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的竞争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论文摘要】利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医药行业的绩效和营销渠道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在医药行业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存在固定的适用于该行业的渠道模式的结论。
引言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产品到达消费者之间流动的载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及资金流动等功能,是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工具,也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
营销渠道已经变成了企业核心竟争力的一个源泉,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渠道资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方式选择对公司业绩增长是否有正面促进作用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人研究。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利润的特殊行业,它的渠道模式也与其它行业有所差异。为此,本文选择医药行业进行研究,考察营销渠道决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2相关理论
2.1营销渠道治理理论
营销渠道治理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Weld是渠道管理结构研究的奠基人(刘伟宇,2000)。他论及营销渠道管理的效率,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专业化的中间商所从事的分销是合理的。Converse等(1940)研究了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同时指出,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间题。
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营销渠道治理理论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1954一1973年间,渠道治理结构理论研究达到一个高峰。营销学者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管理产生、结构演变、渠道管理设计等问题。Balderston(1958)提出了一种显示了专业化经济性和竞争过程之间的互动模型,指出设立在一组买卖双方之间的中间商如何通过减少交易的数量来减少系统成本。Cox等(1965)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分销渠道管理的结构,使用‘、营销流程(marketing flows )”这一概念来描述通过分销网络发生的营销活动。McCammon (1965)认为,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3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管理体系。Baligh等(1967)进一步扩展了Bolderston (1958)的有关渠道管理结构的经济分析,涉及了更多种类的营销活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网络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的变化(Moyer等,1968 )
近期的研究中提出治理决策是在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之间做出的,本质上与交易费用理论中所使用的方式相似(Hei-de,1994)。这些模型的基本决策标准是经济效率( b4allen ,1973)和效益。于是,渠道管理结构治理的重点是优化渠道管理结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本文研究讨论的正是医药行业采取哪种治理结构更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
2.2渠道结构模式分类
按照国内家电行业具体情况,本文对渠道结构进行了划分,其具体结构形式如下:
(1)常规渠道。按照科特勒(1999)的说法,传统或常规渠道由一个或一组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它是以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2)垂直渠道。为了解决常规渠道所存在的不足,产生了垂直渠道形式,又称纵向一体化公司渠道形式。如果制造商向分销职能整合,由自己的员工完成分销工作,这被称之为从生产向前整合或向下游整合;如果下游的渠道成员,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向后承担生产供应职能,这被称之为从分销或终端的后向整合。不论是制造商向前整合还是下游渠道成员向后整合,结果都是由一个组织来承担所有的工作,这就被称之为纵向一体化或内部一体化或一体化公司渠道。这里,分销角色虽然被替代,但分销的职能却是相同的。
(3)混合渠道。为了获得两种渠道模式的好处,一些企业将常规渠道模式与一体化渠道模式混合使用,产生了所谓的混合渠道模式,即一个企业的渠道模式中既有一体化渠道又有常规渠道,两种渠道各自对应于不同的销售对象与目标,在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同时,达到较大的市场覆盖面。
3实证研究
在这部分研究中,为了具体考察渠道治理决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对医药行业企业效益和营销渠道结构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中选取了医药行业的134家上市公司,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几个主要效益指标进行了提取,并且利用SPSS应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综合后得到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考察指标,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对这个效益值与渠道结构分类相关性做出了分析,得出行业的效益与营销渠道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进而验证医药行业营销渠道结构与绩效关系。
3.1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纳的医药行业的各项原始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上市A股公司近一段时间提供的数据,而其营销渠道指标则是在对每个企业的资料进行查询分析后归类确定的。以行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研究行业渠道治理抉择方向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熟度相对高一些,研究结果就会有代表性,并且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也便于综合整理。
3.2变量设定
原始变量:企业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为便于运算将这些变量所对应数值记为Xi,XZ,XS.xa,XSo
因子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后得到的降维后的因子记为f},fz>f3,’二。
综合指标:对因子变量进行加权运算后得到的最终指标即是综合指标,记为y。
定量变量之间的运算关系:
fi,fz,fs’二为原始变量xi,xz,x;,xa,xs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其中f;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也最强,其余成分综合原变量的能力依次减弱。主成分分析就是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本文选取其相应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xi,xz,xs,xa,xs对应的系数向量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第一列)对应的特征向量二
综合指标与因子变量的关系:Y-wife十wzfz+...}y}
其中因子变量的系数(即权重)来自于Total Variance Ex-plainedo
定性变量的设定,由于渠道选择模式均为定性变量,为使之便于考察,按照常规将其定量化为:1代表垂直营销渠道,2代表常规营销渠道,3代表混合营销渠道。
3.3模型假设
W所分析的医药行业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具有行业代表性,基本上可以体现行业整体营销渠道治理状况。
(2)模型提取的企业近期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值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运营状况。
(3)医药行业中比较成功的企业选取的营销渠道是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该渠道是适于企业使用的渠道。
(4)医药行业中大多数绩效较好的企业都使用的营销渠道治理方式是与该行业相匹配的方式。
(s)如果最终获得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比较高,
则可以说明在医药行业里营销模式有趋同性,也就是说适合该行业整体的营销产品销售模式相近。
(6)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推断医药行业企业效益与渠道相关性不会存在相关性。
首先根据已有数据对医药行业做一个初步的分析,考察一下各原始变量与营销渠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4统计分析
步骤1
表1医药行业相关性数据表
从表1可以发现营销渠道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 ,0.015 ,0.057 ,0.078 ,-0.017,从*标记可见营销渠道的选取与企业考察指标相关性都较弱。从这些数据初步推断出医药行业的营销渠道与效益间不存在相关规律性,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考察以明确验证这一点。
步骤2
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检验已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此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表2医药行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
表2分别给出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10值为0.47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小于0.6,不是很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零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步骤3
由表2检验知所提取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进行因子提取。
表3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I)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
表中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其中,Component列和Initial Eigenvalue,列(第一gIJ到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始变量总体描述情况。
第五列至第七列则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在前面的分析中,设定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它反映了原变量的约一半的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1是45.162。由于所提取的公因子反映初始变量的程度太小,所以根据表中第二列特征值基本情况重新设定特征值为0.97,重新提取后得到表4a
步骤4
表4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0.97)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l ,F2和F3分别是38.646 ,23.805和22.1500
步骤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因子1解释了每股公积金和每股净资产两个原始变量,因子2解释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两个原始变量,因子3解释了主营收人增长率。
步骤6
表6是输出的因子挛量的协方差矩阵,该矩阵为一个单位矩阵,恰好证明了3个因子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这也正好满足了因子变量应该是正交、不相关的条件。
步骤7
表7是最终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表,综合指标是由公式(2)计算得到的。在本行业中,二者的相关性系数是0.047,相关性很低。通过该相关性数据说明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效益与其采取的销售渠道是没有关系的,这证明了假设(5)是错误的,同时证明了假设(6是正确的。并且事实上在本文中所考察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三种渠道模式,而且其数量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采取垂直型、常规型和混合型营销渠道的企业比例均衡,而且经营状况也没有太大差别,根据对医药行业资料的查证发现这个结果直接与我国的行业情况有关系。多年来,医药行业依靠一些保护政策运作的情况很严重,这导致了渠道结构对其效益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就出现了本文调查所得的结论。但在反商业贿赂的政策旗帜下,2006年医药行业已经加速进人行业规范阶段,同时多年以来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不断稀薄,整体行业在政策的洗礼下进人洗牌阶段,胜者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在战略上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在此环境背景下,医药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企业可持续运作的经营模式,而营销模式的转变是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课题。所以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转型的今天,也更需要对医药行业结构模式进行研究,以求获取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
