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生活的知识

经济生活的知识

时间:2023-08-28 16:5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生活的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生活的知识

第1篇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经济生活知识

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不仅要会“纸上谈兵”,更要能“身体力行”,高中经济生活新教材在突出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同时,更着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充分体现出经济生活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科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各部分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扩展、延伸,结合本地的经济生活及家里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将其上升到理论水平,继而又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上来。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使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他们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奠定基础。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生活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经济生活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一节内容时,联系本地农贸市场菜价变动,要求学生利用时间用规定的费用走进市场,为家里采购一次菜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而价格又由价值决定。使得许多学生记忆犹新,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经济生活课堂教学,实施“快乐教育”

若教师能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及时适量加点调味剂,即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经济生活知识,就能有效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生活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变“灌输式教学”为“快乐教育”。例如:在讲“消费观”时,提出一个命题:国庆去哪里?让学生积极讨论、分析,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中接受相关知识。

三、发挥乡土案例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经济生活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经济生活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经济生活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获取感知印象,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学理论的理解,缩短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开放式教学的个案分析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如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从家乡的经济生活事项中选取的,不仅使学生感觉得到、摸得着,也会增强案例的实用价值。例如: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联系到江阴市的一些大的企业发展情况加以验证:无论是国有的大型企业澄西船厂,还是著名的华西村集团,加上新桥镇两大企业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的发展等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将学生从上课时的“智力紧张状态”下解脱出来,而且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经济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人类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各个具体学科,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经济生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经济生活学习评价的重点。经济生活教材始终围绕人与经济的关系展开,因为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人的活动就具有了可选择性。全新的而又动态的“选择”出现,使人的生产活动与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环境不再是简单的相遇,而是人类面临挑战时的多视角、审慎地思考和积极行动关系的再次组合。将选择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与人类活动的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去解答相关经济生活事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讲消费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连续观察与记录家庭两个星期的消费情况,记录消费的变化,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家庭的消费共性,进行消费的分类,计算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明确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得出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第2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 高效课堂 经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56-01

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积累的重要经验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

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那么在新的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从哪里发力?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承九年义务教育之上,启大学教育或社会就业之下,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所以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成年人的重要时期,是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所以这时候高中政治的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将对整个人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至于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高中政治新教改必须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以经济生活为例,它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自主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呢?

首先,从经济生活的中心要点可以看出这是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展开的,分别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最贴近生活的。每个人从出生就从事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原生世界(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另一种是衍生世界(人类创造出的新的事物)。认识是有前提的,一是认识事物的存在,二是认识主体存在。衍生世界和认识主体都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以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最直接的媒介。

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说,青少年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兴趣,但是对以前的旧教材没有兴趣,是因为,旧教材的讲授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的,很少能提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新教材不同,它的讲授方法是:有用――认知――合作――理解――难点――讲解,通过这种认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经济生活契合的结点,为学生打开不一样一扇门,认真落实了贴近是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用40分钟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

再者,从课程设计来看,首先给学生们讲的就是货币,这是与每个学生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父母的工资,家长给的压岁钱,上学要交的学费,买东西所要花费的都是钱,从而引出货币、纸币,再而引出了信用工具,这些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好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拿钱买的是商品,那么商品是什么?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甚至同一件商品不同时候的价格也不一样?这些都吸引着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探讨。有了商品后是如何分配的,如何投资,为什么有的人工资高有的人工资低,如何消费,为什么得交税,税收最后去哪里了,什么是市场经济,扩大范围后就是对外开放?这些问题出现后,国家、企业、个人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予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生活的认识。

最后,高中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国家经济的宏观和微观认识,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知道国家这么做的原因和意义,努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意愿和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经济生活;生活化教学

新课改注重素质教育,关注重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能力与意识。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修课中,《经济生活》是迈向社会的理论指导,告诉学生如何驾驭市场经济,参与经济生活,创造物质财富。这与学生走出寒窗,迈入和融入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己价值,好好活着,追求物质幸福紧密相联系。生活化教学则是《经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软着陆,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我们知道在生活过程中人不是工具,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或机器,也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人类业已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创造更美好的理想生活,享受更幸福的生活,与他人一起和谐地生活。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

