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时间:2023-08-28 16:5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价值

高标准基本农田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土地整治创建后,形成的稳产高产、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且和当前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相匹配的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基本农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田、村、林、水、路等实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稳产高产、抗灾能力、设施配套、生态良好作为基本目标,是科学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对水、肥料等农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配置与科学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

因地制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将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活动,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现的零星耕地,再将其建设成连片集中土地。为了从根本上推动该优势,并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商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这一平台来实现。

2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策略

2.1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

2.1.1科学布局,做好规划的原则 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做好布局、规划工作。也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解决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将基本农田形成大板块,确保基本农田向集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应确立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2.1.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从各个区域特点出发,不用地区治理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建设,根据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别,来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1.3 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基本农田在耕地中是精华,必须保障其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粮食能实现增产、稳产,从根本上提升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既包含生产能力,还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态健康情况,包含了土壤基本情况,又包含水、作物、大气等形成的质量情况。

2.2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对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在实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起到组织作用、先导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由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牵头组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组。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形成社会合力,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

2.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参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建立适合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还应该从区域特点出发,制定与实际相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标准,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有序进行。

2.3 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资金,将相关资金实现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证农田质量 当地政府需要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中提升资金比例,将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用费。还需要积极探求市场化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土地实现连片式发展,易推动土地实现流转,可以充分从这一优点出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并且在投资人注入资金前,和当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成后再进行流转,并且在流转费方面进行必要的优惠。

2.3.2 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体制。制定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基本办法,确定监管机构和管理基本职责,对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规划、立项、工程实施等进行专门监管。其次,创建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出发,创建监督管理队伍,对基本农田进行监督,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进行监测,创建信息公开和情况通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 结语

总之,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为此,在充分明确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价值基础上,确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平,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庄六孝.基本农田建设是首要任务——江苏省金坛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J].中国土地,2008(09).

[2] 郭培才.整合资源 规模推进 推动基本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J].陕西水利,2009(02).

第2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必要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5: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35-02

一、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

所谓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适合于农村集中连片和生态良好,高丰收,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与当地经营方式相配套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必须要以国家的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作为积极的引导,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进行个别化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态环境与农业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并积极发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合实际,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土地平整、田问道路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项工程。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企业竞争介入、相关部门配合,然后通过农民积极参与,老落实共同的责任。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又提出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任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面临在大家面前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正好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大地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祖祖辈辈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她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也提供了无限的资源。现代农业要发展,首先就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粮食短缺,我们应该着眼于实际,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然后来建设我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作为粮食补充的重要途径,其肩负的作用是不可轻视。可以说,基本农田的建设计几乎是耕地中的精华,也是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安全底线,它承担着我国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些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使得我们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低规划中也提出,建设有利于项目区农民耕作技术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该规划设计项目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兴建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工程,可使当地群众受益,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管理现状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基本实现了由田、路、水、林等综合整治,几乎有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成,其中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也相对普遍降低10%-1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目前正在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企业或者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算重建轻管。基本农田建成后,很少认真研究过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出现的直接问题便是不到两年左右,水渠出现裂缝,当然更没有人来进行维修;还有极少数农村,把高压线上的线就偷走了,水泵也不敢放在井里。可以看出当地有些人的素质极低,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如果在后期不进行管理,群众根本得不到实惠。要想使项目成为“民心工程”,唯一的途径便是加大农田建设项目,做好后期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对策

1 提高管理的思想认识

据有关数据显示,要经过1.2万年到4万年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土质,但是如果想随意破坏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每个农民朋友而言,提高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思想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必须要进行科学管理,不然,花费的大量金钱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灰烬。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和提高项目实施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因为只有在懂得管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科学、规范的管理,也才能在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中运用农业新技术设备,新服务手段,来实现农业的稳产高收。而且,国家政府部门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特别在今年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宣传主题,其目的就是增强全社会的国家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民众对土地的节约,促进科学发展,在建设已有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中,要提高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化过的钱不要白化,切实把管理做彻底做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 加强法律监督,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以法律约束是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问题的当务之事。尤其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城乡二元化趋势的明显加剧,大片优质的耕地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代替。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才能有效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基本农田四级管护网络,完善土地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形成查办、监督等一体的法律体系。突出动态巡查,强化执法监察,严肃政纪法纲,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不断提高土地基本国策的意识,切实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确保“建成一块、保护一块”,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在改善耕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预留区,强化土地调控管理和用途管制,严防宽打窄用、多圈少用、违规冒用等问题发生。积极引导新上项目和规模较小项目首先使用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以及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突出保障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用地,不断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搭建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新平台

面对用地需求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压力,积极探求与时俱进的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措施,搭建实现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保护工作平台,项目承担单位在基本农田的地块处,设立公示牌、村保护标志牌、田块标志牌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并在沿主要道路两边的基本农田地块埋设基本农田区界址桩,以此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量的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4 加强基础建设的管理,提升队伍素质

科学的管理,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强调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队伍的素质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把提高农民或者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放在核心位置,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或者组织他们到别的基本农田去参观交流,学习经验,把有效的、科学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学到手,可以回到家乡,再为其他农户做经验交流、和短期培训。只要管理者的素质提高了,意识增强了,实现科学现代化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第3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差距度;投资度;指标体系;评价;什邡市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04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1]。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明确到2015年,再建成2.67×107 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和全域整治新机制,继续实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建设,新建5 000处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此举对于增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3]。

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相比,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当前研究大多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宣传方面,也有专家[4-8]就如何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战略思考和具体措施,还有土地整治实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2,7-12]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然而尚未见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状评价方法的研究,更缺少研究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差距度和差别化的投资的相关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能有效确定建设区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厘定基本农田现状与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并使资金投资与现状相匹配,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落实和建设好2.67×107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意义重大。

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关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了理论基础[5-15],也有学者从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两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而耕地整理现实潜力在评价时,主要从待整理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区位、待整理土地本身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16-19]。冯锐,吴克宁等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等要求,运用理想解逼近法和限制因素组合法,对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出时序安排与模式分区[20]。本文借鉴已有成果,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为例,在调查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构建差距度模型计量反映基本农田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构建投资度模型计量反映差距度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以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时空安排,也为土地整理规划及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1.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①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工程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②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使之能较准确地反应基本农田的现状;③确定评价单元,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行政村的相对完整性,本文以各行政村内的耕地为评价单元;④构建差距度gap degree (GD)模型和投资度investment intensity (II)模型,计量反映各评价单元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程度以及差距度和资金投入的关系。通过ArcGIS9.3建立数据库,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评价单元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S,大于或等于标准值的表明没有差距,用0表示,暂不需政府投资;⑤采用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小于标准值的评价单元进行分级,差距度为1级表示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最接近,表明评价单元现状较好,相应投资较少,5级表示与标准值最远,表明评价单元现状条件最差,相应投资最大;⑥案例分析与运用,检验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

