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目前民营企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务管理 管理职能 民营企业
在我国经济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民营企业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核心部分,对民营企业的规模得壮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财务管理渗透到民营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环节(供、产、销),是民营企业的管理重心。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为了节省前期投入,在有限的投入基础上扩大产出,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民营企业经济地发展和未来。所以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并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作用。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与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本论文的撰写希望对于了解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有所帮助,能对改善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据国家发改委民营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民营企业总数在4200万户以上。但是其中70%到80%的民营企业经营期最多为5年,最少为三年,10%到20%的民营企业生存期仅为5到10年,只有5%的民营企业能经营在l5年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低。其中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量,不重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现状
第一,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者的观念陈旧。民营企业的发展受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文化水平、管理素质及管理思想的影响严重。有些民营企业甚至出现投资者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的现象,这严重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二,大部分民营企业出现了经营决策高效发展,而管理程序相对滞后,决策模式停留在经验决策中。民营企业投资者不重视财务管理建设,使得财务管理很难再业主以外的范围发挥作用。
第三,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将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地看成是记账或结账,不向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企业资金流向的详细信息。这些就会将财务管理当成企业纳税、申报的工具,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对企业的作用,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薄弱、资产流失严重。
(二)客观方面现状
第一,目前,民营企业存在财务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现象。例如,财务核查制度、成本结算制度、财务进出审批制度等。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上述几项制度,但尚处于建立初期,很难有效的执行。
第二,民营企业很少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和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是简单的设置一个“记账”员。由于这些“记账”员不具备专业知识或未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很难取得完整的财务资料,经常出现采购、流通、库存、资金等信息失真,并且财务管理过程简单、粗糙化,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而银行向民营企业放贷的门槛高,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流动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这不利于民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家族式管理模式中的投资者担当管理者和经营者双重角色,使得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都集中于一身。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既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又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监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投资者对自身的家庭财产和企业资产之间的界定不清,第二,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普遍出现资产原始产权划分不清,这些关于产权划分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财产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认识,转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杜绝集权现象的发生,有效控制越权行事,防止信息失真,将企业职责有效分离,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规章制度设置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岗位权责制度、赏罚制度、人员素质培训与考核制度三个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都不太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财务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比较强,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是公司缺乏监管制度,进而出现小事不追究或者制度难执行。这使得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职责和财务内部关系不明确,不能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和会计信息清晰记载。
同时,我国民营企业一部分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另一部分设有内审机构,但不能严格执行。这些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的对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
三、针对财务管理民营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定期进行人员素质培训
民营企业应该注重财物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断对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并辅以职业道德等思想方面的教育。加强和完善工作激励机制,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物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规范财务管理的秩序,提高财物管理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业务处理环节(证、账、表)的规范标准。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权责制度,明确财物分工。
(二)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
民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要采用现代财务管理技术,而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前提条件就是明晰财务管理中的产权关系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可以导致财产管理主体不清,影响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逐渐实施产权激励制度(员工持股制、经营者持股制和股票期权制),拓展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权利范围,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利益关系,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展。
(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在行业财务管理制度中,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了民营企业的制度要求:民营企业可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和特点,建立健全与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财产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我国政府为了改进企业审批和监督模式,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营造适应的市场氛围,有效的保证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名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问题逐渐突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来源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财务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即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如何协调财务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关系,如何应对企业财政管理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未来。本文从财务管理和民营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分析,对民营企业财政管理的现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对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闵风香.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心[J],中小企业科技与管理,2010;36
[2]蔡莉.再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2
[3]王新华.浅论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J],商务现代化,2010
[4]范风娟.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0;20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培养策略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国有企业垄断局面正在逐步缓解,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贸易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我们思维空间里通常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义。广义上的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独资企业,该理论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国有独资企业的特征上的。而狭义上的民营企业仅仅指的是私营企业。在我们国家的法律里面是没有民营企业的这个概念,它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产物。
核心竞争力: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是没有持续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可以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分析,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文化构建等几个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而今已成为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最近五年,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近五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之中,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依靠灵活的体制,科学的管理,度过发展艰难时期,慢慢走向成熟。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也使得企业的竞争愈来愈烈。很多企业管理者忙于制定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传统的竞争策略,整日充当企业“消防员”的角色,到处“救火”,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管理理念的培育。但面对目前快速巨变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式,单纯依靠传统的竞争策略已经逐步失效,渠道战、价格战、终端战使更多企业深陷竞争的泥潭,而企业家整日忙于四处救火,企业家精神被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分析。从客观层面上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简单的手工作坊起步,而后经过政府指导形成个体营业,在长期的运营积累及运营改良以后,慢慢形成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第二种,在发现商机以后,由亲戚、好友等人筹集资金,引进技术(通常情况下参股人里面会有人懂技术)合伙筹办的民营企业,又叫合伙企业。
第三种,在原国营企业基础上转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那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后经过他人买断而转型。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有企业在被买断以后多发展成为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三种情况的共同点是民营企业的所有权都是被少数管理者所有。这种情况有着特有的优势,但是所有权集中的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能力薄弱。
目前,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例如: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实施“大而全”、“小而精”的战略,经营战略雷同,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无太大差异的情况下,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去寻求更多的市场空间。单纯追求眼前利益会导致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的降低,从而导致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的缺失。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但是管理却很松散,往往容易出现总部经营战略在下属公司实施情况不佳的状况,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2.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科技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人才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方认为:只要我们肯出钱就能招到我们需要的人。另外就是在民营企业中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有能力的员工没有办法得到晋升,甚至有时还会被排挤。因此,他们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时间长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才就会跳槽到一些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企业,或者是自行创办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员或者是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民营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3.科技含量不高,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民营企业现有员工素质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其企业自身适应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比较弱。
4.经营模式单一,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国内市场业务,实行的是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WTO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很多民营企业难以克服这样的困难,最后只能退出市场竞争。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当前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造成的,但主要与企业自身有着实质性的关系。
1.家族企业模式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采取家族企业模式,以江浙地区为例,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不是很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竞争状况的不断加剧,家族企业是很难保持其现有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因为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一般不愿接受家族以外的人或者经营实体的参股,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融资能力停滞不前,这时企业的发展弊端就会表现出来。另外家族企业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和结构完善。
2.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较大。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企业自我融资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0%,非金融机构为2.6%,其他渠道为2.9%。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是比较大的
3.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各种矛盾较多。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将以往的市场占有格局和竞争体系打乱,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目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主要有: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矛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这三种矛盾存在于民营企业运营的始终。
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因素不强等就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许多没有解决的矛盾就形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就目前来看,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国有与民营信誉度的问题上,在银行贷款和税收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以上对民营企业经营的影响因素不是已接近尾声,而是才刚刚开始。对此,民营企业要做好思想准备,特别是要在面对经营环境变化时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和市场竞争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足,我认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状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建立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作用,从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市场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目标,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3.民营企业一定要注重和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人才。企业要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意识,可组织专业或业余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及时补充新知识。此外,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优质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为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留住人才,人尽其才。
4.狠抓机遇,迅速调整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调节,做到科学引导。另外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是很强的,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木珠.WTO法律原则与我国入世之区域对策[J].现代法学,2001.