4结论
通过对医药行业企业的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营销渠道治理机制和医药行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探讨,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的营销渠道治理决策对企业绩效是没有多少影响的,二者之间相关性很弱。
一、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医药行业税负明显偏低
由于人们存在对医药行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使得医药行业高增长和高收益性非常突出,据调查医药销售行业经营中实际进销差价率在20%左右,粗略推算整体增值税税负不低于XX%,而医药销售行业实际平均税负仅为XX%左右,其中有的企业几百万的销售额应纳税额仅为几千元,税负水平明显偏低,与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大,利润可观等特点不相应,存在明显疑点。
(二)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医药零售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还比较规范,税务机关基本能核定月销售额。但医药零售业大多属定期定额户,不能提品进销存登记簿,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核定月销售额。即使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也存在帐外经营、有意隐瞒销售收入等现象,如现金收取货款不申报纳税、购进货物用于促销奖励应视同销售未申报纳税等。这些情况说明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三)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
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普遍存在未按规定领购发票,未按规定使用发票,明显违反了《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开发票拒开发票,消费者购买药品通常不索要发票,就不开发票;消费者有时索要发票,找各种理由拒绝开具;二是不按规定开具发票,有的只填写名称和总金额,名称一栏只填写“药品”,无具体品名,数量和金额,很难从普通销售发票上看出具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三是滥开发票,有些单位购买的药品与收费单据上开具的药品品目不相符,有些明明销售的是日用品和护肤护发品,而在发票上开具的却是医药品。
(四)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少数税收管理员长期没有更换,造成与医药行业关系逐渐密切,在管户过程中,存在巡而不查、查而不严、知情不报、以补代罚现象,极个别税收管理员甚至与医药行业互通信息,应付和蒙蔽税收检查。
二、医药行业存在涉税问题的原因
(一)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由于医药行业一直没有纳入规范化轨道管理,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为数众多的医药行业经营者了解、掌握税法知识了解不多,不清楚如何计算税款和申报纳税。同时,部分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为利益驱动,产生偷逃税心理,钻税收管理空子,采取非法手段偷逃税款,给国家带来损失。
(二)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滞后
医药行业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和经营渠道的复杂化,给税务管理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医药管理体制未理顺。医药与卫生职能重叠,政策打架,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引发管理混乱,给税收管理带来困难;同时税制也没理顺,医药经营征收增值税,医疗卫生征收营业税,对大量既经营医药又有卫生诊治的业户如何征税,标准不好掌握,国、地两税部门都可管可不管,不仅造成管理权矛盾,也极易发生漏征漏管现象。二是医药行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医药行业财务核算不严,帐务不实,造成对实际经营、现金、库存难以有效控制,其应缴增值税计算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增加税收管理困难。三是医药行业小规模纳税人进货不易控管,销货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到增值税的核算,从而造成税款核定数额普遍偏低、税收负担率低的现象。
(三)医药行业的经营特性增加税收管理难度
一是各医药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较多,许多是个体经营者挂靠在其名下,名为公司的分支机构,实际是自主经营、自行核算、自负盈亏。多数个体医药经营者不办理税务登记,不申报纳税。二是医药公司与大多数商品零售企业一样,生产商或上级经销商会在销售额之外按销售数量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平销返利,这部分返利就直接导致了税款流失。三是收款形式多样化,既有现金、银行卡,又有医保卡,各种收入形式存在不同特点,对税务部门来说不利于控管,税收管理难度比较大。
(四)监管部门职能协调不够
医药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药品监管是药监局,行政管理卫生局,税款征收是国、地税部门,虽然这些监管部门的职能没有交叉,但在职能行使过程中协调不够,尤其是医药与卫生之间政策不统一,各医疗机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造成事实上的征管困难。
三、解决医药行业涉税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治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
税务部门要牢固树立税收法治观念,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增强医药行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引导和规范医药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要加强财务和纳税辅导,不断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督促有条件建帐的医药企业及时建帐,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切实增强为医药行业纳税人服务意识,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简化办税程序,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增进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广泛开展综合治税活动,提高税收执法力度。
(二)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建立税收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医药行业税收控管力度,建立医药行业税收监管长效机制,税务部门要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医药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从药品经营企业“进、销”两个环节入手,抓住“发票”这一切入点,对使用发票、取得发票的程序进行控管,有效堵塞税收漏洞。要完善以票控税的制度,医药品在一级、二级销售过程中许多环节可能都不需要发票,有一部分直接收取现金交易,经营者收取现金后不开票也不入帐,财会信息具有更大的隐蔽性。税务部门在“以票控税”的基础上要完善财会制度,建立健全严谨的金融监管制度,压缩现金交易空间,管住医药企业经营的资金流。二是加强对医药行业零售环节收款形式的税收监管,协调医保监管部门,调取纳税人的刷卡销售信息,获取医药企业及批零业户的经营情况,按一定比例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
(三)严厉打击医药行业税收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比较普遍的管理性违法行为,要及时提醒,使其做到管理规范。经提醒,长期不规范管理,拒不改正的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医药行业偷、抗、骗税行为一经发生就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要对医药行业违法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处理,真正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大片。长期的实践证明:对医药行业违法行为一味偏袒、迁就、放纵,甚至对应缴的税款还要打折扣,就会使税务部门的执法处于被动,执法质量永远不高,难以形成医药行业自觉守法的氛围。
关键词: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138-03
一、文献回顾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始于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企业的市场价值不受影响。M-M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下而得出的结论,所以,这个结论与事实并不完全一致,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多争议,随后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与解释。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理论研究可归纳如下:
(一)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Jensen和Meckling(1976)从成本和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最优外部融资的规模和结构。他们认为,随着负债份额的增加,会降低由经理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成本,并增加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Ross(1977)、Leland和Pyle(1977)提出的信号传递理论也论证了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Masulis(1983)在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检验时发现,企业绩效与负债水平正相关,且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介于0.23~0.45之间。Jordan、Lowe和Taylor(1998)以275家英国私人或独立的中小型企业的1989―1993 年期间的财务数据作为有效样本研究,认为获利率、资本密集度及营业风险等三项与负债比呈正相关关系。洪锡熙和沈艺峰(2002)对1995―1997年上交所221家工业类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李义超(2003)以1992年年底以前上市的51家非金融公司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运用混合截面数据对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存在一个最优负债区间,从而支持了权衡理论和理论的观点。汪辉(2003)利用A股上市公司1998―200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公司负债融资率每增长1%,净资产收益率将增长0.省略info.省略)和各上市公司年报。
(三)研究方法
1.被解释变量为公司的经营绩效,并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分析中具体使用的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表达式为:
2.解释变量为资本结构②。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结构指的就是债务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DAR)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表达式为:
DAR=负债/资产
3.模型。采用OLS考察公司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模型形式为:
三、实证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现状
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49家样本公司2003―200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两点描述性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均较低。全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7.66%、9.34%、8.26%,而资产负债率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50.11%、52.53%、54.28%③。可见,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同比略低于全国上市公司水平。上述分析结果,能够支持“假设1”。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平均资产负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逐年下降,可以预测出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二)回归结果与检验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我国医药行业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详细回归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从回归结果的拟合度来看,模型的解释程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强(以及调整后的值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企业规模、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等,本文只验证了企业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从回归结果的F值来看,F统计量的观测值都比较大,并且相伴概率都接近于0,因此,回归方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资产负债率的系数在三个年度以及总体平均中均为负,且在统计上是高度显著的,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有显著为负的影响,与我们的“假设2”一致。
