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时间:2023-08-28 16:57:47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1篇

关键词: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分析 管路与控制

企业经济风险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是由企业某些不合理的失误或者缺陷造成的,但都会使企业创收下降、财产损失,严重地甚至迫使企业破产。企业经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是极不确定的,而企业只能防范风险和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是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的。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几率增加,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实现长久发展的战略目标,务必要将控制和降低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析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变化、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或者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水平的变化,其中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其中最综合的是由于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经济杠杆的高低可以放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经营杠杆率越高,利润变动愈加剧烈,企业的经营风就险越大。反之,经营杠杆率越低,利润变动愈加平稳,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

我国企业的经营风险现状较差,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对经营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防范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或者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决策、控制、记录和考核工作,维护财务资金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较低等现实情况,严重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容易出现企业财务漏洞,促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是指企业自有资金和举债资金的占比不合理,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极易让企业遭受财务风险。当自有资金占比为零或者较小时,企业可能会因为可使用的资金较少,影响企业运营;另外当企业举债资金比例过大时,企业可能会无法偿还债务,加剧企业债务负担。企业资本结构的不科学降低了企业财产的流动性,促进财务风险的发生。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学

收益分配政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科学的收益分配政策有利于梳理企业的良好形象。一旦出现企业的收益分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企业提出的发展决策将会出现差错,再加上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必然会形成财务风险,带给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4、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是处理企业财务业务的主体,对企业财务工作结果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必定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就不会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实现预警;而在当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时,又缺少应变处理能力,无法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一)企业要分散、转移风险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一定要考虑现代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规模、可用资金以及创收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决策出最佳的企业筹资方案,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来筹集资金。还应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投资和产品结构,分散经营风险;另外,有时候企业遭遇的风险会超出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让企业无力抵抗。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遭遇经营风险时获得保险公司一定数额的保险金,以便减轻经营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项合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有效地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安排,将企业整个的管理层、工作员工约束在内控制度之下,保证任何人不会脱离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管理,独立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督,监督将会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发挥风险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因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预防为主监督机制,对企业上、下层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管理层人员要监督其权限,防止个人权利过大,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对下层工作员工要监督其工作行为,把工作行为限制在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可见,企业要建立适应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有成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还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风险,完善的企业风险预防制度可以再企业各项经营过程中进行具体风险预测,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实施风险识别、风险预测,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还要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令其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提高风险应变能力。

(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企业筹资、投资和运营资本管理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保持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在企业向外筹资时,首先要了解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计算出适度的负债率。然后加强企业资金的防范和控制,适度筹集资金,保证企业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占比的合适;在对外投资时,也要基于企业资本机构的合理性,预测未来投资收益,适度投资,防止企业外部应收款额过于庞大。

(五)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

企业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风险到达准确的预测,有些经济风险会突然降临,如果企业来不及提出措施解决,肯定会对企业的财产资金等造成严重损失。企业要着急管理层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一同商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商讨出企业在经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风险,并结合这些经济风险制定出一整套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应急管理措施必须要做到详细、具体,而且还要拥有较高地可操作性。最后将应急措施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企业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升全员风险应急能力。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充满了太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因素,这些都会让企业时刻遇见各种经济风险。而且大部分的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与应急措施,致使企业破产、弱小企业被兼并等现象屡屡发生,众多的企业无法在新的市场经济体系下生存与竞争。强化企业经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进一步提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已成为企业实现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需要企业大力加强对经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减少风险损失程度,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新节.试用财务分析手段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J].会计之友,2013,(6)

[2]刘士光.论如何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J].商场现代化,2011,(07)

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萨班斯法案;COSO框架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基本原则

1.内部控制的内涵、侧重点

(1)内部控制的内涵。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的侧重点。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需从以下侧重点抓起。

①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为达到某种或某些目标而实施。

②内部控制是为达到某个或某些目标而进行的过程,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使企业的经营依循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它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

③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相互交织,为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而存在。

④内部控制深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⑤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

⑥所有的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2.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了解及坚持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有利于企业组织内部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非系统风险,从而促进企业安全运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

(1)内部控制应涵盖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

(2)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

(3)内部控制应当保证企业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4)内部控制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二、依托COSO理论构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COSO理论框架内容

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根据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讨论稿(Draft), 2004年9月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标志COSO委员会最新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面世。

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ERM框架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为公司的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

2.构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新COSO报告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归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四类。战略目标,与企业的使命相一致,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长期有效的支持该使命;经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效果与效率相关,包括业绩指标与盈利指标,旨在使企业能够有效及高效地使用资源;报告目标,该目标关注企业报告的可靠性,分为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涉及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合规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指企业经营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2)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构成。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个要素的基础上, 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增加到八个:①内部环境;②目标设定:③事项识别;④风险评估;⑤风险应对;⑥控制活动;⑦信息与沟通;⑧监控。八个要素相互关联,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3)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与要素的联系。目标是指一个主体力图实现什么,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则意味着需要什么来实现它们,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新COSO报告还强调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风险管理。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三维矩阵以立方体的形式表示出来。

3.COSO框架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1)成立风险管理标准委员会,形成多元民主的制定机制。

(2)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向构建“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自然过渡。

(3)各界根据风险管理框架,制定或修订各自的风险管理规范。如果“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能够及时推出,各部门、系统据其修订或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文件是解决问题的最理想方案。

三、萨班斯法案对我国内部控制的借鉴

1.我国内部控制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急需建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一下问题: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人员素质较低;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法制制约的大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

(2)控制不力。在我国企业中,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责权不对等、风险控制意识较弱、监督不强、信息交流不畅通等问题普遍存在,今后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国内也有不少由于内部控制缺失导致经营风险的案例,比如亚细亚、中航油、中储棉、国储铜等事件,折射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严重缺失,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监管缺位等管理上的弊端,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2.管理者责任

法案突出了内部管理者的法律责任,一旦出了问题,管理者不但要在经济上受到处罚,而且要追究刑事责任。建议我国也应界定管理当局的责任。管理层必须承担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责任,并运用恰当的控制标准(如COSO标准)来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形成的评估结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同时签署一份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申明。

