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企业所得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药企业;税收风险;纳税管理
中图分类号: D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77-02
药品生产涉及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药品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原材料采购到投料生产、产品入库,直至销售到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全过程都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监控。相应的也为税收管理提供了辅助,税务机关及税收管理人员如能熟知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加以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涉税风险。
一、医药行业经营中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收入确认的风险
1.根据发票的开具确认收入,预估退货风险
当今的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市场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医药流通环节,主要是医药销售公司和医院掌握着供应商的生死脉搏。医药制造企业通常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丧失了话语权。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少医药制造企业都采取铺货销售的方式,主要是代销(赊销)的形式,也就是说药品经销商从医药制造企业拿到货后,并不直接付款,等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付款。有的医药制造企业还通过延长信用期的方法吸引医药公司进货。为数众多的医药制造企业都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货款,同时制药企业货款难以回笼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因此,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根据所开具的发票确认销售收入的方式,违背了税收关于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无偿赠送和展示样品,未按视同销售进行核算
通常销售药品是不能采取买药品赠药品的形式进行销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方式现货销售药品,乙类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则不在限制之列。
3.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收入不按规定并入收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些扶持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惠及了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很多省、市及地方政府也都陆续出台了包括对医药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拨付专项资金在内的扶持政策,以促进该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取得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企业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应着重加强监管。
(二)成本费用扣除的风险
1.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中药材等,虚增材料采购成本
医药制造企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因此大部分都是从正规的渠道购入,以购货发票作为凭证入账。而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所需的粮食等原料、中药生产厂家所需的中药材等有可能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料的环节,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收购单位即用票单位自行填开,没有购销双方的约束机制,因此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业务数量多,而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收购的货物很难准确核实其真实数量,因而税务机关对收购凭证开具的真实性难以掌握。若纳税人虚开收购发票或多开收购金额,不仅多抵扣增值税,而且给企业下一步多列生产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埋下伏笔,形成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风险。
2.未按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多工序生产、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模式。会计上通常的处理程序是:首先,企业应先制定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规定原材料的分类、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其次,平时收到材料时,应按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内,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最后,平时领用、发出的材料,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制造业企业容易利用成本核算复杂的、专业性强的特点,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利润,达到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不按规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更是常用的手段,在征管中要格外加以注意。
3.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条件的,超过规定比例扣除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广告宣传,而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广告宣传除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约束,还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药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2号)规定,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资产税务处理的风险
1.资产损失未按规定进行处理,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企业是资产损失的多发行业,一方面由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所致,药品有着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质量规定,那些经检验不合格或超过保质期的原料、产成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特点所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也很大,加之不合格品返工、销售过效期退货等等因素,每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大约在0.3%—0.5%。再有就是,当前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医药制造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会遭遇到坏账、死账等问题。
2.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
近年来,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加快了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针对医药行业颁布的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s)和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规范,要求医药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必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严格审核进货来源、规范地管理存放药品、准确地追踪流向。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并详细记录过程中发生的关键数据。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达到并执行GSP和GMP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我国制药业从传统工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医药生产流通领域也正面临全面的改革冲击,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为医药企业发展助力,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一大批如“用友”、“金蝶”、“安易”、“佳软”等著名软件开发商也推出了一批适用于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软件,有的还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管理软件。
二、医药企业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涉税风险
(一)税收政策不易把握的风险
1.政策变化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来源于政策的时效性。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更新较快,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不断废止旧政策,适时推出新规章。对于企业来说,经常会面临无法确认经营活动适用哪个税收政策的问题,一旦采用了已失效或废止的文件,就会产生涉税风险。
2 .无法及时获得地方税收法规的风险
对于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税收政策法规,纳税人可以通过经常查阅相关网站的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省、市范围内的地方性税收政策,由于和传播渠道较少,如果税务机关不及时通知或提示,纳税人很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这些税收政策法规,从而产生无法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对一般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目前,医药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化的企业集团相继涌现,但是医药行业税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对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从而导致对税收政策的执行出现错误,出现风险。
2.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购置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条件与政策不符。《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2)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发生变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3)企业自行加计扣除的研发费不符合政策规定。药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据权威预测,今后几年药业行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年平均递增幅度将达到12%以上。这种趋势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国家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的扣除范围及标准有明确规定,所以企业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第一,政策把握不准,有意无意中扩大了研究开发费项目的扣除范围,减少了应税所得。
[关键词]“两票制”;“营改增”;医药行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59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1“两票制”的背景及要点
11“两票制”落地
2017年1月9日,国家卫计委召开新闻会解读《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推行意见(试行)的通知》,意味着国家级“两票制”文件正式落地,并明确综合医改试点省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率先执行,2018年在全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开,鼓励其他医疗机构推行,以期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12目的及效果
实行“两票制”的目的是为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压缩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药价;净化流通环境、打击“过票洗钱”、强化医药市场监督管理。目前全国13万家医药销售企业中约有1万家过票企业,占比高达80%。实现“两票制”后将有效杜绝过票(挂靠走票)行为,药企“低开”模式消亡。
