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示范点

高标准农田示范点

时间:2023-08-28 16:5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示范点

第1篇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全面完成2012年度项目的扫尾工程。2012年度项目从去年10月份开始组织实施,由于去冬今春多雨水天气,总的工程施工进度受到影响。春节过后,我们及时组织施工单位抢时间、战天气,增加施工人员和机械台班,克服一切困难,要求务必在春耕前保质保量完成所有项目。经各方努力,项目在4月中旬已竣工,并于5月中旬完成了县级自验,7月份市里将组织市级验收。2012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268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10万元,建设村、高标准农田2.0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11万亩。共完成新打机电井22眼,衬砌渠道76.55公里,渠系建筑物配套6450座,机耕路29.16公里,改良土壤1.1万亩,农田防护林0.04万亩,技术培训250人次,仪器设备4台(套),科技示范推广0.3万亩。通过对农田进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基本达到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应的要求,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71万亩,新增和改善有效除涝面积0.3万亩,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98.5万公斤,油料4.95万公斤,成为项目区乡镇的粮食核心产区。

(二)认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示范点。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租用500亩左右农田,以合作社加农户形式运作,采取集约化经营方式,打造高标准现代生态农业及产、供、销一套龙的蔬菜生产基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业化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统一进行平整田地、修筑机耕路、新建深水井、开挖衬砌排灌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棚蔬菜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扩张,使其成为我县高标准示范农田上的一朵奇葩。

(三)切实抓好省委书记挂点扶贫村的脱贫帮扶工作。村是天河镇第二个省委书记挂点扶贫的村,也是省、市、县“三级书记”挂点扶贫村。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强卫书记的讲话精神,在省、市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县农发办及时跟进,深入村摸民意,查实情,共商扶贫计策。一是确定发展路子,根据村山多、森林覆盖率高、草场丰富的特点,将山羊产业确定为我们重点扶持的产业。二是构建科学的发展模式。结合去年帮扶的原省委苏荣书记挂点扶贫的村的山羊产业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管理上的不足、发展的局限性等情况,根据天河镇全镇产业发展规划实际,确定了建立“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长效机制,避免“返贫”现象发生。成立天河镇山羊产业专业合作社(包括原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覆盖全镇,不仅带动村村民发展山羊产业,还带动整个天河镇村民发展山羊产业,整体推进扶贫工作,逐步将山羊产业发展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新建、常林两个示范基地,同时,巩固老基地。在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栏舍,实行科学化饲养和规范化管理,使基地成为种羊调配、技术培训和参观学习的平台。三是高位推动帮扶工作。单位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带领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帮扶现场,与镇主要领导和村民共同研究扶持发展之计。组织天河镇和养羊代表外出奉新县学习养羊技术和管理方法。

(四)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帮扶工作。在帮扶镇屋场村建设工作中,帮扶工作组深入帮扶点,与村委会干部、理事会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座谈邀请了村委会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村民代表,通过座谈,全面掌握贫困村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贫困现象,找准致贫因素,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扶贫帮扶对策和建议:一是继续完善村部建设。二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立项对荷包江山塘水库进行维修加固,大坝加高培厚,每个村小组打一口抗旱井。三是结对帮扶。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党员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四是力争立项对养鸡、养猪产业上进行帮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我们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今年项目财政投资已达3000多万元,建设规模达到2万多亩。项目大,涉及的乡村多,将会出现人手不够的局面,技术力量和精力难以满足工作的正常需要。二是经费不足。随着项目的增多,勘测、检查、用车、公务接待等各项开支也越来越多,而项目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不准随意挤占挪用,现有的预算经费缺口较大。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2013年,我县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59万亩,其中:敦厚项目区1.29万亩,澧田项目区1.3万亩。项目计划投资337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150万元。目前已通过招投标确定了设计和监理单位,7-8月将做好项目施工图设计,9月份进行工程公开招投标,秋收完后即组织项目实施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努力将该项目建设成全市具有示范性的亮点工程,为我县项目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第2篇

近年来,四平市铁东区不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在优化种植结构、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畜牧业、特色产业、观光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推动当地农业不断提档次,上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调整种植方向。铁东区以市鑫导向,适应群众消费新需求,坚持高精细作,优化产业布局。全区土地转包面积1259公顷、出租面积1068公顷、托管面积506公顷。同时,铁东区把调整种植业结构作为重点来抓,2016年实现调减籽粒玉米面积6500亩,今年又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已完成调减籽粒玉米面积33600亩,占市农委下达任务的96%。并不断加大水稻、高粱、高粱种、谷子、大豆、豆种、绿皮豆、蔬菜、药材、果树、葡萄、西瓜、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同时,把恢复水田生产作为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立项把恢复转山湖三条灌溉干渠列入全区2017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7500亩,项目竣工后,工程灌溉能力可达2500亩,基本满足项目区域内适合开发水田地块的用水需求。把恢复起来的水田全部用于生产绿色稻米,创建农产品品牌,再现昔日“叶赫贡米”的风采。

推进规模经营。强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种植业生产形式,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突破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模式,引入农业经营龙头企业培育本土种植大户,通过托管耕种、入股合作等经营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区农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98家,覆盖全区行政村70%,吸纳农民6830多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 20.6%,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发展特色产业。全区蔬菜特产面积达到42134亩,总产量7242万公斤,总产值14109万元。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开发了桔梗、林下参、党参等中药材共10余个品种。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实施差异化生产,不断满足市场要求。利用林地发展林下鸡饲养,在石岭镇佘家村封闭林区进行阉鸡饲养,满足社会不同群体对禽产品的需求,目前年出栏达2万只。同时,逐渐淘汰落后畜牧生产产能,实现生态友好型目标。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标准化生产,对那些影响环境、防疫条件得不到保证小养殖场限制发展,或通过异地改造升级,实现人畜分离,环境友好的目标。

发展农业旅游。围绕农业骨干优势产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让农业既能接入加工业的“二产”,也能连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三产”。借助叶赫民俗旅游节、叶赫冰嬉节、转山湖冬捕等品牌效应和慧丽农场、万亩牡丹园等重点项目,把旅游与农业观光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采摘体验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区现有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5个,即:惠丽农场现代农业观光、同旺现代科技农业观光示范园、百花欢乐大世界、塔山花鸟园、叶赫农业生态观光园。(来源:四平日报)

第3篇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会议要求,为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核心示范区建设“百、千、万”工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强化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提升小麦攻关水平,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实现小麦高产攻关产量、质量、效益新突破。

二、目标任务

1、实施范围:重点在S202、S328沿线的*镇等乡镇实施。

2、攻关目标:35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镇、*镇两镇同时各建一个单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攻关示范片。

