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发展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处于产业链低端、依靠密集劳动力盈利模式的众多民营企业遇到巨大挑战,在“后危机时代”,企业家开始反思企业的发展路径。时至今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要承担相对较重税负,民营企业在某些行业中仍要接受不平等待遇,部分企业家选择“知难而退”,而大多数“挺过危机”的企业家则开始反思企业自身的问题,何种经营机制才能使公司发展更为健康、全面、持续,首当其冲即公司的治理。
公司治理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治理结构通过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得任何个体奖惩分明,提升企业活力,强调企业的成长与分享,肯定财务资本之外的人力资本的价值,这种价值包括公司管理、技术及销售等。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就是因为人力资本太重要,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矛盾。
中国的市场经济走到今天,已基本走出了传统工业经济以“财务资本”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渐建立起以“人力资本”为基石的新经营模式。而民营经济的治理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家族式”治理模式逐渐转变,“以人为本”的新型治理模式成为了推动民营经济在新时期发展的源动力。
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仍难以摆脱“家族式”及“家长式”的治理模式,企业家既是公司的“首席销售官”,又是“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很好地控制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实现了企业利益最大化。但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技术革新和风险程度的不断增加,跨行业的整合越来越成为企业二次创业的必要条件,企业家渐渐感觉到“力不从心”,加上职业经理人局部市场的不成熟及内部培养机制的缺失,最终导致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金融危机中民营经济虽然受到重创,但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仍然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企业独特的治理模式成功地抵抗了金融危机的巨浪,在风口浪尖获得了企业的新生。纵观中国成功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地产业的万科,传统制造业的正泰电器,还是新兴行业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其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公司治理”无不烙上“以人为本”的印记。
从治理结构上看,存在着三种典型的治理结构形态:
一,行业整合型的治理结构,比如正泰电器的发展史即以股权形式不断吸纳竞争对手,共同做大产业的过程。
二,供应链整合型的治理结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上下游供应商及采购商的整合,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华谊兄弟的“金手铐”式治理形态,即以股权“绑定”核心导演及演员的股权安排。
三,内部管控型的治理结构,强调对内部员工的利益捆绑,比如阿里巴巴、百度等的全员持股计划。良好的公司治理缔造了良好的公司“文化”,以人为本,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分享型、成长型”的管控机制。
关键词:黑龙江省;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发展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特征的次贷危机,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伴着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公司等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开始大范围向世界蔓延,并深入到了各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还是像内陆地区的黑龙江省,在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特别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生产经营显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黑龙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像沿海各省那样严重,但也遭到了严峻的冲击。
黑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发展史中曾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我省经济建设、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的经济版图,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上面和江苏、浙江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黑龙江民营企业和他们相比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当前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纵观我省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身、企业融资等方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这不仅仅是黑龙江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层面上看,长久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具体相关细节尚待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6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还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法律法规虽然制定了,但那些条文框框还比较抽象,都是体制性的没有具体细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的相关措施,具体的操作中会有很大的弹性,执行起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为民营企业“一站式”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当然,社会上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都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开发、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基本都通过中介机构,这样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效率就很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们通常讲要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求政府从一个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之所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比较低,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加大调查研究,给予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以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是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主体地位的缺失。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由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存在,在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某些行业,都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民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行政上的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行业,而且在这些缺乏竞争性的行业中,企业唯利是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从长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性体制障碍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必须慢慢根除这种障碍,还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黑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民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黑龙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黑龙江中小企业也彰显了自身在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基本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黑龙江有将近17.8万家中小企业,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上的家族式,企业决策都是业主一言堂,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造成一些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没有或者无法执行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最讲究人情、关系、面子,员工“近亲繁殖”几乎是每个企业的通病。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职工是业主的亲戚朋友,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这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必然削弱管理者的制度意识,使得企业在小规模水平上长期徘徊,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家族式管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也曾发挥的一定作用,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以前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简单化的家族式管理显然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远景规划,忽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碍于企业主的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可能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弊端还不太显现,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若不能适时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黑龙江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无战略管理、无企业文化”的现象,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学上有句话叫作“管理出效率”,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把资本作为企业核心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资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若缺乏人才资源,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主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看到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世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势必得到加强,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同时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限。黑龙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的限制,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可能很大,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虽然会高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研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产品、价格、品牌、服务等等都是竞争的手段,中小企业知名度小,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顺势而为,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些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金融系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财政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很多缺点,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融资问题一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都比较偏好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总给人感觉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宏观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做好融资服务工作,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表现在融资频率比较高、而资金量较少,而国有大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又“嫌贫爱富”,对国有大银行的业务来说,服务中小企业是一种成本高且不怎么赚钱的买卖,这样就缺乏业务创新的动力,也就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发展滞后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其在经营中融资较难,这样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安徽各级政府虽然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提高了认识,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果断作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我们完成了2009年gdp增速“保8”的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趋稳向好,这对于我们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在外部经济形势趋稳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该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因为经济全球化将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
中小企业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如何,关系到黑龙江能否在新时期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像我们黑龙江这样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要想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只有抱成一团,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3.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4.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政府部门要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克服推诿扯皮、拖延搪塞的衙门作风,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为事业着想,真心诚意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总之,黑龙江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自然条件优越,但是要发展好民营经济,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69.
[2]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
关键词:后备人才;民营企业;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温州为代表的私营家族企业模式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顽强的生命力得到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
一、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早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人才吸纳能力弱和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对于一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人才瓶颈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了后备人才培养的力度。
后备人才培养是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做好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发展后继有人,而且可以使企业永葆活力。那么,如何培养后备人才又成了企业决策层和管理者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政府对民营企业后备人才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对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发展以“扶”见强,以“保”闻名,在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都适时推出了一些“松绑性”政策措施,政治上的关心爱护、经济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对于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强劲发展都曾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的状况,发展极不平衡。较之于党政人才、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民营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家人才开发机制和配套的政策措施,也没有真正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这与温州是民营经济大市、强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2.民营企业家缺乏人才意识
首先,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受文化程度低、层次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做大、不做专、不做长”的现象。有些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朝三暮四,频繁转型,甚至抽出生产资金去炒房、炒股。不少企业家还是把企业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而缺少社会责任感。
其次,民营企业家多选择家族成员或亲属为企业的接班人,不注意有意识的锻炼企业内部优秀员工或职业经理人等后备接班人的培养,从而带来断层危机。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家从形式上传权到实际上的不放手,接班人难以真正接受磨练,使得民营企业的接班接不好。
3.缺乏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对民营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内容多以应急式的培训为主。培训方式也很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法。培训项目制定不规范,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制定培训需求。另外培训时效性差,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来合理安排培训计划。因而,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难以收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其次,培训具有被动性。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好心,在年初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达培训计划,具体到培训班的人数、时间、参加对象等,但是企业在业务繁忙的情况下,对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任务不重视,随便派人参加,敷衍了事;培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决定了培训的形式化。往往民营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不是主动地探求一种最适合自身的培训方式、最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培训内容,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化的培训只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和不良影响的效应;此外,忽视培训效果的反馈和使用,培训部门对培训的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在接受培训后往往感到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同时,企业长久以来,对员工只重视职业素质、营销服务生产质量方面的培训,对管理类人员只注重领导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忽视了对所从事职业的发展史教育,认为回顾以前的历史,不会对现实的效益有什么帮助,也是一种非常片面、狭隘的观点。
三、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必须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促进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本文拟就如何加强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务之急就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做到像抓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那样来抓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要从人才强市战略高度,把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管人才的工作范围,纳入各级“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提高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培养一批创新型民营企业后备领军人才这两个层面,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统筹规划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开发培养工作。要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开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围绕有利于民营企业后备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开放宽松的政策和政务环境。选择一批重点培育的企业,建立市、县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联系制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依托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协会、人才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多层面多途径全方位沟通平台,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和共同关心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
