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行业背景

医疗行业背景

时间:2023-08-28 16:5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行业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行业背景

第1篇

显著受益二股政策放宽

公司所处大行业为医疗器械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属于体外诊断领域中的人体微量元素检测市场,主要包括相关检测仪器、检测试剂等。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时提供临床检测分析仪器及配套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检测系统集成提供商,市场份额达到60%。微量元素检测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孕妇与儿童,目前市场规模仅有不到2亿元,按信达证券的测算,潜大市场规模可达20亿元,换句话说,存在10倍的增长空间。据了解,微量元素检测是孕妇体检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特别是在晚婚晚育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孕妇一般会在孕前与孕中做两次微量元素检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普通意义上的“单独二胎”。据《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统计,2014年以来,已有包括浙江、安微等省开始落实“单独二胎”政策,预计在未来一两年以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执行该政策,由此带来一轮生育高峰。机构预测,2014年以后每年新生儿将增加100万,对应的计划怀孕的妇女增加更多,意味着微量元素检测市场规模增速则会增加20%左右,公司作为该行业的绝对龙头企业,有望成为下一轮婴儿潮中的受益者。

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最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医疗器械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增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如今新医改正大张旗鼓地进行,成了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占医药总市场的14%,与全球42%的水平还相去甚远,可挖的潜力非常大。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研究界,均认为下一个十年将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黄金十年。

菁英时代是深圳的老牌私募基金,其领军人物陈宏超认为医疗器械行业值得看好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需求面爆增,医疗改革、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趋势以及国民消费水平、保健意识提升推升医疗器械需求量。第二,药械使用结构改善,2010年医疗器械占医药工业产值比重仅14%,全球平均水平是42%,我们国家距全球平均水平有2倍差距,差距就是未来发展的空间。第三,器械公司成长空间大,医疗器械公司现在都比较小,未来跑出牛股可能性大,A股医疗器械类公司就三四家市值超百亿,离国外美敦力3000多亿人民币市值差距甚远。

公司业务扩张性良好

据了解,近几年积极向体外诊断其他领域拓展。2007年公司就着手研发微流控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子检测领域。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免疫荧光检测平台,主要开发适宜临床快速检测的免疫类产品,当前公司正在这两个平台上积极有序地开发配套产品,向病毒、肿瘤检测领域扩展。随着配套产品的逐步完成,公司的产品品种将极大丰富,已完成“腹泻四病毒联合检测试剂盒”等注册上市。

2014年2月14日,包括中信产业基金、东兴证券、泰达宏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赴公司调研,对于众机构所关心的微流控技术产品申报注册问题,公司表示,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的仪器目前正在申报注册中,因其技术为国内首创,相关仪器注册时间和国家标准确立时间都相对较长;公司此产品为“仪器+试剂”配套的检测系统,即便仪器获得注册,后续仍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剂注册,整个系统才能进入市场推广。新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文件可能对以后公司的新产品注册有一定的帮助,但要视具体的品种而定。

公司估值低于医疗器械板块平均水平

第2篇

“当前医药行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医保政策刺激市场需求、政府投入逐年增长,以及各地开放社会资本投入医疗行业。”易方达医疗保健行业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文健表示,“医疗行业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稳定增长,2011年的增长率预计也会比较稳定,跟去年差不多。这几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按季度统计,最低16%、最高28%,2008年最差的时候它都有20%的增长。这些数字只是销售增长,利润增长会更高一点,股价也会有溢价。”

北大医药生物硕士毕业的李文健,已拥有10多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可以称为是中国第一代医药行业研究员,他对行业的研究卓有成效。

“2011年医药各子行业都孕育着重大的投资主题,整个行业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李文健对记者表示。

投资主题精彩纷呈

具体来说,七大方面主题值得看好。一是随着基本药物政策的推进,一些基本药物品种,特别是独家品种,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二是2009年版的医保目录陆续在各省市实行,处方药将结束2010年观望、徘徊的局面,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三是制剂出口业务,经过多年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和国际接轨,2011年有望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四是品牌中药品种,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五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继续在全国收购兼并,做大做强;六是在政府加大县级医疗机构投资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新一轮需求旺盛期;七是政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行业,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为医疗服务类公司的发展扫除了政策障碍。

估值仍然合理

增长前景虽好,但医药股的估值是否已经偏高呢?李文健认为,医药股相对估值目前仍然处于较合理水平。按照Wind市盈率的方法计算,截至2010年12月3日,沪深300平均PE为15.36倍,医药股的平均PE为47.74倍,医药板块PE和沪深300 PE均为3.11倍。在通胀的背景下,医药股的估值不会太低,市场不太可能出现只有十几倍的情况。有相对溢价是可以接受的,在熊市最厉害的时候,医药股出现20倍估值已经是铁底了。从历史溢价率水平看,医药行业目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行业将通过快速增长化解估值压力。

如果按照2011年的盈利预测对医药公司进行估值,大部分公司估值水平是在30倍附近。这个水平虽然比银行、地产等周期性行业高,但与同是新兴行业的TMT、新能源、新材料等相比并不高。另外,医药行业增长确定并平稳,预计2011年行业利润增长在30%左右,大部分公司的PEG在1附近,也是合理的。

中金公司最新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也认为,医药产业从绝对增速和盈利来看,仍处于高速成长期,行业基本面非常健康。近期医药板块整体出现调整,当前整体板块PE(TIM)达到42倍左右,相对于市场整体的估值溢价略有回落。目前医药板块2011年PE为35倍左右,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李文健补充说,套用彼得・林奇的一句话:涨得多不是卖出的理由,跌得多也不是买进的理由。股票投资的本质是看未来,如果未来增长的空间大,股价还会继续涨。PE是一个考虑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投资主要是看未来预期,如果未来预期非常乐观的话,稍微高一点的估值可以接受,因为未来的增长可以化解这个风险。