3、技术推广目标:小麦良种应用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半精量机播率达到100%,施用拔节肥面积达到8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三级”联系制度。县有关领导联系到乡镇、乡镇负责人联系到村、村组干部联系到大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攻关目标。县成立由县长白飚任组长的小麦高产攻关领导小组,县政府办、农委、财政局、水务局、农机化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要结合秋种成立小麦高产攻关领导组织,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明确攻关任务,将面积分解到村、到户、到田块。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高产攻关方案,落实关键技术,确保攻关目标。同时,要以村为单位实事求是编制到户攻关清册,明确攻关农户、攻关面积、攻关品种,汇总并建立电子文档,随同攻关方案一并上报到县农委。县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2、加强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三级”示范,县抓万亩核心示范区、乡(镇)抓千亩核心示范片、村抓百亩以上核心示范点,增强示范效益和带动功能。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长各抓一个万亩高标准核心示范区,乡镇书记、乡镇长、分管乡镇长各抓一个千亩以上连片的高标准核心示范片,小麦高产攻关重点村要抓百亩以上示范点(户)。各乡镇要在巩固上年核心示范区基础上,建设好新的示范区。要加强核心示范区统的服务功能,实行“六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包衣、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半精量播种、统一畦田化种植、统一田间管理技术。按照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综合配套路、桥、涵、井、沟、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中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示范区建设要做到“八有”,即:有永久性示范标志、有技术方案、有专人驻点主抓、有扶持措施、有干群观摩活动、有攻关档案、有攻关农户花名册、有生产过程记录。

3、狠抓关键技术落实。配套良种良法,切实抓好“四防”技术应用。一是应用优良品种、适期播种、适时化控、施好拔节肥,防止倒伏。中北部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导,重点推广新麦18、豫麦70-36、皖麦50、皖麦52等,10月10—20日播种,南部以春性及弱春性品种为主导,重点推广偃展411O、*麦936等,10月20—25日播种。二是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播期,杜绝早播,防止冻害。三是推广使用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推行综合防治,统防统治,防止病虫危害。四是在施好拔节肥的同时,重点抓好一喷三防,防止早衰。

4、强化服务。强化“五项”服务。一要加强“三情”监测。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要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定期会商“四定”办法,对小麦全生育期开展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情监测,及时相关情报和技术指导意见。二要强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县种子管理站建立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展示田,为品种更新换代提供基础。三要健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以县农业三场为主导,乡镇良繁基地为补充,加强“三圃田”建设,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为大田生产用种提供保障。四要强化技术指导。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培训机制,深入开展以高产攻关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县农委要印发技术明白纸,切实把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建立技术人员分片负责制和联系小麦种植大户制度,进村入户指导。每个核心示范区要有农技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驻点主抓,每个县级示范区不少于4人,乡镇核心示范区不少于2人。五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秋种和小麦生产,积极组建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一防治等专业化服务。

5、抓好政策引导。一要把核心示范区建设与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结合起来,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二要抓好农机补贴政策落实,补贴资金向收获、粉碎、播种一体化机械倾斜,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三要抓好小麦高产攻关补贴政策落实。对实施高产攻关技术、实现攻关目标的农户给予高产攻关补贴。各乡镇攻关补贴面积以丈量核实且达到攻关要求的面积为准。对未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未配套应用良种良法、未达到攻关目标的不予补贴。

第4篇

持续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科技兴粮力度,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做好涉农项目整合,集中力量兴建高标准粮田精品示范区,打造超大高标准粮田。在稳定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围绕粮油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粮油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粮油企业发展,在企业融资、项目报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使其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形成龙头。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培育一批优质、特色、无公害粮食产品品牌。壮大优质稻米产业集群,扶持粮油原料基地建设。

2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农业稳步发展

着力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发展,落实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和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任务,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农产品产销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优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业生产风险防控,确保县域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规范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扶持力度,扩大农业项目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规模。实施好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大型基建项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灌溉渠道、排涝渠道及水源工程为重点,实施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化水利体系。

3 着力基拙设施建设,强化基拙设施支撑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以奖代补力度,科学治水,务实兴水,认真解决农村灌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交通、能源、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强化人力和科技支撑,整合人力、扶贫开发、教育、残联、农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快科学普及,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吸引科技人才集聚。

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积极编制城区交通、供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城区重点地段、拟挂牌出让地块的控制性详规,完善决策评估机制,强化规划执行和约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品位,引领城乡一体化取得新的突破。按照镇当城建、特色建镇的要求,坚持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构建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完善集镇功能,促进集镇建设的组团发展、联动发展,建好中心集镇,统筹推进农村区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突出乡村文化、生态、自然、历史等资源,立足集镇、产业、区位等优势,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加快特色集镇建设。着力抓好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以点带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树一立典型、探索经验。加快农村公路、桥梁、沼气池、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 持续开放招商,推进产业升级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优化开放环境,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完善县域内的产业链。围绕粮食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注重发挥政府在招商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商会协会的桥梁作用,拓宽招商渠道,提升招商质量。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

6 完善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支撑

以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为基础,做大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业对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壮大建设投资公司、发展投资公司和城市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规模及直接融资规模。

第5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对策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53-01

1 节水灌溉现状

甘州区位于张掖市中部,总面积4 240 km2,总人口51.70万。近年来,甘州区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积极创新农业节水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引路,依托项目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把输水节水与田间节水相结合,工程节水与管理节水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节水措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推动了全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甘州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改善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目前,全区现有的7 300 km渠道已高标准衬砌2 702.2 km(其中:干渠270 km、支渠647 km、斗渠946 km、农毛渠838 km),灌区7.2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已完成田间配套4.55万hm2,占62.7 %,干支斗三级渠道渠系水利用率达69.3 %。从1998年至今,全区已累计完成高效节水面积1.90万hm2,占实际灌溉面积7.58万hm2的25.1 %,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45万hm2,滴灌0.38万hm2,喷灌667 hm2。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6.39万hm2,灌溉水利用率达到51 %,先后建成了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五号、前进、陈寨等节水增产示范点和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使甘州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然而,甘州区的节水灌溉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远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农民群众中还没有树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农用水价偏低,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推广高新节水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因地制宜。此外,田间节水还有很大潜力。

2 田间节水途径

2.1 河水渠灌区

甘州区的河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大多数,探索一条经济实用的田间节水途径意义重大。甘肃省农牧厅正在大力推广的垄膜沟灌技术是一项很好的田间节水措施。农作物垄膜沟灌技术是通过起垄、垄面覆膜种植作物,实行沟内灌溉的一种农艺集成节水技术,可增加土壤表面积,改变土壤光、热、水条件和微生物的活动环境,协调作物赖以生存的小气候,平均节水1 500 m3/hm2,增收1 200元/hm2左右。这类灌区在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的同时,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垄膜沟灌等地面灌水技术,并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2.2 地下水井灌区

甘州区有机井3 128眼,纯井灌面积1.50万hm2,占灌溉面积的20.7 %,对于分散经营的农户可采用低压管道和U型渠输水,平田整地,小畦灌溉和垄膜沟灌,并与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对于城郊设施农业区和规模经营的农场以及大面积流转的土地可采用滴灌、微喷等高新节水技术。

