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的优势

高标准农田的优势

时间:2023-08-28 16:5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的优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的优势

第1篇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第2篇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

(一)夯实农业基础,助推经济发展

三门峡市多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三门峡市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持续开发。

如果三门峡市现有可开发利用的156万亩中低产田能够全面有效开发,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障碍全部解除,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小麦单产提高到650公斤/亩,玉米单产提高到900公斤/亩,果品单产提高到3500公斤/亩,那么在种植结构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三门峡市粮食总产将由现在的6亿公斤增加到13亿公斤,果品产量将由现在的17亿公斤增加到70亿公斤,人均生产粮食由现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产果品由现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会彻底夯实三门峡市的农业基础,将会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转变。形成资源配置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区域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因此,没有强大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就无法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对现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土壤肥力、农业机械等进行全面物质装备和高标准建设,从而形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局面,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陕县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三门峡市现代农业的典范和排头兵。该公司经过对7700亩苹果基地进行高强度的物质装备和科技武装,所有果园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喷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灌溉供水不足的问题;全面实施果树整形、果实套袋、生物农药、杀虫灯灭虫、生物有机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联网墒情远程监控、灌溉自动控制等技术,果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该公司果品单产达3500公斤/亩,优质果率在70%以上,单个苹果售价10多元。如果三门峡市的苹果生产都能达到二仙坡的生产水平,销售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效益十分可观。

(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用地、住房用地、重点项目工程用地持续增加,人增地减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洪涝、干旱、沙尘暴等各种极端天气将会频繁出现,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扩大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面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产出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对耕地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装备和配套,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突出果品产区,兼顾粮食产区;围绕解除主要障碍,突出水源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突出农田设施装备,构建发展平台;围绕产业升级换代,突出科技推广强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三门峡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山区特点,高标准规划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澄清家底。组织县、乡(镇)、村和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对全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田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建档立卡。根据普查情况,以县为单位,制定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区域特点。在项目安排上,先开发沿河川区,再旱塬区,再丘陵区,再山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产业发展上,灵宝、陕县围绕果品产业,卢氏县围绕大田露地蔬菜、烟叶,渑池县围绕粮食、烟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规划。三是明确建设标准,满足生产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实,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大,事关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进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础工程,因此,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意识贯穿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严把每个环节,以一流的工作态度创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一流的规划设计。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聘请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优秀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未来,强化项目区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划布局、对单项工程高标准设计,外在形象美观,内在质量求实。二是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承担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技术力量强、施工设备好、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吸纳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三是增加监理力量,实行全方位全程监理。在项目工程监理上,以专业监理公司进行专业监理,以聘请项目区水利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为质量监督员进行社会监理,解决丘陵山区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监理人员不足,监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四是实行分级督导,严把工程质量。在项目工程建设督导上,实行市级农开办每半月巡回检查督导一遍,县级农开办每周督导一遍,项目区乡(镇)抽派专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导一遍,村干部分包标段,全程跟踪督导。

(三)强化后续开发,高效益利用

竣工项目管护难,关键在于项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频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项目区的后续开发。要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三门峡市已形成了2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果品17.5亿公斤,年加工果品60万吨;3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年产8亿公斤;标准化养殖小区180个,年存栏生猪70万头、牛47万头、家禽110万只。这些基地的形成,对促进项目区后续利用和深度开发,并为区域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对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各项措施的强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利用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万亩吨粮田,5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的目标,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农民年度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限制,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与国土、水利部门同类工程相比显得较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和实际建设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上级逐步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

第3篇

一、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效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全年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累计争取并完成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山区开发、垦区配套五类农业开发项目投资3.2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10亿元,开发治理面积18.8万亩,建设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国家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贷款贴息项目20个,推动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多增收500元以上。

预计全年农业开发项目总投资3.3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20亿元,建设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10.75万亩,实施国家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贷款贴息项目20个,推动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多增收500元以上。

(二)主要亮点工作。

一是农开项目资金争取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市农开局积极抢抓全省农业开发项目投资“向资源禀赋高的地区倾斜、向开发成效好的地区倾斜、向项目效益高的地区倾斜”的政策调整机遇,累计争取国家、省级以上农业开发项目总投资3.3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10亿元,财政资金增幅居苏北五市之首。经全力争取,海州区已被国家农发办列为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县(区),从2013年起安排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增量项目,从此我市农业开发项目实现县区全覆盖。

