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医疗行业背景

智慧医疗行业背景

时间:2023-08-28 16:5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医疗行业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医疗行业背景

第1篇

直指行业难题智慧从这里开始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步展开,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纷纷涉水物联网,从技术研发、产品制作、方案推广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为物联网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本届物联网大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大会从应用入手,与会的领导、专家、业界代表们直击行业难题,展示了以成型的应用案例与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优秀解决方案。大会传递出一种信息:现阶段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示范区正在不断研究、探索、实验,力争建立物联网产业标准。

不同于之前,现阶段提到的物联网已实体化。技术的进步促进应用的成熟,智慧城市各领域成功案例纷纷破土而出。从物联网大会智能医疗分论坛的嘉宾发言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国许多医院都实现了移动护理、移动查房;拥有了移动工作站,对药品、血液进行了有源条形码管理;同时社区慢性病监管与远程就医等工作也已展开。患者一进入医院,只需戴上医院提供的“腕带”,病例、病史一扫就知道;直接就医,省去了挂号的麻烦。这仅仅是医疗物联网的一个小应用,但从这里可以看出,2013年,物联网正从概念走入现实。

民生:物联网普及第一站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展开,物联网如何普及这一问题被提上了议程。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东南大学的王志功教授在现场演示了智慧医疗的“阿凡达”之手:利用物联网技术与设备获取一只手上的神经信号,通过设备传输,就能遥控千里之外的另一只手。这一重大技术突破,让瘫痪病人“动”了起来,可以预想,这一设备能够大大方便病患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智慧在于能够真正的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物联网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皆在于此。只有能真正方便、惠及老百姓的生活,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才能展开。民生,物联网普及第一站!

智慧城市:应用照进现实

两会期间,“城镇化”成为热词。智慧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可行性路径,也再度成为热点,备受关注。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展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展开推进。本届物联网大会上,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展示了他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最新成果。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安防集团所展示的“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新理念。该理念是综合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大环境,针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瓶颈,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聚焦到国家、地方各级已批复的产业园或开发区,对5至10平方公里的具有实际可操作的区域进行智慧化的建设,是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第2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档案;共建共享

Abstract: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chives 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odel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regional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discussed the inno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 wisdom city background.

Keywords: Wisdom City;Archive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1 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到共建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工作来看,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其开展还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档案部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关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下,档案信息资源被分散保管在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档案管理的标准和社会部门信息建设标准不尽一致,影响了档案信息跨行业、系统、部门之间的共享;此外,档案部门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尽合理、档案人员工作服务有待提升,这些都导致档案部门开发的档案资源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共享工作的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各层级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整合区域内各档案保管机构档案资源,在建立分层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接入和利用,如何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区域内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引起了档案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档案部门根据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系统,整合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分层级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与目前的单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比较,共建共享更强调档案部门和社会部门在共建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共享,可解决仅仅依靠档案部门开展共享工作的缺陷,从而在智慧城市体系建设中深层次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对于促进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主要有集中型模式、层次型模式、网络型模式[1],我们也可依此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为上述三种模式。

2.1 集中型模式。集中型模式也称为垂直型模式,指具有隶属关系的某系统内或某类型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协作共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中,所有下级馆(室)都与中心馆联结,并共享中心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如2013年浙江绍兴市档案部门建设“区域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辖区内各县市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实现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2]。集中型模式下,各成员之间具有行政或业务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因此相对容易组织开展,但这种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集中型模式具有封闭性,排斥了系统外及各系统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在我国现有档案工作体制下,保存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档案馆(室),还包括近年来新出现的新型档案机构,如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等,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区域内档案工作处于政府、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各自管理的状况,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上述档案保存机构仅履行“按区域执行监督和指导的职能”[3],基于此,集中型模式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分为档案专业系统内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档案专业系统之外的社会各系统内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和上述各系统无隶属关系的社会组织档案信息孤岛并存的工作状况。

2.2 层次型模式。层次型模式又称水平型模式,是指同层次间不同系统、不同类型档案保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一种跨系统的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层次型模式以某个地区为范围,以综合档案馆为基础,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开发利用各系统、行业和部门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这种模式下,各档案保管机构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系统,并无隶属关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工作缺乏行政促进机制的有力保障。

由上可知,层次型模式对促进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展是有利的,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就推进档案工作合作共享却有着共同的要求,加强跨系统档案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是双赢的结果,但层次型模式下的合作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协作机制、保障机制,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有效开展。

2.3 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档案保管机构间都可直接相互联结,互相建设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其理论基础是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们都属于我国整体档案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所有档案信息资源都可以进行合作共享,网络型模式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的共建共享模式,但考虑当前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信息技术、部门利益等因素,这种模式是在实践工作中操作难度最大,最难以真正实现的一种模式。

3 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

3.1 确定优化模式的原则。(1)适应性,模式的确定应符合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现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有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2)渐进性,应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分步实施,科学建设。(3)前瞻性,模式的选择既要符合档案工作的现状,也应具有一定的超前设计理念,为将来的功能的拓展预留余地。(4)融合性,上述三种共建共享模式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选择时,可整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举,使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务实开展。

3.2 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模式的思路。结合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及各地区档案工作的实际,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是改良基础上的集中型模式,实际开展时可分层级逐步推进,具体为: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统筹指导下,大力开展档案信息的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利用体系及信息技术建设,首先在区域内具有隶属关系的包括档案系统在内的各行业系统内开展共建共享,实现纵向的各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级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内横向的跨行业系统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区域内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和公民个人的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地区档案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档案信息支撑,并为将来更大范围内的跨地区的国家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模式也可概括为: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筹指导,在集中型基础之上的分层级推进,各行业系统分别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共享,后跨行业系统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4 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创新

4.1 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的目标在于建设基于共享的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这种模式能够将专题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共享利用档案信息资源[4]。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为解决社会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提升重点领域服务水平,城市管理部门往往开展部分专题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如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健康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智慧安全应急体系,等等。这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具有重要作用,档案部门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同建设和共享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已开展和相关部门协作建设共享工作的探索。如浙江省提出建设“民生档案”、“平安档案”、“活力档案”等专题档案的思路,在工作过程中,浙江丽水市建成了包括资产档案应用模式和百姓档案智能模式等在内的四个智慧应用模式[5],浙江绍兴市2013年创建“区域涉民档案集成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公民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关联,通过公民个人身份识别对各类档案信息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现有各数据库之间的孤立关系,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证、人与业的智慧整合[6]。

4.2 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的共建共享模式。非政府社会组织共建共享模式是指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实施的区域内档案信息共建共享模式,在我国现有的工作体制机制下,区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开展实施,但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开展的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我国近年来在部分领域也开始探索这一新模式,在该模式下,非政府社会组织根据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本专业领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具体数据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研究共建共享工作中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法规政策、信息数据标准,同时负责召开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新技术和项目推广应用等。2013年3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区域卫生档案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医疗,目前该组织已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上海闸北区、重庆、浙江舟山、四川德阳等地区开展智慧卫生档案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7]。

