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

时间:2023-08-28 16:5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

第1篇

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达到哪些标准?最近,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等,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规范》明确指出,所谓“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规范》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规范》还规定了各项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厘米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6,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等。

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0.27亿公顷(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0.54亿公顷(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北京 高文)

第2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必要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5: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35-02

一、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

所谓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适合于农村集中连片和生态良好,高丰收,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与当地经营方式相配套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必须要以国家的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作为积极的引导,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进行个别化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态环境与农业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并积极发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合实际,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土地平整、田问道路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项工程。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企业竞争介入、相关部门配合,然后通过农民积极参与,老落实共同的责任。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又提出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任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面临在大家面前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正好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大地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祖祖辈辈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她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也提供了无限的资源。现代农业要发展,首先就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粮食短缺,我们应该着眼于实际,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然后来建设我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作为粮食补充的重要途径,其肩负的作用是不可轻视。可以说,基本农田的建设计几乎是耕地中的精华,也是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安全底线,它承担着我国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些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使得我们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低规划中也提出,建设有利于项目区农民耕作技术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该规划设计项目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兴建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工程,可使当地群众受益,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管理现状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基本实现了由田、路、水、林等综合整治,几乎有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成,其中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也相对普遍降低10%-1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目前正在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企业或者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算重建轻管。基本农田建成后,很少认真研究过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出现的直接问题便是不到两年左右,水渠出现裂缝,当然更没有人来进行维修;还有极少数农村,把高压线上的线就偷走了,水泵也不敢放在井里。可以看出当地有些人的素质极低,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如果在后期不进行管理,群众根本得不到实惠。要想使项目成为“民心工程”,唯一的途径便是加大农田建设项目,做好后期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对策

1 提高管理的思想认识

据有关数据显示,要经过1.2万年到4万年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土质,但是如果想随意破坏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每个农民朋友而言,提高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思想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必须要进行科学管理,不然,花费的大量金钱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灰烬。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和提高项目实施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因为只有在懂得管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科学、规范的管理,也才能在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中运用农业新技术设备,新服务手段,来实现农业的稳产高收。而且,国家政府部门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特别在今年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宣传主题,其目的就是增强全社会的国家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民众对土地的节约,促进科学发展,在建设已有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中,要提高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化过的钱不要白化,切实把管理做彻底做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 加强法律监督,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以法律约束是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问题的当务之事。尤其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城乡二元化趋势的明显加剧,大片优质的耕地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代替。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才能有效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基本农田四级管护网络,完善土地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形成查办、监督等一体的法律体系。突出动态巡查,强化执法监察,严肃政纪法纲,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不断提高土地基本国策的意识,切实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确保“建成一块、保护一块”,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在改善耕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预留区,强化土地调控管理和用途管制,严防宽打窄用、多圈少用、违规冒用等问题发生。积极引导新上项目和规模较小项目首先使用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以及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突出保障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用地,不断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搭建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新平台

面对用地需求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压力,积极探求与时俱进的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措施,搭建实现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保护工作平台,项目承担单位在基本农田的地块处,设立公示牌、村保护标志牌、田块标志牌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并在沿主要道路两边的基本农田地块埋设基本农田区界址桩,以此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量的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4 加强基础建设的管理,提升队伍素质

科学的管理,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强调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队伍的素质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把提高农民或者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放在核心位置,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或者组织他们到别的基本农田去参观交流,学习经验,把有效的、科学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学到手,可以回到家乡,再为其他农户做经验交流、和短期培训。只要管理者的素质提高了,意识增强了,实现科学现代化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第3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53-02

1 引言

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渍能降”的高产稳产田。以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形成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方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综合开况

垦利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县域呈西南、东北走向,东濒渤海,西北与利津隔黄河相望,南接东营市东营区东北部与河口区毗邻。自2004年以来,垦利县先后有17个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0个,改造低产田11.5万亩;产业化项目6个;科技推广项目1个。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累计搬动土石方1256万m3,开挖各类沟渠1743条,长1542km;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908座;建成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11.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45万kg,累计完成投资17174万元,新增产值34515万元。通过实施的配套沟渠、建筑物、U型衬砌渠道、暗灌排碱、农村生产便道、机耕道整治维修等工程项目,基本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下面以黄河口镇北新片1万亩土地治理项目为例,按照现有建设投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对项目区进行分别测算。