刘建生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1.2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1]。根据目标体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将建设分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21],建立指标体系应围绕5大工程建设以达到建设目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指标及权重见表1。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1],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田块集中度、田块细碎度、田块分维度、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5个评价因子。田块集中可减少耕地的耕种成本和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耕地规模经营[22],可用田块集中度表示,即评价单元内农户平均经营田块个数的多少;耕作田面平整主要通过田块耕地坡度,细碎度、田块分维度3个指标反映,耕地的坡度较大,则不易采用机械化耕作,因而生产成本通常较高,细碎度、分维度也间接反映田块的平整度;有效土层厚度是耕地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方面选取有效土层厚度这一评价指标。

(2)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指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1],应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灌溉设施设计保证程度、排水设施状况2个指标。灌溉保证率可用有效灌溉面积百分比表示,即以正常供水年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表示;灌溉设施条件指单位基本农田面积内的水利设施长度,根据土地现状图数据用Arcgis9.3量算评价单元内的水利设施长度。

(3)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1],用通达度表示,田间道路通达度高,说明田间道路建设状况好,连通性高,以田间道路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表示[22]。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同时农田防护林网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3]。根据实地调查分好、较好、较差、差四等分别赋值4,3,2,1。

(5)其他工程。除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环境工程以外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根据其他工程配套的实际情况赋值。

(1)数据标准化。由于收集的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别不统一,在评价前应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使结果落到[0,1]区间,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2.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什邡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和德阳市西南部之间,距成都市60 km,德阳市20 km,位于成都一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并在成德绵经济带中处于有利地位,属于西部经济社会发达和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地形为西北-东南走向,呈长条形形状,居龙门山中段,103°47′-104°17′E,31°01′-31°37′N。2010年,什邡市幅员面积820.3 km2,耕地面积22 964.58 hm2,占土地面积的35.36%,其中平坝、丘陵、山地分别占耕地总数的88%、3%和9%。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坝地区,基本农田面积19 911.27 hm2,主要分布在皂角、回澜、元石、禾丰、马井、隐峰、师古、南泉、马祖、双盛、湔氐等镇。

什邡市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1江2河3渠”,即石亭江、小石河、鸭子河,人民渠、红岩渠、大寨渠。全市耕地以水田为主,有少许旱地和水浇地。据什邡市农业局中低产田情况的调查报告,全市土壤耕层深度比较浅,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2.25%,耕地质量急需提高。本文以什邡市的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101个村的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统计局的《什邡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份的现场调查数据、问卷数据,耕地分等定级成果(2007)来源于什邡市国土资源局。从2010年土地变更数据的地类图斑中提取基本农田图斑,运用ArcGIS9.3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其图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区图和坡度图进行叠加分析,扣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坡度>25°的耕地区域。

2.2差距度与投资度计算及分级

用ArcGIS9.3建立的数据库,利用构建的差距度评价模型对什邡市的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根据投资度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投资额,再采用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如表2,差距度为0级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投资也为0,GD为5级的现状条件最差,投资应最大。什邡高标准基本农田差距度和建设投资分级

(4)在明确什邡市的差距度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后,结合资金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先难后易或者难易结合的原则,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为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投资决策提供多方案参考。通过对运用GD和II模型的运用,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为0930,已经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村7个

3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严格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土地整理工程系统理论,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什邡市的案例运用,能较准确反应待建设的基本农田现状,现状条件比较好、差距度较小的基

(2)构建了差距度(GD)模型和投资度(II)模型的,计量反映耕地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之间的差距程度和相应的投资额度,为差别化投资、有效配置建设资金提供科学参考,也能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空间和时序安排。

(3)本研究在差距度和投资度匹配上做了有益探索,但评价指标体系中少量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只能定性评价。科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经济社会条件、政策限制、行政导向等,这些因素之间又互为交叉、互为影响,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冲突,必须经过综合分析、全面评判,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加大涉农资金在地方上的统筹力度,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投入分散的问题,以建设促保护,以建设促发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解决现有耕地田块破碎度的有效手段,并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同时,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如何做好公众参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中“科学”与“民主”的关系,解决权属状况复杂等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Construction Standards, High Stanolards of Farmland, TD/T1033-2012[S].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 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Liu Xinwei, Li Jingyu, Zhao Cuili.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3): 1-5.]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Yan Jinming, Xia Fangzhou, Li Qiang. Top Strategy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4): 1-9.]

[4]李少帅,郧文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Li Shaoshuai, Yun Wenju.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nd of Basic Farmland[J].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2012, 14(3): 189-193.]

[5]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46-53.[Liu Jiansheng, Yun Wenju, Zhao Xiaomin. Typical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Readjus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Wuxi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2):46-53.]

[6]陈百明,张风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dicators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3): 197-203.]

[7]王静,张凤荣,郭旭东,等.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53-56.[Wang Jing, Zhang Fengrong, Guo Xudong, et 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at County Scale[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20(2): 53-56.]

[8]薛剑,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与规划建设规划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3.[Study on the Criteria and Plan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in Fujin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D].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9]U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 New York, 1996.

[10]Tan Shuhao.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3): 272-285.

[11]刘建生.农村居民点整治之模式识别、潜力测算和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Liu jiansheng The Research of Pattern Idemification Potentiality Calcul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12]战金艳,史娜娜,邓祥征.江西省耕地转移驱动机理[J].地理学报,2010,65(4):485-493.[Zhan Jinyan,Shi Nana,Deng Xiangzheng.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s in Jiangxi[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4):485-493.]

[13]薛剑,郧文聚,杜国明,等.基于遥感的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异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245-251.[Xue Jian,Yun Wenju,Du Guoming,et al.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Pattern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4):245-251.]

[14]Petr Sklenicka. 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 to Three Contrasting Study Areas in the Czech Republic[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502-510.

[15]Gonzalez X P. Evalu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s with Joint Regard to Plot Size and Shap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4, 82(1): 31-43.

[16]张正峰,杨红,谷晓坤.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的后评价方法及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13-317.[Zhang Zhengfeng, Yang Hong, Gu Xiaoku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Pos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2): 313-317.]

[17]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18(5):37-43.[Zhang Zhengfeng, Chen Baiming, Guo Zhansheng.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Arable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18(5): 37-43.]

[18]付清,赵小敏,乐丽红,等.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208-213.[Fu Qing, Zhao Xiaomin, Le Lihong, et al. Evaluationon Multisui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GIS and Nichefitness Mod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2): 208-213.]