4.3 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市场机制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在档案部门参与区域内档案信息建设和共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调节协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公益性信息组织,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强调档案部门的投入和付出,档案部门在积极向社会提供各类公共信息的同时,自身资金投入、效益和人员等因素较少得到重视,致使建设成本过高而使档案部门难以承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应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共享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和成本管理的合理化,真正体现合作共建、社会共享的目标。

随着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推进工作的开展,社会部门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档案部门应改变以往单向档案信息输出的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如,档案部门可争取档案资源建设与共享专门经费用于基础档案信息的市场外包数字化、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智慧档案建设和共享中的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开发,等等;考虑如何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之中,列入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内,将其市场项目化,从智慧城市的财政专项中获得资金支持,引导智慧城市各项专项建设经费向档案领域的流入;此外,在部分商业目的智慧项目中以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档案信息数据,等等。

4.4 全面融入的共建共享模式。档案工作应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运营管理、信息安全等各领域实现档案领域的同步建设,当前档案部门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工作应主动融入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 、“第四代无线通信”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同步构建与智慧城市协同统一的泛在网络,在信息基础条件较好的档案部门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建设,积极探索适应三网融合的档案工作模式。(2)推动档案云计算中心建设。根据档案部门实际智慧应用需求,整合档案工作网络、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建立档案云计算中心,构建档案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契合档案工作特点和需求的档案云计算关键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用于现代海量档案数据的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备份和开展利用等,向社会提供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安全稳定的档案云服务。(3)档案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应加强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档案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重点档案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档案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2014-X-48)、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机制创新研究”(2013SJD870003)、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项目“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jsgdz2013-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5(6):277~285.

[2][6]陈慧瑛.智慧档案 数字先行[J].浙江档案.2013(12):14~15.

[3]吴加琪.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应急联动机制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3(10):7~10.

[4]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100~102.

[5]鲁冰莹.聚焦:“智慧档案”建设的前瞻构想[J].浙江档案.2014(3):14~17.

第3篇

1.1事实(Facts)

作为整个信息链的起点,事实就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感观/逻辑)中的原始映像[1]。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2]。事实也是人类知识的起源,人类全部知识的最初信息基础就是事实。

1.2数据(Data)

通常认为,数据是对事物纯粹的、客观的记录,是原始的未经解读的数字、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计算机代码等[3]。而数据本身缺乏关联和目的性,但当数据结合一定的背景、规则、意义之后,就会形成信息。

1.3信息(Information)

作为整个信息链中的中心链环的信息,它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4知识(Knowledge)

知识来自于信息,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它比数据或信息更接近行动。知识必须经过学习或研究以及从信息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加工才能够获得[4]。

1.5情报(Intelligence)

情报是为实现主体某种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对有关的事实、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加工后得到的产物。情报既包含有信息的成分,也包含有知识的成分。从信息层面看,情报所包含的信息是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从知识层面看,情报是与知识的利用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情报是知识的子集。1.6智慧(Wisdom)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是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智慧是属于知识层面的,是人类大脑运用知识活动的产物———即运作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1.7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信息是有意义的事实和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情报是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运动着的知识,智慧是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Intelligence)智慧(Wisdom)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见图1[5]。

2医学信息学的相关概念

2.1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三种导向

2.1.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定义侧重于技术和工具,即通常强调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临床计算”、“医学中的计算机”、“医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认识比较常见[6]。

2.1.2以角色、任务或面向领域为导向定义侧重于组织内部信息人员的角色。例如,护理信息学、牙医信息学等通过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来定义。

2.1.3以概念为导向定义侧重于如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些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特定内涵。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是朝着形成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医学信息学定义方向发展的。

2.2中国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两种倾向

2.2.1基于字面拆分后的概念解析

第一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偏重于方法论层面。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确定医学信息学的范围是“医学”和“信息学”之交叉。前者指其应用领域,后者指其方法学。第二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onscience)———侧重于学科体系层面(即理论与技术方法统一的学科体系)。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医学信息”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的一门科学。

2.2.3基于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翻译与重组

此类定义大多为将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翻译成不同形式的汉语语言并且进行重组,与国外对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无太大区别。

3医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信息链

3.1“数据信息”链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当下全球大量的公共卫生信息、电子病历信息、用药信息、住院信息、图像信息、管理信息、基因信息、医学知识库信息以及实验室数据等构成了医疗卫生大数据[7]。随着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日益紧密的结合,大数据对卫生及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大数据在医疗行业可应用于临床、研发、公共卫生和创新商业模式等领域,在健康领域的终极应用是疾病诊断和预测性治疗。虽然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利用医疗大数据的同时,变革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各种措施,利用创新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大数据在医院行政管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卫生信息服务和疾病的控制预防中的作用和价值。

3.2“信息知识”链

这一环节主要关注医学知识库的建立。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它有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数字及声音等多种形式。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集合区别与联系[8]。知识库的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识工程领域,另一个是传统的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医学知识库,需要一支多学科人才的专业队伍,并且要能够适应数字化医疗向智慧化医疗的转变需要,构建大型的一站式通用智能医学知识库。建立知识库,要以本体为建设思路和方法,不仅要构建西医学科的知识库,更要构建中医学科知识库,且重视与“大数据”医疗的整合,更好地利用临床信息,将有用的信息知识化。

3.3“知识智慧”链

这一环节的着重点在于智慧医疗的实现。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医疗强调物联网的作用,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以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科学诊断以及公共卫生预防。而未来的智慧医疗将是以卫生信息化和信息共享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智能化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9]。智慧医疗包括了智慧医院、区域医疗、家庭自助健康监护等多种服务方式,它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智慧医疗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医疗产业链,并且使用户体会到更加智能化和协调化的医疗服务[10]。

4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学科体系的协同融合,加速了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MI)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BI)虽然产生背景不同,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之后,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边界趋于模糊,互相渗透和结合的趋势明显。其目的就是要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正是两者的协同融合加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Informatics,BMI)。可以预见的是,基于相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彼此交叉融合的研究内容,生物医学信息学一定是医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4.2学科研究向促进“转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信息链的研究视角下,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信息链中的要素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链环转化;其次,在医疗领域,医学信息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快速、可靠地转化为现实可用的临床解决方案。同时,医学信息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即转化医学信息学。转化医学信息学通常被认为是以转化医学中的相关信息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服务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11]。转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医学数据的组织与存储等。它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快基础研究变为临床应用,有力地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4.3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4.3.1个性化

个性化意味着卫生信息管理和卫生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的状态、需求乃至兴趣爱好来采集信息或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设想,在未来每个患者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健康中心。

4.3.2智能化

智能化意味着通过对既有信息的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利用获得的规律来处理新的信息,并给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4.4新技术支撑和引领着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许多崭新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远程医疗(Telemedicine):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移动医疗(MobileHealth):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利用物联网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管理。健康云(Healthcloud):以SaaS的方式向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的服务。医疗大数据(Medicalbigdata):大数据技术与医疗行业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医疗数据蕴含的信息与价值。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间更为直接便捷的联系。智慧医疗(Wisemedical):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的互动。

4.5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学信息学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学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标准设置滞后、系统规划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1亟需解决学科正名和专业名称规范化问题