四、结果讨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基本研究结论是:(1)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保持较低的负债水平;(2)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为负的影响。
依据融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的一般顺序是:留存收益、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企业绩效较好时,企业就有可能保留更多的盈余来满足资金需求,可以更少甚至不需要发行债务。相反,如若企业获利能力不足,则只能依赖于债务融资或者成本更高的股权融资。2002年新的药品管理注册办法实施以来,仿制药品的门槛大幅降低,批准上市数目急剧增长,加剧了医药市场恶性竞争,同时,伴随药品价格持续下降、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制约了医药行业公司经营绩效的增长,使得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按照2006年最新颁布的股票增发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医药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低到已经丧失股权再融资的基本资格。由于受到股权融资约束,医药行业不得不采取发行债券来满足资金需求,导致了资产负债率的畸形增长。
优化资本结构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经营绩效。因此,为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稳健发展,本文提出如下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1.适度放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限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股权融资是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的有效方式。我国医药行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其收益水平低下,难以达到证监会所颁布的股权再融资条件,受到了强烈的股权融资约束,只能通过债务的方式获得外部融资,而加大的财务杠杆会使其净资产收益率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适度放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限制,有利于优化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增加上市公司企业价值。
2.积极培育接管市场,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控制权理论认为,接管市场是促进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外在力量。迫于接管市场的压力,经理人员会及时调整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形成一种资本结构的内在优化机制。
3.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股东与人冲突、减少成本,减少公司自由现金流以约束人的在职消费行为、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以及较少信息不对称等(汪辉,2003)。但是,过多的负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使企业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由于我国破产、清算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罗斯(ROSS)模型中对破产公司管理者施加惩罚的约束条例,致使由负债融资带来的缓解委托问题的优势无法真正发挥,且助长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因此,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负债水平。
4.加强医药行业自身建设。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往往存在差异(陆正飞,1998)。因此,在面对医药这个特殊的行业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一系列经济形势与政策对这一行业发展的影响,抓住“十一五”规划带来的机遇,不断推进医药技术创新,推进医药体制改革、推进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努力完善药典与药品注册,提升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李义超,将振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3).
[3]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
[4]陈小悦,李晨.上海股市的收益与资本结构关系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5]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8,(8).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1.1财务预算管理内涵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又是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财务预算是一个全方位的财务计划,包含资本预算、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是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计划的规模方向,也是完成经营计划的基本保障,其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取得较好的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1.2 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医药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应该把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作为管理基础,作为企业管理公国的核心。医药企业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对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如何收取资源和应用资源的一种详细的计划安排,是医药企业对其将来整体经营规划的综合安排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可以在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中给予管理者一定参考。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在多年经营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现代化、改革管理策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当前存在于医药行业财务预算中的问题
2.1缺少有效的财务预算监督、检查机制
财务预算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保障财务预算能够得到确实的执行,必然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作为保障。目前,在医药行业中,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足够重视对财务预算的控制,也没有制订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往往只重视资金运行管理,而常常忽视对资金成本管理、控制以及相应的监督和检查。企业的成本控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检查,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财务风险加大,导致了企业资金闲置浪费,流动性降低,占用成本增加,资产收益率下降。
2.2没有把员工的绩效考评纳入到财务预算的考核、评价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普遍有着“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目前在大部分医药企业中都没有制订有效的财务预算考评策略,在对财务预算考核、评价时忽略员工的绩效考评,致使财务预算在执行构成没有足够的约束力。②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工作的考核意识淡薄,没有形成一系列统一的考核指标。在目前医药行业,大部分企业十分重视预算编制,然而在完成编制后就束之高阁,对预算是否得到落实以及落实情况没有后续跟踪和考评,从根本上导致财务预算作用和目的无法实现。
2.3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
财务预算编制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起始点,其工作量较大,编制时间要求也较为严格。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企业管理层和各部门通力合作,而不仅仅只是是财会部门得工作。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中,有些企业并没有科学合理安排财务预算编制时间,常常无法及时有效的编制出财务预算报告,即使编制出来也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造成部门执行财务预算报告时的随意性,对部门和人员考核、评价也就没有有力的标准,经不起仔细的研究和论证。
3.医药行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3.1 更新观念,重视全面预算管理
对医药企业而来说,其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就是成本支出、营业收入以及现金流量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营业收入,是最为主要的一块工作,医药行业也是如此。营业收入预算做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可行性和编制质量。成本费用是医药企业需着重关注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很难通过自身营销来增加市场需求来增加收入。企业的管理控制水平将直接通过预算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反映出来。现金流量预算作为统筹预算,从整个医药行业的经营周期出发系统的对现金流量进行统筹管理,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稳定。
3.2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管理的专业性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工作如要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其支持,使企业内各部门都能够在统一制度标准开展工作,避免因标准不一而导致财务问题、纠纷。医药企业应从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与企业自身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对预算制订、执行及管理等要求,使企业财务工作能够有规章可依。
3.3 严格执行预算,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
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让一切经济活动都能够围绕着财务预算进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相应的监管制度,让企业管理策略和方法融合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避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财务预算的执行重点,更不能随意的更改和曲解预算执行规定。
3.4 加强财务预算监督
在执行财务预算过程中,医药企业应定期检查其具体执行情况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企业可以委派专门的审计、财务、内控、监察等各类专员或考核小组,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并合理分析其结果。通过这项工作,核查制定的财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企业决策、企业战略以及与企业的运营相协调,各项资金支出是否严格执行了预算、是否符合财务预算管理规定以及是否超预算或预算外未审批的情况、有意提高开支标准、范围等。专员或者考核小组要定期汇报检查报告向企业管理者,及时分析查找检查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及有较大偏差的经济业务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修改建议,并及时跟进和落实工作。(作者单位: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靳霞. A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李竑桦. 医药行业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
[3]冯菁宏.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4]吴庆申. 浅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的认识误区[J]. 河南水利,2005,11:47.