黄金10年

“未来的10年将是黄金10年。有过去十几年的铺垫,‘十二五’期间,中国医药行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速度,我敢说我们一切的规划都是会滞后的。”国家发改委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李文健认为,医疗保健行业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概括来讲当前有三大因素持续驱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一是受益于“新医改”和“十二五”规划的政策驱动。“新医改”启动后,国家预计在2009年到2011年累计投入8500亿元,包括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设施建设等投入,将对医疗保健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积极影响。“十二五”规划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正在逐步推出,将使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是医药消费升级的驱动。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健康的态度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医药消费正逐步升级。

卫生部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2002至2009年,这项指标的复合年增长率都在11%以上。医药消费正逐步升级,这将成为支撑中国医疗保健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将是未来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棘手难题。据国家计生委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6.96%增长到近12%。老龄化将带来对医疗保健产业的持续需求。

未来几年这三大因素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可能出现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从10年以后更长期的远景来看,医药行业也是一个弱周期的、长期稳定增长的行业。

个股机会在哪

中投证券认为,医药行业整体调整已经基本到位,估值具有吸引力。从中期来看,大部分医药股已经具备买入价值,但短期出现整体性行情的概率较小,机会仍然存在于个股。

申银万国行业分析师表示,2011年在政府控制通胀、收缩流动性的背景下,市场或许很难重演2010年流动性推动下的医药板块的全面上涨,但医药行业在快速增长,板块、个股机会永远存在。

从2010年板块表现来看,最差的公司主要是定价过高的新股,表现最好的可以分为三类:成长型公司,如鱼跃医疗、东阿阿胶、康美药业、爱尔眼科、人福医药、科伦药业;拐点型公司,如海翔药业、紫光古汉、华东医药、仁和药业;题材型公司,如华神集团、紫鑫药业、通策医疗、海南海药、广州药业。

在创新和整合推动下,未来3年有望诞生千亿市值药企。创新药有突破的恒瑞医药和正在打造“滋补第一品牌”的东阿阿胶可能最早突破千亿市值;云南白药显然是一家市值最有能力上千亿的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对管理团队实施有效激励,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因素;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会诞生市值千亿的企业,正在这一行业整合的康美药业市值能否上千亿,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能力以及未来对终端的掌控能力;科伦药业所处大输液行业仍有很大整合空间,公司市值能否上千亿,须看其能否在医药行业其他领域长袖善舞。目前这5家公司市值分别是446亿元、334亿元、419亿元、334亿元和378亿元。

申万在2011年仍看好医药板块中的成长股,高成长才能享受高估值。分析师建议根据催化剂节奏把握个股机会,1月份主推东阿阿胶和海正药业。理由是东阿阿胶的阿胶块将进一步实施价值回归,提高价格;复方阿胶浆销量已经开始快速提升,公司开始布局自身终端网络。而海正药业的定向增发将启动,虚拟一体化国际产业趋势下,公司作为跨国公司首选合作伙伴,产业转移将深化。其他值得关注的公司有恒瑞医药、云南白药、康美药业、人福医药、仁和药业、江中药业、国药股份、华兰生物和马应龙等。

中金公司认为,可从两条路径选择超成长公司。自上而下选择,“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品牌专科药”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子行业;自下而上选择,“创新、整合”将是未来几年寻找超成长公司的重要因素。

中金推荐的稳健型组合包括恒瑞医药、云南白药、上海医药、华东医药、康缘药业,成长型公司组合包括康美药业、双鹭药业、沃森生物、康芝药业、科伦药业。

第3篇

出人意料的是,某网络媒体以修改后的标题《卫生计生委新年致辞:医务工作者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转载了卫生计生委的这篇致辞,旋即引起网络热议。典型的评论如“凭什么医务人员就要不畏艰苦的奉献?安全都没有保证怎么奉献?”甚至有评论“请领导身先士卒如何奉献”。

针对这种现象,行业内的人士和新媒体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某新媒体评论认为是标题惹得祸。原文是表达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带领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网络媒体转载时故意突出“要”字暗示卫生计生委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奉献。

也有分析认为,医疗工作环境日趋严峻,广大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对卫生计生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没能及时扭转这种局面本来就有批评,此时卫生计生委不回应医护人员面临的困难反而号召奉献,传达出某种冷漠的官僚作风和缺少人文关怀。

这些分析都有其道理,但如果仅止于此则可能流于表面。

国家卫生计生委过去三年的新年致辞,基本上是固定格式的7?9段,一千多字。以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始,以表达新一年的决心止。整体上看,表述内容系统性不强,难以区分日常监管和阶段性任务,对涉及医改和广大医务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阐述不够突出。特别要指出的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四句话在三年的致辞中均有出现,只是今年放在了最后一段。

其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新年致辞中生硬地引用这四句话,却不交代其特定背景,是今年引起热议和误解的重要原因。

于2013年3月30日在刚果进行国事访问时为中刚友好医院竣工剪彩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肯定中国医务工作者在援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201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8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受到表彰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再次以“中国医疗队精神”强调和肯定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的贡献。这四句具有特定含义和历史背景的精神总结被国家卫生计生委生硬地用在新年致辞中,今年意外引发吐槽恐怕也是始料未及吧。

另外,针对新年致辞的热议还存在情绪性表达,包含着医务工作者对改革中对他们自身利益关注不够的不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确立的任务目标之一是“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其中所规划的医务人员岗位管理、执业管理、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及薪酬机制改革等在很多地方还得不到落实,在超负荷劳动、伤医事件时有发生的大背景下,主管部门的一句话就可能触动大家敏感的神经。

再有,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私立医院,营利、非营利性医院并存,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承担监管职责的同时还是委属委管医院的总院长,其发表新年致辞时是以全国医疗机构监管者的身份还是以公立医院总代表的身份,呈现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更进一步,医务人员与医院的劳动关系包含了事业编制、聘用关系及自由执业几类,医务工作者与医疗机构,与医疗监管者的利益在某些时候并不一致,卫生计生委是否能够作为医务人员的代言人也常常受到质疑。因此,如何尽快“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全行业管理”,更是新的一年里卫生系统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4篇

本正在加速进场,积极推动口腔医疗服务和口腔耗材的发展:2014年,瑞尔齿科获得7000万美金C轮融资;2015年,联想控股拜博口腔(原拜尔口腔),投资达10亿元级别,并于港股打包上市;口腔材料企业沪鸽口腔、区域性连锁医疗机构可恩口腔、大众口腔、华美牙科纷纷在新三板市场挂牌。

那么,没有医科背景的创业者要如何在这片蓝海畅游?河马牙医的创始人兼CEO史骏也看中了这块市场,不过他的做法和医疗机构创业者不太一样。

数字营销如何撬动口腔医疗?

