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下医药行业现状

当下医药行业现状

时间:2023-08-28 16:5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下医药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下医药行业现状

第1篇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医药企业对于公司未来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就怎样取得资源以及使用资源问题的一份详细计划就可以称得上是该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医药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对于未来公司整体的经营以及规划的全面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的手段,能够协助管理者进行控制、计划、协调以及对于业绩的评估。发达国家早已具有十分丰富的并且很成功的企业医药企业预算管理经验,我国也开始和先进行列接轨,推行预算管理,来提高医药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医药业的竞争力,最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2、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2.1缺少财务预算监督和检查机制。

企业的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财务预算的具体操作必须是建立在完善的监督机制之上。当下医药行业,很多企业并不重视采购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完全不具备相对应的监督机制,他们往往过于重视成本的用途和流向,忽视了对于成本的事前控制,也缺少检查和监督机构的管理。这样往往会造成医药企业的经济收益下降,虽然收入匪浅,但是由于支出的无预算,不控制,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在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总收益。可以说一个完善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2.2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

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其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较久,对于时间的要求较严格。财务预算的编制不是一个人或者部分人就能够完成的,必须整个企业上下全力合作,共同出力。当下,我国很多医药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的编制并没有鲜明的概念,对于编制工作并不是很重视,对于编制时间的安排也不是很合理。这样就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的滞后性,造成企业对于公司财务的错误评估,影响企业正常运作。有些医药企业虽然花费时间用于编制财务预算,但是由于方法的不科学,市场嗅觉不够敏锐,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较低,漏洞百出,难以经得起详细研究和考证。

2.3没有将员工绩效纳入财务预算考核。

尽管有些医药企业具有十分成熟的财务预算编制报告,但是由于公司执行力的不足,仍然难以对企业起到催化作用。重编制,轻执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当下很多的医药企业并不具备相对应的财务预算考评制度,没有将员工的业绩作为财务预算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理想的编制却难以执行下去。第二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考核意识并不强烈。整个企业缺乏一套标准的考核指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衔接和交流不足,缺乏责任意识和整体意识,只负责本部门的工作,编制好财务预算之后就不在关注是否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行,后续追踪不足,原本的预算目标难以实现。

2.4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管理。第一,公司内部各个业务板块,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性较差,公司的具体管理要求和财务预算报告并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各部门以及各个业务组,使其行之乏力。第二,公司没有财务预算管理的传统和氛围,缺乏一套完整的方法流程,常常调整乃至变换编制的方法和预算口径。第三,预算是否达成的检测标准仅仅停留在公司表面的账目数字,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给公司带来麻烦。

3、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措施

3.1强调预算管理的重点性和针对性。

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支出和现金流向的管理工作是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其中营业收入是重中之重,其多寡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所以对于营业收入的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做的好坏与否都关系到预算的编制质量和可行性。至于成本,同样是医药企业重点关注的要素,它也是同样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因为医药企业的收入往往随着市场的饱和而停止增长,每年只能维持基本水平,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的收入。当然并不是不顾质量盲目降低成本,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力来降低成本。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的统筹预算,从整个医药行业的经营周期出发,系统性的现金流量统筹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稳定。

3.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专业性。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工作如果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其支持,使企业内各部门都能够在统一制度标准开展工作,避免因标准不一而导致财务问题。医药企业应从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与企业自身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对预算制订执行及管理等要求,使企业财务工作能够有规章可依。可以说制度建设是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保障。

3.3加强财务预算的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在任何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想要保持一个企业的纯粹性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监察制度。在执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定期的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绩。可以通过委派专门的监察专人或者考核小组,达到对预算日常执行情况的随时掌握目的。有违原本财务预算编制精神的执行情况需要及时向上层反映,予以处罚,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战略,财务的预算能够顺利协调运营。主要监督的对象就是资金,通过账目的调查,判断资金的支出是否已经超出预算,或者有不明资金的流向,并不是之前预算中详细制定的资金用途,对于以外状况的资金挪用必须报备,有详细记载。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及时解决,调整资金使用方案,使其符合财务预算。3.4重视执行过程和考核工作。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让一切经济活动都能够围绕着财务预算进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相应的监管制度,让企业管理策略和方法融合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避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财务预算的执行重点,更不能随意的更改和曲解预算执行规定。针对医药行业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的现状,企业应当对将预算管理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可以刺激企业的员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够及时反映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为了保证预算有效的落实,得到全面性的贯彻和执行,就必须依托于完善的考核机制,并且重视预算的执行过程,从过程中需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5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于医药行业的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财务预算制定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获益的最大化。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阶段是财务预算的编制;第二阶段是财务预算执行的追踪;第三阶段是财务预算的成绩总结。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应该根据公司董事会的预算目标要求,结合经营预算已经确定的销售、采购及毛利目标,组织制定财务预算方案。从利润预算、资金预算、费用预算、运营周期预算四个方面着手,制定出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财务预算的执行追踪应该采用跟踪分析法。如果出现和预算存在偏差的情况需要及时分析原因,通过改进使其始终不偏离最初设定的年度目标。建立常规分析和专项财务分析相结合的体系,常规性分析始终跟进,阶段性的开展专项财务分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年底,整个医药企业进行全年总结的情况下,根据这一年度的企业收益,全面性的总结分析该年度编制的财务预算的合理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出财务预算编制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个年度避免再犯。通过三个阶段的财务预算的完善可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

4、结论

第2篇

正是依赖品牌所蕴藏的凝聚力及其市场效应,可口可乐们才拥有了屹立百年而不倒的资本: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长期购买,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并积累下巨大的无形资产;同时,强势品牌一旦出现,就会构筑一道阻隔竞争者们的天然屏障,从而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另一方面,品牌除了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外,还能让经销商主动上门,大大减少宣传成本;更重要的是,品牌打造成功后,其凝聚力还将辐射到内部员工,节省人力资源变动等成本。

之于中药领域,品牌效应也在不断发酵。其中的表现即是品牌阵营正日益强大:既有诸如北京同仁堂集团的“同仁堂”、云南白药集团的“云南白药”、马应龙药业的“马应龙”等先行者的深入人心;也有如重庆陪都药业的陪都麒麟膏、保定中药的冠心静胶囊、重庆东田药业的五黄养阴颗粒,以及河南羚锐制药的通络祛痛膏等后来者的发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中药领域品牌的影响力仍参差不齐。事实上,品牌建设从来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企业不仅需要从理念上树立对品牌价值的正确认识,也需要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规划,以及长期的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国家政策、行业环境等也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些都是需要积极改善和灵活利用的。

基于此,本期我们在挖掘中药品牌正能量的同时,也正视该领域存在的品牌建设难题,并对一些不断探索的企业的做法进行分析,以求这股正能量在未来能得以最大化地释放。

主客观下的品牌“泥潭”

主观层面

认识不足 理念有待提升

中药品牌建设一直存在一些定势观念,如“品牌即产品”、“广告出品牌”等。显然,这脱离了品牌“追求无形价值”的实质。这些观念若不能迅速得以改变,即使企业可以取得一些短暂利益,但长远来看,企业行动得越多很有可能就错得越多。

品牌=产品+知名度?

从当前中药领域的营销举动来看,不少企业对品牌的理解,仍停留在“打品牌就是卖产品”的层面,这种观念几乎完全无视于“产品竞争和品牌竞争分属市场竞争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客观事实,也忽视了已被国外发达市场经济证明的规律:产品可能很快就被竞争者超越,而品牌则可以通过新产品的上市而长盛不衰。对此,重庆东田药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朱旭东认为,“中药企业如果站不到品牌的高度,在不远的将来,其将失去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尽管国内中药行业在品牌建设上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也有部分企业陷入了片面打造知名度的误区,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知名度并不能成为品牌的代名词,美誉度、忠诚度、品牌联想等同样也应该是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中药行业缺乏全面的市场观念和品牌经营观,所以中药企业难于从立足品牌的高度做市场。” 朱旭东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这会对企业造成误导,使其营销决策过于随意,甚至于盲目进行市场推广。

品牌=广告+促销?