3.1现有标准建设内容及效益测算

项目区设计开挖整修沟渠路228条,长148km,土方91.5万m3;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75座;衬砌渠道4km。整平土地4000亩,技术培训6000人次,营造农田林网植树6.24万株。项目建成后,种植粮食0.3万亩,棉花0.7万亩,年可新增粮食产量100kg/亩,棉花(皮棉)15kg/亩,年可新增产值350万元,年新增利润159万元。

3.2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及效益测算

项目开挖整修沟渠路228条,长148km,土方120万方;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82座,排灌站2座;衬砌渠道15km;暗灌排碱3000亩。改良土地10000亩,修建机耕路12km。技术培训15000人次,引进优质品种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示范推广10000亩。营造农田林网植树15万株。扶持建设新农村4个。项目建成后,种植粮食0.7万亩,棉花0.3万亩,年可新增粮食产量250kg/亩,棉花(皮棉)25kg/亩,年可新增产值786万元,年新增利润25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农田完全实现自流灌溉,节水灌溉率达到70%,灌溉率达到85%以上;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生产路和主干道,达到晴雨通机(车),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从以上两种建设的情况对比可知,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能有效地增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的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3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4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几点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项投入,是通过“藏粮于田”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作为一项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支农政策措施,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切实加强领导,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强基固本的作用。

(2)加大治碱力度,推广治碱先进技术。黄河三角州是退海新生陆地,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呈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较浅,仅在1.8m左右,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加之耕作粗放,肥力不断下降,特别是速效养分下降迅速,土地逐渐返盐退化。探索、引进、推广先进的治碱先进技术是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成效的重要措施,通过暗灌排碱、盲沟排碱、深沟排碱,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逐渐改土治碱,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肥力,真正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

(3)推广节灌技术。节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于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段或作物需水关键期定量补偿灌溉农田。结合黄河三角洲实际情况,较适宜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灌区模式,即通过兴建高标准的节水改造工程,衬砌农田的干、支、斗、农四级渠系。其二是管灌模式,即在管灌区修建地埋管道引水系统,建设高标准管灌节水农田。

第4篇

目前,东昌府区水利工程已基本形成了以徒骇河、马颊河和位山引黄三干渠为骨干的水利工程排灌网络。灌区工程模式主要采用骨干工程排灌分设、支渠及以下渠道灌排合一为主的型式。全区现有大中型泵站11座,初步形成了以扬水泵站为龙头的引黄灌溉体系;全区现有4条主要排涝支流,其建设标准为“年雨型”除涝,“六一年雨型”防洪。

东昌府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有机井工程、小型泵站、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渠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全区各乡镇办事处现共有灌溉机井14426眼,现除非宜井区外,机井总量已趋于饱和,但也存在着机井密度不均、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全区现有小型泵站(装机小于1000kW)95处,主要分布在各支渠及斗渠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05万亩。主要分布在张炉集、道口铺、堂邑、闫寺等乡镇办事处。

2 高效节水灌溉方面

为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部署,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着力构筑现代水网,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水利工程体系。2012年,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联合行文,发出了《关于编制“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通知》。我区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编制了《聊城市东昌府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1 规划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区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101.6万亩。全区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比例力争达到100%。

2.2 规划总体思路

规划的总体思路为“三化”“六统一”。(“三化”是指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六统一”是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察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即将全区全部耕地合理划分为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两种不同类型灌区,分别进行灌区规划设计。自流灌区通过对干、支、斗、农四级渠道实施衬砌,将水源送到田间地头,实施灌溉;提水灌区,对1m3以上的输水渠道实施衬砌,田间灌溉工程采用引黄灌区末端泵站提水固定管道输水模式实施灌溉。通过对现有灌区的提升改造,使灌区覆盖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规划目标,实现耕地灌区化。

2.3 主要建设内容

东昌府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年-2020年发展泵站提水管道灌溉面积79.36万亩,建设提水泵站401座,总装机容量18045kW,铺设管道5975.46km;新打配套机井4830眼,修复配套机井10722眼;衬砌渠道115条,衬砌长度493.8km;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9.9万亩;建设喷灌面积2.2万亩,微灌面积1.15万亩;治理斗沟910公里,治理农沟2564公里,配套建筑物14325座。扩建塘坝443座;硬化道路429.29公里、素土道路240.69公里;2011-2013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2.4 项目投资