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局积极发挥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联合市农委、国土局、水利局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和确认,搞好县区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万顷良田建设、高产创建、水利灌区改造、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国土土地整理等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优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协调有序推进,预计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6.25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实现值达到45.1%。

三是区域特色开发呈现新变化。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把山区开发和沿海围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增长极、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紧抓不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山区开发上,深入开展山区开发先进乡镇评比活动,评出班庄镇等7个先进乡镇并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通报表彰;累计争取省级山区开发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立项实施山区开发项目30个,治理面积3万亩。与此同时,沿海开发上,认真组织开展全市资源调查统计工作,通过积极争取,本年度已落实配套项目4个,争取财政补助项目2160万元,治理面积2.8万亩。

四是项目管理创新实现新跨越。以完善系统目标考核为手段,以市级统一工程监理、统一规划设计为动力,推动全系统通过创新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市级统一规划设计,制定出台了专项考核意见,成立市农开规划设计室牵头组织规划设计工作,统筹各类专业人才,较好完成了2012年度国家土地治理、省级围垦、山区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任务。市级统一监理在2011年恢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监理招投标、监理工作方案,实现稳步推进。项目立项、实施、监督“三权分离”改革扎实有效,市县农开局已全部获市县编办书面批复并正式运行,新浦区全省第一家成立乡镇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探索化解基层农业开发项目管理断层难题。

五是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今年以来,我们以确保通过国家、省级项目验收为目标,用三个月时间,在系统内扎实开展“规范项目管理、提升开发水平”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县区深入学习农业开发项目政策规定,积极查摆并整改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资金报账、项目管护、工程监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度国家、省级农业开发项目不仅完成了县级自验、市级全面验收,而且顺利通过了省级抽查验收,并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和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水平、做好迎接国家验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农开系统自身建设迈向新征程。强化廉政教育和业务骨干培训,完善各项制度,农开队伍素质普遍提升。市县(区)互动、联动推进工作,机关思想、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今年10月15日至18日,我局成功承办了全省农开系统第二届“农开杯”运动会。这次全省农开杯运动会,达到了浓重热烈,组织有序,保障有力,开幕精彩,闭幕圆满的总要求,受到省相关部门领导和全体参会人员的高度赞扬,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展示了我市农开人“能干事、会干事、干大事”的精神风貌。

在充分肯定今年农业开发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市县农业开发部门和农业开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个别项目区规划设计图与项目工程实际不符,实施变更调整较多,项目整体形象不佳;项目基础工作不够扎实,软件管理水平尚需提高;个别项目县业务骨干人手少,与繁重的项目管理任务不相适应;个别项目资金报账与使用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等;农业开发宣传信息工作一般宣传、动态报道多,直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磅信息少,投向省以上主流媒体的精品力作少。对待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3年农业开发工作安排

1.明年工作思路: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紧紧围绕“全省一流、苏北领先、全市有位”的目标定位,按照“彰显特色、创造品牌、培育典型、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农业开发崛起、种植结构转型、特色产业跨越、农民收入倍增”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在项目资金争取、区域特色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提升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加快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2.预期目标任务:全年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亿元以上,其中争取国家省级农业开发财政投资2亿元以上;开发治理面积15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山区特色产业基地3万亩,沿海垦区配套基地2万亩;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方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左右;推动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多增收500元以上。

3.重点事项和重要举措。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开项目资金争取。在做好2012年资金争取扫尾工作的同时,提前谋划2013年农开项目库建设。加强调研,摸清家底,统筹规划,使农开项目规划与各县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项目选项重点围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择优选项入库,对那些镇村干部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按要求落实的单位,项目优先入库上报,确保2013年全市农业开发项目投资盘子稳步攀升,继续领跑苏北五市。着重帮助连云区做好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县区、省级山区开发资格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市高标准农田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继续发挥好市农开局的牵头作用,督促市有关部门搞好与省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和确认,搞好对县区、乡镇的任务分解落实和统计,严格按照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确保年度项目落实、投入资金落实、目标责任落实,圆满完成2013年建设任务。

