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起收治的患者五百例,患者年龄在21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9±11.9)岁。另外有16名外科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19至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9±9.9)岁,学历分别为:2名本科、10名专科和4名中专。职称为: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6名护士以及3名合同护士。
1.2 风险事件总结
包括给药失误、抽血问题、输液反应、皮肤护理问题、患者摔伤、失窃事件、物品损坏、病患或病患家属与护理人员的争执、护士违反纪律、病患家属投诉和工作人员投诉等。
1.3 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办法
1.3.1 增强风险意识
首先应提高护理工作的风险意识,组织护理工作者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熟练掌握护理工作者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应加强对护士的业务培训工作,聘请有丰富外科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做讲解,并教授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的技巧,让年轻护士在思想态度上加强服务意识,做到以人为本,时刻谨记患者的健康才是自己的幸福。
其次,应做好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安全教育工作,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方式。热心接待患者。患者入院后,护士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正常需要,这是培养良好关系的第一步,护理人员应与其多进行沟通,缓解紧张情绪。
再次,应强化护理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证据意识,做好护理记录日志作为医患纠纷或医疗事故的法律依据和重要资料。护理是一份技术性工作,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应保持不断进步的状态,加强培训实践,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纠纷。按时书写护理文书,随时掌握新型护理技巧,同时改正以前不当的护理行为,还要完整记录急救时间,基本情况和操作过程,内容要清楚详细,不得随意更改。对危重患者要严密检查,随时观察其生命体征,做好详细记录,是减少纠纷的证据保障。
最后,应尊重知情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对于新的护理项目或特殊治疗手段,实施时应使患者充分知情并签字,做到出现医疗风险时医患共担。医护人员要随时检查医疗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否随时待命,同时要严格监管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使用的药物做好记录备案,还要保证药品的充足,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使用。为了保证医疗操作准确,可以制订必要的医疗操作守则,方便医护人员查看。
1.3.2 容易产生护理风险的因素
首先是护理因素。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护理的基础掌握的不牢固、经验不足或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这些都会对患者造成安全隐患。护理工作者要定期组织进行业务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其次是医源性的因素。这就要求培养护理工作者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如礼貌用语、主动工作、微笑待人等。最后是医疗设备因素。医护人员应做到定期的检查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的应用情况,使其时刻处于优良的备用状态,以免影响医疗及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在外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外科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提高病患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我院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比较
项目 护理人员
满意度(%) 患者
满意度(%) 护理投诉
例数 护理差错事故
例数
风险管理前 80 82.4 10 4
风险管理后 94.6 95.6 2 1
3 讨论
目前,随着公众医疗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法治理念的不断增强,医护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风险也越来越大,医疗护理由于其高难度、高风险、高强度和高技术的特性,尤其是在外科,由于其急症、重症多、抢救频、病情复杂等等特点,护理的风险更大。
对外科护理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预防安全隐患、避免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外科护理水平,可以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所以,对医护工作者来说,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如何保障安全的护理,及时发现潜在危险,降低护理工作的风险,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则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目标。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企业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在管理模式与内控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危害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互联网企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存在的风险,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本文主要对互联网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寻求互联网企业在风险管理以及内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内控机制;坍台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起步较晚,在经营模式上尚存在欠缺,比如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所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环,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另外,我国互联网企业与外贸关系紧密,依存度高,在经济全球化进展下,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因此,加强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选择建立稳定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内控机制迫在眉睫。风险管理模式和控制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当对风险存在的原因和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当前互联网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人才压力大
互联网企业是一类新型企业,企业中各类工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对人才需求较大。互联网企业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维持企业发展与稳定。当前,互联网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具有压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第一,人才在地域分布上过于集中。我国互联网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些一线特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在这些特大型城市中所集中的网络技术人才占到了总人才的一半以上,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招聘与分布之间存在错位现象;第二便是人才的经验不足。当今,我国人才虽然在学历上越来越高,但是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人才还普遍很年轻,缺乏工作和管理经验,因此,在一些互联网企业中,由于管理者的经验缺乏,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财务、审计制度存在缺陷
互联网企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段,其内部制度不尽完善,在财务以及审计方面的制度缺陷,是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巨大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与顾客经济活动交易中,可能会存在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集中融资风险、兑付风险等;二是,财务审计制度对财务审计机构的依赖性强,而一般的企业并没有将财务审计部门独立设置出来,其功能不能完整发挥;三是财务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审计工作管理难度增加,制度上形同虚设;四是财务审计人员的从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深刻,欠缺专业的、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经营模式不合理
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不科学现象,这些体系的不合理、不完善,使得互联网企业经营模式总体上欠缺,会给互联网企业带来经营风险。比如许多互联网企业在经营模式上非常依赖于客户,对客户忠诚度的要求较高,而互联网行业的客户通常掌握了十分全面的信息,会择优选择企业,这样一来,互联网企业对客户吸引的难度增大,客户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四)知识产权风险
互联网行业的更新速度极快,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知识产权,以此获得企业利益,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许多互联网企业为了更快地提升竞争力,而选择盗版的产品或服务,使得网络市场存在较高的复制率,导致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利润较低,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很高的知识产权风险。
二、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成本与效益难以评估
互联网企业的市场竞争大,而网络资源对企业来说稀缺,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但是当前,许多互联网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标准,难以进行收益量化的控制。成本控制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控制过度则会导致产生更高的风险。
(二)控制力度不够
互联网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一些机构的设置并没有发生本有的作用,形同虚设。互联网企业在内部管理中,管理的职权与责任分布不明确,以及互联网企业存在各种后台控制,如订货平台、销售平台等,使得管理者没有再花心思投入这些平台的管理,导致这方面失去监管,对互联网企业环境产生不利因素,甚至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不确定因素多
互联网企业是技术型的企业,与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革新速度极快,经济环境不稳定,政策不定,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互联网企业当前以及今后的发展状态,难以进行各种因素的准确评估。
(四)管理者具有局限性
互联网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就需要管理者拥有长远的战略管理目光。在有的互联网企业中,经营管理者存在短视行为,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目标,缺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计划,缺乏内部激励机制,给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限制性因素。
三、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与内控机制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风险战略管理
首先,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以长远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而不应以短期利益为基准。企业首先应该清楚自身的经营类型和经营范围,进而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目标的确立。企业的发展计划同时要考虑到自身所在的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水平,实现自身业务的协调发展;其次,互联网企业需要构建良好的风险控制内部体系,加强组织体系构建,遵循集中管理与分层管理的结合,加强技术管理、经营体系管理、财务体系管理、人力资源体系管理与构建等;再者,企业要不断完善心理管理平原,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所收集的信息;最后,互联网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改善喝优化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案。
(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互联网的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互联网企业管理层的能力提升、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机构建设等。完善互联网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是风险管理即内部控制的保障。首先是企业管理层能力提升。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与传统企业存在一些差别,互联网企业对管理层的专业化程度更高,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互联网专业技术、互联网行业认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因此,要不断提升管理层的专业技能,加强管理层对企业风险的认识,提升管理者对人的管理能力;其次是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特色所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关系协调,分工明确,维护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促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等等;最后是企业内部机构的完善,这是企业环境重要内容,需要加强企业组织机构的建设,完善机构功能,提升机构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会计责权控制