(一)宏观政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下,国家政策鼓励产业整合,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国家食药监总局2011年3月启动了新版药品GMP认证。根据相关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生产车间一律停止生产。那么,未来数月内,医药行业的并购整合可能会掀起新一波。
(二)行业格局和业绩增长
国家新版GMP认证的实施,不能满足认证的中小企业逐步淘汰,被优质的企业并购。通过并购和整合,使企业摆脱价格无序的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个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有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专注于研发竞争,品牌竞争。未来我国医药企业将面对全球一流药企的竞争,竞争层次的提升能使我们更好的应对国际竞争。
医药行业在我国整体上还处于成长时期,行业集中度低,并购重组是必经之路。对于优势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新的优质药品和新的生产线,从而拓展产能、获得新的优质药品生产批文,扩大市场规模,致力于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拉动业绩增长。
二、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一)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指在企业并购中,并购方采用何种方式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财务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并购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无论是企业选择现金并购还是债务并购,都存在着一定的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数额的大小都会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加重并购方的财务负担,而且容易使并购后企业因债务本息偿付困难而面临财务困境的风险。
三、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基于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案例分析
(一)并购双方简介及并购动因
华润三九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主要产品999感冒灵、999皮炎平、参附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免煎中药、三九胃泰颗粒、正天丸在国内药品市场上具有相当高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但骨科领域较为薄弱。天和药业是中国最大的膏药专业生产企业,其中“天和牌骨通贴膏”是在中国膏药品类中单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全国知名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持续年平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13年1月16日华润三九公告称为落实公司发展战略,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骨科业务领域,公司拟收购桂林天和药业97.18%的股份,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 5.83亿元。
(二)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1.定价风险。根据华润三九的公告,被评估单位拥有较强的研发力量和团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未来盈利能力较强,本次评估增值率 136.93%。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天和药业再贴膏市场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天和药业是否潜在价值,很多业内人士保持怀疑。而此次收购的产品技术含量一般,收购价格偏高。另新版GMP的大限迫近,将有大批中小制药企业无法通过改造验收而被并购重组,可以压低收购价格。
2.融资风险。公告称公司现金较为充裕,本次收购天和药业资金为公司自有资金。但是2013年5月,公司发行为期五年的公司债券5亿,这预示着并购后的存量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需要通过融资途径获取长期、稳定资金以适应、支持业务发展。这也表明并购方的问题在于可能由于举债过多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警惕负债过高可能导致无法按时偿还应付本金及利息,最终会连累公司经营状况。
以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并购支付的全是现金,另一方面又举债,这样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公司不得不为发债支付利息,从而提高了财务费用,不利于公司成本费用的节俭。可以采用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采用支付对价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现金的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资本结构。
四、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并购价值风险评估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如专业的并购团队、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给出合理的并购定价,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评估风险。
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是杨兆祥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理论,根据医药产业的特性,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又具有较高的风险投资性的行业,从而也使医药行业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与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相比,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弹性指数还很高、云南的更高些,也就是说云南医药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制度保障、持之以恒,并选择有眼光、有魄力、有韧性、有执着精神的企业家统领云药发展,那么云药就可以实现省委省政府的目标、并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运用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分析云南医药发展的现状
根据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分析,云南医药行业整体仍处于第一类: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即以强硬件:厂房、资金、人员等( 外形上)和强软件:可以生产的现有产品、产品的技术标准、检验规则(内在上)或第二类:企业正常运转的条件。即以中硬件:制造部、质量检验部等属于保障产品出来和品质的部门和中软件:商标、企业标识属于区别性、有利于品牌建立为主的发展初级阶段。多数企业仍在为生存而努力,表现出效益差、规模小,没有创新能力。问题在于:①新进入医药行业的企业根本就不了解制药行业发展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②有一定规模(年销量在1000万元~5000万元,在云南企业中占绝大多数 >60%)的企业,或安于现状、或效益不好、或机制不好等,总之是没有进入到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按软硬理论的第三类:企业发展的条件。即以弱硬件:新产品、新工艺 (新的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弱软件:新产品的开发(开发新药的能力)为主导的企业发展阶段。③销售过亿元的10来个企业,也有没进入到第三类、或也就刚进入第三类,基本上靠吃十多年前的产品过日子,新产品开发和上市能力很弱。
这些结果导致云南医药业处于全国相当靠后的位置,显然这种状况与云南所具备的强硬件资源(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极不相称,也与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医药产业的厚望相去甚远。
运用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分析云南医药发展的趋势
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认为,企业要生存下去至少要达到第三类,最好进入第四类―― 企业持续发展的条件。即以微硬件:创新体系(基本组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和微软件: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 (在新药研发中具有持续发现新领域、抓住苗头、发现苗头、基础研究、创立独特的模型和立项的能力,包括基础发明专利和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有量等)为主的自觉重视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三类的这些弱硬(软)件是保障企业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或某一时间内具有发展优势的条件。正确的立项应该考虑到这一类条件,因为具备了进一步的创新能力,企业(或项目)才有竞争的能力,也才可能具备盈利能力。
第四类的这些微硬(软)件是企业长时间内获得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百年企业的共同特征。
从外行看、从眼前看,企业中的第一类硬(软)件是最重要的,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将更加注重第三类、甚至第四类。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物质(包括人)相对富余,成立一个企业是很快的事,但是让企业生存下去却很难,统计表明中国这几年高新区每年新成立不少公司,但能活过3年的较少、活过5年的更少,活得好的极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企业创办者没有领会“企业”的深刻含义、没有把握第一~第四类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动态关系。
中国的经济环境在改善,中国的消费者在逐渐理智。一个药品如果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利益的话,那么可以断言这样的药品将会越来越难于占领很大的市场;完全靠炒作运作的企业也将会无法克隆自己的所谓成功经验,这方面案例已很多,从总体上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云南医药行业要积极进入自觉的研究阶段:研究新产品,而不只是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而不只是仿制产品(即要创仿);研究管理,而不只是照搬管理;研究市场,而不只是炒作市场。总之是自己企业的一切都应该是经过认真地研究后制定的,是符合大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体现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