三是进一步加快区域特色开发。以开展全市山区开发先进乡镇评比活动为引领,以发展特色林果茶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方向,以省级山区农业开发项目资金为引导,加大全市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把该区域建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增长极、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

第4篇

近年来,齐河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围绕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农田土地治理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两类项目一体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019年,齐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又进一步实现了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有机结合。一是与绿色蔬菜基地~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扩建年产4400吨设施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和新建7.2万吨蔬菜冷链配送中心结合起来,提升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二是与有机蔬菜基地~山东昌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施的新建年产400吨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结合起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标准,进一步增大投入产出比;三是与山东省食用菌龙头企业~齐河县瑞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实施的新建年产300万瓶的金针菇养菌室项目结合起来,并通过扶持林下黑木耳养殖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山东省食用菌特色小镇。

为使两类项目结合取得更好成效,齐河农发办从源头入手,实地调研论证,初审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同时要求企业、合作社严格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执行,并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严格程序招投标、监理、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日前,两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设中。

齐河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姚尧

2019年10月21日

第5篇

滑县位于华北平原,区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10镇12乡1个产业集聚区,1019个行政村,总人口133万,耕地195万亩,属于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县域内土地平整,95%以上的土壤层质地适中,耕性好,肥力中等,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是国家规划的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优势区域,是国家确定的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连续十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荣誉称号,2012年,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271.21万亩,总产137.75万吨,平均单产507.9公斤,成功实现“十连增”。能够连续十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这是滑县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粮食核心区的结果。

一、坚持项目资源整合,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

近几年,中央将农业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来抓,省政府将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稳定增加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措施。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粮田建设,成立了滑县现代农业产业集聚群培育攻坚战指挥部,按照《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遵循宜大则大的原则,打破乡镇区域界限,科学规划了42个万亩方、51个千亩方、13个百亩方,规划面积达155万亩。指挥部统一协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标准粮田、小型农田水利、土地平整、标准粮田、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利配套设施等农田设施建设项目,将资源整合集中投入,通过井、电、田、林、路、沟渠等综合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着力完善核心区农田基础设施,建成 “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截止2012年底,已建成高标准良田38.2万亩,其中规划在建的白马坡、卫南坡26.5万亩高标准粮田将是河南省最大的高标准粮田万亩。

二、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滑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 的实施,创造性地构建了具有滑县特色的“5320”农技推广新体系和“53121”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新体系,有效解决了技术棚架问题,全县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3%。“5320”农技推广新体系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户、科学技术与生产、放心农资与农田的“零”距离对接,技术人员开展主体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传授技术,全县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高产技术入户率超过90%,应用率达到85%以上,促使滑县粮食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总产由2005年的108.6万吨增长到了2012年的137.75万吨。 “53121”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新体系,创建一个放心农资直供农户的配方肥配送网络,强化农技推广部门与配肥企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农业生产两个结合,最终实现一个节本增效的目标。2012年,滑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到了320万亩,实现整县全覆盖县,受益农户近30万户。2005年以来,滑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503.6万亩,累计节本增效14.9亿元,有效提地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以集成技术为支撑,在全县整建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为破解粮食生产高产再高产这一难题,滑县从2007年开始实施农业部制定的高产创建活动。滑县在实施高产创建活动中坚持高产创建跟着“百、千、万”走的原则,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全面实行了“一集成、六统一”工作模式,“一集成”是将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氮肥后移延衰、玉米“一增四改”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六统一”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机耕机播、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培训指导、统一适时机械收获。粮食高产创建由2007年的2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10个千亩示范方、17个百亩攻关田;1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4个千亩示范方和4个百亩攻关田,发展到2012年的1个10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44个万亩示范方,万亩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了628.7公斤,百亩集成技术展示田平均单产达到732公斤。高产创建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粮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保障了全县粮食持续稳定均衡增产,辐射带动全县平均单产突破吨粮。