从《新课标》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规定中我们看到“生活”、“生活能力”、“学生个体”在新课改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话语之一。对于生活化教学笔者的理解有以下几方面: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之“生活”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作为教学内容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为教学途径的生活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方式--认知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交往与实践、合作与探究等都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思想政治课,从思想政治课走进社会”。交往、体验与反思,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形式,它也应该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有力地改变僵化、被动的教学现状,使教学关照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变得真实生动而富于人本关怀价值意义。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出困境、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彰显学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思想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现在学生过生日送礼或请客现象比较普遍,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内容时,事先做了“生日与消费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再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自然就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此外,调查表也是精心设计的。从宏观上说,生日过度消费是当今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调查表是选材于现实生活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微观上说,调查表的每一个题目都应是服务于生活的,有的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的服务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焦点”问题。

在学习《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昧浓、趣味性强。

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框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调查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茶叶、木耳等土特产的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

在学习《经济全球化》一框内容时,恰逢圣诞节,就从过圣诞节展开,讲圣诞节的由来、如何传到中国、中国的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把本课的知识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也是过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圣诞节。我想,这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讲肯定是终生难忘的,因为它不仅时效性很强,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第4篇

一、正确认识高中政治计算题的特点

1.实用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

经济生活中的经济计算题是目前高中学生面临的难点,也是考试的热点,难在理论抽象,计算复杂,知识点分散,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深刻的体验,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因而产生对计算题的畏难情绪。热在与时事联系密切,实用性强。高考政治试卷中计算题,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为背景,将热点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通过现实生活中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有关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

2、高考中政治学科以计算题形式出现的试题,将数学与政治知识结合起来考查。该类试题的显著特点是,既考查学生对政治学科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对数学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数学学科思维与政治学科思维的交汇与综合。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解释,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是相对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是体现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是一个有意地、主动地激活有关命题的过程,速度较慢;而程序性知识一旦熟练,则可以自动执行,速度较快。学习者最初一般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只是在大量练习之后程序性知识才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学生解《经济生活》的计算题,要经历一个由政治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逐渐转化过程。为降低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程序性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难度,教学中最好借助数学的程序性知识作为政治学习中两种知识转化的桥梁。复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将政治的陈述性知识向数学的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再回归到政治的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完成思维的辩证否定和发展,这是正确解答《经济生活》计算题的必由之路。

3、近两年部分试题的综合性有所增强,难度加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延长。政治高考中的计算题,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又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计算题特点来看,组合型的计算题应该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二、针对近几年高考计算题的命题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做到:

1、消除畏惧心理,沉着冷静,树立信心。

2、关注高考,明确计算题的类型和要求。

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形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数字运算的计算题,需要用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3、夯实基础,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公式。

计算题必须依托一定教材知识,因此要过好教材关。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全面的复习涉及计算题的基础知识,包括已经考查的和目前还没有涉及的问题。《经济生活》中涉及计算的试题类型繁多,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中有货币类计算(货币供应量、纸币发行量、货币的贬值率、物价的上涨率的计算等),在“信用工具和外汇”中有汇率计算(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的计算等),在“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中有利息计算(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的计算等),在“征税和纳税”中有税收的计算(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的缴纳的计算等),在“影响价格的因素”中有价值量的计算(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单价、价值总量的关系的计算等),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中有收入的计算(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分类计算等),在“公司的经营”中有企业利润的计算,在“消费及其类型”中有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计算等。

一些类型的计算题,在教材中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如:(1)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量÷货币流通次数;(2)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3)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等等。而许多类型的计算题,在书本中只提供了概念性、原理性知识,没有提供可直接操作的计算公式,如:(1)货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或者货币贬值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100%;(2)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或者物价上涨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100%;(3)货币贬值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4)通胀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等等。这些公式在教材里并没有直接给出,这就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需要我们在准确掌握相关概念,深刻理解其中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和领会。

