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阅读培养

小学阅读培养

时间:2023-08-28 16:5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阅读培养

第1篇

一、现状分析

1.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

学习数学时,人们大多仅关注答案的对错,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也只是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更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2.自主阅读的能力不强

学生缺乏提取信息的能力,习惯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很难独立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

3.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调查发现:课后,约有64%的同学直接做题,只有约36%的同学先看书再做题。可见,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总之,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对策与方法

1.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的核心是方法。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量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而且,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他们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增强数学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科学的、合理的指导。依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可着重运用提纲挈领法、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等方法进行训练。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树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转变为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既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又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2)阅读思考的习惯

阅读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充分分析与思考,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因而离开积极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3)读练相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教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需要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最好做到读做结合、读练结合,也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用新的知识体系解决新的问题。

三、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学习环节

1.培养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数学阅读活动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数学定义、定律等语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不像语文课本中的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因而,教师在指导数学阅读活动时,应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以轻松愉快的话题引发阅读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阅读和思考问题。通过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2.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

好的阅读材料既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同化”,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实现认识的“顺应”。因此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合理地选择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学生信息交流、提升思维品质的数学阅读素材。为低年级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要侧重于数学故事、数学谜语、数学笑话和数学儿歌等。可以利用阅读课开展数学故事比赛、数学猜谜等数学阅读辅助活动,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获得数学小知识、数学发展史、解题小技巧及生活中的数学小常识等内容。

四、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得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体,从而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一个引导、参与的地位,与学生共同阅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去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要想得到更好地培养,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从心里去接受这门课,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兴趣的持久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的引导,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认真听的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认真去听读书、听讲解,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分清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另外,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对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尤其是对于一些启迪性强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先初读,再品读,带着问题去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文章进入到一个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地养成。

三、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循序渐进教学方针的运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的阅读要求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情况来制定阅读要求,阅读难度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要尽可能地低一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着学生年纪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增长,来加强对阅读要求的提高。这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要加强对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阅读来实践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等。由于课堂数量的有限,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可以为阅读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尽量加强对课堂阅读所学知识的涉及,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而且还对所学过的知识是一种巩固。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贯穿,从而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引导;略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99-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多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1、学校办好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班级办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三、多鼓励,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让语文教育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讲,都必须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新修订的《语文教育大纲》在教学的总要求中提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一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完成《大纲》中提出的阅读量?因而,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面对异彩纷呈的影像信息,书显得更加乏味,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不愿读书,既便是读也喜欢读一些连环画类的书,还有的孩子根本没读过课外书,即使是爱上网的孩子也很少有在网上阅读的。作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各种类型的检测考试,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尤其是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为了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探索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这样的理念:“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是时展的产物,恰当的运用,能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有我们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的优越性。它是包括音乐、动画、图片文字、色彩、声音、音响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它给学生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银幕上的一些知识体系特别感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围绕读书开展益智、健身、有趣的活动 

少年儿童,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最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常常会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对什么都感兴趣,见到一朵花而产生喜悦心情,见到别人画画,他也想学画画。广泛的兴趣能使儿童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指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供形成中心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寓读书于活动之中。少年儿童直观感受和观察能力较强,在专人指导下,能使兴趣深化。把兴趣变成乐趣,再把兴趣与远大目标和理想相结合变成志趣。 

三、为培养读书兴趣,要经常讲解读书的重要意义并把读书和青少年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例如:爱迪生、鲁迅、高尔基、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这些伟大的名言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将受益一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杨乐,科普作家叶永烈都是由于他们在少先队员时,参加了读书活动,引起了专业的兴趣,才一步步深造,自学成才的。 

为培养读书兴趣,推动课外读书的开展,学校领导和少先队的辅导员应经常利用队日开展读书活动,表扬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等。并把开展读书活动和树立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的奋斗而实现崇高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人类进步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他的读书兴趣也不会持久,而且任何一种兴趣也只是暂时的。只有理想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并保持旺盛持久的读书热情,成为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奋发向上。 

四、引读质疑,诱发阅读兴趣 

第5篇

1、没有阅读的习惯 。 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的制约,没有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也没有阅读的概念,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敷衍了事,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农村学生无书可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大都没有课外书可言。有也是家长买的优秀作文之类的书籍,还有就是家长买给自己看的杂志, 甚至有些还是黄色书刊.课外书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图书室或班级的图书角,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所以说农村小学生阅读资源溃乏,近乎无书可读。

3、不懂课外阅读的价值。一是家长的阅读意识淡薄,一些农村家长在孩子的吃、穿、玩、买习题等方面舍得花钱,但能为孩子主动买课外读物却很少。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课外阅读实属“多余”。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认为考试内容与课外读物无关,因此教学只抓课堂,所以学生装的书包内只有课本和作业。