3.建立管理者定期评价内部控制机制

(1)健全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强制性规定。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等国家监管部门陆续在2001年和2008年了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法规,对于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今后,还应在遵循以上法规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教训产生的原因,学习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先进之处,逐步改进和健全我国加强内部控制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法规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流于形式。因此,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尽早建立一套完整的、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内部控制评价有章可循是必要的。

(3)统一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目前我国理论与实务界没有对内部控制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我国内部控制的内容范围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有关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领域,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的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来予以考虑。

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基础及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1)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包含四个关键流程:战略分析;战略选择;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研究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调整。企业在实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始终伴随其中,其成功实施需要风险管理的密切配合。两者是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的。

(2)系统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要素构成并相互影响的动态的过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层次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的特征。

2.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本质要求,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自然延伸与升华,二者现阶段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只是在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企业的不同层次,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强调各有侧重。

(1)行业本身特性。从事金融业的企业一般都非常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就更迫切,因而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对于其它一般性制造企业等来说,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2)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在初创期,企业高管层一般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的强化。在成长期,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与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可能更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进入了成熟期,此时企业一般会努力健全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在内部控制上会加大力度。在衰退期,企业的规模大但包袱沉重,内部控制成了企业高管层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3)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到财务报告层次,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但随着市场条件的日益成熟,技术的不断进步,法律及监管实践的发展,内部控制必然走向风险管理。

五、美国纽约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结合的成功案例

美国纽约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监控活动是由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与检查委员会及风险委员会的授权开始。这两个委员会定期审查银行风险暴露情况、风险政策及风险管理活动,而风险政策主管除了负责日常监督及政策授权外,并与审计主管、合规主管共同维系风险管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已完成以下的阶段性目标:

1.确保银行风险经过适当辨识、监督、报告及评价。

2.阐明银行承受的风险种类与风险单位数,并传达至具体负责单位。

3.维持风险管理组织的独立性。

4.促进风险管理文化的健全和对风险调整绩效的重视。

美国纽约银行内控系统的设计用来巩固银行财务、业务环境、市场操作、法规遵循等的健全,并有内部稽核监督及测试其余财务报告系统整体的有效性;而银行风险的处理程序可确保政策能一致地被执行。银行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在强健的风险管理文化之上,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风险委员会:其任务包括对银行操作风险策略的监督及核准,该委员会并定期开会讨论关键风险一体机操作风险提案,同时也对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提出审核。

(2)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发展风险政策及评估、监督、衡量风险的工具。此外,促进风险管理效率及创造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功能的动机也是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3)各级业务部门管理人员:负责维持业务内有效内控系统的正常运作,并维持银行风险布局与银行所订立的政策一致。

文献综述: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6-28

[2]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6-22.

[3]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1-6-22.

[4]COSO.方红星 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一、银行机构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对于一个安全稳健经营的银行机构来说,必须建立起一个可以充分识别、测算、监督和控制其所经营产品和业务所涉及风险的管理框架,这已经是美国银行界和监管部门的共识。因为,银行业经营需要的不仅仅是充足的偿债能力和流动性,更重要的则是当风险到来时能够尽可能少地遭受损失。试想,一家银行即使流动性再充分,如果稍微遇到市场波动,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这样的银行我们能称之为稳健的银行吗?

正是基于这个理由,美国联邦储备体系(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一直非常重视对所监管的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预测、和控制,甚至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控。

银行机构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

1、信贷风险(Credit Risk)。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不能履行偿还义务所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2、市场风险(Market Risk)。指因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或股票价格)发生不利的变化而给银行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指银行机构因无力变现资产或获得足够的资金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另外一种意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有限或发生市场混乱,银行无法在不大幅度降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迅速出售或抵消特定的风险。

4、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指因一些潜在可能导致出现不可预见的损失。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不充分的信息系统、经营问题、不遵守内部控制要求或者欺诈带来的损失。

5、风险(Legal Risk)。指因合约无法执行、法律诉讼或判决结果不利而扰乱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产生的风险。

6、名誉风险(Reputation Risk)。指这样一种损失的可能性,即因对一家银行机构经营做法的反面宣传可能导致顾客减少、费用高昂的诉讼或收入下降。

以上是对银行机构经营过程中所面临风险状况的主要分类。但是,在银行机构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则会由于各家银行所从事的具体活动的性质和范围的不同从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风险组合、风险集中程度以及风险暴露程度。

二、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所包含的内在因素

银行监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所监管银行的风险质量进行评定。无论是对于各州的成员银行,还是对于大规模的银行持股公司来说,以下的几个方面都将接受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

1、银行董事会有对该家银行风险状况进行有效性监督的职责

按照公司制度,董事会是对一家公司的经营决策担负最重要和最终责任的机构。对于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来说,以下事项应该是董事会所肩负的重要职责:银行机构的整体经营战略和有关风险承担的重大政策;有关确定管理责任和制定风险承受和暴露限度的政策;随时监控银行机构的绩效和风险状况;对一家银行所面临的信贷、市场和流动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定期重新评估银行机构的经营战略和重大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尤其是银行机构的财务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2、确定银行机构风险的管理政策和程序

银行机构的风险一经确定,就需要制定对银行机构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以便为银行机构的总体经营战略的日常实施提供指导。这些管理政策和程序实施的目的应该是保护银行不致承担过度或不审慎的风险。

3、对银行机构的风险进行管理和监测的信息系统

有效的风险监督要求各机构能够坚定和测算所有的实质性风险暴露。有效的风险监测必须有信息系统的支持,该系统可以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们提供及时的关于财务情况、经营状况和机构整体风险存在情况的报告,还可以定期为负责银行机构日常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提供报告。充分的风险管理项目的复杂程度可能相差很大,主要决定因素是银行机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对于那些只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机构而言,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注重日常业务细节,因此基本的风险管理系统可能就足够了。然而,大型的跨国机构则往往需要更为详细和更为正式的风险管理系统,以便应付更为广泛和更为复杂的金融活动,并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日常业务活动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大型银行机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制定为它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业务活动可能涉及的主要风险类型设定具体的审慎限度的详细指导细则。

4、银行机构的综合内部控制系统

建立一个良好有效、严密的综合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作,尤其是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在制度的层面对一家银行机构的正式的职权划分、职责分离以及权力制衡作出严格安排。相反,如果职权划分不明确,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制衡,银行机构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挑战。甚至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亏损。架构合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推动有效的经营,推动可靠的财务和管理报告,可以为资产提供保障,并有助于确保有关部门、条例以及机构政策的遵守。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由独立的、直接向董事会或董事会指定的委员会(通常是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检验。