2“善敝啤薄“营改增”政策的影响
21“两票制”对企业的影响
(1)在生产企业中,“两票制”的推行对于高开自营企业影响较小,但对低开的企业影响较显著,同时加大高开非自营企业的风险;低开制将会转变为佣金结算,自然人转变为机构。
“两票制”的推行,对于底价开票的厂家来说,最大的好处莫过于销售收入成倍增加,并且由于收入的增加及主要纳税在当地完成,因此很多厂家或许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而备受地方政府青睐。但棘手的问题是需要解决高开票,事实上,大多数厂家没有相应的财务处理、商务管理能力,表面上看是开票方式发生变化,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厂家面临整个经营体系的调整,风险成倍加大,这无异于动大手术。如果强制推行,很有可能因处理不当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价格崩盘的最坏后果。
(2)在销售企业中,分销调拨业务受到限制;大型医药流通公司内各子公司纯销业务销量增长、调拨业务整体萎缩;大型企业收购小企业,减少自身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在“两票制”推行过程中,厂家也或许由此而与市场一线的客户直接交易,绕过不具备终端资源的商,从营销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收编下家的大好时机。
22“营改增”对“两票制”的影响
药品销售本来就属于增值税应税范畴,在税目、税率未变化的前提下,不受“营改增”的影响。“营改增”后,一方面是利好,税负可抵扣,同时也增加成本。由于必要“费用”的处理须取得增值税发票,比较营业税、增值税发票的管理(金税三期,“四流”一致等要求)更加严格,责任和风险更加突出。同时,“两票制”+“营改增”后,企业的毛利会有所增加,势必造成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增加和净利润的降低。
过去,在商业过票公司帮助下,生产企业底价开票两个主要目的是:降低开票成本和规避提现风险。
“营改增”之前,过票公司的开票成本,远低于生产企业,因此,企业选择底价开票,让商找过票公司开票,能节约成本。并且,销售的费用,必须找途径提现,大部分企业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只能由商自行解决,因此,过票公司又承担了提现的角色。
“营改增”之后,过票公司的开票成本和企业相比,不再有优势,企业也就不再找过票公司,转而自己直接高开,成本增加,不可避免;另外,提现需求仍然存在,出于风险考虑,大部分企业还是会交给商处理,商还要找过票公司,或者自己组建公司,负责提现,提现成本和风险将都增加,增加的这两部分成本,最终还是传递到药价中,因此“两票制”在短期内降不了药价。不过,长远来看,“两票制”促进了行业的变革,对药价还是有降低作用。
3药企应对“两票制”+“营改增”的出路
(1)为了转嫁、规避风险。“两票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终端价格制定要有相应的政策,维护费用及与客户沟通等费用会增加,同时税收政策使风险加大,为了转嫁和规避风险,企业需要搭建外包模式,如采用CSO(合同销售组织)销售外包模式等。经销OTC药品的药企,可以通过加大广告投入的方式,在广告公司处理相关费用。
(2)抓住政策的有利规定。利用《两票制推行意见》中的特殊规定,如对药品生产企业或科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型企业所设立的仅销售本企业(集团)药品的全资或控股商业公司(全国仅限一家国内总)可视同生产企业等,进行税务筹划。如生产企业设立仅销售本企业药品的全资或控股商业公司。
(3)享受税收优惠。通过在有纳税返还特殊政策的区域设立销售企业,降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总体税负。如考虑在税收优惠的地方开设子公司等。
4“两票制”+“营改增”背景下药企财税转型与合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两票制”的推行,对于药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处理得当,能够将企业的销售系统重新规划和调整,吸引具备终端资源的客户加盟,增加企业销售。
(1)在药企高开票模式下,工商一体化共担风险势在必行,也即工业、商业、商(含自然人)都是医药营销体系中处于专业分工的不同环节,各有不同的价值;“两票制”催生出来的CSO(合同销售组织)促进药企的营销升级,来实现降低成本、规避财务风险,实现双赢。
(2)行业实现重新洗牌、重组。大量“过票”医药商业企业消亡,为医药生产企业和商业龙头企业创造了资源整合和重新洗牌的绝好机会,全国性龙头企业和少数地方龙头企业格局将逐渐形成,医药商业企业逐步切入医药行业核心――药品销售环节中。
随着“两票制”推行,医药行业总成本将大幅增加,药品价格将整体上升,大批型商业面临淘汰,地市级配送型商业或将面临新机遇,低价工业企业面临巨大挑战,靠倒票生存的商业公司原有价值丧失。
面对“两票制”,经济实力强大的公司,通过重组并购,快速拓展自己的版图,以大集团的优势拿到生产厂家的品种,通过分子公司直接销售到各级医疗机构;体量偏小的公司也可以抱团取暖,结成区域性中小型公司的战略联盟,再通过第三方现代物流的方式,或销售合伙人公司,借助互联网,走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模式,与产品销售脱钩,以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为载体,同样符合“两票制”的要求。
(3)财务部门应肩负起对上出谋划策、对内加强监督、对外积极应对的多重职能。财务部门不仅要会做账,更要懂得国家政策和依据政策,尽量将所有做法向合规进行,降低财务风险和综合处理能力。
5“两票制”推行对药价的影响
51“两票制”推行前后利益分配群体
药品的销售主体在公立医院,公立医疗机构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药品,药品零差率后,医院购入的药品价格是否会有所下降?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推行“两票制”的目的所在。从“两票制”前后的利益分配群体图(见图1~图3)可以明显地看出,中间的环节减少了,为压缩费用和降低药价赢得了空间,使政府相关部门能做出合理的定价。
52“两票制”推行的意义
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一直走在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前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5年“三资”性质的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 047.9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4.70%。 “三资”性质的医药工业总资产占医药工业总资产的21.4%。外资的进入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为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在华迅速扩张,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负面效应,制定相应的外资规制政策势在必行。
1 外商直接投资对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剖析
1.1 削弱本土医药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外商直接投资现代化学派的观点,外商直接投资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但在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黄静[1]运用包络分析对我国工业1999-2003年间22个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中指出,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仅仅排在化学纤维制造业之前。周剑[2]采用横截面数据,对2004年7个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也并不明显。并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还会产生挤出效应与替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利用技术垄断(如专利技术、优先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和技术壁垒对本土企业进行排挤,外资研发机构的吸引人才、购买研究项目对国内研发机构的排挤,则可能会遏制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2 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外资直接投资企业依靠不断引进的新药以及原研药,基本上占领了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如肿瘤治疗领域、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相关数据表明:2002-2006年,我国重点地区典型医院用药市场中,外资、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31.67%上升到2006年的40.16%。5年间外资和合资药企在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5%,远远高出国内企业。2007年,在全国医院购入药品金额较多的前10家厂家中,有一半是外资和合资企业[3]。而我国数千家本土的医药企业只能在低端的仿制药市场进行竞争。
1.3 部分领域形成外资垄断
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通过优势技术、优惠政策、成功营销在我国的医药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在部分产品领域已经形成了行业垄断的态势。如在胰岛素市场,主要被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占据。2006年,在本土23亿元的胰岛素销售市场中,诺和诺德实现销售额19亿元,市场份额高达82.6%;礼来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亿多元,市场占有率达13%以上;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占有1.3%的市场份额。国内生产企业只占4%左右的市场份额[4]。在外用抗真菌药市场,19个城市的样本医院用药数据表明,咪康唑的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7.4%,而在众多厂家中,西安杨森的达克宁占有89.4%的市场份额,行业垄断地位十分明显[5]。
2 外商直接投资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2.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虽已出台,但不少规定较为空泛,对于外资进入及并购没有明确而细致的约束。
2.2 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
虽然我国已于2008年1月1日实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有所改变。但在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了诸多的超国民待遇,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抑制了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最典型的是在药品价格的制定方面,现行的药品价格制定法律依据主要是原国家计委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2000年),第六条规定区别GMP与非GMP药品、原研制药与仿制药、新药和名优药品与普通药品进行定价,优质优价。其中,剂型规格相同的同一种药品,GMP药品比非GMP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40%,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而现在原研药的定价显然已经远远超出该范围,其价格往往是仿制品的3~4倍,以奥美拉唑20 mg×14粒为例,2007年8月7日后国家限定其最高零售价为206元,而同期国内仿制品的国家限定最高零售价仅为63.8元,原研品是仿制品的3.2倍。
2.3 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
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造成冲击的重要原因。我国医药产业由于实行市场化的时间还不长,医药企业在规模上、技术水平上、经营能力上,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都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我国共有医药制造企业5 368家,工业总产值为5 018.94亿元,产值平均规模仅为0.93亿元,与国外的制药企业相比,此数值偏小,大约只有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平均规模的6%[6]。同时国内企业在管理水平、方法、手段、制度等方面不如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资金不足,设备较为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
3 应对我国医药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对策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医药产业带来正面效应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并对利用外资加强监管,制定相对的政策措施是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
3.1 合理地制定外资引资政策,正确引导外国直接投资的投向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进行修订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做了初步规定。但其中部分规定过于空泛,应继续完善,特别对限制、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的规定应加以明细化,具体列出外商可投资的比例、金额大小等,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进一步调整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产业导向,规定外商在中国医药行业投资范围。同时,在产业政策的框架内,积极鼓励外商对医药行业进行投资,促进中国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的国产化速度,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质量和营销管理方式,降低外资风险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3.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行为监管