4. 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农村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得紧张。早晨很多学校都规定7:30就要到班读书,有老师“看班”,学生读的当然就是课本。午休这段时间,学生除吃饭外,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巩固课堂知识”的课外作业。下午放晚学后,还要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有的还要带弟弟妹妹.等吃完晚饭,语、数作业合起来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做完作业放松一下就得睡觉去了,哪里会花时间再去阅读课外书?这就决定了学生没有阅读时间。

针对以上农村学生存在的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使学生有书可读

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午间休息时可以去图书阅览室读一会书,每周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一本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装满知识的黄金屋。

2、要使学生有书会读

我们要使学生有书会读,首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三定:一是定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规定好读书的时间。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其次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对于古诗词、名人名篇以及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要使学生要读书

我们肯定学生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奖励.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 。 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以及课间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读书会;评选“智慧王”;开展"我是最佳辩手"“读好每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信口开河、各抒己见, 谈古论今。使学生体味到成功地喜悦, 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很自然地就把要他读变成他要读了。

4、还要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要家长的重视. 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书籍。

第6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自主探索式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它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探索阅读;主体性

“自主探索式”阅读教学是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理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为终极目标。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质疑、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宽松、民主、和谐的阅读学习氛围中,获取语言信息,感悟人文蕴涵,体验人生情感态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必要性分析

1.阅读的使命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提到语言文字就绝对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思想与道德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探索式阅读法提出的背景

探索式读教学法是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窠臼,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当今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学生为本体的教育思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重要作用,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探索性学习,而探索式阅读教学法就是顺应这一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这一方法可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核心要素分析

1.人文性

阅读的目的在于丰富语言知识积累,形成较强的语言感受力,并发展形象思维,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探索式阅读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情感价值,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人文思想内涵,感悟生活哲理,提升学生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2.主体性

探索式阅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老师要转变课堂角色,让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质量。

3.开放性

扭转原先老师高高在上的课堂局面,建立平等、民主、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

4.合作性

开放式的探索阅读不是对学生的无限放任,而是应当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以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要将学生独立阅读和互相讨论交流相结合,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活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让学生拥有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5.实践性

探索式阅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并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不断产生新的需求。通过阅读,学生增加了积累,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或写读后感,或依据课文进行仿写,或发挥合理想象续写课文,或结合生活体验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操作性分析

1.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引进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引读、欣赏性朗读等等,使学生入景入情,以情悟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用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研读、品读等多种读书方法,进行探索式阅读学习。

2.采用分层阅读法

要将分层递进法引入阅读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体的阅读能力考虑阅读层次性问题,年龄段越低越要侧重于阅读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随着年龄段的升高,逐渐加强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朗读训练。

3.扩大阅读范围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延伸课外阅读,发掘课程资源,提供丰富典型的可供探索的阅读材料。譬如说可在课外活动时间或早晚自习时间开设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课程,每天用15至30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或自主阅读,教师可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收集的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

4.开展生活化阅读

语言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增强阅读的生活性,可以丰富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敢于打破课文的字词句篇的结构,教师不要受到约束。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关键,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内容的构成及其构成要素可以这样分析,基本单位是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少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学习顺序正好应该反过来。

关键词 阅读能力;不要受到约束;最佳时期

一、要敢于改变原来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课文内容的构成及其构成要素可以这样分析,基本单位是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少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学习顺序正好应该反过来。首先,从课文作者的写作过程而言,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意充分地表达出来。其次,从学生阅读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整体。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强化的是部分,强调各个部分相加构成整体,就会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入阅读的误区,至少造成学生忽视对整体的认识。1992年大纲小学一年级阅读目标主要是,“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二年级阅读目标的主要要求是,“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的一些方法。”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与句,后面的内容要过渡到段与篇。这是遵循从点到面的思路,其中还隐含着这样的内在逻辑,即只有理解了词句,才能理解自然段;只有理解了自然段,才能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小学低年级必然重视词句的教学,认为这是基础,也是重点。1992年大纲对阅读教学总体要求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各个年级的要求要有所侧重。低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侧重段与篇的教学。虽然在总体要求中也强调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但是由于突出各年级的侧重点,尤其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明确地提出从低到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词、句、段、篇。