2.突出提高创新能力素质,建立配套的民营企业后备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适应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逐步建立政府助推、企业自主、社会参与、企业家自愿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和体系。在培训目标上,以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目的,致力于培养一支战略决策起点高、市场开拓眼界宽、经营管理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在培训运行机制上,可由政府部门牵头,行业协会等工商团体配合,成立企业后备人才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并依托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大型企业和继续教育基地及社会中介培训机构,建立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络。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培训,系统地开展院校化基础课程培训或采取举办论坛、讲座、研讨或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摘 要 工业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是工业与旅游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本文借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工业旅游开发经验,重点分析民营企业工业旅游存在问题并重点阐述民营企业发展旅游经济对策,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工业旅游 对策
在我国民营企业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很多民营企业一直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加入工业旅游的行列。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工业旅游,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却是摆在众多民营企业家面前的一个课题。下面,我们就借鉴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的一些成功经验,重点剖析企业开展工业旅游的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民营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意义
企业想借助开发工业旅游促进企业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工业旅游利于促进企业增收、提高企业形象。一方面旅游业可以增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效益。例如吉利汽车集团杭州湾基地开展工业旅游3年来,接待组团1200多个,游客13万多人次,取得了数百万元经济效益。莅临公司参观的游客也间接成为吉利汽车的潜在客户。另一方面加大外界了解企业的力度,成为企业无形的广告窗口,不是广告胜似广告。如吉利杭州湾基地秉承吉利集团“解密现代化的汽车生产线”为主题,开展工业旅游,旨在让游客看到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先进的整车制造技术,增强民众对中国汽车自主汽车品牌的信赖,促进工业企业市场营销,这正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工业旅游的真正原因。
(二)发展工业旅游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效益。品牌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企业与产品在满足目标市场消费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优势、扩大自身影响,发展工业旅游业可以创造企业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好的扩大企业的品牌效应。例如,吉利杭州湾基地利用工业旅游机会向游客展示了帝豪等各款吉利生产的自主品牌汽车,很好的开拓了汽车销售市场,也提高了帝豪等汽车的品牌知名度。
(三)发展工业旅游有助于加强外部监督,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缺少层层监督,监管,而民营企业发展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企业置于游客监督之下,透明度和开放度也随之加大,使企业会更加注重企业管理、企业形象、产品质量,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旅游者。企业员工、企业管理者与旅游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工业旅游方面已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不足。
(一)对自身认识不足,一哄而上。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且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在选择开发工业旅游项目时,没有综合考虑自身资源的独特性,特有优势、品牌知名度、区位优势等,结果造成投入多,产出少,半途而废,得不偿失。
(二)宣传促销工作不到位,不够大众化。工业旅游在目标顾客的定位上,仍比较侧重于企业间的参观与交流 多属于商务旅游的性质,面对大众旅游尚开发不足,在营销上缺乏策划和宣传推销,只是等客上门。
(三)旅游产品单一,流于形式。有的企业开辟了工业旅游,但也是仅限于在厂区或公司开辟一条线路,来的人们走马观花看看,缺少对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企业发展史的深入展示。
(四)旅游开发缺乏有效性、持续性。企业对工业旅游感兴趣,但工业旅游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并不能马上体现,便出现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或半途而废的现象,缺少对工业旅游无形资产的认知。
(五)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来说,由于多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多集中在第二产业,缺少旅游专业专业队伍,服务质量欠缺,工业之旅变成了变相的广告之旅,让人游得兴致索然。以上这些都是制约工业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工业旅游相应的对策
民营企业发展工业旅游,虽各有千秋,但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一)认清自身是否具有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的优势。 民营企业开办工业旅游的目的是想获得企业利益最大化,盲目开展旅游项目有时会得不偿失。企业选择开发工业旅游时,可考虑自身是否具有资源独特性、品牌知名度高、企业形象佳、企业文化底蕴深,交通便利等因素,对于上述因素具备者可选择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对于中间产品的企业最好不要开发旅游项目。例如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具备了吉利汽车自主品牌的独特性,自主品牌知名度广,科技含量高,区位优势好等特点,开展了工业旅游项目,集知识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取得丰硕的成果 。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内涵 。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结合,要把工业的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要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好选择几个点位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使游览活动既不影响生产,也便于组织、引导。同时加大游客的参与程度,由简单是流程性游览向互动型参与和主题型体验延伸,拓展和拉伸旅游产业链条。例如,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以“解密现代化的汽车生产线”为主题,为游客精心编排了科学的旅游路线,游客即可通过看到现代化轿车制造设备、先进生产工艺、花园式工厂风貌、人性化工人工作场景,解密现代汽车制造,又能体验试驾吉利汽车带来的乐趣,从而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
(三)开拓外部客源市场,面向大众旅游。目前工业旅游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居民和往来客户,缺少外地大众客源,外地客源市场的开发,一般需要企业联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如借助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专业旅游企业的网络渠道扩大宣传推广,以吸引更多的外地客源。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很值得借鉴,他们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经政府审核确定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单位,再与旅司签订合作协议,旅司负责市场营销,基地负责旅游项目建设管理,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注重人力物力投入,提升旅游档次。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只有舍得投入才会有大的产出,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规划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发旅游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企业还应增设文化娱乐设施使整个旅游环境更具吸引力。以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为例,投入近千万元建设酒店、吉利汽车展示大厅、购置无线导览系统设备、电动观光车辆等,满足游客对工业旅游多元化的需求,高投入实现了高产出。
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出发,总结了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分配经验,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特点与发展现状,提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按比例回购公司股份的创新人力资本分配方式,并指出民营企业体制改革瓶颈及对策。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员工持股 民营企业分配方式
全国工商联主编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同国有企业一起共同支撑着今日的中国经济[1]。然而,快速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分配方式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已成为理论界与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人力资本分配方式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价值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尽管马克思并没有进行专门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但其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建立了劳动论,科学地分析了价值的源泉、形成与分配,从而为人力资本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2]。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劳动与商品生产的直接关系,“只有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3]。
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人的能力不同,则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起到的作用亦不同,即注意到了人力资本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前者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进而把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和技巧的科学技术于教育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4]。
2.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
1960年舒尔茨在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5]。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
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6],同时他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为33%。
我国学者也就人力资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如韩秀丽等对我国宁夏经济增长研究数据表明,在1985~2003年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总贡献率达到了20.66%,仅次于资本而成为促进宁夏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7]。可见,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一些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分配方式概述
1.美国人力资本分配方式
美国是最早在企业中推行人力资本分配方式的国家,多种形式的利润分享也最为普遍,员工持股和利润分享是其分配的主要形式[8]。雇主自愿将其一定比例的股票予以员工,员工建立一个股票依托基金会,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接受股票,员工承诺减少工资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回报。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从1993年开始,以职工在3年内自动降低工资的方式,购买公司30%的股权。实行员工持股后,公司迅速氛围了亏损局面,而后成为上市公司。
2.日本人力资本分配方式
按日本有关法律规定,实行持股制的公司必须设立员工持股会,参加者只限于本公司的员工,持股办法有从员工按月扣缴积累和用奖金积累两种,员工可以得到的收益是奖金、资金运用利息、分红和资本收益[8]。如今,日本上市公司中有90%已经实行了员工持股制,此外日本公司通常还推行终生雇佣制,两种制度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积极性。
3.国外员工持股制调查研究
Rutgers 大学的Douglas Kruse 和 Joseph Blasi 发现员工持股计划(ESOP)看上去可以增加销售和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了ESOP的公司的生存时间要长于其不实施ESOP的公司。对于343家公司及其比较样本,他们发现77.9%的ESOP公司在1996年还存活,而与之比较的非ESOP公司中只有62.3%,而在1999年,ESOP公司中有69.6%存活,而非ESOP公司只有54.8%[9]。而对于利润规划,更显示了惊人的差异(如表1所示)。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销售、雇佣率以及生产力在公司建立了ESOP后都加快了增长。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分配方式分析
从国外的企业实践与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人力资本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实现了利润在雇主与员工的分享,有利于公平竞争发展,这对于我国民营企业中员工间贫富差距相对较大的现实而言,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
1.区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分配
季正松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各种体力劳动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传统劳动价值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他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马克思所提出的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实体是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本质上都是体力劳动,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确立了脑力劳动的主体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了社会价值创造的主体[10]。
宗寒在其著作中也指出,社会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史,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功能和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很大差别,在当代社会,脑力劳动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1]。
此外,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从而造成体力劳动者处于供过于求的地位,而脑力劳动者则处于供小于求的情况,因此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决定了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可以分配到更多的公司利润[3]。
2.基于创造价值的员工持股方式
人力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区别在于难以度量,而最容易观察到的教育水平仅是一个度量因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投资回报率及人力资本贡献率仍然不见起色,“下岗”制所期待的效率提高局面也并没有达到预期,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效率甚至降低了,这不得不令我国企业和学者反思,人力资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衡量。
(1)确定分配比例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民营企业在确定分配方案前需要对公司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企业的性质、价值创造的来源、员工总体情况等等,根据这些实际状况制定一个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然后将公司员工分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两个阵营,对每一项指标打分,最终确立分配比例,表2所示是一个分配示例。
其中投入成本包括招聘、选拔、录用、培训、维系、退休整个过程的总成本;预期收益为一段时间内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平均创新能力为员工创新所带来的贡献;激励效果可以通过物质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衡量;潜在的风险性指对员工辞职、恶意行为、重大事故等的风险评估;对公司的态度包括忠诚度、负责感等,可通过与员工的日常交流与行为观察得出结果,每一项的分数均介于0与1之间。上表显示,维系一个脑力劳动者的花费是维系一个体力劳动者的1.5倍,因此可初步确定分配比例为1.5:1,即脑力劳动者得到公司再分配利润的60%,体力劳动者得40%。
(2)调整比例
当确立分配方案之后,企业雇主将一部分可分配利润以内部股份的形式进行分配,根据每位员工指标得分情况,让其按比例认购这些内部股份,这就意味着员工所持股是一个相对比例,而不是一个绝对数字,如可分配利润为100万元,员工持股比例为0.01%,则其持股绝对数为1000元,当可分配利润为120万,其持股绝对数为1200元。
在持有期间,员工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持股的数量,企业每年对员工绩效进行打分以确认员工新的分配比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那么员工有两种选择: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因此企业主在调整比例时要充分考虑到博弈的收益,使员工认识到不努力工作对自身和企业均是弊大于利选择,从而使得员工持股制进入良性循环。
四、民营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家白手起家,大量案例表明,这种家族式企业的创业阶段,企业家是引导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但随着公司的扩张,一些创业初期的隐患越来越突显出来。其中尤其以所有权结构单一化、用人制度不合性、激励机制不足三个问题最为严重,导致企业走向没落。这三点均是与人力资本分配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员工持股是家族企业发展的最优选择之一,而员工持股就意味着体制改革。
1.领导群体的正确认识是前提
在任何时候,解决某个具体问题,领导群体的导向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民营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对企业经营的贡献,同时处理好公司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分析,切实考虑公司的发展。
2.平衡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是关键[12]
民营企业雇主根据经营计划,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之后,还需要明确投资方法,许多研究数据均表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率要大于物质资本,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逐步扩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平衡其与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
3.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保障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指出,人力资本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约束,内部约束包括公司章程、合同、偏好、机构与激励机制,外部约束包括法律、市场、道德、社会等[13]。无论是哪种约束,制度都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营企业只有突破制度上的随意性,方能创造出良好的公司氛围,从而激励员工与企业同共发展。
五、结束语
不久前在杭州召开的民营企业峰会上,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中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集中讨论了人力资本问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民营企业的竞争力[14]。完善分配制度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度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冯子标,焦斌龙.人力资本分配论.学术月刊.2006.3:48-51.
[3]张中学.城区发展战略研究与思考.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4]冯子标等.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姚先国.关于人力资本的几个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19-21.
[6]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70.
[7]石修俊.发达国家按人力资本分配对我国的启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9:5-9.
[8]韩秀丽等.人力资本对宁夏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11:310-311.
[9]Largest Study Yet Shows ESOPs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Employee Benefits.
[10]季正松.从体力劳动价值论到脑力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家.2005.2:21-25.
[11]宗寒.脑力劳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2]李世聪.人力资本与收益分配改革的创新成果.洛阳大学学报.2007.3:80-82.
