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的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打破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垄断局面,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二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城乡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中,蕴藏着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一、我国民营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需要面对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认证体系没有统一
欧美许多跨国公司、商贸协会、多边组织和国际机构制定各自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并且发起实施了多种“准认证”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验证、审核、评估以及认证。作为全球产业链条上的一员,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运作中就必须接受国外不同机构的认证,从而提高了运营成本。
2.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有失公平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可能“水到渠成”,而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低的劳动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要求发展中国家履行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劳工保护等社会责任,显然是不公正的。因此,实施西方制订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将对我国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民营企业的造成严重损失。
3.企业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没有作到关心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没有把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作为企业经营的价值取向。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以不惜损害就业者的身心健康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民营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因而导致对民营企业守法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国际化经营有很大作用:①可减少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从而节省费用;②在更大程度上符合当地法规要求;③建立国际公约力;④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建立正面感情;⑤使合作伙伴对企业建立长期信心;⑥有利于民营企业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⑦有助于得到政府的信任而更多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优惠政策;⑧可作为企业一种长期的促销手段和吸引顾客的广告形式,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大量的客户。总之,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长期赢利能力,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2)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民营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标准,尊重人权,保障工业健康和安全标准,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促使劳动提供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和谐的商业伦理关系的具体表现:①将使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改善民营企业比较紧张的劳资关系;②对雇员福利的承诺将提高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③它会促使企业系统地制定并执行一套完整的劳工制度,提高民营企业的生产力。
(3)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从表层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诚信表现之一。为顾客着想,提供优质服务、优质产品,让消费者满意,从而赢得顾客的信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深层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消极影响
(1)企业社会责任壁垒。民营企业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影响最大的是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和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一种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劳保”壁垒,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产品出口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降低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相当多的企业利润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还较弱,这些企业要达到社会责任标准要求,势必要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其次,申请SA8000标准的认证,需要给认证公司支付相当数额的认证费和维护费用,也将增加企业成本,削弱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社会责任标准一旦全面实施,我国劳动力廉价优势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丧失,这将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我国投资,从而对我国吸引外资产生消极作用,影响到作为跨国公司供应商的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不同规模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差异性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阶段、实力和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的具有差异性。
1.大型民营企业经过创业与稳定发展两个阶段的积累,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时期,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
企业由原来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转为注重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商、社区等相关利益群体的接触日益丰富和频繁,关系也渐趋融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安全的生产、良好的商和供应商关系、高度的信誉已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的发展只有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另外,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都是通过转制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过来的,原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安排形成现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依赖”,企业将继续承担部分社会责任。随着这些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对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随之扩展。
2.大部分中小营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
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种类单一,利润微薄,以追求企业最大利润为惟一目标,企业主要对民营老板个人或为少数的合伙人负责,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模糊,承担社会责任的倾向不明显。因此,根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现实,企业所应承担的扩展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依法进行生产和经营。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绝非易事,因此一些企业偏好于短期行为,损害了国家、社会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造成诚信缺失、企业交易不安全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求中小企业基于其长远利益,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端正经营理念,规范企业管理,建立自律机制,依法生产和经营。
(2)保障职工的权利,增加职工的福利。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重视职工安全问题,应确保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的投入,切实采取必要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增加职工的福利,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的需要。
(3)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严重偏低,大量自然资源消耗型民营企业的存在使我国资源消耗过快,而且很多企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很普遍。因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既是中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如今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民营企业如何应对企业社会责任
1.要充分认识SA8000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虽然目前国际劳动组织和其他国际标准机构尚未将SA8000视为国际标准,亦没有一国政府规定其为强制执行标准,但是它毕竟体现着当代社会对企业的一种期望,代表着跨国公司将社会责任当作自己责任的先进管理理念。积极申请并获得SA8000认证,不仅有助于打破SA8000对企业销售和出口的藩篱,也是民营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2.在经营管理中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利润的观点相反国内外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经营管理中执行SA8000标准并贯彻企业社会责任,还可以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重新设计制造成本结构的目的。一方面,需要重视企业管理理论的建设,从制度上保证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中,将社会责任管理理念从上到下贯彻到各个层次。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处理生产成本上升与承担社会责任关系方面的成熟经验,采取财务、环境、社会责任三者结合的业绩汇报模式,以透明的方式向社会企业运作的综合效果,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3.通过SA8000,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凝合剂,它通过在企业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员工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企业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保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需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SA8000恰恰可以推动先进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因为,SA800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一致性,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一致性。把保证劳动者权利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使社会责任不再是一种道德的呼吁,而是一种利益挂钩的市场机制。它使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使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使企业文化亿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沿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前进。
4.推动政府促进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帮助民营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二是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民营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三是建立一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民营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要求。四是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民营企业,营造一种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黎 昀:民营企业如何应对SA8000.商场现代化,2005.11.