[19]吴飞,濮励杰,许艳,等.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277.[Wu Fei, Pu Lijie, Xu Yan, et 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for Selec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Prime Farm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12): 270-277.]

[20]冯锐,吴克宁,王倩. 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Feng Rui, Wu Kening, Wang Qian. Time Sequence and Mode Parti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Zhong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2): 243-251.]

[21]吕婧. 中国土地整理工程体系的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89-92. [Lü Jing.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24(9): 89-92.]

[22]郧文聚.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Yun Wenju.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 1-5.]

[23]郧文聚,宇振荣.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Yun Wenjun, Yu Zhenrong. Ecological Landscaping Strategy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4): 1-6.]

第4篇

一、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松原市分别于1999年、2001年完成了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的修编工作。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广泛征求意见,按照规划指标,合理分配、科学布局和落位,遵循四个原则,做到三个一致。三个一致是;基本农田保护期限和数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期限和数据一致;二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率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相一致;三是基本农田在图上的落位与实际地块位置相一致。坚持四个原则是:一是在划定建设预留地时,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城、镇、村人口的发展及经济建设用地的需要,合理确定建设预留地指标;二是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预留与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关系,在充分预留建设用地,保证城镇发展,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三是通过改良、整理可实现高产、稳产的中低产田,也要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对已列入实施生态退耕的耕地,不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现有耕地106.53万公顷,划定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88.69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7%,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17个,保护地块48902个,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122个,编汇了县、乡、村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巩固松原市商品粮生产基地,巩固粮食主要区的地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强化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为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松原市建立和实施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纳入全市国土资源目标责任管理体制,市政府、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分别与县政府、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乡镇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指标、用地计划指标、土地开发复垦指标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实行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的层层包保管理体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定期安排调度,随时监督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验收。

三、健全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基础工作,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力度

几年来,松原局围绕如何保护基本农田,拓宽思路,创新出新,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加强耕地保护的措施。一是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补充和完善了县、乡、村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卡、薄、册;二是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签订到村1234份,签订到农户503036份;三是更新和增设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全市达到374个,其中2004年投资近100万元,统一制作新增设的永久性标志牌120块,大型宣传牌7块,分别设立在国、省、县、乡级主要交通道两侧;四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采取报纸、电视、宣传单、挂图、手册、标语、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各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人们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借助“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基本农田保护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设立了举报电话、举报信箱,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保护基本农田。五是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六是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规范性文件。七是开展全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大检查。通过这些工作,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的芝,进一步强化了基本农田保护意识,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用地的需要

松原市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规划下对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和补划,支持我市的经济发展,为我市城、镇、村及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预留地,满足了我市经济发展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在自2003年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来,在从严从紧的土地政策情况下,采取灵活的措施,批准了聚四氢呋喃、百万吨玉米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用地,为203公路、科铁公路办理了提前开工批复。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2004年一些重点项目用地都得到了批准,并开工建设,保证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提全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第5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分区;对策;黄山市

一、前言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活动的重要指南,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分区是在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条件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域,这些子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和工程措施相对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子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明确区域土地整治方向。黄山市地形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开展该区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明确各分区土地整治方向,对增加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全市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等都意义重大。本文在明确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域功能、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区域发展趋势等因素对黄山市进行土地整治分区,分析适宜各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并提出完善区域土地整治的相关对策,旨在为黄山市今后开展土地整治活动提供参考。

二、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

(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大规模实施农村土地整理与补充耕地相结合的土地整治项目,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严格落实耕地补充任务,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任务,保证等质等量足额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城镇发展用地占补平衡指标需求。

2011~2015年期间,安排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土地整治总规模35286.30公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200.00公顷。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业综合 开发项目”和其他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2011~2015年期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000.00公顷,经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城乡建设用地整理规范有序推进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重点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逐步推进自然村落的撤并与整合,发展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从自然聚集、散落定居向集中规划、配套建设转变。加大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厂矿改造力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得到优化,环境得到改善。

2011~2015年期间,整理农村建设用地214.52公顷,建设美好乡村409个(省级中心村90个、市级中心村16个、自然村303个)。

(四)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适度开发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避开生态脆弱区和退耕还林区以及水土流失区,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有效补充耕地数量。

2011~2015年期间,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502.82公顷,补充耕地322.69公顷。

(五)土地复垦稳步推进

加大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利用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确保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40%以上,及时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恢复和增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服务功能。

2011~2015年期间,全市土地复垦规模83.48公顷,补充耕地43.39公顷。

(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对废弃工矿用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耕复绿、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为打造“和谐、生态、宜居”黄山创造条件。

三、黄山市土地整治分区

(一)城市功能拓展区

该区面积33255.7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4%,主要分布在屯溪区和黄山区,共11个镇(街道)。本区位于盆地及河谷地带,城镇用地和大型工矿用地集中,是黄山市社会经济活动最为密集的中心区域,是未来城镇建设发展区。该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大、农业生产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长期的开发建设和工业生产,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土地整治方向以城乡建设用整理为主。加强旧城、“城中村”、工矿企业用地升级改造,逐步完善基础、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在充分挖潜现有建设用地潜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步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

(二)中部平畈岗丘区

该区面积92739.9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58%,主要分布在歙县、休宁县和徽州区,共12个乡(镇)。该区位于盆地及丘陵地带,区内有部分中心城镇和文化旅游区,工业企业分布相对集中,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耕地面积比例较大,农业生产基础好。

土地整治方向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产、稳产、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

(三)北部山地旅游生态区

该区面积426000.9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02%,主要分布在黄山区、休宁县、黟县境内,共37个乡(镇)。该区处于山地丘陵地带,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和太平湖均座落于区内,区内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良好的、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对发展黄山旅游经济和维持黄山市生态支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整治方向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坚持土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在不影响生态修复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荒草地和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修建和完善灌排系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太平湖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调整并优化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区内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歙县东南部山地环境恢复区

该区面积133715.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2%,均分布在歙县境内,共18个乡(镇)。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以山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征,新安江贯穿东西,有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重要的经果林生产基地和黄山贡菊原产地,但是长期的开垦耕种,区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明显。

土地整治方向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主。加强水土保持、环境恢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对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实施生态移民;适当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整治中禁止开发25°以上坡耕地,积极开展以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为目的的退耕还林、植被培育工作,力争将该区建设成为“新安江山水画廊”。

(五)阊江及新安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山地区

该区面积282126.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15%,主要分布在休宁县和祁门县,共27个乡(镇)。地貌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4.2%,是黄山市主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水资源丰富和水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

土地整治方向以生态保护为主。以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阊江及新安江源头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结合月潭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优化农田水利设施,适当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一般农地整理;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强散乱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优化林种结构,稳定深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四、土地整治对策

(一)强化规划管控引导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后,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严格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类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测监管和考核评价,将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组织领导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参与土地整治投资的积极性;加大土地整治项目招商力度,积极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地整治;开展补充耕地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减轻社会资本投资主体的税费负担,对投资土地整治的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土地整治决策模式,政府部门一方面参与土地整治的决策,一方面在政策和技术方面提供指导帮助。由技术部门负责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认真征求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收集处理后,按照结果制定工作目标,并让公众广泛参与到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参与实施后监督工作。

(五)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时,要加强地方特色建筑保护,避免大规模拆旧建新对古村历史风貌造成不利影响;在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要保留传统文化景观用地,并将其确定为禁止建设区,同时保留原有乡土、民俗、休闲等用地。

参考文献:

[1]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04).