互联网企业的会计责权控制是其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会计权责的分明。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互联网企业设置专门的会计规定,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以《会计法》中相关的规定为依据。由于互联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以会计从业规范为标准,以企业自身实际为依据,进行专门的企业会计规范设计,促进会计的权责分明。第二,设计专门的会计系统与财务系统。互联网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也要明确清楚,两个部门的主要职责要明确。第三是加强内部激励制度的完善。任何企业都需要拥有完善的激励制度,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对人才的依赖较高,因此,需要更加详细具体的激励措施标准;第三是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信用制度要建立起来,要以互联网经营特点为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也存在诸多的发展风险,需要互联网企业认识到风险来源,从各个方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机制,从而促进互联网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军.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黄麟.探析我国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及内控机制[J].管理观察,2015
【关键词】民航空管;问题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0引言
早在2006年,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有关机构就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空运输量将在当时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近十年来,我国民航航空运输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已经从2003年的世界排行第5位上升到世界前3位,并且未来十年仍将以10%的速度增长。航空运输量的持续增长也给民航空管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民航空管安全管理风险评价体系的很多指标还存在着局限性和实质性,同时缺乏标准性、连续性,不利于风险的动态管理。因此,构建并建立成熟的,可信赖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实施基于问题的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是我们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1我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安全管理体系概念(safetymanagementsystem,SMS)逐步被航空业发达国家所采用,国际民航组织已在其公约附件中要求成员国在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和飞行运营等单位建立SMS。有关资料统计,70%的世界民航的飞行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剩余30%的原因主要是天气、机械故障和其它原因。因此,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核心是人,做好每一个参与安全生产的人的工作,就抓住了安全工作的关键。而问题管理恰恰是紧紧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识别安全风险,解决安全问题及其隐患。所以,研究并实施问题管理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扭转民航空管安全工作局面,有着很大的帮助。问题管理倡导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管理变间接管理为直接管理;变专职管理为全员管理;变滞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变僵化管理为创新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模糊管理为务实管理。借鉴这种新型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在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实施以问题管理为中心的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安全风险的动态管理、主动管理和超前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构建并建立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对于适应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问题管理与安全工作
所谓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事故或意外。问题管理是一种行动型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或萌芽的各种问题(立法的、规章制度的、政治的或社会的)。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策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问题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成有利于该组织的公共政策。由于安全工作的目标难以确定,安全工作的结果难以量化,事故的偶然性等原因,给安全工作的计划部署、监督控制、验收评比等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在管理的大框架下,把注意力投向于问题,实实在在地在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做工作。并以问题的解决程度,作为衡量安全工作达到水平的度量。通过实施问题管理,企事业单位能及早地发现影响其潜在的或萌芽状态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
3基于问题管理的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框架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进行制度、组织、日常管理方面的构建,构建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将问题管理制度化,落实问题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为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需要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在安全日常管理中,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此外,还要注重将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1)在制度层面,通过将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将问题的安全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一些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看,不但要将问题的后果影响落实到个人,而且需要鼓励从业者积极识别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暴露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启发和培养个人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航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风险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民航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风险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风险问题管理,化过去专职部门的安全管理为全员管理,化过去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无疑能适应航空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客观要求。(2)在组织层面,空管单位具有人员多、组织层次丰富、规模大的特点,在实施基于安全问题管理的危险管理模式中,应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提高安全问题信息的流动速度,保证安全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这种组织流程的重构也不需要每个信息流动环节上都设立相关实体部门,除了一定要有职责明确的由专家、管理者组成的专职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外,其他的可以是虚拟化的部门,由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赋予明确的职责。(3)在安全日常管理中,从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中看,通过绩效考核,强调员工和管理者,尤其是强调管理者的安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对于高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惯性、重点安全问题的控制,对于一再发生,屡禁不止的安全问题,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由于航空业的风险种类复杂多样,管理面临的安全问题多,而安全管理可运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强调安全问题的轻重缓急,注重解决问题的整体效益考虑。对于直接危及航空安全的重点问题要突出管理,强调对于问题解决的适度反应,实现安全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管理经验积累,积累安全问题的适度反应阈值,注重对安全问题进行跟踪和分析,进而建立基于航空安全问题的风险预警系统,使解决安全问题的措施直接有效。(4)航空业实施基于问题管理的安全管理要注意与危机管理融为一体。危机管理属于企业公共关系的范畴,传统的危机管理是危机处理的狭义概念,随着现代风险的扩大和管理方法的进步,现代的危机管理理论强调危机的事前预防。航空业是高风险行业,安全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危机,直接威胁企业生存空间,因此,经营者有必要从整体上注重资源部署,将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基于问题的安全管理有效地消除危机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危机,通过积极地实施基于问题的危机处理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并通过总结教训,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危机管理理论指出,随着问题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因此,危机管理工作应该集中在问题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可见,在资源部署上在保障危机管理能够衔接安全管理工作的情况下,资源分配重心应向安全管理倾斜。
4新模式实施后的优点
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安全问题管理失效的体现,通过直接抓安全问题,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抓住了安全管理的实质。问题管理倡导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倡基于安全问题的管理模式具有的优点如下:(1)由个别部门少数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变为各职能部门全员额的安全管理;(2)使安全管理的层次扁平化,把安全工作直接伸向基层一线,使存在的问题及时被发现,并迅速反馈到决策层;(3)将安全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和制度;(4)可营造一种安全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大家主动提自己的安全问题、提他人的安全问题、提组织的安全问题,强化领导和群众的权责意识,培养责任心,营造了安全文化氛围;(5)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务实的管理方法论,它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安全问题导向,有利于明确人们的思想,使安全工作中模糊的“管理”二字被清晰地界定。
5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基于问题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新模式下,对于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优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模式运行主要有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从空管单位的安全工作开展来说,任何一个安全事件的产生,都亟待着空管安全组织结构的全体成员在事件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发现更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民航安全风险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风险管理时代的到来,又赋予了它新的思想和内容。不仅仅是航空业,谁先去挖掘谁就取得了安全风险管理的主动权,这对我国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各行各业来说更加尤为重要。只有抓住了机遇,把安全风险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保障民航空管的持续安全运行。
作者:华晓晨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天津分局
【参考文献】
[1]刘钧.风险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黎威.东方航空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0.
[3]邹国良.加强中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信息管理迫在眉睫[J].中国民用航空,2004(11):56~59.
[4]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S].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2011.