“企业识别系统”是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根据其理论,品牌塑造是“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视觉”三者的完美统一。然而,一些药企却将品牌塑造等同于“企业视觉”因素之一的广告传播,认为品牌可以光靠广告“轰炸”和促销堆起来。

“这是一种曲解。销量是品牌的支撑,但仅仅依靠销量支撑起来的‘品牌”,肯定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品牌’”, 某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做法只会让企业将品牌战略与销售战略混同,在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过多地追求销量提升,最终导致企业品牌创立得快,“倒”得也快。

保定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良国对“销量支撑品牌”的观点也表示赞同,不过同时他也指出,促销和广告并不是品牌建设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一条优良途径。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以此在消费者口中形成口碑,一味图块反倒可能事与愿违。

客观层面

基础缺失 实践需要深化

除了理念需要改变外,行业发展水平的滞后,比如质量标准不统一且略低于国际水平,企业规模过小以致研发和宣传投入受限等,也给中药品牌建设设置了“障碍”,其更需要得以有效的改善。否则,理念难以落地,最终也只是空想而已。

质量标准各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唯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造就高价值的品牌。事实却表明,我国中药行业的整体质量标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GMP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在全国将近10000家药企中,最终获得1998版GMP认证的企业不到5000家;而截至今年3月,通过2010版GMP考验的企业甚至少于200家。

另外,在GAP认证方面,某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企业远不到100家。加上之前的数据,这些均透露出一个信息:中药领域的质量情况不容乐观,该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将制约中药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将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更为严重的是,其将影响到中药企业品牌的形成以及品牌价值的增值,毫不夸张地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企业规模太小

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经济集中度的高低,也是影响企业品牌提升的因素之一,一般而言,规模越大、经济集中度越高的企业越有益于品牌价值的增值。然而,整体来看,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的规模和经济集中度发展水平却远远不够,其反而形成了对大多数企业发展的桎梏。还是来看具体数据。在我国近5000家的医药工业企业中,几乎90%都是小型企业;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品牌医药企业,与世界品牌医药企业相比,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如此低的企业规模和经济集中度是不利于塑造高价值品牌的。

创新能力较低

尽管我国一些中药企业也拥有国家级保密配方,但从近年的表现看,我国中药领域的整体研发水平没有明显提升。同时,受限于政府扶持力度和新药审批流程等因素,中药领域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据《央广财经观察》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日、韩两国在全球中药市场的营业额将近90%,中国的市场份额虽较前几年的2%有所提升,但也没有超过5%。显而易见,这对中药行业打造品牌,并最终走向国际市场的目标释放的都是消极效应,中药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观察

中药品牌回归是必然

中药行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所以,中药品牌建设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这主要是由于中药标准仍过于粗糙,不仅包括质量标准,还包括政策、设计和宣传标准等,这就限制了中药品牌的推广——一个正确的产业如果没有正确的概念引导,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笔者认为还要考虑其他三个因素:第一,品牌建设离不开大范围且长期的宣传,需要投入不少费用,对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品牌成本所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第二,中药品牌宣传不单要涉及产品和企业,还要涉及健康理念的传播,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工作难以做到位;第四,目前行业政策过多,企业很难判断行业未来的走向,这加大了品牌建设的风险,也是对企业积极性的一种打击。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笔者还是相信未来的五到十年,此情况会有所改观。在金融危机以后,以美国为代表,很多国家都提倡回归制造业,未来中药行业也会告别“暴力时代”,转向树立百年品牌,让中药及其产品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也让国人乃至全球人民,对中药产品甚至中医药行业产生新的认识。

内外发力构筑品牌“城墙”

企业内部

更新理念 以规划促落地

作为品牌建设的主体,企业必须发挥其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重视产品质量;同时也有必要将品牌管理更充分地纳入到企业管理战略中,以更系统的方式打造品牌。

品牌管理∈企业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品牌作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统一体,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品牌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公关活动与终端促销了。

在医药行业新一轮的竞争中,中药产业及企业要在夹缝中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更新品牌管理理念,将其提升到企业管理的范畴,并对“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视觉”进行充分地认识,确定企业使命、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将企业理念严格地延伸到“企业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中去,长期坚持,同时不断完善以赢得市场,进而赢得消费者的忠诚。

质量>一切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中药已经成为我国所推出去的、较少的拥有知识产权的产业之一,但由于此前我国长期不受药品知识产权的约束,致使企业药品质量标准不一,创新能力缺乏。要改变上述现状,并推出更多的中药品牌,中药企业就必须将产品质量甚至包装做到极致,努力争取GMP、GAP等国内甚至国际标准的认可。

对此,唐良平进一步作了解释,他认为药品销售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理念的推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因此,加大研发力度,增强企业的药品创新能力,制定药品创新的战略规划,建立、充实、强化自己的研发队伍也非常有必要。

规划+体系

既然是做品牌,企业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规划,明确主推品类、主推品牌和主推方式等;同时,企业也必须做好中长期的推广计划,抓好主推品类的内外在质量,以及学术、文化、包装和VI设计,做好营销方案和媒体宣传方案,选择合适的媒体合作伙伴,并与社会重点媒体保持长期联系。

在组织体系上,企业要设立专有部门并启用专业的推广人员,比如由市场部和技术部负责具体执行品牌战略,搜集社会公益活动信息等,同时也监督其他部门的品牌使用和保护工作,且贯彻到整个企业的运作当中,以为其长久起效提供保障。

企业外部

积极联合 捕捉行业动力

任何一个品牌的构建,都离不开行业力量的支持。置身于政策性特征明显的医药行业,中药品牌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行业的影响。因此,从行业借力,或许可以成为中药企业和中药行业品牌战略的发展方向。

整顿行业环境

与整个医药行业的情况相类似,中药企业九成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分散,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品牌规模,其都很难同国外中药(植物药)大公司相抗衡。因此,企业除了要以提升自身质量为出发点以外,还要从推动企业群体和行业品牌的角度考虑去通过专业认证,淘汰那些生产管理条件差的企业,使更多的企业从重复建设中解放出来,促进集约化生产,将行业资源往品牌建设上倾斜。

另外,受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医药企业在药品销售过程中,不是设法塑造品牌,以品牌力量赢得市场,而是以回扣、红包等各种非正当交易获取市场份额,这对医药企业的发展是消极的。因此,从政策层面讲,加速卫生体制改革,打造公平的药品营销环境,并最终形成医药企业以品牌争天下的良好氛围,就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前提。

建立数据模型

中医药国际化的过程已经表明,中医药要被世界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其根源在于中西医的差异。祝良国就此给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中西有别是客观事实,中药品牌建设恰恰要从这里总结经验,将西医药优秀的东西“嫁接”到中医药领域,针对不同的病种、机制、人群来用药,影响医生的处方习惯,使产品在销量提升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

强强联合发力

“创建一个品牌,仅媒体投入至少就需要2亿美元。”这是某国际权威机构公布的品牌创建成本,尽管这可能跟我国的情况不太符合,但其也从侧面说明了资金投入对品牌打造的必要性。此时,运用资本的力量拓展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就成为一些企业首选的策略。

朱旭东建议,在打好基础并建立好相应的规范保障后,以强势品牌为依托,企业间进行品牌的强强联合不失为明智之举,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也可以借助品牌的扩张壮大企业规模,深圳三九集团就曾有过类似实践。因此,可通过鼓励类似的联合,以市场引导行业、总体调控为保证,让企业走高起点的品牌发展之路。