如果说1992年大纲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路是从点到面,侧重课文中词句的教学,那么2001年课程标准的思路则是从面到点,侧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无论是阅读富有情节变化的童话、故事,还是诵读儿歌、古诗,注重的是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一方面对词句的要求降低了, 1992年大纲要求“理解”,现在是“了解”,即对词句的要求不应该追求准确、深入,实际上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可能,只能是大致、模糊地了解,对词句的意思说不出来、说不明白都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说明词语教学思路的转变。原来注重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具有追求“挖井”的倾向,现在则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累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另外,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是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内容,学生从开始阅读就应该养成积累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二、务必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2001年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这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至少可以做如下的理解。首先,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其次,这样的要求也隐含了这样的内容,即教师和教材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所阅读的材料和呈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如果学生面对着教材,无动于衷,毫无兴趣,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让学生读,并且要多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而是教师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索然无味。应该让学生去读,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因此,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于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敢于打破课文的字词句篇的结构,教师不要受到约束。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关键,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8篇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阅读有如一扇窗子,儿童通过它看到并且认识世界和自身。"《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职责。

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限制,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远远不如城镇学生,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阅读面较为狭窄,内容单调,书籍来源少;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阅读量少,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受网络及电视媒体的影响,多数学生已没有阅读兴趣;受考试制度的影响,一切围着考试转。这些情况,都制约了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就更需要我们快马加鞭地进行此项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异,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现实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

我们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方面。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通过研究与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文化素质。

(1)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内外书籍,激发学生的课内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丰富知识,拓展积累,提高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3)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4)互读学习。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5)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三、活动内容: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添加一些学生收集来的读书名言、名人故事甚至书中读来的好词好句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2、通过课内外阅读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自主性。

3、探索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积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课内与课外阅读要联系、学科间的阅读联系、家长与学生的阅读要保持。

4、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领悟方法,促进习惯养成,达到求实、求活的阅读效益。

四、采用措施:

1、推荐阅读书目,利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丰富感性认识,介绍有关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重点激发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的积极性。

2、每天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一天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监督。并号召学生开展好睡前阅读半小时,以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

3、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辅导摘抄,多动手。一些好词好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摘抄,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用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阅读。每周要有一节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有效指导,保证阅读质量。并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5、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积极为子女订购课外读物。并与学生一起读书,共同成长。同时鼓励孩子将书本主动与他人交换,从而有效解决书源较少的问题。并且推荐给家长好的电脑读书平台,引导家长为学生营造好的读书氛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选择电子版书籍,从而扩大阅读面。

6、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书评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好、看谁对内容领悟得好,探索课内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阶段小结。结合班会、活动课,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征文、读书知识竞赛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主地读书内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化需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海洋伸展开去。"

7、学生课内外阅读效果要及时评价。对课内阅读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训练,多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如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并以计分形式进行奖励。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低段;亲子共读;激励;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9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精选的讲读篇目,还要广泛阅读优秀诗文、经典著作等。

一、激发兴趣,营造读书氛围

学生的年龄不同,阅读兴趣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需求、能力而采用不同的指导措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课外阅读也是如此。但是课外阅读没有教师的监督,没有时间的控制,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很难保证。因此,我们要从一年级起就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享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

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笔者就郑重地向学生讲解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学生识字少,笔者就读书、讲故事给他们听:时而照着书念散文,时而激情朗诵诗词,时而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时而讲自己的读书经历。学生最爱听故事,一听说要讲故事,教室里立即静了下来。随着笔者声情并茂的读讲,学生被故事情节带入到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扣人心弦的情感世界里。学生尤其喜欢孙幼军老师的系列童话故事,他们被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陶醉其中。笔者适时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这本书。这样学生就能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便能兴趣大增,主动阅读。

二、师生共读,提升阅读能力

多读书不是只凭兴趣走马观花地读,而是要读适合年龄特点的书,从书中能有所收获。学完拼音,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读薛瑞萍老师写的《日有所诵》,学生每天午间至少读诵一首儿歌,能背则背,不能背则就读得流利、声音洪亮。喜欢表现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只要上台展示的笔者都奖励一颗小五星,获得热烈掌声的则获得一个“顶呱呱”贴,由学生自己亲手贴到读书墙上。学生的自豪感、成功感被激发起来,如此不断的评价激励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读更多的课外书。

诵读完《日有所诵》,笔者又和学生一起读《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猪稀里呼噜》《爷爷一定有办法》《学语文之友》等,还诵读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很多古诗、儿童诗;笔者每天抄一句名言在“读书栏”里让学生背诵,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读书形式,集体读、引读、领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有时个人读,有时同桌一起读,有时默读,有时诵读,方法灵活多变。通过读书,爱动的学生变得安静了许多,浓浓的读书氛围充满着整个教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学习勾画好词和不懂的词,学习积累语言。

三、亲子共读,保持阅读兴趣

阅读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要真正达到此目的,首先必须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可是教师无法每天检查阅读情况,也无法确定其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征得家长的配合支持,让家长在家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配合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评比,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才会得以保障,学生在家进行课外阅读才会落到实处。

笔者按照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案要求,首先动员家长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向家长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书。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看报,于是,笔者倡导家长每天和学生进行半个小时的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共同提高。家长每天在家校本上签上读书情况,激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家长填写的“读书卡”显示,有的学生的阅读量已经有几万字了。