[5]杨军.立足现场控制实施问题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序控制[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4(1):38~39.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定价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财务公司;战略发展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义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企业集团内部,对集团公司的依附性强。在资产的期限结构上,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集团各公司的存款,具有明显的短期性,而资金运用却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负债结构调整能力较差。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资金融通渠道少,难以通过变现资产、减少债务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等手段来筹集资金。因此,当财务公司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先后有上海国际财务公司被清盘,华诚财务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财务公司被撤销,珠海珠光财务公司、中新财务公司等实施重组。这些财务公司被清盘、撤销或重组,流动性风险失控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关乎财务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策略
流动性风险爆发频率低、发生速度快、影响大,财务公司作为植根于集团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具有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自身特点。为了应对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应着眼于行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以强化资金集中管理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础
流动性风险的应急之道是能够及时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在这方面平衡流动性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平衡流动性管理理论强调从资产平衡的角度协调金融机构资产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矛盾,指出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应动态地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在保证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将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划分为预期的和突发的两部分。对于预期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配置以及与往来金融机构达成信用安排解决,对于突发性流动性则主要通过借款融资应对,这就对财务公司偿债能力具有显著要求。财务公司的偿债能力与集团公司整体偿债水平紧密相关,因此信用级别相对较高,与单一的成员企业相比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财务公司还可利用同业市场进行同业拆借、进入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债等方式融资。这些融资方式的恰当运用,有赖于充分发挥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因此,要强化财务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作用,将分散在各成员单位的沉淀资金最大程度集中起来,提升财务公司可以动用的流动性水平,使流动性具有重要的来源。在财务公司集中管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财务公司的融资优势也会显现,这样有助于实施主动负债策略,探索财务公司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有效保障财务公司自身的流动性安全。财务公司为成员单位提供服务的同时,如果发生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买断、回购等方式将部分贷款或商业票据出售给合作银行,这样既可以在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满足集团公司融资需求,又可通过合作银行议价来获取优惠条件。而财务公司贷款规模的扩大,与其吸收存款的规模直接相关,本质上是资金归集水平的体现。
(二)注重发挥企业集团整体优势
财务公司以产融结合为特征,隶属于企业集团,是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一般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与成员单位具有天然的更加紧密的联系,为了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有必要加强与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在这方面,爱立信财务公司可以提供宝贵的借鉴。爱立信财务服务公司作为支撑爱立信集团全球运营的金融机构,以有效、安全和可盈利的方式管理金融风险和流动。在爱立信内部金融服务体系中,信贷股份公司是爱立信集团的信贷中心,金融股份公司是租赁的资源中心,项目融资股份公司是再融资中心,保险公司则是集团的避险工具。爱立信集团的金融体系协同运作,保证了财务公司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力。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公司的产融结合正在向纵深层次迈进,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业务不断拓展延伸,相当一批企业集团建立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的“大金融”业务板块,在财务公司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控制活动中,应积极探索与相关金融机构在多个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创造协同优势,如与商业银行合作,获取更多的银行授信,与保险企业合作分散相关财务风险等。通过科学管理,这些措施可以创造整个金融板块共赢发展的局面。
(三)构建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从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的演变趋势来看,流动性危机已经由单纯的融资来源枯竭,转变为有融资问题引起的风险传导以及各风险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了从根本上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在流动性风险压力情景选择上,不仅要关注当前常见的流动性风险来源,还要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由于操作风险、政治风险等看似相当遥远的风险计。在流动性风险管控中,这就要求财务公司具有系统观念,因为各种风险常常会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加入多层反馈效应,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财务公司应成具有自身基因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形成纵向涵盖实际控制人、集团母公司、上市公司、附属公司,横向涵盖股东、债权人的风险管理文化。在防止风险暴露形成损失的传统风险管理基础上,关注盈利机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意义重大,通过制定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使公司各部门各司其职,通过各自的指标控制,协同推进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内在地要求全员加入风险管理体系,成为风险管理链条上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在努力提高员工的风险经营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融入到公司的经营中,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所以,以风险管理文化为引领、以部门协同实施为重点、以全员参与为保证,构建起财务公司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三、以流动性管理促进企业战略发展
按照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风险损失同时也是盈利的机会和来源,“风险管理创造价值”。金融业务是以风险换收益的活动,要以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积极的风险管理,以获取更多的收益,提高财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集团整体发展,实现双赢。处理好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使财务公司的流动性管理更好地匹配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发展要求。财务公司在经营中要把业务发展与流动性管理融合起来,将二者统一于公司的战略发展进程中。要避免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相互对立的观念,即存在极端重视风险控制或极端重视业务发展两种情形。前者将风险看做经营的负面因素,一味追求规避风险,选择低风险业务,缺乏“选择风险—安排风险—消化风险”的管理过程,这种消极预防型风险管理策略在拒绝风险的同时,也丧失了机遇,错失了发展的机会;后者过分强调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张,忽视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容易导致莽撞冒进使风险聚集,难以化解。随着金融深化,金融业务不断趋于复杂,这就要求财务公司在业务的全过程实施全面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公司治理、流程再造等结合,使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嵌入到财务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全过程。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财务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该既着眼于形成短期应急策略,又立足构建长效机制,其目标不是简单地消除风险,而是通过主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企业业务经营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增长,达到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促进财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赵卫斌 单位:国电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波,杨开泰.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变化与思路[J].上海金融,2011(10):4,5-49.
摘要:本文提出人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隐线索,人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大,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人性假设影响控制活动和契约关系,影响控制主体,进而影响风险管理程序和制度方案,最后形成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不同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关键词 :人性假设;风险管理模式;影响
一、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明线索
美国COSO 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整个企业。风险管理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到企业相关人员影响的过程,风险成为贯穿这一过程的明线索。
二、人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隐线索
1. 人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隐线索
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期望和不确定性,由于期望与实际结果的偏离而产生了不确定性,风险由此产生。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来自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而企业的内部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企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因为人的道德风险,使得企业人员有可能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带来内部风险。因此,企业的部分内外部风险的原因来自于企业人员的行为风险。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都需要企业人员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实现企业防范风险的目标。风险管理中人的重要角色决定了人是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的原因,因此,人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隐线索。
2.人的双重角色与风险控制的矛盾
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风险目标的达成与否,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控制是企业控制的一种,遵循企业控制的原则、标准。企业控制是施控主体与受控客体在一定的控制环境和契约性关系中,依靠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设计实现企业控制的目标。企业相关人员包括董事会、管理层、作业人员均是企业控制的实现者,而行为风险又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对象,就造成了企业人员既是施控主体又是受控客体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必须由人的行为来完成,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本身具有风险性,于是矛盾的两方面成为了风险管理本身的风险。要想有效解决风险管理的根本矛盾,必须在风险管理模式上深入研究人性假设对其的深远影响。
三、西方人性假设及相关管理模式演进
1.西方人性假设的演变
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1957)指出人性假设是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也可以说,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有赖于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假定。人性假定是管理主体对被管理者的动机、情感、思想、行为目的、行为属性的看法。美国学者沙因(EdgarH. Schein)(1965)提出四种人性假设分类: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在此之后,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创新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等等,结合表1 可以看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及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的学者对此的认识不同,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实际角度进行选择,得出贴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表2西方人性假设及相关管理模式演进
2.西方人性假设及相关管理模式演进
对人性假设的理解是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任何管理者在制定制度和实施管理时,都会对人性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模式。纵观上述理论的演变,可以清晰发现管理思想逐步确立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地位,继而围绕人的需求出发,激励其积极性。
四、西方人性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
人性假设是控制环境和契约性关系中关键影响因素,施控主体对人性做出何种假设,直接影响其风险管理程序和制度设计方案的选择,最终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产生极大影响。
图1 西方人性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逻辑图1.经济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再加上其对外部信息认知和处理能力的有限性,经济人做出的决策,只能以满足自己自身利益为最大化为目标,带来了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就需要契约的监督和利益相互制衡机制,详细制定相关的程序和制度来使人员的决策规范化,以降低不确定。
2.社会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社会人不仅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且受到社会相关群体的文化影响,这就为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员工行为风险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企业文化以信念和价值观为控制媒介,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最终达到控制企业风险的目的。
通过制度来管理和认识风险虽然有效,但是由于处于被动的状态,容易不断被弱化。企业风险文化不仅可以提前防范企业风险,提高风险事前控制的速度,有效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要以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要基于管理人员的类型、习惯,对风险的认识和行为偏好、利益关系、奖惩制度、工作能力等多因素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目标为主导,调和各种动力,形成风险管理思维和工作习惯,去构建符合企业独特的风险管理文化。
3.自我实现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目标导向的企业风险管理
人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才可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企业若能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企业管理以控制风险为导向,实施企业各项管理,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标是企业要努力共同完成的东西,不同的管理层对组织目标负有不同的责任,董事会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监督责任,高层管理人员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控制责任,企业基层职员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执行责任。任何一个人都要先确立它的个人目标,然后对其进行风险识别、衡量,进而对风险防范、控制,每个人对自身目标风险管理达成后,企业风险亦有效规避。
4.复杂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全面分析企业各个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企业高层管理者主导,全体员工参与,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处理,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人推动的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那么保障全面风险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全体员工,特别是包括董事会在内的管理层。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团队式整合风险管理,因而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就个体而言其对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的贡献是比较难以衡量的,如何激励全体员工、如何保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持久有效性,就需要高层管理者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给予不同的人相应的激励。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过程,人性假设影响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经济人假设影响结果是企业选择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风险管理模式;社会人假设影响结果是企业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自我实现人假设影响结果是企业应该建立目标导向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复杂人假设影响结果是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管理者只有对不同员工人性假设准确判断、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提出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模式,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穗,康铁庚.西方人性假设及其相关管理模式评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6).