观察

中药营销必须凸显榜样价值

“品牌价值”有诸多定义,但无论怎样界定,都必须突出其核心,即“能够充分印证承载品牌的社会价值”。笔者对品牌的理解是:它是企业在确保达到社会对能源、环保、工艺、质量等各种要求的同时,以先进的工艺、稳定的质量、确切的疗效满足大众健康需求,践行“诚信立业,造福人类”的一种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名符其实,值有其所”。

延伸到中药行业。从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的角度理解,在品牌建设的长期作战中,品牌药企“责任重于泰山”,其必须要树立榜样并展示出榜样的力量,在其营销策略中,也必须有所展现。

中药是有文化内涵的,随着人们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其对文化的要求亦体现到了中药上,所以,中药营销要从文化内涵上做文章,这或许还会成为未来中药品牌建设的一个大课题。在现有行业背景下,中药产业肯定还会遇到新挑战,所幸目前国家对中药进行政策倾斜是个大方向,个人认为中药企业要抓住此次机会,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中药品牌力量要历经长期的精心培育方能彰显,这对企业实力是一大考验。对于仍在品牌道路上摸索,或者有意通过品牌建设有所斩获的中药企业,当下就应该充分认清自身企业的特色和实力,一方面有规划性地自我摸索,另一方面也积极从现有的中药品牌经验取经。为此,编者以品牌的知名度和模式的可借鉴性等为考虑因素,梳理了中药领域相关品牌的操作手法,以期给业界提供更多的思路。

【案例点评】

广药:“中药足球”踢出大品牌

2009年,时任广药足球俱乐部董事长的李楚源首次提出“中药足球”的理念,希望以“中药足球”为连结轴,让“营销俱乐部和足球俱乐部两个轮子一起转,共同推动广药发展”。

随后,广药集团开始推出一系列措施,比如与河南建业举办首届“倡导中药足球,振兴中国足球”论坛,与长沙金德讨论“中药足球与新医改”等。在此过程中,“广药”、“白云山”等诉求不断出现,其产品口炎清也浮出水面,成为联结各个足球俱乐部的连结纽带和友谊桥梁。

得益于“中药足球”,广药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了“责任广药”、“公益广药”、“社会广药”的良好形象,“中药足球”已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提高知名度、独特性、亲和力的营销方法突显出来,开始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足球未来发展领域、市场营销创新领域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点评:在品牌推广上,广药集团可能不是做得最好的,但由其首创的“中药足球”营销方式的确有特殊之处:将可以有效博取关注度的体育营销,与能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公益营销恰到好处地结合,用“10+100”的成本组合方式(10万元投入公益、100万元投入后期公关和宣传),并获取了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中药足球”的成功主要还不是因为推广形式上的创新,其根源在于“中药足球”揭示了公益营销和体育营销的本质——没有“赢”销就没有公益,也没有体育。“口号上先公益后利益,行动上先利益后公益”,只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公益营销策略而已。在这方面,“中药足球”做得相当成功。

一个良好的企业,需要有出色的利润与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必须要做到两者兼顾。在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和企业产品促销活动中,“中药足球”恰好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而且正不断向纵深发展,很值得期待。

云南白药:大健康领跑中医药行业

2001年到2011年,有着百年历史的云南白药集团走过了辉煌的历程:2001年,云南白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031亿元,利税1.469亿元;到2011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13.12亿元,实现利税19.69亿元,增长率达到10倍以上。也因此,在我国众多中药上市公司中,云南白药集团被评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之一。而这一切,恰好是对云南白药集团大健康品牌战略的完美阐释。

2000年开始,云南白药集团就走出了大健康战略的第一步:推出“传统中药现代化”战略。通过实施产品研发与创新,云南白药集团先后推出云南白药气雾剂、创可贴、牙膏等白药系列产品,品种由此前的一个发展到七个,更加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伴随产品结构的日益丰富,云南白药集团不断加大对产品的二次开发与优化,保持产品科技含量与科技发展同步,形成了包括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以及宫血宁、舒列安、利儿康、脑脉通等其他天然药物产品的19个剂型等320个品种的产品族群。云南白药集团迈入了跨界经营、全面探索大健康产业的新时代。

点评:云南白药集团的品牌策略,归结起来就是以现有品牌为基础跨入大健康领域,使品牌从产品层面上升到产业层面,一方面强化核心品牌的价值定位、牢牢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降低单一品牌所带来的风险,避免品牌滥用对核心品牌价值的稀释。

事实证明,该策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以丰富的产品群为基础,借助“云南白药”这一品牌,云南白药集团不断创新,通过内生式增长强化以白药为主的产品延伸,辅以特色药品市场开发,拓展发展空间,将传统中药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并成功推出一系列日化产品,云南白药发展之路也更加宽广。同时,大健康战略也已经被确定为云南白药集团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将对“云南白药”品牌的发展提供莫大的助力。

观察

中药品牌创新把握规律是要义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及新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渠道的不断涌现,传统中药营销正面临着与现代媒体技术有效融合的问题。鉴于不同企业资源背景不同,品牌建设不能完全照搬现有成功模式,掌握规律才是要义。

1、借历史,卖配方

中药配方本身就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最大卖点,不妨将配方适当地放大,让其成为传播的亮点,因为经过现代演绎后,传统元素将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产品差异。以古汉养生精为例,其配方源自西汉《养生方》,为了扩大知名度,古汉养生精就借助了一系列新闻事件,比如马王堆古墓三宝进行推广,最终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品牌核心价值。

2、炒药材,做系列

中药产品同质化严重,但如果产地具有资源优势,将原材料优势放大,也是一种创新。在此方面,已经有不少企业做出了尝试。凭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品质,北京同仁堂成为了市场领导者;以“三百年历史”为依托,诉求“不含糖”,九芝堂也是在强调自己的品质承诺。

3、比优点,造声势

多数知名中药企业都拥有自身的强势产品,其市场知名度也不低,但市场是残酷的,若一直原地踏步,终究还是会被淘汰。所以,中药企业要积极将自身优势扩大,做行业的领头羊,凸显竞争力。潘高寿发动的“野狼行动”,就借助多家媒体使“蛇胆川贝枇杷膏”在全国遍地开花,其轰动效应难以被小视。

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 国际市场 营销环境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中药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大势所趋,如今的中国已经站在振兴传统中医药、使之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风口浪尖上。本文就中药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中药国际市场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作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人口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目前,世界人口总数69.09亿,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人口过亿的国家除中国外依次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其中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中药的有利条件,据调查显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传统医学的慢疗即养的方法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2.5%,2050年预计达到20.7%,其中8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800多万,是1995年的将近两倍。在日本,日本人口现状可概括为“超老”。日本是一个长寿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19.24%,目前还在呈上升趋势,预计2050年65岁老年人人口将上升至33.7%。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经济

中药作为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特殊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对比2010年4%到5%的增长,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增长5%到7%,达8,800亿美元;2010-2014 年,新兴医药市场预计将以14%到17%的速度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

从中医药宏观经济环境来说,其行业投资稳步增长、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但由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中药行业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

三、自然环境

植物药是世界药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国的地形地貌差别和气候条件不同,各国植物药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现主要叙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植物药分布及其概况。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东亚的突出自然特征。日本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物种类较多,分布有植物药1000多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目前日本使用的生药75%来自国外,主要来自中国。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和沿海以平原为主,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韩国有植物药500种。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主产热带植物药,有植物药1500余种,资源丰富,使用的植物药1/3位地产,1/3由中国进口。印尼地跨赤道,森林覆盖面积约为74%,有植物药7000多种,有无尽的天角药物资源。

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地势低,以平原为主,欧洲的药用植物大部分为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约有1500种。非洲西北大部分在海拔500m以下,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赤道附近终年湿热,多为雨林,南北回归线一带多为沙漠,沙漠和雨林之间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多样的地形决定了非洲植物种多样丰富,药用植物2500-3000种。北美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自然资源丰富,约有植物药1000种。传统医药文明历史悠久,药物资源极其丰富,应用的药用植物有5000多种,仅墨西哥就有约3000种。