医学信息学在国内的学科地位的确很尴尬,主要表现在国内的三大学科体系(目录),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中均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类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确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名称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医学信息教育在国内看似很火爆,其实是乱象丛生。此前教育部只批了中南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后面加括号注明“医学信息学方向”,然后对外宣称是医学信息学专业。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显然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宏观指导与调控力度,规范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首先,在学科及专业目录上设立独立的“医学信息学”,既不要让“医学信息学”依托(附)于其他学科/专业,也不需要在别的学科/专业后面的括号内出现“医学信息学”。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议将“医学信息学”纳入到“特设专业”中的“1010医学技术类”。其次,成立全国医学信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规范指导医学信息学的专业教育。再次,协调指导“医学信息”类的学术组织,整合医学信息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和研究队伍,指引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2加强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学科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且专业教材缺乏,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差别很大,体现不出学科的重要性和交叉复杂性。故要求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科的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好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参照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案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充实教学计划,扩宽教学范畴,使整个医学信息学的教育更加合理。4.5.3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没有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医学信息学地位不高,所以学科的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都面临难题,教材和师资的缺乏也导致了专业教育规范化和体系化不足。为此,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意义,推动专业教育向规范化和体系化迈进。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实现,只有通过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和对在岗人员进行进修培训,才能适应医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5结语

第4篇

一、背景

1、我国高校目前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物联网专业自2011年招生,已经历了近5年的发展,基于物联网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电子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各个院校基于以往沉淀的教学资源差异,对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系统设计不尽相同。部分院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但“如何把握专业共性基础和领域/区域特色的关系,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3]。

2、重庆物联网产业现状

重庆在新时期改革转型中把物联网作为新的增长极。到2014年底重庆已有220余家物联网企业。智能交通、智慧南岸APP、智慧小区、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商圈、智慧南滨等13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区内取得较为明显成效。据了解,以物联网、移动通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4]。

二、重庆工程学院物联网专业思考与改革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5]。

重庆正大软件集团旗下子公司涉及软件、互联网、通信设备工程等业务范围,在既往的“产教”模式下形成“五结合五支撑”合作办学模式。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做到“四融入一结合”的办学特色。

该模式结合物联网专业建设可实现如下:

1.校企共建生产基地

依托重庆正大软件集团产业,使用集团旗下公司已有场地建立生产基地,同时使用学校实楼场地为大规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生产基地,并依托重庆南岸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做强做大。

2.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

基于集团产业背景,在原有的专家委员会基础上,大量走访本土物联网企业,引入行业,学术界物联网专家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学院办学,并协调企业用人以及对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科研支撑。通过企业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共同开发培养体系:

3.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采用“哑铃”模式的公司员工与学校教师流动模式,积极提供相关制度保障,通过“双师制”“导师制”的实施,建立起两方面人员的内部驱动力。促进人力资源整合,真正实现师资的多元化,构建“素质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

4.校企共育创新人才

从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融合,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专业教学与企业案例,专业实训与实际项目,以及专业实习与企业岗位的融合,物联网专业学生进入校园随着学习不断的深入,不断的耳濡目染企业文化,不断的融入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行业讲座,与相关专业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对学生行业的创新力塑造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通过专业建设不断的改革,物联网专业学生必定能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第5篇

仅靠传统的发展模式,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需要新的更智慧的方式来驱动成长。3月16日,以“科技创新,成就智慧的成长”为主题的“IBM论坛2012”在北京召开。海航集团执行副总裁黄,首钢总公司总经济师毛武,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携程旅行网联合创始人、现任首席执行官范敏,远东集团副总裁卞华舵,阿特斯太阳能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总裁瞿晓铧分享了他们对智慧增长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新纪元,IBM将通过与客户的深度协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积累的最佳实践,成为客户智慧成长的支柱型伙伴。钱大群指出实现智慧增长的三大要素:拥抱新科技、展现创新领导力、培养和重塑新人才。

信息技术新纪元到来

信息技术进入新的纪元――这一观点来自于IBM三年多来“智慧的地球”的相关实践。在这信息技术新纪元中,唱主角的包括业务分析洞察、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商务、移动互联网等。这些技术将为企业实现智慧的成长提供关键能力,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解决更复杂的,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因而必将带动经济的增长。

信息技术新纪元的关键就是数据。大数据+业务分析洞察为各行各业创造新的成长机遇。大数据中包含大量业务知识和规律,一旦洞察这些知识和规律,就可以总结知识,把握规律,预估趋势,并且提出建议,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估与优化技术。“一旦大数据中的智慧被发掘出来,数据将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将成为最具价值的资源,也将成为在一切行业的竞争当中区别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钱大群指出。

早在2009年,IBM就推出了BAO(业务分析与优化)战略,这一战略本身也成为IBM华尔街路线图的四个增长点之一――IBM将BAO、智慧地球、新兴市场和云计算设定为支撑自身业务高速增长的增长点。很明显,IBM很早就敏锐地看准了数据带来的商业价值,并且做出了前瞻性的投资,比如收购Cognos、SPSS、Netezza等,进一步补充已有产品线。

要支持大数据的分析、预估和优化,就需要有新的计算模式。新一代的信息系统,将从以过程为中心的计算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具有自学习能力的认知计算。它不需要人来告诉它怎样做,而是可以根据积累的业务经验和知识,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系统,就有可能解决以前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就具有自学习能力,是学习型计算方式的开始。

云计算对商业模式、行业模式、区域经济的变革能力已被广泛认知。云计算对IT资源使用和运营的方式进行颠覆式的创新,成为以数据为中心、具有自学习能力的认知计算的新一代信息系统的基石。IBM是全球云计算领域的领导厂商之一,是企业级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服务与技术提供商。凭借在云计算领域的领导力和对行业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IBM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与企业推动云计算落地的重要合作者。

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互为因果

1968年,IBM的Robert Dennard博士发明了DRAM内存,这一发明紧接着就为IBM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业务。然而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IBM院士、IBM技术创新全球副总裁Bernard S. Meyerson博士指出,如今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不光来自硬件的进步,更来自系统和软件的全方位创新。

IBM副总裁、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及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认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创新会走出实验室。未来的创新,将不能只在实验室独立研发,而是要走向市场,走向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场景,走向问题的发生处,通过跨行业的开放融合,以及系统整合的方式来实现创新,信息科技的突破性变化将集中在如何与其他行业实现更深度的整合上。

始终坚持“超越任何具体产品和技术”的理念是IBM成功跨越百年的秘诀。IBM的战略就是打包技术供企业使用,不管具体的技术如何更迭。现在,IBM的创新与行业应用联系得更为密切。几天前,花旗银行宣布与IBM共同探索IBM超级计算机Watson技术可能的用途。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金融业务负责人Likhit Wagle介绍说,花旗将研究使用 IBM Watson 深度内容分析和基于循证的学习功能来提高客户交互水平,改进并简化客户银行业务体验。

在IBM看来,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互为因果。技术的创新来自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新一代信息技术更给各行业带来重大机遇。

在传统行业,新科技将创造新的价值。例如在钢铁行业,创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详细收集整条生产线的实时数据,甚至在15分钟内,优化未来90天的生产计划,使每吨钢可以产生相当于32美元的附加价值。