结语
自然资源、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以智力为最重要的社会发展动力的知识经济已显端倪,医药行业的代表企业为辉瑞公司等,发展至今这些大的跨国公司都是以研究新产品为企业的最高任务(每投入的研究经费高达占销售额的25%,金额达70多亿美元,仅知识产权的购买费每年都要花5亿美元以上 )。新产品已变成企业的主要规模和利润来源,如2004年销售最好的一种降脂新药已达到80亿美元(可悲的是中国前十家制药企业的总规模还没达到这么高)。这是在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上的软硬变化。现在硬件的建设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对而言软件的建设越来越难,企业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软件上。
一方面,《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及《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公布,将促使整个医药行业面临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商务部和工信部提出的支持、鼓励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也使得行业内面临优异的资源整合机会。业内认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黄金时期,然而另一方面,2013年6月底爆发的葛兰素史克(GSK)在中国涉嫌经济贿赂风波引起了整个医药行业的动荡,事件持续发酵,并先后卷入了礼来、阿斯利康、赛诺菲等多家跨国药企,将整个医药行业卷入反商业贿赂的漩涡中。随着国务院40号文和18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推出,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13年政策环境整体上呈现出年头高、中间低、年尾回升的走向。那么在这种环境下,2014年医药行业将呈现怎么样的趋势呢?
“对于2014年,我们给出的判断是‘药不给力,非药将发力’。” 西安医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辉指出,一方面,行业依然处于缓慢周期,在2014年基药招标大年重价不重质仍是主旋律,将继续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同时,在未来一直困扰市场的中成药、麻精药及原研药降价靴子也即将落地,因此,在2014年里企业利润方面的增速将面临很大挑战。另一方面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老龄化等支撑行业的刚性需求基础依然没变,因此有望发力的将是医疗服务业(政策支持、社会办医等)、医疗器械(医院扩建需求增长)以及中药大健康等领域。
央视投放广告热情锐减,新媒体成趋势
2013年11月18日,被誉为"中国经济晴雨表"、"中国市场风向标"的中央电视台2013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竞购大会在京举行。与家电、饮料、白酒等行业的争相豪赌相比,曾经“风光无限”的投标“大户”的医药企业今年却格外“低调”。在参与招标的数百家企业中,今年仅云南白药、广药集团两家药企的中标金额进入前85位。去年以1.5亿元代价买下《焦点访谈》广告时段的“感康”,在今年已经见不到了昔日豪气的身影。
一份非官方的2014年CCTV招标行业排名显示,药品行业中标不足2亿元。而在2012年和2011年,这一数据曾经分别为3.7亿元和7.02亿元。有统计显示,医药这一央视广告招标中曾经的霸主,已经跌落至第12位,排在家用电器、饮料、交通运输、食品、通讯、啤酒、银行、日化保健、商业零售及服务和酒之后,占全行业中标金额的比例也仅为2.13%。
对于央视现场招标OTC遇冷的情况,孙辉指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偶然,主要存在这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药品价格不断调整,OTC终端增长不力,使得企业在营销战略上更为审慎;其次,药品广告从严整治大势所趋,从一度热议的OTC广告禁令可窥一斑,也一定程度促进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另外,电视媒体百家争鸣,央视长期受到各地方台的围攻,收视率和影响力不如以往,另与医药广告审核的日益严格,电视广告效用的不断降低均有关;此外,新媒体投放大行其道,对传统广告形态有较大影响,直接造成原有广告份额的分流。
羚锐制药产品经理吴延兵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表示,企业的广告投入趋向于新媒体,资源比例向新媒体倾斜。传统媒体在传播效果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或者说新媒体将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他进一步指出,新媒体营销是大势所趋。当前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证实了新媒体在传播上的明显效果。在他看来,新媒体适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品味,特别是移动新媒体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让目标受众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传达率和关注度大大提升。
“2014羚锐将在新媒体上有所作为,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以及与热播大剧进行情节植入,将推动羚锐品牌在贴膏剂乃至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另外我们在微信的自行管理上,建立分部门、销售区域的微信群,将营销管理和品牌传播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便捷、及时性的管理工具。”吴延兵如是说。
孙辉指出,伴随医药广告审核日益严格,媒介成本继续走高,广告效用的不断下跌,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逐渐凸显,同时,一些药企先驱在新媒体方面的尝试积累了经验并尝到甜头,因此,新媒体营销也成为药企传播转型的一个重要选择。
医药行业兼并重组将加速
在新医改环境中,国家希望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管理升级。按照新修订GMP要求,2013年所有医药高风险企业必须通过认证,2015年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全部实施认证。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要求,否则将一律停产。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并购重组,优胜劣汰等方式进行产业链的整合,有利于解决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产品同质化等,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认证推行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医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2014年兼并重组或是医药行业的大趋势。
“所有的行业政策的、执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行业成熟度,更有利于管理,更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所以对于药品零售业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提升行业集中度是为了更好的规范和管理,更方便为人民群众服务,卖好药,卖疗效,卖服务。不成熟的小药店被大药店收购、或者自行淘汰,那将是必然的。”吴延兵指出。
孙辉认为,总体来讲,药品零售业面临洗牌主要来自于政策导向(以新版GSP为代表)、降价危机、成本上涨、门店饱和、电商爆发、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给出的应对策略包括,寻求合适替代产品、尝试关联性转型、关注电商发展、资本运作顺应产业发展。
大健康产业将继续发力
与医药类中药品0TC投放整体明显下滑不同的是,在大健康领域的相关产品则在今年保持了稳定的投放。高端滋补类产品在央视的投放明显增长,并开始显现对长秒广告的青睐。此外,中标的极草今年投放略有增长、黄金搭档投放也比较稳健。
来自央视招标品牌中标额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医药类公司中,最终跻身前60的仅云南白药和广药集团两家。云南白药今年最终以19769万元排名第9;广药集团也豪掷5500万元排名57。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广药集团其投放5500万元拿下的新闻联播后标版第四单元正一位置,即将用于王老吉凉茶的广告投放。此外,广药成功续签央视综艺频道收视冠军节目《开门大吉》,也意在为其大健康产品王老吉凉茶做宣传。
在传统0TC医药企业参与央视黄金广告的热情却正在逐年减退之时,相关大健康企业之所以有这样的地气,得益于业内对大健康产业前景普遍看好。
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前景巨大,美国2011年大健康相关人均消费为100美元,而我国同期人均消费值仅为7美元。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将接近2万亿元,2016年达到3万亿,到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
面对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始在大健康产业上布局。近几年来,同仁堂、云南白药、马应龙、片仔癀、滇虹药业等纷纷向“大健康”转型。
“大健康来袭对零售产业的升级转型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对零售企业来说,风投、上市、圈地可以短期快速实现规模效益,但不一定能解决门店盈利问题。而转型大健康,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结构,相比药品提高了毛利率,但单纯的高毛利并不一定是其获利的关键,只有把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学、药学附加值,让消费者获益从而赢得市场,这才是核心所在。”孙辉如是说。
新药研发转型成趋势
长期以来,国内医药行业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了行业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发展国家。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张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新药创制受到了多方关注和支持,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医药产业已经悄然开始向新药研发转型,新药研发已经被很多公司提升到议程当中,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获得重大突破。
孙辉指出,长期以来,国内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非常滞后,随着问题的突出激化也受到政府等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在“十二五”期间能有所突破。他透漏,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已有10多个产品拿到一类新药证书,20多个正在申报,还有500个左右的新药在研,相信未来产品格局将会进一步优化,也有助于打破新药进口垄断状况。至于新药研发的策略,他认为应从重磅炸弹的好高骛远向精细化、微创新转变,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回报率对企业来说则更为实际。