4、掌握政治计算题的计算规律,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计算时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成正比的,变化后的数值 = 变化前的数值×(1+或-变化值),成反比的,变化后的数值 = 变化前的数值÷(1+或-变化值);提高、上升、增加、升值用加法,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劳动者数量增加10%,人民币升值了5% 等;降低、减少、贬值用减法,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20%,美元贬值10%等。

5、加强计算题的专项练习。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善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做好政治与数学跨学科之间的综合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对经济学常见的几种计算题的解题训练。如前所述,经济理论基础和数学知识的结合在2008年高考试题中已渐成趋势,因此,对于商品价值和价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甚至包括价格与汇率变化等更多因素之间的联系,都要深刻理解,并选择典型题例,强化训练。此外,对于经济效益与企业成本、利润,股票价格,个人所得税,银行利润、存贷款利息等可能涉及的计算类题目也都要予以关注,分类训练。

参考文献

第5篇

经济生活教材直到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提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其实,学生学完后,其知识和思想并未真正走进去,仅仅是肤浅地、片段式地知道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大量的相关知识及思想仍被搁置在教材的各个角落。本文以“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项目主题,从市场经济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三个维度对经济生活的文本进行有效的、全新的整合与重构,以期达到用一根红线串起四散的珍珠的效果。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内涵是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只手”。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只手的作用,需要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否则就是空洞的、机械的知识,只会停留在脑海中而不会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市场调节的知识需要整合第一单元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信用卡、支票和外汇,商品价格的形成与波动(价值规律),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观念等知识。因为货币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基础,供求与价格的双向制约是市场调节的两大机制,消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对于宏观调控的知识需要整合第三单元财政与税收的知识,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必须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同时维护社会公平,也是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重要举措。财政和税收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才会有厚度地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就像压缩饼干遇水才会发酵膨胀一样,思维上也才更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完善是其内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的完善。

1.制度的完善及作用。

(1)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确保方向,促进公平, 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2)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组织、管理)和企业破产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

(3)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规范行为,维护权益,促进和谐。

(4)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作用。

2.市场主体的规范。

(1)国家是社会再生产的调控者和引导者,要通过科学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维护社会公平,为社会再生产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企业(国企、非公、大中型、小微)是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应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是企业生产必须依据消费者个人消费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

(3)个人(劳动者、消费者、经营者、投资者、纳税人)。劳动者是企业生产必须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过程的主力军,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实现就业,才能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作为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引导企业生产,发挥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其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制约着企业生产。投资者要规范投资,纳税人要依法纳税。

3.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商品及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规范市场秩序。必须完善市场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加强社会信用监督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4.宏观调控的科学。

国家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更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此,可以结合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拓宽政治学科的社会热点资源,使学生紧跟时代的脉搏。

经过这样的整合,把散布在教材各个角落的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架构起来,学生会感到知识的丰满和实在。原来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变成现在的“有纲有目,纲举目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中前进的。

需整合的知识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对外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学会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国内与国际的协调发展。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的知识和使命就有了方向性和动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悄然发生变化。

第6篇

一、巧设方程解答利率试题

例题1:(2010年浙江卷第26题)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现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者的角度看(

A 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到甲国

B 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 “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D 甲乙两国之间停止资金流动

数学巧解:这类型题目如果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去思考,就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假如用数学方程知识求解的话,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如我们不妨设投资者投入的货币量为x,在甲乙两国的投资收益可得出如下的结果:

甲国:X·(1+1%)=1.01X

乙国:X·(1+3%)(1-2%):1.0094X

甲国投资收益为1.01X,大于乙国1.0094X,所以答案应该选A。

点评:经济学试题中涉及数量关系的题目一般不是很复杂,至多只是初等数学的难度,考生之所以感觉题目难度大,是因为考生不习惯在经济学环境中解答数学题目,如果单纯从数学角度考虑,考生反倒容易解答。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妨把经济学试题数学化,还原经济学题目的数学真面目,帮助考生解答经济学试题的涉及数量方面的题目。