今年1~6月,湘潭九华经开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2.4亿元,同比增长(下同)96.9%;实现工业总产值201.24亿元,增长62.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3.92亿元,增长50.4%;实现财税收入9.68亿元,增长5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28亿元,增长83.7%;实际到位外资7244万美元,增长5.8%;实际到位内资27.96亿元,增长53.3%。
据了解,湘潭九华经开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有:
一是三大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68.75亿元,增长39.6%,吉利汽车、塔奥地通等6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其中吉利汽车实现产值50.15亿元,增长35.7%;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57.17亿元,增长1.3倍,爱铭数码、全创科技、兴业太阳能等9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产值61.75亿元,增长57.3%,泰富重工、中冶京诚、金海重工等11家企业产值过亿元。
二是新投产企业快速增长。上半年新增投产企业12家,实现产值9.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6%,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区19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完成产值92.12亿元,增长35.4%,占工业总产值的45.8%,累计研发投入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金海重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共建成立湘潭首家企业“院士工作站”。
四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吨标煤,同比下降28.6%,兴业太阳能启动吉利汽车和浙江利欧厂房30MW集中连片太阳能光伏屋顶智能微电网项目。
五是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3.9亿元,产销率达98%以上。
六是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情况下,全区外贸出口仍完成7001万美元,其中,爱铭数码完成出口创汇3972万美元,全创科技完成出口创汇2705万
美元。
1~6月,全区三产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1.17亿元,增长1.73倍,新增运营企业10家。现代物流业及其他贸易业:实现贸易收入139.83亿元,增长1.76倍,其中钢材物流园实现贸易收入72.58亿元,增长81.5%。汽车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34亿元,增长1.41倍,其中,汽车大世界有9家4S店营业,同比增加7家,实现营业收入6.9亿元,增长5.27倍。房地产业:全区23家房地产企业累计实现房屋销售面积30.4万平米,实现销售额9.54亿元,同比增长51%和45%。
1~6月,全区续建和新开工项目110个。产业项目、基础及配套设施项目分别完成投资62.48亿元、35.8亿元,分别增长83.7%、1.21倍;30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面开工,累计完成投资52.7
亿元。
湖南民营企业总部基地暨九华国际服务中心奠基
7月9日,湖南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和九华国际服务中心在湘潭九华经开区奠基。这是湘潭九华经开区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湘潭“北进”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湘潭“两型社会”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背景下,总部经济越来越成为提升区域经济质量、改善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南民营企业总部基地由湘潭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和湖南隆平九华科技博览园共同打造,是一个以大中型民营企业为主的国内外企业交流、合作、聚集发展的平台。项目建筑面积21万平米,投资12.6亿元,40栋企业会所将在今年12月31日前实现封顶。
九华国际服务中心占地63亩,总投资6亿元,预计2013年底实现封顶。该中心致力于打造成为集政务、金融、投资、保险、会务、中介服务、写字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服务中心,更好地为广大投资客商服务,创造吸引和留住人才、资金的软
环境。
湖南省副省长何报翔指出,湖南民营经济创造了53%的税收、57%的GDP、66.5%的投资、87.8%的就业,已经撑起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这次湖南民营企业总部基地落户九华,是整合资源、推动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型升级、推动发展的具体表现。湘潭是的家乡,湘潭九华经开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前景,这里正在成为民营经济投资的洼地和民营企业发展的福地。他希望,总部基地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能打造成湖南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
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表示,湖南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和九华国际服务中心落户九华,必将为九华经开区“建设大园区、打造新中心”提供更强有力的服务平台支撑,为湘潭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宜居滨江新城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湘潭市委、市政府将竭力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集中政策、整合资源,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
九华经开区多项目国际国内领先
在追求经济大总量的同时,湘潭九华经开区借助科技力量,多项科技项目跻身国际、国内领先
水平。
世纪新峰是由浙商控股的大型水泥集团,旗下湖北公司、河南公司、四川公司三家大型水泥生产企业,拥有三条大型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和一条大型水泥粉磨生产线,全部生产实行自动化在线控制,并在所有熟料生产线配套建设了技术先进、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窑尾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目前年水泥产能1000万吨,排名水泥行业前50强。集团总资产18亿元,净资产约10亿元。成立十年来,累计上缴国家税费5亿多元。集团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管理及控制体系,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
集团先后荣获“湖北省最佳成长型企业”、“湖北省具带动力民营龙头企业”、“湖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湖北省百佳纳税人”、“湖北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及“鄂州市十强民营企业”、“鄂州市纳税十强企业”“鄂州市节能先进企业”等称号。雷山牌水泥系湖北名牌、湖北省著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并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翻开企业跨越式发展史,世纪新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一、从诞生就站在时代改革前列
十年前,正值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伴随其中的是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老国企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为了拯救一家深陷困境国企的命运,对其改制成为了当时唯一的选择,从此也宣告了世纪新峰水泥集团成立。
世纪新峰成立之初,虽然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蓬勃兴起,但作为内陆地区的湖北,新旧观念、新旧体制之间却仍在激烈的碰撞,阻碍了一些新生事物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公司领导大胆打破条条框框和各种禁锢,引领企业投身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当时,在整个中国水泥行业,世纪新峰不仅是首批实行完全民营化的企业,而且在湖北大型水泥企业民营化改制中,更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这也标志着世纪新峰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站在了时代改革的前列。
二、新型干法技术成就企业跨越式发展
同样,在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水泥新型干法旋窑工艺在我国水泥行业仍是一个新生事物,一些著名大型企业也仅仅是缓步涉足,其它更多的企业则是望而却步。此时,公司的改制还处在阵痛阶段,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公司领导敏锐地觉察到,水泥新型干法生产对于水泥工业而言,必将带来的是一场技术革命。于是,在资金有限、当时民营企业贷款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公司适时启动了兴建新生产线的步伐,并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公司第一条日产2500吨水泥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建设。它不仅至今仍填补着建材大市鄂州市水泥新型干法技术的空白,而且在湖北水泥工业发展史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紧接着,世纪新峰又开启了跨省域收购水泥企业和兴建大型水泥粉磨生产线的进程,加上之后兴建的河南公司日产4000吨和湖北公司雷山二期日产6500吨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一个个的大手笔,不仅成就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也奠定世纪新峰地区龙头企业之一的地位。
三、全力打造特色品牌
集团十分重视产品品牌建设,以高品质夯实雷山水泥的品牌基础。质量控制从原材料进厂之前开始,确保选用优质原料用于生产。生产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都十分严格,并用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指标指导生产,用过程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将质量控制和优质服务延伸到销售过程中,丰富了企业质量管理的内涵。经过不懈的努力,雷山水泥凭借过硬的质量、优良的品质,享誉一方,深受用户喜爱,并广泛用于城乡房屋建筑、大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雷山牌水泥也成为世纪新峰集团的骄傲。
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引领企业发展
企业跨越式发展,见证了世纪新峰人的勤劳智慧。有着光荣传统的世纪新峰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开启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新征程。
(一)淘汰落后毫不犹豫。2009年9月,在政府没有明令禁止的情况下,公司主动将鄂城分厂正在生产、每年可创造数千万元经济效益的6台机立窑全部撤除,虽然此举承受了上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但企业更加自重其社会效益,并显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
(二)发展先进工艺技术舍得投入。公司投资15亿元,先后建设三条代表当今先进技术的水泥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并使全部生产实现自动化在线控制。
(三)改善环保不惜血本。以先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为基础,企业投巨资,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通过遍布全厂的环保设施,使整个厂区防尘区域达到了无缝对接。为了提高除尘效果,今年初,湖北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对日产2500吨生产线窑尾收尘系统进行了 “电”改“布”改造,使单位粉尘排放量由原来的100mg降至15mg以下,大幅优于国家现行标准。
(四)节能降耗不遗余力。出于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的13.5MW窑尾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代表了水泥工业前沿技术。该系统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000吨,减少CO2排放量8万多吨。正在建设中的特大型水泥立磨工程,承载了世纪新峰发展绿色经济的新希望,该项目投产后,将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并使吨水泥电耗下降10Kw/h。公司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建设生物能源应用系统,替代生产用煤30%,闯出了一条节能降耗的新途径。
五、把绿色经济理念应用到环境建设中
(一)将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公司十分重视对厂区原来自然山体、水体的保护,将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建厂至今,原来的白鹭鸟栖息地,如今仍然是山青水秀、白鹭鸟成群。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系统,也建成了极富自然特色的瀑布景观。
(二)建设花园式工厂。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厂区50亩水面和80亩原有森林保护,并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00亩。如今的世纪新峰厂区,青山绿水间常能看到鸟儿成群飞翔,野鸭在水中潜嬉。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梅香飘扬,完全是一个花园式的工厂,来厂客户无不驻足欣赏、啧啧称赞。
六、以人为本增强企业凝聚力
(1)积极投身社会公益。集团成立以来,累计向社会慈善机构、公益事业、爱心助学以及新农村建设捐赠资金2000多万元。
(2)员工收入、劳保福利、劳动条件大幅提高和改善。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公司为员工缴纳了全部“五大”社会保险。为了让员工身心愉悦地投入企业生产,公司采购豪华舒适的通勤车接送员工上下班;为了改善员工生活,公司每年补贴逾百万元,用于员工食堂提高伙食标准和卫生水平,并以集中采购大米、食用油的方式,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为了确保员工健康,员工体检年年开展,体检科目逐年增加,并在冬季发棉衣、夏季送清凉。
每年末,公司通过开展“访员工、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工伤、重病、困难员工,累计送出资金200余万元,员工重病或遭灾,企业将资助资金连同员工捐款送到员工手中;员工生日当天,都能收到公司送上的精美蛋糕和温馨祝福。公司对员工的关怀,换来了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加强员工培训。自集团成立至今,企业内部培训常抓不懈,员工从形式多样的培训中,学到了大量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4)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日常生产中,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机制,激励员工学习专业,提高技能。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所有员工都获得了加薪的机会,特别是近三年,每人每年平均增幅达20%以上,即使2010年上半年,企业亏损数千万元,导致流动资金十分困难,公司不仅优先发放了员工工资,而且年中为所有员工涨了薪。同时,在员工的努力下,企业年底实现了扭亏为盈。
七、开启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
收获了绿色经济的丰硕果实之后,世纪新峰又燃烧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激情。
(一)实施循环经济计划。依据世纪新峰业已启动的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企业将利用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厂区周边村民搬迁机会,征用200亩村民搬迁留下的闲置土地,投资约12亿元,兴建一条日处理能力2500吨、年处理能力80万吨的“城市废弃物综合处置生产线”。该生产线的日处理能力,除了能完全满足鄂州市现有垃圾处理需求外,富余能力还可用于武汉市部分垃圾处理。
(二)城市废弃物综合处置生产线。“城市废弃物综合处置生产线”由三个系统组成,(1)城市废弃物处理系统。所处理的城市废弃物,主要为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自来水厂污泥;(2)固化除害系统。即对处理后的废弃物再次进行高温处置,使其发生化学变化,将有害物质固化到所生成的矿物之中,该矿物以晶体为主,化学结构十分稳定,可作为优质熟料用于生产水泥,对人和环境没有任何危害;(3)蒸汽利用系统,即对第二个系统产生的蒸汽进行调配转换,直接用作生产机械设备的动力。
(三)新生产线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前景光明。新生产线完全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和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经过认真考证,该生产线三个系统中的每个系统,在国内早已是成熟技术,并且很多厂家用其中的一项技术生产了多年。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三个系统归并到一条生产线的先例,但经过公司技术部门与权威科研机构、高等院所多年论证,证明技术上完全可行、经济上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每年可创造综合效益7000多万元,新增各类税收数千万元。实施成功后,世纪新峰不仅在困扰水泥工业多年的企业转型中独占先机,而且将为中国水泥行业闯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崭新之路。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激情澎湃。近来,世纪新峰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主要领导多次亲临调研和指导,社会各界也寄予了极大的期待。
未来10~15年,中国家族企业将迎来交接班高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家族企业的核心是“企业”,而不是“家族”。而翻开世界著名企业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一部部家族企业的发展史。这将是一场企业家有限的生命与无尽的时间之间的对话,一次关于财富的传承与消亡之间的碰撞。
家族企业是目前最普遍、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在《财富500强》中有1/3以上都属于家族企业。就全球来说,家族企业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90%以上也是家族企业,而美容行业的家族企业比例则超过了50%。
在中国的理论界,许多学者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只能适应企业初创时期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应尽快摒弃家族制,转变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经理式企业。然而,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与经理式企业并不存在着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是看哪种形式更适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面对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升级时代,中国美容行业的家族企业也正面临着新老接替的转型,企业传承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如何选择接班人、如何培养接班人成为老一代企业开创者深刻思考的一大问题。不过,在中国美容行业,提及家族企业以及企业传承,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很多企业的模式就是在走家族企业的路子,但他们总觉得公开倡导让子女继承家族企业有失风范,所以干脆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也很委婉地拒绝了本刊采访。其实,家族企业并非狭隘、自私的代名词,《财富500强》尚有那么多成功的家族企业,我们为什么不能调整心态,正视这个问题呢?