近年来我国中药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其原因是世界各国对植物药进行深入研究,而我国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严重,导致药品质量下降,因此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技术

科学技术是各企业把自然资源转变为适合人类需要的产物的最简单的手段,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既然作为营销手段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各医药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生产,并且同时和其他环境因素互相依赖和生存,共同作用,特别是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现在我在此对一些医药界新技术对国际医药营销的宏观影响做出调研。

新技术革命,不但给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断造就机会,而且带来新的威胁。如果各企业不及时的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可能被医药市场淘汰。各医药企业必须注意了解新技术,掌握和学习对医药营销行业直接产生影响的新技术,用好新技术这种“催化剂”,生产出更多疗效更好的新药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政策法规

中医药想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要攻破贸易壁垒,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得到法律的保护,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领域产品保护策略,促进道地药材的国际出口。

(1)美国出台了《植物药在美国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2004年4月,美国政府正在放宽对中药进口的限制,近期专门出台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开始接受有复方制剂的植物作为研究药物,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

(2)欧盟、美国、日韩等国家纷纷采取c-GMP规范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监局《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即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质量管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一律不允许生产。欧盟、美国要求对所有进口原料药、食品补充剂实行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实施c-GMP规范。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也都纷纷要求进口原料药达到GMP规范。2008年还分别就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残留等制定了新的检测标准。门槛正在抬高,原先一些非药品和非食品身份出口的中成药受到了限制。

(3)“传统医学规划署”的设立。近20年来,世界卫生贸易组织(WHO)给予传统医学高度重视,WHO专门设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5个亚洲的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相关。

(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自2005年1月12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绝对禁止在一般医药用途的贸易中使用虎骨、豹骨、玳瑁、广木香、麝香、犀角,熊胆等。该公约还禁止野生的穿生甲,羚羊角、天麻、芦荟、小口莲、西洋参,只允许人工饲养或栽培品种使用。

六、社会文化环境

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一直以来是中药面向世界走进国际市场最难攻破的壁垒之一。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下面将从这几个国际市场或代表性国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水平

大体上可将东南亚国家不平衡的教育水平从高到低分为3个层次,跨国教育成为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日韩市场的代表国家日本每年有超过90%的学生会进入高等学校就读,近年来也不断重视与发展汉语教学教育。居于西方国家之首的美国教育发展水平很高,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语言

东南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语言的多样性。据研究,该地区各国拥有语言的现状分别是:印尼最多;马来群岛、缅甸、菲律宾居其次;其他国家较少。日本语言单一;阿拉伯人只讲阿拉伯语;在美国国据2008年统计约99.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大家一般用英语进行交流。

(三)价值观念

东南亚国家大多采取保守的态度接受外来事物,在确保不会对本国的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接触外来事物,人们缺少了解外来事物的主动性[7]。日本强调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及对外来文明尊崇、趋同的心态意识。阿拉伯国家因本民族文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偏向完美性和保守性,民众大多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容易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四)

东南亚国家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宗教习俗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不饮酒;天主教有离婚禁忌等。日本主要信仰神道教,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反对禁欲。阿拉伯国家大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其宗教习俗有不食猪肉,不饮酒,女士不与男士接触等。美国居民在法律上有自由的权利,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总人口中约91%。

(五)消费习俗

由于华侨华人众多东南亚国家的民众的饮食习惯和我国的相同之处不少,他们大多喜欢精致、色彩绚丽的事物,例如服饰、首饰等。日本人饮食习惯较清淡,营养搭配均衡,这体现了他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在消费上大多以实用性为主,崇尚节俭,不铺张浪费。阿拉伯国家注重传统,阿拉伯人喜欢肉食甜食。“高消费,低储蓄”和“超前消费”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他们也喜欢一些方便快捷和环保的产品。

七、机遇与威胁应对

国家公关营销,发力海外推介。中药出口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借助国家政府整体力量大力向海外推介中药,搭建好海内外的沟通吧桥梁,以品牌为载体,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借用各种营销渠道将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塑造好,有效保证企业无形资产增值。

联合技术研发,中外技术接轨。中药想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限制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开发产品,种植养殖组织生产销售,大力推广GAP,把好中草药种植质量关,严格执行GMP认证,提高中药的生产管理水平。

销售与教育并重,中西文化交流。中药科技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日益增加,这是个好苗头。因此,进一步推行中药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政府的需要加强对中药文化的传播,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强中药文化的营销,使中药的特点和优势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是削弱中西文化壁垒,促进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袁昌齐,肖正春.世界植物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学东.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J].南通大学学报,2009,(5).

[3]文占权.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中药国际市场营销[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7).

[4]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何崇军. 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平衡发展[J]. 经济视角(中旬),2011.

[6]吕军录,张礼贵.使用地方语言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东南亚国家的政策与实践[J]. 民族教育研究,2008.

第4篇

关键词:医药分销;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是这两年会计领域的热点,特别是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即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在指导意见的“4+1”体系中,明确提出要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突显了信息化手段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支撑性作用。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盈利空间收窄,正步入微利时代。面对经济下行和行业调整压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是医药分销企业平安“过冬”、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概述

在我国,一般认为企业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企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管理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相较于体系成熟和准则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发展相对缓慢,还未形成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指引。为解决标准体系问题,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2014年10月联合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并提出全球管理会计四大原则,即“提供相关性信息,进行有洞察、有影响的沟通,分析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企业信任”。CIMA和AICPA认为,管理会计是为组织创造价值和保值而收集、分析、传递和使用与决策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使命在于“创造价值、永葆企业基业常青”。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就像是GPS系统,能够通过面向未来的分析与洞察指导企业的战略方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在服务对象、职能定位和程序方法上有显著不同,面对更为复杂和海量的信息需要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一是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不断颠覆传统的商业生态和产业链,也深刻的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二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在经营中生成了大量精细化、多维度、全过程的管理数据,都是可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信息资源。这也就要求企业管理会计具备快速获取与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整合海量信息与挖掘复杂数据的能力、科学分析与洞察预测的能力,然而这些不借助信息化手段是很难实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已是管理会计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医药分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对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医药行业受法律和政策壁垒保护较多,存在大量小规模企业,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管理上往往沿袭传统足矣。许多医药分销企业未充分认识管理会计应用价值,也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阻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医药分销企业中的应用。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医药分销行业并购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产生了一批大型医药分销上市公司,对管理会计认识有所提升。但由于对外财务报告是许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基础,使得企业管理层有“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倾向,对管理会计的战略支持、风险管控、价值创造作用认识不足,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二)缺乏管理会计最佳实践行业标杆

美国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经营部门(如生产和销售)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相较而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较晚,在企业中还没有广泛和高水平的应用。包括在医药分销行业中,虽然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但对于“如何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如何高水平的开展管理会计工作”,还没有参考标准,在医药分销企业中缺乏最佳实践的行业标杆,制约了管理会计在医药分销行业的推广。由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有着显著差异,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接地气,才能真正发挥职能。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基础薄弱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包括管理制度、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考核激励、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但目前医药分销行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不够规范、健全,不能有效指导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现有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会计人才缺乏,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企业内控体系、考核体系不健全,也限制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医药商业中的发展。

三、医药分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转变理念,重视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医药分销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医药分销集团越来越多,销售超过千亿的就有中国医药集团、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在整合并购狂潮过后,解决“大而不强”和内部融合问题,推动由重“规模”向重“效益”的转变,实现互联网+和迎接跨界挑战,强化集团管理和风险防范,是这些大型医药分销集团当下的重点课题。其实面对经济下行和行业调整带来的巨大压力,无论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对管理提升的需求都非常迫切,这与财政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医药分销企业的管理层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充分认识管理会计对提升企业绩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在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中的支撑性作用,从而进一步转变理念,重视和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配合,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这离不开企业管理团队的重视与有力支持。