东昌府区“旱能浇、老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总投资为260420.43万元。

2.5 实施措施

根据东昌府区实际情况,按照以乡镇为区划基础的原则,将东昌府区所有耕划分为26个网格,各网格分别由水务局、国土资源局、发改局负责实施。

第5篇

成效显著百姓赞

“这里今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收益大增,你看这麦子,颗粒饱满,结穗大,亩产都达到1200斤以上,每亩可以增收500多元呢!项目区的老百姓都称赞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项目区外面的老百姓也积极要求开发,他们都非常羡慕我们开发区的人呢!”舞阳县莲花镇杨湾行政村的杨支书高兴地给记者介绍。“俺这都是大坡地,遇到刮风下雨,无法进地收种庄稼,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种庄稼特别方便。原来靠天吃饭,特别是秋季十年九淹,现在好了,需要浇水时,只要把卡往井旁的机箱里一刷就行了,政府给我们修路、打井、建桥、栽树,又给我们提供种子、化肥,省里的专家还给我们讲课。如今,我们老百姓对种地可有信心了,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呀!3月份刘满仓省长来视察时,我也是这样给他讲的。”一个正要下地的村民激动地说道。

对此,舞阳县农开办的刘副主任介绍说;“这方圆16万亩耕地,以前基础设施差,一遇上下雨,老百姓好多天都不能下地干活,现在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的格局。并且配电房都设计在路旁的农田边上,使用很方便,一亩地浇水只需花5~10元钱电费,比用柴油省多了。过去播种一亩地用40斤麦种,现在只需20斤就可以,亩产也由原来的600~700斤增长到1000多斤。这里使用的是配方肥,价格和原来的肥料一样,效果却提高了,使用量减少了30~40斤。另外,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也为今后土地流转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强化管理重落实

舞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60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耕地面积74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60万亩,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舞阳县地形地貌特殊,南岗北洼中间多河汊,境内有沙河、澧河、灰河、泥河等10多条河道,旱涝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全国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并在全国范围竞选100个县作为“示范县”,舞阳县被选为国家级“示范县”。另外,舞阳县还是河南省10个“示范县”之一。舞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县长办公会,研究制订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见和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局委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开发领导小组,分工明确,量化目标,责任到人,从宣传、规划到组织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强化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杜绝了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舞阳县农开办主任周瑞峰带领全体人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本着“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梯次开发”的原则,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勘察、走访和反复论证,按照“小沟入大沟、大沟入河流”的排涝标准,确立了以莲花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科学编制了《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和《舞阳县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等,实行井、桥、路、林、渠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综合配套,确保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本着“统筹规划,尽早开发”的原则,针对项目区周边涉及莲花、北舞渡、姜店、马村、孟寨5个乡镇的16万亩连片耕地的有利条件,编制了总体开发规划,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这16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建成高标准示范田,为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多次到舞阳县“示范区”进行项目实施情况跟踪报道。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两次到舞阳“示范区”视察指导工作,对所建机井、桥涵、道路、绿化树等给予高度评价。河南省农开办井建国主任先后4次到舞阳“示范区”指导工作,特别是在今年春节前两天,冒着大雪及零下20多度的严寒,深入项目区,步行两个多小时,沿路逐眼井、逐座桥察看指导;到小麦示范田查看小麦生长情况,强调一定要做好麦田管理,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实践证明,截至今年5月,舞阳县“示范区”已高标准、高质量地顺利完成目标,名列全国前茅。对于这里的成功经验,经常有外省、外市的参观考察团到示范区参观学习。今年6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观考察团来到漯河市舞阳县“示范区”参观考察,随行人员对示范区道路、桥涵、机井、电力等的高质量、高标准配置,称赞不已。

创新探索新模式

“这是全国第一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具体的建设标准,我们也是摸索着去做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比如建桥、修路、挖井等。很多参观团成员都说没有想到会建设得这么好,标准这么高!”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县农开办宋副主任介绍道。