财智调查
嘉宾:北京某知名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驻北京记者 贾婷
Q:您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企业管理模式问题以及企业文化根源问题。
Q:您的企业是否趋向于家族企业的发展?
A:不会倾向于家族企业。
Q:您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优势是什么?
A:比较适合创业阶段,心理契约成本低。
Q:请问您对企业接班人的选择有什么样的能力要求?
A: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实践应用能力。
Q:请问您对企业接班人的选择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子女吗?
A:我只挑选高潜能人才。
Q:对于80后日趋成熟的准管理人员,您强调以下哪些能力要求?
A:经营思路创新以及团队意识。
Q:在家族企业的经营中,您赞成“家族”为大还是“企业”为大?
A:以企业利益为经营前提。
Q:您觉得最有效的家族企业延续市场辉煌的途径是什么?
A: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嘉宾:赵林琦 SK-E国际集团/香港嘉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记者:驻广州记者 谭彩玲
Q:您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缺乏职业经理人。
Q:您的企业是否趋向于家族企业的发展?
A:不会。
Q:您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优势在哪方面?
A:比较适合创业阶段的资源累积。
Q:请问您对企业接班人的选择有什么样的能力要求?
A: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Q:请问您对企业接班人的选择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子女吗?
A:不,我挑选高潜能人才。
Q:对于80后日趋成熟的准管理人员强调以下哪些能力要求?
A:较强的实践执行能力。
Q:在家族企业的经营中,您赞成“家族”为大还是“企业”为大?
A:企业为大。
Q:您觉得最有效的家族企业延续市场辉煌的途径是什么?
A: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专家对话
谭小芳:著名营销策划人、著名国学企管导师、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全球500强华人讲师、亚太地区十大金牌讲师、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嘉宾、国内权威的家族企业研究专家、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领导力训练“教母”、北大、清华、复旦、人大总裁班特聘教授。
《财智》:家族企业的运营管理利弊表现在哪些方面?
谭小芳:对于家族企业来说,有利的是创业初期,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便于迅速决策和理顺利益关系、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快速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大致上说,家族化是创业的好模式,但不是守业的好模式。
家族企业管理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融资难,制约了企业发展。家族式管理是建立于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处于绝对控股状态这一基础之上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吸收外来资本,开放股权结构,其发展动力将会衰竭。家族企业中的家长作风,缺乏民主和集体的决策机制,也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郑敬普:家族企业优势中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家族企业在遇到困难甚至极大风险的时候,家族人员会站在一起,创始人会得到整个家族的支持,往往这个力量就能让企业支撑下去,渡过难关,非家族企业很难做到,甚至“树倒猢狲散”;第二是企业上了规模,有更多的治理和管理方面的选择,比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既可以分离,也可以不分离,也可以部分分离,这是它的制度优势。当然,这个优势是有条件的,它和创始人、继承人背景与能力,和企业的组织体系、发展阶段、所处行业以及经理人队伍等方面都是有关联的,不是盲目地想分离就分离,人才不具备、组织体系不完备,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分离必然会带来风险,企业越大,风险越大。
《财智》:家族企业接班人应该如何培养?
谭小芳:方太集团的创始人茅理翔和儿子茅忠群的权力交接是家族企业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茅理翔的接班理论是“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早在交班前的七八年,他就开始对儿子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尽早独当一面。此外,红豆在继承问题上也做得比较成功。红豆的创始人周耀庭很早就在为企业物色接班人,他采用竞争上岗的模式去激励自己的儿子。周耀庭曾多次毫不避讳地讲:“如果有人比我的儿子更强,我就让他管理企业。”这句话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周海江的斗志,他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做起,逐渐成长为红豆集团的当家人,并最终成为首位登上《福布斯》(亚洲版和欧洲版)封面的内地企业家。
郑敬普:接班人加强自身修养是很重要的,个人的核心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多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认为子女接手自己的企业是天经地义的,往往会忽略对他们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如果接班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家族、有很强的荣誉感,那么他在做事情的时候,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要重视培养他们创业的激情和创新的愿望,这是企业家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接班人如果没有创新的心态,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是照单全收式地继承,企业是很难发展的。只有与时俱进,在守业的基础上创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带领企业不断创造辉煌。另外,接班人要有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这种素质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必须敢于尝试,不能害怕错误,父辈一定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你只需要把握住一个底线就可以,如果一味地害怕风险、回避风险,那么接班人就永远不可能建立起风险管控能力。当然,接班人还必须掌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经验和知识,这是保证接班人顺利继承企业并正确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
《财智》:家族企业如何让品牌营销效果不断保鲜、持续奏效,如何利用其优势区别于其他民营企业?
谭小芳:传统家族企业大都是小家文化,这对自身品牌发展是致命伤害。而营销家族企业必须要淡化经营权、所有权,必须倡导“大家文化”。例如方太“儒商进化”模式,它的内容是:除了在全公司范围内宣讲儒家文化,还根据“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建立起以仁义为本的制度体系。同时,专门成立相关的推进小组,采用流程化的作法,把儒家思想打造成一种模式、一种管理制度去实施。最终形成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西方管理精髓,适合方太乃至更多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企业的分销模式和业务系统已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超速成长的时候,就需要把现有分销系统和业务系统进行改造和再造,以适应企业和品牌快速成长。于是,在市场上行之有效的销售分公司制便成了主流分销模式。方太就是不断地通过这种系统持续的分销模式变革和业务行业模式创新来强化和提升销售组织力量,推动自我超越,实现步步为赢的。
《财智》:家族企业如何做好企业内部与家族内部的人力资源分配,营造良好的办公氛围?
谭小芳:一位家族企业的老板说道:“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都没有了,但我把人留住了,那么几年之后,我还将是这个行业内的翘楚!”其实这段话讲的就是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也不是价格,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与管理。
错位、冲突、内耗是中国家族企业最深层的痛;团队、共赢、和谐是中国民营企业最难做的梦。基于家族企业内部经营风险的控制,专业管理能力不足的内部家族人员在家族企业中的财务、经营等管理部门担任相关监督职位,承担起“看门人”的职责,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甚至的是必须的。通过现代契约机制,以股份、期权、分红等形式将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通过科学的职业发展计划,以国外培训、知识学习、参与家族(董事)会议、职位提升等形式将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同时让内部家族人员回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郑敬普:在一个家族企业中,接班人、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三者之间能够完美配合,形成一个稳固的团队,这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个比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企业发展初期,基本都是家族成员,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仅仅依靠家族成员是完全不够的,不少家族企业会采取大规模引进经理人的做法,企业中会出现“去家族化”现象,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规范发展。对于接班人来说,既然选择了职业经理人,那就应该适当放权,相信他们,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矛盾或者出现失误时,接班人要勇敢站出来,维护原则和底线,这样做不仅能让经理人感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而且会让家族成员逐渐认识到按规则办事的重要性,有利于彼此之间的融合。但无论人员如何分配,一定要保证接班人的决策权,平衡好股权分配。
《财智》:家族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谭小芳:国外的家族企业并不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现代企业制度相矛盾,相反,很多国外的家族企业是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机制的家族企业。作为未来规范化发展的民营企业可以借鉴这一发展机制。家族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彻底摆脱家族化。家族化是成功与失败之间的一条鸿沟,勇敢地跨过去,企业就走向辉煌。如果站在鸿沟边踌躇不前,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淘汰出局。因家族成员人员有限、能力有限,用外人、贤人、能人是每一个成长性家族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每一个家族企业都要考虑如何从家族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过渡,职业化管理是家族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而美容行业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设才能使家族企业走得既快又稳!