吴延兵表示,近年来羚锐制药一直在新药研发上不断进行发力。以羚锐芬太尼(骨架型)贴片项目为例,该项目2009年4月引进,如今已经获得生产批文并投入生产销售,成为国内行业较为关注的重大项目,是羚锐制药力争在贴膏剂领域有所作为的又一大手笔。该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德国莱普泰克公司成熟的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技术和德国瀚辉公司的芬太尼透皮贴剂专用设备,建设一个独立的芬太尼贴片生产基地,生产国际最先进的芬太尼贴片(骨架型),项目通过国家GMP认证并正式投产后,将会成为羚锐制药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羚锐“二次创业”工程的稳步实施,不但进一步提高我国透皮贴剂的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而且会进一步强化羚锐制药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日前,吉林敖东研发的重磅新药“参泽舒肝胶囊”、成都康弘药业研发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相继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医改政策的深入,医药行业有望改变过去重营销、轻新药研发的战略,在新药研发有所突破,打破进口新药对市场的垄断。
医药电商进一步深入发展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未来的商业是与顾客零距离的时代,传统企业要么触网要么死亡,互联网经济时代传统中国制造必须思考的转型思路。
医药电子商务领域逐渐成为医药流通、医药制造企业向往的热土,以天猫医药馆为代表的医药电商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包括马应龙、广州药业、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九芝堂、上海医药、吉林敖东、太极集团在内的数十家上市药企的产品均已现身线上销售平台。
H集团是内蒙古一家集营销、研发、生产为一体的民营医药企业,创建于八十年代末期。公司总资产3.3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多亿元,其中2001年就实现4.4亿元。目前拥有四个营销事业部和一家药业公司,控股、参股多家相关企业,员工总数2000多人,营销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H集团立足健康事业,抢占市场先机,以销售为主,先后创造了数个知名产品的出色销售业绩。集团还投资近亿元兴建了内蒙古第一家全部按照GMP标准设计的现代化药厂。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H集团也进入了相对艰苦的转型期,2002年预期销售收入比2001年下降了1/3左右,药厂的生产状况也没有达到预期。在这种情况下,H集团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渡过转型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该战略的制定建立在行业竞争结构理论与企业能力及资源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一、我国医药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提高。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332亿元,几乎是1990年的6倍。同时,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1998年人均药品消费约80元,而中等发达国家每年人均药品消费额达到40―50美元。据有关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2180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有可能达到12%,因此,医药行业在我国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中国医药流通业来说,2001年可谓是规范、整合、拓展力度最大的一年,特别是按照我国政府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外国医药批发零售商在2003年1月1日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医药流通业长期以来凭借特殊行业的垄断优势开始被打破,落后的经营机制和市场观念已成为我国医药商业最致命的缺陷。为此,创新医药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间的并购、联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特大型医药流通集团,以抵御跨国医药商业公司冲击已是当务之急。
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而乱等问题突出。目前中国新药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对于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市场上缺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也使得产品更新速度较慢;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在医药分销领域,大集团发展在市场上遇到障碍,批发网络和零售连锁的建立受到地方保护的困扰,以大集团名义和品牌在地方注册仍很困难,使企业规模难以以较低成本扩张,医药行业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H集团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员,能够认清这些问题,同时抓住有利的因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企业竞争分析
1.现有竞争者。医药行业的国内厂家众多,行业集中度很低,因此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那些没有特色产品的厂家,只能通过价格竞争、回扣等手段无序竞争。同时,世界上前25位的医药厂商中有20家都己经在国内设厂,而且数量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其竞争威胁已经非常现实。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本重组。
2.替代品。医药消费的替代品整体上应当说是人类投资健康产业的其他部分如运动、健身等方面的消费。但是由于人类疾病主要是靠医药来解决,因此其他方面的投资虽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医药,总体上替代医药还有很大的困难。
3.供方。一般来说,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原材料成本的比例并不高。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税成本的逐步下降,制剂进口更加方便。因此,除了个别制药企业对特定供应商的依赖比较严重之外,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制药企业厂商的不利影响并不太强。
4.买方。通常终端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不太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疗效确切的、较少替代品的产品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药品供应渠道非常复杂,分销商的势力非常强大,因此这些分销商作为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非常强。
5.潜在竞争者。由于国外药厂大都在国内有了合资厂,即使没有合资厂的国外厂商也有产品在国内出售。因此最有可能的潜在竞争对手,实际上是其他行业有能力加入医药行业的厂商和在那些产品尚未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国外厂商。而这些竞争对手的投资方向和行为模式往往很难预测。对于局部产品市场往往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三、H集团内部条件分析
在对H集团内部进行分析时,我们采用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观点,着重考察企业的能力,为战略制定寻找合适的方向。
1.对企业资源的评价可以通过“利用度―转移性”二维关系来确定其活性以及对企业的支持程度。转移性指资源扩展、复制、使用于其他业务的可能程度。利用度指资源被使用的程度。利用度低而转移性高的资源称为活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具活力和有效性的资源,是企业进行其他业务活动时最有力的支持。
H集团的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隐形资源等。
财务资源方面,H集团1996―2001年的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超过30%,现金收入增长趋势明显。H集团流动资金近1亿元,满足进一步投资的要求,偿债能力强,融资空间大。资产负债率为3.23%,负债水平极低,财务资源利用度低。因此财务资源属于活力资源,是对H集团起关键战略支持作用的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H集团的人力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公司缺乏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科研等方面的专项人才,制约了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正式员工中,中专学历以下为57%,知识层次需提高;员工平均年龄相对较小,意味着企业具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隐性资源方面,H集团的品牌在同行业中知名度较高,而在行业外,由于这些年来始终做药品的总,因此几乎不打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公司文化得到公司多数员工认可,集团内部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气氛,员工有较强的忠诚度,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通过企业多层次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总结出H集团的主要能力特点。
营销能力:一个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庞大销售网络;一批对市场有很强把握能力的中高层经理人员;一支有多年市场操作经验的营销队伍。
研发能力:与诸多科研院所合作,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寻找新产品的步伐相对较慢,研发资金投入较小;运作产品开发、信息搜集的力量不足。
生产能力:设备在同行业中比较先进;缺乏生产经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规模在同行业中较小。
内部管理能力:领导有人格魅力,对市场机会把握较好;比较完善的计划和控制机制;总部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不同事业部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充分;
财务能力: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资产负债率低;比较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安全性好;财务预测和资本运作等财务职能没有发挥。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H集团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充分利用营销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利用较好的财务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加大技术创新及产品引进力度;利用现有生产资源,形成独立的产供销实体。