3 建议和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确保节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希望国家注重高效节水工程的建后管护,适当考虑维修和养护高新节水工程的资金投入,同时地方财政也要尽量给予扶持,充分发挥已建高效节水工程的作用,延长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3.2 因地制宜地推广高新节水技术

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不照搬国外做法,不盲目追求高标准,不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针对甘州区的气候条件和滴灌更适合大块土地的特点,大田滴灌必须与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相适应,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配套,尽量将滴灌安排与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考虑,或对农村土地承包形式进行适当改革和调整,集约化经营,这将会更好的发挥高新节水的优势。其次,在河水灌区实施高效节水工程要先试验、后推广。甘州区处在山前冲洪积细土平原上,地势平坦,基本不具备自压喷滴灌条件。在河水灌区推行耗能加压的喷滴灌技术,需要循序渐进。

3.3 强化政策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各方力量

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以及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发展节水灌溉还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用显著的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探索节水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以节水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以生态保护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走北方干旱地区、戈壁绿洲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全面提升农业节水能力。

3.4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工作

建立有利于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的水价体系,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通过科学的水价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动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

第6篇

一)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步推进。

坚持改善生态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

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与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

坚持依法防治,切实保护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坚持科技兴林。

二)目标任务

1全年新增人工造林5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4万亩,农田防护林1万亩(含红枣0.3万亩)

2完成退耕还林荒沙滩地配套造林2万亩,抓好历年退耕还林补植补造;

3通道绿化50公里

4义务压沙3.5万亩;

5封沙育林(草)新封13万亩,管护国家重点公益林102.4万亩;

6抓好林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林草植被资源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目标。

二、重点建设项目

一)常规压沙造林

1义务压沙:就近组织安排、确保压沙质量的前提下,以青土湖、重兴东沙窝、龙王庙、老虎口、泉山西线等风沙口治理为主,以各乡镇辖区干线公路沿线及农区边缘流沙治理为辅,采取群众性义务压沙和各乡镇分散组织群众义务压沙相结合的形式,压设双眉式网格状麦草沙障机械固沙,压沙面积3.5万亩。

2防风固沙林营造:依托三北工程防沙治沙项目和省列县防风治沙专项治理项目,集中连片,突出规模,营造防风固沙林3.5万亩。

①重点风沙口治理:以青土湖、重兴东沙窝、龙王庙等已实施压沙区域为主,由国营林业单位组织实施,营造防风固沙林3万亩,其中:青土湖1.7万亩,重兴东沙窝0.7万亩、龙王庙0.6万亩。

②干线公路沿线及农区边缘流沙治理:以干线公路沿线及农区边缘流沙治理为主,由各乡镇组织实施,每个乡镇至少确定一处连片面积202亩以上的防风固沙林示范点,以点带面,完成防风固沙林营造0.5万亩。

3封沙育林(草)以青土湖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为重点,划定禁牧封育区,采取机械围栏、人工管护等措施封沙育林(草)13万亩,借助植物自然繁生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天然林草植被的自然恢复。

4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按照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办法和县公益林管理制度规定,配备专职护林人员,通过建章立制、深入宣传发动、设置铁丝围栏及人工巡护等措施,落实各项管护责任;同时对重点区域采取人工补植、补播措施进行强化抚育,全面完成已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管护任务,管护面积102.4万亩。

5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坚持渠、路、林、田、宅、棚“六配套”原则,以田间道路、干支斗渠为主建设农田林网主林带,以农毛渠系及地埂为主建设农田林网副林带,以新建林网为主,以配套完善和更新现有的农田林网为补充,由各乡镇组织实施,完成农田防护林营造0.7万亩,其中红枣林网0.3万亩。

①干线公路沿线林网配置:对干线公路沿线502米范围内耕地,主林带栽植乔木,树种以新疆杨、二白杨为主;副林带栽植红枣,树种以河南灰枣、小枣、圆枣等为主;选择适宜区域发展枣粮间作。

②内部农田林网配套:各乡镇根据实际,至少确定一处控制面积1020亩以上、折合面积102亩以上的农田防护林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环河片、坝区片、泉山片等水土条件较好的乡镇,重点完成现有林网补植更新,主林带以新疆杨、二白杨为主,副林带全部栽植红枣,并选择适宜区域进行枣粮间作;湖区片重点加强新建,主林带以榆树、沙枣为主,副林带以红柳、毛条、花棒等灌木为主。

6通道绿化:以新铺油的乡村道路和红沙岗镇区、矿区等道路绿化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榆树、红柳等乡土树种,降低杨树等高耗水乔木树种比例,完成通道绿化新建50公里;以民武、民湖、民西、民东、裕东等基干公路通道绿化补植为重点,及时进行补植补造,落实灌水、抚育、管护等营林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7退耕还林荒沙滩地配套造林及补植补造:结合关井压田规划实施,以压减退出的耕地为主,由林业局负责按退耕还林相关政策无偿提供种苗,由各乡镇统一组织农户自愿进行造林,完成退耕还林荒沙滩地配套造林2万亩。对历年退耕还林成活、保存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凡检查验收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面积的地块,查问题、找原因,全面完成补植补造。

二)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集中人、财、物力合力攻坚,对生态区位重要、示范效应明显的区域重点进行治理,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总结经验、试点引路、探索模式。

1治沙技术示范区

①建设规模:1020亩。

青土湖治沙技术示范点:以青土湖治沙纪念塔为中心,以民左公路为轴线,以沿线202302米范围内流沙治理为重点,开展治沙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面积602亩。

重兴东沙窝治沙技术示范点:以民武公路4648公里沿线,重兴东沙窝西缘向东延伸202302米范围内流沙治理为重点,开展治沙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面积402亩。

②技术措施

分段划分不同类型的治沙技术展示小区,开展粘土沙障、尼龙网沙障、麦草双眉式网格状沙障、麦草双眉式行列式沙障、棉花秆、串草把低立式沙障等机械治沙试验示范和秋季造林、保水剂造林、土壤激活剂造林、抗旱保苗移栽袋造林等生物治沙试验示范。

③组织方式:由林业局牵头负责,各有关林业单位具体实施。

2生态型林业示范区

①建设规模及技术措施:总规模18528亩,其中人工造林7028亩,封育11502亩。

民左公路沿线生态治理示范点:至青土湖段两侧150米范围内丘地滩地、沙地面积302亩,穴状整地,栽植梭梭、红柳等沙生灌木;

移民搬迁区耕地综合治理示范点:移民搬迁后退出的耕地面积3202亩,带状开沟、穴状整地,栽植红柳;

移民搬迁区滩地封育示范点:移民搬迁区滩地面积11502亩,设置机械围栏,严格封禁保护,适当进行补植补播,增加林草盖度。

裕东公路沿线生态治理示范点:裕东公路两侧102米范围内滩地面积1202亩(其中县属450亩,石羊河林场750亩)穴状整地,栽植红柳、毛条、梭梭等沙生灌木。

民湖公路沿线生态治理示范点:民湖公路西渠至东镇段两侧2050米范围内滩地面积480亩,穴状整地,栽植红柳、毛条等沙生灌木;红沙梁化音滩段两侧150米范围内滩地面积302亩,穴状整地,栽植红柳、梭梭等沙生灌木;