郑敬普: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家族企业不是必然拒绝现代化公司的模式,“家族”与“现代”不是对抗的,只不过一个是管理意义上的,一个是股权意义上东西,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走“资本家族化、管理市场化”或“资本公众化、管理市场化”的路。前者,家族始终保持控股地位,就是保持一个决策上的优势、治理上的优势,但管理队伍一定是职业化的或准职业化的。后者,可以通过上市成为公众性公司。这样也可以是家族控股,也可以不控股,但管理队伍也一定是职业化的或准职业化的。从中国现状看,家族企业通过上市可以加速规范管理进程,可以挖掘、提升内部管理潜力。如果不上市,想打破固有的模式相对难一些,目前就有不少家族企业在规范运作与资本市场回报的问题上进行抉择。其实对于转型期的家族企业而言,老一代企业管理者就应对企业中现有家族成员的工作能力做一个评估,对于那些的确没有能力、没有职业意识的成员要抛弃掉,要在二代接班前为他创造一个职业化的、有执行力的团队:要有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意识,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奖惩机制,一切按规则办事;要有长远的系统规划,对于企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方向。
也是坦诚的。对于外界非议的“集权化管理”等话题,他并不以为意,而且表明会坚持下去。这符合他的人生信念。在他看来,生存最重要的决不仅仅是天才的智慧,而是对生活、事业的态度,一种决不妥协的理念。
没有管理标杆,只有竞争标杆
《新财经》:有人说您是优秀的企业家,但不是卓越的领导者。您怎么看?
宗庆后:娃哈哈创办二十一年了。直到现在,什么叫卓越领导者我没搞清楚。我们企业从来没有管理标杆,只有竞争标杆。这么多年,我们受的抨击很多,说我们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但我们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蛮有滋味。我觉得,经营企业还是要靠实战经验,生搬硬套西方理论往往并不见效。
《新财经》:您一直推行集权化的管理,员工能接受吗?
宗庆后:唯有精诚合作,才能战无不胜。时间长了,大家就都习惯了。而且,这么多年来,我的这种做法也没什么大的失误,员工们都比较信任我。不过,在高度集中的背后,我们其实早就开始了分级授权管理,只是分级授权的权力大小不同而已。
《新财经》:您是否对西方管理思想感兴趣?
宗庆后:我感觉我们管理学界崇洋非常严重。事实上,中国人比西方人更聪明。当然,西方研究企业管理起步比较早,有可学之处,但不能硬套。西方人的思维都比较刻板,中国人则比较灵活,碰到同样的问题,中国人走不过去就绕过去,西方人可能就退回来了。西方的理论也不是要完全拒绝,但引进以后要用中国文化改造一下。
《新财经》:您推崇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宗庆后:我觉得思想在管理上还是有很大借鉴的。我也谈不上对思想有很深的了解。我看书比较杂,很多微小的细节都可能给我以启发,最后也不知道是谁的想法了。
多数企业都存在危机
《新财经》:当初为什么放弃保健品,转做大众饮料?
宗庆后:上世纪90年代,保健品的销售形势比较好,但市场比较乱,国家没有有效的措施来管理这个短期内火暴起来的新市场,相应的开发审批手续也很麻烦,风险比较大,我觉得做下去可能会碰到问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当时的消费水平与现在不一样,保健品市场不是很大,毕竟是有钱人才会买。所以,娃哈哈最后选择了消费量比较大的大众饮料。
《新财经》:企业发展过程中,您遭遇过怎样的危机?
宗庆后:1991年兼并罐头厂的时候,员工从100多马上变成2000多。虽然我们的口服液确实供不应求,但要满足2000多人的生产还是不够。于是,我们开发了第二个产品,就是娃哈哈果奶。市场刚打开,竞争对手就找来执法部门,说我们不合格,用另外产品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产品,制造了大量舆论,一下子消费者就不敢买了。工厂一下子就没活干了,压力非常大。这次风波持续了两个多月。后来我们据理力争,才扳回来。这是第一次遭遇大的危机。后来,这样的事情比较多,都习惯了。
中国企业的历史都还不长,现在活得最好的企业也就活了二十年。还能活多久?还是个未知数。现在多数企业都存在很大的危机,吹牛的多。
我对国际化并不心急
《新财经》:您觉得大众品牌如何才能培育成为国际品牌?
宗庆后:关于品牌,我的想法一向和别人不太一样。我喜欢大众化品牌,认为应该制造消费者觉得价廉物美的产品。如果产品价格很高,只能少数人消费,也不能算什么名牌。比如服装,我现在也搞服装――娃哈哈童装,但怎么才能认定多少钱一件呢?现在的名牌服装实际上有很多都在中国制造。过度追捧高价名牌实际上是人类的虚荣心理造成的。
《新财经》:娃哈哈在国际化方面有何计划?
宗庆后:我对国际化并不心急。现在我们的产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一般都是别人找上门来给我们做出口。这几年我们也在做铺垫,“非常可乐”推出后,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大。国际化,我觉得水到渠成比较好。
《新财经》:娃哈哈将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
宗庆后: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不断成长起来。现在要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外资企业不一定竞争得过我们的企业。
《新财经》:现在外商投资策略改变了,可能通过收购来控股。
宗庆后: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也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任何国家都是会保护自己的民营经济,发达国家也一样。据我了解,很多国外企业是不让你收购的。我们希望政府在保护自己民族工业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只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待遇一样,我们的企业是不会盲目与人家合作的。现在与人家合作,技术也没有,市场本来就是我们的,纯属是给人家廉价打工。
因为坚持,才有娃哈哈的今天
《新财经》:您如何评价自己的性格?
宗庆后:刚创业时,主管机构对我还颇有争议,给我的评价是,“人是蛮能干的,就是不太听话”。实际上是说我老在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过,正是由于自己比较坚持,才有了娃哈哈的今天,才让我的主管单位从学校变成了教育局,最终又变成了区政府。
《新财经》:那些经销商能接受您的“坚持”吗?
宗庆后:实际上,所有娃哈哈的人都有这个习惯。娃哈哈并不忌讳这个,这已演化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了。十几年前,我就喜欢跟经销商称兄道弟,造就了许多老经销商难以割舍的“娃哈哈情结”。十几年后的今天,娃哈哈的市场人员也与自己负责的经销商称兄道弟,联销体才能稳固发展。这就像一个江湖,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则。在这个江湖里,所有人都会遵守既定的规则,不会有任何人背叛,更不会有人想逾越。
男儿有泪也会弹
《新财经》:您有吗?
宗庆后:现在,我偶尔也去上个香,测个字,并不是说有宿命感,只是找个心理安慰吧。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奋斗。
《新财经》:记忆中,您总是给人硬汉的形象。不知您是否也有流泪的时候?
宗庆后:当然有啊。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实际上,男儿有泪也会弹。哭很正常,不哭会憋出毛病的,只是男人不会像女人一样可以不分场合哭。我流泪有两次,都是在政府奖励我的时候。当时觉得政府终于认可自己了,非常感动。娃哈哈不容易,我的奖,每个员工、每个经销商都有份儿,我永远感谢他们。
编后记
编完整组文章,脑海里浮现出两个背影,一个是《麦田守望者》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另一个则是《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两者交织,宗庆后的背影渐渐清晰。
宗庆后无疑是娃哈哈的坚毅守望者,也是涉足大众饮料多年的“江湖”老人。他的身上有无奈(特别是达娃事件),但更有抗争。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今年上半年,受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等种种不利影响,对我镇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华芳等一批外贸型企业造成很大冲击。企业外贸单子减少,影响正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全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苦练内功,把不利因素降到最小限度。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1-5月份,实现工业产品销售33.35亿元,同比增长33.2%,全部入库税金10676万元,同比增长20.2%,工业用电量14647万度,同比增长17%。预计上半年度可完成工业产品销售40亿元,入库税金12000万元,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通过前几年的不断投入,我镇一批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形成产业群体规模优势,尤其是纺织行业已占我镇工业销售收入的87.6%。华芳纺织股份公司经过几年艰辛努力,于6月1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并于6月27日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我市企业成功进入资本市场的典范,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领头羊。1-5月份,三大集团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9.24 亿元,同比增长55.45%,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8%,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8.49亿元,同比增长63.8%,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5.4%。其中华芳集团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76亿元,同比增长75%,银河集团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3.4%,普坤集团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2.7%。
二、技改投入量质并举
依托有效投入,获得规模产业。今年来,全镇各类企业围绕结构调整和企业上规模加大技改投入。1-5月份,全镇完成工业投资6.6亿元。华芳集团按照十五期末建成销售超100亿元的国际化大集团目标,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大投入,超亿元项目就有3只。青龙纺织扩能项目在去年3月份动工,至今年4月底,仅用了一年多时间,8只车间全部竣工投产,目前已形成120万棉纺锭生产能力,年产棉纱近30万吨,排全国第二位。广天色织项目总投资3.6亿元,去年投入6400万元,今年上半年加快设备引进安装,至5月份又完成4000万投入。织染公司720台喷气织机及印染线引进项目,其中450台已完成安装并正常投产。银河集团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目标,今年在镇工业南区征地280亩,设立银河电子工业园,主要用于数字卫星接收机、智能仪表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及生产。一期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该项目于5月23日正式启动,成为银河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普坤集团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前后道配套能力,对纺部、织部车间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目前已形成600万米呢绒生产能力。一批民营企业也加快技改步伐,上半年完成投入6500万元,非凡机械、天江模具、盛天刺绣等一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三、个私经济日益发展
今年来,我镇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园区建设,通过完善载体建设和优化职能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1-5月份,全镇新批办私营企业35家,新增注册资本2611万元,批办个体工商户281家,新增注册资本1300万元,目前,全镇累计有私营企业316家,与97年全镇仅60家企业相比,增加了5倍多。一批民营企业依托灵活的机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型、外贸型、科技型民营企业。1-5月份,私营企业共实现产品销售4.86亿元,同比增长19.1%,入库税金3402万元,同比增长47.8%,振江带钢有限公司和塘桥毛纺制造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入全市60家重点企业,今年1-5月份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5897万元和6437万元。华程公司和盛天公司被列入全市40家成长型企业,1-5月份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555万元和944万元。
四、招商工作初见成效
今年初,我镇就招商工作进行认真规划部署,春节刚过,就召开了全镇招商引资专题会议,动员各单位积极开展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并利用招商宣传画册、苏州招商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大力宣传我镇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提升塘桥对外知名度。我们还通过委托招商,聘请两名专职招商人员在南方设立办事处,常住广东、深圳等地,及时调查了解南方企业发展动态,收集项目信息。上半年度,共介绍10多批外商来我镇投资考察。非典期间,我们克服了不能外出活动的困难,采取电话、传真、网络等手段和外商保持经常性沟通联络,并做好意向项目的情况调研,为项目抓紧批办打好基础。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上半年度招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1-5月份,新批办三资项目3只,增资项目1只,新增注册外资392万美元,到帐外资440万美元。上半年度,可完成注册外资1213万美元,到帐外资804万美元,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40.4%和40.2%。
五、外向型经济得到拓展
全镇已批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家,1-6月份实现自营出口3511万美元,预计上半年度可完成5500万美元。产品由以前比较单一的棉纱、棉布等纺织品产品,逐步扩展到卫星接收机、横机、钢管等多门类产品,出口市场也由日、韩等东南亚国家扩展到欧美、中东、澳洲等国家。华芳集团今年的自营出口目标是突破1亿美元,但突如其来的非典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企业都能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利用电脑打样,网络接单等现代化销售模式巩固发展客户。预计华芳集团上半年能完成自营出口4200万美元。银河集团针对伊拉克战后重建大好商机,利用阿联酋销售点的优势,全力开拓中东市场,企业的外贸出口丝毫未受非典影响,还保持快速度增长。1-6月份,出口数字卫星接收机24万台,创汇1066万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总和。下半年,还将派人到德国设立办事处,积极拓展欧洲和澳洲市场,全年自营出口要超2000万美元。普坤集团把外贸作为主攻方向,由总经理具体抓。今年聘请国外技术人员专门研制开发日韩市场产品,1-6月份实现自营出口210万美元。全年自营直出要努力实现产品销售的40%以上。除三大集团以外,华程公司、天友公司、逸洋钢管等一批民营企业也十分注重外贸业务,公司专门聘请外贸专门人员设立外贸部,并采取网上销售、签订外商协议等多种方式,将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上半年度我镇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半年来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体会。
一是要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我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全镇上下弘扬一种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强烈发展观念分不开。华芳集团从97年转制前资产不足亿元,销售收入不足 亿元乡镇纺织企业,发展到目前总资产超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国内棉纺龙头企业。主要是公司一班人确立了敢于投入的发展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下一步,他们又瞄准十五期末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争当棉纺龙头企业的国际化大集团的目标不断迈进。这种强烈的发展观念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是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目标,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观。
几年来,机关各职能部门确立了勤政廉洁、优质高效的服务观念,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半年来,总公司各职能部门围绕年初任务目标,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两资办的同志积极配合企业做好立项、选址、申报等基础性工作,上半年新批办私营企业35家。协助盛天、逸洋10多家企业申办了自营进出口权,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条线配合华芳公司、振江公司、金桥轻工机械等11家企业修订产品标准15只,并组织普坤公司、银河机电工程公司等企业开展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科技条线协助企业做好项目报批及设备引进的相关工作,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财务审计和统计条线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能经常性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及时地做好各类数据的搜集汇总工作,为全镇经济运行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上半年度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产业结构还要不断调整,技改投入要加快进度,职能服务有待加强,尤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我镇与先进乡镇相比较,与市里的目标任务相对照,还有较大差距,没有做到时间任务双过半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总结,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下半年度,我们将加快各项工作进度,重点突出技改投入和招商引资二项工作,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提高经济发展后续力。