第一,在实施《反垄断法》后,应继续完善《公司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企业并购法律规范体系,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合理利用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合并豁免,防止可能出现的外资市场垄断。第二,要注重对外资经营行为的监管,严格监管外资利用品牌垄断,通过不法手段挤压医药商业,攫取行业利润的行为。第三,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加强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与外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和管理,严防外资调节利润、逃避税收等行为,并适当借鉴国外的规定,适时制定反转移定价税法。第四,注重现行法律法规的客观影响,2007年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客观上对外资造成了利好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外资挤压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3.3 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药品定价的过程中,外资药企以药品专利、巨大的研发投入、产品质量好等理由与国家价格管理部门进行博弈,往往获得较高的药品定价。在药品过专利期后以“原研药”的名义“游说”,影响政府决策,继续获取超高的药品价格,获取高额行业利润。巨大的内外资产品价格差异迫使内资企业丧失行业的高端市场,致使国内药企陷入了“做低端市场,无钱投入研发,继续仿制药品,还做低端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药品只有专利药与通用名药之分,处在专利期的药品享受定价方面政策扶持无可厚非,但过了专利期的外资药品还在定价方面享有特殊权利,并享受价格保护,这种情况不合理。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应在地方性法规中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对那些影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隐性超国民待遇现象(如部分地区医药招标中,外资企业产品落标后可以通过备案采购重新进入医院)作一合理调整。
3.4 扶持本土医药产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
扶持本土医药企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竞争力是应对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最根本途径。根据我国目前医药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对本土医药企业的扶持,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应该主要放在这几个方面:1)积极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企业数目众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的规模小,无法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无法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建立我国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作用,是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重要途径。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技术内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是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医药企业无力进行单独的新药开发,因此必须建立灵活的科技创新网络组织,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制药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合理分工的网络结构体系。3)推进医药产业相关基础、中介服务的建设,实施地区产业集聚效应。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低信任度、高交易成本等制度方面的缺陷,使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而忽视外部资源,从而使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奏效。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规划、建立相关公共平台、联系网络以促进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优化医药产业的竞争结构,减少重复研究及投资,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本文着力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消弱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部分领域形成垄断,可能威胁我国医药经济安全。本文分析了这些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在外资在华布局基本完成、医药产业价值链不断转向我国的今天,各级政府在吸引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上应充分考虑其负面效应,权衡利弊,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规避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静.技术特征不同行业中FDI技术外溢效果的考察――基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2):22-27.
2 周剑.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七个行业的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7,(1):77-79.
3 陈国东.二元市场格局提升外资业绩[N].医药经济报,2008-01-28(F02).
4 高宏伟.国内胰岛素市场――整体规模蹿升本土产品图强[N].中国医药报,2007-07-05(B03).
5 王磊.抗真菌外用药主诊皮肤病[N].医药经济报,2008-01-28(A16).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2008年上半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严格收支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公共财政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和保障作用明显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认为,上半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截止6月底,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1.7亿元,占年度预算的63.4%,较上年同期增长30.6%,增收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6亿元,占预算(18.5亿元)的68%,较上年同期增长32.5%,增收3.1亿元;市本级收入完成5.5亿元,占预算的65.8%,同比增长31.8%,增收1.3亿元。财政收入提前一个多月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开创了10年来财政收入的最好水平。
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9亿元,占预算的53.7%,较上年同期增长38.4%,增支7.7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3亿元,占预算的52.7%,较上年同期增长41.9%,增支1.6亿元。
一、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有所加快,增速在全省位次比去年同期普遍前移,大部分指标增速位居全省中前列,经济的健康运行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加强重点行业征管力度,大力清缴欠税,堵塞收入漏洞,做到了应收尽收,确保了财政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全市财政收入在去年高增幅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二)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上半年,财政收入较上年增长32.5%,主要得益于税收收入。全市税收收入完成9.3亿元,增长37.1%,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由上年的63.7%提高到今年的73.7%,提高了10个百分点。增幅仅次于商洛,位列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占CDP的比重由往年的不足8%提升到10.5%,比上年高出2.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市财政收入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进一步提高。
(三)支柱产业稳定增长,拉动收入增长效果明显。1-6月份,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均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推动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38.6%,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产量销售增加,入库增值税2.96亿元,增长94.5%,成为财政增长的主力军;化工行业产销两旺,入库税金7,231万元,增长53.4%;医药行业增长强劲,入库税金5,985万元,增长52%。
(四)第三产业活跃发展,为收入提高作出突出贡献。上半年,我市地方主体税之一的营业税大幅增长,全市累计入库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3%,增收1.2亿元,占到税收增收总额的48%,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
(五)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支出得到保障。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7.9亿元,占预算的53.7%,较上年同期增长38.4%。重点支出项目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等较上年增幅分别为22.1%、50%、122.2%、64.7%,无论是支出进度还是支出增幅均有所加快。财政支出快速增长有力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市政重点项目等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有效的促进了全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上半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无论是收入的数量质量,还是财政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都是历年来最好的。但从全年情况看,我市在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突出反映在:一是由于国家对土地和信贷的闸门控制更严,导致项目建设用地和企业融资更为艰难,不利于新项目的引进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国家税率的调整影响我市财政收入的增加,其中: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调整使全市减少收入近2,000万元,利息税税率下调影响个人储蓄税也在2,000万元左右;三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我市纺织行业利税的增加。
(二)重点企业税源萎缩,规模企业正在建设。目前我市三个重点税源企业,彩虹集团、石油助剂厂和渭河发电厂因油价倒挂、原料涨价、企业成本上升等因素致使利税大幅下滑,严重影响了市本级收入的增长。而多晶硅、二甲醚、子午轮胎等一大批规模企业正在建设之中,仍未投产见效,对税收的贡献在明后两年才能逐步显现。