[2]苏 鹏 孙朋丽:略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与现代化,2005.7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困境;财务风险
任何事物都会面对风险,任何企业的成长都会经历风险,只有在风险中历练过的企业才是成熟的。对于大企业而言,它们已然从风险中成长起来,对待风险有自己成熟的经验可以把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它们具有相对强大的资金力量,在遇到风险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相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正处在成长过程中,风险会让它们措手不及,加上势单力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所以,中小民营企业要认真地对待风险,积极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保证企业稳步发展。企业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产品风险、政策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体制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公关风险等等。本文主要关注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的财务风险。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所谓“中小民营企业”,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包括规定标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暂行规定》)规模以下的各类企业,具体有:(1)个体工商户;(2)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的企业;(3)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制的企业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制企业;(4)通过国有资产重组而形成的,既有国家投资,又有个人、家庭或家族投资的企业;(5)合伙制企业;(6)由公众集资而建立的企业。
中小企业的定义及标准,是由各国视其发展情况不同而定,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单是各国不同,就是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行业、地区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一个规模的概念,是相对与大企业,从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就我国目前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暂行规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困境
(一)融资难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民营企业的难题。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单一,采用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的情况比例很小,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向民间借贷。当前,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几乎都是抵押贷款,必须提供土地、房产等做抵押才能给予放贷;民间借贷机构的逐利性以及不规范性,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很难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也指出,专门以民营企业为贷款对象的银行太少,应增设中小银行。大银行从事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成本过大,这是事实。民间贷款则利率太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良性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经营能力比较强,盈利能力也比较好,但多处在成长阶段,内部资金需求大,如果不能及时增加现金流,会造成财务风险,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运作,面临经营风险。
(二)资金回收难
在2009年8月29日召开的“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对洽会”上,厉以宁表示,政协经济委员会派调研组在广州、珠海、深圳、大连、鞍山、沈阳等城市调研时发现企业欠债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当前企业的欠债问题与以往的“三角债”不同,现在欠债问题的特点是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钱,大企业欠小企业的钱。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又提出了一道难题。当前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普遍提倡零库存管理模式,这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契机。作为供货单位,这些中小民营企业为了争相给国有企业和大企业配送原料及零部件,必须增加储备,当然还要修建库房,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资金的需求,另外一方面,这些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在得到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后,往往不能立即付款,要等到3个月甚至半年之后才能结账,因而又造成了中小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难,再一次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面临财务风险。
(三)人工成本增加
中小民营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方式具有灵活性,为稳定社会就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用工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2008年1月1日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严格规范了社会用工制度。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用工成本会造成一定影响。严格上说,不是《劳动合同法》使中小民营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而是《劳动合同法》提高了违法成本,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主动承担雇主责任。例如,为了合法用工,中小民营企业将拖欠或克扣的工资给予补足、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支付加班工资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行业,为了达到相关的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方面的标准,要增加人手的配备、设备的投入、工作环境的改良等。与以往相比,中小民营企业的灵活且廉价的用工状况得以规范,但是,增加了企业内部资金需求,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政策优势少
出台政策往往比较多地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相对来说对大企业优势多,中小企业考虑的比较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势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的比较少。比如,在税收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可以享受先缴后退,而非国有企业却无法享受这种待遇;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往往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实际承担的税负重、采购成本增加;从所得税角度看,民营企业要先按利润总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净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即股东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民营企业投资者而言,两者同出一辙,实属重复。再者,在银行的呆账坏账准备金核销制度方面,国有大企业可以被列入国家计划进行及时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中小民营企业却无此待遇。此外,在土地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参与改组,而民营企业却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些政策上的劣势,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无形中增加了现金流,扩大了财务的风险性。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企业经营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企业的资金价值除了受到投资、筹资和营运管理等决策影响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受到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财务管理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资源环境等。企业的财务决策是难以改变财务管理环境的,更多的是适应其要求和变化,但是这些要求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威胁,也就是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具备适应和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可是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机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等现状,导致其缺乏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融资难和资金周转慢,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内因
1.融资难。长期以来,中小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不受政府控股,在经营管理上能够有较为完整的自,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其发展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快速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融资问题首当其冲,资金短缺成为严重抑制中小民营企业活力,并制约其持续稳定和健康增长的“瓶颈”。通常,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间接和直接两种。首先从间接融资方面看,渠道主要是向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几种。由于政策性银行贷款多面向政府扶持性项目和国有大企业,信用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所提供的资金多为小额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的运作成本和资信评价等方面的条件标准,又将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排除在外,就是符合条件的部分,贷款期限一般也较短(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如果中小民营企业想有更大的作为很难获取所需的资金支持。其次从直接融资方面看,渠道主要有发行债券和股票,中小民营企业想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也是相当困难的。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高,加上管理日趋规范,只有那些大型重点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获批发行债券,中小民营企业也很难像资本市场建立初期时靠“捆绑上市”获得上市资格,单个中小民营企业又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达不到上市的硬性标准,因此,阻滞了中小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始终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