[2]高天乐.民营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中国机电工业,2005.
[3]何军香.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4]米永平.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柔性化管理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多样的,它根据考察对象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不同企业类型,采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带来不一样的企业效益。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入手,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长期以来,中小民营企业缺乏对员工的正确管理,使得员工工作效率受到影响,进而减少企业效益成果。基于此,为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发展构建适合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的一个核心影响因素,只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构建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获得绩效的提高。结合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薄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存在于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员工跳槽现象普遍,而且大部分都是对公司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才。因此,就使得民营企业逐渐成了一个为别人进行人才培训的尴尬地位,造成了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亏损以及员工的严重流失。[1]第二,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还处于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一些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都是由上级确定的,很少参考借鉴员工的想法。而作为员工来说,无法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绩效的评估,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忽视了员工本身的想法,仅从物质上进行激励对于现代社会的员工来说满足不了需求,因此,缺少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2]第三,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都没有形成固定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和人员,而且进行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也主要集中在较近时间段里工作问题。缺乏从企业本身出发,合理的工作规划分析,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脱节。[3]
三、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构建
第一,建立柔性化的企业规章制度。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建立规章制度主要把重心放在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规范上,因此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会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工作态度有所消极。因此采用柔性化的企业规章制度可以使得企业规章制度富有弹性,更加人性化。同时需要参考员工的建议,例如,可以给予优秀员工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使员工在轻松环境下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做出贡献。在这样的规章制度的企业环境下,员工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工作中,提升了工作效率。第二,建立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为多层级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是不顺畅的,也就使得信息在传送的过程中失真。同时员工反馈的信息也会得不到有效的回复,使得员工降低了对企业的信任感,工作效率也会有所降低。因此不利于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而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是注重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以企业员工为重心,强调的是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以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朱虐的获得市场变化信息,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第三,建立柔性化的企业激励机制。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成为了企业管理上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激励不应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处于追求效益,扩大规模的快速发展时期,员工的劳动强度就会加大,相应的物质奖励并不能激励员工,同时还应给予员工更多精神层面的奖励。通过建立柔性化的企业激励机制,使得报酬体系多元化,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合理的工作时间,员工可以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等精神层面的满足。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对策通过分析,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社会环境制约,但更多的制约因素来源于民营企业本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上的匮乏。中小民营企业若想获得规模上的扩展,必须要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本身实际情况出发,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基础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中小民营企业应该克服传统的管理理念,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促进员工的自身发展。同时也要构建一个宽容、融洽的工作氛围,形成一个特色的文化背景,让员工之间优势互补,使得每一个员工都能在工作中都乐于将自己贡献给组织。第二,建立客观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可以说是所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每个员工的日常绩效的记档作为其奖惩晋升依据,同时必须要把绩效评估相关记录反馈给员工,使得员工能够督促自己更努力的工作。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是必要的,通过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正规。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都明确每个岗位的的职务权利,使得企业的每个职位、每个员工都发挥应有的作用,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作者:姚佳瑶 单位:西安市西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项曙初.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有效选择与运用[J].中国商论,2015(27):41-45.
对于民营企业,这的确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然而这并非彻底的解决方式,国家对优秀的民营企业依旧有许多的限制,即使要进入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也必须获得人园许可。那么,国家既然可以设立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对民营企业有限度地放开,国家是不是可以考虑学术出版首先对民营企业开放呢?
一、民营企业参与学术出版的背景
提出学术出版对民营企业开放,基于以下现状:
其一,从目前中国国情看,要让民营企业完全参与出版显得不合实际。首先,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东欧来看,那些国家的出版彻底放开后,大规模数量的民营出版社和出版物涌入出版市场,出版业由国有控制的局面演变成不可预计的自由膨胀。这不仅导致出版在政治上失控,而且导致出版在经济上失控,造成出版业较大的混乱。如果在我国也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显然是与中央要求的出版繁荣背道而驰的。其次,无序的出版自由,会直接导致出版业竞争激烈,破坏目前的出版专业分工良好的秩序,结果是行业进入血腥竞争,市场大多数图书品种因无利而没有人出版,读者到处难求。再者,让民营企业参与出版,势必对国有出版社造成一定冲击,特别是民营经济,显然不是国有出版社所能抗衡,这会直接导致许多优秀的国有出版社因人才流失或经营体制不活而倒闭。因此,让民营企业参与出版,目前尚不具备全图书品种一步到位的条件。
其二,我国学术出版目前因受众小,印刷不经济,从事相关出版工作的国有出版社多有亏损。在国有出版社完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学术出版工作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对于我国科技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其三,社会上的民营企业出版学术图书意愿非常强烈。不得不提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聚积越来越多的资金,有想法的个人和民营企业希望能够成立自己的基金出版社,他们愿意全额出资来出版自己期望的学术书籍,打造企业自身文化品牌,而委托其他出版社代出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显然,当今国家计划经济下的出版社申办制度,不仅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开阔的需求,出版行业无论是管理上还是制度上都必须力求创新才能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日立稳阵脚并且谋求更大的发展,学术出版更是首当其冲。
二,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学术出版的理由
之所以把学术出版这样一个以科技、教育、社会科学等学术专著为主要出版的领域作为整个民营书业开放的起点,一方面是考虑到学术类出版物涉及的敏感问题相对较少,其所出版的学术专著多为理论性,兼少量实用性,可以优先采用比其他出版社更为宽松的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连年来学术类出版物经营不力的状况,更需要社会各方及个人的资金帮助,集思广益,以谋求更好的学术出版发展前景,为我国学术发展服务。
更重要的是,学术出版相对赢利可能小一些,社会上愿意参与出版的企业,相对其他图书类别要少,这就非常有利于让民营企业参与学术出版的所谓小范围试点,从中摸着石头过河,获得第一手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出版的管理经验,不断总结经验,然后在有条件时逐步使民营企业参与其他类别图书的出版。
三、民营企业参与学术出版的利弊分析
仔细分析,学术出版对民营企业开放,可能会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学术出版的开放,一定会吸纳民间资本从事学术出版,改变原本复杂繁琐的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双重审批,最后因国家严控出版社数量而出版社申办困难的问题,至此往后申办学术出版社只需申办人或团体具备相关严格的出版条件就予以登记。
第二,给学术出版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有利于出现“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在现阶段的社会,合作已经成了不可阻挡的态势,中外合作,民营与国有出版业合作,交叉学科合作等都是提高学术核心竞争力的可实行的方案。这将极大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固有思维的衍变与发散,学科间的交叉与拓展,高科技的研发等重大学术发展。在竞争和合作双管齐下必然有助于推动学术出版社自身学术层次和能力的上升与进步,也对学术出版社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特别是目前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的相关出版社,都是依托相关部门,或有地方性,加人民营企业元素,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对于学术的争鸣有很大的好处。
第三,对国家以及出版社而言,“买卖书号”“一号多刊”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原本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书号的有限和稀缺性。而对学术出版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后,“书号买卖”这一现象自然而然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再说,学术图书再出也不为多,民营企业参与学术专著出版的热情要鼓励,政府需要的是内容管理和图书出版范围的严格限定。
第四,国家出台鼓励政策,推动社会力量投身学术出版业,成立民营公司,以新思想、新角度勾划出我国学术出版的未来走向。此举会大大改善学术出版社目前惨淡经营的状况,增强学术出版这一块在出版社中的竞争。我们深信,这样肯定会涌现出一些学术出版的优秀管理经验,这对于加快我国学术出版的发展非常有益。
第五,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学术出版能充分调动主办方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办方摆脱因书号而依附于国有出版社的现状,自主选题,自主选择生产周期,完全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自主定位不同的学术图书适应人群,不同的学术图书内容等,繁荣学术图书市场的同时,巨大的原创力也可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使之受益无穷。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近年来,天津市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的总量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天津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天津民营经济阔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民营经济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新行业时遇到许多障碍,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后,面临着继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能从政策服务层面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天津民营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天津民营企业有11907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2049户,增长11.26%;注册资本(金)4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6亿元,增长33.18%。全市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341万元,注册资本总额1660亿元。天津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技术含量产业,投资遍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船舶物流、金融投资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重大发明专利转化运用类试点16家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家,获得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60.5万元。