(三)县区发展不够平衡,财政改革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从财政增长幅度上看,有的县区完成任务较好,特别是长武县已经提前半年超额完成了全年的任务,而有的县区则刚过半。从收入结构上看,部分县非税收入比重过高,财政增收基本上靠非税收入拉动,收入结构极不合理,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加之债务负担沉重,使财政运行风险加大,许多政策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部分县区财力明显不足,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大型稳固财源少,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另外,部分县财政改革的步伐不快,部门预算尚未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仍未启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财政支出增幅较快,支出压力不断加大。突出的反映在:一是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投入压力增大。几年来,市财政从各种渠道已先后投入10亿多元用于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规划、道路管网和景观绿化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兰池大道今年将开工建设,也给财政支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二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市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抗灾减灾,而灾后重建仍需大量资金的投入。三是“民生工程”支出资金缺口增大,为落实下达的配套资金任务,我市需筹措资金4.3亿元,新增支出3个多亿,这对市县两级财政构成了很大的支出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为了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针对上半年全市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要不断提高税收收入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坚持把财政收入“做大、做强、做实”。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收入增长观,正确处理好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要做实财政收入,不能为了追求财政收入的高增幅,而加大非税收入的比重。此外,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增加来自第三产业、规模企业的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份额。
(二)准确把握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各级政府要研究、利用好政策,制订好措施,建立好机制,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投资机遇,按照“争取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加大争取一般转移支付时,大力争取中省资金对我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倾斜力度。力争使我市的财力性补助和重大项目投入不断增加,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外,各级财税部门要深入学习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高度关注增值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制度的改革,认真测算各项税制改革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及时研究应对措施。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财税增收能力。一要继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水平。各级政府要利用现已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增值和财政、农民增收。二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要立足全市资源优势和行业基础优势,促进重点行业的优化升级,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对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或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三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兼并、重组、联合力度,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和整体竞争力,力促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开拓效益财源,努力壮大财政总量。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地方旅游、餐饮、商贸业的扶持与发展。结合咸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现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整体上讲,旅游资源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今后应在景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在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及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规模销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提高三产占GDP的比重和税收贡献份额。通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低税率产业比重,提高高税率、高附加值产业份额,增加财政收入。
一、家族企业的界定
在我国,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可以把家族企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家族企业应是家族目标与企业目标基本一致,终极所有权仍属于一个家族及其联盟所拥有,关键权力均为家族组织的核心成员所把握,从而保持家族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广义上的家族企业,是指具有家族管理形式的民营企业等经济组织形式,其主要标志为家长制管理或称家族式管理,企业家具有绝对权威和控制力,地位等同于家庭里的家长。这类企业不仅包括狭义上的家族企业,也包括准家族企业。
二、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
西方财务理论界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差不多有近百年历史了,相关研究所提出的各种理论中最著名的当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里亚尼和米勒共同提出的MM理论了。但这一理论有着严格的假设前提,即是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定条件下成立的。MM理论在受到实践的挑战后做了修正,受到了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在交纳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MM理论得出的修正结论是:负债杠杆对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确有影响,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则企业价值就会最大,而融资成本最小。也就是说,最佳融资结构应该全部是债务,不应发行股票。
MM理论关于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影响的这两个极端性的论断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合。后来发展起来的权衡理论考虑到负债增加所带来的税收抵免效应,同时还考虑了其给公司带来更高的破产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负债增加的初期税盾收益要大于破产成本的增加,此时负债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价值,当负债增加到某一特定水平后,破产成本会显著上升而远远大于所带来收益,从而得出负债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负影响的结论。相对于MM理论的结论,权衡理论显然更接近现实,它同时暗示在现实条件下公司的最佳负债比例介于0~100%之间,公司只有适度负债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并最终确定自己的最优资本结构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三、我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现状
家族企业在创立之初,起步资金都是从家庭内部筹集,也有从各方亲戚朋友处借得的,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处借贷筹集的少之又少。通过对一些著名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及股权分布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结构单一。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首先就在于结构非常单一,而其结构单一又表现在:自筹资金比例过高,也即权益性资金的比例过高,而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筹集的债务性资金比例太低。
(二)股权集中度过高。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权益性资金内部结构的单一,即股权的集中程度过高。通过对国内几家上市家族企业股本结构的研究分析,会发现除上市较早的天通股份外,其他家族企业家族资本均占控股地位(即大于总股本的50%),其中太太药业家族资本更是占据了总股本77.18%的份额,远远超过了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其他如用友软件主要股东王文京控股达60%、康美药业主要股东马兴田控股达45%等,在这些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明显。
(三)负债比例两极化发展。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还表现在负债方面,在诸多家族企业中虽然说基本上都是权益性资本的比例较高,但负债筹资的表现却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积累和向银行贷款或者是向朋友借债完成发展所需资金的筹集,因此这类家族企业呈现很高的负债率;与那些中小型家族企业相反,得以上市的家族企业却采取了较低负债率的资本结构。通过对上市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除了红豆股份和新希望超过0.4以外,其余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都在0.3左右,最低的是大连创世,仅0.0893。此外,还可以看到,较低的股权集中度的天通股份采用了相对较高的负债率,而较高股权集中度的太太药业采用了相对较低的负债率。
四、影响我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
家族企业资本结构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特征,是有一定原因的。下面我们从行业特征、规模、股本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一)公司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经营方式、融资模式、行业的竞争性程度以及所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其资本结构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例如,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太太药业、康美药业、迪康药业等家族企业均有较低的负债比例,而钢铁、电信、航空、天然气等国有垄断行业,由于国家财政金融扶持均有较高负债。
(二)公司的规模。非对称信息资本结构理论认为:相对于小企业而言,人们对大企业的了解更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低。公司的规模越大,说明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也会越广,业务的广泛性可以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从而公司破产的可能性越小,破产成本也就越低;反之,破产成本也就越高。Kim指出,公司的破产成本与公司的资本结构密切相关,破产成本低的公司倾向于负债融资,因此按照Kim的理论,公司的规模应与公司负债融资的比例正相关。
(三)公司的股本结构。公司的股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选择有效率的治理结构近似于为企业选择了一个恰当的资本结构。在很多上市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都是居绝对控股地位的第一大股东。在这样一种扭曲的股本结构下,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功能注定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必然也会反映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按照Jenssen和Meckling的理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有过度投资、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倾向,因此公司股权的集中程度越高,负债融资的比例也将是越大的。
(四)公司的治理结构。我国家族企业存在着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很多公司的大多数董事主要来自于家族成员,董事长与总经理也是由家族中持股最多的成员兼任。有关的实证分析证明,随着股权集中,内部董事所占的比例增大,而董事会拥有聘任、监督公司经理的权力,对经理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对经理人员做出奖惩决定,董事会中经理人员比例过高将弱化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作用,而债务对经理人员具有约束作用。
(五)公司的营利能力。盈利性越强的公司,其留存收益(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会越多,按照Myers和Majluf融资排序理论,公司利用留存收益来进行融资的成本要低于负债融资,而负债融资的成本又低于股权融资。因此,营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利用留存收益进行融资的倾向性就会越强,相应的负债融资的比例就会越低。
(六)公司的信用资源。信用资源不足是我国家族企业融资障碍的一个重要诱因。家族企业信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方面。绝大多数家族企业固定资产少、经营规模小、流动资金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难以形成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因而当需要融资来补充流动资金时,家族企业只能通过自有资产作为担保来向银行借款。