2.资金周转慢。首先,中小民营企业资金投放无计划,对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投放比例主观性强。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在缺乏投资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投资的严重失误,以致无法应付经营所需的周转资金。其次,中小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利用率低。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操作不规范、损耗严重;原材料消耗无定额、浪费严重;产品废品率高、成本高;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责任不明确、效率低等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管理混乱,资金占用多、成本费用高。再者,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处于劣势地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迫于形势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较多地采用赊销,致使企业资金较多地占用在应收账款上,大量的应收账款妨碍了资金的有效周转,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周转慢,直接导致现金流量少,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严重时会加速企业的破产。
(三)财务决策的失误,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中国特色重要部分,然而,中国民营企业始终做不大,而且经常出现“昙花一现”的怪现象。中小民营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中单个业主制形式突出,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管决策现象,决策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分析论证,再加上决策依据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不能获得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四)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使中小民营企业缺少隔离财务风险的“防火墙”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贯穿了企业的各类会计事项和业务流程。在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中,往往存在管理层重经营、轻内控,甚至把财务内部控制仅仅看成财务部门的事,没有将财务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层面加以重视;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也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未得到贯彻执行,甚至有的根本就未形成制度;在日常的财务人员任用上,偏重“能人效应”,且重使用、轻培养;忽视内部稽核和审计等问题。这些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的问题都使中小民营企业存在事故隐患且长期得不到发现,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必要的防护,加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根据以上对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的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应积极地做好以下应对工作,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一,摒弃家族式经营仅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企业制度;第二,树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的理念;第三,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完善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第四,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建立适用的财务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22-226.
[2] 江少华.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财会研究,2005,(1):42-43.
[3] 徐颍.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0-42.
[4] 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警的实证分析[J].1999,(4):31-38.
关键词: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ISO14000标准
进进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往年被中心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布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进宪法,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新题目。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新题目,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进,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进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进,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进。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本钱,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新题目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新题目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熟悉并重视起环境新题目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同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固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伏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固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熟悉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由于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纵性不强,很难成为公***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假如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熟悉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进世和中国融进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团体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夸大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往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以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由于熟悉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新题目层出不穷。非凡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新题目,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恍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进,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进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进,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进。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本钱,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新题目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新题目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熟悉并重视起环境新题目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同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固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伏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固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熟悉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由于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纵性不强,很难成为公***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假如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熟悉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进世和中国融进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团体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夸大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往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以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由于熟悉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新题目层出不穷。非凡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新题目,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知己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进步。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分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平安法以及环境保***等,企业在做到遵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步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选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的监视体系帮助民营企业进步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究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也逐渐完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问题。