目前,天津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主要是外源性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企业从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款项。民营企业纳税额约占全市税收的50%,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就业的75%,许多民营企业家还积极到高校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为促进天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做出了贡献。
二、天津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总量显著提高,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
天津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其数量与广东、江苏等差距很大,即使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北京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北京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3倍,上海的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5倍。即使在“十一五”末,天津民营企业数量也仅能达到15万户左右,数量仍然很少;天津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在统一规划下,天津各区县正在打造环保产业、电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感光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特色产业。但对比北京的IT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天津民营产业群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产业集群标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资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一是信贷服务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要求。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信贷需求大,现有信贷力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二是贷款抵押形式比较单一。在企业整体实力、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还是采取实物抵押方式。目前还缺乏对非实物抵押,包括专利、知识产权等进行价值确认的标准依据和相应机构。三是担保公司实力普遍较弱。在天津百余家贷款担保公司中,仅十余家实力较强,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只有两三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普遍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担保公司难以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贷款担保。
3、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有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认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相关机构不够健全,部分服务职能缺位,使得企业从中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从而导致企业运行成本高和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型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服务平台。部分现有的服务机构和平台也没能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的职能,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平台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快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大经济实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把民营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1、确定发展目标,纳入绩效考核
将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并尽快制定“十二五”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落实力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制定完善统计监测制度,为全面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和准确反映运行态势提供决策依据。在发展目标的实施上,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各行业民营企业事务的统一政府部门,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象,注重政策的整合力度。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应将促进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业绩加入进来,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探索特殊规律,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产业都呈现产能过剩态势,政府再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刺激企业发展的措施和模式,效果会越来越差。加之,天津历史上缺乏创业的人文环境,促进大规模的企业涌现和成长必须选择特殊路径,即抓住新产业出现的契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形成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用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新企业的成长,如美国的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只有在天津找到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探索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和规律是加速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应通过技改贴息、自主创新激励等政策,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突破体制约束,创新融资渠道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有必要介入和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全资担保公司或者入股其他担保公司使其直接成为民营企业的担保人,并建立起一系列与信用担保配套的制度,如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和再担保基金制度、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在充分认证的前提下,尝试转变银行传统经营体制,通过有限度地提高授信额度着力支持小额信贷公司为民营企业服务,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还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地方特色的新型直接融资市场,在运行机制上比现有的直接融资市场更加灵活、高效,增加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4、高效的行业、协会等自律
大力发展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注意调动、利用和发挥各类商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让它们在信息交流、生产协作、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撑,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级工商联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工商联的工作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争取行业地位,要防控风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努力扩大现有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做好规划,尽快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目前许多发展很成熟的领域还没有行业组织,应加大推动力度,尽快把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建立起来。
5、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鉴于许多现有配套政策落实效果不佳,不合理收费及行政效率低下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在全市范围的行政机构大力推行限时办理制,追究行政责任,并自动同意民营企业的有关申请事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玻璃门”现象,即虽然并未明文规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但却通过种种不合理的政策或非政策手段,将民营经济拒之门外。因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具体工作中,不少部门对民营经济偏重管治,欠缺服务,优惠的政策更多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惩戒的措施更多面向民营企业;一些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发点是为了约束民营企业,或将检查、处罚民营企业视为部门的生财之道。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对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重视程度不够,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民营企业随时投诉,如经核实投诉属实,则实行针对性问责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政府还需以强化部门配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本着“先活后管、先予后取”的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注:本文是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091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才流失 对策研究
一、民营企业现状
民营企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的成果之一,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建立,发展并壮大起来,并且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
但是,我国民营企业与管理相对成熟的外资企业和国内一些优秀的龙头标杆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的分析
民营企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得益于其灵活和自主的用人机制及薪酬政策,但因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也带来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个人认为,造成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对薪酬及待遇的认同存在差异。民营企业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方面不够科学和全面,没有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的考核往往就存在着"干多不如干少,干好不如不干","干的好,不如关系搞得好"等现实问题。而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就如同企业中的毒瘤,吞噬着企业员工们的工作热情,使得员工们觉得在企业里面缺乏工作的动力。干的少的拿的工资反而比干的多的还要高,干的好的反而没有干的不好的晋升得快,这些都是直接造成企业优秀员工离开企业的原因。
2.员工自身的抱负得不到实现。优秀的人才有的时候并不在意薪酬方面的问题,他们更多在意的是在企业内工作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认同感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中,优秀的人才做出了成绩,却得不到晋升,得不到企业的认同,这往往造成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离开企业。
3.内部氛围不佳,人际关系难以处理。正是因为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导致了员工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大家关心的并不是业绩和企业的未来,反而更多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以及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勾心斗角。这样的氛围就导致了优秀的员工难以安心的工作,最终选择离开企业。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人才的选聘上缺乏科学的管理。由民营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所决定,管理人员有一部分是本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和企业的领导者之间有一些亲戚关系的人员。这样就使得企业内部的人才选聘制度缺乏一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也限制了一些真正地有才能的优秀员工进入企业,进入管理层,使得有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员工心灰意冷,最终跳槽。
2.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形成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民营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上面缺乏科学和长远的规划,只是看中人才当前的价值,却没有注重培养人才长远的进步。这样看起来有点急功近利的作法,导致了企业在选择人才上面缺乏长远的规划,当前缺什么就招什么样的人才,缺忽略了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成长及长远的发展,忽略了这些因素,。最终就导致了人才在企业内部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选择离开企业。