在新兴行业,智慧的商务可以深刻地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市场营销、销售、运营、供应链完全打通、整合,开拓新市场,根据客户反映实时调整营销方案,实时了解采购者行为,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预估仓储、供应链及销售,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前台及后台系统的大变革,而首席市场官(CMO)的角色将随之改变。

在支持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面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估和优化技术,使政府能够系统化地进行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虽然目前只是刚刚开始得到推广,但是已经展示了巨大的潜力。里约热内卢的城市整合管理系统可谓“全球各大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的未来样板”。在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也正在通过IBM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实现交通系统中央指挥中心,利用公交车调度系统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云计算正被应用到民生建设的关键领域。中国地域广阔,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通过资源优化分配让每个地区的每个人都能享受较好的社会保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云计算技术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贵州移动云平台项目的成功上线,让贵州农民凭借一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就可以实现在线补偿结算,实现了农民看病开药报销的一站式流程,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领导力推动智慧的成长

钱大群指出,要把握机会,实现智慧的成长,关键在于创新的领导力和人才。创新的领导力包括注重数据分析与洞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协作精神。

“前30年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模式,在未来10年未必可行。带领企业从创业期向成长期过度的中国企业家,现阶段亟需提升自己创新持久的跨行业领导力,才能在多变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跃升为行业领导者。”IBM副总裁、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总经理于雪莉表示,IBM自身也经历了领导力体系的不断进化,从“对客户的洞察”到“与客户长期战略合作”,再到“做客户的成功伙伴”。

今天中国的企业需要实现智慧的成长,人才是最大的短板之一。信息技术的新纪元到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估与优化将在企业转型发展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领导力的重新分配,CMO掌握海量的市场数据,如果能够从中洞悉和预估市场趋势,那么将成为企业中极其重要的决策者。

“现在,中国正处在信息科技产业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窗口期,如果能够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化机遇为成就,引导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消除行业间的壁垒,鼓励跨行业的合作和创新,鼓励企业家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并加强人才培养,中国企业就有可能,把握住这一机遇,从而引领智慧的成长。”钱大群说。

总编观察

IBM为我们勾勒“智慧经济”发展道路

近两年,众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正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智能化”阶段,而业界有这样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

2008年末,IBM创造性地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为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了一个愿景。短短几年的时间,除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广泛认可外,“智慧地球”已经开始从概念普及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

在“智慧地球”理念普及,以及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IBM一直扮演着行业引领者的角色,这不仅因为它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更重要的是,IBM在抛出理念的同时,已经为践行这一理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物联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核心技术+应用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相比传感器、组网等技术,最能体现智能化要求的要属“认知”技术,把搜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智能化”的重要标志。而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方面,IBM一直是行业的领导者之一。从应用层面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庭等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在这些应用层面, IBM已经储备了一系列成熟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多领域有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IBM不仅是“智慧地球”概念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智慧技术和应用的引领者。

3月16日召开的IBM论坛,以“智慧的成长”为主题,向公众展示了IBM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个人感觉,IBM的新理念与以往有些不同,IBM已经不单单是“智慧地球”概念的倡导者和“智慧技术”的引领者,IBM正在为我们勾勒一条适用于城市、企业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智慧经济”的发展之路。

之所以提出“智慧经济”的概念,是因为IBM所勾勒的智慧的发展道路与城市和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突破城市发展瓶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资源和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相对短缺、政府服务力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智慧技术”在交通、医疗、物流、环保、食品安全、城市应急、人口管理、水资源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使得各种城市资源被更好的管理和利用,使得城市资源、公共设施及政府的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延展,相应的,城市持续发展的潜力也随之提升。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人才型经济增长。在论坛上,IBM提出了“人才型经济增长”的概念,这一概念和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念相呼应。智慧城市建设会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城市持续吸引高端人才起到带动作用,这也就为城市的人才型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人才型经济是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经济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再次、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结合后,会产生一些令人惊艳的效果。例如,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个性化医疗,可以节约30%~70%的医疗成本。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综上所述,在“智慧地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企业在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 “智能化”手段来推动城市和企业发展的模式,我把它称为“智慧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发展“智慧经济”将成为未来城市、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6篇

此次年会还邀请产、学、研、用各领域的代表千余人参加,借此契机完成思想的汇集和碰撞,共同探讨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下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和快速进步,企业应该如何稳中蓄势,促进信息消费,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把握战略机遇,强化信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和巨大影响,合力打造产业经济升级版。

技术发展推动信息消费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宽带中国、智能终端、智慧城市、行业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

在宽带中国方面,国家正在加大投入,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随着4G牌照的下发,三大运营商将会铆足劲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方便、快速的移动宽带而努力。

在智慧城市方面,通过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电网等建设,预计到2015年智慧城市将带来2000亿元的经济增量。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卢朝霞表示:“根据国家广覆盖强基层的想法,通过公共卫生的这一部分管理和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的大目标相结合,在每一个城市当中我们在推广健康城市计划,这个计划是把所有的健康下乡,健康强基层,把自助的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布置到我们村、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实现多级医疗联网,把高端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最基层,把过去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问题,通过这种技术,通过这种信息消费,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信息技术供给看,云计算给我们提供的将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它正在改变传统的计算方式和传统的计算机配置方式,可以使我们利用信息、获取信息,像用电、用水一样便捷、高效、安全。

从信息技术应用来看,大数据正成为新生产力。大数据将所有的数据类型包括在其中,有遥感遥测、音视频,还包括了摄像、感知技术等。大数据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洞察力和更高的效率,从人机交互技术看,智能语音和穿戴技术蓬勃兴起。

在智能终端方面,政府最近围绕信息消费,出台了32号文,明确提出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探索向移动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了大规模采购。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智能终端的平台,第三方围绕着位置服务,开展了一些跟世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运营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2011年有了爆发式增长,增长率达到90%。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不断丰富带来了消费方式的转变,进而推动了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对很多产业的影响非常大,有一些是转型,更多的是颠覆。

信息消费

引导产业创新

目前,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这个概念里面既包含了对我国过去经济发展成就的肯定,也包含了对未来经济发展巨大潜力的自信,以及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表示,信息消费是基于信息技术形成的一个新的模式,它更重要的是模式的创新。

信息消费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信息消费有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就好比我们去商场,可能会去固定的地方,而且很多商场24小时都开门。市场的空间非常广阔,表现在涉及范围非常广,特别是随着两化融合不断的深化,信息IT技术可以说渗透到各行各业,让信息消费整个涵盖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张,而且产业链非常长。第二个特征是,产业模式更新非常快,不断的涌现出新的市场,新的业态,让整个信息市场持续保持一个非常好的活力。第三,独特的争议效果,这是信息消费和其他的消费比较大的区别。信息消费的产业链当中,很多市场、产业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是非常紧密、互相促进的。但是它们之间耦合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取舍的问题。第四,信息消费的传染性特别强。所以信息消费是非常绿色的,也非常环保,对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改造有重大的意义。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IT领域是创新速度非常快的,不断涌现出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这些技术和我们传统行业进行结合,就形成了很多新业态和新市场。

尤其在IT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大,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造业服务化。现在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非常的明显。第二,传统服务的网络化。截止到今年五六月份即时通讯用户达到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8亿。所有这些都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第三,信息服务的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IT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用户体验。