民营企业想要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站稳脚步,必须要完善现有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制度。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析,一方面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现状,另一方面完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建议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民营企业逐步得到有效地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相对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了使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重视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完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一、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现状
(一)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不够完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民营法律保障的法律制度。没有专门的法律机构针对性制定民营企业法律体系,现行法规多数都是由国务员或者直属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这样法律效力低,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性力度不够。虽然现行法律法规中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品牌纠纷有关的刑事、民事责任,但对于刑事、民事责任的判断标准,法律没有提供相关的划分依据。
(二)市场准入权的不公在实际生活中,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受到诸多不公平的对待,如政府补贴、行政许可、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民营企业的政府补贴始终不如国有企业的补贴高,行政许可要经过很多部门的批准,基础设施条件也没有国有企业齐全,民营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也不如国有企业的。在一些垄断行业中,如电力、石油、通讯等,民营企业是不被允许进行投资的。在一些非国家安全的行业中,民营企业可参与投资,但民营企业的投资比例小,投资附属条件多,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仍然无法参与其中。
(三)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在有关民营企业法律保障方面,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起到法律的保障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处罚多以罚款、代罚为主,这样侵权者会利用这个法律空隙为自己开罪,躲过刑事处罚,导致民营企业侵权现象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侵权的民事赔偿机制没有相对的标准,民营企业在侵权案中不仅要自行收集证据,而且还无法获得相对应的赔偿金额。
二、完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建议
(一)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在法律上肯定了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民营企业对国有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民营企业基本法,不仅在法律上肯定了民营企业对国有经济的贡献,而且还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基本法的确立,是制定有关民营企业法律保障附属法律法规的基础,从而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体系。为民营企业在刑事处罚、民事处罚等中提供法律依据,维护了民营企业的法律权益,从而进一步遏制了违法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民营企业税收法律制定从我国现行的法律税收制度方面可以发现,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不如国有企业的税收政策,甚至出现不公的待遇。因此,国家应建立有关民营企业税收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在建立民营企业的税收制度时,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民营企业税收制度,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这样可以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享有和国有企业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即享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又和国有企业有着一样的待遇,从而企业可以留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再生产,有效的提高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构建民营企业的资金法律制度资金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时,会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度,甚至是企业破产。因此,国家应推出相对应的中小企业资金保障法律制度,从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一是建立民营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充分发挥国家的信贷作用,为民营企业的资金需要提供后备资源。二是在资助方面,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应得到和国有企业同样的资金资助,消除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国家应鼓励风险资本对民营企业的的大力支持,为民营企业的资金需要提工多条渠道。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过程。民营企业法律保障的进一步完善是民营企业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因此,民营企业应该维护自身的法律权益,只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司法严格执行法律程序,才能使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有效、公平的民营法律保障制度,才能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民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褚佩瑜.论我国民营企业的法律保障[J].商法之窗,2015,167.
[2]刘宁.新形势下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分析[J].经济与法,2014,61.
[3]单东.关于创新和完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体系的问题[J].名家论道,2006,8.
[关键词] 融资难现状分析 提出解决措施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让市场竞争更加激活,市场效率迅速提高,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小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也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以资本代替劳动的工业化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民营企业内在因素是造成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存在融资障碍。对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其在融资方面客观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制约因素。由于自身规模小因而信用差、风险大、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融资能力普遍较低。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条件要求苛刻,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数据普遍存在造假行为,缺乏真实性,银行若给与其贷款风险实在太大。银行从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等方面考虑不愿意支持其贷款,所以很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关系。因此,其发展初期也只能依赖内部融资。
(2)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意识薄弱。内部融资可以说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累计资金的意识淡薄,大部分还存在利润分配短期化倾向,而且部分投资者以分红为主,盈利多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完全忽略了资本的积累;有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利可分,无利可留,就更加没有积累了。如果中小民营企业一味寻求外部的资金来源支持,而忽略了通过留存收益等自身积累来健全造血功能,企业就会陷入负债――经营――还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2.金融机构的倾向是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的市场选择倾向。众多商业银行都试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回收力度,重点都倾向国家支持的优质大型企业。部分金融机构“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贷强不贷弱,贷多不贷少”的行为明显,这样的倾向,完全将中小民营企业排除在外了,哪怕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不少金融机构还是对中小民营企业存有偏见。还有商业银行建立了严格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若是贷款收不上来,尤其是像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大的客户,信贷员迫于压力,对其避而远之。
(2)贷款标准基本相同。出于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风险,各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标准政策极其一致,总是根据世界水平和大型企业的标准安排,信贷管理比较单一。一些银行的信贷门槛直接将中小民营企业置之门外,完全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中小企业能够采用的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分析,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产生,新的表外融资方式同样在发展,表外融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表外融资作为企业理财的创新,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积极地融资方式,不仅筹集到中小民营企业需要的资金,摆脱了融资难的困境,为其投资者、经营者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它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可能使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和缺乏完整性,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更加失去信心,也可能造成其决策者错误的判断,也可能危害到投资者的利益。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首先,表明立场应支持、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合理运用表外融资,勇于创新,提高市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筹资成本;其次,加大管理力度、分析相关者利益的弊端。做到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扬长避短,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保护好各方的利益。具体措施有:
1.完善会计准则规范
我国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逐渐的向国际化会计标准靠近。但表外融资的方式不断翻新,而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问题尚未完善,通过国家法规规范有关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循谨慎性原则,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对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限制其发展或纳入表内管理,增加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同时,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加速会计准则的完善,减少表外融资对报表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影响,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报表的使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
2.严格要求相关的财务披露
表外融资作为中小民营企业新型的理财活动,虽然引发的资产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义务在报表附注中应加以说明。所以应积极鼓励使用表外融资的中小民营企业对表外融资业务的披露,将表外融资的披露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3.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有关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劝告中小民营企业,表外融资可以作为应急之计,绝非长久之策。实质的负债终究是要还的,长期的隐蔽只会造成其负债以后的恶性循环,使其陷入无法自拔的财务窘境。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中小民营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将表外融资在降低筹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宣传,使公众对表外融资有所了解,并能从表外融资的信息中正确掌握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盲目投资。
参考文献
[1]成学真,汪国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中银行“惜贷”现象分析[J].经济管理,2003(06):93~96
[2]方卫东,企业表外筹资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4(8):84~85
[关键词]民营企业;筹资;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51-02
1 民营企业筹资现状
目前民营企业筹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营企业筹资渠道狭窄。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证券市场门槛高,故民营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公开筹集资金,内部筹资成为民营企业在创业发展阶段的主要来源。其次,民营企业筹资以非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因民营企业资信等级低,抵押资产少,银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民营企业向银行借贷较困难。因此,亲友借款、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款等非正规金融在民营企业筹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是来自业主及主要创业者内部自筹资金。最后,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因银行出于风险规避,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较少。由于民营企业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长期负债比例较小,银行即使是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也仅是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致使民营企业资金来源有限,没有稳定的资金,后备资源缺乏。
2 民营企业筹资难的原因分析
2.1 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缺陷影响筹资活动
第一,部分民营企业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真实性差,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粗放,技术水平较落后,负债率较高,偿债能力低并且又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营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使银行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真实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资金的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而许多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民营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困难较大,贷款成本普遍偏高,使民营企业不堪重负。第三,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产权单一,使得民营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实中部分民营企业诚信观念淡薄,随意拖欠银行本息,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加大了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银行不愿冒险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从而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来源。
2.2 金融政策环境不利于民营企业筹资
第一,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金融政策上来看,国家虽然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致使民营企业的筹资和贷款仍然受到了束缚,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与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匹配,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第二,资本市场上缺乏民营企业筹资的渠道。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没有形成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缺乏一个活跃的私人资本市场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股权市场。第三,各类基金担保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尽管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高科技财政周转金、财政企业担保等各类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基金和担保机构等,由于资金运作受行政干预较大,要求严格,门槛过高,手续烦琐,加重了企业负担,贻误了商机。
2.3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影响着民营企业筹资活动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自进行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其经营理念,信贷由规模扩张向注重风险转变,为防范风险,普遍采取“为不错贷,宁可不贷”的行为方式来归避风险。第二,所有制歧视影响民营企业筹资,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在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中常常出现发放程序复杂、手续烦琐、条件苛刻等状况。第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担保、抵押制度,由于一些企业的恶意逃废债务,各商业银行为了减少经营风险,普遍实行了资产抵押贷款办法。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固定资产较少,提供有效且适宜变现的抵押物有限,阻碍民营企业资金的流入。
3 解决民营企业筹资难的对策
3.1 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第一,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坚决摒弃账外账等一切弄虚作假行为;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适用的产品和技术,通过做大做强主业,发挥企业在专业市场的优势,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吸引各项资金注入轻装上阵。第二,努力做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定位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鼓励私人向民营企业投资、企业之间的相互投资、外来资本的投资,加强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配套联营,扩大融资的渠道和空间。第三,树立诚实守信的民营企业形象,诚信理念是企业兴衰存亡的试金石,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自身信用等级,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
3.2 改善金融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从政府角度建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
第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维护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督;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开展民营企业经济、金融双向交流。让政府、企业、银行之间信息互通,增进了解,做到互信、互助、互赢的经济协作关系。第二,建立民营企业资信档案,对有市场、有信誉、有产品、缺资金的“有三缺一”型企业积极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可适当放宽对抵押或担保的要求,使企业能顺利获得银行贷款;另外可以开办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备用信用证质押贷款等品种;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规范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股市创业板市场,让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第三,税收优惠是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有利于民营企业资金的积累和成长,采取税收扶持政策,降低税率,税收减免,以利于民营企业积累发展所需资金;希望政府在今后的政策和调整中避免过去的极力对某一领域加以扶持的做法,不分内外资、国企、私营,一律平等对待,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积极发展非国有和中小金融机构,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允许民间银行进入银行业,建立政策性筹资扶持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援助,如贷款贴息、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设立长期低息贷款专项基金和创业基金及科技型基金为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3.3 金融企业改变经营观念,完善管理体制