三角城林场耕地综合治理示范点:压减退出的耕地面积1548亩,带状开沟、穴状整地,栽植梭梭、红柳等沙生灌木。

②组织方式

县属区段民左公路沿线、移民搬迁区、裕东公路沿线、民湖公路沿线造林工作由林业局负责统一规划,划分任务区段,搞好苗木调供、技术指导等工作;由各牵头机关单位负责,认领任务区域,组织干部职工采取义务植树形式完成整地、栽植、灌水及抚育管理等工作,并在各自认领建设区域内树立单位)林亩”为内容的永久性匾牌,包栽植成活、包营林管护,当年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三角城林场造林工作由三角城林场组织实施;

移民搬迁区滩地封育工作由有关国营林业单位组织实施;

石羊河林场区段由石羊河林场组织实施。

3生态经济复合型林业示范区

①建设规模:6028亩,其中压减退出的耕地4361亩,荒沙滩地1667亩。其中:

原农机局农场:压减退出的耕地1578亩,荒沙滩地667亩;

原湖管处农场:压减退出的耕地共2782亩(共压减3782亩)荒沙滩地1020亩;

②技术措施

压减退出的耕地:根据规划和实际需要开启生态用井,配套智能化取水设施,按最低生态需水量实行限额配水;健全完善现有以杨树为主的农田林网的同时,适当配置观赏价值较高的绿化树种,构建生态防护屏障体系;引进河南沙地灰枣等68个生态经济兼用型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原农机局农场新建枣园面积不少于202亩,原湖管处农场新建枣园面积不少于1020亩;开展甘草、枸杞、肉苁蓉等沙生药材种植示范,采取林草间作形式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适度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荒沙滩地:穴状整地,栽植梭梭、红柳、毛条等沙生灌木。

③组织方式:由林业局牵头负责,进行统一监管;原农机局农场由林业局在沙咀墩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原湖管处农场由公安局负责组织实施。

4经济型林业示范区

①建设规模:1568亩。

原湖管处农场:压减退出的耕地1020亩(共压减3782亩)

原草原站农场:压减退出的耕地568亩。

②技术措施

根据规划和实际需要开启生态用井,配套智能化取水设施,按最低生态需水量实行限额配水;对输水渠道全部进行衬砌,田间安装滴灌、渗灌和微喷灌节水设备,进行节水示范;

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园区内部和农田防护体系;

采取枣园、枣林网、枣粮间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品种以河南新郑灰枣为主,积极开展中宁长枣、鸡心枣、鸣山大枣、梨枣、冬枣、雪枣等优良枣树品种引种及无性繁殖苗、组培苗栽植试验。

③组织方式:由林业局牵头负责,进行统一监管,通过与甘肃省西部红枣研究中心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进行红枣试验示范和培育。

5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

完成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示范面积502亩,配套相应滴灌设施;配套完善园区红枣园、杂果园、枸杞园、沙生植物园660亩滴灌工程;以压减退出的耕地为主,新植红枣880亩,并对沿路区域行间套种甘草302亩;继续完善区园道路及民族风情园等区域绿化。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共需投资4861.85万元,其中:

一)县属区段需投资4843.2万元。

按投资来源:需依托项目资金和政府投资2802.8万元,需由乡镇、部门自筹和义务投工投劳折资1538.4万元,需由公安系统依托项目投资188.1万元,需通过招商引资313.8万元。

按工程项目:

1义务压沙亩成本440元,需投资1320万元。群众义务投工劳投劳完成。

2防风固沙林营造亩成本205元,需投资717.5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完成。

3封沙育林(草)亩成本70元,需投资810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完成。

4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亩成本4.75元,需投资477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完成。

5农田防护林营造亩成本102元,需投资70万元。由乡镇自筹完成。

6通道绿化每公里成本1万元,需投资50万元。由政府投资和乡镇自筹完成。

7退耕还林荒沙滩地配套造林种苗补助每亩50元,需投资102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完成。

8治沙技术示范区亩成本2020元,需投资202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完成。

8生态型林业示范区县属区段共需投资237.5万元,其中:造林亩成本250元,需投资157万元;封育亩成本70元,需投资80.5万元。

机关单位义务投工投劳(民左公路沿线、移民搬迁区、裕东公路沿线、民湖公路沿线造林管护)完成88.4万元;政府投资(民左公路沿线、移民搬迁区、裕东公路沿线、民湖公路沿线苗木)完成18.8万元;依托项目资金(移民搬迁区封育、三角城林场造林)完成118.2万元。

10生态经济复合型林业示范区亩成本502元,需投资301.4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完成112.3万元,公安系统依托项目投资188.1万元。

11经济型林业示范区亩成本2020元,需投资313.8万元。招商引资完成。

12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需投资246万元。政府投资完成。

二)石羊河林场段需投资18.75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林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将各项林业重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各乡镇政府要对本辖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林业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根据各自实际制定本乡镇林业建设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确保任务落实。

二)深入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精神,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专题宣传活动,把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主线上来,统一到十七大和温总理视察讲话精神上来,充分认识生态建设面临的困难,牢固树立生存忧患意识、生态危机感和长期奋斗的思想,艰苦奋斗,负重拼搏,形成全县上下同唱一首歌,决不能让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浓厚氛围。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林业建设工作的活力

一是要以总理来民视察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协调,力争使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得以立项实施,同时抓好三北工程、防风固沙、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防沙治沙示范区等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二是要建立开放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继续推行以国家投资为主,民办公助的生态治理投入机制,坚持国家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社会援助、启动民资“多轮驱动”通过项目承包经营、租赁、让利、免税等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力度,吸引民间资金,支持我县防沙治沙及林业建设工作。

四)坚持科技兴林,完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培训、储备防沙治沙方面的专业人才,稳定和壮大林业科技队伍,面向农村,加大农村林业科技的培训力度,以适应生态建设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二是要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推广、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等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林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技术在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中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三是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多种先进科学技术,聘请专家进行科学定向、技术指导,避免盲目开发;四是要尽快成立防沙治沙专门机构,抽调人员专门从事防沙治沙科研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关井压田区退出耕地的监管、开展治沙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

第7篇

为充分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挖掘小麦增产潜力、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稳定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现就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夏粮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巩固高产创建成果,以整建制高产创建为抓手,强化政策引导、行政督导和专家指导,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整乡镇大面积高产创建,辐射带动全市小麦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市夏粮综合生产能力。