四、健全良种推广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

作为中国种业五十强的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广作物良种中创建了“11331”良种化推广体系,即依托滑丰种业这个龙头,创建一个种子协会,开展县、乡、村三级新品种示范,构筑县、乡、村三层经营网络,滑县重点普及了优质强筋小麦、优质中筋小麦、粮饲兼用玉米等优良品种,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小麦优质专用率达到100%,玉米优质专用率达到80%,良种的推广和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新技术普及进一步挖掘了良种的增产潜力。

作者简介:卢曙光(1972-),男,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业调查和农技推广工作;

罗俊丽(1974-),女,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业调查和农技推广工作;

第6篇

公主岭市将按照“十三五”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一、抓“四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一是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向经济作物倾斜,鼓励项目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全力打造范家屯镇平洋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打造土地规模经营实验区。在全市每个乡镇打造一个土地规模经营实验区,重点推广四种土地流转模式:即: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合作社”模式。三是打造现代农业先导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集成示范、农业标准化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农业发展道路。抓好农业部玉米机收粒试点。抓好中・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落实好国家黑土地保护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社会化服务主体项目、增施有机肥项目。抓好全程农机化试点。四是打造特色农副产品集聚区。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棚膜经济、牧业经济、特色农业经济,打造公主岭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减少籽粒玉米面积,增加优质水稻、绿色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大豆面积。抓好棚膜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永发乡、二十家子镇菜田基金项目建设。打造5个省级棚膜园区。加快发展标准化畜牧业园区。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模式,重点推进温氏现代生猪项目建设。五是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力推进玉米全株产业链项目的谋划包装和企业引进,夯实种业经济龙头地位。

二、抓产业带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抓好玉米种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种业大公司引进,制定扶持种业发展政策,吸引山东登海、中种集团等大公司落户我市。抓好玉米良种展示基地建设。二是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一二”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对接玉米加工企业和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抓好“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围绕棚膜园区建设发展采摘、休闲农业。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抓好龙山文化产业园、怀德镇兴隆泉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三是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加强生猪等畜禽生产监测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建设气象・农业智慧平台,打造具有公主岭特色的科技型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

三、抓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搞好乡镇和村庄规划,以点连线带面,打造精品线路、样板村镇群,实现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围绕省级新农村试点建设,重点提升102线人居环境示范带,逐步向105线、公杨线、公放线、公怀线推进。在全市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二是抓好镇区人居环境建设。乡镇政府所在地必须达到“卫生清洁化、道路硬面化、商规范化、集市车辆秩序化、绿化美化、亮化”的标准。乡镇主要街道配备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辆,规划统一的垃圾处理场所。加强对市场环境和流通秩序的管理,做到无沿街叫卖,无占道经营,保证交通畅通。三是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积极对接上级政策项目,推动范家屯镇全域城镇化。注重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区域中心集镇。总结推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特色和经验,逐步实现“城郊变城市、乡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

第7篇

7月14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每个应设村卫生室的行政村都有1所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都有乡村医生”。

《指导意见》要求村卫生室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供应。

这份文件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

“十二五”再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

国务院总理7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近期加强土地管理的重点工作。会议指出,要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会议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开展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完善土地收益基金制度,明确土地收益基金计提比例,专项用于耕地保护。

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或将降低

国家税务总局拟在部分行业试点农产品 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统一进项税抵扣率和销项税征收率。

近日,在一份《关于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国税总局明确,将在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和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率先试点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同时将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率由现行的13%修改为纳税人再销售时货物的适用税率,即纳税人销售的货物适用13%税率的,则扣除率为13%,纳税人销售的货物适用17%税率的,则扣除率为17%。

征求意见稿指出,将进项税扣除率调整为产成品的适用税率,可以大大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有利于鼓励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上半年我国原料奶价格保持稳定

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奶业市场较为平稳,原料奶价格总体保持稳定,鲜奶零售价格持续小幅走高,乳制品进出口增长明显,尤其奶粉进口处于历史高点;国际市场全脂奶粉价格与脱脂奶粉价格出现震荡,黄油和切达干酪价格相对平稳。预计下半年国内原料奶价格下行压力增加,但由于总体物价水平与成本因素的影响,总体将保持高位窄幅波动,终端零售市场继续小幅上升;根据最近恒天然竞拍价格,近期国际市场主要乳品批发价格将小幅下滑,其中,无水乳脂肪和脱脂奶粉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我国建成首个稻谷成本价格平台