三、对银行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估算的

银行运营和监管的实践告诉人们,仅仅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上的识别和实际上的监控对于防范风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对银行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估算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近几十年来,银行机构一直尝试着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技术来量化它们的市场或价格风险,这些技术的最基本概念就是“Monte Carlo模拟”和“风险价值”。通过使用具体的置信水平和“风险价值”测算方法估算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一家银行机构的风险类别中的头寸因市场总体变化可能引起的下降幅度,其中这些模型测算的焦点是银行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银行监管部门已经采纳一些承认这些市场风险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的资本标准,并一直跟踪建立改善资本充足标准的模型的进展情况,此项工作的前提是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必须首先取得成果。

下面具体谈谈对两种主要的银行风险进行估算的方法。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

90年代中期,联邦储备体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曾发布一项规定,要求银行机构测算并持有一定的资本来覆盖市场风险暴露,尤其是与外汇和商品头寸以及交易账户中的债务和股本头寸有关的市场风险。根据这项规定,如果一家银行机构满足特定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即可以使用其内部风险测算程序。内部模型估算法即是建立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之上的。

根据内部模型估算法,银行机构应该使用各自独立的模型来测算四大风险类别的风险价值,包括利率风险、股本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在对市场风险进行估算的时候,联邦储备体系特别要求各个银行机构使用标准的风险价值测算方法,即使用10天的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变化及高达99%的置信水平,以便于达到有效地实施资本管理的目的。当然,各银行机构为了反映不同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方法,可以在测算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假设和建模技术。对于从内部风险管理角度而言的具体模型的系数,联邦储备体系则没有给予规定,但却制定了包括内部风险管理程序在内的最低定性要求,以及测算处于资本管理目的的市场风险暴露的内部模型的系数和假设的某些定量要求。另一方面,联邦储备体系在定性标准方面则强调了稳健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要素。定性要求之一就是各银行机构必须设有一个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的风险控制单位,而且该单位应该独立于交易职能。并且,监管当局还希望风险控制单位能够进行正常的回头检查来估算模型的准确性和进行紧张测试,以便确定不利市场时间对银行机构资产组合的。至于其他的定性要求,也都是围绕稳健风险管理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比如,根据规定,任何一家银行机构都必须拥有属于日常管理工作一部分的内部模型,必须对其风险测算和管理系统进行独立的检查。这种类型检查还应该包括以下:1)风险测算模型所捕捉到的市场风险的范围;2)模型所使用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3)模型所依赖的假设是否适当;4)定值是否合理;5)风险转换的方法和根据。

第4篇

关键词:公路桥隧工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安全施工

公路桥隧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目的是减少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风险,实现安全目标,且不断提升安全效益。危险源是产生危害的本质因素,因此,危险源是公路建造安全管控的重心。施工安全管控大概流程是辨别和作业现场有关的全部危险源,评定出特大危险源,且在此基础上,编制有侧重性的管控举措与管控计划,明晰构建危险源辨别、评定和管控、安全生产保障方案其他各方面之间内在关联,对其加以管控,体现了系统、主动的事故预防思想。

1公路桥隧工程危险源的分类

为了有助于危险源的辨别,我们按照在危险产生、恶化过程中的功能或特点来划分危险源类型。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因此,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当体系拥有的能量愈多,存有的危害性物质愈多,体系的内在危害性便愈突出。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大致包含物的事故、人的错误与环境要素。依据风险评定的结果,各类危险源的危害水平便能够有全面的了解。实施风险评定的目标是对作业现场当前时期危险源所造成的风险加以评定、层级划分,弄明白什么危险源是有高危害性的,什么危险源的风险应当着重管控,让安全生产管控的重点更突出。

2公路桥隧施工危险源辨别的方式

2.1咨询与沟通

对于作业现场的某种工作,有经验的施工人员通常可以说出其工作与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而能够大概剖析出此种工作在施工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危险源。

2.2现场观察

经过对建设现场施工环境的现场勘查,能够找到存有的危险源,但需要从事现场勘查的工作者拥有安全技术常识,了解公路项目施工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制规章、规范准则。

2.3浏览相关记录

浏览之前的相关故障、职业病登记状况,能够从中找到存有的危险源。2.4搜集外部数据从以往建设工程、研究成果、专业人士问询等方面搜集关于危险源的信息,进行剖析探究,有利于辨别本工程作业现场相关的危险源。

2.5安全检查表

使用已经制定好的检验表,对作业现场实施全面的安全检查,可以识别出存在的危险源。

3公路桥隧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系统控制

3.1施工安全危险源分析

桥隧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是指桥隧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及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项目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的不安全意识、情绪和行为,机具、材料、施工设施及辅助安全设施等的不安全状态、环境、气候、季节及地质条件等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3.2施工安全危险源系统控制内容

3.2.1危险源的辨别

危险源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别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防止重大安全危害产生的第一步就是辨识或确认危险源。

3.2.2危险源造成的事故风险评定

依据作业工程的特征实施作业安全危险源辨别与确定以后,便应当实施危险源或许造成事故产生的风险评定工作。基于危险源的事故风险评价,需要系统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3.2.3危险源的管控

在对危险源加以辨别与风险评定的前提下,编制作业安全特大危险源管控规定,建立作业安全特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各个特大危险源制定管控举措。

4公路桥隧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措施

4.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把危险源管理纳入制度化管理,明确相关人员各自职责。落实安全责任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控制危险源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4.2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和巡查工作

通过组织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经常性检查、验收性检查及季节性检查等多种检查形式,全面排查危险源隐患,认真整改存在的安全问题,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4.3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针对本项目特点的施工

组织设计,包含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施工方案,方案中应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施工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程序等必要的文件。通过技术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

4.4适时组织员工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从业人员应按规定持有效的资格证书上岗未经安全培训,严禁上岗。“三类人员”应参加规定课时和规定内容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控制危险源。

4.5加强监督检查及监控量测,对施工人员、设备及场所加强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安全检查,同时要加强危险源的监督、监控及量测工作。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场所、危险设备、危险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实时检测或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的管理体系。落实安全治理整改对策措施。针对存在的各类重大危险源情况,明确部门、配备专人,及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要保证危险源及危险作业场所检测监控和隐患整改所需的资金投入。