3.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且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在民营企业流失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企业打拼多年,且进入了管理层面的。而这些人才的流失,就导致了企业在用人上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企业往往并没有重视人才流失现状的本身,而是急于寻找新的血液来填补这种用人的真空状态。这样找来的人才,往往适用性很强,但是适应性却很欠缺,企业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可是在根本上,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人才流失现象成为常态。
三、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应对对策
根据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笔者认为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使用人才,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企业,首先应做到正确并且科学的使用人才。用才唯贤,因才施用。将人才的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最高的考核标准,根据人才的能力,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只有建立了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将这一体系贯彻到底,让有能力的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人努力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才能够愿意留在企业并和企业一起努力奋斗。
(二)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以及人员晋升制度。
好的绩效考核是前提。只有好的,公正的绩效考核才能让企业真正地看清,哪些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哪些是滥竽充数的庸才。当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就应该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和人员晋升制度了。干的好的,拿的多,干的差的,拿的少。能力强的,优先晋升。这些都是所有成功的企业所具备的。建立合理的薪酬分析以及人员晋升制度,就能够用待遇留住人才,让人才感觉到自己被企业所重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
(三)做好人才培养,做到企业可持续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大工程。做好了人才培养,企业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说招聘人才是为了现在企业的运行,那么培养人才就是为了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就应该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好了人才培养,就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民营企业应该正视挑战,抓住机遇,而目前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严重,这可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机遇,解决好了人才问题,企业就失去了后顾之忧,可以加快脚步,实现新的跨越。而忽视甚至逃避人才问题的话,企业最终要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正确的选择就是正视人才问题,积极找寻解决人才问题的办法,留住了人才,就是留住了企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依绍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财政》,2005年第1期。
[2]付艳荣:《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与人本管理》,《人才瞭望》,2003年第2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企业家特质;提升途径
熊彼特说过,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是保持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支柱。他们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然后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想法,并通过消耗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最终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企业家的特质就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且能够导致企业绩效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水平,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使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但是从整体看,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较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还亟待提高。据统计,在一年内破产倒闭的民营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由于民营企业家决策的失误。可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概述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2010年对安徽省民营企业调研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1、年龄和性别特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以男性为主,其比例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1.9%,而女性企业家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很少见,只占总调查人数的8.1%。另外,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年龄调查发现,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只占调查总数的14.8%。通过对以上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由一批年富力强的男性企业家构成。
2、文化特质。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是决定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方面。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文化素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民营企业家占到了总数的80.3%。可见,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3、职前角色与就职方式特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在担任民营企业董事长或经理前,大多从事的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其所占比重为59.3%。可见,以前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是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要来源。另外,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其比例占到了总数的67.8%,其次是通过董事会任命,占总数的14.5%。这说明创业是安徽省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主要途径。
(二)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且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的集合,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运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调研所得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是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两项品质(其所占比例分别是63.9%和59.7%)。这表明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对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等企业家精神品质的认同度最高,把它们视为经营企业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
(三)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对压力的感知
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状况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压力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文化变迁及政府政策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安徽省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有5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很大,有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大,而只有4.9%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
这说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当然,一定的程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可以对民营企业家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就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的幸福感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绩效。
二、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特质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只有认清这些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使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和性别问题
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7.67岁,而且有72.2%的民营企业家年龄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则很少,民营企业家队伍缺乏年轻血液。另外,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缺少女性的民营企业家,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二)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
(三)民营企业家来源问题
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而通过董事会任命的只占总数的14.5%。自己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们未必就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如果是通过董事会选拨任命的民营企业家,其肯定是具有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这样应该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家压力过大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承受压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有95.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到压力过大或压力较大。短期内民营企业家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会促进民营企业家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会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最终影响民营企业的效益。
三、打造安徽省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几点建议
为了弥补安徽省民营企业家以上素质存在的的不足,以及保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能持续成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年轻人才成为企业家,消除性别歧视。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培养企业中的年轻人才的管理能力,并大胆地启用年轻人才担任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门培训。安徽省的高校应大力发展适合安徽省民营企业的EMBA教育,民营企业家应该积极的参加EMBA培训,让更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营企业家接受管理知识的系统教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培养对象接受MBA教育,提高安徽省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建立职业经理人选拔机制。由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有大部分是通过自己创业而成为企业家的,而这部分人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企业管理的专门培训的,对于一些管理问题他们可能无法合理的予以处理,这样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应该注重从企业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培养出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民营企业家。
第四,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民营企业家压力。针对目前企业家压力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企业家要主动给自己减压;适当地放权,以减少工作量;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帮助企业家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企业家化解压力。
参考文献:
1、 A.L.Minkes.Managers as entrepreneurs:a view from Asia[J].Technovation,1995(3).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南出版社,2000.
3、丁栋虹.企业家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代红,牛丽琴,李苑凌.中国成功民营企业家素质特征研究[J].企业活力,2006(7).
5、郑健壮.民营科技企业家特质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3).