那么,示范区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高标准,具有长效型、持久性,让农民能从中长久地得到实惠和实现创收的目的呢?舞阳农开办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创新方法,优选施工单位。实体工程及配套物资,全部在国家招标与采购网上公开,确保公开、公正、透明。针对以往对工程实行大块打捆招标,导致一些外地大企业轻易中标,然后再层层转包,造成偷工减料的现象,他们研究制订了合理的招投标方案,对工程进行分段招标。由于中标企业多,施工速度快,从根本上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二是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工期,科学组织施工。根据工程实际和天气状况,进行施工。

三是严格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在由工程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监理的基础上,他们从县乡村抽调专业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将项目建设资金、建设内容、主要工程及数量等予以公示。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定期对各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评比,明确规定在评比中连续落后和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将被列入黑名单,以后不得再次参与该县所有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竞标。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的扎实推进。

四是改变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为提高工程内在质量,县农开办一改往常对桥板和水泥路实行现场用小搅拌机浇注的施工方法,要求施工单位统一采用混合商品浆,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路基进行浇注,提前进行异地预制桥板,然后集中吊装,既缩短了工期,又提高了质量,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的产生。井盖由原来的圆盘形改为四棱锥体,井台与配电箱底座连为一体,既美观实用,又能防止人为损坏。

第6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对项目区各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各项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7篇

1项目背景

宣州区201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建设项目区位于养贤乡,涉及张埂村、仁义村共计2个行政村,项目区国土面积23.12km2,人口约1.48万人,耕地面积0.14万hm2,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整治塘坝,建设小型引水闸和小型排灌泵站,衬砌及硬化渠道,配套农、支渠放水口、生产桥和过路涵,建设高效节水工程,排涝沟清淤整治,整修田间生产路等。

2项目建设成效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得全区农村水利建设全面提速。该项目计划投资2527万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养贤乡的仁义村和张埂村实施。

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利基础设

施向乡村延地头伸,夯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利基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正承载着“美丽乡村”的更多期待与梦想。项目建成后将整治塘坝9座,新建及拆除重建小型引水闸10座,新建及拆除重建小型排灌泵站10座;渠道衬砌及硬化总长24.16km;农渠放水口330座,支渠放水涵70座,生产桥12座,过路涵18座;高效节水工程33.33hm2;排涝沟清淤整治23.84km;整修田间生产路8.16km;将水利设施配套到田间地头,呈现出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灌排畅的新模式。

2.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工程建成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生产条件得以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大大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4年底,项目区已发展烟草种植面积200.00hm2,产量375t/a;项目区有鱼塘近466.67hm2,通过小农水项目进行水塘扩挖和清淤,鱼塘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此外,还引进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改变了当地群众种植单一作物的格局,现在通过小农水项目区的建设,种植的作物品种越来越多样化,重点推进以蔬菜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农业农村增收的步伐,真正实现了“以水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

2.3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该项目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因部分水源及配套工程建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起点标准不高,许多配套建筑物没有完善。该项目实施后,将改善灌溉面积0.13万h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1万hm2。项目区内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排涝达到10a一遇的标准;桥涵闸等建筑物基本配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由0.75kg/m3提高到1.20kg/m3;农产品产量增加10%以上,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项目建设效益、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并通过整合涉农资金,使项目区的山、水、田、林与路得到统一规划,实现了田园化建设,整个工程成了自然环境的装饰物,美化了自然景观。

3主要工作措施和做法

3.1加强领导,强化工作配合

宣州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政府办、水务、财政等部门及项目实施乡镇等部门参与的“宣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工程组和质监组,确定专人,深入工地现场开展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工作过程中密切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2规范管理,努力提高项目质量

在小农水项目实施中广泛推行“项目法人制”等六制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阳光操作;从材料采购、施工安装、监督检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严格把关,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力争打造精品工程,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3.3整合资金、整体推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继整合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烟田水利配套项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美好农村建设项目等一批涉农资金项目,开展“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集中连片治理,以利于形成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产生规模效益。

3.4完善制度,加强建后管理

一是在项目区所在村设立了水利村主任,聘任了村级水管员,明确了工作职责与工资报酬;二是制定工程管理、水费征收等规章制度,明确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三是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农民水管员的工资与绩效挂钩,其绩效工资、续聘等与工作业绩直接关联。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了水利管理机制。