[2]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14).

[4]黄晓阳,金晓斌,郭贝贝.黄土台塬区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4(03).

[5]郑治文.释放土地整治机制创新能量[N].中国国土资源情报,2012-08-27.

[6]蒋胜强.长沙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融资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6篇

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示范县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县通过积极争取,引进省最大的农业投资集团国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富恒联农牧有限公司到我县投资,建设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国富元氏县高标准循环产业示范园。为加快项目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现实意义和发展新形势

(一)国富项目的现实意义。国富恒联农牧有限公司项目是推进我县农业生产由产品型向商品、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自然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以及推动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来抓,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势。当前,我县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追求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的重要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乡镇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扩规模、上水平,成为我县提升农业生产质量的根本取向。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对接、与市场对接,已成为农民实现增收的基本手段。

2011-2012年任务目标

2011-2012年围绕国富恒联农牧有限公司项目实施,打造在全省、全市知名的省、市级行业龙头,构建环省会周边标准高、规模大、质量好的设施蔬菜基地。2011年工作目标是:

(一)建设国富恒联农牧公司一期项目:年产840万株蔬菜种苗基地,大力跑办、争取2011年设施蔬菜竞争分配资金项目申报,争取已上报的国富恒联农牧公司二期工程和康丰牧业公司两个项目立项实施。

(二)抓紧完善集设施蔬菜项目、蔬菜种苗基地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科技推广项目为一体的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综合示范区建设,以县为主,搞好农发办与项目区乡镇、村的协调配合,加大力度,克服困难,保障项目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三)抓好科技支撑,提高项目科技含量。结合省农科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元日光温室”和“二元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模式,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大力推广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设施蔬菜种植模式,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基地,推广设施蔬菜种植,带动农民增收。

抓住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一)构建龙头企业支撑体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为突破口,加强指导和培训,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品牌意识;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强高、精、尖技术的引进和培养,以知名品牌创建为目标,加强现代化管理和标准化工作,加快培育在全省或全市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品牌;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方式,建立企业自有的一体化生产基地,推行种养工厂化、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合同契约方式,与基地农户实行集约化经营,逐步把传统无序、分散的农户生产方式改造为有序、组织化程度高的农户生产模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明确责任,促进项目实施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作为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国富投资公司蔬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各成员职责,做好项目规划、实施的指导、服务、协调等工作,按照规划完善项目实施所需土地、水利、电力、道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我省重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顺利进行,促进项目实施企业早入驻、早实施、早见效,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7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建立耕地用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以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为主要手段,通过秋整地,改善耕地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在全县迅速掀起秋建,为明年农业生产再登新台阶奠定基础。

二、工作重点

今年全县秋建工作要突出十一项内容,即突出秋收工作、水田秋翻整地、旱田深松整地、秋整地与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型机械连片整地、秋季造林整地、玉米膜下滴灌落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稻育秧大棚做床备土、棚室生产等工作。

(一)突出秋收工作。由于我县今年降水较多,造成作物普遍贪青晚熟,但秋季降水偏少,日照充足,目前还没有下霜,作物已经完全成熟。农口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要快速行动,积极引导农民加快秋收进度,迅速掀起秋收,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为下步的秋建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突出水田秋翻整地。水田秋翻整地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减轻明年病虫草害的发生,抢农时,有利于明年早插秧。因此要组织群众及时收割,及时翻耕,努力实现水田全部秋翻的目标。同时,实现沿路沿线规模推进,三合乡实施水田整地3万亩,要加强对秋整地作业质量的监督管理,搞好检查验收,确保整地标准和质量达到要求。

(三)突出旱田深松整地。推行以深松为主体的“三三”耕作制度,在三年内保证土壤深松一遍,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严格执行《省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达到“深、平、细、实”作业质量要求,即:作业深度在35cm以上,深松间隔不大于70cm,作业后要做到深浅一致,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实下虚,没有漏耕,达到待播状态。继续执行深松整地补贴政策,扩大深松整地面积。要突出沿绥满公路和林肇路的花园镇、镇、红旗镇,实施旱田整地20万亩。

(四)突出秋整地与规模经营相结合。摆脱就整地抓整地,就任务落实任务的思维惯性,突出示范区和主干公路沿线,逐地块研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办法和机制,采取带地入社、保底入股、转包租赁、统种分管等方式,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为高标准抓好秋整地工作奠定基础。

(五)突出大型机械连片整地。为确保秋整地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大型机械收获作用,努力扩大玉米机收割面积,实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业种植合作社等服务载体,加大力度推进连片整地作业,努力提高大型机械联合作业面积。各乡镇必须有2-4块2000亩以上连片耕作的深松整地达到待播状态示范地块;每个村要有2块1000亩以上连片深松整地地块,从而带动全县秋整地作业上规模、上水平。采取机械除膜和人工除膜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组织好秋季除膜工作,确保在10月末前,全面完成今年玉米膜下滴灌地块的除膜任务,搞好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和残膜处理,坚决防止二次污染,避免地膜在地里过冬,明年春季破碎难除。

(六)突出秋季造林整地。抓好国省、公路两侧的公路绿化的整地工作,力争实现造满造严。把乡镇、村屯周围和公路两侧视野内的荒地、废弃地作为今秋造林整地的重点地块,进行全面整地,达到待栽状态。

(七)突出玉米膜下滴灌落实。2013年全县新增玉米膜下滴灌面积9万亩,各乡镇要尽快将面积落实落靠,具体到村屯、地块和农户,10月底前要完成整地起垄工作,全部达到待播状态;各乡镇要搞好2014年租赁设备回收工作,要积极回收,于10月下旬完成。