二、巧用代数转换解答汇率试题

根据表l数据计算判断,汇率的变化将有利于(

A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B 欧元区对中国的出口

C 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

D 欧元区对美国的出口

数学巧解:仅从数据上看,无法准确判断出欧元对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若巧用代数转换(若A=B,B=C,则A=C),把它转换成数学问题,题目就很容易解答出来了。根据图表的关系,可得出:

(1)2008年2月12日:

1欧元=1.46美元,1美元=7.18元人民币;那么1欧元=1.46×7.18≈10.48人民币

(2)2008年7月14日:

1欧元=1.59美元,1美元=6.83元人民币;那么1欧元=1.59×6.83≈10.86人民币

比较两组数据即可得出:欧元兑人民币多了,人民币贬值,欧元升值,有利于中国对欧元区出口商品,答案选C。

点评:涉及利率、汇率、个税等方面的知识,借用一定数量关系来表达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命题者思考的命题角度。经济学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是命题的一个新变化,这种命题的特点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然而,引用数量关系仅仅是手段,考查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才是目的,因此,考生仍然要以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准确掌握为重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三、巧用正反比例函数解答价格试题

例题3:(2008年全国卷I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 12元

B 12.5元

C 18元

D 18.75元

第7篇

一、试卷在试题结构、试题类型、分值占比等方面风格依旧,稳定持重

经济生活部分:选择题4题(12―15题),分值16分,主观题1道(38题第1问),分值14分,合计30分,占30%。政治生活部分:选择题3题(16―18题),分值12分,主观题1道(38题第2问),分值12分,合计24分,占24%。文化生活部分:选择题1题(21题),分值4分,主观题1道(39题第1问),分值12分,合计16分,占16%。哲学与生活部分:选择题4题(19、20、22、23),分值16分,主观题2道(39题第2问和第3问),分值14分,合计30分,占30%。4个教学模块中,经济生活和哲学与生活占60%,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占40%,其中,文化生活比重最低,占16%。选择题以组合式(“二二式”组合)为主,12个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就占了10个,占83.3%。这启示我们,教学、复习的重点应放在经济生活和哲学与生活上,高考复习时应加大组合式选择题的训练力度。

二、注重基础,考查能力

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如:金属货币与纸币、市场调节及弊端、宏观调控、企业兼并、国际竞争与合作、政府职能、我国的外交政策、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真理和认识过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的否定观、人生价值的实现等,都是《考纲》和教材的核心知识。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础性很强,但在情境设置上却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选择题首次出现了学科内不同知识的小综合、小跨界。如:

13题: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依据是: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③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④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该题题肢设置包含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难度虽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界”的滋味。

其他15、17、19、20、21题,题肢表述的灵活性、一题考查多点知识的巧妙性,体现了新课标高考对考生检索和选用“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并做出判断的能力的考查。主观题38题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39题第3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这种探究式试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教学,在复习中要督促学生强化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要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尤其要侧重主观题中措施类答题能力的训练。

三、试卷凸显了对新增知识内容的考查

课程改革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与生活的知识内容有所调整,删去了一些被认为是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体现时代性的新内容。从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来看,应适度增大对新增知识内容的考查。22题关于真理和认识过程,涉及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38题第1问收入分配公平问题,39题第2问运用辩证否观分析科研人员为什么能够成功开发龙脑等,都是课改后教材新增加的知识内容,合计28分,分值占28%。相反,已删除知识内容在试卷中并没有“现身”。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对新增知识内容要认真钻研吃透,教好学生;已删去的知识内容不要再“留恋”,要勇于“割舍”,不要再花宝贵的时间填补已删去的知识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对新增知识内容应格外“关照”,这一点对新进入课改地区的教师尤其值得重视。

四、直面热点,不乏新意

试题仍以重大时政热点为命题素材,涉及金融危机、海外并购、反倾销反补贴、收入分配公平、中医药文化、科学发展观、保护公民海外权益等热点问题材料,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试题巧妙设计,充分体现了考纲考点、教材重点、社会热点的“三点”合一,实现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四个考查目标和要求,即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的考查,不乏新意。试题既有对长效热点的持续关注(如民生问题),又有对时弊问题的直面正对;既有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视,又有对传统文化弘扬的关注;既有对国家决策的高度肯定,又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领。这启示我们在教学和复习中要切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篇