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

在信息消费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数据的应用,带来网络社交、跨平台移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阅读等信息消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也滋生了病毒泛滥、黑客猖獗、信息泄密、网页篡改等各种信息安全事故。

8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基础”、“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等信息消费环境安全方面的要求。信息消费环境的安全可控无疑是促进信息消费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说:“加强行业规范,完善信息消费软环境,按照三中全会要求,政府最重要的是对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提出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从战略规划标准政策的角度层面,来营造好产业发展环境。”

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钟博表示,中国现在的信息安全产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其实也是一个机遇。我们要有相应的对策和策略。我们在做对策和策略前要想清楚我们当前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第7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55-02

1 专业建设背景

1.1 行业发展状况

1)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互联网普及率均超^全球平均水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特别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随着公共区域无线Wi-Fi的开放,城市居民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接入无线网络的比例高达91.8%,在线教育已成多数家庭的选择,网络医疗、智能交通在很多城市得到普遍应用,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民生改善。2015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多种新型服务蓬勃发展,不断催生新应用和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宜昌市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

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2015宜昌市互联网发展报告》所公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宜昌光纤接入用户达到93万户,8M以上的用户占比超过30%,3G、4G基站已接近1万个,其中4G基站超过2000个,用户达到了约134万。

作为宜昌市十大千亿产业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宜昌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宜昌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5.15亿元,同比增长11.2。

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宜昌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3年,宜昌市经住建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2104年1月28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提出通过3至5年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的智慧之都。

在《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2015年12月15日,全市“智慧宜昌”建设工作会议在城区召开,部署“十三五”期间的宜昌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将依托在宜高校、园区和企业,在智能网络,云服务、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四大工程上取得突破。

目前,宜昌居于互联网的智慧应用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住建部、科技部、中央党校把宜昌确定为全国首批6个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1.2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2015年12月,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到我院进行就业工作专题调研和创业就业指导,指出宜昌市目前对网络专业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电子政务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二是企业电子商务需求量猛增。根据宜昌市人社局提供的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资料,结合我们对相关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宜昌市2015年网络专业人才需求如下表:

2 专业建设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突出职业教育应用型、职业性等特点,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双主体”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化课程、生产性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

1)形成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融合、虚拟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融合、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模式。

一是将课程标准与企业认证、行业标准相融合。采用与知名网络企业合作,采取课程置换的办法,将思科、华为等多个认证的课程全方位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时将企业技术更新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使整个课程体系能保持先进性和代表性,学生学完相应课程后直接参加企业认证。

二是虚拟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的融合。在教学中引入思科、H3C、微软的仿真系统,实现实践教学先仿真、后实境,线上仿真线下实操,提高课堂效率和实践教学效果。

三是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的融合。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主动将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在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改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助教。

2)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达到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性,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同时对现有教师也要采取到高校进修学习、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大力培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3)进行“双主体”合作办学机制探索,实现校企协作育人

深化校企合作,从传统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方式深化为订单班、企中校、校中厂等多种联合办法方式。构建“双主体”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4)积极融入、对接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一方面成立企业专家主导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使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把握方向。按照这些企业在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才需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满足岗位要求、体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正确考核和评价学生,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专业老师也通过企业平台积极参与到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项目规划、技术研发、项目实施中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工作,为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正逐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

应全面推行“做中学、做中教”,探索并实施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造并实施,创建在线课堂。

参考文献:

第8篇

1.1智慧企业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管理创新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IT技术概念[1]。如果把IT从另一角度来阐释,I———Intelligence(智能),T———Thought(思想),即可认为IT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智慧化。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主题是《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自此,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企业等智慧名词竞相诞生。事实上,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等先进理念的普及,智慧企业建设议题已逐步提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1.2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那些处于价值链的关键节点,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能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互动化、融合化,着重强调企业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3智慧企业的内涵

1)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中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雇员等所有人员在内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人员自身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其外在表现为企业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业绩水平。对于职位层级不同的企业人员,由于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其相应的智力化水平也往往有较大差别。

2)企业硬件的数字化。在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基础上,企业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研发系统、营销系统等均具有数字化特征。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其基础建设包括设备硬件、软件、联机网络和电缆、光纤、电信网以及生产流水线、自动办公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等,逐步走向了数字化、标准化[2]。

3)企业管理的即时性。管理的即时性表现为企业由传统的静态管理走向了动态管理、在线管理。它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对企业全天候、全空间的管控。由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保存和有效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

4)企业创新的智能性。创新的智能性表现在企业的创新活动或创新成果凸显信息化、数字化的特色,创新的目的在于加强本企业的智慧化运作和管理。企业不断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并运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通过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管理升级和文化建设等具体创新手段,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和效率,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2.1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大型企业的智慧化建设

自从2010年9月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和《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企业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宁波市在“第三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比中,获评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4位,同时,宁波还跻身“2012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城市”,位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5。调查发现,随着一批物联网、互联网、软件信息、云计算等项目的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绝对规模与企业规模基本相适应,百人计算机拥有量7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服务器数量8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交换机台数10台,85%企业介入了互联网接入,50%多的企业建设了内部网,40%左右的企业已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约占30%。以镇海炼化公司为例,该企业被确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也是全国“两化融合”8家示范企业之中唯一的一家石化企业。从智慧企业建设格局来看,宁波国企、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投入热情高,占据全市智慧企业投入的80%以上。这也说明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还不均衡,需要进一步释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更多企业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2.2智慧产业的打造,带动了中型企业的智慧化发展

近两年,宁波着力在物流、交通、医疗、港口、市政等领域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一批智慧产业初具规模。如:占地面积约14.67公顷、建筑面积35万m2,总投资约30亿元的宁波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总额将达5亿美元。2012年,全市9个行业选择100余家节点企业,建设追溯节点,实现肉菜流通的全面可追溯。杭州湾新区完成了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实施方案,新区正在推进一批已引进的智慧家电、智慧交通设备、智慧网络配套设备、智能健康医疗等智慧产业项目落地。其中物联网传感器项目推进顺利,嘉莱光子已开始生产工业低频激光器,其相关配套与应用项目相继引进后,将形成激光感知产业园。上海奇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盛光集团合作投资了年产1500万只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投资总额达10亿元。宁波2012年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78.2亿元,同比增长33%;新登记软件产品636件,新认定企业42家。软件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软件服务收入43.5亿元。智慧产业的打造,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到两化改造的阵列,带动了智慧企业的发展。如: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宁波第二百货商店、宁波中通物流公司、宁波银行等企业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对原有应用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融合了现代多项高新技术的成果,实现系统综合集成,建成了智能化企业运营或操作系统,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

2.3总揽智慧企业建设的全局,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企业系统性智慧化程度方面尚不高,标杆性智慧企业还缺乏,2/3以上的企业对智慧化建设缺乏战略性思考,很多企业决策者对于智慧化建设项目投入持保留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项目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甚至裹足不前。在智慧人才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12月底,宁波市尽管呈现了各类智慧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带动其他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的业绩,但通过对经济、产业、行业形势的前瞻性研究,宁波智慧企业人才供给还相当缺乏,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智慧企业的建设比较注重实践技能,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通信、电子、物联网、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但是毕业生仅凭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尚不能胜任工作,导致专业就业率偏低,毕业生转往其他领域就业,更加大了智慧人才的缺口。另外,宁波很多企业一线员工信息化操作水平和专业资格持证率处于较低水平的状况也应亟待改善。