(八)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年计划新打水源井410眼,有旱涝保收田打井任务的乡镇,要利用秋季抢打一批水源井,力争达到总数的60%;搞好河道清淤疏浚,为明年水田生产打下良好基础;有水田田间标准化建设的乡镇要抓紧建设,在11月末工程全部完成;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任务的乡镇必须落实县下达的任务。

(九)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高标准抓好示范区整地。2013年全县重点规划镇、花园镇旱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三合乡、东兴乡水田现代农业示范区。旱田示范区要集中连片深松整地,同步推进起垄、施肥、镇压工作,全部实现小垄变大垄,统一垄距、统一垄向、统一耕作,垄间距离110公分;水田示范区要全面浅翻,积极推进小池变大池。要把秋建整地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捆绑政策,集中投入,整乡整村推进,务必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十)突出水稻育秧大棚建设。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保证苗齐苗壮,今年计划建设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2个,三合乡、东兴乡要选好育苗场所。要改变早春取土的习惯,实施秋备土、秋做床,为育大苗、育壮秧提供良好的苗床条件。利用封冻前的的有效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全面推进,争取到封冻前,备土和做床工作完成计划的80%以上。

(十一)突出新建棚室生产。目前,各乡镇新建的棚室中,一部分已经投入生产,主要生产豆角、西红柿等。整体看,棚室生产利用率低。各乡镇要加快棚室投产速度,抓紧安装棚杆、扣棚膜,订购苗木,整地移栽,即使温室不能生产果菜,也要进行叶菜生产,为明年种植春茬果菜奠定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抓秋收、促秋建,科学分析形势,积极应对困难,使广大干部农民真正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推进全县秋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要把秋建工作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包、保”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要深入生产一线解决秋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今年秋建工作有序进行。

(三)广泛发动,加强指导。要开好各种现场会、定标会,使群众掌握农田秋建工作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措施。要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和地块,面对面的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为推进农田秋建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四)积极协调,加大投入。各乡镇要协调好贷款、油料、配件的供应,做好资金和物资准备,对参与整地作业的机车,农机监理部门做到不堵截、不刁难,确保秋整地工作顺利进行,各乡镇要加大对农田秋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田秋建工作的支持。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化城市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水平管理,全面推进植树绿化工作,着力构筑布局合理、品种多样、彰显特色的城乡绿化系统,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为中心,以城区道路、单位庭院、公路沿线、农田林网为重点,抓住今冬明春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大力实施城乡植树绿化工程,进一步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快推进大地园林化进程。

三、工作重点

(一)城区绿化工作重点

1、道路改造绿化工程。重点对市区阜盛路、枣城大街、云红大街、挺进路、开元路、文昌路六条道路进行绿化改造,对新西环路完成高标准绿化建设。

2、街头绿地建设工程。在市区空闲地建设17处街头绿地,缓解广大市民缺乏就近休憩活动场所的问题。街头绿地的规划设计由城管局负责,各产权单位分别组织实施。

3、公园广场提升工程。对市政广场、文化娱乐中心广场、*大酒店广场、滨海购物中心广场、客运中心广场、元宝湖公园6处广场(公园)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是对现有植物进行调整,增植乔木和花灌木,提升景观水平和绿化档次,同时,新建泰山体育广场、广播电视大楼广场、玉心湖公园、文庙广场4处公园广场绿地。

4、社会单位庭院绿化工程。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破硬植绿、拆墙透绿、立体绿化等形式,搞好庭院绿化。各学校、医院和居民小区搞好本单位的庭院绿化,积极打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5、河道景观带提升工程。对盘河、跃马河进行绿化改貌,沿河道建设绿色长廊。盘河以种植乔木和花灌木,增加绿量、提升档次为主,建设成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中心风景带。跃马河重点是在抓好大树补植的基础上,搞好整体绿化规划,抓紧分步实施。

6、城区出入口绿化工程。以增加绿量、提升品位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增植高大乔木和灌木,点缀有品位、有档次的绿化小品,把城区东、南、西、北四个出入口打造成展示我市形象的绿化亮点。

(二)乡村绿化工作重点

1、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区绿化样板工程

①水库防护林建设和库区绿化。在今春植树绿化50米的基础上,水库防护林延伸到100米,对库区东西路沟渠以及内、外环带进行绿化,以增强景观、防护和水源涵养效果。

②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水库引水渠绿化。项目区内沟渠路全部按农田林网化标准进行高标准绿化;主要道路、沟渠按向外辐射30-50米的标准栽植防护林。

③标准粮田项目区绿化。花园镇、郑店镇要在20*年春季项目区植树绿化的基础上,按照辐射30米绿化带和农田林网化标准,全面做好空档补植完善和新建道路、沟渠的植树绿化。

2、省级公路绿色通道工程

重点抓好两个路段:一是248省道市区至郑店段。绿化长度30公里,按两侧各辐射100米的要求,增植树木14.9万株,其中郑店镇7万株、杨安镇6万株、花园镇0.9万株、市中街道补植枣树1万株。二是314省道丁坞段。绿化长度12公里,按照两侧各辐射100米的要求,增植树木18万株。同时,抓好贯穿乐泊路、黄商路、大庆路等市乡公路沿线的绿化带建设和村村通公路的绿化;每个乡镇(街道)抓出2—3条村村通公路高标准绿化样板路。

3、骨干河道绿化工程

对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河三条骨干河道防护林进一步补植完善,绿化总长度104.5公里,补植树木44.2万株。

4、农田林网化工程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网内间作、沟路渠林四配套”的要求和“200-300亩一个网格,主林带不少于4行、副林带不于2行”的标准,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工程建设,新建农田林网3万亩,补植完善7万亩。除朱集、云红、市中、东城、西城、郭家、胡家外,孔镇、寨头堡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各新建一个1000-5000亩的农田林网化样板方,其他乡镇各完善规范农田林网1000-5000亩。

5、村镇绿化工程

以乡镇驻地、20*年山东省绿化示范村和骨干公路沿线村庄为重点,按照乡镇驻地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和40%的标准,完成丁坞、郭家、化楼、郑店、杨安镇、胡家、西段、黄夹、云红、铁营、朱集11个乡镇(街道)驻地和212个村庄(每镇15个村,每乡、街道10个村,东城街道2个村)的绿化达标建设。主要绿化任务是:按照“多树种搭配、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对主干街道、住宅、村镇空隙地、公共场所绿化和围城围村林进行绿化建设。围城围村林按照30-50米宽的标准建设,主要街道两侧各建一行以上乔木行道树,空闲地以花草灌木及常绿树搭配,每个乡镇(街道)抓出3-5个“庭院花果化、街道林荫化、村边森林化、路渠风景化”的绿化样板示范村。