今年下半年,我们要加快现有开工项目建设速度,争取早竣工、早投产,同时要认真规划新上项目,为明年发展打好基础。下半年,要完成投入工作量7亿元,确保全年15亿元投入。主要抓好三项工作:①围绕企业做大做强抓技改。华芳集团毛纺公司要加快剑杆织机引进安装,达到精纺锭5.9 万锭,剑杆织机320台,9月底全部竣工投产,形成1000万米呢绒生产能力,超过三毛年产量,仅次于阳光。色织公司在下半年要再投入1亿元,引进喷气织机240台,7、9、11月和明年1月份各投产60台,达到168台意大利剑杆织机和240台喷气织机,年内形成1300万米色织布生产能力。织染公司在三季度再引进270台喷气织机,7、8、9三个月各引进90台,达到720台喷气织机,年内形成3200万米织染布生产能力。②围绕科技创新抓技改。银河集团电子工业园卫星接收机扩产项目要在9月份搬入新车间,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另外机箱和智能仪式两只车间在年底完成基建工程。公司还要加快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力度,上半年度盲扫调谐器被省科技局列入江苏省火炬计划,下半年度要力争使数字卫星接收机通过国家“双高一优”项目。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快智能仪表的研制,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盛天公司下半年,计划再投资1000万元,引进3台高档彩色绣花机,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并努力争取由目前的外贸加工业务向自营出口转变。计划在11月份完成3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年内竣工投产。同时,要加强技术攻关力量,在开发电脑针织机械上下功夫,以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③围绕园区建设,加入个私企业投入步伐。按照今年民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2500万元,总投入9000万元的总目标,下半年要加快民营企业批办和建设速度。宸丰纺织有限公司纺织扩能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争取7月份基建动工,年底竣工投产。逸洋公司2万吨轴承钢管扩能项目要尽快通过项目论证,下半年破土动工,总投资6000万元,华程公司钢管合资项目正抓紧签约批办,下半年度动工基建,并引进相关设备,全年要争取100家企业投资落户工业园区。
二、继续加快招商步伐,提高全镇经济外向度。
对照市里的目标任务,我镇上半年度的招商工作没有做到时间任务双过半,下一步,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项目引进,确保全年完成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到帐外资200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具体抓好三方面工作:
1、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增加项目信息。非典期间,我镇原定的招商活动受到阻碍,但南方招商办事处2名同志仍坚持开展工作,并积累了10余只项目信息。7月份,我镇将组织人员到广东,就意向信息开展调查摸底,登门拜访有关企业,宣传我镇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邀请客商来我镇考察。同时,要继续向市里申请出国招商活动,会同有关企业到境外开展各类项目招商,专题招商,发挥我镇产业优势,增强外商来我镇投资信心。
2、继续加强委托招商工作。我们除了采取项目招商、网络招商等办法外,要重点做好委托招商工作。在去年聘请专职招商人员设立南方办事处的基础上,下半年,我们还要拓宽渠道,聘请外国驻华机构、咨询公司、使领馆人员及外商担任招商顾问,并明确奖励标准,提高招商人员工作积极性,扩大招商网络队伍,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第五次企业并购的大浪潮。随着加入WTO,在国内企业界的并购一时兴起。对中国民营企业而言,跨国并购面临着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双重差异的影响和挑战。在跨国并购中,民营企业剖析跨国并购的深层原因,而选择适合的对策,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全球范围内激烈的行业竞争要求我国民营企业迅速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进而提高国际间的竞争力。
通过对跨国并购问题的论述,可知:跨国并购对我国民营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同时民营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巨大的挑战。通过国家实行的各种政策,企业自身不断调整,就能逐渐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
始于1994年的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更加频繁且各方面连创新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本文仅就跨国并购这一热点现象作一简介,并针对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以及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既为本国民营企业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又能有效规范、控制外资并购行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避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国并购成为一种经济趋势,这对我国民营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面对并购狂潮,必须有相应的对策,来使自己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跨国并购发展进行剖析,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通过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各种对策,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各种策略下,民营企业肯定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本论文分三个部分对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企业跨国并购进行概述,介绍其含义及发展史,阐述跨国并购的内外动因。第二部分阐述跨国并购对我国民营企业产生的障碍和影响,第三部分阐述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跨国并购的概述
企业跨国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简写为M & A)是对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兼并与收购虽各有特点,有同有异,但常被连起来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兼并实际上是其他企业与一企业合为一体,其他企业不再作为一个实体继续存在;而收购则是指一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份而获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其他企业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依然存在。所谓企业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基于某种目的,通过取得另一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资产或股份,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的实际控制的行为。
对于企业跨国并购,可依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按被并购对象所在行业部门划分,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按并购的目的划分,可分为“买壳上市”和一般性并购;按并购所采用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现金收购、股票并购以及股票现金混合并购三种;按被并购企业对并购所持的态度划分,可分为善意并购与敌意并购;按并购行为是否有中介机构介入,可分为直接并购与间接并购[1]。
1.1跨国并购的发展
企业跨国并购从本质上说是公司产权的交易行为,并非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在国际范围内的直接投资。投资者进行跨国并购时,必须按照其拥有的一定数量的股权或资产,对其所投资的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的控制权。至于拥有多少股份才能构成直接投资,各国的立法并不一致,但多数国家认为持股数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我国法律规定,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出资不得低于25%;日本与美国目前均以出资比率10%为基数,出资比率在10%以上的投资为直接投资,出资比率在10%以下的投资为间接投资。
迄今为止,全球共发生了五次并购浪潮。(注: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来看,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54年至1969年间,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1975年至1992年间,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延续至今。)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至今,并于1998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据统计,1998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54%,比1996年增加了两税。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期以来的跨国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动向:(1)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跨国并购出现。严格说来,1998年以前的所谓全球企业并购浪潮仅是美国并购浪潮,美国以外的欧洲、亚洲并未过多卷入。而1998年以来,并购浪潮真正席卷全球。(2)跨国并购更加频繁。1989年全球企业并购总数为7700起,并购价值总额为355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为2764起,占并购总数的36%,跨国并购价值为1310亿美元,占并购价值总额的37%。而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据统计,跨国并购总额在1998年达到了411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了74%。 (3)跨国并购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根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为64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40%,而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是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4)跨国并购活动走向多极化。主要表现在:跨国并购呈双向流动之势,90年代以前主要是美国企业大举并购英、日企业,而现在英、日企业也掀起了强烈的并购美国企业的浪潮;具有传统经济贸易关系的国家间跨国并购异常活跃;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跨国并购浪潮中。(5)区域集团内部的跨国并购发展迅速。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均实行内外有别政策,显然有利于区域集团内的成员国之间的跨国并购。(6)强强企业并购不断,且并购额巨大。1998年以来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到所有重要行业,并购额也连创新高[2]。它极大地冲击了全球的市场结构,甚至改变了某一行业的现有经济格局:在石油业、涉及数额分别高达863亿美元和480亿美元的埃克森和美孚的合并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合并,使他们与壳牌石油三足鼎立;在汽车业,戴姆斯-奔驰与克莱斯勒的跨国“联姻”使其位居通用、福特、丰田、大众之后名列第五,等等。(7)跨国并购的具体目标日趋多样化,投机色彩明显消退。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浪潮,着重于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而带有“泡沫经济”特征的投机性企业并购,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2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中国市场是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越来越趋于直接投资,其中并购已经超过了“绿地投资”,成为FDI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已经影响到我国民营企业,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本文试图从跨国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入手,阐述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以及民营企业应实行的对策。
1.2.1并购的内在动因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作为一向追求实现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必然要不断调整其经营战略,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组合、低成本的生产与高价格的销售,并尽可能地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而进行跨国并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跨国公司的对外并购已经取代了“绿地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方式,并购资金已占其对外投资量的70% 以上[3]。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德姆塞茨等人提出经济效率理论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认为垄断是绝对有损于经济效率的,政府的反托拉斯倾向已大大减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本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也开始放松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管制。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跨国公司全球并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利条件。同时,科技进步也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跨国公司不断地进行跨国并购。许多跨国公司为保持其领先地位,同时又降低其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通过并购来获取新的技术,避免技术研究上的重复开发。
1.2.2并购的外在动因
1.追逐规模报酬递增。跨国公司并购之所以能促进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是因为:(1) 并购带来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使用更加先进、高效的专用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2) 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分工的专业化及作业的标准化水平,从而提高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降低成本。(3) 大规模生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可以减少管理人员和生产员工,提高劳动效率。(4) 大规模生产需要大批量地采购原料,有利于节省原材料的开支。追逐规模报酬递增的跨国并购无论是横向并购还是纵向并购都有可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4]。
2.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认为,跨国并购实质上是企业组织对市场的替代,是为了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跨国公司并购就是用内部组织替代市场制度,使多个经营单位的交易活动内部化,从而减少市场搜寻费用、谈判费用、拟定合同费用等。在跨国并购中,跨国公司既可以通过并购突破关税与非关税等贸易壁垒限制,减少其进入海外市场的成本及经营成本,还可以通过并购获取原企业管理人员、生产技术设备、技术人员及其他特有资产,降低获取人才和技术的成本。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形成的扁平化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3.规避商业周期风险。跨国公司并购利用商业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存在的时间差,来规避商业周期风险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同时又可以避免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商业周期风险。我国经济的长期稳步增长,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对于产品销售而言,当跨国公司的某一产品在某国或某地市场萎缩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扩大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市场的销售,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这样,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公司可以实现产品的市场多元化,达到摆脱单纯依赖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束缚,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5]。
4.争夺创新技术与人才。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拥有创新技术与人才优势,必然会在剧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创新技术与人才优势,并购是最便捷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认识到,除了技术能力之外,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非常重要,一旦他们离开被并购的公司,那么再好的技术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理想的并购是选择那些具有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公司作为并购对象并将其留住,有效并购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和扩大市场份额,它通常还把获取人才和新一代产品作为前提。