(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

医药分销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别于其他流通行业,其经营具有监管严格、品种众多、交易量大、流通渠道长、价格体系复杂、物流仓储标准高等行业特点,同时也面临规模不经济、中间流通成本高、盈利能力较弱、集约化管控薄弱、经营资金占用大、应收和合规风险高、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低、现代化医药物流缺乏等行业性难题。在医药分销企业中推广应用管理会计和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时,要充分考虑到行业特点和痛点,因地制宜。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积极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的同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探索和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务,形成良性循环。

(三)互联互通,促进管理会计相关系统的整合

由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对药品经营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信息化要求,所以医药分销企业较早就开始引进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医药分销企业形成了包括分销管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零售连锁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B2B、B2C)、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BI系统、OA系统等众多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有些是统一的,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数据层互联,有些控制和数据均互联,整合情况参差不齐,模块之间信息互享困难,无法实现无缝连接,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管理会计是项综合性的工作,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包括预算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经济增加值系统、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均与企业经营各方面、各环节紧密联系。所以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促进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企业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

(四)智慧管理,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科技水平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其内涵更为丰富,信息对象更为复杂,处理事项更具有不确定性。面向未来,高效的管理会计职能要求“智慧”的信息支持系统,它应具有更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成熟的分析归纳能力,更智慧的推理预测能力。目前医药分销企业业务处理型、汇总统计型的信息系统是不够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将进一步开放和共享,信息沟通更加广泛和快捷,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之间融合加快。规模庞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产生的海量数据澎湃而来,就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科技水平,发掘数据价值,才能使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提升企业风险控制、科学决策和价值创造能力。

(五)安全可靠,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内控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业务开展就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甚至企业经营就很可能陷入瘫痪状态。信息系统便捷的背后隐藏着风险。同时,管理会计使用的大量数据都是内部数据,而且都是保密性较高、综合性较强的数据,一旦发生泄密,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若“重建设、轻防护、重互通、轻保密”,容易造成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因此医药分销企业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内部控制问题,围绕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设计,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

(六)注重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复合人才的培养

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兼具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管理会计及其信息化工作难以开展。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人才准备是首要工作。医药分销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方式培养和发展人才,形成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梯队,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用人需要。同时,应开展财务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培训,满足其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帮助其拓展宏观视野、打开管理思路,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良好互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医药分销行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但管理会计及其信息化建设对于医药分销企业应对当前复杂市场环境、克服行业调整困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医药分销企业健康运营、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为此企业管理团队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和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新技术应用和相关信息系统整合,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推动管理会计加快发展,有效提升医药分销企业管理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俊奇,鲁冰,徐凯.《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介绍及其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版,2015(3).

[2]蒋占华.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六点建议[J].新理财,2015(8).

[3]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EB/OL].

第5篇

1.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爱丁堡宣言”明确提出今后的医学教育不要只满足培养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要把医生训练成为病人的倾听者、观察者、交流伙伴和医术精湛的医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应该高度支持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要专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发展。同时中医药院校要制定教学计划,开设与中医学学科相关人文社科课程,努力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新时期背景下,民族素质、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负有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职责,医学教育要打破传统思路,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对医学生培养模式需求,将传统模式变革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现代模式,培养医学生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世界医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生物学传统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医学模式把人视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视角来考察个体的健康状况。倘若我们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考察人生病的缘由、发展以及变化状况,就难以了解掌握病情的动态发展过程。一个优秀的医生之所以出类拔萃,不仅仅是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且也因为其能从心理、社会、生物等视角来考察分析病人的情况,而这些高素质都需在医药院校加以培养。中医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中医药学科则是涵盖了生命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的综合学科,中医药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医药学科技术及中医药文化的大任,所以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学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它将治病救人有机结合,德术并重,显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就已经融入到社会各阶层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帝王将相,走卒贩奴,皆能知医识药,中医药文化因此世代传承,经久不衰。若离开传统人文科学的熏陶,中医药行业人员只是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等技术方法,终难成大器。中医药学科何去何从,终由何样的人才来推动所决定。所以,在中医药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着眼于当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是切实关系中医药学科未来之走向。

二、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能否借乘时下中医药文化振兴之东风,主动融入中医药院校学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绩,这才是当下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关学科,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医学和人文交叉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容回避。如,有的中医药院校高层管理者对于发展人文社科教育没有充分重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趋同发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见,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之现状确有让人堪忧之处,并且实践中仍存有诸多制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

1.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原则束缚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

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往往许多中医药院校陷入只向中医学科倾斜教育资源而忽略其他学科发展的窘境中,人文社会科学必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此外,虽然许多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原则是医学与人文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但为突出中医药特色而增加中医药课程的设置比重,导致这些院校人文轻,中医重;专业课程繁冗,学生不堪重负;人文课程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实践中,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使得人文科学与中医学实践脱节,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2.学科建设中的“为”与“不为”的原则制约着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

中医药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常被学校当作优势专业争取国家和地方资源投入的重量级砝码,所以进行学科建设时,中医药学科建设往往首先得到积极回应,学校常常积极解决诸如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图书设备采购等要求。而人文社会科学则经常属于“选择性作为或者零作为”的领域,这些其实极大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3.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尚未形成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级学科体系,很多还只是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甚而简单地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往往使得医学生知识广度狭小,专业深度不够,道德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匮乏。另外教学形式的单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评价体系滞后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引进,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自然很难“更上一层楼”。

三、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建议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实践,中医药院校就有能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促使观念更新,提高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层应该摒除以下几种观念:①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干扰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②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培养现代中医医药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论课上好就行。④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为中医药学科服务,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既是传授医学知识,又是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既有普通专业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来,要从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上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医药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2.突破建设重点,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中医药院校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选择性地建立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交叉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创设较多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设方面,中医药院校可对人文学科与中医药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模式管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塑造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视校风建设,培养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对于培育中医药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院校新时期的竞争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校训校歌的确定、校园媒体文化的宣传、人文社科学术讲座的举办到学校景观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寝室教室文化的营造以及学生就餐环境文化的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融入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理念。另外,鼓励广大教职工利用自身专业人文社科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质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习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进课程教学,构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还应该积极在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创新,努力提高人文社科教学质量。

(1)教学形式注重多元化

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属于跨领域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组建专门教学小组,成员可从各学科专业人才选调,小组成员以协作教学的形式,融合医学与文、史、哲等学科,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譬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也可以给出课程设置安排,让学生自行选择课程、系列讲座;还可以采用实践式教学,使学生通过实地感受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

(2)教学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

中医院校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这便要求学生参加工作行医后不但医术要精湛,而且道德、意志力、心理素质等也要良好。另外,他们还必须坚持终生学习,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正确思辨、有效沟通协作。所以中医药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对于提升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质量也极为重要。

(3)教学内容注重现实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第6篇

“在低估值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于定增已不热衷,新一轮定增价格也要给上一轮定增股东一个交代。”一家新三板企业董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为此,卖老股,成了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策略之_。

券商、私募机构、市场中介成为这一业务的载体。低于市场价、成长性、甚至IPO预期,这些理由对于至今仍在新三板市场门口打转的投资人不乏吸引力。

“老股转让是私募机构关注的一个业务重点。但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老股转让要慎重。”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机构投资人依其专业判断能力参与老股转让固然没问题,但如果是自然人,因其缺少专业分析判断能力,贸然参与可能会落入‘圈套’,本想投资获利,结果却可能永远都不能收回投资。

老股转让成风

新三板高净值群体经常会碰到机构对其推介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老股。投资人G先生是新三板市场第一批投资人,2014年底开始重点投资新三板。

据他介绍,新三板股票老股推荐转让在投资人交流群中时有发生,大致分为两类情况:

一类是一些新三板公司在这些目标客户交流群中“路演”。此后,为了对群中的投资人表示感谢,公司董事长会通过定向方式给予群中投资人一个买入老股的机会(通过是几百股-1000股不等,价格通常低于市场价)。