四、读书评比,彰显个性阅读

课外阅读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笔者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除了看读的页数,还要看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读得多、读得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读得好的学生则奖励“五星”或“顶呱呱”,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得奖励贴最多的前五位被评为“读书之星”。笔者还让这些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这激起了很多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班级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诗歌诵读会,在班级QQ群里发动家长进行读书交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写读书心得体会,评选出“书香家庭”“读书之星”。在读书交流会上,学生畅所欲言,谈阅读的收获,谈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部分学生还交流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内容虽短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另外,笔者还给那些被评为“阅读之星”的学生颁发了奖状,让家长共同分享课外阅读的喜悦。班里形成互相比拼的读书氛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的耐心、恒心。“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让好书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好书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10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阶段目标明确指出了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的目标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这个第二学段目标对于3~4年级学生来说,是打好基础阶段,真正完成好是不容易的,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很大力气,下很大工夫才能实现的。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

我们说,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范读、讲读、领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和讲读是对教师而言的。其它方法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默读中通过让学生:读,其内容,知其概要。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作出标记。摘,摘抄好的词句。想,读后思考所得所需。记,背诵精彩段落、优美诗文,汲取知识的精髓。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背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语言技能,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然而,现在的小学生背诵能力是比较差的,多数学生不愿意背诵。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长短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长篇课文分段背诵,凡是课文要求背诵的我都必须让学生背诵,做到每个学生必须会背。课文中的好的经典的词句我都引导学生背诵,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我还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坚持经常性训练,这样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新课标规定小学第二阶段的阅读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校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学生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各种报刊以及举行读书读报等各种活动比赛,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同时我还督促学生家庭阅读,在学生家长的陪同下阅读。这样全方位的监督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这一目标。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的。

3.1抓住上课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语文课中,我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导言,开场白等话题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深思,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获取新知。

3.2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是我们学校近几年才实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新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3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4时时注意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我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任务一样感到高兴,因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动力,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指导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的教学需求,所以教育模式的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只有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通过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虽然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就能够将问题解决。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独自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会认为阅读书本和参考书都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认为只要认真挺老师讲课就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了教师在讲台中讲的热火朝天,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通通一股脑的塞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将会导致学生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数学知识。通常情况下,教师都快要将一本书讲完了,学生仍然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最终导致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直线下降。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阅读能力认知度不够

由于老师普遍经历过时期,思想随着多年的学习和教育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一直保留着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对阅读能力的认知度不高。仍然认为不论在任何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一直占据主导位置,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好,仍然存在着一切为了考试、学生不需要任何阅读能力,只要中规中矩好好学许等错误观念,若不能将教师的思想模式提升,教学理念进行更新,那么就会极大程度上的阻碍了教育创新的效果和普及程度。

(二)教师整体素质不够

由于现如今我国将教师的地位和存在意义提升的太过于崇高,教师的工作不仅轻松稳定工资也很乐观,导致了许多并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教室这个行业,使教师整体素质不够,明显呈现素质下滑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相关教育部门对于教师入职的标准不够严格,教师资格证的注册存在着许多漏洞,使许多人通过“亲戚关系”或“走后门”的方式进入小学校园。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学生缺乏阅读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考试的重点机械化般的教给学生,而学生由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此早已经习以为常,学生们普遍认为老师将知识重点死记硬背就足以应付考试,甚至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从不动脑筋仔细思考问题更深入的含义,解题思路也仅仅是跟随者老师的步伐,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的扼杀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现如今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阅读能力意识。并且由于习惯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在独自面对数学题时,往往会因为看不懂题目,或者词不达意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

三、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指导策略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若想最大限度上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首先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将传统教学模式的陈旧观念彻底从思想意识中剔除,并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由传统模式下老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从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进行学习交流,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

由于应试教育的流行,导致现如今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以考试作为最终目标,但是与其以成绩作为目标,不如将目光放在实处中,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将能够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小学数学成绩。但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效的,所以一定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一点一点的渗透在课堂中。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将书本上的文字通过新媒体技术转变为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要求学生将图片或视频中所表达的数学问题,通过文字描述出来,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是我国小学数学的整体成绩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数学教学过中存在着教师素质不够、大部分数学教学还保留着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认知度不高的问题,但是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芳芳,谢广田.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04(23):26-30.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 教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36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25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80厘米,那么做这样3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独立解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 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圆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 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

(二)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强化。

(一)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图形语言和图形关系,在弄清图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二)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进行数学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已知数以及未知数,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确定。

(三)在对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学习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和阅读方法,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不断的进行数学知识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 因此,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文.阅读能力,数学老师也追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 现代交际,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