我国首个稻谷成本价格平台在“水稻第一大省”湖南正式建成并运行。首期了湖南“十一五”以来稻谷生产成本及定比、同比指数等。今后还将定期对公众湖南省稻谷的生产成本、收购价格和大米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正确引导农产品市场价格舆论导向,为国家制定农产品价格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同时有利于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并有利于增强市场价格调控的主动权。

各地已实施中央农机补贴资金104.8亿元

截至6月底,各地已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4.8亿元,占中央第一批补贴资金的90.4%,补贴农机具350万台(套)。补贴资金重点向抗旱、“三夏”、“双抢”急需的农机具倾斜,通过补贴引导推进了装备结构调整,拖拉机大型化、动力机械配套化的趋势明显。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全国农机化系统将以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精心组织“双抢”、“三秋”农机作业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点,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力争今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4%,水稻栽植、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到24%、30%以上,农机深松作业面积达到1.48亿亩。

河南省地方病防治工作结硕果

河南地方病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刚刚结束的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对河南省实施《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中,几项重点工作受到国家考评组的肯定和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地方病防治工作一直非常重视,碘盐监测、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和克山病、大骨节病防控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据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所长郝宗宇介绍,河南省已提前完成大骨节病防控目标工作,克山病病情也得到了稳定。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9月举行

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9月6~8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这已是该市连续第14次举办这一盛会。

会议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为目标,全方位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洽谈、农产品加工贸易和技术合作与交流,培育农产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促进驻马店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已落实省外参会企业2700多家,其中全国500强企业24家、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77家。同时,驻马店市已筛选参加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的项目75个,总投资额187亿元。

我国农药企业5年内将减少三成

《“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日前正式出台。规划提出,推动农药原药生产进一步集中,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减少30%,并通过兼并重组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集团。

第8篇

“这些天,我们连队干部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在条田里指导并帮助职工群众进行农业生产。”一六八团三连党支部书记、连长赵保安说。

针对今年春季气温回升较慢的情况,九师各团场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春耕春播工作顺利进行。

师、团两级提前安排部署,做好各类农机具检修配套工作,保证了农机的检修进度和检修质量。各生产连队按照师、团规定的播种时限,倒排时序,严把质量关,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春耕春播生产任务。同时,该师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品种、应用新科技,着力在提高单产和产品品质上下工夫,努力形成稳定、高产、高效的农业经济新格局。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在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服务职工群众。全面推广使用精量播种、双膜覆盖、节水滴灌等生产技术,努力提高作物的单产。

在一六六团甜菜地播种现场,该团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连队值班领导对播种质量进行检查,给职工讲解播种注意事项,力争一播全苗。

各团场将计划分解到连到户,制定了春耕春播技术规程及考核目标,组织干部职工抢墒播种,人歇机不歇,保证播种土地达到“墒、齐、平、松、碎、净”标准,播种质量达到“直、快、好、精”的要求。

“16万亩的土地,就是2000余名职工的‘钱袋子’,对此我们一点都不敢马虎。”一六七团副团长胡卫江说。该团职工忙,干部也忙。干部进连入户给职工讲政策、送技术,为团场的春耕春播工作保驾护航。

一六七团六连职工顾国民家里因为劳力少,不能及时将种子添加到播种机里。

当住六连“访惠聚”工作组成员得知这个消息后,和连队干部一起走到顾国民的地里帮他播种。不到一天时间,顾国民的50亩地就全部播种完毕。

为做好春耕春播农户贷款投放工作,确保贷款及时发放到职工群众手中,农行塔城兵团支行提前部署,探索出自然人担保、法人担保、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多户联保等多种贷款模式,缩短贷款审批时间,简化办贷手续,满足了职工群众的贷款需求。

截至目前,该支行已完成放贷2亿元,惠及1362户职工家庭,有效解决了职工群众在春耕春播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

为更好地促进春耕春播有序进行,4月19日,九师召开春耕春播现场推进会,对该师前期农业生产工作作了检验和评价,并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做好全年农业生产工作。与会人员观摩了一六六团、一六七团、一六八团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春耕春播现场和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等。