四、H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依据企业增长理论,一个公司如果想长远发展,需要拥有三层面的业务。
第一层面:拓展和守卫现有核心业务;第二层面:开展新兴业务,作为将来的核心业务;第三层面:开创未来业务。
目前H集团主要把药品保健品销售作为第一层面的业务,属于波士顿矩阵中的“金牛业务”,该业务能为第二层面乃至第三层面业务提供充裕的资金。H集团依靠自己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和营销网络,在自己所的诸多产品市场上,份额始终保持前列,因此巩固第一层面业务,H集团应强化现有的销售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提高市场份额以及H品牌在行业内的影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充足的信息;巩固与媒体、地方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为下一层面的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发展第二层面业务,H集团应走后向一体化的道路――建设研发中心,同时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形成虚拟科研体系,其目的是为药厂和事业部寻找产品、储备产品,减少加入WTO后仿制药品受到限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增加集团获利的渠道。
开拓未来事业机会,H集团比较好的选择是前向一体化的道路――建立连锁药店,将已经建立的强大营销网络进一步延伸,摆脱分销商和零售商对自己的控制力,树立品牌形象,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利润空间;
关键词:带量采购;发展战略;财务风险
一、带量采购下医药企业发展战略
由于医药带量采购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医药行业呈现出新的竞争形势。带量采购采取原研药与仿制药可同时竞选、最低价中选的形式,这使跨国医药企业的高价原研药产品竞争力减弱、市场占有率降低。与此同时,对于国内生产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来说,也面临着药品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的问题。医药企业应当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企业未来发展走向甚至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一)医药企业短期发展战略探究
由于在带量采购政策下,医药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打的是价格战,价格最低的企业中标,企业无需再做产品营销。中标医药企业与未中标企业在药品的销售方式与销售渠道上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在讨论时应分别讨论中标医药企业和未中标医药企业在短期内的发展战略。对于中标医药企业来说,虽然药品的售价有了大幅度下降,但是企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销售费用,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企业应保质保量的完成签订的药品订单,确保药品的疗效。对于未中标的企业来说,其关注点应该在产品的销售上。中标的企业因不必承担销售费用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商品。而未中标企业需要高额的销售费用,为了保证利润率,其价格肯定会高出中标企业许多,这使未中标企业在价格上不再具有竞争力。所以,如何开拓药品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是未中标企业在短期内应该关注的重点。
(二)医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探究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研发速度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药品的研发一直以来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难题。带量采购的药品绝大部分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所以,中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医药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仿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仿制药品的价格也将会持续走低。如何从众多医药企业中脱颖而出,是医药企业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工艺水平,减少规模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药品的创新研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带量采购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一)药品研发投资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药品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但是能否取得收益以及取得的收益能否抵消研发费用是一个未知数。一些企业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创新性药品的开发,但是收获的成果却不太理想。大型的医药企业此前往往将销售仿制药的利润作为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带量采购导致仿制药药价大幅下降,医药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减少。所以,在面对利润逐渐透明并减少的情况下,持续支付高额的研发资金会给医药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资金回收风险
带量采购可以帮助企业减少销售成本,但如果具体的采购量问题、支付问题、约定的采购量未完成措施及通过一致性评价药物的质量监督问题还没解决,带量采购可能会给仿制药企业带来损失。购买量如果未达到合同签订的数量,那么企业会面临货品积压的问题。货款何时支付,以怎样的形式支付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仅如此,药品的价格是固定的,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如果由于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会使企业赔本销售,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
(三)营运资金风险
由于带量采购中,价格最低者中标,所以企业为了获得药品的销售量,不惜会大量降低药品的利润,并且想要通过增加销售量来弥补药品单件利润的降低。但是,在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药品的生产成本、企业的管理成本也在随之加大。而药品的越来越低的价格能否支撑整个企业的运转也是企业面临的困境。尤其是中小医药企业,药品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成本高,药品的研发能力差,产品没有竞争力,面对的营运资金风险也越大。
(四)资金分配不合理
如果企业带量采购未中标,需要自行销售药品,企业销售费用过高。相关医药类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的药品营销成本达到了60%。在带量采购低价药品的压力下,未中标企业若想保证市场占有率,必将再次加大药品的营销力度,销售费用将会进一步增加。但是,企业能否到达销售目标仍是未知数。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医药企业需要重视药品的开发。但是,开发创新性药品具有高投入、见效慢的特点。如果企业一味的追求研发的速度,不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会加大。
三、医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应对
(一)重视单一药品的研发
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同时进行多种药品的研发,研发资金将会翻倍。所以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应选择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并着重对其进行投资,形成企业的拳头产品。此外,企业还可通过拳头产品的销售,产生品牌效应,带动其他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
(二)加强药品的存货管理
为了防止药品的积压或短缺,降低药品的回款风险,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将原材料的采购、药品的生产、药品的销售等业务流程整合到统一的软件系统中。帮助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了解到生产和销售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企业的库存压力,同时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
(三)提高决策水平
虽然企业想要通过增加药品的销售量弥补药品利润的减少,但是企业不能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在生产药品前,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需求分析,确定生产规模,防止存货过多,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企业还可以考虑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仿制药品市场,寻找更具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投资,降低企业的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资金管理意识
对于药品的销售,管理者应把握住销售费用的占比,选择可行有效的营销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衡量好药品的销售量与利润率,防止亏损的情况发生。对于创新药的研发,管理者首先应该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充足,防止企业资金链发生问题。在创新性药品研发的关键时期,企业可以适当的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研发速度,以此抢占市场先机,为未来的销售收入提供保障。
职业是社会当中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逐渐成熟的群体,我国在评定一个职业时遵循五大原则,即目的性、群体性、社会性、规范性、稳定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指导处处长葛恒双曾表示,上述原则医药代表都符合,将它列为新职业非常必要,这对规范从业行为、提高职业能力、优化人群管理,最终达到使整个医药行业的竞争力都得以提高的目的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的性:搭建医和药的桥梁
职业的存在往往具有鲜明的目的,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获得劳动者自己的生活资料。
医药代表的工作就是通过认真地了解临床需求,把最新的产品专业知识推介给医务人员,并且科学地向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介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促进医师合理用药,同时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向生产企业反馈,提出有效措施及处置办法,从各方面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