第一,金融企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生存发展空间的需要,改变目前信贷资源过分向“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集中的局面,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在制定信用评级标准时,主要应以企业的经营能力,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为主要判断标准,对发展前景好,信用水平高,经营稳健的民营企业要实行倾斜政策;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合理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第二,金融企业要健全信贷营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根据国家的有关监管规定,制定有关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的规章制度,区别对待主观失误与客观条件变化所形成的风险责任,鼓励信贷人员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客户,使信贷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成绩得到肯定,也为民营企业的信贷速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打开了方便之门。第三,金融企业应根据相关政策,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创新新品业务,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绿色通道,打通其融资的“瓶颈”,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4 选择适合民营企业的筹资方式
第一,向股东筹措资金是企业在创业阶段最安全、最经济、最便利的筹资渠道。第二,向银行贷款为企业提供了短期资本即营运资本。第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以知识产权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第四,巧用融资租赁业务,把前期投入的固定资产变成流动资金,尤其对中小企业居多的民营企业而言,融资租赁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筹资方式。
4 结 论
总之,民营企业应该在不同发展时期,综合社会、经济、政策等环境的影响,详尽了解各种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优缺点,分析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最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民营企业筹资难是一个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只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面共同着手、共同努力,民营企业一定会走出筹资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楼士明.企业筹资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张萍,喻晓飞.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财会月刊,2004(11).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薪酬问题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且费神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受到企业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产品竞争力和被市场接受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其最初的薪酬设计往往难以符合企业长远发展规律的要求。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足以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薪酬制度,已成为当前众多民企的当务之急。
一、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管理者缺乏薪酬管理理念。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的把握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把薪酬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单纯的货币行为,尽管在进行薪酬设计时,都比较注重薪酬的公平性原则、补偿性原则、利害相等原则和透明原则,这也成为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但是,从长远看,很多民营企业的薪酬制度缺乏战略性规划,尤其是不适应企业在不同经营阶段的具体实际。在薪酬决策方面,没有跟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薪酬标准、薪酬发放程序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
(二)薪酬设计与发放过程缺乏公平与透明。一般来讲,民营企业管理层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各种层次——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意到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性,但却忽视薪酬等级、薪酬标准这些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最终利益所得的设计是否欠缺公平,这是其一。其二,较多民营企业的薪酬发放程序不透明,发放过程也讳莫如深,不进行公示。他们认为,只要企业员工的货币回报于他们付出的劳动价值相当,就是一种公平。至于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这种对等,就不重要了。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起步时无力顾及,但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将极大制约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人才战略的实现。
(三)忽视薪酬制度中的“内在薪酬”。薪酬从广义上说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内在薪酬”包括舒适的工作环境、较好的晋升机会、对人格的充分尊重、较大的工作自由及自由决策权;“外在薪酬”分为直接薪酬、间接薪酬、非财务性薪酬。直接薪酬包括基本薪资、加班及节假日津贴、绩效奖金、利润分享、股票认购权等;间接薪酬包括保健计划、非工作时间的给付、服务及额外津贴等;非财务性薪酬包括优雅的办公室装潢、宽裕的午餐时间、特定的停车位、合理的工作安排、业务名片、动听的头衔等。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层一般将“薪酬”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低、流动性大、劳资关系紧张。
(四)薪酬晋升通道单一,不能充分实现员工价值。长久以来,民营企业根据员工的级别和头衔来发放薪酬,管理者会精心设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这固然显示出了一定的公平性原则。但是,由于薪酬标准直接跟各职位级别挂钩,而且,这种职位级别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薪酬发放与员工实际贡献并不直接对等。这就使得员工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把全部精力集中于职务晋升上,而不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劳动创造价值并且享受这种创造的过程,从企业方面而言,也会使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为“缩水”。显然,单一的薪酬等级设计远不能满足员工追求自我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实现员工的真正价值。
二、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民营企业在起步之初一般采取家族式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即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决策层控制企业经营,包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具有浓厚的家族特色。而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初期乃至发展壮大期,能够很好地凝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因为大都有血缘关系的缘故,家族企业员工在创业之初并不计较各自的劳动付出是否与收入成正比,甚至大家并不考虑短期回报,这是一般人力资源所没有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家族员工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都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借助于其他的人力资源予以补充。但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带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从家族以外引进的各种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难以融入这种封闭而排他的环境,家族企业员工也对新加入的员工怀有戒备之心,不愿意跟他们一起分享辛苦创业之后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很难得到加强。
(二)缺乏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在企业创业之初,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人员结构不复杂,员工大多是由家族内部的亲戚和熟人组成,管理层可凭借自己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程序和标准也不那么规范。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和管理者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吸收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成熟的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如薪酬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员工多通道生涯发展的薪酬计划,尚未引进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等。
(三)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成本支出。大多民营企业愿意在厂房、设备等硬件方面进行投资,而对员工的收入却不关心,甚至将员工的薪酬投入视为纯粹成本支出,而不是当作一种人力资源投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是将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企业效益提高视为互动的良性循环。这是因为,员工的薪酬水平较高,企业高素质员工的流失率将降低,节约员工培训费用,吸纳更多高素质员工。薪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激励员工更主动地加大自我开发力度,从而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员工薪酬水平提高与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的“双赢”局面。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部门也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一个规模的概念,它是指相对于大企业,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关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分类,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有定量和定性两种标准。由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虽然世界各国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办法不同,但一般都是以雇员人数、营业额、资产总额、资本总额中的一项或几项指标来确认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具体到我国,根据《中小型民营企业促进法》,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了《中小型民营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为指标,同时结合行业的特点。