由于是协议转让,价格、买入方、买入数量都是点对点交易,这种交易资格类似“发红包”,数量虽然不多,但能保证买入者能赚钱。特别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融资越来越难,转让方也可以借此增加公司股东和活跃公司股票交易。

另一类则是有中介机构业务人员潜伏在交流群中,并推荐一些新三板公司的股票,当有投资人询问或表现出购买兴趣后,业务人员会单独向投资人介绍并安排投资人与新三板公司对接,价格大致在市场价的5-8折。

相比第一种带有推广胜质的老股推荐,第二种方式的风险更高。

据G先生介绍,中介机构会和投资人描述如下图景(以医药板块为例),主板医药板块平均市盈率40倍,目前拟转让老股的某新三板企业大股东愿意以20倍、甚至10倍的价格转让该公司老股,如果未来该企业能够IPO,那么投资人将有一到二倍的利润空间。

而G先生打开该新三板公司的公开转让说明书发现,此医药类的新三板企业与医药行业主业并无关联,甚至只能说是“沾边”(做医药流通)。

对此,有券商新三板业务分析师表示,这类老股转让的企业股票很少有参与做市交易,大都通过是协议转让。由于股东少,股份转让清淡,市场上流动的筹码并不多,为此,只需要少量的股份转让交易即可将公司股价锁定在某个价格区间。

他还指出,股价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投资价值更是空谈,如此价格下的老股转让,有欺诈投资者之嫌。

据了解,确实有投资人已通过上述方式持有了新三板公司的股票,有些价格非常高,但从自然人角度,则觉得直接持股,踏实,股权也更容易控制。

有券商人士坦言,监管层虽比较早地意识到了相关风险,但2016年新三板市场流动性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投资者更多寄希望于新三板拟IPO、转板又或资产重组等“故事”,使得这一阶段老股转让热情不减,一些不法机构仍然通过“原始股”转让等方式向投资者高价出售挂牌公司股票获取巨额利润。

2016年3月18日,全国股转系统转让意向平台上线运行。该平台适用于全国股转系统所有挂牌证券品种,为注册用户提供转让意向信息的和查询服务。通过该平台,投资者可以更低成本、更大范围的寻找交易对手方,提升市场整体价格发现水平。

9月20日,全国股转公司的风险提示,要求投资者注意非法销售风险。全国股转公司明确提醒投资者,谨慎查证中介机构信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并认真研判挂牌公司相关信息,综合各方信息审慎作出投资决策,不信谣、不受骗。

需求始然

有券商经纪业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老股转让热是市场需求的直接体现。

首先是买方退出需求。其中包括主动退出需求和被动退出需求。主动退出通常是原始股东在投资期限届满后寻求退出;被动退出主要是原来从二级市场上买入的股东、定增的股东,这些往往是财务投资者,也是满足投资期限和收益预期退出。

再就是卖方退出需求。考虑到市场2014年年末和2015年上半年成立了不少新三板基金,这些基金存续期大都是1+1或2+1形式,即从上述时间算起,这类基金将于2016年底又或2017年集中到期,由于展期可能性比较低(市场估值没起来,价格不好),投资者有退出需求。另外也有一些满足时间期限要求或基于战略选择需退出,即便价格合理也不继续持有。

但老股转让一定便宜吗?便宜的老股一定具有投资价值吗?不一定。业内人士称,如果基本面不好,价格再低也不建议投资者购买。不能以绝对价格衡量价值。

北京地区有券商人士坦言,目前市面上有一些理财机构打着老股转让的噱头,低价卖原始股。这让一般投资者很难辨别,投资者甚至不知道公司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原始股代表低价。

他还介绍说,如果说一般投资者对于原始股的概念是1元钱,那么这些原始股叫卖大都是有每股3、4元钱甚至几十元不等。

也有南方某中型券商表示,其接触的老股转让其实更接近协议转让,转让价格和二级市场平价,但二级市场买量不能满足投资者,故投资者选择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吸收筹码。

他透露,相较目前新三板平均20倍定增市盈率看,其经手的协议转让案例中也有30倍PE完成转让的案例。

也有券商直接表示,虽然有企业找到他们希望进行老股转让,但是考虑到2016年是新三板监管大年,从风控标准要求看,每次转让不亚于一次定增的尽调和相关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券商鲜有选择非督导企业进行协议转让业务。

此外,相比2015年,券商不光考核企业质量,还增加了考核企业股票价格、行业研究等。他表示,如果价格过高,就算是好项目,也会考虑放弃,更不要说企业质量不够好的了。

新鼎资本张驰还提醒市场说,自然人参与老股转让时,没有办法判断企业的真实价值,导致股票成交价格存在水份。所以不建议自然人直接与新三板股东进行老股转让,而是要去购买新三板基金间接参与新三板私募股权投资。

亦有投资咨询机构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除了遇到特别好的项目会考虑现金投资外,“用咨询换股权”成为其参与新三板机构的一种安全方式。

各路资本的算盘

中信建投证券董事总经理李旭东坦言,过去几个月以来,新三板市场融资金额和融资能力都在快速下降,这里面有理性回归的情形,因为过去融资受到市场的影响太多,也有受到市场交投不畅的影响。

如果说老股转让盛行是2016年新三板市场“较冷”的反映,那么此时也是各路资本入场的黄金时刻。

相较一般投资人,机构们也有自己的算盘。有券商对记者坦言,2015年年初发行的一批新三板基金理财产品正面临到期赎回的问题。这些基金产品有不少都是通过券商“搭线”向投资人推荐的。现在投资人要求“合理回报”,券商不得不找下家接盘。

亦有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除了找下家,对于券商而言,找投资人推荐新三板老股,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毕竟新三板市场活跃度有限,交易新三板股票赚钱的并不多,券商更希望借此渠道打通资本市场投资,特别是挖掘定增与A股潜在的关系。考虑到新三板个人投资者大都是A股大户,A股的定增同样需要投资人,这种形式为将来的产品销售、发行基金都有铺垫。

文化传媒行业投资人曹海涛称,新三板市场经过一年半左右的冷静期,市场各方特别是企业方已经有了新的心理预期,以文化行业为例,其估值已经逐渐回归理性,当下正是投资机构布局的佳期。在基础层布局一些有潜力的拟IPO企业也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安信证券统计显示,在定增募资的寒冰期,新三板企业定增发行的要价也随之降低,新三板定增市盈率趋于合理,产业并购动力正在提升。

新三板市场的低迷,让个股价格更接近一级市场价格,也因为价格较低,所以出现了A股上市公司踊跃并购新三板公司的现状,亦有新三板公司选择“出逃”IPO。

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诸海滨表示,今年大量的PE、VC在新三板市场上不但不减持,反而是在增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底,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来看,已经压到足够低了。

截至10月末,新三板市场定增预案的平均市盈率已从此前的43倍,降到20-25倍之间。

第7篇

一、药学专业职业教育的缺陷

目前,药学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及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落后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另一方面制约了学生的实践及创新。因此必须认清当下药学专业职业教育的不足,以推动药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专业教学之间的脱节。教学模式的条块分割现象比较普遍,药学专业每个学科独立存在,之间形成的联系较少,同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学生只能将药学专业知识分割成块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获益,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严重影响到实际工作的效果。

2.缺乏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单一,通常只注重专业实验教学,教育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严重缺乏。具体在药学实验内容安排方面,只重视对药学知识的验证,往往停留在实验验证的模式当中。在实践教学上,学生的见解和想法甚少,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药学实验上,阻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3.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不足。通用型人才一直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缺乏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其教育效果一般并不明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无法被全面地关注,在应对如今应用型药学人才方面显得严重不足,适应行业发展变得困难,难以满足企业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意义