6、特色经济林工程

依托汇源、江南食品、富硒金丝枣业等林果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带动、政策扶持、合作组织拉动、科技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富硒金丝小枣、高酸苹果等优质果品基地,进一步膨胀特色经济林基地。

朱集、云红、市中、东城、西城、郭家、胡家等小枣主产乡镇(街道),要重点搞好枣树补植和嫁接改良,禁止在枣林内间种速生杨等用材树。其中:朱集、市中、云红、郭家、胡家各补植枣树2万株,朱集、云红各建设2000亩高标准金丝小枣示范园,郭家建设1000亩富硒枣园。(对小枣主产乡镇、街道的植树绿化考核主要考核枣树补植种植情况,枣林内间种的用材树不予考核。)

以大孙、丁坞、黄夹、西段、西城五个乡镇(街道)为主,新发展高酸苹果种植基地1000亩。

7、产业富民工程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通过引导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加大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木材加工、林果加工、苗木花卉、生态观光旅游及林粮、林菜、林菌、林禽、林畜等林间经济,促进资源向产品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实现以林增收、以林富民。

四、实施步骤

今冬明春植树绿化工作分五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时间为11月上旬,召开动员会议,全方位宣传发动,营造植树绿化的浓厚氛围。

(二)今冬植树绿化集中施工阶段。时间为11月10日-12月15日,主要是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和标准,组织施工,保证完成绿化任务的50%,条件具备的争取全面完成任务。

(三)今冬植树绿化检查验收考核奖惩阶段。时间为12月中旬。

(四)明春植树绿化施工和全面管理养护阶段。时间为2009年3月-5月,主要是完成剩余的绿化工程,并全面加强管理养护,确保树木成活率。

(五)总结表彰阶段。主要是对今冬明春植树绿化成果进行观摩和检查验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兑现奖惩政策,并对下步植树绿化工作做出部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搞好城乡绿化工作,分别成立城区植树绿化指挥部和乡村植树绿化指挥部,调度、协调和监督检查全市城乡植树绿化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在指挥部的指导下,加强对植树绿化工作的领导,层层分解任务,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把绿化任务落实到单位、到地段、到村(居)、到人。

(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植树绿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广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植树绿化建设。新闻、宣传部门要及时报道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公开曝光各类反面典型。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积极营造全民参与植树绿化工作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大投入,多元化经营。今冬明春的植树绿化投入,采取市级财政、相关部门、责任单位、社会等多方筹集、共同承担的方式解决。市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和调控作用,重点投向城区主干道和工程量大、任务完成好的河道和公路路段。鼓励支持企业、外商和个人认建、认养、认管城市绿地,投资兴建城市植树绿化项目、苗圃和花卉基地,调动社会群众参与植树绿化的积极性。

(四)深入改革,创新机制。将全市集体宜林地、村庄四旁宜林地经营权和已有林木所有权全部承包或者拍卖到户。明晰产权,发放林权证书,保证林农权益。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依法开发利用。

第9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质量;监督;材料

1严把环境勘测关

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节,防汛抗旱,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在工程建设之初,立项规划时一定要做好环境勘察,因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位置相对特殊,都是处在野外,一方面要确保工程不被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施工建设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影响程度,所以环境勘测工程十分重要,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对当地的地质、气候、工程周边的植被等都要进行考虑。农田水利建设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工程的环保性,避免因工程的建设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2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1把好材料关

材料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水平,所以要严格把好材料关,确保工程所用材料都符合规划设计标准,保证高标准完成工程建设。一是要对送检的样品质量进行检测,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确定材料样品是否符合工程建设要求;二是对于材料进场前的检验,一定要按标准进行严格把关,对于不合标准的材料禁止入场,保证工程所需材料的质量;三是进场后的材料也要进行检验,避免因特殊原因造成一些个别材料有瑕疵而混入工程,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

2.2把好工程施工设备质量关

工程施工设备对于施工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要合理选择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设备。一是面要保证工程施工设备适合工程施工的需要,要科学合理,既能满足施工,保证质量,而且还要力求在成本投入上做到节约;二是要保证设备的质量及功能,避免因设备问题而影响到工程质量;三是在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检验和调试,使工程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消除农田水利工程设备安全隐患,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3把好混凝土浇筑质量关

混凝土是农田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施工项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工程细节的控制,例如模板的支设、钢筋的铺设、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振捣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浇筑质量。另外在劳动力数量投入、技术实力、施工的方案制定等细节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这些都是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混凝土浇筑前的检查和混凝土原材料、运输和浇筑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3设定管理质量控制重点

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必须要加强管控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在重要之中还有更重要的,这就是工程质量的重点管控部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要设定重点,例如对于施工中的一些环节及关键部分,要求专业性较强,对工程的质量影响意义重大,这就要进行重点设定,进行强行管理。一是在施工方案制定上,要结合对施工过程的分析,综合施工条件及工程特点,把质量管理点的关键进行确认;二是要确定目标参考指,按照参考值进行质量管理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对技术人员的确定,人员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技术水平也是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需要确定有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具体施工,以实现质量的目标控制。

4组建控制工程质量队伍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工程质量能保质保量完成,必须要设立专业的质检部门,建立专业的质检人员队伍。具有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质检工作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细节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的原材料及施工设备,质检人员要及时制止,在施工过程对于不能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的施工行为,质检人员要及时向主管领导进行汇报,暂时停工,重新整顿,符合标准后再进行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项目经理每个月都要向监理提供工程质量表,以便对施工质量进行分析和控制。

5把控施工操作质量

工程的施工操作在整个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施工操作者也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方,工程的质量除了设计方外,主要是由施工操作方决定,其技术水平、专业能力、队伍素质、施工管理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施工操作者的要求必须要十分严格。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及工程的重点部分,必须要由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及水平的人员来完成,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用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进行施工控制,操作者要自己检查、互相检查,在交接工作中也要检查。交接中,前一道工序检查要合格,合格后再交接,不合格的工序不交接。对每个工序的施工操作者实行挂牌制,明确责任质量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操作者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的施工质量意识,也可以做到施工质量责任明确。

6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洪抗旱;管理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新疆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水资源属于农田水利管理的一方面。但是农田水利的不完善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仅如此,它还影响着防汛抗旱功能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将以北方地区为例简单的通过对目前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和农田水利管理对防洪抗旱影响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把农田水利管理和防洪抗旱两者结合起来。水是万物之源,人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水。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用到水农业就更不必说了。众所周知,我国是水资源储量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和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不多,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水资源十分匮乏。但是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我们必须把农田水利与防洪抗旱的问题紧密结合。