二、贵州省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分析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日常管理一般主要是管四样东西,即管人、管物、管财、管信息,而后三者又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是行为的主体。可以说,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现代的企业总是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员工招聘、培训和管理上,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这几个方面的随意性较大,缺乏详细而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贵州省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其中,在吴忠、固原等地家族式企业更是占到了绝大多数。除了一些需要专业技术的岗位外,一旦企业需要员工时,企业主通常的做法是从自己的家族中选择人员来进行工作,而很少去考虑从社会上招聘专业的人才或从企业内部进行提拔。
(二)重视对于员工的岗前培训,忽视在职培训
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训导的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进而促进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和发展情况的了解、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专业技术培训这两方面。对于员工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三、解决贵州省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贵州省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贵州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改变固有观念,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推动知识经济的重要资源,在一个企业中,人比其他资源更为重要。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要大于物质资本。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尽管贵州省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存在劣势,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以往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企业内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扬长避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配置企业的员工结构,避免发生无人可用的局面,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将员工视为与企业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且共同创造价值和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管理者应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员工,给他们关心和尊重。这样,由于利益与情感的关系,员工也会对企业抱有感恩之心,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企业和员工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合理用人,知人善用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主经常抱怨没有人才、缺乏人才,但是,实际上企业现有的人才却在抱怨管理者忽视他们。其实,很多企业不是真的没有人才,而是管理者缺乏认识人才、使用人才的理念。企业员工的价值和价格相悖离,员工无法发挥其才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有一位国外的大企业家曾说过:“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员工也是如此,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开发。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就必须改变其传统的用人机制,提高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利用效率。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合理的安排员工的工作岗位,根据员工的能力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员工的长处,从而使得人尽其用。而且,还要合理的使用员工,充分发挥所有员工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尽可能地避免造成员工学非所用,所用非所长的现象发生。其次,要避免任人唯亲、任人唯近,要以能力来安排员工的工作,而不是以亲疏远近来安排,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使企业的良好发展。在对于员工的日常管理上,企业主一定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中小型民营企业司. 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7)[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修改后的宪法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的这一规定使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美好春天,但是在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责任,并在建立健全环境立法的同时探讨民营企业引入ISO14000标准认证的实施,希望建立一整套对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并鼓励引入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投资,从而有效地控制因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环境保护 社会责任 ISO14000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入宪法, 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因为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很难成为公民主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去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良知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NextPage]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则是个老大难的事情。文章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上分析了原因,主要从最普遍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入手,从民营企业内部到国家经济环境等方面得出融资难的原因。根据分析的原因文章提出企业自身应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工作,国家也应改善经济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外部环境;对策
一、引言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企业的健康形象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程度。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2、实现民企-银行信息共享。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者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随意编制不同的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监督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就必须实现对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共享,即政府的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政府有关部门间建立民营企业信息与共享平台,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而且可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3、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工作,建立规范财务管理系统。努力转变为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而且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二)改善外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切实得到应有的待遇
1、银行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银行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2、国家以及地方应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 对策
一、主要特点
1.民营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浙江民营企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和解决就业等方面已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科技创新方面,近年来浙江企业在科技投入、承担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申请专利以及授权专利这5项指标上,分别占据全省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其中,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则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
2.自主创新多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浙江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和人才基础比较薄弱,导致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先天不足。同时,浙江省又是科技资源小省,大院大所和著名高校都相对较少,使得民营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方式多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则相对较少。
3.自主创新呈现集群式创新特征。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达是浙江民营企业的重要特点。大量民营企业的集聚,一方面使市场竞争表现为同类产品之间的质量竞争和价格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又给每个企业构筑了创新的平台,一旦某个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就会引起企业集群内的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的关注,并很快在集群内传播、溢出和渗透,从而将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一群创新活动。