1.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促进学科发展。生物技术是一门高科技的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生命力及发展迅速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物学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研究对象从细胞已逐渐扩展至分子,通过掌握分子知识可以充分解释生命行为、生命现象及各种疾病。而药物的来源转变至定向设计,依据对分子病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酶的合成、改造等技术均已变为现实。天然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探究过程已由病理模型发展至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通过分子药理学可以对体内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解释,同时能够对药物的改造设计进行指导,并研究出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等方法。如今酶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进一步促进了药物合成、分析检测的发展。借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对天然活性成分的生产,利用生物调控技术进一步促使了产出率的提高。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生物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药学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

2.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方式及基本目标,决定着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具体在教育观念及思想中有所体现。根据能力、知识、素质协调发展这一重要标准,对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构建,必须着眼于药学本科教育,同时对素质教育进行加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并结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及知识传授等要求,培养具有知识面宽、扎实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多样化人才。具体说来,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药学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从而通过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专业人才。基于整体性素质和综合性素质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鼓励,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包括研究型和基础型、应用型在内的多样化人才,以不同规格的发展定向为培养药学人才的出发点,对学生的积极性及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促使自身的自我开拓及发展,又能具备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1.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全新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药学专业人才,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针对医药行业、药品技术现代化、基层医疗单位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对思想观念进行转变,对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同时,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的不同需求,探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及方式,培养应用型高级药学人才。

2.订单式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注重对药学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研究,开发实用性及先进性的药学课程。针对本地医疗资源、生产技术人才需求等方面,对可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利用,可以通过医药企业与药学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以订单式模式培养所需人才。所谓双证制,是指学生除了获得学历证书,还可同时获得药师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术证书,包括执业药师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英语水平能力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模式的系统及科学性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常重要,依据人才培养的计划,对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在药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都要贯通实践教学的实施,以便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促使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及系统性。作为院校教育,每年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逐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验、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课程教学实习等)、专业技能(在学生具备专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设新药设计实验、综合性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设高等药物化学实验、药学创新实验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基地训练,提升专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医药企业及相关的医疗机构,扩展学生视野。学生参观药企生产流程,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工业制药的具体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制药工程意识;学生参观医院药剂科,并通过学习可以促使自身对医院整体概况的全面了解,进一步认识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另外注重对多层次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药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药学工作者的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学生对药学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日后择业时才能更加清晰地选择自己所能胜任并喜欢的工作。除了这些,学院可以组织科研活动与讲座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让学生在科研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日后的实践工作提供发展潜力。

第8篇

再好的产品,光靠企业声撕力竭的去吆喝自身特点有多好,技术有多新,对于日趋理性的消费群体而言,实质就是王婆卖瓜。

王总最近就特别沮丧,因为企业已是日薄西山了。

去年见到他时,还很踌躇满志。当时,他慕名找到我们蓝哥智洋机构,想就自身产品如何摆脱原地踏步的现状,争取更上一层楼来咨询请教,通过一番交流,我们发现他企业在产品定位、卖点提炼和商业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不少,也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和要完善的地方,由于当时王总家人突生重病,他本人心态上又存有公司还过得去,想慢慢来,反正时间还允许。

但没想到如今形势变化这么大,搞得他措手不及。

王总的情况其实很能反映当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情况,当初也许企业只是流鼻涕,有点咳嗽,但不注意,反而贻误了治疗时机,继续恶化,终至发高烧,得了肺炎,甚是可惜。

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对于产品的市场运作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战略和规划,就算是有,也仅仅是自娱自乐型的,每天似乎都在凭感觉做事,产品要么跟风,想照搬成功企业的营销模式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就根据所谓祖传秘方或自身拥有的某种特定优势开发生产出的产品,凭主观感觉总以为会在市场上顺风顺水。

结果,好产品不一定有好市场,好市场不一定是好产品的客观事实与原先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希望截然相反;市场是立体多元的结构,与他们想象中的只要好产品就会成就好市场的平面思维有着巨大的落差。

的确,现在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许多老板不善用心,不去创新,潜意识中幻想一招制胜,单点突破的营销美梦怎能轻松实现呢?你的产品与服务缺乏差异与变通,你的战略与战术形不成有机的整合与互动,在大众市场还是分众市场摸不清底细情况下缺乏细致了解和把握,企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不能提供针对性强的及时有效内容和信息,其生存状态难道还会安全有保障吗?

为此,许多老板就承受不住了,但急躁和不理织在一起形成的偏激往往使事情朝着更加不容乐观的方向发展。真是令人感慨万端。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许多企业在产品出来后,总觉得自己精心培育、悉心呵护的孩子会成为市场宠儿,却没想到正在日益成熟的市场,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品牌战略指导下的实战企划和扎实执行,没有集中优势、聚焦资源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那么,产品自身的价值体系是很难在消费者心目中迅速占位的,也就不可能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相关性,独到差异卖点和核心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

一个企业产品,到底靠什么制胜?

在中国漫山遍野一大堆失败或即将失败的产品中,不缺研发、不缺专利、不缺品质、不缺技术,同时也不缺规模、不缺资源,可为什么产品就一蹶不振、折戟沉沙呢?

其实,说来说去很简单,缺少好策划,而且尤其是前面要加个定语,那就是真正的实战派策划。

中国企业最大的悲哀就是产品的优势成为不了市场胜势!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策划水平不行,营销能力薄弱,不懂市场需求、不了解消费心理、不明白行业竞争特点,你光凭所谓的技术、工艺、专利等等能行吗?

就中小企业来讲,光凭老板自身对市场的悟性和敏锐,以及以往曾令自己自豪不已的高速发展,来作为参照样板,只会显示出其颓势和破绽,被以往所谓的成功掩盖住的矛盾在重压下会重新浮出水面。同时,直面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一个企业如果光靠自身拥有的社会关系贮备和营销资源积累等显然是不具备竞争力的。

现在,许多老板都应明白,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由多条供应链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可以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然而,在供应链的整合竞争中,什么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要素?

速度!犹如思科所信奉的企业信条所言:“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好了,既然意识到这一点,中小企业如何借势借力以提升自身成长空间则是刻不容缓了。

现在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日子尤其不好过。正如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的那样,这几年民营企业的优势正在被耗尽。一个是成本的增加,包括人民币的升值,包括员工成本的增加。新用工法律出台以后,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成本增加更加明显。很多的政策,无论是医药行业还是其他一些行业的政策,都导致了成本非常快的增长。

民营企业,因为特有的市场敏感性,效率还在不断地提升。但是这种提升,能不能跟上成本的增长?整个外部环境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是不是还一定有那么大的竞争力?

现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土地、劳动力、环保、原辅材料、能源、汇率、运输等八项成本全面上升的巨大压力,他们也都有了整合资源、借势借力的想法,我们认为尤其是针对企业的产品经营来说,也是到了需要借助外力来突破的时候了。

所以,奉劝企业老板,有了好产品一定要有好策划,如果自身实力、资源达不到,不妨睁大眼睛寻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真正素质过硬的外脑来提供帮助,那样,你的产品才会真正有救。否则,说实在的,要想成功,没戏啊。

因此,首要摆在眼前的任务是,企业先要检查一下产品推向市场的准备做得怎样了。

第一,你的产品卖点何在。这点非常重要,不少企业老板总是抱着产品特点宣传再宣传,显然是不对的。产品具体的诉求和定位等是不能有偏差的,卖产品关键是要卖不同,而不是自认为比别人好就一定能卖得好,尤其是切忌不要把卖点和特点搞混淆了,这是两码事;第二,你是否有有价值的市场解决方案,也就是相关的产品盈利模式以及其实操性。在市场上,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千万不要迷信或跟风追随别人创造的所谓的市场奇迹,要知道那并不一定适合你。你应该明白,一个产品要想规避残酷厮杀的红海,整合资源是基础,如何激活市场才是根本;第三,无论是平台摸式,还是招商策略,大家的手法都差不多,这时候,你如果没有个性化的利益点出现,也就很难真正吸引别人的注意,最后面临的也就是产品的夭折了。

互联网时代,市场已不再是企业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的场所,而是双方互动的价值创造之地。因此,中小企业关注的重点必须从内部流程质量和效率转向与消费者互动的质量上。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市场营销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众多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所接受,传统的销售理念正在被新的营销理念如体验、内容、交互、场景、感知所代替,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学会采用先进的营销方式比如内容营销来武装自己。

内容营销的前提,要么是迎合消费者的求知欲望,要么吸引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要么让消费者感到有趣。但是,许多中小企业这方面的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宽、对市场营销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不明白现在已是需求决定生产的时代,他们往往把市场营销简单等同为一般推销,这在现实的营销发展过程中则具体表现为营销手段落后。

经常会有企业老板问我,我的产品品质很好,甚至比市场上热销的产品都要好很多,为什么就是卖得不好呢?