关键词:民营经济;金融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15-1
民营经济作为湖北省经济肌体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湖北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既然如此,民营经济理所当然应获得较大力度的金融支持。然而,实际情况是,湖北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短缺,资金融通“梗塞”已成为制约湖北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因素。
1 湖北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现状
1.1 湖北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占主导,外源性融资比例较低
湖北的民营经济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垂青,相当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基本没有国家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另外,湖北民营经济进入资本市场难度仍然较大。目前,湖北省上市公司多数为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寥寥无几,借助于收购成为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数量有限。湖北省多数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基本上通过内源融资解决,其解决的主要路径为:民营企业管理层投资、企业自身积累、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工人带资入厂等方式。这些融资方式尽管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民营企业的一时之需,然而,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很难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1.2 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期限偏短,融资规模小
湖北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基本上是四家商业银行加上农村信用社,这些商业银行有些为了实现集约化经营,把支行缩成了办事处,不具备发放贷款的资格与权力,有的干脆撤销。直接融资的也只有几条渠道,或者向亲朋好友借款,或者向业务方赊购,或者向内部职工集资。另外,目前民营经济融通的资金结构明显不合理,期限偏短,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量规模偏小。
1.3 融资成本偏高
虽然目前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已经降了下来,但通常民营企业办理一笔贷款要抵押,要担保,要公证,还有房产过户等,这样各种费用加起来的实际费用率一般超过15%。其他融资的成本更高,如民间借贷一般年息2分,有的更高。
2 湖北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不足的动因分析
2.1 政府的政策行为导致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弱化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扶持经济的理性选择仍然是扶持国有经济,主要表现为使国有企业优先获得金融资源。
其次,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为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制造了障碍。民营企业投资的手续复杂、效率低、费时长,使民营企业在竞争资格、条件及机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政府部门监管失当也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央一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地方政府部门监管失当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金融市场的缺陷导致民营经济金融资源的稀缺
金融市场的缺陷较集中体现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残缺、信贷投放的市场导向机制致使银行资金过分向大型企业集中,这些自然导致民营经济的金融资源的稀缺。
2.3 民营经济内部原因加剧了民营企业的金融抑制
首先,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导致其成为金融支持的弱势群体。许多民营企业在创始之初就带有许多先天性的弱点,民营企业融资表现为信用交易成本过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的特点,从而成为金融支持的弱势群体。
其次,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弱化以及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缺陷都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多数民营企业最初都是由自己管理或家族管理,甚至是家长式的,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
此外,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诚信不足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融资。
3 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和相关政策建议
3.1 为民营企业构建外源性融资平台,拓展外源性融资渠道
要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民营企业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者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尽量通过发展多元化的正式或准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挤出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
3.2 尽快建立健全企业抵押和信用担保体系
要建立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尽快壮大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明确担保行业的监管法规与管理制度,尽快健全以银行系统为主体的信用评估体系,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抵押和信用担保支持。
3.3 提供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加快自身积累,完善内部治理,提高民营经济规模和档次。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和兼并重组,提倡、支持和鼓励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中小民营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支持、鼓励高科技人才以科学技术为股本与中小民营企业联合,提供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经济委员会.湖北省民营经济调研成果, 2004,(10).
[2]李忠宽,严峻.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5,(3).
[3]周华胜.探寻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4).
[4]周晓梅.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 慈善公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它不仅帮助亿万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步入了富裕阶层。然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一些旧的社会问题得以化解的同时,新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却也在不断的出现,民营企业过于注重盈利而导致对其社会责任的漠视,一些企业大规模的经济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并且回报社会的意愿差,捐赠水平很低,这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一、企业慈善公益的理论发展
1.企业慈善公益的理论分析
企业慈善公益,是Carroll定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之一。Godfrey曾将西方针对企业慈善公益的研究成果根据立场差异分为坚决反对慈善公益的股东资本主义观、折中的战略慈善观和极力倡导慈善公益的企业公民观三类。
(1)股东资本主义观
这一理论认为在法律法规许可的制度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获取利益便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和唯一责任,认为企业的慈善公益是与企业的本质属性相背离且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不会带来任何价值的行为。波特认为,企业不能独立于社会而生存,其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所在的社会环境,像社区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条件、社区的经济规模和活力以及政府效率等,而企业的慈善公益往往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这种社会环境。
(2)战略慈善观
战略慈善观认为企业的社会目标和财务目标应该是相互兼容而不冲突的,应该以一种能增加企业资源和利润的方式来实践社会责任。因为慈善有利于形成独特且有价值的企业资源,甚至可能从利益相关者处获取重要资源,从而使企业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换句话来说,战略慈善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企业慈善可以吸引客户、员工、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此来巩固企业自身的资源基础或者减轻资源约束。
(3)企业公民观
它认为公民义务是企业慈善行为的基础,是不需要考虑任何经济收益的企业行为,是与股东资本主义观针锋相对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社会的成员之一,也应该属于国家公民,所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任何企业,作为一名企业公民,就应该对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以及所在的社区承担责任。它反映了一种强烈的社会期望,人们期望企业能像公民一样,对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2.我国民营企业的公益社会责任
“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动态发展过程,是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不断延展的过程。在社会道德对企业期望越来越高的今天,特别是对社会责任还不够重视的民营企业,所承担的公益责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监督。慈善是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提升社会福利,还能改善民营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协调。在我国,慈善公益是一种最直接的企业责任行为,解决了许多政府“没想到”或“还没做到”的好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慈善行为专家罗伯特•培顿曾把慈善行为定义为三种相互关联的活动,即为了公共目的的自愿服务、自愿联合和自愿捐助。并指出慈善行为还包括了“提高生活质量和保证将来更好的社区行为”。公益行为与经济、道德和法律责任不同,它是一种企业的自律的非义务行为,正因为慈善是自发自愿的,对社会才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果民营企业能够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将慈善公益与自身经营活动相结合,将赢得社会的赞誉与支持,增强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慈善公益的现状与问题
1.民营企业慈善公益的现状
如今,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的拉大,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推动力,而企业的慈善公益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民营企业致力于慈善事业,既是回报社会的基本方式,也是弥合和减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2006年,民营企业的慈善公益比例为19.9%,其中,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民营企业慈善公益相对较多(见表)。
表 民营企业慈善公益情况
2.民营企业慈善公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慈善公益行为蓬勃发展,但自主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公益行为的程度还处于很低的水平,民营企业员工参与公益事业的意识还处在萌芽阶段。目前,民营企业慈善公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益摊派扭曲了民营企业的慈善行为
公益摊派是指政府直接进入劝募市场,向民营企业发出对口扶贫、赈灾捐款、捐建基础设施和公共场所等一些带有强迫性和指令性的劝募,民营企业不论自身发展好坏,迫于政府的压力,不得不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此举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劝募行为对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影响各不相同,自然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千差万别。
(2)税收减免政策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际惯例,企业捐赠可以免税,我国也不例外,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企业慈善公益免税的条款以激励和促进企业的慈善行为。但由于我国制度设计还尚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加上普法和执行上的诸多问题,我国税收减免制度并未能达到预测的效果。目前,税收环境的问题,除了免税比例外,,更关键的是程序上的衔接如何制度化和公平化。