二、目标任务

年小麦高产创建的主要任务:一是县有万亩示范区、乡有千亩示范方、村有百亩攻关田。二是高标准完成农业部下达的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农业、邮政部门共建的1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单产达到1200斤。三是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高产创建。每个县(市)安排3个乡(镇),川汇区1个乡(办),全市共计28个乡镇为小麦高产创建乡(镇、办),单产达到1200斤。到年,全市30%以上的乡(镇、办)单产达到1150斤以上,50%的乡(镇、办)单产达到1100斤以上。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各地要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按照农田水利基本条件好、交通便利、农民种田水平高的要求,选择确定高产创建乡(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良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田机井通电、土地治理、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整建制创建乡镇,水电林路综合整治,真正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加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国家和省市的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尽量安排在高产创建乡(镇);规范示范区的管理,按照农业部要求的标准制作悬挂标志牌;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提高大户规模生产水平;开展高产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切实把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成为各级领导的指挥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和农民科学种田的样板田。

(二)确定高产技术路线,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小麦进入高产阶段后,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的制约因素增多,难度加大。在高产栽培技术上,必须坚持“健身栽培,培育壮苗,立足抗灾,以壮应变”的栽培路线,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抓好综合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一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根据小麦高产创建的目标任务,结合高产创建乡(镇)的生产条件、生态特点和种植习惯,在全市主推品种范围之内,组织专家论证符合当地实际的主导品种,并通过统一供种方式,确保高产创建乡(镇)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加强病虫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报,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落实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三是千方百计提高麦播质量。做到精细整地,推广机械深耕,坚持“两个必须”,即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做到适期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足墒下种。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以产定氮、测土施磷钾、因缺补微肥”。四是落实好关键环节田间管理技术。根据气候条件和苗情长势,当促则促,应控则控,重点抓好中耕追肥、氮肥后移、一喷三防、节水灌溉等常规增产措施以及促弱转壮、控旺、防冻防倒、防干热风等应变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统一服务能力。高产创建区(方、片)内,要切实做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为此,必须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用活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购置农机具,成立不同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机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做到农机农艺相结合。大力发展公益性植保应急防控专业队,对突发性、流行性病虫害进行集中防治,鼓励农民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对常发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大力发展托管服务类专业合作社,为外出务工家庭提供便捷的田间管理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适度集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

(四)搞好技术指导,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市培训县和重点乡镇,县培训乡和重点户。继续组织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和“万名科技示范户大培训”服务粮食生产科技行动,采取举办电视讲座、以会代训、发放技术资料或明白纸、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技术培训和宣传,严防技术棚架,真正实现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各县(市、区)都要成立专家指导组,制定具体的生产技术方案,技术干部要力量下沉,工作前移,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高产创建区(方、片)都要固定1~2名农业专家,一包到底,责任到人,达到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全面提高创建区内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对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挂帅的领导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一起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措施、有督查、有奖惩,确保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要有自己的高产创建示范田。

(二)建立奖惩考核机制。各县(市、区)要于10月底前将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名单、县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示范点地点及专家负责人名单一并报市政府备案。在小麦生产的关键季节,市政府将组织各级领导、农业专家、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各县(市、区)高产创建乡(镇)及主要领导示范点进行现场观摩,总结交流组织方式和生产技术模式,调动各级各有关部门抓高产创建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麦收前,组织有关专家对县(市、区)测产达到产量指标的高产创建乡(镇)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复测,对产量拔尖的进行实打验收。市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小麦高产创建奖励资金,对完成目标任务较好的县(市、区)给予奖励,并通报表扬,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把高产创建实绩作为评选全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主要指标,并在项目安排、资金支持方面予以倾斜。

第8篇

为切实做好2014年全镇林业绿化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绿化水平,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突出生态建设主体地位,坚持保护优先、完善提升为主的方针,加快绿色通道、绿色河道建设步伐,加大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力度,狠抓林木抚育管理,着力推进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快林业发展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古溪,打造绿色家园”,全面提升古溪林业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以“绿色通道、绿色河道、村庄绿化、特色园艺、资源管理”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镇建成和完善提高绿色通道18公里,建成1公里标准示范段;周庄村、野芹村建成森林生态示范村;完成古宣线、分雅线等森林抚育1500亩;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00亩;栽植四旁树53000株;巩固完善农田林网2000亩,每村建立一个400亩的林网、路网、河网示范方;完成东姜黄河、增产港湿地保护任务。

三、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大工程:

1、绿色通道示范工程。狠抓绿色通道的新建、巩固、完善和提升,着力提高绿色通道建设成效。一是突出建设重点。今冬明春,将古滨线作为绿色通道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标准为10米以上,栽植3行以上,以常绿树种为主,做到乔灌木结合,高、中、低搭配。二是加快推进古高线、官横线绿色通道巩固、完善和提升工作。主要做好补缺、整枝、断档补栽、清理隔水沟和排水沟等工作,做好镇与镇、村与村、村庄与农田之间绿化衔接工作。新建5个以上高标准节点绿化工程。古高线尹垛段建成绿色通道标准示范段。三是强化长效管护。加强绿色通道管护,所有绿色通道与农田之间都要建好隔水沟,确保沟沟相通、排灌顺畅。落实绿色通道管护主体,明确管护报酬、管护职责及奖惩措施,确保林木栽得下、长得好。全面推广林下复合经营,在绿色通道下套栽小灌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绿色河道建设工程。结合河道疏浚和整治,重点抓好古马干河的绿化、美化工作,利用河坡和青坎打造10-15米宽的高标准绿色河道示范样板工程。重点抓好境内干河、中沟及村庄河道的整治绿化工作,因河而异,坚持树种的多样性,在保留现有乡土树种的基础上,流经村庄、集镇的河道绿化要以景观树种为主。对部分已绿化的河道要查漏补缺,全部完善到位。

3、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工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对照“村庄周围森林化、道路风景化、庭院花果化、绿地园林化、河渠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森林生态示范村创建要求,进一步加强村庄绿化规划,集中整合资金、项目等要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森林生态示范村。今年周庄村、野芹村新建成森林生态示范村,其他各村(居)要按照标准,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申报。一是道路绿化。通村主干道每侧栽植2行以上常绿乔木树种;其他路道每侧栽植1行以上常绿乔木树木,建成多树种、全覆盖、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长廊。二是河道绿化。将河塘整治和河道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河坡整治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科学合理地进行树种配置,在河坡两侧栽植2行以上乔木树种,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河道环境。三是农田林网。继续加快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主干道、生产沟、排水沟两侧栽植水杉、意杨、落羽杉等树木,优化农田林网结构,积极营造一级林网,完善提高二级林网。四是庭院绿化。保护乡土树种,禁止随意乱砍杂树。动员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植枇杷、梨、桂花等经济林果和绿化树种,见缝插绿,发展立体种植,有条件的可在庭院中布设盆景,栽植高档绿化树种。森林生态示范村要在入村道路主道口或公共休闲场所建设3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发展经济林等特色产业。

4、特色林果花卉园艺建设工程。积极整合水利、农业资源开发、科技等各类项目要素,向现代园艺工程发展倾斜,激发全镇林果园艺发展活力,建成一批以葡萄、花卉苗木为主的特色村,如横垛居委会、尹垛村、谢荡村等。将高效林业与休闲观光农业紧密结合,依托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设施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或示范点,如刁网村、野芹村等。要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更新推广,发展工程化育苗中心、温湿控制中心等现代化的栽培设施,加快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