[2]郑小荣,何瑞铧.企业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整合[J].财会月刊,2011(3).
[关键词] 化工品出口 风险管理 生命周期
化工品从基础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合成链众多,中间产品涉及领域宽阔。基础原料范围广、品种多,分为烯、有机酸、醇、醚、酮、醛、酚、油脂等几大类。它是最终产品的原料,决定着最终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产品经济性能等,最终产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化工品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144.2亿美元,并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近几年,在出口结构上,有了较大的改进,资源型产品出口数量下降,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品出口增长迅速。我国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化工品的特殊性,其出口过程风险甚多,因此,探寻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要。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出口风险管理,是将出口业务流程按照生命周期的循环过程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准孕育期四个阶段,然后分阶段进行风险的有效防范和管理,使一单出口业务能够顺利地从一个阶段延续到下一个阶段,在成功度过准孕育期后,便进入下一单业务的再次循环。
孕育期。孕育期是出口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涉及到发盘、寻盘、还盘和接受等环节。因进口国保护贸易政策的变化、文化差异,以及对国际贸易规范、相关法律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不同,均影响着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由于合同中存在一些模糊条款或缺少对产品规格、品牌等的准确描述而导致合同履行时发生违约的风险时有发生,特别是化工品,其规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违约。
所以,本时期,风险管理应针对化工品的特性以及我国化工品出口贸易的特性来具体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国外客户信息档案、资料共享;建立出口合同条款的监督机制、规范合同文本、做好事前信用核查;做好结算风险的防范工作,不同结算方式、适用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后T/T付款方式,其国外客户,一定要是有着长期交往、关系融洽、信誉良好;同时提倡后T/T付款方式与其他付款方式结合使用,比如部分后T/T付款方式、部分即期L/C付款方式或者部分后T/T付款方式、部分即期D/P结算方式、后T/T付款方式与预付结合等,以降低信用风险。
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企业签订出口合同后,至货物离港前的一段时期,该时期风险的发生因出口企业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对于专业外贸公司来说,它要联系国内供应商,委托口岸货运公司报验、报关、装箱、签发提单。因此,风险发生集中在货运和供货方上。而对于化工品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只有货运这一方可能会存在风险。
从专业外贸公司的角度来研究风险防范的措施,主要有:建立一套出口货运和供货方的信用等级评定系,建立信息库,积极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为与资信等级高的货运和供货商的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实行物流方式多样化、契约化管理,如与资信良好货运签订一揽子协议、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联手合作。强化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联手供应商,建立一个稳定的供应链,与供应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
成熟期。成熟期是做好安全收汇、实现每一单出口业务利润的关键时期。单证操作员的专业化程度、信用证条款的规范与否、岗位轮换是否适时,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决定着风险发生。因此主要的管理工作有:强化单证操作员的专业化程度,定期培训,适时轮岗,做好后备人员储备;充分利用议付行业务量大、见识广、经验丰富的优势;做好出口单据缮制、审核、复合管理;提高单证操作员、复审员的权利和待遇,做到责任与权力对等,付出与回报平衡。此外,还要做好跟踪结汇,必要时可以引进商险外源管理,提高出口生命链应收账款管理品质。最后,要加强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提高收汇率,促进出口业务良性循环。
准孕育期。该时期是指维护老客户、持续发展出口业务的特殊时期。如果出口售后服务不到位,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不高,风险就有可能发生。可以通过跟踪客户对已出口商品质量、包装、性能等方面的评价来及时调整自己,满足客户要求;通过客户对已成交商品提出的不足,了解客户的新需求,掌握国际市场的新动向,使自己能够走在世界出口市场的前列;经常做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想问题,尽量在商品、服务上让客户满意;做好感情沟通,以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做好化工品出口的风险管理工作,既要时刻考虑到化工品的特性,还要针对各个阶段风险可能发生的原因,有目的地、合理地、有效地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达到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阳:供应链合作风险与防范. 税务与经济.2008(3)
[2]王仲伟陈洪:贸易式进入模式下国际供应链风险防范研究.中国市场.2008(2)
[3]娄锟:对外贸易风险探讨.现代商业. 2008 (6)
[4]马媛:对外贸易风险的成因与防范.统计与决策.2007(11)
[5]张永安:进口业务风险防范操作技巧.国际商报.2008(3)
[6]曾桦:控制风险 国际―小议国际货运的风险防范. 商场现代化2008(3)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 蝴蝶效应 羊群效应
一、上半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经历了连续16个月的环比(比上月)下降后,从今年4月份开始,已连续3个月环比小幅回升。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呈加速之势。1至4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9%,增幅比1至5月份提高3.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1.7%,增幅提高6.2%。但这种情况是源于政府财政的刺激计划与金融机构的天量贷款。货币供应量和中长期贷款均达到了历史高位。同时,一定数量的虚假按揭,以及投资和投机性购房也推高了房价。造成二套房贷款门槛和成本过低,给了投机客“假做按揭,真套贷款”即在房地产市场连续套利的极好机会。
二、金融机构的现状与困局
随着楼市回暖,住房新增贷款也在近期创下“天量”。4月底,为应对国际经济低迷,调动社会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扩大投资需求,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现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商品住房投资。业内人士指出,这等于增加了杠杆率,大约给市场增加了6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随着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的约束可能再度收紧,各大商业银行一边排队再融资,一边进一步收紧信贷投放。当上半年天量放贷的“后遗症”开始显现,股份制商业银行普现“缺钱”窘态,而央行的货币政策正面临两难选择。
三、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式,大部分企业和民众都在“羊群效应”的刺激下,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与房地产相关的领域之中,吹大了泡沫。上半年由于部分企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拿到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但企业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或能源材料之中以此来确保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没有用于企业的再生产投资。个体投资者在通胀预期下以及股市的反复震荡中,把大量的手中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特别是住宅地产,而真正刚性需求的自住房消费者在此种资产泡沫吹大下。笔者认为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微调,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为此我们应防微杜渐,加强危机管理意识,深化危机管理制度与措施。
四、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为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常用的一种市场风险的测度方法—VaR.VaR方法就是指市场处于正常波动的状态下,对于给定的置信度水平,投资组合或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所遭受的最大可能损失,即Prob(ΔP
流动性风险是目前各大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分为筹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主要的管理策略一是运用资产管理策略和方法。二是运用负债管理策略和方法。三是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策略和方法,其中资金汇集法、资金匹配法和线性规划法为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对于具体的风险测度可以运用指标体系分析法。1、流动性指数法I=∑wi*(Pi/Pi*);2、存款集中度法L=∑EiWi;3、财务指标法,现金状况比率,货币资产负债比率,短期资产比率,核心存款比率,存款结构比率等。
五、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
严格说来,房地产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涵义相当广泛的话题,对于不同的房地产商来说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而总体来说对风险的管理需要进行: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定性、定量)、风险应对规划、风险跟踪等一系列活动。一个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风险管理框架,以便其明确地考虑风险变化,帮助房地产商应对种种挑战。从目前形势,房地产企业面的主要风险是现金流的流动性风险,市场价格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目前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基本都是采用高财务杠杆的方式,融资组合结构也是债务融资高于股权融资。
(一)风险源的辨识
从运营过程和业务特征的角度识别;从财务报表的角度识别;从运作能力的角度识别。
(二)风险的控制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做好资金风险规划,建设全面的资金风险监控体制,实行系统而严格的预决算制度;优化融资结构,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中找到恰当的匹配点,可借助外部专业机构协助完成此项工作;要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消费者结构与消费行为采取合理定价策略;采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合的方法;动态的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等。
六、投资者&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