社会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对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医疗对整个社会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飞速发展也越发让人惊叹于科学的进步之快。以麻醉术为例,它的使用几乎扩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药品、器械到临床应用都得到了细化,因此必须要有专业的指导,医生才可能全面化、选择性地掌握具体的技术,这个专业的指导环节就需要医药代表来完成。所以说,医药代表是现代医药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群体性:不少于100万
职业的群体性,指从业群体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并且在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互动。
目前我国有不少于100万的医药代表,在医药企业中占有80%~90%的巨大比例。而且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药品和治疗手段(如生物制品、基因治疗产品等)相继出现,医药代表的市场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从业群体也会逐年壮大。
稳定性:在中国出现近30年
职业的稳定性,指的是从业者的职业活动内容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长期的职业体存在。
在国外,医药代表这一职业由来已久,从业者有着相当的社会地位、行业影响力、稳定的收入、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在中国,从1988年第一批医药代表诞生以来,医药行业增长率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医药产业工业产值一直以20%以上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远高于全球5%左右的水平,医药代表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他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升空间巨大。
规范性:有严格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电子商务;医药流通;应用前景
一、电子商务及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指两方或多方通过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过程,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商务活动。医药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相关信息的传播,以促进和达成医药类商品的交易,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医药流通中,药品品种繁多,程序复杂,工作量大,为了高效、高标准地完成医药的招标采购任务和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同时为了保证操作程序的合理公平和有效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应用于医药流通的集中性和广泛性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体制改革,并提出在医药流通领域进行改革,这为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电子商务的重大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电子商务在现代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它与现代流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根本上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子商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用户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医药行业引进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医药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医药流通方式,可以对医药流通中的物流链、价值链进行整合,对产品、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降低医药流通的成本,提高医药流通的效率,这也对规范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中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正不断向前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
(一)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与阻力并存。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过严,导致医药流通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但这个压力一定程度上是促使医药流通企业变革经营模式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外在动力。
(二)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医药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和影响小,业务类型单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
(三)医药流通网络分散。医药流通网络相互独立,信息流、资金流等不能有效集成,导致资源浪费,也限制了医药电子商务充分发挥提高医药流通速度的作用。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从发展现状况看,在法律规范上的状况趋于完善,国家药品监管局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有所松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同时可以自主地开展药品电子商务;在医药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上,很多医药企业只是部分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内部却难以实现计算机的统一管理,尽管有些实现了资源的管理,但计算机水平还很低,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同时也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产业化发展水平整体来说偏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
四、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
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实施医药电子商务是医药流通体制的一项改革,在未来的日子里,医药电子商务将成为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变革、经营模式转变和医药流通行业产业格局发生重组的最大的推动剂,会促使整个医药行业发生深刻的变革,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非处方药、处方药和原料药三个方面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
(一)非处方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进行判断,并决定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相对于处方药,更能显示出其一般消费品的特征,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和愿望比较敏捷。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处方药的市场得到不断扩大,国家对非处方药流通的相关政策监管也不是很严格,药监部门对非处方药的监管和对一般消费品的监管有接近性。由于非处方药所具有的消费者自主选择性使得其在网上交易更能突出优势性,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网上药店都是非处方药运用电子商务流通的主要流通模式,只要网上药店得到大力发展,那么非处方药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药品流通就能够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电子商务在非处方药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处方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开立处方后才能进行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在我国,处方药主要是从医院的药房中进行出售,国家药品监管局对这类药的管理也较严格,明确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管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并且凭处方来销售处方药。由于处方药的特殊性,用网上药店向消费者销售处方药的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再加上医改政策的推动,为网上销售处方药提供了可能。网上药店销售处方药与电子处方密切相关,电子处方指的是执业医师开立的以电子形式为主的处方,其具有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低差错率和高效率的特点,同时,电子处方还实现了网上存档,这样就能够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和监督患者用药情况方面的工作,虽然目前电子处方仅仅限于在医院内使用,但在未来,电子处方完全有可能实现在网上药店使用。从这些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在处方药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原料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原料药是用于生产各种制剂的原料药物,属于生产资料商品,它的销售特点是直接面向生产厂家且客户数量较少,交易和采购成本高,为降低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就必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料药的电子商务应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子商务和医药电子商务在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电子商务行业和医药电子商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问题的同时也有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要不断开拓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达到更好地为国家、企业或个人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