5、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程。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一手抓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是抓好森林抚育工作。对已建成的绿色通道要降低密度和优化树种结构,重点抓好密度控制、整形修枝和病虫害防治。各村(居)要做好档案管理、落实抚育资金、明确抚育措施,将森林抚育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发展林下经济等紧密结合,扎实做好除草松土、施肥、灌溉、间套作、修枝等工作,确保森林抚育任务全面完成。今年重点是完成古宣线、分雅线等森林抚育1500亩。二是抓好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根据美国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防控要求,成立班子,设立监测点,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苗木调运、检疫工作,防止其入侵和蔓延。三是抓好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工作。在抓好依法办证、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已于2012年纳入省“八项工程”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监测统计指标之一。各村(居)要根据湿地保护条例要求,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河坡、青坎进行种草、栽树,进一步净化水源、修复生态,切实抓好境内干河、中沟河流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2014年重点完成东姜黄河、增产港湿地保护任务。

四、实施步骤

时间:2014年2月19日至2014年3月25日。

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现场准备阶段(2月19日至2014年2月25日),主要任务:

1、进一步核实各村(居)实栽区域内尚缺株数。

2、进一步核实各村(居)补栽及应栽未栽区域内实际栽植总株数。

3、科学制定栽植规划,拿好2014年林业绿化栽植方案。

第二阶段:清理整治及栽植前期准备阶段(2月26日至3月5日),主要任务:

1、全面动员,组织民力清理干河、中沟等离汛期水面1米以上未清理芦苇、芦竹、杂树等影响树木生长的障碍物。

2、全面清理生产沟、排水沟及绿化范围内的芦苇、芦竹等杂物,确保树木栽植及正常生长。

3、全面整治河坡、青坎及公共闲置土地,填塞低洼地、缺塘等,确保成行、连片栽植。

4、寻找能人,完善落实各村及其单位林业绿化机制,实现林业绿化投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和管护责任机制的根本转换。

5、搞好绿色通道及相关绿化地段的土地流转。

6、组织落实所需苗木。

第三阶段:栽植实施阶段(3月5日至3月20日),主要任务:

1、对照镇交目标任务,及其栽植规划,村(居)及各单位,统一放样,组织民力按标准开塘,确保塘塘达标,并作为栽植数量考核的依据。

2、组织民力按标准栽植、培土、浇水、夯实、刷白等,确保“三网”工程建设、意杨成片林、主干道及庭院绿化等目标任务的完成。

3、进一步落实管护工作,做到人员、任务、报酬、责任明确,并完善好实际栽植示意图及其一切软件资料。

第四阶段:考核验收阶段(3月21日至3月25日)

按镇政府制定的《2014年度林业绿化考核奖励意见》,组织专业人员,逐村(居)组织考核验收打分。主要验收绿色通道、干河、中沟、生产沟、排水沟、沟塘及应栽区域清理是否到位,整治是否达标,镇交绿化栽植任务是否完成,质量是否合格,管护责任是否到位,软件资料是否规范等。

五、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林业绿化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各分工村联系人

同时成立林业绿化工作班子:

成员:全体分工镇干和农服中心、水利站全体分片人员及农路办、经服中心、财政所、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负责同志。

各村(居)也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各村(居)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居)主任具体抓,全镇上下形成条块结合,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确保林木栽植及管护规范、有序。

2、加大投入力度。各企事业单位绿化按镇统一规划,自行负责绿化经费。各村(居)必须采取机制创新、资源置换,多途径上争等办法,筹足绿化经费,切实解决林业绿化资金瓶颈问题。要进一步活化机制,按照“谁收益、谁投资”的办法,实行行政推动和市场动作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社会林业健康发展。

3、注重科学造林。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认真做好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时把造林任务、造林方式、实施主体、管护措施等落实到具体地块。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充分发挥林业科技队伍的作用,注重林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严把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和管护关,千方百计提高造林质量。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一线,掌握实情,加强指导,优化服务,确保造林成效。

第9篇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

第10篇

近年来,××市局(公司)始终把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扎实推进。2008年,在国家局、省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局“一基四化”和省局“构建七大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的组织领导优势,多年来积累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qtp等生产管理模式优势以及烟叶资源配置改革(estb)“四大优势”,通过高标准制定建设思路(3618)、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有机化改造、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探索新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五个做法”,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取得了“六大成效”。一是规模化种植不断扩大。试点区户均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3.32亩提高到了26.6亩,最大的达300亩,种烟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创历史新高。二是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烟叶田间长势良好,成熟度好,低次等烟比例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3个百分点。三是减工降本成效明显。示范区与传统烤烟生产方式相比,亩均劳动用工由42.5个降到17.47个,减工25.03个,每个工按25元计算,亩均降本增效625.75元。四是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示范区平均单价15.13元/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价高0.17元。五是农机研发进展顺利。在吸收、借鉴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制了适应××土壤的移栽机、刨旋式灭茬深耕机、刨旋式深耕旋耕机、起垄机。六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示范区内基本烟田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解决了边远山区4.86万人长期以来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其中,融入了国家局、省局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麒麟区越州镇大梨树按照“依法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股分配、规范管理”的原则,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去年6月份,潘组长就深入大梨树调研指导,对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建设的重点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潘组长的指导性意见,指明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方向,坚定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建设的信心,鼓足了××进一步探索烤烟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勇气。

下面,我把今年以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向潘组长和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确定新思路,引导新发展

2009年,为了全面提升全市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按照潘组长视察××的指示要求,我们在去年示范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建设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两项工程,搞好一个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同时,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主动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发挥烟草的带头、骨干、示范作用,走出了一条新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

(一)围绕一条主线

就是围绕生态烟叶这条主线,进一步提高烟叶安全性,提高烟叶质量。

(二)实施两项工程

即“天香工程”和“沃土工程”。“天香工程”就是把发展天然香型作为××优质特色烟叶的发展方向,制定评价体系与办法,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深入推进以“生态天香”和“高原天香”为主要特点的烟叶质量体系建设,形成××烟叶特色品牌。“沃土工程”就是通过深耕改土、绿肥压青、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建立用养结合的耕作机制,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搞好一个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原则,全市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区域连片的要求,进行基本烟田、生产组织方式、专业化服务体系、育苗基地、质量区划、防雹网络、烤房建设、烟用机械、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规划。其中,全市现代烟草示范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烟水工程项目143件,工程覆盖面积5.08万亩,投资概算5794.6万元;规划建设机耕路34.77km,受益烟田3.94万亩,投资559.58万元;规划建设烘烤工场135个,卧式密集烤房881座,可烘烤1.76万亩的烟叶,投资3347.8万元;配置烤烟移栽机、旋耕起垄机、烤烟移栽专用型拖拉机等现代农机1248台。示范区共落实种烟大户7067户、13.29万亩,家庭农场45个、1.17万亩,专业合作社15个、1.64万亩。全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户平种植面积达22.96亩。其中,富源县2个家庭农场种植烟叶达3200亩。专业化服务方面,计划成立育苗服务队55支、机械化服务队45支、植保服务队76支、烘烤服务队135支、专业化分级服务队188支。