论文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第9篇

当前中学生社团日趋蓬勃活跃,社团已经成为校园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中学生实现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自由结合的青少年群众性团体。

一、问题的提出

能不能把学生社团的文化与政治教学相结合,使政治教学方式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够应对高考的要求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索,本文主要对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从教授新课和复习方面结合几个社团进行探讨。

二、在教学过程实施的策略

1. 道南汉服社和文化生活教学的结合

(1)依据:道南汉服社名称上是强调汉服,但绝不只是穿着汉服出来展示一下而已。中国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以及在展示的过程礼仪文化、思想理念都是想伴随的,如果是在节日穿出来的话,相应的文化习俗也是要相结合。所以道南汉服社是一个以汉服为载体,融汇各种传统文化在其中,又要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的社团,这些与文化生活都可以相契合。

文化生活是高二的内容,这时候学生加入社团已经有近一年了,对社团活动比较了解,社团文化对学生也已经影响比较深了,而文化生活教材本身内容不多,很多都是图片或资料展示,从课堂教学自身来说需要讲授的不多。所以在新课上结合道南汉服社的活动不但可以让广大没有加入汉服社的同学了解到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整个课堂变得更丰满,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教材里的内容。

(2)具体策略:文化生活教材本身的内容不难,除了理论性较强的一些内容由教师讲解外,大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自主学习。每节课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分配给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由道南汉服社的同学负责提供资料和讲解,其他学生根据自己分配的内容选择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也可以自主补充一些内容。上课时根据教师事先分配的学生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由学生自己安排在课堂上的分享讲解的秩序,可以是汉服社的同学先分享一部分汉服社的一些活动和文化知识来导入,然后分配到的学生结合教材的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再由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并对学生在新课的一些重难点进行解惑,最后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小结。如:在《感受文化的影响》这一框题,汉服社的同学先介绍一些汉服社的文化活动,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活动,在文化影响下人们的实践和思维活动。汉服社的同学在介绍的同时也做一些课件和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介绍完后教师稍微引领一下,由提前分配的学生把文化对人影响的途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汉服社的活动资料来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作用,最后由教师对依然有模糊的难点进行解惑及整堂课的知识小结。

2. 膳委会与经济生活教学的结合

(1)依据:膳委会主要是监督校园食堂服务,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反映广大同学对食堂工作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维护广大同学在校园消费中的权益,在校园食堂与同学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而在南平一中江南新校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封闭,学生主要的消费就是在食堂和小卖部。加入膳委会的学生,可以通过膳委会的工作来实践经济生活的知识点。

由于经济生活的内容主要是在高一上学期学习。高一上学期的学生相对而言还是新生,对校园不熟悉,对膳委会的工作更不熟悉,这时候在教授新课时结合膳委会的工作对学生而言还是抽象了些,所以主要还是在一轮复习时进行结合。

第10篇

一、立足生活经验

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对生活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健康地生活,所以生活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政治课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学生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敢想敢干,各方面的顾虑较少,往往可以做出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出来的惊人之举。在崇高理想的支配和英雄人物的鼓舞下,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改革的风险缺少心理准备,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的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新学习材料发生联系,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主题探究等条件作用下,学生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关的知识和积累、事理感受、人生体验便被激活、催化起来,并在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再加工、创造,不断地冲突、顺应、融合,从而升华成新的体验。

二、 围绕生活主题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无穷无尽的大书,要引入有限的教科书和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必须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出发,围绕社会生活的主题,以启动、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

人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首先必须生存,这就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将来总要成为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纳税人,那么,知道怎样参与消费、生产、投资和创业活动,怎样看待个人和政府的收入分配等。