史骏在数字营销领域有着深厚的行业经验与背景:曾就职于美国24/7、DoubleClick等数字广告公司;2007年参与合伙创办科思世通,并在3年时间内使上海分公司完成了从零到3亿元的年业绩量;2013年公司以9.5亿元出售给电通安吉斯集团,至此,史骏服务的客户已涵盖多个产业,宝洁、联合利华、大众、通用都曾是他的客户。

2010年,史骏从一个从事牙科耗材的供应商那里了解到,在那几年里,该供应商的业绩每年都有1?2倍的增长。2015年,史骏结束了上一个项目,把目光投向了更为蓝海的口腔医疗行业,成立了河马牙医。今年4月,河马牙医完成了5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融资方为北辰星资本和严明个人。

作为一个口腔医疗领域的非专业人士,史骏要想杀进市场必须另辟蹊径,而他的选择就是“做熟不做生”,从数字营销入手。他对当下的口腔医疗行业作了一番剖析:在口腔医疗行业,供给是先于需求发展的,因为大多数(约7成)中国人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口腔方面的医疗服务,但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90%以上。

按照全球平均每1万人口拥有3名牙医来看,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8名每万人,而中国仅为1名每万人。与此同时,大多数口腔求诊人群还在涌向公立医疗单位,寻求中低端诊疗服务,更多多元化的、高端的服务还有待发展,例如隐形正畸、All-on-4种植技术等。

目前口腔医疗的供给端正在资本的刺激和消费升级的压力下快速成长,而在需求端,大量的口腔医疗需求还没有潜出水面。

基于此节,河马牙医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定位为C2B的导流模式,通过河马牙医的微信平台(微信号:hemayayi)帮助C端患者、消费者对接医疗机构。

目前,河马牙医已经与1000名牙医和与这些牙医相关联的机构进行了合作,包括著名医师马泷博士(马泷齿科创办人)、房兵教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正畸中心主任)等。

河马牙医的现阶段目标就是,通过合作、线上线下活动、内容等多种手段和渠道积累C端用户,拓展优质口腔医疗机构的B端资源,完成两端的对接模式。

在这样C2B的商业模式里,河马牙医会向医疗机构收取10%?15%的费用。史骏说:“这个数值是合理的,符合行业习惯。”

那么,没有口腔医疗领域背景的河马牙医有什么能力和资格介入口腔医疗市场?

史骏说:“目前这一阶段,我只是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帮助(医疗机构)寻找目标用户。”

传统上,一个民营牙诊所、牙科机构的线上流量主要来自百度,通过百度关键词搜索来实现流量导流,但通常这种价格会很高昂,效率也不高。一般来说,单个用户价值2000?3000元,而平均6次点击才会有一次转化,平均营销成本为诊费的20%?30%。也就是说,广大牙科机构每天都在为这样的流量埋单,并因此抬高了患者就医、求诊的最后成交价。

不一样的“三步走”玩法,完成线上线下营销

第一步,制定适合口腔医疗领域互联网化的标准化产品及标准化服务,如仅需10元的十项全面口腔检查、河马会员套餐服务等,方便用户低门槛进入,帮助用户及早发现并解决口腔问题。

第二步,跨界多渠道合作,以河马牙医为召集人,与不同的合作方联合策划组织大量的如微课、小小牙医、爱牙沙龙等各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河马牙医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人群梳理了十多个微课项目,与英孚、惠普等超过100家合作伙伴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目前已有超过13万人在线听过河马微课。在这种线上线下活动里,最后会产生一些客户的转化,转化比率不一,最高可达2?3成。

第三步,帮助牙科诊所做营销。史骏利用自已在营销领域的专长带领团队为合作的口腔诊所及牙医提供创新的营销思路及渠道。河马牙医会通过平台向用户推荐各种层次各种特色的诊所和牙医,一方面树立诊所和牙医的特色品牌,一方面也能帮助用户选择更合适的牙医。

在这一系列线上营销和线下活动中,河马牙医希望能更快地向C端普及知识,提高人们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度。同时,通过各种线上与线下的接触,口腔诊所能够获得一定的客源导流,实现品牌建立。

学Airbnb对外输出行业标准

史骏认为,目前患者和医疗资源两端是极其不平衡的,首先体现在信息不对称上(不知道去哪里求医、哪种价格比较合理等),其次体现在服务品质的模糊上(事实上,很多民营牙诊所也很欠缺标准化的服务)。以上两个痛点给了河马牙医很多的机会,未来史骏希望河马牙医能成为像Airbnb那样的企业,尽管平台本身没有一个牙医,却能帮助供需双方解决求诊、导流的问题。此外,河马牙医还要学Airbnb,成为口腔医疗行业服务标准的输出者,就像Airbnb帮助业主改造房源一样。

在完成了第一步的原始积累后,河马牙医将强调平台的中立性质,开始对各个医疗机构、医师打分,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把握合适的求诊机会。另外,河马牙医还发现了牙科诊所的教育需求,未来会尝试输出这一块的业务,帮助机构更好地服务患者。