(四)扎实稳步推进

坚持“大配套、大整合、大提升”的思路,努力把马龙己沃片区建成全省中低产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把师宗彩云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的典型,把罗平罗雄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继续完善麒麟越州、宣威热水、陆良小百户和马街、沾益赤章、富源大河和营上、会泽迤车和者海试点的整村推进工作。共涉及16个乡(镇)、65个村委会16.36万亩。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试点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叶生产发展格局。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马龙己沃片区的工作已得到了国家局、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树立新典型,塑造新形象

今年,我们深入贯彻国家局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战略部署,在马龙己沃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坚持“四个整合”,实施“八个配套”,突出“三个效益”。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2.52万亩的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全面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树立了烟草行业的良好形象。

(一)统筹整合资源,高效组织实施

在马龙己沃片区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烟草公司按照“变低标准为高标准,变分散为集中,变单渠道为多渠道,变一方积极性为多方积极性”的原则,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一是整合资金。有效整合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3361万元。其中,基本烟田建设项目预计投入资金2481万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55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00万元、水土治理项目资金30万元。建立了集中使用、多渠道融资、快速高效、统筹兼顾的资金运作模式。二是整合资源。打破乡(镇)界限,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做到水源、土地、道路等资源共享。三是整合项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实现项目大统筹、大联合,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综合利用,降低改造成本,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四是整合力量。及时成立了局长(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低产田地改造领导小组,负责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指导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了综合协调、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任务明确、责任具体、管理到位、考核严格的工作格局。通过“四个整合”,统筹了各种要素资源,较好地解决了片区内涉农项目规模小、标准低、资源散、效果差的状况,形成了改造中低产烟(农)田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强大合力,丰富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内容,提高了建设水平。

(二)强化整体功能,提升配套水平

为确保7.03万亩中低产烟(粮)田改造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坚持低投入、高产出的建设思路,按照“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提高单产、减少用工”的原则,严格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整体规划,做到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整片推进。目前,己沃海子示范区在已规划基本烟(农)田15.78万亩的基础上,确定改造中低产田地10万亩。2009年已完成2.52万亩,2010年计划完成7.48万亩。

遵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原则,我们围绕“田、水、路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改造目标,找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结合点,统一制定烟水工程、机耕路等建设标准,突出烟水、烟房、机耕路、农机、育苗工场、防雹网点、烟叶站点、信息化管理“八配套”。高标准组织配套项目建设,确保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更好地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整体功能。

一是规模推进土地整治。按照“权益不变、耕地不减”的原则,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会议、算账对比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和前景,解除了农户的思想顾虑,使广大农户自觉让出地块,主动参与土地整治,3.7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形成了愿意干、主动干、积极干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了农户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宜大不小、便于耕作”的原则,将高低不平、地块凌乱的田地整治成平整规则的田地,方便了机械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对整治的地块,组织人员进行丈量、造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按照统一的标准整治,再分配给农户。整治后多余的土地,用于机耕路、水池以及烤房、育苗点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精细配套烟水工程。为确保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地旱能浇、涝能排,让烤烟等农作物“喝”上自来水,在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上,以管网工程为主,充分利用水源点自流灌溉、节水灌溉的自然优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目前,己沃海子片区已完成2.98万亩的烟水工程建设,建成8件主体工程及915个小水窖,建成沟渠20.052km、管网209.13

km、水池46个容量1.29万m3,安装灌桩2279个,塘坝灌浆29.37万m3。2009年规划建设引水主管11.7km、引水支管13.1

km、分管274.789km,沟渠19条、总长18.738

km,灌桩1958个,水池40个、容量7750

m3。2010年计划完成10.28万亩的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建设管网279km、沟渠161

km、水池191个容量3.82万m3,安装灌桩10610个。

三是合理修筑机耕道路。机耕路建设以科学合理、经济适用为原则,以方便机械化作业、方便农事操作为前提,与沟渠相配套,与连片规模种植、土地平整、烟水工程建设相结合,以双沟夹路、砂石路面为主,发挥整体功能作用。项目区原有机耕路1条1.1

km。2009年建设机耕路18条21.8

km,建成后将形成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完整道路系统。

四是科学建设育苗工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8万㎡的育苗工场,供4万亩大田移栽。一期工程已建

成1.2万㎡,可供6000亩大田移栽,二期计划再建6.8万㎡,实现100%商品化育苗。

五是统一建盖密集烤房。根据示范区烟田数量,共规划15群1998座卧式密集型烤房,供4万亩大田烘烤。现已建成364座,今年规划建设200座,其余1434座在2010年内建成。

六是有效布局防雹网点。按照每个防雹点有效作业半径5公里计算,己沃海子示范区共需要6个防雹点。现有防雹点4个,计划再建设2个,以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烤烟种植风险。

七是合理配置农机器具。示范区现已配备耕作起垄机械110台(套),完全能满足深耕、碎垡和起垄的需求。现有移栽机30台,按每天每台栽烟30亩,10天完成移栽任务计算,还需购置移栽机70台(套),计划2010年配置到位。

八是突出烟叶站(点)功能。为充分发挥基层烟叶站的作用,确定了烟叶站“组织生产、收购烟叶、供应物资、培训指导、技术服务、基础建设”等六大功能,计划成立育苗供苗、农机、烘烤、植保和烟叶交售运输5个服务中心,按照“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收购手段现代化”的目标,增强市场化、专业化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烟站对烟农的服务保障水平。

九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五年内逐步实现100%应用国家局基础信息管理软件和××省烟草公司烟叶生产管理扩展应用系统,100%建立基本烟田、烟农、烟叶质量和烟叶生产气象四个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和烘烤、收购信息化的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

十是持续推进土壤改造。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土壤结构改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地力,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确保当年改造当年见效,我们实施了“沃土工程”,通过采取机械深耕、合理轮作、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堆捂农家肥等土壤改造措施,持续推进土壤改造。示范区组织大型拖拉机、旋耕机110台(套)深耕细耙;按照每立方米补贴2.5元,每亩施用农家肥不低于2

m3的标准,组织农户堆捂施用农家肥5万余

m3;种植绿肥0.9万亩;现在已完成秸杆还田4000余亩,计划大春作物秸杆还田6000余亩。通过持续化的土壤改造,最终建成“保护制度健全、耕作制度合理、轮作制度落实、用养结合、粮烟协调发展”的高标准、高规格基本农田。

(三)突出三个效益,项目初见成效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打牢了示范区农业生产基础,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推动了己沃片区农业从分散向集中,从粗放向精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夯实了基础。