五、优化我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途径
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公司成长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优化家族企业的资本结构,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家族企业加以规范;其次还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改善家族企业的融资环境,同时家族企业内部也要重新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以促进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改善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变当前家族企业的股权分布,使家族股东的股权适当分散化和外部化,由绝对控股变为相对控股。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关证券法规,要求家族企业在申请上市时,必须引进两个以上的非家族成员的战略投资者,且每个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企业总股本的10%,以起到有效分散股权的目的。这种股权适度集中,并且有若干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将最有利于有效监督和激发经营者的工作动力。这是因为在家族绝对控股时,家族成员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督者,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而在股权高度分散时,中小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不想独自付出监督成本,会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只有在家族股东和若干大股东相对控股的情况下,大股东因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权而具有监督的动力,并且其监督收益大于监督成本,同时经营者在股东的监督下,不得不努力工作,否则将面临随时被撤换的风险。
(二)规范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要以新思维和新观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在家族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如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用工制度、企业财务制度、企业民主制度,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之路。严格实施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在人员、财务、资产上的三分开,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赋予其更大的职权,使其可以参与企业管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以公司股份奖励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使他们能够分享企业利润,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调动企业法人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企业凝聚力。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16.6%,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省内分布的动、植物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为27亿公斤。有药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2000年末黑龙江省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7位。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产品,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的就达23种,产值超亿元的有15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仍将继续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
XX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为发展医药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102科、215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田鸡、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等9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龙胆草、苍术、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76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寄生、巨麦、白鲜皮、地榆、益母草、升麻等120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12.5万吨,周边市县中药材年蕴藏量在30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种植历史悠久。XX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甘草、柴胡、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万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区位优势明显。XX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285公里,距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市仅12公里。滨绥、图佳铁路、201、301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20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220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XX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电力充足,水质优良。XX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全市有大小河流144条,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工业基础坚实。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XX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依托黑龙江省第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区,辟建了医药加工园区,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科技支撑。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具有资质的制药企业进驻XX,现已有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制药、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6户制药企业入驻医药加工园区,全市制药企业达到8家,总投资近2.1亿元,年产值达到3.4亿元,生产药品剂型11种,药品品种37个。全市已有25户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坚持“以药兴市,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实施医药工业园区、北药种植养殖基地、药材市场和药业关联产业等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把XX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全国北药种植基地、药品流通和中药材(品)集散地。
(二)遵循的原则
1、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医药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起来,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药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药业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将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把XX建成药业大市和药业强市。
3、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原则。政府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角色,引导规范企业、北药种植户成为产业发展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药业发展。
4、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从XX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北药名优产品的同时,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利用医药产业生产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进军,在化妆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产业方面取得新成果,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医药经济新格局。
(三)任务目标
1、总的目标
到2010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5.3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
(1)北药生产。按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XX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拓展药用动物养殖领域,为北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2)药材(品)加工制造。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把XX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
(3)药材(品)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XX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黑龙江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以GAP、GMP、GSP为目标,铺摊子、搭架子,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企业、农户三赢机制,形成产供销、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平贝、五味子、刺五加3个品种GAP生产基地,扩大北药试验示范研究,扩大良种基地面积,北药种植面积达2.1万亩。在药业企业已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药业集团公司。制药企业总数达到15户,产值8亿元,税收5000万元。
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跨越式地提高XX药业的功能和地位,把XX建成黑龙江乃至全国北药原材料种植示范基地、药品(材)加工制造基地、药业流通及信息中心、药业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中心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5.3万亩。建立种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11个。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版权所有
三、重点规划任务