(3)社会公益组织发展落后
目前,我国法定承认的慈善组织形式主要有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三大类,由于我国公益事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公益机构的数量十分有限,相关配套制度也严重滞后,公益财产管理、机构分类分级监管、行业评估以及信息统计等制度都尚未建立健全,使公益事业的进入与运行大多处于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这些都是公益组织自身发展的不足,再加上慈善组织的多头劝募行为,极大影响了我国民营企业慈善公益行为的实际效果,甚至打击了许多民营企业慈善的热情与积极性。
(4)社会慈善文化的氛围急需改善
要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的慈善公益行为,社会必须为其提供一个认可慈善、赞许慈善的社会慈善文化环境,如果善行未必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肯定,甚至出现“好心不得好报”的结果,那么,企业的公益行为很难继续下去。此外,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对民营企业慈善公益有着相当大的期望,新浪网曾对民众“如何看待企业慈善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做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59.09%的民众认为企业慈善可以改善贫富差距。虽然当前民营企业的公益行为总体评价还可以,但仍有许多民众觉得企业“为富不仁”。由于民营企业的财产形成有一定的社会性,原始资源的获取和财富的分配都未必绝对公平,甚至不一定是完全合法的,所以,民众认为民营企业的慈善公益行为是作秀,它不可能为企业不顾一切谋求自身发展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掠夺行径“赎罪”。
3.我国民营企业慈善公益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1)将资助社区作为慈善公益的持续重点领域
社区是企业顾客、员工、潜在应聘者和供应商等与企业成长有直接关系的要素市场,把社区作为企业慈善选择的重点目标和长期领域,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和社区的关系,改善企业的要素市场,还能提升企业的社区形象,进而增加慈善公益行为的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选择与自身核心产品及核心市场相关的主题
战略慈善观认为,企业的慈善公益行为应该支持经营目标,把选定的主题融合到经营、企业传播、人力资源、社区关系以及运营中去,与一个或多个外部的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例如: 2004年广州大学设定了与华为产品有关的选修课程,由华为免费提供价值几百万的产品设备,学生通过选修相关课程来更加直接的了解华为产品,华为也可以在学生中为公司挑选合适的毕业生。虽然表面上,华为公司的这种公益行为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但其收益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企业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挖掘了一个庞大的专项人才储备基地。第二,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预热”了潜在的雇员,为员工上岗迅速进入角色起到了推动作用,能减少企业培训支出和工作效率的损失,降低企业对新人的培训成本和时间资本。第三,开发了企业的潜在客户和用户。最后,扩大了企业品牌、技术和产品的影响力。由于学习的接触,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使学生即便没有成为企业所用之人,也会带着这些知识走向其他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企业最佳的扩散者和宣传者,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3)建立并健全慈善公益制度,设置相关机构对其实行项目化管理和运作
目前,在我国,企业的慈善公益行为往往被社会当作“献爱心”活动,且这种爱心活动主要是受社会事件或社会动员的影响,不是发自企业制度和预算,这种多数为“参与一把”式的慈善公益行为既没有专门的制度指引,也没有专门的负责部门,前期无计划,事中无宣传,项目无选择,事后无总结评价,往往与企业战略无关,不注重效果,也不强调连续性和长期性,更加没有明显的长远活动领域和指向,容易受到政府劝募和社会动员的影响。所以,民营企业在“献爱心”的活动中应学会建立系统化、专门化的慈善公益制度,设立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和运作,保证机构物资的稳定性,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慈善公益的可持续性,甚至培育出企业自身特有的慈善公益文化。
总之,民营企业应该扭转“行善”与“盈利”风马牛不相及甚至相互矛盾的错误认识,在企业内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为慈善公益设立预算,科学合理的选择慈善公益形式、方法和渠道,不断完善企业慈善策略,积极有效的宣传企业自身的慈善公益行为,争取做好慈善公益事业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和公益的双赢局面,并全面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真正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东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田丽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
[3]葛道顺.我国企业捐赠的现状和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6(25)
[4]仲大军.中国民企现状――脆弱性与复杂性并存[J].中国民营企业研究资料选编,2008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民营企业;涉税管理;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民营企业在税务核算、依法纳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涉税管理现状令人担忧,导致民营企业涉税风险较高,给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涉税管理方面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民营企业涉税管理的现状
1.涉税管理侧重于外部监管要求
涉税管理是企业的一项综合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它们实施的涉税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税收法规的遵守与执行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税务部门的检查或为了定期申报企业税费的需要。只是为满足企业税收申报缴纳的一项外部监管需要,忽略了涉税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效用。
2.涉税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往往是家族式管理,不容易吸引家族以外优秀人才加入,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税务风险意识非常淡薄,因而想尽办法偷税漏税,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甚至认为企业只有赚了钱才去纳税,没赚钱就不纳税,认为涉税管理不必依法规为准绳,只需要与税务机关处理好关系即可。在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与企业当前经济利益出现冲突时,企业领导者往往会不遵守相关税收法规。
3.涉税管理缺乏系统性
涉税事项伴随着企业的成立而产生,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终结于企业的清算消亡。涉税管理自然也贯穿于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最终清算消亡的 全过程。涉税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合法合理纳税的过程。广大民营企业则普遍只重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期的涉税管理,民营企业成立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对企业成立后的涉税事项进行规划分析,甚至有些民营企业在企业成立初期也不重视涉税事项的管理,民营企业的清算消亡往往是被动进行的,更谈不上涉税事项的管理。总之,广大民营企业的涉税管理只注重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得涉税管理,成立之前、成立初期和清算消亡期基本没有进行涉税管理,只被动的进行当期税收申报缴纳,导致企业的涉税管理缺乏系统性。
4.涉税管理仅局限于财务部门
税收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转过程中都将面临涉税事项,也都需要进行涉税管理。但民营企业管理者认为涉税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是财务核算上的要求,对其他部门只片面重视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导致其他部门的涉税管理观念很淡薄,且在二者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偏向于其他部门。其实,涉税管理需要在税收产生的业务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在事后的核算过程中。如果业务的决策与经营过程中没有进行涉税管理,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涉税风险,财务部门就是事后强行弥补,也只能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民营企业涉税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建设和资产购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民营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和资产购置时,基本不考虑涉税因素。部分民营企业认为同样的项目建设在不同地域会产生一样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各地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差异,严重的将直接导致项目投资的失败。资产购置是企业一项重大支出活动,广大民营企业在资产购置过程中,只重视设备的采购价格,不考虑设备进项税抵扣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导致采购设备普通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较多,且不能享受国家关于资产购置的优惠政策,设备采购支出看似降低,但考虑进项税抵扣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后企业实际的资产购置成本反而增加。
2.营业收入入账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民营企业非常关注营业收入的提高,为了提高营业收入增加利润,在当前社会财经制度落实不彻底的现状下,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带发票与不带发票两种销售价格进行销售,且不带发票部分收入大多数不纳入财务核算,一方面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税收风险。
3.成本费用列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民营企业中,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个人与民营企业发生的费用很难分清由谁承担,导致民营企业的成本费用该列支的没有列支,不该列支的又进行了列支,降低了民营企业利润核算的精确度,误导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同时也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税务风险。
4.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中小企业的税率优惠和减免税政策。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均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但由于民营企业缺乏专门的涉税管理人才,不重视税收政策的学习,不了解相关优惠政策,导致民营企业普遍没有享受企业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民营企业税收成本较高。
5.财务核算及涉税基础资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民营企业并未能按照《会计法》和《税收征管法》等的要求,建立健全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帐簿进行会计核算,帐簿建立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涉税管理。同时民营企业普遍机构设置不全,涉税基础资料不完备,无法按照征管法的要求正常申报相关税收和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因为民营企业没有完备的合同管理台帐而无法正常申报印花税;因为民营企业没有收集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工资等相关信息,而在企业所得税申报中无法享受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人员工资的100%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均损害到企业涉税利益。
三、民营企业涉税管理的对策
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涉税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者必须首先认识到企业依法纳税是企业作为纳税人应尽的义务,企业纳税是依据国家税法与企业自身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法定义务,偷税漏税、不按时申报、不正确申报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开办企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从自身做起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牢固树立涉税风险意识,绝对不能逾越法律规定的红线,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给个人带来刑事责任。
2.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系统