无论是企业理财还是个人理财都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注重各自的资产配置与资金结构。
一、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由于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自主,但由于多年来的管制,其贷款定价能力较差,容易盲目定价,增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贷款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银行利润下降,不得不拓展新领域,增加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贷款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间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增加道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改进
1.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RAROC模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实证研究。RAROC模型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模型明确了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重大影响,强调以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来判断经营管理效率,已成为当今银行业用于绩效评价、资本配置和贷款风险定价的核心技术手段。[1]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净收益-风险敞口*不良资产率*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
当RAROC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低,收益率越高;反之亦然。
(1)净收益的测量。选取指标为净利润,根据年报中财务报表所列的收入、成本及利润进行计算。
(2)预期损失的测量。由于信用风险主要为信贷风险,本文研究数据均用信贷风险数据为指标。风险敞口指标为信贷风险敞口,不良资产率指标为不良贷款率,违约损失率为贷款违约处置不良资产后的损失比率。
(3)经济资本的测量。经济资本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内,商业银行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本文选取指标为信用风险加权金额。
2.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已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商业银行各年年报。由于部分银行数据搜集不全,则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将数据进行处理,计算RAROC值,数据依次从2010-2013年,结果如下:
农业银行:0.215969,0.191375,0.135156,0.124066;
工商银行:0.275836,0.285988,0.251593,0.231782;
中国银行:0.143051,0.162317,0.145473,0.124659;
民生银行:0.128504,0.105838,0.095464,0.088001;
南京银行:0.036363,0.050407,0.039774,0.040522;
宁波银行:0.142506,0.15695,0.144817,0.1337;
光大银行:0.077787,0.073622,0.070422,0.063838;
上海银行:0.147901,0.139808,0.123703,0.103723
3.结果分析
(1)不良贷款增加,贷款质量下降。通过对以上八家商业银行2010年―2013年数据分析,发现除农业银行和上海银行外,其它银行在2013年前不良贷款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却在2013年上升。如中国银行2010-201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7%、1.17%、1.13%、1.16%,工商银行2010-201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0.94%、0.85%、0.94%。这说明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有所影响,使得不良贷款普遍增加,贷款质量下降。
(2)信贷风险加大。从以上RAROC数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和上海银行的RAROC数值逐年上升,其余六家RAROC数值在逐年上升的基础上,在2013年有所下降或者上升减缓。这说明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使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所增加,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降低。
4.改进建议
本文基于RAROC模型,选取已上市的部分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在近年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2013年7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贷款质量下降。因此,面对金融市场改革,商业银行应对现有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以确保其稳定发展。
(1)信用风险。现阶段的信用风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当实际情况违背合约条款时产生的损失,随着金融环境以及风险理论的不断变化,信用风险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如今的金融手段丰富多变,对于风险的评估及预测更为精细。新时代的信用风险包括两种可能性:交易对手直接违约或者由交易对手违约引发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对整个投资过程带来损失与风险。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信用风险包括的情形更为广泛,为银行综合经营的大规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行业中比较常见的风险,是由于市场出现的变动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有以下几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风险和价格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进而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和综合经营的突破改进,银行的综合经营将会涉及到更多的领域,比如有价证券、外汇等。这些扩大化的交易模式同样会受到市场变动的影响,因此,市场风险的作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大。(3)操作风险。随着银行综合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有关人员对于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新的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应该设置一部分资本,来弥补由于风险引发的经济损失,同时要合理规范资本的使用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要重视操作风险对实际金融活动的影响。
二、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
相比于金融控股子机构,金融控股子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多,有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透明度引发的风险、内部管理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等。(1)内部交易风险。内部交易风险是指金融企业集团被有关部门操作,使其依附以集团内某些实体完成金融活动。在实际的金融活动中,监管者对集团内部交易本身危害性有一定了解,但真正担心的是其会对市场公平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平衡。(2)利益冲突风险。在实际金融活动中,由于不同公司的利益存在差异,因此而引发的冲突并不在少数。利益冲突可以分为外部利益冲突和内部利益冲突,外部利益冲突包括金融机构与客户以及监管单位产生的利益冲突,内部利益冲突指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3)透明度引发的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透明度相对较低,然而透明度是新时代金融公司保证信誉的必要条件。由于透明度的降低会使金融控股公司领导层对于风险的评估出现偏差,为今后的风险管理埋下隐患。(4)内部管理风险。现阶段金融控股公司结构较为复杂,对内部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有法人机构,业务活动机构,还有相应的管理部门等。众多机构的存在给公司内部管理加大了难度。(5)道德风险。金融控股公司面临道德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类:1、子公司面临清算时,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股东承担责任以出资为标准。当控股子公司资产下滑或成为负值时,控股公司会促使子公司运用公司资本恢复业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利用股东责任制度的漏洞使金融子公司陷入危机,从而造成道德风险。2、金融控股公司一旦倒闭,会对其他金融机构或是整体金融圈带来消极影响,政府对于一些面临财务危机的金融子公司(尤其是银行)会采取再贷款等措施进行扶持,金融控股公司其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因为受到损失而申请破产,政府再次进行扶持时,会从事高风险业务,进而引发道德风险。3、银行成为风险集中区域,引发道德风险。在银行综合经营的过程中,一些证券和保险公司试图大幅度提高自身的实力和信誉水平,大力开展高风险业务,将风险都集中于银行本身,这种风险分布的不平衡也会引发道德风险。(6)法律风险。现阶段的金融公司还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公司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制度氛围是金融控股公司稳定运营的基础,因此,我国银行要注重对员工进行法律意识方面的培训。此外,从整体金融体系来说,国家要完善金融法律及相关规定,明确责任归属,为金融活动的稳定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银行综合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有效改进措施
(一)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
眼下银行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垂直一体化模式、股权控制下的间接管理模式和双重控制模式。垂直一体化模式是针对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在风险管理架构上安排,使风险管理相关单位直接面对管理工作,同时力争实现责任分配的集权制;股权控制下的间接管理模式是让控股公司间接参与指导金融活动,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由子机构完成;双重控制模式是介于垂直一体化模式和间接管理模式之间的过渡模式。银行在选择风险管理模式方面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要以符合国家相应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银行自身的业务情况,对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筛选。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金融法律的限制,还要受到银行现有的管理机制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还不够成熟,因此银行在选择风险管理模式方面不可求之过急。银行要对自身的金融目标做出合理规划,进而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模式。眼下不少银行采用垂直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却不了解其具体优势及缺点。垂直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对风险的统一管理有很好的效果,对控股公司集中控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控股公司可以对子公司的运营状况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并且垂直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较为成规,便于控股公司统一掌管集团内部机构,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即可能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较为独立,不能有效结合,为银行综合经营带来不便。