1、合理规划,加快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局作用,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大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道地药材,扩张优良品种种植(养殖)总量。积极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育种方法、植株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管理方法及高效无污染、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种苗。在育种基地上推广应用示范新品种小规模栽培,实行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GAP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严把质量关,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喷灌、蓄水池、温室和大棚等设备设施,满足基地生产需要;积极与省医学院、省中医学院、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开展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从生产、粗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样品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发现药材质量变异和缺陷,从而建立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和调整,到2010年,在横道镇建立5000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2万亩的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XX镇建立2000亩的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8000亩的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XX镇和柴河镇建立2个500头的鹿养殖基地、柴河林业局和长汀林业局建立2个1万亩的林蛙养殖基地、柴河镇和XX镇建立2个300把的蚕养殖基地。在保证制药企业药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种植(养殖)品种优势,不断扩大辐射区,增加基地面积。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积极开展北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防虫治病、收割晾晒等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北药产业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流通渠道,调动流通领域经纪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北药协会发展到9个分会,覆盖面达到100%。五是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在长汀、横道、柴河、二道、三道建立刺五加、五味子、林蛙三大品种的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实现我市野生药材永续利用。确立北药发展利益机制,凡是涉及到森工局和山市种奶牛场的有关北药发展事宜,由市政府统一进行协调,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2、强化措施,创建现代药业工业企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突出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GMP改造,大力实施调高、调优、调强、促大等战略措施,使药业企业得到升级,加快发展。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制药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并积极进入临床。各企业都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药品科研机构、医学院校联合挂靠,达到人才、设备共享,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通过入股、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技术和实力。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帮助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要按照国际FDO标准进行生产,在药品包装、工艺、原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要不断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打入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打破不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实行产权整合,推行强强联合,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以药材公司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药材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经销大户到大型药材市场设立窗口,不断拓展销地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GSP认证,提升企业资质。加快企业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50%以上。完善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总经销、区域、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积极引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逐步收购或控股一些重点城市的医药批发企业或配送中心,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村村通”、农业信息网和农业技术110,广泛宣传我市北药资源、政策信息,通过网络加强与各大制药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抢抓机遇,强化营销,迅速抢占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联牌经营,通过“联牌、靠牌、引牌”,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五是发挥政府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解决地区分割、流通不畅,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以开拓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北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解决卖药难问题。
4、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制药企业要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程序化、自动化。完善拓展药业行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部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信息、信息查询。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做到仿中有创、创中有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较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完善市职教中心功能,建立培养初级药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医药产业人才开发,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讲学,培训科技产业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培养我市掌握现代化科技的新一代药农和专业技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重视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厂长经理,积极鼓励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深造、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药业科技和管理队伍。争取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初步形成稳定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医药行业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的XX市医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药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制定全市药业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部署和组织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制药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加速推进药业产业发展。下设3个专题推进组。①北药基地建设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农委、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负责制定基地发展目标,进行组织协调、种植落实、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农委牵头负责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由市林业局和柴河、大XX、XX3个森工局负责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②药业加工组。办公室设在经济局,组长由主管工业和主管开发区的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经济局、药监局、开发区、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企业改造任务的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等。③企业流通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药监局、经济局、农委组成。负责组建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规划任务,各乡镇也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乡镇药业发展规划,为全市药业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2、强化政策扶持。①建立医药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新药研发、贷款抵押担保、奖励为研发新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等。②各部门围绕我市北药资源积极向国家、省申请资金、项目,并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北药基地建立、发展。③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当贴息。④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⑤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⑥对获得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⑦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家属就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⑧新建制药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领办,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⑨针对企业特殊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优惠。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商招商。通过政策、资金手段,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建立XX市招商引资工作良好信誉,依托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宣传纽带作用,积极向外联络,吸引外来企业到XX投资办厂。二是定向招商。根据北药种植基地及品种,由药监局、科技局、农委负责,确定重点开发领域,以优势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加强对全国制药企业的了解,重点选择东北区域、兼顾全国制药企业,主动出击,宣传资源、政策、区位等优势,吸引投资。计划、经济、药监、科技、农委等部门每年要与4—6家企业有实质性洽谈。三是上门招商。根据搜集整理的制药企业信息,由药监局牵头,经济、计划、科技、农委、开发区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制药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分片上门招商。四是委托招商。由招商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知名的医药设计、药品经销商、科研部门作为全市的招商,利用自身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要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药材市场、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不定期召开药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宣传XX的资源、项目和政策,为拓展XX知名度,加快药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近期重点任务版权所有