第5篇

2013年以来,医药主题类基金表现优异。截至3月18日,除2014年新成立的3只医药主题类基金外,市场中正在运作的医药主题类基金共有6只,分别为富国医疗保健行业、融通医疗保健行业、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汇添富医药保健、华宝兴业医药生物和易方达医疗保健。医药主题类基金整体表现不俗,优于同期的股票型基金,近1个月、今年以来和近1年内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77%、8.06%和23.67%,好于同期股票型基金-5.31%、1.69%和12.64%的平均收益率,见下表。

医药主题类基金的良好业绩表现,主要得益于医药生物板块的强势表现。截至3月18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涨幅达21.45%,远好于同期沪深300指数-14.56%的收益。

医药主题类基金表现优异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医药行业在较长时间中都维持了高景气度。近些年来,国内医药行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7.7%,高于世界平均发展速度,是当今医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同样增加了对于医药的需求。全球著名医疗咨询机构IMS 预测,2015 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这将会扩大我国医药市场的需求规模,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医药主题类基金在长期具有良好的配置价值。

从中短期来看,医疗体制的改革成为医药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机遇,医药主题类基金也迎来良好的介入时点。医保全面覆盖和补助标准提高,将带动医疗市场的扩容,进一步提升市场容量。国企改革、破除以药养医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将会全面提高行业效率,促进其快速发展。在改革初期布局医药主题类基金,分享行业的快速增长,其收益也值得投资者期待。

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医药行业高景气度会维持较长时间,而相关改革的推进会加速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配置医药主题类基金都是一个良好的投资选择。同时,医药行业作为非周期行业,其波动性相对较小,在资产组合中加入医药主题类基金,可以有效地优化组合的风险收益结构。不过,投资者在选择时,仍须综合考虑基金历史业绩、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因素,挑选适宜的医药主题类基金。

好买基金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6篇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潮涌一波高过一波,虽然改革方案目前都未正式明朗化,很多投资人都在观望,但这一切似乎对美国中经合集团(以下简称中经合)董事总经理王国玮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医疗改革会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我们要顺应大潮流而动,看长远发展,政府决心出钱推动医疗事业发展,表明医疗行业里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在王国玮眼中,似乎一切负面影响都没有正面影响来得大。

中经合对中国医疗产业的投资一直很活跃,曾投资过美兆生活、爱康、北京科美东雅、博际医药等公司,作为主管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的王国玮功不可没。科班出身的王国玮博士有着15年的生命科学研究和从业经验,所以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专业的知识背景给了他一双慧眼去发现行业中的亮点。“中国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会有大发展。”王国玮表示,“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非常大,而且国内的医疗器械产业链很成熟,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少好公司。迈瑞是个榜样,迈瑞主要是从事监视器这块业务,而国内其他环节上像迈瑞这样的企业保守估计也还有20-30家,机会非常多。”

虽然多年来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都被美国GE、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日本岛津等国际巨头瓜分,但随着2006年年末《关于制订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的公布,价格高昂的进口大型医疗器械失去了竞争的优势,在根本上遏制了医疗单位购买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需求。与此同时,国产大型医疗器械的价格优势凸显,为整个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看清自己在国际和国内的价值,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中国市场本身的增长,从中低端往高端发展。在出口业务这块,除了把握住成本的优势之外,还应考虑战略出口,向高端发展。”王国玮表示企业在抓住了成本优势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自身的价值,稳扎稳打,这样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颈向高端发展。已经投资医疗服务行业体检中心美兆生活和爱康的中经合,依然对医疗服务行业看好,“服务行业的成长会非常块,竞争的优势有两点,第一,一定要规模化;第二,要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抓住成长点。”

除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细分市场,王国玮也表示对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关注。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31%的医院使用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有70%的医院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信息化建设。今后,医院在HIS上的投入将高速增长,预计每年达到100亿元左右。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与医院信息化相关的行业及其所衍生出的新技术在未来几年将会飞速发展。“我们看好IT技术在医院的应用,目前在很多医院已经开始使用电子病历,这只是医院信息化中一个很小的部分,未来与医院信息化发展有关的软件、设备等公司都会有很大的空间。”王国玮说。

作为一家曾在美国投资过药物研发公司AVIVA、医疗设备公司Cardiva、脐带血银行StemCyte,又在中国相继出手美兆生活、爱康、北京科美东雅、博际医药的专业投资公司,中经合会继续在中国的医疗领域深耕细作。

第7篇

2009年12月,一场资本盛宴即将开始。

自2006年起,由合众资本与福朗飞华共同主办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融资峰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二三届。今年,在第四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资本将再一次与企业相遇。政府计划三年新增8500亿元用于医疗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疗服务、公共医疗卫生以及公立医院改革,8500亿元的巨额蛋糕将如何分享?

“目前投资人还是非常认可医疗健康产业的,关键是很多企业想要真正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却很不容易,峰会主要是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双方有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合众资本主管合伙人陈立辉表示,“不论是会议还是媒体,都是一个品牌运营的过程。我们的品牌主要是体现了高端和专业两个方面。所谓专业就是我们会议的内容,而高端则是通过峰会的参会嘉宾、演讲嘉宾的高度体现出来的。”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众多投资机构的避风港,无论是全球范围还是中国环境下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都因其稳定、高回报的特性而成为热点。“作为在医疗健康行业工作了二十年的亲历者,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不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受中国医疗健康相关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福朗飞华董事长胡友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下,峰会能做的事情就是让各家畅所欲言,交流不同的专业人员对同一件事的观察角度,通过各自角度看到机会和问题,如果说峰会能对医疗健康行业有所影响,不如说峰会是给大家一个交流看法和互相提醒的机会。”

事实上,从第一年就已经有参加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的企业通过该平台找到了投资人,而且在两年后成功上市,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血压仪上市公司了。“现在很多人都希望通过我们的峰会来认识投资人,而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领域的投资人也非常认可我们。毕竟我们的影响经过几年的积累,号召力和专业性上都比较强。”陈立辉表示,“我在医疗行业中也有十多年的经验了,所以对于医药企业投融资都比较了解。不过我们与资本的距离还是很大,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还是对项目的精准评估,因此我们也希望让企业家和投资人能够尽早接触,而我们主要就是做中间的基础工作。”