4今后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4.1注重舆论宣传

要通过图片、文字、电视等多途径对小农水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社会都知道小农水工程是一项惠及农民、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

4.2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为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1)提前谋划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项目的设计、选点及招标工作;2)小农水项目要求不影响农户耕种和汛期防汛,尽可能避开耕种季节和汛期施工,特别是渠道和渠道配套建筑物工程,要求在农闲期完成;3)由于项目分散,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少,现有技术人员难以满足小农水项目建设的需求,需要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村级水管员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4.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8篇

(一)组织机构健全,区上成立了以区委、区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头,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该项自查得分5分)

(二)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将示范区项目纳入督查考核重要内容,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和通报制度。区目标办把示范区任务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该项自查得分10分)

(三)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农建示范区宣传,先后在省、市、区等各级媒体上发表各类示范区宣传报道篇。(该项自查得分5分)。

二、资金投入(该项自查得分10分)

(四)市级财政投入400万元,区级财政投入688万元,比去年投入890万元高22.2%。(该项自查得分6分)

(五)资金管理规范,实行了专帐管理和报账制度等,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该项自查得分4分)

三、机制创新(该项自查得分35分)

(六)投入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1、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优惠、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民营办水、社会兴水。(该项自查得分3分)

2、按照《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县级“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示范区建设实际,整合省、市涉农项目资金5770万元,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建设,整合方案科学合理,成效明显。(该项自查得分4分)

3、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采取“一事一议”、“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引导群众筹资投劳。(该项自查得分3分)

(七)建设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1、严格按照民办公助的有关要求,以统一规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变农民被动建为农民自主建,建设与管理并重,投资与投劳并举,用活用好财政资金,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推进示范区建设。(该项自查得分5分)

2、积极探索“竞争立项、公示透明、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建设新机制。(该项自查得分5分)

(八)管理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5分)

1、落实了工程管理主体、责任和措施;明确了水权划分、产权明晰、协会管理的管理机制和创新工程运营机制。(该项自查得分10分)

2、及时组织项目自评和验收,竣工报告、审计报告和财务决算等软件资料齐全,数据统计准确。(该项自查得分5分)

四、实施效果(该项自查得分35分)

第9篇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双方积极性,以提升受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帮扶工作重点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倾斜,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双方经贸合作,支持受帮扶地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能力;着力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形成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对口帮扶工作新格局,推动贵州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对口帮扶工作期限初步确定为2013-2020年,由上海、大连、苏州、杭州、宁波、青岛、广州、深圳八个城市分别对口帮扶遵义、六盘水、铜仁、黔东南、黔西南、安顺、黔南、毕节。

贵州将建6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日前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按照规划,贵州将投入资金223.2亿元,选择10个项目作为示范,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到2015年建成600万亩 (40万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相关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

目前,贵州耕地质量差问题十分突出。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上等耕地面积47.83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2.73%;中下等耕地327.91万公顷,占87.27%。6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将降低耕作面坡度,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时间,促进“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贵州生态建设。同时,还能增产粮食30万吨,解决720万人基本口粮,进一步提高贵州粮食安全保障程度,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贵州“三化同步”发展。

贵州新获国家审批电源项目678.6万千瓦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近日核准、批复贵州多个电源项目。其中,织金电厂2×60万千瓦级获核准,六枝电厂2×66万千瓦、华润电力毕节电厂4×66万千瓦、盘北低热值煤电厂二期扩建1×30万千瓦等项目获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25个风电项目120.6万千瓦列入国家“十二五”第三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

截至目前,贵州新获审批电源装机达678.6万千瓦。此外,国家能源局对普安、清江等其他电源项目正在审批中。据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去年12月底,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为3824.53万千瓦,去年全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531亿千瓦时。预计今年将新投电源装机400万千瓦以上,全年发电量将达1700亿千瓦时。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九项利黔措施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下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通知》,出台支持贵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九项政策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与贵州建立专利审查协调和联系机制;支持国家专利技术(贵阳)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推动贵州省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加强国家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等对贵州的支持;支持贵州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建立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领域专利数据库;支持贵州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及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支持贵阳、遵义、安顺开展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支持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工作以及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等。

仁怀获批筹建

“全国酱香型白酒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第10篇

提高耕地质量,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是增加耕地数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有效切入点。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历史机遇,切实做好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工作,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一)总体目标