1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

1.1我国的农田水利管理的基础设施陈旧要想发展农业,就需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备最重要的功能是灌溉农作物、水多的时候进行排涝和储备。虽然我国政府重视农业的水利建设,不断的对灌溉、进行排洪和储存水资源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是逐年地提高,但是由于这些设施的建立时间在上个世纪后半期,距今已经有一些年代,已经运作了很长时间,使得了很多的设施都存在老化问题,很难满足现在高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需求。同时,很多的灌溉设施由于时间长,不符合现在的使用状况与此同时相关设置也比较差,从而使得其灌溉效率十分的低。

1.2农田水利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农田水利管理十分薄弱与基础设施老化都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农田水利管理和运行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比如说,农田水利管理与众多单位有关但是涉及到的各单位存在着产权不明确、责任不能明确落实的情况。以前传统的农田水利管理主要归属于基层的乡镇水利服务站,但是乡镇水利服务站在以前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撤消。并且乡镇水利服务站撤销以后没有相应的体系建立,与此同时在很多农村农民的用水不协调容易出现矛盾,这也使得农田水利管理难度加大。

1.3我国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使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转变,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也就弱化。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各地政府认识到水力设施的重要性,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毕竟那些设施的使用时间都较长了,所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老化问题。所以各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并不乐观,对农田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防洪抗旱和农田水利管理

2.1积极的推广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节水灌溉的技术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对于节水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些技术在农田水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要想加大农田水利管理需要全面的推广节水的设施和节水技术,政府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设备,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水分的流失,而且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收入。更甚者对于农业污染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所以,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把一些在节水灌溉方面做得突出的地区列为典型代表学习经验,不断地完善灌溉设备,进而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因地制宜发展高产作物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各地农业对高标准的灌排要求也越来越高,灌排设施的建设也因此必须加快进行。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标准灌排的需求,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适应相应的需要,进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更好发展。

2.3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虽然天天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但是如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的现象数不胜数。并且,人们的环保意识仍不高,乱砍乱伐现象严重,进而产生了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2.4加强防洪的工程管理农田水利管理中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尤其是山洪暴雨水库地段。我们知道防洪工程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大力量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

3结语

农业是立国之本,要想人民生活的幸福,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发展高产作物,农田水利的建设就需要重点关注,而防洪抗旱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把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洪抗旱的作用紧密结合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了,不断地追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峰.关于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办法探讨[J].科技风,2015,(15):160-160.

第11篇

关键字:土地整理、分析、概算、结论

中图分类号:D651.1文献标识码: A

1 项目概要

乌林镇位于洪湖市区东北部。乌林镇国土面积1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616亩。镇辖29个行政村。乌林镇耕地面积48616亩,总人口52014人。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52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161元。

1.1 项目范围

整个项目区涉及乌林镇的吴王庙、莒头村、青山、松林、牛埠头和黄蓬山等6个村。

项目区总面积为1469.42公顷,动工面积1333.33公顷,不动工面积136.09公顷。该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13.4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1.01%。

此项目的实施,将直接改善项目区内灌溉不力,交通不畅,土地产出低下的问题。

项目计划建设工期为1年,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11月底。

2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1项目主要工程内容

2.1.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八宝片将部分旱地改为水田,需平整田块共99.45公顷,平整土方为186731方。

2.1.2 灌溉与排水工程

1、沟渠

(1)清淤沟渠设计

项目区所属平原湖区,现在支斗农沟淤积情况严重。项目片区清淤沟的平均清淤挖深约为0.4-2.0m。根据实地调查及测量情况,清淤沟渠16条,长度为18200米,清淤方量为13.68万方。

(2)灌溉工程

项目区内在充分利用现有泵站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的地势以及集中灌水的要求,本次规划项目区共规划泵站46座,水源为项目区内支沟渠。

项目区规划的输水工程主要为斗渠和农渠以及灌排渠,斗渠和农渠尽量按垂直的形式布置。

项目区规划新建斗渠4024.5m,规划修复斗渠11179.9m,新建农渠3277.2m,修复农渠7909.6m。

(5)排水工程

项目区规划的排水沟为斗沟及农沟,并使之与区内排水干支沟相衔接。主要采取灌排相间、灌排相邻两种方式,单向灌溉,单向排水;当然,部分沟渠也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起到灌溉和排水的双重功能。

项目区规划斗沟7286.13m,规划农沟10920.68m。

规划灌排渠道773.81m。

(6)水工建筑物

本次规划的水工建筑物主要包括下田埠、分水口、大闸等。

1)项目区内规划节制闸、分水闸。

2)下田埠是为方便大型农机下田时设计在沟渠之上的辅建筑物。

3)分水口主要是为方便农民将渠道中的水灌溉到农田之中。

具体工程量见表4-11、4-12。

表4-11 大闸、渡槽工程量统计表

4-12 涵管工程量统计

2.1.3 田间道路工程

1、田间道、生产路

根据项目区内外现有的道路交通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主干道的基础上,规划的道路工程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田间道和生产路同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系,其布局要有利于田间生产和劳动管理,既要考虑人畜作业的要求,又要为机械化创造条件,应与田、林、沟、渠结合布局。

项目区道路工程情况见表4-13:

表4-13田间道路工程分布表

2、农桥

项目区内农桥分为机耕桥和人行桥两种。其中机耕桥主要布置在田间道跨原有大沟处,根据沟的宽度以及过水断面,设计跨度分为三种:10米跨、8米跨、6米跨。项目区桥梁工程情况见表4-14.

表4-14桥梁工程量统计表

2.1.4 村庄整治工程

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对项目区内新农村建设试点公共设施进行配套,工作内容包括建设排水工程网、完善水泥道路等方面的内容。新农村整治工程情况见表4-16。

表4-16村庄整治工程统计表

3投资概算

项目区估算总投资3000.02万元。全部申请省级投资。

其中:1.工程施工费2470.26万元,占总投资的82.34%。

2.设备购置费109万元,占总投资3.64%。

3.其它费用333.24万元,占总投资的11.11%。

4.不可预见费87.38万元,占总投资的2.91%。

4效益评价

洪湖市乌林镇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将明显提高其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增加耕地面积,加大技术措施增产率,改善耕地质量,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有力保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资产营运创造良好条件,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该项目实施后,将对项目区原有的农田防护林网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项目完成后,可提高项目区的耕地面积、单产、总产、产值和利润,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本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内现有耕地的各类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本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内现有耕地的各类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项目实施后改良原有耕地931.81公顷,水稻单产将从400公斤/亩增加到450公斤/亩,每亩生产成本降低11元;油菜单产将从140公斤/亩增加到165公斤/亩,每亩生产成本降低15元。改良耕地每年可多获利润223.6万元。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3000.02万元,根据上面的计算,整理后每年净收益249.42万元,投入产出率为8.31%,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2.3年,约为13年。