5.寻求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知识经济时代造就了一批以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这些高科技产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许多业绩不错的传统产业则没有得到投资者应有的关注,一些效益其实很好的有名企业的股票市值在股市上甚至远不及那些前几年还不为人所知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的价值被大大低估,这给跨国公司并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托宾比率表明,如果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小于 1 时,即说明该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可以实施并购行动。如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很高,许多企业的资产被市场低估,托宾比率只有 0.5 到 0.6,实施并购比投资新建企业要合算很多,由此引发了并购浪潮[6]。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德姆塞茨等人提出经济效率理论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认为垄断是绝对有损于经济效率的,政府的反托拉斯倾向已大大减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本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也开始放松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管制。
2跨国并购发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并购过程中垄断倾向的滋生、国有资产的流失、宏观调节力度下降以及投机性并购行为的存在等。
2.1跨国并购发展对民营企业的积极影响
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他对民营企业的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现在就对其积极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2.1.1解决资金问题
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缺乏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然会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国有企业要转换机制、走出困境,一要靠深化改革,二要靠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三要靠减轻负债和社会负担。这三项措施都需要资金投入。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国有企业近40万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至少需要资金3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全部从国内筹集是不现实的,而跨国资本是其重要来源。
与新建投资相比,虽然短期内跨国并购的资本形成作用并不明显,跨国并购只是企业所有权的转移,并不一定就直接增加资本存量。只有当将出售国内企业所得的现金和可处置股票这些可投资资源用于国内再投资时,资本存量才会增加。但是从长期来看,跨国并购有利于我国的资本形成:跨国并购可以为国内企业带来后续性追加投资;可以通过产业连锁效应引发前向辅投资和后向辅投资,引来投资母国企业和他国企业的投资;可以通过示范和带动效应促进东道国当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连带效应促进投资母国其它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政府的援贷款。
2.1.2优化企业结构
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并购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跨国并购带来的大量外资流入有利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国有资产可以采取实物资产出售或股权出售的方式从部分产业的退出和对部分产业的集中进入,促使我国新的资金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的形成。
(1)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看,如果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经济渗透的程度很高,就可能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并购的直接结果是企业经营规模扩大,重新组合和调整生产要素,达到最佳规模经济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实现产品深化生产或运用统一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环节间隔,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跨国并购带来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不仅可以优化目前的投资结构,还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从而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产业关联和示范效应可以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外资流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同时也改变着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间接地促进着产业结构优化。
(2)从产权制度改革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并购也可以促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国有企业引入外国并购投资,实现了国有企业与外商资本的结合,不仅改变了国有企业单一的资产结构,而且通过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使产权关系明晰;国有资产与外资合二为一,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便显现出来,一改国有资产动力不足、约束力软化的弊端;资本要求增值的本性将排除一切非生产经营因素的干扰,甩掉企业的“包袱”,实现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技术进步;由于合资企业外商参与管理,并参照合资企业法运作,这就从产权和法律制度上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7]。
2.1.3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跨国公司并购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会导入国际经济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树立市场经济中企业营运的样板,有助于从外部促进中国市场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有助于跨国并购以先进方法培训我国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开发我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应用和推广跨国公司科学经营管理现代化大企业的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外商熟悉国际市场的行情和交易规则,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因而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有可能纳入其生产协作系统,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都大为拓展,从而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和协作效应,被并购企业则可以直接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营销网络上的垄断优势,排除国际市场进入障碍,迅速扩大出口规模[8]。
2.2跨国并购发展对民营企业的消极影响 2.2.1某些行业产生垄断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会导致某些行业产生垄断,并对国内一些企业和相关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跨国公司并购有可能会导致我国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且规模经济效益越显著,集中效应越明显;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跨国直接投资规模越大,市场的集中度也就越高。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跨越歧视市场壁垒,保持稳定的加工市场集中度和寡头竞争稳定性,排斥中小规模厂商,一旦它控制市场就可能压制竞争,降低市场效率,破坏市场结构。跨国公司并购压制竞争主要表现在:一是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二是价格歧视;三是利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在我国市场上拒绝交易。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不仅表现在跨国公司直接进入的领域,还表现为对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的影响。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后,有可能打断国内运行已久的供应链,而转向跨国公司母国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配套生产企业。
2.2.2资产流失和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下降
跨国公司并购会导致国有资产、国有品牌流失,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下降。跨国公司在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时,一般会低估国有企业资产,这在国有企业处于经营困境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有些地区,为获取更多的外商投资,甚至对外商投资实施“超国民待遇”,并许诺给外商以丰厚的利润回报。跨国公司并购后也有可能在公司内部利用转移价格这种隐蔽性较强的方式提高成本,降低利润,导致合资企业连年亏损。而且,如果并购前没有对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合理评估,往往更有可能会在并购中造成大量无形资产的流失。近年来本土品牌在与跨国公司品牌竞争中日益处于一个不利地位,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国内企业的名牌、商标也逐渐消失,逐步被相关的外资品牌所替代,这种无形资产的流失,直接后果就是阻碍了国内企业健康成长。跨国公司并购后一般不使用中方的技术,而是利用跨国公司本部的技术,如果在华的合资企业不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就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的一个简单加工厂,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无疑是一种巨大损失[9]。
2.2.3削弱调控的力度
跨国公司并购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一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已经遍布于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部分行业形成寡头垄断和独家垄断的局面。这些行业经营发展战略,已经脱离了国家的行业监督,如液压挖掘机、程控交换机、部分家电产品,在企业数量、生产品种和规模、生产布局等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都无从干预和协调。跨国公司母公司从其全球战略经营出发来安排子公司在我国的发展,不仅有可能会背离行业总体规划,而且会使国家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手段等调节力度下降。
2.2.4存在投机行为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会也存在投机行为,转移其利润、风险或污染。从事投机性兼并的企业将主要精力、时间和资金用于毫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并上,而不去筹划长期的生产投资。为了获得股权转让或资产转让溢价的短期投机行为,以及单纯追求金融资产增值的投机活动,如果取代了生产活动成为“财富”主要来源,其结果必然导致短期利润排挤长期投资,赌博性投机排挤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开拓工作。另外,还存在部分外商转移利润,转嫁投资风险,以及侵害我国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一些跨国公司受资本的趋利性所驱动,转嫁污染环境的项目,将一些重污染的工业向我国转移,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民营企业实施的对策
3.1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
跨国公司的并购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并购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使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而且对民营企业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效应的最终实现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我们能否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外资并购策略,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本国国情,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适度引资,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民营企业自主成长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3.1.1加大民营企业规模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面对。以汽车行业为例,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汽车企业年产能力应在40~60万辆,而年产100万辆以上的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汽车年产量超过百万辆的企业有12家,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7%。中国现有汽车制造企业122家,1995年总产量仅为150万辆,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5家,最大的一汽集团年产量也仅为18万辆,80%的厂家年产量不足1000辆;又如钢铁行业,全国约有钢铁企业1700家,但年产量百万吨以上的仅有22家,500万吨以上的只有4家。而且本1961~1970年新建的钢铁厂年产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由于企业规模小,导致了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这种不良状况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阻碍了其进行民营企业经营的步伐,而这却为外资并购我国民营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必须加大我国民营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产力,规范企业,面对并购狂潮才能更好的发展。
3.1.2引用国际化管理机制
国内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民营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特别是海外融资自主权。(2)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迟缓,审批程序繁琐,且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或使企业跨国并购坐失良机。(3)我国目前实行的外汇管制措施是: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外汇则不可自由兑换。这不利于企业跨国并购的进行及在东道国拓展业务。(4)我国为吸引外商投资,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赋予外商投资企业各种优惠待遇,这有利于他们在我国的跨国并购,然而我国企业在外国却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显然不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5)国内各企业之间的并购尚面临各种风险,跨国并购更是如此,且风险更大,这就需要对国内并购企业提供各种优惠、保障措施,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不利于企业跨国并购。设立专门从事企业对外并购等跨国直接投资管理的机构,对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宏观协调和统一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10]。
3.1.3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缺乏有管理跨国公司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并购仅仅是跨国经营的第一步。对被并购的企业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如何在并购之后做到真正消化吸收以获得“双赢”,则是并购企业面临的更为重要的且最为实际的问题。实践中,企业并购后,并购企业由于缺乏有管理跨国公司经验的人才,往往派少量管理人员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协调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主要还是赖于被并购企业的原有人员。
所以如何提高员工素质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民营企业员工应该加强培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面对随之到来的跨国并购热潮,企业员工应该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是自身企业能更好的运营和发展。
3.1.4发展中介机构