这其实是很多老板都面临的问题,有的人则会认为,自己的实力不行,没钱猛砸广告,当然卖得不好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不同的企业情况,当然有不同的营销方式,产品卖不出去,归根结底还是老板的营销没做好。

许多产品卖的不好的企业大多是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生产出来产品后,就急急忙忙推出市场,自认为产品的优点很多,自然会卖得很多。殊不知,在市场上唯独不缺产品的情况下,此种做法无疑是死路一条。

这几年,有许多企业也开始做营销,但基本是失败的,因为他们不懂得营销的本质是形式的创新和内涵的差异化,他们跟风别人亦步亦趋或者凭自身老经验老阅历办事,形式上是有了,也许觉得挺热闹还挺满意,却打动不了求新求异的消费者,说白了,你自身的利益点对消费者没有杀伤力,当然也就很难刺激消费,因此围绕它所做的一切工作也都成为了自娱自乐的东西。

有许多企业为规避市场风险,求得良性生存环境,他们与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当然,受之于信任回报于责任,我们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以低成本营销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所有的营销工作都围绕“精准、精细、精益”做文章,以此满足说服力、煽动力、杀伤力的市场需求,讲究招招见血、针针对路,而且我们拿出的东西都是站在实战的角度讲究实用,自然,企业赚钱了,他们由衷的感到找到一个合适外脑真是一大幸运。

那么,企业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外脑营销咨询机构呢?

首先,选择的营销咨询机构,应该是营销实战方面杰出的专家,有相当的资力背景和市场资源,尤其在产品推广、通路建设、平台模式、故事生产、人员管理等方面有独到熟练的运作方法,可以说是在市场上真刀实枪的打拼过,并且业绩出色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市场有良好的悟性,准确的把握和创新的策略,搞出来的东西才迎合消费需求,贴近消费心理,具有杀伤力、冲击力,同时具有实操性,这样才能真正规避市场风险,不至于沦落为媒体的打工仔,哗哗的资金流进去,却不见相关效益产出来。试想如果没有坚实的实战基础和运作经历,光凭一个创意、一个概念、一个诉求等等,很难预计产品的命运和前景会怎样!

其次,选择的营销咨询机构要有创新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不是翻来覆去的仅凭以往操作的几个案例拿来唬人、吓人。市场是不断动态发展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要不断深入市场,贴近基层,触摸脉搏,在努力学习中时刻把握市场方向,这样做出的方案才有实际性的效果。

君不见,有些咨询机构往往拿好多年以前已成为历史的案例来炫耀、标榜,殊不知,现实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心理已与以往大不一样,不说别的,商业连锁超市、超级卖场等外资巨无霸企业在一、二级城市的疯狂掠夺,他们借助稀缺资源,动辙抬高准入门槛,提出苛刻要求,往往搞的企业疲惫不堪、焦头烂额。这在以前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只有因时因地的应对变化才是理智和成熟的表现。

再次,选择的咨询机构不仅要有较强的企划力、执行力也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往往起到决定作用,一些咨询机构往往头脑发达、四肢简单,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什么市场细分、产品定位、差异诉求、决胜终端等等,而且还喜欢借助某知名国际大品牌的运作方法来借以炫耀判断的准确,并且不管客观环境,总喜欢左右客户的思维。一旦相关东西落实到具体现实中,由于团队没有真正运作过市场或者是对市场新出现的东西根本就不熟悉,在宏观主题把握和微观的细节处理上顾此失彼,不能很好的传导产品的宣传卖点和企业诉求理念,对相关多样化的营销资源不懂得如何有效合理的整合。因此难有较好的市场表现。

在沃顿商学院近期举办领导力创新的圆桌会议上,当有人问起在各自行业中对创新最重要的单一因素是什么?全球性的大型保险公司CEO罗伯特·亨利克森认为是营销。“从事我们这一行,营销才是决定成败的王道。我是指真正的营销活动,而不是销售支持。在美国,做保险的全靠营销工作来支持。公司里的所有的部门都必须认识到:公司是针对消费者的企业,我们必须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并想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十多年来,市场的严酷,竞争的惨烈莫不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蓝哥智洋机构已帮助海内外众多成长中的企业开拓市场,提升了品牌,实现了业绩的良好回报。其倡导的低成本营销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市场的价值提升与模式复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在经过了市场的洗礼后,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应邀在浙江大学讲课时指出,低成本营销,就是在充分考虑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前提下,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投入、实现市场最大化的利益回报,这就需要企业能集中自身现有的资源,洞悉市场发展规律,针对消费文化的多元格局,审时度势走出一条细分化、差异化道路。同时通过多种宣传手段的组合运用,准确细分,以尽快赢得先机,抢占市场,实现销售。

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成功抓住需求,不妨走以下3大步策略:

1、概念造势:借助生动故事,提炼个性卖点,引爆消费需求新概念;

2、心理造势:提升利益主张,让消费者对品类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3、需求造势:增量服务内涵,打造“情感+互动+体验+功能”差异化诉求,开拓出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这个营销模式的提出,引起了国内众多企业的关注,也为许多中小企业长期苦恼的营销症结找到了突破口。

当今,“互联网+”是个伟大变革,正在以创新、开放和融合的姿态,展现当今是一个生活大于生意的时代、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时代、也是一个趋势干掉规模的时代。作为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创新基因?如何优化生存?只有去开发具有更多话题性和影响力的内容产品,去建立商业生态系统,去整合全球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企业原有生产或服务的管控型组织体转型为交互性价值体,才能最终实现企业打造品牌从信息经济升级到信任经济的目标。

为此,用户主导企业经营已势在必行。供不应求时期,企业以产品为王;供过于求时期,企业以渠道为王;产能过剩较大时期,企业以用户为王,用户为王是企业经营最重大的转变。

用户为中心

经营企业要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是实现用户为中心的最好路径,在互联网上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最近,时间最短,任何时间与地点都能与用户沟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就要求企业一切以用户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需求出发,要从“IT”变成“TI”,“I”就是“我”,“T”就是他,“IT”是先我后他,“TI”是先他后我,互联网解决从“IT”向“TI”的转变。

经营用户

企业经营产品与经营用户孰先孰后,在互联网时代应将经营用户放在经营产品之前,首先要将用户经营好,全心全意为用户创造价值。经营用户要着重把握五大环节:

用户定位。定位用户是企业经营的首要问题,应在细分市场中明确定位好企业的用户。

建立用户群。按照用户定位建立企业的用户群,构建用户群的最好办法是大力发展用户社群,对用户要进行分类,重点服务好“黄金用户”。

与用户互动。企业通过与用户互动,发现需求的“痛点”所在,特别要强化用户体验,培养用户的口碑和粘性,做到无互动不商务,无体验不商务。

用户创造价值。用户要参与产品的价值创造,企业通过迭代方式,使用户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经营,以适应产品定制化和服务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员工自主经营。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主体是员工,企业要变革经营组织,建立员工自主经营体,直接经营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