(二)规范风险管理策略
银行要对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完善和改进,使其能够对银行综合经营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对于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应该要包含以下方面:整体运营计划、可承受的风险层次、风险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应该包括与业务相关的所有重要风险选项,并且细化责任权限。
(三)强化风险限额管理
银行要对综合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指标进行详细限额,以此来全面监控和掌握金融活动。风险限额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具体执行风险政策的实际体现,是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监控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银行要从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两方面对风险限额进行有效管理。首先由控股公司拟定一套风险限额,用来控制相关业务风险,并且通过文件传输使子公司明确风险限额。子公司根据控股公司分配的风险限额,结合自身业务水平对风险进行有效量化,力争做到合理分配。
(四)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银行要想在综合经营过程中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就要努力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帮助风险管理人员及时识别风险、掌握风险相关信息,为制定下一步经营计划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银行领导层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动向,为今后的银行综合运营制定更加完善的计划。
(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
风险管理意识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银行在综合经营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发展,就需要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提供客观保证。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企业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是风险管理理念对于金融集团的作用是相通的。银行要想和其他金融机构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就要设法促进企业文化的相互交流。在实际的风险管理工作中,领导者要明确责任分配,把风险管理意识植入到员工日常工作中,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不仅可以帮助员工改进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从整体上提高银行实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六)设立防火墙
银行设立防火墙是为了避免风险的扩散,具体来说防火墙的设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业务范围。银行要严格控制子公司的金融活动,包括购买证券和其他资产等,对子公司实行分类管理,避免子公司在业务之间相互重叠的现象。(2)人事范围。银行在人事制度的安排方面应该加以规范,以便弱化不同机构组织在利益上产生的冲突。(3)信息范围。银行应该妥善处理金融信息,一方面可以保证客户的隐私权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不正当交易。防火墙的设立是银行为保证客户利益而进行的,如果金融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无法保证密切联系,对金融信息没有及时交流,就不能保证金融效益。此外,如果对防火墙设置偏高级,会增加银行建设成本,对银行的正常运营带来影响。因此,银行在建设防火墙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将防火墙与风险指数相匹配,才能保证运营效率,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
四、结束语
关键词:风险;铁路;信号
通过近4年来的努力,在电务现场管理的电务段―车间―班组三级管理机构中,都推出了相对应的安全风险关键点及控制措施,并根据现场实际,人员、设备、环境的变化,围绕各自的安全风险,不断地充实和更新防范卡控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通过作者在电务基层安全管理实践中发现,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认为“安全管理的主体就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责任的追溯,达到事故的有效预防,目的是“有效防止同类事故发生,举一反三消灭类似事故的发生”,而现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则要求从安全风险的源头剖析,安全管理模式变“事后分析型为事前预防型”, 变被动、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为主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使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不断加强,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例如,在基层安全管理者的工作中,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对故障事故的安全分析,检查基层班组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类问题的整改,以及接受各级领导的检查,工作重点涣散,疲于应付,很难将工作重心放在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要素中去。
问题二:安全风险关键点不能随着安全风险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安全风险的研判趋于固化,对安全风险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风险的本质是无处不在,不断变化的,很难将某一风险点的防控固定不动、以逸待劳的应对某一风险的产生,例如,信号班组风险点中“设备关键特性不达标”是设备故障风险的主要风险源,针对此风险源,分别提出了“①必须确保道岔4MM不锁闭。②必须确保轨道电路调整电压不超上限。③必须确保电源、电缆不接地,不混线。④必须确保室外信号设备固定良好,无损伤,不侵限。⑤必须确保分路不良区段无漏测,无漏登。”五项风险卡控措施。不能否认,上述5条风险因素,是造成“设备关键特性不达标”的5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当我们把重要的风险因素防控住,其他次要的风险因素就成了造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了。针对这种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同,主要风险因素与次要风险因素相互转换,而进行安全风险的动态研判,在基层安全风险管理中仍然得不到足够重视。
问题三:安全风险管理“全员参与”的特点未得到充分体现。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摒弃以往注重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包保、监督检查和考核,转向强调安全的全员参与与持续改进,从重视责任追究到强调安全责任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风险防范和事后的风险危害控制上。如上所述,班组安全风险管理的卡控措施中,针对各项卡控要点,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必须要做到哪些要求,风险管理的主体依然是管理者,而没有真正调动生产过程中每一名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风险识别和防控。
问题四:信号基层班组直接面对现场,是信号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安全风险管理在基层班组管理者中认识模糊,班组的管理者对安全风险的研判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当前安全风险研判主要依靠班组长的经验,班组安全风险管理依然只停留在表面,还需对班组长在安全风险管理具体实施中进行引导。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重点从管理模式的转换入手,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力求提供一些针对基层安全风险管理的思路、方法,提高基层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1 转换安全管理模式,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应用的空间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为问题管理模式,管理的作用力是从上往下,压力传递,遵循检查―整改―预防三者循环的运行轨迹,事实证明传统的管理模式能有效的预防同类事故的发生,片面的从外部环境给职工施加标准和要求,作用在基层管理层则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迎接上级检查,检查下边的问题”,在旧的传统模式下,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安全风险管理所要求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要素中去。只有根据基层班组风险管理的建立、发展进程,进行逐步减压,逐步转变,变旧的“压力传递”为“风险分散,风险均摊”,达到提升基层管理水平,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的目的。
2 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为“全员参与”创造条件
基层生产作业人员是直接面对风险、承担风险的主体,甚至存在作业人员违章违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也是风险形成的主要风险源,因此风险管理的全员参与对于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班组风险管理重点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研判,通过作业流程图法进行风险识别,是班组作业人员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下面以信号工区ZD6道岔检修作业来说明运用作业流程图来进行风险研判的过程。
①ZD6道岔检修作业流程图。
②根据作业流程图进行人员分工,布置检修任务。
③由工长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检修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相关标准的学习。(参考《普速铁路信号作业指导意见》运电信号函【2015】330号。)
④明确由电务段制定的道岔检修风险点及卡控措施。
⑤由作业人员根据作业流程图各自的分工进行风险研判。以检修环节作业人员对检修过程中的风险研判为例。
a由设备包检人对设备存在问题、需解决的设备隐患进行通报,并通过对设备运用状况,发生故障情况,设备变化规律,工务电务结合部问题的分析,提出本次检修的重点。
b由工区值班人员对需检修道岔近一周的微机监测曲线调阅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设备存在风险的可能性。
c对包检人员提出的重点整治项目,由班组长组织工区人员制定解决方案。
d由工区其他人员提出对该设备检修的建议,重点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调动其他工区人员参与研判的积极性。
e由设备包检人对参与检修的其他人员提出要求,注意培养包检人在所包检设备检修作业中的主导意识。