民营企业应当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系统。民营企业应根据现行会计法规制度确立规范的会计科目、设置合理的帐薄,并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按照《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办法》的规定对企业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最终编制出客观公允的财务报表,从而为企业的涉税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实施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税管理
税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项目,无论怎样公正合理,都是纳税人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流出,企业应当将涉税管理提升到与成本控制、费用管控相同高度进行筹划管控。税收伴随着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可以说是企业前期经营行为,成就了后期的纳税义务。如果涉税管理只局限于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某一期间,是远远不能实现涉税管理的目标,还会给企业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这就要求涉税管理必须从筹划设立企业开始,一直持续到企业最终的解散清算,要求涉税管理从一项经济行为的决策开始,贯穿于经济合同的鉴定、经济事项的履行以及该项经济活动最终的财务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涉税管理的最终目标。
4.提高企业涉税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全面推进,税收法规政策不断更新完善,对企业的涉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涉税管理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涉税管理人员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要求涉税管理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学习新出台的税收法律法规,不断增加新知识。
5.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提升企业涉税管理水平
目前,社会中介机构如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日趋成熟,企业不仅在遇到涉税疑难问题时,可以聘请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税务咨询,还可以利用中介机构进行纳税申报鉴证、年度税务审核、并购税务尽职调查、清算税务审核等,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涉税风险,通过与中介机构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涉税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最终提升企业涉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程继.化解税收风险的对策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1.(8):113.
[2]栾淞婷.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26):100.
一、民营工业企业贷款难的现状
1.民营工业企业贷款份额逐年降低
从2004年到2007年,民营工业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由39.9%下降到35.5%。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后,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供给更加趋紧。今年上半年,17家样本金融机构新增民营工业企业贷款由2007年上半年的11.34亿元缩减为8.97亿元,减少了近21%。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工业企业的新增贷款仅占四大行对当地所有企业新增贷款的28%。
2.民营工业企业贷款申请户数减少
据参与企业座谈会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银行贷款门槛较高,达不到贷款条件的根本不敢向银行提出申请,于是有一大批企业想贷款而没有向银行申请。据对17家样本金融机构的调查,2008年上半年,共接到402户工业企业贷款申请,同比下降17%。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近几年对衡阳市民营工业企业的贷款户数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008年上半年同比减少86户。
3.民营工业企业贷款满足率降低
一般来说,敢于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企业都是条件相对较好企业,45户样本企业2008年上半年共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53笔,金额46293万元;实际得到贷款38笔,金额33998万元。笔数满足率为71.7%,金额满足率为73.4%,满足率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4.3、5.1个百分点。
4.民营工业企业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
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多为短期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样本金融机构对民营工业企业的贷款中,短期贷款占比已从2004年12月末的61.8%上升到2008年6月末的75.5%,上升了13.7个百分点,这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结构矛盾十分突出。诸多民营工业企业资金投入无法在现有生产规模扩大和长期研究开发两方面得到兼顾,资金短缺成为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制约民营工业企业贷款的“四道坎”
1.资信评级普遍较低,难以跨越银行信贷准入门槛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向上级行集中,基层行基本没有贷款审批权,新增贷款都要报上级行审批,只有选择那些资信比较好的企业上报才有可能获得上级审批,目前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信用等级必须达到A级以上。而在资信等级评价中,企业规模占有较大的份额,加之民营企业大多在创业之初的起步阶段,规模小风险大底子薄,经济效益不佳,因此信用评级普遍较低,不能越过银行贷款制度的最低门槛。据对金融机构问卷调查,目前与金融机构有信贷关系的民营工业企业共有3880家,其中信用等级好的只有834家,信用等级一般的有1022家,信用等级差的有2024家。目前新增贷款只对信用等级好的企业发放,对于信用等级一般和差的企业逐渐压缩贷款。
2.抵押担保存在困难,难以符合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现有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较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较大,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顾虑重重,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多选择抵押贷款或抵押加担保贷款方式。相应带来了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一是抵押品不足。现行《担保法》虽然规定了抵押人所有机器、交通工具和其它财产等动产可以作为抵押品,但对于“其它财产”没有作明确的解释,实际操作中土地和房地产就成为金融机构办理抵押担保的首选,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大多没有可供抵押的房地产。银行认可的能够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企业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贷款数额较小。据企业问卷调查统计,衡阳市民营企业贷款不能满足的原因中排第一位的是“担保、抵押不落实”,占98%。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由于担保机构普遍规模小,数量少,筹集担保基金来源渠道少,担保能力极为有限。加上担保公司运作欠规范,与银行协作欠和谐,民营企业依靠担保机构担保获得的贷款也十分有限。据调查,截至6月底,衡阳市只有2家信用担保公司正常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共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30笔,贷款15000万元。
3.贷款手续繁杂,难以忍受漫长等待的苦恼
金融机构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现状和信贷风险控制要求,决定了民营企业贷款必须经过十分繁琐的手续,忍受慢长等待的煎熬。从贷款申请到发放,中间要经历信用评级、授信、办理担保抵押、审查审批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和耐心的等待。如办理抵押品手续,须对抵押品进行评估、登记、保险、公证,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需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一笔贷款办下来,快则需一二个月,慢则半年一年,更坏的情况是,还有许多企业最后等来的是“审批没通过”,前功尽弃,白忙活了。有了一二次这样的经历后,企业老总大多患了“贷款恐惧症”,怕与银行打交道。近年来,衡阳民营企业申请贷款的户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就缘于此。
4.贷款成本过高,难以承受高价融资的痛苦
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缺少金融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信息缺乏透明度,银行难以在所有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中准确识别出有效的信贷需求,银行从节约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自然宁可做“批发”给大企业放款,而不愿做“零售”为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有幸获得银行支持的民营企业不得不承受高成本的贷款。一是信用等级评定费。据调查,衡阳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实行一年一评,收费为1-3万元不等;二是中间机构收费。办理抵押品手续,须对抵押品进行评估、登记、保险、公证,每一个部门都要收费,且费用都不低,如评估费用达5‰,登记费用达3‰。三是贷款利率较高。银行为了有效覆盖民营企业贷款潜在的风险,不得不执行上浮利率,贷款利率上浮过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达80%。据衡阳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分析,由于受银行利率上调和民间高息借贷等影响,200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9%。民营企贷款成本居高不下,得到贷款不能取得预期的收益,使民营企业对贷款望而生畏,贷款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承受不起高额的融资成本而放弃了贷款申请。
三、缓解民营工业企业贷款难的对策
民营工业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银行极具潜力的效益增长点,为了实现银企双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金融机构要千方百计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扶持,尽快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扰。
1.改革信贷体制,下放信贷审批权限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经营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由客户申贷为主转变为主动营销优良客户,实现信贷资源的被动配置向自觉配置转变,把无差别的资金供给转变为多样性差别化服务,实现金融资产规模数量管理向质量效益分类管理转变。
2.疏导货币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部门要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尽快制订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具体措施,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针对民营企业的借款特点,开办创新业务品种,在合理的授信额度内,实现随借随贷,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
3.改善信用环境,密切银企合作关系
商业银行要主动指导民营企业提高资信等级,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惩治,通过舆论导向、经济制裁、法律追究等有效手段,保全信贷资产。在改善信用环境的条件下,密切银企合作关系,以互信互利为原则开展银企协作,民营企业要用诚实守信的实际行动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珍惜自己的信用资源,寻求满意的主办银行长期合作,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后果,要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信用记录,用良好的信誉提高企业资信水平,以换取长期的金融支持和急需的资金融通。
4.探索中介服务,完善信用担保机构
内容摘要: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战略意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战略 整合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 资本化战略