(1)企业注重培养和国家的大型投资银行的关系。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众多中介机构中,投资银行的特点在于它集多种中介机构的功能于一身,且其主要业务就是参与和推动企业的并购活动,从而使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投资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采取倾斜政策,点扶持一些初具投资银行规模的较大的证券公司,鼓励证券商间的并购,并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条件成熟时,走出国门,开展跨国业务,使其能为我国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企业自身成立全国性的咨询机构,它能在广度、深度上更进一步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有利于民营企业,在面临跨国并购时能提出专业的意见,指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及时获取涉外律师队伍的意见。针对现有情况,应尽快采取措施如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选派优秀律师外出进修等途径,提高涉外律师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应采取优惠措施,将在国外学习法律、经济的优秀人才吸引自己的企业,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3.1.5鼓励银企互惠互利
鼓励银企联姻,组建大型跨国企业,参与企业跨国并购。国际上一些著名的银行如美国的花旗银行、西敏诗银行、汇丰银行,日本的住支银行、第一劝业银行,法国的国民银行,德国的德累斯顿银行、巴伐利亚联合银行,荷兰的商业银行和荷兰银行等均积极开办跨国公司并购和咨询业务,甚至直接参与跨国并购。我国银行可借鉴国际上著名银行的经验,在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中,实行银企联合,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并购提供融资服务。民营企业通过银行的互惠互利政策,得到大批资金,自身就能不断壮大。
3.1.6创建大品牌企业
加快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支持战略产业中优势企业联合重组,形成集中优势,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海外反并购。联想并购IBM、南汽并购英国罗孚汽车,都体现这一战略思路。海外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需要民营企业增强实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建设,增加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
3.2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的辅助措施
近几年来,外资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掀起了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浪潮,他们的着眼点是投资控股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或直接收购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饮料、化妆品、洗涤剂、啤酒等行业被外资控股的局面,且势头有增无减。我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的领域将逐步放宽,对外商的限制将逐渐减少。此外,我国的民营企业改革为外资提供了众多的并购目标企业。可以预见,外资并购民营企业的势头将会愈演愈烈。基于有效竞争和其他善意动机进行的跨国并购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基于垄断市场或投机动机的跨国并购则会对一国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在肯定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在借鉴外国管制外资并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规范、控制外资并购,扼制其负面效应,适度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
3.2.1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
完善外商投资法律。对于引进的外资,各国法律一般会赋予其国民待遇。然而在某些方面我国却赋予了外商以超国民待遇。例如,减免税、减化审批手续等方面的规定,使得不少外商利用我国的倾斜政策和国内外体制的差别,在并购过程中谋利。有的外商在并购我国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时,不仅提出控股51%以上,而且要求一段时间后出资。达成协议后,外商再利用这段时间在国外“借壳上市”筹措所需资金,然后再以此作为出资获得收益。这些待遇,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根本不可能享有。对此,(1)我国应尽快完善各项法律规定,赋予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使内外资企业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竞争;(2)严格支付条件,在购买资产协议中应明确规定具体的购买价格及支付方式,力争外资能与内资同时到位。
完善资产评估制度。现实中,外资并购我国民营企业资产评估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有些目标企业因急需资金根本不作具体评估,仅以帐面资产净值作价参股;(2)资产评估时,有些中方企业无视无形资产的价值,仅将有形资产作价入股;(3)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因过多的行政干预,难以按市场规律进行核算。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有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我国现有的资产评估机构多隶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经济主管部门,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使外国投资者信服。因此,应建立作为企业并购中介机构的有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按市场规律办理。(2)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办法》的规定,强化评估工作,防止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尤其要加强并购过程中对无形资产的评估。
完善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1)应完善证券法,进一步加强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律监管。目前,外资直接或间接进入上市公司乃至控股上市公司已成为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新动向。有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已经是境外机构。对此,应将对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监管与对非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监管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国家的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统一、协调。此外,对诸如收购方的信息披露、强制要约、强制收购、间接收购以及国家股、法人股的转让等问题,法律上需给以明确且易于实际操作的规定。(2)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的共谋、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3)完善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明确外商在并购企业后对企业职工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4)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等问题,国家也应加以重视,将其纳入法制轨道。
3.2.2国家给予优惠政策与扶持
国家应采取大企业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些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标志着我国鼓励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目标已经明确。
首先,建立一套指标评价体系,以确定企业是否具有扩张条件,是否有能力进行跨国并购。企业对外扩张,既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又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还可增加市场所占份额,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扩张也是有条件的,不可进行盲目的扩张。从世界范围看,跨国公司的主导趋势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合理化的结构调整,可见,对外扩张只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维护自身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要求。“根据邓宁的对外投资理论,企业只有具备了以下条件,才考虑对外扩张:(1)企业拥有高于其他竞争企业的优势,这类优势至少在一定时间内为该企业所垄断;(2)企业使这些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其他企业更有利;(3)企业在投资区位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地投入更有利。这三个基本条件可以简单概括为企业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10]需要强调的是,扩张是有限度的,极度扩张也会导致企业的失败。
其次,对于符合标准,并确有意愿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国家对其应赋予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尤其是海外融资自主权),简化有关的审批手续,从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便利企业跨国并购。最后,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对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非商业风险如外汇汇兑风险、战争险、征收或国有化风险提供政府保证,以降低国内民营企业运营的风险。
3.2.3加强国际合作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家应积极与其他国家订立双边或多边条约,或在互惠的基础上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减少投资的政治风险,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实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税收制度,避免双重征税。此外,如果本国民营企业所进行的跨国并购受到东道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国家应尽可能通过外交途径或诉讼途径来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结 论
跨国并购在中国加入WTO后变得更加频繁,对民营企业产生了各种影响。本论文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内外动因,剖析了其发展趋势,针对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以及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提出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策略,以及一些外部辅助措施。
跨国并购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其积极影响能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多机遇,促进国民经济上升。消极影响能严重破坏民营企业的自身产业结构,给本国带来经济危机。
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跨国并购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对本国民营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论文结合当今经济实况,分析世界经济走向,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自身的优缺点。提出了各种对策来发展和壮大民族营企业。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论文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跨国并购如何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剖析透彻。民营企业自身的许多弊端没有列举出来。提出的对策可能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需要。在今后的论文中一定会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亚芸.企业跨国并购与国际法律协调[J].中外法学,1998,(6).
[2] 张文魁.全球并购新动向及其影响[N].国际商报,1999-06-10(6).
[3] 于建国,管宁.国外企业收购与兼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37.
[4] 李继学.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J].中国外汇管理,1999,(11).
[5] 郑爱国.全球跨国公司风云录[N].国际商报,1999-01-07(5).
[6] 李金鹏.中企进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N].国际商报,1999-04-01(6).
[7] 王庆湘.试论我国反垄断立法所规制的垄断[J].法学,1999,(11).
[8]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53.
论文关键词:物流业;发展史;问题;对策
一、我国物流业的起源及现状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美国销售学家帕尔说,“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从二战以后到现在,物流业在欧美日等国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国政府日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制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发展在整体上仍存在四大缺陷,即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机构多元化、物流观念落后。这一阶段国内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主要处于物流新概念的引进阶段,对物流概念的内涵、物流经营的实质、运作物流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物流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都不够,从而导致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大中型储运企业发挥设施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提出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至此,我国物流真正的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每年以9.14%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了中国,建立配套的产业群,全球零售业、物流业巨头也竞相在中国设点布阵,如沃尔玛、联合利华公司、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分别在深圳特区和上海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中心。可见,新兴的物流业在我国原有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转贴于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深刻认清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严格执行。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1、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2、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3、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三)构筑物流企业运作平台,实现物流提速。1、借助ERP(企业资源规划)实施,开发应用物资编码结构和基础编码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数据信息网上传递;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并对配送、库存积压等物流信息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3、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开展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物流竞争能力。供应链是以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中心,将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相互连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应充分运用供应链思想为下游服务,为最终用户服务。加速企业供应链建设,可以使成本降低,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场,服务于用户。
(五)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要不断完善物流行业规范,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款,保护物流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专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开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提供迅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要完善货运站场功能,增添现代化设备,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