平均每年建设高产农田20万亩,从年起5年内。投资3亿元;平均每年改造低丘岗地10万亩,投资2亿元。年,建设高产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总投入25亿元。通过努力,逐步建成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机械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良、生产效益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高产农田,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综合农业、林业板块基地。

(二)主要内容

规整田块,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方便机械化耕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服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田间道路建设,提升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区域道路相通成网,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的问题;改造低丘岗地,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耕则耕,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归并整治零散村庄,对村庄废弃地和腾退宅基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复垦还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各县(市、区)要以全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各地要依据《省高产农田建设规划》尽快编制我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年月底前完成全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纲要。完成本地区高产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编制高产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时,要坚持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按流域和水系科学布局,将水源、渠系、水利工程、农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区域内农业用水的供需平衡;要将土地平整与提高地力结合起来,搞好耕作层剥离回填与测土配方,提高耕地质量;要把田间路、生产路与“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业机械下田难等问题;要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骨干渠道建设、大中型泵站改造、水库整险加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旱涝保收;要把零散村庄整治与改水、改厕、改栏、建沼气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结合起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要把高产农田建设与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组织其它相关部门及乡(镇、办事处)对辖区内低丘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各地要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开展普查,查清低丘岗地资源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现状、适宜用途及改造的主要障碍因素等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相关数据库。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因地制宜编制县(市、区)低丘岗地改造规划。低丘岗地改造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具体编制工作由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承担。规划要征求发展改革、林业、财政、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意见。

四、整合资源。集中投入

保障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的持续开展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各级政府要为国土资源部门创造条件,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预算安排必需的前期工作经费,积极支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投入。同时要鼓励水利、农业、交通、林业、广电、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各部门项目资金按照其用途集中投入项目区用于相关内容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投其资,各计其功”办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产农田和改造低丘岗地。

五、严格制度。强化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等五项制度,要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竣工验收办法的规定,彻底改变“重项目申报、轻实施管理”倾向;全面开展检查验收,对弄虚作假或不按进度和质量要求施工、违规违纪使用资金的项目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停止项目施工、追回项目资金、限制以后项目申报等;对管理不力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

各地必须结合实际,要搞好工程的后期管护。工程完工后。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管好用好工程设施,落实管护主体、管护人、管护方式、管护措施和管护经费,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工程的最大效益和长远效益。

六、加强领导。落实保障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地必须将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对本区域的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工作负总责,要统一组织编制本区域内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总体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勘测、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区土地平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田间路、生产路建设;水利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区主干渠系建设、大中型泵站改造和大中型水库的整险加固;财政部门要做好相关工作经费和配套资金的保障工作,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建设内容大致相当,项目安排上相互协调补充;农业部门要搞好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区的测土配方和地力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林业部门要搞好田间林网建设,指导、组织实施宜林低丘岗地的种植;交通、卫生、扶贫、环保、电力、电信、教育、科技等部门也要将“村村通公路”三改一建”等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投向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区,不断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第11篇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主要作法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成立粮安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16个成员单位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市政府将粮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监督考核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市政府印发《关于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荆政发〔2015〕22号),明确各县市区政府承担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意见》共8个方面21条,涵盖了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重要内容,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应急保障、安全监管、监督考核等方面作了全面安排,既强调了粮食数量安全,又强调了粮食质量安全、产业健康发展以及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等。

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先后6次召_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粮食企业改革督办现场会,9次以市政府办、市粮安办名义发文。市粮安办制定《荆州市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监督考核办法》,推行“清单工作法”,明确考核方法、考核指标和考核权重,提高粮安责任监督考核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四是开展检查督导,推动整改落实。市政府分管领导两次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县市区调研,市粮安办抽调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考核组长,开展对县市区政府粮安责任制监督考核。经过2015年“首考”和2016年“再考”,推动收储企业改革、“粮安工程”建设及新增储备规模等问题整改落实。

(二)取得的成效

荆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水稻产量第一市。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并严格监督考核,荆州市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县两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粮食产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守住了“一条红线”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省政府下达荆州市2020年前耕地保有量为65.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5.26万公顷。截止2016年底,全市耕地总面积68.6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64万公顷,全面完成省下达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二是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市政府出台《落实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意见》,除中央、省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三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和网络。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建成,规划建设监测点89个,耕地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秸秆还田工作的大力推进,全市耕地质量逐年提高。