3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内容

3.1以智慧城市为依托,绘制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

根据《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结合其中的“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工程”、“智慧企业总部示范项目”、“智慧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和“‘两化’融合项目”,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绘制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企业建设的无缝对接。宏观上,宁波智慧企业的建设要与宁波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相匹配;微观上,智慧企业建设要考虑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特点与发展状况。结合宏微观两个方面规划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与提升路径,保证支撑宁波经济的企业能跟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根据宁波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切忌一步到位,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要从试点的单向应用逐步扩散到集成的综合应用。

3.2以信息化为基础,确立智慧企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信息化是智慧化的坚实基础,智慧化的建设必须以行业信息化的扎实推进为先导,需要分行业、分重点不断深入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在工业企业,重点推广高级排产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智慧化;在商业企业,提高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多种包装计量管理、信用额度管理、商品价格促销管理、销货管理、销售分析的智慧化水平;在物流企业,自动对物流过程进行动态、及时、准确的监控、跟踪、反馈、提醒、报警等管理,确保货物高效、安全运送,通过应用SCM、CRM,实现流通过程智能化,确保将顾客所需的合适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准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确定的数量(RightQuantity)、上乘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最佳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在金融、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加强对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的挖掘,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发展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场信息的感知与预测技术,提升营销与服务管理的智慧化水平[4]。通过信息化明确企业人员智慧化、硬件数字化、管理即时化、创新智能化四个层面的关键建设要素。

3.3以项目为载体,细化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模块

一是设立智慧企业基础研发项目。由市相关部门牵头,在企业和高校中重大智慧企业建设项目征题,对选题进行评审把关后,出去,由企业和高校联合申报,通过竞争获得项目。在技术层面,设立一批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感应器等技术提高生产与服务过程中流程智能化程度的重大项目;在经营管理层面,资助一批能提升企业柔性管理水平、即时管理能力与创新管理智能化水平的软科学项目;二是设立智慧企业转型升级改造项目。企业根据自身技改需求自发申请,提出智慧企业技术改造方案和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最终目标中必须要在智慧企业评价指标级别上有较大提升。由市相关部门审批,通过技改项目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引导和帮助企业实现智慧化,通过验收后方可结项。

3.4以人才为核心,打造智慧企业建设的智力支撑

一是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掌握核心技术、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智慧化建设技术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等;二是推进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通过企业与本科院校、职高院校、宁波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外联所等单位的联合,建立智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智慧企业中高级职业技工、智慧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业家和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重点加强对智慧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对智慧企业建设的认知。

4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步骤

4.1培育智慧龙头企业

从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中选拔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信息化基础好的龙头企业,打造智慧化建设的示范企业。通过项目推动和经费支持,集中力量研发技术符合要求、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较低、性能较高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一阶段重心放在大型示范龙头企业智慧化的建设上,资源与政策着重向该类企业倾斜。加强责任落实,督促龙头企业切实负起责任,作好表率带头作用,坚持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全程负责智慧企业项目的建设。要求龙头企业注重整合资源,加强上下联动,明确责任主体,严格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4.2打造智慧中小企业

一是总结企业“两化融合”以及智慧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炼智慧化建设的标准,完善智慧化建设的体系,优化智慧化建设的路径;二是依据宁波各行业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规范体系;三是这一阶段的配套经费与项目要向中小企业转移,制定的政策和保障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四是加大智慧企业建设宣传与推广,通过多种途径、滚动向企业宣讲,让企业了解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主动利用政策积极开展智慧企业建设;定期聘请相关专家为中小企业相关人员讲解智慧企业建设的最新进展与世界动态,扩大企业视野,使企业了解智慧化的新优势,帮助企业构建智慧化战略;组织宁波或者国内其他智慧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中小企业传授智慧化的成功经验。

4.3形成智慧企业群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基本达到龙头企业智慧度4A级以上,中等企业智慧度3A级以上,小企业智慧度2A级以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宁波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鼓励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实现信息对接和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体化的智慧企业运作平台。实现企业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中的智慧化大型应用集成能力。在人员的智力化水平、企业硬件的数字化水平、企业管理的即时性水平、企业创新的智能性水平方面,加强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制定,为宁波本地和其他地区建设智慧企业提供先进经验和技术输出。

5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5.1组织保障: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各行业信息化基础好企业,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跟进世界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攻克该行业企业智慧化技术的难题。积极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企业等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企业建设的上游、中游、下游输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

5.2资金保障:开辟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经费渠道

一是财政出资设立智慧企业建设基金,设置智慧企业建设配套补贴和税收返回,鼓励企业加大智慧化建设的投入,激励企业多出智慧化建设的成果。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硬创新”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智慧化技术与改造项目视取得成果的大小给予相应奖励;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与智慧化建设企业、专业运营商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对重大智慧企业应用示范项目,由市或县(市)区智慧城市建设专项扶持基金给予开发投资主体定期限、定额度的财政贴息;三是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为宁波企业在浙江省、长三角及更大区域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服务,为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多元的信贷金融支持。

5.3机制保障:创新多层次的智慧企业评估考核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部门的指挥考核机制,根据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智慧企业建设情况;二是建立行业协会的组织监管机制,通过行业协会的评比、激励,不断推动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积极性与科学性;三是建立跨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地位,大力促进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智慧化建设,以带动提升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智慧化建设水平。

5.4法律保障:健全智慧企业建设的法规和标准

第9篇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影响显著

1月份,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份,住建部又公布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103个城市(区、县、镇)入选,其中有市、区83个,县、镇20个。10月份,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在全国20座城市中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在此之前,宁波、扬州和常州分别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选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武汉、深圳被科技部选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目前,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数量已经超过200个,这些智慧城市试点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正成为产业链各方争抢的金矿,预计“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超过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建设范围不断扩大。IT企业、电信运营商、IDC企业等构成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主力阵营。神州数码、万达信息、东软等公司推出了面向城市具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运营方式与城市管理者实现了共赢。浪潮、曙光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在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云计算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依托数据中心,开始向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转型。在企业的助力下,部分地区已经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光网城市、无线宽带、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重点,交通、城管、医疗、社区服务、能源等领域的智慧化成为应用建设重点,大型企业创新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智慧化应用与智慧产业良性互动,逐渐走向融合。

智慧城市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趋向完善。国家大力扶持、统筹推进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信息化发展规划》等系列相关规划,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住建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并完成两批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评选工作,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部等八部委编制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报国务院,以期统筹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优化的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作为未来我国重要的战略方向,推进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赛迪设计分析,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将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融合加强 即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垂直领域建设的信息系统和业务应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物联网应用将逐渐渗入到城市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应用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增长,云计算则为这些海量的、多样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的支撑平台。而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与优化结果,又基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反馈给用户,或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反馈或交叉反馈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社会化网络等应用中,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并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智慧城市产业资源也会不断加速融合。作为一个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智慧城市的产业环节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随着信息技术之间及与其他技术的互相整合、渗透,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单项服务逐步向综合方向发展,促使内容与网络、产品与服务、软件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和深化。