通过对作业流程图进行分解,有助于将一系列生产活动化作以生产作业人员个体为单位的单项作业,将潜在风险化作独立的风险因子进行识别,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参与者,从而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3 建立、完善故障因果图是进行风险识别的有力手段
利用风险识别的因果图法,建立故障数据库,同时也是快速应急响应的主要依据。因果图法是一种用于分析风险事故与影响风险事故原因之间关系的比较有效的分析方法。在现场设备故障处理中,同一种故障由于时间推移、处理人员不同、发生地点变化等因素,往往造成故障分析处理重复进行,造成了不必要的延时。(图2)
图2所示,是通过对作者所在信号车间近五年来的故障案例进行分析,建立的道岔失表故障因果图。通过以下案例来说明建立故障因果图的重要性。同样由于道岔自动开闭器动接点轴缺油造成的道岔无表示故障,分别于2009年与2013年重复发生,故障造成的延时都很长,两次故障处理人员都是第一次处理,都经过一番判断分析,最终查找到原因,都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从该事例可以看出,尽管在故障第一次发生后,车间制定了必要的防控措施,但随着人员、地点变化,该问题逐渐退出了风险卡控的重点,最终导致二次发生。如果应用风险识别的因果图建立起完善的故障数据库,不仅可以指导日常检修作业有效的规避风险,还可以在故障二次发生后,快速地判断和处理故障,减小风险损失。以道岔故障风险因果图为例,说明应用因果图法建立故障数据库,能达到直观、快捷的分析、处理道岔失表故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的目的。
4 针对风险的“发展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对日常检查问题进行汇总、动态分析,找出新的风险源
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几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更是关注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依据对北美洲、亚洲、欧洲等国自然自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比较[8],本文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管理模式。
(一)美国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詹姆士·米切尔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灾害管理政策和协调机制[9]。从1974年起,美国政府组建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以来,即以一个核心政府机构为中心,联合联邦27个相关的机构,形成对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2003年3月1日以后,FEMA整建制归入美国联邦政府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HomelandSe2curity(DHS)],其功能和力量更为加强。目前,该系统作为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五个核心机构,掌管国家的应急响应准备和行动工作,除在首都华盛顿设有总局机关外,还在全国建立了十个区域机构和两个地区机构,形成了以联邦和区域两级行政体系为核心、辅以联邦相关机构参与的灾害风险行政管理区域模式(块块模式)。与此模式相一致的还有德国政府,即德国联邦政府管理办(BVA)下属的民防中心(ZFZ),不过其联邦的作用只是在战时发挥作用,平时主要由各州政府负责其辖区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即以政府灾害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区域模式。法国也属这一模式,即法国政府下设的应急局(DDSL),也如美国,以国家和地方二级为核心,辅以国家相关机构的参与。俄罗斯、意大利也与此类模式相似[8]。
(二)日本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叶耀先系统地介绍了日本防灾和灾害应急管理情况,并与中国进行了比较[10](P254-290)。日本在一整套详细的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框架下,构建了以首相为首的“中央防灾会议”制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指定行政机关、指定公共单位应对自然灾害。为了有效地进行灾害管理,要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指定的行政机关和公共单位,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必须制定防灾计划并予以实施。2001年,日本中央政府机构重组,内阁府成为国家灾害管理的行政机构。内阁府灾害管理政策统括官负责防灾基本政策,如防灾计划的制定,协调各省、厅的活动以及巨大灾害的响应。此外,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大臣,还新设立了“防灾担当大臣”职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以中央为核心、各省厅局机构参与的垂直管理模式。一些国土面积相对小的国家都建立了与此模式近似的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体系。
(三)中国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
中国政府历来对自然灾害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从参与实施国际减灾计划和减灾战略过程中,加强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1989年响应联合国发起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率先成立了由国务院领导负责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减灾十年结束后,于2001年该机构调整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又调整为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并成立了该委员会的科技委。国家减灾委作为一个部际协调机构,已成为中国应对自然灾害之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其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此外,民政部还组建了国家减灾中心,作为承办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相关工作的一个技术支撑单位。目前,中国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的行政管理,依自然致灾因子仍然由与此相关的部委局负责管理,例如中国地震局负责地震灾害的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水利部负责水旱灾害的风险管理,国土资源部负责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风险管理,海洋灾害的风险管理由国家海洋局负责,森林火灾由国家林业局负责,农业病虫鼠害及草原火灾则由农业部负责等。为了加强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的风险行政管理,国务院还特别设立了一些自然灾害管理的领导小组,如国务院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国务院抗震领导小组等。与政府设置的有关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构相对应,还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设置了相应的机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目前运行的是以部门为主、结合地方政府的“垂直与区域相结合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与此模式相一致的还有比利时、挪威等国。
上述三种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模式,都包括灾前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以及各种减灾工程建设;灾中的应急响应;灾后的灾情评估、救助救济、恢复与重建,通常形成一种循环的模式。这三种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模式,都呈现出“条与块”的结合,或以“条”为主,或以“块”为主,或“条”与“块”并重。美国式管理突出了“块”的重要性,强调了联邦和州、县三级政府的作用,辅以妥善协调联邦政府下设部门的功能;日本式管理突出了“条”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辅以协调发挥都道府的作用;中国式管理突出了“条块”并重,发挥其整体功能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应从系统和综合的角度着眼,突出“块块”的核心作用,并协调“条条”的专业职能。
二、自然灾害风险的复杂性与链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渐发性特征,决定了其对承灾体影响的方式、程度,并且还影响人类的响应措施。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与链性特征则决定其风险形成的多因性和综合性。
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组成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过程(图1)。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自然致灾因子发生种类和频率及强度都是随机的,致使对其预报一直成为灾害研究领域的世界难题,至今进展甚微。因此,准确地估计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进而计算其造成的风险(假定受其影响的承灾体不变)仍然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承灾体是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总称,由于区域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具有相同致灾强度的致灾因子发生后,造成的影响迥然不同。如1991年中国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洪水,水情资料表明其上中游和下游几乎接近百年不遇,但造成的损失在两地产生明显差异,不仅因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还因防洪排涝能力的差异所致。由此可见,承灾体的脆弱性对灾情大小的影响是显然的。受承灾体灾后恢复力差异的影响,诸如是否吸取了经验教训,是否加大了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控制的能力等等,这不仅对致灾因子的强度产生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而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大小。区域灾情的大小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绝对水平,而且还与区域整个经济社会水平相关。通常我们对“小灾大害”和“大灾小害”的描述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区域经济社会水平高的地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高,尽管同样的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灾情的绝对值可能比经济社会水平低的地方要高,但因其恢复力强,可大大降低其风险水平。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灾害风险既受自然因素,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自然灾害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使其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性,就显然影响着对其进行管理途径和措施的确定。
自然灾害系统还表现出链性的特征,即以主发致灾因子为诱因,形成灾害链。我们曾总结了发生在中国的四种主要的自然灾害链,即地震灾害链、台风-暴雨灾害链、寒潮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图2-a、b、c、d)[11](P187-189)。从中可以看出,致灾因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性特征。由于自然灾害链的存在,不仅对客观估计自然灾害风险造成困难,还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灾后救助与恢复,以及灾前的备灾等各项减灾工作造成影响。
三、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模式