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不仅仅是为企业和投资人双方搭建一个沟通平台,还能够为参会人员提供后续的价值。例如对企业的路演和进行培训,为企业和投资人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进行相关细分行业的报告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医药机制;药品价格;价格监管

一、背景呈现

背景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调查显示,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被排在第一位,这是第一次,说明这个问题在当前反映比较强烈。从2006年3月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按照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进行社会抽样,调查显示,199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至2006年,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

背景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趋势下,近几年发改委在医药行业的管理重点在降价。从1997―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但这么大的降价力度下,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医药市场出现药品“降价死”的怪现象。19次降价及其伴随的价格检查,仍难以降低公众眼里、患者手中的药品高价。

背景三:药品价格虚高,但制药企业并非受益者。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最新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医药行业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亏损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27.73%。

二、成因探析

1.行业垄断下,“以药养医”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我国,医疗机构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医疗机构的准公共产品特点要求它主要应由政府来投资与管理。目前,全国90%以上的卫生资源都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收入补偿有三个渠道:财政、医疗服务、药品。财政补助现在不足8%,而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实行低价政策,所以药品收入成为医生和医院的主要补贴。在药品收入利益分配格局中,医院非透明收入占据了整个药品价格的50%,其中医院获取的药品差价占30%,从生产企业获得的赞助占5%,医生个人灰色收入占了15%。由于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把药企、医院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

2.药品销售价格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医药企业对医院和药店销售药品,采用两种价格体系。一些药品在药店销售更接近出厂价,而销到医院则包含了流通环节、医院加成等多种成本。若以零售价为100%,则生产环节占30%,商业流通环节占20%,医院则要占到50%。其中,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的进价比批发价低15%左右,而批发价大多比市场零售价低10%左右。普通的零售药店的毛利率在20%~30%左右,而医院的药品则高达40%~50%。现有药店价格平均降幅大多在45%,依然有10%的利润空间。

由于价格体系中,价格构成比例的失调,使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仍相互采取虚高定价、扩大折扣等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促销,导致企业定价的药品价格不降反升,药品价格形成畸形竞争的怪圈,价格杠杆失灵;在药品批发环节,因进销差率较大诱发过多的商业流通企业从事药品的批发,影响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引发了不正当竞争。药品价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之间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竞争。

3.监管的偏位滋生腐败

由于我国并非所有药品都是政府定价,医药企业拿到了“新药”指标就等于获得了单独定价的权利,自然对新药趋之若鹜。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这给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带来了空间,公共权力异化转化为私人权利,产生大量的“租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近5000家,生产药品品种上万种,其中90%以上都是仿制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年受理新药注册上市10009种,而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一年受理注册新药仅为148种。审批权力之下产生的“关系经济”是“旧药翻新”给药监部门官员的巨额提成,通过权力寻租为药品注册报批,注册新药带给药品生产企业高额利润,形成药品注册审批腐败链。

三、难题思考

1.关于医药机制和体制改革

药品行政降价,一方面导致企业高额负债,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医药负担并未减轻,降价策略只是治标行为,并未触及医药机制和体制的深层矛盾,要想治本,改“医”重于降“药”,核心是改革“以药养医”的机制,从体制上解决医药问题,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1)建立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公立医院高度垄断的局面。医疗行业进入壁垒的诸多因素,如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规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等,关系最大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治理的关键,是在政策上解放思想,放松民营医院的进入管制,适当引进民营资本对部分国有医院进行产权改革,引入民间资本不但能够缓解国有资本不足导致的医疗行业投入不足,而且会加强产权的激励效果。产权激励的作用会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这对于降低药品价格是非常有用的。

(2)废除“以药养医”的体制,构建“医药分业”的新格局。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逐步将药房从医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组织,把价格的作用作为目标,发挥价格与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扩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促进竞争与优化资源配置,消除药品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2.关于政府定价成本监审

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企业自主定价三种。政府只管理列入报销范围的药品和部分垄断性药品,且只制定最高零售价格,不控制出厂和批发价。政府定价采用社会成本法,定价的核心是以成本为基础加上合理的利润,即成本加成法。零售价=含税出厂价×(1+流通差价率),含税出厂价中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是定价的依据的核心。我国5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几十万种药品,为防止药品生产企业虚报生产成本的现象,在药品成本监督管理中,应改变以往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对企业定期上报的成本数据事后审核的办法,加快建立以企业生产信息管理流程为源头的成本监控系统,解决政府和企业成本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强化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管,制定出药品的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药品定价成本的构成项目,测算医药企业的社会平均费用,明确药品成本的审核标准和方法,并向社会公布。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凡列入成本监审目录的药品和医疗服务,未经成本监审的,不得制定和调整价格。需要举行价格听证的,必须进行成本监审,成本监审报告应提前印发给听证代表。以此形成对药品成本变动的硬约束。

3.关于药品价格监管体系

(1)实行药品价格管制制度。药品价格管制制度是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相互关联的两个环节,其应从以下两个环节配套着力。一是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二是形成较完备、务实的药品定价管理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应从过去单纯降价的做法,转向综合调整。政府定价的调整,更主要的方式是对药品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不是单一品种、剂型的简单管理。

(2)建立多维立体的审批监管体制。完善审批过程中权力的配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形成审批人员集体负责制,防止个别人员滥用权力;实行责任追究制,强化对违法审批行为的责任追究;实行审评审批检验人员公示制,将药品审评审批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3)建立并完善药品价格监测体系。一是利用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高效、快捷、准确地掌握药品的供求动态,为政府定价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建立物价部门对企业的定期审价制度,为物价部门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专家审议价格制度,建立审议价格专家库,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四是建立医疗管制信息咨询机构和信息公开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权力寻租。

(4)借鉴其他国家的药价管制方法。大部分国家没有采用政府定价的方法,而是通过医疗制度对消费控制来影响价格。如美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加入了医疗保险,若药品未纳入医疗保险目录,对药品销售就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的药品价格是市场竞争以及与保险公司谈判的结果,它引进了具备专业知识的第三方的组织来对医疗消费进行监督,克服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供求双方的谈判力量得到平衡。所以,要解决药品价格及其监管问题,还要涉及整个药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何超.GMP后遗症:陕西医药企业负债30亿[N].华商报,2007-04-11(第C9版).