运营创新 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和持续优化,运营是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影响产业繁荣的关键,随着不断的深入探索,未来必将创新出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城市主体的需求,未来将出现更多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应用的增值服务,逐步推动产业价值链和组织形态不断变革,催生更多产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如云计算将IT资源及信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二是产业链体系重构,对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运营将具备“平台化”的特征,真正有“用”的应用方案提供固然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在地域范围内建立并运营整合内容和服务的平台,统一提供通信、政务咨询、就业服务、缴费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服务模式和重要赢利点。

成长加速 随着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4G牌照发放、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及信息消费试点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深入发展,智慧城市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产品不断取得突破,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带动下,内陆城市也将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吸引大量投资者和企业加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成长加速期。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不断向上延伸,从市级的研究和实践向省级延伸,更多的从全省统筹的角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这将有助于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标准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城市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向下延伸,区县级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被纳入到所属市级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范围之内,建设和应用更加精细化,信息化手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的作用将不断提升。

相关链接

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技术名词,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

1、“智慧城市”依靠“大数据”得以实现

到了云计算时代,可能就是几十TB规模才是大数据。当今因为进入了这个时代阶段,因为信息数量大,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大数据。在云计算时代,之所以提及大数据,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把数据看作资产对待,希望利用大数据来创建更多新的业务,通过新的业务产生新的价值。

第10篇

“互联网+”落地一年,跑个分?

“跑个分先,”这是IT圈做产品评测时经常会使用的方法,就是将产品性能量化为分数,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其产品性能一那么,在“互联网+”落地一年多之后,也不妨来“量化”一下成绩单。

6月16日,“中国‘互联网+’峰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政商精英齐聚,交流了“互联网+”在政务民生和各个行业等方面全国各地的发展情况一与此同时,腾讯研究院与京东、滴滴出行、携程等还共同了《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的落地情况一这一指数的无疑是为各地方,各个领域的“互联网+”进展情况“跑了个分”,

报告显示:在2016中国“互联网+”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分列前五位,而在全国参与调查的351个城市中,“互联网+”十大标杆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和福州,它们成为各地“互联网+”持续落地的参照范本。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互联网+”指数的计算指标主要有互联网发展基础、产业、创新创业、智慧城市四大板块,涵盖了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十大行业,可以非常精准、直观地反映出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351个城市的落地情况。据了解,这份中国“互联网+”旨数的数据来源包括腾讯、京东、滴滴出行、新美大、携程、58、艺龙等众多合作伙伴的万亿量级单位的大数据,数据总量超过70PB,相当于800个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容量。

作为“互联网+”指数的冠军城市――北京占据了“互联网+基础”“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创业创新”三个板块的第一名一比如,北京的“互联网+交通服务”应用领先全国,仅小客车摇号查询就累计使用超700万次,而教育培训方面的APP上线量也排名第一,超过其后10个城市的总和,而深圳作为智慧城市分榜单的榜首,其智慧城市人口渗透率为全国最高,总榜排名第四的上海在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业创新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如独具本地特色的图书借阅服务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一

郭凯天表示,“互联网+”指数的物理意义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国数字GDP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其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投射到数字中国的生产生活总值,“互联网+”指数可以描绘出一张虚拟的中国数字经济地图,它能直观反映2015年从农业工业到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电商、金融服务、生活020等几乎所有主要行业在移动端的数据产出和表现,“‘互联网+’指数可以视为是,数字GDP,(Gross Dig-ital Product),未来,这份,数字GDP,将可能成为反映地区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郭凯天说。

鸿沟拉大,还是弯道超车?

目前来看,“互联网+”指数与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甚至呈现强正相关关系,比如,“互联网+”指数高度集中于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其中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上海,“互联网+”指数之和为35.5,这意味着这三个省市就占去整个数字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原本产业基础发展就十分不均衡的背景下,“互联网+”之后,会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数字GDP”能够跑赢实体GDP,能否帮助传统经济弱势的城市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腾讯研究院产业与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刚告诉记者,在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数分和产业指数分两个维度上,确实跟实体GDP的分布呈现正相关一但是,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要比一线城市快30%~40%。

而在创新创业指数分和智慧城市指数分两个维度上,则有很多城市带来“惊喜”,李刚表示,在这次指数的编制过程中,中西部城市出现了很多亮点一在“互联网+双创”方面,重庆排进全国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镇都排进“互联网+双创”前20,细分行业中的黑马更多,在零售行业中,银川零售指数排名领先统计局社会零售销售总额排名100个位次;信阳的医疗指数排名领先实体医疗行业排名195个位次;渭南在教育指数排名领先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出的实体教育排名110个位次。

许多城市的“互联网+”相对发展速度跑赢了实体GDP,这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优秀的智慧城市建设,使其跻身“互联网+智慧城市”指数榜单第13名,从而带动其整体“互联网+”指数位列全国60强,像德阳这样市场基础较为薄弱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为移动支付、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网络约车等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从而为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提供新动能。

“移动互联时代,数字鸿沟到底是在拉大还是在缩小,是一个差异化发展的问题,”腾讯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腾讯研究院执行院长司晓博士告诉记者,他举例说,打车软件确实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叫不到车,在这里数字鸿沟的确在拉大;但是,从社会总成本角度却是缩小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门槛技术门槛成本门槛都是下降的,几百元就可以买一部智能手机,几岁的小孩子都可以学会操作,过去无法被互联网服务的人群,或生活在特别不发达地区的人群,现在就可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行业大佬描绘“互联网+”未来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CEO马化腾

如果把互联网当作一个能源来看的话,互联网不是一个无关的新经济新领域,而是一个与你息息相关的你必须去拥抱否则就会落伍的领域,“互联网+”最终极的目标就是没有互联网企业,所有企业都是传统企业,但是他们都互联网化了。

在过去一年,在“互联网+”信息能源的巨大赋能下,通信金融零售020交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积极变化,如,电信行业已经逐步实现话音短信向数据消费的商业模式的转换,与“互联网+”的融合消弭了曾经的摩擦。

同时,确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互联网+通信”“互联网+金融”……曾经遭遇过激烈的争论,而“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正在各方角力,在“互联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是监管的问题。“互联网+”带来的业态的变化会对传统业态产生很大的冲击,比如网络约车领域,现在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匹配,还需要更多的适配调整。

美团大众点评CEO王兴

“互联网+”的“+”代表着连接,连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终会让传统行业出现分化,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大大加速了这种行业分化,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很强大的风口,可以帮助商家更好地连接用户。

不管怎么样变,“互联网+”到底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整个“互联网+”就是要保证企业把自己的主业通过互联网来做好――不管手机App速度多么高,还要菜好吃才是关键,我们不会去开餐厅和酒店,但是我们希望跟最好的餐厅最好的电影院最好的酒店合作,他们就可以少操心互联网的事情,我们可以服务于它,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把主业做好。

当前“互联网+”还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同行间展开降价等竞争,无论对公司还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合作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深入“互联网+”务创新上。

58集团CEO 姚劲波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在整体经济中占比还不到50%,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去追赶欧美的话难度极大,但是通过“互联网+”,弯道超车的良机就出现了。