4.6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理念。施工项目应组织制定重大危险源及现场应急处置预案,根据重大危险源及现场的变化及时修订完善。要采取对从业人员进行桌面演练、书面演练和现场演练等多种形式,进行重大危险源及危险作业场所安全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让从业人员了解、掌握重大危险源及现场应急处置事故的应急救援程序。

5结束语

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施工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或许造成的危险、危险程度与结果,制定科学、有较强操作性的安全策略,来实现最少事故发生频次、最少损失与最佳的安全投资收益。安全评定能够实现下述目标:(1)提升项目作业现实安全化水平;(2)实现施工全过程安全控制;(3)建立和确定施工的最优方案,为施工决策提供依据;(4)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作者:刘淑棣 单位: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施红健.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控制[J].建筑安全,2006(02).

[2]黄世友,徐向敏.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整治[J].建筑安全,2007(02).

[3]余国豪.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和洞察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5篇

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筹资渠道的不同选择、筹资数额的多少必然会引起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因此产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这里的筹资通常是指举债,因此狭义的财务风险可界定为企业因举债利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连带财务风险、外汇风险和资本营运风险等形式。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出现了变化,财务风险也随之出现一些新变化。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筹资、投资风险增大

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大,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也进一步规范。我国金融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管理,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信誉、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才能获得资金,并且金融机构执行到期还债的弹性也会减少,而制度执行的刚性会增加,这样就增大了企业的筹资风险。此外,国内诸多产品的投资报酬率下降、投入资金回收期增长,投资的风险增加。

(二)外汇风险进一步加大

我国的出口企业在享受更多国家的最惠国待遇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加复杂的不利因素。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更多币种、更大量的外汇结算业务,这样就会增加外汇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同时,更多的国外金融机构正在进入,我国企业有了更多的筹资方式和渠道,这无疑会加强企业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也会进一步增加外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三)资本营运和管理风险加大

国内企业,特别是在某些行业领域具有优势的企业,将和国外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争夺上短兵相接,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实施外部扩张的最好方式就是采取兼并、收购、重组的方式。国内许多企业由于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会处于困境。企业既要筹划实施并购,也要忙于并购,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资本营运风险。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投资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能力低下的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财务活动,就必定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会避免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五)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到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有,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企业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及盈利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与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直接相关。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应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具体来说,应加强动态分析,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提高风险价值观念,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

(二)运用适当的技术方法

规避财务风险的技巧、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结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因此,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以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

准确的财务预测,能使企业预先知道自己的财务需求,提前安排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措的资金量,在了解筹资满足投资程度的基础上,安排企业生产的经营和投资,从而使投资与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而造成的资金周转困难。预测还包括了对未来各种可能前景的认识和思考,通过预测可以提高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反映能力,从而减少了不利事件出现带来的损失。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功能,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控,信息反馈,及时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控制手段,把不确定性事件带给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第6篇

所谓投资风险可以定义为“未来亏本的几率”。无论投资与否,都有风险存在。这是无可争辩的基本事实。我们所要做的是将这些风险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如何对这种不可避免的风险加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亦即投资风险的专业管理。

风险投资的种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不投资或过分保守的投资:

我们理财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是不投资,或过分保守的投资。如在1950年投资一千加元在当时不景气的美国股市,现在已值七十万加币;而同样的一千元,投资在加拿大90天国库券,则现在只值21,300加币。

2. 过分集中,缺乏必要的分散

也就是平时所说得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3. 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

按4%的通货膨胀率计算,生活费用每18年翻一番。一个名义回报为5%的存款,扣除通货膨胀,实际汇报只有1%。假如再将税项扣除, 实际回报为负值。

4. 利率风险

即使购买政府债券的利率,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5. 政治风险

1971年的美国水门事件,使得当时的美国股市下跌28%。9.11 恐怖事件对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家一定都还历历在目。

6. 汇率风险

一个年息10%的外国政府债券,假使它的汇率下跌的话,有可能使你的投资亏损30%以上。

7. 失去利息和资本

有些如债券投资,还有得不到利息的风险。这类投资表面看来不会损失本金,但公司甚至政府都会有无力偿还的情况发生,因此他也不是具有绝对保证的。

8. 市场风险

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市场风险或系统性风险(market or 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性风险或特定风险 (non-systematic or company-specific risk)。 即使你选对了股票,也无法不受大市震荡的直接影响。

9. 不可控制因素造成风险

房价的波动,政府政策法规的改变,经济萧条、战争、自然灾害,甚至领导人的更迭,都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第7篇

近年来,如何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风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建立在解读、评价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随着诸多学者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丁友刚、胡兴国(2007)认为,随着经济与组织环境的变迁,内部控制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经济环境下的实物风险控制,发展到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以及合规性风险控制。最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李国忠(2009)以中国神华为例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础框架;(2)建立风险动态重估机制;(3)建立经营指标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5)开展风险管理考核;(6)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陈关亭、黄小琳、章甜(2013)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的非标准化。他们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框架)(COSO 2004)并结合我国相关规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研究指标权重,联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简称FCE)构建模糊评价数学模型,实现了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转变,合理解决了在模糊环境下综合评判多因素、多层级内控系统的不易定量、不宜精确判断问题以及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致的主观因素影响,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李维安、戴文涛(2013)分析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者产生的根源,从战略管理角度构建了三者的关系框架,既理清了理论方面存在的误区,又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3.1 把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互独立起来

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在相关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有时候先做起来比争论更有意义。

3.2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

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这方面的理解有差异或者关注度不够,除非出现强制性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其实这些理念、概念的出现并不是说企业就缺乏这些,事实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将散布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相关元素按照框架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补充、修正和组合。

3.3 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尚末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其中尚末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指数、指标和权数有所研究,但无论观点还是结果都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如2012年的厦大内控指数和迪博内控指数(陈汉文,2012;胡为民,2012)即对我国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内控水平给予了迥然不同的回答―在百分制下内控指数均值分别为65.67和87.55(差异值21.88),排序差异率100%,指数值差异率100%,入围差异率77 %(其中,排序差异率指两家根据内控指数统计出的百强企业顺序排名差异率,指数值差异率指相同的入围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差异比例,入围差异率则表示进入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不同企业差异比例)。与此同时,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自评报告和外部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却认为其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