二、问题和困难
1.R&D投入不足。2005年,浙江民营企业R&D经费196.5万元,占总收入的1.83%,在全国位居第9位,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从数量上看,R&D活动经费占总收入比例超过3%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3%,无R&D投入的企业则多达46.4%,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并未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
2.创新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先天劣势,使得民营企业难以真正吸纳优秀的创新人才。据统计,2005年,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平均科技活动人员25.7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1.6%,列全国15位;平均R&D活动人员12.2人,占职工总数的5.5%,列全国13位。
3.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浙江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企业内部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机制仍然存在严重缺陷。一是浙江民营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较少设置专职研发部门或技术中心,难以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二是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企业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单一化,激励呈现短期化,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不科学等。
4.创新的外部环境欠佳。一是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完善。浙江省目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提供场地、建筑、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而在资金、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企业创新的需求。二是浙江省除了风险投资之外的其他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创新经费投入。一是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财政科技投入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增加财政研究与开发经费,并进一步向民营企业研发倾斜,从而降低民营企业的研发风险,提高其研发的积极性。二是要引导民营企业自身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不低于年销售的6%,大中型骨干企业不低于5%,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4%”规定,确保企业科研开发投入率达到规定要求。
2.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建立国家级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鼓励民营企业构建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二是由政府向优势产业提供科技经费支持,建立集科技开发、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民营企业整体技术升级。
3.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帮助民营企业尽快更新观念,引导民营企业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提高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回避意识;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制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情报制度,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及运用和保护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参与知识产权标准化的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4.落实和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出台的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浙江研究制定和出台了许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尤其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政策,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
5.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民营企业自身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其次,要鼓励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民营企业进行人才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各类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培训,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对在民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可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等。
6.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健全技术和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努力提高科技中介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及开展浙江科技信箱建设,构建网上技术服务平台及官――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强民营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进行风险投资,为民营企业提供创新资金和风险补偿。
参考文献: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特点
(一)主动性与适应性。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较国有企业而言,计划程度较小,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具有更强的感知力,由于其自身限制较小,因而在市场环境变化时能主动去满足需要;此外,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受到众多政策约束和限制,在此状态下成长的民营企业具有强的适应性,民营企业在发展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同步推进的,在这种过程中,多数发展较为持久的民营企业打上了改革开外的烙印。
(二)创业者注入企业文化基因。民营企业的文化首先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受文化传统与民间习俗影响很深,而直接影响其文化的则是企业家的性格、价值观与行为风格,民营企业受其创立者的影响较国有企业更大,并且会因为创业者不同,民营企业间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三)民营企业中推崇以人为本。民营企业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于人业绩的关注程度上,更加突出员工成绩,而淡化论资排辈,也也使得多数民营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着积极主动性。此外,民营企业更加注重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人均产值。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瓶颈
(一)个人英雄主义观念较重。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采取精简机构、轻装上阵的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灵活机动的方式让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但随之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组织架构不完整、企业创始人的决策主观随意性大,切没有制约机制,由于在创业初期形成的开拓精神,在发展时没有转变为企业内在精神动力,反而过于推崇个人奋进,缺少集体主义观念,这在决策方面表现出得尤为突出,这使得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靠员工的个人能力,而对于员工的团队建设较为滞后。
(二)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多数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盲目性和无意识性,文化建设只有口号而没有实际切入点,很多民营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对员工的一种思想统一工具,往往意识不到企业文化所营建的团结、归属感等氛围,因而在企业经营中,文化建设处于次要位置,并不受到重视。此外,民营企业对于文化建设路径比较模糊,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引导,缺少制度化和实际落地性项目。
(三)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导致民营企业形象受损。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给人留下了破坏环境、员工待遇差、偷税漏税等不良印象,致使多数高端人才对民营企业避而远之。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不良形象使得企业所在地居民对其持有排斥态度,企业与当地居民矛盾不断,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长期经营的风险,这也致使民营企业大多数短期经营,缺失了群众基础。
(四)国际视野不足,缺少跨文化管理能力。国际化市场的形成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民营企业发挥低成本低价格的经营优势,但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民营企业的经营绝大多数停留在低附加值的低产业链一端,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管理人才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三、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营企业家修养,为企业注入新活力和价值观。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特点要求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民营企业家的修养为基础,这对于以低学历、精线条为特征的民营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路径。民营企业家修养的提升一方面要靠政府部门完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为民营企业家的进升提供平台和资源,另一方面要求民营企业家注重自我教育与学习,以身作则,以实际行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二)完善制度,以制度建设带动文化建设,保障企业文化落地实施。民营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没有约束机制,文化建设简单地以口号宣传为主的形式主义,而是彻实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和思维的内在动力,因而文化建设,一方面以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全方位的行为与思想规范,另一方面建立奖罚标准,对员工行为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