三、感知生活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人们在实践中接触事物,事物的各个现象分别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引起学生这样那样的感觉,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象,这种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人的一生中得益于“耳听”和“目视”的东西数不胜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学会看。“耳聪目明”是极有道理的,“耳目”在帮助人脑,人脑指挥着“耳目”。“听而不闻”和“视而不见”是不可取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就是强调占有感性材料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克服传统政治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的倾向,重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感知。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就是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生活现象。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提升生活逻辑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上,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生活逻辑的提升,体现国家意志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发展、“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教育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随着对生活现象的充分接触和感知,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感觉和印象逐渐增多,再经过思考的作用,就会在脑子里引起认识上的飞跃,对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反映,这种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文化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11-1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沟通桥梁的设计师,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员。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他们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理论培养体系、实践培养体系、毕业设计体系等。本文从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思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艺术设计领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伴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愈来愈多地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义和专业范畴的认识模糊不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城市规划、园林景区设计、小区与建筑企业和设计院,具有以上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并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城市园林设计、管理、经营、销售及生产等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于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系和土建类、园林类专业为依托特色的院校。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片面强调技能的重要性,缺少艺术审美、创造性教育、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

(三)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结构认知不明确,使得环境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够,专业能力不完善等。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理论培养体系、实践培养体系、毕业设计体系等。

二、文化修养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

(一)文化修养的内涵

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二)文化修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1、环境艺术来源于生活

环境艺术就是将艺术的形式和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环境因素,在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当中,使之达到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统一。

2、文化修养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其设计过程和结果都必须受市场需求、大众审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要求与约束,因此设计必须遵循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也必须掌握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此外,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历史、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而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根本上取决于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除了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会有取之不尽的设计思源和设计灵感。

3、文化修养是环境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所谓人性,是指其思想、感觉、情趣、智力、个性的综合体。当这个综合体的感受与人自身深层次的情感、思想、文化表达方式休戚相关时,就形成了环境艺术的直觉和想象,即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一种设计如果仅仅是单一的符号或标识,仅满足经济和实用方面的要求,而不涉及诸如思想、情感、文化等,也就远离了人性,远离了生命之水,这种设计注定缺少活力,成为无本之源。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之典范,其所以能凭借其辉煌的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别具特色,影响深远,是因为园林本身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极具东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小桥流水,画廊回转,诗情画意,情境悠远。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依托,创作出来的设计作品才会更生动、更深刻、更有内涵,才可能“未成曲调先有情”,才能使作品实现美学意义上的升华。

三、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文化修养的对策

(一)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经典文化著作。阅读相关的文学、算学、哲学、历史等经典作品,涉猎国学中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引导和鼓励学生考察经典的建筑、园林景点,感受前人的智慧。中国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前人遗留下大量的经典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积累前人的经验,为自己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专业竞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参与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关系到他们的作品,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修养迫在眉睫,需要相关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9.

[2]李川.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

[3]张春秘.文化素养对艺术设计和教学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杨鹏.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6).

作者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生活情境

一、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课程的理念:“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新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部分把知识和生活紧紧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无不显示着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呼唤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是僵死的条纹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趋势。

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紧紧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做到“源于学生生活”、“立足学生活动”和“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社会化、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

三、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新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各方面都要体现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要把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接下来是“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领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1.教学导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从生活中来)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引领学生领悟生活,进入社会,感受现实,导入新课,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2.教学内容:摸拟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学内容(到生活中去)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而是为理想生活活着。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就很难产生共鸣。在课堂上我更多的用身边的实例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简单的说在家要委父母亲人着想,在学校要为老师同学着想,在社会上要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体悟生活、提升思维。

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时,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观察,通过学生亲身体会来掌握知识。

3.教学目标: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通过“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要实现上面的教学目标,关键还需要我们的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以活动展现理论的魅力,以活动展现生活的多彩,在活动中锻炼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活动前,教师必须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采取贴近生活的活动形式,在进行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切忌 “满堂问”,甚至“满堂闹”;活动结束,教师必须把课堂从“散”的状态收回来,而不是大家嘻哈玩笑活动完就结束,必须做好小结归纳,把各项教学任务进一步深化落实,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