第9篇

刘毅称,九安医疗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为此把iHealth公司开到了美国硅谷,负责“硬件+应用程序(APP)+云”多维度的产品定义。8月9日,九安医疗还公告,将把云血压计与微信相连。对此,刘毅的看法是,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熟,参与者普遍想掌控先机,九安医疗极力向移动医疗靠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九安医疗既有在未来成为领导者的可能,但也直面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从代工走向自主开发

艾媒咨询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底,相应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增长近5倍;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市场空间足够诱人,但切入移动医疗这一新兴领域的时机把握却并不容易。“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你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刘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我们最初的时候想把健康管理引进血压计当中,把它跟PC连接。但这种方式市场推广不成功,1台也没有销售出去。”

遭遇挫折的刘毅随后便将眼光盯向了手机。2009年,九安医疗有了把硬件产品跟iPhone相连的想法,于是开始做样机。到了2010年4月第一次测试样机,很快就跟苹果取得了联系。与苹果方面商谈之后,九安医疗逐渐形成了“硬件+应用程序(APP)+云”的发展理念。

确定方向并有初步尝试之后,九安医疗的移动医疗转型更加快速。2010年末,九安医疗在美国硅谷成立iHealth全资子公司。2011年,其推出了首款iHealth产品,并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Health商标。

对于iHealth的战略定位,刘毅称,目前iHealth系列已经覆盖了血压、血糖、体重、血氧和运动五个维度,希望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机会,帮助九安医疗从传统的ODM、OEM制造商转变成移动健康的全球探索者和领导者。整体逻辑在于,以卖硬件为切口,先得到足够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体系,最终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

三维探索:硬件+APP+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九安医疗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iHealth之后,又相继于2012年和2013年于中国香港、法国开设了iHealth的分支机构。

在刘毅眼中,三地的最佳分工模式是由美国iHealth子公司负责产品定义,包括硬件及APP的(应用)软件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等,然后在中国利用研发速度相对快、成本相对低以及离制造工厂近的优势,做后期技术落地实现。

刘毅称,美国硅谷的iHealth子公司在承担产品定义重任的同时,还负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之所以想到在硅谷办公司,“意欲在当地的氛围熏陶之下,真正产生创造力。”目前iHealth美国团队约有20多人,其中只派去了1名中国人。法国公司负责整个欧洲市场的相关事宜,中国香港公司负责亚太市场。

刘毅认为,移动互联网所改造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一个“乔布斯”的诞生。具体到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以iHealth产品单点撬动市场的最大瓶颈在于:“怎么能够定义出符合消费者即用户需求的产品?”

“并不是说把你的产品与iPhone连上了,就能成功。连上之后,到底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和价值?能让用户认可并持续使用?这是目前移动医疗行业内谁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还处在摸索过程中。”刘毅表示。

因此,对于“硬件+APP+云”的转型理念,刘毅坦言,目前尚处在积累用户的阶段,基本围绕血压和血糖两个方向为核心做APP,未来还希望硬件越来越“沉默”和后移,APP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和前置。

刘毅强调,打开移动医疗大门的第一步是把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相连,由此想到把传统产品智能化,添加数据存储、查询与分享等功能。但是,功能上的叠加变化无法真正开启市场。

为了探索硬件本身的附加值,6月25日,iHealth智能腕表成为首款与微信连接的可穿戴智能硬件。8月9日,九安医疗发公告称,iHealth云血压计BP5也将登上微信平台。

对于和微信合作的理由,刘毅称,是看中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以APP为发展核心与靠微信等社交平台连接硬件这两种方式都在尝试过程中,后期“哪个做得好,能让用户喜欢用,就以哪个为主。”

对于APP开发平台的选择,刘毅认为,iHealth在iOS和Android两大操作平台均有布局。随着Android系统用户占有量的扩大,下一步再推出新品时,两系统会同步提供服务。

和手机不同,医疗器械存在认证门槛和时间成本问题。刘毅介绍,九安医疗在传统医疗器械行业做了近20年,对相关的医疗器械认证标准都较熟悉,花费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获得一款产品的认证。如果是其他创业型公司,由于不了解相关程序,通过认证可能要耗时2~3年。

将推进“B2B2C”模式

目前,iHealth系列主要的销售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销售,因为发达市场成熟度相比中国市场要早3~4年的时间。对此,刘毅认为,尽管理想状态是在美国摸索出商业模式后向全球复制推广,现实情况却是实时变化的,今后或会考虑在世界各地尝试不同的推广方式。

对于中国市场,刘毅认定突破口将是线上渠道。理由是,现有的智能硬件产品并未面向大众普及,在线上可能更容易找到对“早期产品”感兴趣的群体。反观线下渠道,寻找目标用户的难度和成本都更大。

记者获悉,iHealth系列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目前以B2C为主,通过苹果和百思买等商业零售渠道卖产品;第二种为B2B2C,也是未来九安医疗想大力推进的模式,即跟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大企业等合作,通过这些渠道把产品卖向用户。

刘毅这样描绘B2B2C模式:首先以硬件做入口,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获取用户,并给予帮助卖出硬件的第三方一定比例的分成;其次,在积累足量的用户之后,引入第三方扩充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参与服务费分成。他举例道,今年5月,iHealth公司宣布与Intel和GE的合资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展开合作,iHealth会帮助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相关健康数据,并将之提供给保险公司用作商业用途。