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并且正在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涉及各行各业的庞大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在2010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接受和讯专访时认为,中国要实现经济长期发展,主要动力就在于充分调动民间酝酿的巨大积极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考虑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略观念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战略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由来已久。“战略”一词源于希腊文Strategas,原意是 “将军”。在中国,“战略”一词为作战谋略部署之意。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战略的运用推广到了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战略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组织为谋求自己的最优发展而制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等内容。民营企业是特定的经济组织,具有战略意识,进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正确把握未来,取得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战略观念是当代最突出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任何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沦为受制于人的境地,就必须增强对世界总体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不失时机地占领和把握住自己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具有战略观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其次,企业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新任务,需要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重新定位。由于许多企业家缺乏战略意识,民营企业存在企业经营内容过时、企业经营内容与自身特长严重脱节等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牢固确立战略意识,不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才能赢得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10年上半年,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789.4万户,较2009年底增长6.65%;注册资金、个体工商户、个体私营企业分别较2009年底增长12.8%、4.1%和2.6%。2010年1至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6170.5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民营企业共完成进出口值3998.5亿美元,增长50.5%,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同期国有企业。事实证明,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以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过程,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
虽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中国民营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企业规模来看,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大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但平均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分散,集团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摸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行业分布来看,受市场准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民营企业虽分布在大部分工业行业,但真正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强、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如纺织、食品、采矿等传统竞争性行业。在科技含量高、资金密度高、市场准入壁垒高、利润率高的行业则数量较少;从管理水平看,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治理结构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宏观分析和长远战略规划能力;融资难仍然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譬如,受我国贷款担保制度的影响,一旦某个民营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紧张或断裂,为其担保的企业就会成为银行讨债的对象,从而造成好企业被问题企业拖垮的现象。特别是这种状况还会蔓延,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大量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当前,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受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越是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对民营企业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必须确立战略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从各个方面增强企业实力,从而达到做大做强和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一)战略选择之一:民营企业整合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和管理理论研究视野中,整合或一体化(Integration)通常和产业、产业组织联系在一起。产业整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作为企业的一种成长路线和战略选择,产业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行业战略性转移和低成本扩张,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产业整合,为民营企业产业整合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整合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产业整合要以企业的战略转型为纽带,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状况,适当选择进入产业和整合的策略。民营企业要尽可能考虑与企业原有产业相关的业务,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就近转型和相关转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部分转型的方法。如先从零部件做起,再到集成,最后再到整体等进行战略转型。第二,民营企业要强化产业整合后的资源整合与管理,实现企业在重组后各类资源协同效应的发挥。能否进行实质性的整合管理是决定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绩效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整合、业务运营整合、企业资源整合、财务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与无形资产整合。只有做好了整合管理,产业整合的效应才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发挥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在民营企业的产业整合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支持而不干预整合工作。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规范民营企业运作,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战略选择之二: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手段。目前,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成功的民营企业国际化必定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巩固国内市场,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第二,广泛地利用全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同时,民营企业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第二,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将加速我国的技术进步。第三,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利用特殊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实现新的发展。因此,国际化战略也已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化观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即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名牌。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二,民营企业要立足创新,提升品牌优势。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动力源,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国经营。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或支持建立相应的对外合作平台,让企业高效地利用国外资源,更多的了解海外技术信息,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管理、技术进步、人才引进和产品创新的水平,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当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有诸多法律和政策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亟须制定并尽快出台海外投资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审批权限的行使,规范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条件,尤其应为并购科技、资源类企业打造政策支持平台,帮助参与并购的企业,充分做好法律、贸易、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
(三)战略选择之三: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却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的市值和融资能力持续增强,民营企业上市所面临的市场成本和政策成本不断下降,为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了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现实渠道。储小平(2003)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就是如何与社会资本的融合,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为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广泛融合提供了最有效的平台。我国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和条件过高,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低下等问题。因此,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资本化战略的实施,将是推进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资本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民营企业行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政府决策部门应正规市场法则,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引导、有效监管和资本市场相关知识教育,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行为。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控股家族和公司经理层进行双重监督。第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首先,加快股票市场自身发展,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上市融资。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债券交易市场体系,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发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拓展股权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以适应民营企业进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继续完善和扩大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这是民营中小企业易于实现重组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同时,积极建立多级化的项目融资体系,开拓民营经济的多种融资方式。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互助担保或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获取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打通中小企业融资通道。
总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特点,制定并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民营经济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侯立军等.企业战略整合:构建和谐伙伴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