为强力推进药业产业发展,实现本规划预期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做大北药种植基地。推进北药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2005年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0.9万亩。主栽品种平贝3500亩,五味子500亩,刺五加3000亩,黄芪200亩,沙参650亩,龙胆草700亩,防风150亩,鹿存栏500头,养蚕500把,养殖林蛙面积1万公顷。一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保证北药产业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关于北药发展的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北药发展专项贷款,制定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政策,在北药基地生产上开展农业灾害保险,逐步建立北药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在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联结上,重点尝试企业与农户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照企业要求,从基地北药品种的选育、引进、种植(养殖)、加工、产品包装、商标、质量标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调控、统一规范。严格执行野生药材资源管理有关规定,对全市野生药材资源区域、采集、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实现野生药材的永续利用。二是坚持标准,基地示范,实施北药品牌战略。北药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要做到与中成药企业原料供应、商业企业货源供应相结合,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龙胆草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药监局对药材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药材生产符合GAP质量标准。2005年在横道镇二十二村建立2000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在柴河镇长石村、XX镇马北村建立2个蚕养殖基地,2006年做好平贝生产示范基地GAP认证前期准备工作。以我市农友北药开发研究所为基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北药新品种和优良品种。2005年重点种植北黄芪、北龙胆、北防风等品种,平贝选用本地野生驯化的品种,刺五加选用所在地块野生品种,五味子选用一串红。实施北药种植品牌开发工程,2005年、2006年重点打造林海雪原、威虎山、横道二十二平贝、山市五味子、三道北芪等品牌,扩大我市北药种植、原料生产、产品开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强化服务,完善功能,提高北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建立和完善北药产业的服务体系。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加大对北药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2005年培训率达到90%以上;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促进北药种植规模化;建立北药产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5年建立二道、横道2个镇级北药协会;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提、销等有关情报信息,准确预测和分析药材市场,引导药农有计划发展北药生产。
关键词:总部经济;产业发展;重庆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4-0152-05
21世纪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是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城市竞争趋势明显加强。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总部经济就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部经济是中心城市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是在区域之间存在资源禀赋差异条件下,市场对区域间资源进行再配置的表现形式,是高级形态的产业集群。总部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劲引擎。
一、重庆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打造总部经济的最佳场所,是西部对企业总部最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据来自国际知名的房地产调查、服务及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2005年对200家500强企业在中国投资战略以及扩张时间表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未来两年内,重庆市场对世界500强的吸引力将位居西部第一,在全国的排名甚至将会超过深圳与广州,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而居第三位。重庆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基于如下优势。
(一)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最大、最本质的优势,其他优势都是派生的优势。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地处中国的中西部结合部,承东启西。正足这种区位优势,是西方国家在19世纪选择重庆作为通商口岸的根本原因,也是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根本性条件,从而成为总部氽业高度聚集的最有利条件。
重庆直辖后,中央为了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推进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加大了重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数任市领导均把大兴交通作为振兴重庆的切入点,数次修订重庆交通规划,1997年规划到2020年实现“一环四射”,2000年改为到2020年实现“二环八射”,到2003年又改为到2010年实现“二环八射”,使公路交通建设不断提速。同时,黄镇东同志仟市委书记后,又十分强调重庆的水运优势,提出到2010年建成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的目标,为此实施了长江干线、嘉陵江、乌江支线的“一干两支”航道骨架的建设,及重庆主城、万州两个上枢纽港和涪陵、江津、奉节、合川、彭水5个重要港口的建设等,尤其是以寸滩港为龙头的集装箱港口建设。
交通建设的提速,提高了晕庆交通的便捷性、通达性,使重庆区位优势所积蓄的市场潜力进发出来。
(二)直辖优势
1.西南大区的撤销成就成都成为西部地区总部高度聚集地。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重庆由四大中央直辖市变为四川省辖市。成都在成为四川行政中心的同时,也接过了重庆直辖时在西南地区所承担的经济调控职能,原设在重庆的西南地区的管理、调控机构如电管局、民航重庆处(西南管理局)等陆续迁往成都,设在重庆的大区银行的撤销增强了成都的金融调控权,设在成都的商业采购、批发机构层级均高于重庆;由四川行政中心地位所决定,各省政府驻川办事处理所当然设在成都,外省企业办事处也主要设在成都。由此奠定的良好基础,使得改革开放后成都继续受益,在相当长的时期,外商投资企业西南地区总部首选成都。使得成都成为西南地区总部高度聚集地。
2.直辖市确立了重庆在西部最高的政治经济地位。1997年,重庆再次成为中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确立了在西部的最高政治地位。重庆除了承担中央交办的三峡移民、国企改革等四件大事外,还要承担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担,成为撬动西部大开发的支点。重庆这种地位的确立,将构成重庆成为西部地区总部高度聚集地的政治经济基础,增强对外地或外资企业地区总部迁移或设立的吸引力。
(三)市场优势
依托自身特殊的区位优势,重庆有着以川、滇、黔、陕甘南部等长江上游流域地区为主要辐射区的纵深的市场腹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区位优势逐步转化为市场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聚集辐射力。
重庆有西部领先的步行商业街群,创造了全国闻名的重庆模式。解放碑步行街为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西部第一街,2005年商圈以101.45亿元的社会零售总额在西部遥居第一;观音桥步行商业街是全国有名的“公园+广场+步行街”三位一体的生态商业街,2005年观音桥商圈社会零售总额42.92亿元,也超过成都第一商圈春熙路(36亿元);三峡广场商业步行街是全国步行商业街中有名的文化休闲商业广场。
拥有西部最大的商业批发企业及零售企业。即最大的批发商――重庆商社;最大的零售商――重庆百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零售超市家乐福;全国医药行业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和平药房。
市场优势及形成强大的的聚散力,加快推进着重庆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是相关企业总部聚集重庆的有利基础。
(四)开放文化优势
开放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吸收、融合异质文化的先进性,从而构成吸纳总部入住的有利文化基础。
1.大江大山造就了重庆开放的文化基础。两条大江交汇于重庆主城,水的灵动及人的亲水性赋予重庆文化永不停息、兼收并蓄的特质;群山包围着重庆主城,山的厚实赋予重庆文化包容力极强的品格。这都是开放的文化特质。正因此,重庆历来站在西部开放的潮头。
2.八年抗战成功进行了“海纳百川”的演绎。八年抗战期间,随着东部地区的沦陷,政府迁都重庆及抗日联盟的结成,工商各业、社会各界、各种党派、各色人种齐聚重庆,使重庆成为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来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国内齐鲁文化、关陇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融。尽管时间仅八年,但影响是深远的。
3.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立将再现开放文化优势。重庆直辖,重新确立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定位。经济中心的实质是区域内外各种商品及要素高度聚散之地,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地。开放的城市文化使多种文化能够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
4.完善的配套体系。(1)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聚集平台。以重庆两个国际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新区、西永工业园区、长寿化工园及 30个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搭建了高水平的制造业聚集平台,形成了汽车摩托产业、天然气化工、铝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家电业等完整产业链。(2)形成了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GDP中所占比重都很高。在重庆城市的发展及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主城已基本形成了围绕总部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覆盖了金融、保险、会展、商务、物流、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都市发达经济圈2005年达51.82%,特别是渝中区达88.48%。
二、发展总部经济的意义及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一)实现城市功能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现实途径
发展总部经济符合城市资源特点,能够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区高级人才、科技、信息、市场等高端资源的优势,规避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短缺及一般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常规资源劣势,在实现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的前提下,推进经济发展。
(二)提高税收贡献、增强政府调控力的需要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经济对区域税收的贡献,不仅包括总部企业自身创造的直接税收,而且还包括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创造的间接税收。
总部企业对所在区域贡献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印花税等。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税源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与总部企业地域上形成分离的子公司、分公司贡献的税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企业总部,形成总部企业对其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总部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的控制权、转移定价等方式,将总部企业自身创造的税收。从总部企业转移至其他地区的子公司、分公司。但不管哪种方式,从总体上讲,这些税收大量会留在总部企业所在区域。
总部企业给本区所带来的巨大税收贡献,无疑会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更多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举措
1.有利于优化制造业存量资源。由于受土地的制约,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开始纷纷向周边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转移。总部经济为这些企业的战略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将企业的“生产基地”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迁移的同时可以把企业总部,包括管理、销售、售后、技术等总部职能依然留在中心城区。
2.带米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高效链接与融合,使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就可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不仅表现在某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更表现在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对GDP的贡献。随着总部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高效链接与融合,使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会得到调整,新兴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将居于主导地位。总部经济通过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由制造业重心转向服务业,从而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演进。