对于如此重视B2B2C模式的原因,刘毅强调,该模式能够帮助上述第三方企业和机构更简单地获取连续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第三方而言,在某些场合下的应用是其必需品。这样也将打通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徐志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伴随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与向用户收费相比,向机构和企业收费会是相对成熟的商业方向。因为积累用户量和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旦开始向用户收费,产品竞争力会下降得非常快。如果是面向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等企业收费,本质上是帮其降低成本、多方互赢。

不过,徐志鹏也提醒道,B2B2C的模式可拓宽盈利渠道、整合业界资源,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看似是一条线”,实际上需要很多从业者参与。具体到九安医疗的转型案例,他认为,该公司做了多年的医疗器械生意,兼备硬件技术和医疗资源优势。因此,与纯做移动医疗的厂商相比,九安医疗凭借技术优势更能吸引到苹果等平台的巨头合作。但在大数据层面,作为医疗器械生厂商的九安医疗,与谷歌、苹果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相比,处于弱势。

此外,徐志鹏认为,移动互联网强调营销和服务,在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上,九安医疗或还需集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服务商,未来有可能会在细分领域以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直面互联网企业挑战

瞄准移动医疗这片“金矿”的上市公司并非九安医疗一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宝莱特、三诺生物等公司均有意分一杯羹。

宝莱特是一家专注于医疗监护设备和血液透析设备的厂商。在2013年年报中,宝莱特表示,在移动医疗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意加大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希望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公司2014年将在立足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将专业医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产品方向将围绕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设备。”

今年3月24日,宝莱特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微康科技,该公司将专注于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产品。7月23日,微康科技其首款可穿戴硬件——“育儿宝”,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婴幼儿的连续体温监测。

除此之外,2013年9月,主营血糖监测业务的三诺生物以120万元增资糖护科技,获得后者8%的股权。三诺生物表示,此举“有利于公司血糖监测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公司基于移动物联网平台的糖尿病预防、监测、诊断等数字化管理服务领域及相关云端数据建设等领域业务的开拓。”

对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竞争现状,在刘毅看来,现阶段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并没有诞生杀手级应用,入局者的胜负尚难预料。一旦出现了杀手级产品,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把目光再放远一些,当形成个人健康大数据体系后,还有可能对医疗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甚至由现在的“B2C”向“C2B”模式演变。

当谈及与医院的数据对接、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壁垒时,刘毅的态度却比较乐观。他认为,移动医疗在初期肯定会有不被认可乃至被排斥的情况,也一定会有率先接受并尝试合作的医院。如果先行者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被复制,就有可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变革。

面对移动医疗这一超级蓝海,先进入的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徐志鹏分析称,企业这样做,均是想提前“占位”,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这样的布局隐藏的风险也很多。最明显的是,IT巨头也在争抢先机,在此背景下,九安医疗这类医疗器械背景的厂商,其在移动医疗的高额投入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相应的高回报;另外,大力向移动医疗产业转型之下,九安医疗们放在传统医疗器械业务上的精力多少会被分散,也要警惕这部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伺机侵占。

“要未来”还是“保当下”?

2011年,九安医疗开始向市场推出iHealth产品。和所有介入新业务的公司一样,九安医疗也承受着开支增加、但效益还未显现而带来的业绩压力。

2011年,九安医疗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18.56%,净利润2080万元,同比下降12.27%;2012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0.55%,但净利润骤降66.44%;2013年营业收入继续增长14.45%,净利润则亏损834万元。增收不增利的不利境况愈发严峻。对此刘毅坦言,iHealth系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费用的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情况的主因。

第10篇

早在10年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便开始探索医联体。当时我们将其称之为区域协同服务体系。10年探索,让我对医联体有了一定认识。医联体的核心是互联网时代医疗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只有做好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促进医疗服务生产力的发展。如此才能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解决庞大人口的健康问题,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树立一个标杆。

医联体强调一个“联”字,但10年实践工作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单凭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医联体的内涵可以用5个链条来概括:健康维持链、知识技能成长链、医疗分工整合服务链、大数据支撑数据链,和政府与民众的共识链。

10年实践让我们看到很多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首先,就构建知识技能成长链来说,医护技从业人员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大学培养的医学生很多,但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仅有5%。中国大学鲜有设置医管类专业,这就导致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多为非医管专业,医院管理水平低下。此外,医学生毕业后教育,重理论研究,轻服务技能。

其次,在构建医疗分工整合服务链方面,需要对病种严重程度进行分工。只有分工明确,才能突出岗位胜任、机构能力胜任的建设内涵。县(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服务能力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同时需要支付政策的支持。

再次,就构建健康维持链来说,慢病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多维度整合防治模式,包括以下6个维度:虚拟矩阵式机构间整合(联盟),疾病病种的专科与全科团队整合(伙伴),专病团队内多学科人员整合(共识),慢病防治工

作内容整合(防控治),在位与在线工作方式整合(防治、教育),慢病防治与全科教育培训整合(基地、师资)。

再次,在构建医联体内部的动力链方面,主要挑战来自于积极性。除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业者的积极性,也需要管理者的积极性。县医院并不一定欢迎现在的很多联合模式,因为大医院进入后实际上带走了患者。若不能解决共赢问题,内生动力就很难形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多部委的顶层设计与投入。帮扶下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可作为管理者的业绩认定指标之一,政府要制定管理者任期内机构能力建设的目标。

而对于构建医联体数据链,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孤岛与碎片化是极大的问题。若想在行业内整合信息共享资源,甚至做到跨行业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网合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技术,做好在线医疗、在线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

最后是构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链条。台湾全民健康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台湾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全世界范围也相当不错,但资源和需求的供给仍存在较大问题。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如何解读和追求最优化健康效益和成本,是中国的特殊命题。