对下一阶段工作,九师党委要求,各团场要早规划、早准备、早行动,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春耕春播结束后,各种农作物的管理也要跟上,要重点做好防灾工作和预防措施。

第9篇

一、主要做法和体会

1.学习科学发展观,推进选项立项更科学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承载着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要素和技术环节,但它的最终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一主线。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规划和设计。

1.1发挥地域地理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布局高效设施农业园区。我们组织多方面农业专家和乡土人才深入实地调查,按照我市地理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差异,科学进行规划建设。

1.2坚持聚利避害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水,土自然资源障碍因素是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规划建设上,我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我们在市域的腹部地区,克服该区域质地盐积化,水质含盐量高的弊端,在园区规划布局上,立足发展经济高效的抗盐碱作物――棉花和大枣。在开张园区采取打深井取甜水,洗盐压碱,生物改碱等农业措施,目前园区6000 余 亩枣树挂果,亩收益由原来的不足千元一下提升到六、七千元,效益成倍增长。

1.3重在科技主导解放第一生产力。在园区建设前,受农业制约因子的限制,各地农民都有其传统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在人们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急需在建示范园区的同时,首先立足农民科技观念的更新,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统筹协调带动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乡村、金融、机电和农、林、水,畜牧多个部门和行业,如何发挥部门优势最大化是综合开发成果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资金筹集使用,项目施工建设,行业技术注入,建后管理等方面,都充分践行了统筹协调作用。

2.1统筹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过去我们搞开发,只管把自己的资金管好,用好,但由于受资金额度的限制,往往是建设规模小,质量不很高,后续跟不上,前功后弃了,事半功倍。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协调领导组,由市长亲自挂帅,把涉农部门有限的项目资金在市财政的统筹下,捆绑到园区建设上使用。

2.2协调技物结合,充分夯实新农村基础。近年来,市农发办积极协调有关涉农部门,多次深入园区 ,进村入户,按作物发育季节,为园区农民不断充电,传授专业新技术,培养新型农民。为扩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市农委蔬菜办在园区内还建有自己的温室示范小区,林业部门有自己的薄皮核桃示范基地,畜牧中心有自己的养猪示范场,等等这些,都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效果。市农小办还把示范园区的村纳入到小康建设(新农村)推进村范围,都有力的促进了园区村内外部在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活水平、社会文明和精神愉悦上都有很大改善。

2.3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引导带动产业化经营。近年来,我市农发办依据地域优势,在园区内不断培育农业新产业,在南部地域城西街道创建了反季设施蔬菜基地,在韩阳镇创建了万亩薄皮核桃基地。在中部地域开张、卿头重点培育优质棉和红枣产业,在台垣地域着力发展商品粮,在黄河滩涂主攻特色出口蔬菜芦笋产业。业经几年的精心培育,使之各个产业基地都在不断壮大,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由此带动了市域多个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建设,芦笋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

2.4多项后续保障,重在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我们汲取过去“重建轻管”的经验教训,在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上,确立各项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后劲不减。一是不断技术充电,培育基层一线人员,增强科技投入能量,在人财物上极大保障。二是建立健全路、林、机多支管护队伍,做到园田道路常年有人养护,园田林网常年管护不断,所有机井渠设施维护责任到人,做到奖惩严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久而不衰,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改善园区面貌。城西街道菜农在增收的基础上今年又筹集资金扩建大棚1000个,水泥硬化园田路面1.5公里,全面改善节水灌溉设施。

二、值得探索的几个课题

农业综合开发是从提高生产力角度推动生产的发展,以获得人们期待的最佳效益。笔者从多年践行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来看,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也只是一个基地型开发模式,即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下的连片开发。当然技术带动型的开发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在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应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新课题。笔者思考:

1.建设具有特色农业的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应从体制上入手,建立健全名副其实的 相应产业的生产合作社,诸如红枣、核桃等产品,都需从最基层解决产,供、加,销一体化问题,才是确保农业基础----开发成果获得最佳效益。

第10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长江流域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

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

(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第11篇

关键词乌衣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优势;发展对策;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93-01