一是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资源整合、综合配套,降低了建设成本,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示范区亩均建设成本1333.7元(含管网、水池、机耕路等工程)。其中,烟草亩均投入984.5元,比分批实施各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节约了建设资金和管理成本。通过配套建成水池和灌溉沟渠,实现己沃、周家箐2座水库水源综合利用,片区内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灌溉生产方式由原来远距离人挑马驮、抽水拉水变为就近就便用水和自流灌溉,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100%,灌溉能力达到连续70天无雨保灌溉,受益村民委员会9个,村民小组62个,农户2616户,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耕作方式由人挖牛犁变为机耕机种,机械化耕作率达100%,耕作效率明显提高、耕种成本明显降低。据初步估算,每亩土地可节约劳力3个约90元,节约运输成本50元。通过把3200亩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2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稳产农田,提高了土地整体收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技措施、合理休耕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了亩均单产和收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和发展劳务经济,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

二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项目实施后,新建机耕路与原有的生产道路连成一体,形成了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道路网络,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运输条件和机耕条件,为机械化耕作和经营提供了便利。通过打破地域界限,实行配套建设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实现了“管成网、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通过实行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集零为整,为招商引资,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同时,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仅解决了烟(粮)田的灌溉问题,还解决了项目区近40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机耕道路不仅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还改善了8个村民小组的交通条件,群众称之为“致富路”。

第11篇

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第12篇

一、强化产业驱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杭锦后旗作为传统农业大旗,绿色农畜产品资源是最大的资源优势。我们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依托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资源,着力发展绿色特色经济,全力建设服务“呼包鄂”、面向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一是围绕“生产”夯实基础。加强农田基础建设,三年内高标准综合配套农田35万亩,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布局粮食、果蔬、籽类等特色优势原料基地,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经营,重点培育“春光”、“康尔徕”、“啸天”等万亩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力争到2017年设施农业突破5万亩。大力推进乳肉基地建设,按照“抓典型、带全面”“抓大户、建小区”的思路,重点扶持肉羊、奶牛产业基地扩规模、创品牌,抓好“巴美肉羊”、“旭一有机牛肉”品牌打造,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牧场或进入小区养殖,力争到2017年全旗肉羊饲养量突破700万只,奶牛存栏10万头,养殖效益显著提高,乳肉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是围绕“加工”壮大龙头。目前,全旗37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5户,初步培育形成了酒类酿造、保鲜乳品、肉类加工、番茄果蔬、籽类炒货、粮油面粉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我们要持续做好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这篇文章,加快推进农工转化,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探索工业依托农业又反哺农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策划引进、扶持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中粮屯河”、“伊利乳业”、“恒信食品”等重点企业扩规模、上层次、走高端、创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做精粮油、乳肉、果蔬、籽类等特色支柱产业。同时,健全完善“基地+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全旗所有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所有龙头企业都有基地支撑,90%以上的农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90%以上的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90%以上农民收入来自农牧业产业化,率先建成全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示范旗,筑牢农民持续增收基础。

三是围绕“输出”创建品牌。全旗现有耕地137万亩,被国家认定为“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27万亩,创建了“河套酒”、“康尔徕果蔬”、“旭一有机牛肉”等一批名优品牌,为畅通绿色农畜产品输出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下一步,将继续抓好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产品认证,做大“康尔徕”为代表的果蔬产业,提升“太平乳业”、“旭一牧业”为代表的有机乳肉品牌影响力,打造河套地区最响亮的绿色食品品牌。立足“百亿河套”目标,打响“河套王”品牌,助推河套酒业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全力支持河套酒业技改扩建、产品研发和多元循环发展,加快构建以白酒为主业,奶酒、保健酒、包装彩印、地产开发、工业旅游等多元发展格局。

二、强化功能驱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推进陕坝古镇换新颜。近年来,我们围绕陕坝镇总体规划,投入10多亿元,集中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初步形成“七横九纵”城市交通框架,建成区由7.8平方公里拓展到15.5平方公里;结合新城区扩容,建成日供水能力4万吨的新自来水厂和供热能力为400万平方米的第二热源厂,并配套完成管网更新工程;大力实施园林绿化、美化提档升级,陕坝城区新增绿地80万平方米,新建公园广场15个,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2.5%,2013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园林县城考核验收。陕坝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区十大魅力名镇”。下一步,将主动承接巴彦淖尔市“一市三区组团发展”规划,持续推进陕坝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将建新城与改旧城同步推进,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坚持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杭后工业园区、景泰、蒙秀、巴运、河酒等四大物流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园区路、水、电、热、绿等设施,充分发挥城市和园区产业的集聚功能;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彰显河套农村新风貌。为加快改变农村面貌,旗、镇两级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程,三年来共改造集镇6个,建设新农村示范点40多个,改造农村危房16000多户,新修通村油路300多公里。今年,抓住自治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契机,按照“规划引领、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思路,力争三年内建成各类新农村示范点100个,全旗107个行政村高标准实现“十个全覆盖”,五年内将1050个自然村整合为600个中心村,逐步实现“十个全覆盖”,打造河套农村亮丽风景线。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集镇特色经济,打造头道桥奶牛、二道桥商贸流通、三道桥西甜瓜、蒙海物流加工等特色集镇产业,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重点打造“水、绿、文化”示范区,通过实施各类生态项目和区域生态治理工程,“十二五”以来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9.87万亩,通道绿化500多公里,成林面积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4%,湿地面积达4.9万亩,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旗”、“全国绿化模范县”。我们将始终坚持美丽与发展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治理与保护,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大规模实施道路两旁、村庄前后、园区内外、城镇周边、沿河两岸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绿树成荫、景色秀美的杭锦后旗。

三、强化民生驱动,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

一是抓好社会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提升“奋斗教育”品牌影响力。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构建旗、镇、村一体化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旗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底蕴,创作一批反映绥远抗战、“奋斗教育”、“总干”精神及历史名镇的文艺精品,展现富有杭锦后旗特色的文化内涵。

二是抓好就业增收。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和小微企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力争到2017年入驻小微企业100户,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新建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大力开展导向性、实效性、储备式就业培训,争取每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0万元,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和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让城乡居民都有稳定的收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三是抓好扶贫济困。杭锦后旗是自治区级贫困旗,现有两万多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总排干沿线和乌兰布和沙区边缘。我们要抢抓自治区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机遇,继续落实领导干部包联贫困村制度,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生态移民等三大扶贫攻坚工程,三年内发放各类扶贫资金3亿元,力争到2017年帮助全旗215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红十字会和慈善事业,通过捐资助学、社会救助、社会基金等渠道,帮助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四、强化改革驱动,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今年,杭锦后旗被列入自治区“农村综合改革”和“扩权强县”两项改革试点,我们要强化机遇意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切实抓好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承接、重大项目争取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一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扶持奶牛、肉羊、设施农业“三大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重点在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四项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开展示范试点工作,探索服务“三农”的新做法和新模式,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工作。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做好各类扩权事项的承接管理,加强旗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园区规划的项目全部放开,鼓励和尊重干事创业,大力支持返乡和本土人士投资兴业,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创业领域,千方百计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