3.4 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

在企业实践中,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按照相关部门或主管单位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4.结论

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会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企业财产的安全和战略方针的贯彻和实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尖,在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否完善。因此,我国企业还需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进取。

参考文献:

[1]黄丽霞.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初探[J].管理纵横,2010(15)

[2]周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

[3]周莜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共享;信任风险;量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76-02

1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竞争运营方式、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全球经济格局因而产生了巨大转变。企业的生存日渐依赖于

技术创新。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由对立竞争转向大规模合作竞争,战略联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与全球范围的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而战略联盟本身也经历着从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核心的产品联盟向以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为核心的知识联盟的转变,联盟的战略意图转向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

2 战略联盟和信任风险

战略联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标而进行的长期动态合作。而战略联盟中的信任即战略联盟成员对合作者的可信任度进行一定评价后,选择自己熟悉的信得过的企业或是在行业内部受人尊敬的企业加盟,从而提高伙伴之间的沟通水平,加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提高对伙伴行为的宽容程度而避免冲突,最终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进而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信任风险来源于联盟成员对合作者的预期,与过去的经验有关。

3 信任风险管理

信任风险的管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首先,联盟企业应制订风险管理计划,涉及风险管理的各个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等。之后依次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风险监控。在此过程中,风险监控持续循环进行;这四个过程都要进行绩效评价与反馈。

3.1 信任风险的计划

战略联盟各个成员以当前项目为研究对象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编写风险计划。在计划中,做好对对方可信度的评估。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项目的实施目标、总要求、应达到的技术特性和使用特性、涉及的核心技术、项目实施应遵守的行业规范、政策和法规等。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和途径。主要包括与项目有关的管理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不可抗力风险等风险的确切定义、特性、判定方法以及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的合适方法。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的准备。包括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的具体程序和过程,以及处理这些项目风险的具体措施,并做好项目风险管理的成本预算。④总结。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总结,并做好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 3.2 信任风险的识别

根据上述风险计划,联盟成员内部的各专家、管理人员以及外聘专家根据相关经验和项目资料,利用科学方法,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具体的项目进行信任风险识别。经过收集数据或信息、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并归纳分类之后,通过流程分析、直接问询、现场考察等方法,找出工程中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泄露或其他可能丧失核心竞争力的风险事件,形成项目信任风险分类和描述文档。

3.3 信任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根据识别阶段的成果,各风险管理参与人员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风险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和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对于风险的概率估计,可以是人们对该风险给予及时的关注,进而减少有关损失的发生。风险管理者也可以在信任风险的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手段及方案。

(1)评价指标层次

从项目联盟信任风险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信任风险分为两个层次,具体如下表所示:

评价集即对各层次各冲突评价结果的直接描述和表征形式。根据信任风险的特点,借助国内外相关问题调查表格的设计方法,确定各个因素的评价结构为五个等级{V1、V2、V3、V4、V5}={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于第一层次指标,参照Manuel Becerra,Randi Lunnan,Lars Huemer等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评价等级加权值为括号内数值。

(3)确定各指标值

利用调查问卷或直接询问的方式,获得一定样本空间内的各指标测评平均值Uijk(i=1,2,3;j=0,1,2,3;k=1,2,3,4)(采用1-10评分法,1表示很差,10表示很好,依此类推)。

(4)模糊综合评价

在得到各指标数据后,即可测评信任风险度,公式如下:

3.4 应对措施

在分析和评估信任风险之后,应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处理这些风险,识别相关的负责人并尽力为降低风险作出估计。处理方法包括回避风险、承担风险、转移风险、控制损失等。

(1)回避风险。对于信任风险的回避指不愿承担风险或不愿继续承担已承担的风险,从根本上放弃可能产生风险的项目资源、技术和设计方案等,或以风险较低的解决方案削减并替代风险较高的活动。这种风险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性能、利润等要求。(2)承担风险。承担风险是指明知风险存在的事实但不作任何对风险加以控制的努力,接受其相关风险。但一般情况下还会在成本、进度等方面做一些预防措施。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情况。(3)转移风险。当项目组织面临概率下偶然损失大,或很难控制的项目风险时,可以采用转移风险的措施。这样可以将面临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承担。可以采取项目出售、分包或订立责任协议的方式。(4)控制损失。对于信任风险来说,这种方法是比较适用的。它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风险发生后,降低损失严重程度的控制措施,其核心是减少风险损失。

一般信任风险发生后,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或核心竞争力的丧失,补救方法除了法律手段之外,还应尽快采取公关措施,同时抓紧时间研制新的技术,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视所在行业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了在风险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应在风险评估之后撰写风险预警与应对方案,详细地列出可能发生的信任风险及其后果,并列出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4 结 论

第9篇

关键词:农网改造;项目管理;营销风险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快速增长,农村电网结构薄弱和电力建设问题开始显现。国家启动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农网改造项目建设关系到社会责任、企业利益和千万户供电客户,如何做到安全无事故,质量有标准,进度有管控,实现“安全、可靠、经济”的建设目标,管控好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2 农网改造项目的营销风险

2.1营销风险的含义

营销风险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对环境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使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与市场发展变化的不协调,从而可能导致营销活动受阻、失败或达不到预期营销的目标等企业承受的各种风险。

2.2农网改造项目可能存在的营销风险

明确项目存在营销风险,才能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因项目管理带来的营销风险。

近年随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部分电网布局不能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农网改造项目建设,是电网企业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同时也是推动企业营销的需要。农网改造工程建设往往是点多面广,交叉作业多,作业环境错综复杂,具有实施难度大,涉及用电客户数多,停电时间受限等特点,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不利的营销风险。

一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

施工单位对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留有隐患;施工人员麻痹大意,违反操作规程或作业流程,引起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二是施工验收引起的风险

工程中间验收或竣工验收不规范,工程设备投入运行后,可能导致设备财产安全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产生的风险和造成供电成本增加或收益下降的风险。

三是施工引起的客户

农网改造升级是为了客户安全用电,用好电,解决了部分地区长期电压偏低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镇居民使用家电的主观意识,带动了农村市场消费,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消费的电量也在攀升。部分客户认为电表存在问题,组织人员阻止施工,在网络撒播对电网企业不利的信息,企业形象受损。