滁州市是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地域,城市发展将有大的飞跃。同时滁州市是农业大市,素有“中国粮食看安徽,安徽粮食看滁州”的说法,当前滁州市正在打造百亿粮仓,更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谯区作为滁州市辖的农业大区,要利用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率先建设示范园区。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于2010年11月被安徽省财政厅列为省级财政重点扶持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区位于乌衣镇境内,涉及5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38 km2,是典型的圩区农业。

1项目区的优势

1.1项目区农业产业资源丰富

项目区在乌衣镇境内,位于苏、皖2个省交界处,滁州、南京2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盛产稻、麦、油、菜、水产品、畜禽等,项目区内已建有2 000.0 hm2优质粮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基地、666.7 hm2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666.7 hm2苗木基地、200.0 hm2无公害水生蔬菜等,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乌衣镇拥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滁州市第一优质米厂)、渔苗良种繁殖场1家(汪郢农场)、国家级大型农贸市场(大雄华东农贸食品城)、花卉苗木市场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入社会员达3 305户。

1.2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优越

乌衣镇位于滁州市东部,是安徽省东向战略的桥头堡。南谯新区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境内田园风光秀丽,土地平整,沟渠密布,农田林网成型,水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项目区属于圩区,土壤肥沃,优质粮油面积规模宏大,花卉苗木品种丰富,水产养殖特色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2总体规划建设目标

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立足于园区现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目标为:紧紧围绕优质粮食生产、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一主题,着力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区、特种水产养殖区、高效设施农业区、苗木花卉种植区、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开拓服务功能领域,增加农业附加值。围绕以上目标,以高标准基础建设为先导,开展农田土地平整、道路、沟渠、电站、林网等配套建设,标准化鱼池建设,设施农业基础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技术装备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态旅游服务建设等。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3.1土地经营权问题

一家一户的分散小规模经营,很难进行农业结构的区域化调整,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开展规模经营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推进农地规模流转的主力军;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他们通过农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参与农地流转,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开发农产品。为加快示范区建设应尽快制定扶持、鼓励等相关吸引投资者优惠政策。农业产业化只有通过企业带动才有活力,示范区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1-2]。

3.2项目区内各种承包经营权问题

项目区内各种占有农田、林地、水面等经营的零星承包形式很多,很大程度上影响总体规划建设的需要。一是在总体规划内影响公共设施长远建设的一律在承包到期后收为村、镇集体所有,比如沟渠埂上、主干路的林网,小型水面等。二是尽快摸清示范区内属镇、村、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量,为下一步公共设施建设占用农民土地建立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3.3沟渠、道路建设及绿化问题

现代示范区的项目区内沟渠、道路、绿化建设标准要求高,涉及到占用农田、清除林木甚至拆迁农户等,这种公益性投资涉及众多部门。应该在示范区建设起步阶段的规划中明确各项建设要求,以为在示范区项目实施提供标准执行。

3.4公共设施建筑物的养护问题

随着项目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大,大部分公共配套建筑物投入使用,也发挥了较好的效益,但是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护不到位,被盗、损坏时有发生。在还未实施大面积土地流转的情况下,随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公共配套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应尽快按照行政村分区域落实看护、使用等措施。

3.5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问题

目前,项目区公共服务设施还是空白,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十分薄弱的环节,不利于建设现代农业。

(下转第396页)

(上接第393页)

4今后示范区建设的思路

市场化运作是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之后,如何确保建设的高效运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政府的服务促进作用[3-4]。

4.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成立高规格的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顾问和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国土、环保、交通、财政、发经委、农发办等部门和乌衣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规划、实施和对有关区直部门的协调,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乌衣镇与涉及到的行政村相应成立组织协调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发挥好各部门的职能和积极性。

4.2进行高标准的规划

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产业现状,分析国家政策形势的基础上,高标准做好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规划。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规划。规划既要体现客观实在性,又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4.3建设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确保公路通畅。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大力修建机耕道、电站工程、水产养殖的水循环工程等,构筑区域内枯水期不旱、丰水期不涝、平时排灌自如的供排水系统。

4.4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

以建设大项目、构筑大基地、培育大龙头企业、打造大品牌为主线,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对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适当调整组合、集中投向,对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民间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农业项目包装力度,打造投资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农项目资金,搞好农业招商引资。

