影响实验的风险因子,按危害因素的传入途径以及该途径传入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把危害因素输入后,对检验人工作员、设备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对检验人员、设备及环境所造成危害结果的综合评估。

2.1.3实验因素的风险预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实验因素的风险预测,是将所有可能影响的相关风险因子,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并对传入评估、发生评估和后果评估等获取的信息综合估计,提供对实验管理过程的一个全面的风险估价。直接根据估价的综合结果,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进行估计,它提供了对实验发生的副作用的可能性或严重性定量、定性的估价,也包括对这些估价相关的不确定性的描述。这些估价可以通过与独立数据的比较来评价。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理论中的风险预测,依赖可获得的数据和专家的论断,将定量或定性的数据综合到一起得到强大的数据,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估价。

2.2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与制定风险管理是指制定和实施降低风险措施的过程。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同时考虑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有关因素,对各种管理措施的方案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加以选择和实施。

2.2.1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好坏,决定整个过程管理风险的最终控制效果。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估,精选出最优势的管理方案,可以把各种干扰因素产生并造成影响实验结果的危害作用降到最低。

2.2.2风险管理措施的内容应涵盖:确定潜在风险因子类型及其数量、确定所有风险因子可能产生影响的程度大小、确定如何规避或降低风险因子对实验数据造成影响的办法,编制风险管理措施控制程序,设计风险管理措施效果评价程序。

2.3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和制定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因此实施过程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包括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风险管理的监控和审查。

2.3.1风险管理信息传递风险管理信息传递指风险管理过程中,与风险因子相关的信息交流与传递,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包括与影响实验数据相关的所有风险因子的信息流动,以及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这些信息产生的变化的传递。

2.3.2风险管理的监控和审查监控和审查是指对实施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及在必要时对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2.险管理效果评价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相关因子实施管理控制的结果体现,是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管理过程的监控状况、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如何等事件的综合评价。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整个风险管理过程。

3结语

风险管理理论,是一种刚刚发展并且不够成熟的理论学科,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的运用还不完善,不系统,对实验风险因子危害程度的量度和定量分析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各类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相关风险因子的管理控制,使我们对这些风险因子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趋势等进行了可控的管理。可以尽早发现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把风险危害降到最低,把实验室质量控制做得更好。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群;风险管理;技术层次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内涵分析

项目群风险管理指的是集群的项目风险管理,目的是通过组织、控制活动的指标,降低和预防项目集群风险。项目群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在集群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和体现,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单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而且还因为集群环境的存在,还受到每个项目冲突加剧,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更加提升了风险识别的复杂性,对于风险控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项目群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与项目组共同风险管理组织的理论与原则,即如何设计项目群风险管理的组织,才可以保证的在最低成本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约束获得最大的好处。整个项目群中在项目进度、投资费用、施工组织、施工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互动关系的项目,这些项目相互间的耦合关系要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提升了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如果我们将项目群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控制的界定等。

三、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适用范畴分析

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多个开发项目,为了对组织、费用、效率的全盘规划,我们可以给这些项目设置一个共同风险管理组织,发挥组织的作用就项目的风险做出集中的管理。对于那些大型的复杂项目,包含着许多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这些子项目相互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子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风险产生,会相互影响与制约。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甲方需要对乙方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监视、控制与协调,提升合同管理的效果。在职能型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部门,同时也从事着一定数量、互相依存的管理项目。

四、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技术与实施方法

在进行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在项目风险管理的不同阶段,会出现新的管理内容与方法。在进行风险管理阶段划分的时候,可以根据项目管理的阶段为依据,初始阶段的项目风险规划工作最为重要。

1.工程项目群的风险规划

项目群的风险规划,一方面需要进行各个单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制定,另一方面需要完成整个项目群的风险管理规划的制定,整个项目群风险管理规划在具备单个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内容基础上,要详细的注明各个项目相互间的风险关系、风险的危害水平。

2.工程项目群的风险识别

项目群的风险识别指的是,在对各单项目风险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风险识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各个项目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容易出现新类型的风险。这就需要把项目群里面的各个风险因子进行归类和分层查找。风险识别的内容主要有:风险的来源、风险的成因、风险特征等。提升项目群风险识别,对于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项目群的风险估计,指的是在项目风险规划与识别完成以后,对项目群不确定的风险要素,进行梳理和评估。

3.工程项目群风险评估

通过项目群风险的评估,能够为项目群风险应对和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项目群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项目群各个风险要素的分析和评价、并就各个要素的顺序进行排列。找出各个风险转化和衍生的成因,以使用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项目群风险应对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项目群风险的大小,使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有效的控制。

4.工程项目群风险监控

项目群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复杂、多样化的特点,风险管理参与部门多、涉及领域广。项目群风险管理组织对风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各个项目风险因子的危害程度,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更加需要项目群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强化调控的动态性和目标跟踪的实时性。

五、提升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效果的策略

1.遵循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规律

在实施项目群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管理的规律性,在传统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风险监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群风险的规划。作为整个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指导性纲要,项目群风险规划能够给项目群风险管理指明具体的方向。

2.构建科学的项目群管理组织

项目群建设的水平,与管理组织的合理性有着重要的关系。正确的项目群管理组织,对于项目群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施项目群风险管理之前,要做好项目群管理组织的构建。

3.做好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内容的分解

通过对项目群风险管理内容的分解,使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就项目群的相关程度为依据做聚类分析。通过分析获得子项目群,为更好地细化项目群的风险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通过在项目群的风险评估中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子项目群进行排序,对于提升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效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武耀凯.基于改进DEA的EPC项目群风险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2(08).

[2]张贤哲,程明勇.项目群集成化风险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

第12篇

摘 要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指出这场危机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识,既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赋予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是制度说,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说,认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市场说,则主要从金融市场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原因,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宽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总之,造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应该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思考。

二、金融风险管理历程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目前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现在对风险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任何变化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是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4.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5.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几种类型。

顾名思义,金融风险管理则是对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大致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风险度量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对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计、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最后是风险管理控制是解决金融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的历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金融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表现为独立的金融系统的风险。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以及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筑起的贸易壁垒,加之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应和汇率,从而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危机仅限于个别银行,突出表现为信用风险。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由银行以及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也以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和解决者。此时金融风险则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则是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环境中继续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正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由过去主要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并重,并兼顾其他风险管理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完善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视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失败与否,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和相关的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些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编制各种风险识别标准,定时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并提交相关的报告。2.重塑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用人本主义来逐渐地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这种方式有利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设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变更加科学。其次,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冲风险管理更使市场风险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风险的指标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风险又可用于获取盈利从而带来风险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在这此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跟其管理风险的属性一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最后,VaR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和市场上的风险的统一衡量和综合管理获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共同标准,这种影响和变化甚至被称为风险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明确了主要的风险因子和期限结构。

另外衡量金融风险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衡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脱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来评论这些技术的绝对优劣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衡量风险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吸取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显示,为了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采取市场主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上涨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

美国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且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创新视而不见。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低效率的运作,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投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国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为丽.管理观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008.10.

[4]罗珊.华东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回顾与展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