第11篇

2015年12月10日,对张颂奇和所有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天,浙医二院院长、心血管专家王建安通过张颂奇负责的乌镇互联网医院项目,对当地患者黄女士进行了“网上问诊”,随后开出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以来首张“在线处方”,处方上的心血管药物将通过第三方药企配送到黄女士的家中。

第一张“在线处方”的消息引爆互联网医疗行业,有乐观人士认为,在线处方作为互联网医疗的“最后一道坎”,如果打通,那么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医嘱、在线处方、以及药品电商配送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实现在线诊疗的全流程应用。

乌镇的尝试

在2014年之前,乌镇的身份更多的是烟雨画巷,粉墙黛瓦的江南小镇。改变始于2014年在乌镇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个充满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小镇邂逅互联网,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化身“东方达沃斯”,千年古镇开始散发出现代气息。

自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乌镇以来,互联网创业的影子在水乡处处可见,“智慧小镇”的色彩愈加突出。在乌镇,全域实现免费WiFi, “互联网茶吧”、“互联网金融咖啡”、“智慧养老”、“智慧出行”成为乌镇的别样风景。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各种尝试,“乌镇互联网医院”即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互联网+”战略无疑给各行业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伴随着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及老龄化趋势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爆发期。根据2015年9月份艾瑞的《2015中国在线医疗行业研究报告》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在线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为1.6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为108.8亿元,201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170亿元,市场规模呈指数增长态势,市场发展迅速。在线挂号、在线问诊以及在线售药都成为各路资本布局的重中之重,其中微医集团前身挂号网在2015年9月份获得近4亿美元融资成为2015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融资最多的公司,而他们正是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技术支持和平台运营商。

据了解,微医集团成立于2010年,前身为挂号网,最初提供在线挂号服务,并逐渐将业务扩展至在线问诊等,在2015年完成4亿美元融资后更名为微医集团,并整合旗下资源向“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与互联网界的“凯撒医疗集团”进军。

微医集团乌镇项目负责人张颂奇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微医集团致力于以信息技术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变革,经过5年的发展,微医集团旗下目前形成了三项主流业务,也是微医集团发展历经的三个主要阶段:PC端产品“挂号网”、移动端产品“微医”和“互联网医院”,即乌镇互联网医院。

事实上,乌镇互联网医院是微医集团和当地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前者提供资源和技术、运营支持,后者则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张颂奇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建立在微医集团的各项优势之上,借助微医集团目前在全国连接的医院数量(1900多家)、医生数量(19万多)、服务患者量(5年累计接近5亿人次)和线上的医生协作组织“微医团队”(5000多组),同时还借助微医集团的技术开发和运营优势,设立了乌镇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未来将成为互联网分级诊疗的经典模式。乌镇互联网医院在技术、资源、运营等方面有序共享,与挂号网目前业务一道,共同服务于医患和医、药、险等产业要素的连接。

乌镇互联网医院挂牌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业内人士甚至认为获得了很大的“特权”。比如乌镇互联网医院允许医生以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方式注册,并在桐乡市卫计委进行注册备案,在线处方、在线医保支付等功能的实现也和政策绿灯不无关系,乌镇互联网医院已从公立医院脱身,并获得自主定价权,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张颂奇也承认,乌镇互联网医院相对而言仍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政策突破的背景在于乌镇作为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是其依赖的政策红利。

“在线处方”的猜想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自2015年12月10日全国首张在线处方开出后,乌镇互联网医院在线复诊、会诊已经进入常态运营,目前每日的在线问诊量达到2500次左右,但具体每日处方量尚未统计。张颂奇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指标聚焦于在线服务量,是否每次问诊都会产生处方行为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决定,并非所有在线问诊都需要处方。”

但无论如何,首张在线处方的诞生已经给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尤其对于网售处方药解禁。2014年5月份,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的重大利好,但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并没有具体的政策落地,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在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和在线售药之间,还隔着一纸网售处方药禁令,所以此次“在线处方”的出现引起业内的轰动。

诸多互联网医疗行业从业人士认为,“在线处方”的诞生具有代表意义,可能倒逼医疗市场的开放以及处方药解禁。

然而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在线处方”的诞生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但是极其有限,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不可能离开医疗机构,这不止涉及到专业性、责任划分,还涉及风险承担等问题。如果开具电子处方的人不是医院的在职人员,根本不可能被认可。如一个从医疗机构离职的医生是根本不具备资质开具电子处方,所以,本就不存在什么远程诊疗‘C2C’行为。

虽然对于处方药解禁并无太大实质性意义,但是互联网医院的的出现和运营将给医疗带来更多的便利性,并对医疗改革带来更多有益的探索。

第12篇

2013年,信息安全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与日俱增,国际上的一系列安全事件显现出信息安全黑暗势力和商业趋利性、政治敌对性愈加明显。聚焦国内,随着行业信息化的全面应用、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金融、工业、医疗领域信息安全问题使得安全市场需求强劲,特定行业专用安全产品市场得到快速增长。同时,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安全、移动安全、终端安全、数据安全需求增长成为市场新亮点。

展望未来,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标准、安全体系将进一步深化,信息安全产品国产化进程将快速推进,安全企业也将以自主创新的产品展现自身的实力。随着全球信息安全威胁和犯罪行为愈加专业化、商业化、组织化、多样化,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使得全球各国用户都避之不及。面对这些严峻的安全形势,信息安全保障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由政府、厂商、用户多方合力打造的信息安全水平将迈向一个全新的台阶。

趋势一: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产品领域将实施全面国产化。近年来,国内外信息安全事件频现,促使全域信息安全产品国产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我国信息安全厂商在防火墙、VPN、SOC等信息安全基础产品和技术方面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密码技术、下一代网络和安全芯片技术上的不断研发提升也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产品全面国产化奠定了基础。未来,尤其是在政府、电信、金融、能源、制造等关键领域,终端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产品国产化将成为市场主流,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趋势二:围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成为市场热点。云计算在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的同时,云安全和风险问题也得到广泛重视。云计算是当前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产业,基于云的大数据分析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其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云服务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的关键要素。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BYOD的流行,移动技术安全隐患通过海量的用户、终端和应用等导致机密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从而危及个人或企业的信息安全。围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成为市场热点。

趋势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新型信息安全体系成为市场亮点。在宏大的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之下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在由数字城市到信息化城市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确保信息资源安全、合法、有序地传播利用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智慧城市的信息环境具有开放性、移动化、集中化、互动性等特点,对传统的信息安全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无论是信息介质的管理、安全技术的实现、安全管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存在新的挑战。未来,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适应开放环境的新型信息安全技术需要在全社会协作参与的信息安全体系构建下,服务于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

趋势四:“军民融合”的产品与技术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扩展。随着支撑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防御需求不断加强,地方和部队在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服务、队伍等方面的合作增多,通过建立军民合作、互动的有效机制,军地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成果转化、研究和实验环境、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得以促进和实现,军队也将依托技术优势,在整体安全集成、密码技术应用、漏洞评估分析、监测技侦工具研发、电子证据保全与恢复、数字防伪应用等领域加强军地合作,满足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安全防御需求。鼓励民技军用、军技民用,实现军民技术和产品融合引用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产用融合的发展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