四是施工引起客户投诉

施工人员直接面对电网企业客户,施工过程中,对接触到的电网企业客户态度粗鲁;施工过程中存在收取用电客户费用问题;停电施工的,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送电,影响客户生产生活,客户对电网企业的停电公告质疑,电网企业信任度降低,并可能引起投诉;同时延时送电,也使电网企业停电户时数和售电量受到影响。

3营销风险应对和控制

3.1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责”字当头,业主项目部切实将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对完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组织人员对施工方编制的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审查,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包含施工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风险的组织、安全、技术措施、应急处置和工程控制和验收标准等等;审查施工人员资质是否具备现场施工技能要求;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作业指导书,是否包含作业步骤及风险、质量控制措施等。

加强过程控制。组织人员对施工方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每项施工作业前开展现场作业风险分析和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施工监理人员到现场的监督和检查次数进行量化,业主项目部人员不定期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检点关注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工作票等的依从性,作业人员行为,作业环境等,实现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和过程的管控,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同时,施工方亦需加大自查违章作业力度,强化问题的整改和闭环管理。

特别对涉及多个施工单位、多个作业点及交叉作业的,明确现场负责人,加大现场组织协调和现场监督控制力度,防止交叉作业无组织协调。严查安全技术措施现场落实情况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3.2验收风险的控制

项目管理单位或业主项目部编制验收规范,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HS),必须在相应阶段所有质量WHS控制点完成抽检和评定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验收。验收时严格执行验收规范要求,重点关注施工质量、工艺和试验数据,检查出的质量缺陷及处理情况即时记录,并形成闭环管理。项目以“零缺陷”移交为目标,质量缺陷未处理完毕的工程不得投产。

3.3客户的预防和措施

台区改造工程开工前,提前开展进村屯宣传整个台区改造的目的和意义;提前与村委会沟通联系;提前在社区或村委会公开栏张贴通告;发放户表改造宣传手册,让客户了解户表改造的原因和目的。主动向各级政府部门汇报农网改造工作。

加强宣传,加大社会舆情的关注,多渠道的与客户建立沟通。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对客户关心的问题进行多渠道的宣传;邀请客户代表到企业内部进行参观,了解电网企业,让客户感受电网管理的科学、规范,体验电网人的高标准,严要求;邀请客户现场演示各种电器用电情况试验,让客户了解各种电器的能耗;对在网络对电网企业不利的言论及时澄清。

3.4客户投诉的预防和措施

对涉及直接面对广大用电客户的项目,在合同中约定若发因施工方引起的客户事件,由施工方承担责任等条款,可减轻电网企业的经济损失;项目管理单位或业主项目部,在项目开工的技术交底时,一起学习户表改造宣传手册;通过明察暗访,施工人员对客户的言行,以及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行为。如若存在,立即要求施工方整改,并向客户道歉。

停电施工的,对施工方提出的停电申请进行审查,施工方案是否可以优化,停电时间是否合理,并要求施工方做足工前准备,设备、工器具、人员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停电工作计划。停电计划下达后,及时向客户停电通知(包括短信通知、现场公告、媒体公告等)。电网企业提前做好停、送电操作准备,确保按时停、送电。施工方和业主方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沟通,对客观原因引起停电延期,及时通知95598,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客户,争取客户支持和理解。

4.结束语

农网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类风险都有可能存在。加强农网改造项目的营销风险管理工作,应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营销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

随着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其自身的运营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对自身的决策与发展产生了影响,在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事业单位应追求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能够将自身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新形势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将财务管理落实到位,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最大程度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出单位的经营状况,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能够往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确保事业单位有序进展,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呈现出的财务信息能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1]。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策略

(一)合理划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次

事业单位建设内控体制需要合理划分层次,首要工作是制定制约管理制度,还应制定预先控制制度,之后事业单位会计部门需要以各个岗位为基础单位采取日常会计核算,应及时的将核算结果进行上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建设中需要注重审计工作,单位内部监督部门需要做好群众监督、岗位的离职审计与日常核查稽算等工作。还有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贯穿到整个单位,还需要加强各个部门职员的职业素养教育,让每一个职员都应重视内控体制建设,提高职业责任意识[2]。

(二)加强内部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在事业单位发展中至关重要,事业单位要想长远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提高职员的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文化建设能够为职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质量,促进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建设的发展。

(三)完善事业单位组织结构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应优化事业单位组织结构,责任应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整体应参与的工作,不是指控制某一方面,需要各个部门加强配合,内部控制需要从大局出发,整体上保证事业单位的工作有效的进行。还有强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建设工作注重人员的管控,提高员工的素质,定期进行培训,培训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风险防范措施

(一)具备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理念

事业?挝挥?积极的宣传财务管理内控体制,需要事业单位的领导重视内控体制,具备内控体制理念,然后再向职员传达内控体制的理念,全面的提升单位上下对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理念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做好内控体制风险防范的首要工作,还应要求人员了解掌握《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制度内容,做好内控体制风险防范工作[3]。

(二)完善财务管理风险机制

事业单位应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风险机制,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树立资金管理意识,使资金能够大大增值,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延长资金链,还应对资金进行严加管控,避免资金出现乱开支的情况,完善财务部门的职责,与资金相关的工作只能通过财务部门实行,其他部门不可参与资金管控。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关键内容,加强预算管理可以降低应收账款,具体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应严格根据预算编制执行,避免事业单位出现财务管理风险。

(三)完善审计与监督体系

审计与监督体系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基本内容,在审计体系中应将审计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审计内容实行具体化,内部审计工作交由特定的专业人才来完成,禁止与其他缺乏专业性的人员协作完成,应单独设立审计部门,使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外,增加其严密性,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实施。在预算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规范预算编制的程序,使其更加具有应用性,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发挥审计的权威性,加强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实用性与高效性,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4]。

第11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风险控制基本方法和人性化管理措施以控制风险,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妇产科 风险 新生儿