4.5加强经营管理

切实优化环境,为农业基地建设、农业项目建设、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成立示范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坚持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以企业或基地为依托,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大规模流转土地,形成顺畅灵活的土地流转模式。搞活“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大规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技术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大幅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4.6制订针对项目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对耕地经营或非耕地经营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的农业生产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对龙头企业基地经营规模大、固定资产投资大的生产性设备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对注册农产品商标的龙头企业和基地或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农业品牌予以补助。对从事农产品流通营销、发展订单农业的农民专合经济组织予以补助。加大农业技术服务力度,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参考文献

[1] 武经宏.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率先实现中部崛起[J].农场经济管理,2011(5):16-19.

[2] 李妮,袁欢,张天柱.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分析——以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2):59-60.

第12篇

优化开局,

引导生态和谐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资源功能布局。抓紧编制湘西国土资源规划,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部署。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推进国土资源整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优化城乡国土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为龙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带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

三是优化产业用地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同步发展,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推进各类园区集约、集中、集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力度,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一是善用土地资源,做好四篇文章。第一,做好耕地保护这篇文章。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审计制度,将审计结果作为对县市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该项工作延伸至乡镇,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第二,做好用地保障这篇文章。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盘活存量土地。加大批次用地和统征用地报批力度,增加储备用地报批数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提高报批通过率、取卷率;第三,做好国有土地储备这篇文章。认真开展国有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重点对全州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用地进行调查评价,建成数据库,全面摸清工业园区土地家底。高度重视土地储备,积极筹集储备资金,认真研究储备方法,切实规范储备机制,切实控制和储备新增土地的质和量,拓展工业用地空间;第四,做好集约节约用地这篇文章。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严控“两高一资”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全面实行网上挂牌交易。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是善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找矿两大工程和矿山管理三大专项行动。第一,实施锰、铅、锌、钒等传统矿种地质找矿工程。加快推进地勘项目实施进度,特别是省厅批复同意的地勘项目,确保按期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深度找矿,加大锰、铅、锌、钒、磷等重要矿种和湘西-鄂西成矿带湘西段的矿产勘查工作,加强锰矿山边深部接替资源勘查。做好2012年上报已入围的地勘项目跟踪协调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财政出资地勘项目,优选2―3宗州级勘查项目,夯实我州矿业发展的资源保障;第二,实施新兴矿种页岩气找矿工程。我州龙山、保靖、花垣、永顺四个页岩气勘查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未来三年内,中标企业将在我州投入勘查资金24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督促相关县、部门主动跟进,积极协调,全力服务,为地勘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第三,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违法勘查、非法开采、超深越界采矿行为,并整治到位,科学制订预防和治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第四,开展采石场专项整治整合行动。按照控制数量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全州采石场进行全面清理,对无证开采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打击,按“六个不留”标准关停到位。对布局不合理的,逐步进行整治整合,加快小采石场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尽快实现采石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第五,开展县市发证专项清理行动。全面清理各县市发证行为,对超越批准权限违规发证、超越批准矿种违规采矿行为进行整顿和规范。通过开展三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整规工作成果,全面规范全州矿业秩序。

推进综合整治,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全州耕地占补平衡统筹管理力度,着力推行占补平衡属地负责原则,责成烟雨凤凰、大兴寨水库等重点项目所在县市负责落实该项目占补平衡任务。严格执行 “先补后占、占一补一”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好正在实施的占补平衡项目的管理,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抓好补充耕地项目信息网上报备和挂钩工作,着力解决我州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确保我州建设用地顺利报批;二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紧密结合,做到既有亮点又有规模,确保6.8万亩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三是加快土地整治四大转变,构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逐步建立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转变,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运用转变的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和灾毁复垦等各种项目建设任务。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一是“地有证”,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要高度重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按照“经费落实、人员到位、工作扎实、质量保证”的要求,确保年内全面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二是“占有补”,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住房、用工、留地、社保等多重安置模式和保障措施。严肃征地拆迁纪律,对在征地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居有安”,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险能力。组建州、县两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分队,加快县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认真探索州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各县市地灾治理工程必须做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让人民群众当年受益。严格落实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保护完善,开发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