3.对合理配套半径之内的生产制造提出需求,带动川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提升城市的中心地位及产业层次。总部经济有利于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之间构建“总部一加工基地”产业链条,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制造业竞争力。以重庆为例,可以住渝巾区、江北区为总部企业聚集区,强化研发、设计、营销和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总部功能,以北部新区、九龙坡区等为制造基地;从更大区域看,以城市中心为总部聚集地,以北部新区、渝北区、长寿、涪陵、北碚等市内区县乃至四川省达州、广安等市外地区为制造基地。在带动这些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重庆的中心地位及产业层次。
4.有利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总部经济拉动消费主要体现在:一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消费;二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部经济的发展本身会充分利用该区域的智力人才优势,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相关就业岗位。
三、重庆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产业层次的战略举措
(一)总部经济发展的依据
根据区位特征、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总部经济的发展态势也应有所差异。重庆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应依据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庆城市的等级。一定层级的城市应吸引相应等级的企业总部。
二是重庆的比较优势。包括交通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劳动力素质优势、信息优势、创新优势以及体制优势、特殊政策优势等。要瞄准产业对象,根据城市的比较优势制定总部经济促进政策。
(二)总部经济发展目标
立足重庆、影响中国西部,西部总部经济的高度聚集区。到2010年,构成西部总部企业密集度最高的西部最大总部经济基地。
(三)重点吸引的总部层级
1.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跨国公司在西部或两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物流采购和分销中心,商业、金融及咨询等服务企业总部。
2.东中部地区企业区域总部。着力开拓西部市场的东中部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区域总部或其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行政总部。
3.以西部为主要市场的东中部地区企业总部。随着东部产业升级及西部市场潜力的逐渐挖掘,部分东中部企业会逐渐把业务重心放到西部。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这类企业有可能将总部也迁移到西部。
4.西部地区企业总部。总部与制造基地的分离已成为普遍的分工模式。正如全国各地企业总部向上海、北京迁移一样,西部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地方的企业也会发生外迁。但是总部与制造基地有合理的配套半径,跨度太大不利于有效进行调控和配套。重庆优越的区位及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是吸引西部企业进驻的有利条件。
5.市内大企业总部。
(四)总部经济的空间布局
以企业总部对城市区位及服务配套需求为依据,主要依托老城区,重点建设解放碑CBD、江北CBD、北部新区、观音桥商圈、九龙园A、B区。建成以商务写字楼、微型总部园、总部园(商务花园)为载体的各具特色的总部聚集区。
从国内外实践看,微型总部园土地占有不多(几十亩即可),一般处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周边有良好的商务设施和便利的交通,由若干栋低层建筑组成,以独栋出售的形式吸引总部进驻。
总部园占用土地要求相对较多,一般在数百亩甚至上千亩,坐落在城乡结合部,要求交通方便、土 地成本相对较低,周边能够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生态环境也较好;发展方式上,一般在原有高科技园区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建立,周边已有产业集聚和设施配套;资源配套上,要求软件平台和硬件设施并重,区域必须要有过相应的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广告业、市场调查、咨询业、会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业、交通配套,也应该具备完善的人居环境,要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建筑形态上,遵循商务花园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优美,以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低层办公楼群,周围环绕优美的园林环境为特征;租售形式上,采用独栋出售、出租或出租土地自建总部大楼的形式,突出个性化和品牌效应。
四、发展总部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软环境,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树立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政府精简高效与廉政务实的形象对于总部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重庆总部经济的发展中,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减少政府行政性审批,实行差别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法规制度环境建设,为跨国公司的入驻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软环境。
(二)调整有关政策,促进总部经济和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些小地方出了大企业,总部或者一部分总部的功能迁移,按照现行的政策,税源也要跟着走,这方面政策应该有一些调整和协调,在走和不走的部分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作为引入区,对总部迁移进来所可能得到的税收,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要协调处理好总部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这样才能对企业发展有好处,对各个相关地区都有好处,使各个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进一步加强围绕公司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现代化的金融网络,专业化的咨询、会计、法律、研发、金融、营销、物流等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组织等,是企业总部进行有效的战略价值活动的有力支撑,也是满足总部人员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
(四)加强总部聚集区与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合作
加强重庆总部聚集区与港城工业园、北部新区经开园及高新园及其他周边乃至远郊区工业园区等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合作,形成总部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产业依托。
(五)全力推进城市建设,打造体现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增大企业总部集聚引力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塑造便利重庆。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要着力建设便利通达重要交通枢纽如寸滩港、龙头寺客车站、太平冲编组站的城市道路等。
2.体现多元化的城市建筑风格,塑造靓丽重庆。通过别具特色商贸楼、酒店式公寓楼、星级酒店、写字楼、文化类博物馆、商业文化广场,充分展现重庆现代滨江都市新形象。将重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现代都市和历史遗存风貌的集中展示区,通过别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既要展示现代都市风貌,又要保留古城古迹与历史遗存,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重庆五大商圈建筑设计风格,要充分体现现代都市的繁荣。滨江路设计要体现动感风情特色,要通过建设公园、广场、亲水及观景平台、绿地、绿色步行通道等空间场所,通过可“古”可“今”、可“洋”可“土”的建筑风格,体现动感风情特色。各种专业特色街,要因名、因经营范围来体现自己的建筑风格。
3.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塑造生态宜居重庆。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绿、净”工程,塑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重庆新形象。
首先要搞好生态建设,建设山水园林城区。积极推进铁山坪生态区、鸿恩寺森林公园建设;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中心区、滨江路的绿化建设,除在道路两侧绿化外,还要适当建设新的公园。其次,推进城区净化工程。加大创卫力度,注意市容卫生,建设一批垃圾处理场,建设卫生城市。控制水、空气污染,建设更大能力的污水处理厂。第三,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园,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五、依托总部经济,支撑产业发展升级
(一)产业功能定位
在实现城市功能转换基础上,逐步实现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换。
(二)产业空间布局
1.以总部经济为引擎,全力打造重庆商务中心、重庆北部商贸中心。重庆市商贸业的发展,一定要对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江北城中央商务区、北滨路做到高起点建设、高档次定位,以总部经济为引擎,以商贸为突破,建设重庆“北部商贸中心”。
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空间布局:第一,中央商务区。在由江北城、解放碑和弹子石滨江地带“两点一线”构成的重庆中央商务区中,江北城定位是商务中心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商务办公、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第二,观音桥商圈。观音桥商圈是多业态、多¨类综合性商贸、商务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布局、提升档次,并与解放碑商圈形成错位竞争。第三,专业性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街。扶持观音桥农贸市场,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综合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经营规模向第一冲刺。精心打造各类专业特色街,包括花卉专业街、休闲娱乐美食街、建材专业街等,做足特色、做大规模、做优品牌。
2.以一港一站为依托,三园为载体,打造重庆的现代物流中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立足重庆寸滩港、太平冲货运编组站,打造寸滩物流园,着力引进跨国物流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形成以仓储、运输、货代及相关服务业为一体的中国西部物流中心。
以港城工业园及拓展区为主要载体,打造重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港城工业园重点发展点培育以汽车、电子电器和物流、装备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日化、医药、新型材料等产业,引进欲挺进西部的国际或东部大型电器、装备制造企业。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缺乏具有高端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支撑,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需要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攻关,认真研究重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条件,深入跟踪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动态,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各再打造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同时,以世界500强为主攻方向,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与国际权威的行业协会、投资银行和咨询机构联合,引进跨国公司参与传统产业改造,促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形成能够带动重庆产业结构升级、体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学习苏州工业园的成功经验,探索与日本、韩国的类似区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两区率先突破,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