1 前言

妇产科是发生医疗纠纷高风险科室之一,随着患者法律知识的普及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妇产科护理安全越来越重要。妇产科护理中隐藏着多方面的风险,制定相对标准化的医疗操作规则非常重要,医疗人员有必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好妇产科护理中的每个环节,实施人性化管理,与患者互相协作,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2 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护理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所谓护理记录是医疗护理文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全部护理情况。它不仅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性材料,一旦出现医疗纠纷,也是意料纠纷中重要的举证材料,甚至成为判定医疗责任的重要依据。无可否认,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工作繁琐,急诊分娩和抢救新生儿的情况会随时的发生,这样护士就很难实现随时性和临时性记录的可能性,也就造成了护理记录不全的问题。很多的护理记录是在手术后经过护士的回忆进行记录的,这种回顾性的记忆因为是延时性的,因而有时会与医生所提供的时间不符合的情况发生。由于在危急的时刻,也会出现很多的字迹不清、记录不清的情况。回顾性妇产科的护理记录常常会发生涂改记录、重抄记录的情况,这些都会使护理记录失去原本应该有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甚至举证失败。

(2)护理记录不妥当:有的护士在做护理记录时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需要而已,其记录的内容并不是对患者进行观察后而得的,也不是对医疗措施的实施以及落实情况的记录,更没有对其实施措施及后果做总结性的说明。这样的护理记录并没有反映个体的差异,也根本不能体现患者的体态特征,更不能成为日后继续治疗的依据。一旦手术后,胎儿出现问题或者产妇出现子宫乏力、血压下降、大出血休克等问题护士的护理记录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它致使医生没有根据个人的不同体征反应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对策。

(3)安全管理的不到位产生的风险:妇产科护理针对的人群比较特殊,他们的自我照顾能力和防范危险的能力不强,因而,对其护理应该具有针对性。比如:判别新生儿的身份的重要证据就是新生儿的足迹和拇指印,但是由于护士的不规范操作,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也成为护理纠纷发生的根源。新生儿足迹和拇指印不规范的表现在2个方面:① 护士忘记在出生后将新生儿的足迹和拇指印印在新生儿娩出记录单上,但是由于医院的规定,记录单上呈现的新生儿足迹和拇指印迹是后来补印的,以保证记录的完整性。② 由于疏忽,新生儿的足迹印迹和拇指印不清晰,这会给以后将可能出现的医学鉴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护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问题: 护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问题,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① “三查七对”工作的不认真;②违反常规的操作;③ 工作的疏忽。

3 风险控制方法

3.1 服务意识教育:服务要做到以人为本。现在的护士群体偏向年轻化,社会经验不足,服务意识有待提高,这是护理工作中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应加强对护士的业务培训工作,聘请有丰富妇产科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做讲解,并教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的技巧,让年轻护士在思想态度上加强服务意识,做到以人为本,时刻谨记患者的健康才是自己的幸福。

3.2 加强医疗设备、用物的清查制度: 医护人员要随时检查医疗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否随时待命,同时要严格监管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使用的药物做好记录备案,还要保证药品的充足,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使用。为了保证医疗操作准确,制订必要的医疗操作守则,方便医护人员查看。各种抢救措施日常化培训,达到人人熟练过关 。

3.3 完善业务能力: 护理是一份技术性工作,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应保持不断进步的状态,加强培训实践,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纠纷。按时书写护理文书,随时掌握新型护理技巧,同时改正以前不当的护理行为,还要完整记录急救孕产妇的急救时间,基本情况和操作过程,内容要清楚详细,不得随意更改。对危重患者要严密检查,随时观察其生命体征,做好详细记录,是减少纠纷的证据保障。

3.4 危重患者和一般患者分开管理: 患者人院,主管医生和护士长要对患者全面进行评估,对于危重患者、有合并症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和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都要入住监护室和病区抢救室,重点观察、管理 。

4 人性化管理

4.1 热心接待: 新产妇人院后,责任护士要在30 min内与产妇进行沟通,尽量满足产妇的正常需要,这是培养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在检查中遇到已临产的产妇应立刻送进产房检查;离临产还有一段时间的产妇,护理人员应与其多进行沟通,缓解待产的紧张情绪。

4.2 细心计划: 产妇出院时,护理人员最好给产妇一些祝福的话语,拉近与产妇的距离,并告知产后恢复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对已经分娩的产妇,护士要在分娩当日告知饮食计划,健侧卧位。讲解产后2 h小便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伤口疼痛的原因和防止感染的方法;护士应在产后及时询问产妇的睡眠、饮食情况以及伤El疼痛的情况,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的保健和卫生;在产后2 d,向产妇询问乳汁分泌的情况,观察新生儿是否有黄疸现象或脐部感染,对乳汁分泌障碍的产妇进行协助挤奶;产后第3天教会产妇保持乳腺管通畅的方法。全方位的护理不仅保证了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化的服务,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

4.3 耐心治疗:孕妇进病房后,护士要在5个方面进行护理和沟通,即1个要求(安全、同情、关心、尊重),2个重点(拥有娴熟的护理技巧,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与产妇的沟通,缓解紧张害怕的情绪),3个满足(照料好产妇的日常生活,帮助行动困难的产妇上厕所,饮食;面对产妇的提问要耐心回答,解答产妇心中的疑惑,使其保持平稳的心态;满足特殊要求,温馨待产),4个留意(留意产妇的心理变化;家属的意见和困难;待产期间的言行举止有何不妥;身体疼痛的情况),3个避免避免对产妇用激烈的语调;避免使用产妇难以理解的语言进行疑难解答;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

4.4 爱心沟通: 产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协助产妇办理出院手续,并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以及门诊复诊时间方法;向产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以便产妇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5 结束语

总之,妇产科护理风险高,应使每一位助产护理人员做到对上负责、对下负责、对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把握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对风险必须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早疏导,防患于未然,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

作者单位:330304 江西永修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上接第297页)