2、调动了“两个积极性”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补贴政策。2016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荆州市按照粮食产量、耕地面积4:6的补贴方案进行重新分配。全市共发放各种农业补贴资金68577万元,惠及近100万农户、400万种粮农民。通过落实各项粮食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二是积极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除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松滋、荆州、洪湖等地对种子生产企业、水稻种植或稻虾共育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奖补,奖补资金达520万元。三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2016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612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3、增强了“三个能力”

一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2016年,全市粮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38%,超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目标任务,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育制种大县建设。二是增强粮食收储能力。近两年,全市维修“危仓老库”仓容12亿斤,中心粮库改造升级9亿斤,形成以中心粮库为主导,骨干收纳库为基础,社会仓库为补充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三是增强储备保障能力。突出地方储备粮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的功能,全市落实市、县储备粮总规模1.37亿斤,其中市本级0.16亿斤,县级1.21亿斤。同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粮食储备保障能力。

4、构建了“五大体系”

一是粮食收储保底线。通过强力推进粮食收储企业产权改革,全市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2016年全市各类主体收购粮食54.34亿斤,刷新历史纪录,全面启动小麦、稻谷托市收购政策,全市农民增加卖粮收入5.16亿元。二是仓储物流提档次。2016年,全市新增标准仓库容量7.5亿斤,维修仓库1亿多斤,添置各类仓储设施200台(套);市粮库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粮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三是粮油加工争龙头。2016年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9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0%;形成“以粮油加工为主体,食品深加工、特种饲料加工为补充”的粮油产业经济体系;四是“放心粮油”全覆盖。全市建成成品粮油批发市场1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9个、“放心粮油”连锁店176家、应急加工企业44家、军民放心粮油超市8个,形成了粮食应急供应、军供网点、粮情监测、“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四位一体”的粮食供应网络。五是流通监管无盲区。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机构,全面提升8个市、县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能力,完成34个企业检验室及78个收购网点质检能力建设;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的监管保障体系。

二、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考核内容复杂,重点不够突出

现行监督考核办法有59项内容,评分标准涉及近200个得分小项,需要佐证材料多、搜集难度大。有的部门一些具体工作也纳入考核内容,使得考核指标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繁杂,分值越来越分散,有的前后交叉,甚至出现内容重叠,导致重点工作不够突出。

(二)评分标准单一,导向不够明确

如考核内容第10和11项,评分标准明确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前五年平均水平以上才能得分,这一要求明显与现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不吻合。就全国而言,当前我国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南方的早稻、东北的玉米滞销;就荆州而言,全市早稻产量、收购量和库存量都相对较大,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应适当减少劣质早稻面积,压缩粮食库存,增加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量化指标简单,依据不够充分

一方面,存在低报年度指标任务现象。如个别地方粮食收购目标偏低,考核指标难以反映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存在年度目标偏高问题。个别地方过去粮油加工产值年度任务基数较大,2016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加之受市场持续低迷、粮油价格回落等影响,出现了粮油加工原料减少、销售收入下降,加工产值降低的问题,增加了完成年度目标的难度。

(四)流通分值^大,权重不够合理

2016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评分涉及6个方面、14个事项、28项指标、59项内容,涉及粮食流通考核分值占49分,得分多、权重大,而粮食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只有51分,得分少、权重轻,很难通过考核指标和分项权重设定,把握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有的地方错误认为主要考核粮食部门,个别部门对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甚至对考核工作认识存在片面性、工作缺乏主动性。

(五)考核结果运用,赏罚不够严明

粮食安全考核涉及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牵涉10多个部门,安排布置、组织协调、材料搜集任务重、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省、市政府对2015年度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不够。据了解,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迟缓、粮食仓储设施陈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不足、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严重制约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突出考核重点,精减评分项目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应坚持实事求是,既不降低标准、减轻难度,也不随意拔高、脱离实际。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内容、重点指标,加大考核权重,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建议对现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完善,达到精减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内容、突出考核重点的目的。