综上所述,可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

5结论与建议

5.1可行性研究结论

经过对洪湖市乌林镇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区可行性的研究,结论如下:

1.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可新增耕地13.47公顷,对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根据项目区内土地适宜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土地,可使项目区农民增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3.项目区通过运用高新农业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可提高项目区农业的产出率。

4.项目设计比较科学,可操作性强。项目区通过农业生物、科技、工程等措施的综合运作,复垦整理土地的措施合理。同时,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可使项目区内的环境有较大改善。

5.本项目采用严密的管理措施,为项目按标准如期建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体系。

结论:本项目符合土地整理要求,综合效益非常明显,完全可以进行投资实施。

5.2问题与建议

5.2.1问题

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与土地整理项目高标准相适应的问题,以及土地整理管理部门如何加强工程实施管理的问题。

5.2.2建议

1.该项目除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招标施工队伍外,重点还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2.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管理

市土地整理中心设置专户、管理整理专项资金,领导专班加强对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和审计。

3.及时总结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丘陵地区开展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第12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罗山县地处淮河南岸、大别山北麓。全县总面积20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万亩,水域面积18.6万亩,总人口76万人,农业人口64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水利大县。近年来,罗山县在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项目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倾力打造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把开展“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2建设基本情况

2011年,通过竞争性立项,罗山县被列为河南省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重点县。按照《罗山县2010-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罗山县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信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于2011年9月完成了三年建设方案的编制。在项目安排上,选择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镇村进行重点实施。其中,2011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竹竿镇的姚集等7个相邻行政村,2012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庙仙乡的方集等6个相邻行政村,2013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子路镇的陈湾等7个相邻行政村。至2014年4月,3年规划建设任务已按上级批复要求圆满完成,累计投入资金8731.49万元,建成旱涝保收田9.5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83万公斤,项目区3个乡镇20个行政村6.57万人从中受益。

3存在问题

3.1规划有局限性

实施项目要求整体连片,整乡推进。竞争立项时,工程建设方案编制时间比较仓促,不够深入细致。而实施方案一旦批复则不允许变动,工程变更起来非常困难。况且受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限制,每年实施整体连片3万亩以上高标准粮田,规划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也导致罗山县在后来的第6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竞争立项上没有抓手。

3.2设计深度不够

由于近年来水利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基层勘察设计单位人员严重不足,受技术支撑与时间局限影响,设计深度往往不够。另外,顶层专家设计也很少到基层调研,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实际,都习惯于套用一个模式标准进行设计,导致典型设计与实际需要衔接不严。如罗山县南部山区地形复杂,设计的梯型渠道因占地多不能被群众所接受;大塘坝顶硬化使用价值普遍不高,极易造成资金投入浪费,成为“花架子”、“盆景”工程。

3.3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比例不协调

3.3.1资金投入总量不多

小农水项目资金投入每亩不足1000元,资金使用面较窄,未涉及到道路整修、林木种植,在项目布局上,对田网、水网、路网没有做到综合规划,不能保证项目区沟相连、路相通,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3.2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较大

目前投资分配从国家、省、市、县四级层面看,为1:1:0.2:0.2,市县配套资金一样多,均占投资总额的8.3%,一方面县级配套任务重,另一方面也没有凸显出市级配套的重要位置。市级往往要求县级先配套,市级再依照情况对应落实。实际上,由于县级财政困难,配套到位不及时,市级也自然配套不及时,由此影响了工程进度,也导致出现配套资金任务下沉的现象。

3.3.3投资中的独立费用比例偏小

按照中央、省投资1%的比例,连监理费都无法满足,对于设计费和占地、青苗赔偿及后期的维修养护等费用更是捉襟见肘。作为吃饭财政的穷县,县财政能解决配套资金已属不易,再解决这些问题压力更大。

3.4群众投工投劳难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工投劳没有强制性约束,投工投劳率逐年降低,现在农村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农村劳力组织很难。况且国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对投工投劳有指标限制,农民投工投劳缺乏现实基础。

3.5工程存在质量瑕疵,建后的工程标识不清晰

从省水利厅组织的历次绩效考评发现,渠道伸缩缝预留、标识牌粘贴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情况,公示牌布置少,工程竣工图不详。

4对策和建议

4.1调整项目单元划分

鉴于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建议将相邻乡镇的行政村纳入一个建设单元,只要达到3万亩以上,则可以实行整体连片开发。实施方案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允许做适当的调整。

4.2建议充分尊重和听取地方设计意见

罗山县在项目实施中,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益,满足地方实际需要,及时将设计的梯形渠道申请变更为矩形渠道,将大塘主坝坝顶硬化的资金申请变更为增加大塘改造数量。针对类似设计问题,建议选择实力强、工作负责、社会信誉好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工作,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因地制宜设计。在建筑物布局上,要既有利于灌溉、排涝,又有利于交通便捷。项目审批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原始设计的意见,不能搞一刀切。目前,小农水建设在南方当务之急要解决好渠道整修、提灌站改造等,在北方侧重于机井和渠道配套建设。在投资控制上,南北方的机井开采深度不一致,不宜按井眼个数投资。近年来,罗山县已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奖代补”,持续对大塘改造、机井建设实施了奖补,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实际情况,亟需上级对南湾、石山口两大水库灌区支渠及以下渠道进行投资建设。

4.3建议加大项目投资额度

4.3.1提高工程投资总量

应充分借鉴土地整治等农业项目,将每亩投资1000元标准提升到1200元-1600元,最大限度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生产路和机耕路建设项目,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4.3.2减免地方配套

由于市、县财政困难,特别是作为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建议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尽可能不配套。

4.3.3解决独立费用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足额解决独立费用,降低项目实施难度。

4.4取消群众投工投劳

建议上级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尽量取消群众投工投劳,提高项目所在区群众支持项目的积极性。实际上,群众投劳折资虽纳入到招投标范围内,但是在工程实施中当地群众以劳动力参与了工程建设,只能在与施工队伍结算时予以扣除。在一些机井建设中,群众积极投资给予配套。在很大程度上效果好于那些活劳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投工投劳折合出的货币额。

4.5加强工程建管

4.5.1严格质量监管

严格参建单位质量责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做到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

4.5.2及时质量返修

针对质量瑕疵问题,罗山县及时组织施工队伍对所有梯形渠道的伸缩缝进行核查,不按设计规范的全部返修。对所有工程镶嵌的标识牌进行检查统计,镶嵌不规范标识牌全部重新定制、按规范粘贴,在项目集中区域设置了村级公示牌。

4.5.3组织竣工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