提高了灭菌室的密闭性,又提高了整机的自动化程度,而且在门上安装有安全系统,保障设备和人身安全。

3.6 采用网状电离电极,减少负载阻抗以保证等离子体分布均匀。

3.7 采用高精度计量泵过氧化氢注入系统,结构简化,可靠性和注入精度高。

3.8 应用大容量存储器保存原始数据,以备查询,减少医患纠纷。

3.9 运用远程检测诊断系统,实施监测和显示故障状态帮助维修人员准确判断故障和排除。以保障该系统的不间断工作。

3.10 在保障灭菌效果的前提下,整机灭菌周期较短。

4 临床资料

第12篇

关键词:门诊; 儿科输液; 风险控制;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28-01

儿科输液室是医院门诊重要的窗口单位,也是高风险科室。特点是人群相对集中而且流动性大,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复杂性。输液流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缺陷,引发纠纷。2009年10月,我院在门诊全面使用一卡通电子病历和银江无线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它的应用解决了目前门诊输液流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缺陷,护理差错发生率、患者等候时间均较以前大大减少;护士工作效率大有提高;改善了输液环境和就诊秩序,提高了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传统的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风险

1.1环境:儿科输液室病人密度大,患儿同名同姓或名字音同字不同较多,由于环境嘈杂,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加上家长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注射的孩子身上,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易造成核对困难。

1.2输液流程

1.2.1无法准确核对医嘱和药品信息:手工病历书写简单,个别医生字迹潦草,药物的英文,拉丁文书写欠规范导至辨认困难。由于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品种繁多,部分医生对药品的规格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选用不当(儿童/成人、进口/国产)造成用药困难或经济浪费。护士手工方式生成输液单和输液袋标签需要用人工核对的方式才能找到对应的病人,容易产生核对错误,工作效率低下。

1.2.2无法及时应答病人求助:病人输液中如有不适反应、接瓶或输液完毕均需要大声呼喊护士,造成输液厅环境嘈杂、在输液高峰或遇多位病人同时呼喊时,护士无法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有时甚至发生遗忘及病人位置确认错误等安全隐患。

1.2.3无法规范输液室管理:病人输液位置有随意性,秩序混乱;部分家长因担心孩子哭闹擅自带领正在输液的孩子离开输液室,使得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导致药效降低;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由于小儿心肺功能发育未完善,同时缺乏理想的合作性,外出输液过程中因速度改变出现不良反应时有发生[1]。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同时对位置占用的计划和统计也无法合理进行。

1.2.4无法准确考核护士工作量:护士的工作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报表,需要整理纸质文档;医院管理缺乏输液室的数据资料,无法确实了解输液室的实际工作现状,无法准确考核输液室护士工作。

2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1全程数字化:与传统的门诊输液流程相比较,一卡通电子病历的使用从医生开处方、药房发药、输液单打印、患儿身份识别和药物核对全程实现数字化,从而确保医嘱准确无误的表达。移动输液系统由无线网络技术、条形码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呼叫技术组成[2]。输液前,护士扫描患者的输液单并打印附带条形码的双联输液标签,使患者身份与药物产生唯一关联标识,在患者接受输液或换瓶前,护士使用移动数据终端(MC50)进行条码扫描以匹配患者身份及药物,可以实现快速而准确的识别。输液中,护士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患者的求助信息并及时响应;当患者输液结束,再次扫描核对患者身份条码,确保输液正常完成。

2.2安全:通过电子扫描核对条形码的双联输液标签,保证了输液病人身份的准确性,药物信息提取的准确性,病人和药物匹配的准确性,病人呼叫信息显示的实时性。从而彻底绕过人工判断和识别的环节,有效地保证输液治疗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2.3安静:振动伴低分贝的呼叫音,护士及时应答呼叫,改善了输液区环境。

2.4为护理工作的量化考核提供依据:MC50不仅能显示需要服务的患者的具体座位号,还能显示患者呼叫的具体时间、护士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时间,医院管理部门对护士是否及时为患者提供服务了如指掌,考核起来更有依据。

2.5系统自动生成工作量分布图:为实行弹性排班提供准确依据,大大提升了输液室的管理水平。

3讨论

根据儿科输液的特点,引用信息化管理对加强输液风险管理和流程优化有如下积极意义:

3.1确保输液安全: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中的智能识别技术,设置了查对控制程序,在整个输液流程中可以自动完成高效的信息匹配,实现护士对病人身份和药物的条码核对,确保输液治疗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杜绝交叉输错液体的发生[3]。

3.2对座位进行有效的管理:传统的输液流程是家长可随意选择座位进行输液,且占位现象高达30%左右,使有限的座位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时甚至家长为争抢一张座位而发生纠纷。建立座位管理系统后,在接药窗口生成病人身份条码标签的同时,系统已自动分配座位号,以确保每位输液患儿对号入坐。输液结束后座位被自动激活,使座位的利用率达100%。同时护士可通过MC50显示屏及时了解座位的实时占用情况,既方便护士的管理,又使输液秩序明显改善,占位和离位现象已很少发生。

3.3及时准确应答求助信息:当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反应或者有接瓶、拔针等需求时,家长只需按动座位上的呼叫按钮,呼叫信息会及时发送到MC50上,护士能随时随地获取呼叫及输液信息,并作出及时准确地应答。保证了人性化的服务,营造了安静和谐的输液环境。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声誉。

3.4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护理工作量:传统的输液流程只在注射、接瓶、拔针前需人工核对患儿姓名、年龄以及药物,并在医嘱单上签署执行时间和护士姓名。为了防止人工核对出错,还增加了家长确认患儿姓名并签字的流程。用于人工核对每位输液患儿的信息以及签字所花费的时间大约1-2分钟。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免去了护士在医嘱单上签字以及家长确认签名的环节,大大缩短了人工核对所占用的时间。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儿或家长沟通交流,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3.5统计护士工作量,分析输液患儿流量,提升护理管理水平:移动输液系统可自动生成工作量统计表,统计表包含护士姓名、操作项目以及执行时间等内容。以数据资料为依据,时间准确,责任明确,并与护士个人奖金挂钩,加强了绩效管理的透明度,促进了护理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4]。系统自动生成工作量分布图,通过对不同季节、时间段门诊输液患者的流量分析,为实行弹性排班提供了准确依据,实现了输液管理智能化[5]。

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中,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创了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型输液护理服务新模式,真正实现了患者手动、信息移动、医患互动的新格局[6]。

参考文献

[1]林转云.儿科输液速度情况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1年11月下旬刊(专科版):143-144

[2]高树芹,林嘉辟,沈崇德. 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需求及信息化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15-16

[3]凌云,李忠丽,金雅琴.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1-112

[4]肖光,徐风,张文龙.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应用及进展[J].国际护士学杂志,2009,28(7):868-870