(二)坚持实事求是,落实年度目标

设定粮食安全年度目标任务,既要科学合理、恰当可行,又要贴近实际、便于操作,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把关,逐项论证审核。建议将粮食安全年度考核与相关部门平时掌握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得分由相关部门评分与年度考核得分的平均数构成,防止出现评分脱离实际、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兼顾三大领域,合理设置权重

统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鼓励主产区围绕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收储能力建设;鼓励粮食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推动粮食经济全产业链发展;鼓励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突出确立粮食种植面积底线,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增加粮食流通设施投入等。建议对现行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权重进行调整,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可各按35分设置,消费领域可按30分设置。通过考核,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

(四)围绕“五个结合”,完善考核机制

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全面监督与重点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平时评价与年度考核、奖励先进与处罚落后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工作由地方政府牵头,有关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建议将粮食安全责任纳入省、市、县三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得分排序靠前的地方,上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奖励;对排位靠后地方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对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情况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健全考核监督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五)落实保障措施,补齐发展短板

第12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优势;对策;安徽全椒

中图分类号 F3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5-02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中央十提出“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1-4]。

1 全椒县农业发展现状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属农业大县,全县46.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1 333 hm2,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百强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科技先进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省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科技兴渔先进县、农机十强县。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612元。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明显

全椒县总体地貌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北部低山连绵,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河流环绕,兼具山区、丘陵和水乡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是全省水稻主产区、油菜主产区、畜禽主产区、特色水产重点区域、江淮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全县水域18 666 hm2,养殖水面10 933 hm2,林地面积28 666 hm2,多为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超过30%,境内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00座,常年蓄水量3.3亿m3。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境内有合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铁、宁西高铁贯穿全境,航运通江达海,是合肥、南京、滁州3个大中城市的节点,是南京1 h都市圈的核心层。

2.2 主导产业突显

全县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精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粮食、油料总产分别为46.86万、4.60万t,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万、6.5万、4.5万t,肉鸡生产和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先进,生猪、水产、蔬菜生产全市领先,曾获“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3 农业基础夯实

大兴治水,全面完成滁襄河及内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治旱工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高标准农田7 333 hm2,有效灌溉农田4万hm2。

2.4 生产规模壮大

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组织合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着力引导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8万hm2,其中33.33 hm2以上土地流转大户达78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41家;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突破2 500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78%。

2.5 产业化步伐加快

通过外引内联,温氏、雨润、达诺、辉隆、皖江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渐成气候。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52家,实现产值62.7亿元;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4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到78个,全县拥有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认证监测面积达2.67万hm2。

3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64861”工程,重点打造6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壮大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农业基地,提高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全力打造具有江淮丘陵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3.1 大力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

结合农业物联网试点重点县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大观园。到“十二五”末,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100%,良种覆盖率达100%,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良种畜禽达90%以上,名、特、优水产达70%以上。

3.2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到“十二五”末,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达2.67万hm2,设施农业面积达6 666 hm2,大中型农机具达5 000台套。

3.3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植和提升工程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和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打造十大品牌专业合作社。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700家,农民入社率达90%以上。

3.4 大力实施专业化服务促进工程

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畜牧、水产、水利、林业、农机、旅游等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鼓励发展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专业化服务组织达1 0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2.67万hm2,建成标准化育苗工厂20个。

3.5 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工人,由农民变市民。大力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服务能力,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争取到“十二五”末,培训农民达20万人。

3.6 大力实施组织政策保障工程

创新工作机制,县成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建立村级服务中心,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大力发展农业政策保险,建立土地流转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园区建设投入新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打造,全县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

3.7 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搞好村庄集镇绿化。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力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农田林网面积6 666 hm2,完善和恢复农田林网6 666 hm2;“三品”认证达20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10个。

3.8 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整理置换,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绿化、路灯、电视、电力、通讯、文体、商业、环卫等十大公共设施的配套。助推村庄整治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好家园、美好乡村。争取到“十二五”末,使全县农村新社区达50个,省级美好中心村达10个。

3.9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打造工程

依托神山寺、卧龙湖、龙山等旅游资源,分步骤、分区域、分特色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突出打造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俗风情、农业观光、体育健身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争取到“十二五”末,形成“五大”赏花基地、“五个”农耕体育园、“两个”农耕文化园、“一个”农耕养生基地、“两条”一日旅游线。

4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2] 苗泽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3):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