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链性特征,借鉴前面已有的三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模式,参考Okada提出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塔式模式[12],席酉民等提出的“和谐管理”模式[13],本文提出整合纵向协调、横向协调、政策协调为一体,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三维矩阵模式”。
Okada在其倡导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中,强调协调社会各方面与减灾相关力量的能动性,重视发展与风险控制相平衡,并通过系统的营养动力过程,实现整体管理的优化。前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日本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Okada提出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思想,这就是强调以纵向协调为主辅以横向协调的综合管理模式。席酉民倡导“和谐管理”的思想。他认为,对以人与物两类不同性质的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其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状况下,维持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于如何充分地发挥系统内有差异个体各自的能动作用。而这种能动作用的发挥系于系统内的两种基本秩序,也即系统内各种互动关系的本质就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秩序———和与谐,其中前者表征了系统内演化的方式,后者表征了基于人类理性设计的建构方式。“和谐管理”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对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提出一种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法。
由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及链性特征,实施对其进行综合行政管理,就必须首先强调对现有行政管理方式的纵向协调,即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特别是要强调基层社区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作用。中国政府在处理2003年SARS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强调以属地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就是强调了基层组织在社区水平上的重要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种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纵向协调,就是强调了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管理自然灾害风险的组织中,协调好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关系,突出“和”的原则。诸如发生水灾时,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防洪减灾协调,就要突出涉及各级行政区之间的协调,通过实现“和”的原则形成“合意”的“嵌入”,实现减灾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化和效益化。
与此同时,在强调纵向协调的同时,遵循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所具有的链性特征,对其实行综合行政管理,就必须同时强调对现有行政管理方式的横向协调,即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设置的与减灾相关的机构的能动作用。这正如Okada所阐述的“螃蟹”行走模式,多条腿协调一致向前走的作用,这也是体现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和”的原则基础上,形成“合力”的一种具体体现。中国政府在同一级政府中所设置的与减灾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构,就是对这一横向协调机制的具体实践,如国家减灾委、国务院防洪抗旱领导小组均由多个国家部委局负责人组成。
如何充分发挥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的再协调,则必须通过制定各类标准、规范、指标体系,以实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以发挥灾前、灾中、灾后减灾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获取这些信息资源装备和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制定各种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以规范纵向与横向协调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行为,以此,充分调动各种减灾力量的积极性(如政府减灾资源和社会减灾资源等)。这就是通过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相关政策的协调,实现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为此,从管理学的角度,就是寻找发挥所有减灾要素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合理”的投入。这就是要遵循席酉民等提出的“谐则”[13]。“谐”是指一切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谐则”是指在“谐”的概念基础上,概括那些系统中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系统中的这个方面是可以通过数学量化处理模式且根据目标需求得以解决的[12]。我们通常说的优化系统结构,寻求系统整体功能作用的最大化,就是要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过程中,通过协调各类与减灾相关的政策,使之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发挥纵向与横向减灾资源的功效,通过非线性系统优化模拟实现纵横之间的优化配置。如区域发展与减灾规划之间的协调,平原城市规划与河网格局之间的协调,土地开发规划与生态建设间的协调,以及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间的协调等。
我们将上述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模式中的纵向、横向和政策协调,概括为如图3框架,并称其为“灾害风险行政管理的系统综合模式”,即是一个“三维矩阵模式”。图3中“和度”对应“和则”、“谐度”对应“谐则”。与席酉民等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和”和“谐”、“和则”与“谐则”的含意是一致的;考虑到区域灾害系统所具有的链性特征,我们在此模式中,增加了“合度”和“合则”,即在同级行政管理体系中,强调各个与减灾相关部门之间应形成合力,即在席酉民等强调“人与物要素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关注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优化与和谐。
四、中国自然灾害风险
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针对中国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和存在多种灾害链的特性,依据上述论证,提出构建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议。
首先,加强国家关于减灾政策协调的力度,健全减灾管理法制。尽快出台“中国自然灾害防御基本法”、“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以此协调现有的单一自然灾害管理法规体系之间的矛盾,完善并补充现有单一自然灾害管理的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对各类自然灾害产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管理之间的法规协调,即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管理法规的协调,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自然灾害管理法规的协调。
其次,加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减灾职能协调的力度,完善减灾管理机制。完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特别需加快制定有关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规范及指标体系。厘定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尽可能实现各相关部门在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良好衔接,如在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中,气象、水利、农业与民政部门之间的职能明晰;减轻水旱灾害过程中科技、教育、国土、财政、金融、发展与改革等部门之间的职能界定。再次,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改革减灾管理体制。针对辖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程度,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加强辖区自然灾害区划、减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行动、救灾救济基金、恢复与重建等项工作,从而实现明确目标、分级负责、协同作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上述三个方面关于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功能,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在各级政府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局。考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周期性[14],其下设减灾法制管理、信息共享、技术、应急管理、物资储备、应急行动(可实施军政双重领导)、救灾救济、装备管理等部门。在上述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局”设立的基础上,针对辖区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明晰并完善现有单一自然灾害系统管理部门的职能。一般可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生物灾害、火灾与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部门。内陆辖区则可不设海洋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要加强对这些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价和应急预案制定等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的完善。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分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复杂性和链性特征的基础上,吸取各国关于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行政模式的优点,参考有关研究提出的模式,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模式,即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政策高效的“和则、合则与谐则共存,和度、合度与谐度合一,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与政策协调集成为一体,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三维矩阵管理模式”,以此加强辖区减灾区划、立法、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行动、救灾救济等能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