第11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 医疗器械 影响

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2010年将有200多亿元用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有数亿元将用于改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条件。”根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在未来5年中,近3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有关中央重点支持的项目建设投资安排表明了这一点。如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投资约占200多亿元总投资的65%;用于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的投资额约占投资总额的30%,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设备的投资约占整个设备投资的60%。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医疗器械的影响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医疗器械带来具体商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9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给我国众多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低端医疗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比如我国政府大规模采购的大都是一些中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配置频率最高的就是X光机、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消毒灭菌设备。采购金额最大的是X光机和消毒设备。由于是政府采购,又是配置中低端仪器,国产设备就成为了选择的主要对象,比如上市公司中的万东医疗、新华医疗分别在中低端的X光机和消毒灭菌设备领域是领军企业,市场份额都在50%以上,是政府采购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加快医疗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企业就应该来加快研发,如何研制出成本比价低,使用灵活和方便的医疗企业,是医疗企业需要做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北京航天中兴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DR(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领域的创新研发,他们在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尤其注重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以安全、有效、经济为原则,将目标锁定面向基层的普及型DR产品。该公司其承担的科技部、卫生部十五攻关项目――普及型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射线机一经上市,就因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受到了各级医疗机构的青睐。

三、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以国内医疗企业为重点扶植对象

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中央政府重点支持配置设备的方向大致为:其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设备,如常规检查、急救、产科等。”在采购过程中应本着“技术适宜、经济合理”的原则,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将按“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

例如2008年卫生部与有关部门初步确定了34种产品目录作为农村卫生规划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装备品目,其中既有X射线机、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等常规设备,也有消毒锅、担架、一次性器具毁形器等价值不高的品种。

近年来,国内部分企业在这些设备的研发、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在在国内市场上我国国内企业应该成为主要的选择对象。同时在招标过程价格因素所占比重不宜过大,招标采购要透明、公正。”在招标时一定要强调服务。”在招标采购中,国家应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医疗企业应该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

就市场的本质而言,需求必将推动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农村市场非常重要,产品定位一定要满足五大特点: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既要现代化又要简单易学;成本要低,以保证价格低廉;售后服务应比城市更好。”

此外农村和社区市场点多面广,配送成本势必比城市大中型医院高很多,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配送思路。”根据预测,医疗器械行业格局也将因此发生变化,“截止到2009年末我国有1万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80%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操作更灵活,在农村和社区市场将前途无量。”另外,由于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长期工程,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速度很快,不久他们也会加入该领域竞争。

无论如何,目前是难得的机遇期。在这块新大陆没有被跨国公司占领之前,本土企业一定要抢先出手。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医疗器械法规建设,为医疗器械进军农村和社区市场铺平道路。

3.加快医疗器械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目前由于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医疗器械企业在准备抢食“蛋糕”的同时还有问题需要考虑。因此本文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品种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购置投资的费用,还要考虑如何减少使用、维护及辅助设施的费用,符合资源节约型的要求,一方面保证基层卫生院能用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产品,另一方面给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政府采购通常会对产业发展起导向性作用,合理的方案必将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良性发展,从而保证医疗的后续应用。例如就放射设备而言,在人口较多地区的基层中心医院应适当配置国产低价位DR。”而对于以投资需求较大产品为主导的企业来说,政府能否在产品的先进性和价格之间进行平衡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12篇

日前,全球首席劳动力解决方案专家Kelly Services了《Kelly Services2013年大中华区薪酬指南》。调研涵盖了通用工业与制造业、汽车自动化、化工、消费品行业、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银行业、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行业以及IT互联网通讯行业九个不同行业在一线、二线城市的薪酬变动情况。

财务与会计。2013年随着并购行为的增长,对金融分析师、税务经理、总账会计、尽职调查分析员、首席财务官等需求上涨,拥有CPA、ACCA或者CFA证书的候选人也越来越受到雇主的欢迎。

银行与金融。2013年,在金融领域拥有海外工作背景的求职者仍旧炙手可热。随着海外人民币交易额的增长,经验丰富的外汇交易员颇受欢迎。同时,拥有海外成熟商品市场从业背景的求职者同样走俏,由于他们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极佳,因而供不应求。

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美国汽车制造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将给中国汽车制造业带来积极影响。预计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扩张8%~10%。薪资方面来说,未跳槽员工的薪酬涨幅一般在7%~12%,而跳槽员工的薪酬上涨15%~30%。2013年薪酬走势将与2012年大体一致。

化工。2013年下半年化工业前景总体呈上升态势,中国也将成为全球化工行业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化工厂内的商业开发、运营以及研发等职位的需求量将依然高居不下。

消费品行业。市场营销职位依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里的“香饽饽”。由于品牌营销和销售是消费品企业的两大支柱,可以预见,这两种职位在2013年依然会十分吃香。零售业领域一直存在对销售、市场、买手、仓库管理和企业运营等职位的需求。虽然2013年第一季度出现了企业暂停招聘新员工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会持续多久。未跳槽员工预计加薪5~10%,跳槽员工加薪20~30%。

医疗与生物科学。2012年炙手可热的职位将继续在2013年及今后几年保持抢手态势。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在整个医疗保健行业中,市场营销、研发和法规事务将成为热门职位。

人力资源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力资源人才在各行各业均炙手可热,由于企业试图挖掘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战略性人才或业务伙伴也同样备受业界青睐。薪酬方面,跳槽员工的薪酬上涨20%~30%,未跳槽员工平均薪酬涨幅略高于10%。

工业与制造业。2012年对于制造业来说的确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全球市场疲软导致业务量下滑,国际市场警觉性提高也使得工业与制造业薪酬增幅相比其他领域稍低。全球经济的复苏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许多本土和外国公司通过发展中国内部市场来应对它们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困难,2013年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IT互联网通讯行业。尽管受到经济衰退影响,部分公司在2013年没有招聘计划,但预计中国IT行业未来十年仍将面临200~500万的庞大人才短缺。IOS和电子商务职位2012年需求旺盛的势头将持续至2013年。另外,IT领域内的3G平台人才也颇为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